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优化教学质量提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当前中等职业教育已经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这使得中职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如何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督导体系以保障教学质量,是各中职学校教学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谈谈对教学督导工作的认识。
一、教学督导要以人为本
美国是最早实施现代教学督导制度的国家。早在18世纪,美国马萨诸塞州就开始施行教师检查制度,这成为了美国教学督导工作的开端。20世纪50年代后,美国教学督导进入了发展的新阶段。20世纪80年代,教学督导强调把教师看成是有着巨大潜力的最宝贵的人力资源。这种人力资源管理的观点认为:今天的教师受过良好的训练,他们蕴藏着无限的潜力,所以教学督导员的任务是创造条件使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以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由此看来,教学督导自实施以来就是以教师的发展为核心、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的,处处体现着以人为本的理念。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督导工作中,要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来思考问题,学会换位思考;把督导工作由原来的以检查、监督为主转变为以服务、学习和鼓励为主,抱着向教师们学习的态度,怀着发现良好的教学典型和汇总成功的教学经验的愿望,学习、总结教学中的好典型、好经验、好方法;悉心听取师生们对教学工作的呼声、要求和意见建议,发现、总结和推广优秀教师的成功教学经验,与教师们一起探讨教学中、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要摒除检查、监督、考评的心态,在评教中以同行的身份出现,尊重教师、与人为善、平等待人;在问题面前,以商讨的语气,使用谈心的方法,抱着共同解决问题的目的,与教师进行良好的沟通与引导,使教师心平气和地接受意见。
二、教学督导要以激励为主
就中职学校的现状而言,大多数学校都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严峻挑战,如招生困难,生源素质不高,学生流失,学生就业压力大等,这些困难也给了中职教师很大的压力。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成就感日益降低,心理上存在较大的落差和诸多困惑,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不同程度上有所减弱。因此,对教师,在工作上需要更多的肯定与鼓励,在心理上需要更多的理解和宽慰。在这个时候,不恰当的或者是较多的惩罚性的措施对教师而言都是难以接受的,不但不会起到促进作用,反而会适得其反,造成教师心理上更大的不平衡。在教师队伍中,可能会有极个别的教师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绝大多数教师对工作、对学生都是很有感情的,为工作也付出了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专业素质也是很过硬的。因此教学督导者对教师应该有足够的信任与肯定,在教学督导中以激励为主,强调做得好会怎样,让人心生斗志,既调动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又可以保护教师的自尊心,这样就形成了正向的激励作用。但这并不等于对教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可以视而不见,不管不问,而是强调强化优点的过程也是弱化缺点的过程。
学生对新知的接受以及能力的提升总是建立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之上的. 新课之前,对旧知识的复习,其目的一方面在于巩固学生已有知识,检测学生课后掌握的情况,从而让教师获取信息反馈,另一方面,旧有知识的复习可以为学生新知识的生成做好铺垫. 这一环节具有调控教学过程,强化新旧知识联系的功效,从温习旧知出发,激起学生对新知的探究欲望. 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适当选取新知生成的切入点,提出具有启发性,能够促进学生思考的问题,使学生产生“欲说还休”“欲罢不能”的效果. 例如:在讲分式方程的解法时,我设计了如下一组复习旧知识的问题:什么叫方程?什么是方程的解和解方程?请你举出具体事例加以说明;你到目前已经学过了哪些方程?解这些方程的步骤有哪些?解方程的基本规律是什么?在解这些方程的过程中,有哪些情况在方程解出后必须检验?为什么要检验?这些问题看似无足轻重,实质是为理解新课作出了必要的铺垫,使得原有知识成为新课教学的台阶,这样解分式方程的关键步骤——检验结果是否有意义,就可以成为学生在解分式方程时自然而然想到的步骤,从而避免错误的出现.
二、导入新课环节的优化
导入新课是整个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 精彩的导入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朝着明确的方向前进,从而引起学生内在的求知欲,让学生在新课学习之始就进入了一个良好的境界,为整个教学过程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为此,我在新课导入时认真研究教材,努力迎合学生的喜好,注重导语的设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我在设计导入时针对以下几个方面,极大地优化了新课导入的效果:
首先,导入要贴近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特点,切不可为了追求新奇而离题万里,不顾学生实际,展示那些无谓的材料,否则会适得其反.
其次,导入要强化学生接受知识时的启发效果,善于引导学生实现知识的正向迁移. 另外,导入要风趣有味,吸引学生的兴趣. 众所周知,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兴趣浓厚,他们就会表现出积极主动的参与欲望,学习过程就会轻松愉快,其学习的效率自然也就会很高.
最后,新课导入,要有一定的艺术性. 要能扣动学生的心弦,使新知的引入犹如磁铁一样牢牢地吸引学生,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充分预设,找准知识与学生兴趣之间的切入点,通过生动有趣的语言,绘声绘色的表情,将学生引入新课情境. 当然,新课导入再精彩,再优秀,也只是课堂教学的前奏,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它的作用只是为课堂教学进行预热,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苗,教师却不可在这一环节花费过多的时间,反之,则会造成事与愿违的结果.
三、新知教学过程的优化
新知教学的过程是一节课的灵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是学生获取知识、内化能力、掌握方法的主要途径. 为了最大化地发挥这一环节的作用,实现其应有的教学功能,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以下几点:
1. 善于创设数学思维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数学的概念、定理、规律的形成,离不开必要的思维情境. 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创设知识情境,让学生在知识的节点处设疑,将学生引入旧知不能解决问题的困境中,从而构筑启发引导的最佳时机,为学生思维发展提供契机.
2. 营造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氛围,将学生推向新知探究的前沿. 课堂教学中,只要是学生自己能回答的要让学生自己回答;学生可以亲手实验的要让学生自己实验;学生自己能评价的要放手让他们自己去评价. 在此过程中,教师主要是给学生指路子、出点子,做学生探究知识的合作者,引导者,在学生遇到思维障碍时,不断鼓励学生,指出其探究过程中的失误.
3. 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潜能的挖掘,提炼和帮助学生总结学习的方法.
四、巩固练习环节的优化
习题训练是初中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化对新知的掌握,帮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技巧,更能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能力. 优化巩固练习要遵循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练习要有针对性,要贴近教学目标.
其二,练习要及时呈现,让学生能够对当堂获取的知识反复训练,实现能力的有效提升.
其三,练习要体现不同层次性. 针对不同的学生,力求做到由易到难,另外,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使中等生和学困生“吃得了”,优等生“吃得饱”.
其四,练习要形式多样,让学生在练习中常练常新,不断提高他们的兴趣.
悬念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学习激情的有效情景之一。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定的悬念,既能使学生的注意力较集中,又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学活动的成功开展创造有利的条件。例如,在学氧化碳的性质时,我们常常拿出一瓶雪碧或可乐,让学生思考“在打开汽水瓶盖逸出的是什么气体?”等一系列问题,使学生求知的激情油然而生。
二、 设计惊诧
惊诧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一种情景。通过对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些不良习惯和行为(易忘、易混、易错)的有力刺激,使学生在学习上受到暂时的挫折后,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撼,产生“竟有此事”之感,并从此引以为戒。例如,学氧化碳性质实验时,可以结合一个狗死洞的故事:在法国阿尔卑斯山下有个山洞。有一天,三个探险者带着几条狗进山洞探险,走着走着,几条狗便瘫倒在地,四肢抽搐,相继死去,可奇怪的是人安然无姜。消息传开人们都惊诧,这就使学生产生‘意外之感“,又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探索,并使其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 设计开放
开放型教学是新课程标准大力提倡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开放型教学中,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从而促使学生深入地思考问题,并能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去探索、发现问题,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四、 设计欣喜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给予学生适当的点拨,使学生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成功喜悦,是培养学生学习热情的有效情景之一。例如,在学习“微粒是不断运动的”这个内容时,一般都是利用浓氨水中的氨气分子运动到含酚酞的蒸馏水中变红这样的实验来说明,其实,我们还可以补充“铁树开花”的实验。取4条长15cm的细铁丝,下端拧在一起,插在胶塞上,放在玻璃片上,上端分开成树枝形,将浸有酚酞试液的棉花团和喷撒酚酞粉末的棉花团分别交替绑在树枝上制成“花树”,在玻璃片上放半小杯浓氨水,罩上大烧杯,观察现象。一会儿后,我们清楚地看到,棉花团由白色变成红,红白交替,犹如一株开满花朵的“铁树”。瞬间,学生的感官受到刺激,学生由此兴趣被激起。 五、 设计探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7-0204-03
一、“练―学―思―拓”能力训练模式的提出背景
基于提升职业能力的“练―学―思―拓”训练模式是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在教学改革中提出来的创新教学方法,历经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现已形成适合职业技术教育理念的具有广泛实用性的职业教育能力训练模式。“练―学―思―拓”能力训练模式之所以被提出,是针对目前高职教育学生基础较差、自觉性不强的现实问题,为了有效处理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四者之间的关系,着力解决高等职业教育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将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从而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适合高职学生自信心不足这一现实状况。目前高职学生中高考成绩在200~350分的比重达60%以上,如果一上课就给学生讲原理和公式,他们很快就会对课程失去兴趣,玩手机、上网、睡觉是常有之事。而如果设计好项目,利用项目在教师的指导下先“练”,效果就会不同,可以让学生产生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二、“练―学―思―拓”能力训练模式的提炼过程
基于提升职业能力的“练―学―思―拓”训练模式是在《大学生素质训练》课程中提炼出来的创新的教学方法。该课程是学院与企业共同开发的一门普适性、实用性很强的具有特色的公共必修课,目前已在全院推广。《大学生素质训练》课程在2008年被四川省教育厅评为“省级精品课程”,2010年被四川省教育厅推荐参评“国家级精品课程”,2013年被四川省教育厅评为“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川教函〔2013〕895号)。
在“练―学―思―拓”能力训练模式的形成过程中,本训练模式经历了一个反复提炼的过程,其过程及提法如下:第一阶段:“练―学―思―拓―悟”五步教学法;
第二阶段:“练―学―思―悟―拓”五步教学法;
第三阶段:“练―学―思―悟―拓”五步教学法;
第四阶段:“练―学―思―拓”能力训练模式。
历经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现提炼出基于提升职业能力的“练―学―思―拓”训练模式。该训练模式具有务实性、创新性,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三、“练―学―思―拓”能力训练模式的内涵及理论基础
“练”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反复练习,多次操作,依据课程改革的理念,围绕目标,设计项目、任务或教学情境进行训练,注重学生的体验。
“学”主要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科特点,针对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知识讲解和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领会相关理念和原理,掌握知识要点。
“思”是指思考、想、动脑筋,通过实践活动及相关项目、案例来启发学生思考、联想和反思。
“拓”是指思考后的拓展,即迁移和运用,将所“练”和所“学”的知识内化为能力和素养,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可迁移能力的项目为载体,并将之拓展到目前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
“练―学―思―拓”四者之间相互关联,环环相扣,相互交融,螺旋式上升。
目前国内外职业技术教育中形成的教学方法主要有项目化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情境教学等,这些方法均以师生互动理念为依据,力求解决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四者之间的关系,影响较大。本训练模式是在广泛吸收目前国内外其他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根据职教特点,按“练―学―思―拓”组织教学的一种创新的训练模式。其理论依据包括以下几点。
1.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2500多年前,我国著名教育家孔子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首创“因材施教”,随着时代的发展,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已经成为众多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2.杜威(John Dewey,美国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的实用主义教学论。杜威强调“以儿童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经验为中心”。①“从做中学”。这是任务化教学法的理论基础,也是本训练模式的灵魂。“练―学―思―拓”能力训练模式中完全融入“做和学”的精髓,边“练”边“学”,在“会”的基础上做到“迁移”和“拓展”。②思维与教学。“思维五步”,一是疑难的情境,二是确定疑难的所在,三是提出解决疑难的各种假设,四是对这些假设进行推断,五是验证或修改假设。杜威指出,这五个步骤的顺序并不是固定的。这也是我们将训练模式划分为四字的原因所在。
3.建构主义的教育理论。①皮亚杰(Piajet,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精神实质是促进儿童逐步建构起具有创新功能的自我调节系统,促进其主动有效地学习。因而,在现代教育改革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不断完善学生认知结构的自我调节系统;必须重视教学方法、训练模式的变化,创设各种问题空间,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解决问题来加强对自身认知结构的监控和调节,提高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从而不断地更新和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教育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策略,并培养他们对自己知识获取过程的监控、调节能力,即“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②维果斯基(Lev Vygotsky,苏联心理学家、教育家)的心理发展观。教师教学时,主要不是用理论去指导实践,而是强调用实践经验来引导学习理论。“练―学―思―拓”能力训练模式采用“练后再学”的顺序,由“练”引入“学―思―拓”,正是这种理念的集中体现。教学应引导并促进学生发展。“练―学―思―拓”能力训练模式在抛出问题后会让学生自行解决,不是拉动学生学习,而是引导和促进他们学习,让他们保持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四、“练―学―思―拓”能力训练模式的教学实践及实施效果
此能力训练模式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具有普适性,能够有效实施。自学院示范建设中期验收后,根据专家的建议,我们推广了该训练模式。2013年,我院在相关课程中进行应用推广研究。根据“练―学―思―拓”能力训练模式的研究成果,在示范办、教务处和高教研究室的指导下,确定将市场营销专业中的《营销策划》和《市场调研》、应用化工专业中的《化学反应过程与设备》、化工机械专业中的《传热设备结构与维护》、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中的《环境监测》、自动化专业中的《模拟电子技术》等课程作为试点,引入“练―学―思―拓”能力训练模式。通过一年的实践,于2014年,我们确定在包括基础部的英语课在内的31门课程中引入“练―学―思―拓”能力训练模式,并在2014年开始将本训练模式在重庆市和四川省内的部分中高职院校中进行推广。推广结果表明效果良好,证明本训练模式具有一定的普适性。
1.“练―学―思―拓”能力训练模式的实施效果。通过两年多的推广实践,进行课改的授课教师和学生普遍反映效果良好,认为本训练模式可以较好地解决学生在理论知识的学习到动手能力的训练方面在课堂教学方法上的缺失问题,能够在课堂教学环节与实践环节中尽快在基础能力、职业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得到很好的培养。①“练和学”中“教”的效果好于传统意义上“教”的效果。“练―学―思―拓”能力训练模式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角,教师是导演、听众、朋友。教师扮演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帮助者、引导者、欣赏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指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形成学习动机;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任务、情境和项目,帮助学生提高能力素质;教师抛出学习任务、情境和项目后,让学生积极参与,实现教师在学生“练和学”中“教”。②“思”的提出,突出思考,激发潜能。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适时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讨论、交流与分享。在讨论、交流与分享中,逐步把问题一步步地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练和学”的内容的理解,启发、引导学生动脑筋去发现规律、纠正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做出正确的判断。教师设计学习任务、项目和情境的原则是:所有的学习任务都置于为了能够更有效地适应未来的学习、生活、工作;教学目标应该与学生学习环境中的目标相符合,教师确定的问题应该使学生感到这是他们本人会遇到的问题;设计真实的任务。真实的活动任务是学习环境的重要特征。应该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真实的任务,将日常的活动或社会拓展实践整合为多重的内容或技能,引导学生对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及学习过程进行反思,训练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使之成为独立的学习者、思考者,给予学生选择任务和解决问题的自。③“拓”注重社会实践,使课堂有效延伸。学习任务、项目和情境设计能够反映学生在学习结束后从事有效行动的复杂环境,教师应鼓励学生在社会背景下检测自己的能力。④学生能力得到提升,多方评价好。泸天化高级工程师李和春评价说:“采用‘练―学―思―拓’教学法进行教学,丰富了目前职教理念‘做中学,学中做’的内涵,企业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培养的毕业生。”
五、“练―学―思―拓”能力训练模式的特色和可迁移性
1.因材施教,尊重学生,实施个性化教学。“练―学―思―拓”能力训练模式,特别重视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实行个性化的教学方案。以《大学生素质训练》课程为例,在“产品营销与设计”训练任务中,经管类学生侧重于“产品营销”,锻炼学生的口才;而理工类学生则侧重于“产品设计”,注重其创新意识的培养。
2.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目标明确。“练―学―思―拓”能力训练模式,设计丰富的学生活动内容,让学生在活动中动口、动手、动脑。教学中可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任务驱动法、项目化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合作教学法、案例法、演讲法、游戏法、启发式教学法和研究式教学法等。教学过程活动多,空间大,自由度高,气氛好,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充满乐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阳光中成长。
3.提倡自主学习、团队学习、小组学习。职教改革应注重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主动地参与活动,积极地与他人合作,在团队学习、小组学习中能相互交流和分享。教学中,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空间,让学生自己组织活动,甚至自己选择任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完成任务。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大大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进取心,从而增强自身能力,全方位、全过程地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4.勇于尝试,敢于突破,激发潜能。“练―学―思―拓”能力训练模式,其特点在于它关注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与需要,挖掘了学习趣味性,勇于尝试,敢于突破,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阳光中成长”,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5.联系实际,走出教室,重视实践。“练―学―思―拓”能力训练模式可以引导并促进学生为未来生活做准备,将当下学习状态和未来生活紧密相联,将当下生活状态和未来生活紧密融合。重视让学生自己选择具有现实意义的活动,置身于真实的社会情境中进行训练。《大学生素质训练》课程情境设计应联系实际,走出教室,注重社会性。同时,要强调课后拓展和迁移应用,如布置博物馆解说、模拟面试、产品设计、产品营销等学习任务,突出职业能力的素养训练。课外,有的学生担任泸州老窖酒博会的“文明劝导员”,有的学生担任“徒步酒城美,低碳环保行”的志愿者等。《环境监测》与《传热设备结构与维护》等课程也设计出一些与工作任务有关的任务。
6.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过程化,评价标准公开化。该训练模式改变过去教学评价由教师一个人说算的方式,采用“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过程化,评价标准公开化”的原则进行教学评价,取得较好的效果。由企业家、学生、教师、学校督导机构共同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综合评价,使学生能更深入地了解自己。而且,设计的工作任务单可以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方向和考核标准。教学评价的内容不但关注学习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其还比较重视学习的过程,通过对过程和成果的评价,发现问题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考核成绩要参考学生参加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的情况,使课堂教学得到有效延伸。考练结合,以考促练,以评促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激情。
我们愿脚踏实地继续坚持课改探索,与其他学校一起共同分享教改成果,将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的教改进行下去,为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改革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卡耐基成功之道全集[M].沈阳出版社,1995.
[2]田缘,张弘.安东尼・罗宾潜能成功学[M].经济日报出版社.
[3]赵青,曾新.心态决定命运[M].中国档案出版社,2003.
[4]马林.再努力一点[M].中国华侨出版社,2006.
[5][美]吉姆・柯林斯.从优秀到卓越[M].中信出版社,2005.
[6][美]史蒂芬・柯维.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
[7]培训游戏全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8]周文.头脑风暴[M].印刷工业出版社,2002.
一、实景教学模式在电视节目创作课程体系中的主要作用
(一)有效突出电视节目创作课程体系的功能和作用。电视节目创作课程要求学生必须了解电视技术发展及其与节目形态变化发展的互动关系,熟悉摄录、编辑等制作设备的使用和操作技能;掌握电视拍摄技术和各类编辑软件、编辑技巧的运用。课程主要功能是使学生能够了解摄录设备的基本原理,运用理论讲授和实践练习相结合的方法,能够比较熟练地掌握前期设备的操作和使用以及后期非编设备的使用,并能通过团队合作制作出电视节目。除了必要的基础理论教学内容以外,大量的教学内容都要通过实景教学模式加以体现。因此,实景教学模式的质量和水平对于电视节目创作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二)能够有效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能力。通过电视节目创作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熟练操作、配接电视系统中的各种音视频设备,能搭建基本电视制作系统,熟悉电视节目制作流程,对每个环节都有准确的把握,包括节目制作前期准备,设备的维护,制作过程中应急情况的处理等,并能够在对设备的实际操作过程中体现创作思维。实景教学是对电视节目创作环境的真??再现,对于提高和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及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三)实现学以致用的目标。高校影视编导专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之一,学生毕业进入影视创作领域后,就要具备从业人员必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水平。在实景教学环节中,教师指导学生操作和运用的都是影视编导领域中实际应用最为普遍和广泛的设备、器材和技术等,能够实现与行业发展需求之间的有效衔接,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
二、现阶段实景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经费投入不足。众所周知,电视节目创作领域的设备和技术更新速度非常之快,但是在现阶段教学发展实践中,很多高校受到资金投入不足的限制,无法及时购置和更新教学设施设备,学生所用与行业发展实际严重脱节,导致了教学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二)指导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当前,很多高校负责电视节目创作课程实景教学环节的指导教师专业教学水平仍然有待提高。一部分教师并不具备相关教育背景及从业经验,仅凭借主观经验从事相关教学工作,教学质量和水平难以得到有效保证,一线从业人员难以加入指导教师队伍之中。另一部分教师很少有接受培训、外出教育和学习的机会,对于电视节目创作领域的新技术、新设备不够了解,教学水平长期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三)教学模式单一。当前,实景教学的教学模式单一化也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很多教师在实景教学环节中采取的是课堂理论教学的模式,注重知识技能传授,却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与学生之间进行信息沟通、交流和互动。
三、优化实景教学模式的建议
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不断地推进着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的深入,而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已经完全无法满足现阶段的时代要求,尤其是在数学这一学科,因此,在现阶段的初中数学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更新教学观念,为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努力,从而有效地推进初中数学教学改革,提升初中数学教学质量。
一、加强对教师的培训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以及时代的发展,对教师自身的要求越来越高,正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处于传道授业解惑的功能,因此,应当重视对教师的培训,不断在实践中提升教师的基本素养以及专业素养。例如,在教学中,学校或者教育机构应当充分采取各种有效的方式,对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让教师不断地进步,同时能够从源头上认识初中数学教学的意义,从而更好地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
二、加强课堂教学的互动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更是一个合作的社会。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通过各种形式来培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不断地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这样不仅能有效地培养师生间的感情,而且能够更好地促进师生间的交流。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各种情景教学法或者是任务教学法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从而更好地促进教学改革,有效地提升初中数学教学质量。
三、加强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学生的学习不能仅限于对知识的学习,而应当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应当多多组织一些户外活动或者是合作的活动来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数学并且学习数学,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冲劲,进一步提升初中数学教学质量。
教学内容是教与学相互作用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知识信息,是教员在教学过程中为实现教学目的而有意识的对学员传授的各种素材和有用信息。教学内容的设置和优劣直接影响着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只有不断优化教学内容,不断适应教学目标的提高,才能满足不断发展的社会对高校教学的要求。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研究营养、食品安全与人类健康关系的科学,是预防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专业必修课,其教学目的是使学员获取本课程基础知识和技能,重点训练学员发现和处理常见营养与食品安全问题的能力与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预防医学人才。为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预防医学人才,要求必须不断充实和优化教学内容,强化学员对基本理论和技能的掌握,注重培养学员的创新意识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确保教学的先进性和实用性。本文探讨和总结本科室在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本科教学中,如何不断充实和优化教学内容,以促进全面发展的创新型预防医学人才培养。
一、合理设置教学内容的体系结构,不断充实课程知识信息量
教学内容的体系结构应该合理,信息量要充足,知识点要求能系统的反映本学科领域的全貌。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包括营养学和食品卫生学两个部分,前者应包括营养学基础、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合理膳食、营养状况评价、特殊营养保障、营养与疾病6大内容,涵盖营养学学科领域的各主要分支和知识点。在此基础上,我们在普通人群营养学框架之上,着重强调了高原、寒冷、湿热、低照度、电子对抗、航天、航海等特殊作业条件下的营养保障,以及野外供膳、营养教育等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加充实,结构更加合理。食品卫生学部分主要介绍食品安全卫生问题、突发食品安全事件和食品安全控制技术,应包括食品污染、各类食品的主要卫生问题、食物中毒及其预防与处理、食品法规、食品安全控制技术、食品中常见化学毒物和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的检测等。我们在保证以上教学内容的前提下,特别对重大活动或战时食品安全问题、食品卫生的快速检验方法与制式装备等内容做了详细论述,进一步充实了课程的知识信息量。
二、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实用性是教学工作的核心,是保证教学水平先进性的前提和保障。教员在教学工作中,应及时把教学、科研及社会实践成果引入教学,体现新理论、新技术、新装备和新理念教学。要密切关注本学科发展动态,紧扣社会发展需要,注重科研与教学的融合,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我们在教学课程的安排上,各章节原则上安排在本领域具有一定研究优势和背景的教员授课,保证其教学内容与科研方向的一致性,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员应尽力追踪国际研究前沿,及时总结和撰写本学科相关热点领域的进展综述和研发动态,并实时将本科室的研究方向和成果进行必要的介绍,努力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例如在营养学基础部分,对近期研究热点植物化学物及其生物学效应,特别是其抗肿瘤、抗心血管疾病活性及机制,我们做了最新综述和讲解;在特殊人群营养部分对高寒、湿热、低照度等特殊作业人员营养保障问题做了最新国内外研究概述;同时注重对本学科在相关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果进行介绍,将本室长期从事的科研及取得的优秀成果恰当地引入到教学内容当中,如脂肪酸与乳腺癌、牛磺酸与视觉保护、植物化学物的生物学效应、特殊环境(高原低氧、低照度作业等)下的营养保障措施等。这些措施不仅提高了教学的先进性,也增强了教学的特色性。
三、合理优化重组教学内容,保证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重视优化组合,各知识点要顺序展开,符合学员的学习规律,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系统性。教材是教学内容的基本载体,但课程教学内容不能完全照搬教材内容的框架体系,首先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优化重组。如在讲授各种营养素的内容时,对于教材中的营养素代谢内容可以舍去,因为学员在生物化学课程中已经学习,而有关营养素摄入量标准的内容又可以并入到后面专门讲授的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标准这一节当中。其次是要正确处理好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新内容的关系,在注重教学内容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基础性的前提下,也要兼顾前沿性,充分反映当代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发展的新理论和新技术。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处理教员为主导、学员为主体的教与学关系,运用启发式课堂教学,形成有利于培养学员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同时坚持发挥教员作为课程教学主讲人的作用,要求教员从每节课的具体内容出发,通过合理编排和生动讲解,启迪学员的思维,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强化理论联系实际,做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相结合
教学内容要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课内课外结合,做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相结合。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是与日常现实生活关系非常密切,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大多与人民的生活和健康息息相关,容易引起学员的关注和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把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种种事例相结合,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活泼,竭力避免“重教轻学”的教学模式,力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着重于启发式教学。在每章节授课前应设置“导课”环节,以近期热点问题或生活中鲜明的事例为引线,引发学员对本次课程内容的关注和相关问题的思考;在讲授各知识点过程中尽量引导学员发现现实中的各种问题;在布置课后作业时,以现实存在的问题为主,不设标准答案,鼓励学员独立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和步骤。例如,在讲蛋白质含量测定时,我们以三鹿奶粉掺假三聚氰胺事件为案例进行讲解,让学员来分析讨论这种化工试剂为何添加进了奶粉里?传统的凯式定氮法检测蛋白质含量的弊端在哪里?现实中如何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在讲授各类食物营养价值时,抛出曾经叫嚣一时的“牛奶有毒”、“红薯排毒”、“绿豆治病”论等,鼓励学员独立思考和判断,批判盲从和无主见,鼓励他们相互讨论和争论,引导学员课下查阅相关文献和报道,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并提出合理的证据支持,教员只作为其中平等一员参与讨论,不做是非判断,引导学员学会辩证的、批判的思考问题,能够从正反两面看问题,对同一事物能够发现其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避免片面的、极端的思维观。在学习平衡膳食内容时,要求学员在课外时间开展实践应用,在周围同学中开展平衡膳食的健康宣教活动和膳食营养调查工作。这些措施都很大程度的促进了学员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向萍, 李革, 杨德海, 等. 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 医学教育探索. 2008, 7(9): 947-948.
[2]杨立军. 从十大名校看美国式精英教育[m]. 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7: 3; 33.
[3]贾建丽. 高等学校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模式探讨[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20(2): 102-105.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主要形式,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生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学科,作为理论课程和临床运用课程的桥梁,具有重要地位。但是生理学的内容比较繁杂抽象、机制艰涩难懂,而内在的联系性和逻辑性却很强,这对于刚跨入中职卫校校门就接触生理学的初中毕业生而言很难理解和掌握,常常会感到听不太懂,继而产生畏惧心理,使教学效果事倍功半。因此,在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新形势下,如何优化生理学的课堂教学设计,积极引导学生,让学生以很大的兴趣去获取生理知识,提高教学质量,为后续的临床课程打下坚实基础,是每位传授生理学知识的教师必须思考的课题。近年来,我在生理学教学中积极探索一系列举措来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1.课堂教学目标准确定位,提高教学效率。
生理学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在专业培养总目标的指导下,每节课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积极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合理利用教学资源,设计梯度目标,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生理学教师还要加强责任心,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在课堂上要精于点拨、精于启发、精于引导,使学生的思维在教师的指导下活跃起来,形成一个紧凑、有序、高效的教学过程,避免课堂浪费现象,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2.积极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1重视绪论知识讲授,激发学生对生理学的学习兴趣。中山大学教学名师王金发认为:“课程的兴趣教育必须从第一堂课开始,因此,课程‘序’的讲授就显得特别重要,研究‘序’的讲授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感觉’和‘兴趣’是教学的重要环节。”[1]生理学的绪论部分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生理学,了解生理学的任务和研究方法、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等。绪论部分讲得生动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的高低。因此,授课教师首先要非常熟悉教材内容,然后加以整理,像讲故事般把生理学的研究内容和与医学之间的密切关系娓娓道来。如在讲述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气体的吸入和呼出、代谢产物的排泄、大脑的思维活动、后代的繁衍等随处可挖掘到的生命现象时,多问一些“为什么会这样”、“它们是怎么发生的”等小问题,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新学科的大门,使他们对生理学产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想去揭开这些生命现象神秘面纱的冲动。通过描述异常的生命活动和临床疾病之间的关系,学生认识到人体出现的各种疾病都是正常生命活动发生量变和质变的结果,只有全面掌握正常人体的生命活动规律或功能,才能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同时告诉学生,在临床工作中常需要借助生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认识和处理临床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以促进医学向前发展。这样讲述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促进他们形成责任感,激励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刻苦努力。
2.2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思维。例如,在讲述“兴奋性的指标――阈值”时,我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阈值与兴奋性呈反变关系”,以体育课上的跳高测验为例,指出:跳高横杆的高度越低,则跳过的难度就小,能够跳过的人数就多,若高度增大,则跳过的难度提高,能够跳过的人数肯定减少。我又回到主题,指出:“阈值就相当于跳高横杆的高度,而兴奋性就相当于能够跳过的人数,阈值愈大,兴奋性就愈低,反之,阈值愈小,兴奋性就愈高,二者呈反变关系。”由此,学生记住了兴奋性与阈值的关系,我也轻松了,无需反复讲解。可见,在讲授生理学知识时,可以多引入一些生活中的常识性知识和现象来帮助学生理解,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3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推行以问题为基础的讨论式、启发式教学法,即PBL教学模式[2]。例如,在讲授“呼吸”这一章的“肺通气”一节时,我先设置情境问题――即我先做出深慢呼吸的动作,然后再提出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1)人在呼吸时,气体能如此有节律地出入鼻腔,是气体会“听从”人的话,受人的主观意识支配吗?(2)为什么人在呼吸时,胸廓能扩大和缩小呢?(3)胸廓的扩大与缩小,能引起肺的相应变化吗?(4)假如肺也能作相应的扩大和缩小,与气体进出肺有关联吗?这些问题一出,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课堂讨论气氛热烈,同学们个个争抢发言。很快,学生对肺通气的动力(包括原动力和直接动力)有了深刻的认识,也为学习后面的知识如“平静呼吸与用力呼吸”、“肺通气的阻力”等做了重要的铺垫。又比如,在授课中可以提出学生最关心、最感兴趣的医学问题来启发学生学习生理学相关知识,如我在讲授“动脉血压”这部分知识时,先告诉学生:高血压已在我国乃至全世界都成为夺走人类生命的“重要杀手”,它的危害性已排在其他疾病的前列。继而我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中关于“动脉血压的形成和影响因素”,同时暗示他们这些知识都与高血压的发生发展有关系。阅读后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再由我进行解答和归纳。恰当地运用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既激发了学生对医学知识的兴趣,又培养了他们的阅读、分析、理解能力,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多媒体教学正逐渐替代传统的教学方式进入课堂教学[3]。人体生理学主要讲述的是生命活动的过程和发生机制,是立体和动态的,而多媒体课件中丰富的动画能够动态地展现其过程,使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命活动的过程,弥补了以往生理学教学的缺憾,最大限度地将抽象问题形象化,加深学生对生理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讲述“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一节时,由于此内容是细胞水平的研究,内容比较抽象,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挂图与教师讲解的结合,费力且耗时多,但学生仍感到枯燥乏味,连教师都觉得头疼。我通过多媒体的动画演示,再配以适当的解说,使学生一下子对物质转运功能有了清晰的认识。学生释然了,我也轻松了许多。这样不仅弥补了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不足,还加深了学生对这一机制的理解。
4.积极引导学生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帮助学生学会自我建构对于知识的理解,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及接受能力,部分内容让学生选择适宜自己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通过自学答疑、分组讨论、竞答等方式,尽可能发挥学生的潜力,增加学习的自主性。例如,在讲授“尿的生成与排放”中“影响尿生成的因素”一节时,我给学生指出:“多尿”只是一种现象,但是引起“多尿”的途径很多,请同学们根据书本内容自己归纳一下,有哪些途径可以引起“多尿”,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回答,不能重复。在经过5―10分钟的阅读、思考和讨论后,各组便有学生代表指出:“大量饮用清水可以引起多尿”,或“大量静滴生理盐水可以引起多尿”,或“大量注射甘露醇可以引起多尿”,以及“血容量增多、左心房和大静脉扩张亦可引起多尿”,还有学生提出“下丘脑发生病变(如肿瘤)侵犯到视上核或下丘脑垂体束时,ADH的合成与释放发生障碍时,也可引起多尿乃至尿崩”,等等。这些都是因不同的机理和途径引起的多尿的现象,由于是学生自己发现和归纳的,因此他们对这些知识特别容易理解和记忆,并且很有成就感。
5.注重凸显教师的个性特点,使教学设计独具匠心。[4]
在生理学教学中,教师应凸显个性特点,使教学设计富有特色。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作为引导者、解惑者,既要做到知识的准确传播,又要争取做到旁征博引,纵横联系,举例巧妙。不仅能使学生对生理学知识深刻理解,更能提升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使学生喜欢上生理课,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例如,我在讲完骨骼肌的收缩原理后,请两位同学走上讲台,开始一个轻松的游戏――掰手腕。比赛开始后,双方加力,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我不失时机地讲述:两位同学的手腕姿势没有改变,说明长度没有改变,再从两人咬腮憋劲的神态看,两人手臂肌肉的张力在不断增加,这就是“等长收缩”。随着时间的延长,其中一位同学坚持不住,手腕开始向一面偏斜,分出了高下,这时我又告诉大家:张力增加达到超过对方的力量时,就不再继续增加,保持恒定,这时骨骼肌的收缩表现为长度缩短,即为“等张收缩”。在游戏中,课堂气氛变得活跃,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了知识,更促进了和谐平等师生关系的建立。
6.优化考核方式,合理评价课堂教学效果,增强学习信心。
没有自主学习习惯且学习惰性较大,这是当前中职学生学习中的一大缺陷,“临阵磨枪”、“60分万岁”等也成为许多中职学生的口头禅。这是因为传统的考核评价方式往往以期中或期末考试成绩为主,钝化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甚至使一些学生丧失了学习信心。针对中职生基础差的特点,生理学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利用课堂提问、布置课后作业等多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如课堂提问就给学生打平时成绩,并告诉学生将算入期末总评成绩中,学生回答正确,加分奖励,若回答错误,则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回答其他相关问题,否则无奖励加分。通过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合理评价学习成绩,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克服学习中的畏难情绪,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习效果也会产生质的飞跃。
总之,要以教学目的为核心,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的教育理念,通过不断优化生理学课堂设计,让学生感到生理就在自身、生理很有趣味、生理不难学,培养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能够主动积极、创造性地学习,最终达到提高生理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金发.探索研究性教学――用心授课[J].中国高等教育,2004,(9):22-24.
当前,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发展,新经济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培养具有创新创业与跨界整合能力的新型人才,各级政府倡导创新型人才队伍的建设,高校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应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1-2]。通过丰富教学内容、探究新的教学方式,重视理论基础与技术前沿的结合,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对于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有机化学》是化工、材料、生物、环境、食品等相关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是学好相关专业核心课的重要基石。目前高校选用的有机化学教材大多偏重于理论基础,知识体量大,涉及到的基本概念和化学反应较多,内容抽象、专业性强。现有的教学模式通常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缺乏应用实例、少有联系当前最新研究进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普遍存在参与度低、主动性差的特点。大部分同学只是对相关专业名词、基本概念、化学反应等进行机械记忆,难以做到较全面和深入的理解与消化。长期对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进行简单而枯燥的讲解,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部分学生甚至因此产生抵触情绪,极大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因此,如何调整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成为教师们关注的重点。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趋势日益明显,有机化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使得有机化学研究内容更加深入和广泛。尽管近年来有机化学迅速发展,有机前沿领域的新思路、新方法层出不穷,但是传统有机化学课程较少引入本领域的研究动态和研究成果。大多数教师仍局限于教材,仅关注教材上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使得课堂教学单调而枯燥,影响教学效果。为提高有机化学教学质量,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有针对性的引入有机化学研究前沿进展,通过教学与科学前沿相结合,加深学生对传统理论知识的理解,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引入具体案例,加强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1引入科学前沿,优化知识结构
教材经典理论是有机化学前沿成果发展的基础,有机化学前沿成果则是对教材经典理论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两者相互促进。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的引入有机化学前沿成果,既能把新知识、新信息传递给学生,又能对现有知识体系进行补充与完善。此外通过“类比学习”,可以较好的掌握经典理论与学科前沿之间的异同,帮助学生有针对性的学习和巩固相关知识点;通过这种模式,既能让学生了解最新研究进展,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帮助学生拓展科学视野、培养科研素养,为今后从事相关学习和工作打下专业基础。笔者发现,国外教材倾向于主动引入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的前沿研究,该举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研究兴趣;而目前国内大部分教材主要侧重经典理论知识的介绍,较少涉及科学前沿和研究进展。然而,当代有机化学发展迅速,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层出不穷,新的理论和化学反应不断涌现,我们有必要在介绍经典理论的同时,适当的引入新的科学发现和研究成果,让学生对这门古老但仍充满朝气的学科有全面的认识[3]。
2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习兴趣
2.1学科间交叉渗透。随着有机化学的飞速发展,其研究领域与其它学科之间出现交叉与渗透,尤其与生物医学的交叉融合,出现了一批极具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对近年来有机化学与生物医学交叉领域取得的部分研究进展进行提炼,可以得到一些优质的应用实例,将其作为教学资源用于课堂教学,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前沿的科学问题与研究方法,激发学习兴趣。此外通过让学生了解前沿科研成果及应用,可以加强理论学习与学术研究之间的融通,帮助学生拓展观察视野,完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独立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总而言之,教师在讲授基础知识的同时,融入相关研究发展前沿,从科研成果中提炼优质的教学资源,渗透到教学课堂,对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专业逻辑思维能力尤其重要。2.2灵活运用在线教学。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移动终端的普及,SPOC、APP等在线教育平台迅速发展。在线课程极大地拓展了教学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同时丰富了网络教学资源,使得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吸收知识。在线教学不局限于课堂,不局限于教室,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接受知识和前沿科技的熏陶。教师通过合理利用在线教学资源,采用合适的教学模式,有效地组织教学过程,可以充分拓展教学时空,通过将知识有效贯通课内课外,拓宽知识传授的维度,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2.3教学多元化。除了传统的课堂学习,教师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开展多元化教学,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习兴趣:(1)引导学生课后主动查阅文献资料,主动探索科学知识,了解有机化学领域研究热点和前沿进展;(2)听专题讲座,鼓励学生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听取有机领域专家学者的前沿学术报告,对有机领域和科学前沿有更为直观和全面的了解;(3)基于“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开展小组学习,通过小组学习探讨知识重点和难点,促进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
3寓研于教,夯实专业基础,培养创新思维
3.1科学前沿与理论基础的融合。课堂教学中引入有机化学前沿成果,既能把新知识、新信息传递给学生,又能对现有知识体系进行补充与完善。此外有机化学经典理论基础与科学前沿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通过对科学前沿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有针对性的学习、巩固各知识点;同时让学生了解最新科研成果与学术前沿动态,拓展科学视野;通过对经典理论与学科前沿进行类比学习,发现两者之间的异同,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以卤代烷烃的亲核取代反应为例,通过引入有机前沿研究成果,并且与传统的基础理论进行类比,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传统教材中卤代烷单分子亲核取代反应(SN1)过程主要分两步进行,其中卤代烷先解离为碳正离子中间体(C+)和卤负离子(X-),该过程为控速步;随后亲核试剂(Nu)从平面构型碳正离子中间体的正面和背面进攻,由于从两侧进攻几率相当,因此最终得到等量的构型保持和构型翻转产物,即生成外消旋化产物。但在2018年,哈佛大学的EricJacobsen课题组[4]在Nature上报道了利用四级胺催化剂和Lewis酸促进剂(TMSOTf)协同作用,通过紧密离子对中间体成功实现了SN1反应对映选择性的高水平调控,合成了一系列季碳中心的手性化合物。通过对SN1亲核取代反应前沿进展的引入,可以较好的将最新的信息和知识传递给学生,开拓学生视野;同时通过与教材传统基础理论的对比,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和理解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夯实专业基础。3.2培养科研素养。笔者在授课过程发现,地方院校很多学生有较好的研究潜力,但是相对枯燥的课堂教学,影响其对理论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吸收,一定程度上阻碍其科研能力的提升。因此,通过科研训练、实验实训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中,并让其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知识的短板,从而进行探究性学习,可以显著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帮助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化。在实践课程培养环节,笔者筛选出部分对科研感兴趣,且具有一定科研潜力的学生,利用学院的有机合成实验室,为其提供开展科学研究的机会。包括带领学生尝试一些较复杂的化学反应,指导其学习平时实验课上接触不到的新仪器、熟练操作实验室常规仪器,甚至带领学生重复相关前沿科研成果中的部分反应。通过指导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科学研究,可以较好的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激发其科研兴趣[5-6]。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新世纪的高校教育必须注重学生主动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满足时代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传统有机化学课程的讲授局限于基础知识及技能的讲解,普遍给学生留下生涩难懂、枯燥无味的印象,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通过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最新研究成果、热点领域及应用,将科学前沿与书本知识进行对比,可以极大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宽学生视野,夯实专业基础;通过寓研于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专业知识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素养,促进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化。
参考文献
[1]熊素玲.论经济新常态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8(03):126-130.
[2]杨云皓,何奎.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探索[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1(06):168-169.
[3]孙逊,谢齐威,胡笳,等.浅谈国外基础有机化学教材的特点—关注科学前沿使化学学科更加迷人[J].化学教育,2008(02):13-14.
[4]WendlandtAE,VangalP,JacobsenEN.QuaternaryStereocentersviaanEnantioconvergentCatalyticSN1Reaction[J].Nature,2018,556(7702):447-451.
教学优化是改革创新时代精神的体现。对于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优化:应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优化课堂提问设计,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优化实验教学,激励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实现学以致用。
一、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上,教师不能完全局限于讲解课本上的知识结构,也不能机械地给学生讲理论知识,在这种模式下听课,学生极易产生疲劳感,也就谈不上听课效率了。激发兴趣除了用幽默的言语,生动的事例外,我们教师还应打破常规的教学方法,采取合适的、新颖的、充满趣味性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此,笔者认为教师可根据学生好动、好奇的特征,在课堂中安排一些活动,如游戏、动手操作、抢答竞猜等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变被动为主动,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如:在讲人体消化系统、运动系统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拼出消化系统图和骨骼系统图,在拼图的过程学生就能了解并掌握两个系统的结构;在讲解植物类群这个相对比较简单的内容时,就可以给出教学目标,让学生自学,最后用抢答的方式来进行总结;对细胞结构这部分内容则可以用游戏引入,既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又可以让学生用类比的方式,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细胞各结构的作用。
二、优化课堂提问设计,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提高课堂效果的关键。课堂提问,将教师有目的地教和学生有目标地学,有机地组合在一起。课堂提问可以激活课堂气氛,引起学生关注;可深化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与探索。提问要求避免“满堂问”。曾经的教学是“满堂灌”,新课程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于是“满堂灌”的现象少了,但我们的课堂又遭遇到了“满堂问”的尴尬。教师用一些过于琐碎的无意义的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诸如“对不对”、“是不是”等低级问题充斥课堂,这种课堂气氛可能是活跃了,但学生收益不多,虽然在形式上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但本质上没变,没有从根本上变革学生被动接受的教育模式。因而教师要优化课堂提问设计,提问要求问题有一定的目的性、针对性。
例如:在上《根对水分的吸收》这堂课时,我准备好萝卜条,盐水,清水等,叫一个学生上台来,分别把同样大小的萝卜条放在盛盐水和盛清水的器皿中,等一会,学生发现了这一现象:放在盐水的萝卜条变软缩了,放在清水的萝卜条变硬挺了。这时我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我点了一句,说这个问题涉及到我们的数学、化学知识。学生们思考着,讨论着,纷纷谈论自己的看法。有的说得一点不沾边,我没有批评他;有的说得沾边了,我鼓励他们继续大胆思考。最后浓度二字在学生口中出现了,通过双向交流,后面的教学任务迎刃而解了。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更是开启了智慧,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优化实验教学,激励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生物是一门实验科学,生物教学中实验活动的开展是人类认识和研究生物科学的重要方法,也是生物学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生物实验教学的结果如何,将势必会影响到生物新课程标准的执行效果,影响到生物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对于广大生物教师而言,在学校生物实验室从无到有建成之后,教师就有义务、有必要利用好生物实验室为生物教学服务,通过优化生物实验教学过程,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体现学生生物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该在每学期之初,认真研究教材,科学地制定好学期生物实验计划,避免平时生物实验教学的随意性。教师作为生物实验活动的调控者、指导者,其实验操作的规范程度将直接影响到实验教学的效果。教师首先要按照教材中的实验要求,课前自己认真做几遍,确保自己实验操作的规范和熟练。通过锻炼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使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更能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例如,讲显微镜时,教师可让学生自己安装、对光、制作标本,培养动手动脑能力。为加强学生的探索和设计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给出实验课题,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和实验方法,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设计同一个实验课题。在探究实验“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吗?”的教学中,就有学生进行了创新,把玻璃板换成了透明的薄膜,这一创新不仅取得了相同的实验结果,而且使实验材料廉价易得。
四、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达到学以致用
生物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实验能力、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问题探究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而要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教师就要从学生熟悉的环境入手,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启发学生思考、实践,在实践中培养能力。在教学中,笔者常将书本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相联系,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学的实际意义。比如:在讲植物的器官时,教师可以将学生领到教室外面,从校园里的某一株植物入手,具体介绍该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将课本中的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事物相联系,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又如联系日常生活的一些现象提问:“我们的皮肤划破后为什么容易感染?”“感冒时鼻腔为什么不通气?”“肝炎病人为什么怕吃油腻食物?”等等。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而且提高了听课的效率。讲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时,教师可让学生分析:选择早晨锻炼合适吗?讲到根时,联系幼苗的带土移栽;讲述青春期的发育特点时,联系早恋的危害。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可使学生在学会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中体验到动脑思考的乐趣,从而进一步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效。
结语:
课堂教学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动态系统,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生物知识和各种能力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要想让学生学得轻松、自然,我们教师就必须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探索、实践、创新,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提高生物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优良的教学质量可以提高学生思想觉悟,陶冶学生情操
中学生从小学踏入初中,他们的思想在这段时间将会有质的飞跃,他们将从单一幼稚的思想模式转变为成熟的模式。在这一关键时段,学生也会渐渐接触到社会,也会受到社会功利、浮躁的思想,这个时候,就需要语文老师教会学生感性及理性的双重思考模式,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有高尚的思想情操,这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2.语文教学特有的人文关怀能让学生均衡发展
初中语文教学的一大特点就是会向学生介绍很多的名家作品,这些作品有着很强的人文性,而这些人文性对学生的思想模式有着极大的影响力。这些作品中的人文性可以与其他学科的科学性互补,从而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语文教学也教会了学生细致地观察他们所处的社会,学会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交流。
二、反思语文教学中的问题
1.学生无法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课堂的参与率相对来说是比较低的。一般语文教师的授课模式都是“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法。但是,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只是一味地给学生灌输标准答案,学生的思维却没有得到任何发展,有的甚至都不用自己思考,只是机械地背出标准答案就行了。这种极其被动的教学方式违背了语文教学的初衷,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对语文、对文学作品的热情也会逐渐减弱,这样的课堂教学是非常不提倡的。
2.多媒体的运用使师生严重缺乏互动
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把精力放在了制作出精美的、吸引学生眼球的幻灯片上。有时候,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们会懒得思考,懒得回答,他们会看着幻灯片,因为他们知道答案就在下一张幻灯片上。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结果违背了多媒体教学的初衷。多媒体的运用是想要优化课堂教学质量的,但现在,却有点背道而驰,这使得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交流频率大大减少了。更令人担心的是,学生的思考模式仅仅停留在表象上,抽象的思维得不到训练。
3.语文教学方式缺乏新意
现在很多的语文教师把精力集中在如何让学生短期内提高语文成绩上,而忽视了这种教学方式并不能让学生的语文水平得到提高。我们还是可以看到很多学生会身陷“题海”,失去了自己去思考的意愿。这种太过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不好的,而且这样会让学生养成过分依赖答案的缺点。所以,想要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必须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学会创新。
三、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方法
1.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教材的内容是很丰富的,有很多的名家著作,诗歌散文等等,所以,教师需要做非常充分的课前准备,好好备课,从不同的角度去领悟文章。在备课时,还要充分搜集与文章相关的资料,因为不同的学生会提出不同的问题。备课的模式也要灵活多变,这有这样才不会让学生觉得上课的内容枯燥无聊。另外,教师也要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在平日里,可以多多阅读文学作品,多参考其他教师的教学经验,不断进行自我加强,完善自己的教学质量,提高课堂驾驭的主动性、灵活性。其次,课堂上的情况是多变的,当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时,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不要一味地告诉学生答案。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亲和力、感染力、向心力,使师生之间的交流能够在愉快的气氛下进行。
2.做到以指导为主
学习需要的是学生的发展与创新学习,而不是“填鸭式”的教育,教师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起到引导学生学会思考的作用。引导,就是指教师根据教材的知识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恰当地把教材分成层块进行引导,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当学生思维受阻或思维偏差时,教师应当给予点拨,排除障碍,使学生轻松地掌握知识, 变“难学”为“易学”。
3.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程度
在很多课堂上,学生都是跟着教师走,教师说做习题就做习题,教师说读课文就读课文,很多学生缺少了主动参与语文学习的热情。而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启蒙老师,一旦学生掌握了兴趣,学习的结果自然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应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时刻注意学生的情绪,适时地进行相关的教学训练。
4.正确运用多媒体
多媒体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应该做到:(1)把课文中难懂的词语、难懂的片段、难以理解的情感用图片或者视频的方式展现出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绪;(2)把文章中的故事情节转变为动态的动画形式,使同学更深刻地理解整个文章的脉络以及内容;(3)教师还可以把同学容易犯错的、容易掌握的知识用着重的符号强调一下。例如,在学习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把百草园的图片展现给同学看,让同学更加了解鲁迅先生是在怎样的环境中成长的,加强了学生对文章的透彻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随之高涨。在课后,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与学生进行交流,并通过多媒体向学生提供更多的课外资料,供有兴趣的同学在课后自己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也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