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音乐课堂教学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作为新时期的小学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做到从学生学习需求和心理特点出发,设置契合小学生学习实际的音乐教学活动,使学生都能积极主动且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学习活动中,如此,才能真正达到素质教育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教学目的,促进音乐课堂教学质量获得大面积提高。下面,笔者就在结合自身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优化音乐课堂教学,提升音乐教学效果的几点方法和途径进行个人观点的阐述。
一、遵循“以听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艺术审美
音乐是一门诉诸人类听觉器官的艺术。作为小学音乐教师,虽然我们的教学任务包括向学生传授一些概念性与理论性的音乐知识,但是也要明白音乐是要靠“听”才能感受到它所具有的魅力与吸引力,而且更多时候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所以,我们在小学音乐课堂上应该遵循“以听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以此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艺术审美,让学生对音乐产生浓浓的热爱之情,并由此提高学生的音乐艺术鉴赏能力。
比如,在学习六年级上册中《我的祖国》这一单元时,第一课时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听赏歌曲《我的祖国》能哼唱其主旋律,感受这首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在授课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在“听”音乐时艺术审美得到提高,我没有直接教唱这首歌曲,而是简明扼要地进行了背景介绍:(出示课件)《我的祖国》这首歌是故事片《上甘岭》中的插曲,影片内容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在著名的上甘岭战斗中,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英雄战胜敌人的故事,而这首歌,是战士忍受饥渴、克服困难,坚守在坑道里,怀念祖国、思念家乡时唱的歌。然后,给学生播放歌曲范唱,并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思考以下问题:所听的歌曲分为几部分?所分成的这几个部分所表达的情绪一样吗?为什么?如果不一样,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为什么会有不同?然后,在听了几遍范唱之后让学生发言说说自己的体会。如此,学生便会聚精会神地去听,在听的过程中通过积极思考,深刻体验志愿军战士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逐步加深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
二、进行创新的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
作为小学音乐教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进行死板枯燥的音乐教学,而是积极进行创新的教学设计,如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设定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以此来发展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
比如,在学习六年级上册《星空畅想》这一单元中的歌曲时,如《我爱银河》,我们就可以在黑板上绘制出想象中银河的画面:深蓝的天空,繁星点点,有大有小,有亮有暗,整个夜空像一幅多姿多彩的美丽画卷……这样,学生在感受着直观画面的同时,再聆听这首优美、抒情的《我爱银河》,就能迅速融入歌曲所描述的画面中。这样富有创新性的教学设计,能够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
三、注重以学生为本,让学生主动参与音乐课堂教学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位置。”鉴于此,作为小学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应该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让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教学活动,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性,培养学生学习主体意识,如此也能加深学生对所学歌曲的理解,提高学生对歌曲的理解能力。
比如,在学习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爱满人间》中《爱的奉献》这首歌时,在带领学生学唱这首歌曲之后,我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歌曲的理解自主划分段落,同时,按教科书要求设计出两个乐段的强弱变化,并提示两个乐段的情绪要求,以让学生可以感受并表现出两个乐段不同音乐情绪,这种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自学精神,学生通过自主、主动参与音乐课堂教学活动,也能激发学生探索音乐规律和奥秘的情感,从而实现音乐课堂高质量教学。
总之,身为小学音乐教师的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做到从学生学习需求和心理特点出发,设置契合小学生学习实际的音乐教学活动,使学生都能积极主动且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学习活动中,如此,才能促进音乐课堂教学质量获得大面积提高。
小学音乐课堂除了基本知识的介绍之外还需要进行音乐的讲解和实践,让学生的思维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对音乐作品的感知升级到在音乐学习过程中更加追求技术性和专业性,在演绎时也更加追求艺术的表现性。演奏成为小学音乐课堂上的主要教学方式,通过演奏能够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内容,并且了解到音乐本身的独特魅力所在。
1.用演奏来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音乐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声乐,一种是器乐。在演奏学习方面,如果从根本上来分析,这些就是音乐的关键性组成部分,音乐的表现过程中这两个方面是处于一个系统之中的。一个良好的、完整的音乐课堂结构需要以音乐欣赏为主要的线索,并且设立一个中心,在歌唱和演奏的互相支撑下建构课堂结构。对于当前小学音乐课堂演奏教学的分析和研究,很多演奏都处于非常薄弱的位置上,只有歌唱和演奏都处于平衡状态下才能构建更好的课堂教学形式。在线形的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忽视了演奏教学的重要性,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也会使音乐课失去魅力,减弱学生在这方面的学习兴趣。不同的学生在音乐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形式是不同的,并且关注度和热情也是不同的,如果是个性化的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需要对学生有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并且对学生的评价还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1]如果是性格非常活泼的学生,本身喜欢唱歌,也拥有好的嗓音,那么他可能喜欢用歌唱的方式对自己的情感进行表达,而不是非常喜欢演奏乐器;如果是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可能不是非常喜欢唱歌,但是喜欢演奏,辨别听力能力也比较强,还可能使用乐器助演的方式来对自己的内心情感进行表达。使用过程中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效果,教师教学需要有针对性地展开,按照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逐步提升学生在音乐方面的表现能力还有演奏的创造能力。[2]例如,在学习《外婆的澎湖湾》过程中,教师需要用示范的方式表达出萨克斯演奏的优势,在吹奏的过程中表达歌曲,这样能够极大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按照学生不同的能力进行演唱组以及演奏组的区分,让学生能够发挥出自己的优势,让课堂教学渐渐达到,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3]
2.课堂升温,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乐器教学过程中需要有更多的音乐体验,本身这是一个非常广泛的学习领域,在演奏的过程中这也是音乐表达的一种有效手段,同时能对学生的智力进行开发。通过不同形式的演奏能够让学生的基本音乐才能得以有效发挥。在基础性教育阶段中,教师需要从广泛的意义上去进行演奏教学,不断地激发学生的新思维,让教学方式能够更加多样。在国家的教育体制改革的试点基础之上,学校音乐教育还需要进行系统化的培训,相关的教师需要乐器进行讲演,让学生对乐器有一定的了解。在演奏教学方面还需要创新学生的思维,教师给学生进行演奏,并且简单地进行旋律的演示,让学生能够跟随教师的旋律,改变模唱的方式,让学生在听完教师的演唱之后,将自己的演唱和教师的演唱进行对比分析,学生在模仿之后还需要试着对音乐的旋律进行更改,并且在教师的指导之上进行改变的尝试,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创编的乐趣所在。教师演唱的旋律需要使用音条乐器,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对音乐的真实性感受,在边唱边演奏的学习中感受到音乐前奏的美妙,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灵感。教师也可以给学生播放视频,让学生按照视频当中的内容进行音乐创作画面的分析,按照音色的基本特点以及不同音乐之间的组合,创造出相应的节奏和类型,以达到演奏活动的。教师带领学生挖掘出更多的音乐素材,并且在素材当中有所发现,极大地调动起学生的感官系统,让学生对音乐产生更多的想象和联想,在感官和体验的双重刺激下,在音乐学习上产生一种美妙的体验。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将自己的感官更好地调动起来,并且在体验方式不断变化的基础上让自己的音乐感觉以及听觉和视觉、触觉都能够得到更多的体验,让音乐富有生命力。音乐课堂教学还需要使用多种演奏方式以及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创新和创造性思维进行激发。[4]
3.强化学生的音乐畅想,让演奏课堂充满活力
演奏教学和其他教学之间也是有非常紧密性的联系的,在演奏的过程中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能够让学生在音乐方面的理解想象和表达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强调演奏的技巧性,而且要创建有活力的课堂形式,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歌唱,帮助学生在音准以及节奏上有更多更好的认知。学生可以自信地欣赏音乐,也能更好地表达和感受音乐。在一节音乐课堂上,教师可以使用多种乐器进行演奏,让音乐有声音方面的形式表现,以此激发课堂的教学氛围。教师还可以按照学生的特点给学生编纂童谣,认真地对音乐素材进行分析,并且从细节处入手挖掘深层次的教学内容,使用不同的方式对情感进行表达,生动地模拟出不同节奏和不同声音之间的变化,让整个音乐课堂都更具有画面感和层次感,引导学生对不同乐器进行演奏,在伴奏乐器演奏中按照教师的组织和安排进行学习。[5]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需要培养出学生感受美的能力、表现美的能力以及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不能因为演奏拥有特殊的功效就失去对歌唱的关注力度,歌唱也是音乐表达的良好方式,只有以演奏为基本的手段对学生进行引导,辅助欣赏和歌唱,才能让音乐学习更加深入,才能够让学生感受到音乐课堂的乐之音。
作者:陈晓丽 单位:泰州市大浦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丁丽丽.小学音乐课堂中打击乐器的运用[J].新课程(小学),2013(9).
[2]高燕真.奏响小学音乐课堂“乐之音”[J].中国音乐教育,2014(11).
二、借助媒体重复,强化音乐记忆功能
多媒体进入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音乐展示。音乐作品声情并茂,反复聆听能够有效激发学生音乐感知,丰富的画面色彩,也会给学生带来视觉冲击。特别是那些经典音乐作品,能够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品味、消化音乐元素。音乐学习需要强化学生记忆,因为音乐有流动性,唱过听过就会消失。采用反复聆听的方法,能够将音乐符号深刻地记忆下来,这对提升学生音乐感知有重要帮助。多媒体播放音乐视频可以进行歌曲分解,原来教师领唱教唱,有了多媒体就可以动手不动口了,让多媒体反复播放功能教唱歌曲。如学习《鹅大哥》时,歌曲中有强弱之分,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进行反复比对,学生很快掌握了这个歌唱技术。多媒体可以反复播放音乐作品,为教学带来更多便利,通过教师针对性讲解,还能够让学生在比对中形成更细致音乐感知。这对丰富音乐积累有积极影响。
三、借助语言重复,实现音乐文字转化
音乐是有声艺术,而文字是无声表达。在音乐重复教学中,将音乐学习用文字表达来传播,体现的正是音乐课堂教学的多元性。为让学生对音乐有到位理解,教师可以将音乐作品换一种表达方式。用诗歌、散文的形式来描述音乐内涵,学生获得的感知将是别样的,对音乐概念的认知也会呈现多元属性。文字介入音乐课堂教学,不仅给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带来丰富性,也为学生认知建立提供更多信息来源。教师在音乐欣赏中穿插文字解读,可以给学生带来更立体的音乐感知。在音乐欣赏中加入诗朗诵,音乐学习必定会顺利实现升级。语言文字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小觑,利用文字对音乐作品进行别样解读,可以极大丰富学生认知。《好孩子要诚实》这首歌曲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学唱这首歌时,教师将其中的几句歌词让学生抄写在卡片上,让一部分学生演唱歌曲,一部分学生朗读歌词,班级内呈现热闹景象。“爸爸没看见,妈妈不知道“”好孩子要诚实,有错要改掉”,这些歌词在学生演唱中反复穿来,有一种特别的味道。学生轮流进行朗读,对歌曲的理解当然更深刻。
一、小学音乐教学的现状
(一)教师在对教材的钻研和音乐情感内涵的挖掘还不够,不善于利用音乐作品的内涵
升华学生的思想精神境界;对艺术体验与实践要求方面缺乏足够的关注;在音乐基本技能、音乐人文与音乐创作活动的开展方面,还不够紧密;音乐知识拓展方面尚嫌不足,有时缺乏音乐性和艺术性;在对音乐情景、欣赏材料的分析过程中,教师还缺乏深入、全面的归纳与提炼。
(二)教师音乐教学基本功缺乏。教师不能充分地利用自身的伴奏,范唱,形体表演启发学生审美,以至于有的音乐课音乐性不强,学生没有在教师示范下的活动,因此学生的情绪体验十分苍白。
(三)学生活动留于一般,缺乏审美情感的体验和表现。在欣赏音乐的同时缺乏引导学生聆听、体验、品味、模仿、表现、创造音乐的方法。例如,有些音乐、艺术作品,需要反复的聆听、观察,通过教师引导,促使学生发现艺术作品的价值所在,蕴涵的审美意蕴、体验艺术的表现形式,并逐步获得艺术的感受提高鉴赏力和创造力。
(四)教师在利用各种教学资源的过程中,在教学资源与知识点的结合上把握不够,没有深入地、多角度地挖掘教学资源的教育内涵,在联系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比较牵强生硬,有的在利用学生资源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心理状态顾及不够。因此教师在利用资源的适切性和有效性方面需进一步提高。
(五)教学缺乏审美感。尽管教师在课前做了精心的设计,运用多媒体,但在实施过程中教学节奏平缓,缺乏起伏变化,有的过多的使用媒体,使音乐教学缺少了生动的情感交流和互动。
(六)抛开音乐讲人文,是教师常犯的问题。其中主要原因是教师还并不真正理解音乐人文的价值、学习的目的。殊不知,音乐、艺术教育的核心思想是审美,对音乐人文的学习,让学生体验不同人群(音乐人)的生活、学习、思考、创造、奋斗、追求的心理路程,体验作品蕴含的人文思想,感悟作者生活的时代、创作的背景,探寻作品在历史长河中的价值与贡献,学会在音乐欣赏中思索、联想,让学生透过心理去审美,才是音乐教学追求的境界。
(七)教师取代学生思考和发言,也是常有的现象。尽管教师们一致认为,传统的一言堂不可取,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仍然脱离不了传统的羁绊。当代教育实践的研究认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发言次数比例应大于5:1,教师的发言着重发挥引导和梳理的作用,教师要鼓励学生相互之间的交流,而不要让学生对着教师讲。如果教师的发言过多,学生就会有选择地说出某些观点去迎合老师,这样就会大大影响课堂教学气氛和教学效果。
二、小学音乐教学实施有效教学的作用
(一)有利于激励教师更新音乐教育理念
(二)推动教师努力研究媒体手段
教师能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给课堂教学带来勃勃生机,
教学信息量大,审美感观上,视觉刺激较强。运用网络,联系生活实际,把学生的智力发展从一个水平引到更高的水平,让学生在生活中自主实践。生活的范围有多大,学习音乐的范围就有多大。充分利用广阔的音乐环境,凭借网络创设音乐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情景,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音乐欣赏音乐。
(三)励教师把创作与活动走进音乐课堂鼓
根据教学主题发散出去的创作与活动,是音乐课堂教学改革的新亮点。教学设计是否把这一理念贯穿在教学中,往往反映教师的教学思想。师生的创作活动给课堂教学带来勃勃生机,生动的语言,伴随自制的音乐效果,生动地表现了学生所思、所想以及学生身上蕴涵着的创造力和表演才能。注重学生创作过程中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作,通过体验创作过程及分享成果的喜悦,来达到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培养学生创作精神和实践能力,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在有限的教室里上演出一幕幕的人间悲喜剧,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
(四)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学生学习方式、方法的改变不仅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课堂气氛的改善,对培养学生互、社会性情感,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了解,同学之间的友情,有着积极的意义,而且可以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相互了解,接受,信任,鼓励和帮助,学生的情感在活动中得以培养和释放。
(五)音乐的综合功能在课堂教学中有所体现
1.培养想象力:在教学中设计的个性化选择,扮演音乐家、音乐竞赛;
中图分类号:G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很长一段时间,常听同行谈到:音乐教学很难搞,同学们喜欢音乐,但对音乐课不感兴趣,上课捣乱,讲音乐知识不听,教材上的歌曲不喜欢唱,同学们认为是副科,学不学无所谓。于是,个别教师干脆不管他们,想听流行歌曲,就让他们听,上课省心不用讲。随便让他们听歌也会乱,有的同学喜欢听这样的歌曲,有的同学喜欢听其他的歌曲,总之面对每周的音乐课个别班可以说是煎熬,更别说提高音乐修养。近两年我一直在思考:怎样才能上好中学音乐课呢?
音乐课程标准提出:通过音乐课程学习和参与丰富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探究、发现、领略音乐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持久兴趣,涵养美感,和谐身心,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学习并掌握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拓展文化视野,发展音乐听觉与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形成基本的音乐素养。丰富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针对中学学生,他们生理、心理渐趋成熟,参与的意识和交往的愿望增强,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增多,在学习上形成了自己的初步经验,表达情感的方式较之1-6年级学生有明显变化。通过多种形式的艺术实践活动,巩固和提高表现音乐的基本技能。扩大音乐欣赏的范围,更有意识地将音乐的人文内涵融入教学中。课程标准提出7-9 年级的学段目标为:a增进对音乐的兴趣;b提高音乐感受与评价欣赏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c能自信地、有感情地演唱,积极参与演奏及创造活动,发展表现音乐的能力;d丰富和提高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e培养丰富的生活情趣和乐观的态度,增进集体意识,锻炼合作与协调能力。我认为不论哪种方法都必须能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把情感和思维转到课堂,使他们能在最佳状态下进行学习。
中学的音乐教学,主要是获取学习音乐的兴趣,音乐素质的提高,智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上培养学生就显得更加重要。创造性是在科学性的基础上,将主体的艺术思维特点和艺术的本质属性包含于其中。教学的艺术性是教学活动整体体现出来的创造精神,是一项教学创造的系统工程,包括教师自我形象的创造、教学机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语言的创造等方面。所以,下面所谈到的中学阶段音乐学科创造性教学的一些浅见,仅仅是个人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探索。
1 音乐的“即兴”创造,达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展
“即兴”创作就是从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音乐课上,让学生对音乐充满创造性的愉悦,在教师正确的启蒙指导下,对较简单的乐谱,初一年级的学生可逐步地进行“口头”性的创作,初二年级以上可逐步地进行一些即兴填词、填写节奏、谱写旋律,并做一些即兴表演、演奏,个别同学可用较为完整的一首乐曲来表现自己的情感,从而达到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目的。
2 用音乐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求异”思维培养
“求异”是寻求不同的方法,“求”主要来源于思维的活跃,是思维的主动性和探索精神。所以,在上音乐课时,就要用求异的方法进行授课。比如,教授歌曲《给未来留下一片绿色》,可通过教师准备的画面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畅谈自己对“保护环境、关爱地球”的看法,抒发人与自然和谐的情怀以及我们在美丽的环境中茁壮成长的幸福生活感受,并通过同学们对乐曲的讨论,感受这首歌曲的情绪是什么?然后再反复播放歌曲演唱录音,进一步探索怎样唱好这首歌,怎样有效地表现这首歌曲的内涵,再由同学们用各自不同的理解去变化演唱形式,或用其他表演形式表现歌曲。通过这样求异的思维去启发、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 根据音乐课特点,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巴尔扎克说:“打开发掘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是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是反映学生对知识的认识程度。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曾将中国学生与美国学生进行对比研究后说:“中国留学生成绩往往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10年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就在于美国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强。”因此,我们在学音乐课时,可采用一些新的上课形式:用先不点歌曲的名称,教师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听一首乐曲,并根据自己的感受说出该曲的情绪和特点;同时,也让学生对歌曲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将课堂的气氛变得热烈起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中获得知识。这样,学生可把自己对音乐的看法、理解及相应的独创进行充分的发挥,从而形成一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方式。
4 根据音乐课特点,让学生去感受、去认识,创造新型的课堂模式
创造力的培养需要相应的课堂教学形式。这种新型的课堂模式必须是师生之间密切沟通配合。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造各种条件给予他们创新的机会,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如,在教师的启发下,让学生认识音乐、认识音乐学科的特点、方法及内容后,让学生自己思考认识,每人写出关于音乐课的需求和建议。教师根据学生所提出的建议进行必要整理、综合后,形成师生共同创设出来的课堂模式。
采用上述办法,将学生提出的建议综合后,形成了“三三制”的上课模式,即欣赏阶段 (课前播放音乐),探索音乐内容的阶段 (师生共同探索音乐教材为主要内容),表现个性阶段(由学生自己轮流上讲台当“小老师”或“小演员”)。这样的结果,学生在充分民主的前提下自主、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的探索和学习。
5 根据音乐课特点,重在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性
改变传统的考试模式,正确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绩。传统的音乐考试受到其它科目的影响,采用的模式是笔试和口试两种,即考乐理常识;口试:唱一首歌曲或者唱 8小节乐谱。这种方式不能正确地反映出学生之间的差别和个性特点,尤其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因此,音乐考试的目的,不仅在于考查学生的成绩,更主要的是让每一位学生的音乐潜能和创造力得到展示,客观、公正地做出评价。如,可以办班级为单位的小型“音乐会”,并由此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考核。“音乐会”的内容不限,可以有唱、奏、跳、讲、说等,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6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注重发声练习,创新练习方式
教学中,一些教师把原来一上课就练声的环节去掉了,因为长久的没有变化的练声让学生觉得单调而枯燥。在学生的心中,练声不再是一种提高歌唱技巧的途径,而变成了上音乐课的痛苦,结果就是学生演唱技巧得不到提高。随着越来越难的歌曲演唱,学生已经没有能力把歌曲的音色、力度、情感表现得完美。
单调枯燥的发声练习已经不能吸引孩子,要使练习变得生动有效,就应融合歌曲进行练习,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演唱技巧,又可以丰富音乐课堂教学。例如在教学《八只小鹅》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把发声放到小鹅的叫声中进行练习,用声音的强弱进行练习,让学生体会到小鹅从远方走近我们的过程。可以不断提音高进行跳音的发声练习,让学生感受到八只小鹅在一起的快乐。这样既达到了歌曲情绪的演唱要求,又完成了提高歌唱技巧的练习。
二、重视基础知识,陶冶学生情感
音乐的基础知识是音乐学习中最基本的知识技能,它是探索、感受、理解和表现音乐的基础。它的存在就好比是盖房子要打地基一样。只有学好了音乐基础知识,才能真正地实现音乐的审美教育功能,才能更好地让学生理解音乐、创造音乐,实现音乐对学生情感的陶冶。
为了既能让学生学好音乐的基础知识,又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音乐基础知识的教学就要像商业电影中植入的广告一样,悄无声息,让人过目不忘,这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如《五月的夜晚》这首歌曲虽然短小,却有很多的音乐知识。在开始了解重复的创作手法时,教师可采用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两次拍手了解节奏的重复,让学生在聆听教师演唱歌曲和观看手的舞动中,了解重复的创作手法,同时也使学生初步熟悉了歌曲。在后面的保持音记号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匈牙利的夜晚,让学生了解到这是一个宁静、迷人的夜晚,使用对比的歌声让学生体会到歌声应该是饱满的而不是跳动的。最后在学生融入到歌曲意境的时候,通过不同速度的演唱,来表现宁静的夜晚和我们快乐的心情,让学生了解到不同的拍号和速度的变化可以表现不同的情绪。整节课虽然知识很多,但学生学得兴趣盎然,牢牢掌握了其中的音乐知识。
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推进和深化,现阶段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单单是向学生传输知识内容,更关键的在于促进学生各项能力的提升,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音乐教育在初中课程教育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是不可取代的,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音乐课程的重要作用,不断改进优化课堂教学方法,真正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一、与生活相结合
初中音乐教材内收录了很多经典音乐曲目,但是这些乐曲和新时代学生的兴趣爱好不符合,很多中学生对音乐课本中的乐曲内容难以深入的理解,更加不能感受其中所蕴含的意境。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之下,我们必须要科学应用教材,尽量选择那些能够调动学生情感的内容进行教学,从而有效调动其学习兴趣。如在教学《手拉手》这首歌时,我们将它和2008年奥运会中的开幕式歌曲《我和你》联系起来,学生对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这首歌较为熟悉,之后我们慢慢的引导学生了解历年奥运会的主题曲,如此一来不但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对当代初中生喜爱流行歌曲的情况我们也应当合理应对,对当下的流行乐曲进行筛选,特别是要去除其中不适合中学生的内容,让学生能够在我们的引导下,有选择性的欣赏流行歌曲。比如说很多中学生都喜欢周杰伦,他的很多歌曲中都蕴含了积极健康的正能量,我们能够从中选择一些如《听妈妈的话》、《蜗牛》等与学生共同讨论曲风特色、演唱方法等,学生们都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同时借助于我们的引导也让他们改变了盲目追求流行歌曲的态度,促进学生音乐素质的提升[1]。
二、让学生动起来
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必须要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因此教师应当让学生真正的动起来,比如说对音乐节奏的学习,要求学生进行节奏模仿。这样做的优势在于能够极大的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学生也想要更准确的模仿教师的节奏来向其他同学“炫耀”自己的反应力,因此大部分学生都能够仔细观察教师的示范。节奏模仿还能够有效的将过去一些难点知识变得更加简单,若教师能够将乐曲内相对复杂的节奏选择出来让学生进行模仿,则能够有效的减轻演唱难度。又例如画旋律线的学习,学生能够在乐谱下画,或者自己用手在空中画,听范唱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一起动手画出旋律线。借助于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可以更加直接的体会到音乐旋律的起伏节奏,这样学生不但能够动手操作,听课时也更加认真。
三、课后作业拓展
近年来,很多音乐教师也开始尝试着为学生提出一些课后作业要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较为有趣的作业帮助其拓展,能够很好的调动他们的音乐学习兴趣。一方面是体验式的学习,能够有效的加深他们对音乐的感悟与体验,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了一些经典抗战曲目之后可以设置如下作业:下课后几名学生一组合唱《游击队歌》,并共同讨论这首歌曲的历史背景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又比如说让学生欣赏钢琴曲《保卫黄河》之后,把音乐文件拷贝给学生同时设置下面的作业:大家回家之后利用空余时间继续欣赏这首音乐,体会其中的意境与情感。借助于体验式课后作业,能够有效的丰富其音乐情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音乐的体验和感受。另一方面是合作式作业,有助于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与团队协作意识,比如说可以借助于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以及学生和父母之间的合作来完成作业。当我们在某一首乐曲教学结束之后让学生回到家中唱给父母听,或者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分小组合唱比赛等。
四、多媒体的应用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让多媒体技术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这种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兴趣,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比如说我们在教学《大海啊故乡》这首乐曲的过程中,为进一步拉近音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可以借助于PPT课件来展开教学。对这首乐曲的主导节奏进行分析的过程中给学生展示海浪起伏的视频,要求他们观察海浪的形象,感受乐曲中海浪的节奏;随后根据这首歌主导节奏XXX.XX丨XXX—丨进行分析,借助于大附点与切分节奏的应用,将之前的强弱规律所打破,充分的体现出波涛起伏的海浪形象,让整个乐曲极具推动力。PPT的应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乐曲的意境与内涵,同时还有效的促进了课堂有效性的提升。与此同时,多媒体技术在音乐课堂中的应用,给学生呈现出丰富的音乐素材以及图片,不单单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同时还能够很好的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拉近学生和音乐之间的距离[2]。
五、结语
总之,音乐教师必须要认识到,课堂教学即是持续创新的过程,唯有不断进取、大胆创新,真正深入的理解新课改的要求,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够让新时期的音乐课堂教学呈现出勃勃生机。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着力于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为其学习营造更多的有利条件,从而确保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这也是初中音乐教育的根本要求。
[参考文献]
一、体态语言美的运用
1. 眼神的灵活运用。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具有十分特殊的功能,它能够表达一些只能意会、不易言传的微妙情感。因此,眼神的独特作用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尤为重要。学生具有极强的向师性,老师的眼神对学生具有非凡的意义。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眼神的交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鼓舞学生,带给学生自信,帮助学生消除心中的恐惧,这无疑对课堂教学起着积极向上的作用,使得音乐课堂的教学更加精彩。
2. 手势的适时使用。由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并不发达,形象思维依然占主导地位,这时候音乐教师可以利用自己的手势语言将抽象的音乐知识具体形象化,能增强语言的传递效果。
诚然,手势语言不仅仅局限于在阐述音乐的课堂教学内容上,还能借助手势调动学生音乐学习积极性。在讲授音乐教学过程中,当需要师生互动交流时,笔者不只是站在讲台上用言语点同学回答问题,而且走近同学的身边用手请同学回答问题。采用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也利于提高学生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当有学生不能回答这位老师的问题时,笔者就会走近他的身旁,用手轻轻抚摸他的头让其坐下,再让其他同学来补充回答。这样能够很好地呵护学生的自尊心。因此,笔者认为音乐教师应该从细节、从学生出发,适时使用手语这一体态语言,使音乐课堂教学更加精彩。
二、极致幽默的语言美
在实际教学当中,初中音乐教师要想取得教学的高效率,就必须掌握课堂教学机智幽默的语言,运用温和、灵活等语言来贯穿整个课堂,营造一种轻松学习的氛围。音乐教师优美的语言是师生之间加强沟通、增进情感的重要桥梁。在初中音乐教学当中,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新的音乐知识,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个别音符发音不准的现象,这时候如果教师大发其火,那么学生就会产生严重的恐惧心理,课堂气氛就会变得紧张,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例如,如果某个同学上课走神,向窗户外面张望,那么音乐教师可以这么说:“难道这么优美的音乐还吸引不住你吗?”又如,在同学们一起合唱的时候,有个别同学趁这个时候小声说话,窃窃私语,那么老师就可以温和地说:“我们都不喜欢这优美音乐中的伴奏呦。”这么一说的话,那么学生也就会自然而然地融入到集体合唱中来。
三、激励向上的语言美
二、注重伴奏在中学音乐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伴奏起到对歌曲的补充和衬托的作用,通常分为正谱伴奏和即兴伴奏。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学生所厂的歌曲虽然比较浅易,但歌曲表现的情绪,演唱的速度、力度却还是有所变化,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要充分重视伴奏在中学生音乐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首先,伴奏有助于对学生音准、速度和力度的掌握。伴奏对帮助学生确定音乐的节奏、速度也起着举足轻重重要的作用。节奏是音乐的基础,任何旋律一旦离开了节奏都无法存在。速度是音乐的支柱,是作曲家创作情感的一种体现方式,它比较直观地体现出作曲家所表达的情感。伴奏能在节奏和速度的把握上给学生一定的提示和帮助,使作品能够得到正确的诠释。其次,谈好伴奏,能够引导演唱者和欣赏者进入特定的音乐情绪当中,启发并促进其情绪。
三、注重音乐教育的愉悦性。我国中学音乐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基础上,去感受、理解并演唱音乐,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更好的组织课堂教学,更深入的贯彻音乐教育愉悦性的原则,使学生更容易吸收知识。所谓音乐的愉悦性,是指音乐引起的创造者和欣赏者主管精神状态上的一种喜悦、愉快的情感。在音乐教学中,音乐教育在愉悦性原则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首先,加强基础训练,尽快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音乐语言,为音乐愉悦。音乐的感知能力是音乐审美教育的重要基础,要在音乐教育工作中,在引导学生整体感受音乐的基础上尽快使他们了解和掌握音乐语言,启发他们根据音乐的各种要素展开丰富而又合理的想象,理解并表现作曲家的创作意图,第二,加强欣赏技术理论教学。音乐课需要使学生具有一定的乐理、视唱等理论技能,但这些知识和技能只是一种手段,所以在中学音乐教育中一定要明确音乐教育的目的性,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在加强音乐欣赏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音乐创造的潜能,实现音乐课的真正价值。第三,穿插相关的文学、影视作品。在课堂上把音乐与文学、影视作品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兴趣与注意力,使他们更好的接受,吸收音乐知识,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增强音乐教育的愉悦性。
四、加强中学音乐教学的师生互动。中学音乐中的师生互动教学,要求教师通过教学对话与课堂讨论的设计,发货教师和学生两类主体的积极性。中学音乐教学的师生互动的实现,要做好教学对话与课堂讨论的设计。教学对话与课堂讨论这种教学方法体现了教育民主性追求,也体现了教育中时代精神的要求。同事这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了教师与学生两类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也有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在设计过程中,首先要明确教学对话性质的策略。教学对话就是通过教师的提问、激励来引导学生自由思考、自由表达自己的疑问和见解而获得知识技能、能力与人格的教学方法。一般认为,教师设计和引导教学对话的策略包括两方面:一是恰当的提问,二是创设对话情景。恰当的提问是组织对引导教学对话的重要手段,去昂当的提问可以诱发、促进学生的自主活动,调节学生的思考活动。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所遇到的最大困境和挑战是教学的费时低效甚至无效的问题,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巩固课程改革成果,推进课改深化的关键。音乐教学活动是由一个个细节组成,教学细节也许是教师的新课导入、情境创设、教学语言,也许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的行为组合,也许是学生对音乐教学的各种行为反应。教师只有关注教学中的每个细节,才能成就有效教学。
一、预设细节,打造灵动的课堂
教学细节作为一种情境是可以预设的,是预设中的生长与生长中的预设的和谐统一。精心创设情境这个细节,可以依于对音乐教材、学生、环境的深入把握和对各种资源的有效利用。音乐教师要善于预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寻找学生兴趣点。在课堂教学的40分钟内,开始的20分钟为高效期,一节课导入的成功则意味着这节课已经成功了一半,但是课的导入是往往被人忽略的一个细节,好的导入才能适合一节新课,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在课前巧妙预设导入的细节,从学生的心理出发,找准学生的兴趣点,将表达的需要巧妙地融进情境之中,充分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角色,让孩子们畅所欲言,从而迸发出一句句灵动而诗意的语言。由此可见,细节预设很重要。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教学需要对某些细节进行预设,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其次,捕捉学生情感喷薄点。“艺术就是情感”,情感是艺术教学的催化剂,音乐美实质上就是一种情感表达的方式。中小学音乐审美教育,本质上就是一种情感审美。因此,教学中要善于捕捉学生情感喷薄点,采用多种多样的手段和形式,激发学生参与音乐活动,以“周围世界”为源泉,使学生的情感、心理与之共鸣,全身心地沉浸于其中。培养学生以审美的态度享受音乐的能力和情趣,净化其心灵,塑造其完美人格,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基础。
举例来说,教学《热爱地球妈妈》一课时,首先给学生播放大自然遭受洪涝、干旱、海啸等灾害的录象及图片,以《辛德勒名单》主题音乐作背景,描述人类破坏自然遭受自然灾害的故事,看着画面听着音乐,学生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接着深情并茂地范唱歌曲《热爱地球妈妈》,这样可以深深地感染学生,升华他们的情感,使学生们充分感受到环保的重大意义,并体会到环保应从我做起,从身边一点一滴做起,自觉地做到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这个特殊的情景是结合教学内容,抓住了情感喷薄点,精心预设的一个教学细节,通过视听结合,以情动人,充分体现了音乐以审美为核心的新课程理念。因此,在研究教材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倾吐独特感受的机会。当学生充分感知歌曲后,对地球妈妈的热爱之情已油然而升,此时让他们演唱这首歌曲,便给学生们创设了倾吐感受和抒感的机会,他们的情感便如泉水一般喷涌而出。课堂因此增添了几分灵动。
二、巧妙利用细节,打造智慧的课堂
首先,妙用课堂“偶发事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教学需要机智,需要把握每个转瞬即逝的机遇。在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意外”,教师要敏锐发现、巧妙利用有价值的生成性资源,寓教育于无痕。其次,借助课程资源开发。新课程理念强调课程资源的开放性和丰富性。对于音乐课,适量适度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可以让师生在走进教材的同时超越教材,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例如,音乐欣赏——《保卫黄河》。这首作品之所以被传唱多年,其原因是:它符合当时的时代要求,有强烈的时代气息,旋律流畅,朗朗上口,节奏感强等。学生回答踊跃,因课前搜集的资料能在班上展示而兴趣高涨,有一种成就感并形成了资源共享,扩大了信息量,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总之,教师应该时刻注意课程资源的开发,其实社区和家庭蕴藏着丰富的音乐课程资源。学生带着教师提出的问题查阅各种资料,并且对资源进行筛选、编排、评议,这本身就已经是一种学习了。而且这种学习的成果对于学生来说是通过努力而得到的,所以记忆深刻并倍加珍惜。
三、充分挖掘细节,打造活力课堂
教学细节是外显的,是可以从外部进行观察的教学行为或教学行为的组合,细节虽小,却能折射出教育的大理念,教师若能挖掘细节,教学活动就能逐步走向深入,课堂教学就会充满生命的活力。
首先,抓住音乐要素。音乐要素是音乐教学的灵魂,是音乐教学的根本,音乐教学必须紧紧抓住音乐要素。如欣赏音乐作品时,我们要引导学生运用音乐要素去分析音乐作品,这才是深层次的欣赏。音乐要素为欣赏提供了最好的审美实践机会,使欣赏者感受音乐语言的同时,还能够从音乐作品题材、体裁、风格中理解音乐的意蕴美。
其次,运用赏识教育。教育家霍懋征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赏识教育能使学生们克服自卑,增强自信。爱是教育的生命之水,教师首先要具备仁爱之心,即爱学生爱教育事业,这是我们的人格魅力所在。
有一名学生,每次考试在班里都是倒数几名。因此,缺乏自信,性格内向特别胆小,不愿与其他同学交流。在一次音乐课上,教师发现她节奏感很好,而且音色也不错,于是教师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她,说她唱的很好,如果声音再放开些会唱的更好听。听了老师的表扬,她又放声唱了一遍,这一遍唱完后全班同学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在以后的音乐课上,教师时常为她创造展示自己的机会。后来这名同学的性格变得开朗大方,在学习上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教育家周弘曾说过,人性中最本质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赏识,赏识是学生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阳光、空气和水,赏识不是万能的,但学生的成长没有赏识是万万不能的。我们爱学生、赏识学生,目的就在于让学生拥有爱心和感恩之心,让他们学会去爱他人、爱集体、爱社会。教师应该小心翼翼地对待学生的错误和缺点,更多地使用赞扬和肯定的手段,让学生感到安全,得到尊重,受到鼓励。这样就能为学生们营造一个良好、宽松、和谐的成长氛围,让学生们都在艺术的滋养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音乐课堂
作为音乐教师,必须对“音乐教学是以审美教育为核心”这样的一个概念有明确的了解。与其说音乐是一门课程,不如说音乐是一种对艺术审美的过程、享受的过程,在整个课堂教学环节中应当要以“音乐之美来感染学生,要以乐中之情来陶冶学生”,从而培养学生逐步形成正确而良好的音乐审美能力。通过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可以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位的发展。
一、设置聆听的情境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聆听声音始终是音乐课堂的主要内容,感动学生的,应该是音乐本身。初中学生只是音乐的尝试者,并不是专业音乐人,教师想从音乐技法上吸引学生,学生还没有这么专业的鉴赏力;想单从音乐的兴趣上激发学生,我们的课堂音乐完全不能和流行音乐相比。所以,要想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美感,首先需要的就是设置情境,增强聆听的力。
教师要设计完美的音乐聆听环境,需要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做好准备。良好的音响设备,是演绎音乐最好的载体,换了一个稍微差一些的设备,这些经典的音乐片段在音质不佳、断断续续的效果中,都会让学生大失所望,音乐不再感人,教师的讲述也会立刻变得苍白无力。所以,教师在课前就应该着手准备尽量优美的播放设备给学生,包括碟片、磁带的试放、不同乐曲音量的调节等。例如:在学习《渴望春天》时,由于录制的原因,欣赏维也纳少年合唱团的歌声需要较高的音量,但接下来欣赏《春之声圆舞曲》还用同等的音量,第一个强和弦将会震耳欲聋,破坏美感,所以必须在课前调试。有了良好的设备,更需要为学生精心挑选优质的软件一一恰当的、优美的音乐CD或磁带资料。对此我有非常深刻的感受。以前,学生对与教材配套的《喀秋莎》、《游击队之歌》这些歌曲都不感兴趣,但当我挑选了黑鸭子的合唱版本,在新的音响设备下播放后,学生马上从喧闹的无所谓状态转为入神地聆听夭籁之声。此时人声的纯净与秀美,不需要教师的夸夸其谈,是真正从声音中传递到每个人心中的。
音乐之美,不是教师的讲述能强加给学生的,只能是聆听,只能是优美的声音效果让学生自己感受。精明的教师,是会利用一切机会创造最优美的声音效果给学生,而不是寻找客观理由,找一些凑合的声音给学生听。如果在常规教学中,学生欣赏到的都不是最优美的音乐,长此以往,学生对音乐就开始挣疑态度,不再认同音乐的感人魅力了。所以,音乐的聆听,是需要教师选取最优美的音乐资料,用好的音响效果呈现出来给学生聆听的,并且,一定要长年累月坚持,给学生一种完美的音乐感受。
二、开展多种音乐活动课
音乐活动课是音乐课的延伸,音乐活动课这种特殊 的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创造思维的空间更为广阔。活动课除了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外,更多的是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上器乐课时,教师除了讲课辅导外,可与学生一起齐奏、合奏。如需要配打击乐时,教师除了引导学生设计相关的锣鼓点外 ,还可 以和学生一起演奏各种打击乐器,甚至与学生演唱的歌曲作伴奏。此外,教师还可以给学生设计合适的伴奏音型,让他们用自己的乐器为教师演奏的乐曲进行伴奏……这种做法不但使课堂变得生机勃勃,颇有兴趣,而且还达到了师生营造和谐、愉快的良好教学氛围的 目的。
三、 用优秀的作品激励学生
初中生有很强的模仿欲望,而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也与他所接触到的音乐作品有极大的关系,好的音乐作品可以激起学生的创造或表现欲望。所以,教师应该提供尽量多的优秀的音乐作品,扩大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兴趣。音乐课本中的欣赏课都是选取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但这还不够,还需我们教师提供给学生更多的优秀作品,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兴趣。值得学生信赖和崇拜的还是教师的音乐素质,教师通过各种演出或个人表演展示给学生欣赏,不但会让学生觉得很崇拜,而且也会树立教师的威信。
四、评价与反思
及时的对课堂教学进行教学评价,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把握程度,教师通过对课堂教学进行的总结,可以为以后的教学提供经验,提高教学质量。在进行音乐课的教学评价时,一定要评价方式多元化,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重视他们的学习过程。教学评价一定要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鼓励和夸奖他们,来增加他们学习的自信心,提高他们对学习音乐的兴趣。
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是的教学活动的思考,也是新课程标准着重强调的问题。通过反思,教师们可以提高教学经验,同时经过反思,教师不断的改变教学方法,也是对教学不在是一件单调乏味的工作。教师们只有不断的反思教学,才能明确自己的缺点,从而改变自己,提高教学质量。
总而言之,音乐教育的成功与否,主要看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如何。一个合格的音乐教师,往往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在参与音乐活动和感受音乐的活动中,去探索,去创新,表达他们的真情实感,促进他们的想象力的发展,让兴趣成为每个学生学习音乐的真正动力,使音乐教育的教学效果更加显著,教学质量取得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