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系统科学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二电力系统工作经历对电气工程本科教学起到的积极作用
1教材选用目的更加明确
教材是高校实施培养计划的重要介质,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和人才。高质量、合理化的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与水平、完成人才培养计划与目标的保证。作者在施教时参照自身的工作经验,选用更具有方向性与实践性的教材,提高毕业生与企业之间的契合度。智能电网、数字化电站是电力系统的发展趋势,其要求电网信息化、自动化程度更高。因为这一目的,可编程控制器(ProgrammableLogicController,PLC)被广泛应用到电力系统中,目前国内应用的PLC有西门子(SIEMENS)公司生产的S7系列、施耐德公司生产的Quantum等系列、三菱公司生产的FX3G系列等。随着日系PLC退出中国市场,西门子PLC被普遍应用于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例如三峡电厂、葛洲坝电厂、溪洛渡电厂等大型水电站使用PLC对发电机组、辅助设备系统等设备进行控制。因此在向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教授《电器与可编程控制器》这门课程时,应该选用以西门子PLC为基础讲述电厂及电网自动化控制的教材,教学内容更接近电力系统工作实践,使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时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
2培养学生更具有方向性
现代电力企业对高校毕业生有着严格的职业要求。扎实的专业能力、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必要的公文写作能力是毕业生就职于电力企业所必须具有的素质。电力系统设备分为一次设备、二次设备两大类。就发电厂而言,从事电气一次设备的检修、维护及管理工作需要毕业生熟练掌握《发电厂电气主系统》、《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机学》等专业课程的内容,熟悉电机、开关电器、载流导体、电抗器、补偿设备、避雷器、继电保护系统相关知识,这些是为适应发电厂工作而储备的理论知识。从事电气二次系统工作的毕业生则必须重点掌握《自动控制理论》、《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子技术》、《电器与可编程控制器》的相应内容。因此拥有扎实、丰富的专业知识来服务电力企业,是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实践动手能力在促使毕业生快速融入到企业生产工作中扮演着积极、重要的作用。发电厂电气设备维修工作需要毕业生有较强的电气二次配线、布线及PLC编程能力。发电厂中大量布置电气二次控制盘柜,实际的检修与维护工作需要高强度的控制回路布线与配线工作,电力系统高度自动化则需要毕业生具备基于PLC的自动化程序读写能力。公文写作能力是现代化大型企业对职工的基本要求。我国各级电力系统的运营、管理、维护已经实现了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实际的工作中需要职工撰写大量的公文,例如对发电厂而言,每个月要写电厂运营报告、机组检修报告、技术改造方案等,特别是实行工作票制度后,每天都要写设备缺陷处理报告及巡检报告。这些工作要求职工具有一定的公文写作能力。对于毕业生而言,必要的公文写作能力在求职及就职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优越性。
3将工作经验融入教学
将宝贵的工作经历融于课堂教学,可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作者讲述《电路》第十一章时,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深入浅出地讲述了变压器的原理、空载和短路实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堂内容。在讲述《电器与可编程控制器》时,以发电厂开停机控制流程、辅助设备自动化控制流程为例,将专业课程学习与电厂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以培养更适合企业要求的应用型人才。
4将企业中应用的前沿技术
带进课堂随着数字化电站、智能电网的建设,大型发电机组实现并网发电,状态检测技术投入使用,开始对1000KV特高压技术进行实验研究。电力系统的发展日新月异,设备更新速度非常快。电气工程自动化专业的教学应当将当前电力系统的先进技术、发展趋势带进课堂,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增加学生对前沿技术的求知兴趣。笔者从事过175MW、770MW水电机组的自动化控制系统改造及维修工作,巨型水电厂厂用电系统运行及维护工作,水电机组状态检测与故障诊断系统的组建与维护工作。其中770MW发电机组自动化控制技术、巨型水电组状态检测与故障诊断技术都是当前电力系统的前沿技术。将这些知识带进课堂,有利于学生充分认识本专业的发展动向与趋势,积极地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
二、课程目标的设定
1.专业能力:能全面掌握电力系统的基本知识;能对电力系统有功及无功功率进行控制与分析;能对电力系统频率和电压进行控制和分析;能对电力系统各种故障运行状态进行分析和计算;能对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性进行简单分析和计算;能进行电力系统的规划设计。2.方法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独立工作能力;获得与利用信息,探究式的学习能力;工程意识和灵活思维、创新能力。3.社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组织能力;耐心细致的工作能力。
三、课程设计思路
电力系统运行与分析课程基于电网的实际生产过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归纳提炼典型工作任务,并将行动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教学化处理后,按照与实际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内容对应的各学习情境组织内容,并且根据任务的复杂程度,以先简单后复杂的顺序排列各学习情境;在各个学习情境中,又按照复杂程度和实际工作程序化各个工作任务。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适度、够用的原则,以现场工作任务及工作程序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设计项目教学,教、学、做结合,课堂、实训、实习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在教学项目实施中,由专业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密切配合施教。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讲解为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方式的改进
《电力系统分析》课程属于纯理论性的课程,部分理论知识需要较强的想象能力,只能在头脑中通过想象来给出大概的印象。且由于课堂理论教学模式较为单调,多半是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1.借助于多媒体及仿真系统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一些方法来改进现有的困境。如,采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理论教学,比如影像、图表,使学生在形象的方法下进行深入的学习。潮流计算是该课程的难点和重点,大部分学生在此部分易产生畏惧和懈怠情绪,教师可借助影像系统向学生展示一个实际电力网络的潮流分布图[1],让学生在脑海里建立一个感性的概念,而不仅仅是枯燥的公式和计算过程,或者利用电网运行仿真软件进行实际电网的模拟演示,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2.理论与实践训练相结合以任务驱动教学为主,将理论讲授与实践训练有效融合,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通过实际训练融会贯通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等方法能力以及团结协作、交流沟通等社会能力。本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模拟工作情境,使学生深临其境,在完成工作过程中、在体验过程中获得工作过程知识。3.创新教学模式将“教、学、做”的教学模式贯穿始终,利用各种方法和手段使教、学、做合理衔接交融。以岗位技能培养为核心,同时注重学生学习能力、方法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分组合作,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结论
电力系统分析是一门集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知识面范围大,是发电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中之重的基本课程。“电力系统分析”的教学方式可采用增强理论的形象性、增强互动式教学、增强企业培养的方式。为构建一个高效的教学体系,一方面必须优化理论课程内容,另一方面必须重视实践环节设计,进行综合性实验,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2]。
作者:辛华 李依凡 王丽 单位: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
环境系统分析主要依据系统科学,以模型化为手段描述环境系统的特征,模拟和揭示环境系统的发展与变化规律及其与经济系统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并通过最优化与科学决策方法对环境系统的结构与运行、对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做出最佳的选择[1]。该课程涉及自然、经济、技术和社会多个方面,涵盖大气、水、土壤等多个环境要素,覆盖运筹学、控制学、管理学、经济学、工程学、数学、信息学等多个学科,要求学生既要有宽泛的知识面,又要有扎实的数学、工程学、决策学理论基础。作为安庆市唯一一所省属本科院校,安庆师范大学以“全力推进应用性突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类大学建设”为办学目标,应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培养更多高素质专业人才。作为环境系统分析的任课教师,通过对该课程教学过程的不断思考和总结,从以下几方面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进行探讨。
1强化案例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2]。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或者对于某个老师的讲课风格感兴趣,就会持续地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和质量。环境系统分析课程设置34课时,课时少,内容多而抽象,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学好这样一门综合性和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再加上学生本身不够重视,不少学生一开始就有畏难甚至厌学情绪。要在课时有限的条件下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授课教师必须在增强课堂教学吸引力上多下功夫,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热情。案例教学是高效利用课堂学时、激发学习热情、改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其优势在于紧密联系实际,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目的性和实效性[3]。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将案例教学贯穿其中,对于基础理论知识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剖析。例如,在介绍第一章中的系统分析方法论时列举了两个案例。一是生活中的经典案例——一个人如何利用最少的时间准备一顿饭菜。在这一案例中,通过对做饭步骤的分解、分析以及对各步骤间联系和制约的综合分析,最终确定了耗用时间最少的做饭程序,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分解+综合”的系统分析基本方法和总体过程。第二个案例设计是针对环境系统,如何从两个城市的不同可选方案中选择固废处置系统,以使得区域处理的总费用最小,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系统”、“分解”、“综合”等概念的理解。环境系统分析课程内容还涉及很多的应用技术,如第三~七章包括各类水体的水质模型、大气质量模型、环境质量评价模型等等,对于这些内容可以分别列举2~3道例题来讲解这些模型的实际应用。此外,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相关论坛和时事的补充、更新,注重课程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和先进性,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比如,在讲解城市非点源污染的控制途径时,结合当前城市建设的热点概念“海绵城市”加以介绍,使学生认识到城市中的水系、绿地、可渗透路面等等都是重要的海绵体,通过它们的下渗、滞留、蓄水、净化等机制,可以对城市雨洪引起的非点源污染进行有效的控制。
2把握教学重点,加强课程联系
环境系统分析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交叉学科,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十分紧密,有学生反映某些知识点总是似曾相识。目前使用的教材是程声通主编的《环境系统分析教程》,其中的水环境质量模型、大气环境质量模型、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规划等章节内容与《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学》《环境信息系统》等课程的相关内容有较大比例的重复。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对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均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然后对环境系统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和优化,突出本课程的特点和重点,不能照本宣科,从而避免简单、枯燥的重复教学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环境系统分析课程强调数学模型在环境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从这一角度出发,将《水力学》《环境水力学》《环境水文学》《环境影响评价》及《环境规划学》等教材均作为本门课程的主要教学参考书,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补充、优化,对在其他课程中有所涉及、本课程又必须掌握的内容讲深、讲透,同时注重与其他课程的联系。比如,在第二章介绍环境介质在水体中的紊动扩散特征时,可以利用水力学课程中的“雷诺实验”来讲解水体的紊流流态是如何产生的。再比如,对于污染物在有边界的水体中进行迁移、扩散的二维水质模型解析解时,《环境系统分析教程》及《环境影响评价》教材只是简单提到“通过假设虚源来模拟边界的反射作用”,那么怎样假设教材中并没有进一步解释,学生也很难理解。对于这一问题,结合《环境水力学》中相关内容对“像源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3关注社会需求,提升就业能力
作为安庆市唯一的省属高等院校,安庆师范大学对本市乃至全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应该起到提供专业人才的作用[4]。环境系统分析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其中各类环境质量数学模型的应用可为环境影响预测、环境规划与管理、污染控制系统的选址与设计、污染现状分析与治理研究等提供有力的、定量的科学依据。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可以掌握数学模型建立的原理、方法及应用,对于其成为能够从事环境保护规划、管理、设计、研究和开发等方面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进行环境系统分析基本理论及应用技术教学的同时,也注重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提升。比如,如何建立零维水质模型确定某一小型湖泊或水库的水环境容量,如何将一维稳态水质模型与最优化模型相结合对某一河段的污水处理系统进行最优化设计,这些训练将在某种程度上提高学生在相关领域的就业竞争力。除此之外,积极鼓励学生走出去,参与当地社会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明确环境系统分析课程的重要性,使学生了解未来可能的就业方向,以此作为促进学生努力学习的动力。
4结束语
通过对环境系统分析课程教学的摸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学生对该课程重要性的认识、学习热情及对知识的掌握都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希望通过对该课程教学的不断摸索,能够使学生将学习期间学到的知识转化为真正适应社会的实用技能,能够学有所用,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作者:计红 单位:安庆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程声通.环境系统分析教程[M].2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8-10.
1.2两两比较时检验水准的重新调定χ2检验或秩和检验3组以上整体比较有差异时,需应用分割法进行两两比较,这时检验水准应由原0.05调定为0.0167,否则会增加第Ⅰ类统计学错误的发生率。特别当P值处于0.0167~0.05时,按照P<0.0167的标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按照P<0.05的标准,却有意义,与事实相悖,出现假阳性,很容易得出错误结论。这种分割法有时很保守,当行列表资料分组多且为有序时可用Mantel-Haenszel卡方检验,也称线性趋势检验(testforlineartrend)或定序检验(Linear-by-Lineartest)[2]。统计路径:用SPSS进行计数资料的趋势检验,在输出结果中读取线性关联检验统计量(Linear-by-LinearAssociation,LLA),如P<0.05可得出随着病种级别的升高,检测指标逐渐升高的趋势。
1.3临床诊断试验中的统计学方法应用在临床诊断试验研究中,经常选取单项计量指标或者联合计量指标以诊断某种疾病,若仅用初级统计学方法如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往往不能有效挖掘信息,此时应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评价。ROC曲线分析基本原理是通过诊断界点的移动[3],获得多对灵敏度和误诊率(1-特异度),以灵敏度为纵轴、误诊率为横轴,连接各点绘制曲线,然后计算曲线下的面积,面积越大诊断价值越高。ROC曲线很直观,能根据敏感性与特异性之和最大化原则自动产生最有效的诊断临界点。具体路径可以参考相关统计专著[3]。统计学处理一般描述为:采用SPSS(版次)统计软件分析数据,对单项及联合检测结果作图绘成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和标准误,其中联合检测结果变量即预测概率由Logistic回归产生(也可以用判别分析得出)。计量资料应用-x±s表示,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SNK及LSD法,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为0.05。具体内容可据情而定。
1.4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误用拆分文件的t检验或方差分析如研究共设3组,每位患者在3个时间点均查某项血指标,部分作者在处理此类数据时,常误将纵向(同一时间点3组的比较)与横向(同组3个时间点的比较)数据均应用拆分文件的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来处理,结果导致统计学第Ⅰ类错误发生。此组数据实质是重复测量资料,应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SPSS中的统计路径:数据-分析-一般线性模型-重复度量。研究者可以参考相关书籍进行处理[3]。
1.52×2析因设计及析因方差分析实验是2×2析因设计时,分组有两个因素,A与B,故分组为A、B、O、A+B,这个设计在析因设计研究中很常用,但常会出现分组设计正确,却没有用析因设计方差分析。析因设计与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4],它不但能分析治疗效果中处理因素的单独效应和主效应,还能分析因素间的交互效应,并能提高检验效能。非统计专业的研究者进行析因分析可能稍有难度,可参考相关统计学书籍提供的统计步骤进行此类分析[3]。
1.6Meta分析Meta分析是循证医学系统评价常用的方法[5],应用时需注意统计学处理中计数资料采用比值比(OR)作为效应变量。具体路径:先进行异质性检验,当P>0.05时,认为同质,选择固定模型;P≤0.05时,不同质,此时可采用敏感性分析或分层分析等异质性处理,使之达到同质后再选择固定模型;若采用异质性处理仍未达到同质,则采用随机模型,以上统计路径均需交代清楚。Meta分析的结果是以“森林树”体现的,审校中我们经常遇到作者绘制的“森林树”左上角“文献、对比、结果名称”等内容显示为“?”,这是由于部分版本的RevMan软件不能输入中文,此时可以考虑省去,或用Photo-shop软件添加相应中文。Meta分析作为一种高级统计方法,专业性要求较高,作者可参考循证医学类权威杂志上的文章格式,如《中国循证医学杂志》中“论著•二次研究”栏目的循证文章。
2科技论文中统计学处理的相关表述
自我效能(Bandura,1977年提出)是个体对自己能够完成某一行为的是实际能力推测。也可以说,是个体对自己行为能力的主观评价。自我效能感在体育课堂中对心理气氛的作用大致可以分为以下4个作用:决定学生的选择,以及对选择活动的坚持性;影响学生面对学习困难的态度;影响新行为的习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影响活动时的情绪。自我效能感具有随情况而变化的情景特点,他们都是可以改变的,所以,在实施体育课堂教学时,应从以下几个影响自我效能感的主要因素思考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方法:个体直接体验到更多的成功能使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提高,反之则降低自我效能感,因此,教师课堂安排的教学内容的难度和复杂性,以及动作完成的目标和要求,就需要严密的考究。间接获取的如观察老师或其它同学的动作这样的经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变化有很大影响。特别是看到与自己能力相近的同学也能成功完成动作的情况以及体育教师协调优美的示范动作,都对学生提高自我效能感有重要作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的鼓励和解说会帮助学生更加正确的判断自己的能力,能引起学生自我效能的改变,所以,言语的劝说也是体育教师不可忽视的技巧。
1.2加强对学生的归因指导
归因在体育学习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归因的方向性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情感反应,例如,将学习某一动作的失败或成功如果归于不同的原因会引起学生不同的情感反应。一般而言,将失败归于稳定的不可控的原因(如能力差、任务难等),会感觉成功完成任务很难,若把失败归于稳定的内部因素(能力有限),会增强消极情感。相反,将成功归于稳定因素(如天赋)较归于不稳定因素(如运气)更能提高成功后的自尊感。由于“能力有限”是一种稳定的、不可控的内部原因,将失败归于这样的原因是不对的。因此,最好把成败归于自己可以控制的、不稳定的、内部的原因,如努力程度、动机强度等。所以,要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归因思维方式,还得强化这样的归因指导,让学生的整个体育学习过程都觉得是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目标的。这样,才能使他们的体育学习或身体锻炼行为坚持不懈,直到最终达到目标。
1.3引导学生设置适宜的目标
所谓目标定向,是指个体参与某一活动时所依据的成就目标取项。它并不是具体要达到的行为的数量标准,而是学生内心中追求的成就取向。它和我们常说的具体的目标如:达到目标所采用的步骤、策略和时间安排等概念有所区别。例如:有些同学在体育课堂中是以掌握动作、提高体能为目标定向,为了提高个人体育活动能力。有些同学则完全是以别人为参照,通过竞争超过他人是他们的目标定向,体育教师应引导学生设置适宜的目标定向、引导学生以在体育中寻找运动的乐趣、锻炼身体、提高运动能力、磨练品质为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的价值取向,不能过多的把超越某人,打败对手放在重要位置。
1.4重视体育教师反馈信息的作用
反馈是体育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例如:初学一个技术动作时,教师及时提醒,指出错误,学生就能及时按正确的方向去练,相反,教师在看到学生做的错误动作却没有及时指出的话,在学生心里,他们可能就会判断这个动作没什么问题,因为老师都没评价,结果把错误动作练习的很“熟练”了。所以,学生在体育课堂中能够获得及时准确的反馈信息,让他们能清楚了解自己身体健康情况、身体素质能力状态、技能掌握水平特点,可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动机。在教学过程中,值得一提的是反馈中批评和表扬这两种方式。一般来讲,在激发学生体育动机的过程中,表扬的效果优于批评的效果。因为表扬能够满足学生自尊的需要,而批评往往会造成学生的自尊感和自尊心降低。
2培养和保持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让课堂心理气氛充满“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对兴趣恰如其分的解释。体育兴趣对学生体育活动的选择、强度和持续时间(次数)起着重要影响,它能把学生积极愉快的情感和注意与具体的体育活动紧密地联系起来,促使他们对体育活动倾注时间和精力,它也是学生乐于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观意想向表现,是学生体育活动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标志。可见,兴趣在任何一件事情中,它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同样,在体育课堂中也一样。要想创设积极和谐的体育课堂的心理气氛,怎样发现学生的兴趣,怎样尊重学生的兴趣,怎样培养学生的兴趣也就显得特别重要。
2.1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体验到愉快的感觉
一旦学生体验到了愉快的情绪体验,他们对参与体育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会迅速增强。他们会从众多的活动中主动关注和参与体育活动,并愿意增加这样的愉快体验感受的次数,甚至是给予一定的阻力也不能让他们参加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这样的心理特点就使教师在体育课堂的教学中,要把学生情绪方面的需要考虑在内,不能忽视他们的愿望和情感,在体育教学中尽量设计一些充满乐趣的细节,尊重了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满意感,对培养他们的兴趣就更容易了。
2.2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体验成功的感觉
成功的感觉真好。的确,让学生在原本宽松的体育课堂中感受到成功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同时也是容易的。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学生会越来越自信,累积的自信会让他在任务的学习中效果越来越好,形成良性循环。所以,教师除了在目标定向和设置目标方面要合适,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机会更多,还应用多维的思路引导学生对自己完成情况进行积极成功的评价,让他们在成功的感觉上有一种“东边不亮西边亮”的感觉。
2.3让学生充分感受体育课堂延伸出来的人文关怀
对学生的教学不仅是学科任务的教学,而且是整个人的教育,所以,在体育课堂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开放、宽松的环境,多与学生交谈,多了解学生现在的想法,随时帮助学生完善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同时,这样的方式也会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师的真诚关心、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也让他们感受到了被重视、被尊重的感觉。这样,会使整个课堂心理气氛充满着关心与帮助、充满着信任与尊重。这就已经是积极和谐的课堂心理气氛的一部分了。
2.4间接兴趣的培养也是不可忽视的部分
从查阅的资料来看,有些学者在对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发现,有些大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可以分析,体育活动自身的魅力和吸引力让学生喜欢,但体育课堂中按教学大纲执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并不会对每一个学生的口味,包括一些并不总能让学生喜欢的教学内容都不能满足学生的直接兴趣为了保障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体现体育教学的效果,更要求学生付出更多的努力,或者因为天气、场地、器材的原因还要吃些苦头,所以,要加强学生的体育活动的理想和目标的教育,让他们将体育兴趣指向体育活动的长期目标和结果,不以体育活动的内容、方法和手段的变换为转移,只有配备这样的间接体育兴趣,才是具有稳定、深刻、而又持久的体育兴趣。
3引导学生的体育态度,是保持体育课堂心理气氛正确方向的关键点
所谓体育态度,是指个体对体育活动所持有的认知评价、情感体验和行为意向的综合表现。体育态度对学生体育学习中的参与和学习的效果产生着重要影响,对学生怎样来看待体育学习和锻炼的价值的判断紧密相关,个体对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的不同认识就会产生不同的体育态度。因此,体育价值观是学生形成体育态度的关键地方,进而影响到整个班对体育价值的认识,一旦大多同学形成客观认识体育功能的价值,就会形成正确的体育态度。体育态度的转变有它内在的过程与规律,我们不可盲目实施。同时,在转变学生的体育态度上应考虑到体育态度的转变要注意方向和深度的问题。不仅要把消极的体育态度转变到积极的体育态度,还要在积极体育态度程度上下功夫。总的来说,在体育教学中,在依靠某些方式和方法转变学生体育态度时,应充分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
3.1原有的态度与目标态度的距离差距
前后态度距离过大,体育态度转变的难度也大,前后态度之间的差距小,则相对容易转变。所以,在转变体育态度的过程中,应保持一个原则:不应操之过急,也不要轻易放弃。
3.2体育实践活动的参与多少影响着体育态度的转变
体育实践活动的增加可影响体育态度的转变,这是因为在体育实践活动中,学生能够获得它们原先没有体验到的体育活动的乐趣,没有感受到不同的体育项目中,蕴藏着不一样的乐趣。当他们真正感受到这些价值与乐趣的时候,他们对体育活动的认识会更深入一些,会给他们形成正确抉择提供充足的信息保障。
3.3必要的规章制度和严格的要求
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可见,一定的约束对形成某项态度和行为是必不可少的。规章制度的订立,会避免教师多次、重复地就一些问题解释它的合理性,次数一多,势必影响师生和谐的课堂关系,直至破坏课堂心理气氛。规章制度的订立,会统一大家心里的标准,什么样的态度可行,什么样的行为可做,就不用遇到事情后再补充。
3.4劝说学生的态度
学生将正确的体育观点和信念内化到自己的价值体系之中是体育态度转变的最终目的,体育态度转变的过程是需要吸收大量信息,信息量的给予,对于教师来说,不外乎言传身教,在言传的过程中,宣传体育活动的价值、意义,试图改变学生体育态度的时候,劝说学生的态度是否诚恳、坚定,对学生体育态度的转变有着不一样的效果。身教的时候大多数时候是一种潜移默化,所以,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甚至是课外生活中,应树立起坚定的体育价值观,表现出积极的体育态度,这样才能做到以身作责。
近年来,随着高等师范院校招生数量的逐年增加,钢琴教师课量剧增。如果继续沿用传统授课方式,势必要大量增加教师的编制,大幅度提升成本。数码钢琴集体课的引入犹如雪中送炭,为有效解决这些矛盾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途径。
1数码钢琴的特点
近年来,随着获益于机技术而飞速发展的迅猛发展,昔日价格高昂的电子数码乐器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大大提高。以数字音频采样、数字处理技术基础的数码钢琴便是众多数码乐器中的骄骄者。数码钢琴的工作原理是通过立体声数字采样技术把传统钢琴等乐器音色进行采样,储存在大规模电脑芯片中。演奏时经过DSP处理器的处理,加上相应的效果,通过其自带的功放和喇叭发声。其键盘结构是模拟真钢琴的弦击机构,可以使演奏者像演奏真琴一样自如的发挥表弦,如控制声音的强弱、长短等。
数码钢琴的优点有:
(1)数码钢琴对环保十分有利。大多采用中密度板、刨花板等再生材料,来源容易,表面漆面不易开裂和变形。数码钢琴还可以避免噪音,带上耳机,无论你怎么尽情演奏都不用担心到别人。
(2)除了具有逼真的钢琴音色外,还拥有如弦乐、古钢琴、风琴等音色。除了进行传统钢琴教学及演奏外,还可以进行其他器乐的教学与演奏。
(3)有些高档数码钢琴还具有电子节拍机的功能。节拍的速度可以任意调节。速度是音乐的灵魂,建立正确严格的节奏感觉是非常必要的。
(4)有些高档数码钢琴还具有实时录放音功能。利用这一功能可以让练习者实时感知自己的练习结果,从而提高和改进自己的练习效果。
(5)大多数码钢琴都带有MIDI接口,与电脑连接后还可以进行电脑音乐的教学与演奏。
2数码钢琴集体课教学系统的组成
数码钢琴教学系统是利用其先进的电子监控系统,由一架主琴带动数十架副琴进行集体授课的先进教学系统。它可以充分利用其辅助教学软件、多媒体投影仪和先进的监视监听系统等化工具,可以在因特网上搜集先进的音乐前沿教育的信息与资料,利用计算机和多媒体系统,选用全国乃至世界上的优秀课件,将它们引进到课堂教学中来。
数码钢琴集体课教学系统实际上也是一座现代化的电脑音乐多媒体系统。除学生用数码钢琴外,还配备有电脑音乐系统、音乐教学机、教师用高档数码钢琴(带音序功能的合成器)以及音频控制系统、视频投影系统、音像系统等。
2.1电脑音乐系统
电脑音乐系统一般包括三个部分:由电脑主机、相关软件、MIDI接口、扫描仪和打印机等构成的电脑系统;由MIDI控制器和合成音源、采样音源及鼓机等构成的音源系统;由调音台、效果器、均衡器、功率放大器、监听音箱和双轨、多轨录音机、CD刻录机等构成的音响录音系统。
2.2教师琴中的音序系统
数码钢琴集体课教学系统除了配备若干台学生用数码钢琴外,一般还配有1台较为高级的教师用数码钢琴。教师琴具有多样化的重奏功能,或是多乐器自动伴奏功能,有的还具有强大的音乐制作———音序功能(相当于1台合成器,如YAMAHAClavinovaCVP-94和CVP-92数码钢琴),可播放现有的标准MIDI乐曲,可为钢琴教学提供管弦乐团背景伴奏和协奏,对于2通道或4通道的钢琴MIDI示范曲的制作和播放来说,是完全能够满足需要。
2.3数码钢琴MIDI音乐教学机
一般音乐教学机外形设计小巧,易操作、便携带,适合教学使用。它通过内置的3.5寸软驱,可以播放标准MIDI文件,具有多音轨播放功能,可以任意将其中1轨(钢琴的右手声部或左手声部)消音来进行合奏,具备有反复练习的功能、特殊的节拍器功能(除了传统标准的节拍器声音之外,还提供其他有趣的节拍器声音,像是动物的叫声,或是人声数拍),播放、静音、反复,或者改变速度、改变调,变得非常简单,是钢琴教学的好帮手。高级些的音乐教学机还可以进行复杂、专业的音乐制作,内建有专为编曲家及要求严格的音乐家所设计的强大音乐编辑功能。
3数码钢琴集体课教学的优点
“数码钢琴集体课”打破了旧的教学模式,充分展示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形式和理念,如键盘乐理、和声、曲式、复调、配器、合奏等。它把音乐教育专业的众多课程有机地、合理地综合起来,创造了一个融技巧、理论、实践为一体的全新的教学体系。
3.1丰富钢琴教学理论
以往钢琴教学都是个别授课,以师徒传艺式的手把手、口传心授的教学,教法单一,具有经验教学法的特征,理论知识教学不够完整系统。数码钢琴教学的新模式使钢琴教师走出了“一对一”授课陈旧狭窄的小圈子,面临一系列技能教学的新课题。教师必须以高度的师德水准和敬业精神,勇于面对传统观念、习惯势力的阻力困扰;以开拓进取精神,汲取新知识、拓宽知识面;系统地运用专业知识,把弹奏技术训练过程条理化、系统化、多样化,上升到理论高度来把握;在课堂上以敏锐的听觉灵活组织音乐形式,准确明了地进行理论讲解和弹奏技巧示范,才能胜任集体课教学,高质量地完成钢琴教学任务。
3.2提高教学工作效率
数码钢琴集体课教学,打破了传统钢琴教学中“一对一”的封闭式教学模式,使学生通过“交流”、“比较”和“取长补短”等途径,更好地实现学习目标。一位教师同时面对数十名学生,做到了共同的知识集中讲解,必备的技术技能集体练习。一人授课,众人受益,扩大了知识覆盖面,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重复教学环节。同时,教师不再是课堂上的主角,而是把更多的想像空间和创造空间让给了学生,启发他们主动听、主动看、主动思考,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想像力,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通过钢琴教改和数码钢琴在教学中的实际,显著增进了教学工作效率和高师办学效益,较好地满足了当前高校扩大办学规模的形势需求。
3.3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钢琴集体课教学充分利用数码钢琴系统和互联网这一交互平台,强化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系统之间的横向联系,促进了知识的相互渗透。数码钢琴的多重功能,在和声、配器、作曲、乐理、试唱、声乐等课程的教学中,有着广泛的使用价值,如利用其丰富的音色功能进行配器课的教学。教师和学生人手一架琴,弹奏修改学生的和声、作曲作业,可全面提高学生理解知识的能力,也可利用其监听、监视功能进行声乐集体课的教学等。总之,数码钢琴是高产物,它的智能化既可使教师的教学轻松简单,又可让学生的学习更有乐趣和富有积极性,为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良好的智能帮助。
3.4优化教师教学手段
使教学系统化、教学化使用数码钢琴系统中的机软件,能随课制作谱例,把乐理、键盘和声学、作曲及配器等教学内容随时演示出来,它直观准确,使的教学真正形成科学化、系统化的体系。它促进教师认真备课,严格执行教学大纲,系统安排好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广泛采用“课题型”或“技术、理论单元型”等教学手段进行科学化教学。
3.5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集体课教学,可以从根本上杜绝教师上课的随意性。利用监控系统进行教学管理,可在不走进教室的情况下,随时听查教学计划的执行情况,发现及时解决,消除隐患,大大降低了“自由主义”的发生率。每学期一次的既是对每个学生学习的检查,同时也是对每位教师一学期工作的检查。为了能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成绩,考试成绩应由期中汇报、平时成绩、期末考试三部分组成。考试内容为练习曲、乐曲、正谱歌曲伴奏、即兴伴奏,以及边弹边唱等。
4数码钢琴集体课教学的实施
4.1集体上课
一般放在一节课的开始阶段,检查作业的方式是让学生齐奏上节课学过的曲目,齐奏前,教师要确定恰当的演奏速度,以保证节奏稳定统一。齐奏完毕,教师重点指出技能练习中的优长和缺陷,进一步明确演奏要求。一般可进行3组演奏,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演奏,另一组聆听观察,而后通过讨论,找出不足;演奏复调作品时,可以一组弹高声部,一组弹低声部,强调强奏时应注意听另一声部的进行。还可以指定学生个别演奏,分析典型范例,促进共同提高。上课后就可以导入新课。体现新旧课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衔接。
4.2系统讲授
数码钢琴集体课的教学必须把握教学系统和结构的完整性,注重基本理论、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的传授,而不能有太多的主观随意性和即兴性。教师要按照先拟定的教学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讲授演奏理论与技巧方法,并采用螺旋方式在不同的程度上反复地强化基本概念和要领。要改变保姆式的教学方式,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自我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数码钢琴集体课上,教师讲授的兴趣和积极性普遍容易提高,因此学生可以获得更加系统和全面的知识与技能。
4.3小结本课
可以阶段性地小结本课,布置作业,每次上完新课,教师对全课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对学生的上课表现情况当堂打分并记录在案,作为综合考评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依据。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对内容与技巧方法要进行详尽的分析,对那些经常容易出现的错误和问题给予事先的提醒,对要点与难点做出清晰的讲解与指导,并通过示范与模仿让学生弄清其中一些关键性的概念和要领,使学生不仅知道练什么,还知道怎样练,练习得怎么样。只有这样,才能大幅度地减少学生练习中的错误,提高学习的效率,教师上课时也不会那样劳神费力。
总之,利用数码钢琴教学系统进行集体课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无疑是一场教学上的大革命。它不仅为现代音乐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更体现出集体课无与伦比的优越性。它既改善了教学环境,同时又丰富了教学手段,这是对传统的音乐教学理念、内容和教法的挑战,也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它的出现,对现在各师范院校的扩招后教学改革起到了推动作用,它顺应了现代教育改革的趋势与。
1彭丽萍.数码钢琴集体课的继承和发展[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2(2)
2“系统动力学基础”课程教学准备
2.1了解授课对象的基本情况
想要上好一门课,首先必须了解授课对象的专业、人数、学科背景,以及专业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等基本情况。可以采用集体座谈、个别交流等方式到学员队进行前期调研,了解学员对课程的预期时间精力投入情况,对课程的期望和需求以及学员的个性、情感等基本情况。明确本课程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地位、作用,梳理学科知识网络,明确本课程相关的先导课程和后续相关课程。例如,与本课程密切相关的预修课程包括高等数学、计算方法、计算机程序设计、自动控制原理、系统工程原理。通过与学员前期交流,可以了解学员现有知识体系以及对先导课程的掌握情况,这样在课程设计和讲授时就能够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2.2教材选取
教材选取是前期准备的重要环节。系统动力学有一些国内外相关教材专著,其中王其藩的经典教材《系统动力学》内容充实,基础理论方法阐述较全面系统,引入较新的Vensim系统动力学图形化建模仿真软件,理论实践结合较好,比较适合作为基本教材。钟永光等人编著的“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侧重培养系统思维主线,弱化微分方程式等数学知识,对动态系统的行为模式与结构、因果回路图和存量流量图的绘制原则,复杂系统基模等概念阐述较为清晰,是对基本教材的有益补充。其他相关教材可作为课程课外读物,例如《系统动力学与计算机仿真》虽然教材内容和实验软件比较陈旧,但是教学实例非常丰富。《系统思考和系统动力学的理论与实践》《社会系统动力学:政策研究的原理、方法和应用》《环境模拟:环境系统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导论》《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增长的极限》等教材阐述了系统动力学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实例,有利于开拓学员的视野。
2.3教学交流
教学交流是进行课程准备、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想上好本课程需要与学科和课程建设负责人、承担相关学科方向(特别是系统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仿真工程)课程任务的老师、教学岗老师、教学督导专家等进行交流研讨。作为新教员更需要积极参加各种教学培训、教学观摩活动,向有经验的老师虚心请教。此外,还可以通过观看国家视频公开课、MOOC、与国内外一流大学的同类课程(例如美国MIT的系统动力学课程)进行对比分析,充分借鉴国内外优秀课程的先进理念、经验,借鉴先进的建设成果。除了课前以外,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及教学结束后都可以通过积极参加各类教学比赛、课件大赛、教学督导、撰写教学论文、申报教学成果奖等方式与教育教学界同行进行教学交流。
3“系统动力学基础”课程设计
3.1顶层设计
要想全面把握和上好一门课,需要从战略上对课程进行整体设计,需要非常用心地按照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思想进行系统动力学课程的顶层设计。本课程面向系统工程、仿真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重点突出系统动力学的理论与方法、建模和应用。课程涵盖系统动力学中的系统分析、建模、仿真、实验分析各个环节。目的是培养学员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能够理解系统动力学的基本思想、建模原理、建模过程,能够应用系统动力学建模方法及仿真环境建立宏观层次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通过仿真实验解决宏观层次的系统分析问题,从而提高学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程过程和方法设计上,除了进行基本概念方法讲授外,还需要展示系统动力学在社会、经济、生态、军事等特定领域中的应用,加强学员对系统动力学应用的直观认识。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应用问题,组织学员从系统动力学和科学实验角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采用系统动力学建模仿真软件开发相关的仿真模型,进行仿真实验和分析,从而培养和提高学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
3.2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选取上,应根据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本课程在整个专业知识网络中的地位作用和学员的认知规律,科学论证和选取课程核心内容和知识点、设计教学实践环节等。需要特别注意与其他相关课程的联系、呼应、分工、衔接。例如,一阶负反馈的基本概念在以前的自动控制原理等课程讲授过,本课程中就需要从系统动力学因果分析、定性定量建模、Vensim建模仿真实验分析全新的角度进行讲授。教学内容力求做到基础性、系统性、科学性、实用性和先进性的统一。本课程理论教学内容包括:系统动力学基本概念、建模原理和步骤;系统动力学建模技术(因果回路图、存量流量图、状态、速率、辅助变量和常数、参数、方程);系统动力学分析技术(简单和复杂系统结构和行为分析、振荡、延迟、基模、灵敏度与强壮性分析、模型精炼与重构、政策/决策分析)。本课程实践教学内容包括:系统动力学仿真实验技术(Vensim软件、函数、输入输出分析);一阶系统建模仿真实验、二阶系统建模仿真实验、应用系统动力学分析解决复杂军事问题。
3.3课程特色
每门课程都有其特殊性和独有的特点,本课程需要重点把握以下两个特点:一是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双螺旋”主线。与一般的理论课或实验课不同,本课程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结合非常紧密的课程。课程主要按照“案例引入—原理推导—软件实验—综合应用”的思路展开。因此,教学方法侧重于理论讲解与应用案例结合、抽象的理论知识与Vensim系统动力学软件实现相结合、培养学员综合解决现实应用问题的兴趣和能力。二是突出课程的系统特征、因果特征和动力学特征。通过课程学习,使学员能够建立系统辩证观,强调系统、整体的观点,通过对因果特征和动力学特征的讲解,使学员掌握联系、运动与发展的辩证观点。系统动力学与物理学中的动力学具有相似性,系统的结构相当于物理学中的“力”,系统状态随时间发展变化的系统行为相当于物理学中的“运动”。系统内部结构和反馈机制决定了复杂系统的行为模式和动态特征。系统动力学非常适合研究复杂系统随时间变化的问题,例如人口、经济、社会随时间的发展、兴盛与衰亡等。因此在课堂讲授时可以适当采用具有多媒体动画,仿真实验时特别需要展示系统随时间变化的动态特性。
二、搞好课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设计活跃课堂气氛
为了活跃计算机课堂学习气氛,在教学方法上,注重采取网络互动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中愉快学习。本校教学系统中安装有相关的在线互动软件,可以组建小范围的局域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互动比赛、相互讨论,也可以进行师生交流,形成活跃的课堂氛围。如为了培养学习兴趣,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范围的打字比赛,看看谁能最终胜出。再如,可以进行PPT教学内容与制作的展示,让学生做裁判员,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都参与其中。
三、利用考试测试方法设计促进学生学习
考试是教学环节中重要的一环,不仅是因为要给学生一个可信的成绩,而且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肯定,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考试测试的方法上,利用网络进行精心设计,也能起到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在设计上,采用校园网提交作业方式,让学生完成平时作业,记为平时成绩。在教室内,通过考试系统随机抽题,让学生现场答题,保证学生考试的公平性,因为这样做,尽管相邻两位同学坐得很近,彼此都能看到对方的答题,但是由于是随机抽题,考试内容是不一样的,避免相互抄袭的情况发生,让学生考出真实的成绩。
2、复杂系统基本特征
近几十年来,以具体应用的系统工程开始,逐步发展了一门新的现代科学技术---系统科学。对于一个系统,根据组成子系统以及子系统种类的多少和它们之间的关联复杂程度,可分为简单系统、简单巨系统和复杂巨系统。其中,子系统种类很多并有层次结构,且关联关系很复杂的,称为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或简称复杂系统)。
虽然目前关于复杂系统的认识与定义尚未统一,但是对复杂系统的基本特征的认识却比较一致.一般认为复杂系统具有以下特征:
(1) 自适应性/自组织性(self-adaptive/ self- organi-zation)。
(2) 不确定性(uncertainty)。
(3) 涌现性(emergence)。
(4) 预决性(Finality)。
(5) 演化(Evolution)。
(6)开放性(opening)。
3、离散数学课程中的知识关系
对于以有限或可数个元素为研究对象的离散数学课程而言,它以研究离散量的结构、离散数据模型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主要目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中的许多离散量模型,需要采用离散数学所涉及的内容、方法以及理论做出深入的描述和优化处理.
同时,离散数学课程中所涉及到的的知识要点体系,有助于学生概括抽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归纳构造能力的提高,强有益于学生的严谨、完整、规范的科学态度的培养.离散数学课程所包含的多个要点分支,如逻辑推理、集合关系论、图论、代数系统等,都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后续核心专业课程有紧密的关系。表 1给出了离散数学课程同计算机专业后续课程相关核心知识要点之间的对应关系。
由于离散数学课程分类为四大模块,模块之间的知识点分散,有的模块理论性强且高度抽象如代数系统模块,若仅仅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将难于理解和掌握,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为此,在传统的离散数学教学过程中引入一些经典有意义的复杂系统相关知识模型,用系统的方法实施教学,既可达到对离散数学的基本理论作验证的目标,也有助于巩固先导的学习内容,同时实现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的目的。此法,不仅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对该类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同时也可以达到锻炼学生的大局观、系统观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目标.
4、离散数学课堂融入系统理论模型的过程分析
(1)天气预报、大气模型成因等系统模型在逻辑推理相关模块中的作用分析.
若单纯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讲解逻辑推理相关知识模块,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为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结合采用倒推式系统模型,如大气成因模型、天气预报模型,将有效结论作为推理问题处理的核心要点,进而抛出范式问题求解的必要性,最后引出命题公式中的一系列零碎知识要点.法此,可快速有效的将命题逻辑相关问题掌握。
(2)百度推广公交换乘等系统模型在集合关系模块中的作用分析。
关系的本质是集合,关系问题讲解的要点及学习的难点,在于关系性质的判断以及关系闭包问题的求解,而关系的传递性以及传递闭包问题讲解的一大突破口在于掌握好关系的幂运算,有效采用百度推广公交换乘等系统模型,讲实关系运算中的合成运算,可以有效突破关系的幂运算,进而解决关系的传递性及传递闭包这一教学难点。
(3)信息安全群论模型系统在代数系统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通信过程中错误不可避免,快速的发现错误并及时的改正错误,是一急需解决的问题。良好的代数系统结构可以提供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案。因此,在代数系统相关内容的讲解过程中,及时将典型的代数系统结构,以安全系统模型为出发点,对学生有效地掌握好该模块知识点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4)动态规划图模型在图论教学中分析。
企业组织变革是适应外部环境变化而进行的,以改善和提高组织效能为根本目的的管理活动。外部环境的变化是企业组织变革的最大诱因。运用系统环境互塑共生原理可分析企业组织变革的发生。按照这一原理,环境对系统有两种输入:资源和压力;系统对环境有两种输出:功能和污染。
环境的输入直接塑造企业组织,这种输入的变化直接引发企业组织变革。对企业组织而言,环境对其资源输入主要包括人力资源、资本和自然资源;环境对其压力输入主要来自要素市场和商品(服务)市场上的竞争。如果企业所处的环境中资源丰富,或者是资本充裕,或者是劳动力资源丰富,那么企业就应当选择资源密集型的,或是资本密集型的,或是劳动力密集型的组织模式。当环境发生变化时,企业就需要相应地变革组织模式。同时,环境的压力也影响着企业组织模式的选择。如果在要素市场上存在着激烈的竞争,那么企业的组织结构必须比竞争者具有更高的要素利用效率。如果在产品(服务)市场上竞争激烈,那么企业必须具备能够生产出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的组织结构。
从系统科学的角度来讲,企业的输出同样对环境有塑造作用。当企业的输出对环境产生影响时,环境的变化进而会对企业产生新的输入,从而引发企业组织变革。企业的主要功能是向市场提品和服务,增加所有者权益以及向国家上缴税收。如果企业为市场提供了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企业市场占有率提高,那么就能够增强竞争优势,减轻竞争压力。如果企业是政府的税收大户,那么就能够从政府那里得到更多的支持和优惠。如果企业能够持续给企业所有者带来较高的投资回报率,那么就更容易吸引更多的资本。企业的功能输出有利于改善经营环境,进而减轻组织外部压力,促进企业组织的健康发展。相反,企业的污染输出则会恶化自身的经营环境。对自然环境的污染,我们已有足够的认识。此外,还有其他类型的污染。企业不尊重员工,甚至侵害员工的安全和利益,那么将没有人到该企业工作,可以说企业污染了自身的人力资源环境。企业投资决策不合理,经营管理不善,不能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就会失信于广大的投资者。企业将很难再获得更多的资金,可以说企业恶化了自身的融资环境。恶化了的环境会对企业产生新的压力,从而要求变革企业组织。
概括起来,环境对企业的资源输入决定企业组织形式;环境对企业的压力输入制约着企业组织的选择;企业的功能输出有利于改善经营环境;企业的污染输出会恶化企业的经营环境。
企业组织变革的模式选择
对于企业组织变革的必要性,有这样一种流行的认识:企业要么实施变革,要么就会灭亡。然而事实并非总是如此,有些企业进行了变革,反而加快了灭亡。这就涉及到组织变革模式的选择问题。这里将比较两种典型的组织变革模式:激进式变革和渐进式变革。激进式变革力求在短时间内,对企业组织进行大幅度的全面调整,以求彻底打破初态组织模式并迅速建立目的态组织模式。渐进式变革则是通过对组织进行小幅度的局部调整,力求通过一个渐进的过程,实现初态组织模式向目的态组织模式的转变。
激进式变革能够以较快的速度达到目的态,因为这种变革模式对组织进行的调整是大幅度的、全面的,可谓是超调量大,所以变革过程就会较快;与此同时,超调量大会导致组织的平稳性差,严重的时候会导致组织崩溃。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企业的组织变革反而加速了企业灭亡的原因。与之相反,渐进式变革依靠持续的、小幅度变革来达到目的态,即超调量小,但波动次数多,变革持续的时间长,这样有利于维持组织的稳定性。两种模式各有利弊,也都有着丰富的实践,企业应当根据组织的承受能力来选择企业组织变革模式。激进式变革的一个典型实践是“全员下岗、竞争上岗”。改革开放以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许多国内企业进行了大量的管理创新和组织创新。“全员下岗、竞争上岗”的实践既是其中之一。为了克服组织保守,一些企业在组织实践中采取全员下岗,继而再竞争上岗的变革方式。这种方式有些极端,但其中体现了深刻的系统思维。稳定性对于企业组织至关重要,但是当企业由于领导超前意识差、员工安于现状而陷于超稳定结构时,企业组织将趋于僵化、保守,会影响企业组织的发展。此时,小扰动不足以打破初态的稳定性,也就很难达到目的态。“不过正不足以矫枉”,只有通过全员下岗,粉碎长期形成的关系网和利益格局,摆脱原有的吸引子,才能彻底打破初态的稳定性。进一步再通过竞争上岗,激发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对企业的关心,只要竞争是公平、公正、公开的,就有助于形成新的吸引子,把企业组织引向新的稳定态。此类变革如能成功,其成果具有彻底性。
在这个过程中关键是建立新的吸引子,如新的经营目标、新的市场定位、新的激励约束机制等等。如果打破原有组织的稳定性之后,不能尽快建立新的吸引子,那么组织将限于混乱甚至毁灭。而且应当意识到变革只是手段,提高组织效能才是目的。如果为了变革而变革,那么会影响组织功能的正常发挥。
渐进式变革则是通过局部的修补和调整来实现。美国一家飞机制造公司原有产品仅包括四种类型的直升机。每一种直升机有专门的用途。从技术上来看,没有任何两架飞机是完全相同的,即产品间的差异化程度大,标准化程度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这种生产方式不利于实现规模经济。为了赢得竞争优势,该公司决定变革组织模式。其具体措施是对个部门进行调整组合。首先,由原来各种机型的设计人员共同设计一种基本机型,使之能够与各种附件(如:枪、炸弹发射器、电子控制装置等等)灵活组合,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然后将各分厂拥有批量生产经验的员工集中起来从事基本机型的生产。原来从事各类机型特殊部件生产的员工,根据新的设计仍旧进行各种附件的专业化生产。这样,通过内部调整,既有利于实现大批量生产,也能够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这种方式的变革对组织产生的震动较小,而且可以经常性地、局部地进行调整,直至达到目的态。这种变革方式的不利之处在于容易产生路径依赖,导致企业组织长期不能摆脱旧机制的束缚。
比较企业组织变革的两种典型模式,企业在实践中应当加以综合利用。在企业内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企业有必要采取激进式组织变革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但是激进式变革不宜过于频繁,否则会影响企业组织的稳定性,甚至导致组织的毁灭;因而在两次激进式变革之间,在更长的时间里,组织应当进行渐进式变革。
企业组织变革的评价
首先应当明确组织变革对于企业的意义。企业输入各类资源,输出产品和服务。各类资源的简单加总,无论如何也得不到我们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但是各类资源按照现代企业的组织方式结合在一起,便具备了向社会提品和服务的功能。可以说,这种功能是各种资源在企业中整体涌现出来的。而这种涌现性正是通过企业组织来实现的。现代企业组织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对于企业功能的实现至关重要。但对企业组织贡献的直接评价却存在很大的困难。由于客观评价的困难,因而在实践中对于组织变革存在着模糊认识,要么是缺乏组织变革的积极性,要么是盲目地进行组织变革。所以,有必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客观的组织评价模型。这里将尝试运用柯布——道格拉斯函数来建立企业组织变革的理论评价模型。
西方现代文艺美学方法论就是有着悠久的科学思维传统的西方文艺思想观念的现代意识形态的体现,而且西方现代文艺方法论的构成也能证明它是一种科学思维的文艺方法论。
西方现代文艺方法是随着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方社会进入了现代社会时代而兴起的现代文艺思潮的产物。科学极大地发展和科学思想的形成是西方社会进入现代化的标志。科学系统论的学术方法使西方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各种学科开始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19世纪后半叶,在欧洲和西方各国的思想领域中出现多种学科思想相互渗透的学术理论现象,特别是科学作为现代社会的基本思想体系和现代人们思维的基本方式后,现代社会意识形态上出现了科学思想取代他意识形态思想的发展倾向。
渗透到文艺中的其他学科的思潮构成了所谓的西方现代文艺方法论体系。西方现代文艺方法就是西方现代文艺思潮的产物。
西方文艺美学方法是将艺术作为科学研究对象的产物,这一点在文艺美学方法的研究分类上十分明显。一般西方文艺美学方法分为社会历史研究法、结构研究法、象征研究法、精神分析研究法、原形研究法、符号研究法等。
如:实证主义、实用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心理学、强力意志论、弗洛伊德主义……
代表人物:叔本华、本格森、尼采、斯宾塞、弗洛伊德、荣格……
二、现代主义艺术的发展变化
艺术起源于原始文化,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艺术的地位和作用都发生了变化。早在1839年发明了照相术,关于“艺术臣服于科学,艺术与科学是对手吗?”这样的讨论就没有停歇过。19世纪中叶的画家开始利用照片绘画,但其目的是“参照照片”而并非“画照片”,此时的图像是从属于绘画的,绘画与摄影处在一种主从的关系中。19世纪末开始,画家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心理压力,摄影将逐步取代传统绘画,是极力地避让摄影,还是主动地“借用”摄影,这是20世纪以来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艺术对待摄影截然不同的两种文化态度。
1915年,杜尚将小便器命名为《喷泉》提交到艺术博物馆要求展出的行为成为了西方艺术界的一个转折点。杜尚直接将来自现实生活的产品纳入到艺术系统之中,打破了非艺术与艺术的分界。艺术作品日趋商品化。
从而有了所谓“艺术的终结”。当画家将一块空白画布当作美术作品展览的时候,当作家将打字机自动敲出的符号当作小说发表的时候,当钢琴大师将静默的4分33秒作为作品演奏的时候,现代艺术的实验已经走到了终点,并在一种新的意义上意味着艺术的终结。这就是对艺术的一种消解。
三、论述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对传统中国画的影响
中国画是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的遗传,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体现,注重的是画的意境,讲究淡泊名利的悠远之感。中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
传统的中国画对笔、墨、纸、砚、颜料、画工、书法、印章等,都很讲究,制作程序繁琐,要消耗大量地时间和精力,产品的产量较小,且价格昂贵。
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出现,使艺术更加得大众化,大量的商业艺术复制品出现,为人们在购买艺术品的时候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绘画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趋势,艺术品市场更是百花齐放。艺术作品的大量复制,市场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廉价名画复制品,使更多人可以购买艺术品作为自己的家居装饰品。
西方现代主义艺术伴随着科学的发展,当前的科学技术在逐步取代绘画技法,电脑也可以画出水墨意境的作品,并且效果丰富,易于掌握,这对制作方法复杂的传统中国画来说是一种冲击。
传统中国画是经过多个朝代的发展,逐渐被继承下来的。“画分三科”——山水、人物、花鸟,并在历朝历代的发展中形成了多种流派,如:黄派、徐派、吴门画派、北方山水画派、南方山水画派、湖州竹派、常州画派、米派、松江派、浙派……传统中国画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上流人士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一种方式。中国画,特别是其中的文人画,在创作中强调书画同源,注重画家本人的人品及素养。随着时代的发展,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发展,传统中国画的作画形式渐渐地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为了适应市场对国画艺术作品的需求,一些画家村开始了产业式的管理,创作国画和制作国画复制品,多产多销式经营,并且注重画作的品质和质量,也带来了不错的利润。这是一种产业化的大众文化,这类艺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就是艺术的商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