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八年级上地理总结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初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在教学中进行目标的细化,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角度进行落实。即不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和学习地理的基本技能,同时还要求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或了解知识获得的过程,为了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公民,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观念及爱国情感。
教学中,要视学生为知识的创造者,而不仅把学生当作一个知识的接受者培养。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只有学生学会了学习,教学才变得有意义和有希望。要实现这一教学理念,教学手段要灵活多样,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在班级教学中,班级之间有差别,学生个体也有差异,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用分层教学,以先带后,承包互帮,展现学生个性风采,凸现团队式学习,建立学习型小组。遵循进步就是优秀的原则,突出过程性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二、结合学生实际,加强学生的地理基础,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这批学生大部分在初一没有学好地理,地理基础较差,甚至一些地理常识也不具备,更不用说养成地理思维和方法,在观念上他们把地理当作副科、次科,对地理学习不重视。对初二的学生来说,由于地理是综合科科目,在中考中所占的分数不多,学生也轻视地理学习。我们的学生在初一阶段成绩也很差,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缺乏自信。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不认真,练习作业应付了事。针对这些情况,我在课堂上时刻通过激趣是学生保持注意,重点要求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多从初中生活,地理学习等方面给以方法的指导,在教学中渗透先进的学习观念,让学生体验成功,培养自信;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突出强化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抓紧、抓好课堂教学环节,搞好常规教学,开展多样化的学习形式
由于初中地理强调对地理事物原理的分析,重在说“理”,难度较大。因此,我在备课前,认真研究教学标准,综合各种版本教材,结合学生实际,适当增加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深度。平时多收集一些相关的时事材料,如“地震”,火山,神州五号成功返回,台风事件等,结合本地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建议成就,注重生活与所学知识内容的联系,以生活中的材料作为知识兴趣的切入点,把握好每节课的重点、难点,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写出较好完整而详细的教案。
在备好课的基础上,讲好每一节课,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教学效果,是提高地理教学成绩的关键。在课堂上准确无误的向学生传授教材知识,经常启发学生思维,注重教学语言的生动性、趣味性,分析问题深入浅出,列举学生喜闻乐见的事例剖析难点,创设宽松的课堂气氛,师生互动,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性,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挂图,图片,标本,有时借助多媒体展示地理事物的形成过程,如:地形剖面图、锋面雨的形成等。让学生增强了感性认识,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能力,课堂效率有较大提高。第三,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有关章节内容,对全体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如大气污染,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利用与生态破坏等。
我在教学中尝试开展多样化的学习形式,培养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如开展研究性学习,地理小论文,野外考察,调查报告等。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获得收集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利用地图,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辩证的思维方式及其表述能力等。通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具有活跃的思维,从而达到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的。
四、不足之处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4-0044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具有很强的思想性、生活性和实践性。新课标要求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通过地理学习,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必须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学生关注全球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下面,笔者将简要谈谈对实施初中地理课堂情感教学的些许看法。
一、构建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初中生学习动机和学习目的不明确,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对地理感兴趣就学,不感兴趣就不愿意学。因此,在课堂上,地理教师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知导行、以趣引思,努力建设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建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课堂上,教师不能开展一言堂、不能喋喋不休地讲,学生被动地听,而应该充分发扬民主,让学生围绕学习主题畅所欲言;并且教师要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做到“撒得开,收得拢”,而不是放羊。我们以学生司空见惯的一次性餐具为例,有学生评价这种生活方式的利与弊。学生展开探讨,进行争论,充分发挥,各抒己见,权衡“一次性”的利弊达成共识,使学生明白自己行为的对错,进而指导自己的行动,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尽自己的一份责任。这样的课堂,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明白了道理,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提升地理教师的地理素养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对地理教师的好恶,直接影响教学开展和学习效果。学生喜欢地理教师,就会喜欢他教的课。怎样让学生喜欢自己,盼着上地理课呢?这就需要地理教师有很强的教学技能和教学技巧,使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保持高度集中,让学生有这么快就下课了的感觉。
例如,学习八年级地理《中国的行政区划》内容时,学生在短时间内记住34个省区名称难度很大,我们就可以编写顺口溜来辅助记忆:“两湖广宁重河山,五江港澳青陕甘,云贵西四北上天,内蒙台海福吉安。”这样,学生的记忆难度降低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再如,学生对省区轮廓的识别难度更大,教学时,教师就可以边绘画某省区轮廓,再配以生动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记忆:青海像一只卧着的兔子,陕西像一只坐着的兔子,湖南像人的侧头像等。此时,学生惊讶地赞叹到:“老师画的太像了,描述太准确了”。学生的言语声表达的是对教师的佩服。地理教师娴熟的绘图技巧、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亲切自然的教学态度,都会得到学生的认可,从而使学生喜欢上地理教师、喜欢上地理课。
三、利用生活实例进行情感教学
地理学科本身就是研究人地关系内容的,要让学生充分认识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性,不能简单地说教,而应该以学生能感受到的、看得见的实例教学,这样的实例更具说服力。
以近几年河北严重的雾霾天气为例,让学生展开讨论,从不同角度分析雾霾产生的原因,对我们日常生活带来的影响,进一步思考作为中学生的我们能为环保做点什么。学生积极发言,阐述各自的观点,因不同的观点进行争论辩解,最终达成共识会心一笑。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还会没有兴趣,学习还会不积极吗?
四、开发课程资源,转变教学方式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途径更加广泛,课堂不再是学习知识的唯一途径。因此,教师要转变思想和观念,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例如,学习《天气与气候》内容时,提前一周时间给学习小组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收看中央电视台一套新闻联播之后的天气预报,注意观察天气符号,选择三个城市记录天气预报内容,然后进行比较,总结天气的要素、特点,给全班同学汇报,其他小组可以质疑和补充。并抛出问题“为什么要关注天气?”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进行归纳得出结论。这样,学生就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获取,并且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更好地渗透地理课程基本理念。
五、创设问题情境,以境育情
在课堂上,教师要学会不断地向学生抛出问题,在“问题”的驱动下,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调动他们的思维,积极参与教学,达到以境育情的目的。
一、地图的重要作用
1.内容丰富,便于学生记忆和分辨地理知识
初中地理教材中蕴含着大量复杂繁琐的地理专业名词,如气象图标、山川地名、河流大洋等,对于这些大量需要记忆的专业知识点,很多学生会出现学习困难,尤其是对于一些记忆力能力较差的学生,想要在短时间内记忆和分辨类似的地理知识更是“难于上青天”,甚至出现厌学情绪。
地图作为地理教学的辅助工具,不是单纯字词的展现,各种地理知识都有自己专属的立体空间画面形式的地图。地图的出现可以将平面化的地理知识空间化,更丰富形象地展现各种抽象难懂的知识点。通过地图教学方式来认知地理知识,可以更清晰明了地在学生脑海中构建永久性的记忆模块,帮助他们记忆和分辨地理知识。
2.空间立体,便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随着多元化教学手段的不断深入,当代初中地理课程中很多教学要点都可以使用各种手段来进行平面或者立体的地图展示,如多媒体、沙盘立体模型等。以多媒体展示地图为例,这种富有空间变化的地图,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思维能力,将抽象的地理知识转化为立体的影像进入大脑皮层,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层面的了解。各种空间感的建立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新的地理知识,提高地理知识的想象和思维能力。借助于空间思维的优势,学生可以通过对地图视觉上的观察分析将地理知识与现象结合在一起,发现其中隐藏的各种地理规律。深入学习的过程可以给学生的情感带来极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在探索欲望的驱使下,他们会更愿意积极面对各种地理知识难点。
二、 地图应用的具体策略
1.以图激趣,强化学生地理学习自主性
兴趣是一种富有积极感彩的心理活动,可以使人的大脑皮层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进而演变为良好的学习动机。莎士比亚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初中生的身体和心理发育正处于一个急速成长的阶段,他们对于新鲜事物往往更感兴趣。针对现阶段大部分学生觉得地理教学枯燥的现状,教师可以借助地图的优势,以图激趣,提高学生地理学习的自主性。
结合这一学习特性,教师可以在课时教学中采用地图的形象性特点抓住学生眼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顺利导入新课。如在湘教版八年级上册“中国的水资源”学习中,可以展示一些水资源分布的地图、水资源需求地图以及与水有关的中国地区彩图等,让学生通过观察,很自然地将中国南方傣族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北方干旱广袤的沙漠景象等与中国水资源分布的地图结合起来。通过图片导入以及鲜明对比,将中国水资源的分布现状、分布特点、需求特点一目了然地呈现在学生眼前,直观简约的展示形式更便于学生总结出中国水资源的特点,如总量不少但是人均低、南北方分布不均衡等。
2.索象于图,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初中地理教材中有大量地图,作为书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图的存在不仅可以简化书本的文字描述,还能起到“索象于图、以图析文”的作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地图作为形象直观的教学工具,更便于学生理解复杂的地理知识,扩大学生视野,营造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例如,在湘教版七年级上册“世界的人口”的学习中,关于世界人口的特点,可以让学生观察“世界人口的分布”、“世界人口稠密区与世界人口稀疏区”、“世界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三幅对比性地图。让学生明白世界人口的分布呈现一个不均衡的状态,如面积广袤的美洲人口数量不是最多,但是亚洲东部和南部的小面积区域中人口密度反而过大。再通过观察“世界人口稠密^与世界人口稀疏区”地图,总结出世界上主要人口的分布地带,通过引导学生研读这些地带的地形、气候、温度、经济、社会发展等因素,总结归纳出“世界人口分布不均原因”的概括性地图。从这些总结性的地区分布上,学生可以很明显看出地区所属的国家范围,如中国、印度等,在这个基础上研读人口过多带来的问题困扰就显得轻松许多,更容易明确人口过多导致的贫穷、住房紧张、资源破坏等带来的消极影响。利用以图析文的优势,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参与人口问题的治理,学生通过分析思考给出诸如“人口多的国家如印度可以实行计划生育、人口少的国家如欧美等可以采取鼓励生育的措施”等解决办法。
3.引入板图,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板图属于地理教学中地图的一种简化形式,相对于丰富翔尽的地图而言,板图更直观、形象、重点化地展示地理要点,更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这种教学手段可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
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借助板图的优势来突破教学重难点,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例如,湘教版“中国的地形”教学中,教材中涉及到中国山脉走向的知识,通过常规地图也可以观察到山脉的走向特点,但是总体感觉较为混乱,不利于学生分门别类地掌握山脉特点。因此,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先画出中国的轮廓图,利用中国山脉所处地理位置的特点依次进行勾画,如从东西走向,在黑板上描画出: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用其它颜色的彩色粉笔进行文字标注。再依次按照南北走向、东北―西南走向和西北―东南走向画出所属山脉形状和名称。这种每勾画一组搭配一组山脉知识点讲解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形象地认识中国每一条山脉的走向、特点,加深山脉差异性的记忆。同时,在结合对应山脉图片欣赏的基础上,增加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三、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地图作为当代新课标改革后的重要教学辅助工具,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质量、培养学习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只要好好利用地图,最大化地发挥地图的教学优势,看似枯燥乏味的地理知识学习也可以变得津津有味。因此,作为初中地理教师,要学会发现地图教学的好处,懂得活用地图的技巧,将地理知识与地图完美融合在一起,帮助学生在看图、用图的过程中轻松掌握各种地理知识。
参考文献:
[1] 王向阳.地图教学三策略[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10).
关键词:
气候;地理技能;教学策略;人地关系
初中地理学习中“气候要素”占有重要的地位,相关气候的学习需要帮助学生掌握很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对于学生“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等方面也具有很大的意义。
一课标要求
2011年公布的最新修订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标准对“气候”的要求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三方面。第一、能够辨析一些基本的概念,掌握常规的反映天气气候的时空分布图表资料的阅读方法(主要涉及1、建立概念天气与气候的区别;2、初步培养从图表获取信息的能力气温与降水的分布特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第二、能够描述某区域气候要素的时空分布情况对主要特点进行概括说明;(对气候知识简单应用,初步培养心智技能)。第三、结合实例,简要说明气候要素与其他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气候要素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培养地理要素综合的能力,建立人地关系)。
二教材关于“气候”内容的安排
人教版课本对“气候”内容的安排是从世界到中国,认识是由远及近,从宏观到微观的逻辑顺序。
(一)七年级建立天气和气候概念的教学策略
通过海陆分布的学习,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空间差异在地图上有了初步的认识。对于气候抽象的地理学概念,学习难度相对较大。这就需要将学生多年累积起来的生活经验利用起来,借助这些感性知识,通过抽象和概括,激活孩子的抽象思维,形成概念。尤其是对于天气和气候这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应利用比较法,突出概念的本质特征,让学生顺利接受,把握准确,在比较中明确了二者的差别,也渗透了地理学科思想中的“区域差别”和“时间尺度”的概念。
(二)培养从图表资料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地理教学中的读图分析,提取信息的能力是地理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地理心智技能的一种手段。地理心智技能不是简单地动手能力,而是指导动手操作的头脑中的一种内部语言,借助头脑中的内部语言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地理心智技能可以有比较明显的心智活动步骤,可以是概念、原理等知识应用与转化的思维活动程序,这些活动往往承载着地理信息的转化,体现在对习得的概念原理的应用。世界地理七(上)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学着利用图表,进行学习,从图表上获取信息。学习“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和“降水的变化与分布”的内容,先要学会从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上获取气温和降水的时间变化等简单的信息,再说出随时间变化的特点。反过来,锻炼学生根据数据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锻炼动手能力的同时深入理解图形表达的地理信息,开始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心智技能。通过前面对读图能力的培养训练,面对世界气温分布图和世界年等降水量分布图,通过读懂等温线和年等降水量线地图,来试着自己通过地图信息说出气温和降水的空间分布差异,认识地理学中“差异”;从差异中寻找分布的特点,进一步在锻炼读图分析能力中开发心智技能。在“世界的气候”的教学中,主要是通过阅读世界气候分布图,找出几个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区,从不同气候类型中明确区域间要素差异的存在。联系前面学习的,经纬网,海陆分布、地形等知识,通过看图举例说明三要素对气候的影响,再举例说出气候对人类的影响,通过感性认识建立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通过气候影响生活的感性实例,开始渗透地理学科的人地关系思想。
(三)运用资料归纳大洲气候特点,以区域案例加
深气候知识的学习,推进地理技能的培养本部分,实际上还是将上阶段没有深入落实课程标准,通过具体的区域案例加以落实。有选择的用好世界地理的不同尺度的区域案例,训练、提高学生概括、总结区域气候特点的能力,选典型案例,引导探究,认识气候与其他地理环境要素相互影响的例子。教学策略以《欧洲西部》为例,发达的畜牧业是本区域的一个重点内容,思考发达的畜牧业和气候的关系,首先,利用气候分布图指出气候类型,在利用图表简单分析出气候特点;然后,说出该区域的气候特点利于发展畜牧业。通过进一步培养了学生提取信息,分析问题,总结归纳的能力,进一步锻炼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心智技能。
(四)在探究影响气候因素中进行区域要素综合
在八年级的学习中应该培养学生地理要素综合的能力,树立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的地理学科思想。中国气温和降水的学习,利用已有的读图技能,读图分析中国的气温和降水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分布。然后,加强从图表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进一步提高读图、综合、表达能力,将中国气候类型的分布图与中国地形图、中国经纬网图和海陆分布图(培养学生从图中自己提取所需要的信息的能力)分析所在地的维度,海陆,地形等地理要素差异,进行初步综合,找出影响气候的因素,并且归纳出我国的气候特征。具体实施策略:可以先以北部东西气候差异分析得出海陆因素的影响。结合分析过的漠河、天津、海口的气候特征资料,对海陆因素,地形因素相差不大的东部季风区气候的南北差异入手,分析得出纬度因素的影响。接着拿青藏高原与同纬度地区相比气候差异,得出地形的主要影响因素,同时利用横断山区气候垂直变化的例子,在气候的南北东西差异的基础上地形的影响使我国的气候进一步复杂多样。总结出我国气候复杂多样的特征。结合课本活动“对比齐齐哈尔与巴黎,北京与纽约的冬夏温差”进一步明确冬季风和夏季风对气温的影响。通过课本活动内容对比处在同纬度的阿拉伯半岛和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分析景观差异,气候差异原因。对学生的表达要强调由海陆因素形成的季风对我国降水的影响,从而说明我国季风气候显著的特征。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体现我国气候雨热同期的优越,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五)以生活化的实例说明气候对人类的影响,向学生渗透人地关系的学科思想
地理学科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人地关系,初中阶段虽然不能像高中一样进行深入透彻的探讨人地关系,但是,必须要有人地关系的意识和概念。让地理课堂教学与社会发展、现实生活紧密相连。让地理回归生活,为生活服务,在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渗透人地关系的思想。如:以学生所生活的大港油田地区为例(炼油厂位于油田城区的东南部,一中和四中位于炼厂的西北方向),每年夏天城区大部分地区受到炼油厂难闻臭味尾气的影响,不敢开窗。由于这一点学生们最熟悉,课堂上以此问题学生看地图展开分析:1、为什么一中和四中夏季总有臭味影响,冬季却很少?2、怎么解决?假设炼厂搬迁,搬到哪个方向对城区影响小?3、如果炼厂改建成燃煤暖气供热站,烟尘对城区影响大吗?4、搬迁,或改成暖气供热站,污染物对油田城区影响不大,影响其他地区可不可以?探究、分析回答四个问题的过程,对人地关系的理解便是逐层的推进的过程。第一,从现象中发现问题,利用地理知识寻找原因(发现季风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第二,寻找解决办法,从简单的搬迁减少对城区影响,全面认识季风变化的影响(结合了风向和地理方位)。第三,原地改造暖气供暖锅炉,将当地季风风向的变化,和气温的变化综合考虑得出了,危害的最小化和利益的最大化(但没考虑“地球村”整体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第四,将人地关系从局部扩大到全局。(不危害自己区域,也不能危害其他区域,建立“地球环境的整体统一性”的人地关系概念)地理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地理与人们的生活更是息息相关。同时,地理作为中学阶段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在帮助学生认识客观世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进行教学才能让学生学得轻松高效,也将是我们地理教学者不断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素娟.教有智慧的地理[M].北京出版社,2011.
实施地理新课程,包括很多方面,课堂教学是最主要的,是新课改的“主阵地”。新课程对地理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但目前一些地理课堂仍存在填鸭式的纯粹地理知识的传授,或是以为在课堂上搞搞学生活动就是新课改,并没有把三维目标落到实处,只是形式上的走过场。然而,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课堂应该注重体现地理课程标准提出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与“.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这样的地理课堂教学才具有实效性。
地理是一门紧密联系生活的学科,因此,地理课堂教学就应该密切联系生活,更加重视对学生能力和正确的人地观的培养,要引导学生对生活和周围环境进行观察、思考、调查研究,进而找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与方法。这样的地理课堂教学才更具有实效性。
地理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评估关键应该是把重点放在课堂教学是否有效上,即教师的教是否切实有效,学生的学是否富有实效。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这要求教师转变地理课堂的教导的模式和学习的模式,这对地理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对地理课程标准有深刻的理解,对地理教材作科学的处理,对课堂教学作合理的设计,对学生学习作正确的引导。
本文结合自己两年的新课程改革实践,对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其实效性进行深入的分析。
一、创设教学情景,启发地理认知
1、联系生活体验,加深地理理解
“教育即生活”,课堂教学是生活的一部分。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生活领域,包括学生的生活环境、生活状态以及生活经验等,注意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加工、再现,以便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从而使学生体验愉快的生活化的地理学习,感觉地理课程内容实际,也就是实现课堂教学内容实效。
[案例1] 让生活见闻帮助理解地理知识
在让学生理解“交通是发展经济的‘先行官’”时,设问:“我们增城市的行政中心在哪里?”学生答:“荔城街。”再问:“荔城街是否我们增城市的经济中心呢?”学生答:“不是。”问:“是哪里呢?”齐声答:“新塘镇!”追问:“为什么?”学生根据自己所知所闻,纷纷说:因为有铁路,有高速公路,还有码头等。最后总结说:“看来真是‘路通财就通’啊。”
由此学生对交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扮演着“先行官”的角色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
[案例2] 让生活经验升华为地理知识
在组织学生归纳学习各种降雨(包括地形雨、对流雨、锋面雨)的成因时,为了使学生理解都是由于气流上升凝云致雨造成的,就让学生回想在家里煮开水或煮东西时,一提起煲(锅)盖,看见有什么现象?学生马上议论起来,作答:看见有蒸汽升起;看见有水滴从煲(锅)盖上掉下来。最后再让学生悟出:气流在上升过程中就好像煮开水的水蒸气上升遇冷凝结成水滴掉下来那样形成降雨的。
在归纳学习四种降雨类型的特征时,让学生思考讨论用一些生活化的词语分别形容它们,学生对此颇感兴趣,热烈地讨论起来,经过一番推敲,形容地形雨勇攀高峰、锋面雨冷暖交加、对流雨青云直上、台风雨旋转抬升。
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地理教师不只是课程资源的被动使用者,而应兼作课程资源的主动开发者。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是配合课堂教学主阵地结合生活、发掘生活上的地理知识,并加以开发和利用,生活互融,让地理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如上案例所述让学生联系生活见闻、生活感想、生活经历、生活体验等整合地理教学资源。地理课堂教学的内容整合可以用下图表示:
由此可见,培养学生从生活出发来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进而利用地理知识去观察和了解生活,这样会更有实效。
2、利用多媒体,促进地理感知
地理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提出:“关注现代信息技术对地理课程的影响。在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和教学评价中,要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通过制作PPT课件、浏览互联网网页、建设专题学习网站、观看录像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增加地理教学素材,丰富学生地理知识,达到教学手段实效。
[案例3] 让地图“动”起来形象感知地理规律
在阅读“我国东部雨带的移动示意图”和“锋面雨形成示意图”时,如果让学生看这些静态的地图,学生很难掌握雨带移动的规律和锋面雨的形成过程,但用Flash软件把它们设置为动态,即在不同的时间显示雨带移动的地区,动态显示冷暖气流相遇交锋的过程,即使教师不再说明,学生也可以明白图的意思,并且在其头脑中留下雨带移动和锋面雨形成的情境。这样,就把一个比较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了,从而达到了显著的课堂教学效果。
[案例4]多媒体丰富普及地理知识
如在组织学习“东南亚多火山地震”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加插展示如下图片与视频:2004年12月26日,在印度洋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的里氏8.9级特大地震,引起的巨大海啸使10余个国家遭受严重灾害,15万人失去了宝贵生命、数十万人受伤、数百万人无家可归……
又如在组织学习“中东——世界热点地区”时,利用互联网让学生实时浏览观看当天发生的有关中东纷争的国际时事新闻,很好的让学生感性地了解到中东成为世界热点地区的事实与原因。
这样既结合了时政热点,使学生热切求知,又清晰地向学生传授了地理知识,使教学手段实现多样化,促进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通过以上途径,可以较好地创设地理教学情景,启发学生进行地理认知,实现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效。
二、设法培养兴趣,开发地理思维
1、应用语言艺术,巧记地理知识
教未见其趣,必不乐学。兴趣是智力开发、思维发展的原动力,是形成地理学习能力的“助推剂”,是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的。教师应通过生动的语言、有趣的事例、多样的形式,引导学生轻松愉快地进入地理课程“学习之门”,从而喜欢学、主动学,灵活巧记地理知识,实现课堂教学中培养学习地理兴趣的情感实效。
[案例5]观察地理模型,风趣语言引导巧记地理事物
如组织学习“中国西高东低三级阶梯的地势”时,有些学生对三级阶梯的名称序号容易倒记,即本来是从西到东、从高到低分别是“第一、第二、第三级阶梯”的,却倒反记成最东最低处是“第一级阶梯”,最西最高处是“第三级阶梯”。因此,授课时可带学生到地理园观察“中国地形模型”,直观地认识中国西高东低三级阶梯的地势,然后设问:“我们上下楼梯数楼梯数时一般是怎么数的?”学生答:“1、2、3、4……,是从小数到大数地数的。”再追问:“那么我国地势是上楼梯还是下楼梯呢?”学生马上会意的笑着说 “是下楼梯的!”由此学生就巧妙地记住了三级阶梯的名称序数。
要把地理知识的难点有效地变为学生内化的地理知识,在课堂教学中,语言与情感很关键,语言生动风趣、情感激越,则能做到事半功倍。地理教材中,人文地理有些内容虽然比较枯燥,但这些知识是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的重要素材。因此,教师的语言应该诙谐幽默、生动风趣,把情趣和理趣结合起来,使课堂充满笑声,充满和谐、愉悦的气氛,让学生在乐中学,在趣中学,这往往比枯燥的说教更见效。学生激发起学习地理的兴趣,就能达到一定的地理课堂教学实效性。
2、链接其它学科,发展横向思维
正如右图所示,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联系紧密,横向知识的联结,构成知识网络。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应有机地链接其他学科的知识,发展学生的横向思维,使知识网络构成实体,有效地促进地理课堂教学。
[案例6] 联系语文诗词加强地理学习
我国文学宝库中众多的优秀诗文包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平时注意收集并编辑成地理诗词综合练习题,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所教内容把适用的题目拿来考考学生,既活跃课堂的气氛,又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识。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形象地反映了受到地形因素对气候的影响;“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反映的江淮地区的梅雨天气;“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描述内蒙古高原的景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春风”是指夏季风。
[案例7] 音乐辅助导入地理课堂教学
如在开讲“富有特色的旅游地区——西双版纳”时,让学生欣赏歌曲《月光下的凤尾竹》,使学生在优美动听的歌声中很快进入探求西双版纳美丽风光的学习欲望;在讲述“长江”时,以一曲《长江之歌》音乐视频,带学生领略长江的气势磅礴及哺育各族儿女的伟大,激发学生进入长江的自然环境的探究学习中;在组织学习“黄土高原”时,播放《黄土高坡》的音乐视频,让学生一下子被那广袤的黄土覆盖区及其千沟万壑的景象吸引,使学生如临其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迅速投入学习;在讲述“深圳经济特区”时播放《春天的故事》导入;讲授“新疆的绿洲农业”时播放《吐鲁番的葡萄熟了》;……
在地理课堂上利用古现代诗词、谚语顺口溜、歌曲影视名、生物科学等应用到教学之中,学生会感觉地理学科也蕴藏着多少其他文化知识,并不是单一的、枯燥的知识,从而产生一种崇敬地理的情感,自发地在课内外查找收集一些其他学科中与地理相联系的知识,在课堂内外与同学分享。这样可以实现“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目标,从而达到课堂教学实效的目标。
通过以上方法,激发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可以较好地开发地理思维,实现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效。
三、析图绘图,认识地理事象,培养技能
“地图”是地理教学中的“第二语言”,地图不仅可以反映客观世界,而且能够认识客观世界,因为地图具有认知功能。地图不仅是重要的地理教具,而且是地理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地图的阅读、分析等一系列思维活动,空间智能得到开发,学科能力得到培养。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建立地图思维,在学习时尽量挖掘地图中的显性和隐形地理信息,认知、感知地理事物和地理规律,解疑释惑,掌握地理知识。
读图析图是地理学科的基本技能,如何培养训练学生的这种思维实形,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就要做到既要“让图现形”——挂出图来、画出图来、标出图来、指出图来、注出图来;也要“让图稳形”——文字与地图的转换,大脑影像与地图转换……
[案例8] 分析统计图表认知地理事实
组织学习“珠江三角洲的经济”时,引导学生观看教材中的图7.1“珠江三角洲”、图7.2“珠江三角洲地区吸引的外资占全国的比例”、图7.3“珠江三角洲外资的主要来源”、图7.5“珠江三角洲和全国人均GDP增长曲线”等统计图,讨论分析回答以下问题:①珠江三角洲对外开放的有利因素(包括区位因素、人文因素、政策因素);②分析珠江三角洲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变化;③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变化上,珠江三角洲地区和全国的趋势有何差异?④这种差异在20世纪下80年代中期后,变得越来越明显。请你分析其原因。
学生通过读这些统计图分析,讨论得出结论,认识珠江三角洲依托毗邻港澳及其侨乡的有利条件,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带动作用。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学会通过数据说明问题的方法。
[案例9] 指导学生绘图学地理
在学习“台湾省”一节时,可采用指导学生绘制台湾省地图学习,教学效果很好。
①首先绘制出简易经纬网,特别标注北回归线,再在黑板上画出图例符号;②教师在黑板上画轮廓图示范,边画边指出应该注意的问题,然后学生画图;③画上地理事物后填注地名;④教师巡回检查,个别辅导。
这改变了过去教师指图,学生回答的常规教学方式。教师画图示范,指导学生动手画图,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绘图能力,而且加深了学生的记忆,有利于学生记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通过有形有实的地理图表进行思维,有利于思维的发展和地理空间概念、规律建立,完善学生的空间思维,实现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思维实效。
四、开展课堂活动,提高地理素质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客体”。积极主动的地理学习,才是有效的学习。从哲学的角度去看,在教与学这一矛盾中,学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这是因为学生本身的学习动机与学习状态是学习是否成功的内因,教师提供的教学指导只是一种外因,真正起作用的是学生的内因,而不是外界的因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设计多种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动脑、动手、动口,提高地理素质,达成良好的地理课堂教学实效性。
[案例10] 开展地理“让我讲”发展才能
为拓展地理知识,发掘学生才能,发展地理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地理口头表达能力,本人在课堂教学上曾开展地理“让我讲”活动,并以即时评价激发学生参与地理学习的动机和热情。下面以八(7)班陈兆锋同学在学习“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课前演讲的《“火洲”中的火焰山》为例:“火洲”中的火焰山八(7)班 陈兆锋“火焰山位于吐鲁番盆地中间,《隋书》称赤石山,东西长达100千米,南北宽约10千米,海拔约500千米。
火焰山为红色的砂岩构成。既无树木,也无花草,山势曲折,现状怪异。在烈日照射下,红色砂岩熠熠发光,宛如阵阵烈焰,就像燃烧着的巨龙,奔腾跳跃,蔚为壮观。同时气温也相当高,最高记录是49.6℃,创造了我国目前气温的最高值。
那么地处西北的火焰山气候为什么这样炎热呢?原因就是云少雨稀,气候干燥,每年晴天在300天以上,降水量不到30毫米,蒸发量竟高达300毫米,是降雨量的10倍。它所处的吐鲁番盆地地势低洼,最低处低于海平面154米,是我国陆地最低点,也是世界第二洼地。
周围的群山环绕,夏季强烈的阳光辐射能积聚在盆地里不易散发,沿着群山的下沉气流连续不断送来热风,所以在这里记录了我国的最高气温没‘火洲’之名当之无愧。”
陈兆锋同学演讲完后,八(7)班的同学与老师一起对其进行评价,评价量化如下:
1、选讲内容题材好,有趣味
2、表达清楚、流利、声音大
1
3、能拓展课外知识,知识性强
4、讲述有创意,讲得绘声绘色
从上面评价量化表可看出对陈兆锋同学这次的地理“让我讲”评价属于“好”的等次。通过地理“让我讲”课堂活动,不仅大大地增长学生的见识,开阔学生的视野,而且增强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判断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地理基本技能,如指图能力、地理分析能力等。随着一个个学生走上讲台演讲,及学生互评,教师终评,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不断进步,不断提高了地理的综合素质。收到良好的地理课堂教学效果。
在学期末,还可以根据评价的结果,师生共同合作把一些好的地理“让我讲”素材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分类,装订成册,挂在班级供学生课后阅读学习。从而也培养、锻炼学生的动手整理资料能力。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有创意的动脑;有作为的动手,如绘画(地理图表、漫画、示意图)、剪贴(报纸、杂志)、做(地形模形、实验)等;有见解地动口,使学生进行地理学习的过程是一种积极参与,通过学生参与实效,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素质与能力,也就是实现了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结语:
总之,在新课程地理课堂教学上,我们应该多想办法,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教予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形成一定的地理思维,培养地理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懂得“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与“.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以达到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与能力,增强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李文.对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思考. 【J】地理教育,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