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公安管理专业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档案管理不仅能够起到保护档案的作用,更能够延长档案的使用寿命,进而使档案存在价值得到发挥。档案管理工作中需要进行分类、编号,以便于管理和使用。高校毕业生档案是国家人事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记录高等人才信息的第一手资料。新时代背景下人才已成为最为宝贵的资源,人才能够为企业创造更多利润和财富,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源动力,毕业生档案是人才选用的重要参考。但随着近些年我国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高校毕业生人数越来越多,毕业生档案数量和信息量越来越大,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转递工作面临挑战。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转递工作现状并不理想,各方面都有待完善。
一、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转送工作的意义
高校毕业生档案属于既要文件,记录了学生主要经历、政治面貌、社会关系、学历职称、个人信息、工作履历表等信息,具有法律效益,是毕业生社会活动的重要依据。毕业生档案由学籍档案转换而来,由学校交转递毕业生就业单位或人才交流机构管理,若无就业单位则由学校免费保存两年。毕业生档案转递需要按照《就业协议书》签发《报到证》,完成转递档案[1]。若就业单位是国有企业或企业事业单位那么档案转递到工作单位。如果是非公有企业,那么档案转递到人才交流机构。若离校未就业,则转递到户籍所在地。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不论考研、出国、就业都需要用到档案,如档案丢失便无法办理相关证明。对于企业来说,通过毕业生档案,用人单位可以对学生基本情况有一个初步了解,是用人的重要依据。可见做好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转递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当前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转递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对高校毕业档案特殊性的重视
高校毕业生档案与其他档案不同具有一定特殊性,有着流转速度快、流动性强等特点,管理复杂性要远远大于传统档案。通常情况下毕业生档案多保存在生源地、用人单位或人才交流中心。但近些年,我国毕业生跳槽率明显增大,档案管理、转递工作面临着新问题、新情况[2]。但当前我国在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方面并没有正确认识到毕业生档案的特殊性,工作开中存在着不重视、敷衍应付等现象,管理方式粗放,一些时候甚至不能保障毕业生档案完整性。
(二)不规范
虽然我国已了《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但仍没有具体且具有可操作性的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规定,当前我国在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转递工作方面,管理体制十分混乱,并且缺少专职档案管理人员,管理人员多没有接受过专业档案管理的系统培训,并不具备专业档案管理技能和知识,这严重影响了档案管理、转递工作效率和质量,在档案收集、整理、归档等工作中时常造成学生档案的遗失、损坏。
(三)管理方式落后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范围的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数量大幅度增加,档案信息量越来越大,档案管理、转递工作复杂性也随之提高。但当前大多机构在高校毕业生管理中仍停留在老模式、老思路当中。当前不仅学生档案信息化程度不高,且管理中也缺乏对信息技术的运用[3]。传统人工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新形势下日益复杂的档案管理工作需求,传统人工管理方式不仅效率低下,也较容易出现纰漏。
三、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转递工作改进思路
(一)正确认识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转递工作
想要提高我国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转递工作质量,就必须正确认识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转递工作的特殊性,提高对毕业生档案管理、转递工作的重视,积极改革毕业生档案管理、转递工作,为其开展创造有利条件,加大投资力度强化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构建现代化管理工作模式,从而实现高校毕业生档案信息化。信息化管理不仅管理效率更高、速度更快,且更加方便、可备份,不易丢失。
(二)健全管理制度
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体制混乱,档案管理、转递工作有效性差和缺乏必要的管理制度有着直接关系。想要提高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转递工作水平,就是建立起科学、合理、规范,符合毕业生档案管理特征的管理制度,通过制度保障毕业生档案管理、转递工作的顺利展开,利用制度增强工作人员责任心,提高工作有效性。制度不仅能够为毕业生档案管理、转递工作开展提供依据,更能够有效协调各相关部门工作,使毕业生档案管理、转递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
(三)提高管理工作人员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5-0243-02
作为高层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1995年开始,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中国刑警学院、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等多家公安院校以培养“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高素质”的高层次的复合式应用型的公安专门人才为目标,相继申办开设研究生教育。发展到今天日益呈现出迅猛发展势头,无论是招生专业、招生数量还是培养层次均在不断扩展与提高。研究生培养规模的扩大,在满足实践部门对高层次公安人才需求的同时,也为我们反思当前培养模式既有的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所谓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培养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完整的培养模式应当包含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和培养评价三大要素。公安院校现行研究生培养模式之不足在这三大要素中均有所体现。
一、“本科化”的培养模式特征突出
公安院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本科化”倾向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多方面均有反映。在课程设置上,虽然相同或相近专业的研究生与本科生培养方案有一定差别,但课程特别是专业课的重叠程度极高。在一些公安院校,有的专业的研究生专业课程甚至可以被本科课程完全覆盖。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上,“本科化”倾向更为严重。在公共课方面,公共政治课理论性强,内容与本科阶段的重复性大,公共外语课则基本停留在基础教学阶段。在专业课方面,教材建设问题突出。除了个别专业(如法学)可以采用由普通高校组织编写的专门研究生教材之外,绝大多数专业并无专门的研究生教材。在有些公安院校,有的专业方向的指定参考用书,自本科教学与期末考试、研究生入学笔试与面试直至研究生中期考核,没有任何变化。在研究生教学中,直接推荐本校教师编写的自考教材的现象也并不鲜见。究其成因,既与公安学科学术整体发展水平不高有关,更和我们对研究生教材的重视程度不够有关。在教学形式方面,公安院校普遍采用了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形式,但上下课的时间有严格限定,基本上与本科生教学时间保持一致,授课教师对具体教学时间的安排几乎没有任何自主性。部分授课老师的研究生课堂教学内容与本科教学几乎没有任何差别,在教学方法上也延续填鸭式的传统方法。课程设置的重叠、教学形式的单一和教学内容的重复,使得研究生培养无法真正体现出与本科生培养的特殊之处。这是对学生学习时间和学校教育资源的浪费。
二、导师对学生指导不够,学生科研能力不足
公安院校和国内多数院校一样,采用了导师负责、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机制,因而也承受了这种机制内在的弊端。这种机制强化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由导师亲自主导或参与研究生的选拔、培养计划的制定与实施、课程开设、开题报告、撰写论文、审核论文等。为学生提供了稳定的培养环境。但这种机制的不足也是明显的:一方面,在这种机制下,导师与非直接指导的研究生以及研究生彼此之间的交流减少,不利于拓宽知识面和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这种机制容易形成所谓“门第之见”,阻碍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此外,从公安院校研究生培养实践来看,许多导师对自己所带的研究生的指导也有欠缺。近年来研究生招生规模迅速扩大,但导师的数量和水平并未得到相应的补充和提高,导致每个研究生的导师“实得量”不足,“放羊式”或者“代培式”的培养现象非常普遍,这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整体培养质量。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过去的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条件下,公安院校研究生习惯于接受、理解和掌握现成的知识。习惯于传统教育方式,受前人知识和经验束缚,相对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研究生的论文选题长期囿于导师本人指定的领域及单一的研究方法,研究创新视野相对狭窄,教学内容陈旧老化以及被动的学习方法严重阻碍着研究生主动学习、热情探索的激情与欲望。从公安院校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来看,当前公安院校研究生整体上呈现出科研训练不足状况。公安院校研究生的科研成果普遍较少,科研水平不高,科研成果创新性不够,科研积极性较差。这是众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有导师指导不够的原因,也包括:一是“公安无理论”的观念还有一定市场;二是外部就业压力较小;j是研究生管理失范,部分学生一文不发即顺利毕业,使规范对在校生的约束力大为减弱;四是相当多的导师课题较少或者没有课题,许多研究生在校期间没有机会参与课题研究;五是科研环境欠佳,研究生获得科研资料和发表科研成果的渠道有限,学校也缺乏对研究生科研活动的激励机制,等等。
对研究生的培养评价来说,公安院校已经初步建立起了一套研究生培养评价制度,制定了大量的规章制度。但是,一方面制度本身需要合理化,另一方面合理的制度还需要真正落到实处。从现状来看,当前公安院校研究生培养评价制度的主要问题有二:其一,研究生培养的质量监控体制不健全,导致研究生培养质量难以提高。在现行质量监控体制下,公安院校往往只重入学考核而忽视培养过程和最终学术能力的考核,导致相当一部分研究生实际上达不到应有水平,评审专家和答辩委员们因为碍于情面才勉强准予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与此同时,只看最终学位论文而忽视了培养过程中的课程教学和研究指导工作,导致很多研究生由于缺乏基础训练而难以保障学位论文的质量。其二,尚未形成科学系统的学分制和合理的学位淘汰制。出于警务化管理的需要,公安院校本科生一般不实行学分制。研究生的学分制也不完整,虽有学分制的形式,但缺少学分制的精神,学制仍是缺乏弹性的固定学制,学生必修课比重太高,选修课的范围太窄。至于在国外流行和国内许多高校均采取了的学位淘汰制度,公安院校基本上未真正实施,不能获得学位的学生寥寥无几。淘汰制度不完善直接影响着研究生培养的质量。
三、日常管理模式过度强调共性,研究生培养评价制度不完善
1.迅速融入基层工作
选派一位工作经验丰富、业务精、理论强、有责任心的骨干民警担当实习期的指导老师,参与学习指导的全过程。从熟悉单位总体情况、辖区情况、学习派出所工作规范、记写实习日记、了解接处警流程和参与办理案件等方面着手,让学生尽快融入自已所处的新环境。以“师徒传承”的方式帮助学生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师傅的传授内容都进行精心安排,以派出所实际工作应用为主线,把公安专业的理论基础知识穿插到具体案件的办理和各种警务活动的过程中。实习指导能够有的放矢,以提高警察院校毕业生的兴趣和主动性为主,特别注意通过民警师傅以“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去影响毕业生,以“与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理念教育他们。
2.脚踏实地做人做事
在派出所实习,既是学习做事情,更是学习做人。每当民警师傅指导讲解的时候,学生都应该非常积极的学习思考,并积极主动要求做一些不起眼的小事情,不能够好高骛远。实际上,派出所工作也不可能会根据专业来定岗位,只要是工作需要就服从安排。民警师傅一般都是喜欢踏实好问的学生的,对学生的问题一般不但很乐意回答,往往也还可能将自己的办案经验甚至绝活传授给学生。初到派出所实习,接触到的有些时书本里从未接触过的新情况、新现象。有时候工作一项接着一项,任务很紧,为了能够尽快地适应派出所工作需要,必须多干多学,甚至经常要放弃休息时间。实习生只有充分利用实习的机会积极学习,不断更新自己,才能够迅速增长才干,丰富经验。
3.注重实践积累和提高
派出所工作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无论治安专业的、侦查专业的,或者是还是其他什么公安专业的都具有“应用”的特点、“动手”的特性。派出所以“真案件、真环境、真警械、真流程”的方式为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提供环境和指导,培养他们将派出所的实际各种警务活动中能够将在学校所学知识灵活地运用,获得责任意识、合作意识,从而能够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以指导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在办理各种警务活动过程中通过指导民警的身传言教、身体力行地随时指导而使学生迅速地了解并掌握一些工作细节和窍门。每完成一个具体实习内容,经历一个实习阶段,民警指导老师多及时给予准确点评,对反映出的的问题及时讲解。整个过程多采取鼓励法教学,以增强学生的信心和兴趣,养成学生认真、负责、细致、耐心的优良习惯,具备严字当头,一丝不苟的精神,这是消除一切错误在实习过程中,确保毕业实习质量的关键之一。
二、加强有效的监督管理和控制
1.建立运行良好的管理制度和管理网络
学生的毕业实习,是其走向社会和就业前的必经阶段,也是一个“预就业”的过程,除了要按照实纲要求完成全部实习任务之外,还应该学习和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因此,必须要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各系(部)应根据所属专业学生毕业实习的具体情况,制订本系(部)毕业实习指导(联系)与过程控制和管理办法,办法中应明确规定带队指导教师的职责、职称要求、指导时数和次数,基层派出所巡查的时数和次数等。带队指导教师应按要求做好学生毕业实习指导和联系工作并做好记录,以各种通信方式进行的指导和联系,应将指导和联系内容格式化,即跟踪记录表、联系及指导工作情况记录表准确反映带队教师管理监督的情况,也方便今后的监督和检查。
建立健全分级管理体系,才能在实际工作中搭建起一个有效的管理平台,为更好地开展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个管理网络应该包括学校教务处、系部、实习派出所以及实习学生四个层次,建立学校教务处—系部—实习派出所—实习学生四位一体的管理网络,及时上传下达,定时反馈信息,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调整解决。
2.实习前强化基本技能训练,开展专题讲座,保证实习质量
根据公安专业特点,有必要在学生确定实习任务后,进行为期2~3天的实习前强化训练,主要内容包括治安和侦查专业课的各种基本业务和派出所必须的常规业务技能。并请各学科专家开展一些相关的专题讲座,从而保证取得良好的毕业实习效果。
3.加强过程控制与管理,完善实习检查制度,监督和改进实习教学工作
实习巡查是学校联系派出所和实习学生的纽带。毕业实习派出所的民警业务能力、水平,派出所工作生活环境、条件、派出所经费等诸多因素对于能否按质按量完成实习内容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由学院领导、专家和教学以及学生工作管理人员组成实习检查小组,通过实习小组负责人对各实习点的情况进行动态管理。依据各系(部)报送的学生毕业综合实践实施计划表,从实习开始后即采取实地巡查和电话询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全程跟踪检查。实地巡查由教务处会同督导处指定检查单位,系(部)派员参加;电话询查由教务处、督导处随机确定检查对象,每周与各专业数名学生及其指导教师或单位实习主管部门进行电话联系。实地巡查和电话询查均有详细情况记载,每两周左右汇总一次并进行通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与系(部)共同研究解决。并充分发挥带队教师的作用,可采取实地巡视或不定期电话联系等多种方式进行,以随时监控学生是否在指定的单位(岗位)按规定要求进行毕业实习,并做好详细记录。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加以处理,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和思想动态及完成实习任务情况、工作表现和实习单位的意见,为学生提供专业性指导,加强对学生的组织纪律教育,从而加强实习工作管理。
4.建立健全实习考核和毕业论文答辩制度,确保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
实习考核包括实习期间的日常工作考核如考勤、组织纪律、专业工作量等,由实习派出所和带队教师主要负责。毕业专题结束后,在带队老师的指导下,实习报告从摘要、关键词到报告内容的材料、方法以及结果和分析讨论都要求以论文的形式来撰写。通过反复修改,使学生不仅掌握了论文写作的要领和技巧,还重新认真回顾总结实习的经验和体会,为今后真正走上工作岗位开展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考生须在考前一周内登录服务平台*打印《2018年10月辽宁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准考证》。考生在考前须熟记自己的准考证号、考试时间、地点、科目等信息,以免耽误考试,参加考试必须携带有效身份证和网上打印准考证方可入场。
辽宁自考准考证打印网站:辽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网上服务平台,网址:zk.lnzsks.com/lnzk.wb。
2018年10月辽宁自考准考证打印入口 点击进入
【10月辽宁自考报考注意事项】
1.老考生报名过程中如发现本人信息(如姓名、身份证号、性别等信息)有错误,可于6月26日-7月4日(周六周日除外),持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一份到报考所在地招考机构申请更改,除身份证号从15位自然升级为18位外,办理更正其他信息的,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具体详见《辽宁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生个人信息更正办理指南》)
2.考生报考课程后,需网上支付费用。缴费平台为易宝支付。报考成功的标志是所报考课程的缴费状态为“已缴费”,考生应及时核实银行成功扣款情况。考生须慎重选择报考课程,确认无误后再网上支付。支付成功后,考生不得修改报考课程,所支付的报考费用一律不退。考生尽可能提前完成课程报考和缴费,避免在结束的最后一天,因网络拥堵等错过报考课程和缴费。网上报考课程期间,考生如果报考或缴费不成功,可咨询所选报考区的招考机构。
3.综合性毕业论文(设计)的考核须在完成该专业课程的学习后方可报考。但是,凡是符合以下三个报考条件之一的老考生,可以到市、区(县)招考办提出报考申请并上交相关证明材料,可不通过服务平台,报考论文或毕业综合考试课程。
①报考停考本科专业的老考生,从停止接纳新生报名起的三年过渡期内,可以申报毕业论文;②报考专业中除可以免考课程之外,其他课程已取得合格成绩(包括实践课程)的老考生,可以申报毕业论文。(包括报考本科二学历考生);③报考专业计划有调整的老考生,包含符合顶替原则的所有课程都已取得合格成绩的,可以申报毕业论文。
4.停考过渡阶段的专业,将不再接纳新生报名。
5.选择沈阳市、大连市等地报考的考生,需注意两地下设考区的开考专业设置(详见附件2、3)。
6.考生报考有特殊要求的专业(护理专业专科、护理专业本科、药学本科、中药学本科、公安管理本科等5个专业),考生须符合《报考简章》中规定的报考条件。
7.考生须妥善设置和保管个人密码,以免因密码外泄造成报考信息被非法篡改。考生如忘记密码,无法正常登陆服务平台,可通过密码重置页面或通过所在考区招考机构重置密码。
8.考生须在考前一周内登录服务平台*打印《2018年10月辽宁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准考证》。考生在考前须熟记自己的准考证号、考试时间、地点、科目等信息,以免耽误考试,参加考试必须携带有效身份证和网上打印准考证方可入场。
一、关于江西警察学院学生对待公共选修课现状调查综述
本次课题调查以15级公安专业大二学生为研究对象,专业分布包括侦查学、治安学、刑事科学技术、交通管理工程、安全防范工程、经济犯罪侦查。问卷共发放150份,总共收回149份,其中有效问卷133份,有效回收率89.26%。另外,以口头的方式对其中5名学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访谈,以收集更为客观的事实佐证。
通过调查分析,学生的选修课“一高一低”是目前最突出的现状。“一高”指的是出勤率高。问卷中从不缺席者占40%,缺席1-2次者占43%,而缺席5次以上的仅占7%,由此可见学员选修课出勤率比较高,这归咎于课堂点名机制。“一低”指的是课堂效率低。34%的学员上选修课时玩手机、听音乐、聊天 、睡觉,28%的学员选择看课外书或者做自己的作业,认真听课并做笔记的占22%,课堂效率低是教学质量的突出问题。
学员出勤率高达83%,但上课认真听讲者约占五分之一。这强烈反应出勤率只是“假想乐观”,公共选修课的学习出现疲软滞胀现象,“选而不学”“出勤不出力”情况严重。公选课走向畸化发展方向:课堂资源浪费,学生虚度课堂时光,老师疲于授课,这已然违背创始者本意。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员对学院开设的选修课程总体评价十分满意、满意分别占13%、33%,一般、不满意的合占54%。而造成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老师讲课死板提不起兴趣,还有17%学员认为上选修课简直是浪费时间。访谈中也有学员反应:有些老师的教学方式过于死板,纯理论教学实在枯燥,部分老师的授课态度需端正,上课过于散漫,全程放视频未免过分草率。诚然,学院公选课管理机制亟需规整。绝大数课程以小论文的形式结课考试,只要出勤率高分数都不会低,正因如此,滋长了学员“混学分”的心理。教学方式呆板,结课考试流于形式,老师教学评估管理程序和学生课堂纪律规制亟需完善。
二、学生对公选课“选而不修”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选课难
选课难一方面体现在选课期间服务器常常呈崩溃状态,进不了教务系统,几经周折仍刷不出选课页面,同学们的耐心一点点瓦解殆尽,最终放之任之,选择自己并不中意的课程。另一方面是学院公共选修课程类别较为单一,优质课程缺乏。我院通识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共30种,主要有书法、英语文学欣赏、影视鉴赏、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器乐作品赏析、现代社交礼仪等三十种,多为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其他关于艺术与体育类、计算机技术、自然科学、外语学习等广泛的领域没有涉及,不能满足不同学习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思想认识不足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能否从公共选修课中汲取专业课程之外的知识,关键在于学生的学习态度。部分同学对自身知识结构定位单一,将成才目标仅限于通过公务员考试上,学习目的倾于功利性,在繁重的学业任务和高压式警务化管理下易将公选课当作“娱乐课”、“减压课”,加之校方也不够重视,最终导致“选而不学”之风愈演愈烈。就老师而言,教师在学生培养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课程传授方式、课堂氛围和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在教学实践中,部分老师囿于行政工作、科研项目、必修课教学等,忽略校方较弱关注的公共选修课,对于公选课内容的教学常常“照本宣科”,如此一来便给予学生们消极的心理暗示,更加弱化了选修课的地位。
(三)课程管理机制不完善
对专业课程的监督管理是学院的工作重心,按期进行教学评估、学生反馈调查,督导员巡查考试现场。但鉴于公共选修课种类跨度大,学科性质不同,考试难以集中组织,结课考试形式都由任课老师决定。学生在访谈中表示:大部分老师都无视课堂纪律或者已经“习惯”学生不听课,几乎所有老师都以上交小论文为期末考试内容,且只要出勤率高结课成绩都不低。正因如此,更是滋长了学生“混学分”的心理。综上,公选课的教学评估和考核缺乏校方规范管理,亟需相关管理规制的完善。
三、对待公共选修课“选而不修”态度的解决方法及对策
当下公安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警察的职业意识,警察的职业道德与素养,具有与警察岗位相适应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技术技能。同时公安高校也要以公安特色教育作为公安高校持续发展的基石,一方面是法律课程和公安业务课程的学习,另一方面则是人文和科学技术选修课程的提升综合素质与能力。学警们的需求有备考公务员相关课程的指导,如申论,行测的学习;也有对艺术与体育,自然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课程的向往与追求,我们应立足于公安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学警需求来完善公共选修课的设置,让学生爱学,让老师乐教。
(一)加强选修课建设与管理,优化课程结构
公共选修课是公安院校课程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培养应用型公安人才和实现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学校更应重视加强选修课建设与管理,完善课程结构,人文科学技术模块和专业知识拓展模块都应有所涉及,比如世界警察、警察心理学、国际犯罪、中国古代建筑史、排球、茶道等。
(二)引进moocs教学模式
我国公安教育起步较晚,才60多年的历史。几十年来,经过公安教育学界和公安实战部门的努力,我国的公安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公安高校学科建设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公安学科体系的建立和形成较慢,学科建设基础薄弱,学科建设主体意识不强,学科体系的科学性、规范性、合理性还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在新建公安本科院校体现得更为明显,成为制约新建本科院校跨越式发展的瓶颈。
1学科建设意识不强,缺乏整体建设规划
一般说来,我国的专科院校专业建设意识要远浓于学科建设意识。在专科院校那里基本不提学科建设。正因如此,脱胎于专科院校的新建本科院校就存在“学科建设集体无意识”的先天性缺陷,这种先天性缺陷的存在,使得唤醒学科建设意识的这种使命在新建本科院校中显得尤为迫切,而一份科学合理的学科建设整体规划毫无疑问地体现了学科建设意识的真正觉醒。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现实中,一些新建公安本科院校在学科建设上缺乏基本规划,既没有相应的短期安排,也没有中长期规划,学科建设处于盲目的状态;一些新建公安本科院校虽然有学科建设规划,但规划的质量不高,缺乏整体性和可操作性,在实践的过程中随意性很大,缺乏全局性考虑。
由于学科建设意识不高,学科建设在高等学校的生命线地位就无法得以体现。某些新建公安本科院校就没有设立专门的学科建设管理机构和专门的领导抓学科建设,通常是在教育主管部门组织新设专业论证审批时,才走过场式地搞些材料予以应付;更有甚者,连学科建设的概念、原则和内涵都搞不清楚,观念模糊,学科建设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2学科建设基础薄弱,师资和科研力量不强
师资队伍和科研力量既是学科建设的构成要素,又是建设高水平学科的基础条件。新建公安本科院校大都由公安专科院校升格而来,先天性存在师资队伍欠缺和科研力量薄弱这两块软肋,导致了新建公安本科院校学科建设基础薄弱和学科建设进展缓慢。就师资队伍而言,存在的问题不少。一是专任教师数量少,行政管理人员比例偏高。近年来,由于部分公安院校实行“参公”管理,行政官僚化气息进一步强化,许多教职员工热衷于追逐行政管理岗位,专任教师所占比例日益减少,导致教师上课任务太重,难以集中精力搞学科建设。二是学历层次偏低,专业素养不高。新建公安本科院校教师学历层次偏低,主要因为她由专科升格而来,基础较差。尽管不少原有的教师经过在职攻读硕士、甚至博士学位,但学历基本上还是本科,甚至专科。加上,我国公安院校教师特别是公安类高学历教师补给渠道的狭小,使得有公安专业背景“科班出身”的高学历的行家里手成为抢手的“香馍馍”,每年培养出来的少量公安专业硕士、博士,不是进了公安管理机关就是选择了经济条件好、师资力量强的老牌本科院校,新建公安本科院校,特别是中西部的院校每年公安专业教师就很难得到有效 补给,只好引进相关专业的高学历教师或自我培养“半路出家”转型教师。这些教师虽有高学历高学位,但专业水平并不高,搞起学科建设来往往力不从心。三是高水平的教授少,知名的更少。客观地讲,新建公安本科院校在升本前后,想方设法地引进和培养了一部分高职称教师,高级称职教师的比例得到了提高,进一步优化了学历职称结构。但真正有影响力的知名教授却是凤毛麟角,真正能承担起学科带头人的少之又少。就科学研究来讲,总体水平较低,高水平的成果少。一是省部级以上立项和奖励少,科研档次不高。二是科研创新能力不强,论文的转载率不高。科研论文能否被权威数据库转载,是论文学术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近年来,新建公安本科院校发表的科研论文数量在增多,但论文的学术含量不高,低层次研究和重复研究较多,能在重要数据库上转载的不多。三是理论创新不够,解决重大实践问题的成果少。公安学科的实践性很强,其研究成果理应能解决实际工作提出的一些重大问题,发挥其对实践的能动指导作用。但客观现实是,由于新建公安本科院校理论上的创新能力不强,导致其能解决重大实际问题的成果并不多。
3学科发展不完善,学科之间缺乏支撑
由于我国公安教育起步晚,与公安教育相关的学科还很不成熟,公安学作为公安院校的主干学科,几十年来一直作为二级学科归属于法学一级学科门下,直到2011年才跻身一级学科行列。作为新增的一级学科,公安学学科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同时,公安高校具有特色鲜明的专业和行业特点,专业设置比较单一,且多为边缘、交叉学科,专业化和职业化比较强,这就要求公安院校统筹协调学科建设,注意学科发展的连贯性,建立坚强有力的学科支撑体系。在大力建设公安学主体学科时,要适时加强决策管理学,网络技术学,信息技术学等相关边缘交叉学科的发展,以便形成相互支撑,共荣共生的学科发展生态环境。此外,新建公安本科院校学科建设,不仅要有本科教育的支撑,还要有努力创造条件争取开展研究生教育,这不仅是学校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科本身发展的需要。
4学科建设欠特色,盲目操作性强
近年来,新建公安本科院校在学科建设上也做了不少工作,有的还取得了不错成效。譬如云南警察学院的禁毒学学科建设颇具特色。但是总体来讲,还不够系统和完备,学科建设还比较盲目。主要体现在:一是重传统轻新兴学科。新建公安本科院校热衷于在传统公安学科(如治安学、侦查学)上增加投入,而对目前尚显稚嫩,却能体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特色交叉学科则比较漠视。二是学科目标模糊,学科特色优势不明显。一些新建公安本科院校在凝练学科建设方向上欠火候,没有形成明确的主攻目标,研究方向和内容与其他院校雷同,未能形成优势和特色,因而在发展前途上处于弱势。三是缺乏有效的学科发展和投入机制。学校的学科建设工作往往“零打碎敲”,学术资源缺乏有效的整合和配置,重点(特色)学科建设缺乏人力、财力和物力保障,难以形成“拳头”、“特色”学科。新建公安本科院校科研上存在的上述问题,造成其学科建设的攻坚能力低,必将影响其学科建设健康快速发展。
二新建公安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策略
学科建设,简而言之就是两个问题:一是建设什么的问题,二是怎么建设的问题。上文第二部分论述的学科建设任务,实际回答了建设什么的问题,下面我们来谈谈怎么建设的问题,即学科建设的策略问题。
1遵循学科发展规律,正确制定学科建设规划
加强学科建设必须高度重视搞好学科建设规划问题。新建公安本科院校,应立即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制定学科建设规划上来,要通过抓学科建设这一着力点,有效地整合学术资源,促进学校规模、质量、效益、结构的协调发展,真正使办学水平迈上新的台阶。制定学科建设规划,应着眼本校的发展定位,与公安高等院校的整体目标和方向一致,体现公安特色和公安工作的发展方向;要按照学科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办事,体现各学科之间相互支撑,体现人文素质与科学精神相结合;要处理好长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近期应“重点支持,力求学科建设能迅速搞上去”,远期要“保持后劲,达到学科可持续发展的目的”;[2]要牢固树立“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思想,在人力、物力、财力有限的现实条件下,进行合理布局,不搞“全面发展”,以保障学科发展的活力。
2加强宣传和领导力度,为学科建设提供思想和组织保障
新建公安本科院校要加大学科建设的宣传力度,不断增强学科建设意识,要在全校教职工中开展以学科建设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思想大讨论,通过组织全校教职工认真学习关于学科建设的文件和文章,转变观念,加深对学科建设重要性和内涵的认识,提高加强学科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人人关心、参与学科建设的良好氛围,不断增强学科建设意识。要切实加强对学科建设的领导,成立学科专业建设领导小组,由分管教学的校领导主管学科专业建设,学校学科专业建设领导小组可下设学科专业建设办公室,负责学科专业建设的日常工作;各系部也应成立由系部领导及有关学科带头人或学科负责人组成的学科专业建设小组,其主要职责是,对本学科领域当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趋势进行分析,结合本单位实际提出研究方向和学科建设构想,负责制定本系部学科建设规划并组织实施,协助校级学科专业建设领导小组做好有关协调工作。[3]从组织上为学科建设提供保保障。
3确立学科结构体系,积极推进学科群发展
结构体系是指若干有关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构成的整体。我国教育系统依据学位与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对学科结构的构建包括学科门类、一级学科、二级学科(专业)和研究方向四个层次。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来看,一个学校的学科体系主要由基础学科、主干学科、支撑学科和交叉学科四个部分构成。[4]基础学科包括基础理论学科和应用基础理论学科,是学科建设的基础部分。具体到某个学校,究竟哪些学科属于基础学科,是与学校的性质、类型密切相关的。就新建公安本科院校性质来讲,属于应用型、教学型、政法类本科院校,其基础学科就是法学,因此要加强法学这门应用基础理论学科的建设,而不是其他纯理论的基础学科。主干学科一般是学校的特色和优势学科或者是“拳头”学科,一般也是培养本科生比较多的学科,对新建公安本科院校而言,治安学、侦查学就是主干学科。支撑学科,就是起支撑作用的学科。学科建设离不开学科间的互相支撑。过去一些单科性学校的学科建设上不去,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科过于单一,其主干学科得不到相关学科的支撑造成的。对新建公安本科院校而言,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和技术类学科就是其支撑学科。所谓交叉学科,就是由前面所讲的三类学科通过交叉、融合和相互渗透而形成的新兴学科,它往往是从某个学科新的生长点上发展起来的。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态势下,新建本科公安院校一定要注意对网络侦查学、警察心理学等此类交叉学科的发现与扶持,这是一个学校学科建设的生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学科之间既竞争又共生的特性与原理表明,任何学科既是学校有限资源的争夺者又是另一学科发展资源的提供者,不同学科之间彼此竞争又协同发展。因此,新建公安本科院校学科建设应充分发挥不同学科之间的协同效应,按照学科之间的竞争与共生机制,积极推进学科集群化发展。[5]譬如,新建公安本科院校可以在刑事一体化思想指导下,积极构建刑事法学学科群。这个学科群包括犯罪学、心理学、侦查学、刑法学、刑诉法学、监狱学等多个学科。这个学科群中的每个学科都研究对付犯罪,但在对付刑事犯罪中担负的职能任务不同,着眼点不同,这样能更有效地认识、打击、治理和控制犯罪;同时也有利于发挥学科群的交叉效应和横向效应,促进学科间横向联系和多学科交叉渗透,形成新学科和边缘学科,并在优势学科的基础上派生出新的专业方向和增长点。[6]
4加强学科梯队建设,为学科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学科梯队在学科建设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学科梯队建设的关键,是选拔和培养学科带头人。学科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科带头人的作用,没有学科带头人,学科建设就少了核心。新建公安本科院校应通过建立健全有效的培养机制、育人机制和激励机制,培养和引进一批水平高、能力强、视野开阔,乐于协作的学科带头人,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在学科建设的引领和示范作用。要下大决心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整体学术水平较高、团结协作、富有活力的学术梯队,保证每个学科梯队中必须有一位在本学科学术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教授为学科带头人;每个学科方向,有一两名学术届地位较高的教授为学术带头人;每个学术带头人,要配备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学研究人员,形成结构合理的学科梯队,为学科建设提供充分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5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彰显学科特色与优势
学科建设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齐头并进。在人力、物力、财力有限的现实条件下,新建公安本科院校要牢固树立“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思想,进行合理布局,不搞“全面发展”,要毫不犹豫地走“凸显学科特色,优先发展重点”学科建设路线。要选择那些具有公安特色和竞争力,具有示范推动作用的优势学科给予政策倾斜,进行重点建设,凸显学科特色和优势。重点学科在全校所有学科中按照重点学科遴选标准公开遴选,采用校内外专家共同评审的办法产生。对建设较好的校级重点学科优先推荐为省级重点学科评审,对条件成熟的省级重点学科要积极申报国家级重点学科,要初步形成校级、省级和国家级重点学科互相支撑,相得益彰的局面。同时要发挥重点学科的辐射作用,“以重点带动一般”,注意重点学科与一般学科的协调发展,使学校学科建设的整体水平迈上新台阶。
6加强学科基地建设,提升科研和学术水平
科研项目是学科建设的载体,学科基地是人才培养、科技经济服务和教育文化服务的主要场所,是学科建设的依托。科研项目的立项和攻关,可以使本学科教师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整体发展,从而促进整个学科水平的提高。同时,学科基地可以为科学研究提供良好的实验、研究环境和条件。[7]新建公安本科院校应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建设高水平、有公安特色的实验室;应结合地方公安工作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确立研究项目,以研究项目为驱动力,带动实验室水平的不断提高;要结合新建公安院校自身的教学型、实战性和应用性特征,密切与公安工作理论前沿和公安高新技术产业的联系,在企业、公安局所建立警学研相结合的学科基地和教学实习基地,为学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同时,新建公安本科院校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创造条件鼓励广大教师进行科研,积极组织各学科申报高级别科研课题,把争取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作为科研处和各重点学科的首要任务来抓。鼓励与外单位开展合作研究,联合承担高级别研究项目。加强与国内外同行的学术交流,了解学术动态,追踪学术前沿,创造条件,积极争取高级别科研奖励。通过成果奖励扩大学校在国内外同行中的影响,努力提升学校的学术声誉与学术水平。
总之,新建公安本科院校学科建设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一个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过程,任何“一劳永逸”和“一蹴而就”的想法是不现实的。学科建设目标的实现要靠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和长期奋斗,特别是各级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的扎实工作和辛勤劳动。因此,我们需要在理性认识新建公安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现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建公安本科院校加强学科建设的策略,唯有这样,学科建设工作方能做得更完善、更美好。
参考文献
[1]陈廷根.学科建设:高校发展的基石[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
[2][6]李锡海.试论公安院校的学科建设[J].公安研,2004(8).
我叫xxx,XXX年毕业于XXX大学xxx专业,xx年xx月xx日,我幸运地走进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首先,我要感谢医院给予我展示自我的舞台和施展才华的机会,同时也要感谢各位领导和同事多年来对我工作的支持和帮助!中层干部实行公平、公正、公开地竞争上岗,这是我院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的重大举措,也是我院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有益尝试。我一是拥护,二是支持,三是参与。我将珍惜这次提高自己、锻炼自己的机会,勇敢地走上台来,接受大家的评判。
今天,我竞聘的岗位是医务科副科长,是因为我具有以下几个优势
第一、敬业、务实的态度,打好了干好一切工作的基础
我的敬业精神比较强,工作认真负责,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善于接受新事物,爱学习、爱思考,工作中注意发挥主观能动性;诚实做人,踏实办事。
第二、不断的学习,提高了自己的专业水平
常学习、勤看书,已经成为了我的生活习惯。通过坚持不断的学习,使我的业务能力和理论水平得到的迅速的提高。工作以来,我在国家级、省市级杂志上发表了多篇医学论文。其中发表在——上的2篇论文分别获——等奖、——二等奖和——医学会**-**年度优秀论文一等奖。(详细列举所取得的成绩)
第三、多年的工作,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
自——年毕业以来一直从事基层医疗卫生工作,对医院和临床的基本情况比较了解,并积累了比较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增加具体工作经历)。——年——月在医务科工作至今,全面掌握了医疗、护理、医技、药剂等部门的业务工作,熟悉了本部门的职责任务和规范,具备了本部门工作的素质和要求,掌握了搞好作好医务科工作的方法和策略。同时,比较圆满地完成了科长交给的各项任务,并在医疗质量管理上狠下功夫,为提高我院的医疗质量做出了应有的努力。
总之,多年的医疗基层工作养成了我勤奋好学、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品质,成为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内在动力。这是我做好这一极富挑战性工作的最大优势。
如果我竟聘成功,我将在院部的正确领导和科长的直接领导下,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把病人是否满意作为衡量服务质量的尺度,努力提高自身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做医院良好形象的坚定维护者。
如果我竞聘成功,我将切实履行医务科副科长的职责,努力学习和掌握医疗卫生相关法律法规知识,提高危机处理能力,有效解决医疗纠纷;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切实做好打架伤害患者的管理;积极沟能协调,处理好与公安局的关系,配合公安机关做好打架案件的调查。
如果我竞聘成功,我将协助科长进一步抓好以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进一步完善我院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形成院、科、组三级质控网络,从每一份病历、每一张处方抓起,使病人从入院到出院,每一个环节都能得到规范的、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并重点抓全面质量管理,使质量检查制度化、标准化、经常化,把各类医疗缺陷和差错消灭在萌芽状态。
2.化学论文中表格设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3.合成类化学论文前言的审改原则及实例分析
4.合成类化学论文摘要的基本标准及其审改实例
5.合成类化学论文题名的审改原则及实例分析
6.科技文献检索与化学论文撰写
7.如何撰写分析化学论文
8.提高化学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思考
9.课程论文在公安基础化学教学中的实践
10.化学论文中几组易混字辨析
11.基于合著论文的学科知识流动网络的特征分析——以“药物化学”学科为例
12.2002~2012年我国化学类高被引论文分析
13.广西高校大学生化学论文设计竞赛的实践与研究
14.医用化学论文写作的实践教学
15.30种化学类核心期刊高被引论文研究
16.千名医学家推荐最新七大生物化学论文
17.课程论文与化学专业实验一体化教学探索与实践
18.浅谈化学专业英语论文写作
19.化学化工本科毕业论文产学研教学模式的实践
20.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论文的统计分析
21.PTA量表在物理化学课程论文评价中的应用
22.缩短科技期刊周期的思考及实践——以《化学学报》为例
23.指导教师在化学本科毕业论文中的指导作用
24.物理学、化学论文的特点及写作要求
25.促进化学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高的几点思考
26.美国化学镀镍年会论文综述
27.高被引论文的参考文献特征研究——以化学领域为例的实证分析
28.物理学、化学论文的写作特点和要求
29.广东省举行分析化学论文报告会
30.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毕业论文化学实验的绿色化
31.1983年分析化学论文报告会概况
32.分析化学论文报告会在陕西临潼召开
33.化学化工本科毕业论文存在问题和改革措施
34.电子期刊库对于高校化学学科科研的文献保障状况研究——以上海师范大学化学学科用户近五年SCI收录论文为例
35.应用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控制的探讨
36.试析化学类论文英文摘要特点
37.化学类论文图形摘要的主要类型及设计技巧
38.诺贝尔奖与科学家论文数量、被引频次的相关性——基于2000-2010年诺贝尔化学、物理学获奖者的实证研究
39.化学基础研究论文的引文统计与评价
40.我国化学论文产出的科学计量分析
41.农科院校提高化学类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探索与实践
42.2000~2004年SCI-E收录《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论文分析
43.中美科技期刊论文英文标题词汇特征对比分析——以化学类为例
44.国外新发表的皮革化学论文
45.综述论文在化学期刊中的作用及编辑组稿策略——以《高等学校化学学报》的办刊实践为例
46.应用化学毕业论文教学中指导教师和实验员角色的探讨
47.小论文在分析化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48.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有机化学)论文统计分析
49.地方本科院校化学化工类毕业论文教学改革
50.转型目标下如何提高化学类专业毕业论文质量
51.课程论文在食品化学理论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52.论文式实验报告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53.中美高影响因子化学类科技期刊研究性论文标题用词对比分析
54.如何提高化学、化工类毕业论文质量
55.化学专业科研论文的撰写技巧探究
56.论化学类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
57.高师院校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中的问题及其撰写要求
58.论文写作在专科临床医学专业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59.一九八年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论文报告会论文目录
60.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论文式实验报告
61.地方高校应用化学本科毕业论文改革探索
62.化学专业毕业论文教学改革与应用型科研人才培养的实践
63.中国化学研究论文总数已名列世界第三
64.普通本科院校化学化工类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改进探索与实践
65.第四次中日煤化学、碳——化学论文报告会介绍(Ⅱ)
66.指导化学工艺专业硕士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的一些体会
67.化学文摘(CA)对我国化学期刊论文的处理
68.提高独立院校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探讨
69.应用化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实施方案的探索及实践
70.保障应用化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探索
71.Elsevier收录我国分析化学类期刊论文的特点及对题名和关键词的修改
72.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过程控制及管理探索——以广西大学化学化工类硕士学位论文为例
73.应用化学专业毕业论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指导策略
74.提高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实践与思考
75.中国化学研究论文总数名列世界第三
76.化学论文关键词的选定与排序
77.理工科本科毕业论文改革创新模式研究与实践——以化学类专业为例
78.化学化工常用软件在相关科技论文中的应用
79.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中创新性问题的思考
80.提高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探讨
81.浅谈《科技论文写作》在化学化工专业本科教学中的作用—以“合肥学院能源化学工程”专业为例
82.提高化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建议
83.科技创新导向的化学化工类本科毕业论文模式思考与实践
84.化学化工类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
85.“《化学学报》2014年度最具影响力论文奖”揭晓
86.提高应用化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探索与实践——以安徽工程大学应用化学专业为例
87.“《化学学报》2014年度最有影响力论文奖”揭晓
88.“《化学学报》2013年度最有影响力论文奖”揭晓
89.理工科本科毕业论文现状及分析—以化学类专业为例
90.应用为导向的《化学文献检索及论文写作》教改探索
91.《结构化学》教学中设置课程论文的思考与尝试
92.有机化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改革的探索
93.我国成为化学论文大国
94.28届地质大会有关矿物岩石地球化学论文摘要选
95.强化化学本科毕业论文实验教学环节的几点探讨
96.化学十年:世界与中国——基于2001-2010年WoS论文的文献计量分析
97.校企合作指导应用化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的新模式的探讨
1 引言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如何提升现代人的精神生活质量并有效应对心理压力是一个值得全社会深入思考的现实问题。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是国家重要的储备人才,是国家未来的期望。大学阶段作为一个特殊的时期,是个体心理成长与发展的关键期,其心理压力与精神生活质量不仅事关其个人的发展,而且对家庭和社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近年来,受复杂的家庭、学校和社会因素的影响,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压力问题与精神生活质量状况日益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公安院校作为具有明确职业定位和鲜明行业色彩的特殊院校,其培养的人才将在未来肩负打击犯罪和维护社会稳定的执法工作,其心理压力与精神生活质量如何,从短期来看,影响着他们在校期间的生活状态,关系着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教育效果,从长期来看则事关公安院校能否培养出心智健全和专业素养优异的警务人员,能否有效处理心理压力对其规范有效地开展执法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为了了解当前我国对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研究现状,以“大学生心理压力”为关键词,以中国知网(CNKI)为平台进行精确查询,共获得205篇期刊研究论文。进一步分析这些论文的研究主题可以发现呈现出如下特点:一是注重分析当前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王宇,2007);二是编制适合大学生特点的心理压力测评工具(车文博,张林,黄冬梅,张旭东,2003);三是部分论文运用实证调查的研究方法来分析当前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现状(张林,车文博,黎兵,2007);四是根据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特点与表现形式,提出了一些原则性的应对措施与缓解策略(周曼,2010);五是分析大学生心理压力与其他心理变量的关系,力图分析大学生心理压力作用的心理机制(周林,宋海娟,2013)。为了了解当前我国对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的研究现状,以“大学生精神生活”为关键词,以中国知网(CNKI)为平台进行精确查询,共获得17篇期刊研究论文。进一步分析这些论文的研究主题可以发现,这些论文主要围绕以下方面展开:一是分析当前大学生精神生活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对策(温梅,吴子国,赵艳萍,2007;李燕华,2001);二是采用调查的方法了解当前大学生精神生活的现状(葛操,2000;陈春雷,2012);三是对大学生精神生活影响、干预和管理方面的研究(李继兵,周小宁,2008;刘春兵,2000);四是研究大学生精神生活的评价标准(吴子国,路宝剑,赵艳萍,2008)。
当前关于大学生心理压力与精神生活质量研究存在的主要不足是:一是研究对象主要是地方大学的大学生,缺乏对公安院校大学生这一独特群体心理压力与精神生活质量的研究与分析;二是当前研究偏重于文献综述与理论分析,缺乏基于实证调研的数据统计与分析,相关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值得商榷;三是对大学生心理压力与精神生活质量的研究多是分散进行的,缺乏对这两个重要心理变量之间作用机制的研究;四是对大学生心理压力与精神生活质量的干预引导策略过于笼统、缺乏可操作性,对有效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提升精神生活质量缺乏指导价值。因此,以公安院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考察心理压力与精神生活质量的基本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心理压力对精神生活质量的影响效果,在此基础上提出系统化、可操作化的提升策略,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目的
在文献梳理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之上,明确公安院校大学生心理压力与精神生活质量的基本内涵,通过实证调研的方法考察当前公安院校大学生心理压力与精神生活质量的基本现状,分析影响公安院校大学生心理压力与精神生活质量差异性的主要因素,并深入分析心理压力对精神生活质量的影响效果,在此基础之上提出有针对性的减少大学生心理压力并提升精神生活质量的应对策略。
2.2 研究工具
2.2.1 大学生心理压力问卷
采用崔丽娜(2009)编制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压力源问卷,该问卷共包括突发性压力(7个题目)、经济压力(6个题目)、就业压力(7个题目)、学业压力(6个题目)和人际关系压力(10个题目)5个维度,共36个题目,问卷采用五点计分。相关编制和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心理危机压力源问卷的内部一致性 α系数为0.93,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该问卷可以分为5个维度,且各维度与总分的相关系数介于0.80到0.94之间,表明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各维度的具体内涵如下,“突发性压力”是指一些重大与突发的事件或对大学生具有比较重要意义的压力事件,如重大自然灾害、面临退学、违纪处分、亲友死亡等给大学生造成的心理压力;“经济压力”是指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导致没有足够的学习与生活费用造成的心理压力;“就业压力”是指大学生对就业前景担心产生的心理压力;“学业压力”是指大学生因考试成绩不理想或学习负担沉重导致的心理压力;“人际关系压力”是指大学生不会处理人际关系或人际关系紧张而产生的心理压力。
2.2.2 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问卷
采用焦岚博士(2012)编制的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问卷,该问卷共包括价值判断(16个题目)、心理健康(11个题目)、生命质量(6个题目)、幸福体验(4个题目)和心理成长(3个题目)5个维度,共40个题目,问卷采用5点计分。相关编制和研究结果表明,5个分维度的内部一致性 α系数介于0.83~0.90之间,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 α系数为0.91,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x2/df为2.04,IFI、GFI、NFI和RMSEA分别为0.92、0.90、0.86和0.04,表明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各维度的具体内涵如下,“价值判断”是指大学生对自我价值方面的价值追求、价值认知和社会价值方面的社会期望与社会比较;“心理健康”是指大学生协调发展方面的认知水平、情绪反应及社会适应方面的适应能力、人际关系;“生命质量”是指大学生涉及生存质量方面的身体健康、生命活力及劳动质量方面的劳动能力、劳动效率;“幸福体验”是指大学生主观体验方面的生活满意度、正性情感及客观体验方面的幸福指数、幸福比较;“心理成长”是指大学生心理成熟方面的认知统一、人格完善及心理创造方面的内心生活、心理环境。
2.3 调查程序
采取整群抽样法对某公安院校大一到大四各年级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问卷229名,剔除无效问卷22名,获得有效问卷207名,问卷有效率为90.4%。所调查公安院校大学生的基本情况详见下文的具体研究。
2.4 统计方法
本研究采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18.0)对录入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处理,具体的数据统计方法主要有描述性统计分析,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F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公安院校大学生心理压力与精神生活质量的基本状况
数据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公安院校大学生心理压力得分的均分为2.00,这说明从总体上来看,公安院校大学生心理压力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从心理压力各具体维度的得分,介于1.85~2.15之间,其中得分最高的维度为“就业压力”,为2.15,得分最低的维度为“突发性压力”,为1.93。
数据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公安院校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得分的均分为3.89,这说明从总体上来看,公安院校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从精神生活质量各具体维度的得分,介于3.65~4.15之间,其中得分最高的维度为“价值判断”,为4.15,得分最低的维度为“心理健康”,为3.65。
3.2 公安院校大学生心理压力与精神生活质量的相关分析
为考察公安院校大学生心理压力与精神生活质量的关系,对心理压力与精神生活质量及其各附属维度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心理压力与精神生活质量及其各附属维度均为负相关,除“突发性压力”与“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的部分维度相关不显著外,公安院校大学生心理压力与精神生活质量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这一研究结果说明,公安院校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水平越高,那么精神生活质量就会越低。
3.3 公安院校大学生心理压力对精神生活质量的预测作用
为了考察公安院校大学生心理压力对精神生活质量的预测作用,明晰心理压力与精神生活质量之间的作用机制,我们以心理压力的各维度为预测变量,分别以“价值判断”、“心理健康”、“生命质量”、“幸福体验”、“心理成长”得分和精神生活质量总分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人际压力”可以解释“价值判断”3.6%的变异;“就业压力”可以解释“心理健康”12.2%的变异;“学业压力”可以解释“生命质量”12.0%的变异;“就业压力”和“经济压力”可以解释“幸福体验”9.6%的变异;“学业压力”可以解释“心理成长”5.5%的变异;“就业压力”可以解释“精神生活质量”9.2%的变异。由此可见,“学业压力”、“就业压力”、“人际压力”和“经济压力”分别能够显著预测精神生活质量诸维度,其中“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发挥着更为普遍的预测效果。这一研究结果说明,改善和缓解公安院校大学生的学业压力、就业压力、人际压力和经济压力对提高他们的精神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4 结论与建议
4.1 公安院校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现状
公安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总体上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在心理压力的诸维度中,得分最高的维度为就业压力,得分最低的维度为突发性压力。这一研究结果表明,当前公安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总体上处于一种较为积极的状态,心理压力的总体水平较低。值得注意的是,就业压力在心理压力的诸维度中得分最高,出现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在于,当前公安院校大学生毕业时需要参加竞争性的公务员考试才能参加公安工作,这就要求公安院校大学生不仅需要学好专业知识,具备从警的业务能力,达到公安院校的毕业标准,而且还需要通过“门槛性”的公务员考试,这就给其顺利就业增加了双重的压力。因此,当前公安院校大学生面临最大的心理压力为就业压力也就不难理解了。这一研究结果对公安院校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策略的启示是:一方面要看到公安院校大学生心理压力处于较低的水平,为通过多种形式的心理教育和引导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另一方面要注重对得分较高的心理压力维度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和引导,特别要注重采取有效措施缓解学生的就业压力,通过课程设置与教育训练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业务素质和公务员考试能力。
4.2 公安院校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的现状
公安院校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总体上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在精神生活质量的诸维度中,得分最高的维度为“价值判断”,得分最低的维度为“心理健康”。这一研究结果表明,当前公安院校大学生的精神生活质量总体上处于一种较为积极的状态,尤其是在对自我价值方面的价值追求、价值认知和社会价值方面的社会期望与社会比较方面处于较高的水平,这某种程度上体现出公安院校对学生思想价值观方面教育的成果。值得注意的是,精神生活质量的诸维度中,“心理健康”维度的得分最低,这一研究结果说明,当前公安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值得学校教育管理者和学生工作者引起足够的重视。实际上,心理健康在整个精神生活质量中占有基础性地位,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问题的人,会有着较高的精神生活质量。因此,提升公安院校大学生的精神生活质量,可以从精神生活质量的诸维度入手,以“心理健康”等得分较低的维度为切入点,通过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来提升公安院校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的总体水平。
4.3 公安院校大学生心理压力与心理生活质量关系
作者简介:栗长江(1970-),男,河北武邑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人文社科部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国际警务。
课题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提高国际警务合作执法能力研究”(编号:2011SK52),主持人:栗长江。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3)06-0090-04
芬兰位于北欧,人口大约550万人,目前全国共有警力约10,500名,其中着装宣誓警察7,500名,文职人员3,000名。近几年,芬兰警察的组织结构正在发生变革:2010年,芬兰警察最高指挥机构由芬兰国家警察总局更名为芬兰国家警察委员会(National Police Board),并且取消了省级的警察指挥和管理机构。芬兰国家警察委员会隶属芬兰内政部,共包括五大国家警察部门(国家调查局、芬兰安全警察局、国家交通警察局、芬兰警察学院和警察技术中心)和24个地方警察局(还有奥兰德群岛警察局,但由于奥兰德群岛实行自治,警察局隶属地方行政部门领导)。芬兰国家警察委员会位于首都赫尔辛基,现任国家警察总监为裴德儒先生。芬兰国家警察委员会重点有四项职责:一、为全国的警务工作及警务保障工作制定发展规划并且进行指挥监督;二、确保人民得到平等的优质的警务服务;三、协调警察机构之间的合作;四、负责全国警察的绩效管理和资源配置。
芬兰警察学院目前是芬兰唯一一所警察院校。2008年1月1日起,位于坦佩雷的芬兰国家警察学校与位于艾斯堡的芬兰警察学院合并,成立新的芬兰警察学院,主校区设在坦佩雷。芬兰警察学院承担以下几项基本任务:一、提高警务人员的警务技能和信息化基础;二、负责警察培训的招募、学生选择和各种培训班的课程设计和实施;三、进行警务领域的研发。芬兰警察学院的核心价值观为:公正公平;专业过硬;服务大众;身心健康。其远景目标为在2020年将芬兰警察学院建设成为一个备受瞩目的警察教育培训以及研发机构,促进国内外的安全合作。
一、芬兰警察职业教育的特色
芬兰的警察教育属于典型的职业教育,注重“学以致用”,其职业教育具有明显的特色。
(一)一体化的教育培训与职务晋升
在芬兰,芬兰警察学院是唯一一所负责警察学历教育和在职培训的警察高等院校,其对学生的选拔要经过能力评估、入学考试和体检等环节。申请者必须具备从事警务工作的职业素养和身体素质、高中以上教育程度,并且至少有一年以上的工作经历等。为了选拔优秀的学生,芬兰警察学院利用微博等社会媒体与申请者交流,再加上最近几年警院学生良好的就业前景,使报考警察学院的学员大幅提高。比如,警察学文凭课程班(专科班)2008年报考者为947人,录取218人;到了2009年报考者猛增到2014人,录取248人;2010年报考者达到2183人,录取365人。报考者的大幅增加使警察学院得以选拔最优秀的学员到警察学院学习。芬兰警察学院的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都能进入警察队伍,少数进入其他执法部门,不能就业的学生多是由于身体出现了某些不适合从事警务工作的状况,但这样的情况微乎其微。
在芬兰,警院学生毕业入警后其晋升和受到的教育培训是直接挂钩的。警察学文凭课程班的学员进入警队可以直接做高级警员,但是如果维持现状,不继续接受教育培训,直到退休也只能是高级警员。但在职警察要接受进一步的教育培训也有严格的工作年限的限制。警察学文凭课程班毕业加入警察队伍后工作两年,经过能力评估和入学考试,可以继续芬兰警长考试课程班的学习。经过一年半的学习和实践,经过毕业考核,可以有资格升任警长,警探长和高级警探。芬兰警长考试课程班毕业后工作三年,或者警察学文凭课程班毕业后工作至少七年,经过能力评估和入学考试可以参加警务指挥学士学位课程班的学习。警务指挥学士学位课程班分为两个阶段。A阶段需在校连续学习一年半,学业完成后可以有资格升任督查,警探督查和总督察的岗位。处于管理岗位的学员还可以边工作边进修B阶段的课程,为时三年,考核和论文通过后可以获得警务指挥学士学位,有资格升任总督察、警探总督察、副局长以及其他高级领导岗位。警务指挥学士学位课程班的毕业生还可以在芬兰警察学院继续学习警学高级课程,到与芬兰警察学院合作办学的地方大学申请硕士学位,毕业后方可有资格升任局长。
(二)高效的学分化课程设置与模块化教学设计
目前,芬兰警察学院有四个级别的学历教育课程班,还有一些在职的专业培训班,均实行严格的学分制,且理论课和实践课均实行学分制。警察学文凭班共165学分,其中基础理论学习为95学分,工作实践和毕业论文占70学分。芬兰警长考试课程班共45学分,其中导向性研究2学分,指导下学习32学分,选修课最多3学分,实践任务4学分,实战训练4学分。警务指挥学士学位课程班共180学分,A阶段126学分,B阶段54学分。警察学文凭班毕业后从事警务工作两年可以申请参加专业进修学习,学分为45学分。与严格的学分制想对应的是警察学院的模块化教学设计。比如,警察学文凭班的基础学习阶段被分成7大模块,每个模块持续六周:1.芬兰社会;2.警务基础;3.顾客服务和前台接待;4.勤务和紧急警务;5.刑事调查基础;6.侦查;7.监控。七大模块的课程学习完毕后立即在实战教官的指导性进行工作锻炼,在实践中深化对所学课程的认知。职业学习阶段包括三大模块:1.课堂学习模块;2.实习模块;3.自主学习模块。这些课程被分成模块,逐个突破,使得课程的连续性得到明显提高。这些模块重点包含以下三大领域的内容:1.勤务活动:警务基础、通讯系统、法律学习、心理学、武力使用;2.犯罪预防:侦查战术、犯罪现场调查、刑法和刑事诉讼法;3.交通:道路交通法和驾驶技术。警务指挥学士学位课程班A部分包括六大模块:1.基础研究;2.勤务管理;3.刑事侦查管理、4.警察管理;5.研究方法和论文写作;6.见习。学分化课程设置与模块化教学设计有利于知识的连贯性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在教学活动中,芬兰警察学院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包括课堂教学、现场演练、小组实践、自学、基于问题的学习以及网络教学。其基本指导原则可以总结为“学中有练,练中有学,学练相长”。
(三)丰富的实践教学与实效的警务实践
芬兰警察学院特别注重学生的实战技能,因此,在教学过程别突出实践教学,并把学生的警务实践提到突出的位置。芬兰警察学院拥有先进的实战教学设施,充分保障学员得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模拟街区拥有32个不同的训练场景,而且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场景的重组。模拟街区还有完备的视频监控设施,即使不到训练现场,也可以通过探头和录音麦克清晰实时了解训练情况。芬兰警察学院还设有警务指挥中心,该指挥中心并非模拟,而是一个真正的指挥中心,坦佩雷市的街区、建筑、警车所在位置均在显示屏上清晰显示。指挥中心发现可疑车辆后可以实时调取该车是否为盗抢车辆以及车主信息等等,为警察学院的实践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教学途径。可以说,“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是芬兰警察学院办学的一大亮点。警察学文凭课程班中,学生在完成七大模块的基础学习阶段后必须到24个地方警察部门中在经验丰富的警察教官的指导下进行7个月的工作实践,让所学理论在实践中得到夯实。然后再回到警察学院进行为期六周的课堂教学,之后再到国家警察部门,比如国家交通警察局进行为期6个月的实习,在实习期间还要进行远程学习。之后,回到警察学院再次进行课堂学习和自学,最后完成学业论文。需要指出的是,芬兰的警察体系为芬兰警察学院的学生进行见习和实习提供了良好的组织保障。芬兰国家的警察部门属于典型的“条型”,全国警察实行垂直领导,最高指挥机构为芬兰警察委员会,因此,无论学生到地方警察部门进行见习,还是到国家警察部门进行实习,都能得到充分的组织和物质保障。芬兰警长考试课程是在职学习课程,要完成必修课(警察管理、勤务管理、刑事侦查管理)的学习,还要选修语言、指挥等课程。警务指挥学士学位课程班的学员在完成五大模块的学习后也要到警务实战部门进行见习。“学中练、练中学”成为理论和实践结合的重要纽带。
(四)给力的教学保障
芬兰警察学院高水平的教学质量得益于给力的教学保障。芬兰警察学院现有员工213名,其中正式员工占百分之九十(约190名)。芬兰警察学院的教职人员分为实战教官和公共课教师。实战教官教授警察专业课程,具有警察身份,着警服,从实战部门选调;公共课教师不具警察身份,为文职雇员。芬兰警察学院的实战教官为91名,占全体员工的百分之四十左右。在芬兰警察学院,教官和教师占员工人数的百分之五十二,教辅人员占百分之十一,科研人员占百分之十三,而行政人员只占百分之二十四。科研人员不仅从事科研,也进行教学活动,并且指导警务指挥学士学位课程班学生的毕业论文工作。这样看来,芬兰警察学院的教学和教辅人员占到了全体员工的百分之七十六左右,充分体现了“教学优先”的办学理念。特别是实战教官的数量占全体员工总数的百分之四十之强,为芬兰警察学院开展实战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师资保障。
芬兰警察学院拥有现代化的教学实施。警务实战模拟街区功能完备,设施先进,而且最为重要的是模拟场所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重组,使其功能发挥到了极致。与坦佩雷警察局实时连接的警务指挥系统也为学生进行实战教学提供了重要的保障。芬兰警察学院还有警犬训练中心,位于哈米琳娜,负责为芬兰警察购买、训练警犬以及警犬训练员。芬兰警察博物馆就位于坦佩雷的芬兰警察学院校园内,为芬兰警察学院和芬兰警察提供科研支撑和训练活动。
芬兰警察学院还有雄厚的资金支持。2010年,芬兰警察学院的运营资金达到2650万欧元。学生在芬兰警察学院学习期间的住宿、餐饮、警服以及警务装备全部免费供应,而且每月还可以有350欧元的零用钱。如果需要,还可以申请贷款。据折算,芬兰警察学院的学生一般每天花费警察学院160欧元左右,而警务指挥学士学位的学生每天的花费更是高达近260欧元。高素质的教学队伍,先进的教学设施,以及充足的资金为芬兰警察学院进行教学、科研等活动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五)完备的质量保证体系
质量是警察教育培训的核心。新的警察学院组建四年多来,芬兰警察学院院方不断强化质量保证体系(Quality Assurance System)。芬兰警察学院的质量保证体系涉及组织结构、责任分配、办学方法、以及资源配置等警察教育培训及科学研究的各个环节。 具体而言,芬兰警察学院采取双轨制的教育评估机制:在内部,芬兰警察学院采用欧洲近十年来质量管理最为流行的共同评估框架模式(CAF,Common Assessment Framework) 进行自评;在外部,由芬兰高等教育评估委员会进行评估。内部自评首先基于反馈体系,学院把评估指标细化并且印发成册,供员工参照执行。芬兰警察学院通过向学生和员工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获取学院教学、管理等诸多环节的问题。给学生的调查问卷重点针对教育质量和学习氛围,而给员工的问卷则主要针对工作氛围以及内部服务质量。除此之外,学院还对财务、人事管理以及岗位安全等问题进行调查和评估。2012年2月29日,芬兰警察学院成功通过芬兰高等教育评估委员会(FINHEEC, The Finnish Higher Education Evaluation Council )的评估,意味着芬兰警察学院质量保证体系的成功。该评估委员会对芬兰警察学院质量保证体系的评估结果有效期为6年,6年之后芬兰高等教育评估委员会要针对给芬兰警察学院所提评估建议的落实情况及总体的质量保证体系的运行情况进行再度评估。
二、芬兰警察职业教育对我国警察教育培训的启示
芬兰警察学院目前还没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办学规模也不是很大,但是其办学特色有不少方面非常值得我们借鉴。中国的公安本科院校基本都是以学历教育为主,在职培训为辅。以公安大学为例。多年来,经过几代公大人的努力,公安大学形成了五大鲜明的办学特色,即:“高教与培训相结合”,“教书与育人相结合”,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论与实战相结合”,“调研与智库相结合”。[1]这些特色中的有些特色还没有特别落实到位,可以借鉴芬兰警察学院的作法逐步夯实。
(一)优化师资配置,突出“教学”中心
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承担着最为直接的任务,因此,科学的师资配置成为影响教学效果的直接因素。与芬兰警察学院相比,目前,公安大学的师资配置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一是教师与行政人员的比例不够合理,师资短缺的现象在不少系、部明显存在。这种情况并不是公安大学独有的弊端,而是普遍存在于我国的公安高等院校中。芬兰警察学院的教师和教官占到了全体员工的百分之五十二,教官更是占到了全体员工的百分之四十之强,而我国的公安高等院校行政人员在全体员工中所占的比例明显偏高。二是教师缺乏实战背景。我国公安高等院校的教师绝大多数都是来自高等院校,没有在警务实战一线工作过,因此,缺乏实战经验,不免造成教师本身理论和实践的脱节。这一点在我国唯有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形成了比较良性的师资配备。该校2007年8月申报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成为中国警察职业教育改革的开路先锋。该校有专职教官121人、专任教师教员90人、另聘兼职教官196人[2]。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虽然早有呼声“我国警察学校应尽快完成由学历教育向职业教育的转变”[3],公安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并未形成主流。比如,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在停办了几年学历教育后,今年又继续开始了学历教育。因此,在学历教育模式下如何优化师资配置正是我们需要向芬兰警察学院借鉴的地方。芬兰警察学院的后勤和行政服务许多都通过外包的形式进行了社会化,因此,即保证了所有员工都以“教学”为其中心工作,又解决了行政人员的“臃肿”现象。我国公安高等院校在选调教师时,可以考虑从警务实战部门招聘,而不只是从高等院校招聘,吸收具有实战经验的在职干警加入公安大学的教师队伍。另一方面,积极完善教师下派锻炼的政策,加强与地方警务部门的沟通和合作,并且加强对教师实战锻炼效果的评估。
(二)优化实战教学,确保学、练结合
近年来,公安教育紧紧围绕学生毕业后“干什么”、“能干什么”,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突出公安特色,强化实践教学,逐步探索和建立了课堂教学与警务实践有机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公安大学为例:为了切实强化实践教学,公安大学在全国各地公安机关建立了几十所实践教学基地,并于2011年6月,成立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警务实战训练部。警务实战训练部将紧密结公安工作发展形势和警务实战需求,着力抓好实训项目开发、教学资源建设、实训教学实施、警务实战训练研究、与公安实战部门合作等工作,积极推进构建教、学、练、战一体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这些努力无疑对公安大学实战教学提供了重要保障。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在公安大学以及其他公安高等院校,我们的实战教学还有一些明显不足:一是实践教学和实战还有不少脱节现象。目前,公安大学在实战部门聘请了147名实战教官,但“聘而不用”的现象明显存在,削弱了实战教学的实战效果。公安大学建有警务战训大楼和警务战术模拟街区,为警务实战提供了良好的场所,但是与芬兰警察学院、联邦调查局国家学院等国外训练部门的模拟训练场所相比,我们的设施功能比较单一,使用频率不高。芬兰警察学院的模拟街区被称作“训练区”(Practice Areas),许多训练场所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重新组合,而且街区的监控设配许多都配有麦克风,可以实时收集训练的视频和音频。而且,芬兰警察学院的训练街区向全芬兰警察机构免费开放。访问期间,芬兰国家交通警察正在模拟街区进行实战训练。二是学练结合还有待提高。在工作中学习是芬兰警察学院一个重要理念,在学生的学分中占有很大比例。芬兰警察学院学生的工作锻炼是循序进行的:经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后首先到地方警察部门在实战教官的指导下进行工作锻炼,然后回到学校继续学习,然后再次到国家警察部门进行实习,然后再回到课堂进行学习。特别需要提及的是,即使在见习和实习期间,学生依然要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切实做到了学练结合。相比之下,公安大学学生的社会见习缺乏指导和评估,效果不甚明显。而学生的毕业实习一般为一学期,实习完毕后面临着各种社会考试,没能再次根据实习效果进行理论上的升华,因而学练结合不够紧密。
参考文献:
“警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并不单纯是让学员用其在校期间所学的理论知识指导日常的交通管理工作,学员走向工作岗位之后,在日常工作中所要面对的问题各有不同,在面对具有极大偶然性的工作任务时可以使用“警学结合”模式中所积累的理论经验,而不是单一的理论指导。用“警学结合”模式来完善学员初期的工作实践经验,达到真正提高学员上岗后在交通管理工作中的效率和质量。真正的“警学结合”模式是在实践工作和理论指导之间搭建一条通道,这一通道将弥补学员实践经验不足所带来的短板,而这一短板的补齐才是“警学结合”的真正效力所在。
一、在“警学结合”模式下对学科建设的理性认识
公安学科具有社会性、应用性、群众性等特点,这决定了公安学科建设必须“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决定了“警学结合”的必然性,决定了公安交通管理专业也必须走“警学结合”的道路。
(一)公安交通管理学科建设“从实践中来”公安交通管理的基础理论就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必须以实践的第一手资料作为建设发展的基础,因为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新的形势以及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也使得交通违法犯罪的方式、手段和特点不断变化,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中的新问题、新情况不断涌现。随着城市人口以及城市交通流的增加,特别是大城市的交通问题普遍成为焦点问题。路网不畅、设施不足、交通拥堵等问题越来越突出,行车难、停车难、交通秩序混乱等问题日益凸显,对城市交通管理造成的冲击和压力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及时了解和掌握这些已经变化的情况,并从中分析规律,找出对策,以此来指导实际工作。公安交通管理理论只有从实践中不断汲取新的养分,才能不断创新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否则,公安交通管理理论和交通管理学科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以致最终失去生命力。
(二)公安交通管理学科建设“到实践中去”之所以要建设和发展公安交通管理理论和公安交通管理学科,是因为它们能够指导实践,能够使公安机关承担起政治和社会责任,实现公安机关的事业目标。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目标是保证人们出行安全和保障道路畅通有序。交通管理理论紧密结合网络技术,开辟与道路交通相关的网站,设置《交通便民服务》、《出行安全服务》、《道路交通信息》等栏目。
在网站上主要交通干线的信息,及时提供动态的路面信息、行车指南、天气预报、交通地图、行车常识等便民服务信息,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的出行;结合学科理论,交警部门切实加强了交通组织规划,在主要路口、路段增设一批电子警察、电子卡口、信号灯;通过合理优化路口、优化信号配时、增加停车泊位、进行交通诱导、快速处理轻微事故、增设人行过街天桥、地下通道等措施,逐步形成集约、高效、安全、持续发展的综合交通体系。这些技术大规模应用于道路交通管理中,有效、科学、合理地配置有限的道路交通资源,极大地减轻了交管部门的管理压力,切实提高了道路通行率,预防和减少了道路交通事故,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安全、快捷出行的需求,为道路交通管理实现了又快又好地发展,为人民群众的安全出行提供了重要保障。理论和学科建设的生命力是否强大,不是由某个领导或专家来评判,而是由公安实践来检验。如果公安交通管理理论和公安交通管理学科不能指导实践,它必然会被淘汰和废弃。正因为这样,理论和学科建设不仅是公安院校所关心的,也是公安机关所关心的。
二、在“警学结合”模式下的课程设立
(一)根据交通管理职业能力的需要,构建配套的交通管理课程体系在“警学结合”模式下开展交通管理教育工作,必须以培养交通管理工作能力为主要目标,通过构建专业课平台、拓展课平台等,完成对交通管理工作职业知识、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无论是公共课、专业基础课还是专业课的设置,既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又必须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同时必须对过去的道路交通工作手段、方式、程序有一定的了解,以便从中发现问题,找出工作规律,完备课程体系,并能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
(二)根据交通管理工作的岗位要求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专业课的基本内容是交通管理知识和交通管理技能,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法律制度日益完善,这就要求在教学内容设计上以实践应用为主导,适应社会立法规范和先进技术的要求,把岗位核心知识和技能写入交通管理课程中。尤为重要的是充分吸收警务改革成果和典型实战经验。同时,对实践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模糊认识、困难和瓶颈也纳入教学内容,让学员了解现实工作,并启发、引导学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三)以实践调研工作为手段开发交通管理技能类课程课程开发人员必须通过对交通管理工作岗位职能的实践调研工作来了解实践中所需的技能,开发出能够切实反映交通管理实践技能的课程。
三、在“警学结合”模式下的实践教学
(一)科学安排学生的集中实践教学时间将入学的交通管理本科学生的实习工作安排由过去的最后一学期进行上调。原因在于学生在第四学年中,面临着就业的压力,东奔西走去应聘、面试,有诸多从业考试科目以及上岗培训课程,时间紧,任务重,将不会安心实习。如果在此学期安排大段时间的实习工作,可能会使实习工作名存实亡,形同虚设,不利于学生对个人时间的合理分配,对日后的就业工作无法起到良好的促进效果,甚至会影响就业。
(二)将实习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活,分阶段实习将入校的交通管理本科学生的实习工作安排由过去的最后集中实习调整为各学期阶段性实习。在学生入学的第二学期,安排进行为期一周左右的实习工作,目的在于让学员们对交通管理工作在整体上有一个感性认识和实践上的初始工作体验,更让学员树立安全意识。在执法工作中,保护他人的安全和自身的安全都非常重要,“安全”是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在学员入学第四学期进行为期两周至三周的实习工作,目的在于使学生结合入校两年以来的理论知识进行中期的实践工作,把理论融合到实践当中。最后在学生入学后的第六学期进行整学期的实习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实习工作中,在实习工作中检验自己对于理论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并充分了解交通管理工作的现实性,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创新性地开展工作。在经历三个阶段的实习后重返校园,回到课程学习中,这会使得学生能够充分了解自己在理论知识方面的欠缺以及在实践工作中自身的局限性。在学习中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为日后投身于交通管理工作夯实基础。通过这样的实习工作,使即将步入社会的警校学员学会交通管理工作的方法,了解交通管理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积累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
(三)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检验理论社会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有其自有的规律,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亦是如此。在工作中,我们只有不断地发现规律、掌握规律、运用规律,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为出行人群提供安全、便捷的服务。人们通过认识规律、通过感知规律并运用于实践之中,再从实践中获取新的经验和认识,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只有这样,才能使工作开展得更扎实,更有生命力。因此,毕业提前进行的交通管理实习工作,最能体现价值的地方在于通过在校学习转向社会实践,然后返回校园学习。这是一种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循环和升华模式,这种模式的优越性与创新性是让学员将书本上的知识与社会的实习工作充分融合。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将个人的书本知识运用到工作实际中,在锻炼自己的工作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真情实景地了解到在公安交通管理工作“威武雄壮”、“光鲜亮丽”的背后充斥着很多酸甜苦辣。通过个人的反思和每日的实习工作,使其更加明白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重要性。积极接受实习单位指定的工作任务,认真地完成各项实习工作,无论自身擅长与否,也要保持积极肯干的工作态度,只要认真去做,努力去做,就会逐步适应工作、学会工作,使其在思想认识方面有更为突出的进步。然后返回学校查漏补缺,完善知识体系。完成这次由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学习的循环和升华之后,学员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职业素质基本能够达到工作要求,具有一名正式干警的素质。
(四)构建完整的交通管理实践教学体系为了满足公安交通管理工作最基本的能力培养需求,交通管理专业必须形成一个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五)建设与交通管理实践工作对接的校内实训基地为了营造真实的交通管理职业环境,紧跟公安科技发展前沿,体现公安实用技术,在建设对接实训基地时要充分凸显“警学结合”的特性,按照交通管理工作的形势和环境来设计、建设校内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实情、实境、实例中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系统、规范的训练,在模拟完成交通管理岗位的工作任务过程中,实现课堂无法完成的单项或综合技能的训练。要使校内实训基地充分发挥“实训”的作用,并使其逐步成为推进“警学结合”模式的实践领域。
(六)形成适应交通管理工作特点的实习模式为了适应交通管理工作常规性、服务性等工作特点,要求我们及时变革以往按部就班的固定毕业实习的方式,转向采取灵活实习的方式。要根据公安机关的实际需求,适时安排学生实习,形成开放性的实习教学模式,兼顾基层单位对交通管理警员补充的实际需要和提供学生进行交通管理学习岗位的现实要求。在提高了实习效率的同时,也使交通管理工作的实习效果更加明显。
四、在“警学结合”模式下交通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
(一)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学无止境时展瞬息万变,各种科学知识日新月异,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各种理论知识,才能更好地融入交通管理工作的社会实践中,更好地适应公安工作发展的需要。
(二)使学生了解只有熟练地掌握各种业务技能,才能更好地投身于交通管理工作中只有多学、多看、多练,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各项公安业务技能。
(三)使学生认同“业精于勤而荒于嬉”的理念实践是不断取得进步的基础,通过交通管理实习工作不断地总结经验,提高交通管理专业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其在实习中克服急躁情绪,积极、热情地对待每一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