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大学毕业教育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2-02-08 03:19:02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大学毕业教育总结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大学毕业教育总结

篇(1)

一、调研主题

加强大学毕业生青工的教育培养

二、调研目的

紧紧围绕新形势下服务企业发展、服务青年成长成才,突出加强大学毕业生青工的教育培养,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了解当前大学毕业生青工的工作生活状况和现实需求,找准团组织的工作切入点,更好地引导他们立足岗位、扎根企业、锻炼成才。

三、调研内容

1、近五年参加工作的大学毕业生队伍的基本情况;

2、当前大学毕业生青工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和需求;

3、当前大学毕业生青工的思想状况;

4、本单位在大学毕业生青工教育培养方面的措施及存在的问题;

5、团组织加强大学毕业生青工教育培养的做法及意见建议。

四、调研方式

(一)各单位团组织调研。

各单位团组织要围绕五个方面的调研内容,通过数据统计、座谈交流、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形式,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调研结束后,要形成调查报告,突出总结性、实用性和前瞻指导性,坚持以事实、事例、数字为依据,达到观点新颖、分析透彻、逻辑清晰、数据准确、说理有力、措施具体,每篇不少于20__字。各单位调研报告要于4月30日前报送集团公司团委()。

(二)集团公司团委调研。

集团公司团委采取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等方式深入调研,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建议。在此基础上,形成调研报告。

五、几点要求

篇(2)

针对就业问题,我国很多学者也进行了研究:毛振明教授(2011)认为是学校体育发展存在很多问题,教育管理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强化体育教育功能。季克异、黄汉升(2003)认为高等学校体育专业要培养全?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增强就业市场竞争力。潘家武(2007)认为高等学校体育专业毕业应进行必要的教学改革,根据就业需求按排课程。谢欢(2010)认为高等学校应多开展体育社团活动,能够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业精神。不同的专家学者都有不同的见解,而改变就业状况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经过不断研究、不断完善。

1 体育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和问题分析

1.1体育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

由近两年体育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和用人单位提供的就业岗位信息比较分析可知,人们泾济水平的提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人们把健身休闲运动作为新的消费热点和生活时尚,体育社团、体育?乐部、社区体育馆、大众健身房等各种体育场馆设施日益完善,体育专业毕业生社会需求量较多,就业渠道比较广,就业对口率也较高。

由于机关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中小学体育教师由教育主管单位统一招聘,对毕业生就业时间和需求数量有较大限制,体育教师专业大学毕业生求职竞争更加激烈。但农村义务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政策性就业渠道,为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缓解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压力,扩宽了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人才需求。

1.2体育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

针对近两年毕业生就业情况,我将其影响因素归纳为以下几点:

1.2.1 毕业生选择少,信息量少,就业渠道窄,

由于教育专业毕业,大多数都选择当老师,而且选择去中小学,这就缩减了就业面。除此之外,还有不少人因为找不到工作而选择进入企业、服务行业、在家待业、自主创业等,另外随着高校应届毕业生应征入伍工作持续开展,体育专业大学毕业生选择入伍人数也有所上升,而行政事业单位类就业比例最低。此外虽然还有包括考研升学、自主创业、西部计划等就业去向,但依然选择太少。

目前,我国高校的就业市场大多数是建立在以学校为中心的小规模的临时性市场体系,市场供求量小,而且信息量不足,体育专业的信息量更显不足,毕业生获得就业信息的途径3.45%是通过熟人介绍,11.74%是通过人才市场,26.81%是通过网上查询,而50.42%的大学毕业生需要靠自己去寻找信息。通过对照,大学毕业生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就业信息方面有明显的差异,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生能得到的信息就更少。

1.2.2 就业单位地理位置的选择

目前,中国地区发展差异较大,尤其是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相比较,各种体育硬件设施还不到位。这就造成了体育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在毕业后多数都选择到较发达的地区任职,导致这些地区人员相对饱和,不能解决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

1.2.3 学校体育的处境对体育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虽然体育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有大多数人会选择教育系统,但由于不喜欢选择在中小学当体育教师,毕业生在择业时一心只想到高等院校工作、大城市和富裕地区谋求职位,很少考虑到需要人才的经济欠发达地区,结果造成体育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更加困难。

1.2.4 大多数就业单位用人要求

当前,大多数就业单位用人要求对知识和素质要求相对较低,有很多工作岗位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要求不高,普通劳动力就能?任,这很大程度上冲击了大学生的就业机会。而就从事体育方面的工作类型来讲,越来越倾向于时尚体育、体育舞蹈、武术、篮球、健美操等热门专业,而其他体育专业的同学则在同等条件下相对竞争力较小。用人单位在专业的选择性上又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多数体育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

1.2.5 体育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对就业政策的了解

大多数体育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对我国现行的就业政策不太了解和不了解;由于毕业生对就业政策的认识不足,就业的盲目性增加。

1.2.6 体育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要求偏高

受社会制度的影响,多数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毕业生的家长依然希望他们选择体制内就业。比如政府机关、垄断行业、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因为,总体而言,这些部门和行业就业稳定性相对较高,收入相对稳定,也有利于个人发展,所以,成为多数大学生的就业首选。相反,选择体制外的大学生就业相对较少、

1.2.7 体育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文化素质的缺陷

由于受体育教育专业限制,该专业毕业生本生文化知识相对较差,又因长期致力于体育方面训练、技能、理论等相关学习,致使其在文化素质上大打折扣,对其他专业知识缺少接触学习。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有更多的工作机会摆在面前,也无法把握,因为缺乏相对应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去承受这份工作。例如:公务员的考试和其它公招考试。对体育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相当困难,文化素质的局限也是本专业毕业生择业一大影响因素。

2 对策和建议

2.1建立健全体育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服务体系,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应当积极调整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专业和课程设置,坚持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设置体育专业,多开设热门的体育专业,坚决砍掉不实用的专业,以就业为导向调整专业课程设置,逐步走向根据社会需要设置体育专业,以社会需求定培养方向的道路,增强本专业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性。使学生学有所用。

特别是在当前体育产业化的浪潮中,高校可依据社会需求适时培养一部份体育经营人才和体育经纪人,在体育专业中增设体育经营管理方向、时尚体育、体育舞蹈和体育经济等人才培养方向,引导体育专业学生以体育专业为基础,努力学习各门文化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提高核心竞争力,满足职业发展需求,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2.2拓展工作思路,创新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就业指导方法

开阔视野,拓展本专业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途径,逐步实现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全员化和社会化,形成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家庭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互动式工作格局。

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运用现有的科技资源,如手机、微信、qq、微博等,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就业信息,与大学生多沟通、多交流,及时了解他们在求职中遇到的问题,并鼓励他们自己寻找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便在日后的工作中能够独立面对问题,实现自身价值。学校应建立良好的信息服务体系,根据本专业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需求,提供个性化、深度信息服务,为学生与学校、学生与用人单位建立起畅通、直达的沟通渠道。

加大本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力度,通过自主创业可以为本专业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锻炼机会和兼职就业平台,全面提高本专业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并改善本专业大学生“就业难”的就业现状。

2.3思想教育引领,指导本专业毕业生明确职业发展方向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教育工作是学校政治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高校和谐稳定大局。高校应坚持以学生为本,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作用,宣讲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鼓励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调整就业心态,调整就业期望值,准确定位,明确职业发展方向。结合实际,完善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系统思考和研究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交流能力。帮助学生发现、发展各自的志趣、潜力和特长。提高大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篇(3)

近年来,英语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曾几何时,英语专业还是人们心目中的热门专业,可是现如今就读于该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却就业前景堪忧。英语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是由各方面因素造成的,其中有些是客观因素,如高校扩招和培养模式的缺陷,也有些是主观因素,如毕业生专业知识不扎实、缺乏工作经验等。针对英语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展开详细的分析研究,寻找总结形成这一不利局面的种种原因,思考探索解决就业困难的对策,对指导英语专业大学毕业生做好就业前的准备有着实际意义,同时也有助于高校相关部门更好地完成就业工作。

一、当前英语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

这几年,英语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可用“极为严峻”四个字来描述。每年毕业的英语专业大学生不计其数,而英语人才的就业市场空间有限,导致大量英语专业毕业生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蚌埠学院2011届英语专业的109名毕业生当中,除去考上专升本的学生,有将近半数的学生只能屈就于销售、保险等跟英语专业无关的工作岗位,有些甚至至今都没有获得就业机会。大部分兄弟院校的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也如此。麦可斯(MyCOS)研究院对2010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失业总人数位列所有专业之首,商务英语专业专科毕业生的失业总人数在所有专业中排名第九。英语教育专业排在2010年失业率最高的十个专业中的第三位,同时排在2010年薪资较低的十个专业的第九名。麦可斯研究院还把英语本科专业列为2011年就业前景最不被看好的十大专业之一,把商务英语列为2011年就业预警高职高专专业之一。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由此可见一斑。[1]

二、英语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高校扩大招生带来的负面影响。

我国各高校从1999年开始扩招,1998年,全国高校招生本专科人数为108万,到了2010年,全国高校招生人数已经达到了657万,这个数字为1998年的六倍。扩招在收获了拉动经济增长、提供更多教育机会等益处的同时,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为人们所担忧。由于扩招规模过大,速度过快,很多高校的软硬件配套设施都出现严重滞后的情况。高校教学环境和师资水平达不到要求,后勤服务质量跟不上,特别是专业与课程结构调整落后,不能够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给毕业生就业带来了很大的不利影响。结果,当初的国家统一给大学毕业生分配工作的盛况,变成了如今许多毕业生无法找到和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学无用武之地这样的局面,的确让人感慨万千。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单一化。

在高校扩招的大环境下,大学生素质普遍下降。更糟的是,全国范围的英语专业均采用的是一种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无法保障培养出来人才的质量和应有的竞争力。英语专业开设的课程基本都是致力于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过分忽视引导学生对其他领域知识的涉猎。这样一来,往往英语专业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能够熟练处理日常生活中中英文信息的传递,而对于有所涉及其他专业的工作则一筹莫展。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当前形势下,市场需要的更多的是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而“外语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单一,知识面不够宽”[2]。这样的知识构成是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的。随着其他专业大学毕业生英语水平的逐年提高,本属于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市场份额受到了程度越来越严重的压挤。

(三)学生自身准备不充分。

除了上述的两个客观原因以外,学生自身主观努力的不够也给他们毕业后的就业带来了困难。就业市场空间的有限使得竞争白热化,在这种情况下,没有真才实学的毕业生就会被首先淘汰。所以,如果学生在大学期间没有把心思好好用在学习上,或是学而不精,那么毕业后的后果将不难想象。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头脑,天上不会掉下馅饼,上大学时整日浑浑噩噩,不去博览群书,不和同窗探讨,不常向老师请教都可能成为最终就业失败的导火索。专业知识的匮乏再加上缺乏对目标就业市场的必要调研是英语专业毕业生无法获得满意工作职位的最主要原因。

三、英语专业大学生毕业前的相应针对性措施

(一)了解就业现状,进行相对应的职业规划。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早在大学低年级的时候,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就应该通过互联网、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介,或通过向有相关经验的师长请教的方式对自己所就读的这个专业的就业形势有一定的了解。尽早制定对策,未雨绸缪,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抢得先机。关于如何具体地收集就业形势方面的信息,前文提到过的麦可思(MyCOS)研究院每年的就业蓝皮书非常值得推荐。其中收集和分析的各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和就业现状信息是唯一得到政府、学术界、商业机构和社会公众共同认可的,为中央和地方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高等教育研究机构、清华大学等名牌高校广泛参考和引用。

对英语专业就业形势有了了解以后,应该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个详细的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对决定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测定,确定一个人的职业生涯的奋斗目标,并选择实现这一职业生涯目标的职业,编制相应的工作、教育和培训的行动计划,对每一步骤的时间、顺序和方向做出合理的安排”。[3]能否制定一个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能否顺利发展可以说至关重要。大学生应该积极踊跃参与“全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既可以借助这个机会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专业,又可以参考评委老师的意见建议修改自己的规划,使之尽可能地趋向合理。

(二)提高专业素养,提升个人在英语同行中的竞争力。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这一结果与大学生自身素质、能力下降有着直接的关系”。[4]在当今社会,英语像计算机、驾车等一样,已经更多地成为人们的一种基本的工具。于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英语水平不断提高。因此,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如果想靠英语吃饭,想和公外的大学生竞争,就不得不加倍努力。应当能够熟练运用听、说、读、写、译这五项基本的语言技能,尤其是听和说的能力,这几乎是求职面试时展示自己英语能力的唯一工具,同时也是面试官检验毕业生英语能力的重要依据。相关重要证书的获取对于英语专业大学生来说是不可或缺的。本科生必须努力拿到专业四级和八级证书,专科生一定要有公外六级和专业四级证书。没有这些证书可能就会被很多用人单位挡在门外。除了以上所提到的证书,计算机、商务英语、普通话、导游等证书也是非常有帮助的。从总体来看,对英语这样一个专业来说,英语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毕业生未来求职成功与否和工作环境的优劣。

(三)尽可能多地利用实践活动锻炼自己。

“我国的用人单位不仅要求应聘大学生的英语专业水平,还要求他们将英语与应聘岗位的业务能力相结合,以更好地服务国际化的市场”。[5]所以,在夯实专业知识的同时,英语专业毕业生还应多多参加实践活动。理论只有和实践结合才能发挥功效。多渠道寻求实践机会,特别是要利用好大学最后一年的实习契机,积极主动地联系实习单位,报酬低点都没有关系,目的主要是学习经验,锻炼实践能力。另外,通过担任学生干部、做兼职等方式也能提高业务能力、学习能力,以便今后能够从容顺利地融入到社会中。学生干部能够比一般同学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老师,长期耳濡目染,会潜移默化地得到进步。在设法完成老师布置的工作、更好地为同学们服务的过程中,学生干部的主观能动性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在解决一个个困难的同时,个人能力也会得到全方位的提升。大学生在课余时间从事兼职工作对自身的发展也是不无裨益的。利用做兼职的平台比较早地走上社会,和形形的人打交道,比那种只懂得闭门造车的同学更容易出成绩,得到锻炼。

(四)建立合理的就业期望值,培养坦然健康的心态。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但对于大多数大学生和学生家长来说并没有完成从精英就业到普通劳动者就业的观念转变”。[6]由于就业期望值过高,最终希望落空、抑郁茫然的毕业生不在少数。在就业的时候,他们的情况往往是高不成低不就,好的就业单位不愿意接收他们,而待遇差一点的单位他们又看不上。事实上,可能一个又一个不错的工作机会正在从他们身边溜走。英语专业毕业生应该在就业时建立正确合理的期望值。正确合理的就业期望值是建立在毕业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就业形势进行充分的调查分析,以及对自己个人能力加以客观评估的基础之上的。天马行空的幻想是不切合实际的,会耽误就业的最佳时机。此外,在就业时拥有乐观坦然的心态也非常重要。有了这种心态才能不怕失败、不气馁、不绝望。对一时的挫折一笑置之,坦然面对,用叹息忧愁的时间来多多反思总结失败原因更能帮助毕业生在下一次面试时获得成功。

四、结语

严峻的就业形势让英语专业大学生不知所措。要想克服将来找工作时会遇到的困难,英语专业毕业生应该冷静地分析影响自己顺利就业的主客观因素,进一步提高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积极调整心态。只有拥有更强的竞争力才能从如此惨烈的就业市场脱颖而出,获得一份满意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麦可斯研究院.2011麦可斯――大学生就业年度指标.[EB/OL].edu.省略zt2011/2011jy,2011-06-09.

[2]彭林权.试论外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3):103.

[3]陈敏.大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与管理[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18.

篇(4)

这位家长的所讲被媒体总结为“父辈就业时代”。《南方人物周刊》今年4月的一则报道指出,个人综合素质当然是就业成功的条件,但在这竞争激烈的时代,在这个权力和人情社会,越是平民家庭出身的孩子,机会可能越少。许多靠近权力的机关和国有垄断行业里,越来越没有平民和贫苦人家孩子的缘分。父辈的权力和“人脉”,会以某种方式“世袭”。

而早在2006年8月,《新华每日电讯》就曾聚焦“父辈就业”问题。报道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正在逐渐演变为其父辈所掌握的社会资源和财富实力的竞争,一些大学毕业生凭借父辈的资源与运作,轻而易举占据了令人羡慕不已的职位,而那些来自农村或贫困家庭的大学生,却屡屡遭遇求职失利。在就业重压下渐渐呈现的“代际效应”,正在挑战着就业制度的公平性。

对于当下的大学生就业难,各方都在出谋划策。不少高校甚至调动家长的“关系”“资源”来推动就业,这事实上加重了“父辈就业”,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双刃剑”――今年两会期间,中央党校周天勇教授在接受嘉宾访谈时说:“后来我发现,就业的大学生,首先痛恨的是腐败。”

从教育公平角度看,公平包括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大学毕业生就业,属于就业公平范畴,但与教育的结果公平直接关联。

从“父辈就业”往后看,我们会发现,这几乎是一个“父辈求学”的时代:大学毕业就业,父辈的人脉关系十分重要;上大学,家庭的经济条件(是否能支付学费)、父辈的关系(在自主招生和校内优惠加分中“发挥作用”)也有很大影响;上高中、初中、小学,能否择校、借读进更好的学校,取决于父辈的经济实力和权力大小;在求学过程中,学生是否被安排进“重点班”、“快班”,能否得到老师更多的关注,也有着父辈人脉、资源的较量……可以说,从教育的起点到过程再到结果,都摆脱不了“父辈”的影响。

父辈对教育与就业公平的影响,对学生来说,这是反教育的“教育”――“教育”他们社会是不公的,只有家庭成员得势,才能泽被其他家庭成员;同时“教育”他们,本人拥有的竞争能力并不是第一位的成功因素,有关系、有人脉才是事业成功的更核心要件。故而,在今天的学生中,特权意识、等级意识十分强烈,那些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特别渴求自己拥有特权,转变身份,而不少学生从中学(更早的则从小学)起,就学习“灰色技能”,研究“厚黑之道”。

篇(5)

一、引言

自1978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高等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大批高级专门人才,对我国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迅猛扩张,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也成为继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农民工进城问题之后又一备受国家与社会各个层面关注的焦点问题。

尽管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需求、供给以及供求匹配等原因,如工作岗位的增长缓慢,与大学毕业生的增加形成反差;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市场化和高校专业设置、培养模式非市场化之间存在矛盾;劳动力市场制度不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期望过高;就业服务体系不完善等等,但从长期来看,一个重要的解决之道还在于能否将他们吸引到中西部就业。因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相对的,具有转型性和结构性的特点,即在某些大中城市,大学毕业生的供给量相对过剩,但在广大农村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则是绝对不足(赖德胜,2001)。有鉴于此,本文旨在通过梳理已有的鼓励大学毕业生到落后地区就业的政策,提出进一步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中西部就业的相关对策。

二、我国各级政府采取的相关政策及其评价

为了应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所带来的严峻挑战,我国中央政府在鼓励大学毕业生到落后地区工作这一问题上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概括来说,主要包括:

第一,深化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解决大学毕业生到落后地区就业的后顾之忧。中央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对原籍在中、东部地区而去西部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实行来去自由的政策;户口和档案可转到工作地区,也可转回原籍,由工作单位或原籍所在地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出具有关证明,协助其办理落户手续;省会及省会以下城市放开对吸收高校毕业生落户的限制。省会以上城市也要根据需要,积极放宽高校毕业生就业落户规定,简化有关手续。在社会保险方面,高校毕业生到基层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的,按当地政策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各级社保经办机构应在申报登记、缴费等方面提供方便,及时为他们建立个人账户等等。

第二,实行制度化补偿,促进大学毕业生向欠发达地区的流动。2003年,由团中央、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发起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提出了8项优惠政策:志愿者服务期间,中央财政给予每月不少于600元的生活补贴(含人身意外伤害、住院医疗保险);志愿者服务期间计算工龄,党团关系转至服务单位;按本人意愿,户口和档案可保留在学校2年,也可转回入学前户籍所在地;服务期满考核合格者报考研究生给予加分,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服务期满考核合格者报考党政机关公务员可适当加分;服务期满将对志愿者作出鉴定并存入本人档案;考核合格者将获得证书,作为志愿者服务经历和就业、创业的证明;西部地区服务单位除向志愿者提供住宿等必要生活条件外,在录用党政机关公务员时优先录用、招聘志愿者;服务期满考核合格者将被授予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奖章,表现特别优秀的将被推荐参加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国际青少年消除贫困奖等评选。志愿者服务期间,可兼职或专职担任所在乡镇团委副书记、学校及其他服务单位的管理职务,在奉献中施展青春才华。2006年9月,国家出台了《高等学校毕业生国家助学贷款代偿资助暂行办法》。规定从2006年起,对中央部属高校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的应届毕业生,如果自愿到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人民政府驻地以下地区(不含县级人民政府驻地)基层单位工作,服务期限达到3年以上(含3年)的学生,其在学校期间的国家助学贷款本金及其全部偿还之前产生的利息由中央财政代为偿还。2009年3月,财政部和教育部又印发了《高等学校毕业生学费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暂行办法》。该办法将学费纳入代偿范围,并进一步明确了代偿金额。按照该办法,部属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和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就业、服务期在3年以上(含3年)的,其学费和助学贷款将由中央财政拨款,实行代偿。每人每年代偿金额的上限是6000元。为了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教育部与有关部门进一步扩大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2009年,将招募约3万名高校毕业生到西部“两基”攻坚县县以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任教。同时,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在农村学校教师空岗空编时,优先录用特岗计划服务期满的毕业生。

地方各级政府以国家确定的政策体系为指导,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也采取了许多优惠措施来促进大学毕业生往落后地区流动。例如,陕西对到乡镇以下从医从教的高校毕业生取消见习期,可提前转正定级,并实行浮动工资制度,大学本科以上毕业生向上浮动两档职务工资,大学专科毕业生向上浮动一档职务工资;对到西安市以外的煤矿、地质等事业单位一线就业的,可采取特殊考试方式招聘,对到煤矿、地质等企业就业的,由企业支付3万―5万元安家费,允许列入企业费用,在税前扣除,并免征个人所得税;对优秀专科生、本科以上毕业生提供先落户,后找工作等优惠政策。重庆也推出了以改革户籍管理和放宽出入境证照办理为重点的政策;博士、硕士和双学士学位的人员,到重庆工作可随时落户。青海实行鼓励企业接受大学毕业生的税收优惠政策,对新办的服务型企业当年安置高校毕业生达到职工总数30%以上,并与其签订3年以上劳动期限合同的,3年内免征营业税及附征的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对新办的商贸企业当年安置高校毕业生达到职工总数30%以上,并与其签订3年以上的劳动期限合同的,3年内免征营业税及附征的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以上企业新增加的岗位,当年安置高校毕业生达到职工总数30%以上,3年内对年度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减征30%。

然而,尽管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采取了诸多鼓励政策,但往中西部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仍然显得不足。据统计,东部省市吸纳了全国50%以上的高校毕业生,而西部不足20%。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我国国家层面的政策具有两个特征,一是以指导性为主,过多强调从地方实际情况出发,因而所出台的相关政策以地方特色为主,至今在全国范围内缺乏一套相对统一、明确、完善、操作性强的政策体系;二是财政支持力度不强,主要关注于人口流动的制度激励。这至少导致两方面的问题:其一,在将大学生就业问题作为地方政府绩效考核目标的背景下,以地方特色为主的政策不可避免地向本地区的大学毕业生倾斜,而且东部地区政府的物质激励力度明显强于中西部,这必然会阻碍大学毕业生在地区间的合理流动,不利于将大学生就业问题纳入整个国家就业工作体系,而“全国大学生就业一盘棋”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其二,地方政府尤其是经济落后地区的政府受制于有限的财力,在优惠政策的执行力度上不可避免地大打折扣,其结果是,落后地区仍然难以吸引到较多的大学毕业生。

三、进一步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中西部就业的对策

从国际经验来看,许多国家引导大学毕业生到欠发达地区就业的相关政策主要采用财政激励政策,而且是由中央政府统一实施的。加拿大政府提供比一般地区高得多的工资,以鼓励大学毕业生到生活条件艰苦、但急需人才的欠发达地区工作。美国政府为鼓励大学生到特定地区工作或从事特定行业工作,采取了许多激励措施,其中最常见的做法是减免学生的贷款,即按规定到特定地区工作或从事特定行业工作的大学生可以享受到不同程度的贷款免除。例如,就FFEL/直接贷款而言,除了借款者完全和永久性残疾或死亡等原因之外,对于连续5年在指定的小学或中学作为全职教师从事低收入家庭学生的教学服务工作的大学生,可以享受贷款免除的政策,最高免除额可达完成5年教学工作后未偿总额中的5000美元。所有这些财政支持全部来自于中央财政。

鉴于此,考虑到我国已有的鼓励大学毕业生到落后地区就业的政策的前述局限性,我们认为在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就业这一问题上,我国中央政府有必要在出台一系列全国范围内相对统一、明确、完善、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的基础上,政策扶持由“制度支持”转向“经济激励”,集中必要的财力、物力对中西部地区予以政策扶持,以增强其引“才”力度。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通过设立专项基金等形式,加大对到中西部自主创业的大学毕业生的扶持力度。由于基础设施落后、市场化进程相对缓慢等原因,即使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自主创业优惠政策相对一致,大学生仍会倾向于选择东部地区。因此,中央政府应设立各种形式的专项基金,以激励大学生流向中西部地区自主创业。比如,可设立“大学生中西部地区自主创业”基金,对到中西部地区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在一定时期内予以资金支持,以解除“资金瓶颈”约束。

2.集中必要财力,帮助中西部地区政府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接受大学毕业生实习和就业。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缺乏实践经验,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高校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欠合理、科学等,但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是:许多高校由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加之实习补助很少,企业出于成本考虑等原因不愿提供实习岗位和实习工资,致使大学生难以真正感受工作。因此,政府一方面可替接受实学生的企业提供部分见习津贴,以鼓励它们接受大学毕业生实习,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可通过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鼓励它们接受大学毕业生就业。许多东部省份如上海、福建、辽宁等凭借其相对占优的财力,实施了“职业见习计划”,由政府提供实习补助。中西部地区政府由于其财力有限,只能以税收减免为主,而这反过来又会削弱其财力。因此,中央政府有必要对中西部地区政府提供财力支持,帮助它们鼓励中西部地区各类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接受大学毕业生实习和就业。

3.以加大“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实施力度为契机,进一步增强对大学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就业的激励力度。实践证明,“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是一个动员人才为西部服务的有效途径。其一,一大批高校毕业生深入西部地区开展各种服务,传播现代文明和科学知识,将直接推动西部地区各项事业的发展。其二,有助于吸引更多的青年人才和社会资源支援西部的发展,形成东西互动、城乡互动。其三,该计划促进了大学生对所从事工作的感受,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实际工作经验,为他们的就业、创业提供了多种选择,从而拓展了他们的就业渠道。因此,该项计划不应只作为针对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权宜之计和应急之举,而要作为长期坚持和不断完善的战略决策。同时,我们要在总结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经验的基础上,对其管理体制、运作机制、后期管理与服务及配套政策等方面,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和探索,以逐步加大其实施力度,并为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中部地区就业提供借鉴经验,从而实现吸引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就业的目标。

参考文献:

[1]Fleisher Belton, Haizheng Li, and Minqiang Zhao. Regional Disparity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Productivity in China, 2006. econ.gatech.edu /faculty/haizheng-li/。

[2]江华:《团中央教育部启动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 今年招募5000至6000名志愿者》,《中国青年报》,2003年6月10日。

[3] 赖德胜:《劳动力市场分割与大学毕业生失业》,《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篇(6)

二、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构建及其意义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包括两个层面:第一层面是大学生获得工作机会的能力,即基于满足用人单位的聘用条件。用人单位进行招聘,须从应聘者的求职动机、个人品格、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我认知和自我角色定位等各个方面全方位地进行考查,不可以仅局限于对技能和知识的考察。而第二层面是大学生入职后,在职场持续发展的能力,是基于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而需继续教育、不断自我提升的能力。所以,中国教育系统应该建立一整套完备的大学生就业培养系统。

(一)有利于系统地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构建是成系统的理论与实践体系,从大学生踏入大学校门开始一直延续到大学生就业。它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做到清醒认识自身,深入了解自己所学专业性质及未来就业方向,帮助大学生查漏补缺,在自己的缺陷方面有所改进,全局性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路径,最终大大提升大学生自身的综合就业实力。

(二)有利于高校培养就业指导队伍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构建,必须要求各个高校拥有一批专业、扎实的就业指导团队。这个指导团队犹如学生就业的指南针和风向标,它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能力的学生具体情况,提供具有专业化、差异化特征,因人而异的职业设计和就业指导。只有当高校能够培养出一支具有科学的、专业的、系统的、前瞻的就业指导队伍时,大学生就业才能更加如鱼得水,良性循环。

(三)有利于用人单位找到合适人才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构建体系实际上是“单位——高校——学生”三位一体的体系,它一方面有助于用人单位和学生有效迅捷地相互沟通,使得用人单位能够准确、全面地了解学生的不同情况,因人而异地有效考察求职者,更加快速、准确地找到适合招聘单位单位的人才,另一方面,大学生能够通过和用人单位的有效及时沟通,更加明确地认识到招聘单位提供的此岗位是否真正适合自己,如适合便可保留在该单位就业的意向,并向其要求不断靠拢,如不适合则可及时抽身,以便重新寻求适宜自己的职位,不去浪费时间和精力在不合适的单位。

三、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措施

高等教育与市场需求之间出现了严重的脱节,不能与就业市场的发展同步,是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呈现窘境的主因之一。所以,欲大幅度提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各个高校应该主要从深化高校办学体制改革,调整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根据就业市场导向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等几方面入手。

(一)深化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逐步实现教育与市场的全方位无缝对接

针对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的疲态,高校应当积极探索创新,紧跟时展脚步,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手段,全面深化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着力培养满足职业市场需要的新型实用型人才。各高校要不断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指导,开展广泛的职业市场调研,认真做好就业数据统计和数据分析工作,为学校做好就业工作的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应当建立与完善同各用人单位之间长期的、牢固的合作关系,把握招聘单位的用人取向及人才聘用标准,结合用人单位聘用人才的标准,来查找高校在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不断改革,更新观念。全面推进高校教育体制改革,要从高校各级领导抓起,积极推动改革进程。

(二)重视就业市场的需求导向,科学地设置专业和课程

现今,就业市场毋庸置疑是在持续发展变化的,社会对人才规格和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而高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不能很好地适应这些变化。为了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劳动力市场对大学毕业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需求,高校必须科学地设置专业和课程,不断优化专业和学科结构,持续地调整人才培养模式。要切实做好新开设专业的建设和管理工作,不断拓宽专业口径,体现专业设置的实用性与灵活性,把拓展专业渠道与突出专业特征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就业市场调查,高校应该不断钻研与准确解析用人单位所呈现的人才需求趋势,一方面便于把工作重心放在社会所急需的、具有巨大需求潜力的专业的申报和设置方面,合理地增加此类专业的招生数量,另一方面也能够根据市场需求优胜劣汰,逐步地淘汰那些落后于时代、设置不合理、教学质量差、社会需求走低的专业,或适应当前形势逐步缩小此类专业的招生规模。同时,要根据产业结构的调整,积极优化各个专业的课程设置、授课内容与培养方式等。可以通过深入企业的亲身实践,带回企业所反馈的各项意见,重新制订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逐步淡化专业界限,努力整合课程结构,才能大大拓宽专业的承载面,使得人才既专且博,适应用人单位的多元要求。

(三)强化高校的教育功能,重视通识教育的培养

通识教育的培养,应以“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为指导思想,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过硬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造就满足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此,高校必须结合通识教育调整和改革课程和教学内容。一要科学合理地设置培养通识教育的有关课程,针对复杂多变的就业形势,对传统的四类课程进行改革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大学毕业生需要的就业指导课与形势教育课;二是注重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积极心理辅导相关课程,使大学毕业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个性心理品质;三是调整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的比例,使学生真正从通识教育课程中受益;四是加强和改进教师队伍建设,组织力量加强教材的选编工作,积极改革师生考核评价制度,实行科学的、合理的形成性评价。

(四)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力度,避免大学生就业盲目性

为了不断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必须要形成党政齐抓、上下共管、学工为主、全校协同的工作格局。一是要加强各个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要让大学毕业生了解国家就业的方针、政策,又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广泛的就业指导活动。二是积极提倡对大学生毕业生进行有益的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以及创业能力,使学生树立既是求职者又是就业机会的创造者的就业观念。三是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给予大学生必要的指导和支持,要不断寻求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方式方法,而且社会要对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给予鼓励及政策上的优惠和扶持,降低创业门槛,为他们提供宽松的创业政策和经济环境。

篇(7)

一、大学生结构性失业定义

在经济学中结构性失业这样定义:结构性失业是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其特点是既有失业,又有职业空缺,失业者或者没有合适的技能,或者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结构性失业在性质上是长期的,而且通常起源于劳动力的需求方。 [3]根据结构性失业理论,我认为我国大学毕业生失业主要属于结构性失业。大学生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结构、职场“经验准入”要求等市场需求因素发生变化与大学生适应这一变化所需的知识结构、专业素质、职场经验、就业观念、信息占有、高校分布和专业人数分布等不匹配而引发的职位空缺与失业并存的现象。

二、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表现及成因分析

(一)思想观念型结构性失业 由于思想观念的落后不能适应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从而导致结构性失业。目前,我国大学生失业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就业观念的落后。大学生在求职时,往往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而不是从客观现实的需要来选择职业。

(二)知识技能型结构性失业 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失业主要表现为知识技能性结构性失业。首先,高等教育招生体制落后导致了大学毕业生的技能结构性失业。由于我国的高等教育招生仍然具有严重的计划经济特征,大学资源配置以行政干预为主要手段,招生采用计划指标进行控制,导致大学生的培养并不能随市场需求及时进行调整。其次,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有待提高,缺乏基本的求职技能。再次,高校内部的学科结构改革落后于产业结构调整的节奏。

(三)区域差别型结构性失业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区域差别大,资源禀赋不相同,经济发展不平衡。在这些区域结构中存在着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即城市发达,农村落后。统计资料显示,在就业的地域选择上,大部分学生倾向于在大城市就业,有63.6%的学生选择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工作,而仅有7.3%的学生选择去中西部实现自己的理想。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在大中城市就业者占总数的80.8%,而在县镇和农村就业者仅占19.2%。即便是来自县镇和农村的毕业生,也有约70%选择在大中城市就业。在京、沪、津、鲁、苏、浙、闽、粤8个经济较发达地区就业的毕业生占了总数的57.6%。

三、解决我国高校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对策分析

解决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动员政府、高校和毕业生三方积极行动起来,构建“三位一体”的就业系统机制,应对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构建和谐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环境。

(一)政府应起到统筹协调和主导作用?

各级政府部门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强化宏观调控、健全完善机制、加强政策引导、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促进我国高教育人力资本的合理配置,实现最大限度就业。要建立规范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让市场在毕业生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在户籍管理、劳动关系、社会保险和保险关系接续等方面作出规定,加快建设和完善高校毕业生社会保障机制;强化政策引导,促进多元就业,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鼓励高校毕业生到非公企业工作;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优化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环境。

(二)高等学校是应对大学毕业生结构性失业的重要环节? 高等学校要把发展的重点放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快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人才培养结构上,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积极调整学科布局和专业设置,优化专业结构。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要加强毕业生跟踪调查和就业市场调查,形成反馈机制,完善学校教学培养模式,加强就业指导,要开展创业教育,把创业教育纳入到整体育人体系,构建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提高的教学模式。

(三)毕业生本人必须主动调适观念,积极就业,敢于创业? 大学毕业生要学会合理调整就业意愿和期望值,改变传统的等、靠、要的就业观念,积极主动寻找各种就业机会。大学生要强化自身素质,增强就业核心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培养沟通能力,学习社交礼仪,学会推销自己,提高面试技巧,增加成功率。调整好就业心态,珍惜工作机会,立足从基层做起,克服浮躁心态和畏难情绪,勇于面向市场竞争。要勇于尝试,大胆创业,到需要开发的地区和行业去自主创业。

参考文献:

[1] 文东茅. 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J]. 高等教育研究,2006,(1).

[2] 刘永君.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J].经济师,2007(6)

篇(8)

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化,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也日趋严峻。大学生的就业过程本质上讲也是社会流动的过程,如果从这个视角去分析,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很多,如:社会结构、社会出身和家庭背景、教育因素、大学生自身因素等。面对这些不同程度的就业难问题,新时期的大学生应该如何不断充实自己以应对这些就业的压力呢?

关键词:新时期;大学生;就业压力;充实自己

1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高速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在逐步发生着变化,已经从原来的“精英式”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使得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有很多,面对这些困难,我国大学生应该积极面对,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使就业难问题不再是困扰大学生的难题。

2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2.1就业心理问题。

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方面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

(1)就业心理的不成熟。

在整个就业过程中,很大一部分都能够认识到目前就业形势严峻,但是仍有一部分学生存在着盲目的就业心理[1],他们存在着严重的攀比心理,不能正视现实,通常习惯于和那些已经找到合适单位并签署了合同的同学作比较,这样就错失了很多好的就业机会。

(2)就业中存在观望心理。

很多大学毕业生虽然已经找到有意向的单位,但是他们往往举棋不定,仍然存在着观望态度,想等一等、看一看是否还有更好的工作单位,致使和工作单位签署的协议一再往后拖延。

(3)就业中存在迷惘的心理。

不少大学生存在严重的对自己定位的不准确性,他们不能很好的、实事求是的对自己定位,认为自己的学识很高,看不起一般的工作,眼高手低,往往造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又由于受到目前就业形势的影响,处于一种消极的等待状态中,对自己的求职没有明确的计划。

2.2用人单位的原因。

不少用人单位在选择大学毕业生时存在不少误区,加大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1)过多看重毕业生的学历。 很多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学历越高越好,出现了选择人才学历化的现象,导致那些有真才实学的大学毕业生由于专业或学历的限制而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如:有的用人单位花高薪聘请了计算机软件专业的研究生,但是只是从事一些简单的文字处理或表格设计,可以说是大材小用,造成了人才的浪费。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的工作能力是不能和学历文凭划等号的,很多大专毕业生的真实水平并不比研究生差。

(2)存在比较严重的性别歧视[2]。 很多用人单位对女大学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性别歧视,使得就业中的女大学生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这主要是用人单位在选择大学毕业生时,觉得女性员工将来存在生理因素、婚姻因素、以及生育保险费、保护费等隐性问题,不确定因数较多,麻烦事多,成本远远高于选择男性大学生,这就造成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度更大。

(3)对学生生源地的歧视。

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大学毕业生时通常会考虑到该单位的业务与当地的联系,希望招聘的大学毕业生能够熟悉当地的风俗习惯、地方语言等条件,甚至对于那些有一定关系网的大学生更是优先考虑,这种行为既不利于大学生的公平竞争,也让很多人才擦肩而过。

(4)过分注重工作经验。

对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而言,面对竞争激烈的用人市场,很难和那些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士竞争。不少用人单位由于自身企业存在经营困难,急需聘到一些具有某方面经验的人才,希望他们的加入能给企业带来巨大变化,所以,大学毕业生在这方面处于完全的劣势。用人单位这样做忽视了大学生的个人潜力和可塑性,不明白经验其实是在实践中不断培养起来的,大学生毕竟具有较强的、专业的、系统的理论知识,只要在岗位上多加磨练,将会给单位做出很大的贡献。

3大学生如何正确面对就业难问题不断充实自己以应对压力

3.1提高自身素质。

大学阶段是青年就业前的最重要的职业集中培训阶段,大学生要倍加珍惜.当代大学生要积极响应同志对青年的“五点希望”,从入学的第一天起,就要制定好发展规划,分清主次矛盾,努力学好专业知识及相关学科知识,积极参加各种竞比赛和社会实践活动,努力掌握实用技能,提高综合能力,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丰富自己,为就业做好全面准备。

3.2树立正确的职业挫折观。

大学毕业生初次走向社会,出现一些困难和挫折也是很正常的事情。择业过程中的挫折并不可怕,它不会导致大学毕业生情绪出现障碍,可怕的是大学生对挫折的态度和看法。如:有的大学生害怕就业,害怕失败,害怕挫折,面对挫折的发生不能正确理解。所以,大学毕业生必须树立起正确的就业挫折观,面对挫折冷静思考,正确面对,用理智和信心来战胜就业挫折。

3.3提高自身的心理防御机制。

个人的挫折承受力直接关系到个体是否能经得住挫折打击。挫折承受力较强的对挫折的反应较轻,收到的消极影响就比较小,挫折承受力较弱的对挫折的消极反应较强,甚至会出现意志消沉,一蹶不振的现象。[4]在择业中,大学生要尽量运用自我心理防御机制,减少情绪上的不愉快,提高择业中的挫折承受力,为将来更好的发展提供有利时机。

3.4大学生要尽力克服封闭性的应对。

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对于遇到的就业挫折通常采取的是封闭式的应对方式,很难得到社会的支持,这主要是和大学生较强的自尊心有关的。实践证明,在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受到社会支持较多的大学生能正确的面对择业挫折,解决问题的速度也很快、策略也比较多。所以,大学生应尽量走出封闭性的应对的方式,积极主动的宣传自己,寻找机会,争取得到社会和家人的支持。

3.5对自己进行正确的评价,调整对就业值的期望[5]。 大学生之所以很难面对择业难的问题,这与他们的就业期望值不合理是有关系的。大学毕业生,应该正确的分析和评价自己,不仅要看清自己的长处,还要正确认识自己的不足,冷静地对择业挫折进行总结和分析,分析目前新形势下的就业环境和就业形势,合理的调整好自己的就业期望值,牢记“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道理,从小事做起、从基础做起,不沉湎幻想、不好高骛远,以良好的心态为就业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积极主动地抓住就业机会,融入社会。

总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高等教育的不断进步,将来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将更加突出,一方面,国家会不断改革用人机制,不断增加就业岗位;另一方面,大学生只有提高自身素质,成为真正的人才,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建设民主、富强、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左春曼.大学生择业心理压力分析[J].知识经济,2010,(1).

[2]姚慧文.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A].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

[3]谷晓丹.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A].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4]陈艳,刘洁.规划你的生涯彩虹——大学生就业理论与实践[M].广东: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231.

篇(9)

作为美国当代著名教育社会学家、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教育思想引起了各国高等教育研究者的关注,得到广泛传播。

与时俱进的“发展阶段论”

“二战”之后,美国高等教育规模发展迅速,至20世纪60年代末,在校大学生数超过了18―21岁青年总人口的一半,直接引发了高等教育在观念、职能、管理、入学和选拔等多个方面的一系列质变。在这种背景下,马丁・特罗以美国和西欧国家高等教育发展为研究对象,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将高等教育发展历史分为“精英”“大众”普及”三个阶段,开创了高等教育“发展阶段论”。

他认为,当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所接纳的学生数只占适龄青年总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15%以下时,属于精英高等教育阶段;当占到15%~50%时,属于大众高等教育阶段;当占到50%以上时,属于普及高等教育阶段。并且,在各个阶段中,高等教育的本质、功能、课程设置和教学形式等多个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的特性。

在高等教育的本质问题上,特罗认为,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增加会使人们(包括学生、教师、家长和大学管理者)对高等教育的观念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例如在精英高等教育阶段,由于入学机会有限,人们会普遍认为高等教育是出身好、天赋好或者二者兼具的人的特权。在大众高等教育阶段,人们开始逐渐将接受高等教育看作有一定资格者的权利。而在普及高等教育阶段,由于毛入学率超过了50%,人们会认为接受高等教育是一种义务。

在高等教育的功能上,特罗提出,不同阶段的高等教育对学生和社会发挥着不同的功能。精英高等教育主要是为统治阶层的人塑造其个性和心智,为学生将来充当政府或学术专业的精英角色做好准备。在大众高等教育阶段,虽然培养的仍然是精英,但这是一种在更广范围内的精英,包括所有经济和技术组织的领导阶层,重点在于培养专门的技术精英。在普及高等教育阶段,不仅培养广泛的精英,更重要的是培养所有的人,提高人们对迅速变化的社会的适应能力。

在高等教育课程的设置上,特罗认为,精英高等教育的课程倾向于高度结构化,课程设置的专业性和学术性很强。在大众高等教育阶段,教育更加模块化,其特征是半结构化的课程序列,使课程更加灵活,并且在高校之间更加容易流动。而在普及高等教育阶段,仍存有模块课程,但课程之间的界限将被打破,并且学习和生活之间的界限也日益模糊,所以很难确定课程的要求。

在教学形式上,特罗认为,精英高等教育阶段的教学特点是个别指导,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为个人关系,这与塑造个性及培养精英的核心功能相协调。在大众高等教育阶段,教学主要以演说为主,再加以讨论式教学补充,重点在于传授知识和技巧。在普及高等教育阶段,更多地依赖电视、计算机或其他技术的帮助进行教学。

事实表明,“发展阶段论”是马丁・特罗对现代工业社会中高等教育的性质和发展规律的归纳概括,不仅揭示了任何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的基本发展过程,且能够预测高等教育在转变时期将会遇到的各种矛盾和冲突,以及高等教育中各种问题之间的关联性。其最大贡献在于,创造性地引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概念,使得后来高等教育国际比较有了一个统一的口径和评判指标,增强了高等教育研究的可比性和鲜明性。

注重改革的“模式”论

高等教育的“发展阶段论”主要揭示了高等教育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变化,为人们审视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提供了一个新视野。而随后马丁・特罗又在对欧美一些国家高等教育考察的基础上,总结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四种典型发展模式。

这一“模式论”的提出,为后来许多国家制定和实施高等教育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具体而言:一是传统精英主义派。特罗认为,在民主平等的时代里,那种讲究出身、讲究特权的高等教育观念明显是和时代精神不符的。他断言这种发展模式将很难加快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速度,大学不能屈服于功利主义和职业训练;二是传统扩张主义派。这种发展模式认为,在不改变精英高等教育的根本方向,或不增加其他类型大学的情况下,大力扩大精英高等教育系统的规模是可行的。简单说,特罗认为这种单一的增长会导致高等教育的传统功能和形式受到严峻的挑战,从而会带来许多传统高等教育解决不了的问题,其扩张结果要么是改革,要么是停滞不前;三是精英主义改革派。这种模式反对在不改变精英高等教育原有系统结构下的任意扩张,认为那样会拖垮高水平的精英教育系统。特罗对这一发展模式也不赞同,他认为高等教育规模稳步增长已是大势所趋,并且规模的扩大并不意味着高等教育质量就必然会下降;四是扩张主义改革派。这一发展模式提出要实现普及高等教育,既要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又要改革传统高等教育的形式和功能――垂直方向上,高等教育要招收不同阶层的学生,采取民主化的入学形式;水平方向上,高等教育要与社会经济政治需求紧密结合,面向社会为大众服务。显然,特罗正是这一发展模式的支持者。

可以说,通过研究高等教育学术人员的价值观,来研究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这是特罗的首创。他对高等教育发展“模式论”的研究是与欧美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实践紧密结合的,代表了欧美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道路的四种不同选择。这不仅为后人提供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研究方法,还为发展中国家选择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模式提供了多样化参照。

排除困扰的“就业”论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日益扩张,传统的就业观与大学生就业形势的矛盾,已经严重影响了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针对传统的大学毕业生“适应”社会工作的观念,特罗提出了新的就业观――大学生“改造工作论”,为彼时乃至今天大学生改变就业观念提供了新的借鉴。

“在改造工作论”中,特罗创造性地提出,大学毕业生所要做的是打破教育与职业结构之间原有的刻板联系。大学生失业并非是找不到与非大学毕业生进行竞争的工作,而是找不到能与他们“大学毕业生”身份和尊严相符的工作。而现今大众高等教育的实现打破了这种联系,大学毕业生可以在不考虑身份、不失去尊严的情况下,从事一些过去被认为是那些只有非大学毕业生从事的职业,与非大学毕业生形成竞争。

篇(10)

1999年高校开始扩招,我国的高等教育高速发展,现已逐步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成为国家、社会、学校和百姓关注的重要问题,然而“就业难”、就业矛盾的突出使得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培养人才的高校不得不将就业工作纳入到关系学校生存和发展同等重要的大事中来,因此,毕业生的就业与择业指导工作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

一、帮助学生用科学的方法来了解自己

大学生通过2年的专科学习或3年的本科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能力及其他综合性知识能力,但在思考将来自己想要从事何种职业的时候,大多数学生却很迷茫,原因是,他们并不能全面而准确地了解自己,即所谓的“当局者迷”。因此确定职业目标,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成为高校首先要做的工作。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里的“预”指计划、目标。一个明确且正确的职业目标就宛如人生的指示灯,这个职业目标就是人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而追求的理想职业,在良好心态的推动下,人的工作状态是非常高亢而愉快的,在这样的状态下干工作不仅能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还能促使自己不断上进,通过良好的工作业绩,谋求更大的发展、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职业目标具有明确性、可实现性和个人喜好性,在指导过程中,要运用科学的方法来进行:

1.重视职业生涯规划的培训。大学生职业规划是一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个很重要的中长期规划,是进一步明确职业方向、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职业素质、建立人际关系的一个较为系统、全面、集中的以培训、提高为主的职业发展规划。近年来,国家及一些科研机构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有了很大的进步,各种类别的测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指导性,比如测试经营和社交、艺术和研究、现实和常规能力等,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得分的结果将帮助他们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所以,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培训是很有必要的。

2.“全面了解自己”的评价体系。这个评价体系由自我总结和他人评价两部分组成。开展“自省意识”活动,即是自我总结,就是深入地了解自己,与自己的心灵对话,知道自己的优势、劣势和潜力,总结经验教训与收获。时常自省有助于提高思想意识。他人评价即是通过教师、同学、朋友、亲人等人对自己的评价,全方位地了解自己,所谓“旁观者清”。人是社会的人,人的言行举止会对他人和社会带来影响,会起一定的作用。但是也要正确对待他人的评价,通过这些信息,学会正视自己,作出适当调整,使自己不断进步。

二、帮助学生用资源来包装自己

作为处在信息时代的大学生,拥有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将会为就业的成功助一臂之力。

1.求职前的准备工作。求职前首先要了解自己现在的状况,如了解当下的就业形势,知道就业信息收集的渠道,能够正确地处理就业信息,清楚自己的就业目标,树立正确的就业与择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求职态度。

2.利用学校教学资源的学习和锻炼来增强自己的素质。学校的就业工作机构健全、考虑周全、保障齐全。学校不仅成立了领导组织机构,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各种讲座、培训,并提供就业招聘平台,还有专职人员的指导,心理社团和就业服务社团的协助。我们要动员学生积极参与,勇于实践,善于学习,增强自己的竞争力。

3.利用简历、自荐书来宣传自己。不要小看简历、自荐书的作用,在不了解的情况下,简历、自荐书是留给用人单位的第一印象,是就业的敲门砖。这是因为,简历、自荐书是按照一定的时间把个人的基本情况、求职目标、学习经历、工作经历、特长优势、求职意向清晰表达的说明材料,其制作水映了学生个人的综合素质,如审美能力、写作能力、学习能力及其他能力。制作时要注意外表要醒目,内容要真实,突出强项,形式要彰显个人风采。通过简历、自荐书的包装起到“外塑形象”的作用。但要注意简历内容是根本,创新只是一种形式,切不可本末倒置。简历的目标就是获得面试,能实现简历目标就是最好的简历。

三、帮助学生用行动来塑造自己

行动具体是指学生的求职礼仪和面试技巧。所谓的求职礼仪并非另有一套专门的礼仪,而是个人礼仪在求职过程中礼节礼貌方面的具体体现。礼仪体现了我们在社会生活中长期以来形成的交际交往习惯、思维定势和行为定势,体现在我们生活中最细微的举手投足之间,招聘者总是于最细微处观察和认定我们的礼仪层次,进而推断我们的修养。因此必须从平时做起,注意一言一行,长期的修养积淀能使我们在关键时刻所表现的每一个细节都是自然流露。面试技巧是求职者在面试过程中,应答时要注意的事项和运用聪明才智展现自己的技巧。

1.要加强学生的求职礼仪培训。求职礼仪包括语言礼仪、听与说的艺术、电话礼仪、服饰礼仪和举止。语言礼仪体现求职者说话形式与内容的品位,要求说话者吐词清楚、语速适中、内容简洁准确、表达自然。听与说的艺术,在听的过程中展示礼仪,要善于听,认真倾听,表达对对方的尊重;在说的过程中展示个人修养,要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电话礼仪和服饰礼仪在应聘过程中会起到加分的作用。通话过程中要注意礼貌用语,言辞要恰当,面试时的着装要干净整洁、大方得体。举止在面试时会起到关键作用。表情自信,行为优雅将有助于应届毕业生缩小与有工作经验者的差距。

2.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面试技巧。面试是用人单位通过面对面地与求职者以交谈形式进行考核的一种方式。它不仅能够考核应试者的学识,了解应试者的基本情况,而且可以面对面地观察应试者的口才、风度和应变能力等。面试过程的形式是有章可循的,内容是可归纳总结的。面试技巧的提高离不开积累、归纳和总结,做一个生活的有心者,与同学、朋友分享面试经验,有助于共同进步、成长。

四、帮助学生用法律知识来武装自己

社会既是一个现实的世界又是一个理想的天地,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在社会的浪潮中要求得生存与发展就要知道怎样保护自己,即必须用法律知识来武装自己。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懂法和不懂法的人生截然不同。作为即将成为一名新的工作人员的大学毕业生,只有将自己的个人追求与国家的发展相结合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才算是真正的成功,因此必须了解国家的法律法规,成为一个懂法、知法的人。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更应该具有前瞻性,要明确法律知识的指导对学生个人成长、学校规范办学的重要性。

1.要重视法律知识教育。学校要了解毕业生对学习法律知识的渴望。大学生是一个知识水平较高的群体,风华正茂,意气风发,处于政治思想活跃,富有创造精神和学习精神的时期。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身心更加成熟、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社会责任感逐步增强。他们渴望了解作为公民有哪些权利,以及如何行使自己的权利,渴望清楚地认识到法律与自己切身利益是密切相关的。有时法律不仅是保护自己的“盾”,还是反击违法侵权行为的“矛”。因此要对法律知识进行广泛的宣传,引导学生关注就业和择业时的时事、政策及法律法规,使学校成为法制教育的重要基地,发挥毕业生指导的中心作用。

2.要提高教育内容时效性和教育方式的科学性。近几年,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如《就业促进法》、《劳动法》及涉及医疗保险、社会保障的法律法规,在毕业生的指导中要充分利用课堂、讲座和社会实践活动的教育功能和作用,并穿插直观、生动的教育互动,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

大学毕业生的顺利就业,从社会方面讲,关系到教育体制的改革,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从学生个体方面讲,关系到自身将来的发展、成才和人生价值的实现;从培养人才的高校角度来讲,就业率联系着生源,直接关系到高校的生存与发展。毕业生就业与择业指导工作必须在全员关心、全员参与、共同努力下做到工作到位、工作有新思路、工作有成效,以此来促进学校的发展,教育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张文勇,马树强.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篇(11)

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和我国经济形势发生的深刻变化,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越来越突出,引起了党和国家的广泛关注。在全国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之际,我们必须在科学发展观视域下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和把握,科学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提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具体建议和措施。

科学分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表现形式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时期发展要求提出来的。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各方面工作。具体到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要求我们必须结合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和当前我国经济社会面临的实际情况,科学、全面分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形势和原因。

高校大规模扩张,使得我国毕业生数量激增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仍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之间互相矛盾。根据教育部统计的数据,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2003为210万,到了2010年则达到630万。高校毕业生数量激增,但我国每年新增就业岗位数量与高校毕业生数量存在很大差距,随着世界经济形势发生变化,尤其是美国的次货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深刻影响,使得我国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十分突出。人力资源在生产力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人才,但目前大学毕业生在质量和素质方面还远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使得当前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地域性差距拉大,在发达地区以及东南部沿海城市大学生就业竞争十分激烈,而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及基层却出现求才若渴的现象。“宁要大城市一张床,不要小地方一套房”的就业心态,引导大学毕业生就业向发达地区及东南部沿海城市集中,导致这些地区的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加,但中西部地区及基层人才缺乏的问题依然十分凸显。大学生无业可就与有业不就现象并存,岗位冷热严重不均。随着我国教育成本的不断增加,大学生的教育回报愿望越来越强烈。家庭和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值过高,而部分毕业生及家长的就业观念还没转变,对到基层、民营企业和非公企业单位就业心存顾虑。基层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收入水平与中心城市相比差别较大,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不高与招聘单位职位不匹配问题显著。招聘单位在招聘时较注重大学毕业生个体能力的全方位成熟,不仅是对工作经验的要求,也要求应聘者表现出一定的应变能力、情绪管理能力、自我认知及认知他人能力等等。这就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大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必须全方位、多角度地涉猎更多的知识,培养社会技能,提高自身竞争力。有些高校单纯立足于自身师资设置专业、盲目招生,在招生计划、专业结构、教学内容等方面严重脱离市场,导致许多大学生知识面窄、实践能力差、社会适应性弱,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不高,与用人单位的职位要求有很大差距,最终影响自身就业。

把握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

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大学生就业困难的表面原因又要看到深层原因,既要看到主要原因又要看到次要原因。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从表面上看是高校连年扩招带来的直接结果,实际上是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到大众化转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现象,其背后有许多复杂的内外部因素。我们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理性分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深层次原因。

世界经济形势与我国经济结构变化是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基本原因。2009年特殊的经济形势使得大学生就业形势更为严峻,持续蔓延的全球金融危机与经济衰退,使得我国劳动力需求大量缩减,新增劳动力又在急剧上升,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总量减少,整个就业形势凸显出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

大学毕业生就业机制尚不健全是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从目前情况看,毕业生就业机制尚不健全,还存在着靠关系择业或性别歧视问题。我国现有的人事制度仍然影响着毕业生就业分配。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实行由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各相关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的体制。由于教育行政部门只掌握教育政策和毕业生资源,而没有就业政策制定、企业需求管理和社会保障服务等与毕业生就业密切相关的权力;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拥有这些权力,却又对毕业生就业不负主要责任。大学生毕业生就业机制的建立需要把人事制度、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与就业分配制度等紧密结合起来。

高等教育的盲目性和滞后性影响着大学生就业。在知识经济时代,更需要人才的全面发展,而当前我国高校所培养的人才大多在综合能力上欠缺,专业素质也不过硬。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不能适应社会需求。我国高校专业设置及课程内容设置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课程内容陈旧,不能适应知识的更新。部分高校存在着盲目招生,盲目设置专业现象。按照高等教育规律要求,高校在招生时应进行必要的人才市场预测,但现实是我国教育体制仍然没有实现市场化,政府对学校控制和限制较大,学校办学自较小,缺乏对专业的调整权,无法根据市场需要去培养人才。

用人单位在选聘大学生毕业生时存在重经验轻知识现象,影响着大学生就业。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增加,很多用人单位和机构认为,学历越高越好,这就导致用人单位在选聘毕业生时唯学历化,造成受聘人员水平和能力与岗位不相适应,或人才浪费,比如有些单位招聘掏粪工还要求本科学历等。

毕业生就业观念不能及时转变和就业期望值过高使得有业不就现象突出。大学生毕业时都希望找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心理定位,对就业期望值过高等严重影响大学生就业。

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措施及建议

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社会稳定,要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需要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需要政府采取各种政策措施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一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根据生产力的发展需求创造出新的就业岗位,为大学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二是继续加大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投入,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政府应根据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合理安排好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层次结构、专业布局;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加快培养各级技能型人才;把市场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加快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