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移动信息技术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前言
现在,我们正处于信息网络时代,人们的思维方式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生转变,多元化的信息以及开放的交流沟通平台大大的方便了人们的生活,这也为社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面临这全新的改革,我们首先应该找到一个对新型社区教育平台的精准定位,不能盲目改变,要想清楚我们究竟想要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平台,利用它我们可以实现怎样的目的需求,他是否能满足我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在确定构建方向之后,再去根据实际中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要求寻找科学合理的构建方法,按部就班,实现新平台的建设。
1.1 社区教育与移动信息技术的结合
利用移动信息技术构建的社区教育新平台是以信息为基础,将信息技术普遍运用于社区教育中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其根本是建立一个全面的、多样化的、开放的服务系统,这个系统不仅涵盖了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物理环境,而且包括社区内人与人之间的人文环境,通过紧密地联系信息与人文的关系,来满足社区内居民的需要。
1.2 信息技术是社区教育的主要内容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社会,提高社区居民的信息素养是社区教育的重要目的。因此,社区教育的主要内容应该是信息技术,通过向居民宣讲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帮助其学习进行信息查询搜索的简单操作,来普及信息技术的运用。
1.3 利用信息技术的特点,提高社区教育的层次
信息技术具有开放、共享、虚拟等特点,而它的这些特点也正是它为新型社区教育提供的优势。利用移动信息技术构建的新平台可以丰富社区教育的教学内容,呈现多样化的教育形式,并且辅以计算机的便利性和多彩性,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提供不同年龄、不同素养的教学内容,只要身边有一台计算机或移动终端设备,大家可以平等地学习,极大地提高教育质量,这体现了教育的高层次。
2 利用移动信息技术构建社区教育新平台的必要性
2.1 社会人才培养的需要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就不得不尽力去改变自己,适应社会的发展,否则将被社会所淘汰。因此,学会查询搜索信息、从大量的各种各样的信息中摘取正确的、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是我们必备的技能。只有掌握这些,我们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而利用移动信息技术构建的社区教育新平台正是通过由计算机网络搭建的平台来培养我们的这些技能,仅仅依靠传统的社区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我们的需求。
2.2 终身教育的需要
现代社会发展迅速,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我们只有贯彻“活到老,学到老”的时代精神才能紧紧跟随时代的步伐,不被社会淘汰。我国教育的目标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学习化社会。而学习化社会的根本是终身教育,那么,如何实现终身教育呢?首先,要接受教育必须有一个完善的教育平台;其次,这个教育平台必须能够涵盖所有的或者大部分的公民,而社区正是连接学校、家庭、社会的枢纽,因此,社区教育成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最后,这个教育平台要实现学习上时间、空间的无缝对接,所以将移动信息技术渗透其中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总而言之,建设终身教育体系的核心是构建以移动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社区教育新平台。
2.3 全民教育的需要
首先,什么是全民教育?全民教育是要满足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基本的学习需要,是为了实现所有人均能学习最基础的知识和生活技能的目标,使大家都能保障基本的生存,改善自己的生活。其次,全民教育与社区教育又有什么联系呢?在现代社会中,信息素养作为一种基础的生存技能,是我们所要接受的重点教育内容。如何使用信息工具,利用信息资源,以及对信息的获取、加工、传递,都是信息素养的内容。而信息素养的提升很大方面源于社区教育的质量。因此,有机结合信息技术和社区教育从而设立社区教育的新型模式是实现全民教育的重中之重。我们要使社区教育实现“全员化”和“信息化”,保证受教育的平等。
3 利用移动信息技术构建社区教育新平台的构思
3.1 找准定位,明确目标
教育管理机制是社区教育的核心,它重在建立完整的教育网络体系和全面的信息化资源库,进而实现对社区居民的教育培养,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完成评估,发展新型社会经济。
3.2 教育网络体系的建立
(1)组建一支高素养的教育队伍,进行信息化的管理。可以建立县区、街道、居委会三级社区教育领导和运行机构,依托大学分别在县级、街道、居委会从高到低设立不同等级的教学机构,形成完整的管理机制。此外,招募专职教师或者兼职教师,并搭建电子档案进行专门管理。(2)搭建社区教育网站。社区教育的传播平台虽然不仅要有互联网络,空中传播媒介也包含其中,但是,网络在其中发挥更主要的作用。作为社区教育信息化的先导工程,网站建设是加速社区教育信息化的主要基地。我们要搭建直观便捷、有吸引力的网站平台,使大家有在这里学习交流的意愿。(3)建设网上学习社区。人们大多都喜欢交流自己的想法,我们应该针对这一特征,为社区学员建设一个网上的学习社区,供大家学习交流。这个社区可以分成几个部分,例如学习课堂、教师园地、学科论坛等,此外,还可以设立资料中心,聊天室。通过这种模式,来提升社区成员学习的性情,使学员在这里有更美好的感受,类似于现实中的家庭[1]。(4)建立健全的教学体系和考核体系。一个完整的学习体系可以给学员更好的学习体验,使其顺利愉悦的完成学习。一个健全的体系应该包括如下各系统[2],具体为教学系统,网上考核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和教学资源开发与管理系统,每个系统包含不同的模块,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3.3 教育资源的整合和管理
(1)基础性资源的整合。社区教育的信息化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得到了发展的空间。社区教育的基础性资源主要吸取了世界上各国近十几年的学习资源,大致涵盖了一下技术培训、学历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文化、体育等各个方面。(2)网络数字化资源的整合。这些网络数字化资源中有很多是免费的,但是还有收费的资源。其中免费资源有一些网站资源,如人民网、腾讯网等,这些网站中有大量的新闻、时政、经济信息。还有图书资源中一些文学类网站也支持免费阅读。此外,国内一些期刊也是免费的。而收费资源包括了一些电子图书馆和收费网站等,还有知名的期刊、数据库都可以作为社区教育的网络数字化资源的来源[3]。
3.4 培养社区成员的信息素养
(1)进行计算机技术的培训。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的人群,提供不同等级的计算机技术培训,只收取较低的培训费用,收回成本即可,提升大家参加培训的兴趣。(2)进行网络学习能力的培训。培训大家最基本的上网操作,帮助其掌握简单的搜索资料和摘取资料的方法。(3)组织信息技术的竞赛。提高大家的学习乐趣,给他们提供学习基本信息技术的动力。
4 结束语
21世纪是一个飞速发展的世纪,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是信息技术,它逐渐渗透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加强人们的信息素养刻不容缓,否则面临的将是被社会淘汰。而社区教育是提升大家的一个平台,将信息技术融合到社区教育中,构建一个利用移动信息技术构建的社区教育新平台是社会发展的趋势所在,我们应该竭尽所能的为这种新型社区教育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张吉先.基于数字化学习环境的社区教育模式与机制研究[J].职教论坛,2012(36):40-43.
[2]李小娟,梁中锋.基于sakai的社区教育信息化服务模式的构建[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59-61.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22-5268-02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是对高校学生进行系统的科学实验技术和实验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科学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非常重要的实践性课程。
从这几年的实际教学来看,实验课程的教学确实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1) 在课前预习过程中,学生面对陌生的实验内容和枯燥的实验步骤,不能有效的联系理论知识和实验仪器,久而久之,使得学生普遍存在畏难情绪,失去学习兴趣,造成学生采取应付手段完成预习,实际效果很差;2)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碍于课时的限制、教学任务的完成等原因,授课教师不得不采取“手把手”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往往做过就忘,更别谈对实验的理解和认识,极大的抑制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3) 测得实验数据后,学生不能有效的分析和鉴别数据的正误,往往采取相互对数据的判断方法,甚至对数据进行随意的更改和伪造,造成学生缺乏科学素养,影响了学生科学素质的提高。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在教学活动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措施。”大学物理实验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基础学科,也是高等院校理工科学生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
现在的90后大学生,大多是伴随着智能触控手机和平板电脑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他(她)们用电子产品进行“拇指交流”,在智能电子产品与虚拟世界的“包围”中成长,更倾向于通过手机和电脑获取网络上的信息。这深深地激发了笔者进行教学改革实践的兴趣,利用移动信息技术,对现有的物理实验教学资源进行改进和有效整合,建立新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模式。
1 教学整合的可行性分析
1.1 网络硬件条件
学校建成了以千兆光纤为主体的宽带高速校园网,通过Cernet及Chinanet双路由与Internet联网,同时覆盖无线网络的区域包括各个校区所有的教学楼、办公楼、宿舍区、食堂、操场和室外公共活动场所等,占地面积超过140万平方米。学生在校园里的任何一个地点,打开手机或笔记本电脑的wifi功能,就可以免费登陆校内各网站。
当今社会已然是信息高速发展、技术高度发达的社会,大学生们至少人手一部手机,笔记本电脑也成为学习的标准配备,平板电脑也逐渐成为学生学习和娱乐的主要设备。作为高校教师,不能对这些先进的智能设备视而不见,闲而不用,应该充分利用这些现有资源,结合学校的有线和无线网络,使教学手段丰富化,教学形式多样化。
1.2 软件资源支持
物理实验教学中心网站也已建成投入使用,已挂载了一部分教学课件、示范报告等网络教学资源,有些资源已经陈旧,和实验室现有的新型教学仪器不是完全吻合,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直接利用学生熟悉并喜爱的腾讯QQ,微信,优酷视频等网络载体,进行实验教学内容的挂载。学生利用手机和笔记本电脑等终端进行在线学习,能随时随地的享受网络学习的便捷,这种新颖的学习方式易于学生接受,且不需要进行特殊的培训,方便快捷,同时可以让充分发挥其学习自主性,激发学生实验学习的兴趣,拥有更多思考的空间,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
2 教学整合的研究思路
2.1 充分调研
充分梳理我校物理实验课程开设的情况,对其特点进行全面分析,选取一些讲授难、学习难的典型实验(如分光计的调节、等厚干涉等实验),作为本次教学实践的研究对象。
对物理实验教学中心网站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逐一排查,找出与现开设实验内容不相符合的和仪器已经更新的部分实验课件和示范报告。
考察国内各大视频网站关于物理实验教学实验视频资源的现状,分析比较其内容和差异性。
2.2 整合改进
对物理实验教学中心网站的相关内容进行删除和修改,同时制作新开设实验的课件和示范报告,并进行上传。
针对我校课程开设的特点,录制相关物理实验的预习视频,不断进行讨论和改进,必要情况下,可进行多次录制,便于比较,选出适合学生理解,具有鲜明特点的预习视频课件。
选取合适的编程软件,编写物理实验数据诊断程序,进行数据准确性和运行稳定性的测试。
2.3 网络挂载
把视频课件和诊断软件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心网站进行挂载,同时选取其他合适的网络载体,进行视频和软件的上传,初步实现移动终端的访问。
3 教学整合的实践
3.1 考察调研移动信息技术使用现状
对国内各视频教学资源进行综合调研,梳理物理实验中心网站现有资源,进行相关编程软件的学习。对视频录制技术和后期剪接处理等多媒体技术,进行初步学习。
3.2 物理实验预习视频的录制
对课本中的重点、难点进行简要讲解,并提出学生在预习中需要思考的问题,便于在课堂教学中互动。对实验仪器的重要部件进行介绍,着重对主要部件进行特写镜头的展示,同时简要讲解实验操作步骤,并做简单的使用演示。
3.3 实验数据诊断软件的编写
结合实际教学,编写相关实验的数据诊断程序软件。初步进行软件的试用,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形成完善稳定的软件系统。
3.4 完善物理实验教学资源
根据现在的教学实际,完善和改进一部分课件和示范报告,制作新增加实验项目的课件和示范报告,把录制好的预习视频和数据诊断软件,在物理实验中心网站进行初步的试运行。
3.5 有效整合资源,实现手机等终端的资源共享
利用物理实验教学中心的校内网站和腾讯QQ、优酷视频等外部载体,将实验预习视频和数据诊断软件等挂载到网上。学生通过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等终端设备,利用其自带的的GPRS,WIFI和蓝牙等无线通信功能,下载或在线观看相关视频、课件和诊断软件的在线使用。
3.6 教学效果的评议鉴定
在学生中进行广泛宣传,鼓励学生试用,并及时搜集学生对该视频和软件使用过程中的意见和建议,做出相应的改进和完善。比较采取新的教学手段后的实际教学效果,找出视频课件和诊断软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优化改善。
4 结论
迎合新一代大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将移动信息技术引入到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通过随身携带的手机等终端设备,随时随地进行物理实验的预习工作,运用数据诊断软件,有效分析数据的合理性范围,养成实事求是的学习习惯和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实践证明,该整合工作极大提高了学生预习的效率,提升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课堂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夏. 移动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J]. 通信技术, 2013, 46 (7): 115-118, 122.
关键词:移动信息技术;云班课;公共英语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3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深入普及,云、教育游戏、MOOC、翻转课堂、智慧校园、智能录播、沉浸学习等词汇频频出现在教育领域,移动互联网以及智能手机终端普及更是带给高职教育革命性的冲击,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调整成为必然的选择。笔者自2015年初尝试将手机蓝墨云班课APP应用于公共英语课堂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幅度的提高,学习动机增强。
一、蓝墨云班课的概念
蓝墨云班课(以下简称云班课)是一款手机APP软件,是一个在移动网络环境下,利用移动智能终端开展互动教学的云服务平台,平台以教师在云端创建的班课为基础,每个班课都有一个邀请码,学生使用邀请码加入班课,教师通过移动设备向班课上传资源、通知、进行课堂考勤、组织课堂活动等,教师可以查看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记录,学期末教师可以得到每位学生的学习评估报告。
二、云班课的具体应用
笔者所在高职院校自2012年起全面推行了分层教学,笔者在2015级新生中继续使用云班课,所教班级为基础班级,分别是水建4班、园艺7班、食生4班。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较弱,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动机不强、信心不足,笔者在学期初对三个班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80%的学生学习英语的目标是为了通过期末考试。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笔者拟通过云班课在英语课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习信心,增强学习动机。
(一)云班课在听说课教学中的应用
立足于学生实际英语水平,笔者在听说课教学中,灵活设计了各种活动,其中包括单词朗读、电影片段的听力等。对于单词朗读活动,笔者在上课之前上传了活动内容,学生可在课前或者课堂上完成活动内容,笔者利用云班课网页版在课上播放学生的朗读,要求学生给予评价。对于能够客观评价尤其能够听出问题的同学,笔者会给予一定的经验值。
(二)云班课在写作课教学中的应用
高职英语写作大多为应用文套写,笔者在课上利用10分钟进行格式要求讲解,20分钟时间留给学生进行写作和拍照上传,10分钟时间进行讲解分析,利用剩余的时间进行课堂总结。学生在课后对自己的作业进行改进,可以再度上传。在云班课的应用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作业的态度相比以前认真了很多。
(三)云班课在阅读课教学中的应用
基础班阅读课教学中,笔者利用云班课设计了阅读之前的导入活动、泛读活动。根据教W需要,笔者在课前上传了阅读活动,包括头脑风暴、讨论、测试、复述等,用于导入和阅读练习。
笔者所在学院使用的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知行英语》,以该教材第一册第八单元的阅读资料为例,笔者设计了课堂头脑风暴活动,抛出问题“What do you dress for?”,学生在很短时间内给出了不同答案,比如“Half sleeve loose coat, waistcoat”、“really beautiful things”等等,继而,笔者要求学生搜索资料中女主人公的资料,女主人公是一位国际名模,是业界公认的即成功又美丽的女性,女主人公又会给出什么样的答案呢?在笔者引导下,学生们从资料中找到了答案,笔者也完成了文章讲解的导入环节。
三、云班课的应用效果
经过一个学期的实际应用,笔者认为,云班课的应用明显的激发了学生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四、云班课应用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学生对经验值的过分关注
由于笔者在学期初已将英语课程的考核方案和学生进行了分享,即截止到学期末,经验值排名前十的学生将获得满分的平时成绩,经验值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但也因此带来了一些问题。
1.抄袭别人题目选项或随意选择选项
部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抄袭其他同学的答案,还有一些学生存在投机心理,为了能够得到经验值,在没有认真审题的情况下,随便作答,这就使得笔者设计的活动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2.虚晃一招,并非真正进行资源学习
笔者在云班课中上传了大量的学习资源,学生通过下载学习这些资源,不仅可以获得经验值,同时可以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但由于该软件在这方面的设计尚需完善,学生发现只要点击资源下载,就可以获得经验值,并不需要真正学习这些资源。
(二)学生学习兴趣保持的问题
笔者在学期末利用云班课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云班课应用效果的反馈,结果表明,18.7%的学生认为云班课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自己的学习兴趣,但认为班课的活动设计相对简单,由于流量问题,很多活动在课上不能进行,课后自己不能保证用于英语学习的时间和精力,很少真正下载学习教师上传的资料。
五、云班课应用建议
(一)教师需要多投入精力,深入学习云班课的功能
笔者在应用云班课后,曾经做过一次英语观摩课,在课上应用了云班课软件,笔者的一些同事给与了肯定的评价,事后也下载了该软件,并尝试应用于课堂教学,但均未坚持下来。除客观原因外,对云班课软件的不了解、对移动信息技术的陌生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二)做好课堂活动设计,避免本末倒置
手机在课堂教学中犹如一把双刃剑,教师利用的好,学生可以通过手机进行信息查询、课堂学习等活动,反之,手机会成为学生分散注意力、玩手机游戏、收发短信等影响课堂教学的原因之一。作为一名教师,在信息化时代,掌握信息技术,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实践是时代对每一名教师提出的要求,让手机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关键在于教师的课堂活动设计。
综上所述,信息化时代,移动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师教学实践成为了一种必然,教师需要投入精力去学习、掌握移动信息技术,根据教学实际需求和学生学习特点、知识储备,做好活动设计,只有这样,移动信息技术才能发挥其独有的优势,让教学活动事半功倍。
作者简介:
二、移动信息时展过程
1、无线通讯技术。在上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初,世界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在战争背景下,信息的传递尤为突出。在无线通讯技术的第一阶段,这一发现满足了军用的需要,当时的技术只能简单满足通讯的要求而没有更大的发展空间。2、移动数据运用。在50年代至60年代,通讯信息发展较之前有明显进步,由传统的战备需要转向人民生活。在此需求下,产生了便利人们日常生活交流信息的移动数据。这主要实现了半导体的技术的过渡,在移动数据时代完善了公用电话的弊端,由公众转型到个人模式。3、模拟蜂窝时代。在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模拟蜂窝的运用将信息发展推向新的高度,使移动通讯进步蓬勃发展阶段。在此背景下,出现了小区内的模拟蜂窝系统。如1978年贝尔研究室发明的AMPS移动电话系统,这也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理解的第一代蜂窝系统。4、数字技术的普及。在上世纪80年代,移动用户需求急剧增加,传统蜂窝系统不能应对庞大的热度,移动信息技术向新方向转变,最终带来了数字技术的普及。上世纪末的第二代数字移动通讯系统和新世纪的第三代系统,深深渗入到企业、家庭、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为客户提供多类型、高品质的通讯享受。
三、移动信息技术发展现状
1.市场发育不健全。作为新兴高科技产业,移动信息行业不仅具有蓬勃的朝气,还需面对体制、监管以及市场发展无法与其相适应的尴尬状态。具体来看,首先,当前移动信息发展尚未完全得到开发,小部分群众无法意识到信息发展的重要性与实用价值。其次,整体的开发产业链并不完善,在开发不齐全的背后是市场监管与发展的不完善。市场需求与适应不能跟上信息技术开发的水准,从而影响到基础信息资源的浪费,且不能满足广大移动终端的实际需求。
2.信息安全隐患。一方面,信息安全涉及到信息拥有者的个人隐私权,另一方面,信息泄露也可能危及到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随着技术的提升,移动平台种类不断扩充,在新兴移动数据中,对信息安全的把控没有得到统一的标准,关于安全问题的维护和信息的资料收集,需要在技术与程序上进一步完善。
3.操作系统不一。在实际操作中,系统资源的利用率堪忧。在争夺潜在用户时,各大开发商为了个人利益盲目推广运营APP或其他项目,在技术无法得到保障的基础上生产低价畅销的产品来满足移动信息的传递需求。
四、移动信息时代通信发展前景与技术探索
1.创造和谐的互联网体系。我国移动信息发展的必要前提之一是高速运转的网络系统,而这一系统的构建与互联网体系和当前4G技术息息相关。随着4G网络的普及和探索5G时代的无限可能性,根据目前无线通信的发展现状,促进通信技术与互联网体系的融合,创造和谐的竞争环境。这不仅有利于改善网络环境的弊端,也为移动通信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体制支撑。
绿色通信技术是一种低消耗、高通信质量的通信技术,在当前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积极的意义。所谓绿色移动通信就是在原有的通信技术基础上进一步降低能源消耗,从而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现阶段积极对此进行研究和应用将具有现实性的意义。下面将对绿色移动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进行详细的讨论和分析。
1绿色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着眼于未来,那么就需要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融入适当的节能减排的概念,促使网络组织结构能得到进一步的优化,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作用。
1.1网络设计优化
首先,网络框架在发展中实现了简约化。网元设备集成度的提供在减少通信设备的同时也有效强化了设备的存储能力,从而降低了单位容量过度消耗的问题,达到了一定的节能目的。同时,层次上的简洁化在IP基础上进行的网络结构更加趋于简单化形式,并且在推行IP通信设备以后,设备本身就减少了一定的能源消耗。因此可以说有效降低了网络建设的成本,满足了绿色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需求。其次,相应的配套设备在优化组合以及问题的处理能力上得到了明显的提升。通信设备的组合设计中,需要进一步与通信组合以及耗电等技术基础之间进行结合,从而实现物理资源上的抽象结合,成为独特的技术资源地。例如优化网络资源地等,通过有效利用资源共享,来进一步优化网络资源利用率,这对能源的节约将产生重要的意义。
1.2网络化的实现
在网络通信基础上所建立起的网络共享平台,能有效提升通信基础建设的有效使用性,避免出现重复性的投资和建设。为了能达到通信设备的分级标准,充分利用资源,可以采取全面实施入网测试的方式或者对通信设备进行升级,从而提升其使用的性能,促使绿色发展的步伐进一步加速[1]。
1.3改变网络运营的问题
利用网络运营当中的计划和整体评估总结,进一步展开节能型制度的建设,并且实施创新化的改革,彻底改变网络运行管理的弊端,这对网络的升级将产生重要的意义。从软件和资源配置等方面来看,能有效降低设备运行总量,真正体现出通信技术的绿色化使用。
2绿色移动网通信技术的应用
2.1功率放大器
根据人们的一般生活习惯和工作规律等,在进行工作的大范围时间段以内的客户端比较容易出现在一些集中的办公地区,例如大型的写字楼和公共事业单位等,并且在下班以后各个居民区内的网络使用又成为了较为密集的地区。从上述的这种情况中可以采取智能绿色移动通信系统。根据不同时间段的不同地区网络使用实际情况来设置出智能化的截断操作[2]。就拿基站控制器来说,需要根据截频板的相关话务情况来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判断,例如在哪一个时间段的空闲比较长,那么在这个时间段内就会将语音载频中对应的PA工作电压进行关闭。但如果是在业务比较繁忙的时间段内,又会自动进行连接,保证在高峰期的话务工作通信质量能得到提升。这种方式一方面能更好地满足与客户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能达到节省能源的作用,有着一举两得的作用。
2.2高压直流电源
在移动通信网络中所用的电源基本上都是高压直流电,主要是通过直流电源与输出模块之间的联系来为设备提供更加稳定的电能。这种方式与传统的方式之间相比较而言,其优势更加突出,不仅能给予电源更加可靠的保护,同时也能实现不停电切割。其次在直流电源中并不会因为缺少电压的震荡作用而出现相位问题。此外,高压直流电源系统的应用是一种标准的电气系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能源的浪费,促使转化效率提升。
2.3通信运营设施建设
在通信系统的建设中所涉及的方面比较广,包含了营业厅、办公室、生产机房等多个相关的设施综合性内容。在这些设施的建设中需要时刻将节能减排的理念融入其中,充分考虑到建设的室内外环境和场地等方面的能源问题。同时要对一些消耗型的材料进行计量明确计算,并综合性的考虑到各种影响因素,避免发生资源浪费的现象[3]。此外,在进行楼宇的整体建设中还应当对整个建设的流程进行规划和优化,尽量将一些废物进行可再生利用,充分降低能源浪费问题,提升资源的合理利用性。
2.4分布式基站技术
分布式基站的构造,主要是通过光纤连接射频和基带,构建绿色通信网络。对此,首先需要将基带与无线网络之间进行连接,然后通过射频模块与光纤之间进行连接,形成一个基础性的通信网络。然后要通过基站分布的方式进行空间结构的设计,从而降低设备使用的空间占用。这不仅能保障基站所覆盖的范围得到有效的拓展,同时也将有效地降低设备使用空间,拉大基站的传输通信能力[4]。此外,需要在分布式基站结构中适当的进行补充和调整,例如建立起标准化的基站接口,保障基站单元能在相关背景下得到升级,从而进一步的拓展其应用的范围。
3绿色移动信息通信技术的未来发展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提升,绿色移动通信技术的概念逐渐得到了人们的认识和认可,并且呈现出了快速发展的局势。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未来通信技术的绿色发展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主要的发展方向有以下几点。
3.1网络优化
网络上的进一步优化能为绿色移动信息通信技术的运营效率和质量提供有益的帮助,同时也能保障通信的科学化发展。通过网络的优化能有效减少在运营过程中的过度消耗,优化网络通信运营模式,从而达到绿色移动通信技术的目的。并且能在此基础上保障各项设备都能合理的运行,兼顾使用,从而真正的拓展绿色移动通信技术的覆盖范围。
3.2发展模式规划
通信技术的模式规划主要指的是对运行过程中的评估进行分析,当中需要满足原有的功能,并且要在此基础上实现节能性质。同时还要进一步实现模式上的创新和规划,保障通信技术在运行过程中始终保持高效率的状态[5]。例如通过通信技术来进行绿色规划,构架技术共享平台,从而解决在通信技术上的压力问题。这不仅能提升通信的质量,同时也能促使通信技术空间得到一定的拓展,从而保障通信技术能得到全面性的提升和发展。
4结语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开始越来越重视绿色环保。绿色移动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一方面能降低能源消耗,另一方面也能有利于通信设备的持续稳定运行,对我国的通信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通信系统建设中涉及了多个不同的内容,因此在系统建设中还需要全面贯彻绿色环保理念,促使我国的移动通信信息产业能向高效率、低消耗的方向发展,真正为低碳环保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欧伟恒 单位:公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肖响.通信信息企业员工国际化培训问题研究[J].中国新通信,2014(11):78-82.
[2],范瑞兰.绿色移动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与实践[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13(4):35-38.
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是图书馆服务与移动信息服务相结合的产物。图书馆的信息服务经历了传统文献信息服务、复合图书馆信息服务、数字时代图书馆信息服务阶段,正在向泛在图书馆服务阶段发展。2003年12月,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率先在国内推出试用手机短信息通知系统,主要功能是流通借阅通知的实时提醒[1]。此后,我国每年都有一些图书馆试验推出各种类型的移动信息服务项目。
通过文献检索和查阅统计可以看出,2007年以前国内图书馆开通的移动信息服务都是以短信息服务为主,仅有个别图书馆开通了WAP网站服务。2008年以后国内开通移动信息服务的图书馆越来越多,所开通的移动信息服务内容也随着移动信息技术的发展而扩展,除了短信息服务之外,还开通了诸如WAP服务、客户端软件、电子阅读器等新的移动服务。我国图书馆的移动信息服务尚处于起步阶段,现有的已开展移动信息服务的图书馆之间发展不平衡,移动信息服务类型主要依靠手机短消息和WAP服务,移动信息服务项目主要包括到期/超期催还提醒、书目检索、个人借阅查询、图书馆通知/公告、预约及到馆通知等内容。目前国内图书馆大都以公益为原则,为用户免费提供各类移动服务,在宣传推广方面主要以图书馆网站推广为主,辅以少量的活动推广。我国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建设与管理主要还是由图书馆的信息技术部门负责、业务部门尚未全面参与,移动服务的成效并不显著。
2 移动环境下图书馆用户的信息需求
信息需求是人们为解决各种问题而产生的对信息的必要感和不满足感,移动环境下图书馆用户的信息需求包括对信息内容的需求和对信息服务的需求。
移动环境下信息内容的需求可分为时间相关性需求和空间相关性需求。时间相关性需求是指图书馆用户在“临时”、“实时”、“片断闲暇时间”或“无聊时”等时间状态下需要连接图书馆、利用图书馆服务,统称为即时性需求。临时性需求是指图书馆用户在移动过程中受到某种启发或激发而临时生成的对图书馆服务的需求,如想查询文献或数据库、查询自己的借阅情况、咨询图书馆员等。实时性的需求是指图书馆用户在移动过程中对时效性强的图书馆信息与服务的需求,比如图书馆的通知(服务公告、活动通知等)、用户借阅提醒信息、图书馆座位或电脑位等资源的实时状态信息、办理讲座预定、文献预约续借、证件或文献挂失、博客、参与图书馆社区等。“片断闲暇时间”或“无聊时”都是指用户在移动过程中有时间而无事可做时,用户的需求大都是利用这个时间阅读、收听收看图书馆能提供的文本或多媒体内容,可以是抓紧片断时间进行学习、了解专业信息,也可以是娱乐消遣,打发无聊。所以,即时模式就是针对图书馆用户的时间敏感性需求而提供的服务。空间相关性需求是图书馆用户在移动环境下对有关地理信息、与地理位置相关的其他信息的需求,比如查询有关图书馆的地理分布、地理位置、交通路线、大型图书馆的内部导航服务、(公共)图书馆的周边服务信息、与图书馆社区中在同一或临近位置的其他用户进行交流等需求。基于位置的服务模式就是满足空间相关性需求的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由于图书馆提供的主要是知识服务,图书馆用户的空间相关性需求在内容上、强度上不如商务、娱乐社区等类用户,但也是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所不可忽视的的需求。
从信息服务的组成结构看,信息服务包括信息服务者、用户、信息内容、信息技术与系统、信息服务策略等组成要素。因此,图书馆用户的信息需求除了信息内容需求之外,还包括用户对相应信息服务系统与服务方式的需求。用户对移动信息技术与系统的需求主要包括对移动网络、移动终端和应用软件的需求,移动网络包括无线网络(如WLAN)、2G、3G乃至4G等移动通信网络,移动终端包括手机、电子阅读器、MP3/MP4、PDA、PSP、IPAD等设备,应用软件包括短消息、WAP、WEB浏览器或者客户端软件等,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与需求从中选择相应的信息技术与系统。用户对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方式的需求是指用户对全文服务、加工服务、个性化服务、互动、协同服务等服务方式的需求。
3 面向用户的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
用户是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对象,是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内容的接受者和利用者。用户需求是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出发点。随着信息服务逐渐向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演变,图书馆信息服务也逐渐由以图书馆、图书馆系统为中心向以图书馆用户为中心发展。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发展经历了面向资源型、面向交流型、面向用户型的演化过程[2]。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从根本上讲是为用户提供一个随时随地利用图书馆服务的环境,同时提高用户获取与利用图书馆信息的能力。由于移动环境的种种局限,移动信息服务更需要关注用户的使用体验,以用户为中心做好服务。在这样的背景下,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需要顺应潮流,针对用户在移动环境下对图书馆服务的需求和利用图书馆服务的行为进行研究,在设计、开发移动信息服务系统之前,调查、把握用户需求,有针对性的设计、开发相应的移动信息服务功能。在移动信息服务系统正式上线服务后,还要对用户使用状态进行跟踪研究,分析用户使用的行为特征,为后续的调整、改进服务提供依据。
面向用户的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模式,是根据图书馆用户的不同特征(年龄、性别、学历、职业/身份等人口统计特征、信息需求与信息行为特征等),提高用户的满意度。用户的信息需求是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直接影响着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内容和方式。用户中心服务模式就是图书馆信息服务一切从用户信息活动出发,基于用户的信息需求并以用户信息需求的满足与问题解决为目标的信息服务工作模式[3]。
建设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系统并非只是将现有的图书馆服务简移到移动终端上。移动性、即时性和个性化是移动信息服务的特征,也是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系统的优势,但哪些服务是用户在移动环境下需求比较强烈的、时间要求比较高的,哪些服务可以进一步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这些都需要图书馆对用户在移动环境下的信息需求进行调查研究,在用户需求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开发出面向用户的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系统。而在开展服务的过程中,图书馆可以建立用户信息库,对用户检索、利用的信息内容和检索策略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掌握用户的需求特点与使用偏好,根据用户的需求与行为特点,优化服务项目与服务方式,满足用户的个性化信息需求,提高用户对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满意度。目前大多数图书馆的移动信息服务尚处于起步阶段,用户使用尚不普及,对用户的研究应以需求研究为主。
关键词:移动通信;信息技术;发展前景
信息技术的发展必然会带来通信产业的高速发展。移动通信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大大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也因此,人们对移动通信的需求越来越大。当今时代,3G移动通信技术已经完全被4G移动通信技术取代,并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1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简述
总的来说,移动通信技术总共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上个世纪的二十年代是现在移动通信的起步时期。在这个阶段,移动通信具有系统专用和工作频率较低的特点。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带六十年代出这个阶段,移动通信开始出现了公共通信的业务,这个时期的移动通信采取的是人工接续的方式且网容量比较小。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期间是移动通信发展的第三个阶段,这个时期,移动通信技术已经实现了对公共电话自动连接以及自动选择频道的,还开始使用了更高的频段。此阶段的移动通信已经开始采用中小容量的和大区制,并且也开始使用了四百五十赫兹的频段。移动通信技术得到繁荣发展的时期是上个世纪七十到八十年代期间,这时期,美国建成了蜂窝移动通信网络,网络和系统的容量实现了一个很大的提升。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一直到今天,是整个移动通信网络发展的第五个时期。这个阶段移动通信技术已经发展成熟,通过数字化的传输手段有效的提高了系统容量的大小,并且开始增加了多种多媒体服务功能。现阶段,移动通信技术朝着4G技术、宽带固定无线接入技术、WIMAM技术、WLAN技术以及超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发展,且移动通信技术的系统呈现出多元化、一体化的趋势。
2在专利方面,中国的4G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分析和统计
中国在4G移动通信方面的专利申请具体数额,可以得出我国的4G移动通信领域大致的发展情况以及发展的前景。我国在4G移动通信领域中申请专利的情况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阶段。
2.1开始进行4G领域的专利申请
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到2005年期间,我国开始了4G领域的专利申请,这个时期的我国的移动通信行业的专利申请数量还不多,并且发展的速度也很缓慢。在十年间,我国专利申请数量只有四十二件。不难看出,在整个4G移动通信领域我国的起步较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较晚,并且起点较低。
2.2专利申请迅速增长
从2006年一直到今天,我国的移动通信技术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并且在全国范围内,4G通信技术已经在我国开始得到推广和普及。从2006年到2012年期间,据统计得出,我国的专利申请总数已经将近五千件。这从侧面可以看出,我国的4G移动通信技术得到迅猛的发展,并且也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效。将我国的专利申请量与美国相比,可以得出结论,我国在移动通信技术的专利申请上得到了很好的成果并且在技术迅猛上升的情况下,我国在移动通信技术的专利申请上保持较好的优势。
3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前景分析
3.1良好的市场前景
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4G技术在市场上已经占据了很重要的作用。不仅在中国,在世界上的其他地区,4G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推行和运用。很明显,4G技术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服务,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并且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面有很好的推动作用,不断向前发展的4G技术,在市场上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3.2应用障碍分析
如果说4G技术中存在什么缺陷,那无疑就是技术的高成本。高成本也反映出高消费,不论在高速传输速度方面还是在视频通话的使用方面都不是目前的用户在生活中必须的。用户在花费较高的费用之后并不能得到所需要的服务,给人们造成了很大的落差,这也是人们探讨的一个关键点。
3.3在4G发展道路上的问题解决
只有明确了4G服务的具体目的,才能有效的解决4G发展道路上的障碍。关于费用和服务不对等的情况,供应商应当对用户群体进行一个仔细的划分,对每个群体的提供特定的服务,只有做到服务好群众,才能真正解决4G的发展的具体问题。
4结论
想要发展移动通信技术,除了运用各种手段对移动通信技术的综合管理和布局,还要采用一体化的网络建设和规划,解决不同群体的用户和不同区域的用户具体要求。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要求供应商推行符合人群市场的移动通信技术,这要求在降低能源消耗的同时,要保持通信设备的稳定运行,这对我国的通信行业发展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在通信技术系统中涉及了很多的内容,只有思想上有一个好的服务理念,才能促进我国的移动信息产业的高效发展,才能提高移动通信的综合能力,展现移动通信的的总体实力,早日建成满足广大用户需求的移动通信网系统。在激烈的市场条件下,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满足了新时代背景下人们对移动通信的需求。本文对4G技术的运用展开了探讨,旨在不断提高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子杰.专利信息分析下的我国4G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6(13):180-181.
[2]王广增.关于5G移动通信关键技术的分析及其未来发展前景分析[J].中国新通信,2015(19):56.
[3]丁疆辉,刘卫东.信息技术应用对农村居民行为空间的影响——以河北省无极县为例[J].地理研究,2012(04):733-744.
移动通信能够让人们更好的实现交流,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之间的沟通更加便利,并且沟通的次数也转增多,给人类社会带来极大的便利,移动通信产业也逐渐成为支柱性产业,移动通信中的信息安全技术已经成为重要的内容,如果移动通信技术中缺少完善的安全技术和保护措施,其安全风险是极大的,因此必须要采取有效的移动通信信息安全技术,保证移动通信工作的顺利推进。
一、移动通信技术的安全问题
(一)盗取信息
当前移动通信技术中,信息的盗取是极为严重的。由于网络本身存在一定的缺陷,如果这些缺陷被不法分子利用,就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危害。从接口对信息进行截获,甚至会入侵到用户系统,使得用户的网络使用以及经济受到损失,产生严重的社会危害。
(二)获得敏感信息的储存位置
黑客能够通过不法手段获得网络用户的敏感信息,进入到用户的私人空间,侵犯个人隐私,产生极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如果不能有效的解决就会影响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网络接口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使得移动通信安全管理难度比较大。对网络接口进行科学的加密是安全技术管理人员需要研究分析的重点问题。移动通信安全技术要结合用户的实际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使得移动通信网络更加安全,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二、基于移动通信的入侵检测技术
要使移动通信安全技术更加安全、高效,就需要积极发展入侵检测技术,这能够为移动通信安全得以保障。通过监控管理,使得移动通信信息更加安全。技术人员要充分认识和了解网络入侵行为和方法,[1]科学的设计软件,使得移动通信信息更加安全,使得用户的信息得到有效的保护。
三、移动通信的信息安全技术分析
(一)安全认证技术
移动通信中,认证途径可以分为很多种,如 Rand、Sres、Kc等,3G蜂窝网络中,可以使用AV进行向量认证。[2]实际上,3G网络能够对通信认证方式进行改变,通过密钥加密、AKA,以此作为认证的技术,使得移动通信信息更加安全,能够在信息通信过程中,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安全认证,使得信息的传输更加安全、快速,保证信息质量。
(二)网络接入安全
移动通信安全技术中,网络接入安全是极为重要的,但是网络接入也容易受到黑客的攻击,所以需要安全技术人员加强网络安全运营,对网络接入安全进行有效的保障。网络中最为主要的功能作用就是交换数据,移动通信的信息传递是通过数据交换实现的,所以对于移动通信信息安全技术而言,网络接入的安全是极为重要的。对户域的安全进行强化,使得移动通信更加稳定,保证移动通信信息安全的抵抗风险能力得到提升,维护人民群众的隐私和财产安全。
(三)数据加密技术
移动通信信息安全技术中,信息窃取人员是极为重要的威胁,技术人员在设计移动通信信息安全技术时,要对窃取信息人员的窃听方法进行充分的研究和考虑,使得移动通信信息安全技术的针对性更强,能够更好的保护信息。要建立完善的信息保密体系,为移动通信信息安全技术提供保证。形成无线链路,对用户的位置以及身份进行保护,避免其被窃取,使得网络服务的安全性能得到增加,并永久加密用户的身份,不需要在多次临时的对身份进行验证,使得移动通信操作得以稳定,能够为移动用户提供更好地使用体验。
(四)对空中接口进行加密
移动通信技术中,无线通信是基础性的工作,要强化移动通信信息安全技术,就需要保证无线通信数据更加阿暖。技术人员需要加强监控每一个数据流动的移动平台的建立,避免人为控制基站的移动码,防止用户的个人隐私受到侵犯和影响。需要对移动台登记每一个上层访问,使得数据稳定得以保证,使得移动通信数据不被信息窃取者获得。
(五)数据完整技术
数据完整技术和数据加密技术是一样的,也是一种信息保护的方法,可以通过F9算法进行数据完整技术,使得移动信息被保护。数据完整技术的保护,就是对数据进行发送,通过密钥进行数据加密,通过F9,实现认证数据的实现,并未数据设置后缀,数据接受过程中要使用相同的加密算法,获得数据,增加后缀,对比数据,使得数据更加完整,不会出现丢失的情况。
(六)对协议进行认证
对移动通信安全进行保护时,身份的识别和密钥是主w部分,要做好安全应用工作。在认证协议的影响下,移动网络实现匿名服务,避免通信系统被攻击,访问者不能对移动服务进行反跟踪,对用户信息进行盗窃,使得用户更加安全。为了避免用户被别人顶替,号码被盗取,通信企业就需要为用户提供鉴权,使得用户权益得到维护。满足移动通信网络需要,实现双向的认证,使得移动通信与用户在身份上相互制约、认证,对认证协议给予支持,保证移动通信更加安全。
结束语
总而言之,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满足时展的需要,也是时展的必然产物,并且不断发展壮大。移动通信技术已经成为人类生产生活发展的重要技术,能够很好地解决安全问题,为用户提供良好的、安全、舒适的环境,保证用户信息传递更加安全,能够顺利的传输到客户端的另一侧,使得整个网络系统更加安全稳定的运行,保证安全技术价值的顺利实现。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6(c)-0211-02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移动信息服务也成为了图书馆界探讨以及研究的重点内容。当前,移动信息服务的服务方式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短信服务,而是发展到了移动互联网服务,延伸到智能手机、掌上电脑等智能终端。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都在开展移动信息服务。与外国相比,我国的移动信息服务起步较晚,发展较为缓慢,在开发过程中对用户的需求不够重视,移动信息服务的总量在图书馆的服务总量之中占的比例较小,还存在制约发展的问题。如今对于图书馆的移动信息服务的研究还主要集中于国内外开发现状、功能介绍、概念以及开发技术能力等方面,但是对于移动信息服务的管理机制以及建设方案等问题的研究比较欠缺[1]。移动信息服务是一种新型的服务方式,与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不同,建设的经验还比较缺乏。该文对于图书馆的移动信息服务,通过面向用户的需求来研究了完善提高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方法。
1 以用户需求为基础的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图书馆的移动信息服务也逐渐趋于完善。以前的移动信息服务主要以馆藏资源、图书馆为中心,目前已经开始转向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图书馆的移动信息服务应该重点以用户的需求为中心来建设,为用户提供随时随地都可获得的图书馆信息服务。
基于用户需求的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主要是指通过对图书馆用户的信息检索特征、信息需求等信息行为以及学历、性别、职业、年龄等不同的特点进行研究、探讨、分析,并且在这些的基础上还有建立和用户的需求相对应的移动信息服务,提高移动信息服务的智能、快捷以及方便性,进而提高用户的满意程度。
将用户的需求作为出发点的这一特点也对移动信息服务的内容与方式有着决定性作用。这种移动信息服务的工作方式主要为将满足、解决用户的需求作为目标。但是,移动信息服务的建设不是只靠将图书馆的资源照搬到移动设备上而已[2,3],它的主要特点为个性化、移动性以及及时性,这些特点也是这种移动信息服务系统发展的优势,但要想将这些优势实现,就必须对用户需求的研究与调查加以重视,并且在这样的基础上开发建设面向用户需求的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系统。在具体的开发建设过程中,图书馆可以通过建设用户的信息数据库来研究调查用户检索策略以及检索内容,充分掌握用户对信息资源的需求特点所在,进而令移动信息服务更具有针对性与个性化。
2 移动环境之下图书馆用户的信息需求
与固定环境不同,处于移动环境之下的图书馆用户对于信息资源的需求与空间、时间的变化息息相关。根据空间、时间等因素在移动环境之下对图书馆用户信息需求的影响,该文将处于移动环境之下的图书馆用户需求分为了与空间相关的需求和与时间相关的需求。
(1)与空间相关的需求。这种需求也叫“地理性需求”,是指用户对于图书馆的附近相关设施以及地理位置的要求。例如:用户需要查询到中心图书馆的内部馆藏资源的导航相关信息、图书馆附近的相关服务设施、不同图书馆的交通路线以及位置分布等。与商务、娱乐等人们对与空间相关的需求相比较可得,图书馆用户对与空间相关的需求虽然不是特别大但是也是必不可少的。
(2)与时间相关的需求。这种需求也被称为“即时性需求”,主要是指图书馆用户受到某事件、某事物所启发或者是在移动环境下激发的对图书馆信息查询、检索等方面的需求。一方面,用户有的时候会利用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来度过空闲时间,主要是通过查询检索相关的专业技能资料进而提高自身能力,或是利用移动终端设备来阅读图书馆提供的多媒体内容以及文本信息。在另外一个方面,这类与时间相关的服务需求具有临时性、突发性的特点。例如:用户想要了解图书馆的近期讲座活动等信息、文献资料的预约与续借、电子阅览室的座位等情况。
这两种需求是从用户的移动需求角度来进行考虑的,如果根据整体结构来看,信息服务还应该包含了用户、信息服务方式、信息服务支持系统以及服务提供者等因素,也可以简述成除了服务信息内容以外,还包含了信息服务方式与信息服务系统这两个方面。因此移动用户需求除了信息内容需求之外,还要包含移动信息服务方式需求以及移动信息服务系统需求。简单的说,移动信息服务系统需求包含了无线网络、应用软件以及移动终端设备。无线网络包括移动互联 网[4]、Wifi等。应用软件包含短信、WAP网站或图书馆移动服务客户端等。移动终端设备可具体为掌上电脑、上网本、电子阅览器以及手机等。用户可以择合适的服务系统。移动服务的方式需求有协同、互动服务,个人查询、定制等个性化的服务以及全文浏览、摘要、关键字、目录等加工服务[5]。
3 基于用户需求的移动信息服务方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全球定位系跷(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已广泛应用于移动目标的管理。但目前的应用深度仅局限在单一的定位功能上,即通过GPS和GIS管理系统,使监管人员足不出户就能掌握现场工作人员或交通工具的位置信息和移动状态,但不能进行双向数据交换和实时互动。为了解决物流配送过程中管理中心与移动终端、管理中心与客户之间的动态信息交换、实时跟踪查询,提高配送效率和客户满意度,降低物流成本,需将现有移动定位技术与数据通信和交换技术、信息处理技术、数据采集技术等紧密结合,以实现实时调度管理、业务动态管理、业务表单定制、异常状况管理、位置信息管理、移动数据采集、系统集成等新的功能,利用移动信息管理技术提升物流水平。
移动信息管理系统技术实现
移动信息管理系统的网络架构如图1所示。
①技术原理
移动信息管理系统基于移动通信网络,采用GPS定位技术,以手机(专用手机、定制功能、成本低)或PDA作为移动操作终端和定位终端,结合Interner网络,实现管理中心和移动终端之间的数据实时双向传输,满足现场作业管理和实时调度要求。
数据传输特点:系统容量大、传输速度快、安全可靠性高。
②系统组成
移动信息管理系统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管理中心和移动终端。
管理中心是指企业生产运营的指挥调度中心,可向各移动终端指令和信息,接受移动终端上传的请求和信息,还可与最终用户的信息管理系统无缝对接,实现集成管理。
移动终端是指给现场作业人员、外勤人员或运输车辆配备的支持定位功能的手机或PDA终端。
③基本功能
(1)管理中心
管理中心可实时显示终端用户的位置,可查询任意时段任意终端的行驶轨迹,可对有价值的场所如公司总部、客户、仓库、码头、堆场、加油站、收费站等位置进行定位,使管理人员对公司业务涉及的场址分布一览无遗;管理人员还可通过邮件(自由格式的文本信息)或业务表单方式(用户自定义的格式)向移动终端发送管理指令,并能动态接收来自终端用户的业务信息。
此外,管理中心还可为客户建立丰富的业务数据库,完成信息分类、查询、报表、分析,并根据信息的重要性和使用者的权限进行各层级的共享。
(2)移动终端
移动终端内安装相关管理软件,可以通过终端操作,将业务状态、客户信息、客户签收信息、故障、维修、预计到达时间等信息发送到管理中心;可读取管理中心发来的指令和信息;可实时在线查询后台的业务数据库。
移动终端软件内置几十种常用的业务表单,操作简便;移动终端还内置GPS定位芯片,可向管理中心提供实时的位置信息。
移动信息管理技术在物流业的应用
①实时调度管理
物流企业的管理中心可通过移动邮件(自由格式)或业务表单方式(自定义格式)向现场作业的移动终端发送业务指令,例如派工单、调度单、维修单、指定线路、客户信息等。可以单发或群发,从而实现实时调度管理功能。
②业务动态管理
物流企业的管理中心可动态接收来自仓储、拣选、配送和运输等物流环节移动终端用户的业务消息,包括考勤、维修、配件、盘点、零件、订单、装货、卸货、停靠、收付、预计到达时间、预计离开时间等业务信息。消息格式可以是类似邮件或短信的消息,也可以是预先定义好的表单格式。终端发送消息时,系统会自动将当时的位置同步传回到管理中心。
③业务表单定制
根据物流企业自身的业务需求,可在后台软件自定义几十种常用物流业务表单模版,管理中心和移动终端之间通过定制的业务表单联系,简单、快捷。例如,代码5代表装车完毕,司机只需在移动终端上按“5”键,即可将与装车完毕相关的信息发送至管理中心。同样,管理中心也可以通过表单方式指令。拟定的表单代码及相关含义见表1。
④异常状况管理
对于业务过程中的异常状况,用户可自定义一些规则,将业务异常状况向客户实时报警,并及时将信息转发到主管人员的手机上,使主管人员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能及时掌握业务动态,从而提高响应速度。
⑤位置信息管理
物流企业的管理中心可通过三种途径获得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
(1)预先设置好定位间隔,由终端定时自动将位置信息传到管理中心。
(2)终端每次向管理中心发信息时,自动将当时所在的位置传到管理中心。
(3)管理中心可随时发起定位请求,查询终端当前的位置。
移动终端位置信息可在电子地图上实时显示,见图2。
⑥移动数据采集
移动终端可支持外接的移动数据采集设备,如便携式条码扫描仪、移动打印机等外置设备,便于对配送货物的实时跟踪查询和对揽收货物的单据打印。
⑦系统集成
物流移动信息管理系统具有开放式结构,可与用户的ERP、CRM等管理系统进行有机的集成,以便及时了解用户的货物配送需求,合理制定配送计划,提高工作效率。
应用效果分析
①降低物流企业运营成本
移动信息管理技术在物流行业的应用,可使运输线路更加合理、优化,减少无效里程2%~10%,从而减少车辆损耗和油耗,降低可变成本。
通过业务表单和邮件方式,移动终端与管理中心、管理中心与用户之间可进行实时双向数据交换,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减少了通话联系,可节约话费30%~50%。
②提高物流企业实时调度能力
通过配置移动信息管理系统,物流企业的调度人员可以对业务运营情况整体把握,提高了调度的准确性和灵活性,有效地将运输资源和货物资源合理匹配,车辆实载率和满载率均有较大提高,实载里程可提高1%~5%。
③提高用户满意度
0引言
移动通信网络具备了接入方便、无缝覆盖的特点,为物联网的广泛应用创造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二十一世纪初,全球金融危机的出现,为物联网的诞生创造了背景条件,使得物联网逐渐引起了全球各国家的高度关注,并成为了经济发展重点之一。而中国是在2009年以后,开始加强对于物联网的发展,并将物联网发展划为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此外移动通信技术的改进,使得这种技术被广泛应用在物联网中,且逐步达到物联网的基本物质要求。为此,探究在物联网发展中,应用移动通信技术极为重要。
1何为物联网
其一,定义:国家不同,对于物联网的理解也并不相同。欧美等国家认为物联网就是“Internetofthings”,日韩等国家认为物联网就是泛在网,而我国则直接称为物联网,指的是物品与物品间的联系,也指的是在实务领域内互联网的应用。而从广义上而言,物联网是基于某些感知方式,通过感知实物的物体信息,采取网络信息技术,明确物体和物体间的联系,完成远程传输,继而进行智能化管理、智能化定位是由信息控制部分、应用部分、传输组织、信息感知组织等构成。其中,信息感知与控制部分在最底层,包括了控制器、传感器,通过接触物体实际。信息感知部分通过感知物体信息,通过一定格式,将信息发送至信息传输网络中。信息控制部分通过监控对物体信息,确保物体信息能够符合实际需求。信息传输部分则处在物联网的中间位置。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办公过程中,所用的网络包括了移动通信网络、互联网以及局域无线网,信息传输部分的核心作用在于将信息完整地连接成网,加强信息管理,为应用信息提供完善的信息资源。信息应用部分则位于最上层,包括了应用程序以及系统程序,其主要作用在于对互联网中的所有实体进行实时定位,对联网物体加以监督控制。在物联网中会涉及到诸多物体信息。因此在对物体信息加强管理的过程中,往往采取数据挖掘技术以及云计算技术,继而完成物体定位以及物体监控工作[2]。其三,特征:和互联网相比较而言,物联网有着自身的优势特征,包括了三个方面:连接对象的广泛性,在互联网中能够连接的对象包括了所有的实物以及人等,能够实现物体和物体、人和物体之间的信息连接以及信息传输。信息传输的可靠性以及安全性较强。一般情况下,在物联网中所连接的实物是个人拥有或集体拥有,物体传输的安全性较强,以此避免信息窃取。在互联网中,要求对实物信息做好远程监控工作,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因此要求全面提升物联网运行的可靠性[3]。
2在物联网中,移动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
移动通信业务逐渐普及应用,且移动通信技术的工作范围扩大,为物联网的改进发展提供了相应的物质基础。
2.1应用形式
移动终端、网络管理、传输网络、网络维护作为移动通信的核心组成部分,在物联网中,对于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诸多方面:移动通信终端的实时应用、网络管理平台的实时应用、传输网络的应用等。其一,物联网中,移动通信终端的实际应用。移动网络信息节点的情况下,移动通信终端设备将会随之移动,继而能够保证信息节点、网络通信并不会因为地点以及时间而发生任何变化。对物联网的信息节点以及移动通信终端的实际作用、运行方式加以比较,不难发现,完全可以利用移动通信终端来替代信息节点感知终端[5]。其二,移动通信传输网络在物联网中的应用,能够保证所有移动信息节点的连接,完成信息远程传输,在先行的物联网中运用移动通信技术,加强网络设备管理,加强用户业务管理,提高网络性能,才能够保证网络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笔者认为在管理物联网的过程中,应结合网络管理平台的运行原理以及操作规范,定期维护,同时还需做好日常管理工作[6]。
2.2技术改进
在功能结构方面,移动通信与物联网之间存在着相同性。因此移动通信技术能够被广泛应用在物联网中,确保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能够提供更好地语言通信服务。目前,在物联网中,所应用的4G业务以及3G业务,虽然能够扩大数据通信2017(Sum.No173)信息通信INFORMATION&COMMUNICATIONS功能,但是无法在物联网中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要求对技术进行改进。改进移动通信终端。现阶段,运行的移动通信系统,并不能感知物品信息,也无法准确控制物品信息,只具备了语言通信功能以及数据通信功能,所以无法直接在物联网应用中。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两种方式加以改进。其一,在移动终端上增设传感器以及控制元件。其二,针对网络管理加以改进。现阶段,所运行的网络管理平台能以达到物联网的实际管理要求。通常情况下,物联网用户主要包括了实物以及人,在信息传输过程中,和传统用户存在着明显差别。因此,笔者认为应采取用户标识方式,区分人与物,继而保证物联网的安全运行,以此改进物联网的实际管理方式[7]。
3结语
在物联网广泛应用移动通信技术,结合物联网实际运用要求,全方位改进物联网的具体应用形式,充分发挥出物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优势,继而全面提升物联网的实际运行效率。然而,现阶段,物联网与移动通信的结合并不完善,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不够广泛。所以,笔者建议完善市场规范以及市场标准,结合高新科技,以此满足人们对于业务的开发要求。
参考文献:
[1]叶惠春.移动通信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信息化,2013,50(19):951-559.
[2]徐劼.物联网中关于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研究[J].中国新通信,2016,21(15):347-348.
[3]赵学智.浅谈移动通信与物联网技术在消防中的应用[J].工程技术:全文版,2016,27(28):1123-1124.
[4]戴中华,张琼,姜文杰.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移动通信网络资源管理研究和应用[J].中国信息化,2013,23(13):1255-1255.
[5]戴中华,张琼,姜文杰.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移动通信网络资源管理研究和应用[J].中国信息化,2013,20(8):462-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