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课题开题发言稿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我是北城学校冯俊玲。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很荣幸能站在这里将我的小课题实施方案面对面地向诸位前辈、同行作出汇报,也诚恳地邀请大家对我的开题报告多提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六大方面对我的开题报告做出阐述和汇报。
第一,介绍小课题成员(略)
第二,我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1、在很多公开的教育活动中,教师只重视利用电化教具来组织活动,许多教师从而产生了误区,电化教具就比过去的教具要好,既省时又方便。其实不然,因为有的电化教具并不是太直观,它不能随手拿着来回在学生中间走动给学生一种科幻的感觉,上课就像看电视,容易走神。电化教具比起以往的教具,具有图声并茂、直观形象、操作灵活、感染力强等优点。存在着许多局限性,我们不能一味追求电化教具,更不能滥用电化教具,应当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特点出发,选择合适的教具,也可将多种手段配合使用,充分发挥各种教具的作用,以取得最佳的活动效果,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2、在我平时的教具准备中,我经常使用现成的挂图,或者根据内容制作相应的课件,或者自己绘画图片、制作教具。学生感觉很兴奋,但这样的教学缺少系统性。因为我相信,只有适合的教具,没有规定的教具。
3、学生缺少创新精神
第三,从“我遇到的问题”提炼课题名称
我将研究的课题:自制教具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价值研究
第四,我们将具体研究哪些问题
研究规划的规划如下:
1、通过网上、书籍及其他途径,收集资料。
2、课题研究的范围拓展。
3、将初三化学科目中教师和学生做好的教具,学具进行汇总拍,评价及改进。
4、通过学生在课堂上使用自制教具的情况进行问卷调查!
第五,我将采用“什么研究方法”解决问题
1、行动研究法
2、问卷调查法
3、经验交流法
4、资料收集法
第六,我将达到怎样的预期效果
1、课题研究总结报告。
2、三篇研究论文(论文、教学叙事)。
3、优秀教学设计与教学案例(word形式)。
4、自制教具汇总巡展。
成果形式:成果专辑与物化资料 。
关键词课程开发工作过程教学分析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为促进专业建设和持续发展,使其更具有示范辐射和引领作用,在对我院体育专业课程如何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进行了探讨。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目的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止步不前的原因在于课程微观内容的设计与编排远未跳出学科体系的藩篱,因而在这一传统观念束缚下编写的体育教材始终不能适应职业工作需要。一个职业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职业,是因为它有特殊的工作过程,即在工作的方式、内容、方法、组织以及工具的历史发展方面有它自身的独到之处。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体育课程开发基本要素
在实际工作中,体育课程开发主要指体育课程标准即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材的编写,是对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所应达到的目标、选择的内容、采取的结构、评价的标准进行可行性研究。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课程内容选择的标准,二是课程内容排序的标准。实现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首先要解决的是体育课程内容的抉择取向问题,一是陈述性知识,即涉及事实、概念、原理等方面内容;二是过程性知识,即涉及经验、策略等方面内容。其次要解决的是课程内容的序化结构问题。依据学生认知规律,体育专业所对应的典型职业工作顺序,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体育课程内容编排应是串行结构,要按照典型职业工作顺序的每一个工作过程环节来传授相关的课程内容。在此结构中,要确保实现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在组织方式的整合,知识排序方式与知识习得方式的整合。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运作
(一)精心设计课程开发程序
课程开发程序设计是此项工作的首要任务之一,应在充分体现出体育职业教育课程的定向性、能力观、应用性、整体性、过程观的特征基础上,精心地设计工作步骤,恰当地选取参与机构、参与者,合理地选定工作任务,锁定理想的输出结果。
1,建立信息渠道,获取职业需求信息,为下一步的社会调研打好基础。
2.开展社会调研。需校内专业建设委员会、系部专业建设委员会、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专业教师共同参与来完成:①区域经济、科技、劳动市场的发展与需求情况;②工作岗位及其工作过程情况;③专业核心岗位及相关岗位设定情况;④岗位职责、工作任务、职业能力情况。最终的工作结果要形成人才需求报告和职业能力项目初表。
3.进行第一次论证。由聘请的企业一线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学校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参与:①复查专业核心岗位及相关岗位群;②由简单到复杂对工作任务论证;③论证岗位职责、工作任务、职业能力;④论证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该程序,最终的工作结果形成专业职业能力项目表,确立专业定位,确定专业标准(目标、规格、能力等)。
4.教学分析。需体育教学研究人员、全体体育专业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共同参与:①梳理职业能力,并进行特征分类;②整合归纳职业能力;③形成与专业对应的典型工作及任务;④拟定课程方案。最终的工作结果是典型工作描述和典型工作任务描述,形成课程方案初稿。
5.进行第二次论证。由校外体育专业咨询委员会、校内体育专业建设委员会、企业一线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全体体育教师、体育教学管理人员共同参与:①论证典型工作以及典型工作任务;②确定工作过程的相应体育知识形成学习领域;③论证体育课程方案。最终的工作结果得到专家意见表,确定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方案、课程类型、教学媒体、教学设施等一系列问题。
6.修定体育课程方案。由体育专业带头人、体育骨干教师共同研讨,修订课程方案,拟定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
(二)仔细进行教学分析
在实际工作中,专业岗位群得到论证后,非常重要的一步是进行逻辑性教学分析。一是,采用逆向推倒归纳法,即由复杂到简单,按照能力递减顺序,提取专业的核心岗位群、相关岗位群中各任务中的典型工作任务。二是,对所提取的体育各岗位的典型任务进行归纳与整合,形成与体育专业对应的典型体育职业工作过程。三是,分析典型工作过程的各环节需要具备的体育知识,并提取出来。四是,按照典型体育职业工作顺序,以能力递减顺序编排课程内容,将学习型的任务对应的体育知识排前,将行动型的任务对应知识排后,形成串行结构。
(三)合理设计课程类型
课程的基本类型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现代职业教育课程的特征及其课程观,要求把教育的普遍规律和职业教育的特殊规律结合起来。也就是说,体育课程类型的设计中既要强调符合体育学科逻辑顺序的纵向直线式排列,又要强调符合学生心理认知规律的横向式排列,还要贴切体育职业工作过程。综合体育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围绕体育职业技能或体育职业能力的需要将原来平行设置的多门教学科目综合成少门教学科目,可以保留学科课程的基本形式。
职业体育教育者要积极思考与探讨,进行体育课程改革与内涵建设,以开发出适合我国职业体育教育特点的职教课程,适应社会的发展。
基金项目:教育部高指委“十二五”规划课题(WJ125YB017)。
参考文献 :
一、现状分析
课例研究起源于日本,简单来说,在课例研究中,被观察和研究的课称为课例。课例研究是一种教师所擅长的基于实践情境的反思性研究,在课例研究中,教师用自己的研究方式将方法与实践联盟,对教学活动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实现教学的改进和业务的成长[1]。
目前我国在课例研究上,主要集中在大学、中职、中小学、幼儿园,高职涉及相关研究较少。现在高职院校着力推行构建行动导向课程体系,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法,从学生技能技巧形成的认知角度出发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培养其专业岗位技能、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针对教学改革与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难点、困惑、矛盾之处,存在教师个体研究居多,集体探索较少的现象,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和教学成果的提炼,因此非常有必要在高职课改中推行课例研究,解决课堂教学怎样上以及怎样上更好的问题。
二、高职课例开发研究意义
首先,课例研究立足于理实一体的教学活动现场,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诠释教学思想,从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入手,把理论、实践结合起来,促进教师对教学理论的理解。
其次,课例研究是一种教师团体协作活动,教师间的合作是开展课例研究的基础[2]。在课例研究中教师共同设计课例、反复修改,并通过对自己和他人教学行为的反思与交流,个人业务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
最后,课例研究为教师提供了反思的空间。教师通过同事的眼睛审视自己的教学,在共同进行课例研究的过程中,基于不同视角的思考和分析,互相听取不同意见,在研究中不断超越自我。
三、高职课例开发步骤
课例研究是教学团队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围绕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的某一亟需解决的问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反复研究,提炼经验,改善教学,最终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3]。根据高职理实一体化课程的实施特点,高职课例开发研究包括以下基本步骤:主题选取、教案设计、教学观察、集体研讨、研究总结。
(一)主题选取
课例研究作为一种分享的研究方式,旨在通过团队研究化解教学难题,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围绕某一主题所开展的课例研究,不仅有利于提高研究的效果和品质,而且共同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目标,更有利于课例研究小组结成研究共同体。结合目前高职课改现状,课例研究主题的选取可有如下要点供参考。
1.与课程理论、实践知识有关的研究主题。理实一体化教学,突破传统的“理论-实践”教学模式框架,彰显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的一体化,从学生技能技巧形成的认知规律出发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教师作为课程实施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承担课程设计和实施的重任。基于此,有关课程理论、实践知识的实践课题,从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落实到教学内容的调整、充实、改造和创生,都可以作为高职课例开发研究的重要内容。
2.与学习者及其特点有关的研究主题。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指向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的[4]。在开展课例研究中,应重视对学习者的研究,不了解学习者及其特点,便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针对高职学生学习特点、专业认知与兴趣、分组教学有效性、组内成员分工协作、不同层面学生学习效果等都是高职课例开发研究所应关注的主题。
3.与教学法知识有关的研究主题。有效的教学不仅取决于教师对课程内容的深入理解,更重要的取决于以学生容易理解和最佳方式表达出来。而对具体内容的教学时,真正的学科教学法知识则是教师个人独一无二的教学经验,是否具有在不同教学方法之间转换的能力才是问题的关键。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要针对课程特点、教学内容与岗位的针对性、匹配度,合理、恰当、综合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4.与教学情境营造有关的研究主题。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求营造职场环境,以类似于企业的工作环境培养学生岗位认知能力与岗位专业技能。针对相关专业及其下属课程的不同,如何营造恰当的职场环境是教学实施中需要研究和解决的焦点。此外,立体化教学资源合理使用度、校企合作与课程结合度、工学交替与课程契合度等都可以作为高职课例开发的研究主题。
(二)教案设计
在课例研究中,教案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教案设计过程中,应把握两个方面要点。一是学情分析。在课例研究中,教师要对学情进行深入分析。在教案设计阶段,开展实证性调查研究,真正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经验、兴趣、学习方式等。学情分析越具体、越具有针对性,教师在教学中才能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引导学生学习不了解或存在错误认识的内容,才能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做到因材施教。二是设计重点。教案设计中,不能只关注教师如何教,更要关注学生如何学,增加对学生主体活动的设计工作,开展以“学生如何学”为中心的教案设计。同时要注意课例研究是一个规范行动与改进的循环过程,教案设计应贯穿课例研究的始终,在教案的循环往复修改中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三)教学观察
教学观察是课例研究的中心环节,是对教学进行反思和重新规划的基础,课堂观察的重点依据研究主题而确定。进行教学观察的教师,要避免出现为听而听、不知道听什么、也不知道怎样去听等现象,缺乏针对性、目标性,就课论课。因此,在教学观察中,必须具备有效的教学观察工具,才能真实反映教学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为之后进行的集体研讨和教学改进提供支撑和依据。
1.教案观察表。理实一体化教学,大多采用行动导向(六步法)进行,对照教案设计,听课教师就可以了解在课堂的预计之外生成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生成以及可以怎样改进原有的设计。一般来说,在教案观察表中,应包含教学活动设计步骤、阶段效果、学生反映、改进意见等方面内容。#p#分页标题#e#
2.观察量表。在课例研究中,观察量表的使用较为广泛。听课教师在确定观察点后,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独立或合作开发观察量表,而后进入课堂,并在试用中不断加以修正,最终形成科学的观察工具。观察量表的设计内容可以从小组合作程度、单体学习者学习效果、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方面进行。
(四)集体研讨
集体研讨是课例研究小组基于观察结果从不同角度检视教学过程的得失利弊,进而揭示教学可能的改进方向。在集体研讨中应注意三个方面:一是研讨重点。在完成依据研究主题而确定的教学观察后,重点要放在问题的研究和探索上,纠正原有的认识或行为偏差,避免就课论课所导致的研讨泛化。二是研讨焦点。集体研讨的内容应着眼于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事实来展开,避免聚集于课的成功与失败或教师的教学风格。将学生学习作为研讨焦点,通过分析和研究学生的学习来改进课堂教学并形成教学实践,实现教师学习和行为的改进。三是研讨成效。研讨的最终目的是形成改进方案,但改进方案不应随着一次反思而结束,应具有持续性,需要持续地进行研究才能不断产生改进教学的新方法和新策略。
(五)研究总结
课例研究不能随着集体研讨的结束而结束,需要综合集体讨论与自我反思结果撰写课例研究报告,对自身教学加以系统反思,有助于提升执教者的教学研究与实践能力[5]。课例研究报告一般包括四个基本部分内容。一是研究主题与内容。这个部分主要说明研究小组期望解决的教学问题、具体教学单元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二是教学规划和方案。教学规划体现对教学情况的把握程度,为课堂教学的评议提供参考背景。教学方案重在阐明具体的教学流程,描述具体的教学方式。三是阐明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围绕教学问题展开,而不是再现课堂教学实录,反映出每一轮教学实践的情况;四是总结教学成效。课例研究最终指向教学的改进,因此在报告中要通过对教学成效的系统总结来反映教学改进的情况。
四、建议
首先,加强高职教育理论学习,提升教师自身的课例研究能力。课例研究突出实践性知识,并不意味着高职教育理论在课例研究中不重要。相反,没有高职教育理论作为教师行动与思考的支撑,课例研究只能在低水平上重复。在进行课例研究过程中,教学过程并不是常规的公开教学或示范教学,听课教师也不是泛泛地听课。在这个过程中,授课教师要具有对课的设计予以解释的能力,听课教师要有课堂观察的技巧、收集数据的方法、分析课的策略等。因此在高职教育理论学习基础上提升教师自身课例研究的能力是课例研究获得深入发展的内在动力。
其次,营造课例研究文化氛围,避免研究形式化。要通过建立教师合作共同体,形成专业教学团队,营造课例研究文化氛围,通过教师之间集体备课、相互听课、集体研讨等手段,消除教师教学的孤岛现象。
最后,课例研究目标应指向学生发展。在传统校本教研活动中,如听课、评课等,习惯于将评议的重点放在上课教师如何处理教材、如何讲授、如何提问等这些怎样做的行为上,课例研究并不主要对教师怎样教的行为进行评判,而在于教师行为的及时跟进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因此课例研究中,精力要放在学生学习过程和挖掘潜力的调查研究上,进而改进教学、促进学生发展。
参考文献:
[1]安桂清.课例研究主题的确立[J].人民教育,2010,(21):41.
[2]祝成林,张宝臣.教师专业发展:基于课例研究的视角[J].教育导刊,2010,(01):77.
[3]安桂清.教案的合作设计[J].人民教育,2010,(22):47.
物流管理专业的
岗位(群)人才需求定位
物流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的,从物流管理角度看,可分为:(1)战略型物流人才,即从事企业发展方向研究的高级管理人才,其特点是通晓物流活动全局,具有前瞻性思维,熟知至少一个行业或一种模式的物流理论与应用,能从战略上分析和把握物流发展特点和趋势;(2)管理型物流人才,即系统化的物流管理人才,其特点是精通现代物流商务活动,具备足够的物流技术知识,善于提出满足物流活动需求的各种方案;(3)技术型、技能型物流人才,这类人才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掌握现代经贸、运输、物流方面的理论和技能,须具有一定的国际贸易专门知识,其特点是能具体运用物流专业知识进行各岗位的技能操作,主要是指从事具体工作的中、初级实用型人才。
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向来看,物流专业培养的主要是物流各功能岗位的操作人员,如运输管理、仓储管理、报关、理货、配送、客户关系管理等。从事这些岗位的人员必须熟悉物流行业,掌握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流通、加工、商贸等方面的专业技能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物流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还包括第三方物流营销人才,以能够运用物流知识对物流企业的物流服务产品进行营销。而物流规划咨询和物流研究人才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物流科技创新能力,这类人才是复合型的,不是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
同时,物流人才需求又具有地区性差异,沿海地带,如华南地区,是中国经济发达区域,同时也是中国物流发展最快的区域,而珠江三角洲是华南、中南、西南地区对外联系的主通道,是我国南部沿海地带重要的交通枢纽,也是我国发展物流产业最早的地区。因此,珠江三角洲地区乃至整个华南地区,对仓储、货代、报关、港口贸易、水上运输等方面的人才需求相对大一些。
人才需求方向是人才培养定位的基石,也是高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出发点,更是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和具体课程设计的着眼点。同时,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过程中要适当考虑人才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在课程体系设计中要预留扩展性专业知识并做好相关专业知识的接口设计。
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开发设计
专业课程体系开发设计的基本原则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设计要全面考虑学生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课程体系设计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1.课程体系设计应由岗位扩展到职业或行业,并适当顾及职业生涯。传统的职业教育观把职业岗位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终结点,这种观念反映了当时社会职业岗位的状态和需求。但到本世纪后,社会职业岗位体系已逐渐成为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的动态大系统,岗位的消失和产生交替进行。就岗位内涵而言,由于技术的高速发展也常处于变动之中,同时,社会人员的利益导向和价值取向也常使个人的职业经常变动,人才流动已成为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就业需求也必然对课程目标和内涵产生影响。
2.课程体系设计应使学生获得一定的应变、综合和创新能力。当今社会对技能型、技术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要求基本符合以下趋势:(1)具有在迅速变化的环境中应变、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现代社会的职业体系是一个不断提高技术水平的动态系统,社会成员必须具有应变能力,才能适应它的需求。(2)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技术应用能力。技术发展的综合化特征,首先是技术工作岗位综合程度的提高,必定会在技术应用中体现出来。(3)加强创新精神与开拓能力的培养。技能型和技术型人才同样需要创新精神与开拓能力。把技能型、技术型人才理解为“执行型、操作型”人才是不全面的,物流管理的实践也要求物流操作型岗位人才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具有一定的开拓、创新能力。
3.课程体系的重新解构应遵循优化衔接、定向选取、有机整合和合理排序的原则。(1)优化衔接。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不能离开学生原有的学习状态,应尽量与高中阶段的学习内容相衔接,否则会出现基础知识的重复或缺失。(2)定向选择。课程内容应按形成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需求,经过调查研究、专家咨询后,再综合分析加以确定。应在专业要求、教学内容、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比例三个方面定向选择。(3)有机整合。教学内容确定后,应对教学的主要内容进行整合,这一整合是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作为方向的。技术应用能力是一些由知识和技能体现出来的能力要素整合而成的,主要由各单项能力要素组成。(4)合理排序。为实现整体优化,课程体系还须合理排序,因为知识与技能均有其内在的逻辑关系。
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开发设计的思路根据专业课程体系开发设计的基本原则,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在具体设计时要充分考虑物流企业现实岗位(群)的操作技能要求和新岗位适应性,同时还要兼顾人才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这种思路是符合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从当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来看,基于社会经济活动的管理系统之下的物流管理方面的技术和方法也在不断推陈出新,企业由于竞争的需要在不断地创新其管理模式和管理流程。为适应流通领域对物流活动的更高要求,物流企业急需的物流人才恰恰是那些既懂得现实岗位操作,又能适应管理创新的技能型人才。作为适当超前于企业现实需求和人才储备性培养的职业教育,应在关乎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质量的课程体系设计中适当考虑企业未来的需求。
物流管理专业创新课程体系的设计物流管理专业创新课程体系是按照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理念,以工作领域的任务分析为起点,分析设计知识点,采用工作过程驱动,项目导向的课程设计模式,架构有别于学科体系的,能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征的专业课程体系。
1.基于“工作过程驱动、项目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的分析。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设计应参照国家物流职业资格标准,以物流活动的特定任务为起点,以典型作业流程为主线,设计学习领域(理论要求)的知识点,把专业知识与企业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理论和实训教学满足实践操作的基本要求。同时,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应该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由于物流企业对人才职业能力的要求会随着物流行业新技术的应用和管理模式的创新动态变化,因此,要求这一完善的过程应不断地继续下去,更好地适应行业和企业的发展变化。工作过程驱动的课程体系设计流程如图1所示。
2.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新解构。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应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课程架构,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人才培养的规律和职业岗位对人才知识结构的动态要求重新解构课程内容,架构全新的专业课程体系。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于应用技能型人才,人才的服务层次为岗位操作型的一线管理人才。课程体系的重新解构应在人才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岗位技能和岗位素质养成、岗位应用和技能创新的综合素质三个层面上全面适应企业的需要。按模块化设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可重新解构为图2所示内容。
重新解构后专业基础素质和专业技能素质模块的课程体系框架如表1所示。
3.课程体系中各项目课程的合理衔接与排序。重新解构后各项目课程的衔接与配合十分重要,要体现课程间在知识衔接上的逻辑顺序,同时还要兼顾不同学期学时分配上的适当平衡,以利于教学组织。
专业建设尤其是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创新不是抛开学科体系的系统性,而是在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和设计过程中,紧紧围绕高职高专职业教育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的目标,积极探索“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模式”,赋予学科体系职业教育系统性的新内涵。正如姜大源教授所描述的:“‘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挣脱’了学科体系的‘束缚’,强调系统学习与案例学习的有机结合。”“从教学论的角度看,长期以来的实践表明,对纯学科体系的部分‘否定’不会引起‘灾难’性的麻烦。新课程方案是对学科体系课程的一次革命。但是,对学科体系所体现的‘系统性’仍赋予了科学的评价:系统性本身既是‘学科体系’所必需的,也是‘行动体系’所要求的。‘系统性’所体现的联想思维无论是对知识的构建,还是经验的积淀都具有根本性的作用。所以,新课程方案不仅确立了职业行动领域在职教理论上的定位,而且还强调了系统性学习的重要地位,体现了系统学习与案例学习之间的辩证关系”。
1高校冬季体育课程开展的情况
对普通高校冬季开设项目进行调查发现:普通高校的开设内容共有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速滑、滑雪、游泳;从开设项目的数量看,普通高校冬季开设项目涵盖面较为狭窄,基本上集中在传统的体育项目上。在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学生根据的自身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主的选择自己所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而从普通高校冬季开设课程的数量和分布看,普通高校冬季的开设项目未能达到《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的要求。邵锦梅等对河北省体育课程开展状况进行研究发现:河北省普通高校开设项目较多,覆盖面较为广泛,涵盖了篮球、足球、田径、排球、乒乓球、武术、健美操、羽毛球、定向越野等。张启迪等对四川省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开设情况进行调研认为:四川地区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主要以足球、田径、篮球、排球、网球、乒乓球、羽毛球、武术、健美操、定向越野、户外运动、游泳等项目,开设的体育运动项目基本能够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通过与其他省市地区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开设的情况进行对比发现,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开设项目较少,基本只能局限在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中,体育课程的开设面较为狭窄,虽然普通高校开设了其他地区未开设的滑冰和滑雪,但是通过对高校的学生进行访谈发现,这些特色项目虽然具有一定的诱惑性,但是黑龙江地区的气温令人无法全身心的投入到体育运动中,冰冷的寒流超越了内心兴趣动机的所需。对吉林省地区高校冬季体育课程开设情况进行研究发现,吉林省高校冬季开设体育运动项目与大相径庭,为了发展区域特色运动项目,学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组织学生参与滑冰、滑雪等冰雪运动项目,但是效果却微乎其微。与对辽宁省普通高校冬季体育课开设的研究结果也一致,也处于我们所描述的现象。
2高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策略
课程资源开发是指通过需求分析确定课程目标,在根据这一目标选择某一学科(或多个学科)的教学内容和相关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实施、评价和修订,以最终达到课程目标的整个工作过程。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策略最重要着力于对体育教材内容的开发,体育教材内容是冬季体育课程实施的主体,虽然冰雪项目是高校冬季体育课程的主要教材内容,但是仅凭滑冰、滑雪体育课程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长期反复的学习容易造成学生厌恶心理,不利于冬季体育课程的开展。通过对高校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策略进行调查发现,目前高校主要从体育课程资源中的场地和器材、体育师资、体育教材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开发。2.1体育场地、器材的开发策略。对高校冬季体育课程资源中体育场地、器材的状况进行调查发现,目前,高校体育场地、器材的配备难以满足冬季体育课程实施的需求,室内体育场地的限制,造成大部分的传统体育课程仍然需要的室外进行,但是由于大雪的覆盖,田径场、篮球场、足球场和排球场等场地被大雪所覆盖,在冰雪面上进行体育课容易造成学生摔倒受伤,但是,体育课需要开展就需要对体育场地、器材进行开发。我们通过调查得知,大部分高校对体育场地进行开发策略通常基本分为三种,第一种为停止正常体育课程的实施,改为跑步,跑步的场地设在校园;第二种为体育课组织学生对体育场地进行清理,在清理的场地进行体育游戏;第三种为租赁室外的社会的体育场馆,例如:滑雪场、滑冰馆、游泳馆等。2.2体育师资的开发策略。教师在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对体育课程实施的质量起决定性作用,尤其是在冬季体育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更加凸显了教师的师资能力。我们之前对高校体育课程资源中的师资状况进行调查发现,目前高校体育师资结构不容乐观,师资性别比例不协调,男多女少,年龄结构偏大,学历和职称结构偏低,专业技能偏向传统体育项目。为了保障冬季体育课程的实施,大部分高校都在进行着师资结构的调整和构建。而对体育师资进行开发的策略主要采取外聘教师授课、临时代课和其他专业技能教师担任教授的形式进行。目前,由于大部分学校对体育课不重视,认为体育教师是万能的,一个体育教师可以教授任何体育课程,不需要对体育师资进行培养,但是随着国家对青少年体育的重视程度提高,相关部门开始重视体育课程的建设,由于长期的历史造成了较多的高校公共体育部根本没有对师资队伍进行建设和培养,而再次对体育师资进行培养和建设就要重新开始,而为了解决当务之急,只能采取外聘、临时代课和由其他专业教师担任的策略来进行。但是,大部分学校的都表示,下一步对体育师资的开发策略将从招聘教师和培训教师的途径进行。但是可能需要很长的周期才能实现。2.3体育课程内容的开发策略。调查结果显示:普通高校的开设内容共有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速滑、滑雪、游泳,从开设项目的数量看,普通高校冬季开设项目涵盖面较为狭窄,基本上集中在传统的体育项目上。但是传统体育课程在真正进入冬季后很难去实施,甚至出现长时间的停课现象,造成冬季体育课程不但不能正常进行,而且相对于学生来讲失去了学习的意义和目的。但是通过访谈我们发现,高校在秋季学期开始前,学生按照正常的体育选项课内容进行选择,进入冬季后,体育选项课的内容基本停止,开始进行冰雪运动项目课程的学习,但是,基本都以滑冰、滑雪课程为主,所以高校在对体育课程内容开发的策略通常采用在气温聚降前按照教学大纲的中的教学进度快速进行,在进入冬季频繁下雪的时段后开始讲体育课程内容转向冰雪运动项目,但是往往在课程与课程衔接之间间隔将近两周时间,而这两周的时间恰好是地区进入严寒和下雪的时段,滑雪场和滑冰场刚要开始建立,而在这两周的时间内体育课按照正常的教学进步无法实施,冰雪项目还没有场地。随着对课程内容的不断改革,高校也采取了对体育课程内容开发的策略,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对课程内容开发的策略存在两种,一种为进入冬季严寒天气后,将正常的课程内容改为雪地项目,例如:篮球课改为雪地橄榄球,足球改为雪地足球,田径项目改为校园定向越野等等。另一种为进入冬季严寒天气后,正常的课程内容停止,上社会的速滑馆或学习自行浇筑的速滑场地以及社会的滑雪场等进行冰雪项目的学习。2.4体育课程教学方法的开发策略。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部分,对整个教学的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按照传统体育课程教学方法来讲,教师对教学内容采用讲解、示范等方法对学生进行教授来提升学生的运动技能能力。在高校冬季体育课上采用传统的讲解、示范等方法不适应低气温下的教学环境,往往容易造成教师在讲解、示范时,学生受到寒冷的侵袭,不能将注意力集中在教师身上,导致教师的讲解、示范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所以在冬季体育课程中教学方法通常会与以往的不同,通常会采用与学生一起做动作,在动作中不时的去提醒学生关键技术动作的要领,课后教师要求学生自主去查找所学技术动作的要领,并在下一节课上进行提问,学生根据教师所提问的问题进行逐一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熟练程度进行评分,并将所得分数作为期末考试成绩的一部分。
3小结
高校冬季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策略主要从体育场地、器材、体育师资、体育课程内容、体育教学方法四个途径来进行。对传统体育项目、东北地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以及东北特色运动项目的开发和利用是高校冬季体育课程项目资源开发的基本策略。例如,将篮球、足球、排球等运动项目与东北地区的环境、气候进行有机结合,可以开发雪地足球、雪地篮球等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滑冰、滑雪等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引入到高校中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抽冰噶、推雪橇等运动项目引入高校中能够增强学生的好奇心促进学生参与冬季体育课。使体育教师结构的最优化、体育教师知识的交叉化、体育教师专业的多元化的开发和利用是高校冬季体育课程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策略。将体育教师进行再学习和培训,主要学习与自身专项运动项目相关的其他学科内容,例如:教育学、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跨学科的内容,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教育学的知识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理论知识上渗入运动医学和心理学知识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体系,在练习活动中融入社会学和管理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对现有体育场地进行有效的改建、通过相关材料制作简易器材以及借助天然地理环境是高校冬季体育课程物力资源开发的有效策略。例如,场地方面:将篮球场用白色的胶带按照羽毛球的场地进行粘贴改为羽毛球场地,供羽毛球课进行,在校园中划分一片空地,下雪后学生将清扫的雪全部堆积在该空地上,可供雪地足球课进行。器材方面:可将废旧的篮球或足球的内胆作为实心球来进行教学。自然地理环境方面:将校园作为定向越野课的课堂。
作者:娄全亮 单位:吉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周晓峰.中学体育课程环境资源的现状与开发利用[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5,23(8):94-96.
[2]许世岩等.怎样充分利用与开发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J].中国学校体育,2003(4).
[3]赵振浩.通化市中学冬季体育教学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3,21.
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使求学者获得某一特定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的实际能力,提供通向某一职业的道路,是具有“职业针对性”的专门教育形式。其对学生基本职业能力的形成是循序渐进的,从分散的知识、单项技能的掌握到各科知识、各项技能的综合应用,从校内实训开始到顶岗实习结束,既是一个积累的量变过程也是一个从学到用的质变过程。这一转变能否顺利实现,关键在于各阶段的实践教学课程质量。
一、实践课程体系的构成
实践课程体系的建立是在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通过对实践课程的作用与效果的分析、评价、整合、完善而提出的,其目的是改变以往分散的、单项的的实践教学课程设置情况,形成分专业综合性、系统化的实习实训模式。
二、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
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第一线急需的、具有较强专业技能、先进技术应用能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以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为主题,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根据教学活动目的,反映教学规律。并应符合以下基本原则:
1.针对性原则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紧密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针对专业所面对的工作岗位群、项目/任务,构建学生未来岗位群所应备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2.系统性原则
实践教学体系应形成一个完善的系统,涵盖整个专业实践教学过程,做到层次化、阶段化,要符合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有序的向纵深发展,使实践教学内容环环相扣、层次分明、前后有序、内容衔接合理。
3.实用性原则
在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实践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充分体现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需要,切实做到“紧贴实际、够用唯度”,整合实践教学课程,优化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同时,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充分考虑学院实际实训条件,构建科学使用型的实践教学要求。
三、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1、明确教学目标,构建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高职实践教学的总体目标是根据实际工作岗位或职业资格鉴定标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所建立的。教学目标的确立即规定了通过整个实践教学的培养,学生所掌握的核心能力和关键能力及要求达到的程度。实践教学目标是是设计实训项目、工作任务,确定组织形式,营造实训环境,选择指导方式,规定考核评价方法的前提。因此,实践教学目标是因专业而异的,所以不同专业的实践教学会形成不同的要素组和,从而形成不同的实践教学模式。
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构建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实践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具体体现,应围绕教学目标,针对不同专业所面对的工作岗位群、项目/任务来确定,应是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教学内容安排应综合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灌输思想观点,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逐步实现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培养内容的衔接和互通。在实践教学目标已定的情况下,根据针对性、系统性和实用性原则,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选择实践教学的载体——实验、实训工作岗位、实训项目任务就成为一个重要因素。实践教学载体的选择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一是从工作岗位出发,选择一个或多个轮换岗位作为实训载体通过完成岗位工作、履行岗位职责,掌握岗位要求的职业能力;第二,从生产服务项目或任务出发,选择一项生产产品或服务任务作为实践教学载体,通过产品的产出或任务的完成,掌握生产、服务流程并形成相应的职业能力;三是从某一生产流程的整理控制出发,选择模拟控制系统为实践教学载体,通过对生产流程的模拟仿真控制,掌握生产岗位的控制操作技术。
总之,通过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合理配置,形成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体,按照能力发展层次循序渐进的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将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具体落实到各个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必备的、完整的、系统的知识和技能。
3、加强教学建设,构建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高职实践教学的保障体系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基础性工程,是保证实践教学实施和效果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影响实践教学效果诸多因素的分析,提出保证实践教学质量应重点建立由实践教学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模式研究、实践实训基地建设等组成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其中,实践教材是人才培养过程中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发展智力和提高素质的重要载体,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基本条件;建立一支双师型、高素质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是强化实践教学质量、保障实践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采用项目化教学、任务驱动法等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创新,是现代高职教学深化教学改革的基本取向;稳定、高质量的实验、实训条件,建设现代化的实训基地和实践教学场所,也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基本保障。
4.加强教学管理,构建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考核评价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起到导向作用的要素,它不仅对教学成果起表征作用,而且对整个教学过程起导向、检验诊断、反馈调节等多重作用。可以说,考核评价环节是实践教学过程的指挥棒。实践教学的考查评价必须紧扣培养目标和实践教学目的,考核内容应注重多样性,如专业能力考核和关键能力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考核方式强调多样性,如实际操作考核、笔试、面试等方式考核主体突出多元性,如个人评价、教师评价、小组评价等形式。
[参考文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66年就提出了“教学应被视为专业”的观点。高职院校办学定位明确之后,最重要的发展因素就是师资。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是培养高素质人才最重要的保证,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是高职教育能否办出特色的关键所在。由此,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于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那么如何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以尽快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呢?笔者认为,以课题研究为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不失为一个有效的重要途径。
一、课题研究促进高职教师职业知识水平的提高
(一)课题研究能促进教师提升专业理论水平
高职教师除了应具备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学科教学理论、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以外,还应熟悉掌握必需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相关理论。从北京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目前已立项的25项课题来看,课题研究已带动了不少干部教师学习国内外最先进的高职教育理论,开展比较研究,探讨学院自身的工学结合、产学合作的实践,进行专业、学科建设的改革实践等。诸如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教师们重组专业课程结构、编制教材、实训指导书,开发适合职业教育学生的教学方法、评价方法;学习归因理论,引导学生正确的积极归因,消除隐性负面因素,提高学习成绩,提高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学习人本主义理论、精细化管理理论等,开展对学生的德育评价、就业指导方面的研究等等,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专业理论的拓展和水平的提升。
(二)课题研究能促进教师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有利于形成复合型、全面发展的教育者
时代要求高职教师不该仅是某一学科领域的学者,也应是博览群书的饱学之士;不仅要精通专业性知识,还要有相应的社会实践知识的积累,不断更新现有知识的能力。这样的教师,讲起课来才能纵谈古今,旁征博引,指导实践才能得心应手,有的放矢。
教师开展课题研究,需要诸多方面的知识,这就必然促使教师加强学习,不断补充、扩展、更新、深化各领域的知识,加快知识的积累,诸如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美学、逻辑学、经济学、管理学、人才学、技术学等等,以适应开展教育科研的需求,这其中也就构建起了教师新的复合型知识结构。这样的教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解决在高职教育中应该讲什么、怎样讲的问题,以提高教学内容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兴趣,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
北京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为了开展教育科研,为了提高自身知识水平,教师们通过自学、讨论、调研、访问等多种形式学习高等教育理论和相关专业知识、学科知识,树立职业教育新理念,走出校门,向名师学、向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学,部分教师为了研究的需要还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研讨会、积极进修、主动学习跨专业、跨学科的知识。总之,通过课题研究的推动,学院不少教师已把构建复合型的知识结构作为自己专业发展追求的目标。
二、课题研究促进高职教师职业能力水平的提升
教师职业具有双专业性,学科专业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教育专业解决“如何教”的问题。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这一使命决定了高职教师应该既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一)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执教能力
教师身处教育教学第一线,最了解实践中亟须解决的难题和理论上存在的困惑之处。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正可以作为科研课题进行研究。教育科研为教学注入了科学的成分,使教师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因而能赋予教学以更强的生命力。离开了教育科研,教学就会变得机械、呆板、周而复始,无法实现教学的创新和发展。
教师个人通过参与课题研究,针对自己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行为、现象和问题进行审视、分析、探讨、研究,最终解决问题并获得自身的发展,这种自我反思能力是教师成长的基础,更是提升自我的一种手段。反思过后,我院许多教师能够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更新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尽量采用一些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职业训练的过程演示和职业方法的设计,有的教师还亲自动手制造教学模型,研制新的教学仪器设备,开发教学多媒体课件等,自己获得专业发展的同时也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课题研究促进教师提高探究能力、创新能力
教育科研是一个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过程,每一项研究成果都具有相对性和阶段性,尤其是在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只有不断深入研究、探索、创新,才能使教育教学常教常新,充满活力。这就要求教师要树立“教学即科研,科研即教学”的思想,随时总结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先进的经验,深入研究存在的问题,精心选题,科学立项,把教学与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教学实践的研究者。
勇于探究、敢于创新是新时期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必备能力,教师参与课题研究是不断提高探究能力、创新能力最有效的手段。立项、研究过程更需要步步创新,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途径、创新手段、创新模式、创新理论。
教师们以课题为统领开展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加速了我院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课程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在不断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学生就业工作体系、德育素质综合测评体系等都在随着课题研究的进程不断完善,在探究、创新中教师们提升了自身的执教能力,也进一步提高了学院的教育教学质量。
三、课题研究促进高职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
要做一名称职的高职教师,必须有崇高的职业道德情操和人格,需要有一种愿为高等职业教育事业付出的奉献精神。课题研究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正可以提升教师的这种师德水平。因为课题研究是件很辛苦的事,教师们从选题立项到查阅大量文献、开展有针对性的校内外调研、访问,经过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到理论的反复摸索,每一步的研究都浸透着辛勤的汗水。平时研讨,大家合作交流,相互分享教学经验,共同提高;接受任务,同心协力,共同面对,最终的研究成果是课题组成员集体智慧的结晶。可以说,没有奉献精神、没有高尚师德就很难产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况且,开展课题研究的根本目的是使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受益,在课题研究的整个过程中,教师所思所想所为无不是围绕这个根本。可以说,开展课题研究是教师们提升高职教育必备能力、提升育人能力的有效途径,课题研究的过程也正是师德水平的提升过程。
四、课题研究促进高职教师专业自主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职业幸福的桥梁,如果一个教师在学校里就是上课,不知道将来在业务上有怎样的发展,那他就会心存不安,感到迷茫,久而久之就会丧失前进的动力,这对于学院和教师自身来讲都是一种很大的损失。因此,学院应该为教师营造专业发展的浓厚氛围,为其搭建专业发展的平台,而课题研究是使教师成为“研究型教师”的必由之路。而且课题组是一种学习组织,课题研究需要理论的支撑,个人独立的思考,同事之间的切磋和互助,在定期不定期的课题研讨中,产生思想火花,生成新的知识,促进教师及群体的共同成长。
实践证明,课题研究工作不仅构建了师师互动、师校对话的平台,还搭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使教师开阔了眼界,为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教科研水平,推动教师自身可持续发展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教师们学习研究的自觉性、积极性明显增强,课堂教学能力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撰写各类论文、研究报告等,由于“有米下锅”,水平也有了质的飞跃,可以说,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因此,以课题研究为平台促进高职教师专业发展不失为一个有效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
见[Z].教高[2002]5号.
[2] 胡小凤,徐建伟.论职业学校教师科研主体意识的提升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
[3] 吕巧芳.教师团队精神培育策略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
2007,(6).
[4] 林金良,黄东昱.从学校管理视野看高职教师专业发
展的障碍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7,
(9).
Develop Subject Study to Promot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Teachers
人生如屋,信念如柱。作为教育者关心“人”的成长应该是我们坚守的信念。
教育是个缓慢的过程,作为教育者应学会排除外界的干扰和压力,静下心来,不“绑架”别人,也不被别人“绑架”,真正实现教育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体验为师之乐。
教师,要做有思想的人。
“小时候,我最爱玩的游戏就是扮演老师给小朋友们讲课……” “如果再让我选择一次,我还是会当教师……”正是这样一种对教育事业的痴迷,使张红一直沉浸于教学工作之中,享受着属于教师的快乐。
她爱学生,因为她坚信“热爱学生是教育教学获得成功的基础”。她最爱去的地方就是教室。她爱学生,尊重学生,不嫌弃、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她利用一切与学生交流的机会为每个学生提供学法指导或正向的心理暗示,很多学生在她的帮助下由年级后几名考上了本科,她的学生们在毕业后建立了以她的名字命名的班级校友录――“张红所在无敌三班”!
为了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成为一名家长和学生信任的教师,她一直是校园里最勤奋的人,听课、学习、实践、反思,乐此不疲。她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参加了河北区首届骨干教师培训和天津市“中小学优秀教学校长培养工程”的培训。观念得到更新,理论得到提高,知识得到积淀,教学管理技艺得到增长,她不断地吸收着可以丰盈羽翼的资源,以使自己可以飞得更高更远,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
教师成长是长跑,须有“韧”的精神,相信痴迷于教育的张红会凭着这种精神实现自己的教育梦想!
(本刊记者韩大勇,天津市扶轮中学校长康臣)
一、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界定
有效教学的核心在于“效”,目前比较流行的解释是“效益”和“效率”。所谓效益,主要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和发展;“效率”则指学生所获得的进步和发展耗时要少。
具体到物理学科,有效教学应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主动探究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等基础知识,研究物理学的基本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在物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理解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实现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二、合理开发实验,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实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如果在某些适宜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教学中,借助学生熟悉的物品或实验器材,合理开发设计实验,让学生参与其中,将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速学生对相应物理概念或规律的理解,同时在实验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理解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开发设计实验的思路还能有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例如“加速度”这一概念的教学,对初次接触“加速度”这一概念的学生来说,正确理解加速度的含义是有一定难度的,特别是涉及加速度和速度的区别与联系的问题学生很难理解。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受黄恕伯老师的启发,利用废弃的卡带式录放机开发设计了如下实验,有效解决了上述问题。现将此实验的开发设计过程阐述如下。
(1)该装置的设计起因:加速度是速度的变化率,速度是位移的变化率,位移是视觉中的长度形象,因此加速度是与视觉相关的物理量,但是,由于涉及变化率的问题,加速度的视觉形象并不容易建立。那么,是否可以采用听觉的方式呢?如卡带式录放机在转速不同时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
(2)设计理论依据:人们在接受外界信息时,视觉比听觉有更大的优势,但实验表明听觉对音高的刺激与视觉对长度的刺激相比,听觉的感受性要灵敏得多。
(3)实验装置的结构和实验过程:在一辆沿斜面滚下的小车后面,拖了一根长约2米的磁带,磁带上录有一个不变的乐音(例如电子琴上的中央C)。把录音机的放音磁头接出来,装在斜面的一定位置上,用贴有细毛毡的弹性金属片将磁带轻轻压靠在磁头上。当小车沿斜面向下运动时,小车拖动磁带,使录音机发声。小车速度不变时,录音机的音高不变,速度越大,音调越高。这样就在视觉所观察到的位置变化(速度)和听觉所感受的音高变化(速度的变化)之间建立了联系,用听到的声音高低变化来理解速度变化,用音高变化的快慢来理解速度变化的快慢,即加速度的大小。由于人耳对音高的感受不仅灵敏,而且对“变”的感受比视觉更直接,因而对变化率的概念比较容易建立。
实验时,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倾听录音机的发声,对什么是“变”,什么是“不变”,什么是“变得多”,什么是“变得快”,便有一个直接的感知。再把这些用听觉很容易建立的概念,通过视听结合的演示,迁移到视觉形象上来,这样就比较容易区分“速度大”和“加速度大”的不同含义,甚至连“加速度逐渐变小而速度逐渐变大”的复杂运动,也能通过具体的听觉形象获得理解。
(4)教学之外的启示:从开发设计该实验到和学生共同经历该实验的过程中,由于是利用学生身边的物品进行实验,改变了学生“只能在实验室利用专业的实验器材进行物理研究”的思维定式,帮学生建立了“生活处处皆物理”的科学研究意识,拓展了学生学习物理的时间和空间。以此实验为例可引导学生利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物品和工具,自制各种简单的仪器进行物理实验探究,在亲身感受中,学生的创新能力、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均获得了较大提升,同时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埋下伏笔。
(5)关于方法的方法:如果说实验是方法,则设计实验就是关于方法的方法。
物理学科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作为教师,我们应根据物理学科自身的特点,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敢于创新,敢于合理开发设计实验,同时把我们的设计起因、思路、依据的原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们的学生,让他们从中体会到物理研究的基本流程和方法,然后鼓励他们在遇到物理难题的时候也可以开动脑筋借助身边物品开发设计适合自己的实验,去探究并解决这些难题,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习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教学效益也由课堂延伸到了课堂之外。如果在物理学习的全过程中,学生能从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开发设计的实验及这些实验背后蕴含的内容中有所收获,将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理解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实现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在物理课教学中,教师们都可以进行合理开发设计实验的研究,使学生们获得更多的科学方法,确立正确的世界观,即以此项教学活动为载体实现物理教学的最大效益。
我推荐的书
论文关键词: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拉丁舞蹈;教学方法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学校公共体育课教学内容日趋丰富,在以前单一的田径类、球类教学基础上增加了拉丁舞、健身操等项目,使课堂教学变得丰富起来。拉丁舞包括伦巴(Rumba)、恰恰恰(ChaChaCha)、牛仔(Jive)、桑巴(Samba)、斗牛PasoDoble)五个种舞,属于体育舞蹈的组成部分之一(体育舞蹈由拉丁舞和摩登舞两部分组成)。是从20世纪80年代由国外引进到我国,并在我国迅速发展。首先是一些专业院校开设了此类专业,然后是一些普通高校也陆续开设了体育舞蹈课。1997年,国家教委“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把体育舞蹈列入体育必修课程之一,在全国普通高校试行”。
一、以拉丁舞为主的教学内容定位
笔者调查了部分开设体育舞蹈公共课的高校,由于没有统一的教材,他们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各有侧重。比如,北京大学的体育舞蹈公共课,第一个学期在理论部分主要介绍体育舞蹈概况、基本知识、技法、社交舞会与礼仪、学习的价值与意义等。
在实践部分学习摩登舞的华尔兹舞、拉丁舞的伦巴舞等的基础动作、基础步型、初级套路组合;学习发展身体素质(腿部力量、平衡、柔韧、协调)的内容。第二个学期讲授舞蹈风格、特点与舞蹈技术;讲解体育舞蹈的基本规则和裁判知识。在实践部分学习摩登舞的探戈舞、拉丁舞的恰恰恰舞、牛仔舞,以及进行形体与发展身体素质的训练圆。西安科技大学开设体育舞蹈公共课也是两个学期。第一学期为初级班,第二学期为提高班,各32个学时,但是具体教学内容与前者有很多不同。他们在拉丁舞方面是以牛仔舞为主,在交谊舞方面是以维也纳华尔兹和布鲁斯为主,主要讲授基本舞步型和单人组合套路,配合芭蕾舞手位和脚位。嘲从其他高校的课程大纲也都看出各校的教学内容并未统一。
笔者所在学校的体育舞蹈公共课在教学内容上,选择了以拉丁舞为主的定位。拉丁舞的风格特点是:活泼、欢快、诙谐、幽默等。摩登舞的风格特点是:稳重、高雅、抒情等。从风格特点看,拉丁舞比较适合2O岁左右的年轻人,大学生们更喜欢拉丁舞。其次,摩登舞对舞程线要求极其严格,需要较大的教室和较少的人数;拉丁舞每人有一米见方场地就能跳舞。所以拉丁舞更适合普通高校的公共体育课。再次,摩登舞必须是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的双人舞,而拉丁舞既可以男生和女生跳,也可以女生和女生跳,还可以单人跳,灵活多变。而选择体育舞蹈课的女生普遍多于男生,男女比例失调,正好符合拉丁舞灵活多变的特点。第四,大一的新生如果一上来就安排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共舞,教学实践中体会是,绝大多数学生身体僵硬,两人都低着头看自己的脚,有些不好意思,有些尴尬。而拉丁舞可以在一段时间内自己练习,一遍遍地重复。从生理的角度男生模仿动作的能力往往比女生慢,他们可以对着镜子一遍一遍地重复属于自己的那一两个八拍的动作。
在舞种的选择与安排上,笔者在教学中尝试采取把拉丁舞中的恰恰恰作为第一个舞蹈训练,这是因为恰恰恰欢快活泼,音乐旋律快,容易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愿望。若按常规的教学顺序是把伦巴舞放在第一个,目的是学舞先练基本功,因为伦巴舞是拉丁舞五种舞蹈的基础。以前也曾尝试过,结果学生们长时间进入不了舞蹈状态,有些学生尤其是男生会中途而退。因为普通高校的大学生们在迈进校门之前,没有接触或很少接触过拉丁舞,对于他们来说拉丁舞是一门崭新的课程,基本上是一切从零开始。2O岁以后的身体一开始就训练基本功会让他们感受不到拉丁舞的乐趣,学生们的真正兴趣是“要跳舞”,要享受跳舞的乐趣。普通高校的拉丁舞课首先要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才能把他们引上喜爱之路。因此,前期拉丁舞课的重点应放在“跳舞”上,不管胳膊腿儿是否伸直了,也不管姿势摆的是否标准到位了,先跳起来,在以后的课程中再逐渐加入基本功。圈在内容上,除了教授各种舞蹈基本技术、讲解基本知识外,笔者还注重以下几方面知识的传授:第一、乐理知识的传授。舞蹈和音乐是不可分割的两个组成部分,听不懂音乐根本无法跳好舞蹈。第二、提高舞蹈艺术欣赏水平。拉丁舞不能简单看成是一项肢体运动,而是一种文化,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艺术修养的重要内容。第三、了解拉丁舞竞赛知识和规则。拉丁舞是竞技体育的一部分,了解竞赛知识有两个作用:一是看比赛时能更好地欣赏比赛,看得明白;二是有比赛机会时能用上。第四、教会学生舞会礼仪、礼节、礼貌和服装化妆的基本知识。第五、从拉丁舞蹈角度教给学生社会交往、人际关系和气质品德知识。旧在时间的选择上,普通高校的体育课每个学期约有32学时左右,有的学校安排一个学年,有的学校只安排—个学期。笔者认为安排两个学期是最理想的,第一学期是初级班,第二学期相应巩固提高,更有利于实现终身体育的目标。如果只安排一个学期,多数学生刚刚入门课程就结束了,根本形成不了肌肉记忆。
二、拉丁舞课教学方法的运用
1.教拉丁舞意在传授一种文化。拉丁舞不只是技术、技巧,更重要的它是一种文化,从文化的高度来诠释拉丁舞,这样一开始就会把拉丁舞放在较高的大学课堂的平台上,有区别于社会上一些商业教舞者,避免只教技术不教文化、只带领学生跳舞不传授理论知识的现象发生。让学生了解不同舞蹈的风格特点,同一舞蹈在不同音乐伴奏下所要表现的情感和思想。比如说,恰恰恰表现的是两个年轻人在一起戏耍,活泼而欢快;伦巴则表达了人浪漫而抒情的一面;牛仔舞表现的是人诙谐幽默的一面,等等。通过这些知识的传授来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从而改变单一的模仿。让学生懂得虽然我们只是业余的,虽然我们没有专业的跳得好,但我们是有文化、有素质的大学生,有能力把拉丁舞蹈的文化内涵表现出来。甚至可以把舞蹈课堂从一定程上转变成了解拉美文化的一种途径,让学生在文化氛围中感受舞蹈的本身,从而使单一的舞蹈教育变成即健体又开拓知识的多元化教学。
2.完整示范与分解示范相结合的方法。在教授个新的动作时,先把这个动作完整的演示一遍,让学生对这个动作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然后再放慢速度分解示范,从正面、背面、两个侧面进行示范,示范、边讲解、边让学生跟着跳,一般重复20遍~30遍后,大部分学生即可基本掌握该动作。然后,教师重点观察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统一进行纠正,并示范正确动作,再让学生练习直至正确动作稳定为止。最后才是双人合作练习。
3.适应舞蹈需要的准备活动。拉丁舞课准备活动可以选择节奏感强的、容易使学生兴奋的音乐,教师带领大家踏着节拍跳基本舞步。实践说明,这样的准备活动更容易让学生的身体和神经系统快速兴奋起来,可以有效地减少肌肉的粘滞性,加快收缩速度,起到良好的作用。
4.基本技术和铜牌套路相结合。基本功是拉丁舞的根基,练舞不练功,终生一场空。我国已经获得赛冠军的选手去英国拜大师学习,大师还是教基本技术,可见基本技术的重要性。教学中要结合套路教学和练习,重点落在基本技术学习上。我们认为铜牌套路是全世界顶级专家们集大成的结果之一,初学者学习应从铜牌套路起始,符合人们学习体育舞蹈的生理和心理规律。对高年级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当年凡是追求花样的学生现在基本上都已经忘记,而踏实练基本技术的学生现在还能跳得很好。
5.充分利用有效手段和工具。多媒体是一种“认知工具”,学生可以通过它欣赏到高水平的体育舞蹈表演和比赛,激发他们要求学习和进步的欲望、感受到比赛或表演的现场气氛、直观地看到选手和演员穿的舞蹈服装,从服装上区分拉丁舞、摩登舞、交谊舞。不仅可以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教学信息量,而且可以反复观看学习。有条件时,可采取摄像技术,把教师或学生的舞蹈动作摄下来,反复播放或慢速播放,重点观看动作细节。镜子是学习舞蹈的传统工具,充分利用这个传统工具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动作。
6注重音乐的讲解,用好音乐。拉丁舞在教学中音乐和舞步始终同时进行。一般情况下舞步教会以后就要带领学生辨析音乐节奏,舞蹈动作必须和音乐节奏相吻合。训练学生听音乐的节奏和内涵,是课堂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生初学时还会有一个现象:慢动作技术能跳出来,一旦要跟音乐一起跳时就跳不出来了。这是因为只有重复达到一定次数,才会产生肌肉记忆。慢动作跳舞时是边想边跳,跟音乐时没有大脑思考的时间,技术要领就做不出来了。我们采取的方法是:让学生先慢速做1O遍,再中速做10遍,最后跟音乐l0遍。如果3次跳得都一样说明已经产生了肌肉记忆。
7.两支舞交叉教学的方法。所谓交叉教法就是,当学生第一支舞掌握了最简单的组合后,便交叉教授第二支舞。这样做可使学生每次课自始至终保持高度的兴趣。比如从欢快活泼的恰恰恰转到缓慢抒情的伦巴让人感觉很舒服,再从伦巴转到恰恰恰让人感觉很痛快。
8.创建学习合作小组。为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教师在教学中把学生以8人为单位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学得快的带领学得慢的,跳得好帮助跳得差的,这样学生就有了学习的主动性,在合作过程中,帮人者和学习者都能积极主动发挥创造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6-00-01
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冲击着现代教育。而网络课程的使用改变着我们的传统教育理念、教学思想,更为现实的是改变着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
1 网络课程的特点
网络课程是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它在
4 课题开发思路
正如研究任何其它专题网络课程开发项目一样,我做的《数字媒体技术》网络课程的开发也经历了从选题,调研,熟悉开发环境,查找类似的相关系统的资料;系统概要设计,数据库结构设计,功能模块开发,功能模块测试,系统调试和系统试运行和修改。下面的流程图(图1-1)反映了我的基本的思路和过程。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高校教育亦会迅速发展,二十一世纪,高校远程教育将是高校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优质网络课程的编制将是高校的一个重要工作,在此对《数字媒体技术》高校网络课程的开发提出了一些拙见,供大家参考。
参考文献
[1] 高文.建构主义研究的哲学与心理学基础[j].全世界人民球教育展望,2001(3).
[2] 朱凌云等.网络课程评价[j].开放教育研究,2002(1).
[3] 陈丽.远程教育学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 刘清.数字媒体技术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2).
“校本课程开发”(schoo1.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的思想源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以学校为课程开发的场所,以教师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依据学校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学生的需求,旨在满足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针对高中生喜欢欣赏动漫作品的情况,我们进行了“动漫校本课程开发与利用的研究”,现将研究报告阐述如下:
一、课题的科学意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可见,作为学校自主管理、开发和实施的校本课程将成为课程改革关注的焦点之一。中国近年来一直努力推动国内原创动漫文化建设,培育动漫文化品牌,推动国内原创动漫文化走向世界。由于我们地处经济发达的广州,这里每年举办大型的动漫活动:金龙奖原创漫画动画艺术大赛(OACC)、ACG穗港澳动漫游戏展、广州国际动漫节、动漫游戏嘉年华、中国国际漫画节、全球十大动漫形象评选活动、广州暑假动漫展,丰富的动漫文化资源正是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极好教材。为了充分挖掘利用资源,规范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并彰显特色、多出成果、力争示范,我们把“动漫校本课程开发与利用的研究”作为一个课题来进行深入研究。
二、课题目标
美术教育(美术的启蒙教育)是可以从地方艺术开始的,在城镇、农村美术课程中,具有浓郁地方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与地方课程可以代替一部分教材内容,占有一定的课时,并对学生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作用。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通过实际操作,总结经验,集中交流,改进提高,然后提升出校本课程开发的经验,形成地方课程,具有较高的时效性和实用价值。研究成果可以有效地指导城镇、农村学校的美术教学,探索出一条充分利用身边的现有资源,对学生进行高质量的艺术教育的有效模式,成果在国内同等地区具有推广价值。
三、课题操作策略
本课题是计算机技术与美术结合的校本课程开发实验研究,是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而进行的。我们采用“分课程、分学段研究”的方法实施。采取以行动研究为主,辅之观察、统计和调查等研究方法。
本实验期限为两年,分三个阶段实施。
1.准备阶段
1.1确定研究课题,制定方案,申报立项,举行开题论证活动。
1.2实验前调查、研究、收集课题研究的资料。
1.3加强教师课题研究及对当地资源的了解和整合培训。
2.实施阶段
2.1根据研究方案制定出研究计划,结合本校、本学科和学生实际探索出校本课程的内容和开发形式。
2.2编写《动漫校本课程教程》,并在学校选修二和课外兴趣小组组织教学实践活动。
2.3设计《动漫校本课程调查问卷》、《动漫校本课程调查问卷统计表》,检测各学段学生了解的动漫基本知识、掌握动漫活动的技能和情感的培养情况。
2.4进行中期评估,写出阶段性实验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
2.5定期组织开展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实践培训和研讨活动。
2.6定期做好研究资料和研究成果的收集。
3.总结阶段
3.1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成果展示(包括教学活动设计,活动课实录,研究总结及论文,学生成果)活动。
3.2整理《动漫校本课程教程》,并在其他学校推广使用。
3.3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图片、文本、影视和电子资料。设计制作《动漫校本课程教学设计与课件》、《动漫校本课程教学实录》、《动漫校本课程学生作品集》。
3.4实验教师完成研究总结或研究论文,写出《动漫校本课程开发与利用的研究》结题报告。
3.5申请专家鉴定。
四、课题成果与体会
1.用科学的发展观的态度来指导课题研究,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课题研究。
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客观、科学地进行研究,并重实证、重数据、重理性地进行科学论证。运用统计学原理科学地收集数据、合理运用调查法、统计法、实地考证等方法进行研究。及时慎重地、细致地收集科学实验资料,注意收录点滴的实验成果和体会。
2.加强美术教育理论学习,取得较好的研究成果。
研究人员要加强美术教育理论学习,提高对动漫文化的教育价值观的分析判断能力,抓住中学美术教育的本质进行传统美术文化教学实验。课题研究中要充分发挥一线教师的作用,立足学校实际,注重将教师、教材和地区资源等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调动学生参与这一调查研究和教学实践活动,形成重视动漫文化的氛围,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
课题期间,课题组老师围绕课题内容,发表了论文若干篇。课题组师生参加各级漫画比赛获奖近百项。各项成果在社区及学校选修二课堂使用,效果较好。
3.注意资源拓展途径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如:学校(校园动漫文化及活动)、教学(美术课堂教学及其它学科渗透、动漫公开课、课外活动、校本教研)、家庭、社区(如动漫节、COSPIAY动漫模仿秀、漫展、庆典活动),提高课题研究效度。
以本地自然资源、旅游资源和风土人情为材料,指导学生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美术创作和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广东增城这里有特有的节日,如增城白水寨省级风景名胜区国际登山旅游节、增城国际攀岩锦标赛、增城菜心节、增城客家文化节、增城新塘国际牛仔服装节、增城荔枝文化节、增城派潭番薯节等。
4.注重计算机技术与动漫课程的整合,
开发可操作、可推广的动漫课程教学平台,建立计算机与动漫教学网站。教学网站内容包括校园动漫校本课程、教学设计、动漫社团、动漫视频、社团风采、学生作品、课件制作、教师作品等。可以在学校动漫兴趣小组上课时使用网站里的教案、课件,课题组老师查阅课题相关资料,还有师生动漫作品展示。
五、课题研究存在的不足
本课题的研究尚属于初步研究,有以下不足:本课题由于时间仓促,以美术学科和信息技术学科自编为主导的校本课程教学模式仅仅做了初步尝试,课题成果有待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实验)[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朱益明. 校本教师发展论[M]. 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
[4]徐建融,钱初熹,胡知凡. 美术教育展望[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郭守智.中外教育格言名言解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