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新闻采编与制作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6-0208-02
新闻学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学科,而基于专科层次的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更是对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有着极高的要求。怎样使学生成为会编会导会操作的新闻应用型人才呢?只有为学生建立一个完善的校内外实践体系,使学生在每一个动手环节都能有充分的条件进行实践活动,才能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但对于建立完善的实践体系,更多的人着眼于校内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和实习活动,却忽视了学生在学习各类专业课程时所应有的大量课内实践活动,而课内实践活动却正是学生学习时间最长、覆盖面最广、也是技能训练最基础的一个环节。充分利用课内实践教学,使之成为学生整个实践体系中的一个基础性平台,本文正是基于此点进行一个初步的探索。
一、课内实践教学的现状
目前在课内实践教学中,大致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1.侧重于理论的学习与讲授,实践教学严重不足。承袭文学学科教学的特点,有的学校在理论教学上安排了相当多的内容,却没有安排相应的实践教学。这就导致了学生严重脱离了社会实际,理论不能和实践相结合,从而成为面对工作最为茫然失措的一批。这种状况正在为人们所重视并且进行了相应的改革。
2.片面重视实践内容的学习。针对理论内容过多的情况,有些学校矫枉过正,又把理论的学习贬到了无用论的论调上,恨不能把所有的理论课和素质课都删掉,凡看到新闻史、传播学概论、新闻学等字样的课程一律砍去,片面强调实践,仅盯住几个基本的电脑软件和操作技能,这种做法虽然一开始看上去学生的学习极富实践性,但实际上是使学生成为了只会操作没有思想的熟练工人,非常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这也是我们所不能赞同的。
3.重视实践教学,但轻视课内实践环节。这也是目前最普遍的一种情况。无论是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还是开办专业集中营,或是专业顶岗实习,都是和课堂教学分开进行的。不可否认,这些环节在学生的实践训练中占有着重要地位,也起到重要的作用,但它们无法从课堂教学直接跨越过来,这两者之间应该有一个中间环节,就是课内实践教学活动。轻视这个中间环节,会造成两个方面的巨大浪费:一是理论学习的浪费。学生无法把学习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理论教学的成果被浪费了;二是课外实训环节的浪费。学生只能从头开始学起,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物力被浪费了。如果能够很好地运用课内实践教学,那么学生就可以既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认知,又很容易就进入到实践工作中了。
二、课内实践教学的具体实施
知易行难。虽然我们了解了课内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性,但要真正将之开展和完善起来,却有着非常大的难度。各门专业课程的性质不同,实践的方法多样,决定了课内实践教学活动不能搞一刀切,更不能搞形式主义,只能是在摸清各类课程教学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我们试着把专业课程分为以下几类,分别进行探索。
1.基于基础理论课程的课内实践教学活动。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各校设置不同,不过基本上都会有《传播学概论》、《广播电视概论》、《新闻道德与法规》等课程,这类课程正是课内实践活动最少也最难设置的一类课程,在传统教学中甚至不设置实践教学部分。这类课程往往开设在第一学年,正是新生入校后开始系统接触专业知识的第一步,只讲理论没有实践,会让学生感觉专业学习枯燥乏味,很难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尽可能采取案例教学、情景创设、学生角色扮演等方式,把理论融于实践中,使学生亲自动手,亲身经历,就会对所学的理论有深刻的理解。以笔者所讲授的《大众传播学》为例,在讲授人际传播时,开展“客观负责,认识自我”的实践活动,学生依次上台,先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性格爱好等,然后同学们会用小纸条的形式把自己对这位同学的认识与评价写在上面,最后这位学生可以收到全班同学们的小纸条,从这些客观善意的评价中,他可以知道自己在别人眼中是个什么样子,和他自己感觉的有何不同,说明他在人际传播中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这种形式的活动学生极为欢迎,有学生说这些纸条是他所收到的最好的礼物。这样就使得学生不仅对学习充满了兴趣,还能够真正掌握所学习的理论。
2.基于专业技能课程的课内实践教学活动。这类课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基本技能,如《新闻摄影》、《新闻采访》、《新闻编辑》、《电视摄像》等,一类是电脑专业软件类课程,如《电子排版》、《Photoshop应用》、《影视后期制作》等。这些课程的特点就是实践性特别突出,学生以掌握一门实际技能为标准,要做到拿过设备来就会用,所以大量的实践性练习是必不可少的。这些课程不必担心它们的课内实践内容不够,相反倒要强调一下理论性的传授。尤其在专业软件类课程的教学中,有些教师往往直接一步步地教操作,然后布置作业让学生练习,缺少高屋建瓴的理论性指导,学生很茫然,不懂得要根据作品的创意和内涵进行操作,做出来的作品也就缺少了精气神。所以即使是以课内实践为主的课程,也要在每次实践前创设情景,明确实践的目的和意义,并针对学生作品进行具体的分析讲评,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3.基于专业素质课程的课内实践教学活动。这类课程主要着重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专业素养,如《艺术批评》、《中国语言文化》、《影视美学》等。这类课程的课内实践教学活动一定要让学生亲自参与进来,亲自动手,尝一尝梨子是什么味道,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笔者在讲授《影视美学》时,把课程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理论讲授与经典赏析相结合,使学生掌握影视审美的特质、电影叙事结构、蒙太奇手法、影片的剪辑、影视审美心理等基本理论,穿插结合三到五部经典影视作品的鉴赏,初步进入影视审美的境界。第二阶段为条分缕析阶段,即学生从前面的经典作品中选取最符合自己审美标准的精彩片断做成课件,从内容的美和形式美两个方面进行评析,阐释自己对于这个片断中视听语言的运用、蒙太奇手法、内涵的表达、故事的讲述等深层次的理解。第三个阶段为亲自动手阶段,指导学生分组分工,拍摄属于自己的第一部短片,使学生在创意中学习怎样讲好一个故事,在拍摄中去真正掌握镜头语言,在后期制作中理解剪辑的艺术。然后利用最后两周进行放映,剧组人员全体上台,介绍自己的影片和拍摄感受与心得,台下学生可以自由提问,相互交流,最后评选出优秀作品。这样学生就从抽象到具体,理论指导实践,真正理解了影视审美的精髓。
4.基于综合技能课程的课内实践教学活动。这类课程是把所学同类媒体中的各类技能综合运用的贯通性课程。比如《新闻调查》,是学生在第四学期综合所学的所有内容,根据自己的新闻敏感度和对新闻内涵的把握,运用新闻调查的方法和手段,对某一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采访与报道,形成不同形式的新闻作品的课程。学生在这类综合性技能课程中可以受到近似于职业新闻工作者的锻炼,使之最大程度地接近于真实的工作,也为进入实习工作阶段奠定坚实的基础。这类课程的课内实践最重要的是掌握好学生的节奏和进度,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和监控,即使安排学生外出采访或拍摄,也要全程追踪,布置学生上交采访大纲、采访笔录、拍摄素材等原始材料,确保课程的有效有序进行。
三、保障课内实践教学实施的重要条件
有效地进行课内实践教学,不仅要挖掘和掌握各类课程的内部规律,同时还要受到很多外部条件的影响和制约。许多外部条件直接决定着一些课程课内实践教学活动能否开展、开展的效果等。要想达成良好的课内实践效果,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尤为重要:
1.完善的课程体系。笔者所在的山东女子学院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从2007年开始招生,每个年级的课程体系都是反复修改,力求能够做到最符合人才培养目的的需要。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们形成了“明确职责,划分模块”的课程设置体系。明确职责有两层含义:一是课程职责明确。一个成功的新闻从业者应当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和素养,什么样的课程能够提供和培养这样的能力和素养,那就开设什么课程。每一门课程在确定设置的时候就明确了它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不可重复性和不可替代性。二是教师职责明确。每个教师在承担一门课程的时候要非常明确自己所讲授的这门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任务,非常明确这门课程具体要教会学生哪些技能或提高哪方面的职业素养,同时还要非常明确这门课程和其他课程之间的交互辅助关系,不能出现内容重复或漏讲的地方。划分模块是指根据学生将来要面对的从业岗位进行课程的设置。学生将来从事新闻工作,所面对的不外乎平面媒体、电子媒体、网络新媒体三大类。那么在课程设置上就划分为三大模块,大致为第二学期为平面媒体课程,第三学期为电子媒体课程,第四学期为网络新媒体课程。每个模块的各门课程按照该种媒体所需要的能力分环节进行,最后又有一门该模块综合性的技能实践课,使学生能够趁热打铁,把所学模块各个环节的技能融会贯通。而每个学期的假期则可以针对本学期所学习的媒体布置和安排假期实践,进一步强化所学到的知识和能力。
2.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哪怕最完善的课程体系也需要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配合才能得以实施。新闻专业一般都是从中文衍生而来,任课教师也大多是由中文类教师转型而来的,所以会存在诸如专业能力不足、对新闻行业不够了解、缺少职业训练等方面的问题,这就极大地影响了一些课程课内实践教学活动的展开。这就要求各个学校要加强对新闻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只有拥有了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课内实践教学活动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3.教学设备与场地。这一点对于课内实践教学活动的展开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没有设备没有场地,那么设计得再好的实践活动也是镜花水月。新闻专业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学生必需学会使用多种传媒技术,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就是不可缺少的,决不是像以前那样只培养笔杆子就可以做到的。这就要求学校要加大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加大课内实践教学活动的投入,办专业就要专业地办,真正认识到设备和场地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提供足够的设备和场地,让教师和学生无后顾之忧,才能放心大胆地设计和开展各项课内实践教学活动。
4.灵活的教学管理。大学教育无论是从教和学哪方面来看都不应该是个固定的模式化的过程。专业和专业不同,课程和课程不同,一刀切的制度化管理显然是不合适的。新闻工作的特点决定了其实践的分散性,你采访一个人总不能许多人对着一个人进行采访,也不能把许多采访对象集中到一块进行采访,你抓新闻的时候新闻的发生总不会在一个时间一个地方,你安排实习的时候总不会只一家报社或电视台接受你大批的学生。同样,同是新闻专业内的课程有的比如《新闻编辑》、《影视后期制作》、《电子排版》等可能适合集中在教室内或实验室内进行讨论切磋或情景演习,但有的课程比如《新闻采访》、《新闻摄影》、《电视节目制作》、《新闻调查》等就必须走出去,不走出去就无法真正地让学生学到东西。这些不同肯定会增加教学管理的难度和工作量,但我们认为这种付出是必要的和值得的。学校行政部门的定位不应该是管老师、管学生,而应该是配合老师,服务学生,为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最大限度地提供支持和帮助,这才是学校之为学校而不是行政机关的关键之所在。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是近年来高等职业院校进行教学改革时提出的新概念。它突破传统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倡导师生双方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边教、边学、边做,理论与实践交替进行,以全面构建学生素质与技能的培养框架。“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试图在理论和实践上突破教育中传统的“通识教育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等学科化的教学模式的框架,强调在所有课程教学中都融入“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的教学理念,既做到理论知识的“必需、够用、提升”,又进行科学、规范、实用的技能、技巧、技术训练和后续创新。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不仅仅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的一体化,而是包括课程体系、教学设计、教学场所、教师知识和能力、教材建设和教学考核评价在内的全面的一体化。我院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在实践教学改革过程中,分别就以上六方面积极进行了“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及探索,以期从学生技能技巧形成的认知规律出发,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一、专业课程体系一体化
职业领域的调研分析是开发“理实一体化”课程和课程体系的起点,只有准确地定位高职新闻专业毕业生的职业岗位,分析岗位所需职业能力,才能准确知道学生就业与发展所需的职业技能与知识,进而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普通高校传统新闻专业的培养目标瞄准的是狭义新闻媒体,旨在培养新闻采编人员和新闻研究人员,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记者、编辑职业,就业岗位主要是报社、杂志、电台、电视台等新闻传媒机构。我院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根据新的人才需求动向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特点,瞄准整个文化产业对传媒专业的人才市场进行了细分,重新定位高职层次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培养目标,从传统的新闻传媒扩展到商业传媒、企业传媒、个人传媒,从而将学生的就业去向也从新闻媒体单位扩展到文化产业各行业及一般企事业单位的文化宣传部门,并将职业岗位划分为5大类,分别是报纸新闻采编类岗位、广播电视新闻采编播类岗位、网络媒体新闻采编类岗位、普通企事业单位宣传类岗位、普通企事业单位宣传类岗位和广告、传媒类公司相关岗位。根据对职业岗位所需岗位能力的具体分析,我们形成了如表1的课程体系。
二、教学设计的一体化
“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设计是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根据教学对象确立教学目标,对教学诸要素进行有序、优化的排列组合,形成可行性教学方案,并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的过程。
表1 我专业毕业生职业岗位类型、岗位能力分析及课程设置
工作岗位类型 岗位能力分析 课程设置
报纸新闻采编 报纸新闻采访,报纸新闻写作,报纸编辑,报纸排版校对,报纸评论,新闻摄影,新闻策划 《新闻采访与写作》《报刊编辑与设计》
广播电视新闻采编播 广电新闻采访,广电新闻写作,电视摄像,非线性编辑,广电节目主持,广电播音,广电节目策划 《广播电视节目策划》《广播电视新闻采编》《新闻摄影》《电视摄像》《播音与主持》
网络媒体新闻采编 网络新闻采访,网络新闻写作,网站内容策划,网络新闻编辑,网络新闻评论,摄影摄像,音、视频软件运用,图像软件运用 《网络新闻编辑》《网页设计与制作》《photoshop图像处理》《flas设计与制作》
普通企事业单位宣传 新闻采写,摄影、摄像,新闻编辑,图片及音视频制作,企划、宣传 以上课程及《媒体公关》
广告、传媒类公司 摄影、摄像,图片及音视频制作,广告策划,广告文案写作,婚庆视频制作,广告制作,媒介关系 以上课程及《广告实务》
根据我院教学改革的要求,我们对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专业技能型课程都进行了“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设计,其中,项目任务式教学成为教师实践“理实一体化”教学设计的主要方式。以《播音与主持》课程为例,结合高职院校学生擅长形象思维,喜欢操作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习内容的学习特点,教师以项目、认务为导向,将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划分为4个项目,分别是汉语普通话语音规范化训练,普通话用气发声基本功训练,播音员文体业务播音训练和主持人话题主持训练,并在项目下下设14个任务,每节课针对一个任务进行集中训练与讲解。在教学中采用实训练习为主,理论讲解为辅的授课方式,摆脱以往重理论,轻训练的课堂教学方式,取得显著教学成效。
三、教学场所的一体化
教学场所的“理实一体化”体现在教学场所不仅应满足理论教学的要求,也应具备实验实训教学的条件,这就要求专业能够建成一系列基于职业工作过程,同时能够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知识的实验实训教室。就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而言,我们将学生所需的职业技能以媒介类型的不同划分为报纸媒体技能、广播电视媒体技能和网络媒体技能三大类,并针对三种技能分别建设了报刊编辑实训室,演播厅,非线性编辑实训室和多媒体实训室等实验实训教室,以满足“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要求。
除了“理实一体化“实验实训教室,模拟仿真的实验实训基地也是教师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重要场所。模拟报刊社,模拟电台和电视台以及模拟网络工作站无疑给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学生创造了在仿真的工作环境中一试身手以提升职业技能的良好机会。这些基地可以采用完全由学生组织、操作和管理的运行模式,也可以采用教师牵头,学生主导的运行模式。有条件的话,最好可以和相关媒体单位或企业合作,共同运作和建设,使学生能够更加近距离地接触到行业一线人员的实际工作过程,更加清晰地了解职业所需能力,以帮助自己不断提升适应于真实职业环境和工作过程的技能水平。
四、教师知识和能力一体化
教师是“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的主体,其知识和能力的一体化程度直接决定着“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成效。然而,目前的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是毕业于综合类高校,在以学术教育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培养下,从学校到学校实现就业的。这种情况下,很多教师本身就缺乏专业技能的训练和实践过程,也没有相关行业的从业经历和背景,在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时,难免力不从心。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就应当在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通过自学,参加培训,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和到行业实践等途径,多寻找机会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融会贯通,以更好地进行“理实一体化”的教学。
五、教材建设一体化
“理实一体化”教材是一种通过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将教师授课与学生实训一体化,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一体化的教材。这种教材的内容和体例比较特殊,既有普通理论教材的特征,也有实践指导手册的特征,但更多的是将两者有机融合的独有特征。
通过大量参阅相关教材和资料,以及对于如何将“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融入教材进行的深入思考,本专业最终将教材编写的体例确立为项目任务式编写体例,将每一个项目下设的任务都划分为七个编写板块,分别是任务目标、任务内容、知识链接、任务要求、任务总结、案例分析、拓展训练。
江西省开设了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高校主要有:九江学院、新余学院、萍乡学院、景德镇学院、江西工程职业学院、江西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江西城市学院、江西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南昌职业学院等。
关于课程模块:由于网上信息不全,加上具体课程门数太多,不作一一列举。这里列举新余学院、九江学院、萍乡学院、江西司法警官学院四所高校做一对比。新余学院的课程模块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平台(公共基础课程、素质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平台(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实践教学课程平台(实验实训课程、集中实践教学、创新实践活动)。萍乡学院的课程模块分为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主干课程,包括专业技能课、专业必修课、专业任选课)、专业课、公共选修课、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江西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的课程模块分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14门)、系列讲座课程。以上四所高校中存在课程模块划分不清楚、相互交叉。如萍乡学院的“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江西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存在重复。
关于专业方向:总体来看,开设细分方向的高校不多。在细分的专业方向中,新媒体方向为多数,如全媒体方向、网络媒体方向。景德镇学院的全媒体方向、江西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的法制新闻方向、江西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的网络媒体方向(2013年后不设方向)、江西工程职业学院的新闻采访方向和新闻编辑方向。其余学校,如九江学院、新余学院等不设方向。
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专业课程设置未能与职业能力培养挂钩。据报道,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并不乐观,毕业生不能完全适应媒体的需要,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和人才需求结构不成比例,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毕业生在实际中供大于求。
(二)培养目标定位太高。现在专科学生高考分数偏低,在文字驾驭能力、学习能力、分析能力等方面比本科段专业学生弱。不少院校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参照了新闻传播类本科专业,应该定位在为县级及以下单位、部门、机构培养新闻采编类人才。
(三)对应具体能力培养的课程模块不够清晰。现有课程体系中,也提到了几大类别的就业方向,但在实际课程上,却没有开设相应的课程。有些仅仅是一门课就代表一个专业方向,直接的后果就是学生动手能力不够。
(四)专科课程“本科化”。一是表现在课程名称上,与本科段的课程没有区别。二是课程教学内容本科化。同一门课程应针对专科生、本科生作不同要求,要分层教学。三是教材使用本科化。新闻传播类本科段教材将对完善,而专科段的教材建设较少,不少高校专科学生使用本科段的教材。
三、对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改进路径
(一)设置专业方向课程。大三适量开设专业方向,每个方向设置一个课程模块,2-3门课程。报社、广播电视台、网站等媒体机构在实际采编工作中对实践能力的要求不同,本科段是一个专业对应于一类媒体,比如新闻学对应于报社、广播电视新闻学对应于广播电视台等。而专科的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学生,却要对应于所有的媒体。专科学生基础原本较弱,在课程设置和实践练习上,不能适量侧重,更不具备竞争力。
(二)加大实践类课程设置,加大实习量的要求。改革现在执行的一个月实习的管理,设立小实习、大实习环节。探索并建立“248”实习制度,即大一实习2周、大二实习4周,大三集中实习8周。对不同阶段的实习有不同的要求,大一实习2周主要目的为认知媒体;大二实习4周主要目的为开始上手,跟着实习老师进行采访和写稿;大三实习8周主要以能独立完成采访和新闻稿件撰写为目的。
1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新闻采编的技术优势分析
1)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应用使得新闻可预见性更强。大数据的本质就是对海量信息数据的提取分析,而且通过对大量数据之间关联性的科学分析,能够从中提取各种有信息的价值,这也使得对各类事件发生的预测性变成了可能。因此,利用大数据分析的手段,在新闻采编工作中,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对一些民生热点诸如交通出行、医药卫生。财经信息等领域的准确预测,这对于促进提升新闻采编工作的时效性非常有帮助。
2)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应用可以有效提高新闻采编工作的针对性。受众是新闻媒体传播的核心所在,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对各类信息的提取分析能力更强,可以更加准确地对受众的阅读习惯和新闻喜好进行分析,这有助于新闻媒体有针对性地改进新闻采编,提高新闻资讯投送的准确性。同时,通过大数据信息的分析挖掘,也可以全面地发现新闻媒体的潜在受众,吸引更多的关注。
3)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发展更有利于指导改进新闻采编工作质量。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新闻媒体可以更加方便地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现有的一些网站平台上对新闻媒体自身的相关评论分析等进行搜集整理,通过这样可以准确地掌握受众对于新闻媒体的整体情况反馈,进而明确新闻媒体在新闻制作方面存在的不足和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不断促进提高新闻采编制作质量。
2 大数据时代新闻采编发展面临的问题分析
一方面,很多新闻采编人员对大数据理念以及智能技术的认识分析不到位,在新闻采编工作开展过程中,仍然习惯于采用传统的采编方式,对于大数据技术还没有系统全面的认识,应用的积极性不高,而且没有深入地分析研究如何在新闻采编工作中更好的应用,对大数据技术帮助新闻采编工作实施没有系统概念认识。
另一方面,大数据技术优势固然明显,但是对于新闻采编工作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尤其是全面的利用好大数据技术,需要新闻采编人员具有较强的数据分析能力以及价值挖掘能力,但是目前很多新闻采编人员还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培训教育,在新闻采编工作中如何更好地运用大数据技术,往往还不够熟练。
3 大数据时代新闻采编工作发展趋势及推进研究
1)积极革新新闻采编工作理念。在大数据时代,传统的新闻采编工作效率低、质量差的不足,可以被大数据技术有效地弥补。作为新闻采编工作的从业人员,应当积极适应新的技术理念,在新闻采编工作的工作思维以及工作理念方面积极地创新,主动地去了解大数据技术,积极地适应大数据时代新闻采编工作的开展方式。特别是应该更加注重对大数据的分析利用,将筛选的有价值的信息,在新闻采编过程中有效地利用起来。
2)强化对大数据背景下新闻采编工作的技术支持。运用大数据技术做好新闻采编工作,前提基础是应该具有相对较为完备的技术设备支持。在这方面,应该根据新闻采编工作的实际发展,逐步对新闻采编系统进行升级完善。在新闻采编系统的功能设计过程中,应该将云计算技术等作为系统的核心功能,并配以完备的数据处理分析软件,以及信息存储数据库等,增强对新闻采编基础工作的技术支持。同时,为了保证新闻线索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分析利用,还应该注重把新闻采编工作人员的个人平台与新闻采编信息系统之间建立有效的连接,保证采集到的音视频资料等可以及时发回到新闻采编中心分析处理,转化成为有价值的新闻事实材料,为新闻制作提供最新鲜的素材。
3)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提升新闻采编工作效率。传统的新闻采编工作中,由于新闻采编制作涉及到各种各样的图像、文字以及视频资料等,特别是有关的素材搜集整理上,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这也是影响新闻制播时效性最主要的因素。在大数据时代,应该充分运用好大数据技术,特别是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中的非结构化数据技术、云计算、商业智能、数据集市、标签云、空间信息流等多种技术,以更先进的技术手段对海量的文字、图片、视频信息进行检索整理,实现各种新闻线索以及资源的共享利用,进而有效地解决传统新闻制作检索效率不高、处理水平较低等问题,不断提高新闻制作质量和效率。
4)推动新闻采编工作方式的转型。在大数据时代,新闻采编工作模式上应该向大数据的技术优势靠拢,积极地推动大数据时代新闻采编方法的转型。首先,在新闻采编工作基础工作方面,特别是新闻线索的收集方面,应该更加注重利用大?稻菁际酰?对各类新闻线索的查找筛选以及分析处理,对新闻采编方式进行丰富和拓展,这样不仅有利于降低新闻采编成本,也更有利于提高新闻采编内容质量。其次,应该积极推动新闻编辑环节的转型,新闻采编人员应该充分利用好大数据背景下的新闻采编数据中心,与在外的新闻采编人员进行及时沟通联系,及时摘选有价值的信息或者是策划有针对性地栏目开展新闻采编,通过新闻采编工作模式的改变,全面提高新闻采编工作效率。
(二)新闻采编工作的内容。1、新闻采访。新闻采访是调查研究的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有具体任务和要求自觉认识客观事物的活动。具体是指记者为获取新闻对客体所进行的观察、询问、倾听、思索和记录等,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的起点,采访使新闻写作在摄取素材方面有别于文学创作,新闻采访体现了记者职业的重要特点。2、新闻编辑。新闻编辑是按照媒体的编辑方针,对新闻信息分别进行评价,选择,加工,配置,协作组织版面或者节目,公开传播给受众,并且根据受众的反馈意见不断改进报道工作,为受众的需要服务。
二、新形势下新闻采编工作的变化
新形势,本义是指新的事物发展形势,或者国内、国际的时事发展新的趋势。在本文指的是在这经济和科技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用新理念、新思维、新方法,创新新闻采编形式,提高新闻采编的水平,改善以往的模式,为当代新闻注入新鲜的血液。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媒介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不再是以往的报纸、广播、电视,而是以互联网为首的新媒介,这类传播媒介更便捷、迅速,不过也有一定的不足,这就需要新闻采编人员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新闻采编能力,熟知信息的传播方式,牢牢把握当下的社会热点,并熟练使用多种传播媒介,努力做好采编工作。
三、新形势下如何做好新闻采编工作
(一)新形势下新闻采编工作的不足。1、在我国当前的新闻采编工作中,普遍存在采编方式固定、单一,缺乏创新精神。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这种单一的采编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时展的需求。因此,新闻采编方式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实现采编方式的多样化,从而促进我国采编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2、新闻素材内容的采编比较浅显。新闻采编工作者一般只负责为新闻媒体提供大量真实、可靠的实时性素材,促使新闻媒体将某些重大实践迅速地、准确地向公众报道出来。我国大多数新闻采编工作者,能够迅速地为新闻媒体采编到及时可靠的新闻线索或新闻素材,但是,针对部分非常重大的社会问题,新闻采编工作者对素材内容的采编深度不够。如果在新闻媒体制作新闻的过程中,缺乏扎实的新闻采编工作基础,那么所制作出来的新闻将失去应有的真实性,经不起时间和人民大众的考验。3、新闻采编工作人员专业水平和综合能力亟待提高。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大多数新闻媒体都认识到了新闻采编工作在整个新闻制作过程中的重要性,因此,不少新闻媒体都把新闻采编工作作为整个新闻制作过程中的重中之重。然而,在新闻采编工作逐渐成为新闻事业中的重要工作之时,新闻采编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却还停留于原始阶段。新闻采编工作人员没能及时更新专业知识,自身能力不足,以至于不能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的新闻采编工作。
1 “互联网+”时代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发展新特点
1.1 对象平民化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广播电视新闻所面对的受众群体更加多元化,这就要求在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过程中,有效调整新闻采编工作策略,使得广播电视新闻采编的对象平民化。这主要是因为:在“互联网+”环境中,广播电视新闻所面对的受众不再拘泥于广播电台的听众、电视节目的观众之上,而是全体人民群众,公众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式媒介的影响下,可以随时随地利用他们对新闻信息进行搜索、浏览与查看反馈。这就要求广播电视新闻采编的对象应该有效的打开局限,有机扩大对象范围,将普通民众等都作为采编的对象,在这些平民化的采编对象身上获取更多新闻信息。
以上海东方卫视为例,其在“互联网+”环境中推出了《东方大头条》这档新闻节目,其中对老百姓所关注的民生问题进行了高度的重视,最大限度的扩大了新闻采编的对象,集中凸显了“互联网+”背景下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对象平民化的特点[1]。
1.2 制作方式多样化
在传统广播电视发展模式下,?V播电视新闻的采编工作都是通过音频、图像、文字等传统方式实现的,在采编方式上同质化问题严重,“互联网+”背景下如果依旧延用这样固定化的采编方式,会使得受众产生视觉与听觉的疲劳感,进而使得广大受众对广播电视新闻不能产生浓厚的兴趣。所以,在“互联网+”时代中,我们在新闻采编的过程中不仅要有效应用传统的采编方式,还应该整合动画、直播等新颖的新闻采编方法以吸引受众的眼球。
以凤凰卫视为例,其在发展过程中,充分结合了“互联网+”时代中百姓的诉求,于2004年6月就开设了手机电视台,将之前在广播电视中所播放的新闻节目经过制作与加工,有效地添加了在线直播、互动点评等模块,将新闻节目更加多元化的呈现给了受众[2]。这样新颖独到的新闻采编与制作方式,不仅使得广播电视新闻节目更加丰富与丰满,同时满足了新时期受众的需要。
1.3 传递方式多元化
在传统发展模式中,广播电视新闻信息主要通过广播电台、电视台实现信息的传播,在新闻传递的渠道上是比较单一化的。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在人民群众中逐渐普及化,这使得新闻信息传递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如新媒体有效的利用网络、电子计算机、智能手机App、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进行新闻信息的快速传递,同时开发出了与“互联网+”背景下受众价值需求更加契合的新闻传播渠道,这使得广大受众在查阅与浏览新闻信息的过程中不再受到时间与空间的双重限制,同时还可以利用手中的便携式媒介实现与新闻机构的时效性互动,这些都是“互联网+”时代中新闻传递的新特点,我们在未来的发展实践中只有充分把握这些特点,才能全面满足新时期受众的需求[3]。
2 “互联网+”时代广播电视新闻采编技巧及策略
2.1 亲民化的采编策略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要求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适应广播电视新闻平民化的新特点,使得广播电视新闻面向更加广泛的群众,这就要求在新闻采编实践中应用更加亲民化的策略,广泛的联系群众,与群众融为一体,深入到群众当中去,切身感受与体会他们的价值诉求,使得广播电视新闻能够更加真实的反应人民群众的疾苦与心声,在新闻采编的时候集中关注普通民众的切身利益,最终为广大受众呈现出与生活实际相符合的新闻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在采编的过程中讲一些老百姓听的懂的话,在与采访对象交流的过程中,让接受采访的人快速的感受到媒体人的亲切与热情,能够有效的消除采访对象的心理戒备与抵触情绪,快速走进他们的心中,使得采访成为一种情感的交流,最终保证制作出来的新闻节目受到百姓的喜爱。
2.2 多元化的采编方式
基于“互联网+”时代的新特点,我们在开展新闻采编工作的过程中应该适应时展的要求,通过不断改革与创新实现采编方式的多元化发展。有效的转变传统工作过程中形式单一、呆板的采编方式,使得新闻采编工作满足不同受众群体的需要,获得最广泛受众群体的喜爱。这就要求我们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新闻工作者深入性的了解与认知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差异性与共同点,在工作实践中总结出二者相得益彰的地方,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通过不断的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的采编工作能力,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应该积极学习新媒体新闻采编的技能,如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视频技术等,并将这些新技术有效的应用到新闻采编工作中,进而在各类媒介竞争激烈的媒体环境中能够及时的获得丰富的新闻素材,从而满足新时期受众的需要。
2.3 采编设备现代化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要求新闻信息传递的渠道更加多元化,新闻传递的速度更快、新闻传递过程中所承载的信息量更多、新闻传递的媒介更加丰富,这就要求广播电视单位发展的过程中,注意对新媒介设备的引进与应用,实现与新媒介之间的强强联合,通过与新媒体平台之间的共同有无,有效实现新闻信息传播渠道的拓宽,使得受众能够更加及时的获取各类新闻信息。
众所周知,现阶段新闻信息的传播应该依托更加先进的技术,所以广播电视媒体应该更换陈旧落后的采编设备,保证新闻采编与制作传播的过程更具时效性。与此同时,新时期的观众更加青睐利用智能手机等便携式的媒介获取新闻信息,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实现与新媒体、自媒体之间的合作,有效拓宽新闻信息的渠道,使得广播电视新闻在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价值。
2.4 后期制作精细化
新闻节目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一大重要途径,是传统媒介之一,更是人们知晓重大事件的载体,人们通过新闻媒介去丰富日常生活,使精神生活得到更大的满足,那么,新闻节目怎样才能发挥出积极的作用,主要是取决于新闻工作者的采编能力,新闻工作者在发觉新闻节目时要及时,有效,具有正能量,才能达到新闻采编的效果,为人们传播正面的信息,所以,我们应在新闻工作者的采编能力上不断的下功夫,使采编的新闻质量不断的上升,为人们的生活添姿添彩。
一、新闻采编目前存在的问题
新闻记者本身的素质不高。一名优秀的记者是要具有优秀的新闻敏感度,并且能抓住新闻的重点,并且要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更具一定的生活实践,对新闻价值进行斟酌,然而,就现在新闻工作届的形式来看,有经验的往往都是具有多年工作经验的年长的工作者,刚刚参加新闻工作的记者,资历尚浅,对新闻的捕捉以及采编能力上尚且不足,判断力与敏感度也没有老记者深厚,这就导致采编新闻的时候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记者的对新闻本质真性还原度不高。作为一名优秀的记者必须具有良好的素质,对有关新闻理论的认识与分析,必须做到融会贯通。然而,现在有的用人单位在招收记者的时候,并没有完全做到这一点,在工作中缺乏事实的原真性,为了博取新闻的眼球,会给新闻冠上不切实际的标题,去赢得大家的关注,缺乏新闻的真实性,这就违背了新闻本身的意义。
电视台的培训力度不够。当一个新人进入新闻工作单位的时候,不能得到正确的指导,使刚入职的新闻工作者成长的速度变慢,这就违背了我们用人的理念,不利于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采编新闻价值取向来源于生活,同时也要应用于生活当中,新闻工作记者在采编新闻的同时,要对新闻进行挖掘、审核、采编,新闻的价值取向要贴近民生问题,中国是个人口大国,一半以上是农民,如果在新闻中天天播报国外大事,金融风暴等等,那么就失去新闻本身的价值了。
二、提高电视台记者新闻采编能力的策略
提高新闻记者专业能力。 从记者自身出发,加强自身素质。认真去适应工作,在工作中学会提高自己,作为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记者,必须培养对新闻的热爱之情,对新闻的捕捉,必须具备很好的敏锐程度,并且要在生活中积累经验,以及自己生活实践中的感悟,不断提升自己,从生活中挖掘出有价值的新闻。
还原新闻事实的本真性。从新闻记者刚刚入职起,就要对新闻的理论知识稳抓稳打,并且做到科学合理的运用,对新闻价值的判断力具有敏锐的视觉,透过现象看本质,在平淡的生活中找到新闻的价值,要善于观察生活,新闻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应用与生活,新闻是人们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一定要注意新闻的真实可靠性,切不可为了博得人们的眼球就开始信口开河,那样只会引起人们反感。
树立正确的工作观念。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记者,在工作的过程中,身上肩负的使命是非常重大的,记者要做最真实的报道,在新闻采编的过程中杜绝为了蝇头小利,一己之私,对新闻进行“有色”报道,在采编的过程中要深度挖掘新闻的真实性,做正确的报道,遵守职业道德,并且在采编的过程中要做到不怕苦、不怕累、对新闻工作始终保持饱满的热情去面对,始终站在新闻发生的第一线上,对新闻进行充分的了解与剖析,进行深入调查,认真学习老前辈留下的经验,运用正确合理的手段探究事实的本质,例如:一则新闻中报道了一家制作拖鞋的小型作坊,经过记者的走访,在市面上发现许多非常便宜的拖鞋,但是有股难闻的气味,记者通过小商贩老板获知制作拖鞋的地址,利用隐藏的摄像头拍摄采访,我们才知道原来他们利用便宜有害的化学垃圾或旧鞋加工制作成新的拖鞋,投放到市场上,人们一直以为新鞋都会有难闻的气味是错误的观念,如果不通过记者的暗访,人们的思想观念会一直停留在老的观念上。只有运用各种合理的手段去追求事实的本质,才是成为一名具备职业道德操守的新闻工作记者,这也是我们一直追求的,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关注新闻事业。
新闻要注重民生问题。新闻是人们生活中获取信息的一大重要渠道,人们通过电视新闻得知今日发生的各类事件,所以新闻工作记者在采编的时候要更加注重民生问题,要努力贴近人民的现实生活,得到更多人的青睐,要牢牢与人们的生活结合在一起,当人们打开电视或者在网上阅读新闻时,一打开新闻就有想关注的内容,产生情感共鸣,得到人们的青睐。新闻工作记者在新闻采编的过程中要始终贯彻党的方针路线,时刻坚持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的标准,注意贴近民生问题,新闻如果每天报道国家大事,就会有很少的人去关注,相反,如果报道监督食品安全问题,社会医疗保障等问题,会更大的程度上吸引人的眼球,新闻工作记者要扎根于人民群众当中,为人民群众服务,找出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新闻素材,对新闻内容进行如实播报,增加新闻的本真性与可信性,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新闻在百姓中的关注度,为我国的新闻事业增砖添瓦。
加大对新闻工作记者的培训力度。新闻工作中有经验的老记者应主动带新记者,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让新人得到最快的成长,培养出更多的优秀新闻工作记者。其实工作和学习是一样的,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赞扬,在工作中也是如此,领导的赞扬与肯定也是非常重要的,做为新闻工作的领导,也要时刻关注员工的工作情绪,对于优秀的员工给予一定的鼓励,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使员工得到重视,使员工在和谐的工作环境中工作。
综上所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与科技水平的不段进步,人们获得信息的途径也越来越丰富,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生活中所发生的大事小情,所以,新闻工作者要提高新闻的采编能力,吸引人们对新闻的关注度,还原事实的本真性,做到有效的报道,提高新闻报道的科学技术,正确树立新闻工作记者的职业道德观念,报导有意义、有价值的新闻,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提高新闻工作的质量。
新媒体是指依托于互联网而发展起来的区别于纸质报刊、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的一系列新型媒体,包括数字杂志、手机媒体和手机电视等。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明显的优势,包括数字化、使用便捷以及可以与观众互动等,一则新闻资讯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大范围的传播。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观众可以利用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快速便捷地获取新闻资讯,这一趋势给传统电视新闻媒体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一)受众更有针对性
近十年来,越来越多新闻推送APP进入公众视野,这些APP可以收集用户的数据,针对用户的年龄、性别以及职业、兴趣爱好等给他们推送个性化的新闻。这种个性化的新闻推送不仅可以增加新闻资讯的点击量和传播量,而且也可以提高用户对APP的黏性。而传统电视新闻资讯对其观众不了解,也无法收集到用户的信息,只能根据自身情况来给观众播放新闻,而大多数观众都不愿意浪费时间来观看自身不感兴趣的新闻资讯,这是如今电视新闻媒体发展最大的问题之一。
(二)时效性相比传统媒体更强,但缺乏准确性
传统电视新闻工作流程繁琐,采编完成之后还需要经过制作、审核、播出等环节,观众才能观看到新闻,这些工作流程极大降低了新闻的时效性。而新媒体则简化了工作流程,观众可以在短时间内就可以了解到新闻的动态,极大提高了新闻的时效性。另外,在新媒体时代下,每个人都可以是新闻人,一旦身边如果有值得记录和拍摄的新闻,他们便可以第一时间进行新闻的采编策划,并且通过互联网快速的传播出去。然而这也导致了绝大多数采编人员在采编的同时,也是新闻资讯的受众,一些采编人员为了方便或者减少工作量,有可能会报道其他采编人员已经报道过的新闻,导致了新闻报道的同质化。同时新媒体时代的新闻采编者在传播新闻时,很多时候并没有认真筛选新闻,在了解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进行新闻制作,因此如何给观众提供有价值的、准确的、高质量的新闻资讯也是如今新媒体工作者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三)用户与媒体交互性提升
在传统媒体时代中,观众只是新闻资讯的受众,他们无法与新闻制作商进行互动,观众的意见很难传达到新闻制作商中,久而久之会导致新闻资讯越来越偏离群众实际。而在新媒体时代中,新媒体工作人员可以在第一时间收到用户的反馈信息,并且与他们进行互动,方便工作人员及时调整新闻资讯的采编方式和内容等。借助互联网,用户可以直接参与到新闻资讯的评价和传播中,提高了用户的参与性,同时也直接提高了新闻资讯的传播量和阅读量;而新媒体工作者则可以根据用户的反馈,提高新闻资讯的针对性,促进节目质量的提升。
二、传统电视新闻采编的优势
电视新闻采编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模式和形式,其工作也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难以深入群众,生产出的内容无法吸引观众的眼球。然而作为主流媒体,电视新闻依然具有一些无可比拟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充足的人力物力资源
全国各地都设有电视台和新闻中心,这些电视媒体背后有强大的物力和人力资源支撑,这些都是完成高质量新闻采编工作的重要条件,尤其是对于耗时长、难度高的新闻而言。
(二)丰富的新闻采编经验
全国各地新闻中心对新闻采编策划工作者的要求较高,其工作人员具有丰富的采编经验,采编设计能力强,可以完成高质量的采编工作。而大多数新媒体的工作人员良莠不齐,信息筛选能力不足,且缺乏一定的新闻采编经验,新闻资讯的质量较低。
(三)更具有权威性和准确性
在新媒体时代,极大降低了新闻的门槛,普通人也可以成为新闻的者。然而在信息泛滥的时代,这些新闻资讯的真实性难以辨别,有不少新闻作者为了获取阅读量而故意博人眼球,歪曲事实。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媒体的优势更加凸显,各地电视台、新闻中心与政府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新闻资讯的权威性和真实性。另外,电视新闻的记者不能随意杜撰新闻,任何新闻都需要到现场进行考察,这些新闻反映的都是当下时代问题的重要资讯,充分体现了电视新闻的责任与使命。
三、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的创新思路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作为主流媒体的电视媒体不能因为其天然的优势而故步自封,而是要基于互联网时代而不断进行创新,根据观众新闻需求的变化而调整采编策划方式。电视新闻媒介要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就必须提高采编策划过程中数字技术的应用,促进电视新闻的新发展,实现信息的共享发展。
(一)建立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采编理念
一则新闻资讯是否具有可读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闻采编思路,因此新闻采编人员要不断更新工作理念,创新采编思路,不仅要反映出新闻的广度,更要展现出新闻的深度。在当今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并不是取代与被取代的关系,而是互相融合相互依存的关系,电视新闻采编的主要研究领域已经发生了转变,相关工作人员会集中于对智慧媒体、数字媒体的研究,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新闻采编将会成为今后的发展趋势。因此,电视新闻采编人员不仅要掌握新闻编写的能力与技巧,而且还要学会利用大数据技术来优化工作,提高工作效率,让电视新闻与新媒体实现深度融合。
(二)构建“中央厨房”采编平台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宣称互联网为“第四媒体”。随之,网络编辑作为新兴职业应运而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2005年3月24日公示了第三批共10个新职业的名单,其中网络编辑员赫然在目,并于2006年被列入国家职业大典。与此同时,网络编辑也成为众多高职院校的热门专业或课程。
纵观高职院校的网络编辑类课程不难发现,基本上都是以培养网络编辑的实际岗位能力为主线来设置,培养能在各种专业网站以及企业、报社、学校、机关等企事业单位网站从事网络编辑和网络传播工作的专门人才。具体而言,就是让学生具备较强的网络及相关软件的应用能力、网页设计与制作能力、信息采编、处理及整合能力、选题策划能力以及较强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等。与此相对应,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有:图形图像处理技术、网页设计与制作、新闻采访与写作、互联网音视频编辑、互联网编辑实务、互联网推广等。
毫无疑问,高职院校开设的网络编辑类课程与所需岗位技能一一对应,具有完整而系统的课程体系。这与大多数“网络编辑”招聘信息中岗位描述的匹配度非常高,说明高职课程体系的设置强调了高职人才培养的职业性、实用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等要求。
二、网络商业化内容采编的必要性
在教学实践中,不少网络编辑类课程的教学内容拘泥于传统信息领域,没有体现适应社会需要的目标,缺乏对岗位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现实的情况是,高职学生的就业方向主要为商业类网站,因为传统媒体网站编辑或大型门户网站的新闻编辑肯定对新闻专业要求较高,这些网站基本上只吸收普通高校的新闻人才。从这个角度来讲,高职院校网络编辑类课程就要与时俱进,汲取传统新闻学采编方法与技巧之精华,灵活应用到商业化的内容采编中。
由定义可知,网络编辑是指“利用相关专业知识及计算机和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从事互联网网站的内容建设人员”。这里的“相关专业”就是指的具体的行业,确切地说,就是某一商业领域。下面,笔者通过对网络媒体发展史的简要梳理,来认识网络商业化内容采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中国自1994年进入互联网时代,国内许多新闻媒体也开始关注并介入网络。那一阶段,均是传统媒体“霸占”着网络舆论阵地,网站内容基本以对传统媒体已新闻的“二次传播”为主。随着四大门户网站的建立,由于受新闻采编权的限制,网站新闻“转载”风越发盛行,新闻来源仍然以传统媒体为主。与此同时,一些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也纷纷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并自己新闻动态。这部分新闻,也成为了网络媒体的新闻来源之一。可以说,网络新闻即时性、地域性、广泛性和丰富性等特点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除了一如既往地传播时事社会类新闻外,互联网蕴藏的巨大新闻商机也日益突显并迅速释放,即所谓的商业新闻。笔者认为,商业新闻专门为某一行业提供信息服务,为该行业的商家服务,比如健康、旅游、家居、房地产、汽车、美容、百货、饮食、游戏、理财等。这一点,从网站的导航设置就可以看出。总之,商业新闻的涉及范围非常广泛,提供此类商业新闻的主要网络媒体包括:传统媒体网站和四大门户网站的相关频道、专业性行业网站,比如搜房网,提供房地产家居行业的专业化信息服务,在一些城市和地区,搜房网的影响力与广告收入甚至远超过当地的传统媒体。
众所周知,除传统媒体网站有财政支持外,网络媒体要维持生存,大部分靠广告收入。可以说,这些与消费者生活密切相关的民生行业,是永远不会退出市场的,只会有越来越多的新商品、新行业涌现。所以,要获得广告收入,为消费者、商家、行业提供信息服务的商业新闻的存在与传播价值可见一斑。与此同时,除了从事网络媒体的编辑外,许多企业拥有自己的网站,当然也需要网络编辑来进行商业信息的采编、维护与更新。
三、基于商业化内容采编的网络编辑高职教学模式初探
认识到了网络商业化内容采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笔者将结合自己的高职教学实践经验,以网络商业消息采编为例,运用高职教育的相关理论,从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成果四个方面入手,探讨网络商业编辑的高职教学模式。
1.教学设计“工作化”
在高职教学中,“基于工作过程”的概念早已提出并被业内广泛应用。以项目导向为指导思想,“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开发课程,是凸显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开发的突破口,其目的强调高新技术条件下与工作过程有关的隐形知识――经验的重要地位,同时强调学科体系知识不应通过灌输而应由学生在学习过程的‘行动’中自我建构而获得。”
不得不承认,高职学生的一大特点是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差,对于偏理论性质的课程内容不太感兴趣,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就要模拟网络编辑采编信息的实际工作过程来进行教学设计。例如网络商业消息采编的设计中,可以分块确定具体的项目任务,让学生分阶段、分步骤完成,教学设计为:网络文字编辑概述、网络商业消息类新闻采编方法与技巧、实战网络商业消息类新闻采编、新闻视频制作之录音与音频处理、新闻视频制作之视频合成与后期制作等,根据网络编辑的实际工作流程来设计,同时将采编内容引导到商业领域,又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完成任务,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又避免了单纯讲解理论知识的枯燥与乏味。
2.教学方法“情景化”
岗位市场需求促使高职院校网络编辑类课程要偏向于商业化内容采编,但这恰恰成为教学难点。学生们一直生活在校园里,除了少部分人参与社会实践或实习活动,大部分学生对社会各行各业不了解,甚至连很多品牌名字都没听说过,更不清楚商业活动的类型、流程、特点等,所以让学生进行具体行业商业信息采编的教学活动存在较大的难度。
面对这一情况,在高职教学中,除了我们常用的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讲授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外,情景教学法在商业化内容采编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情景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要求,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例如网络商业消息采编的实施中,首先明确给学生说明,自己扮演的角色是某网站编辑,将对某客户的商业活动进行动态报道,包括文字和视频内容。然后给学生分发事先搜集的近期真实的商业活动信息材料,让学生对散乱信息进行选择加工,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讨论完成商业动态新闻写作。老师和学生一起,站在普通网友的角度,对其新闻稿进行点评并指导完善。接下来,让学生扮演主持人进行播报新闻的视频录制与配音工作。最后,根据各自的商业活动主题,通过网络搜集其他相关资料,完成商业动态新闻视频的制作。这样,让学生完全体验了网络编辑的角色与整个工作内容和流程,让学生在做中“玩”、在“玩”中学。
3.教学内容“商业化”
这一点正是本文研究的核心。根据前文的分析,商业化内容采编应成为高职网络编辑教学的重点内容。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常见商业活动的类型、流程及对其进行新闻传播的方式等。在进行案例分析和素材选择时,要紧密围绕这些商业活动进行。
目前来讲,主要的商业活动有:新店开业、仪式庆典、新品会、团购促销活动、明星签售、明星代言、年会等。对于网络商业消息类新闻而言,其写作形式非常灵活自由。在指导学生进行新闻写作与视频制作时,在传统新闻写作方法的基础上,要强调商业立场,能够有效地传递商业信息。
具体而言,第一,在标题制作中,要体现商业信息和事件要素,例如“德泰墙纸再显品牌风采 携环保新品亮相墙纸布艺展”标题中,“德泰墙纸”即为商业信息,“墙纸布艺展”即为事件要素;第二,在导语写作中,除了体现时间、地点、主体、事件等基本事实要素外,还可表现商业活动的亮点、目的和意义等,用以吸引网友或提升活动高度;第三,在主体内容安排上,可采用人物讲话、活动流程及内容、企业简介、背景资料、相关新闻、消费者感受、业内人士评价等内容,在表述上,多使用“某某称、说、表示、指出、强调、认为,在某某看来……”“据了解、据报道、据统计、据悉、XXX是、XXX创立于……”“首先、其次、随后、接着、然后、进一步、最后……”“XXX回顾、最新进展、据最新消息……”等新闻用语。这样,就用从新闻的专业角度有效地传递了商业活动信息;第四,对于网络商业动态新闻而言,对结尾没有严格的规范与要求,实际操作中,往往可有可无,事件说完就完。
4.教学成果“网络化”
既然在网络编辑的教学中,内容采编偏向于商业化,案例和素材也来自于实际的商业活动,那么学生在课堂上按要求完成项目后,可以将这些劳动成果上传到各大网络平台或者给学生建立的班级博客、班级微博、班级社区等。这样,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在完成一个真实的项目,而不是一次课堂作业,无形中的压力会让学生端正态度,认真对待每一次任务。这些作品公布到网络平台,不仅记录了学生的成长与收获,同时,通过获取网友的评论、意见或建议等反馈信息,让学生深刻体会成熟感,并认识自己的成长空间,甚至带来就业机会。更重要的是,一个一个作品的不断积累,就成为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库。
四、结语
众所周知,高职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高职院校大多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来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于网络编辑这类实践性很强但又偏理论性质的课程而言,更应认真思考岗位市场需求。本文着眼时代大局,敏锐洞察到商业化内容采编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并初探基于商业化内容采编的网络编辑高职教学模式,具有时代和教学改革的双重意义。由于笔者经验有限,文中纯属个人观点,望与学者们一起深入探索网络编辑类课程的高职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1)35-0116-03
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媒介融合已经成了世界传播业发展的新趋势。正如国际媒体创新顾问团的奠基人吉勒所说:“媒体分化已经成为过去式,数字化融合才是现在进行时,而复合式多媒体将是未来的发展发向。”媒介融合,包括“技术网络化、产品多媒体化、业务融合化、市场一体化、组织整合化、最终体现出来的是媒介产业融合”。[1]这种融合,使不同类型的媒介结合,形成一种不同于传统的、单一的、独立的媒体的媒体共生体。在我国,与世界潮流相响应,一大批跨媒介新闻集团不断涌现,新闻信息产品制作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在信息渠道传播多元化的形势下,把媒体传播终端有效地结合起来,实现信息的批量处理与资源共享,制作出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通过传统媒体平台(报纸、广播、电视等)及新兴媒体平台(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传播给受众。
媒介融合的大趋势,为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挑战。一方面,据统计,全国900所高职院校有三分之一开设了采编与制作专业。而长期以来,传统媒体对从业人员的高学历、高起点要求,把大量高职新闻专业的毕业生拒之门外。媒介融合趋势下,对熟练掌握媒体技术手段新闻一线采编人员的需求增大,新的信息平台(如手机报、移动电视、官方微博)的搭建、新的新闻一线工种(如背包记者等)的涌现等,都拓宽了高职院校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另一方面,在媒介融合时代,新闻媒体大都拥有多种信息平台,改变了新闻工作者单线作战的工作方式,打破了了新闻从业者的媒体专业分工界限。全媒体的生产方式也对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跨媒体、全能型应用人才将成为新闻媒体人才需要的主流。这种全能型人才并不一定要身兼数职、精通每种新闻工种,而应具备“一种全媒体的思维方式,使他们面对一个新闻题材时可以很快做出判断与选择,规划出用多种媒体手段进行报道的方案。”[2]重大的题材的多媒体与全媒体报道,需要新闻采制团队分工与合作。所以,要求拥有多媒体技能的新闻从业者了解在一个大报道架构下,自己具体的工作任务和需承担的具体的工作职责。对新闻从业者来说,应既熟悉全媒体报道流程,又有某一具体媒体信息技术专长。复杂的新媒体传播形势(如信息更自由、传播者和受众身份的互换)、对新闻从业者的社会责任感及信息的分析、判断、重新组合的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
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这一精神指引下,高职院校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教育应为新闻工作一线提供高技能人才,这种人才所拥有的高技能应适应全媒体工作的具体要求。为此,高职新闻专业教育势必在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师资配备等方面作出相应的变革。如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一直定位于培养广播电视新闻采编人员。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应调整为培养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信息分析处理能力及全媒体意识、适应多媒体工作、能熟练运用多种新闻采编技术工具又具有某一媒体技术专长的人才。
《新闻采访与写作》作为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采访与写作这两项基本新闻业务技能,为适应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多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一、教学目标:全媒体采编能力与全媒体思维能力的提升
《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一直将教学目标定位于培养学生新闻采访与写作的能力,特别是利用广播电视技术手段完成新闻采写任务的能力。为适应媒介融合这一大趋势以及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也应作出相应的变革,具体而言,包括总目标和分目标两个层次。
1.总目标
应立足于培养学生全媒体采编及全媒体综合思维等能力。
2.分目标
包括采写基础能力目标、多媒体采写能力目标、全媒体综合能力目标三个方面。
第一,采写基础能力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常规新闻采写的技巧,如采访中的策划技巧、现场提问的方式方法、现场观察的方法等;新闻写作中的常用文体如消息等的写作方法与技巧。这一目标的实现,将为多媒体采写能力的提升打下基础。
第二,全媒体采写能力目标:培养和提升学生多种媒体新闻采访与写作的能力。通过教学,让学生不仅掌握报纸文字新闻、图片新闻、广播音响新闻、电视新闻等主要报道形式的特殊要求及采写技能,更要让学生胜任新媒体新闻文体的采写,如网络新闻中的标题设计、微新闻的采写。
第三,全媒体综合能力目标:全面提升学生全媒体思维的综合能力,如利用网络平台搜集新闻线索的能力,微博等新媒体平台的新闻价值判断能力、新闻舆论分析及引导能力,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对新旧媒体海量的信息和素材进行分析、判断、处理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基于全媒体的高渗透性
要实现《新闻采访与写作》课提升学生全媒体采编能力及全媒体思维能力的教学目标,在教学内容上也应进行全方面位的更新,改变一本教材统领整门课程教学内容的现状。目前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专业课程教材多选取21世纪高职高专规划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的《新闻采访实务》(赵全章编著)及《新闻写作》(吴良勤、李展编著),这两本教材在编写上都以一般新闻采写技能作为线索,不仅内容较为扁平单一,而且所选取的实例也较为陈旧。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这两本教材作为实现采写基础能力目标的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应注重多媒体研究课程、多种媒体技术课程内容及多学科内容的交叉与渗透。
1.渗透多媒体研究课程
为了使学生掌握不同的新闻媒介的特性,在新闻采写教学内容中应融合渗透新闻媒体研究相关课程,如广播电视概论、网络新闻学等。如在消息写作这一环节,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般文字消息的写作,更应穿插广播电视、网络媒体特性及其消息写作特殊文件的相关教学内容。
2.渗透多种媒体技术应用课程内容
为全方位地提升学生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进行采写能力,可在新闻采写教学中融会贯通其他媒体技术课程,如新闻摄影、新闻摄像、新闻播音、非线性编辑、网页制作等。
3.渗透其它人文学科的教学内容
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下,新闻工作者应具备更高的信息分析处理能力,来解决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在新闻采写教学中,教学内容不仅仅拘泥于新闻采写一点,而应发挥新闻教学内容的幅射作用,可以引入传播学、舆论法、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美学等人文学科的教学内容,全方位提升学生新闻专业素养,引导学生从全局的高度关照社会现实。
三、教学方式:基于媒体联动的高参与性
《新闻采访与写作》重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早有专家提出,在教学手段与方法上,首先应该突破传统的授受型教学模式,引入实例教学法、模拟情境教学等,让学生充分参与采写实践。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为实现新闻采写课程新闻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也应引入全新的理念并灵活运用。
1.全媒体采写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新闻采写教学的常规武器。“案例教学是以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和前沿性的案例为教材,在教师指导下,运用多种方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对案例提供的客观事实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作出判断和决策的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3]
在新闻采写课程中引入案例教学,一般都是在不同的教学环节引入孤立单一的的新闻采写实例作为样本。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应选取全媒体联动的重大新闻采写范例,并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让学生展开比较并互动讨论,深刻理解不同类型媒体对同一报道题材的特殊采写规律。在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除了引领学生从媒体特性分析案例外,还可以选取不同题材类型的案例,让学生运用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知识进行分析,达到与人文学科内容的融会贯通。
2.全媒体采写实践活动
新闻采写教学要组织实践训练,让学生亲身参与采访写作过程,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并能提高他们处理分析信息的能力。可以开设多媒体新闻采写模拟情景课堂,将最新的热门新闻事件作为特定情景,在课堂上指导学生策划采写方案,写作文字记者、广播记者、电视记者、网络媒体记者各自的采写提纲,并以模拟整个采写过程。还可以设计多媒体新闻专项采写训练,指学生分组合作完成。在教学内容进行的过程中要结合实际,如可以高职院校的艺术节、足球赛等活动,或以当前社会热门事件或话题作为采写任务,让学生组成多媒体报道小组,合作完成文字新闻、广播新闻、电视新闻、网络新闻的采写。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手段演示学生作业成果,并开展深入的讨论讲评。这种实践活动,完全模拟新闻媒体的多媒体报道运作方式,学生在小组合作采访报道活动中,既能熟悉多媒体信息平台的整体策划、分工配合的工作方式,又能各司其职、找到自己所擅长的媒体技术作为突破口。更重要的是,学生将调动多种学科知识、通过多种信息获取方式,完成特定的采写任务,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将得到全面提升。
四、课堂延伸:创建多媒体教学辅助平台
由于新闻采写专业课程的特殊性,仅凭课堂教学有限的时间,难以完成提升学生全多方面能力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利用校内外多媒体教学辅助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全真实践练习的机会。
1.创建多媒体教学实验平台
“在新技术条件下,教学实践平台的建设已经不是传统概念中的独立的实验室建设,而是拥有多种专业功能、多种使用目标的融合性实验教学和实习教学平台的构建。这种多功能、跨媒体、可融合的教学平台是今天新闻教育依托的设施基础。”[3]在多媒体教学平台的构建中,美国密苏里大学及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新闻传播实验中心是成功的典范。
高职院校由于受资金等方面的限制,在教学多媒体平台的创建上不能完全和国内外一流大学看齐,但仍可以利用现有的条件,盘活校内外资源,打造体现自身办学特色的多媒体实验室。可以完善新闻演播室、摄像实验室、录音室、非线性编辑室等原有实验室的设施,并将这些实验室的资源进行整合,打造为一体化统一管理的的多媒体实验平台,为学生采写小组完成多媒体新闻报道任务提供技术支持。实验室的设施并不一定要最昂贵的、最先进的,只要能完成基本采制任务即可。并鼓励学生自主购买小型、较廉价的音视频采集设备,如录音笔、微单相机、小型DV等,把多媒体新闻的采制变为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常态。并鼓励学生开通博客、微客等,不仅可以让他们关注热门新闻事件,寻找新的新闻线索、发现新闻及新的报道角度,并能鼓励学生利用这些平台自己采集的新闻,使他们提前进入多媒体新闻实践。
2.打造校园多媒体新闻中心
还可将高职学院原有校园媒体平台,如院报、校园广播站、校园电视台、校园网站、官方微博等合并改造为统一的校园新闻多媒体中心,模仿成熟的多媒体集团建立新闻采访中心、编辑中心、中心等部门,形成多渠道、各部门协同工作机制,统一采集校园新闻。这一平台的建立,不仅可以成为学校对内对外传播信息、宣传形象的窗口,更能成为学生在校园内进行多媒体新闻采写实践的基地。
3.拓展校外多媒体实训基地
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校企一体”的办学特点。可与本地新闻媒体合作,建立多媒体新闻社会实训基地。组织学生到这些实训基地参考,加深多媒体联合协作新闻报道流程的认识。并可推荐学生利用课余实习,亲身参与多媒体新闻的采写工作,在实践工作中锻炼、提升自己的能力。
媒介融合的趋势带来新闻传播的大变革,需要高职院校新闻专业教育进行全方位的调整与改革。《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的教学改革并不是孤立的,必须有新闻专业教学总体统筹安排和多种教学条件的支持。如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拓展,需要增加计划授课时数。多媒体新闻实践教学的开展,需要加大对实验技术设备的投入,全方位的教学改革更是在呼唤既有理论深度、又具备多媒体操作能力的高水平师资。
参考文献:
[1]王珏,黄昌林.深度融合中新闻报道的形态变化[J].新闻战线,2009,(02).
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68-0014-02
长期以来,在广播电视新闻工作中,一直存在着重采访,轻编辑的观念,认为负责新闻采访的记者要比负责后期新闻制作的编辑重要,这种错误的认识,导致了在广播电视新闻工作中,忽视后期的新闻制作编辑工作,影响到了广播电视新闻播出的质量。近些年来,随着电视新闻杂志类节目的兴起,后期编辑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只有编辑把记者采访回来的原始资料进行科学有效的加工处理,才能使新闻稿件的广播达到尽善尽美。那么,编辑到底该如何对原始采访资料进行加工处理呢,这里就需要从具体实际出发,遵循一定的技巧来进行。
1 前提编辑工作,是提高编辑效果的关键。
长期以来,都认为编辑工作就是电视新闻的后期制作工作,就连编辑人员本身也认为自己的工作就是对采访回来的新闻材料进行必要的后期加工,但随着新闻媒体的扩张和从事新闻媒体人员的增加,经常会出现因记者找不准新闻采访的重点,而错过了对最佳和最必要新闻材料的采访和记录,这不仅给新闻播报带来了压力和困难,而且容易失去原有新闻播报的风格。编辑的第一要务,就是使后期节目的制作和播报始终保持节目原有的风格,但如果,编辑人员还像以前那样简单等待采访材料回来后进行制作,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后期制作的效果,因此,编辑人员要学会与时俱进,将编辑工作提前,主动参与到前期记者的采访工作中,帮记者采访定准方向,这将大大有助于其后期的编辑制作工作。例如,对汶川地震情况的播报,有的电视媒体编辑,对派出的记者都事先做了采访主题的安排,使其各负其责,等采访材料一回到后方,各个编辑就可以根据不同人负责的不同主题进行快速分类,之后进行迅速的制作和播报,这样不仅降低了新闻后期制作的困难,最重要的是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人力资源进行其他新闻的采访、编辑和播报,充分体现了新闻播报的时效性,对确保文稿和表现力与节目风格保持一致,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2 注重节目反馈,能有效督促编辑技巧的改变和提升
任何新闻媒体工作都十分注重收视率的提高,收视率提高的关键是能播报出吸引人们眼球的新闻,因此,在新闻前期的采编和后期的制作中,要求记者和编辑都要有一定的新闻价值判断能力,尤其是编辑人员,要从众多的新闻采访材料中找到能提高收视率的新闻素材并进行角度选择性的编排制作,因此提升编辑人员的新闻价值判断力尤为重要。但编辑人员进行后期制作工作时,则必须要注重百姓对新闻栏目的态度和反应,也就是说要时刻注重节目反馈,要根据节目的反馈信息来处理新闻材料的后期制作,改进其编辑方法和改变其编辑方向,只有这样,才能使编辑不断提高其编辑技巧,才能使新闻栏目收视率得到稳步提升。
3 注重具体新闻中的具体材料处理方式,是新闻编辑技巧的重点
根据当前新闻材料的特性和特点,在新闻材料的编辑过程中,编辑人员可以从新闻材料的实际出发,采用适当的处理技巧,来达到新闻播报的目的。
1)模糊化的处理技巧。模糊化的处理技巧适用于急发性的新闻和具有保密性特点的新闻播报。急发性新闻,由于其发生的突然性,使得新闻采访人员没有时间去考证其发生的原委,但还需要紧急播报,这个时候就应该对没弄清楚的信息进行模糊处理,这样不仅保证了新闻的时效性,还保证了新闻的真实性。而对于涉及个人隐私和国家法律法规禁止播报的内容时,编辑人员在对采访材料的处理技巧上可以采用模糊化的处理方式,这样可以避免产生不必要的纠纷,又可以达到新闻播报的目的;
2)巧用DV,提高新闻编辑技巧。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DV已经走进了寻常百姓家,而DV也是当前新闻采编人员最常用的现代化影像数字采编工具。新闻具有突发性的特点,因此,在新闻采编上,电视新闻媒体对社会普通人员提出了奖励DV新闻线索提供者的新闻采编方法,使所有的市民和百姓都成了新闻采访的一线工作者,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新闻采访信息的获取量,也保证了新闻媒体能够有效获得第一手的新闻材料,这些DV信息材料一般再经过编辑人员的加工处理就可以在新闻播报中播放了。但这种新闻采编手段也有一定的弊端,因为百姓毕竟不是经过新闻专业训练过的专业人士,其拍摄DV的角度常常以个人关注点为出发点,而不是从新闻价值角度去拍摄和发掘新闻价值的内涵,加上画面和语音文字的配备,常常出现不相协调的情况,因此,也影响了DV材料的最终实用性,但毕竟这是对新闻编辑工作的一个有力补充,也拓宽了新闻采编的一个渠道,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新闻编辑的技巧,只是需要编辑人员进行选择性的运用;
3)电视新闻编辑后期制作和播报的连贯性、及时性、时效性和灵活性,是新闻编辑技巧的完美展现。新闻播报注重时效性,指在最快的时间内播报新闻,连贯性,强调部分新闻的追踪报道,及时性,强调新闻反应问题的及时性和解决问题的迅速性,灵活性则主要指新闻播报过程中对突发新闻的插播处理。编辑工作是千头万绪的,既要体现出编排的科学合理性,又要体现出新闻播报的质量,因此要处理好这些关系,就需要编辑人员对电视版面空间做一个全面了解,并做到可控性,即在有限的时间里播报出丰富、活跃和及时的新闻内容。要根据电视制作所需要的时间,来确定“成套新闻”、“突发新闻”和临时出现的“可观新闻”的关系,做到科学合理安排。如果是中药的突发新闻,导播可以临时决定进行适时播报,也可以将报道切入现场,达到及时播报的效果。而这种插播,就意味着对新闻节目的临时迅速重新规划,避免新闻播报的超时或者时间不够用,影响新闻播报效果。新闻编辑的这种灵活性、及时性和突发性,经常发生,因此需要编辑人员很好掌握编辑技巧,才能做到完美处理。
4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