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工程教育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高等专科教育(以下简称“高专教育”)工程是培养小学教师的摇篮工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启蒙工程,任重而道远。作为培养社会有用型人才的行业教育,高专教育必须肩负培养具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重任。下面就师范教育产生的主要原因、教师职业道德、专业基础以及个人素质等一系列问题作一简单的阐述。
1.师范教育产生的原因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注重培养传导、授业者,是师范教育的先驱。现代在普及教育的过程中,对教师这种专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由此师范学校应运而生,它是专门训练教育教学人才的机构。也就是说师范教育最初是源于培养普及初等教育师资的需要。师范教育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为了解决教师的“如何教”的问题,它体现了教师的教育专业性,也就是说,师范生必须有专业的教育水平。高专师范教育,是专门培养小学师资的行业教育。上师范学校的人大部分是下决心准备干教师这一行的人。因此说,师范学校,是培养那种甘心奉献自己的未来人才的摇篮。祖国的建设需要各行各业的人才,而育人是基础。小学教育是启蒙教育,而“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需要高专师范教育为其源源不断地输送具有扎实专业基础和良好个人素质的小学教师。
2.高专师范生的素质要求及素质教育
高专师范生,作为未来站在小学讲台前的人,为人师表最重要,品格的培养应该是第一位。可以说,道德、人格素质是小学教师的立身之本,也是教师教育“师范性”的最集中体现。高专师范个人素质包括很多,不仅指一个人的能力,更看重人文性,具体来说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和行为素质等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一个人的个人素质可以说代表了一个人处世立足的能力,决定着一个人做人和做事的成功与否。师范生的个人素质,不仅关系到其本人的为人处世和工作能力,而且因其将来所要从事的是教育人的职业,要担负“以人格塑造人格”这一特殊使命,来培养祖国的花朵,这关系到祖国的未来,所以对其个人素质的要求也具有不同寻常的高度。因此,师范学生必须具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素质。现在,师范生的个人素质现状还是很不错的,大多数师范学生是因为喜欢教师这个行业而自愿报考师范学校的,他们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很好地完成学业和自觉地进行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有一部分师范生,他们的个人素质现状较差。就专业而言,学业不精,点到为止,没有扩展知识面的渴求,没有培养创新意识的要求;就品德而言,自我道德教育松懈,人生观、价值观扭曲;就身心健康而言,不注重心理教育,不能自觉加强心理教育,培养心理健康、个性健全、人格完善的自我。因此,加强对师范生的素质教育任重道远。“要成才,先做人”,加强做人、为师的基本道德和人格素质培养,历来都是师范教育工作的重点。因此,对将要担负“以人格塑造人格”这一特殊使命的师范生而言,其品德发展、人格完善、心理健康的意义之重大不言而喻。其次,技能的培养是资本。师范生学习与一般学生不同,各门功课要全能。在所学的科目中,尤其要注重基础课。另外,师范生还要学习怎样备课,怎样教学,怎样批改学生作业,怎样管好学生,怎样指导学生生活等等。师范生应该是一个全才,是小学生心目中的偶像,才能符合一个合格教师的称号,才能有资格培养祖国建设需要的人才。作为新世纪的师范生,不仅要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和深厚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具有教育科学素质,只有这样才能胜任教育教学任务。要重视调动学生参加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训练,无论是对基础知识的学习,还是普通话训练、口语表达、书写、课堂设计、课堂组织能力、组建班集体技能、培养优良班风、组织学生的课内外活动、对学生的个体教育和心理指导、学生家访、班主任技能训练等,都要重视起来。作为新时代的师范生,将担负着二十一世纪的小学基础教育的重任,无论是专业基础知识、技能,还是个人素质修养,跟上时代步伐,与时俱进,才能不辱使命,培育好新时代的小学生。
3.高专师范生的小学教育
[关键词]
成果导向;高等工程教育;评量体系;实践
随着工业4.0的到来,中国以中国制造2025这个大议题,不可避免地成为世界工厂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成为全球瞩目的关注点。那么如何为这个产业输送合格的高等工程人才,是我国现阶段高等工程教育的一个重点。由教育强国—美国最先提出的成果导向教育(OBE)成为了教育改革的主流理念。而且美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全面接受了OBE的理念,并将其贯穿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始终。2013年6月,我国被接纳为“华盛顿协议”签约成员。如何在我国新时代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中正确有效地创新运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具有现实意义。
一、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关注点
传统教育模式是以教师的教学活动为关注点,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这种从上至下的教学方式面临着这样的困境:学习情境未能融入学生熟悉的时代文化;学生处于一个被动接受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影响学习成效,??于学生面对瞬息万变的环境;学习者及工作者流动接轨的终身学习模式未落实;课程较少进行跨域整合或研究与实务分流等。成果导向教育(OBE)不是以当下学生的就学或就业为关注点,而是以未来为起点,以学生毕业时应具备的核心能力去做策略性的设计,教育目标、核心能力、课程规划、教学方法、评量方式皆是以学生学习成效为核心而进行的反向设计,如此才能达成其让所有学习者均成功的核心理念。与传统教育的不同,OBE理念的关注点有:
(一)不在于教,而在于学OBE改变了教师与学生的角色。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成学习的主体及主动学习者。学生学习成效的教育产出成为教学重心。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及时转变教学思路,将学生的学习达成目标作为教学中的指示方向。
(二)不在于现阶段学多少,而在于未来能做多少新时代培养出的高等工程人才在未来工作中不仅要用其学到的知识发展所从事的事业,而且当社会发展有了新的突破时,他应该有能力迅速做出反应,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学到新的知识,并用其所学的新知识去推动、发展新新产业。OBE认为:重要的不是学生现在具有什么能力或是修了什么课程,而是当学生离开学校教育体系之后能做什么。OBE理念符合现阶段社会发展,知识大爆炸、技术信息多元化、产业不断更新对人才培育的要求。这个思路能很好地引导学校在实施教育过程中不断思考、不断转变方法、不断更新自我定位,以更好地适应未来工程技术的瞬息万变。
(三)不在于怎么学在人才培育过程中,不断发展的工业时代,需要的工程人才具有的不再是熟记、不再是熟练掌握某一项技能,更多的是对工程问题的多层次思考、技能的整合、跨领域专业知识融合运用能力。教学就不应局限课本、局限于课堂。在实践中应该多角度、多途径去拓展学生的学习面,鼓励学生多进行创意创新思维方法的探究。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多了解多涉猎各方面知识,同时根据产学合作需求,引入多样化的实务操作训练,培育跨领域的创新型技术人才。
二、成果导向教育的实施步骤
(一)确定教育目标教育目标指学生毕业三至五年后生涯与专业成长成就的期望。这就要求学校在订立教育目标前,引入企业信息或校友反馈信息,研究分析当前社会及产业未来一段时期的对人才需求。企业需要具有什么能力的毕业生,学校就应在培养计划中确定出产出的学生最终的学习成效。在确定教育目标时,学校还应立足自身办学特色,结合办学优势和所具备的各方面资源等因素,研究论证后才予以确定。学校的教育目标确定后,还应逐层进行分解订立院、系的教育目标。
(二)明确系所核心能力系所核心能力指系所培养并确保学生毕业时应具备之能力,含专业知识与技能。检视核心能力与产业密切相关,由社会需求相互照应,同时也要考虑学校的办学定位和特色学科。系所依据教育目标明确定学生毕业时应达成的核心能力,并透过外部意见反馈持续追踪。
(三)完善课程规划围绕确定的核心能力进行课程规划。在现在工业大生产更新的环境,基于OBE,课程的规划应注意导入企业资源,可结合产学联盟或校企合作项目,在课程规划环节共同研究。在课程规划之初,可以与企业详加讨论,以晋用新员工时最迫切需要的必备知识、技能,审慎规划学程之课程大纲、师资组成等。部分课程还可以引入企业工程师进行讲授,搭配工厂参观、暑期实习,课程实习,协助学生能响应企业需求获得必需的教学资源。可以参考以下几点意见:1.订立共同必修课程改革,强化学生基础能力,持续推动大一专业基础课程,激发学生探究专业领域的学习兴趣及动机。2.落实统筹课程运作,确保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培育。3.精进核心精熟课程的学习成效,提供学生重复学习、反复练习。4.推动整学期式专业实习,强化学生就业竞争力。设置专业领域教育创新中心,培育教师带领专题式学习课程能力。
三、教学活动设计
OBE特别强调学生学到了什么而不是教师教了什么,特别强调教学过程的输出而不是其输入,特别强调研究型教学模式而不是灌输型教学模式,特别强调个性化教学而不是“车厢”式教学。可以参考以下几点:1.开设专题式学习环节;2.培养创新思考模式,能学以致用参与竞赛,藉以培养学生软能力,使学生具有创新创业理念;3.扩大产业实务联结,推动全面的学用合一课程改革,有效缩短学生在校所学与职场需求技能间落差,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4.结合区域产业特色及国家产业发展,创新开设学用合一;5.筹组企业联盟导入产业资源,积极拓展学生参与生产性实习的机会,使学生毕业时能迅速熟悉工作环境,掌握职场应变能力。
四、成果导向教育引导教学改革过程的评量
OBE的目标、课程、教材、评价、毕业要求等均聚焦于成果,而不是规定的进程。它是贯穿于整个高等工程教育中的一条主线。由这条主线引导而确定的教育目标、核心能力、课程设置、教学活动设计等,最后达成成效是否与初始计划一致呢?培育的工程毕业生的核心能力是否符合企业的发展需要?所以,在实践OBE理念的过程中,应拟订学用合一自我评鉴效标,不断检核成果导向教学质量落实的效果。可采用持续改善评量方法在教学各个阶段进行不间断的检视。
(一)课程教学意见调查反馈。在教学与学生学习过程中,定期(期中、期末)检视学生每门课的学习成效,检核核心能力指标的达成效果;
(二)对大一新生和毕业生进行测评和自我评鉴,了解学生对于一般核心能力和专业核心能力的预期和经过4年课程学习后最终达成效果,以评估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三)对毕业3年及5年后的校友进行跟踪回访,收集意见,将校友反馈的核心能力、通识知识和专业知识等信息,整理评量,不断地对教育目标、核心能力及课程规划进行修订。在上述检核过程,收集信息的单位可针对检核内容制定一系列相关指标,各指标应能清晰表达所检核对象在学习各个阶段获得的核心能力的达成效果。
(四)对雇主企业进行回访,及时敏感地掌握当前行业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把握教育发展前沿,为教育目标、教学定位及一系列教学活动设计提供参考依据。在学校内部可建立相应机制,使高等工程教育能迅速对外部市场市场需求做出响应。通过该机制的运行,及时收集外部企业需求变化信息,并能对未来一段时间的人才市场需求做出预测,最后将反馈信息反向设计,对培养计划、专业、课程规划、教学活动等进行调整,使培养的学生真正满足社会、企业的需求,并保有核心竞争力。在OBE实践过程中,教育者、受教育者、学校、市场需求都要参与到高等工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并且要分阶段、分步骤、不间断地及时进行自我评定和外部核查。核查的结果要有相应的改善行动,计划—检查—反馈—改善,应始终贯穿OBE实践的整个过程。
五、结语
OBE是以预期学习产出为中心来组织、实施和评价教育的结构模式。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提出,是因应环境的一个创新。它符合现阶段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对高等工程教育的新要求。学校在培育高等工程技术人才过程中,应以毕业生能有效投入企业,并具有能快速掌握未来不断涌现的高新技术的能力,不断适应时代变化的实务能力。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在工程教育改革中的引导之路,还需不断完善体系的发展,不断创新,不断引入新的方法、新的运行机制,以使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更好地适应国家及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李志义.解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成果导向理念〔J〕.中国高等教育,2014.
〔2〕李志义.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引导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
〔3〕顾佩华.基于“学习产出”(OBE)的工程教育模式———汕头大学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2014.
〔4〕郎耀秀.应用型本科教育社会需求导向论〔J〕.高教论坛,2011.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质量的第一道关口,它是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决定了人才培养的定位和目标。为此,学校在制定“卓越计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求从“人才培养方案”这个源头抓起,充分利用学校所处的行业优势,邀请相关行业和企业的专业人员,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学校和企业人员一起,深入挖掘“卓越计划”内涵,分析企业岗位的知识技能要求,分解工程能力的构成,按照“卓越计划”培养标准,制定了两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为做好此项工作,学校还单列了人才培养方案专项调研经费,支持和鼓励各专业对企业和市场进行广泛调研,邀请企业专家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全过程。石油工程专业相关老师先后到中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重庆气矿、中石油川庆钻探工程公司川东钻探公司等多家企业就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问题进行专题调研,收集企业人员意见和建议近20条。冶金工程专业相关老师邀请重庆钢铁公司高层管理和技术人员参加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研讨,吸纳专家意见10余条。
(二)构建“四层次、五模块”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卓越计划”培养标准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对学生的工程能力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原有的实践教学体系已不能满足工程能力培养的需要。为适应石油、冶金行业高集成、多系统、多专业交融的特点,在充分调研和吸收企业的建议后,石油工程和冶金工程专业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对接职业能力和执业资格标准,系统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构建了“四层次、五模块”衔接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石油工程类专业按照现代石油工业生产流程,构建了基于“地质—钻井—采油—集输—油服”五大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每个模块的内容设置均体现了“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工程实践—创新实践”四层次递进衔接,逐步培养学生包含“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综合工程能力。冶金工程类专业则按照冶金工业生产流程,构建了基于冶金“烧结—炼铁—炼钢—连铸—轧钢”五大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在该体系中,通过基础实验、专业实践、工程训练、创新训练四个层次,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在培养学生基本技能的基础上,逐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
(三)校企共同完善实践教学课程和教学内容
基于大工程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实践教学体系是我校两个“卓越计划”专业人才培养框架中的“梁和柱”,作为“填充材料”的实践教学课程和内容同样要具备工程背景。学校在修订完善实践教学内容时,要求充分吸纳行业企业的专家意见,使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充分反映生产现场的实际需要,做到六个“充分体现”,即充分体现学校的培养目标定位;充分体现社会实际需要与学生发展;充分体现行业企业专家的全程参与;充分体现广大教师的广泛参与;充分体现知识体系的深度论证;充分体现产学合作教育理念。石油工程和冶金工程专业在完善修订实践教学课程和内容的过程中,以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邀请企业技术人员结合现场生产实际,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内和校外相衔接,共同修订工程实践教学大纲、编写实践教学指导书、更新课程内容、开发实验实训项目和建立实践教学考核标准等。校、企人员一起重点开发企业实习过程中学生无法真正“动手”的实践项目,构建了基于真实工程环境的、特色鲜明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石油工程专业的老师和企业人员共同开发的“井喷事故分析及处理模拟实验”、冶金工程专业的老师和企业人员共同开发的“连铸漏钢模拟实验”等很好地结合了工程实践和教学需求,切合了学生工程素质的培养。通过系列实践课程的完善和修改,课程结构和内容发生了较大改变,工程属性更强了。
二、参照工程现场,校企合作构建综合性真实工程平台
真实的工程环境,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必要条件。为此,学校通过积极整合校内外多方资源,利用多渠道资金,参照企业生产现场工程环境,重点建设了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等多个综合性真实工程平台,初步建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实验教学平台集群。
(一)积极整合资源,建设两个国家级本科实验教学中心
近年来,学校按照现代工程生产流程,整合了相关实验室,成立了“大工程”概念的石油工程实验中心和冶金工程实验中心,并利用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专项资金、企业捐献资金和学校自筹资金等共计8200余万元对两个中心进行了建设。2013年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入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2014年以冶金工程实验中心为主体的钢铁制造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入选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单位。两大中心建设紧密围绕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展开,力争全面逼近真实工程环境。石油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在“四层次、五模块”实践教学体系的指导下,按照“专业基础平台—专业平台—综合实践平台—创新平台”的思路规划和建设实验室。石油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实验室建设架构如图3所示。钢铁制造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则针对钢铁制造过程中环境极端恶劣、不可视、不可及、高风险、高污染等特点,选取关键流程为对象,进行操作虚拟仿真和过程虚拟仿真。
(二)校企合作,共建关键工艺流程综合性实践教学平台
为做实两大实验教学平台,进一步彰显行业特色和突出工程能力培养功能,学校在两大平台中与多家企业合作共建了多个综合性实践教学子平台。依托石油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学校和中石油重庆气矿共同建设了石油天然气钻采集输技术与装备综合实践教学平台,该平台是紧抓石油行业和重庆及西部地区富集的高产、高压、高含硫气田勘探开发以及西气东输工程急需培养一大批工程技术应用性人才的良好机遇,不仅满足石油专业人才培养需求,还能服务于机械、化工、安全、自动化等专业,同时也是石油工程素质养成和科普教育展示平台。在冶金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下,学校和重庆钢铁集团公司共建了冶金技术与装备综合实践教学平台,该平全自主研发集烧结、炼铁、炼钢、连铸、轧钢等冶金工艺过程及装备、控制技术于一体的可以操作的工业虚拟仿真系统。
三、依托工程环境,校企协同加强工程能力的培养
工程能力的培养,具备了真实的工程环境的“天时地利”,还需要“双师型”教师和“工程型”教学方法等“人和”因素。为做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一环,学校提出“双主体”“五共同”育人模式等举措,通过校企协同来加强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
(一)构建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共同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在“卓越计划”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下,学校不再是人才培养的唯一主体,相关企业也成为主体之一,在人才培养中也承担一定工作。为确保“双主体”名副其实并能有效开展工作,学校依托行业和企业,成立了“产学研合作工作委员会”,设立校企合作常设机构并制定相应规章制度。双方以合作建设大工程、全流程工程实践教学平台为纽带,实现双方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企业技术人员培训、应用技术研发、设备资源利用等方面共建共享,实现了良性互动。同时,也使“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不断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一直是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难点。为配合“卓越计划”的实施,我校在“双主体”共同育人模式框架下,就“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校内,学校出台的《中青年教师提升计划》明确要求:“新进青年教师和45岁以下工科专业专任教师不具备工程实践经历的均须参加工程实践能力锻炼,鼓励中青年教师到企事业单位参与工作、锻炼研修,增强实践经验”。同时,学校和中石油重庆气矿、重庆钢铁集团公司等多家合作企业签订了“双师型”教师培训协议,为教师参与工程实践学习提供便利。近两年来,我校共派出教师20余人次到相关企业参加工程实践能力锻炼,学习行业新技术和新工艺。
(二)校企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强化教学方法工程化
在教学过程中,两个“卓越计划”专业还选取了部分操作技能要求高和典型工作环节的课程和实验进行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实践。依托校内真实的工程平台,校内教师和企业工程师一起,研讨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采取案例教学法、项目目标驱动教学法。在教学中通过设置问题,模拟现场实际场景,开展故障处置演练等,解决学生到生产现场不能实际动手操作的问题;在实习中,采用小批量、多岗位轮训模式,让学生到基层具体岗位,实行“双导师”制,加强动手能力训练,增强学生对未来职业岗位的适应力和认同感。为保证工程环境下的教学效果,学校坚持校内教师与现场技术人员“双导师”制,共同指导学生的实验、实习和实训等,聘请现场技术人员承担部分实践性强的专业课程教学,由双方共同制定标准完成教学考核,共同实施质量监控。特别是在毕业设计方面,学校要求由校内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指导、共同考核。学生的课题必须结合现场生产实际,企业导师侧重对学生进行现场生产技术和工艺的指导,校内教师侧重对毕业设计规范和知识综合运用的指导,两者充分结合,既培养学生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检验和确保学生工程能力培养的质量。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工程技术行业相关协会结合工程教育工作者对工程技术领域相关专业(如机械、化工、土木、计算机等)的高等工程教育质量加以控制,保证工程技术行业的从业人员达到相应教育要求的过程。
(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
我国自2006年起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初步建立了工程教育认证体系,在机械、计算机、化工与制药、电气信息等14个专业类开展了认证工作。中国工程教育的认证标准包括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持续改进、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等7个方面。它与美国的ABET标准框架实质等效,相互承认。中国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框架的基本逻辑如图1所示。以学生为中心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基本理念。培养目标是围绕学生而设计的,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为了支撑课程体系的设置,其目的是为了达成学生的期望目标。专业认证评价的焦点是全体学生的表现。持续改进是外部手段,是教育改革的动力,它促使师资队伍的建设、支持条件的满足、课程体系的完善朝着有利于学生的表现与培养目标达成一致。
(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意义
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为了构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质量监控体系,提高高等工程专业教学质量,使经过高等工程教育培养出的工程师达到国际互认而进行的教学质量评估工作,它具有以下几点意义。首先,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可以明确工程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现不同院校工程专业的特色;其次,可以建立工程教育和工程界合作培养人才机制,引导工程教育改革与发展方向;最后,可以建立工程界参与工程教育质量监控的外部评价体系,提升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质量。
二、生产实习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土木工程生产实习一般安排在第6学期或者大三暑假,实习时间为4~6周。个别应用型本科学校安排10周时间来进行生产实习。在生产实习阶段,学生以技术人员助手的身份参加生产实习,将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结合起来,可以增强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效果,同时对后续课程的学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乃至终身教育奠定必要的基础。然而,由于学校、社会、企业及学生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生产实习的效果并不好。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实习基地种类单一,实习内容不够丰富
目前,我校建立的实习基地大多为与施工单位合建的,与设计单位、岩土勘察、工程检测单位联系偏少。实习基地种类单一导致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实习的内容局限于测量放线、施工技术、施工组织与管理等内容,实习内容不够丰富、全面,不利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全方位的锻炼。
(二)指导老师工程实践能力不足,学生重视程度不够
实习要求指导教师不仅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应具备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然而,学校里“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承担实习指导任务的不少青年教师恰恰缺乏工程实践经验,不能及时解决学生实习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和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业实习的质量。此外,调查发现不少学生对生产实习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实习就是去工地玩,没有明确的实习目的,没有具体的要求,导致的后果是实习日记是流水账,实习报告就是实习单位概况和施工工艺描述,没有发现问题,也没有解决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更没有自己的实习体会。总之,实习报告质量不高,理论与实践结合程度不够紧密。
(三)实习时间有限,实习效率偏低
根据常州大学新修订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土木工程认识实习为1周,生产实习为4周,毕业实习为2周。可见,与工程项目建设周期相比,学校安排的实习时间都非常有限,这不利于学生深入工地了解情况,参与生产实践,也不利于实习单位安排人力、物力来配合指导。其次,实习效率不高。学校安排的实习经费有限,实习工地一般局限于常州市本地区,有效实习时间偏少。
(四)考核方式简单,教学管理松垮
学生的生产实习成绩一般根据考勤表、实习日记、实习报告和施工单位鉴定材料等综合评定,但因考勤表、工地鉴定材料的真实性较难鉴别,其结果无法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实习报告雷同或抄袭现象比较普遍,这种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评价方法,导致成绩评定不合理。此外,对学生的管理不到位,管理流于形式,学生实习报告中暴露的问题也没有反馈给学生,不利于学生后期进一步学习与提高。
三、生产实习教学改革探讨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结合我校土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的教学目标,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视角下,围绕实习基地内涵建设(支持条件)、指导教师工程素质(师资队伍)和成果考核(学生)三个因素,提出以下改进措施。
(一)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丰富工程实践内容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实质是要引入社会资源来参与评价高等工程教育质量,为高校办学提出合理化建议。生产实习等实践类课程教学需要高校与社会资源进行沟通和合作。实习基地作为专业认证标准中的支持条件,需要得到有效的保障和满足。土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拥有数量充足、长期、稳固的实习基地。实习基地属社会资源,实习基地的建设要校企双方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互动,强调产、学、研相结合,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因此,学校平时要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与产学研合作单位时常保持沟通,建立一种长期合作关系;实习时要互相密切配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实习任务。经过近几年的对外拓展,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实习基地建设取得明显进步。
(二)加强实习动员,提高指导老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学生是生产实习的主体,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基本理念也是以学生为中心。学校应加强实习动员的布置、召开,系主任和实习指导老师要全部参加,强调实习的重要性,并能结合实习基地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安全专题教育,指导学生合理应对专业实习中的风险,为安全实习奠定坚实基础。其次,要提高实习指导老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认证标准要求学校应有足够的师资力量来保证学生达成预期培养目标。因此,学校要有计划地输送青年教师到产学研合作企业锻炼,培养青年教师的大工程观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在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除了要深入工地或单位解决学生实习中的问题外,还要积极和实习单位开展教学科研合作,一方面可以帮助实习单位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提高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在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要善于调整自己的角色,积极引导启发学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创新性,帮助学生搭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教会学生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工程实践。
(三)成果考核增设答辩环节,有效对接后续课程
实习成果考核方式在生产实习中起着指挥棒的作用。科学合理的成果考核方式能够激发出学生参与生产实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潜能。评阅实习日记和实习报告的传统考核方式被证明是机械的、呆板的,不适合新时期实践教学的需要。因此,为了保证生产实习的教学效果,促使学生积极参与生产实习,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有必要调整实习成果考核方式。实习结束后,实习指导老师要及时评阅实习日记和实习报告,并组织学生进行实习答辩,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答辩成绩占总成绩的25%。其次,将生产实习成绩作为土木工程施工等后续课程成绩评定的重要依据。为了取得较好的成绩,学生在生产实习中,会注重对施工细节的观察,对施工中的某些做法会有更深入的思考,这将大大提高生产实习的质量。另外,要通过开座谈会的形式,把实习报告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反馈给学生,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学习。
1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
我国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由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组织实施,始于1993年土建类专业评估,2006年正式在多个专业领域实施,迄今己走过9年的发展历程,其目的是:构建工程教育的质量监控体系,推进工程教育改革,进一步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建立与工程师制度相衔接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促进工程教育与工业界的联系,增强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对产业发展的适应性;促进中国工程教育的国际互认,提升我国工程技术人才的国际竞争力。
2结合毕业生十项毕业要求中的主要三项,提出课堂教学改革具体措施
结合专业认证标准,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培养方案中明确规定了本专业学生毕业时应达到十项毕业要求。《分离工程》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在化工热力学和化工传递过程知识的基础上,采用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方式,详细阐述各类分离过程(精馏、吸收、解吸、萃取、膜分离、吸附、浸取、结晶和干燥等)的物理化学原理、设计计算方法、工业应用、主要设备、数学模型和计算机应用软件,并展示分离过程学科的发展历史和主要进展。本文针对《分离工程》课程贡献于毕业生十项毕业要求中的主要三项,分别展开讨论。
2.1掌握扎实的化学工程基础知识和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系统的工程实践学习经历,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
按照该项要求,我们在授课中,一方面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对复杂及多样性的分离技术按原理进行分类,如:通过加入分离媒介生成两相的分离为平衡分离,如精馏、吸收等;不需要加入分离媒介,以压差、浓度差、电位差等为推动力的分离过程为速率分离,如膜分离;对多组分精馏计算由浅入深展开,由假定理想情况下的简捷法计算入手,建模用MESH方程开展严格法计算,为解决实际工业应用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并强调本专业知识和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化工设备等其他专业基础知识的对立统一,如在介绍最小回流比知识点时,要注意比较多元精馏与化工原理中介绍的二元精馏中最小回流比的异同点,二元精馏中最小回流比下,进料板上下出现一个恒浓区,可通过作图法求解;而多元精馏体系中最小回流比下出现了两个恒浓区,且恒浓区出现的位置视待分离组分性质的不同而不同,通常利用Under-wood(恩德伍德)方程求解;再比如在介绍相平衡常数的求解时,要结合化工热力学课程中活度系数法及逸度系数法,进一步巩固两种求解方法的优缺点。另一方面结合行业发展前沿趋势,介绍新兴分离技术在工业中的应用。如泡沫分离技术,它根据表面吸附的原理,借鼓泡使溶液内的表面活性物质聚集在气液界面(气泡的表面)上浮至溶液主体上方形成泡沫层,将泡沫层和液相主体分开,就可达到浓缩表面活性物质和净化液相主体的目的。近年来,在染料、皮革、石油化工工业污水中降低化学耗氧量、色素、有机化合物等,在浓度为ppm级的大量稀溶液中回收贵金属、稀有金属或除去有害物质等工业领域得以应用。还有近年来崛起的一种新兴膜分离技术:液膜分离,即以液膜为分离介质、以浓度差为推动力的一种膜分离过程。由于其分离选择性高、通量大而受到关注,在烃类混合物的分离、废水的处理及生物医学上如液膜人工肝、人工肺、人工肾等领域得到应用。在工程实践方面,我们分别组织学生参观了中国石化集团安庆石油化工总厂及中盐安徽红四方股份有限公司,并结合课程内容,重点介绍炼油工艺中的常减压蒸馏装置及原料气净化处理过程中的吸收装置。如吸收设备中喷雾塔、调料塔、板式塔的选择,填料塔中各种填料如鲍尔环、脉冲填料、网孔栅格的选择,塔高的计算等,在实践中强化理论知识的学习,并将课本中的公式及知识应用到工厂案例中去。
2.2具备设计和实施工程试验的能力,并能够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具有综合运用所学化工专业理论和技术手段分析
并解决化学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能独立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能正确地操作实验装置,安全地开展实验、能正确地采集、整理实验数据,对实验结果进行关联、分析、解释,并且掌握工程实践、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的基本方法,能够将所学课程有机联系起来,对化学工程基本问题,加以分析并予以解决。针对该项要求,我们在课程教学中,将课程和专业实验相结合。如在介绍反应精馏章节时,以催化反应精馏制甲缩醛为例,该实验为典型的工程与工艺结合的专业实验,以甲醇和甲醛为反应原料,浓硫酸为催化剂,在常压下通过反应精馏法制备甲缩醛。教学过程中,我们引导学生先思考传统合成、分离工艺,找出问题,寻求改进后的工艺流程。传统工艺采用先反应再利用精馏技术分离,存在反应转化率低、未反应的稀甲醛回收困难、稀甲醛的浓缩产生甲酸严重腐蚀设备等问题。为解决传统工艺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结合本章节内容,采用反应精馏工艺。新工艺的优点:1.甲缩醛氧化所得甲醛与水的摩尔比为:醛/水=3,可直接作为三聚甲醛的原料,不必浓缩。2.甲缩醛的合成可在较低温度(44~80℃)下进行,避免了甲酸生成,解决了设备腐蚀问题。新工艺的关键技术:甲缩醛的合成与分离。实验过程中既需要考察反应工程影响因素如温度效应、浓度效应及其他工程因素,同时要考察精馏技术影响因素如回流比、塔顶采出率及塔釜加热量等。综合考虑后,结合实验装置,确定拟考察的工艺参数,且采用正交设计来制定本实验的方案,则根据实验涉及的影响因子,并假设每个因子取两个水平,可得到如下实验条件表,如表1所示。最后整理实验数据,规范作图。
2.3掌握基本的创新方法,具有追求创新的态度和意识;具有综合运用理论和技术手段设计系统和过程的能力
该项要求可分解为以下指标点:运用所学知识,初步设计化工操作单元、设备及工艺过程;在各化工设计、毕业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结合该指标点,我们鼓励学生利用课余和节假日时间开展大学生科研实践训练、创新性实验计划、学科竞赛等课外实践与创新活动,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提升本科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我们将课程教学与本科生毕业设计相结合,并利用课程设计环节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点,统筹分离工程课程与其他专业基础课程,并在分离工程的课程教学中以往年毕业设计内容为案例加以剖析。如结合毕业设计课题“乙烯裂解气脱甲烷系统的工艺设计”,涉及到脱甲烷精馏塔的计算,这是典型多组分精馏塔计算的一个案例。首先确定关键组分是甲烷和乙烯,其中轻关键组分是甲烷,重关键组分是乙烯。塔顶分离出来的甲烷轻馏分应使其中的乙烯含量尽可能的低,以保证乙烯的回收率。而塔釜产品则应是甲烷含量尽可能低,以确保乙烯产品的质量。我们利用AspenPlus过程模拟软件高效地完成了工艺计算及参数的优化。采用DSTWU模块开展简捷法物料衡算、能量衡算,所得回流比与理论板数关系曲线如下图1所示;并将简捷法计算结果作为初值代入RadFrac模块进行严格法计算,并进行灵敏度分析,横坐标为混合进料位置,纵坐标为塔顶甲烷的纯度(摩尔分率),得到关系曲线如图2所示。通过该设计案例的开展,一方面使得学生们统筹所学多组分精馏知识点去思索如何解决工业上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在分析实际工业案例时,又强化了同学们对多组分精馏简捷法计算及严格法计算的理解和综合应用。
3结束语
分离工程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以化学工程与工艺本科专业认证为导向,在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以工程实际为切入口,把分离技术的理论与方法融入应用实例,将分离工程基础理论与化工工程实践有机结合,进一步突出了分离工程的课程特点及实用性,而且根据现代化工的发展方向及时调整、更新课程内容,加强化工新型分离技术分析,让学生更坚实地掌握分离工程的基本理论,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家祺.分离过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2]J.D.Seader.SeparationProcessPrinciples[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关键词:
高等工程教育;通识教育;课程设置
一、两所院校的电子工程的培养计划简介
威斯康星大学的工程专业在全世界排名位于前30名,在工程人才培养方面有一定的成就。其工程学院要求学生要有扎实的数学、物理和计算机科学的相关知识。学校为准工程师们提供教育,是希望他们能够在未知领域进行开发、研究以及应用,并且推动世界先进科技的发展。哈尔滨工业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理工类全国重点大学,电子工程专业也是哈工大的优势学科之一。该校倡导“研究型、个性化、精英式”人才培养理念,电子工程学院旨在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良好的综合素质,能在电气工程领域从事电子类产品的设计与制造、应用研究和科技开发等实用型的创新型人才。
二、两所院校本科生电子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对比
威斯康星大学电子工程专业要求本科生在校期间修满121个学分,大一就配有专业咨询服务,一边学生规划自己的学业。在大三时会开设较多专业领域课程,例如,电磁场、模拟电子学等等。在大三、大四阶段,学生可以自由选择50多个专业课程(本学院或者其他学院都可)。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子工程专业本科生学业年限是4年,在大一和大二两学年主要学习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基础课(如:电子线路基础,电磁场与电磁波等),而专业课大部分集中子大三、大四学年(如:微波技术,嵌入式设计与实践等)。(一)通识教育比较从两个学校的课程设置和学分比例表看,威斯康星大学通识教育比重大于专业课比重,可以看出学校更加重视通识教育。其中,人文与社会科学教育相对重视,共16学分。电子工程专业的学生可以在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自由选课,为了使学生在人文与社会科学方面的学习无论在深度还是在广度上都有所进步,学校规定:在人文学科的选课至少选够6学分,在社会科学的选课至少选够3学分。哈尔滨工业大学的专业教育比重高于通识教育的比重。其中在通识教育的课程中,自然科学和公共基础课所占很大比例,而人文社科类专业只有4个学分,并且是限选课,学生没有自由选课的权利。人文社科限选课仅仅在两个学年夏季的小学期中修完,开设时间短,且大多以讲座的形式开设,没有贯穿在几年的本科学习过程中。哈工大的通识教育课中,政治类课程(包括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基本原理)占到了很大的比重,这也是中国高校都要开设的国家规定的几门政治必修课。通过比较可以看出,美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是“通才教育”,也展现了美国高等工程本科教育“厚基础,宽口径”的特色。中国的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专才教育”,专业化教育是我国高等工程本科生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
三、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启示
美国是高等工程教育公认的最成功的模式之一,我国处在学习别国先进经验、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的阶段,合理学习和借鉴美国在高等工程教育课程体系方面的成功经验,有利于优化我国高等工程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提高高等工程教育的教学质量,培养更多的高质量合格人才为我国的工程建设做贡献。首先,要重视通识教育。要全方位、宽领域的培养学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其次,要给学生更多的自,大量开设选修课和实践课。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更有利于对专业以及专业外领域的研究。最后,要重视跨学科教育。重视基础学科之间,理论知识和应用知识之间的碰撞和摩擦,为传统领域及新兴领域提供更加优秀的高等工程人才。
1.来稿开门见山,观点明确,文字简练,一般不超过7500字。
2. 来稿提倡个人署名,文责自负,请在稿件最后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工作单位、职务、通信地址、电话及Email信箱,以方便联系。来稿请勿寄个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3. 文章最好是打印件;如有插图,请规范绘制,图中字体使用六号宋体;另请提供英文标题。
4. 参考文献(指参考他人文章、著作的思想)标注方式:
(1) 刊--作者:《篇名》,《刊名》期号。
(2) 报--作者:《篇名》,《报名》日期。
(3) 论文集--作者:《篇名》,《论文集名》,出版社名及版本。
(4) 专著--作者:《专著名》,出版社名及版本。
从广义的创业教育概念看,创业教育应贯穿于大学人才培养的整体结构和全过程,并以此为载体,使创业教育与整个人才培养协调统一。而CDIO工程教育模式与创业教育的这一要求非常切合。CDIO工程教育理念与方法产生于2004年,近年在国际工程教育界产生广泛影响。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行(operate),是现代工业产品从构思、研发、制造、运行乃至终结废弃的全生产过程。它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瑞典查尔姆斯技术学院、瑞典林克平大学、瑞典皇家技术学院等4所工程大学发起,全球23所大学参与,合作开发的一个国际工程教育合作项目,建立的一个新型的工程教育模式”[3]。
CDIO工程教育模式与广义的创业教育理念一样,都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反思与改革。传统教育模式教学内容陈旧且多与实际脱离,教学方式单一,以教师灌输知识为主,考核评价以知识为导向,忽视能力培养。这种被动的学习方法导致学生对学习内容理解肤浅,缺少长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动力差,难以养成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CDIO工程教育模式以产品、过程或系统的构思、设计、实施、运行为背景的一体化教育理念为载体,以CDIO教学大纲和标准为基础,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具有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和获得应有的知识、能力和态度,包括个人的科学与技术知识、终身学习的能力、交流和团队工作能力、进取心与拓展性思维,以及在社会与企业环境下建造产品与系统的能力。很显然,这种知识、能力与态度,与广义创业教育的核心目标是一致的。
CDOI工程教育模式也是对工程教育学术化倾向的纠偏。根据其组织原理,教育的第一步是回答当工科学生毕业时,他们学到的知识、能力和态度应该有哪些,需要达到怎样的水平。这是由利益相关者的反馈确定的。在广泛调查研究基础上确定的CDIO教学大纲对此做了完整的规定。“CDIO教学大纲的内容可以概述为培养工程师的工程,明确了工程师的培养目标是为人类生活的美好而制造出更多方便于大众的产品和系统。”[4]该教学大纲从第一级细化到第二级的内容为:1.技术知识和推理,包括:(1)相关科学知识;(2)核心工程基础知识;(3)高级工程基础知识。2.个人能力、职业能力和态度,包括:(1)工程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实验和发现知识;(3)系统思维;(4)个人能力和态度;(5)职业能力和态度。3.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工作和交流,包括:(1)团队工作;(2)交流;(3)使用外语交流。4.在企业和社会环境下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系统,包括:(1)外部和社会背景环境;(2)企业与商业环境;(3)系统的构思与工程化;(4)设计;(5)实施;(6)运行[5]。
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工程教育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证制度,也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由于经济全球化带来工程人才的跨国流动,急需建立专业资格与学历教育互认体系。1989年生效的华盛顿协议使各国工程专业认证趋于等效,各国认证组织签订互认协议,相互承认专业点及其所授学历、学位。国内高校2014年提交专业认证申请362项,受理138项,进校考察111项,通过率80.4%。2015年受理数量增长至158项。工程教育认证的评判标准是专业培养的全部学生的学习成果,而不是部分“代表性成果”。专业认证强调工程教育的基本质量要求,它是一种合格评估。社会需求是多样性的,培养工业界、企业界所需求的、多样性的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工程技术人才就是进行专业认证的目的。专业认证主要遵从以下三个原则: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首要服务对象(Students-centered);以产出导向(目标导向)为教育取向(Outcome-based);持续改进的质量文化(ContinuousQualityImprovement)。[1]教学的目标应当围绕学生的培养,教学内容要根据对学生的期望而设计;以是否有利于学生达成预期目标为判断师资与其它支撑条件的原则;将对学生表现的评价定为评价的焦点,由毕业要求的达成支撑培养目标的达成。被认证专业必须通过举证证明可以期望每个合格毕业生达成目标要求;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必须对日常教学活动起到导向作用,并有利于每个承担教学任务的人明确责任;对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达成度的评价必须分解为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全程跟踪与进程式评估。
二、基于专业认证的工程制图课程改革
《工程制图》是理工类本科生必修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相结合的课程,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读图和绘制机械图的能力。作为入学后的第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它对训练学生掌握专业技术课程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严谨作风和认真负责的态度都有重要的作用。学习该课程的主要目标是:(1)掌握并应用正投影法的基本原理来表达物体。(2)绘制和阅读工程图样。(3)培养空间想象、构思和造型能力。概括起来就是培养具有熟练绘图与读图技能的技能型人才,具有良好的空间到平面、平面到立体思维模式,有一定构造能力的创新型人才。该课程的学习,直接影响到后续的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学生是否能够胜任以后本专业的工作。
1、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首要服务对象
(Students-centered)基于专业认证的要求,我们对教学环节进行了反向设计,培养目标是对毕业生在毕业后5年左右能够达到的职业和专业成就的总体描述,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总纲,它是构建专业知识结构形成课程体系和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毕业要求(或称毕业生能力)是对学生毕业时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的具体描述,包括学生通过本专业学习掌握的技能、知识和能力,是学生完成学业时应该取得的学习成果。教学的出发点不是教师想要教什么,而是学生达到目标需要学什么。以材料专业为例,本门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指标点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掌握机械、电子、信息技术等工程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能分析简单机电装备的工作原理,并对简单故障进行分析判断;第二,具备运用合适的绘图软件正确表达机械部件、设备结构的能力。针对该指标点,我们将《工程制图》课程教学目标设定为:第一,掌握工程制图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第二,掌握绘制和阅读工程图样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并能查阅机械设计手册中的有关内容。掌握计算机绘图的基本方法,能够熟练运用CAD软件绘制工程图样。培养学生具有应用机械制图及计算机绘图的方法解决相关专业复杂工业设计制图的能力。[2]
2、以产出导向(目标导向)为教育取向(Outcome-based)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代表着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过去我们的教育主要强调的是教师如何教好,而工程教育认证主要强调的是学生如何学好。形成成果导向教学设计流程:由国家社会及教育发展需求、行业产业发展及职场需求和学校定位及发展目标来决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进而决定指标点的设定。根据指标点修改课程体系以及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由教学评价来反映学生发展及家长校友期望。我们需要重构培养方案,也就是优化知识结构,即知识及知识间的联系。大学阶段的教学方式不能等同于中学阶段,专业教育不能等同于基础教育。我们不能只见大树不见森林,要让学生懂得学什么,为什么,干什么。不能教的糊涂,学的糊涂。在大学教育过程中,由通识教育课到学科基础课,再到专业基础课,最后到专业课程,我们要建立有效地横向及纵向发展思路。改革课堂教学,由知识课堂转变为能力课堂,灌输课堂转变为对话课堂,封闭课堂转变为开放课堂,共性培养转为因材施教,终结评价转为发展评价。
3、持续改进的质量文化(ContinuousQualityImprovement)
针对专业认证的要求,为了实现持续改进,将教学管理制度进行相应的改进。改进的基础就是常态性的评估与评价,对每一个常规教学活动都进行评估。持续改进的实现有赖于有效的质量监控与反馈机制。在此过程中每个教师在持续改进中均承担责任,而且持续改进的效果是通过学生表现来体现的。我们对课程定期做出适当的记录,以便评估学生能力的取得程度:定期对试卷的题目难度、题目数量、规范性和试题结构合理性进行评价与记录;对考试成绩以及试卷中所有试题进行详细的分析整理,了解学生对课程知识点、指标点的掌握情况,评估学生能力取得的程度。评估的结果被系统地加入项目持续改进中:将上一届学生对知识点、指标点的掌握情况及不足之处,在下一届教学中有针对性的改进,依次针对近年来的组合体尺寸标注和标准件的画法等知识点进行了加强巩固,重点加入到下一届学生的教学与实践训练中。充分利用其他可用的协助持续改进的资源:主要通过平时的作业,绘图训练,绘图软件的上机练习等方式,加强对学生掌握知识点、指标点薄弱环节的训练,以保证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
三、面向不同专业的课程体系优化
1、研究不同专业类别的应用和发展,确定体现专业特色的教学内容
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大背景下,针对陕西科技大学的专业类别,将工程制图课程划分为3大专业类别:化工材料类、电气类和工程管理类。研究不同专业类别工程图学方面的应用和发展,确定能够体现专业特色的教学内容。比如,对于电气类专业,在讲机件的表达方法时,可结合芯片实物引导学生分析其表达方法、绘制相应图样。对于计算机专业,在讲计算机绘图的镜像和移动等内容时,可以适当加入计算机图形学方面的知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2、针对不同专业讲授各自专业的图学标准
调研和确定各类专业工程图学方面的“三化”(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改变传统教学环节中只强调机械行业“三化”标准的缺点,针对不同专业讲授各自专业的图学标准。
3、针对不同专业,开展专业绘图软件的学习
改变传统计算机绘图只讲授AutoCAD的现状,针对不同专业,开展专业绘图软件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熟悉和应用专业绘图软件。
【参考文献】
(1)本课程的知识模块包括:①制图标准模块;②画法几何模块;③绘图识图模块④计算机软件应用模块。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制图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在实际应用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绘制机械图样的初步能力以及应用计算机绘图的能力,同时通过《工程制图》的学习,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
(2)课程重点内容包括:①三视图的形成以及画法;②组合体的形体分析法;③机件的表达方法(基本视图、剖视图、断面图);④熟悉制图标准的相关规定;⑤读画零件图;⑥读画装配图。
2《工程制图》课程的教学思路
2,1教材选用目前针对工业工程专业还没有专门的《工程制图》教材,所以各校的普遍做法仍然选用工科的《工程制图》或《机械制图》教材。我们目前暂定的教材是同济大学、上海交大等编写组编制的《机械制图》(第五版及其配套练习册。该教材面向现代制造技术,并紧紧围绕以“学”为中心、以“素质提高”为目的的指导思想,简明扼要、质量上乘、覆盖面广,极大地方便了教师的教学,在国内具有广泛影响。《工程制图习题集》:练习题型博采众长,由浅入深,覆盖面宽,难度适宜,兼顾通用性和典型性,为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创造和设计能力提供了保证。
2.2教学内容的组织根据工业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将《工程制图》分为五大模块,每个模块包含若干章节,既自成体系,又相互衔接。在内容选取上,本着“新、简、实、精”原则,力求精炼,以“实用、够用”为度。
(1“)制图标准”模块,重点介绍有关国家制图标准的基本规定,培养学生自觉遵守国家标准规定的良好习惯
。
(2)画法几何”模块,介绍点、线、面的投影知识;在几何元素的相对位置关系中,重点介绍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相交求交点(或交线)的问题;截交线和相贯线的问题一直是一个教学难点,要多用模型或动画图形展示,让学生理解这是一条自然形成的、共有的、封闭的空间折线(或曲线)。
(3)绘图识图”模块,在介绍组合体的识图、绘图及其尺寸标注中,形体分析是一个关键性的内容,要抓住“先叠后切”的原则重点进行投影分析;视图、剖视图、断面图的表达是组合体绘图的补充,其目的在于“完整、清晰、准确、规范”地表达图形。
(4“)专业制图”模块和“计算机软件应用”模块可以结合起来教学,采用(1+1)的模式,即一节上课一节上机的形式,通过AutoCAD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绘制完整的机械零件图和装配图。
2.3教学方法的设计其主要设计思想是充分体现基础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教与学,基础与专业的有机结合。
(1)课堂教学。①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理论结合实际,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贯彻少而精的原则,精选教学内容,精讲多练。②教学手段;采用电子课件、录像带,进行多媒体教学。
(2)习题课。习题课的类型一般应包括补图线、画图和改错题等。以图示为主、图解为辅,每次课都留有一定数量的习题,用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3)实践教学。①画图课(6学时)。其中组合体三视图A3图纸1张,表达方法A3图纸1张,零件图A3图纸1张。②计算机绘图上机操作(8学时)。分别练习AutoCAD基本操作及绘图命令;编辑命令、尺寸、图案填充;绘制简单的零件图。
(4)考核方案的设计。本课程采用理论知识闭卷笔试、CAD技能考核及平时考查(作业、提问、测验、学习态度)的方式进行成绩评定,以百分制记分。期末闭卷考试占70%,平时考查及上机绘图占30%。
3《工程制图》创新性教学的探索3.1由传统型教学向多媒体教学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利用挂图、模型、板书进行授课,既费时费力,且信息传递量又很少,效率很低,学生难以建立必要的空间图像概念,教学效果不尽人意。采用多媒体教学,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图形的构造过程,丰富图形知识,同时还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工程教育改革作为全球性问题已经被各国政府、产业界和学界高度重视。从2000年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4所大学组成的跨国研究获得Knut and Alice Wallenberg基金会近2000万美元巨额资助,用于工程教育改革的研究。经过4年的探索研究和实践检验,创立了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工程师的CDIOI程教育模式,并成立了相应的国际合作组织,来自世界五大洲的近50所大学成为其成员,更多的大学也在申请加入,谋求共同研究、探索、实践和分享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这一最新成果。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与发达国家相比,有着最大最好的生源和最大的办学规模,但是毕业生质量有很大差距。据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在2005年10月发表的一份调查报告称,当年我国求职的工科毕业生中只有10%符合跨国公司的聘用标准;而菲律宾、印度、马来西亚等都在20%以上,发达国家达70%以上;中国在岗的160万工程技术人员中适合在国际化公司工作的不到10%,而被调查的发达国家平均为66%,发展中国家为16%。其中的原因,该报告认为“中国教育偏于理论,中国学生几乎没有受到项目和团队工作的实际训练,相比之下欧洲和北美学生惯以团队方式解决实际问题”。这种质量问题反映在就业市场上是大批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而产业找不到所需的人才;国家的整体创新能力薄弱,极缺创新人才。由此可见,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必须彻底改革已是大势所趋。
CDIO作为国际先进的工程教育理念和模式,从2005年开始被我国高校引进,2008年,教育主管部门开始有组织地研究、交流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理念,实验其做法,成立专家组指导有关院校开展试点工作。实践证明,CDIOI程教育模式在“回归工程”的理念下,将工程职场环境特征引入学校作为工程教育的环境特征、在课程体系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师资建设、评价评估方法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对于培养具有产业需要的素质和能力的工程人才至关重要。尽管这一改革有着非常大的难度,但一经被人们认识并加以实践,就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可喜的是,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应用不只是局限在教育部批准的试点高校,有更多的研究性大学、一般本科院校、高职院校,特别是工程教育的重要利益相关者――学生、教师及产业中对产学合作的积极倡导者和参与者,加入到了CDIOI程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应用行列中来,使得改革有了坚实的基础,队伍得以壮大。
为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与产业的合作,探寻人才供需的最佳契合,《计算机教育》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产学合作教席、天津职业大学共同策划了本期CDIO专刊。本期收录文章的作者,有的已经对CDIO模式的应用有了比较多的研究与实践,有的是初行者,还有的只是初识者。但大家的共识是,中国的工程教育必须改革,才能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工程人才,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满足学生求职的需要,满足国家建立“创新社会”的需要。每位撰稿者都在用自己的行动积极地投身于我国工程教育的改革,中国工程教育改革大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