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工业发展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1.广东船舶工业发展现状
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以及航运业相对萧条的影响,近年广东省造船工业发展速度明显低于其他产业,2013年全省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3%,其中船舶制造业却下降1.4%。民用钢质船舶产量为283.89万载重吨,同比下降26.1%。但船舶制造业中的某些新兴领域如游艇产业却稳步快速发展,2013年全省游艇产值约为20亿元,游艇产业规模和出口居全国首位。海洋工程装备及辅助船制造也实现了快速增长,中船龙穴造船基地和深圳孖洲岛修造船基地等国有骨干企业加快向海工装备高端产品转型,海洋工程及辅助装备业开始走向深海领域,在抢占海工高端市场、推动产品转型上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充分凸显出广东在海工装备制造与改装上的综合实力。
2.广东船舶工业发展存在问题
广东省作为国家规划建设的三大造船基地之一,与长三角和环渤海两大造船基地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为: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高水平的船舶研发机构和人才,设计能力不足,产品研发能力较差,相关高校的培养能力较弱,难以应对船舶技术不断升级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二是大型造船设施不足,万吨以上造船船台、造船船坞数量远远低于长三角造船基地,目前仅有中船集团龙穴造船公司能建造大型船舶。三是市场开拓难度大,支柱产品难以培育和发展,高端产能不足,低端产能过剩。当前全球造船业在产能过剩的同时,结构性问题非常突出,低水平、同质化的产能过剩,而高端产能缺乏。2013年全球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订单占到总量的60%以上,而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国际市场份额仅为14%。广东省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市场份额与长三角和环渤海两大造船基地相比还有差距,完工的船舶主要是处于低端的散货船。四是船舶配套产业发展滞后。广东省船舶配套产业自主研发能力薄弱,关键及高端配套设备大部分需从省外购买或国外进口。五是企业管理水平不高,与韩国、日本以及国内的另外两大造船基地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六是融资仍然困难。尽管金融机构对部分国有和骨干民营船企给予了融资支持,但对行业内大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来说,融资困难、资金紧张一直是困扰企业生产经营的突出问题。
二、加快船舶工业转型升级,促进广东船舶工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当前船舶工业正处于向海洋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之时,南海正成为海洋开发最有潜力之地,这对前一轮相对落后的广东船舶工业来说,是弯道超车、后来居上的契机。广东船舶工业必须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发挥毗邻港澳、面向南海的优势,以国家实施海洋强国战略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契机,瞄准国际船舶市场,加快船舶工业转型升级,重点发展优势产业和产品,以深化改革和体制创新为保障,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形成配套产业集群,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国家级开放型造船基地和国际船舶市场。建议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加强统筹规划,合理优化产业布局。将发展船舶工业纳入广东省和沿海各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五”规划,统筹考虑广东省船舶工业的合理布局,形成以珠三角地区为主体,协调粤东、粤西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把船舶工业发展与广东省海洋经济和装备制造业整体发展进一步融合,明确船舶工业作为广东省重大装备制造业和出口型支柱产业,切实提高船舶工业的产业地位,使其与装备制造、海洋交通运输等一系列产业发展政策、发展重点相衔接,实现统筹同步发展。同时,要加强海洋工程装备发展的统筹规划,重视风险防范。发展海洋工程装备是广东省产品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但全球市场规模有限,国际竞争相当激烈,国内外产能过剩矛盾已开始显现。因此,要加强广东省海洋工程装备发展的统筹规划,培育骨干,重视市场、技术、质量、产能、法律等风险分析,严格控制新增产能;要重视产业链的协调发展,加强产品前端设计、基础技术研究、关键配套系统开发,加快相关服务业的发展。要指导船舶工业基地做好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鼓励中小型造船企业调整业务,利用现有造船设施,发展游艇、船舶中间产品制造以及船舶修理等业务。
2.继续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在当前国际经济增长放缓,航运业比较萧条背景下,要站在战略高度将其作为一个调整结构、提升研发及建造水平的机会。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强对国际造船新规范、新公约、新标准的宣传、培训和推广,加强对关键共性技术和工艺技术的研究,开发出更多的适应市场需求的绿色环保船型、高技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二是要认真贯彻实施《船舶行业规范条件》,推动企业改进和完善生产条件,促进企业兼并重组,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三是推动资本重组和集中,提升国际竞争实力。船舶工业是一个规模经济效益比较明显的产业,企业规模、综合实力是影响船企在国际船舶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取胜的一个重要因素。要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为契机,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和资源整合,优化产业组织结构,提高产业集中度,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船舶海工企业(集团),形成更具规模和经济实力、能抵御更大的经济风险、获取更大的市场生存空间的大型船舶企业集团,提高广东的造船规模总量和整体实力,进一步增强广东船企的国际竞争力。四是要推动中小企业的调整发展。要对中小船舶工业企业的调整发展给予积极关注、分类指导。对有一定实力的企业要从产品研发、金融税收、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支持,引导其发展成为“专、精、特、新”的企业。五是要推动企业组织架构改革,通过企业各种资源的重新组合来提高管理水平;进一步优化造船作业主流程,提高效率;加强造船业信息化工程建设,推进数字化造船;深入推进生产管理系统的应用,提高管理的精细化。六是进一步完善船舶配套产业链。在发展总装造船模式的同时建立与其相应的专业化协作体系,鼓励船舶配套产业集群发展,实现船舶配套的规模化、专业化。建议加快珠海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基地、番禺船用柴油机制造与船舶配套产业基地建设。
3.加强科技创新,重视人才培养。要把船舶工业产业结构调整从造船吨位的增长转向科技含量的增长,建立以企业为主、产学研相结合的协同创新运行机制,通过跨地区、国际性的技术合作提高研发能力,形成从产品研发、生产设计到工程工艺较为完善的创新链。加大市场潜力大、带动性强、技术含量高、高附加值船型的开发力度,推进船舶中间产品专业化配套体系建设,提高管理精细化和信息集成化的水平,实现造船企业由传统造船模式向现代造船模式的转换,形成在国内国际具有比较竞争优势的精品品牌产品。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优化智力转化环境,以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关键技术攻关作为加快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载体,重视培养和吸引各类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和急需人才,推进人才和智力集聚工程。统筹建立高层次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发展海洋工程急需的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制定高层次人才开发计划,鼓励企业大力引进和培养船舶工业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推进造船中高等职业学校的建设,鼓励高等学校加强船舶和海洋工程等相关专业的建设。
2标准化促进竞争力提升
经济全球化继续深入发展,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国际竞争更加激烈。标准作为创新技术产业化、市场化的关键环节,成为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保障产业利益和经济安全的重要手段。进入21世纪,主要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纷纷研究制定了本国的标准化战略,标准化由日常工作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主要发达国家的标准化战略的核心是控制争夺国际标准战略制高点。争夺的重点领域是公益、高技术、制造业、服务等领域的标准化。以具有代表性的美国、日本和加拿大战略为例,依据他们的国际标准竞争策略的重点领域(见表3)来分析他们的战略定位。通过表3可以看出,他们重视公益领域的标准化,确保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重视高技术领域的标准化,确保国家高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特色,争取有利竞争条件;寻找竞争空白点,先声夺人。通过以上分析,又可以归纳出标准化战略的目的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我国橡塑机械行业与标准化战略紧密相联,加大了市场的开拓,品牌知名度进一步扩大,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高。根据中国塑料机械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国内注塑机的生产厂家已超过2000家,产量占到全球的60%,2011年我国注塑机等主要塑机产品进口数量13704台,同比减少8%,出口数量达51665台,同比增长16%,出口金额约14.6亿美元,同比增长28%。2011年以来设备出口呈现许多可喜的现象,以往的靠低价取胜、出口模式单一等问题,正在全面改进;以标准化为保障,向国际标准接轨,突破了国际贸易壁垒;由过去增加塑机出口数量的方式,向提高塑料机械产品质量、提高产品档次、提高经济效益转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塑料机械产品增多,具有高效节能优势的产品增多。在国内市场由于中国注塑机行业在高端、精密机型技术安全技术等方面的不断进步,注塑机自给能力得到加强,进口量有所下降,国内企业的市场份额也逐渐增加。国内青岛海尔集团等多家家电企业都曾表示由于国内注塑机技术发展较快,近几年主要针对国内注塑机企业进行招标。
由此可见,标准与标准化虽没有生产设备、原材料、产品等那样直观,但标准化“软”因素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对企业促进绿色低碳发展、促进科技创新、提升竞争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是企业赢得产品定位和市场的一个重要因素。当然,在标准化推进过程中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其中一点是大多数地方主管部门和企业没有知识产权管理职能,尚未认识到开展标准化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一些企业执行标准不到位,出现“上热下凉”的状况。在执行标准方面,东华机械有限公司走在了前面。2009年初,公司最高决策层不惜投入大量资源确立要达到“双标”的开发目标:行业内率先全面采用国家GB22530—2008《橡胶塑料注射成型机安全要求》,率先全面通过《塑料注射成型机能耗检测和等级评定的规范》。2010年1月~3月,国家塑料机械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专家组对东华机械有限公司注塑机产品按“双标”检测。经检测,东华机械有限公司所有系列的注塑机产品均符合国家GB22530,“Se绿箭系列伺服节能注塑机”2800T以下各型号产品达到国家一级能耗标准。东华机械因此也成为塑机行业内第一家全面采用强标,及全行业系列化(Se)最大吨位范围(60T~2800T)注塑机获得一级能耗认证(亦是惟一一家能在2000T以上获得一级能耗认证)的企业。在2013年,东华机械有限公司3050JSe~4000JSe及以下机型均也达到国家标准规定的一级能耗水平,进一步扩大了系列范围。
2012年全省全年生产商品饲料总产量为313.8万t,其中,配合饲料产量为209.3万t,所占比例为66.7%,同比下降2.3%;浓缩饲料产量为98.9万t,所占比例为31.5%,同比增长1.7%;添加剂预混合饲料产量为5.6万t,所占比例为1.8%,同比下降0.23%。商品饲料营业收入为883410万元,总产值达到900170万元。
1.2产品类别变化明显,产业结构不断调整
从饲料产品类别来看,生产猪饲料108.08万t,同比增长1.7%;蛋禽饲料98.11万t,同比增长2.2%;肉禽饲料130.94万t,同比增长55.7%;水产饲料0.42万t,同比减少60%;反刍动物饲料25.17万t;其他饲料1.36万t,增长明显。
1.3企业数量下降,生产规模和能力不断提高
截至2012年底,山西省总共有饲料生产企业260家,其中,配合饲料、浓缩饲料、精料补充料生产企业221家,单一饲料企业29家,添加剂企业10家。与2011年相比减少4家,饲料工业总产值却增加了26661万元,同比增长3%。按照生产能力来说,2011年时产5t以上的企业占企业总数的52%,而2012年时产10t以上的企业61家,占企业总量的24%,其中,年产超过10万t的大型企业5家,总产量116万t,占山西省总产量的36.4%。新增企业无论从生产规模、设备条件,还是从人员素质、厂区环境都有了较大改善。
2当前山西省饲料行业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蛋白质原料供求矛盾突出、企业利润空间减小
原料是饲料行业的基础,是饲料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和关键。山西省蛋白原料长期短缺、一直依赖从外地购买,而由于经销环节多,原料霉变、蛋白原料掺假等问题时有发生,不仅质量无法保证,而且价格长期受制于人,增大了饲料企业的生产成本和经营管理的难度,已经成为制约山西省畜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同时,山西省饲料添加剂工业还不发达,大量的添加剂依靠外来供应,是制约山西省饲料工业做大做强的又一因素。
2.2饲料企业规模偏小
截至2012年底,在260家饲料企业中,年产量超过10万t的大型企业只有5家:大象集团、晋龙集团、山西正大集团、粟海集团、平遥龙海。其中,大象、晋龙、粟海集团是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体来看,小企业多,“龙头少、蛇头多”,全省平均每个企业年产不足1.2万t。而2011年仅山东六和新希望集团的饲料总产量就达到1200万t,是全省总产量的好几倍。说明山西省整个饲料产业的集中度仍然较低,低水平经营、低质量产品、低层次竞争等问题还比较突出。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直接影响到养殖户的利益和养殖积极性,影响到畜禽存栏量,从而影响到饲料的产销量。
2.3饲料质量安全问题复杂
“三聚氰胺、健美猪、速成鸡”事件,引发了人们对养殖业和饲料业的信任危机。据饲料管理部门2a来几次规模较大的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监督检查显示,生产企业使用无证原料、目录外原料,不按规定使用饲料药物添加剂,养殖环节违规使用违禁物品,流通环节制售假冒伪劣饲料、无证生产饲料等问题依然无法杜绝,饲料质量安全隐患依然存在,保证饲料质量安全任重而道远。
2.4执法监管体系不健全,缺经费欠能力
饲料产品质量安全涉及面宽、线长、点多,监管难度比较大,目前大多数市县只有1~2名兼职饲料管理人员,没有专门的饲料监管机构,有机构的也存在有机构没编制、缺经费等问题,严重影响了饲料监管工作的连续性和各项政策制度的落实和监督。
3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1现阶段饲料工业自身特点所造成
3.1.1全国性饲料资源短缺
我国的国情是人多地少,本身人均占有的粮食就很少,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肉蛋奶需求刚性增长,还需从有限的粮食资源里分一杯羹。根据全国饲料工业办公室估算,按照我国人们膳食结构与养殖业的发展规划要求,所需的能量饲料与蛋白饲料均有较大的缺口,其中以蛋白饲料更为紧缺。以豆粕为例,目前对进口的依存度达75%左右,鱼粉进口也在70%以上。另外,能量原料玉米的用量已超过1亿t,占国内玉米年产量的64%,供应紧张已成定局。从长远来看,如果我国玉米—豆粕型为主的日粮结构不改变,随着养殖业和饲料工业持续发展,大宗饲料原料的供求矛盾将进一步加剧。近年来,受自然灾害、国际贸易、政治、金融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剧增,价格波动更加频繁是必然趋势。近几年,饲料原料价格居高不下,直接推动饲料产品进入高成本时代,由于饲料行业下游是养殖业,成本的增加直接会拉升畜禽产品的市场价格,而畜禽产品价格变动关系到广大民众的生活,因此,饲料价格的上涨空间不可能有大的增长,否则会引起社会不稳定。
3.1.2劳动力成本提高
饲料工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随着我国廉价劳动力市场阶段的结束,尤其是当下国内外通胀形势严峻,更助推了餐饮、交通、购房、教育等生活成本的上升,饲料行业的人工成本攀升使得企业家措手不及。山西省地处内陆,本身就缺乏吸引人才的地域优势,再加上饲料企业普遍存在重技术轻生产的固有的经营观念,降低人工成本首先从生产入手,导致工作在生产一线的员工,往往是对饲料、机械管理、电气、自动化等知识知之甚少的初中(甚至小学)学历的“农民工”,对价值数百万乃至几千万的自动化设备的维护与保养知识十分匮乏,更谈不上对设备的合理利用;另外,在制造过程中,没有形成相互制约的可追溯理赔机制与标准,结果造成重复生产及成本资源的极大浪费,变相地增加了生产成本。
3.2体制
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各行各业形成了条块分割、部门分割、地区分割的状态,同样会体现在目前的饲料标准化管理体制上。目前,饲料标准化的政府管理职能涉及到农业、质监、工商等多个部门,在标准的审批上存在省、市和县多级审批,在审批、评估和管理上它们各自为政、互相脱节,想要把这些职能统一起来势必会触动不同部门的利益,难度较大。
3.3管理机制落后,缺乏科技投入意识
目前,山西省饲料企业的管理一定程度上还处在经验主义与“英雄”领军人物阶段,企业经营管理是非理性的:部分企业缺乏明确的经营理念、统一的企业文化和科学的管理模式与制度;整合经济资源的方式单一、对企业的战略管理与研究涉猎不足;重视盈亏表面数据,忽视深层次过程管控分析;在技术研发与配方设计上,往往随市场大流“灵活”掌握,没有明确的技术研发路线,随意性十分突出。与发达地区相比,山西省在饲料研发方面科技能力与投入重视不足。从人才队伍上看,从业人员中硕博士人才占0.5%,发达省份的高级人才比例是山西省的3倍以上;从对科研机构的重视和投入来看,山东、河南、广东等饲料生产强省的规模企业大都建立了专门的研究中心或研究所,以江西“双胞胎”为例,仅凭饲料形状的工艺改进一项科研攻关成果,就带来企业效益几何级数增长,而山西省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没有相应的研发机构,即便是设有研发中心的企业,不论是研究氛围、设备和人才都与生产强省相差很大,多数还停留在一种形象宣传上。对科研投入的严重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山西省饲料产业发展的隐。
4构建山西现代饲料工业体系,谋求可持续发展之路
4.1因地制宜,和谐发展
4.1.1政策支持,扶优扶强
山西省饲料工业虽然发展势头看好,但是总体而言产业集中度低,企业数量多规模小。这远不能适应畜牧振兴的需要,不能满足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需要。2012年5月山西省政府召开了振兴畜牧业工作会议,副省长郭迎光对全省饲料工业的发展明确提出,要积极扶持本土饲料企业的发展壮大,挖掘饲料科技潜力,加大新型饲料资源和饲料品种的研发力度,促进饲料产品更新换代,大力发展优质、安全、高效、环保的饲料产品,着力构建现代饲料工业体系;会议还明确提出,将进一步加大名牌企业和名牌产品的推广力度,推进饲料企业的兼并、重组、整合,努力打造一批年产量为50万t的饲料企业集团。政策是风向标,对加速整个饲料产业的集中度、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产品质量有实质性的意义。山西省的饲料企业小而多,产能扩张与市场拓展能力不匹配;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饲料资源的利用率总体偏低;蛇头多,缺乏本土的、有强势整合能力的领军企业。为了提高山西省饲料行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有必要采取措施,对现有的饲料企业进行整合,支持大型企业发展,培育形成产业核心力量。如实施扶优扶强的发展战略,使已经具有实力的饲料企业向规模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通过资源重组,形成以大型骨干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为支柱,分工协作、布局合理、运作高效、服务方便的企业群体,使整个饲料行业形成产业大军、集群产业带,这样的一大批龙头企业和大型企业的兴起,将对提高山西省饲料产品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含量意义深远。
4.1.2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发展饲料行业
山西省拥有广阔的草地面积,大约有400hm2,天然的牧草资源可为草食动物提供充足的“食品”。山西地处北温带,是世界上最适合玉米生产的黄金地带之一,每年玉米种植面积都在160万hm2以上,而且在山西特有的气候条件下生长的玉米,具有蛋白、淀粉、氨基酸等营养成分含量高、产量大的特点,正常年景产量都在70亿~80亿kg之间,能够满足全省存栏畜禽能量原料的需求。另外,山西省还盛产黑豆、豌豆等多种小杂粮,这些都是饲料不可缺少的优质营养添加品。众所周知,牛羊等草食动物更适合以牧场、草场相结合的方式来饲养,这样生产出来的畜产品无论从味道的鲜美程度还是从营养成分含量方面都更受消费者的青睐。山西省有许多不适宜种植粮食的丘陵地带、盐碱地,非常适宜发展牲畜放养与圈养相结合的养殖模式,这是许多粮食生产大省所无法比拟的优势。2014年1月国务院颁发《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提出推广膳食结构多样化的健康消费模式,其中提到,到2020年人均肉类消费要减少1/2,而牛奶消费要增加10kg。未来发展草食动物养殖会成为一种刚性的需要。未来山西省饲料工业的产业布局与研发方向应结合该省地理、资源的特点,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发展有山西特色的饲料工业。
4.2企业自身强化
4.2.1认清形势,明确定位
饲料业的竞争已经呈现出一种趋势性变化。领先企业之间的竞争,正由技术领先、规模领先、营销领先和效率领先模式向产业链延伸能力领先快速转变;企业也正在由单纯的“饲料生产者”向“产业链整合者”的角色过渡。饲料企业的这种转变是盈利模式的巨大转变,其市场竞争焦点不再仅仅局限于产品与产品、渠道与渠道之间,而是升级到链条对链条的竞争,并进一步升级到全产业链竞争这一更高竞争阶段。随着竞争层次的逐步提高,国内饲料业新一轮的产业竞争和整合时代已经来临。结合我国饲料工业的特点,国家提出的“鼓励饲料企业采取兼并重组、产业联盟等形式进行整合融合,提高行业集中度”的发展方式,已逐步在发达省市展开,继六和、新希望等强强联合之后,广东、北京等省市也相继出现了中小型企业联盟,为饲料行业的转型发展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山西省行业主管部门正在研究适合本省特点的企业整合模式,推动企业做大做强,促进行业和谐发展。
4.2.1.1发展合作社企业
在德国,农业合作社遍布整个农村地区,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它涉及各个领域,通常在制定涉及农民、农村和农业方面的相关政策时,政府会积极与这些组织进行协商和沟通,以减少政府和农民之间的矛盾,并通过立法来保障合作社作为农民利益代言人的地位。这种组织方式为促进德国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的繁荣发挥了积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德国的饲料行业中也存在着诸多的合作社,如德国第二大饲料公司AGRAVIS就是合作社性质的公司,农户是它的股东,每个社员都能以社为家,为合作社的发展献计献策,合作社以盈利为目的,组织资源对内提供各类服务。合作社采取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的方式,如批量采购原材料,规范产品生产和销售标准,使用统一品牌等,可降低社员的生产成本,形成明显的市场竞争优势。此类合作社的存在和发展为德国饲料工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支持和帮助。相信对山西省的饲料工业发展也有借鉴意义。
4.2.1.2实行“基地+公司+市场”的产业模式
21世纪的到来,结束了饲料企业的高利时代。饲料企业的利润被昂贵的物流、沉重的资金流经营成本所吞噬,并遭受“原料市场”与“销售市场”的双重挤压,局限了企业的再投入及技术革命能力。饲料加工处于整个产业链条的中间,其盈亏除了与企业经营管理有关外,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应是其产业链条上、下游的各个环节。因此,如何激活产业链条上各种积极因素,有机整合各种资源,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最终实现产业共享,意义十分重大。“基地+公司+市场”的产业模式着眼于饲料企业对上、下游产业链条产品及资源实现相对控制与占有,最大限度地降低原材料采购成本,把可控风险纳入风险决策机制进行综合评估,最终实现有效经营。山西文水大象农牧集团就是这一模式的成功实践者。目前,大象农牧集团拥有全省最大规模的肉鸡养殖基地和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发展起来的数量庞大的肉鸡养殖户,以及在肉鸡产业化链条上带动起来的种植户、运输户、维修业、服务业等10万余名从业人员,取得了优秀的经营业绩和社会效益。
4.2.2依法经营,加强自律
2011年10月《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及其配套规章的颁布,2012年5月已经开始施行;2012年5月《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生产许可管理办法》、《新饲料和新饲料添加剂管理办法》、《饲料添加剂和添加剂预混合饲料产品批准文号管理办法》公布,2012年7月实施;2012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2012]第1773号(饲料原料目录)》公布,2013年1月开始施行。2012年10月《饲料生产企业许可条件》和《混合型饲料添加剂生产企业许可条件》由农业部第10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予以公布,自2012年12月1日起施行。2012年11月27日农业部办公厅了《关于贯彻落实饲料行业管理新规推进饲料行政许可工作》的通知。2013年11月颁布的《饲料标签》(GB10648—2013)标准,自2014年7月起执行。这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出台,充分体现出国家规范饲料行业的决心。标准已经设立,要求已很明确,企业要积极整改、立即行动,不要心存侥幸,蒙混过关。该扩建厂区的加紧施工,该购置设备的赶快下单,该规范流程的尽早梳理,该补充队伍的提前物色。总之,在新一轮的竞争中,维护企业发展利益的同时更要把握行业底线,保证行业健康成长的整体利益。
4.2.3重视科研投入
农业部《饲料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用“科技支撑依然不足”来评价饲料工业的现状。总体来看,饲料科技领域引进技术多、自主创新少,一般性科技成果多、重大突破性成果少。科研与技术推广结合不紧密,成果转化速度慢,水平不高。与发达省份相比,山西省饲料企业在产品研发方面愈显不足。未来5a,随着现代养殖业的加快推进,饲料行业科技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节能减排等方面面临艰巨的任务。规划提出的“重大建设工程”项目中,“秸秆养畜示范工程、蛋白质饲料资源开发、杂粕苜蓿高效利用示范工程”中山西省都有研究的空间和基础研究优势。企业领导层要有“磨刀不误砍柴工”和“十年磨一剑”的思想准备和决心,要把科技强企推到发展战略的高度;从企业的资源配置上来讲,要营造科学研究的氛围、配置足够的设备和有正规的研究程序、要有较高素质的研究人才;从研发目标设定上要与本省、本地区实际相结合,与国家重点项目对接,可以借助科研院所的力量来提升自身的科技实力。
1.2重大装备国产化2007年4月,国家发改委起草了《关于加快推进石化装备国产化的实施方案(讨论稿)》,为石化装备国产化设定了百万吨级乙烯及深加工设备成套装备的国产化率不低于75%[7-8]。在“十一五”期间,百万吨乙烯装置中最关键、最难国产化的核心设备裂解气压缩机、丙烯制冷压缩机和乙烯压缩机均已实现了国产化[6]。例如[6-10]:天津百万吨乙烯工程中,作为核心装备的裂解气压缩机和冷箱首次由国内厂家制造,乙烯装备的国产化率达到78%,主要设备1775台(套),引进设备仅为212台(套),其余均为国内采购。在茂名乙烯技术改造中,实现了大型裂解气压缩机和冷箱等关键设备的国产化,总共510台设备中448台是国内制造,国产化率达87.8%,首创使用国内技术和设备国产化的最高记录。镇海炼化百万吨乙烯工程实现了三大核心机组之一的丙烯制冷压缩机的首台国产化,整个工程共有13台套大型设备被列为国家重大设备国产化攻关和重点推广应用项目,均实现自主设计、自主制造、自主安装,有力地推动了国内装备制造业水平提升。抚顺石化80万t/a乙烯建设中,装置国产化率达72%,装置采用的乙烯压缩机组由沈鼓集团提供,这是我国自主研制的首台百万吨乙烯装置用乙烯压缩机组。通过自主创新和合作开发,我国石化已具备了采用自主技术建设百万吨级乙烯装置的能力。据不完全统计,依托石化企业工程建设和技术改造项目,中国石化研制和推广应用了重大国产化设备达2000多套。其关键设备乙烯裂解炉及其急冷锅炉、大型乙烯裂解、各种低温泵、高压板翅式换热器(冷箱)、大型乙烯球罐、聚丙烯反应器以及大型双螺杆造粒机组等相继研制成功。石化大型装备的国产化,有力推动了石化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和产品结构调整,增强了中国石化装备工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
2中国乙烯工业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2.1原料应向多元化发展乙烯原料是影响乙烯成本的重要因素。在乙烯生产中,原料在总成本中所占比例高达70%~75%[1],以石脑油为原料时更是高达80%~90%[3]。目前,我国生产乙烯的原料主要是石脑油,石脑油是炼油工业的产品,其产量受到炼油工业的制约。目前我国70%左右的原油用于成品油(汽、煤、柴油)生产。2013年我国进口原油2.8亿吨,原油对外依存度已达57.3%[1]。随着经济发展,未来我国乙烯原料的供需矛盾将进一步加剧。预计2015年我国乙烯产量将达到2383.5万t,需要石脑油7000万t,如果再考虑其他生产对石脑油的需求,国内石脑油的缺口将更大。资源不足将限制我国乙烯工业的发展。因此,应加大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实现乙烯原料向轻质化、多元化发展战略。另外,还要加快开发新的乙烯生产路线,近年来我国已经开发并应用了多种原料制烯烃技术,包括MTO/MTP、CPP、丙烷脱氢等技术。未来几年是我国煤制烯烃/MTO生产能力迅速发展的时期,目前建成在建的煤制烯烃/MTO项目包括宁波禾元化学30万t/a、浙江兴兴新能源30万t/a、华能呼伦贝尔30万t/a、青海庆华30万t/a、中国石化鹤壁30万t/a,山西焦化30万t/a、陕西神木化工30万t/a等。但考虑到煤制烯烃项目的庞大投资和巨大的耗水量问题,未来真正能够建成的项目要少于规划项目。所以应加快页岩气开发,积极发展天然气制乙烯工艺。2.2淘汰落后产能,提高竞争力我国乙烯生产装置规模已经有较大提高,但与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我国产能低于50万t/a装置多达17套(其中1套已经停产),全球范围内规划建设的超大型乙烯装置产能可达150万t/a,一些公司还在研究180万t/a乙烯装置的可能性,沙特阿拉伯、北美地区及新加坡的乙烯装置平均规模均在我国之上。因此借鉴世界乙烯工业发展规律,我国乙烯工业规模适宜在80~130万t/a,建设规模根据市场、原料及其他建厂条件而定。同时应当关闭规模小、能耗高、技术落后、经济效益差的装置,根据经济发展规律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要求出发,实现乙烯规模大型化。
2.3技术有待提高目前我国乙烯装置国产率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技术差距,可靠性和稳定性不高,专业化和系列化程度较低,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还跟不上石化技术发展及装备大型化的要求;对引进技术装备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力度不够,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缺乏;重大技术装备的研发能力薄弱;技术准备和储备不足;装备制造企业与工艺开发的合作机制尚未建立,不适应世界石化装备机电一体化和信息化的要求与步伐。我国石化装备产业应在重大装备上实现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能力的突破,着力提高我国石化行业重大装备国产化水平。国内乙烯工业总体物料消耗较高,应加大开发引进先进的裂解技术和分离技术。但是提高竞争力的关键是要加快技术进步,增强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石化工业长期立足在引进技术的基点上是难以使竞争力有较快的提高,研究开发经费不足是难以进入开发创新之路的主要原因,目前化学工业的科研经费投入占GDP的比例不足1%,低于有关制造业的投入水平,与发达国家2.2%的水平更有较大差距,尚属于技术引进和应用层次。
2.4布局分散需集中目前,我国已建成的乙烯工业装置分布在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而拟建和已建的乙烯装置更是几乎覆盖全国。单辽宁一个省,已建和拟建装置也分散在辽阳、盘锦、抚顺、大连几处。弊病明显:1)加大了投资。如上海赛科90万t/a乙烯工程建在化工区内,有公用工程体系等一系列公用和辅助设施可以依托共享,每万吨乙烯产能工程总投资为2.49亿元,而广东惠州80万t/a乙烯由于是单独配套公用工程和辅助设施等,每万吨乙烯产能工程总投资比上海赛科高出2.13亿元。2)公用工程投资重复浪费。以60万t/a乙烯装置工程计,美国的罐区、码头等公用工程占整个工程的20%,而我国则占40%~50%,即其中有近20%部分要重复。3)加大了污染风险。目前我国主要港口几乎都有炼油装置,单是治理渗油漏油一项造成的污染就是一大难题。在缺水地区及长江、黄河中上游的水源地布建大型化工联合装置,将会造成当地生态恶化及生存危害。世界上乙烯装置的建设是以集中建设为主,如美国约有2/3的乙烯装置建在德克萨斯州,主要集中在墨西哥湾。比利时乙烯装置全部建设在安特卫普,日本乙烯大部分集中在东京湾,新加坡集中在裕廊岛,韩国集中在蔚山附近。在新一轮的发展中要重视布局,提高集中度,结合我国市场、资源等条件,应集中在沿海地区布置4~5点,如镇海、金山湾、湄洲湾、连云港、天津、青岛、大连等地。然后再在此基础上建设1~2个高度集中的石化基地。为了扼制目前过于分散的建设状态,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国家应统一规划,对乙烯工业严格执行准入制度:1)乙烯项目建设要符合产业布局和“基地化、大型化”的发展要求;2)新建项目原则上要依托现有大型炼油企业,实行炼油化工一体化。乙烯项目业主原料自给能力必须达到75%以上。3)新建乙烯项目单线规模达到80万t/a级以上,而且乙烯下游石化装置也应具有世界级经济规模。
2.5其他我国市场尤其是下游乙烯产品的进口量非常大,我国乙烯下游产品品种单一,特殊品种依赖于进口,未来我国乙烯建设和发展将注重调整下游衍生产品结构,要更好利用我国以石脑油作为乙烯主要原料带来的副产品和下游衍生物多、附加值高、增值空间大、可供选择产品组合多的有利之处,多生产高附加值、高档产品,以及差别化、功能化产品,更好地发挥炼化一体化优势,促进产品升级,努力开发新产品和新技术,全面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
从我国乘用车市场的发展情况分析:
从销量方面分析:从2000年至今,自主品牌同合资品牌一样呈现出总体上升的态势,自主品牌并没有因为加入WTO后受到国外产品的冲击而出现销量下滑。在国内市场的销售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也有上升,说明自主品牌的市场占有率有所提升,市场竞争力增强。
从同比增速上分析:从2000年到2007年的八年中2000年、2003年和2004年自主品牌的同比增长速度低于合资品牌,对汽车工业平均增长速度的贡献不相上下;从同比增速之和分析:自主品牌总增占速度高于合资品牌,说明自主品牌过去七年的递增速度大于合资品牌,呈现出较为迅猛的发展态势。
1.2自主创新成为发展主流
十五届六中全会将“自主创新”作为国家的发展战略。奇瑞、吉利、华晨等企业在上海、北京车展的强势亮相备受国人瞩目,也为中国民族汽车企业未来发展带来了希望。2008年的北京车展,面对跨国汽车巨头强大的参展阵容,一汽、上汽、东风、奇瑞、吉利、长城和比亚迪等国内汽车企业毫不示弱,纷纷携最新研发的自主品牌汽车高调亮相北京车展,其数量接近890辆展车的三分之一。数量之多超过历届北京车展。
上海通用、上海大众、一汽大众等合资企业也制定了未来五年的自主创新目标:按照规划,“十一五”期间,上汽集团将投资100亿元,新增自主品牌汽车5万辆,形成车身自主开发能力,2010年自主品牌占总量的30%,并具备整车和发动机开发集成能力;一汽集团2008年推出以顶级红旗概念车HQD为原型的红旗旗舰车型,初步形成较完整红旗产品系列。
1.3产品主要集中在低端市场
虽然自主品牌在2006年在发展速度和市场占有率等方面给人们带来了欣喜,但是我们从市场和产品方面分析一下是不是自主品牌真的走出困境实力大增了呢?从销量排名中可以看出自主品牌的含金量不足,虽然夏利、QQ、旗云销量都达到10万辆以上,但是单车价值量都在5-6万,只相当于捷达、伊兰特的1/2,雅阁、领驭的1/4。所以销量大,销售价值量却很低。另外,对于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经济型轿车,价格成为其市场竞争中的主导因素,上述车型的销量又是通过杀价换来的,众所周知,每次降价潮几乎都出自夏利,而奇瑞更是标榜每款车都成为同级别车的价格标尺,专家估计QQ的单车利润在500元左右,利润率为1.25%低于国际汽车行业平均3-4%的利润率,更远远低于目前国内车市的20%的一般利润率。也就是厂家是以牺牲利润来换取市场的。
2目前全球汽车工业发展的大趋势
2.1汽车企业的重新整合趋势
上个世纪90年代,国际汽车工业掀起一股跨国兼并和改组狂潮,自1998年德国的奔驰和美国的克莱斯勒合并后,美国福特收购了瑞典的沃尔沃的轿车部,并扩大了对日本马自达公司的控股权到法国雷诺控股日本日产、美国麦克重型货车。形成了所谓的“6+3”格局。但是由于国家间管理理念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并没能给合作带来预期的效益。所以新一轮的更富理性的整合以及集团内部的磨合将继续进行。像韩国大宇那样通过盲目扩张而自我发展的企业将继续受挫并将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专家预言,随着竞争的此消彼长最终国际汽车市场也终将只存在5-6家“巨无霸”集团公司。
2.2生产方式的转变趋势
汽车企业的兼并重组推动了世界汽车生产方式的转换,以全球制造、全球采购、平台战略、模块化通用化生产的生产方式正在形成。平台战略就是在一个不变的总成和零部件生产平台上生产多品牌、多款型的汽车。比如德国大众的PQ35平台就同时生产奥迪、高尔夫和开迪三款车。通过平台战略可以缩短产品的开发周期,精简生产过程,发挥经济规模效应,改善生产批量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满足不同消费需求。模块化生产是汽车厂把最耗费人工的装配环节向零部件制造业转移,由零部件供应商提供整车的各个总成,整车厂负责整车的开发与品牌。模块化生产有利于全球性的采购,生产规模的扩大,提高整车厂的组装效率。高成组化是指将汽车零部件分成若干系统和模块,按系统和模块成组生产和供应。这样可以简化协作关系,提高装配效率和质量,提高零部件的生产水平,降低零部件生产成本,提高整车厂对生产过程的控制能力。德国大众从捷克采购发动机总成、西班牙采购底盘总成到巴西进行组装,各协作方都无法掌握汽车的核心技术。
2.3新型绿色的设计发展趋势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剧增,在给人们带来舒适、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等公共问题。在保证强度硬度的情况下,塑料、铝合金、镁合金等轻质化材料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来减轻整车的质量,减少驱动能耗;运用电子、信息、网络等技术来控制发动机工作,减小油耗和尾气排放。欧洲90年代提出“3L车计划”,1998年大众公司首先推出百公里综合工况耗油2.99LLupo车,它采用了先进的3缸TDI柴油机。2002年美国总统布什推出了FreedomCAR计划。集中在燃料电池汽车的研究,其目的是在不使用燃油的前提下,研究价格可接受的、没有排放污染的、并且不影响安全性、灵活性和选购自主性的全功能轿车和卡车。在环保方面,欧洲采用了Ⅳ号标准,美国分阶段实行的Tier标准,北京也实行了相当于欧洲IV号的中国四号排放标准,并有多款混合动力车或燃料电池车为北京奥运会服务。为此动力集成控制系统、多气门、后处理装置以及涡轮增压直喷等技术被广泛应用。同时,各大汽车公司都致力于燃料电池和双燃料、双动力系统的研究,专家预测未来的汽车企业排名将根据掌握最新的燃料电池技术的先进程度来确定。
3我国汽车工业企业的战略选择
我国的汽车工业要想摆脱高能耗、低收益、受牵制、阻发展的“巴西道路”,就应该在技术突破、产业聚合、市场转移的大趋势下做出相应的战略调整顺应新的潮流谋求新的发展。
3.1集团化战略
(1)从国家方面的具体措施。
第一,国家出台具体的政策法规。我国汽车类企业产权隶属关系复杂,各个地方为保护各自利益,阻碍有实力、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对生产能力小的企业的收购重组活动,国家要从一体化发展的角度出发,保障市场行为的进行。第二,政企改革方面,积极推行国企的企业、社会职能分离。允许国有股减持,改革企业领导的考核制度,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提高。允许其自主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第三,灵活的金融政策。增加企业在兼并重组中的贷款额度,放宽上市融资限制。
(2)从企业角度的具体措施。
第一,优势互补或强强联合式。不能够仅仅为了扩大规模而重组,要根据优势和竞争能力的扩大而联合。主要目的有:和其他整车生产厂家结盟,拓宽品牌结构;向产业价值链前端延伸和零部件企业结盟,理顺零部件的供应体系或者和研发机构、大专院校结盟,提高新产品的研发效率;向产业链下端延伸,参股商企业,控制销售渠道和服务网络。第二,吸纳国外资本形成战略同盟:允许国外投资公司入股,共同开发产品,占领市场;和汽车产业欠发达国家在国外联合建厂进行CKD生产并在当地销售。
3.2后发优势战略
由于我国民族汽车工业企业起步晚,底子薄。没有能力支付动辄几个亿美元的研发费用,发展受到缺乏技术和人才制约,而这两种资源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由于汽车产业分工的逐步细化而被从汽车生产企业分离出来,我国企业可以以相对低廉的价钱获得。有一些研发模式可以选择:
购买整合:购买老牌汽车公司的股份来拥有设计能力,如上汽并购罗孚获得了它的设计团队及未上市的多款车型资料。
合作开发:让自己的工作团队和世界领先的设计公司共同开发产品,锻炼研发队伍,如奇瑞派出研发人员和奥地利的AVL共同设计发动机。
高薪聘请:利用国外专家的管理经验带动企业质量、技术等方面快速得到提升,如奇瑞聘请三菱的专家寺田改善企业的现场管理。
3.2走出有中国特色的自主研发之路
我们的企业可以采用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实现“模仿创新”到“自主创新”的发展模式。在合作过程中企业作为技术需求方,与以科研院所或高等学校为技术供给方进行合作。其实质是促进技术创新所需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由于我国汽车工业企业,创新能力普遍较低,而采用产学研的分工合作方式,能使外部技术资源的内部化,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迅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同时和自主研发或技术引进相比,企业花费更少的精力和财力,来实现技术上的跨越式发展。政府如果通过一定的制度和措施有意识地引导和促进这种合作,可以更大限度地发挥产学研的相互作用,加速创造出更多新技术新产业的萌芽。产学研合作的动力机制来自大学、研究机构、企业间的相互促进作用。
摘要:对于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从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现状谈起,分析了目前全球汽车工业发展的大趋势,从而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我国汽车工业企业的战略选择。希望能够给我国汽车企业的发展提供指导,对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也能提供借鉴之据。
关键词:中国汽车;工业;策略分析
参考文献
(二)多方位投入大力支持产业技术的研发与创新第一,扩大政府在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上的投资。大幅度增加对基础科学与产业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投资,使其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89年的2.1%提高到1996年的3.4%的水平;增加对提高技术产业技术研究开发的资金支援;对高科技领域国家重大课题的共同研究增加政府支出在“国产机械购入基金”及“中小企业结构调整基金”中的份额。第二,为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提供税收及融资等政策上的优惠。调整民间企业技术开发准备金的保留额度;允许民间企业在国外发行可转换债券,以增强引进高科技设备的能力,并鼓励企业在发达国家设立高科技研究机构或购买高科技企业;放宽高科技设备进口减免关税的适用范围,并扩大研究开发用品的租税减免范围。第三,完善政府对于产业技术研发的扶持体制。制定高技术产业领域的长期综合计划,并不断调整完善;增设由政府资助的研究机构,并鼓励它们积极参与大型课题的研究、开发工作,成为高科技产业大型、长期课题的共同研究中心;加强对中小企业高科技产业部门的应用研究与地方企业研究的支援;大力加强高科技情报资源的搜集,创建技术情报市场。
(三)设立多种专项基金全方位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上世纪80年代以来,韩国政府的产业组织政策由主要支持和培育大企业集团,转为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并重,出台了《中小企业创业支援法》等一系列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同时,在政策性金融方面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财政政策方面。政府每年确定并告示中小企业系列化行业与品目,并为有关企业提供特别信用保证和税收减免。并建立中小企业创业支援制度,实施《中小企业创立补助法》、《中小企业产品购买促进法》等。金融支持方面。韩国财政经济部、产业资源部等12个政府部门设立了91种政策性资金,专门用于支持中小企业的融资;韩国政府于1961年8月设立中小企业银行,作为政府为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性银行;建立了针对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
(四)高度重视产业技术人才的培养长期以来,韩国政府就高度重视产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根据不同时期产业和社会发展需求的不同,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一是注重技术工人培养与在职员工的职业培训,先后制定实施了《职业训练特别措施法》、《国家技术资格法》和《职业训练基本法》等一列政策法案。二是不断加大高级科技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韩国政府提出“技术立国”、“教育立国”的口号,加大了对高级科技人才培养的支持。先后制定了《科学技术振兴方案》,《面向21世纪的智力韩国》(BrainKorea21)高等教育改革计划等政策法案。
(五)政府大量投入支持信息产业发展韩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功,其信息产业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诸多信息产业领域甚至已超过发达国家,这与韩国政府高度重视并积极扶持信息产业,政府与企业良性互动推出有效的产业发展创新战略和扶持政策。韩国政府极为重视信息产业的发展,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在半导体、计算机通信技术和新媒体服务技术等领域进行了大量投资。2009年和2011年为了提高数据利用效率,韩国政府连续推出《云计算全而振兴计划》和《云计算扩散和加强竞争力战略》,共投入31164亿韩元。
二、对我国的启示
(一)适时调整产业政策取向与政策工具选择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要让市场的作用更充分的发挥出来,尽可能地减少对市场的干预。政府在政策措施的选择时,应更多选择诱导型手段,更少采用审批限制类手段;更多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更少去替代市场选择技术路线和发展方向。
(二)政企良好互动及时调整与优化产业政策产业政策制定实施过程中,政府与企业应良好互动,政府尤其应尊重企业与企业家的选择,顺应市场与企业的选择。产业政策不仅是引导企业创新,更重要的是不限制企业创新,按照市场规律要求顺应企业发展,促进企业间竞争,为企业创新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进一步支持信息产业的发展现今世界正孕育着新一轮技术革命,我国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要求下,应把信息产业作为产业转型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我国正处于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时期,政府应在关键环节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不仅重视研发投入,更要重视基础研究支持,为信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创新成果储备。
1.1生产、消费现状
1997年世界涂料总产量约2200万乙价值600亿美元。产量分布见表1。
表11997年世界涂料产量分布
国家或地区产量/(万t)比例/%
西欧620.828.2
北美610.527.7
亚大地区609.227.2
拉美130.05.9
东欧109.05.0
中东54.52.5
其它地区66.03.0
合计2200100.0
世界各国按1997年涂料产量排序,美国第一,为517万t;日本第二,为208.2万t;德国第三,为198.7万t;我国第四,为165.8万t。
按销售业绩排序,1999年占全球涂料业务60%的前十位涂料生产商依次为:AkzoNobel;ICI;Sherwin-Williams;DuPont;PPG;BASF;关西涂料;日本涂料;Valspar;RPM。
1998年全球共约销售涂料2218万t,预计到2003年将增长到2445万t。市场容量以美洲最大,占36.7%;其次是欧洲,占29.4%;亚大地区居第三,占24.1%。就1998~2003年的年均增长率而论,亚大地区居首,为2.5%;美洲为2%;欧洲为1.5%。世界涂料市场分布及其增长情况见表2。
1.2技术进展
在世纪之交,国外涂料工业正处于一个技术进步的重要时期。环保法规的强化,推动了涂料产品结构的调整:传统溶剂型涂料逐渐减少,高性能、低污染涂料快速增长;限制铅、铬、锌等重金属颜料在涂料中的应用,促进了低毒性颜料的开发;有机锡防污剂的限制使用,促进了无锡低毒长效防污涂料的开发;激烈的军备竞赛又刺激了隐形涂料等特殊性能专用产品的发展。
表2世界涂料市场分布及其增长情况
1998年市场分布2003年市场分布1998~2003年年均
地区需求量/万t占有率%需求量/万t占有率%增长率%
美洲813.636.7898.736.72.0
欧洲652.729.4700.028.61.5
亚大地区534.524.1605.424.82.5
其它地区217.69.8241.29.92.0
合计2218.4100.02445.3100.02.0
所谓高性能涂料,是指技术性能、使用性能和施工注能更好的涂料品种。其中包括:要求装饰性、鲜映性接近工艺品的轿车面漆;耐腐蚀性极优,具有10年以上保护期的重防腐蚀涂料;耐候性、耐久性达15年的氟碳树脂外墙涂料;电子产业、高新技术要求配套的各种涂料;塑料及橡胶制品涂料;各种功能性涂料如无锡自清洗防污涂料;防静电涂料、防火涂料、大气净化用光催化涂料、零VOC水乳胶涂料、幻觉色彩涂料;等等。
低污染涂料主要指环境适应性好的涂料,包括水性涂料,无溶剂涂料,粉未涂料,高固体分涂料,辐射固化涂料等。其中,以乳胶漆为代表的水性涂料已占涂料总量的55%,水性工业涂料已占工业涂料总量的26%,而且仍呈增长之势。为适应高性能低污染的发展方向,国外通过各种方法对树脂改性,不断推出水性树脂,氟碳树脂,硅树脂,高固体分树脂,超细无机填料,各种低毒高装饰耐候性颜料,水性涂料专用原材料等。
国外涂料生产企业不仅致力于涂料技术本身的提高,还特别重视涂料施工技术的发展,尤其对于OEM涂料施工(在线涂料涂装)的研究投入了巨额经费,远远超过对涂料产品生产本身的投入,做到了涂料技术开发与施工技术研究的紧密结合。如日本关西涂料公司研究所,就装备有能实车涂装的电泳槽(容积20m3),可大大缩短产业研发的周期,但运行费用是很可观的。
1.3发展趋势
1.3.1向集团化、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当今世界涂料工业发展的最显著特点,是一些世界级的大公司通过相互收购、合资合作、技术转让等方式,使涂料生产向集团化、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以强化其在某一产品市场领域的竞争能力,从而达到全球化、合理化经营的目的。荷兰阿克苏公司与瑞典Nobel公司合并组建的Akzo一Nobel公司,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涂料公司之一,最引人注目。阿克苏公司美国部分为集中力量发展其优势产品卷钢涂料(占世界市场的25%)和木器涂料等,将其汽车涂料业务转让给巴斯夫公司。日本涂料公司也一直想在卷钢涂料方面争取霸主地位,首先于1993年与英国Courtaulds集团以1:1股份合资建了一家卷钢涂料公司。该公司已购买了德国Mehnert&Veeck公司(其卷钢涂料占德国卷钢涂料市场的40%)和瑞典卷钢涂料生产企业InternationaIFarg公司,并正计划进入法国和西班牙市场,希望在2000年前获得整个西欧卷钢涂料市场20%的份额。1996年全球涂料行业最大的兼并举动是美国Sherwin一Williams用8.3亿美元收购了美国ThpmpsonMinwaxHoldings。此举扩大了其在美国和英国的市场份额。1997年该公司又一连吃进智利(建筑涂料)和巴西(工业涂料)各一家涂料企业,进一步扩大了其在南美的事业。1997年,产销均居世界之首的ICI公司收购了波多黎各的SuperiorPaint。PPG也不甘示弱,一连收购了BASF的罐用涂料、美国一家高尔夫用品涂料/汽车修补涂料、意大利在南美的汽车涂
料、ICI公司在德国的特种涂料等业务。另外,该公司还以5.12亿美元购买了AkzoNobel公司在美国加州的PRCDesoto国际宇航涂料厂,同时购买了中等规模的意大利Bellaria粉未涂料制造公司。1998年,产量排名世界第二的AkzoNobel(荷兰)再创兼并之壮举,把排名世界第十的英国Courtaulds集团吃进,一跃而居世界首位。1999年,DuPont公司以19亿美元购买了德国Hoechst公司下属的Herberts子公司,使其涂料业务的销售额增加了15亿美元,达到38亿美元,一举成为全球第四大涂料公司和最大的汽车涂料供应商。
1.3.2重视环保,发展“绿色涂料”
传统的低固含量溶剂型涂料约含50%的有机溶剂。这些有机溶剂在涂料的制造及施工阶段排入大气,污染环境,危害人类健康。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要求保护自我生存空间的呼声也越来越高,环保法规也越来越严格。美国已从“66法规”发展到现在的“1113法规”。该法规规定:建筑平光涂料的VOC在2001年降至100g/L,2008年降到50g/L;工业涂料的VOC已从1990年的420g/L降至1993年的340g/L,2000年将继续降至250g/L以下。日本也于1997年由日本涂料工业协会首次出台了室内建筑涂料标准(见表3)。
表3日本室内建筑涂料标准
涂料设计条件乳液涂料溶剂型涂料
TVOC1%以下-
芳香族溶剂0.1%以下1%以下
醛类0.01%以下0.01%以下
重金属类(铅、铬等)0.05%以下0.05以下
致癌性物质0.1%以下0.1%以下
生殖毒性物质
变异原性物质
敏化性物质0.1%以下0.1%以下
环保法规的加强,迫使世界各大涂料公司纷纷致力于节能低污染的水性涂料、粉未涂料、高固体分涂料和辐射固化涂料的开发应用。建筑涂料水性化已成必然趋势。工业涂料也正在向着水性涂料、粉未涂料、高固体分涂料和辐射固化涂料等方向发展。这一发展趋势可由表4看出。
表4世界工业涂料总体技术的发展%
工艺技术1995年2000年2005年2015年
低固体溶剂型涂料39.530.515.07.0
高固体溶剂型涂料12.512.010.08.5
水性电泳涂料8.510.015.517.0
其它水性涂料14.016.019.022.5
活性体系涂料14.015.016.517.5
粉未涂料8.012.017.520.0
辐射固化涂料3.54.56.57.5
2.我国涂料工业现状
2.1生产、贸易及消费
据1995年工业普查,我国现有涂料生产企业4500多家,分属化工、轻工、建材、建筑、机械、交通、煤炭、文教等各部门,构筑了国有、三资、乡镇、个体等各种经济形式并存的生产组织结构,形成我国涂料工业的“三足鼎立”之势:一是原化工部所属约110家涂料生产厂,年生产能力共计100万t;二是独资、合资企业200多家,年生产能力约100万t;三是4000多家分属建材、建筑、轻工、农业、交通、煤炭、文教等行业的涂料生产企业,以及个体、乡镇涂料企业,年生产能力共计约100多万t。独资、合资企业和国内较大规模的生产厂,市场定位为中高档产品;个体、乡镇等小企业一般以生产低档产品为主。
1998年,根据对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涂料企业的统计,18大类涂料的产量为121.82万乙建筑涂料产量为46.47万乙两项合计,总产量为168.29万6比1997年增长了1.5%。我国涂料总产量已脐身世界四强。18大类涂料中,产量最大的品种是醇酸树脂漆,其次是酚醛树脂漆。高档合成树脂涂料的比例达到70%左右。节能低污染涂料(水性涂料、粉未涂料、高固体分涂料、辐射固化涂料)的比例约为26%。涂料生产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迅速的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两地区。华东地区涂料产量最大,占全国总产量的43%,中南地区占25%,华北地区占12%,而东北、西南、西北地区所占比例不足20%。
1998年涂料进出口量分别为15.7万t(1.27亿美元)和7.4万t(1.18亿美元),进出口均以溶剂型涂料为主,但进口涂料水性比例高于出口涂料的水性比例。进口涂料溶剂型与水性比例分别为56.3%和43.7%,出口涂料溶剂型与水性比例分别为61.8%和38.2%。出口的主要品种是酚醛树脂涂料和化学改性天然树脂涂料等。出口去向主要是香港、朝鲜、俄罗斯、蒙古、缅甸、哈萨克斯但、吉尔吉斯等。进口的主要品种有聚酯树脂涂料、丙烯酸树脂涂料和其他合成树脂涂料等。进口来源主要是香港、台湾、日本、美国、韩国、新加坡、英国等。
1998年我国涂料表观消费量为176.6万t比1997年增长了0.7%。其中,建筑涂料约占45%,其余为工业涂料和特种涂料。建筑涂料中的高档乳胶漆用于大城市居民住宅内装修已成为时尚,功能性防火涂料和工业地坪涂料成为后起之秀。国内涂料消费市场正逐渐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其主要影响因素有:
①产品质量因素优质、高指标、功能性产品受欢迎。
②价格因素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价格不是影响涂料消费的最主要因素,消费者更注重产品质量及其使用性能。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价格还是起决定作用的。转③环保因素环保意识加强,民用(主要是室内用)环保型产品更受欢迎。
④广告、媒体的宣传因素广告对生活水平较高的消费群体有较大的引导作用。立邦漆就是最好的印证。
⑤企业信誉和名牌效应因素人们普遍认同信誉较好的国营大企业及其名牌产品。
2.2存在问题
2.2.1生产企业多,规模小,经济效益差
涂料生产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发展较快,各地中小型涂料厂蜂拥而上,全国涂料生产企业已达4000多家。大部分企业盲目追求大而全、小而全,什么都生产,但什么都不精,没有形成自己的拳头产品,导致企业经济效益差,行业整体技术水平低。企业无法进行扩大再生产和技术改造,很难与相关工业同步发展,更谈不上引导用户的消费需求。
2.2.2原料不配套
涂料生产涉及溶剂、树脂、颜料、助剂等数百种原料。涂料生产所用的一些大宗原料如金红石型钛白、甲醚化氨基树脂、叔碳酸乙烯酯、高档颜料及各种专用助剂等长期短缺。一些涂料专用原料规格少,质量差,严重影响引进装置的正常生产,也影响了新产品的开发和研制。
2.2.3重复建设严重
以汽车涂料为例,仅在1994~1996年的三年间,日本关西涂料公司在我国沈阳、天津、湖南、重庆等四地,以相同的技术建立了四家汽车涂料合资生产厂。这样做的结果,无疑是外国公司受益,我们国家受损。
2.2.4科研开发投入少
国外对涂料用树脂的研究非常重视,而我国涂料工业基础研究力量则很弱,往往只局限于配方的研究,对科研开发的投入仅占产品销售额的1.2%(国外一般为占5%~10%)。而且,国内涂料行业还存在着只重视生产环节而忽视施工应用研究的不良倾向,使得好产品得不到好的应用效果。产品售后技术服务也比较薄弱。
2.2.5涂料产品标准滞后
涂料产品标准的制定滞后于涂料品种的发展。我国涂料产品标准缺乏统一有效的监督管理手段,给假冒伪劣产品以可乘之机,扰乱了国内涂料市场,损害了国有涂料企业的生产积极性,破坏了民族工业形象。
2.2.6三废治理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涂料行业三废主要来自涂料原料的生产、涂料的生产及涂料涂装过程。
在涂料用树脂的生产过程中,有少量的挥发性有机物逃逸到大气中。如在生产氨基树脂时,有一定量的甲醛(3%左右)挥发;在生产酚醛、环氧等树脂时,要产生一定量的废水。
涂料生产过程中,由于含大量有机溶剂的产品还很多,必然会有溶剂挥发到大气中。传统防锈涂料含有铅、铬、锌等重金属盐,如使用不当,也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涂料施工中,特别是涂料烘烤固化过程中,有数十万吨有机溶剂挥发到大气中,严重污染环境。另外,市场上销售的聚氨酯涂料,游离单体异氰酸酯含量严重超标,施工时散发到大气中,污染环境,危害人类健康。
3.我国涂料工业的发展对策
根据我国涂料工业的发展现状及相关工业的发展要求,并借鉴世界涂料工业的技术进展和发展趋势,21世纪,我国涂料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应当是:大力发展高性能、低污染的涂料品种,并促进涂料生产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3.1调整产品结构
一是逐渐淘汰落后工艺、落后设备和品质低劣的产品如低档建筑涂料聚乙烯醇水玻璃内墙涂料(106)、聚乙烯醇缩甲醛涂料(107)、淀粉涂料、纤维素改性淀粉涂料等产品。
二是大力发展高档合成树脂涂料,使高档合成树脂涂料的比例由目前的70%,提高到2005年的80%。
三是大力发展节能低污染的水性涂料、高固体分涂料、粉未涂料、无溶剂涂料和辐射固化涂料。在建筑涂料中,提高乳胶涂料比例,到2005年达到50%~60%。在工业制品涂料中,扩大水性涂料、高固体分涂料和粉未涂料的应用,到2005年,使水性涂料的比例达到15%,粉未涂料所占比例达到10%。实现这一目标,将使节能低污染涂料占涂料总产量的比例从目前的近30%,提高到2005年的40%。
四是改变我国国有企业追求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模式,建议国家制定鼓励提高专用涂料技术水平、淘汰性能低劣涂料产品的政策,使汽车、航空、集装箱、重防腐、高档家具等各类专用涂料和功能性涂料都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加强专业化生产,以此推动涂料工业产品结构的优化。
五是重视解决高档涂料用原料的供应问题。通过自主开发和消化吸收引进技术,实现通用树脂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基础无机颜料、关键助剂实现国产化;提高原材料自给率,为改善涂料行业的产品结构创造条件。
3.2提高技术装备水平
逐步改造现有生产装置,提高自动化水平和劳动生产率,降低劳动强度,改善操作环境。大宗产品生产实现设备大型化,高温树脂全面采用热媒加热系统。
3.3加强科研开发
重点突破对国民经济有较大影响的专用涂料的研究开发。
重点开发超耐候性(10年以上)建筑涂料,如有机硅、有机氟及其改性的丙烯酸酯类乳胶涂料;加快汽车涂料水性化、系列化研究,以轿车漆为重点,主攻高装饰、低污染轿车漆,发展水性化、高固体分、无溶剂以及金属闪光漆和高鲜映度等品种;开发防腐时效在15年以上的桥梁和船舶用防腐蚀涂料;开发具有特殊功能的防火涂料、隔音涂料、耐高温涂料、隔热涂料等;开发低能耗高性能的各类脂肪族和芳香族聚氨酯涂料及环氧树脂涂料。使汽车涂料、船舶涂料、集装箱涂料、建筑涂料、防腐涂料等方面的生产技术水平达到发达国家90年代初期的水平,基本上能够满足相关行业的发展要求。
3.4环境保护并加大执法力度
目前,我国涂料在施工时,有数十万吨的溶剂挥发到大气中。溶剂挥发是继汽车尾气排放及烟雾漂尘之后的第三大空气污染源。建议国家尽快制定“涂料生产及施工环境保护法规”,限制挥发性有机物在涂料中的使用量,并禁止生产和使用VOC含量较高的涂料品种。具体治理措施如下:
(1)制定VOC限量法规,在民用涂料中,VOC含量不得超过250g/L。
(2)大力开发应用无重金属的防锈颜料,如三聚磷酸铝、磷酸锌、云母氧化铁等防锈颜料,替代传统有毒的红丹、铬黄等铅铬系防锈颜料,并逐步制定和实施重金属颜料的限定法规。
(3)高度重视聚氨酯涂料中游离异氰酸酯单体严重超标问题,加紧研究开发降低游离单体含量的技术。
3.5优化企业结构,加强专业化生产
为提高全行业的经济效益和稳定产品质量,要积极鼓励、引导企业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树脂生产专业化、涂料生产专业化、色浆生产专业化,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规模化生产。
在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情况下,为确保民族工业的兴盛,增强国内产品的竞争力,要集中力量扶优扶强,并通过必要的和有益的优化重组,使各类专用涂料的主要生产企业在规模、品种、质量等方面形成行业优势,带动行业向前发展,并与国外产品相抗衡。
3.6改进、完善涂料统计方法
多年来我国涂料一直沿袭只按成膜物统计的方法,不利于掌握技术发展水平和产品流向。国外涂料工业普遍采用按用途及产品状态(粉未、溶剂、水性等)并结合成膜物类型统计的方法,仅凭涂料统计表,就能了解涂料的消费构成和技术发展水平。我国涂料统计也要向这个方向转变。具体实施方法是先由国家制定产品分类标准,再引导企业据此统计并上报本厂涂料产品。
3.7修订涂料产品质量标准
建议修订我国涂料产品质量标准,并加大执法力度,打击假冒伪劣产品,规范市场秩序,避免资源浪费,有效地促进涂料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
3.8继续扩大对外经济技术合作
1现状
1.1发展过程
我国的聚丙烯工业化生产始于1971年,当时兰州化学工业公司从英国维克斯吉玛公司引进5kt/a浆液法聚丙烯装置投产,而后燕山石化公司从日本三井油化公司引进80kt/a浆液法聚丙烯装置和辽阳石油化纤公司从美国阿莫科(Amoco)公司引进35kt/a浆液法聚丙烯装置;80年代引进了日本三井油化公司的Hypol工艺(液相-气相本体法)在扬子石化公司建设140kt/a聚丙烯装置,又引进了意大利海蒙特(Himont)公司的Spheripol工艺(液相-气相本体法)在齐鲁石化公司和上海石化股份公司分别建设70kt/a聚丙烯装置,使国内的聚丙烯生产技术达到了比较先进的水平。
与此同时,80年代采用国内自行开发的技术和催化剂,利用炼厂催化裂化装置的丙烯建设了一批规模较小的间歇式液相本体法聚丙烯装置;进入90年代国内聚丙烯的发展更快,利用蒸汽裂解装置和炼厂的丙烯建设了20多套聚丙烯装置,其中最大的为燕山石化公司200kt/a采用阿莫科公司气相本体法工艺,一般的生产能力为70kt/a,使聚丙烯成为我国发展最快的一种合成树脂。到1998年底,全国共有聚丙烯生产企业50多家,总生产能力已达到2620kt/a,成为我国合成树脂中生产能力最大的一个品种。在这些生产能力中采用Spheripol工艺的约占45%,采用Hypol工艺的约占21%,采用国内自行开发的间歇式液相本体法工艺的约占25%,采用其他工艺的约占9%。目前我国已能自行设计液相-气体本体法(釜式或环管式)聚丙烯装置,开发了能用于上述工艺的催化剂,并向外国转让了聚丙烯催化剂的专利技术。
1.2我国聚丙烯生产的主要问题
(1)装置规模偏小
目前我国聚丙烯装置规模最大的为北京燕山石化公司聚丙烯装置,生产能力200kt/a,一般生产能力在40~70kt/a,相当一部分聚丙烯装置,生产能力只有3~10kt/a。因此除了一些规模较大的聚丙烯装置生产成本稍低外,其余中型的聚丙烯装置由于单位生产能力的投资较大,生产成本较高。采用国内技术的间歇式本体法聚丙烯装置由于投资低,原料丙烯来自炼厂副产,价格低,因此目前尚有一定竞争能力,但由于产品品种单一,只生产均聚物,质量差,消耗高,且生产的都是粉料,应用上受到一定的限制。
(2)抗冲共聚产品、专用料等高档产品生产较少
由于多种原因,如生产控制要求严格,产品市场开拓难度大,技术开发滞后,因此多数企业生产的都是通用料和大路货,而市场短缺的洗衣机专用料、BOPP薄膜料、汽车专用料等几乎全部依赖进口。
(3)产品质量不稳定,售后服务差
国内生产的聚丙烯注塑料主要为均聚物,只能用于生产日用品等对性能要求不高的产品。也有部分经过改性的产品用于生产家用电器的部件,但嵌段共聚物的抗冲击性能较差,特别如洗衣机内桶专用树脂,在流动性和抗冲击性能等方面不能满足要求,因此国外聚丙烯就乘虚而入。
又如BOPP料,成膜性及熔体强度较差,只能用于生产普通的光膜和部分珠光膜,能用于生产烟膜和电工膜的不多。用于宽幅、高速BOPP生产线的原料都要依赖进口。
此外,国内生产的聚丙烯纤维料不能满足高档无纺布和运动服装的用料要求,主要是灰分和可纺性差。
1.3我国聚丙烯的消费状况
据有关统计数据,近三年来我国聚丙烯的消费量见表1。
由表1可见,近年来我国聚丙烯的需求以两位数增长,自给率徘徊在60%左右。
据我国海关统计,我国进口的聚丙烯约95%来自韩国、日本、中国台湾省、美国和新加坡,其中又以韩国的数量为最大,约占总进口量的一半。
据有关资料统计,1997年我国聚丙烯的消费量组成见表2。
2我国聚丙烯的发展前景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预计到下世纪初国内聚丙烯的应用结构将向发达国家的应用结构靠拢,即注塑级聚丙烯将有明显增长,纤维级聚丙烯、BOPP、家用电器、汽车等专用料需求将会有较大的增长,编织袋应用比例将有所下降。
但编织制品仍将是国内聚丙烯消费的第一大领域,其主要用户是粮食、化肥、水泥的包装,其次是糖、盐、蔬菜及其他工业用包装。今后编织制品一方面将向大型、重型化包装袋发展,即向集装袋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将向低克重、低纤度包装袋发展。各种功能性编织袋,如耐高温、抗静电、耐老化等编织袋的需求也将有一定的发展。
1.1生产、消费现状
1997年世界涂料总产量约2200万乙价值600亿美元。
世界各国按1997年涂料产量排序,美国第一,为517万t;日本第二,为208.2万t;德国第三,为198.7万t;我国第四,为165.8万t。
按销售业绩排序,1999年占全球涂料业务60%的前十位涂料生产商依次为:AkzoNobel;ICI;Sherwin-Williams;DuPont;PPG;BASF;关西涂料;日本涂料;Valspar;RPM。
1998年全球共约销售涂料2218万t,预计到2003年将增长到2445万t。市场容量以美洲最大,占36.7%;其次是欧洲,占29.4%;亚大地区居第三,占24.1%。就1998~2003年的年均增长率而论,亚大地区居首,为2.5%;美洲为2%;欧洲为1.5%。世界涂料市场分布及其增长情况见表2。
1.2技术进展
在世纪之交,国外涂料工业正处于一个技术进步的重要时期。环保法规的强化,推动了涂料产品结构的调整:传统溶剂型涂料逐渐减少,高性能、低污染涂料快速增长;限制铅、铬、锌等重金属颜料在涂料中的应用,促进了低毒性颜料的开发;有机锡防污剂的限制使用,促进了无锡低毒长效防污涂料的开发;激烈的军备竞赛又刺激了隐形涂料等特殊性能专用产品的发展。
所谓高性能涂料,是指技术性能、使用性能和施工注能更好的涂料品种。其中包括:要求装饰性、鲜映性接近工艺品的轿车面漆;耐腐蚀性极优,具有10年以上保护期的重防腐蚀涂料;耐候性、耐久性达15年的氟碳树脂外墙涂料;电子产业、高新技术要求配套的各种涂料;塑料及橡胶制品涂料;各种功能性涂料如无锡自清洗防污涂料;防静电涂料、防火涂料、大气净化用光催化涂料、零VOC水乳胶涂料、幻觉色彩涂料;等等。
低污染涂料主要指环境适应性好的涂料,包括水性涂料,无溶剂涂料,粉未涂料,高固体分涂料,辐射固化涂料等。其中,以乳胶漆为代表的水性涂料已占涂料总量的55%,水性工业涂料已占工业涂料总量的26%,而且仍呈增长之势。为适应高性能低污染的发展方向,国外通过各种方法对树脂改性,不断推出水性树脂,氟碳树脂,硅树脂,高固体分树脂,超细无机填料,各种低毒高装饰耐候性颜料,水性涂料专用原材料等。
国外涂料生产企业不仅致力于涂料技术本身的提高,还特别重视涂料施工技术的发展,尤其对于OEM涂料施工(在线涂料涂装)的研究投入了巨额经费,远远超过对涂料产品生产本身的投入,做到了涂料技术开发与施工技术研究的紧密结合。如日本关西涂料公司研究所,就装备有能实车涂装的电泳槽(容积20m3),可大大缩短产业研发的周期,但运行费用是很可观的。
1.3发展趋势
1.3.1向集团化、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当今世界涂料工业发展的最显著特点,是一些世界级的大公司通过相互收购、合资合作、技术转让等方式,使涂料生产向集团化、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以强化其在某一产品市场领域的竞争能力,从而达到全球化、合理化经营的目的。荷兰阿克苏公司与瑞典Nobel公司合并组建的Akzo一Nobel公司,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涂料公司之一,最引人注目。阿克苏公司美国部分为集中力量发展其优势产品卷钢涂料(占世界市场的25%)和木器涂料等,将其汽车涂料业务转让给巴斯夫公司。日本涂料公司也一直想在卷钢涂料方面争取霸主地位,首先于1993年与英国Courtaulds集团以1:1股份合资建了一家卷钢涂料公司。该公司已购买了德国Mehnert&Veeck公司(其卷钢涂料占德国卷钢涂料市场的40%)和瑞典卷钢涂料生产企业InternationaIFarg公司,并正计划进入法国和西班牙市场,希望在2000年前获得整个西欧卷钢涂料市场20%的份额。1996年全球涂料行业最大的兼并举动是美国Sherwin一Williams用8.3亿美元收购了美国ThpmpsonMinwaxHoldings。此举扩大了其在美国和英国的市场份额。1997年该公司又一连吃进智利(建筑涂料)和巴西(工业涂料)各一家涂料企业,进一步扩大了其在南美的事业。1997年,产销均居世界之首的ICI公司收购了波多黎各的SuperiorPaint。PPG也不甘示弱,一连收购了BASF的罐用涂料、美国一家高尔夫用品涂料/汽车修补涂料、意大利在南美的汽车涂
料、ICI公司在德国的特种涂料等业务。另外,该公司还以5.12亿美元购买了AkzoNobel公司在美国加州的PRCDesoto国际宇航涂料厂,同时购买了中等规模的意大利Bellaria粉未涂料制造公司。1998年,产量排名世界第二的AkzoNobel(荷兰)再创兼并之壮举,把排名世界第十的英国Courtaulds集团吃进,一跃而居世界首位。1999年,DuPont公司以19亿美元购买了德国Hoechst公司下属的Herberts子公司,使其涂料业务的销售额增加了15亿美元,达到38亿美元,一举成为全球第四大涂料公司和最大的汽车涂料供应商。
1.3.2重视环保,发展“绿色涂料”
传统的低固含量溶剂型涂料约含50%的有机溶剂。这些有机溶剂在涂料的制造及施工阶段排入大气,污染环境,危害人类健康。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要求保护自我生存空间的呼声也越来越高,环保法规也越来越严格。美国已从“66法规”发展到现在的“1113法规”。该法规规定:建筑平光涂料的VOC在2001年降至100g/L,2008年降到50g/L;工业涂料的VOC已从1990年的420g/L降至1993年的340g/L,2000年将继续降至250g/L以下。日本也于1997年由日本涂料工业协会首次出台了室内建筑涂料标准(见表3)。
环保法规的加强,迫使世界各大涂料公司纷纷致力于节能低污染的水性涂料、粉未涂料、高固体分涂料和辐射固化涂料的开发应用。建筑涂料水性化已成必然趋势。工业涂料也正在向着水性涂料、粉未涂料、高固体分涂料和辐射固化涂料等方向发展。这一发展趋势可由表4看出。
.我国涂料工业现状
2.1生产、贸易及消费
据1995年工业普查,我国现有涂料生产企业4500多家,分属化工、轻工、建材、建筑、机械、交通、煤炭、文教等各部门,构筑了国有、三资、乡镇、个体等各种经济形式并存的生产组织结构,形成我国涂料工业的“三足鼎立”之势:一是原化工部所属约110家涂料生产厂,年生产能力共计100万t;二是独资、合资企业200多家,年生产能力约100万t;三是4000多家分属建材、建筑、轻工、农业、交通、煤炭、文教等行业的涂料生产企业,以及个体、乡镇涂料企业,年生产能力共计约100多万t。独资、合资企业和国内较大规模的生产厂,市场定位为中高档产品;个体、乡镇等小企业一般以生产低档产品为主。
1998年,根据对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涂料企业的统计,18大类涂料的产量为121.82万乙建筑涂料产量为46.47万乙两项合计,总产量为168.29万6比1997年增长了1.5%。我国涂料总产量已脐身世界四强。18大类涂料中,产量最大的品种是醇酸树脂漆,其次是酚醛树脂漆。高档合成树脂涂料的比例达到70%左右。节能低污染涂料(水性涂料、粉未涂料、高固体分涂料、辐射固化涂料)的比例约为26%。涂料生产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迅速的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两地区。华东地区涂料产量最大,占全国总产量的43%,中南地区占25%,华北地区占12%,而东北、西南、西北地区所占比例不足20%。
1998年涂料进出口量分别为15.7万t(1.27亿美元)和7.4万t(1.18亿美元),进出口均以溶剂型涂料为主,但进口涂料水性比例高于出口涂料的水性比例。进口涂料溶剂型与水性比例分别为56.3%和43.7%,出口涂料溶剂型与水性比例分别为61.8%和38.2%。出口的主要品种是酚醛树脂涂料和化学改性天然树脂涂料等。出口去向主要是香港、朝鲜、俄罗斯、蒙古、缅甸、哈萨克斯但、吉尔吉斯等。进口的主要品种有聚酯树脂涂料、丙烯酸树脂涂料和其他合成树脂涂料等。进口来源主要是香港、台湾、日本、美国、韩国、新加坡、英国等。
1998年我国涂料表观消费量为176.6万t比1997年增长了0.7%。其中,建筑涂料约占45%,其余为工业涂料和特种涂料。建筑涂料中的高档乳胶漆用于大城市居民住宅内装修已成为时尚,功能性防火涂料和工业地坪涂料成为后起之秀。国内涂料消费市场正逐渐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其主要影响因素有:
①产品质量因素优质、高指标、功能性产品受欢迎。
②价格因素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价格不是影响涂料消费的最主要因素,消费者更注重产品质量及其使用性能。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价格还是起决定作用的。
③环保因素环保意识加强,民用(主要是室内用)环保型产品更受欢迎。
④广告、媒体的宣传因素广告对生活水平较高的消费群体有较大的引导作用。立邦漆就是最好的印证。
⑤企业信誉和名牌效应因素人们普遍认同信誉较好的国营大企业及其名牌产品。
2.2存在问题
2.2.1生产企业多,规模小,经济效益差
涂料生产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发展较快,各地中小型涂料厂蜂拥而上,全国涂料生产企业已达4000多家。大部分企业盲目追求大而全、小而全,什么都生产,但什么都不精,没有形成自己的拳头产品,导致企业经济效益差,行业整体技术水平低。企业无法进行扩大再生产和技术改造,很难与相关工业同步发展,更谈不上引导用户的消费需求。
2.2.2原料不配套
涂料生产涉及溶剂、树脂、颜料、助剂等数百种原料。涂料生产所用的一些大宗原料如金红石型钛白、甲醚化氨基树脂、叔碳酸乙烯酯、高档颜料及各种专用助剂等长期短缺。一些涂料专用原料规格少,质量差,严重影响引进装置的正常生产,也影响了新产品的开发和研制。
2.2.3重复建设严重
以汽车涂料为例,仅在1994~1996年的三年间,日本关西涂料公司在我国沈阳、天津、湖南、重庆等四地,以相同的技术建立了四家汽车涂料合资生产厂。这样做的结果,无疑是外国公司受益,我们国家受损。
2.2.4科研开发投入少
国外对涂料用树脂的研究非常重视,而我国涂料工业基础研究力量则很弱,往往只局限于配方的研究,对科研开发的投入仅占产品销售额的1.2%(国外一般为占5%~10%)。而且,国内涂料行业还存在着只重视生产环节而忽视施工应用研究的不良倾向,使得好产品得不到好的应用效果。产品售后技术服务也比较薄弱。
2.2.5涂料产品标准滞后
涂料产品标准的制定滞后于涂料品种的发展。我国涂料产品标准缺乏统一有效的监督管理手段,给假冒伪劣产品以可乘之机,扰乱了国内涂料市场,损害了国有涂料企业的生产积极性,破坏了民族工业形象。
2.2.6三废治理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涂料行业三废主要来自涂料原料的生产、涂料的生产及涂料涂装过程。
在涂料用树脂的生产过程中,有少量的挥发性有机物逃逸到大气中。如在生产氨基树脂时,有一定量的甲醛(3%左右)挥发;在生产酚醛、环氧等树脂时,要产生一定量的废水。
涂料生产过程中,由于含大量有机溶剂的产品还很多,必然会有溶剂挥发到大气中。传统防锈涂料含有铅、铬、锌等重金属盐,如使用不当,也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涂料施工中,特别是涂料烘烤固化过程中,有数十万吨有机溶剂挥发到大气中,严重污染环境。另外,市场上销售的聚氨酯涂料,游离单体异氰酸酯含量严重超标,施工时散发到大气中,污染环境,危害人类健康。
3.我国涂料工业的发展对策
根据我国涂料工业的发展现状及相关工业的发展要求,并借鉴世界涂料工业的技术进展和发展趋势,21世纪,我国涂料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应当是:大力发展高性能、低污染的涂料品种,并促进涂料生产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3.1调整产品结构
一是逐渐淘汰落后工艺、落后设备和品质低劣的产品如低档建筑涂料聚乙烯醇水玻璃内墙涂料(106)、聚乙烯醇缩甲醛涂料(107)、淀粉涂料、纤维素改性淀粉涂料等产品。
二是大力发展高档合成树脂涂料,使高档合成树脂涂料的比例由目前的70%,提高到2005年的80%。
三是大力发展节能低污染的水性涂料、高固体分涂料、粉未涂料、无溶剂涂料和辐射固化涂料。在建筑涂料中,提高乳胶涂料比例,到2005年达到50%~60%。在工业制品涂料中,扩大水性涂料、高固体分涂料和粉未涂料的应用,到2005年,使水性涂料的比例达到15%,粉未涂料所占比例达到10%。实现这一目标,将使节能低污染涂料占涂料总产量的比例从目前的近30%,提高到2005年的40%。
四是改变我国国有企业追求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模式,建议国家制定鼓励提高专用涂料技术水平、淘汰性能低劣涂料产品的政策,使汽车、航空、集装箱、重防腐、高档家具等各类专用涂料和功能性涂料都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加强专业化生产,以此推动涂料工业产品结构的优化。
五是重视解决高档涂料用原料的供应问题。通过自主开发和消化吸收引进技术,实现通用树脂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基础无机颜料、关键助剂实现国产化;提高原材料自给率,为改善涂料行业的产品结构创造条件。
3.2提高技术装备水平
逐步改造现有生产装置,提高自动化水平和劳动生产率,降低劳动强度,改善操作环境。大宗产品生产实现设备大型化,高温树脂全面采用热媒加热系统。
3.3加强科研开发
重点突破对国民经济有较大影响的专用涂料的研究开发。
重点开发超耐候性(10年以上)建筑涂料,如有机硅、有机氟及其改性的丙烯酸酯类乳胶涂料;加快汽车涂料水性化、系列化研究,以轿车漆为重点,主攻高装饰、低污染轿车漆,发展水性化、高固体分、无溶剂以
及金属闪光漆和高鲜映度等品种;开发防腐时效在15年以上的桥梁和船舶用防腐蚀涂料;开发具有特殊功能的防火涂料、隔音涂料、耐高温涂料、隔热涂料等;开发低能耗高性能的各类脂肪族和芳香族聚氨酯涂料及环氧树脂涂料。使汽车涂料、船舶涂料、集装箱涂料、建筑涂料、防腐涂料等方面的生产技术水平达到发达国家90年代初期的水平,基本上能够满足相关行业的发展要求。
3.4环境保护并加大执法力度
目前,我国涂料在施工时,有数十万吨的溶剂挥发到大气中。溶剂挥发是继汽车尾气排放及烟雾漂尘之后的第三大空气污染源。建议国家尽快制定“涂料生产及施工环境保护法规”,限制挥发性有机物在涂料中的使用量,并禁止生产和使用VOC含量较高的涂料品种。具体治理措施如下:
(1)制定VOC限量法规,在民用涂料中,VOC含量不得超过250g/L。
(2)大力开发应用无重金属的防锈颜料,如三聚磷酸铝、磷酸锌、云母氧化铁等防锈颜料,替代传统有毒的红丹、铬黄等铅铬系防锈颜料,并逐步制定和实施重金属颜料的限定法规。
(3)高度重视聚氨酯涂料中游离异氰酸酯单体严重超标问题,加紧研究开发降低游离单体含量的技术。
3.5优化企业结构,加强专业化生产
为提高全行业的经济效益和稳定产品质量,要积极鼓励、引导企业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树脂生产专业化、涂料生产专业化、色浆生产专业化,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规模化生产。
在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情况下,为确保民族工业的兴盛,增强国内产品的竞争力,要集中力量扶优扶强,并通过必要的和有益的优化重组,使各类专用涂料的主要生产企业在规模、品种、质量等方面形成行业优势,带动行业向前发展,并与国外产品相抗衡。
3.6改进、完善涂料统计方法
多年来我国涂料一直沿袭只按成膜物统计的方法,不利于掌握技术发展水平和产品流向。国外涂料工业普遍采用按用途及产品状态(粉未、溶剂、水性等)并结合成膜物类型统计的方法,仅凭涂料统计表,就能了解涂料的消费构成和技术发展水平。我国涂料统计也要向这个方向转变。具体实施方法是先由国家制定产品分类标准,再引导企业据此统计并上报本厂涂料产品。
3.7修订涂料产品质量标准
建议修订我国涂料产品质量标准,并加大执法力度,打击假冒伪劣产品,规范市场秩序,避免资源浪费,有效地促进涂料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
3.8继续扩大对外经济技术合作
二、多样化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目前国内研究产学研问题的学者一般将合作模式分为三类:市场需求导向型、学研机构主导型以及共建实体型[4]。其中第一类模式所包含的具体做法如项目委托、技术咨询、技术培训等是当下主流,当然也是一种短期合作模式。后两类合作模式尤其是第三类共建实体型模式属于产学研关系中较为高层次的结合,各方的人力、物力等资源得到更合理更高效的利用,彼此关系也超越了从简单的信息交流互帮互助而上升到缔结中长期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笔者认为,无论上述哪种类型在当前都有存在的必要性,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适宜的合作模式都能对培养高级的应用型人才发挥作用。归根结底,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校企合作模式,对于增强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进而形成专业特色、打造专业实力是极有裨益的。以五邑大学工业设计专业在近年的校企合作案例来看,以下方式是经常采用并被证实有效,有助于校企之间保持长期可持续的发展。
1.横向项目式。通过签署合同或者协议,企业将产品设计开发项目委托予学校并支付相关费用。这种形式相当普遍,多数规模不大的民营企业比较愿意选择这一灵活的方式。
2.年度委托式。如果企业实力较强,并且产品主要以外观为主导,每年需要拿出的新方案比较多,那么往往会与校方缔结一个长期的合作关系,向学校提供年度科研经费,委托学校完成部分新品设计任务,那么校企研发中心基本也会水到渠成地产生,比如五邑大学工业设计专业和江门市某箱包有限公司成立了箱包皮具设计研究所,一方面企业拨付研发经费,另一方面双方还可联合向省市科技部门申报科技攻关项目,以政府下达的经费支撑研究所的经费开销,这样就属于官产学研的类型了。
3.承办设计竞赛。由企业出资设立设计奖项,而学校教师负责宣传、组织和指导,比赛范围可仅限于校内,也可以邀请其他兄弟院校师生和社会设计资源参加。所有成果方案的知识产权归企业所有,获奖师生具有署名权。企业通常也比较接受这个方式,因为一次收集到的方案数量很多,不过不足之处也是明显的:因为参赛面广,投稿者多是自发而为,教师很难实施指导,因此方案虽多但是良莠不齐。
4.接纳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学生到企业开展毕业实习,以实际课题作为毕业设计题目,设计过程中接受学校教师和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双师”制指导,设计方案的质量比较有保障,而且学生以及企业还可以通过实习期相互考察双向选择以决定是否留用为正式员工。
三、强调CDIO特征的产学研合作实施案例
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历来在工程教育就毋庸置疑,但是CDIO模式所主张的在实践中学习,则有其独有的特征:强调学生应在体验环环相扣的产品工程链的过程中,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进行学习。因此要取得良好效果,工业设计专业产学研合作的实施不可局限于类似暑期这样的某个短暂时段,教师要预先为在大学四年全程开展而构建一个培养计划,构建一个以项目为引导带动具体课程以及知识点学习的专业培养体系。在这方面,五邑大学工业设计专业近年来做了不少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例如,瞄准本地的特色产业———五金卫浴行业,选择了其中一间公司开展产学研活动,具体工作是为该企业设计新款水龙头。真题真做的设计任务对学生既有吸引力也有压力,因为如果方案得到企业接受转化为产品,则可享受到激奋人心的成就感,但是他们也很明白个中难度———造型自然是要新颖美观,还要有工艺上、人机关系上的合理性,这显然需要综合几门课程的知识点。整个设计过程为期半个学期,学生的进步相当明显。第一轮方案企业评价是“创意性高”,但是由于整体务实性不足只选中两款进入结构设计环节。当一个月之后第二轮方案拿出来则令企业感到很惊喜,因为学生们在老师的帮助下从上一轮的实践中找到了症结所在,因此水龙头的造型做到了实用、美观、经济、创新,企业一下子选出了十多款列入年内的开发计划。这种项目式的产学研合作,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一体化学习”的机会,这正是CDIO的特点之一。学生在真题真做———工程实际环境中学习多个技术知识和学科知识,同时还要学习个人、人际交往能力,双重学习目标的活动成为了一种学习能力的手段,加深了学生对各个学科知识的理解[3]。当然产学合作另一个作用还在于提升了教师的能力,这也是CDIO标准中对教师提出的明确要求。现在高校里的工业设计教师普遍属于理论基础好,实践经验不足,同时在一般情况下对某个具体行业也缺乏了解。所以教师为了胜任指导学生开展设计的工作,必然会想办法及时补充譬如五金卫浴行业的专业知识,通过下企业向工程师请教、查阅资料和文献,这样自身的能力便得到了明显拓展。
四、提高产学研合作质量的关键问题
有的教师认为提高产学研合作质量的关键在于选择适当的企业,合作成败取决与企业支持的力度。但是事实上不少院校由于所处的地区制造业并不很发达因而缺乏合作的机会,或者由于专业本身知名度有限未能吸引较多的企业主动上门寻求合作,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再谈挑选合适的合作伙伴未免有些奢侈。笔者认为,在外部条件不是特别理想的情况下想要提高产学研合作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确切地说在于教师必须不断提高他们在教学能力、新的评估形式、工程实践以及相关技能方面的水平。毋庸置疑,在产学研的关系中教师扮演着重要的指导者的角色,而企业更多的是提供实践的场所和机会。如果希望教师能够胜任讲授融合了多个学科知识的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内容,能够向学生示范产品在构思、设计、实施、运行各环节中的人际沟通与交往,那么教师自己必须具备这些能力。目前我们当中的大多数教师从学校到学校的人生经历,使得他们在单方面的理论知识上拥有扎实的基础,但是在商业和工业环境中的工程实践经验却非常有限,所以教师自身的发展刻不容缓。CDIO教育模式特别指出可以通过三种基本方法提升教师的能力水平:新任教师在走上讲台前先下到企业实践一年;现有教师参加研讨会、工作坊和短训班,或者是在假期到企业实践;招聘具有工业经验的企业工程师作为补充师资为学生讲课[3]。在实践中,五邑大学工业设计专业将此具体化为三个互动:(1)校内教学团队与企业研发团队的互动。教师与设计师共同指导学生专业课程教学和设计竞赛,多视角的交流与碰撞激发创造潜能。(2)校内项目教学与企业项目研发的互动。通过设计项目的对接,实现课程的项目式教学与企业子平台的研发项目保持一定的同步关系。(3)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市场需求的互动。在师生参与具体设计作品的商业孵化和产业化过程中,高校可以清楚地知道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走上了市场经济道路,实现了政企分家,将市场调节和国家的宏观调控结合起来共同作用于经济发展。电力企业作为电力市场的主体,对社会、经济的工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传统的电力规划理念已经无法满足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在未来的工业发展道路中,电力规划需要与时俱进、不断调整,要善于从市场中获取有利信息,并结合市场需求以及不同的分布波动性、随机性等,利用有效的经济手段,促进电力行业的合理布局、实现高效生产。
1.2新时期电力需求的增大
对电力市场进行整体把握,是开展电力规划的基础和前提,市场经济环境下,电力需求分布的波动范围更加广泛,并且具有突出的循环性,电力需求就像是经济发展的一面镜子,通过多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工业发展速度等,因此经济发展的周期性就决定了电力需求的周期性;然而,现如今各行各业的工业发展、人们的日常生活,对电力的需求量更大,并进入了持续增长时期,如果没有对电力规划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那么电力规划将失去可行性,失去针对性,并阻碍电力产业的工业发展。
1.3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冲击
经济的快速工业发展使整个世界逐渐融为一体,全球化模式促使产品、劳务、生产等要素实现自由流动,这对我国电力产业的工业发展来说是一大挑战;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不败地位我国电力工业在电力规划中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是将电力资本要素向全球化和社会化方向过度,其次是逐步实现发电能源供应的多样化,最后就是在电力生产设备中逐渐实现多元化,使我国电力工业不仅是在规划设计中。还是在施工建设中和运营管理中,都赶超先进国家,在经济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1.4可持续工业发展理念的渗入
随着集约型经济的深入拓展,各行各业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电力工业发展依靠资本市场的运转、制造工业的搞好支持、煤炭及运输行业的辅助,在合作中实现共赢;同时经济工业发展从“又快又好”向“又好又快”的过度,使人们在重视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将环境保护工作提上日程,因此电力在未来的工业发展规划中,要充分考虑到资源利用率以及环境保护的问题,将可持续工业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打破传统的规划理念和工业发展模式,为子孙后代的幸福生活奠定基础。
2电力规划在未来工业发展中的创新之路
2.1坚持适度超前原则适度
超前原则是为了满足经济发展和日常生活对电力的有效需求,这是电力行业不断完善规划设计、创新经营理念的根本目的和最终目标;从一定意义上说,电力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前进工业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任何现代化的科技产品都离不开电力的支持。然而电力需求分布范围具有很大的波动性以及随机性,会根据外界的自然环境以及经济的发展程度而发生很大的变化,为了使电力能源安全可靠供应,满足需求的最大负荷,就必须使电力留有一部分的备用资源,以备不时之需。电力生产工程具有一定的建设时长,从项目投入到建成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为了满足电力需求,就必须要坚持适度超前原则,科学规划电力工业发展。
2.2坚持国家能源工业发展规划
电力产业作为国际能源产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能源之一,其工业发展规划不仅要符合经济发展模式和进度,还要符合能源工业发展规划,使其始终服务于经济建设和能源工业的进步要求。电力产业的工业发展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因此,电力规划一定要站在整个国家的角度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分别是电力工业发展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电力规划坚持创新改革,电力开发以国家能源规划为标准;并不断改进电力布局和电力机构,实现电力供应的经济性和安全性。
2.3坚持市场经济发展规律
市场经济是优化资源配置的主要载体,是调节经济市场的主要工具,市场中的电力企业根据自身的工业发展战略,在遵守国家经济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开展自由经营、自主决策以及自负盈亏和自负责任的经济生产销售活动。电力产业的工业发展规划需要以电力需求预测为基础、制定科学的工业发展目标,逐步实现合理布局分配,促使不同的市场主体,积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追求市场共赢。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电力市场首先要结合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政策、结合电力市场的供需分布,对电力生产进行科学规划,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其次要依据成本最低原则,对电力生产机构和布局进行合理调整,逐渐引导市场主体的经营行为和投资方向;再者还要充分利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模式,提高电力产业的整体水平,但要确保电力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公正性和公开性;最后,由国家实施合理的电价调控,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对市场中的利益格局进行调节,进而适度调整投资者在电力产业的进入和退出,确保电力能源的持续稳定安全供应。
2.4坚持资源优化配置原则
坚持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就是追求最大程度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首先,是不断加强经济体制改革,加快立法脚步,在实现政企分家的同时,强调政资分家,这是坚持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环节;其次,是不断完善市场竞争体制,逐渐打破不合法的市场垄断和市场封锁,突破本地区的市场壁垒,早日建设区域性电力市场,形成井然有序的区域行竞争;最后,电力市场的正常运行,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电网建设,在促进电力产业优化配置的过程中,加强区域性电网主网架建设,突破不同地区之间的电能交换的瓶颈。多年以来,我国电网经过了漫长的工业发展革新,一步步从孤立电网工业发展到省级电网、区域性电网,最后形成全国性电网模式,在降低电力运营成本、减少资源浪费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但仍有较大的进步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