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安全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02-16 21:24:3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小学生安全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小学生安全论文

篇(1)

二、学校与交警部门及政府部门积极合作

学校作为学生交通安全行为教育的主导,与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的联系与沟通应由学校主动提出。在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过程中,要理顺部门关系,明确各自教育职责,建立以教育、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为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教育机制。教育部门应把小学生交通安全宣传与教育列入小学教育大纲,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应经常对所辖区域内开展中小学生交通安全宣传与教育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指导。只有各部门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局面,才能形成良好的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氛围,保证中小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制度化、长期化、规范化,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教育部门可以探索将交通安全课程纳入学生学习考核体系中的措施。交通安全课程作为一门必修的考试科目参与到学生的日常学习中,考试成绩甚至可以作为学生奖励及升学的依据之一,以此提高学校、老师、学生学习交通安全知识的积极性和紧迫性,并最终转化为学生的切实行动,自觉遵守交通安全法规,保护好自己的人身安全。

篇(2)

谷类食品安全常识

谷类是我们的主食,为我们提供丰富的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在中国居民膳食宝塔中,谷类位居第一层,在传统膳食中也处于重要地位。

一般家庭多会选择全麦面包、高纤维饼干、全麦面粉等来满足体内谷物的摄入量,根据美国农业部建议,挑选谷类食品时,尽量选择全谷物,首先看看成分表里是否带有“全”字,比如全燕麦、全谷物、全黑麦等,其次多食用玉米、燕麦、高粱、荞麦等粗粮,需要注意的是,有些谷类食品虽然标注了“全麦”、“100%小麦”等字眼,但其实只是添加了麸皮,缺少胚芽,不属于全谷类,父母购买时要仔细认清。

肉类食品安全常识

肉类是饭桌上不可缺少的“重头戏”,肉质的好坏不仅影响口感,更关系到家庭饮食健康,中国营养学会建议孩子宜吃适量瘦肉、鱼肉、动物肝脏,补充蛋白质、铁元素等,少食羊肉等易上火的肉制品。

挑选肉制品时,建议到口碑好的大型超市或农贸市场,清楚地了解各种肉制品的保质期,比如畜肉保质期相对长,禽肉保质期相对较短;其次仔细观察,新鲜的肉类表面光泽湿润、组织均匀,太干的肉不够新鲜,太湿的肉要注意可能是注水肉;第三闻一闻是否有异味,按压一下若有弹性则是肉类新鲜。

蛋类食品安全常识

禽蛋类多指常吃的鸡蛋、鸭蛋,此外还有鹅蛋、鹌鹑蛋、鸽子蛋等,建议儿童青少年多吃鸡蛋,每天摄入1-2个为宜,一颗鸡蛋中钙、磷、铁和维生素A含量很高,营养利用率高达98%,因此也被营养学家成为“完全蛋白质模式”。

父母在选购鸡蛋时,记住四个字“看、摸、闻、听”,一般新鲜鸡蛋蛋壳粗糙,上面附着霜状粉末,放在手心重量相当,闻起来有轻微生石灰的味道,当放在耳边摇晃时,新鲜鸡蛋音实,贴着蛋壳没有晃动感。

果蔬类食品安全常识

许多父母认为,水果蔬菜只要挑选看起来新鲜的就是健康的,其实不然,许多商家会不定期喷水、冷冻或使用其他方式来保持果蔬的新鲜,爸爸妈妈们一定要擦亮眼睛。

挑选果蔬应注意看形状和鲜度,形状正常的果蔬一般是常规栽培,没有经过化学急速等化学品处理过的,父母可以放心给孩子食用;许多消费者认为,果蔬上有虫洞就表明没有打过药,吃这种果蔬是安全的,其实这个说法是靠不住的,果蔬是否容易遭受虫害是由蔬菜的不同成分和气味的特异性决定的。

奶制品食品安全常识

奶制品包括鲜奶、奶片、奶粉等,奶制品营养价值高,被称为“白色血液”,尤其能够为成长期儿童补充钙质。奶片及类似乳制品中经常有各种不利于孩子发育的添加剂,并不建议经常食用,鲜牛羊奶虽然新鲜,但选购的家庭远不及配方奶粉,越来越多的父母发现,配方奶粉的营养确实更全面均衡。

食品安全常识

1、不买不食腐败变质、污秽不洁及其它含有害物质的食品;

2、不食用来历不明的食品;不购买无厂名厂址和保质期等标识不全的食品;

3、不光顾无证无照的流动摊档和卫生条件不佳的饮食店;不随意购买、食用街头小摊贩出售的劣质食品、饮料。这些劣质食品、饮料往往卫生质量不合格,食用会危害健康。

4、不食用在室温条件下放置超过2小时的熟食和剩余食品;

5、不随便吃野菜、野果。野菜、野果的种类很多,其中有的含有对人体有害的毒素,缺乏经验的人很难辨别清楚,只有不随便吃野菜、野果,才能避免中毒,确保安全。

6、生吃瓜果要洗净。瓜果蔬菜在生长过程中不仅会沾染病菌、病毒、寄生虫卵,还有残留的农药、杀虫剂等,如果不清洗干净,不仅可能染上疾病,还可能造成农药中毒。

7、不饮用不洁净的水或者未煮沸的自来水;水是否干净,仅凭肉眼很难分清,清澈透明的水也可能含有病菌、病毒,喝开水最安全

篇(3)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献标识号:1004-4590(2006)06-0036-05

Abstract:Through analyzing the safety problem in primary sport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put forward system of risk prevention. Based on the methods of document and logical analysis,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 of the safety problem in school sports in domestics and oversea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e concept of safety and composition of safety system in primary sports. From risk management techniques,the paper recommend the theory system of retain the risks、transfer the risks、reduce the risk and avoid the risk by identification and assessment risk of primary sports.

Key words: primary sports;safety;risk prevention

1 引言

当前,我国小学体育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健康体育成为现代体育教育观念,小学体育教育把“健康第一”作为指导思想,体育教育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同时,我国小学体育教育工作还仍然面临严峻的挑战,如我国小学体育活动一直没有摆脱的安全问题的考验,纵观我国近些年来频频发生在全国各地区小学生体育活动中的意外事故(见表1),给有关教育部门、学校和师生造成了沉重的打击。这与“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格格不入的,严重影响了小学体育工作的健康发展。

从这些事故的发生可以看出,小学生体育活动的安全问题涉及到小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的伤残、死亡等事件。安全问题不仅表现在不同的活动类型中,还可能发生在体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上,体现出原因复杂、后果严重的特点。

小学生体育活动中的伤害事故表面上呈现出不同的直接的和外在的原因,而在偶然因素的背后隐藏着更多深层次的矛盾,风险事件的突发性实际上隐含着一定的必然性。在体育活动过程当中,来自行为、心理、环境和管理等各个方面的风险因素达到一定量的积累,加上诱发因素的作用,事件就会不可避免的发生。

2 小学生体育活动安全问题研究现状

日本、加拿大、美国等国家对体育活动安全和风险的研究较早,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中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体育课程活动项目(national curriculum physical education)的安全管理;学校特殊体育活动(specific sports)和野外探险活动(outdoor adventure programs)的安全管理(Mike McNamee,2001);体育活动伤害(sports injury)的预防策略(prevention strategies)(Jozefa sobski,1999);体育活动环境与设备的安全管理(John Ginnever,2001;Frost JL,1990) ;学校体育活动安全责任(responsibility)认定(John Ginnever,2001)。体育活动的安全管理具体探讨的问题包括了体育活动的安全教育(safety education)、体育教师胜任能力(coaching competency)要求、体育活动环境的监督(supervision)、体育活动设施的维护(maintenance)、医疗条件的保证(medical insurance)、传染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的控制等。实证研究的成果体现在学校体育活动伤害事故模式(School-injury patterns)与风险管理计划(risk management planning)制定的领域(Kelm J, Ahlhelm F,2001;L Abernethy,2003;J.?Kelm,2004)。Laflamme,Lucie(1998)对一年内1260起学校伤害事故进行了分析,其中探讨了不同体育活动伤害事故的背景、原因与特征,建立了伤害事故的模式,创建了一门针对性很强的安全策略学,为体育活动的安全管理提供了宝贵的建议[1]。

国外关于体育活动安全问题的研究对体育活动安全管理的实践具有针对性很强的指导意义。运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技术化的角度对体育活动的安全问题作了较全面的考察与分析,如对学校体育活动环境的安全评估(security assessment),John Ginnever(2001)对体育活动的各类环境设施确定了不同的安全指标,采用李克特五级评定量表(Likert-type scale)对各项安全指标作excellent 、good 、satisfactory、 poor and dangerous 五级评估,目的是为管理者更新与维护体育活动设施提供依据[2]。另外在体育活动风险管理的研究中,风险管理计划的制定是一个值得借鉴的方法,Jozefa sobski(1999)对体育活动的风险因素进行了归类分析,指出来自体育活动人员和环境的风险种类,具体分析了可能导致的风险事件(risk event),并提出一系列风险管理策略(risk management strategies)[3]。

我国学者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关注中小学生体育活动安全和健康方面的问题,主要有:曲宗湖等(1999,2003,2004)对我国学校体育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并且深化了对“健康第一”思想的认识;中小学生体育活动伤害事故的研究,包括成因分析(李晓燕,2000;杨刚,,2001)、预防分析(霍炎,2003;吴国正,2004);学校体育活动中小学生心理伤害专题研究(舒华2005);中小学生体育活动中的卫生要求(傅兰英,2000);学校体育教育组织过程中的风险管理(杨亚琴,2005),其研究探索利用风险管理的某些思想元素对学校体育活动的安全问题进行了探讨。

国内研究的立足点主要是对中小学生体育活动伤害事故的发生原因和预防措施做了经验性的总结,但是缺乏对中小学体育活动安全问题发生背景、原因和特征作深刻剖析,缺乏理论性和系统性。面对中小学生体育活动安全问题日趋严峻,体现出突发性、偶然性、破环性和复杂性的特征,现有研究方法的单一性,描述性的工作已经无法对体育活动的安全问题从本质、发展规律中得到正确认识。

中小学生体育活动的安全问题研究需要从学科性质、研究内容和框架体系,从系统的角度对参与者、体育活动环境和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进行综合性研究和探讨,借鉴安全管理和风险管理技术,为解决体育活动的安全问题提供新的视角,从而为中小学体育活动的风险管理寻找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 小学生体育活动安全系统的组成及结构

3.1 小学生体育活动安全的界定

安全(Safety)是指免受不可接受的风险(risk)的伤害。不可接受(承受)风险的发生,通常会带来人员伤害或物的损失,因而,避免此类事件发生的过程和结果可称为安全[4]。

小学生体育活动具有较强的时空特征和活动特征,安全问题的表现由于不同体育活动类型的环境要素和空间布局不同而有所变化,还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差异,在体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上表现也不同。

小学生体育活动的安全具有全程性、整体性的特点,学生在活动中的任何时间和环节出现了安全问题,整个体育活动的安全工作就是失败的,所以,小学生体育活动的安全就是指在体育活动的整个过程中的人身、财产和心理安全。具体地讲就是学生、教师的生命、身体不受危害,体育活动环境和体育器械、设备避免破环(damage)和损失(loss),学生在整个体育活动过程中始终处于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不受到来自外环境因素的骚扰和威胁,同时避免遇到危险的情况。

根据上述定义,体育活动安全管理(Safety Management)的对象主要涉及两个问题,即环境(environment)和行为(behavior),安全管理的核心=环境管理+行为管理。安全管理的目标是实现最大的安全保障,通过探求风险发生、变化的规律,认识、估计和分析风险所造成的危害,选择适当方法处置风险,尽量避免危害和减少损失。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则就是在体育活动中人人都享受安全,人人都享受健康。

3.2 小学生体育活动安全系统的组成要素及结构

钱学森(1988)认为系统(system)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小学生体育活动安全系统是由体育教师、学生和体育活动环境共同组成的,在体育活动安全问题上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

考察安全问题的时候一般涉及两个系统对象,事故系统和安全系统。认识安全系统要素,具有超前和预防的意义,而从事故系统的角度出发,对指导我们建立风险控制系统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海因里希(W・H・Heinrich)(1931) 就提出了事故因果连锁模型(Accident-Causing Theory),他认为伤亡事故的发生不是孤立事件,尽管伤害可能在某瞬间突然发生,但却是一系列事件相继发生的结果,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是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管理失误是间接原因,却是本质的原因[5]。

依据上述理论,小学生体育活动的安全问题形成 “人一机一环境事故系统”(man-machine-environment-system或MMES)[6],系统要素包括:人――人的不安全行为是事故的最直接的因素;机――器械、设备的不安全状态也是事故的直接因素;环境――不良的活动环境会对人的行为和机器设备产生负面的影响;管理――管理的欠缺是事故发生间接的但却是重要的因素,因为管理对人、机、环境都会产生作用。

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学生、教师与体育活动环境、器械设备为了完成一定的任务,各自发挥自己的作用,相互联系,相互配合。整个过程的安全性不仅取决于人的行为,还取决于物的状态。

3.2.1 人的风险因素

小学生体育活动中人的因素包括体育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不安全因素体现在行为(behavior)和心理(mentality)两个方面。

3.2.1.1 行为风险因素

小学生体育活动具有离散性(decentralization)特点,离散性是指活动人员在活动过程中分散于各个部位,尽管有各种规章和计划,但当他们遇到具体问题时,不得不依靠自己的判断作出决定。小学生对是非、安危的辨别能力差、情绪易波动、自我约束力、调节控制行为的观念较弱、对突发事件缺乏预见性和应变能力、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较差、对体育活动当中的身体异常状况不能正确应对,这客观上决定了他们行为的不安全性。另外一方面,体育活动过程中行为风险因素重点体现在教师方面,如果体育教师不能将教学计划合理化,组织教法和教学手段不正确、教育方式不当、疏忽管理、缺乏自我管理能力、专业理论和技术不过关、对学生照顾不周、不了解安全防卫知识和伤害急救措施等就很难适应一直处在变化中的人一机一环境系统,长期下去给体育活动造成安全隐患。

3.2.1.2 心理风险因素

人的行为是受其心理状态支配的。当人的心理处于消极状态下活动时,其感知觉、思维和反应的机能就不能正常发挥,差错增多,导致事故发生。积极的心理状态,对保证安全活动是不可缺少的;消极的心理状态,是引起认识差错而导致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7]。

叶龙(2005)将事故发生前的人的心理状态总结为侥幸心理、冒险行为、思想麻痹和心理挫折状态。体育教师和小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事故发生的心理状态(见表2)。

3.2.2 体育器械、设施风险因素

小学生体育活动的器械(equipment)、设施(facilities)风险因素主要体现在设计风险、安装风险和使用风险三个方面。具体表现为体育器械的设计不合理、安装不牢固;体育活动器械分布、位置、距离和相互关系不合理;运动器材陈旧、破损;运动器械是不适宜小学生年龄特点的非标准器械等。小学生体育活动器械、设备因素除了供学生和教师使用的体育器械本身之外,学生和教师自身的装备也应严格要求,如符合严格标准的体育运动服装和对随身佩戴物的检查。

3.2.3 环境风险因素

小学生体育活动具有单个性(uniqueness)特点,单个性是指学生每天进行的体育活动是不完全相同的,不同的体育活动类型的风险多少和种类是不同的,同一活动类型在不同的环境中面临的风险也不同。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每一天面对的环境是截然不同的,环境中的风险因素表现在恶劣的自然气候条件(inclement weather conditions)和活动场地两方面,自然气候条件包括酷热、严寒、暴风雨、雪等给体育活动场地造成的破环和对活动造成的不便;活动场地的风险因素包括学校占地面积小,供体育活动的场地受到限制;活动场地畸形,布局不合理;体育活动场地条件差,卫生条件不达标准等。体育活动场地的风险因素从另一角度是表现在活动场地类型(type of playground)的差异上,如娱乐活动场地(creative playgrounds)、探险活动场地(adventure playground)、传统项目活动场地(traditional playgrounds)、水中运动场地(water playgrounds)、硬化地面场地(hard surface playgrounds)、户外、自然环境活动场地(natural playgrounds)等,不同类型的场地存在的风险不同,安全管理和安全指导的要求也不同,如果出现任何一个环节上的疏忽,就很可能导致意外发生[8]。

3.2.4 环境与行为的相互关系

根据轨迹交叉理论( Orbit Intersecting Theory ),人的不安全行为与物的不安全状态同时出现时,将发生事故与伤害。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互为因果,有时物的不安全状态诱发了人的不安全行为,反之,人的不安全行为又促使了物的不安全状态的发展,或导致新的不安全状态的出现,人流和物流两条轨迹交叉呈现出复杂的因果关系。

在体育活动当中,事故发生的原因不能考察单一的因素,事故的发生不仅有关键因素,也有推动因素的共同作用。必须以客观、全面的视角进行审视才能发现事故发生的本质。为了有效地防止事故发生,必须同时采取措施消除教师、学生的不安全行为和环境中的不安全状态。

3.2.5 管理因素对行为和环境的影响

管理失误能够影响和改变导致事故发生的一连串事件中的至少一个环节。管理者应当认识到在所有的事故发生之前都有一连串的事件发生,而且管理实际上对每一个事故链上的某些事件都能够加以控制,甚至通过有效的管理,所有的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9]。

体育活动中的管理疏忽体现在没有严格遵守小学生体育活动的安全规则;对教师、学生安全教育和安全指导缺乏;教师、学生的安全训练不到位;体育活动场地规划不合理;对体育工作的支持不够;体育活动环境维护失效;学校对体育活动的安全管理缺乏足够的经验;医务监督不力,体检工作不能落到实处。

管理失误多种多样,这些因素会加重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环境的破坏,如安全教育的缺乏会导致学校师生对安全知识的认识不足,淡化安全意识;对环境管理的失效会加重校内人员和外环境人员对环境和设施的破环;体育活动场地规划不合理经常造成正在从事不同活动学生的相互影响,极容易引发事故;学校医务监督不力使体育教师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在教学中没有区别对待,由此给学生造成严重的伤害,例如体育活动当中一直无法避免的猝死现象原因是非常复杂的。

4 小学生体育活动的风险防范体系

风险防范体系是在对风险的不确定性及可能性等因素进行考察、预测、收集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包括风险识别(Risk Identification)、风险评估(Risk Assessment)和风险应对(Risk Treatment)一整套系统而科学的管理方法[10]。

小学生体育活动中的风险防范体系是将现代风险管理理论与体育活动组织的特点相结合,吸取体育活动过程中的风险特点以及解决方法的途径,提出小学生体育活动的管理方法。风险管理的关键是借鉴风险管理技术对体育活动中外显和潜在风险进行界定、分类和特征描述,对多种风险因素同时形成的复合效应进行评估,从而提出风险应对措施。

4.1 小学生体育活动风险识别

4.1.1 小学生体育活动风险识别的含义和特征

风险识别是风险主体对所面临的风险以及潜在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性质的过程。风险识别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感知风险,即通过调查和了解,识别风险的存在;分析风险,即通过归类分析,掌握风险产生的原因和条件,以及风险所具有的性质[11]。

小学生体育活动的风险具有隐蔽性、复杂性、多变性特点,风险识别过程中,还要受到体育活动组织管理者专业素质和风险认知、风险洞察力的影响。风险识别是否全面、深刻,也将直接影响风险决策(risk-based decision)质量,进而影响整个风险管理的最终效果。所以,风险识别是一项系统性、连续性、制度性的工作,风险识别的过程不能仅局限于某个对象、某个环节、某个具体风险,而要分析体育活动作为完整主体所具有的全部风险。

4.1.2 小学生体育活动风险的来源及类别

风险的种类是指那些可能对小学生的体育活动产生负面影响的风险源,为了深入、全面地认识风险,并有针对性地进行管理,有必要将风险分类。按风险的来源我们将小学生体育活动的风险分为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

内部风险主要是指由于个人或组织的过失、疏忽、恶意等不当行为而给体育活动带来的风险,风险来源分为教师、学生和校方三个方面,教师方面的风险主要是行为风险、组织风险、技术风险、管理风险、教学经验风险、心理风险和自我管理风险;学生自身的风险包括体能风险、健康风险、伤病风险和心理风险;校方的风险主要是管理经验风险和决策风险。外部风险主要指体育活动场地、器材风险、环境风险,环境风险又可分为自然环境风险和人文环境风险。

4.1.3 小学生体育活动风险识别方法

小学生体育活动的风险识别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定性分析法主要采用预先危险性分析(PHA),目的是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从大体上识别与系统有关的主要风险因素。定量研究采用《小学生体育活动风险检查表》的方法,《小学生体育活动风险检查表》是在对风险事件的发生原因进行总结和归纳之后一一列出,采用“二择一”的方式,要求体育教师从“可能出现”和“不可能出现”中选择,最后将可能出现的风险汇总和分类。在第二阶段对小学生体育活动的风险因素进行项目分析,主要以探索性因素分析(EFA)为主,确定量表的初步内容;对正式调查的数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CFA),通过验证理论假设,确定中小学生体育活动风险的类型结构。

4.2 小学生体育活动的风险评估

4.2.1 小学生体育活动风险评估的含义及内容

在小学生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似乎每项风险单个发生的概率都很小,甚至几乎可以认为不会发生,但当大量的小概率风险事件累积在一起时,发生的概率就非常大了,很可能就形成必然事件。风险评估就是指在风险识别基础上,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收集大量的详细资料加以分析,估计和预测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程度[12]。

小学生体育活动的风险评估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风险的存在和发生时间分析,即风险可能在哪个阶段,那个环节上发生;第二,风险的影响和损失分析,风险后果的严重程度及可能带来的损失,某些风险发生的概率不大,但一旦发生会造成恶劣影响,如学生猝死事件;第三,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分析,通常用概率表示风险发生的大小;第四,风险可控性分析,风险原因研究是为预测、对策服务的。有的风险是可控的,如课前周到细致的检查工作,有的是不可控的,如自然灾害风险。

4.2.2 小学生体育活动风险评估的方法

小学生体育活动的风险评估主要采用《风险评估调查表》和帕雷托分析(主次因素分析法)(Pareto analysis)的方法。《风险评估调查表》是在确定风险项目的基础上,对风险进行评估,采用逐项评分的方法来量化风险大小,事先确定评估标准,然后让体育教师对预先识别出来的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严重性和可控性一一打分,然后三个分值相乘,得出不同风险的风险量(Rv),列表排序采用5级评判。帕雷托分析的目的是根据分析结果确定出中小学生体育活动的主要风险因素、一般风险因素与其它因素。用帕雷托分析法对中小学体育活动的风险进行评估,有助于针对性对主要风险因素进行控制。

4.3 小学生体育活动的风险防范策略

风险防范策略是风险研究的根本目的,风险防范策略一般是包括风险回避(avoid the risks)、风险转移(transfer the risks)、风险控制(reduce the risks)和风险自留(retain the risks)等措施。在体育活动中对于哪种类型的风险采取什么应对措施是建立体育活动风险防范体系的重要内容[13]。

4.3.1 风险回避

风险回避是指考虑到风险事件的存在和发生的可能性,主动放弃或拒绝实施可能导致风险损失的方案。通过回避风险,可以在风险事件发生之前完全消除某一特定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回避风险具有简单易行、全面彻底的优点,能将风险的概率保持为零,从而保证活动的安全运行。

在小学生体育活动过程中,如在暴风雨、雪天气造成活动场地泥泞或是给学生活动过程带来不便或危险性,一般要停止上体育课;对于个别学生有特殊疾病或伤病的情况,依据情况应该禁止参与某些项目的活动。严格遵循风险回避的原则客观上遏制了体育教师在教学当中的侥幸心理和思想麻痹。

4.3.2 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是指一些单位和个人为避免承担风险损失,有意识地将损失或与损失有关的财务后果转嫁给另外的单位或个人去承担。风险转移的方法种类很多,对体育活动中的风险,一般采用的方法是保险,通过专门的机构,根据有关法律,签订保险合同。当风险事故发生时,就可以获得保险公司的补偿,从而将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学校可以为体育教育相关人购买人身安全保险和财产损失保险等。

体育活动伤害事故的发生,往往家长与教师、学校之间很难划分责任界限,轻者兴师动众、赔礼道歉,重者对簿公堂,无论结果如何,对双方都造成沉重的负担和打击。风险转移的方法客观上可以减少学生家庭同学校及教师的矛盾和纠纷,也减轻了学生和学校的经济负担。

4.3.3 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指在损失发生前消除损失可能发生的根源,并减少损失事件的频率,在风险事件发生后减少损失的程度。所以损失控制的基本点在于消除风险因素和减少风险损失。

风险控制在体育活动过程中是最主要的应对风险的方法,小学生体育活动中风险控制的方法主要来自学校和教师两方面的工作(见表3)。

4.3.4 风险自留

风险自留又称承担风险,它是一种由活动组织自己承担风险损失的措施。风险自留有时为主动自留,有时为被动自留;有时为全部自留,有时为部分自留。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对于像器械丢失现象,如果找不到责任人,就要由校方承担风险;体育活动场地、器械的消耗,也应该由学校承担风险。

5 小结

5.1 小学生体育活动的安全问题日趋严峻,需要加强体育活动安全与风险的理论研究为小学生体育活动的安全问题提供新的研究视角,进一步为小学生体育活动的实践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5.2 小学生体育活动具有较强的时空特征和活动特征,安全问题表现出全程性、整体性特点,小学生体育活动的安全包括在体育活动的整个过程中的人身、财产和心理安全。

5.3 小学生体育活动事故系统形成“人一机一环境”系统,系统要素包括:人、机为事故直接因素;环境对人的行为和设备产生的负面影响;管理缺失对人、机、环境产生的影响,管理因素是事故系统的最重要的因素。

5.4 小学生体育活动的风险防范体系包括小学生体育活动的风险识别、评估和风险防范策略。借鉴风险管理技术为小学生体育活动的风险识别、评估和应对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 Laflamme,Luciea. School-injury patterns: a tool for safety planning at the school and ommunity levels.Accident Analysis & Prevention, 1998, 30(2):277-283.

[2] Ivan lewis.Safe Practice i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chool Sport[M].New York, 2004:180-202.

[3] Jozefa Sobski.Guidelines for the Safe Conduct of Sport and Physical Activity in Schools.Duputy Director-general (Development and Support), 1999, (10):71-78.

[4] 金龙哲,宋存义. 安全科学原理[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161-180.

[5] 隋鹏程,陈宝智等. 安全原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35-50.

[6] Firenze B. Labor Safety System Research. Safety Science Journal, 2001, 45(2):31-37.

[7] 叶龙,李森. 安全行为学[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6-20.

[8] Mike Mcnamee. A Survey of Sport Spectators perceptions of the Values and norms of Selected Professional Sports. Executive Summary, 2001, (10):20-27.

[9] 蔡天富,张景林. 对安全系统运行机制的探讨.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6,16(3):4-8.

[10]石岩. 我国优势项目高水平运动员参赛风险的识别、评估与应对[D]. 北京体育大学2004届博士论文

[11]范明志,陈锡尧. 对我国重大体育赛事风险识别的初探. 体育科研,2005, 26(2):26-29.

[12]杨亚琴,邱菀华. 学校体育教育组织过程中的风险管理研究[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22(5):84-88.

[13]汪忠,黄瑞华. 国外风险管理研究的理论、方法及其进展.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5,27(2):25-31.

[14]Peter J P, Ryan M J. An Investigation of Perceived Risk at the Brand Level.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976, (13):184-188.

[15]Ivan lewis. Safe Practice i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chool Sport. New York, 2004:121-132.

[16]Sosin, D M,Keller, P S. Surface-specific fall injury rates on Utah school playgrounds. Public Health, 1993:733-735.

[17]Richard A. Johnson.study of school sports accidents reinforces need for coordination and basic motion training. Clinical Cornerstone, 2001, 3(5): 61-62.

[18]张进福,郑向敏. 旅游安全研究[J]. 华侨大学学报, 2001,(1):15-21.

[19]李晓燕. 中小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的预防与处理研究[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2000,2(3):98-104.

[20]韩振勇. 校园伤害事故对中小学体育课的负面影响[J]. 中国学校体育, 2002,(3):26-29.

篇(4)

(1)自然灾害、交通事故等伤害的预防。

(2)伤害应急措施。其中锻炼学生在自然灾害来临时,如地震及泥石流、火灾次生灾害等危险时刻,能够准确判断周围情况,冷静、迅速、安全地行动,并关注媒体对灾害信息的播放。长期以来,日本的生命安全教育在全国学校开展得相当普遍,紧急疏散、逃生避险、应急自救的演练已经成为学校的日常活动,大大提高了日本国民的避险能力和意识。美国:20世纪90年代,美国制定的体育标准和各学校的体育教育计划中,特别强调发展学生的基本运动能力和心理品质。他们推崇“生存教育”的理念,将安全教育、生存技能训练作为一贯的必修课程,经常进行火灾逃生、紧急避险的排演。为此,美国国民的防灾安全意识非常强。俄罗斯:1991年,基于国内的社会现实及学生的身体状况,俄罗斯对基础教育课程进行了调整,其中专门开设了《生命安全基础》课程,涉及到周围环境对人的生命与健康可能造成的危险、极端异常情况下的个人安全、生活方式与生命安全等内容。俄罗斯的生命安全教育显然把生命安全问题放在一个更新的高度、更广泛的基础上看待和研究,是一种广义的社会安全观。此外,在英国、德国、澳大利亚、芬兰等国,对青少年的生命安全教育和避险技能训练同样值得肯定。

2.我国生命安全教育的存在问题

从上述国内外研究存在问题的描述中不难看出,我国与日本等国在对生命安全教育,特别是应急避险能力教育的认识水平和实践程度上均存在较大差距,国外的研究与实践比较科学和系统,已经成为整个国民教育的一部分,而我国还处于探索阶段,突出表现为理论化、教条化、零散化和形式化等特点,这种非常态的、非系统的践行方式与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认识水平有着很大的关系。尽管我国在大灾之后痛定思痛,总结了不少应急避险的内容与方法,但在实践途径上还是摇摆不定,难以找到一种奏效的根本路径。随着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复杂变动,这种状况必然造成更加严峻的后果。

3.生命安全教育与体育教育的联系

生命安全教育尤其是应急避险能力训练,与学校体育之间有着本质的联系,它们在价值、形式、要求、方法上都存在共性。从本质上讲,两者都是身体操作性的,通过身体运动完成任务,在动态演绎中获得健康和生命的尊严,在协作和拼搏中实现人生的价值;从目标上讲,学校体育的领域目标下的一些内容标准与生命安全教育是一致的。体育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学校体育最能实现生命安全教育的目标和任务。从学校体育的角度讲,体育教育可以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基本活动能力,尤其是对身体器官系统的发育与成熟,形成健康的体魄、改善大脑与神经系统的灵活性、均衡性,提高反应能力等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学校体育的教学环境也为生命安全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通过体育的情境教学模拟锻炼各种应急避险技能;学校体育师资无疑是避险技能训练自然的优秀组织者与引导者。

4.我国生命安全教育的发展方向

根据生命安全教育、应急避险能力教育与体育教育的特点和相互联系,可以将生命安全教育纳入日常的学校体育教育系统之中,即以学校体育为平台,实现应急避险能力训练及生命安全教育的常态化运行。因此,可以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4.1改革学校体育理念,拓宽体育教育空间

生命、生活及生存教育则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首要前提,我们应该进一步拓宽学校体育教育的空间,将生命安全教育内容在学校体育领域中常态化开展和实施,包括应急避险能力训练在内的“三生”教育理应纳入学校体育的范畴,实现运动教育、健康教育和生命安全教育的融合。当前,学校体育正向着“以人为本”的方向改革,为这一转变提供了操作的可能。

4.2完善体育课程目标,丰富课程内容标准

消除生命安全教育的软肋,建设这项工作的最佳平台,需要进一步确认生命安全教育尤其是应急避险能力教育的目标,完善当前的体育课程目标体系,并在内容标准的制定上有一定的倾向,而不是让其处于边缘的角色。我们可以根据学校体育的活动性和开放性特点,可以将生命安全教育特别是应急避险能力的训练纳入学校体育课程与教学范畴,使之科学化和系统化。

4.3创新体育教学方法,探索有效教学模式

将应急避险能力训练纳入体育课程之后,需要进一步创新体育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使体育教学更加贴近生活、贴近自然情境,能够在日常教学和体育活动中合理地设计、整合、演绎生命安全教育及避险技能训练的相关内容。

篇(5)

2当代高校体育教学中安全教育的现状

虽然体育教学对学生健康成长有较大的意义,但是当代的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高校体育教学的教职工对体育教学的认识不深,并且重视程度不够,有的教师会认为体育是一项无关紧要的课程,相对于文化课程来说价值不高,学生也往往是应付公事地来上课,所以体育的教学往往比较散漫,授课的效率不高。第二,体育是一项注重身体活动的课程,在教师授课的过程中,所耗费的体力是十分大的,老师在一天的教学过程中,难以维持旺盛的精力。第三,传统的体育教学都是重视身体的锻炼和各项竞技活动的进行,老师很难意识到学科术语、营养学、健康学、保健学等一系列的教学的重要性,这些内容的教学会让学生受益颇多。第四,传统的体育教学缺乏安全教育。安全意识对每个人、每项工作来说都至关重要,体育的教学相对于其它文化课程的教学来说具有较大的危险性,因为体育教学是一系列竞技活动的进行,女学生还好,性子一般较为温柔,她们之间的相处模式较为融洽,很少发生肢体上的冲突,但男生的好胜心较强,他们会因为肢体的摩擦或一言不合便发生冲突,所以在竞技运动的进行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潜在危险。但是由于高校体育的教学过程中很少提及关于安全教育的问题,导致学生在体育课受伤的现象频发。第五,竞技运动过程中会因为剧烈运动造成人员伤亡,在这些意外情况发生时,大多数的学生都惊慌失措,并不能及时地、正确地处理伤口,这是由于老师只一味带领学生做一些肤浅的准备活动,并不教育他们如何预防激烈的运动所造成的意外伤亡;学生对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第六,因为体育这一门课程一般不计入总成绩,对学生排名和领取奖学金没有什么影响,所以大多数的学生对体育抱有轻视的态度,他们只是应付公事一般去上课,在老师教授安全教育的相关内容时,态度散漫、举止轻慢,这是对授课老师的不尊重也是对自身生命的不尊重,会造成极坏的后果。

3高校体育课程的安全教育的引进与实施

3.1在高校体育的授课过程中引入安全教育理念

学生对生命的价值往往没有很好地理解和重视,他们会因为学业不顺利、感情生活的失败、与同学关系不融洽便产生轻生甚至危害他人生命健康的行为,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造成难以挽回的伤害,所以高校的体育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教育他们用一个乐观的、积极的态度来面对生活。教师要充分地向学生展现生命的活力与精彩,在教学内容上既要让学生的身体得到锻炼,同时也激发学生自身对运动的兴趣,让他们能够做到自主运动,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让他们意识到生命的存在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充分地享受生命的精彩和运动的乐趣。体育教学要利用自然资源,适当地实施户外运动,让学生在自然中锻炼自己的运动能力并保护自己免受伤害。

3.2向学生教授安全实例,设立生命课堂情景

单纯地向学生讲授一些安全教育知识未免太过枯燥乏味,这与实际生活相差甚远,很难引起学生对安全教育的重视,并且很难将所学到的安全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体育老师在安全知识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一些安全实例,可以让学生清楚地了解一些危险的严重性,能够引起他们的重视,同时教导他们面临这种情景时的正确做法,保证他们弄得懂、学得会、用得着,让他们对生命有更深一层的感悟,学生往往会更加主动、认真地学习这些知识。

3.3保证教师的专业性与教学质量

有些体育老师在繁重的教学过程中,精力不能长久地保持,他们往往会提供给学生较长的自由活动的时间,在这期间存在着潜在的危险,没有老师的监督,学生间的冲突、激烈的体育运动都会对学生造成伤害,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松懈,要保持一个严谨的教学态度。同时要保证教师的教学质量,他们的教学能力必须较强,能够正确地、有力地教育、引导学生,让学生安全意识得到较大提升,学到充足的安全知识。

篇(6)

二、采用多样形式

生命与安全教育的实践活动,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一是正常开展生命与安全教育课程的教育活动,不可偏废、不得取消,要按课程计划开足这门课程,并且选择骨干教师进行授课。二是有计划开展各种形式的生命与安全知识讲座,使学生具体详细的掌握某些专项的教育知识,如珍爱生命远离危险知识讲座—正确判断各种危险环境;生命尊严知识讲座—积极的心情、乐观的生活与学习态度、正确的面对挫折;交通安全知识讲座;食品健康安全知识讲座;消防安全知识讲座。三是最后一分钟的安全教育,即每天上午的最后一节课和下午的最后一节课的最后一分钟,不管是什么课都要结合当时的实际进行安全教育,如雪天注意路滑、回家路上注意交通安全等等。四是观看生命与安全教育的图片展览或视频,让学生感受生命的坚强与脆弱、伟大与渺小。

篇(7)

随着暑假的结束,各地的校园又活跃起来。在新学期开始的这个时候,校园的安全问题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当前由于连续扩大招生,实行淡化班级管理的学分制,加之大批外来人员进入高校务工而形成一个庞大的临时用工群体,校园周边环境复杂,对学生的教育管理难度加大,总体治安形势较为严峻。大学校园诸多不安全因素及大学生自身违法犯罪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威胁到高校的安全和稳定。如何加强学校的安全防范管理工作,增强大学生应对各种危险的意识,保障学校师生的健康,已成为新形势下维护社会稳定、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必要的安全教育和管理,学习和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技能,增强抵御各种危险的防范能力,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一、当前高校学生面临的安全问题

一是人身安全。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大学生的人身安全也会遭到不法侵犯冷别学生还会由于学业、生活和感情等问题而轻生、自残。

二是财产安全。由于校园是一个相对开放的环境加上大学生自身的安全意识淡薄造成了盗窃、诈骗等案件频发,而大学生也成为不法分子敲诈勒索的重点对象。另外火灾的发生也会导致财产的损失。

三是防火安全。大学宿舍是人员密集之地如果用电不注意极易引起火灾。

四是交通安全。全国近几年死于交通事故人数每年达10万人左右,学生因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占学生非正常死亡人数的比例较大。

五是生活安全。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会遇到打工问题食品、安全问题、传染性疾病预防安全、旅游安全等这些问题极易造成学生的人身财产遭受损害。

二、加强高校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意义

保护学生的人身及财产安全,就是保护职业技术人才资源。学生的安全知识和安全意识的提高,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在遇到危险时成功自救,把危险和损失降到最低,同时也能够使学生对可能发生的危害有高度敏感性,自觉维护校园公共安全,防患于未然。学生在校学习文化科学技术知识的同时,学习、了解、掌握一些安全常识,不仅可以减少自身在校期间的安全风险,还可以依靠法律法规的力量保护自己,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加强高校学生安全教育,能够弥补中小学以及过去教育中安全知识和意识教育的不足,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以及对危机防范意识和处置能力。加强在校生的安全教育,能够增强学生安全防范意识,使其掌握基本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的技能,提高安全防范能力,从而实现职业生涯中的安全与健康。

三、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安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学生安全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对安全教育工作重视不足

高校领导在管理校园的过程中,都会将重点放在了学习教育上,而往往会忽视了学生的安全教育,致使学生安全事故频发。例如,有些学生与社会上的不法分子交往,并把他们带入校园,引发了校园偷盗、校园暴力等危险事件。还有些学生,甚至也会加入的队伍当中。

(二)学生法律意识淡薄。

一是对法律知识了解不多。大学生在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基本都是学习与升学有关的知识,对法律方面的知识很少接触,到大学以后,虽然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上对宪法、民法、刑法等法律有所了解,但也了解不多,一知半解而已。二是意气用事,情绪偏激。大学正处在青春期,对新生事物抱有很强的好奇心,从众心理强,爱瞎起哄,遇事不冷静,哥们义气,易冲动而不计后果,稍有不顺,或出言不逊、或大打出手,严重者甚至拉帮结派打群架,给对方造成伤害,触犯法律。

(三)大学生安全教育队伍素质不高

新时期以来,大学生安全教育已经成为公众所关注的话题,然而学校却没有对安全教育工作加以重视,对教师队伍的素质要求也不高。当前,我国各大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要么是由普通教师担任,要么就是由学校安全保卫部门担任。普通教师只能够教会学生一些关于安全的理论知识,而安全保卫部门的人,却只懂得教学生一些普通的安全防范技术。这些担任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人员,自身的综合素质也不是很高,难以教出既懂得安全理论知识,又懂得将之运用于实际生活的学生。

四、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学生安全教育的建议

(一)加强学校重视,各部门联动。

首先要健全组织机构。各高校要成立以校级领导为主要责任人的领导小组,院系成立以党政领导为主要责任人的安全教育领导小组,层层落实,责任到人;其次要重视安全教育课。学校要将安全教育课列入日常教学计划,并配备专门的老师和教材,教学内容要形成体系,使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具有连贯性。再次思想上要高度重视。目前学校的安全教育往往都是临时性的,一般是迎接各种检查、节假日前或出现事故时才进行突击性的教育,平时很少抓,安全教育成了“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所以各高校领导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将大学生的安全意识教育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最后要求保卫部门主抓,其他部门联动。学院保卫部门要加强大学生安全知识教育。教育内容包括消防安全知识教育;财产安全知识教育;交通安全知识教育;心理健康知识教育;网络安全知识及法规教育;外出游玩安全知识教育;识别传销知识教育;国防教育等。

(二)建立健全高校学生安全教育课程

开设高校学生安全教育必修课程,是让大学生提高安全意识、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和基础的安全防范技能、培养安全态度、提高自我保护能力的有效方式。安全教育课程的开设,可以让零散的、单一的、随意的安全教育变得规范化、制度化和系统化。

一是要课程定位:《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应为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必修课程,要求学生在入校后第一学期修习。同时随着年级的提升,也可设置心理、恋爱婚姻、求职权益维护等选修课程。二是师资队伍建设:吸纳选拔思政课教师、心理咨询老师、一线辅导员和保卫处工作人员等,组建一支专人负责、人员结构合理、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教师队伍。对教师进行培训,“请进来,走出去”,邀请外面专家来校讲课;将骨干教师送出去参加培训。采取集体研讨备课方式,确保授课质量。

(三)加强高校学生法律法规、校纪校规的教育。

加强对高校学生进行《治安管理处罚法》、《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宪法》、《国家安全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相关法律知识的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运用法律有能力。此外,学校要安排一定的时间通过不同的方式组织学生学习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学生只有知道了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才能规范自己的行为。在这方面,笔者所在单位的做法值得借鉴,如开学初开展的“法制、安全在我心中”法制安全周教育活动;每学期开展一次“安全教育月活动”,包括开展一次“普及安全知识,确保生命安全”教育活动、观看警示教育电影、与片区公安分局为全院师生上一堂法制教育课,对特殊群体开展一次关爱行动等,通过活动提高学生安全防范、法律常识和守法意识。

(四)高校学生要主动的加强自我防范意识

大学生在校园内和校园外都应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清少年必须学会自我保护。社会经验不足的青少年在面对侵害行为、自然灾害和意外伤害时往往因处于被动地位而受到侵害。因此在复杂的社会生活环境中青少年必须学会自我保护。自我保护是人的本能具备自我保护意识是未成年人向成熟迈进的重要一步。面对一些突发的事故和侵害裁们应该积极争取社会、学校和家庭等方面的保护。如果这些保护不能及时到位裁们就要尽自己所能用智慧和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因此,青少年必须要学会自我保护树立防范意识知道防范的方法逐步培养自我防范的能力。

(五)建立家 - 校 - 社会联动机制

高校在学生入学伊始应与家长沟通,包括互留通讯方式,对家长进行常见安全问题的培训,如遇到学生安全事件应先与辅导员老师沟通确认,而不要盲目相信一些诈骗电话、短信;发现学生异常现象马上进行沟通获得准确信息。学校也可与公安、消防等部门密切合作,邀请专业人士到校指导,建立全社会关注高校安全问题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篇(8)

文章摘要:淘豆网网友近日为您收集整理了关于鸠江区第四届中小学科技节活动方案的文档,希望对您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以下是文档介绍:鸠江区第四届中小学科技节活动方案一、指导思想:为在全区中小学中普及科学知识,营造学生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氛围,培养…… 淘豆网网友近日为您收集整理了关于鸠江区第四届中小学科技节活动方案的文档,希望对您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以下是文档介绍:鸠江区第四届中小学科技节活动方案一、指导思想:为在全区中小学中普及科学知识,营造学生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氛围,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提高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为积极响应我区创建省科普示范城区的要求,结合我区中小学科技活动特色,经研究决定举办鸠江区第四届中小学科技节活动.一、主办单位:鸠江区教育局二、承办单位:芜湖市第三十二中学三、活动时间:暂定2007年11月22日前后(具体时间根据天气情况确定)四、参加对象:区中小学生、区中小学科技辅导员五、活动方案(一)组织领导1、成立活动组委会组委会负责科技节活动总体方案的设计和活动的组织实施,协助新闻媒体对活动的宣传报道等工作.2、组委会名单主任:赵敬东副主任:杨祥衡李广庆许斌陶承军成员:姚晓虎曹小谋汪文付杨正安邢修林吴云杨国强胡宗品(二)活动要求1、各校要高度重视此项活动的开展,加强宣传力度,在全校营造良好的重科教氛围,在人、财、物方面给予有力支持.2、报名截止日期为2007年11月15日,请各校将科技节报名表(见附件)通过电子政务报区电教馆.(三)活动项目竞赛项目1、发明创造类:作品内容不限,要求是学生个人运用有关的科学理论知识制作出的新颖独特、具有实用意义的实物作品.2、创意设计类:指因原材料、工艺等限制未能做出实物的创新设计,但必须是根据科学原理可以完成的(金点子).3、科学小论文:指中小学生源于科技活动撰写的科学成果论文.如:实验报告、考察报告、观察(观测)报告、调查报告、研究报告等.4、科技展板评比及展示.5、现场电脑科幻画.6、热气球升空.7、手掷纸质模型滑翔机.(直线距离)展示项目1、机器人展演.2、叶脉画制作演示.3、凤鸣科普站“校园科技接力”活动展示.(四)评审标准1、发明创造、创意设计、科学论文类评审标准“三自”原则和“三性”原则自己选题:选题必须是作者本人发现、提出、选择的.自己设计和研究:设计中的创造性贡献,必须是作者本人构思、完成的.主要论点的论据必须是作者通过观察、考察、实验等研究手段亲自获得的.自己制作和撰写:作者本人必须参与作品的制作.论文必须是作者本人撰写的.科学性:包括选题与成果的科学技术意义、技术方案的合理性和研究方法的正确性、科学理论的可靠性.先进性:包括新颖程度、先进程度、技术水平与难易程度.新颖程度指该项发明或创新技术在申报日以前没有同样的成果公开发表过,没有公开使用过,该项研究课题及论文的选题有创意;先进程度指该项发明或创新技术同以前已有的技术相比,有显著的进步;指课题研究及论文的研究结论所具有的科学价值和学术水平.实用性:指该项发明或创新技术可预见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或效果;指课题研究及论文的影响范围、应用意义与推广前景.小学生的项目在依据“三自”和“三性”原则的同时,根据目前小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特点和水平,融入“做中学”科学教育理念,重点考查项目的探究过程,考查在探究过程中小学生初步探究能力和基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的掌握.发明创造、创意设计类作品须填写附2“发明创造和创意设计作品说明”表.2、科技展板评比及展示要求:各校按统一规格制作2块科技教育宣传展板,按高170厘米,宽90厘米制作.一块展板介绍本校开展科技活动的情况以及学生的科技小论文等;另一块展板围绕本届科技节主题(节能绿色健康)专门介绍科普常识或最新科技动态,最好以专题形式出现.展板总体要求美观、图文并茂,有科技特色,不得到广告公司统一喷绘.3、现场电脑科幻画比赛形式:现场运用各类绘画软件或图形、图像处理软件(金山画王除外)制作完成的绘画作品;包括主题性单幅画或表达同一主题的组画、连环画.单纯的数字摄影画面不属于此项作品范围.评分标准:(百分制)①主题正确、鲜明、突出.(30分)②构思健康、新颖、有创意.(20分)③绘画方面:用笔细腻、色彩调配等(50分)参赛人数:各代表队参赛人数限定2人以内.比赛分为小学组和中学组两个组别.备注:各校在报名时需标注清楚使用何画图软件,以便赛方提供相应软件.4、热气球升空注意事项:这项比赛有一定的危险性,要教育学生注意安全.升空要求:参赛者将事先制作好的热气球带入比赛现场,并且贴上编号(在赛前的科技辅导员会议上进行抽签决定),热气球在升空时,下方必须有不少于1m的铁丝相连,在铁丝的下方与绳子相连,热气球升空高度要求达到20米.评分规则:本次比赛以热气球升空的负载多少决定名次(负载为50克的钩码,由大赛组委会发放),若负载相同,以升空时间决定成绩,用时少的获胜.所有选手必须按抽签顺序依次进入比赛场地进行比赛,比赛只进行一轮,要求在15分钟内完成准备、点火升空(达到20米高度)、安全回收和灭火四个程序.遇到下列情况时比赛成绩无效:热气球升空不足20m.热气球没有成功回收的;热气球被烧毁的.总用时超过20分钟.参赛人数:各代表队限定3组,每组3名学生.比赛分为小学组和中学组两个组别.评奖办法(特设)所有拥有有效成绩的小组均有奖,一、二、三等奖分别按20%、30%、50%设置.注:“区e之梦科技营”将组织参赛学校科技辅导员对“热气球升空”进行培训,培训时间另行通知.5、手掷纸质模型滑翔机制作要求:由组织单位提供1张70克的a4纸、在10分钟内现场完成一架飞机折叠.(不得将成品飞机带入场地,机身长度不得低于20厘米,翼面宽度不得少于2厘米)评分规则:在宽8米的道上手掷飞行.以起点至首次落地点的距离为成绩,如落点出8米道宽,成绩为0.按飞行距离长短排列成绩.(制作不评分)参赛人数:各代表队参赛人数限定6人以内.比赛分为小学组和中学组两个组别.附1:鸠江区第四届中小学科技节报名表学校: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序号姓名性别参赛项目辅导教师备注附2:发明创造和创意设计作品说明项目名称项目简介设计该项目的目的和基本思路该项目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该项目中申报者的主要贡献(发明点或创新部分)所在学校意见附3:科技节开幕式当天活动具体安排表时间内容地点负责人备注9:00开幕式领导讲话操场主持人32中舞蹈表演操场李嘉9:30热气球升空操场杨国强9:30手掷纸质模型滑翔机.篮球场胡宗品8:30电脑现场科幻画网络教室吴云9:30科技创新优秀作品展示科技室邢承喜9:30科技展板展示操场看台邢修林10:00—11:00机器人展演多媒体室曹小谋10:00—11:00叶脉画制作演示阶梯教师汪文付10:00—11:00凤鸣科普站“校园科技接力”活动展示科技室罗小飞

播放器加载中,请稍候...

系统无法检测到您的adobe flash player版本

建议您在线安装最新版本的flash player 在线安装

篇(9)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榆次区教育局政教科工作意见和学校总体工作计划进行德育工作。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继续落实“我成长、我负责、我与逸夫同发展”的责任教育;工作中坚持学生养成教育为主线,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为重点,以多种形式为手段,以全员参与为保障,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使之学会做人,学会学习,为成高素质的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二、工作思路

(1)以巩固《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达标》工作成果为中心,强化学校德育工作水平,做好各项德育“软硬件”建设,使学校德育工作进一步规范化。

(2)建设一支强而有力的德育队伍:促班主任业务水平提升,强化年轻班主任的训练与培养。

(3)继续落实德育工作“三化”:德育工作网络化;管理工作序列细化;活动开展系列化。

(4)继续以常规工作为根本,责任教育为主线开展德育工作,力求两者相互融合,有机结合。

(5)夯实两个基础:学生日常行为常规管理、班级管理。

(6)工作中做到“四字”:真、实、细、心(用心去做)。

三、工作目标:

(1)学生严格遵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道德、行为显著提高。

(2)做实责任教育,使之不走过场,不疲于应付。

(3)强化班主任工作管理、检查,“严”字当头,以“沟通、谈心”为手段,以“爱”使之感化;逐步形成我校德育工作管理特色。

(4)做好“三结合”工作及学校德育薄弱环节。

(5)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师生”的基本原则,推进道德讲堂的开展。

(6)继续加强音乐吧的活动灵活性以及实效性,为学生创造平台。

(7)继续突出德育和少先队的特色工作。

四、具体工作:

(一)常规工作:

(1)落实养成教育,夯实常规行为基础。巩固《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达标》工作成果, (工作计划 fanwen.chazidian.com) 继续落实学生对《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沿用“星级评价”评比制度,以锦旗鼓励的形式对成绩较好的班级进行表彰,开学初继续开展《常规行为训练周活动》。

(2)在全体同学中开展“星级评价”活动。在各班中每周、每月评比“文明礼仪之星”、“劳动之星”、“艺术之星”,并利用升旗仪式时间对他们进行表彰,通过此项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充分体现德育的表彰、激励作用。

(3)继续加强和完善校园环境的“四化”(绿化、净化、美化、教育化)建设,重点突出教育化,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提升各班育人环境。继续加强卫生工作,要求各班卫生一日两扫,与此同时在保持上下工夫,摒弃不良习惯,把随手扔果皮纸屑的普遍问题解决好,定期检查各班每周一次。

(5)做好“艺术教育”工作。结合庆“元旦”,德育处在12月份组织开展好“校园歌颂节”活动。

(6)继续开展好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参加小学劳动基地实践活动(5年级),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劳动实践意识,提高动手制作能力,在活动中要严密组织,充分展现我校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

(7)做好安全教育工作。利用广播教育等形式对全体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定期查找学校安全隐患,每逢重大节假日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11月份继续开展“安全教育月”活动,利用橱窗、板报等形式大力宣传安全事项,利用手抄报、

绘画、安全排查及安全疏散演练等活动,不断增强学生安全意识,加强安全自保能力。

(8)做好2012年下半年德育各项评优工作。

a、做好一年一度的三评一访工作。学校成立三评一访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好学校的方案。学校德育处利用校会课时间组织学生学习评选方案。按照区德育科此项工作的要求,各班评选工作要严格评选程序。评选工作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透明。

b、做好德育论文、个案、班主任评优等市区级上报工作。要求每位班主任都要积极参加,认真撰写论文及个案,力保2-3名班主任教师论文、个案荣获区级奖项。

篇(10)

[1]陈明乐.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价值思考与路径选择[J].经济研究导刊,2011,(24).

[2]许军民.浅谈高校大学生的安全教育[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12.

[3]禹勇.大学生安全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D].四川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10.

[4]朱忠祥,童政权.大学生安全意识的现状调查与思考——以南京工业大学学生为例[J].衡水学院学报,2010,(3).

[5]刘芳丽.大学生安全意识及防范技能的现状调查和对策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0(3).

[6]汤继承.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6.

[7]皮祖训,刘何清,朱国梅.影响大学生安全因素评述[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8]郭亚芳.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改量探讨[J].科技信息,2013(22).

[9]程海梅,陈思源.高校安全教育的课程设置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2(11).

[10]胡如朝.论大学生安全教育体系的构建[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1).

[11]丁淑敏.关于高等院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评价体系的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12]薛立辉.新时期大学生安全意识的探讨[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参考文献:

[1]王世鹏,甘新东安全教育要让学生终身受益[J].河北教育,2006(4):24

[2]宋洋,王雪松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现状分析与改进策略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3(2):155-161

[3][21]李开勇,冯维我国中小学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09(5):86-87

[4]陶海寄宿学生安全教育探析[J].新西部,2014(14):122

[5][17]欧文姬应试教育归因下学校安全教育的异化[J].小学德育,2010(6):9-11

[6]蔡之青,陶渊博,徐培全安全教育三维设计的基本架构[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10(7):107

[7]刘畅中小学安全教育目标的构建与实现条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8

[8][13][14]孙盼想江西省潘阳县S农村小学安全教育的现状调查及对策探讨[D].江西:江西師范大学,2012

[9]曹海永莫让制度管理成为安全教育的软肋[J].教学与管理,2010(5):6-7

[10]王霞学校安全教育制度——现代学校制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J].教育与教学究,2010(11):19-21

参考文献

[1]2016两会聚焦教育热点话题[EB/OL].http://gaokao.xdf.cn/201603/10433032.html,2016-03-11,新东方网.

[2]陈贵兵.完善教育渠道增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成效[J].北京教育(高教),2012(10):64-65.

[3]李丹,程燕.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教学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2):72-73.

[4]周水平,万江红,等.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以江西为例[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48-150.

[5]耿一波.实施体验式教学,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J].江苏教育研究,2013(11):49-51.

篇(11)

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是小学语文作文的训练还是存在部分问题。文章写作应该是内心感受在书面上的表现形式,不应该把小学生的作文写得过于浮夸,这样不利于小学生内心真实感情的表达。

一、小学语文作文写作存在的问题

1.教师方面主要是不愿意在语文写作方面过多投入

很多小学语文教师,简单认为小学语文作文的写作又不如中学作文那么重要,同时小学生在写作方面刚起步,写得好与差基本是一致的。他们很多时候让学生自己去看作文范例,或者是自己“重点式”提醒。这样的教学模式到最后使小学生只知道套用其他优秀范例的写作,自己根本就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写,以及这样写的优势是什么,带来的也是简单复制而已。

2.写作需要实地取材,但是安全问题阻挡小学生外出体验

语文的写作需要出外实地的取材,让学生真实感受到内心的变化。然后再通过文字将内心的感受表达出来,但现在的问题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出校去体验生活基本是不可能的,因为安全问题越来越严重,小学生出一点的事情任何人都负不起责任。

3.对于小学生写作评判标准的改变

现在对于小学生的写作评判标准不再是言辞的恳切,而是词句是否华丽,文章是否应用典故。对于学生真实感情的表达反而重视不够。

二、小学语文作文写作改写的措施

1.教师加强对小学语文作文的研究

语文老师应该在这方面加大研究力度,不仅要学生学习范文,同时应该准确讲授作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学习。

2.调整对于学生语文的评判标准

小学语文的作文应当注意写文章要表达内心的感情,不是就知道词句和语言。文章要由心而发,才是真实的写作。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公文、讲稿、总结怎么写?

专家解答,全程指导

免费咨询
发表咨询 投稿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