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校园文化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1-16 06:18:26

校园文化论文

篇(1)

2立足现状、拓宽载体构建“品牌文化、特色文化”建设以“校园文化艺术节”为阵地、以打造校园艺术团为载体,积极利用举办、参加各类文艺演出、比赛,节目制作、作品展示等活动为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着力打造一批传统节目、保留节目,扩大社会影响力。建立多维一体的校园文化宣传平台,拓展文化宣传载体,在充分发挥校内报纸、刊物、电视台、广播电台、网络现有基础上,构建学生寝室文化氛围建设,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学习的能力,使之思想政治工作能有效地进入寝室,促进学生形成集体观念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建设科学规范、激励自律的,构建以制治校的“制度文化”加强民主管理与监督制度。加强群团组织管理,加强对“两会”(工会、团委会)的指导,“两会”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者,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职能部门,是学院与广大群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坚持院务公开,凡是涉及学校改革、发展、建设的重大决策等事项都应公开,采纳广大师生员工意见,支持他们建言献策,积极听取意见、接受监督、加强沟通、加强交流、广开言路,建立起采纳良言的工作机制。加强师德师风制度。开展“春风奖、春晖奖、春蚕奖”的评选活动,发挥学生在师德师风教育中的作用,评选出学生喜爱的教师,从而宣传典型、树立模范,使广大教师学有榜样、行有目标,从而以优良的教风带学风,以优良的教风促学风。加强校风制度。提炼出校训,充分挖掘学校多年来办学历史的宝贵资源。引用“C模式”管理坚持进行爱校情怀教育,大力营造爱国爱校、崇尚科学、严谨求实、善于创造、独具特点的具有时代特征和学院特色的良好校园风气。加强考核(评)制度。形成奖罚分明、约束有力的各类考核(评),过程公开、公平、公正,结果不断总结、积极反馈、合理利用。

4建设个性鲜明、充满活力的“行为文化”促进学术交流,组织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每年有计划地安排教师进修、访问、参加培训和合作,积极引进专家到学校讲学、交流,通过多层次、多渠道、内容丰富的交流与合作,开阔视野;积极引进专家学者和高职称人才,扩展教师学缘结构,汇集不同文化背景的教师,提高整体学术水平;鼓励教师通过自己的学术研究和自身文化背景优势,与兄弟院校交流,促进学校间的学术交流;鼓励青年教职工积极通过各种方式继续深造,注重加强实践技能锻炼,拓展学科领域使之其“一专多能”,使之其成为既是学术专家又是专业能手,促进后备力量水平。开拓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充分发挥网络、手机短信、微信等手媒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引导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网络、短信、微信等活动,牢牢把握主动权,使之成为校园文化建设新阵地。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多样性于一体的校园网站、论坛,拓展信息传播的渠道和空间,鼓励师生利用校园网站、QQ群、博客、微信、微博等平台,共享学习资料,发展网络虚拟社区。建设短信群发系统、飞信群、微信群平台,通知信息、节(生)日问候,开展短信创作大赛、编发速度大赛等趣味性赛事,使之形成加强人际沟通、和谐共融的“网络文化、拇指文化”。提高学院学生团体的整体水平。开展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要充分利用发挥学生团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加大扶植力度,开展活动注重形式创新、扩大影响,对学术科技型学生团体,鼓励学生结合本校特色,引导学生出成果,并规范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帮助学生处理好兴趣与学业、与成才的关系,倡导社会公益型、学术科技型、精品特色型团体,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服务人民,服务于社会,鼓励学生参加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贫困地区支教计划等,为校园文化增加生机与活力。充分发挥优秀毕业生的影响。成立校友联谊会,加强与校友之间的联系,发挥优秀毕业生在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创业观中的独特作用。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用优秀校友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职业历程、创业成就,激励大学生立志成才,报效祖国。学院通过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鼓励大学生开展创业实践,提高创业技能,使之成为创业引导的载体,创业起步的平台,自立自强的榜样。精心设计、认真组织好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奖学金颁发仪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创业大赛等具有特殊教育意义的活动,激励大学生踏实勤奋、求实创新。

篇(2)

校园文化中的制度文化对学生具有制约作用,制度文化表明学校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允许什么,不允许什么。校园文化对校园人的行为有着广泛的约束力和规范作用,这种规范既有硬性的制度约束,但更主要的是一种软约束,这种软约束是通过物质载体和文化活动营造出来的,是弥漫在校园中的文化氛围、传统习俗风尚、校园群体意识和群体舆论等精神文化内容,学生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就会造成一种使个体行为从众化的心理压力和动力,继而产生行为的自我约束和控制,当学生的思想言行不符合制度规范及集体舆论的要求时,他就会自我调节、矫正,试想,有谁想成为“众矢之敌”呢?

(二)有利于塑造学生的人格

学校是教育的场所,其根本任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学校的一切建设都是为教育服务的,在物质层面上,教室、宿舍、实验室、文化娱乐场所等,都是为师生服务的,其教育功能显而易见。如很多学校图书室、美术室、音乐室等功能室的设计,体现着艺术的内涵,其幽雅的环境,精美的布置,给人一种愉悦的感受。又如一些国内知名学校的各种雕塑,名人故居和人文景点,都体现着学校的历史和传统,对这些资源的合理利用都能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

(一)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营造和谐育人的氛围

校园物质文化属于校园文化的硬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对培养人才,塑造灵魂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学校要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

1.构建蕴涵激励性的环境设施学校内设置一些场馆,如图书馆、科学楼、实验中心、植物园地等,可以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激情;校园内设置雕塑、喷泉、凉亭等可以教育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净化心灵,使学生学习生活充满生机与活力。

2.营造具有人文性的场所一则动人的故事,一句名人名言,一个伟人的经历,往往会悄悄地扣动学生的心灵,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因为人文文化最能拨动学生的情感,开启学生的心扉。因此,学校必须突出人文性的校园环境,如在校园内开设校史室、荣誉室、英雄廊、名人坊、科学天地等,让学生置身于浓浓的人文文化氛围中。

3.布置体现文化性的宣传橱窗宣传橱窗是学校宣传工作的主阵地和体现校园文化的直观性场所,也是影响教育学生的主要渠道。很多学校的宣传橱窗都以其醒目的位置和精心的设计受到广大师生的特别关注。因此,学校在布置宣传橱窗时,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地理位置,结合学校的优势,对学校的空间、场地进行科学的规划,确定校园文化的主题,以橱窗这一直观的形式,体现校园文化的特点,展现师生的精神风貌,明示学校办学思路和目标,让师生对学校的发展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篇(3)

二、区域文化资源构建校园精神文化的现状

大学置身一个地方的区域文化中,必然会受到区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区域文化将会影响整个学校师生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甚至学校办学特色的各个方面。因此,校园文化的建设受到了高校的高度重视,特别是一些地方性的高校在构建独特校园文化方面进行了不断创新与发展。如西安科技大学坐落在文化古都西安。雁塔校区毗邻大雁塔、唐曲江文化遗址,新校区坐落在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和具有深厚秦唐文化底蕴的西安市临潼区,位于新开发的以秦唐文化为主打的国家旅游规划区的重要位置,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弘扬秦唐文化、在社会实践中感知秦唐文化,形成具有深厚底蕴秦唐文化的校园文化;曲阜师范学院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利用区域文化素材,兴建了孔子文化广场,建立了孔子雕塑及儒家经典石刻等,同时,注重发挥儒学研究的优势,将儒学文化的精华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广泛开设《论语》等传统文化公选课,以传统经典滋养学生的心灵,培养出了优良学风,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引导学生追求真知、不断超越;湖南科技学院以“西山”文化为主线,注重对“西山”文化的培养,坚持用“西山”文化培育学生独特的思想特征和优良的心理特征,铸就了“西山”校园文化特色;广州大学在2007年发表的《广州大学文化宣言》中写到:我们的大学文化应该是区域的,她拥有岭南文化的传统,传承了广府文化的基因;有敢为人先的勇气,改革开放的精神,人文关怀的意识,面向世界的胸襟,豁达包容的气度和求实创新的智慧,发扬光大岭南文化的精髓;上海市金山区的各中小学将本土文化与学校文化相融合,整合金山地区的区域文化资源,开设了民族特色技艺的课程并且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体现稳定性、整体性的制度,继承金山民族文化技艺,形成一套正常发展学校民族特色技艺教育的制度及管理模式。钦州学院坐落在广西钦州市,作为广西沿海地区唯一的公立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区域文化资源,注重研究的联系,将学校文化与区域文化进行整合,构建出稳定和谐、容易深入师生的心灵的具有区域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进一步提高学校的竞争力,同时可以进一步促进区域文化的发展。钦州市位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地理中心位置,地处南海之滨,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是中国大西南最便捷的出海通道,是广西连接东南亚的重要枢纽。钦州得名已有一千四百多年,我国近代史上民族英雄刘永福、冯子材的故乡,是汉唐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是“中国四大名陶”之一的钦州坭兴陶之乡,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重视分析钦州学院所处区域文化的特性,挖掘区域文化资源优势,并依托区域文化特色构建具有个性化的大学文化成为了钦州学院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之一。

三、钦州学院校园文化建设中体现区域特色的路径

构建具有区域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钦州学院应该在挖掘区域文化的精神内涵,充分利用区域文化的资源,从特色化发展的角度切入,搭建有效地交流平台,结合学校发展的特点找准两者契合的对接点,使校园文化在继承自身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独特的具有区域特色的校园精神文化。

(一)区域文化特色要体现在精神文化建设中

校园精神文化主要体现在办学理念、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方面,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表现。钦州学院在培育大学精神文化时,深入研究区域文化,大力挖掘区域文化精髓,凝练具有区域文化特色钦州学院新时期的大学精神“海涵春育,鹏举南天”和学校校训“博观内省,达道知行”,并在倡导过程中的对全校老师和学生加以熏陶,并通过历代师生的传承,逐渐形成为师生的共同理想和价值追求。钦州学院在自身发展过程中,秉承“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本着“塑造形象、发展内涵、打造特色、办出质量”的治校理念出发,通过各种途径加强校园的规章制度的执行,严格遵循着校训精神。

(二)区域文化特色要体现在物质文化建设中

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要努力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钦州学院在物质文化建设中,要充分利用区域文化中的历史资源和人文景观建设,通过历史人物如宁长真、刘永福、冯子材历史遗迹打造环境文化的区域文化特色,营造区域文化氛围,使师生在不知不觉中了解区域文化的历史与发展,感受区域文化的精髓。钦州学院的大门设计————海贝•明珠,体现钦州市正在打造的北部湾滨海城市品牌;我国现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像立在校园的中心位置,他是在校生和其他历届毕业生捐赠下铸成的,这不只是一尊铜像,而是一种思想、一种精神,是钦州学院师魂的体现。

(三)区域文化特色要体现在教学科研中

在教学中,通过开设区域文化课程,将以海洋文化、历史文化为主流的钦州文化引进教材、引入课堂,使师生在详实、系统的掌握历史史实、人物故事的过程中将区域文化的精髓入脑、入心,产生对区域文化的认同感。钦州的历史文化底蕴厚重,现保存下来的刘永福、冯子材旧居,200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刘冯抗法保国的历史事迹纳入文化素质教育中,在教学中渗透区域文化精神;在科研中,应将对钦州市的钦州坭兴陶(在中国四大名陶之中,别具神韵,独领,堪称我国陶瓷艺术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持续不断的研究,使师生在研究区域文化的过程中不断传承和发扬区域文化。随着“北部湾大讲坛”和“教授博士论坛”开办,学院应校园文化活动引向更高的层次,办成具有学院特色的人文活动品牌,让更多教师在大讲坛中展现他们的特色研究。

篇(4)

在我国的历史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以农耕为主要特色的地缘文化对于体育的发展与引导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我们重视体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在历史上的割据时期,重视体育是强国之本。另一方面,我们对于体育事业的发展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分歧与争议,这些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体育事业或者说体育文化在整个文化体系中应该占有的分量。所以,在高校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从传统的文化与理念汲取发展的营养,同时替代那些落伍的,无法适应时展需求的传统思想,从而为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开辟新的道路。

1.2社会价值取向的影响

在体育文化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一个比较关键的,也是隐性的影响因素就是社会价值取向。简单来讲,在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教师,学生,包括学生家长及社会舆论对其发展的态度与立场,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体育文化,特别是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方向。很长时间以来,我国的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处于一个失衡的阶段与状态。一方面是学生及家长在升学的压力面前,试图通过所谓的体育考试来减轻高考升学的压力,另一方面,在高校的体育学科的设置过程中,很多学生的应付心理比较突出。在舆论引导方面,我国的体育赛事所产生的体育明星又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人物。在如此多元的体育社会价值取向面前,我国的校园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只有从体育文化的本原价值来进行引导,我们的体育文化的建立与发展才会变得有章可循。

1.3基础设施和资金投入不足

除了上文提到的影响体育文化发展的隐性因素外,体育设施的缺乏让体育文化的发展成为了无本之木。在我国目前的高校体育设施的人均分配使用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在高校中普遍存在着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的局面。部分地区的高校,甚至因为某些体育器材与设施的缺乏,而导致体育课程无法正常的运行,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与制约了我国校园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除此之外,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我们的学生数量与现有的体育设施与器材及资金的相应配置方面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反差,这些都是影响体育文化发展的显性因素,应该在今后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引起各级相关部门的重视。

1.4师资结构不合理

体育文化在具体的发展建设过程中,离不开具有一定专业水平与职业素养的教师队伍。目前,在我国的高校体育教师的男女比例、学历层次、专业方向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这种不合理的教师结构已经在某种程度上限制着我们体育文化事业的深入发展与开展。同时,在面对具有丰富特性的学生面前,体育教师自身的修养与专业素质也面临着很大的发展挑战。但是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良的教学思想,例如功利主义,短视主义等等,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与学习过程中,进行改进与提高。

2、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对策分析

2.1加大对硬件设施的建设

从目前的校园体育设施的配置来看,各种教学器材的缺乏是校园体育文化事业建设与发展的一个难题,也是影响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一个障碍。一方面,要从财政预算等方面,为校园体育设施的增添与维护提供必要的经济条件,另一方面,学校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管理优势,在体育设施的使用及维护等方面进行科学的规划,最大限度地提高校园体育设施的利用水平与使用效果。这种对于硬件的建设是实现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当然,在硬件建设的过程中,也要注重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软件建设。只有将两者进行非常有效的匹配才会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2.2建立健全各种校园体育规章制度并保障制度的实施

体育文化的发展,特别是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需要建立在一定的规章与相关的基础的保障制度的基础上。这些规章制度,在为体育文化事业发展提供保驾护航的同时,也会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与教师在体育文化事业发展中的积极性。所以,在制定与完善校园体育等规章制度的同时,应该从国家保障学生及体育教师相关基本的权益的基础上,充分明确体育文化事业的参与者在整个过程中的价值与作用。只有发挥制度对于校园文化事业发展的推到作用,那么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才会走在正确的发展轨道上。

2.3转变高校体育教育观念,树立终生体育思想

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它需要几代体育人的不懈努力。为了实现这种可循环的体育文化事业的持续发展,在全世界都主张终身教育的今天,我们也应该从体育文化事业发展的自身特点出发,树立一种终身体育,全民运动电费文化氛围。一种文化的产生,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积累,同时也需要更多的参与者。体育运动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精神。我们只有将这种精神力量更多的作为一种生命的正能量来传递到我们社会的各个角落,那么我们的体育文化将会迎来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2.4通过多种方式高校体育活动,加强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营造

大学是一个文化的集中地,拥有积极思想的年轻大学生是未来祖国建设的希望与主力军,他们有着无比饱满的激情来参与校园体育文化事业的建设。所以,要通过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来为校园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新鲜血液。在校园体育文化的活动开展过程中,一方面,可以通过各种具有代表性的比赛项目,来提高广大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发展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举行一系列的论坛或者讲座,来加深学生对体育文化的领悟,最终形成一个良好的体育文化事业发展的氛围。

篇(5)

二、校园文化发展的策略分析

(一)积极培育学校精神

学校精神指的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为谋求各方面的发展并与学校办学特色、学科设置、历史传统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意识。每所高校都有独具特色的学校精神,并通常通过校歌、校训等形式加以形象的表达。积极培育学校精神会在教师和学生中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学校精神的培育应该围绕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学校标志的设计要彰显办学特色与精神传统。学校标志是学校精神的集中表达,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灵魂。因此,学校标志的设计要充分表现学校精神文化的内涵;二是学校精神培育的过程要注重实效。学校精神培育的过程是一项长期性的工程,若只停留在墙上标语、领导的讲话和学校的总结上,是无法烙印在每位师生员工内心深处的,更无法具体体现在其行动上。所以,学校精神作为一种意识,其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经历一个长期而耐心的培育过程。在这期间,应重点从新生的入学延伸教育、校史校情讲解、先进典型事迹宣传、校园文化氛围营造等方面开展学校精神培育的活动,激励师生自觉把学校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处于全面和复杂的社会变革今天,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高校要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将国学教育课纳入本科生、研究生培养方案。一是增设国学方面的必修课,使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二是结合学科专业的特点,开设必要的国学选修课,作为必修课的有益补充;三是定期邀请校内外专家举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座、辅导报告,使师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全面、系统、深入的学习。

(三)校园文化与区域文化协调发展

前面已经提及,区域文化往往良莠不齐,其对校园文化的影响有双面性。因此,校园文化在吸收区域文化精华的同时要排斥庸俗、消极、颓废的部分。“区域文化与大学文化是社会文化体系中共存的两种亚文化”。校园文化和区域文化需要协调发展,这也是国际上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目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战略的深入推进,校园文化和区域文化之间的相互依存度也不断增强。一方面,校园文化作为与区域文化并存的亚文化,必须加强自身建设,才能区域文化的发展之中。高校应积极参与到区域文化的建设中,使学生对驻地区域的文化进行发掘和传承,促使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精神内核,塑造学生形成兼收并蓄、博采众长、集思广益的开放精神,提高他们对区域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另一方面,区域文化的发展也越来越离不开高校的人才优势和科研强势。区域文化的发展需要高校提供高层次的人才、科技成果等文化软实力的支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区域文化发展、提升区域文化品质。

(四)建设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

互联网时代,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2012年,提出:“要以实施“红网工程”为重点,不断深化和创新思想引领工作作为重要目标,通过开展具有思想性和政治行的网络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思想引领的能力和水平。”高校应充分利用网站、微信公众账号、微博体系、QQ群、飞信群等新媒体平台,以大学生容易接受的沟通方式,分享励志故事、时政新闻、行业就业前景等信息,引导和服务广大学生,做好网络舆论引导,完善和加强网上团支部、网上社团组织的建设,开展优秀学生事迹网上展播、优秀学生组织和优秀个人评选等活动。通过调整工作理念、丰富工作内容、创新工作机制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的阵地。

篇(6)

校园文化中包含的价值目标要符合学校所确定的教育目标,能对学校教职员工及全体学生的行为取向和价值取向起导向作用。高校校园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建立其自身的价值体系,校园文化对学校群体成员在价值取向和行为取向上起导向作用,这种导向作用是通过各种文化仪式来引导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主要体现在校园文化能以各种文化活动、文化习惯默默引导师生的价值取向、行为心理,使其在校园的工作、学习、生活中逐渐形成共同的价值观,最终使个人的追求同步于高校的目标。对于刚刚建立的高等院校,亟需建设良好的文化氛围来引导师生的价值和行为取向,获得师生内心的认同。

2.校园文化具有激励作用。

校园文化是校园精神的主动体现,不仅能弘扬正气、优化校风、培养校园精神,而且能促使师生员工从内心深处产生一种奋发进取的效应。对于新建高校来讲,可以通过塑造校园文化,让每位师生成员都能自觉地产生一种为学校拼搏进取的奉献精神。因此,新建高校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激励作用,能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学生的学习热情,升华学校的凝聚力。

3.校园文化具有凝聚作用。

校园文化是使生活在校园中的多数个体有着类似的行为习惯和思想追求,是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存在的。新建高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要把这种凝聚力推进到教学工作当中,这样不仅能和谐人际关系,美化生活,还能促进广大教职工团结一心,把注意力集中到培养优秀的、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上,同时这种凝聚力还能促使学生更加的刻苦努力,为母校争光,为社会添彩。

二、新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新建高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中,虽然在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对校园文化建设认识还不够到位。

部分新建高校在追求其自身发展过程中,对校园文化的作用和内涵的理解不够深入,不能系统的把握校园文化建设机制。学校管理者对校园文化本身的认识是导致校园文化存在诸多问题的重要原因。首先,新建高校在很多方面都存在一定的探索性和不确定性,比如发展定位、办学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等,这些就导致短时间内很难形成相对合理的办学理念,阻碍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发展。其次,我国大部分新建高校发展时间并不长,学校领导优先会把有限的物力、财力和人力都投入到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上,即使有些领导能意识到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但考虑到有限的办学条件,就会感到力不从心。毕竟校园精神文化环境,特别是高校精神文化,它是需要通过长期的积累和沉淀才能形成的。因此,大部分新建高校都存在着重物质文化建设,轻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问题。

2.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素质不高。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即校园文化的创建者,主要包括教师、学生、学校管理人员等。从教师主体来看,新建高校因其自身原因,缺乏雄厚的师资队伍,教师结构不合理,教学和科研水平还存在一些局限性,不利于校园文化的建设。另外,新建高校对教师要求很高,教学任务很繁重,很难投入时间和精力参与到学生的文化活动中,教师的主体作用就难以发挥,进而不能很好地将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从学生主体来看,大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与其他高水平的高校相比,新建高校在发展前景和社会地位等方面都不容乐观,特别是其生源质量一般都比较低,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主动性和能动性,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建设高品质的校园文化。

3.校园文化个性不突出,特色不明显。

“高等教育系统一方面受外界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另一方面又对环境施加影响,两者之间存在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这决定了高等教育管理的开放性。”对于新建高校来说,办学特色应作为其立足之本、宝贵的资源和财富,更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然而,我国很多新建高校在其校园文化发展当中,往往存在种种急功近利的思想,甚至出现盲目攀附、效仿更高层次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模式,没有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因此,新建高校面临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突出自身的优势,办出自己的特色,持续、快速、健康的成长,并能全面提高自身的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以求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新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路径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系统工程。对于新建高校而言,在最短的时间内建设较为完善的校园文化,对其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那么,面对这一工程,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培育良好人文环境,构建优良校园文化氛围。

新建高校在规划好基础教学设施建设的同时,还要做好校园人文环境建设。通过建设完善校园文化活动场地、设施、平台、制度等方式,满足高校师生员工文化生活和高校人才培养的需求。充分利用好大学生文化活动中心、校刊校报、广播台、宣传展板、网络、微博等新旧媒体、文化阵地,结合现代大学生的特点、爱好,组织开展各类校园文化活动,构建良好的人文环境,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2.创新高校学术文化,激发校园文化发展潜力。

学术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着一个学校的学术特色,反映着一个学校的学术水平。新建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首先,要凸显科学文化,突出学术创新,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知识,开拓思路,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其次,作为新建高校,还要积极推进教育创新,优化教育结构,改变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第三,青年教师占新建高校教师队伍的半壁江山,因此要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做好教学和科研,支持师生共同搞科研,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逐步形成浓郁的校园学术文化氛围。最后,新建高校应建立和完善学生评价机制,建立健全公开、公平、公正的学术评价制度。

篇(7)

高校网络校园文化是以虚拟的网络空间开展为阵地文化传播的一种新型校园文化,用虚拟的方式来完成信息,知识等内容的参与、展示、交流、传播、共享。在校园网络上,可以将校园文化的内容与现实以虚拟的方式展现出来,也可以将网络校园文化的建设参与者在网络校园文化中虚拟化,甚至将网络参与者的真实想法和人格也以虚拟的方式巧妙地隐藏起来。这样一来,就可能会导致现实文化的虚拟化和虚拟文化的现实化,模糊了现实与虚拟边界,虚拟与现实的悖离,大大增加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复杂性。

2、主体创造的高度性

网络具备了科技性、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多元性等独特的特征,高校网络校园文化也因这种特征的变化而发生了改变,从而影响着高校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使被教育者自我构建的模式受到影响。它以层出不穷的新概念、新逻辑、新信息,提升着主体思维的创造性,依托网络的互动、共享、开放性特征,逐步凸显出主体的个性化,形成主体高度自主的文化特征。

3、高度的互动性

网络校园文化以其相互进行文化渗透、传播、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体现出互联网交流互动的特点。不同的文化主体在网络校园文化中,既是参与者同时也是传播者和交流者,它们彼此之间的角色转换是迅速的,沟通是及时的,交流更是多样的,绝不仅仅是单方面文化输出或是接收,而是一种双向的甚至多向的交流,它们之间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相互传播、相互作用,在共享丰富的网络校园文化资源的过程中,进行了网络校园文化的传播与接受,体现了网络校园文化不同文化主体之间的交流互动作用。

二、校园文化和网络校园文化的关系

网络校园文化可谓校园文化在网络环境下的新发展。校园文化的主体对象是青年大学生,主要内容为课外文化活动,亦策善能的校园文化建设,以校园为主要空间,涵盖院校领导、教职工在内,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网络校园文化是在校园网络环境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它自然而然的反映了校园文化氛围的浓厚程度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是传统校园文化在网络环境中的体现。网络校园文化可谓传统校园文化的发展与延伸,它以传统的学术讲座、专题报告、学术研讨等形式的交流传播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生动地再现在网络媒体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和兴趣爱好,有选择地观看,这大大促进了校园文化的传播,增强了校园文化的影响力。另外,大学生的主要活动区域仍在校内,与社会接触的机会比较有限,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多的依赖于电视、报纸、广播等传统的媒体工具,而这些工具对于信息的输出几乎都是单向输出,这大大降低了学生与外界沟通交流的程度。网络媒体的诞生则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有效弥补了校园文化同其他社会文化存在的真空地带,丰富校园文化的同时也给校园文化注入了时代的活力和气息。

三、网络文化对校园主流文化的影响

网络文化可谓一把双刃剑,它既为校园文化带来了新鲜的血液,同时也带来了难以避免的危害。它的虚拟性特征既有利于开拓人们的发散思维,又容易使人产生虚假的幻觉;它的交互性特征既传播了文明,又产生了信息垃圾;其开放性特征既给人广阔的自由,又使严谨的法律产生漏洞。综上所述,校园主流文化正面临着网络文化的严重威胁与挑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网络文化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网络在区域上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这为校园文化的广泛传播了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创新了校园文化模式,改变了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的局面,学生亦可以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从而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更好的传播校园文化,发扬校园精神。另一方面,网络高度的开放性和交互性使得网络上充斥各种信息,其中不乏一些暴力、色情等不健康的网络内容,面对着新奇事物的诱惑,一些大学生好奇心作用增强,深陷其中,生活堕落,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校园文化以及校园精神文明的建设。

四、网络校园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高校网络校园文化可谓社会网络文化这个整体中的子系统,随着时代的发展,它逐渐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种新型文化,并日益成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中,网络校园文化不仅在师生之间构筑起一种全新的网络交流方式和沟通方式,而且在潜移默化中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教师和学生,特别是今天大学生的认知、情感、思想与心理。

(一)在21世纪的今天

文化通过网络的传播已逐渐成为校园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随着各高校校园网的不断建成与完善网络传播已逐渐成为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主要传播渠道,以其独特、创新的优势为各高校所青睐。

(二)为国家落实素质教育政策提供网络平台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我国社会建设中,更需要具备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这无疑是我国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和目标。

(三)网络校园文化建设大大拓展了校园文化的功能

校园文化在网络环境中将对大学生的培育、引导、渗透、规范等功能得以充分发挥,为学生实现其自我价值提供一个重要的平台。同时对学生而言,通过参与网络校园文化的建设,以展示自身在校园内的存在价值;对于教师的教学而言,校园网络的便捷性和多功能性可以使其成为教学的重要载体。

(四)创新传统校园文化建设方式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社会充满活力的源泉。高校是探索高深学问的地方,是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要平台;高校是实践创新主要阵地,可谓国家科学研究的重要平台。在网络时代,高校校园文化承担着促进社会创新精神发展的使命。

五、如何加强高校网络校园文化建设

(一)积极整合网络资源,为网络校园文化建设打好基础

高校应当根据国内、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并以此为依据建设、优化网络校园文化环境,学校要紧紧掌握网络校园文化传播的主动权,奏响主旋律,以保证积极有益的信息丰富我们的校园网络资源,努力建设为广大师生所喜闻乐见的优秀网站,加强校园官网建设,使其充分发挥优化网络文化环境的作用,打响校园文化网络传播的第一炮。

(二)加强管理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

校园网络的开放性和交互性加强了学校和学生间的交流,密切了老师学生之间的联系,加快了信息交换的速度和深度。高校应加大校园网络的管理力度,加强网络文化队伍建设,把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努力培养成为一支谨记思想道德建设脉络,牢守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并熟练地掌握网络知识的队伍。

篇(8)

高校校园文化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细胞、社会大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显然不能与市场毫无关联。相反,由于高校校园文化本身是一个相对开放自由的体系,这正好是最有利于引入市场机制并发挥作用的空间。据此,笔者提出了校园文化市场的概念,并结合组成这个复合概念的相关概念,如校园文化、市场和文化市场诸概念,对校园文化市场作出如下界定:校园文化市场是校园文化产品和服务实现其教育和娱乐功能并产生一定经济效益的中介,是实现校园文化产品和服务从生产者、提供者转移到消费者的桥梁和纽带。

1把握好校园文化市场建设的主导方向,解决好主旋律和多样化的关系

培育校园文化市场,要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特别是解决校园文化市场深层次的价值取向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校园文化市场建设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现实意义,是校园文化市场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反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我们建设的校园文化市场才能更好地适应和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只有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们的市场产品才具有时代价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才能给予人们充足的精神营养;只有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的市场产品才符合广大人民的共同意愿,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我们的校园文化市场才能繁荣兴旺,才有广阔前景。

同时,还要提倡多样性,这既是党的文化工作的“双百”方针在校园文化工作上的具体体现,也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广大大学生身心特点的需要,更是文化主旋律本身的要求。因为文化主旋律内涵丰富,反映主旋律的校园文化产品在题材、形式、风格和表现方法上要求多样化,而且更因为社会生活本身是丰富多彩,广大师生对校园文化的需求也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这就决定了校园文化产品从内容到形式的多样性。

2不断完善校园文化市场的结构,解决好“教育”与“娱乐’的关系

高校校园文化具有教育和娱乐师生两个功能,要坚持用健康、文明、格调高尚、师生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优秀精神产品和娱乐方式,丰富和繁荣校园文化市场,不断满足广大师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校园文化工作者负有正确引导校园文化消费,提高广大师生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责任,要利用各种渠道和方式,向师生宣传介绍高雅文化、严肃音乐和民族传统文化的经典,要以重大“红色节日”如“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节、“一二·九”爱国运动等为契机,用征文、演讲、辩论、革命歌曲演唱等形式,加大校园政治文化、高雅文化的市场占有率,增强校园文化的教育性,提高师生的政治思想水平和文化欣赏层次。要以提高师生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以先进性为先导,以广泛性为基础,确立校园文化精品战略,组织好校园文化精品的创作和生产,通过实施校园文化精晶战略,创造一批具有思想性、教育性和学校特点的,深受师生喜爱并有社会影响的文化力作,不断提高校园文化产品的社会影响力和市场冲击力。

同时,要抓好“雅”、“俗”兼顾工作,雅的主旋律的东西是实现校园文化教育性的需要,而校园通俗文化也是丰富师生文化生活,实现校园文化娱乐性的需要,它在师生中有较高的市场需求,它有缓解压力,释放情绪的特殊作用,是构建和谐校园的“缓冲器”、“剂”,同样不能被忽视。要针对校园娱乐场所、设施不足的现状,在学校政策措施导向下,重点用市场的手段,实现校园文化娱乐资源的优化配置,不断适应和满足校园娱乐文化市场的需求。

3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促进校园文化市场健康发展

严格有效的管理是校园文化市场健康发展的保障。没有有效的管理,校园文化市场就难以健康地发展,就不会有真正的繁荣。而这种有效管理是建立在校园文化市场繁荣和发展基础之上的,离开繁荣和发展的管理,就失去了工作的中心,就有可能成为阻碍校园文化市场发展的桎梏。抓管理,首要的是要建立和完善校园文化市场管理的法规和制度。这里有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和文化部门要对校园文化市场进行界定和规范,并制定和颁布管理法规;另一方面是高校校园文化工作部门,要结合各高校校园文化市场发展的实际,制定具体的管理制度,规范校园文化市场行为,让更多更好的校园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入市场。其次是要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的手段打击校园文化市场中的各种违法违规经营活动,维护合法经营的正当权益。再次是要坚持“扫黄打非”,净化校园文化市场。另外,还要重视校园文化的非市场化管理,即那些不能被市场所包容的文化因素的管理,诸如政治文化类、思想教育类、纯艺术类等内容,校园文化管理部门要通过恰当的手段,发挥各方面的力量来保证其在校园文化市场中的份额,不能让“俗”的挤掉“雅”的,非主流的冲淡了主流的。

4以机制体制创新为重点,大力发展校园文化产业,健全校园文化市场体系

文化产业是文化体制改革和创新的重点所在。对高校而言,问题在于校园文化有没有产业化的条件和可能。应该说,有一部分校园文化是具有产业化发展前景的,如文化演出团体就可以作为市场主体进行产业化运作,形成演出产业公司;与社会经济联系紧密的科研院所也可以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开拓科研文化产业,形成研发一体的产业集团;还有图书出版发行产业、体育服饰、设备产业、音乐美术品产业等等。

在建立校园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学校作为管理主体要发挥主导作用,对以前归属学校管理的有市场开发潜力的文化单位进行产业化改造,变主要靠学校经费投入为通过产业化改造达到经费自给自足,变高校文化优势为产业优势。

5认真研究和把握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律,增强校园文化的市场效益

高校利用校园文化开展教育活动具有这样几个特点和规律;一是自主性和非强制性,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是一种平等互动关系,教育者不具有强制力,受教育者具有自主自愿的较大自由度;二是寓教于乐,形式多样;三是关注热点,紧跟时代。市场规律主要表现在自由、竞争、效益等方面。校园文化工作者要善于研究和把握这些规律,重点要做好这样几点:

第一,校园文化建设要以市场为导向,受教育者需要什么,我们就“生产”提供什么,即校园文化建设要时刻以社会发展和教育对象的需求为中心来开展。同时,时刻关注教育对象的思想变化,它决定着我们下一步的“生产”计划和“生产”目标,决定着校园文化市场的有无及大小,决定着校园文化建设的成败。

第二,要注重校园文化产品的“包装”。这主要是从形式上要求校园文化要形式多样,为广大受教育者喜闻乐见、乐于接受。有了好形式才能承载更多更好的教育内容,才能具有竞争力和吸引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第三,校园文化市场建设要弘扬传统文化,高歌时代精神。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柱。当代大学生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对中华五千年文明积淀下来的民族精神具有无限神往,又具有完善自我的内在需要,校园文化工作者要因势利导,把大学生的这种内在需要转化为现实的需要和行动。

6加强高校校园文化的交流与沟通,逐步建立地区性校园文化市场

市场具有统一性和开放性,而校园文化市场目前却是条块分割的、封闭的。这是由于我们以前没有认识到校园文化市场的客观存在的结果。现在要改变这种状况,最便捷有效的办法就是加强高校间校园文化的交流和沟通,高校之间可以互通有无、相互竞争、共同提高。可以以省市为单位,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推动和协调下,对高校校园文化资源进行协调配置,在整体提高的基础上形成各校的校园文化特色。同时,还要加强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交流、碰撞和相互促进,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在碰撞中得到优化,最终实现校园文化市场与社会大文化市场的对接与融合。

7用市场文化激活校园政治思想文化市场

校园政治思想文化是指一定社会政治态度、思想和感情在高校校园的反映。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扩大和深化主流政治思想文化在大学生中认同和接受的程度。如何更加有效地完成这项任务呢?我认为可以借助市场文化激活大学生对校园政治思想文化的关注和思考,在理性思索中接受和认同主流政治思想文化。

这里所谓市场文化是指观念形态在市场中的积淀和积累,是社会文化市场中的精神和魅力。就是说一旦建立了文化市场,那么这个“市场”就对各类文化产品、活动、现象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吸引力、渗透力、辐射力的综合效应,具有一种非人为的张力,也可以理解为我们平常所说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作用下,可以激起人们对政治思想文化的思索。而且市场本身所具有的竞争观念、效益观念、平等观念、自由观念、创新观念、民主观念、法制观念等等,都是同政治思想文化紧密相联的概念和观念,这本身也会激发人们对政治思想文化的兴趣。由此可以推论,我们借用市场文化观念,或许会对大学生接受主流政治思想文化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篇(9)

观念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内核,它包括师生的思想意识、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理想追求,反映了学校师生的群体精神、文明气质、学校风貌,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工程”。我校通过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探寻到了“以特色活校,用质量立校”的教育方针,并成为全校上下的共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校园观念文化的口号:

校训:崇德、自强、笃行、创新

办学理念:创新发展

阳明二中精神:敢为人先、崇文尚德、团结协作、自强不息

校园文化的核心:热爱学生

校风:文明和谐、自强不息

教风:塑造人格、诲人不倦

学风:勤奋进取、学而不厌

以上理念的形成,对提高师生的凝聚力,鼓舞师生的斗志,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二、创新校园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就是指在班级中创设一种文化环境,制造一种气氛,树立一种正气,形成班里大家都喜爱和维护的习惯,并以此为教育手段,使学生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为达到此效果,我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班级文化建设。

1、创设优雅的文化环境。

首先,制定班级目标,在班级醒目之处张贴,使学生确立目标和方向,当然这个目标必须是明确、清晰,跳一跳会摘到的,而不是假大空或实现不了的;其次,制定班级公约、班纪班规和制度、量化考核办法等,使之对全班学生都具有公信力、约束力,学生一般不会轻易去违反;第三,各班设计、出版精美而富有教育意义的板报。板报可以根据班级实际设计不同的板块,并让学生积极参与命名、筹划、收集资料、张贴等全过程。在此理念的感召下,各个班级设计的栏目创意新颖,如: “拼搏争先”、“文海拾贝”、“小小数学家”、“星光灿烂”等等。板报有时结合本班主题班会或根据学校重大活动、传统节日和班级培养重点为内容而进行更新。这一切都是为了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即营造温馨、舒适的教室环境,让班集体成为学生的第二个“家”,让他们在“家”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生活的多彩并健康地成长。

2、精心组织多彩的班级活动。

对于班级的各种活动,我们鼓励学生人人参与。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参与习惯。每次活动的设计可以围绕班级的奋斗目标、围绕学校活动主题或依据班级实际情况开展。让学生在每次的活动中都有收获,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学校每周开设一节主题班会课,组织就学生中出现的某一问题讨论、辩论、交流、探讨;每学期举行学校或上级组织的主题教育活动,如艺术展览、校运会,各种学科类比赛、知识类竞赛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课外知识,锻炼多方面的能力,进而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上进心、竞争意识和参于意识,使班级凝聚力不断增强,班级文化形成更好的氛围。

3、激励性管理班级事务。

我校的班级管理主要是通过创“星级班”来实施的。每班满星为“五星”:即安全星、纪律星、劳动卫生星、文明礼貌星、学习星。在创“星”要求中涵盖了所有的班级事务管理。安全星、纪律星、卫生星、文明星每两周评一次,学习星每月评一次。量化管理达到规定的分值相应以“星”给予奖励。这种管理方法,一改以前压制型的班级管理,学生以创“星”为荣,并以此积极进取。

创设充满宽容、鼓励、向上、进取的班级文化,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是我校实践文化育人的途径之一。

三、创新校本教研文化

自从被教育局定为“洋思教学”试点学校以来,我校以此为契机,着力创新教学研究,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实施“洋思教学”模式的工作实践中,我校着力打好“三张牌”。

一是打好“理论牌”。组织全体教师深入学习《蔡林森与洋思经验》及“洋思教学”相关的教学资料,领悟其教育思想、教学模式、学校管理等方面的精髓,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为课堂操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是打好“探究牌”。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进行课堂的实施操作,通过反复观摩、评点、专题研究,并以传、帮、带等形式提高每一位教师的课堂操作能力。在探究实践中,学校要求每个科任每节课撰写《课堂教学后记》,每个科任每学期听课达8节以上;每个科组每学期举行3次以上的公开课,并且确立一个教研专题,要求有方案过程有总结有成效。教务处每学年组织一次以教研为内容的“教师论坛”活动,每学期必听教师的“六课”:即新教师的亮相课、青年教师的过关课、骨干教师的示范课、相同学科的研讨课、随堂检查的推门课、全校举办的竞赛课。以各种形式的教学研究过程,让每以一位教师达到灵活运用洋思课堂教学的目的与效果,从而切实提高师生教与学的质量。

三是打好“特色牌”。在探讨“洋思教学”模式过程中,我们发现必须结合校情实际灵活体现洋思理念,不能全盘套搬“洋思模式”。于是,在探究中总结出本校的教学特色:具有校本特色的“洋思教学”。如今,我校各科组各教师都能结合学生实际及教学设备灵活操作洋思课堂,并且不断积累,许多教师的教学论文或教学心得发表在各级教学刊物中。去年,学校开设了以“洋思教法与我校教学实际有机整合”为主题的“教 师论坛”,一方面积淀学校的教学文化底蕴,一方面深化并发展我校的教研特色。

篇(10)

德育目标是由各个部分相互关联所构成的统一体,其内容宽泛。德育任务在某种程度上即是这些构成德育目标部分相互关联的显现。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总的规格性的要求构成了德育目标,而德育任务对规格性的要求则相对较为具体。通过实施教育使学生符合建设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总任务的要求,符合接班人在思想品德方面的要求和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要求是德育的根本任务之所在。校园文化建设要与学校的德育教育培养目标相统一,其指导思想和具体内容也必然根据这些要求来确定和体现。德育功能在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中起奠基性的作用,校园文化以共有的文化氛围、人文精神气质熏陶和滋润着每一个在校的师生,使生活于其中的每个师生在价值判断、行为方式和观念思想等方面都受到教育。健康有益、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是教育、引导、团结师生的有效方法,为学校的德育思想工作提供了新的可供选择的视角,由此也成为了学校德育的重要渠道。学校可以发挥“红船精神”推进校风建设的导向作用,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学校德育的另一重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由于大学生还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事情的判断和把握处于一个确定的不确定性阶段,必须发挥“红船精神”的教育来引领净化学生的心灵,丰富内心的精神生活。为此,学校应该充分汲取“红船精神”的价值因子,实现“纯化”德育目标建设的目的。校园文化寓涵着德育目标的内容,其物质形态具有随意性、多元性和形象性等文化特点。它同时具有寓教于景、陶冶感情、优化坏境的作用。其非物质形态所包蕴的因素极为丰富,主要包括科学观、价值观、世界观和行为规范、教育态度、教育思想等不同层次,而所有的这些都是涵盖于德育目标所包含的具体内容与要求的,正是这种非物质的校园文化造就了校园文化的姿态万千的形态并使其各种形态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从而形成(锻造出)一所学校独有的“文化场域”或者效应,熏陶校园文化人的性格、情操、思想等。据此,要发扬“红船精神”,积极倡导“德育目标”的价值理念。将“红船精神”的实质性内核价值与德育目标的精神品性相结合,努力营造一种与德育目标相符合的校园文化。

2.坚持和发扬“红船精神”,坚持与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精神相结合

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坚持以人为本,从师生的实际出发,有利于统筹兼顾各方利益和科学配置各种教育资源,从而更好地遵循学生和教师的成才规律、教学规律、校园建设规律以及行政管理规律,使一切有利于师生成长成才和学校发展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推动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此,学校可以与坚持“红船精神”之首创精神相结合,发挥学校统筹兼顾的作用。通过将“红船精神”之首创精神融入师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积极推进“红船精神”之首创精神进校园、进课堂,帮助学生树立创新的价值观。以“红船精神”引领校园文化建设是时代的要求,是当前校园文化建设特别是教师文化建设问题的必须。建设优秀的教师文化,引导教师努力形成具有感召力的人格能力和精神气质,有助于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教师要运用“红船精神”强化师德建设,发挥高尚师德的熏陶感化作用。譬如,教师可以在相关的课程设计中讲解中国共产党如何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并取得成功的历史,从而引导学生理解这种诸如奋斗精神与艰苦卓绝的奉献精神。通过“红船精神”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作用,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追求,锤炼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并将这种精神与现实联系起来,在实践中完成大学生的自我成长。各高校通过组织以“红船精神”为课程背景的社会调查、社会考察活动和“红色之旅”考察活动、实践活动、志愿服务、研究生文教团等实践活动,品牌性的大学校园文化活动等,使青年学生真正感受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通过实践,学生感受到时展的脉搏,进一步增强自身的奉献精神、责任意识。坚持和发扬“红船精神”,积极倡导校园文化的创造性精神。不断通过“红船精神”的价值引导作用,鼓励学生创造的积极性,并同时与以人为本的价值原则相结合。所有的创造都是为了服务于人的,进而要全面提升人的综合素质能力。

3.坚持发扬“红船精神”,把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时代契机

红船劈波行,精神聚人心。“红船精神”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开天辟地,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夺取一个又一个新胜利,为人民谋求幸福生活。今天,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挑战,我们必须大力弘扬“红船精神”,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干劲,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校园文化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向导,在创造中求发展。校园文化建设必须运用“红船精神”以先进的文化引导青少年,以马克思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武装青少年,培养青年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提高青年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质。要坚持弘扬“红船精神”,努力把青年塑造成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共产主义的大力弘扬者、科学理论的坚定追随者、科学文化知识和科学精神的广泛传播者、健康生活方式的积极倡导者和社会主义道德的自觉实践者。要带领青年广泛开展科技文化活动,加强科学精神和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教育。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充分结合“红船精神”在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和艰苦奋斗等方面下功夫。要积极弘扬“红船精神”,要用发展的眼光和创新的思维,研究新情况,探索新机制,谋划新思路,推出新举措。

篇(11)

引言

从20世纪末开始,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出现了一系列变化:招生人数迅速增加,在校生人数倍增,招生和就业制度改革等等。截至2003年,高校毛入学率达到17%,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意味着高等学校的多样化。应用型大学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产物应运而生,其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思路、方法也必将受到应用型大学的特点所制约和影响。

应用型大学培养的应用性人才,应突出表现为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组织管理和人际协调能力的特点的新型人才,主要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基层工作岗位就业。要实现这样的培养目标,则应该有与之相应的校园文化。

一、应用型大学校园文化特点

大学校园文化是在社会人文环境和大文化背景下,在学校这一特定社会空间内,师生依据学校的特殊条件,在从事课内外的各项活动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的规章制度、组织活动和物质形态。高校校园文化通常分为物质文化层、精神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等四个层面,其内涵非常丰富,并且要始终围绕大学的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目标展开。应用型校园文化建设应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学校的办学方向上把握自身的规律和特点,笔者认为,应用型大学校园文化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1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做到有的放矢应用型大学的培养目标是:面对现代社会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工程领域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基层岗位开展务实教育,侧重理论与工程的结合、教育与职业的联系;注重培养学以致用、具有较强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以解决实际问题、维持工作正常运行的高等技术型人才。

1.2注重产学研相结合,突出实践教育基于应用型大学的培养目标,注重产学研相结合,突出实践教育是应用型大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应用型大学开展的教育教学科研也以解决社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推动产业发展为主要任务。因此,应用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应努力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为将来的毕业生尽快融入社会、适应工作岗位需要创造条件,也有利于校园文化建设体现时代性的特点。

1.3应用型大学的学生特点培养目标的合理定位,还要考虑受教对象的知识储备、能力基础和个性特征,以此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应用型大学的学生特点使他们的学术研究能力有些欠缺,对学理论不大感兴趣,但他们是一个兴趣广泛、喜欢动脑筋、实践能力强,充满着个性化、多元化特点的、适合从事应用型职业的青年群体。因此,因材施教对应用型大学来说有着特定的意义,那就是扬长避短,因势利导。

1.4突出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相统应用型大学强调培养学以致用的学生,而不是将其简单等同于培训一批批迎合市场逻辑的“功利化”和迎合公众口味的“平庸化”的人才,因此,培育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体现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是应用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原则。

1.5校园基础设施投入较大,但精神文化内敛不足应用型大学是近几年产生的大学新类型,由于产生时间较短,物质环境文化往往经过精心规划,吸取百家建筑之长,斥以巨资进行兴建,但在重视物质环境文化建设的同时,由于历史积淀不足,往往容易导致精神文化建设的滞后,而精神文化建设恰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

二、应用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作为大学的一种类型,应用型大学同其他类型的大学一样也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特点,其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面对这样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用型大学的校园文化应如何建设?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2.1明确培养目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规划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要求“全国高校都要始终不渝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全方位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多方面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其次,必须全面规划、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大学文化建设是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该纳入学校的总体规划,加强领导。

2.2知行合一,投身实践,开展各种鲜明、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教育要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这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两条基本途径,更是应用型大学办学的根本着力点。因此,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要求我们做到知行合一,投身实践。通过多种渠道如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鼓励大学生走进社会,并通过组织充满朝气的第二课堂活动等来为大学生提供学以致用的舞台,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培养出应用型创新人才。

2.3环境文化引导精神文化建设,加强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环境文化是校园精神文化的载体,体现了大学的价值取向、审美趣味,承载着大学的历史。环境文化建设要区别于艺术文化建设,它不在于追求时尚和标新立异,不在于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环境文化建设要有着深刻的教育学和文化学的意义。首先做好文化引领工作。利用教学楼走廊,宣传栏等构建环境文化建设主体,设置标语、名人名言灯箱语录牌等张扬人文精神,浓郁学术气息,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学习生活氛围。其次,适当设置人文景观。人文景观的设置要体现公民道德规范、职业道德要求、素质教育实施、人文精神培养、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等。人文景观的设置可以极大增加学校的文化积淀。以人文本,创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使学生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过程中,渗透人文精神,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结束语

作为我国高等院校重要的组成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是社会的需要,是时代的要求,其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大学科学发展的重要一环,为大学的科学发展提供了智力保障和精神支持。因此,应用型大学在发展的道路上,一定要充分的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积极的从物质、精神、行为和制度入手,多管齐下,以培养社会主义社会合格的接班人为工作核心,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指导,结合院校办学特点和人才培养方式,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到学校的日常工作中,最终达到理想的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各级教育毛入学率.[EB/OL].

[2]宣勇,单玉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建设中高等教育理念的融入[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2.30(3).302-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