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实验教学体系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二、体验式学习的特点
1.主动学习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是中心,学生只是在听讲、记笔记。但是,体验式学习就要求学习者发挥主动性,让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变成学习的主体。体验式学习追求的是学习者的积极参与。如果没有这种主动参与的精神,不能称为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
2.寓教于乐
寓教于乐是教育界孜孜追求的,它能够最大程度的对学生学习兴趣进行激发。寓教于乐的乐应有两方面的意思,其一是指教师传授知识的时候用一个载体,而这个载体是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就意味着,在教学的过程中,尽可能用快乐的方式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其二是老师使用娱乐的教育方式,使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而“体验式学习”的提出,为寓教于乐提供了可能。寓教于乐,“乐”不仅是教师提出的乐趣更是学生主动体验到的乐趣。学生学得快乐,才是这种教育方式所追求的效果。
3.学以致用
传统教育的最大难题是怎么样学以致用,其中一个原因是,很少有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同时也没有给学生提供一个解决实际问题的平台。所以,学习是一种实践,这种思想是学习者需要逐渐认识到的。知识没有应用的地方,也就变成了一个个僵硬的文字,并随着时间的推移从脑海中慢慢的流失。体验式学习的主要优势是,一个运用知识的平台被提供给学生,使学生顺利进入真实的环境中进行知识的交流和使用。
4.虚实结合
体验式学习的方式需要一个情境,是把学习的过程移植于一个虚拟的或真实的情形之中。最关键的是,一种发展的眼光和态度是教师在进行情景化教学中应该具有的,认识到情境学习不只是让学生做一些死记硬背的表演。事实上,在学习的道路上模仿是非常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我们不能一味的模仿而忽略了创造。如果只是进行不断地模仿,一旦学生遇到实际情况,就会不知道怎么样去处理,这是因为他们在模仿的过程中对真正应该掌握的东西没有掌握。
三、体验式教学在市场营销教学中的应用途径
1.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一种在体验式教学的基础上整合理论与实践得出的,通过学生分析案例,来学习如何把营销的理论应用到实际情况之中。在进行案例教学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要注意收集案例;其次,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最后,要对案例学习的效果进行总结,以便发现其中的不足,在下一次教学中进行改正。
2.任务教学
所谓的任务教学,就是老师把所要掌握的知识点隐含在旧的知识点当中,学生在和老师进行积极交流的基础上,对任务深入的分析,并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任务。在市场营销课程教学中,这种教学方法是一种比较好的选择。
3.模拟教学
所谓的模拟教学就是在教学中设置一种情景,结合实际的角色扮演,进行一系列的营销活动。体验式教学所用的方法之一就是沙盘模拟教学,它具有很高的“模拟”性,让学生进入一个营销行业中,深入的进行市场研究、组织企业生产、进行企业管理,这样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这种模式中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领悟。
4.实践教学
走出课堂是体验式教学的主要特点,离开学校,走向社会,积极的进行企业实践。在对市场营销进行教授的时候,学生要到企业中进行实地的考察和进行实践操作,通过现场观察和对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进行分析,让学生更感性的认识市场营销,这是结合理论和实践的一种较好的教学模式。
二、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体系的定位、设计与建设
1.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体系的定位。
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体系作为实践类课程,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定位于服务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等主干课程,促进学生将理论课的知识巩固和应用到会计信息化实验中。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体系的创新,一方面要解决会计信息实验课程不够完善的问题,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实际动手、实际操作,促进学生不断体验和感悟的知识建构过程。因此,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应根据会计专业理论课的开设情况进行定位,而不是过分强调计算机技术的讲授,否则会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当然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的确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这些需要在大学通识课程和前设课程中予以解决,给学生打下较好的计算机基础。
2.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体系的设计。
以会计信息系统核心课程为基础,构建覆盖财务会计信息化、管理会计信息化、审计信息化的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模块,按照操作类、管控类、设计类设计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从而形成全方位、多模块的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体系支撑平台,增加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比重,使学生从事实验课程的学时达到了总课时的30%以上。会计信息化实验课课程体系按照“分流培养、分类成才”教学理念,以“会计信息系统”为核心课程,按照操作类、管控类、设计类设计开发具有操作性、实用性和前沿性的会计信息化相关课程。除会计信息系统作为核心基础课以外,建立操作类课程群、管控类课程群和设计类课程群。操作类课程群包括ERP财务会计实验、企业合并报表实验、审计软件综合实训等;管控类课程群包括企业集团财务管控实训、预算会计软件综合实训、全面预算信息化实训、企业资金集中管理实训等;设计类课程群包括企业会计信息化实施、财务软件设计理论与方法、Excel财务软件开发技术和XBRL财务报告语言等。
3.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体系建设。
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体系需要根据学生的素质和接受情况,分批逐步建设,而不能一蹴而就,并要根据实际教学效果不断进行探索和调整。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体系应坚持“系统性、综合性”的特点,建设实验教材、实验案例和实验软件。系统性是指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由企业会计理论知识体系、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实验教学体系;综合性是要突破会计知识体系的界限,将企业管理、会计、财务等知识进行整合设计。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体系建设的具体内容包括:(1)进行创新型课程的探索,从教学角度以体验式教学提升学生解决实际会计与财务管理问题的能力;(2)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的方式加深和巩固会计理论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3)通过整理和收集最新的案例、经验和知识,形成以实验指导书、实验指导视频、实验指导多媒体软件、其他实验资料等为一体的实验教材建设;(4)通过体验式教学搭建仿真教学平台,通过仿真企业环境、财务管控流程、会计核算流程、软件开发流程,在实战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体系的拓展与创新
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体系需要通过教学管理与控制,将教学与竞赛相结合,拓展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的第二课堂,创新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的管理和控制。
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的步骤主要包括实验资料的前期准备、教学软件的调试和准备、实验分组与管理、实验报告与反馈等四个步骤。(1)实验资料的前期准备。实验资料是指以实验教材为基础,由实验指导书、实验指导视频、实验指导多媒体软件、实验案例等相关资料组成。实验资料的准备充分与否,对于学生是否能按照教学目标开展实验至关重要。实验指导书中应尽量减少操作步骤的描述,鼓励学生通过实验教师的引导,自主思考实验步骤、方法和路径,不要简单地按照既定的操作步骤完成实验。(2)教学软件调试与准备。在实验教学之前,实验教师需要在实验室环境中进行教学软件调试与准备,并最好在教师自己的电脑上也装一套教学软件。对于在教学过程中碰到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备份后还原到自己的电脑上进行调试和检查。(3)实验分组与管理。实验教学最好采取分组的方式进行,鼓励学生在遇到问题后首先在自己的小组内讨论解决,然后再与实验教师进行讨论。对于简单、重复的问题可较快解决,较难和复杂的问题与实验教师讨论解决,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实验教师的教学效率。为了避免出现“搭便车”或者拷贝其他学生实验结果的问题,不同的实验要通过小组内轮换角色完成,同时可以通过账套号控制、账套主管控制以及关键界面截图控制等方法进行管理。(4)实验报告与反馈。实验报告是考评学生实验过程和成果的主要内容,包括实验数据和实验报告两部分。实验数据是学生在实验软件中的数据备份。实验报告由实验目的、内容、步骤、结果和总结等构成。对于实验报告中反映的问题,实验教师应及时逐一跟学生进行反馈和沟通,不仅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实验的错误,而且通过与学生的讨论发现实验设计中的问题。
2.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的创新和尝试。
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思考和创新,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可能的原因,不急于告诉学生答案是什么。对于学生提出的新想法和新思路,要和学生一起设计和实践,并可以作为实验思路的补充。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成因,策划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加以执行。充分体现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干中学”,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体现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验教学体系。
3.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与竞赛相结合。
通过组织并参加不同层次的会计信息化大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2014年由中央财经大学举办首届北京市大学生ERP管理会计应用大赛,北方工业大学会计专业大三学生组成参赛小组,取得总分第四名和三等奖的好成绩。将教学与竞赛相结合,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创造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将竞赛作为会计信息化实验的第二课堂。在模拟中培养学生会计专业素质,在竞争中锻炼学生分析同行对手、应对市场变换能力,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会计理论和会计信息化知识应用于经济管理实践中,真实地解决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实际问题。
原有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附属于理论教学,没有单独开设课程,缺少完整独立的教学大纲,使得实验课教学的目标不明确,实验间的关联性不强,不能很好地展现实验教学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1.2教学内容安排不科学
由于受到实验教学学时以及实验仪器的制约,教学中主要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综合性及设计性实验偏少.验证性实验的结果都是已知的,操作方法也是固定的,只要按照步骤进行实验就可以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都不强,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1.3考核方法不全面
以往生物化学实验成绩只占生物化学总成绩的20%,仅单纯依赖实验报告完成的好坏进行评定,这样的考核方式势必会造成学生不重视生物化学实验课,从而使教学效果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
1.4实验室资源利用率不高
平时实验室只在实验教学时使用,对学生在课余时间开展的科研活动未完全开放,造成实验仪器和设备的利用率不高,导致实验资源浪费,同时也影响了学生进行科学探索的热情.
2优化实验教学体系
新的教学计划实施以来,借鉴其他高校的成功经验,结合我校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条件的现状,遵循客观性、相对独立性、创新性和系统性原则,对原有的实验教学体系进行了优化.制定新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大纲,编写实验教材,调整实验教学内容,改进实验教学方法,优化课程考核方式,提高实验室的开放力度.通过在这些方面的改革,更好地促进了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使其实验动手能力得到了极大的锻炼,教学效果也有了较为显著的提高.
2.1实验教学大纲的制定
在新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大纲中,明确了课程目标是让学生在实验中加深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熟悉并掌握生物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培养科学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所参与的科学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制定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大纲以基本技术为依据,包括离心、层析、电泳、膜分离、PCR与分子克隆等,根据实验室的硬件和软件配置情况,按照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层次安排了具体的实验,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2.2实验教材的编写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参考生物化学实验相关的文献资料,结合教学和科研工作,编写了适合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教材.实验内容涉及生物化学课程中的糖类、脂类、蛋白质、酶和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提取、含量和纯度的检测及性质的验证等,实验技术包括分光光度技术、电泳技术、层析技术和离心技术等.该实验教材中还加入实验记录、实验报告写作规范和写作要点,也增加了实验室安全要求、实验废弃物的处理方法、实验中涉及到的安全隐患、实验器具的洗涤干燥及计量仪器的选择与使用等较为全面的内容.在教材的使用过程中,及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记录,以期在教材再版时进一步地补充和修正,使其更加完善合理,让学生真正地理解每个实验乃至每个实验步骤的设计目的和原理,这样可以使所学的知识在以后的科学研究中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2.3教学内容的调整
实验教学内容是影响实验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调整实验教学内容时,始终注重与生物化学理论课程的衔接呼应,内容从易到难,并适度重复实验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使学生能够充分掌握并自我运用.原来的生物化学实验不是独立的课程,学时较少,只能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在新的教学计划中,生物化学实验独立开课,学时也有所增加.教学内容也进一步地调整为:首先讲授基本实验理论,传授基本实验技能,进行基本能力的培养,强调实验技术要领和操作的规范性;然后在此基础上开展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去选题,查阅文献,制定实验技术方案,优化实验体系,分析和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实验结果进行归纳总结,通过这样的锻炼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启发学生的研究思路,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
2.4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传统的实验教学基本上以灌输、模拟和验证为主.授课方式多以板书为主,信息量较小,虽然能够传授知识,但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现在的教学根据生物科学专业的特点建立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实现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实践”的教学新模式.
2.4.1以教师为主导,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
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实验实践→总结归纳→再提出问题的可持续循环模式进行实验教学,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进行发散性、拓展性与联系性的思考.提出一个科学问题,让学生去思考,查阅文献资料进行研读,自主设计实验,教师在此过程中适时地给予科学的指导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从而使实验方案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项目的相关工作,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给学生营造了良好的思考问题的氛围,这是一种能够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的课外教学模式.实践证明,通过结合科研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来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拓展学习内容,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4.2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实验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的准备及讲解,充分发挥学生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与科学思维的能力.
(1)由学生准备实验.
在大多数的实验教学中,实验准备工作(包括样品的准备和预处理、试剂的配制与分装、仪器的调试等),都是由授课教师或实验教师准备的.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学生在上课时“人到心未到”,像机器人一样进行操作,缺少必要的思考.为了改变这种现象,现阶段生物化学实验课基本都是由学生自己动手准备,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知道实验准备的重要性及规范实验操作的必要性.
(2)学生主讲,教师辅助的教学模式.
实验教学前,让学生分成多个小组,把不同的实验分配给这些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阅资料、制作多媒体幻灯片,上课时,让各小组安排学生来讲解实验的目的与意义、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等内容,最后教师进行必要的更正和补充.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同时也使他们在文献查阅和PPT课件制作方面有所进步,提高了对生物化学学习的兴趣,促进了他们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3)以错误为鉴,为正确的学习打基础.
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放手让学生去做实验,对于在此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错误和不规范的操作,待实验结束后再根据实验结果进行纠正.要求学生在后续的实验中主动地相互纠错,培养他们细致观察、规范操作、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更好地整合知识,锻炼思维,全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新模式,摒弃原有的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方式,使实验教学逐步实现教向学的转变.让学生真正成为实验教学活动的主体,使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得以更好的展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实施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学生在仪器操作的熟练程度、实验现象的观察力以及数据的分析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较为全面的提高.
2.4.3运用多媒体,增加授课的信息量
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工具,如计算机辅助教学录像、投影幻灯片等,将教学中难以用语言和图形表述清楚的内容,通过动画的形式进行演示,这样既能够活跃学习气氛,增加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对抽象知识点或原理的感性认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实验效率和教学效果.
2.5优化考核方式
改革了生物化学实验课程的考核形式,最终成绩由四部分构成:考勤及平时课堂表现占20%,实验报告占20%,实验理论考试占30%,实验操作考试占30%.从实践效果来看,改变了以往学生重理论轻实验的现象,使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及知识创新能力有机结合在一起,调动了学生参与实验课程的教与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考核内容更加丰富,考核形式更加趋于合理和全面,打破了以往的实验报告定成绩的惯性思维,提高了学生在实验中对实际操作的重视程度,也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实验理论的理解.
2.6开放教学实验室
为促进教学实验室开放,提高仪器的使用效率,鼓励本科生提前进入实验室进行科研活动.从2005年开始设立了“实验技术研究项目”,在2010年又设立了“教学实验室开放基金”,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办法和操作规范,经费资助力度逐年增加.实验室的开放,一方面,有利于实现以学生为本实施个性化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良好的科研思维.另一方面,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一些探索性科学研究,有利于激发创新灵感的产生,也有利于新想法在实践中得以释放和验证,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非常有益的.学生通过参与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的相关课题,可把所学的生物化学知识运用到科学研究的实践中,使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得以加深.同时也对科学研究的基本流程有了初步认识,增强了积极开展科研的意识和专业学习的兴趣,锻炼了学生实验操作、文献阅读、数据分析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中职英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不足
英语是一种针对学生的工作以及生活实践产生的语言,随着近年来国际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英语教学也变得越来越普遍,在教学过程中受到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中职学生的综合能力是评判一个人综合能力水平的重要途径,在未来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国家之间进行交流和结合的机会越来越多,面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需要采取不同交际手段,为了提高交际成功率,需要对对方的文化背景进行了解和掌握。但是当前很多中职英语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的教育力度不够,使得很多学生不能对西方文化进行深刻的体验,导致很多学生对外国文化的了解不足,学生学习过程中效率不高。
(二)学生的英语理解能力和体验意识不够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往往会涉及一些比较难懂词汇,有的比较生涩,很多学生由于基础知识不够扎实,阅读量较少,因此在遇到一些生僻单词时往往不知道具体的意思,对学生的体验式学习有很大的影响,严重时会阻碍双方的交流,出现这种问题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的英语理解能力以及体验意识不够。
(三)中职英语教学过程中的西方文化的融入不够
西方文化是中职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关键,当前很多中职院校在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只是进行一些理论知识的传授,对西方的文化和礼仪的教育不够,因此导致教育过程中的实践力度不够,最终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
(四)课外活动的开展不够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随着近年来素质教育的不断拓展,在教育过程中加强课外活动的拓展,是很多中职院校在教育过程中实施的一个重要措施。但是当前很多中职院校在教育过程中,对课外活动的拓展比较少,往往注重一些实践理论课程的教育,缺乏一些生动形象的课外活动,一般都是进行课堂教育,而且是传统的教育模式,学生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地位,最终导致学生对英语的学习过程中兴趣不高。
三、加强中职英语教学过程中的体验式教学
(一)加强文化体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在中职英语的教育过程中,跨文化意识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由于职英语主要是作为一种交际语言在使用,尤其是随着当前国际交流越来越多,对学生的英语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而言,加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各个西方的文化的体验,有助于提高其跨文化意识,从而提高英语学习能力。文化是中职英语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学生在进行中职英语的学习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西方文化的体验,英语文化涉及到中国与外国的文化,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传统、习惯以及礼仪,因此加强对西方文化的教育,是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以及应用能力的必要过程。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加强学生对其他国家的文化背景的了解,从而才能在英语交流过程中深刻地体会到对方的意思,防止出现理解误差,对双方的交谈造成影响。加强学生对西方文化的体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需要对不同的文化差异进行对比分析,在中职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通过有目的以及有计划的学习,使得学生可以对一些语言文学的表象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比如有的英语在表达过程中,并不是字面意思,尤其是在一些比较正式的交谈场合中,更需要对单词的意思进行延伸,否则有可能会导致学生的理解误差。比如“It’sFriday.”在某种场合并不是单纯地表示今天是星期五,因为在欧美国家,星期五是黑色的,是令人感到烦闷的一天,所以也叫做黑色星期五。因此在表达过程中,有可能表达的是对当天的情绪一种描述。加强中职英语的学习,需要接触的不仅是自己母语文化范围内的东西,更多的是接触外来文化,因此需要建构一个比较完善的文化框架,对不同的文化内容以及背景进行思考以及理解,最终能够实现对自己的母语文化和外来文化之间的融合,并且能够将这种区别应用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加深对西方文化的理解,也有助加深对中职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各种知识的理解。在加强学生的文化体验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一些现代化技术、多媒体设备等,利用图片、文字、音乐等多媒体形式,加强学生对英语中的各种知识的理解能力,从而可以在日常的工作中积极运用英语知识。
(二)加强学生在阅读训练中的体验
中职英语的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有很大的要求,尤其是对一些比较复杂的英文文本,需要学生加强理解能力的提升,才能对全文的意思有大概的了解。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学生的英语阅读训练,从而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量,使得学生可以对各种知识都有一定的涉猎,在进行中职英语的应用过程中可以应付自如。加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英语体验,不仅需要对教材中的阅读部分进行学习,还需要阅读更多课外的读物,比如各种英文名著,就是英语文学教学过程中的辅助教材,这些作品也是学生对外国文化进行了解和掌握的有效的途径,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对一些文化差异问题进行很好的理解,从而有助于学生提高自己的英语能力。英语文化相关的作品有很多种类,在英语阅读和体验的过程中,不同的作品可以给我们带来不同的情感体验,因此,为了不断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加强学生对英语知识的体验和理解,需要对阅读的作品进行丰富和完善。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阅读材料的选择过程中,要坚持由易到难的原则,阅读的范围也应该逐渐拓展,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实际情况加深阅读材料的难度,比如最开始进行教育时只需要选择一些比较简单的文学作品,然后可以逐渐加深,对一些文学名著、科技文化作品等进行阅读,从易到难的发展,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从而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更好的体验。另外,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的过程中,应该要选择一些带有趣味性,同时又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作品,使得学生对更多的社会动态以及文化进行了解,加深对英语文化的理解和体验。
(三)加强课外活动中对英语的体验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的补充,单纯地依靠课堂教学的有限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教育,很难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应该要加强课外活动的拓展,利用一些有趣的活动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得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轻松地掌握更多中职英语常识。比如可以在课后开展一些实践,以举办一些音乐欣赏会、读书会等,也可以模拟职场英语的场景,还可以开展一些英语角、英语沙龙等活动,为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得学生在实际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英语应用能力,能够在交流和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英语知识的内涵,从而提高自己的读写译以及视听说的能力。在课外活动中加强学生的体验,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要让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课外活动中来,因此要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而不是在学习过程中被动地学习。因此所开展的课外活动应该要生动有趣,避免传统枯燥的课外活动形式。
(四)联系生活进行体验
英语体验需要与实际生活进行有效的联系,很多英语文化作品都是来自于生活的,因此在加强学生的英语的体验以及理解的过程中,需要联系生活,结合生活的实际,有助于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结合实际生活,指的是在英语体验的过程中,将生活中的情景引入其中,根据实际生活中的场景,联系到英语对话中的场景,从而加深学生的英语体验。
根据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的原理,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是对立统一地存在的,当间接经验教育模式一度成为压倒性的教学模式时,与之相对立的直接经验教育就一定会有人提出来,并不断发展。体验式学习理论就是最重要的直接经验教育模式之一。体验式学习模式的思想和实践自古以来就有,不过被学者有意识地、系统地提出来却是20世纪以后的事。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体验式学习理论已经被教育界认可,并不断推广到教学中。本文旨在通过梳理体验式学习理论的发展历程并归纳其基本形态,探索发展我国成人教育的新思路、新对策。
一、体验式学习理论的发展历程
没有任何理论是从天而降,体验式学习理论亦然,就其存在雏形而言,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出现体验式学习。作为人类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孔子的某些教育思想完全符合体验式学习的标准,而古希腊三圣贤之一的亚里士多德指出,就那些我们一定要会做的事情而言,必须在能做之前,就应该通过做它来学习它。但体验式学习真正开始形成自己的理论,却是20世纪以后的事,概而言之,此理论的发展大致经过以下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世纪初至40年代,代表人物是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主要内容是“直接经验+反思”。针对美国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注重间接经验及其广为诟病的弊端,杜威从实用主义哲学出发,详细论述体验式学习的本质。杜威认为,教育的本质是经验的改造。儿童经验是教育的基础,其主要目标则是积累儿童的经验。爱玩、好动,即“做”是儿童的天性,并且这些经验都是具体、现实的,在这些体验中,儿童以及学员不但体验活动,而且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形成“反思性思维”,通过活动结果来检验最初的假设和猜测,实现学习者对经验、体验的改造。杜威的理论后来被概括为“直接经验+反思”。第二阶段,从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代表人物是罗杰斯,核心内容是“直接经验+情意体验”。杜威的“直接经验+反思”模式曾风靡一时,然而,从20世纪40年代初开始,历经近十年研究未达到理想效果后,这一模式的影响力急剧下降,但其尊重人性、强调个性、突出情意的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得到继承和发展。在罗杰斯看来,学习绝对不能只有一种模式,其基本形式包括认知学习和体验式学习。前者主要指理论知识,如文学、语法等;后者则是指知识应用,如计算机操作、学医等,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内容:个性参与、内发动机、自我评价和渗透影响。由此可见,罗杰斯的体验式学习比较强调个性的发现和培训,强调学习要满足学习者的需求和愿望,后人将其模式概括为“直接经验+情意体验”。第三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这一时期在思想上并没有新突破,代表事件主要是一些组织的成立,这一阶段的体验式学习模式被称为“户外运动模式”。
20世纪60年代以来,过分强调以直接经验为主的体验学习模式之弊端持续显现,而课程本位教学活动逐渐回归。体验式教学的坚定支持者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把重点从理论研究转向社会实践,主要表现为建立一些以践行体验式教育为主旨的学会。1971年,“主题冒险”组织成立,同年,美国体验式教育学会成立,不久后,发端于苏格兰的户外训练运动引进新的教学方法。这些组织以及新的教学方法把体验式教育看作一种教育哲学和方法论,旨在通过置学生于直接经验和反思中增长知识、发展技能和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同时期,发端于苏格兰的户外训练运动也在教育界掀起一波采用新教学方法的浪潮。第四阶段,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在代表人物戴维库伯的努力下,创造体验式学习理论中迄今为止影响力最大的“体验式学习循环模式”。20世纪70年代,在建构主义兴起的背景下,学者开始从新的视角、以新的方法研究学习。人与人的互动、人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以及彼此之间的相互建构备受学者关注。建构、主体间性、施动者、过程、嵌入等概念和视角引进学习研究并被广泛应用。学习不能只是依靠体验和反思,这些方法与途径并不能使学习效果最佳化;学习被认为是通过经验转化创建知识的过程,而知识则来源于人们在互动中获得的经验以及经验转化成知识与行动的过程。库伯在综合杜威、罗杰斯等学者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体验式学习循环模式”,它主要包括四个阶段:
第一,具体体验。学生在真实情境中通过嵌入在某特定环境中的人与物活动,产生感悟并获得特定知识。
第二,观察与反思。学生认真回顾在特定环境中的经历,并独自或集体分析与反思。
第三,抽象的概念化。学生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即建构一个分析框架或理论模型。
第四,主动检验。学生在新的、相似的情境中主动检验自己的分析框架或理论模型。库伯提出的体验式学习的实质是综合学习,它包括上述四个环节,这四个环节分别代表最有效的四种学习方法:感知学习、反思性学习、理论学习和实验。第五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代表人物是贾维斯,提出情境学习模式。库伯的理论一开始在成人教育中由于应用效果好而得到迅速发展与传播,但随着其应用范围的不断推广,学者发现,这个理论模型并不适合学科学习,因此,这一理论模型对学校教育影响极小。贾维斯在反思杜威和库伯等人理论的基础上,经过深入研究后发现,从原始经验中进行的体验式学习只是一种感性的学习方式,它最大的不足在于把第二手体验完全排斥在学习过程之外。通过大量实验,贾维斯发现库伯的体验式学习理论过于关注互动与建构,而过滤掉其他一些重要因素与变量。为此,他提出情境学习论,其核心内容如下:知识与具体、特定的社会环境即情境紧密相连,是在某一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建构的。学习的本质是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与他人、他物的互动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因此,学校或培训机构应通过社会互动或其他教学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即学校或培训机构应该把学生置于特定的社会情境中学习,使学生通过学习或培训获得真正完整的知识。情境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的社会情境以及人与情境的互动和相互建构,这既有利于课堂学习的去情境化、抽象化,也有利于增强课堂的互动性,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与思考,进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体验式学习理论的三种基本形态
(一)情感体验式
在有关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塑和教育中,情感体验式学习是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的主要目标是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他们对人生或对特定情形的态度。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这种教育方式的目标、任务也不同。就本文要分析的成人教育而言,情感体验式学习旨在打造团队精神、激发学员潜能;但在国民教育中,其目标则变得相对宽泛,包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科学的人生态度和塑造健全的人格。
情感体验式学习通常从对真实情境的体验开始,在此基础上,学生既获得表层知识,又发生深层情感、价值观以及人生态度的积极转变。在此学习方式中,核心是要唤醒事件情绪。情境中的事件越具有情绪唤醒功能,情感体验式学习的记忆效果越好。在学习过程中,要抓住两个关键点,才能实现最佳学习效果:一是选择典型的体验情境,即那些情绪足、情感冲击力强的情境;二是通过个人写体会或集体讨论等方式,积极引导学生认真反思并客观评价情感经历,加深学生情绪信息的编码和记忆。
(二)行动体验式
这种学习方式的主要目标是获得操作技能与行为经验。语言和文字交流以及实际操作是获得实用技能尤其是动手技能的基础,也是主要途径。很难想象,没有交流、没有实际行动能获得技术、提升能力。为提高实用技能,在行动体验式学习中,学者和专家设计门类齐全、形式多样的行动体验式学习。当然,行动体验式有时候也包含情境式体验学习的形式与内容,但体验式学习的内容并不局限于认知或情感,它的重点是行动。因为行动体验式学习的核心内容是获得并切实提高操作技能,操作技能的本质不是情感而是行动。掌握或精通任何一项技能,都需要反复实验、不断操作,需要在不同结果的基础上不断对试验中的操作进行反思、调整、完善,这是行动体验式学习的本质。一般而言,行动体验式学习包括三个关键步骤:实际操作、结果反思以及行动修正。
(三)认知体验式
顾名思义,认知体验式学习的主要目标是增加学习主体的认知,获得第一手知识并提高认知技能。它对学习地点、学习场所的要求相对较低,无论在社会实践还是在课堂情境中,无不适用,相较之下,前者较为普遍。在理论上,每个人无时无刻都有意无意地在现实世界中获取新知识。不论是外出旅游,还是实地调研,甚至是去水果园摘水果以及与朋友或家人聊天,都属于认知体验式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没有固定过程可言,有时候它只是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而在另外一些场合,它则可能是极其复杂的试验或研究过程。这种学习方式有四个常见步骤:感知和体验真实世界、进入实际;在此基础上回顾和反思本人的感知经验;建构理论框架或理论模型;在实践中检验理论框架或理论模型。
三、体验式学习理论对成人教育发展的要求与启示
(一)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
不论是在古代的私塾教学中,还是近现代以来从西方引进的现代教学中,教师一直是课堂的主体,是教学的主体,而学生则一直是被动的接收者、受动者。在此历史背景的影响下,成人教育这个特殊的教育领域亦未能走出学生在教学中被动学习的窠臼。根据体验式学习理论,针对特殊的教育对象和教学环境,学生可以是教育的主体。如果实现这个“历史大逆转”,就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1.转变思想观念,这是基础工作。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先在教师、学生以及整个社会包括相关职能部门中树立学员是教学的主体这个思想理念,才有可能最终真正实现学员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思想观念的转变极其困难,个人有路径依赖,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同样有路径依赖,对于中国这个人口近14亿的超级人口大国而言,要在教学这个极其重要的领域实现全民式的思想转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无能为力,可以通过试点的形式,在全国思想比较开放的城市率先进行,然后向全国推广。2.设置相关课程,这是关键步骤。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因材施教的思想,针对成人教育的特殊授课对象,要设置一些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要设置一些以学生授课、学生动手实验、学生相互讨论、学生相互点评、学生相互打分的课程,既让学生适当扮演教师的角色,又让学生通过动手、思考等途径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既能增强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也可以加深他们对课堂的印象,使知识的获得更加深刻。此外,即使没有设置专门的课程,也可以在教学中多增加一些互动环节,这其实也是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这里必须指出的是,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要因教育内容、教育对象而异。同时,所谓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其本质是一种教学形式,其目的是提高教学效果,不能为了形式而形式,也就是说,不要为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这种教学形式而采取形式主义,最终忽视教学效果,造成本末倒置。
(二)要使学生重视学习情境
中国教育长期以来忽视学习情境,不论是在升学教育中,还是在中、高等教育中,学习情境基本以课堂为主。近年来,实验、社会调研才逐步增加,但在中小学升学教育中,学习情境仍然不被重视。成人教育较之于其他教育,更应该重视学习情境。营造成人教育的学习情境,关键要把握以下两个原则。1.把握学习情境的生活性。学习情境的获取与设置,绝对不能为书本上的知识内容所束缚,而是应该面向学生的真实生活。换言之,就是要在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就地取材,及时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学习情境的核心标准是能够体现知识发现的过程、满足知识应用的条件以及体现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与意义。2.把握学习情境的悬疑性。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习情境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即在学习情境中设置悬疑。学习情境中的悬疑性并不是知识本身,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学生在课本上不可能找到现成答案,同时,教师也不会直接为他们提供答案。学生只有经过艰苦而又趣味盎然的探索,才能最终获得答案,在此过程中,学生真正理解知识的现实内涵,并获得情感体验。
(三)要使学生形成反思的习惯
儒家思想十分重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孔子在《论语》中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但思考并不等于反思,反思是思考的一部分,与一般思考相比,反思不仅强调要对理论进行检验,还强调要及时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1.在日常生活中形成反思起点。生活是最好的教师,这句话同样适用在体验式学习理论中。生活无处不是学习。学生通过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吸取教训,“吃一堑长一智”。经历的事件越重要,吸取的教训也会越深刻。一些印象深刻的非重大事件同样可以是反思的好对象,前提是要形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如坚持在日记中反思。2.在教学中形成反思思维。日常生活中的反思是一种自觉的、习惯性的反思,而课堂上的反思,则更多的是一种思维上的反思———是在教师或同学的帮助下形成的,而且更多的是理论、方法、思维上的反思。相比之下,这种反思更加抽象,更加具有哲学色彩,同时也更加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通常需要教师学生的精心设计。
参考文献:
[1]徐静.我国成人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制度反思[J].继续教育研究,2016(6):40-42.
一、前言
英美文学课程作为我国高校外语院系的主干课程之一,在各类高校外语院系的教学计划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育部颁发并实施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由此可以看出,英美文学作为专业知识必修课程, 旨在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理解能力、赏析能力, 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目前,我省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普遍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的“灌注式”、“填鸭式”教学形式。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的自主性受到严重的压抑和损害, 无法提高理解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审美意识,背离了英美文学课程设置的目的与意义。因此,改革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模式是迫切的,也是至关重要的。
本课题的研究克服了“以教师为中心的”这一教学模式的弊端,以美国社会心理学、教育家大卫・库伯(David Kolb)的体验学习圈理论:具体的体验――对体验的反思――形成抽象的概念――行动实验,构建英美文学课程实践教学模式 (库伯,1984)。通过学生亲自参与文学作品阅读、评论(口头与笔头)、故事情节复述、文学作品改编的影片欣赏、舞台表演等实践,使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与人文素质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培养其分析问题、独立提出见解能力、赏析能力与创新能力。
二、基于体验式学习理论的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模式实践
基于大卫・库伯四阶段的“体验学习圈”理论即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和行动应用,主要结合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进行了课内、外体验式情景与环节的设计与研究,并应用于教学中。
1.课内体验式情景与环节的设计与应用
(1)作者生平介绍
通过布置课前预习任务的形式,指定英美作家,让学生通过网络自主查阅相关信息、资料,进行反思、归纳、整理、在课堂上口头概述,初步了解作家的生平。这一体验实践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查阅、整理、概括资料的能力。
(2) 情节复述
精选不同时代英美经典作品,规定学生课前阅读,亲身体验阅读活动,并查找相关资料,进行反思、理解,指导学生从小说构成的要素如背景、人物、叙事角度等方面,进行复述,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以及语言的运用与表达能力。
(3) 作品评论
有针对性地设计与作品相关的讨论问题,在课堂上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独立思考、发表个人见解,最后教师进行点评。学生分享自己的体验和感受,通过分享交流可以引起学生的反思,最后形成个人的经验这种模式,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4) 文学作品改编的影片欣赏
设计课内影片欣赏体验环节,让学生进行观看《简爱》、《伟大的盖茨比》等名著改编的作品,直接感受、体验人物的个性、情节的发展、作者的语言魅力,从而进行反思、归纳、概括,提炼主题思想。在这一情景体验活动中,学生表现出极大地热情,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进行分析与评论,从中体验学习文学的乐趣,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
(5) 文学作品改编的舞台表演
布置学生课下熟读名著经典片段,进行改编,并在课堂上表演。在这一体验环节中,学生通过熟读、背诵经典段落,直接感受优美的语言文字、体会人物的性格、内心,形成反思,对人物的特点进行概括,加以再现、应用。以这种新颖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加深了对作家作品的感悟,语言风格的理解,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文学的兴趣。
2. 课外体验式情景与环节的设计与应用
课外体验式情景与环节的设计与应用是课内体验活动的延伸与深化,体现了更为完整的学习体验过程。这一体验环节与活动涵盖了以下三个方面:
(1)阅读文学作品、撰写读书报告与书面评论
首先,课题组成员制定了英美文学课外阅读参考书目,规定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选择性的阅读,强调体验式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性,表现学生自我个性。
设计课外全文阅读文学作品的体验环节,使学生从整体上去感受文学作品,体验阅读的完整性。课堂内的作品选读虽然是经典作品的精选片断,但由于是节选,破坏了作品固有的整一性,难免有支离破碎的感觉。而只有当学生完整地读过一位作家的一部作品,才能真正称之为“读过”,从而也才能写出有自己见解的评论文章来。此外,在学生细读文本的过程中,完成了体验学习四个阶段,具体的体验――对体验的反思――形成抽象的概念――行动实验。从体验阅读到反思、归纳总结形成个人观点、撰写书面报告、阅读心得。
在这一环节中,课题组成员着重指导学生如何欣赏和分析作品。以英美小说为例,在阅读作品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分析主题表现、人物塑造、情节安排、叙述角度、象征细节、语言风格等。撰写阅读心得,读书贵在有自己的心得体会。 学生通过亲身体验阅读,受其熏陶,阅读英美文学作品促进了学生英语语言的学习。文学作品活的语言是“英语的精华”,阅读英美文学作品能让学生接触到地道的、风格各异的语言,这不仅可以扩大词汇、增强语感,还能帮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感受其民族文化传统, 从而提高学生灵活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
在这一体验环节结束后,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课题组成员布置相应的课外作业,即指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文学批评方法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以激发学生书面表达的欲望,强化学生笔头输出的实践。学生通过相应的写作练习,充分发挥了独立思考和独立写作的能力。
(2) 英语戏剧周与校英语体验节“戏剧表演”
为学生拓展了戏剧实践的平台,充分弥补了课内体验教学环节的戏剧表演的空间与时间的受限性,指导学生参与外语学院英语戏剧周与校英语体验节“戏剧表演”的体验活动。
文学作品的可表演性很强。在阅读、讨论作品之后再进行表演,学生对于作品的理解进一步深化。因为,要将一部文学作品以表演的方式展示出来,首先,必须将它改写、编剧。其次,在表演中,学生必须思考自己的语言、动作、表情如何体现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内心活动。在这样的思考与言语实践中,学生的语用能力得到增强。学生的创造力、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都在表演中得到提高。如:在学生表演的莎士比亚名剧《威尼斯商人》中,学生分别扮演其中的安东尼奥、鲍西娅、夏洛克,充分体会到到安东尼奥的重情忠义、鲍西娅的睿智和夏洛克的残酷。
三、形成性评价标准的制定
体验学习作为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它的评价,事实上就是对学生的评价。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基于这种发展性的评价理念,体验学习应采用形成性评价的方式,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
为了保证体验活动的有效实施,充分调动学生进行体验活动的热情与积极性,使学生的每一次体验活动与平时成绩相结合,课题组成员,增加平时成绩所占的比重,并把其分解成若干个较小的分值,与每一次体验实践活动相结合,强调体验学习的过程性。在渐进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逐步提高了听、说、读、写、译等基本语言技能与语言应用能力,扩大文学作品及选读的阅读量、并在阅读的过程中领略作家的写作风格、培养了文学素养、增强赏析能力。英美文学课程体验式实践教学成绩标准实施细则如下:
英国文学(考查课):期末总成绩=平时成绩70%+期末考试30%
平时成绩70%=作家介绍5%+情节复述5%+作品评论10%+影片欣赏5%+舞台表演5%+(作品阅读+读书报告)10%+书面评论15%+戏剧表演15%
美国文学(考试课):期末总成绩=平时成绩40%+期末考试60%
平时成绩40%=(作家介绍+情节复述)5%+作品评论5%+影片欣赏5%+舞台表演5%+(作品阅读+读书报告)5%+书面评论10%+戏剧表演5%
四、结语
在英语专业学生中,实施了基于体验式学习理论的英美文学课程实践教学模式。这一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语用能力、赏析能力与创新造力。
1.激发了学生学习文学的主动性、积极性
所教授的英语专业班级的学生,与往届学生相比,学习目的明确,学习的热情、主动性大大增强了,真正成为学习英美文学的主体,文学课堂的学习气氛变得热烈、活跃。他们能够自主学习,主动地阅读教科书内容、文学作品、查阅相关的资料,认真准备教师布置的各种体验活动。积极参与课堂,参与文学作品的讨论,发表个人见解,并且对于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欣赏显示了浓厚的兴趣。学生从作品的阅读、改编,道具与服装的准备,语言的提炼等方面,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表演热情高。
2.提高了学生语用能力,培养文学赏析能力、创新能力
在教师的引导下,英语专业的学生,通过独立阅读文学作品的体验活动中,学会了独立思考,并能结合所学习的文学知识以及掌握的文学批评方法,进一步提出个人见解。阅读文学作品,撰写读书报告、心得、文学评论,学生的理解、分析、欣赏作品的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对于作品的分析比以往要敏锐、观点鲜明、能够抓住作品的主旨。同时,在课内外英美文学文本的阅读中及戏剧表演中,学生学习到了经典作家的优美语言,如奥斯丁、海明威语言的简洁、质朴,并能够灵活地应用到口语表达与书面写作中,语用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此外,学生在制作英美文学专题课件的活动中,从内容的展示、版面的设计、图片的使用等,创意都比较新颖。
英美文学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具有切实可行性、可操作性,符合英美文学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有助于提高英美文学的教学质量与效果,促进学生综合的语用能力的提高,注重激发文学学习者的积极性、体验性、感悟性,符合本学科的发展规律,值得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Kolb,David. Experiential Learning: 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M]. Englewood Cliffs: Prentice Hall, 1984.
[2]陈亮.体验式教学设计研究[C].2008.
[3]郭佳,包兰宇,王晓娟等.大学英语体验式教学探讨[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5(b)-0139-01
1 “三年整体化教学”释义
“三年整体化教学”本着循序渐进的学习原则,将高中的文言文教学划分为三个阶段,三个阶段的教学构成台阶式,每个阶段的教学都为下一个阶段的教学搭建一个小台阶,三年的教学按照整体---局部---整体的顺序规划,高一阶段:培养习惯,激发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做好初高中语法衔接,课本为主,夯实基础。明确高中要求掌握的文言词语及句式,通过诵读,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高二阶段:把握技巧——提升文言阅读能力。通过语境揣测文言词语的含义。以人物传记为主的阅读训练。高三阶段,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最终达到文言文学习能力的提升。总之,三年的文言文教学中,学生先从掌握基本的知识入手,此基运用已有的知识去体验感悟诗歌,因而,我将它称之为“三年整体化教学”。
2 高中文言文“三年整体化”有效教学策略实践
2.1 系统论的原则
2.1.1 文言文教学系统论观点
系统论认为,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是所有系统的共同的基本特征。既是系统所具有的基本思想观点,而且它也是系统方法的基本原则,表现了系统论是反映客观规律的科学理论,具有科学方法论的含义,是系统论这门科学的特点。运用系统论整体性原理,对改革文言文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2.1.2 系统论的整体性原理
整体性原理是系统论的核心。运用整体性原理,能使教师的认知图式与学生的认知图式合二为一,同步发展。 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必须通过教材才能成为知识的载体,而学生又必须以教师教学为中介,去接受知识,通过自己的认知图式,去参与到对知识的认识与理解中,得出自己的结论。教师如果能正确运用整体性原理,设计三年有序的教学步骤,以部分带整体,从点到面,采用循序渐进,深入浅出的方法,从而使其认知图式不断发展,实现整体把握所学的知识。
2.2 系统论指导下的文言文教学实践
(笔者仅从翻译方面加以论述)
2.2.1 高一阶段:培养习惯,激发兴趣——改变学习方式
转变学生对学习的认识,培养自学能力
笔者认为,高中阶段的教育应当完成三个目标。一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到大学后能自如应对,找清自己的位置。学有专长,而不是像高中一样学习丰富的基础学科。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有所建树。二是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可以说这二者的形成确定大多数都是在高中完成的。高一文言文学习主要以课本为主,我们会利用选修课的时间,找故事性强的文言小语段,以学习小组的形式提前布置。完全由学生来讲解,解答。集体的智慧是巨大的,学生查阅资料准备讲题,很多时候也可丰富教师的知识。记得在文言语段中遇到过“滑稽”这个词语,由于前后语境简单,又在文章开头形容人物的,我就没在意,也没去查字典。在学生讲解时出现了分歧,绝大部分同学和我一样,一带而过,没有仔细查阅,都读成了“hua”。而有一位同学很肯定的告诉大家在这个词语中“滑”读成“ gu”音。我们又再次一起查字典,明确了“滑稽”一词的三个意思:古代一种盛酒器具、能言善辩语言流畅、形容圆转。我在课堂上对这位同学给予高度赞扬,并告诉学生们,如果不努力,谁都会被淘汰,老师也如此,不必把老师想得多么权威,只有亲自验证才最可靠。这个词语,我现在还记得。可见,这种方式受益者不仅仅是学生。试想,若按传统的教学方式,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绝大部分是记忆性的教学。我高一的这种做法,兼顾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人一般的认知规律,为高二高三的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2.2 高二阶段:把握原理、坚持习惯——巧解文章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和新课改理念的发展,教育的价值观、质量观和发展观都明显发生了变化。时代需要我们培养健康并且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而计算机技术作为21世纪必备的技能,对其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发展滞后的原因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发展滞后的原因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表现在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设置不科学,课时安排不合理。外因也是导致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发展滞后的原因,其主要表现在学生、学校及社会三个方面。
(一)学生角度。家庭的成长环境及父母的思想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中生的思想和行为,即使他们有兴趣的事情也经常会被打压掉。在我国,父母的观念是,学生读书就是考上理想的大学,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有良好的文化课成绩,特别是语、数、外这样高分的主科,学好这些科目是家长对孩子的必然要求。而信息技术课是不参与高考的,在大多数学校的其中、期末也是不参考的科目,所以父母只要求子女学好文化课,至于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就可以忽略不计了。高中生自身也不重视信息技术课,没有把其定位为学习知识和培养技能的课程,大多数学生都认为信息技术课是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
(二)学校角度。在高中学习阶段,面对的重要问题就是高考。学校要想在社会中有良好的声誉,争取最大化的生源,能得到学生、家长、政府、社会等方面的认可,其升学率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要想取得较高的高考升学率,其文化课是必须取得好成绩的,至于信息技术课就会被学校冷漠,每逢到重大考试时,信息技术课就会让道其他考试科目,特别是主科。长此以往,信息技术课就会被无情的霸占,根本得不到学校的重视,使得信息技术教学始终游离在学校教学之外,处于边缘化的状态。目前,我国的应试教育极为严重,虽然信息化建设发展迅速,但高中信息技术科却被人们所忽视,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三)社会角度。社会的价值取向和主流观念会影响到学校、家庭的教育方式,也左右着学生对音乐课价值的态度。现代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看重学历和文凭,"一考定终身"的现象愈演愈烈,这就人为地加大了大学生对文化课考试的重视,而信息技术课却遭到冷落,因此高中信息技术课的发展也就很难有大的飞跃。
二、促进高中信息技术课发展的对策探析
要想获得全面发展和积极健康的心理,对于高中生说,不但要学习相关的文化课科目,还要获得其他方面知识,特别是信息技术课的学习。信息技术课不但能普及他们计算机知识,也一定程度上锻炼他们的掌握计算机的能力,影响着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他们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小学教育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创新改革现状
第一,共同探讨小学学生的心理问题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问题。第二,结合传统灌输式来管理学生及班级学生的自身行为体现学生为主体地位效果。第三,师生互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学生奠定基础的起航阶段,需要班主任耐心的指导并引发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及思维创新能力。
二、小学班主任工作实践中发挥德育教育活动的作用及意义
首先,小学这个时期的班主任德育教育和素质教育工作,要比学生学习成绩更为重要。其次,通过一系列安排,从而调动教学长工作的积极性,明确工作任务和要求,对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时向政教处汇报并协调后勤整效果。再次,小学生的成长教育阶段来说,德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人生正确观的启蒙作用。
三、分析小学班级融入德育发展的现状原因
(一)小学班级创新管理教育现状因素
小学班主任的主要职责是管理班上的学生能够遵守学校的纪律、努力完成各种学习任务并得良好的教育学习环境。
(二)优化小学班主任教师专业课程的新颖结构
以小学教师就业为向导,依据小学班级教学计划按部就班的进行系统科学化的培训及培养模式。
(三)小学班主任融入德育教育的现状问题
小学班主任在开展德育班级管理中,究其主要现状问题有:一是小学班主任德育培养班级管理目标不鲜明,使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没有得到学生精神层次的收获;二是小学班主任德育机制落后,而且要有实施的制度机制管理;三是师生互动交流环节少。
(四)科学管理小学班级差异性实践活动
首先,提升小学班主任的管理水平,必须采取科学的管理措施。其次,因地制宜地兼顾不同学生的小学班级,要定期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从管理实践活动教育上,班主任还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
四、小学班主任融合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措施研究
(一)强化意识理论创新课堂吸收班主任德育教学实践经验
首先,小学教学开拓了创新的教学模式应用,通过微课视频制作课程教学的应用实践,以不同形式的微课、慕课、多媒体教学课堂等在线学习方式,结合微课设计教学模式提升小学生认知课程的重点掌握部分内容的方法。
其次,通过小学教育学科的深入专业道德素质品质教育管理目标的充分实现,使小学班级的管理工作具有有效的专业素质能力及班干部管理水平。
再次,应用微课教学课程中的软件学习,不断提升小学生整体应用能力的技巧学习方法。
(二)科学合理的小学班主任德育管理
首先,小学教师结合实际工作培养表达能力标准,鉴于在小学生教育实践工作中,培养小学教育学生的表达技能课程,提高小学教师表达能力的表现形式,认真努力地完成班集体的综合教育实践任务。
其次,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语言基础。对于小学或高中的语文学习情况也是各有不同,将幼师专业学生在入校阶段就系统分析出不同类型的学生个别差异性,使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达到全面达标普通话测试的标准水平。
再次,小学班主任必须优化创新德育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德育管理机制,因地制宜地兼顾不同学生的差异性,小学班主任要定期开展有针对性的德育活动。
(三)小学班主任具备德育创造能力
第一,优化创新小学生德育实践活动方法,小学班主任应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色去分析、去解决德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第二,科学有效地解决学生间产生的不同矛盾及心理问题,从而规范了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实践方法,优化创新德育实践活动方法。
第三,发挥教师引导能力,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在班级讲授理论课程的同时,编排添加完成小学课程教学内容拓展理论教材,同时也熏陶了小学生的爱国主义德育情怀。
第四,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在实践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为学生今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五,在小学学生成长阶段的实践教育过程中,班主任针对班集体的管理效应常出现的工作问题进行了经验总结,充分发挥小学班级学生管理的帮扶、团结、集中思想教育管理的价值作用。
总之,分析了小学生成长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运用多元化实践探索思维去创新激发小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班主任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直接关系到班集体的全面教育发展。
浅析小学班主任融合德育教育工作的措施研究
【摘要】小学阶段对于小学生青少年发展的时期,是孩子非常重要的性格和素质成长时期,班主任工作则是小学教学中极其关键的特殊教师群体,除了日常要担负起孩子们的主科(语文或数学、英语)教学以外,还要对班级进行全面管理和学生德育培养负责。树立良好的德育素养是小学生整体教育的基础目标,是小学班主任日常管理工作的重要工作内容。通过班级管理探讨分析出小学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总结出德育培养的策略与方法,不断创新建立健全有效完善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天天按照规章制度逐一进行管理并指导和检查,凭借多年的任劳任怨工作,风风雨雨也无法阻挡的对班主任工作的执着与热爱。将班主任教学管理工作由学校制定了学生教学财产管理制度、学生教学设施维修管理等重要的安全大事,确保学校学生班主任管理工作始终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努力工作争取做一名优秀的小学班主任管理兼小学教学教师。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德育;重要意义
一、小学教育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创新改革现状
分析小学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易出现的常见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问题的对策,使小学生养成善于学习的强化措施意识,充分发挥小学班主任的引导教育学生思想观念改进的班主任管理工作方法,不断提升小学班主任工作管理学生学习的效率。本文结合班主任德育管理工作培养小学生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人生价值观等,班主任仔细观察学生的身心健康情况,采用因地制宜地班级管理教育方法理念,不断创新开展小学生的思想德育和人文关怀的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
第一,共同探讨小学学生的心理问题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问题,班主任要经常鼓励小学班学生开展班集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德育实践教育活动,培养小学学生在团结协作的良好氛围中完成在校期间的学习任务。小学生管理工作应采取科学合理方法管理班级日常教学质量为基本前提。
第二,结合传统灌输式来管理学生及班级学生的自身行为体现学生为主体地位效果,认真思考学生、家长、班主任老师之间的沟通缺少交流现象,班主任应按照学生个性差异及想法制定班级管理工作任务,认真考虑到学生心声及真实想法,从源头改善师生之间缺乏沟通的主要原因问题对策。小学生即将面临高考的压力学习,班主任在管理过程中以学生的表现作为重要管理目标,对于学生的成长要采用创新科学的管理方法积极调整班级管理策略,确保小学生保持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与服从班级管理意识,从而促进学生适应新时代的教育教学发展,使学生不断提升身心健康素质,班主任教师应高度重视现阶段的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合理管理促进学生成绩的提升,兼顾不同差异化的学生应采取不同优势的管理方法特点,小学班主任应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学生适应管理、服从管理。
第三,师生互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学生奠定基础的起航阶段,需要班主任耐心的指导并引发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及思维创新能力。开展教学模式引导过程,班主任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知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精进小学教学知识的基本理论教学方法、方式,激发学生正能量精神,构建开放式新理念教学新范式。不断开拓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强化学生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计算机技术进行实践教学操作,在小学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微课、翻转课堂、慕课等,逐步完善小学教学水平的创新思想理念方法以及教学质量,增强学生主动学习能力意识,从而完成小学教学的学习任务。
二、小学班主任发挥德育教育的作用及意义
首先,小学这个时期的班主任德育教育和素质教育工作,要比学生学习成绩更为重要,首先小学教师要身正为范教会学生如何学做高尚的人,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世界观等,才能坚定正确选择学习方法的目的和途径,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从人格标准行为上都是优秀的,品学兼优的。但是小学这一阶段的学生性格特别不容易掌握和控制,这就需要班主任老师灵活掌握班级里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优缺点,因地制宜地开展个性差别的单独辅导和管理,从而使班集体学生整体素质及德育表现达到优秀的水平。
其次,通过一系列安排,从而调动教学长工作的积极性,明确工作任务和要求,依照校委会及政教处的安排,负责分管的领导一周内除日常督查外,至少要对男女生教学进行一次不定期的检查,并及时签阅教学管理人员上交的各种表册,包括“男女生教学检查情况记载表”、“教学通风情况记载表”、“教学室内地面、桌面消毒记载表”、“教学内外空气消毒记载表”、“教学室内外安全检查情况记载表”、“教学监控情况记载表”等,对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时向政教处汇报并协调后勤整效果。
再次,小学生的成长教育阶段来说,德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人生正确观的启蒙作用。国内有很多学校都非常重视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究其是把德育教育工作变成日常工作融入到班集体管理中,在实践过程中总结效果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时找到具体的解决办法,进而加强了班主任对小学生进行德育工作的实践教育对策及作用。依据小学德育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培养计划要求,采取因地制宜的培养计划开展小学生的教学目标实施。小学班主任在德育活动中通过规范小学生行为习惯的“教”与“学”为目的进行整体教育目标的德育工作基础。
总之,针对班级里不同的学生特征制定出具体实施的德育计划,有步骤有计划地实施小学生德育主题班会,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潜移默化地促进了小学生的德育品质,大大增强了班集体的班风凝聚力与学习氛围。小学班主任在班级管理的实践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做好小学班主任的引导作用,积极引导小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综合教育性,从而对小学生的德育工作做出最大的贡献。
三、小学班级融入德育发展的现状原因
对于小学生的不同因素环境的影响,小学班主任通过观察学生的不同差异,抓住学生最佳的德育时机,规范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小学班主任要全面、客观地分析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解决遇到的学习和生活的种种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德育实效性。
(一)小学班级创新管理教育现状因素
随着高等职业类院校的教育改革发展,研究小学班级教学存在的理论问题及对策。近几年在社会需求的角度下发现,前提是小学教师专业的基本功一定要过硬,要想小学班级毕业的学生专业技能加强,随着职业院校教学理论和实践的教育改革,在通过课程内容和教学任务进行实践实习操作演习等形式进行专业技能方面的检验。小学生正走向成熟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得到了充分的觉醒。他们渴望教师更加公正地对待自己,尊重他们的选择。因此,班主任必须加深对学生的理解与尊重,贴近学生及时进行思想沟通,确保班主任管理方法能够得到运用。既能满足了学生的期望,而且还能有效地履行了自己班主任管理班级、学生的职责任务。小学班主任的主要职责是管理班上的学生能够遵守学校的纪律、努力完成各种学习任务并得良好的教育学习环境。
(二)优化小学班主任教师专业课程的新颖结构
以小学教师就业为向导,依据小学班级教学计划按部就班的进行系统科学化的培训及培养模式,完善学生、师生考评和管理制度体系,对小学班级的技能实用性与学生就业选择标准进行直接挂钩,使小学班级毕业的学生从理论上达到标准,实践教学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教学过程,打好小学基础理论知识及实践活动的基本功基础。全面熟悉小学教育教材的课本知识,进行操作性的创新小学生教育教学方法模式,准备好实习前的所有工作。小学班级的学生应以学习为榜样,以技能高超的学生为典范,共同探讨小学生心理问题及突发事件的处理情况,班主任或辅导员要时刻激励小学班级的学生进行班级集体教育精神,让小学班级的学生在校期间养成团结协作共同完成任务的好风气。
(三)小学班主任融入德育教育的现状问题
小学班主任在开展德育班级管理中,究其主要现状问题有:一是小学班主任德育培养班级管理目标不鲜明,使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没有得到学生精神层次的收获;二是小学班主任德育机制落后,而且要有实施的制度机制管理,小学班主任在开展活动时,及时端正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心理素质,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及崇高的理想和信仰;三是师生互动交流环节少。小学班主任在实践活动中启发学生教与学认同感和德育的教育目的。
(四)科学管理小学班级差异性实践活动
首先,提升小学班主任的管理水平,必须采取科学的管理措施。班主任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在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过程中,班主任应采取有效的艺术交流技巧语言,无论是暗示性语言、批判性语言还是鼓励性语言因结合学生实际个性特征采取有针对性的班级管理对策措施。
其次,因地制宜地兼顾不同学生的小学班级,要定期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从管理实践活动教育上,班主任还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进而提高自身的各方面技能,小学班级作为班级的核心人物,率先为范为学生做好师德榜样,抓住学生最佳的时机,通过安全、诚信、挫折感、情绪管理、意志等多方面主题实践活动,客观地分析学生学习中因地制宜地开展个性差别区别式分层疏导的培养目标工作。
四、小学班主任融合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措施研究
(一)创新课堂吸收班主任德育教学实践经验
首先,小学教学开拓了创新的教学模式应用,通过微课视频制作课程教学的应用实践,以不同形式的微课、慕课、多媒体教学课堂等在线学习方式,解决小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教师行动导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公式及的应用领域,充分发挥学生主动运用微课的新颖特点,提高和展现辅助教学课程的全方位角度应用能力,结合微课设计教学模式提升小学生认知课程的重点掌握部分内容的方法。
其次,通过小学教育学科的深入专业道德素质品质教育管理目标的充分实现,使小学班级的管理工作具有有效的专业素质能力及班干部管理水平。在小学班主任的带动鼓励下,结合本班级同学的实际情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活动,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进行教育实践活动的体验效果来提升小学师生共同提高素质品质修养的实效性,从而提升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的教育实践高效目标。
再次,应用微课教学课程中的软件学习,不断提升小学生整体应用能力的技巧学习方法。随着微课的形式步入教学研究的现状下,在小学各学科教学中渗透着“微课”的教学理念,从而逐步促进了小学教学水平的质量。引领小学教育教学课程运用先进的“微课”教学平台达到小学教学的创新模式。将“微课”教学方法通过网络教学模式引入到教学课堂观摩中,有助于小学生学习教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动手的能力和创新课程设计的意识,从而达到小学教学的高效效果。
(二)科学合理的小学班主任德育管理
首先,小学教师结合实际工作培养表达能力标准,鉴于在小学生教育实践工作中,培养小学教育学生的表达技能课程,提高小学教师表达能力的表现形式,完成普通话水平培训及测验达到国家测试水平二级甲等水平以上,针对招收的个地区的学生而言,结合工作实际采用科学有效地教学手段才能使语言培训得以提高。在小学班级集中管理学生的学习、生活、情绪、思想等行为自觉约束。小学班主任通过探讨学生的心理和突发事件的处理问题时,积极发现并鼓励小学学生开展课堂实践活动学习,让小学学生积极参与集体活动促进同学们团结协作的良好氛围,认真努力地完成班集体的综合教育实践任务。
其次,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语言基础。对于小学或高中的语文学习情况也是各有不同,高职院校结合了当地方言实际矫正的教学方法,将幼师专业学生在入校阶段就系统分析出不同类型的学生个别差异性,分析总结出培养小学教师实际表达表现能力提高的具体教学方法,结合各地区的学生进行矫正表达基础练习,使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达到全面达标普通话测试的标准水平。
再次,小学班主任必须优化创新德育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德育管理机制,因地制宜地兼顾不同学生的差异性,小学班主任要定期开展有针对性的德育活动,从德育管理实践活动教育上,班主任还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进而提高自身的各方面技能,小学班主任作为班级的核心人物,率先为范为学生做好师德榜样,通过安全、诚信、挫折感、情绪管理、意志等多方面主题德育实践活动,因地制宜地开展个性差别区别式分层德育疏导的德育培养目标工作。
总之,针对小学班级的班风建设进行系统化的培养与建设,班主任通过小学教育及学生道德素质培养,在班主任实践工作中全面体现系统化的教育学习管理目标计划模式,最后通过成绩和班级管理效果来检验小学班主任培养学生及班集体的教育管理实效。
(三)小学班主任具备德育创造能力
第一,优化创新小学生德育实践活动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整体核心目标,通过耐心的德育工作疏导,将德育工作真正落到到日常工作、学习、实践活动中,搭建良好的师生互动沟通,小学班主任应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色去分析、去解决德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第二,科学有效地解决学生间产生的不同矛盾及心理问题,从而规范了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实践方法,优化创新德育实践活动方法,多采用互动类型的德育交流形式,要多了解、关心班级中每位学生,通过沟通理解帮助,充分发挥以学生自身学习为主体的作用,主动地参与到德育实践活动中,促使学生在信任和依赖班主任的同时,将德育思想融入到学生的脑海当中。
第三,发挥教师引导能力,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在班级讲授理论课程的同时,编排添加完成小学课程教学内容拓展理论教材,只有搭配课下精心设计符合本教学内容的学习内容,才能在课上讲授并指导、指引解决问题使学生在短短的一堂课中就牢牢记住了所学的知识内容,打破了教师只讲而忽视了学生听不懂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将灵活的教学方法搬进课堂,搬进家庭养成终身自学、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同时也熏陶了小学生的爱国主义德育情怀。
第四,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在实践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提高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应变能力,为学生今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五,在小学学生成长阶段的实践教育过程中,班主任针对班集体的管理效应常出现的工作问题进行了经验总结,其培养目标是兼顾小学学生的个性差异特点采用不同的因材施教的教育计划安排,结合小学学生的不同特点制定因地制宜的多元化综合性的班级管理实施计划,该计划是结合不同的学生而度身订造,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小学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培养思想政治及道德素养品质,从而提升和注重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的实践活动有效性。班主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小学班级学生管理的帮扶、团结、集中思想教育管理的价值作用。
总之,分析了小学生成长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运用多元化实践探索思维去创新激发小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鉴于小学阶段是小学生青少年发展的重要阶段时期,班主任则是小学教学中起到关键作用的特殊教师群体,班主任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直接关系到班集体的全面教育发展。
注重德育班级管理应与时俱进、不断优化创新,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德育理念,小学班主任应把德育班级管理放在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使小学整体教育工作推进提高了学生的素质教育理念,进而提高学生的德育实效性。分析小学班主任在德育理念与德育实施过程中不断创新与挑战的国家教育改革发展需求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玉会,薛克听.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和班主任管理的有效结合[J].中国校外教育,2016,18:57+40.
[2]薄杨毅.谈小学语文教师作为班主任的管理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20:26-28.
[3]黄颖娟.浅谈班主任德育工作.西部皮革.2017(10):162页.
教育部高度重视中职学校教材建设,对中职学校和广大教师寄予厚望,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2000.3.21)中提出:“中等职业学校要根据实际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开发教学资源,编写反映自身教学特色的补充教材和讲义等”。因此,编写、选择和补充适合中职学生口味的“教材套餐”,既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形成合力,精耕细作,精心打造,同时也是中职学校和全体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1.当前中职计算机专业实验教材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生源质量较以往下滑教育学论文,出现了实验教材偏难,与学生实际接受能力脱钩现象。以往的中职生录取是重点高中与普通高中之间的分数段,而今是在普通高中分数段以下,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生源质量下滑,而教材内容和形式变化少,超出了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学习效果不佳。特别是近年来,这一问题不但没有改变,甚至更加突出。
二是实验教材和理论教材的风格接近,忽视了实验教学的特点,难以实现实验教材的创新。课程总框架上理论课重而实践课轻,而且专业课也是重专业理论而轻技能训练;授课模式上仿效理论教学,实践课无法形成体系。造成实验课成了理论课的附属。
三是实验教材建设未与市场需要接轨,与用人单位需求往往有很大的差距,实验教材建设没有邀请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对市场了解不多不深,出现了编写实验教材所选素材的“信息孤岛”现象。
四是实验教材的更新速度慢,与计算机软硬件的更新速度相比存在滞后的现象。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速度较快,而实验教材的更新速度相对较慢,导致实验教学教材和实验教学环境不一致的情况,影响了实验教学的效果。
2.中职计算机专业实验教材建设若干问题探讨
中职生的实验教学,要求我们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教育学论文,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应在实验教学中,选择好的实验教材,不断完善教案、讲义,进行模块化整合,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一本满足专业要求、学生爱不释手的实验教材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的前提和基础。
1)建立“三层次”实验教学体系,并配套相适应的三类实验教材
由于计算机专业课程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因此我们在理论教学的同时,特别注重加强实验教学,以培养具备一定基本理论素养和基本技术技能的计算机应用型创新人才。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选择或编写三类教材,即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版本级别的实验教材来满足三个层次学生的实验教学,即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研究开发性实验三个层次的实验教学。学生按不同层次分组,使用不同教材,自主学习,并分别接受教师指导与训练,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分类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实现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
2)组织编写创新型计算机专业实验教材,构建和完善适合中职特色的实验教学体系
创新型计算机专业实验教材的编写从满足经济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出发教育学论文,在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与改革创新。以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的内容,以利于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际操作技能的提高。总体来讲就是打破“三种思维定式”和做好“三个结合”。打破“三种思维定式”其实是先洗脑。具体来讲:一是打破高教系列和中职系列实验教材一体化混编模式;二是打破将理论教材的编写模式应用于实验教材编写模式之中;三是打破单一实验教材版本,不分层次。做好“三个结合”就是要与时俱进。具体来讲:一是要将理论知识与实验内容有机结合起来,相互渗透,互相促进;二是要将实验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实现与企业对接,与社会融合;三是要将实验内容与计算机软硬件更新结合起来,实现实验内容与实验环境同步。创新型计算机专业实验教材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由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团队,有科研院所参与,有企事业精英加盟,通力合作,把中职计算机专业实验教材编写好,既要有内容丰富和适合实验教学的纸质教材,也要有各种风格的视频和音频教材,同时辅之以虚拟实验室,为中职学生奉献教材精品和提供访问友好的虚拟实验室平台,促进中职教育又好又快良性发展。
如何构建和完善适合中职特色的实验教学体系,我们有很多成功的例子,如北大青鸟从教材到教学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系,洪恩集团计算机教学软件使很多人学会了计算机的操作等等,我认为构建和完善适合中职特色的实验教学体系,首先要从实验课程教学质量标准评价体系建设和实验课程教学监督评价体系建设入手,建立和规范对实验课程教学质量的全面监控和全程监控反馈机制教育学论文,同时加大过程考核力度,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对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关键作用;其次就是引进、学习一些知名教育集团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加以消化吸收,构建适合本地学生的实验教学体系;最后就是加强职业教育校际间的交流,联合编写教材或讲义,通过实验教学研讨会、教师教学比武和学生技能竞赛等活动来不断完善和丰富本地特色的实验教学体系。
3.结束语
总之,中职计算机专业教材建设一定要以职业能力发展为主线,以培养具备一定基本理论素养和基本技术技能的计算机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标,不抛弃,不放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在职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最终到达成功的彼岸。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2-0171-03
一、引言
实验教学是高等院校实践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体现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结合的重要教学活动,也是学生锻炼创新思维、提高动手能力的必要学习环节。植物生理学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的典型应用型学科,植物生理学的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科研素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农林高校的专业教学与创新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如何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并勇于创新的综合能力值得我们深思,植物生理学的实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现状
虽然植物生理学具有实验性较强的特点,但是传统的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普遍存在着实验内容陈旧、实验模式单一、实验技术落后等问题,表现为学生只是按照教师的布置进行一些验证性的机械操作,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扮演被动的“操作工”角色,而创新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较少,缺乏对学生的科研思维训练与创新能力培养,从而导致其与植物生理学的学科发展相脱节,实验教学效果较差,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不高。目前,国内已有部分高校相继开展了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活动。陈颖等通过对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自编教材、教学大纲的改写,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的设立和实施,初步建立了具有林业院校特色的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体系。谢国生等对农科类植物生理学实验的教学内容、实验方法、实验考评体系进行了改革创新,取得了一定的实验教学效果。尽管如此,高校现行开设的大部分植物生理学教学实验,仍然远远滞后于学科及相关领域的发展,许多新方法和新技术均未能在教学实验中充分体现,极大限制了学生对植物生理学研究前沿技术的了解。因此,如何优化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内容与方法,有效提高植物生理学的实验教学质量,是当前植物生理学教师面临的一个难题。
三、项目教学法的内涵
项目教学法是由美国著名教育家凯兹博士和加拿大教育家查德博士共同创建的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活动教学法,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这种教学方法是通过“项目”形式开展教学活动的教学新方法,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即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教学、科研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体现了“教”与“学”的双向互动教学过程。项目教学法近年来在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的部分专业中得到了应用,并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但在包括农林高校的本科院校高等教育教学中未能引起足够重视,尤其对于该方法在专业实验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尚未见报道。由此可见,实施项目教学法将是高等教育领域的一场革命,它不仅要求我们实现教育理念的转变,还必须实现传统教学体系的彻底变革。因此,在农林高校专业实验教学中开展项目教学是一个创新的尝试,通过项目教学过程将“教师布置,学生被动操作”的传统体系变革为“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研究”的新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创新能力、合作精神,旨在为我国农林高校的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四、基于项目教学法的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
笔者针对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基于项目教学法构建了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新体系,将传统的验证性实验改变为设计性项目研究,引导学生独立完成“项目设计方案制订项目实施交流讨论完善总结论文撰写”的整个项目教学过程,并将传统实验方法和现代仪器测定方法相结合,使学生既能深刻地了解实验原理,又能接触到先进的分析仪器。每个项目的方案设计、准备工作、具体实施、结果分析、论文撰写等都由各实验小组独立完成,教师在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只给予适当的指导,这种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创新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1.项目设计。以西南林业大学林学专业为例,将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四个验证性实验改变为四个设计性项目,构建了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新体系,见表1所示。
2.方案制订。将学生按照自由组合方式分为4~6个实验小组(5~8人/组),每组根据兴趣爱好分别确定四个项目的研究选题和研究内容,由教师教会学生使用CNKI、维普、万方、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或通过植物生理学研究相关的代表性学术期刊《Plant Physiology》、《Physiologia Plantarum》、《Acta Physiologiae Plantarum》、《植物学报》、《植物生理学报》网站,由每个小组独立检索查阅国内外重要文献,归纳汇总资料,制订四个项目的研究方案,然后由教师审阅并提出修改补充意见。
3.项目实施。根据制订的项目研究方案,每个实验小组独立完成四个项目的整个实施过程,在此期间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由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实验研究材料可以选择校园常见的植物,比如滇润楠、香樟、爬山虎、油麻藤、三叶草等,也可结合指导教师科研项目中的研究材料加以利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器皿准备、仪器调试、材料预处理、试剂配制、形态/生理指标的观察测定、数据整理、结果分析等一系列环节均由小组成员协调完成。此外,各个小组之间可以定向研究同一植物对不同处理的响应,或者比较不同植物在相同处理下的差异,然后横向对比各自研究结果,统筹分析讨论。
4.交流讨论。待项目完成后,由各实验小组组长汇报项目研究成果,其他小组提出问题共同讨论。通过不同小组之间的相互质疑,帮助学生学会自评互评,相互取长补短。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探讨,进一步锻炼了学生应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有助于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具有多样性。
5.完善总结。学生汇报完毕,教师主要针对项目的设计方案、完成质量、创新性和应用性等方面进行点评、完善和全面总结,并及时记录归档应用项目教学法在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中取得的经验和需要改进之处。
6.论文撰写。在学期规定时间内,每个实验小组按照科技论文写作的标准格式,独立撰写科研论文,然后交给教师批阅。教师对论文的写作进行评价指导,对于内容新颖、写作规范的论文,教师进行重点修改完善,并推荐学生积极向专业学术期刊投稿发表。
五、实验教学改革效果评价
通过对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效,具体表现为:①提高了学生对植物生理学研究的兴趣热情,以及主动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的积极性;②增强了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取知识的能力;③加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④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⑤加强了学生撰写科技论文的能力。总之,学生通过植物生理学实验课程的学习,得到了良好的科研思维训练,显著提升了自身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笔者所在课程组根据多年的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经验,编写了《基于项目教学法的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摒弃了一些技术陈旧的实验,增加了应用先进仪器设备的实验,并注重对同一种实验应用多种研究方法加以比较,实验设计具有较好的系统性、研究性、实用性,适合农林高校农学、林学、资环、生技等专业本科生实验教学使用。今后,关于植物生理学的实验教学改革仍需深入研究,我们将继续坚持“基础与前沿相结合,传统与创新相结合”,在实验项目的优化、先进仪器和技术的引入等方面不断探索,努力取得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刘惠娜,范玉琴,许良政,杨期和.基于综合能力培养的植物生理学实践教学改革[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8):11352-11353.
[2]陆长梅,常福辰,沙莎,李建宏,陈崇顺,陈国祥.如何在植物生理学教学上结合实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J].高等教育研究,2013,30(1):67-70.
[3]张立新,胡景江,麻鹏达,赵军,史永敏.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多元化互动模式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7):130-132,146.
[4]陈颖,汪南阳,谢寅峰,施大伟,何开跃,徐彩平,胡菲.林业院校植物生理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6):3817-3819.
[5]谢国生,王学奎,崔克辉,蔡明历,徐玖伟.高等农业院校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江西农业学报,2013,25(8):13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