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护士职业倦怠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工作倦怠又称职业枯竭、职业倦怠,是指从业人员所体验到的情感耗竭(emotional exhaustion)、人格解体(depersonalization)和个人成就感降低(reduc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的综合症状[1]。情感耗竭指个体的情感资源过度消耗,感受到疲乏不堪,精力丧失;人格解体指个体对待服务对象一改过去的积极和热情的状态而出现的负性的、冷淡的、过度疏远的态度;个人成就感降低是指个体的胜任感和工作成就感的下降,甚至出现不再胜任和感受不到任何成就感的状态。工作倦怠简单的可以理解为在工作重压之下身心能量被耗尽的感觉,既个体因不能有效地缓解工作压力或妥善地应对工作中的挫折所经历的身心疲惫的状态。工作倦怠主要发生在具有助人性的公共服务行业,从业人员需要长期、直接的面对公众,并提供服务,以解决他人的困难,例如教育、医疗、新闻等社会服务行业,但图书馆作为信息服务机构,其员工中的工作倦怠现象也很值得关注。Affleck等早在1996年报道了在美国新英格兰地区52.8%的图书馆从业人员存在上述三方面的某一方面的表现,而够上综合征标准者占8.5%[2],这说明图书馆从业人员同样是工作倦怠的高发人群。工作倦怠作为一种隐性的职业伤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论文参考,图书馆。本文主要从编目员的角度,来分析图书馆员的工作倦怠现象。
1 图书编目员工作倦怠的表现
当今,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文献呈几何级数增长,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的应用,使图书馆的工作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样地,作为图书馆基础业务的编目工作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编目员的职责被赋予了许多新的要求, 同时编目员也在承受着由此带来的越来越大的各种心理压力。
许多图书编目员中都有下面的行为或感觉: “每天下班和清晨起床时,我都感觉到非常疲劳”、“我的工作太辛苦”、“我的工作就是不断的重复,单调乏味”、“我对许多事情都不感兴趣,同事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淡漠”、“我变得越来越冷漠没有同情心”、“我们单位有很多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和要求”、“我的工作上班的时候做不完,周末总还要去加班”等,许多编目员开始对自身的能力、价值、前途等问题产生怀疑,担忧、悲观的情绪弥漫,工作倦怠日渐突出。这种工作倦怠影响到编目员自身健康和发展,比如睡眠障碍、高血压等,并且也导致编目员在日常工作中敷衍了事,从而也严重影响了编目数据的数量和质量,对图书馆工作产生了巨大的负面效应[2]。
2 图书编目员工作倦怠的原因
引起工作倦怠的原因可分为社会因素、职业因素、组织因素和个人因素四大方面[3] [4] [5]。
首先是社会因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信息环境的变化,传统意义上的编目员在本行业中的地位在逐级下降, 编目工作由原来组建馆藏的核心地位逐渐下降至机械套录数据的地步, 特别是近两年来掀起图书馆编目业务外包的趋势,更是让图书编目员们对行业存在的意义及自身的生存充满着危机感。再加上编目员很少与读者直接接触,他们的工作很少被了解,以致他们的辛苦劳动常常被忽视了,长期从事着辛苦的编目工作,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与公平的待遇,编目员很难对自己的职业产生成就感与自豪感,情绪不断低落,对工作出现抵触的情绪,并逐渐发展成为工作倦怠。
其次是职业因素,较早时期,美国在东南图书网区域进行一个“Pertinent general and library specific stress”研究,从时间、工作熟练和竞争压力等方面进行图书馆从业人员的工作压力状况的调查[3],结果显示:工作环境的变化和自动化工作程序是造成图书馆工作压力增大的重要因素。图书编目工作既有精深细密的脑力劳动, 也有繁重的体力劳动,有限的编目人员要长时间的呆在电脑面前才能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编目员们经常会有体力透支感, 而且,各编目工作环节程式化特点明显, 机械、单调、 缺乏灵活性, 这种长时间重复地操作容易产生枯燥单调的情绪。另一方面, 这种程序化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也限制了个人的创造性, 不能自主地掌握工作的效果。另外不可否认的一点是,编目员的工作成果是非“显性”,也使得编目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受到压制。
当今编目员工作倦怠有其时代特性,随着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文献增加,图书馆员的工作量加大, 服务对象层面扩大, 服务时限延长,服务质量要求提升等客观形势,给馆员带来较大的工作压力, 而经济收入与某些行业相比又明显偏低, 从事基础业务工作的编目员们难免要面对工作成就和经济负担的双重压力。男性编目员可能感受更深,但是占编目员绝对多数的女性馆员的情感细腻、抗压脆弱, 相对更易产生工作倦怠。
再次是个人因素,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两方面。论文参考,图书馆。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的应用,图书编目工作也带来了巨大的革命。但是,这些并没有减轻编目员的工作负担,这些工作方式的改变,长时间呆在电脑前可能会导致相应的身体不适或疾病,如眼睛疲劳、脖子酸痛以及颈椎、腰椎疾病等。这些身体的不适给编目员工作带来了许多压力,工作倦怠的产生也是在所难免了。再者就是心理素质,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的人能够及时调整自已的心态,乐观面对问题,减少工作倦怠的发生。由于编目工作职业涉及外部空间相对较窄,予以个性展示机会不多,实现人生的目标和永无休止的重复性的烦杂工作交织在一起,感到失望而出现工作倦怠也是不可避免的。而且随着个体承担的社会角色随着年龄的增大,角色冲突和快速的转换之间也会产生一定的压力。很多人会经常的把工作角色的压力带到生活角色中,导致情感支持系统出现问题,而让员工倍感疲劳。
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社会因素还是个人因素,导致职业倦怠最主要的是压力。压力是自己心理或生理上对某种需求或挑战的反应,良性压力(good stress)是指人们能够经受的、持续时间有限的、并能给人们带来一种兴奋的体验。而不良压力(bad stress)主要带给人们一种被控制的而且无法摆脱的沮丧和无奈的感觉,而且这种感觉是持续的或经常发生的,因此也是危险的,有害的,易于导致各种心理耗竭[6]。
3 如何改善工作倦怠
如上所述,编目员的工作倦怠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避免和处理的方法也是多元的,应该从个人、组织、社会等多方面进行干预[7]。
(1)个人调节,这是克服工作倦怠的关键。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①认识自己工作的意义:如果倦怠者能够重新认识工作的意义,就会降低或缓解工作倦怠的程度。1995 年,Cary Cherniss 对教师、护士、心理咨询师、律师等倦怠者进行个案研究之后发现,做有意义的工作是克服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近期美国医学杂志(JAMA)提出提高对工作意义的认识,是克服初级医生工作倦怠,提髙医生髙质量的良方[8]。同样,编目员需要个人在本职工作中寻求自我满足和自我挑战,不断更新思想,完善知识结构,并确立较高的工作目标,提升自身价值。
②克服负面情绪:面对压力,必须学会善于用意志和技巧避免伤害,保持心理健康。在工作倦怠中,负面情绪往往源于编目员工作所得回报低于心理预期,且工作环境始终处于一种程序化的流程中,而缺乏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甚至于工作无需团队参与,进而缺少交流、缺乏团体感、和价值冲突等导致的结果。论文参考,图书馆。及时地调控情绪,积极乐观面对职业困扰,是避免工作倦怠的重要内容。论文参考,图书馆。论文参考,图书馆。情绪调控的方法很多,可以在心理咨询师的指导下进行。
③提高职业能力,获得团队支持:职业能力包括工作技能以及与领导、同事相处的能力。工作能力低下,工作中疲于应对的员工是工作倦怠的高危人群;工作能力强,但人际关系极差的员工产生工作倦怠的机率也不低,这就要求编目员既有业务专长,又有良好的处理人际交往能力,这两者在实际工作中是相得益彰。与同事和谐的工作关系对工作倦怠有很好的缓解作用,个体一旦意识到自身有工作倦怠感,就要尝试寻求合作与帮助。在工作中不但需要技术支持,情感支持和鼓励往往更加重要。从同事中获得有益的建议、信息和反馈,特别是从管理层获得关注及赞赏,均能够有效地激起工作兴趣,抑制和消除职业倦怠。
④加强体育锻炼,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经常性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减少工作压力对身心健康的负面影响,缓解职业倦怠,提高效率,触发工作激情,这也是防治工作倦怠的手段之一。
(2)组织方面,图书馆管理者多为新老员工提供职业发展指导课,鼓励编目员多参加继续教育、学术交流等提升自我素质、提高专业技能的活动,保持员工的思想活力,有利于减少图书馆员倦怠的发生,鼓励员工参与对自己所涉及的决策意识,为员工提供健康的绿色工作环境以及多营造轻松愉快的工作氛围,也能充分激发图书编目人员的潜能,减少工作倦怠的发生。图书馆的行政领导,包括团体组织,如工会、青年和妇女组织要积极参与图书馆职业倦怠的防治,
(3)社会方面,提高图书馆编目员的工资待遇,给予其合理的报酬,能够激励编目人员的工作热情,也能给予他们心理平衡。论文参考,图书馆。同时应加大舆论的宣传,让读者在了解编目,认识编目工作的同时,增加对图书馆编目人员的理解和支持。
总之,编目员是工作倦怠的高危人群,预防和减少编目员乃至整个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倦怠,将有益于提高图书馆的工作效益和服务质量。特别要指出的是,在我国尚无图书馆人员,特别是编目员的工作倦怠的流行病学数据,我们对图书馆员工的工作倦怠的特点和干预方法尚需进一步研究,引入心理学或其他心身医学工作者参与此项工作有着现实的意义。
参考文献
[1]C Maslach. Job burnout, how people cope[J].Public welfare. Vol 36.,1978. 56-58.
[2]Mary Ann Affleck. Burnout amongbibliographic instruction librarians[J].Library &information ScienceResearch Volume 18,lssue 2,Spring 1996,pages 165-183
[3]Charles A.Bunge. Stress in libraryWorkplace[J]. Library trends. 1989,Vol(38),1.92-102.
[4]杨霞.高校图书馆编目人员的职业倦怠探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Vol.21,No.06. 214-217.
[5]王维.高校图书馆编目员职业倦怠现象初探[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08 年第8 期.总第150 期,95-97. [6] Bruce S.McEwen.Physiology and neurobiology of stress and adaptation: Central Pole of the brain[J].Physiological reviews, 2007,Vol(87):873-904.
[7]任敏卿.如何克服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倦怠”[J].东南转播.2009,11:70-72.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1-0005-03
自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提出“倦怠”一词之后的40年时间里,关于倦怠的研究已经拓展到很多职业领域,包括律师、护士、医生、警察、社会工作者等。与此同时,关于教师职业的倦怠问题也日益得到关注。但是目前国内大多数研究者将研究对象关注在中小学教师群体,而关于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尚属少数,尤其是高校辅导员的倦怠研究更不多见。因此本研究以国内5所大学的辅导员为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分析辅导员职业倦怠现状,探讨其成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次研究采用整体取样原则,对国内某5所高校专职辅导员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0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70%。
1.2 研究工具。
本次调查所采用的问卷为“Maslach的职业倦怠量表”,根据台湾学者的修订,该问卷已经具有了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该问卷为五等级计分,具有三个维度:情绪衰竭、低个人成就感、人格解体。该量表共22道题,采用李克特5等级评分,分数越高表明倦怠程度越严重。
1.3 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输入计算机处理,采用SPSS17.0进行数据统计。
1.4 样本情况。
2 结果与分析
2.1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状况。
工作倦怠量表采用1—5分的5点计分法,中数为3,上表结果显示,情绪衰竭维度的平均分接近于中等水平,低个人成就感、人格解体维度以及工作倦怠总体平均分均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可以看出,高校辅导员并没有表现出较为明显的职业倦怠情况,但是在情绪衰竭维度的平均得分高于其它维度得分。为了了解其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深入细致的对职业倦怠各维度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
2.2 职业倦怠感各维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2.2.1 婚姻状况因素
以婚姻状况为分类变量,对辅导员在职业倦怠各维度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结果发现,不同婚姻状况的辅导员在职业倦怠各维度上的得分没有显著性的差异。
2.2.2 职务因素。
以职务为分类变量,对辅导员在职业倦怠各维度的得分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结果发现,不同职务的辅导员在情绪衰竭、低个人成就感和人格解体上的得分没有显著性的差异,在职业倦怠感总体得分上差异显著F(102)=0.01,(P
2.2.4 参加工作时间因素。
根据所调查辅导员的参加工作时间的情况,我们将辅导员的工作时间分成3个时段,分别是1993-2000年、2001-2008年和2009-2010年。以参加工作时间为分类变量,对辅导员在职业倦怠各维度的得分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结果发现,不同工作时间的辅导员在情绪衰竭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F(102)=0.049,(P
2.3 工作压力。
为了了解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压力情况,我们在调查问卷中加入了“学生工作的感觉”和“工作压力的来源”两个问题,以方便我们对辅导员的工作压力有一个直观和清晰的认识。
关于学生工作压力的情况,我们设计了“你对目前从事的学生工作的感觉?”这一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在所调查的辅导员中,有16.1%的辅导员表示从事学生工作的感觉是轻松愉快或比较轻松愉快,有71.0%的辅导员表示从事学生工作的感觉是比较有压力或压力很大。
关于学生工作压力源的情况,我们设计了“对于学生工作中的压力,您认为主要来自于?”这一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在众多压力源中,排在第一位的是“工作任务重,时间长,精力不足”;其次分别是“学生问题层出不穷,难于处理”“ 自身的知识、能力不足,工作方法欠缺”。
3 职业倦怠情况
3.1 总体情况。
总体上看出,高校辅导员并没有表现出较为的职业倦怠情况,但是在职业倦怠的各维度中,情绪衰竭这一维度平均分高于其它维度。情绪衰竭是指个人工作热情的耗尽,表现为热情衰退。从生理学角度看,这是由于过度应激而导致的一种躯体和精神的衰竭,是对过高压力的一种反应。这一情况引发的后果表现为对学生的漠不关心,失去同情心,精神委靡,工作效率低下等。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有很多种,其中较为主要的原因是长时间从事压力较大的工作从而造成对工作失去兴趣。
3.2 影响因素。
在调查中发现,在职务和参加工作时间这两个因素上,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在进一步分析中发现,在职务因素上,学工办主任和普通辅导员职业倦怠得分略高于副书记的职业倦怠得分;在参加工作时间因素上,1993-2000年参加工作的辅导员职业倦怠感得分要低于2001-2008年和2009-2010年参加工作的辅导员的倦怠感得分。我们发现,院系辅导员最后的出路是院系副书记,也直接反应出职务因素直接影响着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和发展,加快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势在必行。
3.3 压力情况。
在我们的调查中,有71%辅导员表示学生工作压力比较大或压力很大,只有16.1%的人表示工作比较轻松愉快。在随后的调查中,造成学生工作压力较大的主要三种情况分别是“工作任务重,时间长,精力不足”、“学生问题层出不穷,难于处理”和“自身的知识、能力不足,工作方法欠缺”。针对这些情况,可以多开展相应的培训等活动,缓解学生工作所造成的压力。
4 对策和建议
中央16号文件实施以来,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取得了很多大的进步,但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仍然有一些解决的问题。推动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增强职业认同感,提高辅导员自我价值感;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增强心理适应力,缓解工作压力等一系列措施,有效缓解辅导员压力,降低辅导员职业倦怠感,提高工作效率。
4.1 积极推动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
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一直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同时也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所面临的问题之一。高校应该加快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进程,积极推动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实现辅导员工作的良性互动,保障辅导员工作的顺利开展。实现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和专业化,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辅导员的职业定位问题,保持辅导员队伍的相对稳定、改善辅导员队伍的结构,保证督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也能够激励辅导员积极上进,不断提高自身的专项能力和综合素质。
4.2 增强职业认同感,提高自我价值感。
辅导员经常处在繁多的事务性工作中,此外由于工作的性质的原因,造成了部分辅导员理论水平不高,学术论文、科研成果较少,再加上经济收入比同期的专职教师低,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的机会空间都比较小,这些都造成他们的失落与自卑,在事业上难有成就感,从而引起其职业倦怠。因此,高校要尽力营造尊重思想政治工作、关心辅导员成长的氛围,重视他们的工作,尊重他们的劳动,理解他们的苦衷,解决他们工作中和生活中的困难,减轻过重的工作和心理负荷,并在政策和待遇方面给予适当的倾斜,使辅导员有职业的荣誉感和归属感,从而把学生工作当作一项有前途的事业、职业、专业来做。
4.3 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
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奖励优秀的辅导员。以此激励其他的辅导员共同进步,起到积极的正强化效果。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考核体系既要体现对工作态度的评价又要体现工作绩效的评估。同时也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科学、合理、有效的学生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4.4 加强业务培训,提高综合业务素质。
通过调查显示,有超过57.9%的人表示在工作中的压力来自于“自身的知识、能力不足,工作方法欠缺”。因此,可以通过鼓励辅导员参加培训以及进修,以提升自己的综合业务素质。(1)召开工作交流会。通过定期的专业技能培训、讲座、研讨会、参观等多种形式,对辅导员进行新观念、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培训与交流。(2)设立专项学生工作课题研究经费,激励辅导员边工作边研究,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工作水平。
4.5 增强心理适应力,缓解工作压力。
辅导员可以通过参加一些心理素质拓展、心理讲座等学习一些心理学的知识,也可以通过自学等方法掌握情绪调节技巧,以此提高自己的情绪控制能力。当心情处于消极状态时,适当用心理学的办法,使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方面去,以此把心情调整到积极的状态上去。同时,也可以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平时的工作中去,使工作开展起来更加顺利。
参考文献
[1] 曾玲娟.新世纪的关注热点:教师职业倦怠[J].株洲师专学报,2002,7(3):82.
[2] 杨秀玉,杨秀梅.教师职业倦怠解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2,(2).
[3] 李丽.从辅导员的职业倦怠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28(2).
[4] 曾艳.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困惑的思考[J].教育文化,2008,(12).
[5] 杨扬,姬旺华.高校辅导员工作倦怠成因分析及应对策略[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6] 李江霞.国外教师职业倦怠理论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科学,2003(,1).
[7] 孟勇.高校辅导员心理压力与职业倦怠[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8(1).
[8] 曾玲娟.新世纪的关注热点:教师职业倦怠[J].株洲师专学报,2002(3).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7-0026-02
一、教师职业倦怠概述
职业倦怠最早是在1974年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提出,是指个体在强烈的工作压力下产生的身心疲惫以及耗竭的状态,其易发职业群主要是助人行业,例如护士、教师、律师等。教师是一种被公认为的工作压力较大,并且工作强度大的职业。并且教师职业的工作种类比较特殊,每天的工作内容基本大同小异,日复一日的重复工作,工作压力又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缓解,比较容易出现职业倦怠。特别是青年教师,更是容易出现职业倦怠症的高发人群。年轻人工作需要激情,而教师职业不能刺激他们足够的工作激情,久而久之就会出现对待工作不积极的现象。
二、青年外语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
1.负面情绪严重。青年外语教师在出现职业倦怠感觉以后负面情绪的表现尤为严重,主要可以表现其情绪不稳定,精神不振,对待工作对待学生的积极性下降,怀疑自身工作能力,对职业生涯报以悲观态度。久而久之就会对学生、同事、学校失去耐心,容易对周围的事物产生不满,容忍度下降,抱怨日益增多,同事之间关系紧张。
2.生理情况下降。青年外语教师出现职业倦怠症以后,主要表现为生理耗竭状态,例如经常出现疲惫、精神不振以及身体虚弱等。生理耗竭会影响对疾病的抵抗力,身体健康情况锐减,经常会出现感冒、头疼等。整体来说在出现职业倦怠症以后,生理情况急剧下降,整个个体处于亚健康状态。
三、青年外语教师出现职业倦怠的原因
1.社会因素。教师职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人们对教师的印象就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社会对教师的期望以及要求都比较高,这对青年外语教师来说是一种很大的工作压力。现在外语学习模式的多样化以及知识的大爆炸,使得教师不得不保持强烈的紧张心态去赶超社会的发展,积极捍卫自己的专业,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职业要求。外语教学涉及到的学科知识越来越广泛,以及各种教学新模式的提出,要求教师在熟练掌握以前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继续学习以及掌握各种教学方法,像情境法、任务驱动法、交际法以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这就要求青年外语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不仅要承担知识传播者,还要成为学生交际合作者、课堂资源整合者以及教学效果评价者,要求教师转变传统中心地位,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保证学生实现真正的自主发展。这些要求都是教师日益增加的职业压力,是造成职业倦怠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2.组织因素。组织因素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学校管理制度不完善,存在漠视教师现象,教师知情权以及决策参与权方面实现程度比较低,导致教师对于学校组织的认同度比较低,进而在工作时就会表现出消极的态度,甚至是对工作保持冷眼旁观的状态。另一方面,外语逐渐成为各个学校的教学重点,对于外语的教学方式也在不断进行改革,但是教师在里面的地位却没有得到相应的体现。教学改革的目标是人,教师是实现教学改革的主要单位,改革的源头应该是教师,从下而上,是教师对教学的反思和改进,并且在取得成果时应该得到相应的表彰。但是,现在社会比较普遍的现象却是改革从上而下,以一种传递商品的模式在运行。
3.个人因素。随着教育要求的不断提高,外语教师不但要具备专业知识,更是要在自己懂、会、行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懂、会、行,青年外语教师要想在工作中取得一定的成绩就必须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以及语言习得理论等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这在一方面成为教师不断前进的动力,同时也是一种职业压力,在推动教师不断前进的过程中,又有踌躇不前的顾虑。另外,教育的高要求对教师的个人心理素质要求也比较严格,必须要学会自我调节,在面对较大的职业压力下,能够自我缓解。但是很多青年外语教师都具有强烈的“好胜心”,过于追求完美的偏执,进而会制定不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目标要求,久而久之就会造成职业倦怠。有的教师自我调节能力比较差,外语教学本来就具有一定的难度,在遇到挫折时不能及时进行调整,整个人萎靡不振,容易产生挫败感,进而形成职业倦怠症。
四、青年外语教师职业倦怠改进措施
1.正视教师职业。随着社会对外语教学的重视程度的增加,对于青年外语教师的期望以及定位也要合理化,不能对其造成职业压力。同时,青年教师也应该发挥年龄的优势,不断接受新知识,在知识大爆炸的背景下,通过各种新技术的使用获得更多专业知识的学习,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以此来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待教学改革,青年外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要勇于尝试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利用各种教学工具来实现教学模式的转变,做到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探究、提高。同时,青年外语教师不能只满足与现状,要结合教学现状以及专业要求积极进行教学科研,善于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
2.改进完善学校管理模式。学校应该尊重教师,重视教师职业需要以及心理需要,增强青年外语教师的归属感,激发其工作热情,增强其职业满足感。同时,学校在进行教改的过程中要保证教师的参与积极性,青年外语教师相比较来说阅历还比较少,在面对工作压力时容易产生浮躁的心理,情绪不稳定,学校就有义务来帮助其更好地应对教改带来的压力和困惑,激发其工作热情度,增强其自信心。最后,学校应该就青年外语教师心理特征进行有效的改革,主要包括对其进行人文关怀,增强对外语教学的重视程度以及投入力度,完善教学条件,最大程度降低青年外语教师的教学压力。在其面对挫折产生消极态度时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以及鼓励,保证对职业生涯充满希望和动力。
3.个人素质的提升。青年外语教师产生职业倦怠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在接受教师这份职业时,就应该做好心理准备,以积极的心理状态去面对社会的期望以及职业教学中遇到的挫折。因此,青年外语教师要对自身存在的不合理观念进行调节,培养乐观积极的职业态度,要肯定自己的职业能力。在繁重的工作负担、教学任务繁重以及社会期望高的情况下,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亮点,寻找激发自身教学欲望的兴奋点,以此来刺激自己的工作热情和职业忠诚度。
五、结语
教师是职业倦怠症的高发职业,应该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在影响青年外语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中,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社会、学校应该增强对教师的关注程度,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降低青年外语教师的职业压力。同时,教师自身也要进行自我素质的提升,积极应对职业倦怠这一难题。
参考文献:
[1]吴一安.优秀外语教师专业素质探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05).
[2]陈慧.民族地区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
国内外大量研究发现,护士的工作满意度较低,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造成护士的离职。工作满意度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工作或工作经历的评价所产生的情绪反应。护士工作满意度不仅与工作本身及工作环境有关,也受个人、家庭及社会因素的影响。本研究利用深度访谈的方法调查了9名上海市综合医院重症监护病室护士的工作满意度情况,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首先在上海地区随机抽取9所二级和三级设有重症监护病室的综合医院,在每所医院的重症监护病室随机抽取1名护士作为被调查对象。受访护士的一般资料见表1。
1.2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方法,通过深度访谈法搜集资料。本研究访谈提纲中的主要问题有:您如何看待自己的工作;您这份工作的待遇如何;工作与生活之间是否协调;您与同行之间的相处;您对护理管理的看法;您如何看待护士这份工作;您觉得重症监护病室和院内的其他科室比有那些不同;在这个环境里工作您体会最深的是什么;您是否喜欢现在的工作;您对现在的工作是否满意。访谈的地点选择病房内单独的房间,在不受到外界干扰的情况下征得被访谈对象的同意后,根据访谈提纲对9名护士进行了访谈录音,访谈时间为30-45 min。
1.3资料整理访谈结束后及时将录音资料转化为文字资料。具体步骤为:转化一阅读原始资料一登录一寻找本土概念一建立编码和归档系统一描述一组织巨。资料分析时,尝试融人被访者的经验,不受既定研究规则的限制。
2结果
2. 1工作量大,身心疲惫
2.1.1人员不足,工作负荷大9名护士都提到工作量太大,护士的人员不足。2号护士说:“我们的编制应该是12名护士,但是现在加上护士长也才10名,平时就9个护士在倒班,所以大家都感觉非常疲倦”。5名护士强调说:“我们人力不足,平时工作量很大,上班时几乎都是小跑着的,下班的时候都是腰酸背疼、筋疲力尽,回家除了睡觉什么心思也没有了”。4号和5号护士提到:“经常很难按时下班,每次下班都要比正常的晚1h左右,要是赶上抢救患者那更不知道要拖到多晚才能下班”。
2.1.2生活护理过多重症监护室是相对封闭的科室,平时很少有家属探视和陪护,患者的一切需求都由护士帮助完成。相对其他科室患者的生活护理内容多,也无形中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6号护士这样形容:“我们要每分每秒地盯住患者,患者家属不在身旁,患者的事情都要我们来做,有什么要求都要满足他们”。
2.1.3书写工作过于繁琐访谈过程中,笔者了解到,重症监护室的患者都属于特别护理,需要书写的护理文书很多,极大地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4号护士说:“每天就光处理医嘱录人电脑、做记录的工作就需要一个人,这个人除了干这个其他的什么也做不了了”。
2.1.4假期少重症监护室的护士工作量大、人员不足,平时很少有假期。有5名护士都提到了自己很多年都没有休过假。9号护士这样说:“五一、春节我们都要正常排班的,根本不可能休国家法定的假期。每到过节放长假的时候心里都非常难过”。
2.2工作待遇差、压力大,人员不稳定
2.2.1待遇差9名护士在访谈中都强调重症监护病室的护士相对其他科室工作量要大很多,但是工资待遇和其他科室基本一样。访谈时,5号护士说:“我们平时都是超负荷工作的,我看的一本书上(张伟英主编的《实用重症监护学》)统计过关于重症监护室的护士工作量问题,书上说每个护士每天满负荷的工作量是40至50点,而我统计过,我的每个班次的点数是127点。但是我的工资收人却和其他科室没有什么明显差别,这样让自己感觉到心理非常的不平衡”。
2. 2.2工作压力大随着危重症医学的不断发展,要求重症监护室的护士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因此,护士感觉工作压力非常大。4号护士这样描述自己平时的工作:“患者的病情重,在病情观察上要特别的细致,觉得责任非常重大。所以,上班的时候我们的神经都是崩得很紧的,一直都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有时候到后面的精力就比不上开头了,要是碰上抢救的紧急情况,状态不好就容易出错了,所以感觉工作压力非常得大”。访谈中,有6名护士都反复提到了自身健康的问题。她们普遍反映“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对自己的健康很不利”。访谈时,6号护士这样描述:“我们的工作量在不断加码,但是给我们的人员却不增加,这样不断增加的工作量让我们的身体吃不消。我来这里时间不是很长,已经开始有颈椎病了,那些在这里时间长的老护士就更不用说了”。
2.2.3人员不稳定重症监护室多是危重患者,对护士急救护理的要求很高,而一名合格的重症监护室的护士是需要经过专门培训后才上岗工作的。但是很多医院由于重症监护室的护士流动性大、人员不足,医院为了满足工作的需要,往往从各个科室直接抽调人员来重症监护室工作。在访谈中,9名护士都表示自己来重症监护室工作前未经过专门培训,是从其他科室调过来的,并有不少人是非自愿的。5号护士这样描述自己来重症监护室的经历:“去年这里的护士快要走光了,医院开始在各个科室挑人来补充,刚开始的时候是(要求个人)主动报名,医院当时做了很大的宣传(略),结果没有人来,后来没办法了就开始在各个科室选人。我以前是在骨科工作的,当时到骨科选人时我被选到这里来工作,我是非常不愿意的,但是没有办法”。
2.3特殊工作环境的影响
2,3.1特殊、封闭的工作环境不利于护士的健康重症监护室是个特殊的且相对封闭的环境,和其他病室相比,其室内的空气流通性差,很多病菌易存留其中,护士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对自身的健康有不良影响。5号护士说:“这段时间我们科室感冒的人很多,一旦得了感冒很长时间也不好,这个环境的空气不好,在这里呆着很容易交叉感染,加上平时累,得了病也得不到充分的休息,所以一般都要拖上1个月才能完全好”。
2.3.2特殊的职业体验重症监护室的护士经常参加患者的急救,有更多的面对生死的机会,这样的工作体会使她们对自己的这份职业和其他科室护士有不同的感受。在访谈中,笔者体会到:重症监护室的护士们虽然感觉到自己的工作辛劳、待遇上不尽人意,有很多的怨言,但是一旦提到自己曾经抢救的患者,她们都有着深深的职业自豪感。7号护士这样描述:“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是喜欢在重症监护室工作的,虽然辛苦,但是每当我看见自己能把那么重的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来,看见他们从一个昏迷的患者恢复到一个健康的人走出医院,我觉得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我会为自己的职业感到深深的骄傲和感动”。另外,6号护士对自己的工作体会有着不同的见解:“虽然在重症监护室工作更能体现护士的价值,但是我觉得往往在普通病房的护士有更强烈的自我满足感。原因是我们在这里工作虽然很辛苦,但是患者和家属看不见我们的工作。这里的患者一般都处于昏迷或昏睡状态,也根本不会注意到我们的工作。我在胸外科的时候,问过一个从监护室转出来的患者监护室和病房的护士那个更好,他回答我病房的护士好,监护室的护士都不管我们。其实监护室的护士每天24 h都在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但是患者却感觉不到我们的关心。所以我们的感觉很差,对这个工作的满意度是很低的”。
2. 3. 3护患沟通机会少重症监护室收治的患者病情重,几乎都没有家属的探视制度,护士和家属接触的机会很少,长期以往会造成重症监护室护士的护患沟通能力降低。另外,因为重症监护室的护士平时工作非常紧张,她们也很难真正腾出时间来和患者或家属进行沟通。3号护士这样说:“长期以来我们的护理工作量很大,来了就开始一直不停地做事情。病房内的护士一般先会学习怎么和患者及家属沟通,而我们没有机会和时间这样去深人接触他们,锻炼的机会少;另外,我们在培训时也只是注重技术和理论的培训,与人沟通方面的培训很少”。
3讨论
3. 1医院管理者应充分关注这个特殊的职业群体护士的工作满意度低,留职倾向差,护理队伍不稳定,护士人员数量的急剧减少,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据2005年香港医院管理局统计,19. 0%以上的护士低于5年护龄,50%的护士低于10年护龄。重症监护室的护士作为护士行业中的特殊群体,医院管理者及护理管理者更应高度重视这一职业特点,在制定相应的政策上给予关注,提高她们对本职业的工作积极性,减少护士的流动性。
3. 2根据工作特点进行任务分配和工作内容的设计研究结果表明,工作的依存性和自主性对工作满意度有很大影响。访谈中有9名护士都提到医院管理层对护士关注太少,在重症监护室这样特殊的工作场所,管理者对工作任务的分配和工作内容的设计没有特别的体现。现代护理管理者已注意引人人本化管理理念,对排班等各项护理管理细节进行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护士的工作压力。但是管理者常常忽略了不同科室之间的差异性,对于一些特殊的科室没有体现出管理制度的特殊性。各级护理管理者应根据工作场所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激励理论,通过有针对性的激励措施,调动护士的工作积极性,扩大护士长、护士的自主性,有效提升护士的工作满意度。
3. 3减轻工作负担,提高护士福利待遇所有的访谈者都提到护士数量少,工作量大,福利待遇差。根据国家相关政策规定,重症监护室的床位和护士的比例应达到1,2,但是上海市各个综合医院重症监护室的床护比均远远低于这个比例。因此,应采取有力措解决人员不足的问题,减轻护士的工作负担。著名管理学家波特和劳勒指出:直接决定员工“努力”的因素是员工所得报酬的价值和通过努力能获得相当报酬的比率。护理管理者应在夜班费津贴、特殊岗位津贴中对重症监护室的护士给于倾斜,使其感觉到自己多付出的辛苦得到了回报,以调动她们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多为护士创造奖励、培训、晋升的机会。
3. 4完善重症监护室护士的选拔制度,增加专业护士的培训访谈中,护士们经常提到自己到重症监护室工作的经历,她们认为医院应该设立一个完善的重症监护室护士的选拔制度。对于这样一个技术要求高、工作压力大的科室,医院管理者应充分考虑到工作环境的特殊性,挑选那些技术水平高、身体素质好、能够耐受压力和挑战的护士到重症监护室工作。危重病医学是一门发展迅速的学科,为更好地适应医学模式的发展,医院应定期送护士去参加培训,补充新知识和新技能,以能更好地适应自身职业的发展。
熬氲「攀?有关倦怠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刚开始倦怠主要用来描述职业压力下的一种状态即“职业倦怠”,特别是那些以“人”为工作对象的工作者。这一概念由弗鲁登伯格首次提出,由马斯勒等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学习倦怠正是由职业倦怠这一概念引申而来。
有台湾学者对学习倦怠做了如下定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为课业压力、课业负荷,或其他个人心理层次上的因素,以至于有情绪耗竭、去人性化及个人成就感低落的现象。杨丽娴,连榕认为: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或缺乏动力却又不得不为之时,就会感到厌烦,从而产生一种身心俱疲的心理状态,并消极对待学习活动,这种状态称为学习倦怠。学习倦怠反映了学生消极的学习心理,它不仅不利于学生正常的学习,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甚至导致学业的终止,而且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学习倦怠普遍存在于各个阶段的学生中,祝婧媛针对中学生学习倦怠的研究表明中学生学习倦怠的发生率为23.5%,其中轻度倦怠占18.6%,中度倦怠占3.7%,重度倦怠占0.2%。在朱林仙针对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研究中有21%的大学生存在低个人成就感的现象,17%的大学生出现去人性化的现象,16%的大学生出现情绪耗竭现象。而高职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特殊群体,同样也存在着学习倦怠的现象。郝萍等针对高职学生的研究表明高学生学习倦怠的检出率为30.24%,其中轻度倦怠占18.92%,中度倦怠占8.11%,重度倦怠占3.21%。随着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政策上的有力支持,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飞速发展,而高职院校相对于本科院校,在学生来源、培养目标、教学方式上都有自己的特征。因此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倦怠状况更应引起重视。
2 学习倦怠原因
2.1 社会环境因素
目前社会上普遍认为高职教育是三流的教育,高职院校的学生都是不思进取者。许多学生家长不认可高职教育,他们宁愿让高考失利的子女在高三继续复读,甚至很多学生自身对高职院校也存在鄙视情绪,他们把高职院校当成是无法进入其他高等院校后无奈的选择。部分人对待少数高职学生的错误和不足之处吹毛求疵,大肆渲染,动辄把这少部分学生的问题扩大化,把“这个学生怎么样怎么样”变成“高职院校的学生怎么样怎么样”。
学生就业机制尚不健全,就业中存在不合理、不公平的现象也是导致许多高职院校学生出现学习倦怠的原因。目前社会上很多工作单位对学历有较高的要求而忽略能力,招聘要求上明确规定学历和毕业院校,让很多高职院校毕业生来不及展示自己的能力就被拒之门外。或者是与高职院校毕业生与其他普通高校毕业的学生进入同一岗位,干同样的工作,但是待遇却差别较大。
2.2 学校管理因素
造成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倦怠发生率较高的原因也有一部分是来自于高职院校本身。学校重管理,轻教育,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不足,管理者自身也认为高职院校的学生中“问题学生”较多,管理措施的制定以不出乱子为目标,与普通高校相比较,高职院校管理制度更生硬和缺乏人性化一些,缺乏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与学生入学前的期望值相差较大;加上课堂上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过高期望与学生自身学习效率的低下所造成的落差则会使学生产生压力感和学习效能感的低下,从而对学习放任自流、破罐子破摔,甚至反感厌学。
2.3 学业压力较大
高职院校的课业较为繁重,除了文化基础课之外还要进行专业课的学习,而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较弱,部分同学由于学习时间安排不当,学习方法不科学,很难在学业上取得好成绩,进而厌学、焦虑。还有部分学生缺乏对所学专业的学习兴趣,学习目标不明确,造成学习动力不足。而高职教育的办学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技能型、实用型人才”,这就要求很多学生在就业前必须要取得相关的资格证书才能顺利就业。比如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在就业前必须要取得护士执业资格证书才能有上岗的资格。加上高职教育涉及到学生进入企业、工厂、医院等单位进行见习和实习,学生突然从学校进入陌生的见习和实习环境,会出现种种不适应。这些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都是巨大的压力,各种压力之下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不堪重负,可能会出现焦虑、厌学等情绪。
2.4 学生的内在因素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是在具有高中或相当于高中文化水平的基础上,以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级实用技术型人才和管理人才为目标的专门教育”。不可否认的是,高职院校生源综合素质尤其是文化课基础较差,这就导致这些学生容易出现一些不利于自身发展的不良情绪,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悲观认知,放大自身不足,缩小自身优势,表现为消极的行为。学习效能感是个体的学业能力信念,是学习者的一种主观判断,即对自身是否有能力或技能去完成学习任务的自信程度的评价。而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在中学阶段学业表现不良,自认为学习能力差,具有较强的挫败感,因而自信程度和学习效能感较低,容易产生“努力无用论”,觉得自己即使努力也不能取得好成绩等类似消极思想。而消极的个性特征与学习倦怠中的情绪耗竭呈正相关。
3 学习倦怠的预防措施
学习倦怠在高职院校学生中较为普遍,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成长具有非常不利的影响。为了预防学习倦怠的发生,应从多方面着手,首先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力求改变社会上对于高职教育和高职学生的不正确认知。同时学校要加以重视,首先学校管理者自身应改变对该校学生的不正确认知,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把学生放到一个和自身平等的地位上来,并经常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来引导学生,注意加强学校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高职院校的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各学科的特点,把职业教育的思想贯穿于教学中,改变对学生的过高期望,制定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目标,注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为高职学生的成长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而高职院校的学生本身则要注意增强自己的综合素质,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学会有效地应付压力。
参考文献
[1]张治遥.大学生内外控信念、社会支持与学习倦怠的相关研究[D].彰化师范大学辅导研究所,1989.
[2]宋晓颖.五专转学生情绪稳定、社会支持对学习倦怠之影响[D].彰化师范大学辅导研究所,1989.
[3]杨丽娴,连榕.学习倦怠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集美大学学报,2005,6(2):54-58.
[4]祝婧媛.中学生学习倦怠及其影响因素[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5]朱林仙.大学生心理压力、社会支持及其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07.
文化是一定历史、地域、经济、社会和政治的综合反映。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产生不同的行为规范,导致不同的社会现象和学科。护理学是一门边缘、交叉的学科,是以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多领域的知识为理论基础的综合性应用学科。随着社会发展,护理学已逐步形成以人为中心,研究自然、社会、文化教育和心理等多种因素对人的健康的影响,从而逐步进行整体护理的学科[1]。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中西方护理所存在的差异是非常鲜明的,现探讨比较如下。
1护理教育的异同
1.1培养目标护理教育培养的目标包括护理理念和护理能力等方面。西方多注重学生个体身心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的实践、持续发展和合作等综合性能力及应对未来能力的培养,特别重视学生人格的健全及职业价值观念,以人本主义思想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使学生具有一颗善良的心,秉承人本关怀对待每1例患者;中国的护理教育则注重从社会需要出发,以教育及培养为主,注重培养基础知识扎实、知识面广,具有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独立完成临床护理或相关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1.2教育理念西方国家护理教育的中心理念是关爱,注重以科学认识论为基础,课堂教学形式十分灵活,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中国的护理教育仍然停留在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理念,仍以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形式。明显可见的是,西方多以学科为中心、以能力为基础的课程及综合课程,其课程设置出现短程化、小型化的趋势,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积极性、创造性很容易调动起来;中国主要采用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式课程,多数院校所开设的专业及课程中,自然科学及技术偏多,人文学科偏少,缺乏从整体的角度考虑人才的培养,大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探索未知,敢于理论实践创新的精神不足[2]。
2护士职业态度的异同
2.1中国护士职业态度在中国,护士由于其临床护理工作任务重、责任大,加之工资和福利待遇普遍较低,护理工作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肯定和理解支持,倒班方式有损于健康、影响家庭生活等,而且护理工作要求精细化、严谨化、科学化和善于观察、分析、判断与解决,这就要求护士在工作中必须投入更多的体力和精力,这些现存和潜在的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到护士的身心健康,产生职业倦怠,因职业态度的缘故常常觉得很压抑,不能轻松应付工作上的冲突,不能正视自我职业价值,常有辞职不干的想法[3]。
2.2西方护士职业态度Breimaier等[4]研究表明,西方护士的职业态度倾向于较高水平,护士对护理工作有较高的认可度。护理专业学生(包括毕业生和刚进入工作岗位的新护士)的调查显示,10个毕业生中有9个相信他们毕业后的工作应该是非常轻松或者是有些轻松,大学毕业生都是怀着同样的理想加入护理行业的,这将成为他们一生的职业,他们的理想就是帮助别人;调查结果同样显示,临床实践后大部分学生还是同样积极,仍然保持乐观的态度,对职业前景的展望非常乐观。
3护理现实应用的异同
3.1伦理道德医学护理伦理道德研究在许多问题上所体现的纷争,很大部分都可以由文化差异来解释。中西文化差异的核心是价值观的差异,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家庭主义、强调和谐共同的责任;而西方的生命伦理学建立在个人主义原则之上,强调个人权利。如在医疗护理决策方面,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个人与其家庭密不可分,多主张由家庭或者单位决定,而西方国家多认为应该由个人决定,即生命的支配权在于本人;又如,在对待身患绝症的患者知情权上,在我国一般不将病情告知患者,而是告知其家属、单位[5],而大部分西方国家则主张告知身患绝症的患者实情。
3.2护理管理中国的传统文化重视主体意识,以重视并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为其特点,在护理管理方面主要表现为:重均同、轻个性的偏向,主张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的管理理念,在管理中会出现不同职称、年资、学历的护士承担相同的工作或同等责任等现象,形成较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协作精神。西方文化崇尚个人主义价值观,讲究科学、民主,鼓励个人积极进取、勇于竞争,在管理方面则主要表现为:护理人员管理的弹性化和护理工作安排的层次化,不同职称、级别的护士有不同的工作定位和责任。
4护理科研中的思维差异
人类思维方式可以分为逻辑思维(理性思维)和直觉思维(非理性思维或顿悟)两种基本类型,中国传统文化重直觉思维,而西方文化则尚逻辑思维。中国人偏好形象思维,重直观内省、轻实测论证,重直觉领悟、轻理论分析;而西方人注重科学、理性,重视分析、实证,因而往往借助抽象思维或逻辑思维进行判断、推理[6]。由此,护理科研(论文)的设计上,中国人习惯于先交待研究背景、说明问题的原因,或提出论据再作结论说明自己的观点;而西方人一般则开门见山地摆出观点看法、点明主题,再依次交待研究背景、条件、原因、论据或分析。体现在护理研究中:国内的护理科研以把握整体性、方向性的研究为主,学术文章范围大,而缺乏前瞻性;西方则更注重细节,科研立足于实践、以实用为基础,多是针对一些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法。
5讨论
通过上述中西护理差异比较,可知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中西护理有较大的差别,但它们之间并非是水火不相容、不可磨合的,两者各具特色,各有其长短,可取长补短。因此,我国的现代护理事业,在护理教育方面,要学习西方国家先进的教育理念,改善课程设置,优化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具体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在临床护理方面,在发扬优势的前提下,应完善评价体系,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在护理科研上,要转变思维,及时了解国外护理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向纵深化、前瞻性发展;在护理管理方面,要敢于突破已有的经验,引进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健全管理模式,博采众长,补己之短。
参考文献:
[1]李小妹.护理学导论[M].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37.
[2]张凤,耿桂灵.跨文化护理理论在当代护理教育中的应用[J].医学与哲学,2013,34(5):85-86.
[3]张浩,郭燕.护士职业态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J].护理杂志,2012,29(9):38-40.
职业价值观是人对社会职业的需求所表现出来的评价,它是人生价值观在职业问题上的反映,是人生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方面,包括职业需要、职业评价、职业动机、职业意愿、职业态度、职业理想等内容。低年资护士处于工作初期,刚刚完成了学校教育,在学校、课堂形成的理想价值观和日常工作实践之间存在明显的差距。虽然低年资护士初步具有了自己的护理职业价值观,然而现实工作中,专业和组织方面的因素不断地、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如时间压力、角色的限制、人手短缺、工作超负荷等。由于专业和组织因素限制了低年资护士价值观的落实,无论士气、工作满意度和忠诚度方面都受到了影响,导致职业倦怠现象较为普遍,离职倾向较高。因此,有必要探讨低年资护士的职业价值观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提出可行性建议,为培养社会需要的护理人才、稳定护理队伍提供借鉴。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08年11月随机抽取扬州市1所三级医院,4所二级医院的低年资护士(本研究将工作年限镇3年的护士定义为低年资护士)344人为研究对象,其中三级医院173人,占50.3%,二级医院171人,占49 . 7 0r6。调查护士年龄19 }-28岁,平均(22 . 262士1. 697)岁,其中女性343名,男性1名。
1.2方法
调查工具:①护士职业价值观量表。采用Dr. Darlene Weis等2004年编制的NPVS一R(Nursing Professional Values Scale一R)护士职业价值观量表,国内研究者已对该量表进行了本土化研究,可以用于测量国内护士职业价值观。该量表分为照顾提供,行动主义,责任、自由、安全,信任4个维度,26个条目,每个条目均采用Linkerr S点计分,均是正向计分,从“不重要,有点重要,重要,非常重要,最重要”分别是1一S分,得分越高,职业价值观越积极。②护士职业价值观影响因素问卷。自行设计,从影响职业价值观的因素(包括家庭、医院、社会)人手,针对低年资护士这一群体进行问卷的设计研究,并邀请护理专家对问卷进行效度测定,根据专家意见进行修订。然后运用问卷进行预调查,测量问卷的信度。预调查显示护士职业价值观影响因素问卷的Cronbach’s a值为0.919。根据预调查结果进行问卷修订,最终形成问卷。
调查方法:问卷采用不记名方式,说明填表要求。发出问卷363份,回收有效问卷344份,回收有效率94.8%。
统计学方法:资料采用统计描述、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全部数据运用SPSS 1S. 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2结果
2.1低年资护士职业价值观的测评结果
分别计算出每一条目的得分均数,得出护士职业价值观26个条目的均数排序(见表1)。
计算出每一维度的均数,发现维度4“信任”的均数最高,为3. 786士0. 109,其次为维度1“照顾提供,’(3.637士0.236)。维度2“行动主义”均数最低,为3 .404 1 0 . 226。
2.2低年资护士职业价值观各维度的单因素分析
将低年资护士职业价值观各维度按医院等级、目前所在科室、是否是独生子女、婚姻状况、来源、父母的文化程度、第1学历、职称、劳动关系进行分组比较。研究发现,不同婚姻状态、来源、父母的文化程度、取得第1学历的学制、工作年限和是否是独生子女职业价值观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不同医院等级职业价值观维度比较: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医院等级护理人员职业价值观维度1“照顾提供”比较,二级医院171例,“照顾提供”维度评分为3.661土0.928;三级医院173例,“照顾提供”维度评分为3. 442 1 0. 7560 2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
不同科室职业价值观维度比较: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科室护理人员职业价值观维度2“行动主义”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
不同第1学历职业价值观维度比较:中专132例、大专139例、本科73例不同第1学历护理人员职业价值观维度4“信任”评分分别为3.902士0.750,3.950士0. 716和3.625士0.680。结
果显示,差异具有显著性(P
不同最后学历职业价值观维度比较: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最后学历护理人员职业价值观维度4"信任”比较,中专121例、大专142例、本科81例评分分别为3 . 909士0. 764, 3. 930士0. 711和3.679士0. 686,差异具有显著性(P
2.3低年资护士职业价值观的多因素分析
以护士职业价值观均分为因变量,以护士职业价值观影响因素问卷条目作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出对护士职业价值观均分有影响的因素,结果见表3。
3讨论
3.1低年资护士总体职业价值观分析
本次调查显示,扬州市二级、三级医院低年资护士的职业价值观总体中立偏积极,各条目的均分值为3 . 023— 3 . 919 , 4个维度的均分值为3.404 —3. 786。“保持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是本次调查对象对护士职业价值观认同度最高的条目,这是因为护理工作是护士与患者为了医疗护理的共同目标而发生的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保持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是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的前提,也是保障护理工作顺利开展、满足患者健康需求的前提。所以调查对象对“保持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价值观呈现出较高的认同。但调查对象对“参与同事之间的互相测评活动”这一条目认同度最低,这是因为大多数护士认为护理人员日常护理工作的主要实质内容是给患者提供健康照顾,而认为“参与同事之间的互相测评活动”并不是其主要工作内容。本次调查对象是低年资护士,均不是护理管理者,极少有意识、有机会参与同事之间的评估活动。所以调查对象对“参与同事之间的互相测评活动”价值观呈现出较低的认同。同事之间的评估活动是同事之间相互沟通、交流,消除隔阂、屏障,互相帮助提高的一个平台,而本次调查对象认同度低,值得护理管理者及护理教育者重视。
3.2低年资护士职业价值观各维度的单因素分析
不同婚姻状态、来源、父母的文化程度、取得第1学历的学制、工作年限和是否是独生子女职业价值观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医院等级、科室、第1学历、最后学历、职称、劳动关系职业价值观维度比较在一些维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护理管理者应更注重对三级医院、急诊科、输液室、本科学历、护师职称、编外护士的干预,使其稳定专业思想。
3.3影响低年资护士职业价值观的多因素分析
个体因素对职业价值观的影响:表10显示,对未来是否有职业规划是影响低年资护士职业价值观的重要因素,且呈正相关。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能使护士个人发展目标与医院发展目标相联系并协调一致,培养护士的组织归属感,促进护士的自我实现。此次调查显示,仅6.98%的低年资护士对未来有职业规划,提示护理管理者应引导低年资护士开展职业生涯规划。
医院因素对职业价值观影响:表10显示分层次使用、自主学习时间、收人与付出相符度、发挥潜能是影响低年资护士职业价值观的重要因素,且呈正相关,提示满足他们的这些需求将有利于其职业价值观的稳定。①分层次使用。根据资历的高低(学历、职称)使用护士后能使护士的自我成就感增强,工作主动性、积极性提高。职业价值观测评中,仅13. 95%低年资护士认为医院能根据资历的高低(学历、职称)使用护士,提示医院应分层次使用护士。②自主学习时间。护理工作需要不断充实新知识,低年资护士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求知需要更强,如果自主学习时间太少,将会导致求知需要受挫,其它需要的满足也会受挫。本次测评显示,仅13 . 95%低年资护士认为自主学习时间多,提示护理管理者应给予低年资护士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③收人与付出相符、发挥潜能。Zysberg等研究认为个体职业选择的主要动机是生存需要和自我实现,而本次调查仅57. 55%低年资护士认为收人与付出相符,9. 89%护士认为从事护理工作能发挥自身潜能和实现工作上的期望。低年资护士认为护理职业不能满足其自我实现需要,这必将影响其职业价值观。
社会因素对职业价值观影响:表10显示杰出人物宣传是影响低年资护士职业价值观的重要因素,且呈正相关。本次调查仅21.8%低年资护士认为社会对护理专业方面的杰出人物的宣传到位,提示社会应加强这方面的宣传。
3.4建议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1.369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313-01
1护理安全
1.1护理人员的环节监控对新调入护士以及有思想情绪的护士加强管理,做到重点交待、重点跟班。切实做好护理安全管理工作,减少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隐患,保障病人就医安全。
1.2病人的环节监控新入院、新转入、急危重病人、有发生医疗纠纷潜在危险的病人要重点督促检查和监控。
1.3时间的环节监控节假日、双休日、工作繁忙、易疲劳时间、交接班时均要加强监督和管理。
1.4护理操作的环节监控输液、输血、注射、各种过敏试验等。虽然是日常工作,但如果一旦发生问题,都是人命关天的大事,作为护理管理中监控的重点之重点。护理部不定期的进行护理安全隐患检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自身及科室的角度进行分析,分析发生的原因,吸取的教训,提出防范与改进措施。对同样问题反复出现的科室及个人,追究相关责任,杜绝严重差错及事故的发生。
2锐器伤害护理风险预防措施
2.1提高护理人员个人能力加强护士基本功训练,如静脉穿刺做到一针见血,以减少自身感染的机会。用过的物品应立即放入脏敷料的盛器内,不要随地乱扔。培养抗压能力,工作细致、心态平和,不急躁。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调节,这样可减少忧郁和焦虑,舒缓工作压力,提高对生活和工作的满意度。这样才能避免使用锐器的护理操作中减少发生锐器损伤。
2.2组织锐器损伤职业防护的培训,提高防护意识一组资料显示,8个月实习护士的前4个月与后4个月锐器损伤的总次数为28∶7。说明实习护士早期对锐器损伤的认识不足,工作环境不熟悉,操作不熟练更易造成损伤,进一步证明锐器损伤防护培训的重要性。低年资护士发生锐器损伤最多,临时聘用的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的年发生率是正式护士的1.65倍。首先低年资护士岗前缺乏锐器损伤的意识;其次低年资护士操作多,经常操作者发生锐器的危险是不经常操作者的2.23倍;另外,对业务不熟练也是发生锐器损伤的原因,所以在加强低年资护士业务学习的同时,还应当加强锐器损伤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上岗前的培训、规范操作规程、严格带教。经过适当的培训可大大降低锐器的损伤。
2.3改善、使用安全医疗器械经常检查医疗器械的安全性。发现医疗器械性能较差时,应及时更换。采用先进的预防锐器伤护理器具。注射器的针头是造成针刺伤最常见原因,采用先进的预防针刺伤的护理用具,使用带有保护设计的针头,如可收缩针头、带保护性针头套,针头可自动变钝的注射器。目前,我国北京等地区的一些医院已开始使用防止医务人员被针刺伤的无针密闭输液接头和可以自动回套的针头。
2.4完善组织、管理制定安全使用和处理锐器的标准。国内护理有关锐器损伤的规范很少,英国的预防医院感染的标准中相关部分规定:锐器不能直接用手传递,并尽量减少搬运。使用或处理前,不要弯曲或破坏针头。针头与注射器在处理前不要分解。针头无需重新戴帽。使用过的针头应就地投入锐器收集箱或容器中,锐器箱的装量不要超过标示的装量。公共区域的锐器箱不能放在地板上,而应放在安全的地方。在有明确指征且能提供医务人员安全性的地方,重视针刺伤预防设施的使用。在广泛推广介绍之前,对针刺伤预防设施进行严格的评价,确定其效果、可接受性,对患者护理的影响及成本效益。注射器、输液器用毕就地拔下针头,无须戴帽。51%的护士在回帽的过程中受伤。
2.5制定锐器损伤后的紧急处理流程污染锐器刺伤后,现场的处理措施主要包括:立即用流水冲洗伤口,减少污染血液进入体内,用消毒液消毒伤口,包扎伤口。损伤后正确的伤口处理和补救措施,可大大减少疾病感染。据英国医学会调查报道,针刺伤只需0.004ml带有乙肝病毒的血液足以致感染。因此一旦被锐器损伤后必须做好伤口处理。首先要保持镇静,既而迅速敏捷地按照常规脱去手套,用健侧手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伤口,挤出部分血液,然后用流动水彻底冲洗伤口(边冲边挤),擦干用10%碘伏或70%的酒精擦拭伤口。
3护理服务
病人入院后接诊护士要告诉病人主管医生、科主任、护士长的姓名及科室一般情况及注意事项,给病人创造一个方便的就医环境。
病房管理由科护士长主抓,全科人员均应参加。达到四光洁(墙壁、门窗、地面、桌面)、二固定(暖瓶、茶杯)、三条线(床尾、床旁桌、床旁椅各成一条线)、三不放(床上、床下、窗台不放物品)、不三(不三米外讲话、不穿硬底鞋、处置不影响睡眠)、四轻(走路、说话、动作、开关门)、三到床(更换被服、洗头洗脚、送水送饭)。另外,有床头牌、饮食标本、病人着装。
交班报告、医嘱单填写、特护记录要规范化。
口服药给药前洗手、戴口罩,衣帽要整洁,备好温开水,按规定时间送药到病房,核对床号、姓名,发药到手,看病人服下,危重病人喂药到口,鼻饲病人注入胃管。
执行服药、注射、输液“三查七对”,注射时坚持一人一针一管,用棉签(先碘酒后酒精)消毒,注射后一人一擦手。
对病人的基础护理,做到皮肤护理、洗头剪指甲、外阴冲洗、无褥疮发生。执行晨间护理,晨会后由护士长带领护士下病房按晨间护理内容做好查房前准备及其他护理工作。
参考文献
结论:护理人员受到社会、职业、个人等不同压力源的相互影响,为缓解护理人员心理压力的程度,确保其身心健康,采取心理疏导等防护措施。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620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370-02
临床护理工作集科学性、技术性、服务性于一体,属于高风险、人文关怀于一身的行业。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快速转变,医疗市场的激烈竞争,人们健康需求和维权意识的不断提高,从而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护理人员也面临着众多的压力,如何缓解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状况,维护和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是我们所共同面临的新课题和挑战。
1 调研的对象、方法与结果
1.1 调研对象。结合我院实际规模和后续统计分析的可操作性,选取我院截止2014年5月工作时间满一年及以上的护理人员共191名,涉及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手术室、门诊、ICU等不同科室,人员年龄在18―54周岁。平均年龄33.4岁,其中工作年限最短的为1年,年限最长的为32年。
1.2 调研方法。设计制作了关于护理人员心理压力现状的问卷调查表,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91份,完成165份,收回率为86.4%,收回的问卷均有效。165份有效调查问卷当中调查对象年龄在18―54周岁之间,平均为35.4岁;工作年限:1―32年,平均为14.9年。本次调查数据的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回收有效问卷中所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除特别说明外,论文中所使用数据均为此次调查统计的结果。
1.3 调研结果。通过调查研究表明,护理人员中约90.9%存在程度不等的心理压力。有60人是由于社会发展对职业的需求产生的心理压力,占40%;有35人是由于职业特点使自身处于长期紧张的脑力劳动及超负荷工作状态等导致的心理压力,占23.3%;55人是由于个人因素导致的心理压力,占36.7%。(见图1)
2 护理人员心理压力成因分析
心理压力又称心理应激、心理紧张。它是个体“觉察”到环境刺激对生理、心理和社会系统过重负担时,所出现的整体现象,所引起的反应可以是适应或不适应的。通过调查分析护理人员常见的心理压力来源有以下几种:
2.1 社会因素。首先,护理人员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她们在完成工作使命的同时,由于工作负担重,行政管理严格,人际关系矛盾,角色冲突,护理人员经常面对患者的痛苦和死亡以及职业的低社会评价等带来的急性效应。此效应会持续影响护理人员的情绪状态,而不良的情绪直接影响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
其次,社会对护理职业的认识不够,对护理人员的职业价值有偏见,在传统观念中,护理人员的劳动成果往往被单纯地看做是医师劳动成果的附属品而被弱化,因而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在中国常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尊重,护理人员的社会地位较低,以致护理人员对自身职业产生压力。
再次,近年来医疗纠纷呈上升趋势,医患之间严重缺乏信任,导致许多患者家属无理取闹。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实施,使广大医护人员面临更大的挑战和更多的责任。这些都给护理人员带来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其中,护理人员作为直接责任者被投诉的现象逐渐增多,特别是近年来媒体中不断有医患暴力冲突事件的报道,也加重了护理人员的职业紧张和压力。
2.2 职业因素。首先,高强度的工作压力。由于护理模式的转变,护理人员需要为患者提供生活护理和心理护理,一改以往的简单医嘱执行方式。而国内大部分医院护理人员人力资源相对不足,在岗护理人员经常担心出现差错而使自身经常处于高负荷工作状态。尤其是需要重症监护的特殊科室,护理人员始终担心意外情况发生,高度紧张的工作使护理人员时常处于身心疲惫的状态。
其次,对护理服务期望过高。由于人们对护理人员工作期望越来越高,长期处于超负荷工作的护理人员已经无暇顾及理论学习。尤其是夜班护士容易产生疲惫感,精神涣散,注意力不集中,已经促使护理人员产生疲惫感、精力不易集中、注意力分散。患者对护理人员的过高期望导致其压力倍增。
2.3 个人因素。护理人员大多数为女性,赡养老人、子女上学、家庭、人际关系以及经济状况等问题均会给护理人员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因此护理人员除了一般的工作外,还要做一般的家务,接送子女上学以及赡养老人,更容易导致护理人员的抑郁和焦虑发生。有调查显示,工作性质和内容是导致护理人员工作倦怠的主要原因。由于护理人员需要轮值夜班,可能会导致家庭矛盾的出现,面对工作的特殊性,护理人员极易发生职业倦怠和护理人员的流失。
3 护理人员心理压力疏导途径分析
3.1 提高护理人员地位,实现社会价值。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将自我价值实现定位到最高层次,说明对个人价值的认可在人类需求中所处的重要地位。人需要归属感、认同感、亲切感、安全感,只有让护理人员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自身价值被社会所认可,才能巩固其专业思想,进一步激发其服务意识,提高病人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应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加强对护理工作的正面宣传,提高整个社会对护理工作的理解与认同。另外,护理人员也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学历,采用微笑服务以及构建和谐医院为基点,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使患者和家属更多地理解护士的辛苦,并尊重护士的职业。也可以给予护士一定的精神鼓励和物质补偿,尤其在晋升方面能给予政策倾斜,带动护士的积极性。
1 孕期护士面临的职业损害因素
1.1 机械性因素 包括注射器针刺伤、刀片划伤、玻璃器皿碎片的刮伤。这些机械性意外伤害是护理工作中比较常见的职业损伤,能够导致受伤者出血,且具有感染的风险。因为未经消毒的器具存在多种病毒及细菌,一旦裸露的伤口与这些病毒、细菌接触,造成感染的概率较高。据文献报道[2],临床护士针刺伤率高达80.6%,其中74.5%被污染针头所刺伤,并已经证实20种病原体可经过针刺传播[3]。在这些意外伤害中,高危病毒具有潜在的重大威胁,如艾滋病(HIV)病毒、乙肝(HBV)病毒等,因此在平时护理过程中要时刻注意,要严格按照操作规范来处理器械,避免直接与未消毒的器具直接接触,如不慎发生刺伤或划伤,立即用清水反复冲洗,并用消毒液处理伤口后包扎,做好长期跟踪观察。
1.2 化学因素
1.2.1 化学药剂损伤 护理过程中经常使用的化学类药剂主要是消毒剂,如二氧化氯消毒剂,含氯类消毒剂,过氧化物类消毒剂,醛类消毒剂等。消毒剂在使用过程中会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呼吸道黏膜等方面产生一定的伤害。甲醛是一种极强的杀菌剂,但甲醛作为毒性较高的物质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致癌和致畸形物质,是公认的变态反应源,也是潜在的强致突变物之一。长期接触低剂量甲醛可引起慢性呼吸道疾病及水肿[4],引起鼻咽癌、结肠癌、脑瘤、月经紊乱、妊娠综合征、引起新生儿染色体异常、白血病,引起青少年记忆力和智力下降。儿童和孕妇对甲醛尤为敏感,危害更大,因此,怀孕护士必须做好对应的防护措施,避免频繁接触这些有毒物质。
1.2.2 细胞毒素药物损伤 如果生物试验中涉及了细胞毒素类药物,例如一些化学疗法药物,这些细胞毒素类药物有极高的毒性;与微生物产品不同的是,它们不可以被福尔马林或过氧化氢中和。经常随着空气的流动,毒素颗粒通过空气流通分散到这个医疗空间中,通过皮肤或呼吸道进入到人体中,造成严重的伤害。尽管护士在护理期间接触的这些细胞毒素药物剂量较小,但长期接触后会在人体内造成一定的累积,危害作用更长远,容易造成流产和胎儿发育不全[5]等诱发因素。推荐使用生物安全柜、细胞毒素安全柜等具有隔离效应的设备。
1.2.3 有毒气体损伤 医疗场所弥漫着各种有毒气体,其中大多数的气体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如福尔马林、麻醉废气等,对听力、记忆力、应变感知能力产生影响,特别对孕期护士能够造成极大的危害,如果长期在这种环境下工作,可引起流产、胎儿发育不全等。
1.3 物理因素
1.3.1 波源损伤 产生波源的医疗仪器不在少数,而这些仪器发射的电磁波、微波、声波对人体具有一定的伤害。电磁波和微波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热效应、非热效应和积累效应等。各国科学家经过长期研究证明:长期接受电磁辐射会造成人体免疫力下降、新陈代谢紊乱、记忆力减退、提前衰老、心律失常、视力下降、听力下降、血压异常、皮肤产生斑痘、粗糙,甚至导致各类癌症等;男女生殖能力下降、妇女易患月经紊乱、流产、畸胎等症。噪音不但对人体听觉系统有明显损害,对心血管系统同样具有损害作用,使血管平滑肌对缩血管物质刺激的敏感性增加,使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长期在噪音下工作易引起疲劳、烦躁、头痛、听力下降和精力分散等[5]。
1.3.2 杀菌、消毒方法损伤 一般物理杀菌、消毒方法多采用紫外线或臭氧等,过量的紫外线照射可对人体的皮肤、眼睛、免疫系统等造成伤害。紫外线能破坏人体皮肤细胞,导致皱纹、色斑,使皮肤未老先衰,严重时产生日光性皮炎及晒伤,或皮肤和黏膜的日光性角化症,引起癌变。臭氧是一种强氧化剂,研究表明,空气中臭氧浓度在0.012 ppm水平时(这也是许多城市中典型的水平),能导致人皮肤刺痒,眼睛、鼻咽、呼吸道受刺激,肺功能受影响,引起咳嗽、气短和胸痛等症状;空气中臭氧水平提高到0.05 ppm,入院就医人数平均上升7%~10%。对那些患有气喘病、慢性支气管炎的护士来说,臭氧的危害更为明显。
1.4 生物性因素 生物性因素危害主要针对一些传染源病毒,例如乙肝病毒、艾滋病病毒、禽流感病毒、结核菌等。据研究,含病毒浓度高的血液和体液依次为:血液、伤口分泌物、唾液、羊水等。含病毒浓度低的体液包括:尿、便、汗、泪、母乳等。眼、鼻、口腔暴露于污染的血液和体液而感染HIV的感染率为0.1%,皮肤暴露感染HIV的感染率为0.1%[7],暴露于含HBV血液、体液,感染HBV比率为6 %~30 %;若HbsAg(+)、HbeAg(+)感染率更高[8]。
1.5 心理因素 孕期护士情绪容易产生波动,再由于心理负担压力、工作紧张等因素经常引起与职业有关的疾病发生,如高血压、血管紧张性头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护理要求也日益增高,护理工作高负荷、高责任、高风险以及人际关系的复杂可造成护士职业倦怠,又常常因为应对各种医疗纠纷而使护士承受更多的精神压力,长期处于焦虑状态,使身体始终处于高度紧张,因此,及时调节护士的心理健康极为重要。
2 孕期护士个人身体防护对策
2.1 孕期护士职前教育 近年来,医疗系统广泛关注的重要问题就是职业防护,使医护人员充分认识到职业危害可能给护士带来的严重后果,从而增加他们的自我防护意识,必须对护理人员进行职业防护知识学习与培训。内容包括医务人员职业暴露、职业防护相关的法规;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应对措施;消毒隔离技术及制度;有关职业暴露和职业防护的最新进展。教育活动不是简单的应付,而要持续深入地进行,贯穿于日常护理活动中。并将护士的职业防护工作作为管理职责的一部分,制定合理有效的防护制度,督促大家严格遵守其操作规程。
2.2 加强管理 加强高危科室的管理,如手术室、感染科、急诊科等,都是对护士孕期安全的保障。怀孕护士应避免处理放、化疗药物及接触放射源。在危害孕妇健康的区域应有醒目标志,对科室使用的仪器、设备定期进行普查、检修,陈旧性噪音大的仪器设备尽量淘汰[9]。另外,应准备一些特殊的保护性器材,如:有效隔离微粒的口罩,对人体无毒、无害的消毒设备和消毒剂、防辐射的工作服等安全设施。
2.3 安排合理班次 有些医疗机构护士排班不合理,导致疲劳作业,工作效率低下,睡眠不足。孕期护士极为需要睡眠并保证足够的休息时间,不仅对体内胎儿的生长发育具有积极作用,同时减少了母体生殖内分泌紊乱、生理节律失调及其他由不合理排班导致的不良后果。
2.4 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护士培养良好的个人习惯在医护过程中至关重要,如经常洗手、衣物消毒更换等。洗手是预防感染最简单、最有效、最重要的一项措施。在护理患者过后,将进行脱衣,洗手、消毒,带过的手套应做好相应处理。如果手有破损时,尽量戴两层橡胶手套,用过后及时更换。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不仅对自己而且对患者都是一种负责任的行为,应时刻养成这种习惯。
3 小结在我国,从事医疗服务行业的人群中,护士占有重要比例,为我国的卫生医疗服务行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其工作环境的特殊性,经常受到来自职业方面的伤害与压力,常常使护士处于焦虑、恐惧与精神紧张状态,这不仅对他们自身的健康存在威胁,更对护理工作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因此要排除来自外部的干扰因素,做好生活方面的细节工作,为他们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服务环境,确保医疗护理工作顺利地展开。
参考文献
1 黄爱群.纺织厂工效学因素与女性生殖健康的流行病学研究.合肥:安徽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
2 毛秀英,吴欣鹃,于荔梅.部分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情况的调查.中华护理杂志,2003,38(6):422
3 段慧,吕卫华.实习护生护理操作中发生针刺伤情况的调查分析及对策.天津护理,2004,12(6):34.
4 董顺红.护士职业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当代护士,2007,(1):96.
5 任小英,喻娇花,熊宇.不同科室护理人员被针刺伤现状调查.实用护理学杂志,2003,19(3):61.
6 崔苏敏.护士职业性危害及自我防护.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4,25(3):332.
论著
(1)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晚期肺腺癌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突变的探索性研究 赵莹莹 卢绍禹 杜文 梁洁 杨艳华
(3)天麦消渴片治疗肥胖伴胰岛素抵抗型多囊卵巢综合征疗效观察 马春明 柳洁 张晓亮 刘永庆 张姬欣
(6)氟达拉滨单药或联合环磷酰胺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观察 赵兰滨 申莲玉
(8)血浆醛同酮水平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脉病变及预后的预测价值 雷晓明 李韶南 李广镰 刘震 陈平安
临床与实践
(11)pci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动态血压的影响 曹婷婷 杨旭明
(13)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100例临床分析及产后恢复情况 刘果霞 杨丽 薄晋魏 白强
(15)消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48例食管黏膜下肿瘤临床分析 李华茹
(16)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76例疗效观察 张艳 周明勤
(18)头孢哌酮舒巴坦钠治疗克雷白肺炎90例的疗效观察 梁琰
(19)多巴胺联合酚妥拉明治疗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皇甫春荣
(21)依巴斯汀片联合清热化湿汤治疗56例慢性湿疹的临床研究 崔刚
(22)炎琥宁注射液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腹泻的疗效观察 管玉成 曹苏
(24)老年快速房颤患者在应用美托洛尔片控制心室率的基础上加用稳心颗粒疗效观察 包恩义 谭冰 王志国
(25)脑出血患者急性期凝血与纤溶功能特点分析 李志雄 李传连
(27)非吸收无损伤缝线与可吸收缝线连续皮内缝合的疗效对比 邹文 许海燕 邹勇 刘容珍
(29)伪膜性肠炎26例临床诊治分析 绳百龙 田瑞龙
(31)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一期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并后纵韧带骨化症 孙彦鹏 史相钦 卜保献 马虎升
(33)伤椎植骨置钉预防椎体矫正度丢失的临床研究 卢小健 郭小明 曾丹阳 吕厚忠 陈和平
(35)替米沙坦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对tnf—α、il-6的影响 阮国虎 刘卫清 李娟
(37)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早期治疗重度戊型黄疸型肝炎的疗效分析 张克祥 刘星 王守兵
(38)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急诊和治疗探究 李毅云
(40)采用尿激酶治疗突发性耳聋76例临床效果分析 江安世
(41)双锁定钢板内固定联合强效镇痛治疗肱骨远端c型骨折疗效探究 窦连运
(43)托吡酯与卡马西平治疗脑梗死后继发癫痫临床疗效的对比分析 李雪松
(44)痰热清联合头孢呋辛钠治疗老年肺气肿合并感染患者的临床疗效 彭海斌
护理园地
(46)dc/cik细胞治疗心脏毒性反应的护理 陈银 曾雅力
et="_blank" class="keylink">陈玲 李芳 安东建
(48)健康自我管理小组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 邱小灵 吴小勇 叶学英
(50)提高护士自我效能感对降低职业倦怠的效果分析 江萍 杜锦萍 吴菁 赵春芳 邓光辉 张伟 韩兰萍
(53)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手术室人性化护理效果分析 仇爱华
(55)椎间盘突出围手术期的护理 资姣蓉 陈丽华 雷程
(57)icu患者人工气道内痰痂形成的高危因素及护理对策分析 王静 苗春艳
(59)健康教育干预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刘伟莲 李远芬
(60)亲情护理干预在乳腺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尤玉莲
(62)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理特点分析及护理对策 赖燕 罗冬梅
(63)健康教育对住院精神患者护理干预效果的调查分析 李友爱 黄运芳 朱勉春
(65)循证护理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 张艳梅 吴雯 刘淑丽 刘玉莉
(66)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反应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张平 张伟光
(68)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护理心得及体会 杜利利 李冰玉 石小玉
(69)老年患者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预防的护理干预 吴微波 曾宇
(71)护理干预对青光眼患者就医情绪及满意度的影响研究 朱玉环
(72)农村骨折患者健康教育需求调查分析 吴青礼
(74)老年患者的骨科护理 李霞
医技与临床
(76)修正geneva评分联合超声对肺栓塞的诊断价值分析 王亚豪 毛毅敏 霞 单世民
(78)晚期妊娠胎盘植入的超声诊断价值分析 吴云
(80)dsct双能量技术检测痛风患者尿酸盐结晶沉积的初步应用 袁峰 何波 祝艳翠
(82)超声检查在急腹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杜喜莲
(84)食管癌在数字化x线上消化道造影上的表现 李运立 闫风全
(86)mri对局部进展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疗效评价 左敏 杨先春 杨克勤
(87)血清胱抑素c和尿微量白蛋白联合检测对糖尿病肾病的应用价值 赵同军
(89)afp、fβ-hcg及uabf在预测不良妊娠结局中的应用 吴新荣
(91)钯作为基体改进剂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尿铅中的应用 郭防
经验体会
(93)电针刺双足三里穴联合泮托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研究 张友发 梁光造 张征
(95)高龄老人髋部骨折的治疗风险控制 杨小超 任龙韬
(97)腺样体切除术联合鼓膜切开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62例临床分析 赵春红 李玉杰
(98)功能位固定结合中药熏洗治疗屈指肌腱狭窄陛腱鞘炎疗效分析 陈海宏 高大伟 杨健松
(100)急性百草枯中毒的临床诊疗分析 成中凤
&nbs
p; (101)腹部小切口手术治疗子宫肌瘤59例临床效果观察 李东伟
(103)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40例临床观察 朱黎姝
(104)肝内胆管结石外科治疗 刘凤义
(106)腔镜治疗甲状腺良性疾病的临床研究 马沛
(107)两种胃癌根治术对患者术后恢复和免疫功能的影响分析 张建军 刘耀刚 杨志忠 袁启东 李长江
(109)冷刀切开术后直视下尿道扩张治疗男性尿道狭窄的疗效观察 刘孝华
(110)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 徐荷凤
(112)经皮骶髂螺钉固定技术治疗骨盆骨折的探讨 孙智力
(113)硝苯地平缓释片联合替米沙坦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肾病合并高血压的临床观察 彭玉源
(115)39例结直肠癌致肠梗阻手术ⅰ期切除吻合的临床疗效分析 黄晓晖
(116)生殖道沙眼衣原体和解脲支原体感染与稽留流产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朱雷
(118)闫绍华老中医治疗原发性肝癌经验 李研 张明香 闫绍华 吴兵
(120)不明原因慢性咳嗽临床诊治体会 高国俊
(121)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的疗效观察 庄晓明 刘莉冬
(123)益母草注射液与催产素联用防治产后出血的疗效观察 刘淑芳
(124)痰热清注射液治疗儿童疱疹性口腔炎疗效观察 刘常基
(126)宫腔镜与腹腔镜联合应用在筋膜内子宫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 柯学礼 胡文格 何素琼 罗勤
(127)左旋甲状腺素对老年亚临床甲减患者血脂代谢的影响 王莉芳 丁维民
(129)小骨窗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分析 张永青 艾叶
(130)宫颈leep术对宫颈上皮瘤变的疗效分析 施帆
(132)不同剂量高渗盐水治疗颅脑损伤时对血生化及渗透压的影响研究 陈珑
(133)胃癌术后肠内高营养54例临床分析 陈振亮
(135)前列地尔治疗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观察 马莉
(136)宫腹腔镜联合手术在输卵管性不孕中的疗效观察 黄庆芝
(137)去氧孕烯炔雌醇片在人工流产术后即时应用的临床观察 陈艳红
综合医学
(139)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药敏分析 乔宁 喻华 黄湘宁 殷琳
(142)腓肠豆骨的临床意义探讨 张磊 曾炎 屈尚可 包可 王琦
(144)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并轨的探讨 郜宇杰 李汝德
(145)加强医院医德档案管理,促进行风建设 章航飞
(147)小儿静脉留置针应用不同浓度肝素钠封管液的效果 殷秀伟
(148)精神科临床检验质量保证措施分析
eylink">陈桂美
(150)高血压病房实施临床路径的管理体会 邓育芬 黄琼意 黄意琳 马伟东
(151)常用中药材的临床鉴别使用与药理学研究 秦小林
(153)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方法的探讨、改革与实践 秦庆颖
(154)“类医生”: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趋向 谭刚 陈敏菲 梁飞
(156)糖尿病性低血糖的防治对策 胡凤鸣
综述
(158)盆腔淋巴囊肿诊疗进展 江东根 庞俊 罗云 高新
(161)瘦素与肥胖相关性肾病研究进展 林克宣 刘冠贤 石咏军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