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文化扶贫工作计划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是根据对口帮扶任务分配表及联系人员名单,计划安排走访对口帮扶贫困户,及时与村委会联系、沟通,做好新一年扶贫调研工作,掌握贫困户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帮扶工作责任制,为切实解决贫困群众实际困难提供保障。
(二)是继续发挥部门优势,加大对外贸企业的宣传发动工作力度,让更多的企业加人到扶贫工作中来,为枫溪扶贫工作增添亮点,准备联系松发公司、佰林公司、全福集团三家企业,希望企业能慷慨捐资,为全福村贫困户减轻日常生活负担,争取在6月底前资金落实到位。
1.完善村村部办公楼建设。
2.新建小学教师住房两间。
3.新建文体活动场所(农民书屋、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室等)。
二、抓好土坯房改造工作。
紧紧抓住《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机遇。加快村的土坯房改造进度。将边远山区、地质灾害易发区的村民移民异地建房,做大石子岌自然村落,并在乡村的统一部署下做好规划设计,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
三、引导产业转型,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争取林业部门的支持,重点做好毛竹林的改造工作,使该村大面积的毛竹林品质和产量有较大幅度的提升。让村民能够“靠山吃山”。同时,有序引导劳务输出,使剩余劳动力有工可做,收入稳步增长。
四、加大对贫困家庭的帮扶力度。
对村的因病、残等原因致贫的贫困家庭,进行经常性走访,深入了解他们的所急所需,尽最大努力帮助他们发展生产。在去年重点关注走访二十户贫困家庭的基础上,今年力争扩大至三十户。用足帮扶政策,增加资金投入,倾注人文关怀。
五、协助做好其他相关工作。
1.助做好国家扶贫资金的管理和使用,使其发挥最大效益。
2.协助做好高速公路建设征地拆迁的安置及补偿工作。
3.配合香港“地球之友”(环境保护团体)做好区生态保护及环境卫生整治工作。
基层反映文化扶贫工作预期效果差亟待关注
我县精准扶贫工作正在有序的开展,通过文化扶贫,可以不断满足贫困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但是,当前贫困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不健全、财政投入不足、重建设,轻管理,已建成文化设施利用率不高等问题,导致文化扶贫工作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亟待关注。一是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不健全。***个省定贫困村中,已建成文化小广场***个,但建设标准普遍不高;建成农村文化大院***个;青驼镇***个村的应急广播“村村响”已建设完成;移动公司、联通公司宽带主线路已到村;体育器材已安装完成的有***个村。文化设施建设达不到群众文化生活的需求;二是财政投入不足。县、乡镇财力紧张,多渠道投入政策还不完善,导致有的项目资金支出滞后,如20**年全县农村文化广场建设补助资金缺口**.*万元,导致贫困村对今年的小广场建设存在“观望”状态。且向市局申报扶贫项目多,但没有明确项目资金;三是贫困村文化设施建设重建设,轻管理,利用率不高。目前,县、乡(镇)、村(社区)三级文化网络虽已基本形成,群众文化满意度也有了一定提高。但是贫困村文化设施普遍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且前期设施建设不达标,后续管理跟不上。文化小广场大都是水泥硬化、彩砖装饰,缺乏文化气息,有的成了凉晒场、停车场;文化大院存在面积偏小、房屋简陋、设施设备陈旧、功能不齐全、挪用占用等问题。此外,“农家书屋”缺少专职管理人员,导致现有的设备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利用率低,流于形式。
为此,特建议:基层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在抓好文化扶贫的同时,补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短板”,扎实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向自然村、贫困村、贫困户延伸,同时,创新服务内容、形式和载体,实现文化服务供给与群众需求有效对接。(一)创新机制,加大贫困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投入。整合各方力量,按计划加快文体广场、文化大院、历史文化展室、村情民俗展室等文化阵地建设。在保证公共财政投入的同时,出台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优惠政策,拓宽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经费投入渠道,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渠道投入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的良性机制;(二)注重实效,丰富贫困村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继续开展好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送图书下乡等一系列文化活动,加强贫困村文化队伍培训,深入挖掘新立村、朱家林、香山村、下峪、后峪子、五彩庄等6个村的红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助力发展贫困村乡村旅游。总结推广双堠镇埠口村“半边天柳编合作社”,发挥传统手工技艺,增加贫困户收入;(三)弘扬孝德文化,文化助力贫困村“家庭养老孝心基金”工作,保障贫困村老人老有所养。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在农村孝心养老基金推进和全县扶贫攻坚工作中的先进典型,创造一批文艺作品,助力全县脱贫攻坚。
【正文】
2020乡镇扶贫办年工作总结及2021年工作计划
一、脱贫攻坚成果、精准帮扶及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我镇2014年初次识别贫困户2106户5398人,贫困发生率12.09%,致贫原因主要为因病和因残,通过帮扶当年脱贫208户638人;2015年新增97户266人,脱贫289 户877 人;2016年无整户新增,脱贫457户1205人;2017年新增88户255人,脱贫455户1316人;2018年新增11户42人,脱贫458户1253人;2019年新增1户2人,脱贫182户398人;今年无整户新增。经过几年来自然新增核减后,目前系统还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956户5716人。截至2019年底剩余未脱贫户52户116人,因自然死亡4户7人,2020年脱贫人口48户109人。贫困人口发生率从2014年的12.09%降到0.22%。我镇共2个贫困村,余塘村2016年出列,洪单村2017年出列。
二、主要做法
(一)特色产业扶贫。我镇结合贫困户家庭实际,因地制宜,因户施策,为每一户具备发展种养业条件的贫困户制定符合贫困户自身发展的产业项目。今年系统标注具备发展种养业条件的户共1218户,已申报产业项目1279个,实施率100%。我镇目前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进行土地流转等发展的规模种养殖产业项目有芦笋种植,花菜、娃娃菜种植,黄花菜种植,葡萄种植,桑葚种植,桑蚕养殖,蛋鸭养殖等。
(二)就业扶贫。通过摸排,我镇有就业意愿的贫困人口共2966人,目前已经实现就业务工2966人,就业率100%。目前我镇两个扶贫车间全部实现复工复产,共带动贫困户28人(其中洪单村扶贫车间带动24人)。组织开展技能培训,今年四期累计培训贫困人员225人。通过培训使参加培训的贫困人员每人都能掌握至少一门就业技术,为找到理想的就业岗位打下基础。
(三)光伏扶贫。我镇光伏扶贫项目共带动贫困户415户。建有村级光伏电站两座。
(四)中石化项目。中石化扶贫项目共投入350万元,累计带动贫困户293户,每户每年获取收益1200元(其中2020年100户每户每年获取收益1440元)。
(五)长丰对接项目。2017-2019三年共投入资金523万元,共带动贫困户408户,2020年转为村集体资金后带动贫困户402户。 (六)生态林业扶贫项目:我镇成立了10个生态林业专业合作社,通过流转土地种植苗木1421亩,通过贫困户入社,共带动贫困户555 户。合作社每年预付给贫困户苗木预定金每亩2000元,增加贫困户收入。
(七)健康扶贫。通过“351”“180”健康扶贫政策的实施,使贫困人员健康得到保障,确保不会出现因病返贫的情况。每村建设了一个标准化村卫生室,一个残疾人之家,镇级建设一个残疾人工作站,医养大楼也已经建成,随时可投入使用,做到小病不出村镇,大病不出县城,使群众身体健康得到有效保障。
(八)教育扶贫。在教育扶贫工作中,西三十铺镇中心学校成立了以校长陈继超为组长的教育扶贫工作领导小组,采取双线包保方式,教师职工定期进村入户,核实学生信息,宣讲教育扶贫政策,向老百姓发放宣传单,耐心解答老百姓提出的问题,让他们明白教育资助的对象、资助的标准。对于因大病或重残无法到校正常上课的特殊学生采取了送教上门的方式进行授课。通过数据比对、实施数据对接、疑点问题共同查证等方法,确保做到了“学段全覆盖、标准最高档、对象无遗漏”。
(九)社保兜底。对于因病或因残导致全家无劳动能力无经济来源的特困人群,社保兜底是他们最后一道保障。我镇本着应保尽保的原则,共纳入特困供养贫困户192户,低保贫困户479户,残疾贫困户431户。
社区帮助残疾人工作计划范文一
20xx年站前社区残疾人工作以构建和谐社区为主线,本着“立足社区,依托社区,面向社会,服务残疾人”的工作发展理念,一方面要围绕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扶贫等工作开展,另一方面还要丰富残疾人的文化、体育等业余生活。以饱满的热情和勇于奉献的精神做好20xx年的残疾人工作。现将20xx年残疾人工作具体安排如下:
一、明确思想,发挥作用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社区残疾人组织建设,不断健全残协队伍及相关制度,从组织上保证残疾人工作的开展。充分发挥社区残协的保障与纽带作用,结合社区资源,为社区残疾人更好的服务。
二、加大宣传,普及助残
通过宣传栏、黑板报、挂横幅等形式,对残疾人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进行宣传。在社区营造“全社会都来关心残疾人,支持残疾人事业!”的良好氛围。通过“一助一”、“多助一”、“结对子”等多种形式宣传创建工作。
三、健全组织,落实扶贫
在全社区营造扶残助残氛围,提高残疾人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和生活质量,真正做到残疾人问题有人管、困难有人帮、康复有希望,生活有保障。掌握社区内所有残疾人的基本情况、基本需求,逐人逐项建档立卡,使残疾人入户率达100%。对贫困残疾人,重残无业、下岗失业残疾人,无人抚养、赡养的残疾人进行分类登记。做好“全国助残日”等各类节日期间的扶贫慰问活动和彩票公益金助学项目。为残疾儿童提供经常有效的帮困、助学等服务,督促和帮助适龄残疾少年儿童接受义务教育。
四、建档立卡,推进康复
加强社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组织与领导,完善康复服务制度,形成康复服务网络。做好社区残疾人康复需求调查、筛查工作,对有康复器材需求的残疾人分类登记以配合残联做好相关手术及器材配发工作。建立健全康复需求档案,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就近、就地为残疾人提供经济适用、简便易行的康复服务。同时尽可能地满足残疾人对辅助器具的需求,并做好辅助器具供应服务指导。组织辖区轻度残疾人开展“康复健身操”训练,为残疾人康复提供便利。
社区帮助残疾人工作计划范文二
xx社区20xx年康复工作继续以《区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培育活动实施方案》为指导,严格按照《方案》要求推进社区残疾人康复工作建设。现就xx社区残疾人康复工作计划制定如下:
一、康复工作原则
20xx年残疾人康复工作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社区为依托,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原则。坚持将社区残疾人康复工作融入社区建设之中,以统筹规划,资源共享,同步发展为原则。坚持建立以社区居民委员会为核心、社区残疾人协会为纽带、社区服务机构为基础的工作机制,以人为本,服务残疾人,将残疾人康复工作作为社区残疾人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进一步完善残疾人康复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制定工作计划,指导社区残协开展残疾人康复工作。
二、完善康复组织
社区残疾人康复小组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并在社区残协指导下开展工作。康复小组积极配合社区居委会做好社区残疾人康复工作;对社区残疾人康复工作做到“五清”、“五落实”。即家庭状况、经济状况、残疾状况、康复状况、基本需求状况清楚;走访、帮扶、培训、安置、服务工作落实到位。密切同残疾人的联系,协调有关方面帮助解决残疾人康复需求,为残疾人提供具体有效服务。
二、形成服务网络
康复工作形成“三个网络”。即助残志愿者服务网络、残疾人专职联络员网络、社区康复网络。建立社区残疾人志愿者队伍,广泛吸收热心残疾人事业、关心残疾人的社区公众参加助残活动,建立相对稳定的助残志愿者队伍,在社区残疾人协会的统一组织下,为残疾人提供帮扶服务;设立残疾人专职联络员,社区残疾人专干任专职联络员,加强残联、协会、残疾人之间的联系。及时做好社区残疾人康复人口入户需求调查表,并一一进行登记,对有康复需求训练与服务的残疾人建档立卡。
三、提供帮扶服务
广泛动员社区居委会和社区服务机构,针对残疾人特点和实际情况,适时安排残疾人参加市、区相关部门组织的康复培训。积极鼓励、支持、协助社区内个体、企事业单位在辖区内开设康复机构,以社区居民委员会为核心,发挥社区残疾人协会作用,发动和组织社区助残志愿者,在社区内开展康复。结“帮扶对子”,帮扶措施详实具体,责任到户到人,为残疾人提供有效的帮扶服务。及时做好社区残疾人康复服务记录表,并按表里的要求分月进行记录。
四、开展社区康复
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主体,社区残疾人协会、其他各类组织共同参与,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就近、就地为残疾人提供经济适用、简便易行的康复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及时了解、掌握残疾人的康复需求,并建档立卡;组织指导残疾人开展以家庭为基础的康复训练;普及和宣传康复知识,推广残疾人科普读物,并对残疾人进行心理健康康复治疗,鼓励他们克服自卑心理,勇敢面对生活。开展残疾预防,建立并实行儿童残疾发生报告制度,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对在社区无法满足的康复需求,应及时向其他康复服务机构进行转诊或转介。
社区帮助残疾人工作计划范文三
残疾人是社区内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生活在社区,需要社区的关心和爱护,为进一步提高全民助残意识,更好地为社区残疾人服务,使他们在社区的帮助下有一个幸福稳定的生活,感受社区大家庭的温暖;特制定20xx年度阜康社区残疾人工作计划如下:
一、树立全心全意为残疾人服务的宗旨,认真贯彻市残联和街道的有关指示精神和部署,努力为残疾人办好事、办实事。
二、密切联系残疾人,不定期到残疾人家中走访服务,及时掌握社区残疾人的基本状况及动态,倾听其呼声,反映其要求,切实为残疾人排忧解难,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实际困难。
三、做好对本社区残疾人的.扶贫、就业、生活保障等方面工作。
四、认真组织指导辖区内广大残疾人开展残疾人康复训练工作。
五、贯彻落实社区残疾人的康复、教育、就业等相关政策。
**县庄里试验区园林村是**县公安局的精准扶贫村,全村共XXX户3XXX人,该村早在六十年代初因大规模栽植果园而命名,属塬地平梁相间地貌,地理位置封闭,基础设施落后,经济结构单一,经济发展和群众脱贫步伐比较缓慢。
为了确保帮扶村扶贫工作的顺利推进,全面做好帮扶村各项脱贫攻坚工作,又快又准地帮扶贫困户脱贫致富,更好的完成完成精准扶贫这项民生工程和政治任务,**县公安局将精准扶贫列为全年工作计划的重要内容,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局党委书记、局长何志义、政委李跃先后数十次深入帮扶村调研扶贫工作,研究帮扶措施,扎实推进扶贫工作落实,并多次组织召开局党委扶贫工作会议进行专题研究,统一思想,部署任务,形成全警共同参与的扶贫工作格局。
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有一支敢于担当的扶贫工作队。该局组织XXX名副科级以上
“高配”扶贫驻村工作队深入园林村开展扶贫工作,同时选派原指挥中心主任**和**派出所指导员赵平良进驻园林村作为帮扶干部和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与村两委会班子一起研究确定脱贫计划。
为了确保贫困户信息精准无误,真实反映贫困户实际情况和帮扶成效,扶贫驻村工作队对全村所有贫困户上门入户、见面见人、谈话谈心,扎实开展精准识别摸排,对XXX户XXX名贫困群众逐户逐人建立帮扶档案,制定脱贫计划和帮扶措施。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给钱给物只能解决一时困难,要从根本上使贫困群众脱贫还是要精准施策,因地制宜、因户而异、因人而异。帮扶工作队通过访贫问苦,决定从人居环境改善和小产业帮扶方面对该村进行重点帮扶,在实施小产业帮扶的同时,对贫困户住房进行修缮,改善贫困群众的人居环境,减轻其家庭负担,增强他们的脱贫信心。
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根本遵循,为真正做到学深、悟透,区文旅局及原区文化委、区旅游局多次召开专题学习会议,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三个以案”专题警示教育学习区委、区政府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
二、文化和旅游扶贫工作落实情况。
(一)常态化走访情况。2016年以来,每年年初即按照各级有关部门对扶贫工作的要求和区委、区政府的总体部署,围绕文化和旅游部门工作职能,制定了详细的全年扶贫工作计划。原区文化委、区旅游局及区文旅局领导班子均高度重视扶贫帮扶走访工作,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组,定期组织包保干部走访贫困户,落实包保责任,掌握扶贫政策,坚持一线走访,提供资金支持,大力推进产业扶贫,宣传扶贫政策,及时了解贫困群众身体状况、家庭情况和合理诉求。了解掌握日常生活、疫情防控工作开展情况以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积极开展了“帮就业、解民忧”集中走访帮扶活动及“访平安、解民忧、创和谐”大走访活动。同时,每年均组织干部职工开展慈善募捐,资金均汇缴至区统一制定账户。
(二)文化扶贫政策落实情况。
1、坚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广场建设,常态化开展送戏进万村、书美影展、广场舞、趣味娱乐等文化惠民活动。坚持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通过招标采购,对全区23个行政村的农村党员远程教育与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站点破损的电视机、机顶盒进行设备更新。农家书屋书籍更新补充工作已与新华书店达成协议,由新华书店完成全区农家书屋书籍配送工作。
2、积极开展各类培训活动。依托两馆(文化馆、图书馆)举办了“区文化扶贫专题培训班”及各类讲座,聘请了戏和舞蹈专业老师为学员进行了业务培训,开展各类文艺惠民服务活动,积极帮助每个贫困村建立一支以上的文艺队伍。全区已成立41支广场舞蹈队、14支合唱团、2个辅导站、6个民间剧团,免费开设合唱班、班、舞蹈班、器乐班等,培养了一大批基层演出队伍和业余文娱骨干。
(三)旅游扶贫政策落实情况。
1、不断完善旅游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乡村旅游“四级联建”工程,推进A级旅游村创建活动,发展旅游新业态,开发特色旅游商品,组织参加旅游扶贫培训工作。省级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村已批准为2A级旅游村;镇创建省级特色旅游名镇已通过省评审;社区、村成功创建省特色旅游名村;山庄获省级休闲旅游示范点称号;生态园、阳光雨露生态采摘园获市级休闲旅游示范点称号。助力消费扶贫方面,局机关率先垂范,并鼓励景区景点、涉旅企业积极参与,景区、两邓故居及局机关均已完成采购。民宿方面,村、社区、社区三个民宿产业扶贫项目已列入2021年扶贫项目实施计划。
2、委托师范大学环资学院编制完成了乡村,镇村、村、社区和镇社区、街道村等6个村(社区)的乡村旅游扶贫规划。同时,将乡村旅游扶贫作为重要内容纳入我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已实施。
3、超额完成旅游带动脱贫任务。旅游带动脱贫工作2017年完成2063人,2018年完成18人,2019年完成6人,2020年完成6人,均超额完成市局下达的旅游带动脱贫任务。同时,根据市局要求,已完成通过涉旅企业流转、租赁贫困户土地、入股分红、涉旅企业吸纳贫困户长期或季节性务工等方式巩固旅游带动脱贫人数600人。
4、推动旅游企业帮扶支持工作。一是动员旅游企业就近就与当地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结成帮扶对子,充分发挥行业优势,推动旅游扶贫。已促成镇新农村建设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帮扶结对村、龙云生态农林开发有限公司帮扶结对乡村、龙汪生态发展有限公司帮扶结对镇社区、印象田园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帮扶结对街道村。二是鼓励4A级景区和星级宾馆设立贫困户特色农产品专柜和展板。目前已在、等4A级旅游景区设立旅游扶贫农产品专柜;在南翔邦臣、君澜豪庭、天域花园酒店等星级宾馆酒店大堂设置了旅游扶贫农特产品展板。
5、制定出台旅游扶贫奖补政策。结合区政府出台全域旅游扶持政策,制定了旅游扶贫奖补政策,纳入《区促进全域旅游产业发展扶持政策》中,该政策立足我区旅游扶贫工作实际情况,鼓励贫困户创办农家乐,鼓励旅游企业通过吸纳就业、入股分红、租赁贫困户山场土地等方式带动脱贫。
6、积极组织参加旅游扶贫各类培训。推荐了2个省旅游扶贫村村干部参加省级旅游精准扶贫培训班,通过举办区旅游负责培训及参加省、市旅游扶贫培训等方式,完成旅游扶贫培训200余人次。结合全区实际,编制了《旅游扶贫培训资料》,宣传旅游扶贫相关业务知识,指导填写扶贫手册、档案资料收集和汇总等。
(四)积极助力消费扶贫。局机关率先垂范,积极采购已认定的扶贫产品,并鼓励景区景点、涉旅企业积极参与采购,目前景区、两邓故居及局机关均已完成采购。同时,结合25项节庆活动,推广农特产品亮相节庆活动,助力消费扶贫:结合郁金香节举办了“欢乐扶贫购”消费扶贫体验活动,大镇梨花节,镇漫步节、中国旅游日活动、白泽湖农旅文化节、“10·17”扶贫日现场活动等都设立了消费扶贫农产品专区,借节庆之契机,以贫困户农特产品为媒,旅游消费搭梁,打造“旅游+购物”扶贫产业链,增加贫困村和贫困户销售收入。
(五)巡视整改成果巩固情况。
1、做好脱贫攻坚“回头看”工作。成立脱贫攻坚“回头看”问题排查工作小组,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抽调专人组织开展排查,及时发现并解决重要问题,确保整改工作顺利推进。
2、认真开展中央专项巡视反馈意见整改工作,针对要求“两室一场”(图书阅览室、文娱活动室、文化活动广场)要全覆盖问题提出具体的整改任务,按照时间节点逐条进行了整改措施的实施,在2019年3月底之前完成了三项任务的整改,并且通过了市文旅局和区扶贫办的验收。同时将整改经验整理汇编指导乡镇(街道)、村(社区)进行有效整改,巡视整改是一项政治任务,务必要做到立即整改,长期坚持。科学规划了2019-2020年文化活动场所建设实施目标,2019年12月份结合民生工程进一步加强对“两室一场”管理运营进行了整改要求。截至目前,区“两室一场”覆盖率为91%。
(六)宣传报道工作情况。自2016年以来,区文化委、区旅游局及区文旅局均高度重视扶贫宣传工作,明确任务目标,制定任务分解,均很好的完成了既定任务。截至目前,本年度区文旅局已完成省级以上媒体宣传报道20余篇。
(七)扶贫项目申报情况。根据扶贫办文件要求,已完成列入负面清单的项目调出工作。积极谋划新项目,申报2021年拟入库民宿类项目2个。
三、存在问题
虽然区文旅局多年来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上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与产业扶贫等相比,旅游带动脱贫不明显,项目谋划不够精准等问题,下一步区文旅局将进一步提高认识,认真解决存在问题,凝聚共识,坚定信心,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助力乡村振兴付出加倍努力。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1、根据扶贫部门要求,制定、完善帮扶计划及帮扶措施,积极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工作有效结合。
20xx年,镇安农商行在县委县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坚持“面向三农,服务城乡”为己任,在全市首创了金融扶贫工作模式,不断加大信贷资金投入,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感,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该行主要采取五项措施着力“双包双促”精准扶贫工作。
一是创新金融扶贫模式,着力搭建扶贫架构。为切实做好“双包双促”精准扶贫工作,镇安农商行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创新了“1234”金融扶贫模式,即制定一个规划——《镇安农商行金融支持精准扶贫六年规划》;开发两种产品——金融扶贫富民农户贷和产业贷;探索三种模式——“基金+贴息”保障模式、“公司+农户”担保模式、“服务+技术”支撑模式;完善四项机制——完善金融扶贫联动协调机制、贷款风险补偿担保机制、金融服务监测考核机制、政银联席定期磋商机制。为扶贫工作搭建了架构,建立长效机制,确保精准扶贫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是加大信贷资金扶持,着力增加群众收入。至2015年12月末,累计发放精准扶贫贷款10450万元,其中精准扶贫金融富民农户贷1466笔,金额 6199.33万元,有力地支持了贫困户发展产业致富;精准扶贫金融富民产业贷157笔,金额4250万元,以产业带动就业,促进贫困户增加收入。
三是捐助民生工程,着力做好面上大扶贫。2015年,向包扶的丰收村捐资3万元修建公厕,捐电脑6台、太阳伞45把、石桌石凳5套、宫灯60对,制作旅游标识牌、宣传牌8个,增设助农取款点1处、安装无线POS机具1部、配备点钞机1台、灯箱1个,分发雨伞、水杯等宣传品1000余份;争取资金33万元支持丰收村饮水净化工程。支持民生工程,做好面上大扶贫。
四是驻村联户扶贫,着力增强群众致富信心。首先是制定规划及措施。2015年组建驻村联户扶贫工作队,制定《包扶村2014-2016年三年发展规划》、《贫困户调查及产业发展情况统计表》、《驻村工作队职责及任务》等;其次是建档立卡开展结对帮扶。向包扶的腰庄河村25户“亲戚”捐赠价值14万元的铡草机、粉碎机等农用机具44台;再次是创新模式开展信贷扶贫。农商行以丰收村为试点,为该村36户贫困户发放精准扶贫贷款184.7万元。为丰收村汪和春服装加工厂贷款25万元,增设备扩规模,解决50多名贫困人口就业,人均年增收1.5万元;最后是确定产业开展项目扶贫。工作队帮助成立“丰收乡村旅游公司”,引导村民刘长卫等15户移民户办起了农家乐和乡村旅馆,解决贫困户就业30余人,人均增收9000多元。通过该行的政策宣讲、资金扶持、项目带动、捐赠物资等多种途径帮扶,解决了贫困户“等靠要”思想,群众致富信息进一步增强。
五是职工自发奉献爱心,着力帮助弱势群体。2015年8月23日为丰收村16名小学生捐赠学费、学习用品价值1.28万元。后期计划对因病无法发展产业的贫困户,通过职工捐款,对他们实施爱心捐助,帮助弱势群体。
镇安农商行倾情致力精准扶贫工作,取得良好效果,受到省市领导关注、县委政府通报表彰和群众好评。这是镇安农商行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活动的一个缩影。2015年,镇安农商行要持续推进金融支持与精准扶贫工作的深度融合,以“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长、银行发展”为目标,将进一步加大信贷投入,重点帮助贫困户发展产业,从“献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
银行精准扶贫工作计划范文二
一、总体目标
以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赣南苏区同步进入小康社会为统领,全面做好贫困群体的金融服务,初步建成全方位覆盖贫困群体的普惠金融体系。
(一)金融扶贫开发体系日趋完善。完善面向“三农”的金融服务体系,推动商业性金融机构网点持续下沉,不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推进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着力消灭金融服务盲区,争取实现基础金融服务不出村、综合金融服务不出镇(乡)。
(二)信贷投入总量持续增长。通过创新金融产品,逐步加大对贫困户和扶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支持力度。力争每年全市涉农贷款增量高于去年同期水平,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
(三)融资结构日益优化。通过加强对扶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上市培育,鼓励引导扶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债券市场进行融资,拓展扶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渠道,实现直接融资规模同比增长。
(四)风险保障体系逐步健全。通过创新发展小额信贷保证保险、特色农业保险、医疗、养老等保障保险,充分发挥保险行业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和地位,健全贫困群众的风险保险保障体系。
(五)金融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创新精准扶贫担保模式,破解贫困群众无抵押、无担保的瓶颈;努力推进贫困群体金融知识普及,推进诚信文化建设,使贫困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
二、基本原则
(一)着力增强贫困群体“造血”功能。坚持以产业发展为引领,通过完善金融服务支撑,促进贫困群体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增强贫困群体“造血”功能。
(二)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坚持市场化和政策扶持相结合,以市场化为导向,以政策扶持为支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三)坚持统筹兼顾与因地制宜相结合。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金融精准扶贫的决策部署,立足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体的实际,各县(市、区)和各金融机构根据产业特点、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按照因地制宜原则,创新扶贫开发金融服务方式。
三、政策措施
(一)完善面向“三农”的金融服务体系。推进普惠金融,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尽快完成农信社改制为农商银行工作目标,推动涉农银行业机构开展类似于农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模式改革,引导邮储银行加快乡村营业网点布设步伐,鼓励村镇银行分支机构向乡镇延伸;纵深推进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加快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行政村全覆盖工作,切实满足偏远农村各项支农补贴发放、小额提现、转账等基本服务需求,消灭金融服务盲区,争取实现基础金融服务不出村、综合金融服务不出镇(乡)。鼓励在重点或大型乡镇设立专业支农的小额贷款公司。鼓励人保财险、中国人寿等保险机构完善乡镇营销服务部的布局,创新保险机构在乡镇行政村的服务方式。
(二)引导信贷投放向贫困群众和贫困地区倾斜。以我市油茶、脐橙、花卉苗木、养殖等农业主导产业和优势农业产业等为扶持重点,鼓励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特别是农发行、农业银行、农信社(农商银行)、村镇银行、邮储银行等涉农金融机构加快扶贫金融产品和业务创新,加大对有条件的贫困农户小额农贷投放力度,扩大贫困农户贷款覆盖面,大力实施产业金融扶贫;积极搭建平台,有效对接国家开发银行等扶贫开发贷款,重点支持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扶贫;针对扶贫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推出切合实际的信贷产品,重点支持“公司+合作社+贫困户”、“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等产业发展模式,切实加大对其信贷支持力度,实施就业金融扶贫;落实好现有国家济困助学信贷扶持政策,对当年被全日制大专以上院校录取的贫困家庭大学生提供生源地助学贷款支持,加大对农村校舍改造等项目贷款的支持力度,开展教育金融扶贫;支持农村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改扩建等项目贷款,开展保障金融扶贫。
加快推进农村“三权”抵押贷款的推广运用,在全市推广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适当扩大对林权、果园证抵押贷款的额度,延长贷款期限,实行优惠利率;适时探索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赣州银行、农信社每年要新增不少于3亿元的扶贫专项贷款额度。涉农金融机构要做好“财政惠农信贷通”的发放工作,各金融机构在同等条件下要优先满足扶贫对象的信贷需求,加快扶贫贷款的审批流程,充分保障扶贫对象合理续贷需求。确保涉农贷款增量高于去年同期水平、增速高于全市贷款平均水平。适当提高对扶贫贷款的风险容忍度。配合“雨露计划”、“金蓝领工程”等就业扶贫措施,加大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对贫困家庭成员的信贷支持力度,享受小额担保贷款相关贴息政策。
(三)借力资本市场推动扶贫开发。建立扶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直接融资后备库,支持符合条件的扶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到新三板和区域性股权市场挂牌融资。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发行企业公司债券、短期融资券、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多种债务融资工具,扩大直接融资的规模和比重。筹建覆盖四省九市的区域性农产品交易市场。对油茶、脐橙等我市优势农产品设立期货品种开展研究论证。探索筹建扶贫产业发展基金,重点支持扶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
(四)建立保险行业精准扶贫长效机制。鼓励保险行业积极参与精准扶贫工作,结合贫困户的特点创新保险产品和服务。开拓农村小额信贷保证保险产品,推动实现农民小额贷款“手续简便、无抵押、无担保”。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业保险工作,推进油茶、茶叶、花卉苗木、水稻、生猪等地方特色优势农业保险,力争加快将柑橘(脐橙)、烟叶、油茶、白莲等农业保险纳入中央、省级财政补贴范围;创新发展天气指数保险、产量保险、收入保险等新兴产品。关注特殊人群的保险保障,积极发展大病补充医疗保险;推广低保、五保、残疾人、重点优抚对象的意外保障制度;探索对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的新模式。鼓励保险机构降低保险费率,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由财政出资为贫困户购买补充医疗保险等保障保险。
(五)创新精准扶贫担保方式。将贫困户和扶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列入“小微信贷通”的重点支持范围。由市县财政统筹资金,组建赣州市扶贫开发担保机构,为扶贫对象等提供贷款担保,免收担保费用;提高对扶贫开发担保机构代偿损失的容忍度,对扶贫开发担保机构的代偿损失,由市政府、各县(市、区)政府、扶贫开发担保公司、协作银行按比例共同承担。
(六)加快推动精准扶贫金融知识普及。搭建市、县、乡三级金融培训平台。充分发挥市委党校、市金融研究院以及驻市高校的平台作用,面向各金融机构开展小额信贷业务和技术等方面的培训,提升金融服务水平;面向基层干部进行农村金融改革、小额信贷、农业保险、资本市场等方面的宣传培训,提高运用金融杠杆的意识和能力;借助县、乡两级平台(如,农民培训学校),对贫困群体开展专项金融教育培训,提高贫困群体的诚信意识,使农民学会用金融致富,当好诚信客户。
四、组织保障
二、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年初时,驻村工作队结合固城村实际,在和村干部交流协商的基础上,制定了一年的扶贫工作计划。包括村内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扶志扶智等方面的帮扶计划,做到目标明确、任务清晰,力争通过努力使固城村有新的变化。同时,按照上级的要求,通知帮扶责任人在帮扶计划的基础上,结合贫困群众实际,制定对贫困群众每一户的帮扶计划,并逐一审核,确保产业包扶计划切合实际,切实可行。按照上级的统一安排,开展了各项扶贫活动,走访了固城村贫困户和一般户,听取了基层群众对脱贫攻坚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充分了解全村目前经济发展状况,收入状况、产业状况,贫困现状,存在贫困原因和制约贫困户收入增长的因素。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详细的报告。
三、献策出力,助推长效产业发展。为了发展长效产业,与村两委班子成员进行研究,确定本村的产业发展计划,是发展什么产业,多大规模,形成一个可行的方案。最终的目标任务就是通过产业的发展,让困难群众稳定增收。
五、积极参加村两委相关工作。村委会工作杂,上级要求的工作到了村委会都是两委班子成员完成,工作任务量大,工作队就积极参与其中,组织相关人员,按照程序和方法,工作队成员结合自己的行业特点,帮助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
1、重点推进产业扶贫。
把培育和发展产业作为提高脱贫质量的根本出路和稳定脱贫的根本保障。
一是制定产业扶贫2020年实施到户计划和贫困村特色产业,围绕特色种养、光伏、乡村旅游、电商、资产收益扶贫等,精准掌握贫困村、贫困户基本情况、致贫原因、产业发展条件和需求,建立健全减贫带贫机制。完善“四带一自”产业扶贫激励措施,通过订单联结、股份联结、劳务联结、服务联结、租赁联结等方式,完善园区、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扶贫产业项目长期有效。
二是实施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集中资金、集中力量建设多个村级特色种养殖基地、确保村村有增收项目。进一步完善精准扶贫农业产业到户实施办法,按每户不低于4000元标准,扶持贫困户发展生产。
三是完善光伏电站运营管护机制,全面落实光伏扶贫资产收益分配管理办法。四是鼓励通过“四带一自”模式推动电商扶贫,依托电商,网络等平台,引导重点电商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大户等实体,带动贫困户通过电商销售农产品,现已打造白集龙虾和白集稻虾米等特色品牌已在网上大卖。
五是推广资产收益扶贫,积极推进“三变”改革,将村集体土地、林地、水面等资源资产、村集体持有的经营性资产,以及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其他涉农资金投入设施农业、乡村旅游等项目所形成的资产,具备条件的折股量化。
2、着力推进就业脱贫。
以春季园区用工和扶贫车间行动为契机,组织“就业脱贫、送岗下乡”专场就业招聘活动,继续实行贫困户就业补贴政策,提高转移就业组织化程度,促进有劳动能力的零就业贫困户中至少1人实现就业。
建立乡企对接、村企对接机制,增加就业扶贫基地,建设村级扶贫车间、在现有岗位中安排一批扶贫公益性、辅岗位,创建一批精准扶贫爱心企业。完美就业扶贫工厂利益分配机制,实现企业与贫困户互利共赢。对全年全镇妇女开展家政培训实施定向培训,与大城市家政服务市场直接对接。
3、积极推进智力扶贫。
制定教育扶贫会商制度,全面落实多元化扶持与资助政策,实现各级各类教育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全覆盖、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雨露计划”资助全覆盖。
发展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巩固提升义务教育,促进贫困人口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强化法治扶贫,健全贫困村法律服务体系,加大对贫困户的法律服务力度。强化文化扶贫,完善贫困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引导贫困户树立文明新风,弘扬脱贫致富正能量。
4、持续推进健康脱贫。
坚持健康脱贫“保、治、防、提”的工作路径和目标任务,巩固全省健康脱贫工程示范县创建成果,深入实施“三个一批”行动计划。出台《健康脱贫服务群众工作机制》,提升服务水平和能力,着力落实“351”“180”强化大病专项救治质量控制,专项救治病种扩大到15种以上。推进贫困地区免费健康体检。
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个人缴费部分,由政府全额代缴。推动以救治为主向防治并重转变,加强贫困人口重点疾病防控,全面提高贫困群众健康素养。做实做深做细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切实解决贫困慢性病患者取药报销不便捷问题。
5、有效推进金融扶贫。
坚持扶贫小额信贷贫困户自愿参与原则,坚持户贷户用户还方向,精准用于贫困户发展产业,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做到“应贷尽贷”;加大对已脱贫户的特惠政策宣传,提高其申报小额信贷、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切实做到稳定脱贫和防范返贫。继续实施扶贫小额综合保险,为贫困人口提供风险保障。
6、加强生态扶贫。
持续推进贫困村林业稳绿增效行动。以全县“河长制”“林长制”为政策导向,帮助劳动力较弱或者无法外出就业的贫困人口就近就业。继续选聘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为生态护林员,实行“乡聘、站管、村用”。
稳步推进涉林“三变”改革,探索通过赎买、置换等方式,将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青年林等重点生态功能区范围内禁止采伐的非国有商品林调整为公益林,实现社会得绿、贫困人口得利。将贫困村符合条件的集体所有森林资源,通过多种方式转变为企业、合作社或其他经济组织的股权,推动贫困村资产股份化、林地使用权股权化,盘活农村资源,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7、完善保障性扶贫机制。
推进农村低保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将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因户全部纳入农村低保范围,将符合条件的农村低保对象全部纳入建档立卡范围。稳步推进低保提标扩面,落实农村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建立建档立卡数据和低保数据定期比对机制,及时更新数据台账。完善养老、社会教助等社会保障制度,统筹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扶贫开发资源,提高保障能力,落实好农业保险政策,防止贫困农户因灾返贫致贫。
资产收益扶贫措施向贫困妇女、儿童、老人、残疾人和因病致贫返贫家庭倾斜。对符合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其个人缴纳部分予以一定代缴额度扶持,通过子女赡养、社会帮扶、法律援助、申请救助等途径,探索适应农村老龄化形势的养老服务方式,发挥老年协会作用,推动建立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
推进农村特困供养人员护理能力建设,提升机构托底保障能力和服务质量。推动解决因残致贫,加大对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重度残疾人医疗救助力度。全面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制度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条件许可下为16岁以上有照顾护理需求的贫困重度残疾人提供照护和托养服务。逐步解决贫困家庭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义务教育问题。
8、提升双基建设水平。
以党的*精神和“*”重要思想为指针,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移民扶贫的重要指示,以改变地质灾害区、深山区贫困群众的生存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实现脱贫致富为目标,坚持“三个结合”即政府引导与群众自愿相结合,上级扶助与自力更生相结合,移民扶贫与集镇建设、产业发展相结合,积极稳妥地实施移民搬迁,实行异地开发,不断探索移民扶贫新路子。
二、工作计划
2009年全县移民扶贫工作计划为1100人。移民扶贫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关系到移民和移民接收地群众的切身利益,必须积极稳妥地进行。
1、移民范围
本次移民搬迁的范围有12个属于深山区,1个地质灾害区,涉及8个乡镇16个自然村。(详见2009年计划迁出点综合情况表)
2、工作原则和搬迁原则
移民扶贫工作原则是:政府引导,群众自愿,整体搬迁,分类安置,部门支持,配套实施。
移民扶贫的搬迁原则是:以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梯度转移为主要形式,鼓励群众投亲靠友;有土安置和无土安置相结合。以自然村为基本单位实行整体搬迁。
3、安置方式
(1)集中安置。集中安置就是在具备接收安置移民条件的地方,统一规划建房,建立移民安置小区或移民新村。其它安置点可采取分户建房。移民迁入安置地后,由所在地的村民委员会将其编为所属的村民小组,按照本村所辖的村民小组进行行政管理。
(2)分散安置。分散安置就是把具备移民条件的群众分散移入具接收条件的村、组,融入当地村民中。分散安置可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投亲靠友分散安置。就是移民通过自找亲戚朋友、乡村介绍,自主选择接收安置地,双方议定接收条件,由移民户本人提出申请,经乡村审查同意后,分散迁入安置地。另一种是梯度移民分散安置。指农村一些条件较好的农户或个体工商户及工干家属等,现已迁往城镇居住,在城镇安家落户,原居住地的房屋、耕地闲置,本人同意将房屋和耕地转让给移民,经村组同意接收安置的方式。
在上述两种安置方式中,还可选择有土安置和无土安置两种方法。有土安置就是移民仍具有宅基地、水田、旱地和山场等农业生产资料;无土安置是指部分移民有条件进城务工经商,无需土地,生活有来源,只需自寻建房宅基地的。
三、移民对象的确定和审批程序
1、移民对象的确定标准:
(1)移民搬迁范围内实行整体搬迁村中的现有农户;
(2)2009年1月1日前有当地常住户口。户口不在当地的现役军人(专指义务兵)和在校学生可列入移民扶贫的资金补助对象;
(3)本人自愿并提出书面申请搬迁。
在职干部职工(包括离退休人员)和违反计划生育政策超生的农户子女,不作为移民扶贫的资金补助对象,此类人员如果随家搬迁,不享受移民扶贫的各项政策和资金扶持。
2、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实行“阳光操作”。移民对象的确定实行逐级张榜、逐级上报。要求移民的对象确定后,先以自然村为单位张榜公布三天,群众无异议后上报村委会;村委会再张榜公布三天,无异议后上报乡镇政府;乡(镇)政府同样张榜公布三天,无异议后再上报县移民扶贫办公室,公示情况应拍成影像资料报县办备查;最后由县移民扶贫办公室批复移民指标。并且,各乡(镇)申报移民计划应加盖乡镇人民政府公章。
3、移民对象确定后,移民户必须与村委会、乡(镇)移民扶贫办签订搬迁协议。协议内容包括:
(1)移民搬迁是全家自愿的,政府没有任何强制行为;
(2)迁入安置地后服从当地乡村党政组织的领导和管理,遵纪守法,争当文明公民;
(3)承担与安置地村民同等义务,自觉完成上级下达的合理税费任务;
(4)从享受政府移民搬迁扶贫政策之日起,原居住地的房屋由移民在规定的时间内无条件拆平,费用自理。
协议一式四份,乡(镇)政府、村委会、移民对象各一份,县移民扶贫办公室一份,否则不安排移民指标。
四、接收地条件和安置职责
1、接收地条件
(1)集中安置地必须具备的条件。接收移民的主体为村民委员会。集中安置移民点(指有土安置)必须是近田、近水、近电、近公路的地方,原则上要为移民户提供人均0.5亩以上水田和适量的旱地、山场,且为好田好土,相对集中,具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开发的条件和能力。
(2)分散安置地的条件。接收分散安置移民的乡(镇)或村组,除具备较好的生产生活条件外,要提供移民建房所需的宅基地或有偿购置的旧房,划拨与当地村民同等数量的耕地,尽量照顾移民的生活习惯,尽量方便移民的生产生活,尽量有利于移民的脱贫致富。
2、接收地安置职责
(1)具备接收移民条件的行政村,在征得村民小组和村民同意的情况下,由村委会向乡(镇)政府写出申请接收移民的报告,报乡(镇)政府研究批准确定。
(2)接受移民的村民委员会须与乡(镇)移民扶贫办签订接收安置移民的协议。协议内容为:
①同意接收移民,并同意移民将户口迁入落户;
②依法办理土地调拨使用手续,统一给移民分配水田、旱地、山场和宅基地,并长期承包给移民户耕种和经营;
③移民迁入后,保证移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享受当地村民的同等待遇,依法参加村务管理,任何单位和个人在任何时候不得歧视;
④移民户享有本地村民对现有基础设施的使用权利,移民户子女入学应本着就近、便利的原则,和当地村民子女一视同仁,除按政策规定的正常收费外,不得收取其它任何费用;
⑤移民小区新建基础设施项目,村委会应积极支持配合,负责协调各种关系,尽力提供方便。
(3)接收地乡镇政府要按照县移民扶贫办公室的统一要求,及时做好宣传发动、调查摸底、申报方案、规划选址、施工组织、安置落户、解决纠纷等工作,使移民安置工作落到实处。
五、资金补助标准与管理
1、资金补助标准。按省、市安排对搬迁的移民给予每人3500元的资金补助(其中上级拨付3000元,市级配套400元,县级配套100元)。具体分配使用原则为:500元由县移民扶贫办统一掌握,用于集中安置区或移民安置点统一规划设计、报建审批、及部分公共设施配套补贴费用,不分发给个人;3000元作为移民建房的补助和用于移民在接收地的耕地、宅基地、山场调拨费和建房补助等;如不需要安排宅基地及农业生产资料的零星散户或投亲靠友户,则可直接按3000元/人领取。
2、资金管理。上级各部门下拨的移民搬迁扶贫资金,统一划入县财政扶贫资金专户,实行集中管理,捆绑使用,确保移民扶贫资金专户储存、专项管理、专款专用。资金发放一律实行“财政一卡通”制度。财政、审计等有关部门负责资金的协调与监督。严格实行“六不准”,即不准挪用,不准滞留,不准代扣、代缴各种税费,不准虚报冒领,不准搭车收费,不准以购物券代替补助资金。
六、工作步骤
2009年移民工作分为三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