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留守儿童心理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留守儿童从小就与父母分隔两地,家庭环境的波动令他们安全需要和归属需要得不到满足,从而导致了强烈的孤独感。他们因为缺乏感情依附,容易变得性格内向,遇到一些超出自己能力的事会显得失落和无助,长此以往会渐渐不愿意与人交流。调查显示有26.9%的儿童有寡言少语和焦虑局促的倾向,不加重视将会导致性格孤僻、自卑封闭。
1.2情绪失控,容易冲动
留守儿童一般年龄在15周岁以下,情绪相对不稳定,意志比较薄弱,不容易控制自己的情绪。他们也不容易解除对周围人的警惕和敌对心理。33.6%的儿童总感到自己在被同伴欺负,与人交流时充满戒备甚至敌意,对教师、监护人、亲友的教育和管理批评也易于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若是不加以管束,长此以往还会有暴力倾向。
1.3认识偏差,内心迷茫
一些留守儿童认为自己家庭贫寒,父母能力低,才会远走他乡赚钱,从而怨恨父母和家庭并造成情绪的偏激。44.2%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拒绝与他们亲密,加深了情感隔阂。他们不能正确的树立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且对未来感到茫然。大部分儿童缺乏进取和自律意识,而且没有人引导帮助他们,学习成绩和生活状态都落后于他人,久而久之,他们习惯了逃学、辍学,最后比同龄人提前进入成人世界。
2导致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原因
2.1家庭监管缺位
由于受城乡分割的体制和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广大农民工在去务工的同时,对携带孩子一起生活的现实问题却束手无策,出于对生活成本的考虑,他们只能把孩子留在老家。根据调查,宿迁市儿童中留守儿童占37.8%,其中57.9%和父母中的一方生活,30.1%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3.8%与外公外婆生活,6.3%与其他亲戚住在一起,还有1.9%寄养在别人家。从这些留守儿童监护方式来看,单亲监护人生活负担重,对孩子的照顾欠佳;隔代监护人与留守儿童隔阂深,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方式落后,对留守儿童管束少,儿童难以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引导,从而引发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2.2学校安全缺失
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发展和影响,教育者研究探索,得出一系列的能适应新时期教育的方法和措施。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在教育留守儿童方面仍然存在不足和缺失。由于外出务工人员基本上依赖学校教育培养孩子,但学校学生太多,教学任务繁重,教师不能分散更多的注意力特别关注留守儿童。教师对于留守儿童的关注也不够。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家乡,教师由于与家长沟通难度较大,很难反映孩子在学校是否表现良好和品德学习方面的问题。学校缺乏教育管理留守儿童的有效方法,在学习生活上不能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怀爱护,也没有能够给留守儿童创造适合他们的学习氛围和教育环境。
2.3社会关注缺乏
近几年,社会上刮起一阵严重的不良之风,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极易在成长中受到社会不良之风的感染,所以在心理、生理上均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农村缺乏社会教育基础,没有足够的教育资源,而且教育观念还处于落后状态,不能弥补留守儿童心灵的感情空缺。部分娱乐场所没有禁止未成年人的出入甚至主动拉入未成年人却未受到相关部门的处理,在网络、多媒体播放器、报刊书籍这些文化传媒中,充斥着鄙俚、浅陋、暴力、之类的具有腐蚀性的内容,诱惑、侵蚀着缺少情感爱护的留守儿童。社会应该给予留守儿童特别的的关爱与关注。
3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及建议
3.1家庭方面: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父母要多为孩子考虑,承担父母的教育责任,应该认识到自己是儿童最重要的导师,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一生的教育。如果必须外出务工尽量带上孩子,如果能力无法达到,只能将孩子留在家中,也要经常和孩子保持联系和沟通,增加亲情交流,并且及时勉励、督促孩子,关注孩子的精神世界。同时,增加与孩子的老师交流沟通,定期了解孩子的生活和精神状况。
3.2学校方面:建立留守儿童关爱制度
学校应该登记留守儿童相关信息。在学生入学时,登记学生父母工作外出情况和家庭成员情况,并整理汇总成册,记录成“留守儿童”档案。从而能及时了解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的信息,在充分掌握留守儿童的个人情况的基础上,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学校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建立“留守儿童心理辅导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正确指引和教导留守儿童,通过心与心的交流,解决他们的烦恼和困惑。对少数有人格缺陷、道德发展失范的留守儿童制定个别心理辅导方案,降低心理压力、解决心理问题,帮助他们顺利度过童年和青春期。
1.1以自我为中心,不听老师管教
当前的小学教学中,老师会经常遇到难以管教的孩子,这些孩子与其他孩子往往交流不畅,时有口角发生。这是由于这些孩子的监护人对于孩子属于管教,致使他们过度任性,在犯错的时候往往不愿认错,不服管教,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给老师和同学带来了不好的影响。
1.2自卑、自闭、交往能力差
有些留守学生由于受到家庭的特殊情况的影响,成绩十分不好,长时间的压抑会使他们产生自卑的心理,他们往往不爱与人交往,总认为别人看不起自己,心理上自卑,行动上自闭。班级活动中总是自己在一旁,表现低沉。上课时安静低头,课下也不愿和其他学生玩耍,身上缺少了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这样一来,自卑的心理就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产生了障碍,使他们的交流能力和学习能力大大不如其他学生。因此,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要注意观察每一学生可上可下的表现,对于那些自卑的孩子要多开导、多鼓励,帮助多这些孩子走出自卑,让他们与其他孩子一样具有阳光的心理,快乐的童年。
2.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2.1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注
由于老一辈的思想落后,儿童教育的不完善、孩子没有好的成长环境。让我们了解到到了这些留守儿童急需父母呵护的关怀和需求。同时也需要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给予广泛而全面的关注,不仅除了从物质上的帮助,还有精神心理上都应给予我们更多的关爱,学校教师也应更加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生活学习上的言行举止,多了解倾听他们的心声,多给予他们生活、学习上的帮助以及心理上的疏导与教育。
2.2指导家长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要定期将家长或者看护人请到学校,指导他们如何管教孩子。让他们转变教育观念,不仅要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更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长辈们要多拿出时间了解孩子、关心孩子,与孩子多多沟通,疏导他们的心理障碍。在平时生活中,要密切注意孩子的情绪变化,教会家长们学会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去指导教育孩子,使他们都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家长。
2.3建立学校家庭社区心理教育网络
除了校园,孩子生活最久的地方就是家庭了。所以一个良好的蒋婷环境对于孩子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家庭环境不好,家长自身的人格不健全,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上的成长,更为严重的甚至会造成学生心理压力和心理问题。所以,学校要组织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讲解,切实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为他们讲清儿童的心理发展的特点,并将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讲叙给他们。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他们在为城市创造大量财富的同时,也为广大农村带来了我国现时期特有的“留守族”和“留守现象”。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特征
留守儿童在情绪问题、自卑心理、逆反心理三个方面与非留守儿童相比有着较大的差异,因缺少父母的引导、关爱和教育,心理上大致有以下问题:柔弱无助、自卑闭锁、寂寞空虚、逆反心理,对父母怨恨与情感隔膜。这种现象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是非常深刻而复杂的。由于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便形成了留守儿童一些明显的心理与行为问题。
二、美术心育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治疗”
1.美术与心育
美术作为美育的主要实施途径,不仅要进行美术知识的传授和美术技能培训,同时也肩负着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教育任务。美术教学活动,可以消除学生心理上的紧张、焦虑、冲突等精神压抑,使各种心理功能趋于和谐,并获得放松、乐观的心理状态,进而为实现“完整的人”奠定基础,这就是说美术和美术教育同样具有心育治疗作用,同时也为人类治疗心理疾病、保障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了一种方法。通过美术活动及美术心育治疗模式,为我们从事探索、分享与回馈,促进留守儿童在心理、行为等方面健康发展提供另一种可行途径。
2.美术心育治疗对策研究
美术心育治疗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治疗方法,即利用美术媒介、美术创作来帮助个人或团体达到身心整合目的的一种艺术疗法。治疗的重点在于创作中内心历程的探索,通过治疗的过程、方式、内容和联想,显示出个人的人格发展、人格特征和相关的潜意识。作为一种“非语言的心理治疗”,美术心育治疗可以从他们的创作中了解和排除各种心理疾患,并借助创作走进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疏导焦虑情绪,改善儿童的心理状态。
(1)美术创作中的心育治疗
儿童在美术创作中流露出他们内在的潜意识情感,在不知不觉中把内心深层次的动机、情绪、愿望投射在作品中。教师要从中细心观察,通过美术作品深入儿童内心世界。一旦发现了学生的不良情绪应该争取多接触他们,与他们达成心理沟通,在充分尊重其个性表现的同时,帮助他们走出心理的隐患,通过自由创作,使内心的冲突投射在作品中,使心灵得到“净化”。我们应该尽可能让这些学生画出心中的恐惧、焦虑和不快,宣泄郁积于他们心里的伤痛。当这些留守儿童表达和宣泄心中的不快时,内心激烈的焦虑能通过绘画宣泄和释放,以维持心理的平衡,从而矫正异常心理。
(2)团体活动中的美术心育治疗
在团体活动中,教师应注重对留守儿童加以引导,通过团体生活,使他们学习如何与同伴交往及进行各种美术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要融合游戏的竞赛机制,培养他们的个性化审美趣味和敢于尝试的精神。通过手工制作、构建等活动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创造力,在合作中形成尊重、关怀、友爱等品质,使他们的能力和人格都得到和谐发展,以达到协调、整合其身心的治疗目的。
采取不同的方式让留守学生融入生活,如激励和引导他们参加各种形式的社区活动、美术展览、美术兴趣小组、校园美化活动等,增加学生交往、协作的机会,有助于学生增强群体意识。在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中,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平等、信任、爱心、责任感等社会性情操内容得到极大扩展,学生之间产生感情上的共鸣。研究表明,在实践中进行团体治疗有很多优势,当事者在活动中宣泄潜意识,取得成功的体验,教师可以在活动过程中获得心理活动信息便于引导和治疗,当事者在活动中不知不觉获得了治疗,从而让他们获得稳定的心理支持。
(3)艺术活动评价中的美术心育治疗
信心是孩子社会性发展的一种重要品质,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非智力因素。美术心育疗法提倡从表现性评价和档案夹评价两方面来实施。
在美术情境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发现留守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对他们实施适度的鼓励性评价,维护和强化他们学习的内驱力,使教学活动和评价活动高度融为一体;通过激励,帮助他们树立在美术活动中的自信心;教师不仅可以通过学生作业或课堂表现进行评价,还应调动学生的自评和互评的积极性,从多方面、多角度完成表现性评价。
美术活动档案夹评价是一种在学生美术学习全过程中,重视学生自主评价的形成性评价方式,旨在帮助学生成为对自己美术学习历史具有思考评价能力的人。美术档案夹的评价特别注重学生艺术学习的探索过程,注重学生心理与教学活动和艺术实践的有机联系,学生自身就是艺术档案夹内容和形式的决策者和建设者。
通过制定美术成长过程的资料夹,在学习美术的探索过程中,注重学生心理与教学活动和美术实践的有机联系,促进学生美术学科的主体性发展。而美术活动档案夹评价的主要意义就在于留守儿童作为档案夹创造、开发、评估的参与者,使他们能够学会自己判断自己的进步,从而使他们的创造力和自信心得以提高。
结语
美术这种安全的自我表达方式不仅有助于儿童宣泄情感,更有助于提升其独立性和满足感,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和社会。美术教育工作者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从美术创作、团体活动、艺术活动评价三个方面探索消除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办法和措施,培养与增强留守学生的自我调节、自尊、自信等良好的心理,使其焦虑、自卑、偏激等心理得到矫正。因此,渗透美术心育艺术治疗的方法能够进入留守学生的心灵世界,使其达到心理上的完善,能有效地减少留守儿童的不良情绪和行为,提高留守儿童与周围环境相处的能力。
参考文献:
通过研究显示,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几率比城市儿童要大得多。很多的留守儿童都因管束、陪伴的缺乏, 表现出了一定的过于内向、自闭倾向、孤僻甚至是自私冷漠等现象。在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上, 最重要的教育者就是班主任, 班主任应该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 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成因
留守儿童和其他的儿童一样, 都需要在成长的阶段有父母的陪伴和教育。但是因为父母常年在外打工, 绝大多数的留守儿童并不能拥有实际意义上完整的家庭。留守儿童本身就处在不经世事的年龄, 缺少了父母的管束, 生活和学习都得不到照料, 就会产生很多的心理问题。比如, 有的留守儿童会为了排除孤独感, 进行拉帮结派的活动, 但办事莽撞, 很容易意气用事。有的留守儿童和祖父母、外祖父母一起生活, 受到了更多的溺爱, 会更加自私, 不顾及别人的感受。有的留守儿童因为缺少正确的性教育, 就会带来情感上的早熟, 甚至有的留守儿童被寄养在别人家时被人侵犯不敢发声, 最后心里抑郁。这些都是常见的现象的一部分。
二、班主任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作用
班主任在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上需要进行引导, 但最重要的还是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进行有效的“诊治”。留守儿童的身边, 接触最多的就是除了父母之外的监护人和班主任。班主任对留守儿童进行引导的重要性可想而知。留守儿童的年龄都不大, 心理发育和生理发育都处在很微妙的阶段。班主任对其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 能够引导留守儿童说出心里话, 并让留守儿童学会用正常的方式消除掉内心的寂寞感和不安全感, 带领留守儿童用积极主动的心态去面对生活, 不在人生道路刚启程的地方犯下错误, 也让留守儿童的心理能够健康地成长, 成为一个健康向上的人。
三、班主任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策略
(一) 建立留守儿童档案管理模式
班主任通常要一个人面对很多的学生, 对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有时候很难都记得住。这就需要班主任建立一定的留守儿童档案管理模式, 把每个留守儿童的主要信息和监护人的准确联系方式都登记下来。主要信息可以包括学生的行为习惯、学习状况、兴趣爱好、父母工作和其他家庭状况等相关信息。而监护人主要就是指学生的父亲母亲。档案的建立有助于班主任在固定的时间和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进行联系, 从而能够把留守儿童的最近情况和问题进行有效的沟通。
(二) 教授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知识
首先, 班主任要让留守儿童明白, 自己不是被抛弃的孩子, 而是因为某些现实因素不得不和父母分开居住。这有助于加强留守儿童对自身自信心的培养, 也能让留守儿童学会理性的思考问题。很多留守儿童会存在心理自卑的现象, 觉得自己没有什么长处和优势, 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会不知道如何解决, 一旦出现某些失败, 就会更加自卑, 难以树立自信心。长此以往会变得胆小怯懦。班主任应该让留守儿童能够正确认识人生中出现的不如意、不成功和不满足, 学会在面对挫折的时候不要立刻选择逃避或意志消沉, 而是积极面对一切出现的问题, 正视不足和失败, 把沮丧转变成自信心, 立志不被困难击败。想要进行成功的心理健康教育, 就要让留守儿童能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 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这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基础。
其次, 班主任要想向留守儿童传递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防止他们迷失自身行为。亲情的残缺不仅带来情感上的缺失, 也会带来家庭教育的缺失, 更严重的就是造成人格上的缺陷。一些家长平时忙于赚钱, 会不太重视对留守儿童的教育, 有时还会因为内疚的心理, 在经济上对留守儿童进行一定的“补偿”, 对金钱不进行约束, 放任孩子成长, 这也使得一些留守儿童更加自私蛮横、将自己看作世界中心。留守儿童缺少了来自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 对世界的理解通常也只是靠自己不断摸索, 很容易对世界有着不正确甚至是偏激的认识。班主任需要对这样的留守儿童进行引导式教育, 向他们传递正确认识世界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让他们能够采用正确的方式和身边的人沟通和交流。
最后, 班主任要让留守儿童学会保护自己。从生理方面来讲, 我国是一个思想比较传统的民族, 很多家长和学校都对儿童的性教育避而不谈, 这就导致很多学生缺少其年龄应该了解的性知识。很多留守儿童因为不了解, 就会被身边的邪恶之人诱骗发生性关系, 甚至有的留守儿童长期被他人侮辱。班主任应该增强对留守儿童的性知识普及, 让他们知道什么人不能轻易相信, 什么情况下要马上逃走, 身体的什么部位不能被别人触碰, 这能够对留守儿童尤其是年龄不大的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保护。从心理方面讲, 留守儿童一定要学会保护自己、善待自己。现在的社会环境非常复杂, 留守儿童的社会经验几乎等同于零, 他们面对良莠不齐的社会环境, 很难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 有时候他们会陷入低迷的情绪中。班主任需要让留守儿童懂得:保护自己, 就是某种意义上的善待自己。不要过多的追逐不切实际的东西, 不要过多的责怪本不是自己犯下的错误, 不要常常纠结于让自己情绪低落的事情, 要让他们领悟这个世界的美好之处, 让他们能够学会自己开导自己, 做自己的“医生”。
(三) 开展留守儿童互助活动
留守儿童最需要的就是陪伴, 所以班主任可以从陪伴方面入手, 让留守儿童能够互相帮助, 结成固定的伙伴关系。留守儿童可以进行一对一的互相帮助, 在课余时间一起学习、一起进行课外活动。编成小组的两个留守儿童如果发现伙伴遇到某些难题, 要立刻伸出援手, 要认真关注伙伴的情况, 每一周或每两周和班主任进行一次简单的总结。教师在经过汇报情况的汇总之后, 单独一对一的找部分留守儿童进行沟通, 指出其身上的不足之处, 对其表现优秀的地方进行表扬, 让留守儿童能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优点和缺点, 从而不断完善自身的为人处世方式, 也使留守儿童能够在互帮互助中学会关心身边的人、学会为伙伴付出、学会结交朋友并正确的处理人际关系, 共同成长与进步。与此同时, 学生还能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一定的关爱, 能够有效的排除自身的孤独感。
(四) 提供宣泄的平台
很多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是潜藏性的问题, 不经过长时间的接触和观察很难发现。班主任可以为留守儿童提供一个说心里话的平台, 比如让留守儿童写“真话日记”, 把自己的心里话写出来, 把所有的疑惑、不安都宣泄出来。随后教师根据留守儿童写出来的内容, 针对性的进行心理问题的开解。不仅让学生能够抒发压抑的情绪, 也有助于教师对学生心理状况进行深入了解。
四、结束语
留守儿童很容易出现大大小小的心理问题, 这一直是社会与教育界持续关注的问题, 班主任作为班级的领导者, 一定要积极采取措施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进, 让每一个有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都能解决问题, 像正常的儿童一样, 在健康的心理状态下不断成长。
参考文献
一、引言
留守儿童是指其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乡,并需要其他亲人照顾,年龄在十六岁以下的儿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加人到经济建设的队伍中,这必然导致留守儿童数量的增加。因此,有关这一群体的教育与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目前的大多数研究显示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几率高于非留守儿童,并且,在学习成绩、社会交往等方面与非留守儿童有显著差异。桑标、范方的研究显示,留守儿童由于其家庭环境的改变形成了以下一些人格特点:一是乐群性低,比较冷淡;二是情绪不稳定,易心烦意乱,自控能力不强;三是自卑拘谨,冷漠寡言;四是比较圆滑世故,少年老成;五是抑郁压抑,忧虑不安;六是冲动任性,自制力差;七是紧张焦虑,心神不安[Ci]。黄艳苹和李玲的研究表明留守儿童总的心理健康状况比曾留守和非留守儿童均差,主要表现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方面[z]。卢利亚指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很高,具有轻度及其以上心理问题的3100,他们的SCL-90的得分率显著高于全国常模,表现突出的是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和恐惧[3]。目前,大多数有关留守儿童的研究都表明,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令人堪优,但对于人格对其心理健康究竟有何影响,不同人格类型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如何,等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加以思考和研究。因此,本研究以艾森克的人格理论为基础,探讨不同人格类型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希望能通过人格教育来改变留守儿童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方法
(一)被试
采用整群取样法,在芜湖市某初中进行取样,其中留守儿童80名,男生48名、女生32名。选取非留守儿童80名作为对照组,其中男生36名、女生44名。被试年龄在13一15岁。
(二)程序与工具
采用量表测验法对留守儿童及对照组的人格因素和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测试,用SPSS11. 0进行数据处理。
人格因素用“艾森克人格问卷少年版(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简称EPQ)"实测,该量表是Eysenck于1975年制定的,它是一种自陈量表,包括4个量表:E—内外向;N—神经持质,又称情绪性;P—精神质,又称倔强、讲求实际;L谎造或自身隐蔽。经艾森克等人的因素分析计算,前3个量表代表人格结构的3种维度,它们是彼此独立的,L则是效度量表,代表假托的人格特质,也表现社会性朴实、幼稚的水平,该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中国的艾森克测验由陈仲庚等于1981年修订。
心理健康水平用“症状自评量表(SCL -90)",SCL90最原始的版本是由Derogaitis,L. R.在他编制的Hopkins症状清单(HSCL 1973)的基础上,于1975年编制而成的。本测验共90个自我评定项目。测验的九个因子分别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此量表使用简便,测查角度全面。它对有可能处于心理障碍边缘的人有良好的区分能力,适用于测查人群中哪些人可能有心理障碍、有何种心理障碍及其严重程度如何。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三)统计
数据录人完成后,用SPSS11. 0进行方差分析、事后检验等。
三、结果
(一)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以及人格类型
根据症状自评量表以及艾森克人格问卷的测量结果,将SCL- 90中10个因子分呈阳性的被试及EPQ中典型精神质和典型神经质的被试人数统计如下(见表1)a
(二)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比较按留守儿童以及非留守儿童分类,对其心理健康十个因素作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表2:
研究发现,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之间的十个因素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差异。
(三)留守儿童的气质类型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对留守儿童的气质类型(由艾森克人格问卷区分)以及心理健康之间作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留守儿童的气质类型与其心理健康的十个因素均不存在统计学显著差异。
(四)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人格类型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对留守儿童的人格类型(精神质、内外向以及神经质)以及心理健康之间作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留守儿童的精神质、内外向与其心理健康的十个因素均不存在统计学显著差异;神经质人格类型中,焦虑因子对其人格类型产生显著差异(F=3. 45,P=0. 029)。
四、讨论
本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在SCL- 90的十个因子上,留守儿童的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在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和偏执几个因子差异尤为显著。在对留守儿童的人格类型和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分析时,发现其人格类型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不显著,即人格类型不能影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
产生以上结果的原因有:一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影响了家庭功能的完整性,父亲或母亲角色的缺失,影响了留守儿童某些方面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研究表明,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导致家庭环境的改变,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及行为问题。另外,有些留守儿童被寄养在亲属或祖父母家里,家庭的环境和家长的态度也会影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二本研究的结果显示留守儿童人格类型和心理健康的关系不显著,留守儿童是指其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乡,并需要其他亲人照顾,年龄在十六岁以下的儿童。从该概念中可以看出,留守儿童是指十六岁以下的儿童。本研究的被试年龄在13-15岁,在这个年龄阶段,儿童的人格还在继续发展之中,这种不稳定的因素无法来预测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另外,人格包括性格和气质两个部分,以往的研究已表明,气质没有好、坏之分。因此,在本研究中没有发现气质类型和人格类型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该研究结果也说明了,任何气质类型和人格类型的人群都有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的可能,因此,教师要全面的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和日常表现,应根据不同儿童的人格类型来因材施教。
[课题简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时代的要求。
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在我国广大农村,进城打工已成为农民获取经济来源的主要方式,尤其近几年,进城打工的农民数量越来越多,这种“背井离乡寻富路,离田离土求发展”的状况,致使社会上形成了一群不能完全享受父母关爱、家庭温暖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据统计,我国1.2亿农民常年外出务工经商,或到外地打工挣钱。由此产生近2000万少年儿童留守家中,其中14周岁以下的占86.5%,按全国3.6亿儿童来计算,每18个孩子就有一人不能与父母共同生活,而且这个数字逐年在增长。这部分“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家庭教育相对缺失,他们的心理和人格的表现都明显有别于有正常家庭教育的孩子,这些孩子有的逃学、旷课、不交作业、说谎,沾染打架等不良习气;还有的孩子因第二监护人管理不当而离家出走,甚至被拐卖。“留守儿童”现象成了一个新的社会话题,特别是能否保证留守儿童的健康心理已成为讨论的热点。
2.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是社会发展必然的趋势。
父母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由于远离父母,缺少家庭温暖,面对复杂的社会,身心健康成长尤其令人担忧。由于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他们有心事无处诉说,只能用自己稚嫩的双肩扛下所有问题,很容易形成精神或人格障碍。“留守儿童”就像乡村的小草一样,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自生自长着。如何教育好这些“留守儿童”,使他们健康成长,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3.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是摆在学校面前的严峻课题。
对这一特殊群体的成长,教育已成为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如果没有一个健康和谐的优良环境,势必影响他们的每一步成长,只有创造优良的环境,才会让他们在健康和谐的环境中茁壮成长。“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朋友看管,给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青少年健康成长都带来了很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已迫在眉捷。为教育这些“留守儿童”寻求策略措施,我们选出了《盘州市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分析及对应策略》课题。
二、课题立项情况
本课题在2017年3月底选题后,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经过设计论证,先后报层层主管部门审批,于2017年8月中旬得到六盘水市基础教育教学课题评审委员会批准立项。
三、课题组成员详细情况一览表
姓 名
工作单位
职称/职务
承担任务
手机
胡鹏鹏
盘州市英武镇英武中学
中学二级
协助负责人完成开题报告、结题报告、负责留守儿童虚荣心理研究报告
18785845480
向克
盘州市英武镇英武小学
小学高级
负责收集各种研究资料、负责留守儿童孤独心理研究报告
13708588996
胡玮
盘州市英武镇英武中学
中学高级
负责审查、编辑各种研究资料、负责留守儿童学习心理研究报告
13985928316
何梅
盘州市英武镇英武小学
小学高级
负责编辑、装订各种研究资料、负责留守儿童羞怯心理研究报告
15329184370
支成贤
盘州市英武镇中心校
中学一级
负责制定调查问卷、负责留守儿童偏执心理研究报告
13984605706
四、课题研究时间表
序号
研究阶段
(起止时间)
阶 段 成 果 名 称
成果形式
1
准备阶段
(2017年3月—7月)
1、申报表的填写;2、制定出具体研究计划,实施方案;3、开题报告
书面材料和电子材料
2
实施阶段(一)(2017年9月--12月)
1、准备阶段工作总结;2、各子课题调查分析报告;3、各调查报告论证
领导和专家评估
3
实施阶段(二)(2018年2月--12月)
1、课题专题研究报告;2、总课题研究推广报告;3、实施阶段工作总结
周边乡镇学校推广结论
4
结题阶段(2019年1月---4月)
1、课题研究成果实践运用总结;2、讨论结题报告的形成;3、结题阶段工作总结
结题报告
【内容摘要】
“留守儿童”就是父母长期外出孩子留守在家由祖辈或亲友监护的儿童。留守儿童常出现情感缺失、心理偏差、行为失当、学业失控等现象。留守儿童的学习和人格的表现都明显有别于有正常家庭教育的孩子。不少人误入歧途,这些孩子逃学、旷课、不交作业。 同时,留守儿童在“家”骗第二监护人,在学校骗老师,沾染打架、赌博、酗酒等不良习气;致使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容易走极端。 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体贴照顾,出现害羞、内向、孤独的心理倾向。不愿意与别人交往,害怕与人合作交流等。 本课题正是基于此提出研究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培养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和健全的人格,以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而逐步完善自己的心理健康和能力。教育留守儿童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为此,课题组成员从盘州市一些中小学选取留守学生近400余名,通过调查、访谈等多种方法,专门研究留守学生的学习、交往、偏执、逆反、虚荣、羞怯等心理问题及生活状况。通过探索研究后,我们建议从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四个方面来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从而使他们的身体和身心健康都得到快乐成长。课题组经过近两年的研究,先后编写了盘州市校本系列教材《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读本》,编印成书作教育系统内部资料赠送盘州市境内学校使用。也写出了各种心理特点的研究报告如:《对留守儿童羞怯心理的研究报告》、《对留守儿童孤独感的研究报告》、《对留守儿童的学习心理的研究报告》、《对留守儿童的交际心理的研究报告》、《对留守儿童的逆反心理的研究报告》、《对留守儿童的虚荣心理的研究报告》均被我校心理咨询室收存和心理健康教育课培训使用,同时也被一些相关学校引用。
【关键词】盘州市中小学;留守儿童;心里现状分析;应对策略
一、 课题研究的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走入城市,农村留守儿童会越来越多,留守儿童的问题会越来越大。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但对于这类问题的研究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还缺乏系统性的内容和可操作性较强的做法,本课题正是基于此,从农村留守儿童的实际出发,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以一线教师的亲身经历,全面了解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挖掘造成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制定培养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措施,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套值得推广的行之有效的策略,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试图寻找一个突破口。使留守儿童父母安心务工,还可以积累一些留守儿童的教育经验。同时,通过关心爱护,使其留守儿童能在学习成绩和心理健康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好转,表现为思想品德、行为习惯持续好转,心里素质明显增强,学业成绩稳步上升;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力、自理能力都不段增强,身心健康不断发展,综合成绩呈上升趋势。
二、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综述
目前,社会各界人士已对留守儿童作了大量的研究。近年来有关留守儿童研究报告不断出现, 打开电脑搜索“留守儿童”就能搜索很多关于留守儿童的研究和各地出台的有关关心留守儿童的政策。
1.国内研究现状:自20世纪90年代,留守儿童进入大众的视野,其概念随着社会进步而嬗变。留守儿童作为农民工的衍生群体,其关注度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焦点。研究者从不同视角对留守儿童的心理、体质、学业、社会性等方面展开了大量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成果,但结论大相径庭。留守儿童将长期存在,教育关爱工作任重道远,须避免留守儿童个体标签化,做好顶层设计,整合多方资源,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弥补家庭教育缺失,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2.国外研究现状 :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世界范围内受父母移民影响的留守儿童数量巨大。国外留守儿童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留守儿童的规模,以及移民对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教育、医疗和健康、心理和行为等方面的影响。研究者不仅描述了留守儿童各方面的发展状况,而且对移民影响留守儿童发展的机制和过程也比较感兴趣,提出了一系列中介和调节因素。从研究内容上看,国外对留守儿童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留守儿童的规模以及移民对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教育、医疗和健康、心理和行为等方面的影响。
党和政府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比较关注,各地纷纷开展留守儿童教育的研究。农村留守儿童一般问题的研究已经启动,中央教科所、江苏、河南,以及重庆市的个别专家学者,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一般问题进行了研究。王宗飞《任性冷漠内向孤独 “留守孩子”令人担忧》探究了留守儿童在生理上与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产生消极情绪。黄应圣、刘桂平在2004年的研究中,也认为留守儿童在道德品质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迟希新在2006年的研究中也道出了留守儿童在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人格以及道德行为等方面的偏差……这些研究,重点探讨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和他们面临的严重困难和问题,在呼吁社会各界积极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方面产生了较大影响。但这些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其解决的专项研究还远远不够,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他人的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目前存在的较为普遍的心理问题有:情绪消极,孤僻任性、自私冷漠、暴躁、极端的性格。等特征,产生了叛逆、厌世情绪。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及研究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调查研究,深入了解盘州市“留守儿童”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
2、在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方面找到一些有效的措施,纠正、排除、防止学校“留守儿童”出现心理、行为的偏差。
3、对盘州市“留守儿童”的各种个性心理品质进行培养,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以及健康人格的形成。
4、通过研究,提高教师的素质,初步培养教师具有从事心理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二)研究内容
1、盘州市中小学留守儿童的主要心里现象分析
a、盘州市中小学留守儿童学习心理现象
b、盘州市中小学留守儿童逆反心理现象
c、盘州市中小学留守儿童交际心理现象
d、盘州市中小学留守儿童虚荣心理现象
e、盘州市中小学留守儿童偏执心理现象
f、盘州市中小学留守儿童羞怯心理现象
g、盘州市中小学留守儿童孤独心理现象
h、盘州市中小学留守儿童常见异常行为
2、对盘州市中小学留守儿童的教育对策及建议
(三)研究方法
1、 抽样调查法:采用问卷形式,调查盘州市部分中小学学生主要心里现象。
2、行动研究法:结合盘州市部分中小学教学和发展的需要,根据研究的过程,分阶段收集和整理研究资料,及时调整和完善研究步骤、具体研究策略。
3、 个别谈话法: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访谈,分析存在问题、问题成因和解决方法。
4、 教育文献法:查阅有关留守儿童教育的文献,明确研究的目标,分析研究中涉及的有关变量。
四、课题研究的步骤
(一)研究的准备阶段(2017年9月——2018年1月)
完成区域内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现象的调查,提取数据,对中小学学生中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现象进行分类。做好课题的研究准备工作开展开题论证,设计研究方案以及设计调查问卷等。
(二)研究的实施阶段(2018年3月—2018年12月)
1、 主要按计划、步骤进行课题研究。
2、 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盘州市部分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现象。
3、 根据调查结果统计,分析盘州市部分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现象。
4、 根据留守儿童中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个别访谈和社会调查,分析心理问题的成因,研究转变策略。
5、 对存在各种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进行个别辅导,设计合理的教育方案。
(三)研究的总结阶段(2019年2月——2019年4月)
整理材料,总结经验,推广研究成果,写好课题结题报告。
五、课题研究成果
(一)调查结果统计
课题组通过对盘州市八个中小学约400余人留守儿童的各种心理进行了问卷调查 (结果详见各种心理问卷调查统计报告),主要数据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有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占89%,没有的占11%,其中:
(1)认为交际心理有困难的占20%,一般的占65%,没有困难的占15%;
(2)认为学习心理有困难的占30%,一般的占70%,没有困难的占10%;
(3)有逆反心理的占40%,一般的占50%,没有的占10%;
(4)有偏执心理的占30%,一般的占60%,没有的占10%;
(5)有羞怯心理的占45%,一般的占40%,没有的占15%;
(7)有虚荣心理的占50%,一般的占30%,没有的占20%;
(8)有常见异常心理行为的占40%,一般的占25%,没有的占35%;
(二)调查数据分析
从第一个问题可看出:这些留守孩子在交际心理方面有问题的不是很多,一般地占多数,也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从第二个问题可看出:这些留守孩子学习心理困难的也不太多,有80%的孩子认为自己的学习成绩还行的。
从第三个问题可看出:由于他们的父母不在家,更不可能时时刻刻在自己身边,很需要帮助和指导他们,以减少出现的逆反心理。
从第四个问题可看出:留守儿童偏执心理还是较多,很需要我们采取合理措施去调适;
从第五个问题可看出:这些留守儿童羞怯心理人数不算少,很需要我们采取引导措施;
从第六个问题可看出:留守儿童虚荣心理还是挺严重的,需要我们下大力气的。
从第七个问题可看出:有常见异常心理行为的也很多,很需要采取合理措施去调适,
(三)课题研究成果
1、课题组长胡兴担任主编,带领课题组成员经过近六个月的时间,编写了盘县校本系列教材《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读本》,在课题实施学校推广试用,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赞誉,为我们课题研究成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课题组长胡兴设计制作的课件和撰写的论文《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爱心架起友谊桥-----心理健康教育说课稿》分别获得《中国教育学刊》举办的“全国优秀多媒体教学课件评选大赛”一等奖、二等奖及“中国教育实践与研究论坛”征文评比大奖赛二等奖。为课题研究成果得到了推广。
3、自课题实施以来,课题组长胡兴为盘州市英武镇中小学教师和学生培训了五期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英武乡中学青春期性健康教育二级培训》、《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男女生交往》。
4、课题组成员何梅所做的课件《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社会化分析》、教研论文《浅谈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问题》在盘州市红果片区小学得到了推广。
5、课题组成员对各种心理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写出了各类心理问题的研究报告。其中:
(1)课题组组长胡兴做出了中小学留守儿童“偏执心理”、“交际心理”和“常见异常行为”的研究报告。
(2)课题组成员胡玮做出了中小学留守儿童“学习心理”的研究报告。
(3)课题组成员胡鹏鹏做出了中小学留守儿童“虚荣心理”的研究报告。
(4)课题组成员支成贤做出了中小学留守儿童“逆反心理”的研究报告。
(5)课题组成员何梅做出了中小学留守儿童“羞怯心理”的研究报告。
(6)课题组成员向克做出了中小学留守儿童“孤独感”的研究报告。
【实践成效分析】
1.通过农村小学阶段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了解当前我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现状。
2.通过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根据所获数据资料,分析造成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异常的各种因素。
3.通过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指出学校、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不合理的教育方式。
4.通过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探究合适的解决策略。
5.通过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进行科学的对比实验和总结。
【研究体会】
如何解决留守儿童的学习及心理健康问题则需要政府、家长、学校及社会人士的共同努力。以下是我们课题组研究实践后的几点总结与建议:
1、政府方面
就社会政府而言,应该给予留守儿童更高的重视。留守儿童出现的根本原因是,教育体制不完善,家长收入并不高难以承受高昂的择校费。所以,政府在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上一方面可以通过建立更多的农民工子弟学校,降低入学门槛,方便家长携带孩子去打工。农民工将子女留守而不选择举家迁移,与农民工子女进城就学难有直接联系。由于户籍所造成的二元体制,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公办学校入学要缴纳高昂的“借读费”,这成为农民工子女不能随迁的一大障碍。农民工为城市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应当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享受到公共财政的阳光。流入地政府要努力改善农民工子女的就学条件,进一步落实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同时,在公办学校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特别要把农民工子弟学校办好,加大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扶持力度,降低农民工子女上学、受教育的成本,使留守的孩子能够生活在父母身边,共享城市文明。
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鼓励外出务工的农民在家乡创业,在相对落后乡镇、农村发展更多的产业,为农民在当地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此外,还应加大对弱势群体的财力扶持、制度倾斜、生活保障,在“先天不足”的情况下尽量确保“后天平等”。
2、学校方面
学校是“留守儿童”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对“留守儿童”教育的主要部门。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恳求别人对自己的关怀。”学校对他们要倍加关注和关心,每一位教师要有一颗爱生如子的爱心,有计划的做好家校联系工作,有针对性的进行家访,让学生从老师那里得到父爱和母爱,得到大家庭的温暖,做到对每一位“留守儿童”的心理变化、学习情况等方面了如指掌,积极组织他们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活动。通过科学合理的教育,有效弥补“留守儿童”的缺失。作为学校和教育部门,关心和教育好“留守儿童”责无旁贷,责任重大。通过课题组的研究实践,现将一些不成熟的经验与大家交流。
一要调查摸底,分类管理。组织全体老师,对留守学生进行全面的家访,作好记录,建立档案,并制定分类辅导关爱的方案,使学校的教育管理有的放矢。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留定儿童的家庭主要在以下四种情况:①家庭困难,父母迫于生活双双外出打工;②父母一方不在本地,为团聚而外出务工:③家庭宽裕,父母为生活自由而外出务工;④父母感情不和,一方外出务工。针对这四种种情况,我们对家庭经济困难的留守儿童,通过各种渠道在经济上给予帮助,化解他们因家庭困难而引起的自卑和苦闷。对家庭宽裕的家庭的,重点促使其父母加强与孩子的交流和关爱。对于父母感情不好,性格古怪、脾气暴躁,逆反心强、问题较多的孩子,进行重点跟踪,特别呵护和关爱。
二要制定实施方案,完善工作制度。学校在认真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和学校“留守儿童”实际情况,制定学校关爱“留守儿童”实施方案,统筹安排各项工作,积极开展有关活动;建立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定期检查制度、结对帮扶制度、热线交流制度、心理咨询制度等,把关爱工作落到实处,使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经常化、社会化、制度化,形成长效工作机制;加大“关爱工程”实施检查力度,定期、不定期的对学校活动开展情况进行专项检查,促进、推动关爱工程长效、持久深入地开展。
三要搭建交流平台,增强心灵沟通。根据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我校课题组成员则组织本校部分留守儿童与浙江大学“1+1爱心工程”结对子的活动,目的也是为了改善留守儿童“有苦无人诉”的状况。爱心工程以大学生牵手留守儿童为中心,让孩子们找到一名“知心姐姐”或“知心哥哥”。组织留守儿童与大学生志愿者之间以书信进行交流,因为对于老师,孩子们有警戒,有些不大愿意说出心里的真心话,但对于知心哥哥或者姐姐,他们的内心就没有什么顾虑,更加愿意倾诉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这种让社会人士参与到改善留守儿童现状的机制或模式还是很有意义的。如果此类活动得到推广,留守儿童存在的种种问题就可以得到一定程度地解决。
四要加大硬件投入,搞好寄宿制建设。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建好寄宿制学校,优先安排“留守儿童”住宿,加强内部管理,认真安排好“留守儿童”的安全、学习、生活等问题,使其与其他孩子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解决“留守儿童”家庭的后顾之忧。留守儿童在学校寄宿有很多好处,可以促进留守儿童的学习、可以避免留守儿童受外界不良风气的影响,可以促进留守儿童与教师及同龄儿童之间的关系和谐、亲密沟通。
五要关注特殊群体,进行个别辅导。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肩上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要职责,对于个别特殊的留守儿童,在他们身上我们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六要经常沟通家长,家校互动。学校可以开辟一个亲情专线或互动专线,虽然现在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了电话,但是,家长因为工作问题常常会忘记给家里打电话。所以,学校可以开辟一个亲情专线或互动专线,让留守儿童每周打1~2次电话给家长,同时让老师与家长经常保持联系,汇报留守儿童学习和生活情况。通过交流,努力与他们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取得共识,让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共同关心和帮助孩子成长。
七要提高教育人员的素质。除了在教学方面提高要求外,教育工作者在对儿童心理等方面的知识也要尽量充实。这样更有利于教师在与留守儿童的沟通中及早发现存在的问题,有效预防留守儿童形成的极端思想或做出的极端行为。
八要学校和班级要经常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各种文艺活动和公益活动的开展,让留守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在活动中忘记的是烦恼,得到的是快乐。通过活动增强与同学相处的感情,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体会助人为乐的幸福,同时在活动中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3、家庭方面
就家长而言,在做出外出打工而留下孩子的选择时,应该充分认识其中的利弊。虽然,父母在外地打工距离孩子很远,但是,现在通讯技术越来越发达。家长应该充分利用这些通讯工具及时与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代养人、留守儿童的老师保持联系,更多地与留守儿童深入谈心,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困惑,解决他们心中的困扰,减少隔阂,更好地理解和关心留守儿童。家长绝对不可以因为留守儿童成绩落后而一味指责其不用功学习,而应该尽量帮助他们利用假期及时地弥补空缺、跟上进度。
我们想强调的是,父母不只是孩子衣食住行上的支持者,更是孩子精神上的寄托者。每个孩子都希望在碰到困难的时候可以有母亲温馨的话语来安慰,可以有父亲宽厚的肩膀作为依靠,从而帮自己正确面对并战胜挫折。所以,我们需要为留守儿童的父母敲醒警钟!你们可以少加几个班,可以少赚一点钱,可以不用给孩子买什么高档的礼物,但是,一定要记得经常打电话跟孩子聊聊天,一定要记得在孩子生日的时候,煮一碗面或买一块蛋糕,道一句生日快乐。
4、社会方面
留守儿童的问题已经不只是农村或者农民工的问题了,随着留守儿童数量的扩大,留守儿童的问题已经是整个国家和社会的问题。所以,在这里我们呼吁更多的社会人士伸出热情的双手,形成爱的暖流,温暖每一位需要帮助的留守儿童。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留守儿童更需要我们呵护的花朵。从以上这些爱心人士的言语中,我们能感受到社会从来不缺少爱心,我们相信,在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下,会有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绽放笑容。
【研究收获】
对于本课题的研究,我们课题组成员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做了大量的工作,在理论上进行了一些探索,并积累了较丰富的实践材料,也比较摸清了盘州市留守儿童的主要心里现象,我们也根据实际情况探索研究了一系列教育措施。对于个别留守儿童的教育,通过我们课题组的努力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是农村留守儿童队伍庞大,加上学校各种条件有限,以至于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当然,我们会努力渐渐扩大我们的队伍,更不会因为课题的结束而停止研究。我们将继续关注留守学生的学习、教育问题,真正将对留守学生的教育落到实处。为他们做点什么,给他们关爱,解决他们成长中遇到的困难,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给他们以学习等各方面的指导,使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廖继昌、韦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对策及建议》,广西教育,2008年25期 .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关爱研究
二、课题提出的背景
当前我国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制度性和结构性变革,在社会转型和制度转轨的过程中,城镇化的进程异常迅猛,受农村贫困及城市利益的驱动,出现了农民外出经商、学习等普遍的社会现象,人口迁移流动也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外出务工,有些农民工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于是在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有的群落乡村留守子女。那么,什么叫留守儿童呢?就是父母双方外出打工,孩子被迫离开父母,厮守在当地读书的儿童。这些儿童由于过早脱离了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其生活、学习和心理都要经受前所未有的境遇。有的不适应,感到孤独无助,有的承受不了新的压力,诚惶诚恐,有的劳累过度,力不从心,等等。因此,近年来,“留守儿童”问题成了研究当今教育问题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话题。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乃至会影响我国教育的整体发展,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关系到我国社会的发展进程。我们期望家庭、学校和社会能对此给子足够的重视,共同探讨解决这一社会问题的更为有效的途径。
漫川关镇镇域范围较大,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外出务工人员多。而由于外出务工人员所在城市的条件限制(在外打工的农民工工作时间长、工资低:外地学校接受农民工子女就读有一定条件限制),导致大量农民工子女成为留守儿童。据统计,本学年我校父母至少有一方外出打工的学生有56人。这些学生中父亲单独外出打工的有37人,占66.1%,父母双双外出务工的19人,占33.9%。因为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在外,这些学生享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正常的家庭教育,缺少关爱,在心理上孤独苦闷,在学习上无人问津,在生活的缺少照顾,在安全上没有保障,他们性格略显孤僻、倔强、不善于和别人交流,冲动易怒,不关心学习,过分贪玩等。家庭的温暖和正常的家庭教育长期缺失,在生理、心理和学习上都面临着很多问题。
关爱教育的缺失是留守儿童性格成因的主要因素。年轻的父母将幼小的他们留给年老体衰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这种“隔代教育”在农村是一种普遍现象,而这种“隔代教育”直接导致关爱教育的缺失,其原因有三:
1、受缺乏父慈母爱的影响:“一个母亲能胜过100 个教师,一个父亲能胜过100个校长”,这是国际基础教育界的一句名言。家庭是青少年成长期间的避风港,家庭的温暖是孩子们成长的必要条件,缺乏家庭温暖的人,往往缺乏集体感;父母的爱是孩子成长的催化剂,缺少父爱、母爱的孩子往往感情脆弱、性格内向、行动粗暴,缺乏同情心。“留守儿童”大多数是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他们缺乏家庭的温暖,缺少父母的呵护,如果这些学生不能洁身自爱,很容易变成心理不健康、思想不端正、缺乏集体感的“后进生”。从我校近年来调查统计的情况看,大部分“后进生”来自这些家庭。
2、受祖辈溺爱的影响:与缺乏父爱母爱正好相反,“留守儿童”又过多地受祖辈的溺爱,走上另一个极端。由于父母不在家,大多数“留守儿童"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一起生活,教育的责任便落在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身上,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局限,这些老一辈人无论教育思想还是教育方法,都无法跟上形势的要求。同时,由于受“隔代亲”这种传统习惯的影响,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往往都溺爱偏护或不管这些孩了,就像本地方流行一句话"祖父母只能疼孩子,不能打骂孩子”。这些留守儿童, 使他们养成了唯我独尊、缺乏约束的小皇帝心理。据调查显示,在我校些留守家庭中,“留守儿家”普遍存在这种现象。
3、受不成熟“自我认定”的影响:“自我认定”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生理、心理特征的判断与评价,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自我认定”包括生理自我、心理自我与社会自我三个部分,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对这三个方面的自我都有一定的看法和评价。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正确引导,往往会产生不成熟的“自我认定”。例如,我们学校九年级有一个男学生就以暴制暴,从此就认定人要比别人凶,就能比别人出色;有的女学生学习成绩差,便认为自己脑子笨;有些男学生一开口说话就面红耳赤、结结巴巴,便认为自己表达能力差等等。又如,有些同学认为自己的独立能力不如别人,又由于没有主见,看不到自己独立能力差的产生原因,便自我认定自己生来笨手笨脚。因苦恼、困惑,造成了自信心的丧失,甚至自暴自弃。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1、教书育人是培养学生成才的重要条件,而要将农村留守儿童培养成才,教育工作者都要遵守一个基本的教育规律,那就是关爱教育。爱是教育的前提,可以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现代教育管理中,关爱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去关心爱护他人,尊重理解他人,更好好地教育、引导和帮助他们,使他们健康成长。
2、《中国儿童发展纲要》中指出:“儿童期是人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儿童成长提供必要的条件,给予儿童必需的保护、照顾和良好的教育,将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纲要中还要求“重视儿童心理卫生知识的普及。在学校开设心理健康课程,逐步在大中城市和其他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儿童心理咨询和矫正服务机构。”
四、课题界定
农村留守儿童:现在的农村,一些学生的父母双方或单方为了一家人的生计,到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打工,为家庭的收入和国家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但他们的子女因各种原因留在老家,不能跟随他们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优质教育,只好跟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或者是其他亲戚在一起生活,成为儿童中的一个弱势群体——农村留守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教育: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少亲情的关爱,缺乏家庭的温暖,尤其是缺少父母亲的关爱,缺少父母的呵护,他们当中大多数人学习成绩差,生活作风散漫,行为习惯不好,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提出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教育,就是要加强对他们的关爱,给他们温暖,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的合理爱好,让他们走上健康成长之路。
五、课研究目标
1、总目标。通过课题的研究,针对我校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展开分析,找出我们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如何弥补,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一条适应我校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教育的新方法,为我校成功实施留守儿童关爱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2、主要目标。
(1)研究我校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不同年龄、不同类型、不同地域的留守儿童心理现状进行科学的测查分析,掌握基本情况,进行心理现状比较,提出相应的关爱教育对策。
(2)对个别有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咨询与辅导(与家长一起),一方面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摆脱心理障碍调节自我。另一方面,积累个案为研究提供系材。
(3)探寻在我校开展留守儿童关爱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积累符合我校实际的、有自己特色的留守儿童关爱教育的经验。
(4)通过课题研究,培养一批留守儿童关爱教育的骨干教师,搞好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广大教师的业务水平,保障和推进我校留守儿童关爱教育的深入开展。
六、课题研究内容
1、对象:漫川中学留守儿童
2、研究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教育的内容
(1)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状况。通过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让人们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关心他们的学习、成长和生活,帮助他们快乐健康地成长。
(2)探究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要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必须分析他们冷漠性格的成因,以便于我们更好的对他们进行关爱教育。
(3)探究怎样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关爱教育。通过我们的研究,掌握对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教育的基本原则。
(4)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教育的研究,将结果用于指导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使这些留守儿童得到更适合于他们身心发展的教育,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七、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我深入每一位家庭,对每-位留守儿童家庭背景、父母外出方向,文化程度、家长教育方式等做了解,同时向家长或者监护人了解孩子们在家表现,尽快掌握好第一手材料,便于工作的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老师和每一个留守儿童监护人建立定期联系制度,老师同时做到对帮扶对象每月进行一次家访,每月与家长通一次电话,每学期给家长写一封信。大家做到管思想、管学习、管生活、管身体。做到掌握好家庭情况、掌握思想表现、掌握学业成绩、掌握日常行为。当好留守儿童思想品德的辅导员,情感交流的沟通员,日常行为的监护员,生活起居的管理员和健康成长的指导员。
2、借鉴文献研究法:研究中不定时的收集与本课题相关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比较研究,利用文献资料来研究课题内涵,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找到新的增长点,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论。
3、问卷调查研究法:为了更好地了解留守儿童学习、生活情况,通过问卷测试、走访、座谈等方式掌握第一手资料,了解学生的差异,为有针对性地贯彻关爱教育的原则提供依据,促使每位留守儿童都能愉快的学习生活。
4、经验总结法:对一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形成,以及冷漠性格的形成,和通过我们努力做工作使之转化,对于些行之有效的经验,我们要及时总结,以便于我们日后的工作更好的开展。
八、主要措施及步骤
1、加强学习,理论先行。定期组织本课题组成员学习与本课题相关的理论知识,分析现状,更新观念,明确研究目的,增强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加强班级管理。结合课题的内容,我们在学校开展班级摸查制,让班主任对本班的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状况做一个全面的登记,并在第一时间对留守儿童的各种心理因素进行安抚,让留守儿童在第一时间得到关爱。
3、建立心理辅导咨询中心。在学校抽出专管德育的心理学教师,专门开设一个心理咨询中心,让农村留守儿童有心理问题时,能得到及时的开导,让他们能开心的生活、学习。
4、开设心理讲座课。每学期开展不少于5次的心理讲座课,通过专家们的循循善诱,开启这些农村留守儿童的心智,让他在蓝天下和其他儿童一起健康成长。
5、加强课题管理。按照具体实施方案,开展课题研究,并及时写出心得笔记。
6、及时做好每次参观学习的心得体会。定期带课题组教师外出考察和下村了解情况,在回来之后认真讨论总结。
九、预期成果
1、理论性成果
在我们将各种个案总结后,结合我校的实际,写出有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教育的论文。
2、研究性成果
将各种调查问卷材料综合,写出调研报告。
3、实际效果
(1)农村留守儿童方面:①调动我们学校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使他们都能够主动、自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②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能有意识、有计划地使用自己特有的学习方法,并把这种意识和计划内化为自觉化行为,为自己的学习服务。③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自己计划、管理好时间:能够自我约束,合理安排时间,以达到较高的学习效果。④对自己的学习成绩有清醒的认识,对自己的学习效果(是否真正理解或掌握了所学的内容)能够进行自我监控、自我判断,并根据学习任务的要求做出相应的调格。
二、刻板印象威胁理论
刻板印象威胁最早由Steele和Aronson提出,他们在实验中发现,让白人和黑人学生同时做一个语词智力测验,一种情况是告诉他们这是一个智力诊断测验,一种情况是没有告诉。结果发现,黑人学生在告知条件下比没有告知条件下做得差,白人学生两种情况下做得差不多。通过一系列的观察和研究,他们认为是社会文化中广泛流行的“非洲裔儿童没有美洲裔儿童聪明”这样的文化观念,使非洲裔儿童的表现下降。因为非洲裔儿童在测验时担心他们的表现会证实这种观念,还担心别人会用这种观念来看待他,从而影响了他们的表现和真实实力的发挥,他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刻板印象威胁(stereotypethreat)。也就是说,当被污名的群体(stigmatizedgroup)或者是遭遇低评价的群体(devaluedgroup)处于特定的评价情境时,个体或群体会因情境而激发出与自己团体身份有关的负性刻板印象,进而导致该群体在相关表现上确有明显的消极结果出现。刻板印象威胁一经提出就引起了较大的关注。大量研究发现刻板印象威胁会产生许多不良后果:首先,使被威胁者的行为表现下降,如前面提到的Steele和Aronson的研究,还有研究用与衰老相关的消极词汇激活老年人的刻板印象,发现老年人的即时记忆、延迟记忆的成绩都出现了下降。其次,使被威胁者产生许多不良情绪。研究发现被负性刻板印象威胁的个体身处威胁情境时,个体的焦虑水平显著升高,自我效能感降低,对自己的预期也降低,还会自我设障(self-hadicap)等等。最近还有研究发现,刻板印象威胁具有外溢效应(stereotypethreatspillovereffect),即刻板印象威胁产生的不良影响不仅发生在当时情境下,而且存在长期持续不良影响。这是因为刻板印象威胁导致个体恐惧、信心下降、缺乏斗志等等,从而使个体在其他情境下同样表现出弱势,久而久之,使个体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都降低,所以这种不良影响具有长期性。还有,刻板印象威胁不但对被威胁的内群体产生不良影响,还会对外群体也有不良影响。新近研究发现刻板印象威胁存在双向效应,即对施加威胁一方和遭遇威胁一方都有威胁作用。例如Goff和Steele等人在实验中告知招募到的白人被试,他们将和一个或两个同伴就某一争议性话题展开讨论,结果显示,在分别与黑人讨论种族问题、与白人讨论种族问题以及与黑人讨论其他无关问题的三种条件下,被告知将与黑人讨论种族问题的被试在实验中表现出与讨论同伴更多的空间疏远。也就是被威胁者担心刻板印象威胁发生而出现疏远的同时,施加威胁的个体或群体也因为担心威胁而产生疏远,所以刻板印象威胁对被威胁的内群体和施加威胁的外群体都有影响,使内外群体更加疏离。
三、刻板印象威胁理论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启示
从刻板印象威胁理论可以看到,如果公众以“问题”的眼光看留守儿童,不管留守儿童是否有“问题”,都可能使他们真的出现“问题”,而且这种影响具有持续性和跨情境性。而且不但对内群体(留守儿童)有影响,对外群体(与留守儿童经常接触的老师、同学)也会产生不良影响,使他们感到与留守儿童交往有压力,不知如何交往,有的干脆敬而远之,进而导致和留守儿童产生疏离。所以,一些研究认为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差、问题行为多、孤独、自卑等等,很有可能一定程度是我们的“问题”眼光审视出来的,是我们一贯的“问题”视角而导致的。基于此,对留守儿童教育提出以下建议:
(一)全社会客观、全面看待留守儿童,树立留守儿童积极、正面形象
社会各群体必须改“问题”眼光为“积极”眼光,树立留守儿童积极正面形象。媒体对留守儿童关注和报道时,要多关注和报道一些正面典型,不要以偏概全、一叶障目,只看到负面个体、负面现象,忽略了大量的优秀儿童,忽略了留守儿童许多积极特点。其实留守儿童里面优秀的个体非常多。另外,报道留守儿童问题时要全面客观,不要为了吸引眼球而夸大问题,忽略积极方面。研究者们在对留守儿童进行研究的时候,也要更加客观和全面,多研究多关注留守儿童的积极面,多研究积极的个体,分析为什么有些留守儿童能发展得好,这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更有指导意义。目前对心理韧性研究的重视为留守儿童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积极的视角。
(二)教师要不断提升修养,秉承无偏见信念
教师是直接和留守儿童接触的人,是在儿童心目中有重要地位的人,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个脸色一个眼神都会对儿童产生重要影响。所以,一方面,教师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受社会观念和舆论的影响,不要受个别案例的影响,要无偏见地看待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国外研究表明:外显的意图和动机能有效干预刻板印象的激活和产生,而且个体的动机越强、社会规范的压力越大,效果越好。故而教师增强意识,时刻提醒自己,就可以避免因不良观念而产生的不良影响。另一方面,教师对留守儿童要更加有耐心和更加关心。留守儿童和其他儿童主要的不同就是成长环境的不同,留守儿童在比较艰苦的环境中成长,更加需要教师的关心和帮助。在艰苦的环境中成长,留守儿童出现一些成长中的适应不良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正确对待,教育得当,儿童是可以适应的。一些研究并没有发现早期的“留守经历”和长大后的心理行为适应能力有直接相关,相反,有研究发现“留守经历”对大学生意志力的培养、认识能力的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增强以及人际交往的发展等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学校挖掘教育资源,培养留守儿童的各种能力
“留守经历”既是一种缺失又是一笔财富。留守不一定全是坏事,留守实际上也给我们带来了教育机会。家长不在身边正好给儿童锻炼的机会,独立成长的空间。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和竞赛,提高留守儿童的自理能力,增强留守儿童的自主感、独立性;同时,活动还可以增强留守儿童的群体归属感,这些都是增强留守儿童心理韧性、减少不良境遇对个体影响的重要保护因素。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我国城乡间人口流动的限制被打破,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从而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农村,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17 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 赵景欣,2007 )[1]。根据监护者的不同,双亲外出儿童可进一步分为:隔代监护、亲戚朋友监护、自我或兄弟姐妹监护( 叶敬忠,王伊欢,2006 ) ;单亲外出监护又可分为父亲监护和母亲监护[2]。本研究将留守初中学生界定为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17周岁及以下就读初中的学生。由于父母的长期缺位,家庭教育功能的弱化,造成了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一系列的问题。已有研究表明留守儿童普遍的心理健康和人格状况不容乐观,如范方、桑标等研究认为与完整家庭的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由于家庭环境的改变形成了以下一些不良人格特点[3]。黄艳萍也认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较差[4]。因此本研究想把留守初中生作为研究的对象,希望对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一点理论性的指导。
所谓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馈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行为(陶志琼,2004)[5]。已有研究表明感恩有很重要的作用,如Rosenberg研究发现,感恩是被人们高度称赞的一种人类特质,与人们的美好生活、优良品德、幸福感有着密切的关系;能激发人们的亲社会行为,使人们体验到被爱和关心[6]。Bartlett和Desteno声称,感恩有助于信任的发展[7]。感恩可以促进个体道德健康发展,培养及安全的人格[8]。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感恩的研究。
现有的研究也初步表明青少年时期是感恩意识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9],这一阶段的青少年处于从儿童的幼稚期向青年的成熟期发展的过渡阶段,是幼稚与成熟并存、面临诸多变化和转折的时期,如果他们能够比较顺利地适应了这些变化,身心也就可能顺利地成长,并为将来进一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果在某些方面的变化中遇到困难又得不到及时的指导,就有可能出现发展的危机,给今后的发展造成不同程度的困扰。因此必须重视初中生这个阶段感恩的发展和教育。
一、研究方法
(一)被试
本研究选取了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的一所中学的留守初中生和一部分作对比研究的非留守初中生作为调查对象。采取方便取样的方式选取被试,同时尽可能考虑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平衡。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51份。其中留守337份,非留守214份。
(二)研究程序
本研究主要采用自编的感恩问卷进行调查,并设置了初中非留守的学生作为对照组。从感恩认知、感恩情感、感恩行为三个维度了解初中留守儿童的感恩现状。在征得学校、教师同意后,分学校集体发放问卷,并当场收回问卷。
二、研究结果
本研究采用SPSS16.0进行数据分析。
(一) 留守初中生感恩水平的整体状况
对留守初中生的337份问卷,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显示,留守初中生的感恩心理的平均分为77.6589分,总分85分,百分比为91%,表明留守初中生的感恩心理处于很高的水平。具体情况见下表:
从上表来看,我们可以看出:留守初中生感恩心理的总体水平时很高的;具体来看,三个年级的感恩心理都处于很高的水平,其中初一年级的感恩水平最高,初二年级的感恩水平最低。
(二) 留守初中生感恩心理在不同维度的情况
留守初中生感恩心理在不同维度的情况,经过数据分析,结果如下表:
数据结果表明:1、留守初中生在感恩认知、感恩情感、感恩行为三个维度上的得分均处于很高的水平。这说明了留守初中生对感恩的认识比较正确,对他人给予自己的恩惠的认识是很正确的,在受到他人的恩惠后,会在心里产生感激之情,并会采取实际的行动回报别人的帮助。2、具体来讲,留守初中生感恩心理在三个维度上没有很大的差异,行为维度要稍低于认知和情感,表明留守初中生在具体的感恩行为上,做的要相对少一些。
(三) 感恩心理在性别上的差异
为了考察不同性别在留守初中生感恩心理各维度上的差异,本研究采取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T检验的结果表明:在感恩总分上,男女生存在显著差异(t=-2.125,P=0.034),女生的感恩水平显著地要高于男生(M女=77.71,M男=75.94);在行为维度上,男女生存在显著差异(t=-3.217,P=0.001),女生在行为上的感恩水平显著地要高于男生(M女=36.37,M男=34.95);在认知和情感维度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四)感恩在年级上的差异
为了考察年级在留守初中生感恩心理各维度上的差异,本研究采取方差检验的方法,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在认知和情感维度上,不同年级的留守初中生的感恩水平不存在显著性差异。2、在总分,不同年级的感恩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F=4.678,P=0.01);初一留守学生的感恩水平要显著地高于初二留守学生的;在行为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F=6.174,P=0.002),初一留守学生的感恩水平显著地高于初二留守的学生,初一留守学生的感恩水平显著地高于初三留守学生。
(五)父母外出类型不同的学生在感恩上的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感恩的总分上,父母外出类型不同的留守学生在感恩水平上存在显著地差异(t=1.995,P=0.04),且父母都外出的学生的感恩水平显著地高于只有父母一方外出的学生;在情感维度上,父母外出类型不同的学生的感恩水平存在显著地差异(t=2.317,P=0.021),且父母都外出的学生的感恩水平显著地高于只有父母一方外出的学生;在认知和行为维度上,父母外出类型不同的学生的感恩水平不存在显著地差异。
(六) 留守与非留守的学生在感恩上的差异检验
为了进一步地考察留守的学生和非留守的学生在感恩水平是否存在差异,本研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进行了数据分析,结果如下:
T检验的结果表明:在感恩的总分以及感恩的各个维度上,留守与非留守的初中生的感恩水平都存在显著性地差异,且非留守初中生的感恩水平显著地要高于留守学生的感恩水平。
本研究对是否独生、居住地、是否接受过支助、父母文化进行了差异检验,结果都不显著。
三、讨论
(一)留守初中生感恩现状总的特点
本研究采用自编的感恩问卷,对张家界市慈利县的一所初中的留守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留守学生感恩的整体现状良好。具体到感恩的认知、情感、行为三个维度上,也是良好的。留守学生的感恩认知是很正确的,而且在受到他人恩惠后,心里也会产生感激的情感,只是行为上做的不够。总的来说,大多数的留守学生并没有缺失感恩之心,是受到了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感恩传统美德的影响,而学校和家庭感恩教育,也起到了有效的作用;另外社会近些年来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二)性别差异
研究结果表明,留守初中生的感恩水平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女生的感恩水平显著地要高于男生。大多数的研究都认感恩在性别上存在差异,且女生高于男生。如2010年孙配贞等人的研究,他们认为初中生感戴性别差异显著,女生感戴总分和人物取向感戴得分要显著高于男生[10]。还有赵淑娟、董霞、刘晓岚等人。感恩在性别上为什么会存在显著性地差异呢,而且是女生的感恩水平高于男生。我认为是父母以及社会受到了传统文化对男性、女性角色的刻板印象的潜在影响。传统文化要求男生承担更多的责任,而对女生要求要相对地低。致使家长对男孩子和女孩子的要求不同,教养方式也不同。
(三)年级差异
留守初中生的感恩水平在年级上存在显著性地差异。这与前人的研究不一致,如江丽丽、赵淑娟的研究都认为年级上不存在显著差异。我认为随着学生的年级增长,以及知识的增长和心理的逐渐成熟,加之教育的作用,存在年级的差异是可能的。研究还发现留守学生的感恩发展呈现出初一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初二出现下滑,到了初三,感恩水平有稍微提高的趋势。 心理随年龄增长逐渐成熟,学生的感恩水平应该呈现出逐渐提高的趋势,而研究结果却与之相反。近些年来实行教育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然而我们发现一些学校是以应试教育为主的,因此出现从小学到高中,德育的教育越来越弱化。我想可能因为这个原因,出现了这样的研究结果。
四、结论
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初中留守儿童感恩的整体状况良好;初中留守儿童将感恩认知转化为行为表达相对较弱;留守是对初中留守儿童感恩发展地最大的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 赵景欣,刘霞.农村留守儿童的抑郁和行为:日常积极事件的保护作用[J].心理展与教育,2010(6).
[2] 叶敬忠,王伊欢. 留守儿童的监护现状与特点[J]. 人口学刊,2006(3):55 - 59.
[3] 范方,桑标.亲子教育缺失与留守儿童人格、学绩及行为问题[J].心理科学,2005,28(#):855一858.
[4] 黄艳萍.家庭教养方式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D].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5] 陶志琼. 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8).
[6] Rosenberg E L. Levels of analysis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affect[J].Review of Psychology,1998,22:47一270.
[7] Bartlett M Y,Desteno D, Gratitude and Prosocial behavior: Helping when it costs you[Jl.Psychological Science.2006, 17:319一325.
[8] 江丽丽. 初中生感恩品质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9] Bono,G.,& Froh,J. J. Gratitude in school: Benefits to students and schools. In R. Gilman E. S. Huebner,M. J. Furlong, 2009.
目前对未成年留守儿童的研究较多,但对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生的第1代留守儿童的研究较少,缺乏关于留守经历对此特殊群体的长期心理影响的研究。有研究显示,留守儿童社会适应水平较低。①社会适应是个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第1代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水平如何,本研究在江西省3所一般本科院校随机抽取了1553名大学生进行调查,以便为高校管理提供新思路,为有留守经历青年的培养提供参考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将父母双方或一方曾在其成长阶段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并与父母分开居住时间>6个月,现就读普通大学者为研究对象。整群随机抽取江西省2所一般本科院校1553名大学生进行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312份,有效率84.5%。其中有留守经历大学生518人,男生211人,女生307人;一年级256人,二年级101人,三年级98人,四年级63人;以794名无留守经历大学生为对照组。年龄在17~26岁。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大学生适应性量表,②由卢谢峰编制,共有66个题目,采用5级评分(1-5分),五个等级依次代表“不符合”、“不太符合”、“不确定”、“有点符合”、“非常符合”。量表包括学习适应性、人际适应性、角色适应性、职业选择适应性、生活自理适应性、环境总体认同和身心症状表现7个分量表。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是0.72。
1.2.2 调查方法
由各学校心理学专业人员做主试,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测试,现场匿名独立填写,当场收回。
1.3 统计分析
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t检验和方差分析。
2 结果
2.1 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社会适应的基本现状
除在职业选择适应(t=2.01,p
2.2 不同性别和年级的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多元方差分析
表1不同性别和年级的大学生学校适应性的多元方差分析
为探讨不同性别和年级大学生在学校适应性各因子平均分上的差异,采用了2(性别)?(年级)MANOVA对大学生学校适应性的七个维度进行多元方差分析,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男女生在学习适应、人际适应、角色适应、职业选择适应、生活自理适应和身心症状表现方面都存在性别因素的主效应,男生的适应性普遍好于女生的适应性。除生活自理适应外,在适应性其他因子上年级存在主效应,性别与年级在学习适应性、人际适应性与环境的总体认同上有显著的交互作用,其他因子均不显著。
对年级进行Scheff事后比较结果的分析,发现在学习适应性上,大一学生得分显著低于大二、大四学(下转第155页)(上接第153页)生得分,其他年级之间没有发现显著差异;在人际适应性上,大四学生得分最高,其他年级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在角色适应性上,大四学生得分最高,本科四年级的学生显著好于本科一、三年级,大一学生显著好于大三学生;在职业准备上,大四学生得分最高,其他年级间未达显著差异;在生活自理适应性上,年级之间均无显著差异;在环境的总体认同上,大四的学生显著好于一、二年级的学生,大三的学生显著好于大一的学生。在身心症状表现上则没有发现年级之间的显著差异。
3 讨论
本研究显示,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和无留守经历组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无统计学意义。而且,在职业选择适应和生活自理适应维度上,比无留守经历的大学生的适应水平更好,这可能与留守经历大学生从小与父母分离,生活自理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有关,父母外出打工的经历和事件,使他们对职业的思考有更多的考虑。
在心理弹性的研究中,一个重要的理论观点是:不利环境并不必然导致儿童的发展不良,在一些保护性因素的影响下,儿童仍有机会保持正常的发展。自我心理学认为个体是具有自我适应生活需要的能力。③从本研究显示,逆境并不必然导致适应不良,留守经历并不必然产生负面影响。可见,留守经历大学生的整体社会适应状况还比较乐观。
本研究对留守经历大学生内部进行了研究发现,男生的适应性普遍好于女生的适应性。相关研究表明,男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控制性、学校和专业满意度、学习负担上比女生适应性强。④可见,有留守经历的男女大学生与无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并无太大差异。但是,对于有留守经历女大学生适应方面的不足,高校可以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应的适应教育;对适应良好的有留守经历大学生进行保护因素研究,找出其保护因素,从而使有特殊成长经历适应不良的青年可以充分利用此保护因素,让自身的适应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大四学生的社会适应状况好于其他年级学生,这可能是因为经历大学社会化后,大学生日趋成熟,已适应了大学的学习环境,已有稳定的交往群体,对自我的生活规划有更多的思考,更有能力去处理大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有学者认为,新生面临的适应问题较多。⑤但在本研究中,未发现此现象。而且适应性无随年级增长而增长的趋势。这些与普通大学生不一致。⑥此待在今后研究中进一步了解。从年级的研究结果显示,高校需加强低年级学生的适应教育,使大学生能尽快缩短适应周期,从而更从容地面对大学生活,更早的适应社会。
总之,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总体社会适应水平不低于普通大学生,但需加强对有留守经历女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教育,且可以通过对此特殊群体中社会适应良好人员的保护性因素研究,为适应不良的青年的培养提供参考依据和改善方案。
基金项目: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项目 (08YB247)
注释
①郝振,崔丽娟.自尊和心理控制源对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的影响研究[J].心理科学,2007.30(5):1199-1201.
②卢谢峰.大学生适应性量表的编制与标准化[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5.
③李志凯.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4):440-442.
课题提出的背景
我们的教育由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组成。其中家庭教育是最容易被忽视和弱化的部分。而在人的一生所接受的教育中,家庭教育是长久性教育。家庭教育先于学校教育。并且在学校教育的整个阶段内,一般都自始自终伴有家庭教育。而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务工,由于长期亲子分离,得不到父母面对面的教育和关爱,使得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往往会形成孤僻、不合群、厌学、易冲动等问题,在学习上他(她)们不愿意(也没有机会)张扬个性,成为教师教育教学“看客”。能力得不到训练,教育得不到实效。往往是学校几年工作还不如游戏机房的几分钟。形成了非智力因素的后进生。新课标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要面向所有的学生,去关爱每一学生,让每一个人都能得到应有发展。留守儿童的教育成了值得我们去重视和深思的问题。鉴于此,提出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个别教育问题研究,目的在于让这部分留守儿童能乐于学习,生活与学习上都不至于孤独。学到有价值的知识,提高学生自身的能力,得到不同的发展。
课题实施的意义
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个别教育问题研究,将依据课程理论,现代教学设计理论,教育心理学。遵循中小学教育的规律,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用科学理论指导自己,并将优秀的实践经验进行理性的概括,努力建构起改善学生学习方式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操作模式。
通过研究,力求让教师能够具备先进的课程理念 、教育教学观念、开放的教学思想、开创适合儿童发展的课堂,形成自己独具的教学特色,学生能产生乐学的情绪,能从学习活动中获得愉悦体验,培养动手实践、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升中小学生学习的品质和水平。
研究对象
本课题研究主要在盘州市的乡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学生中组织实施。
研究的主要内容:
1.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学习现象与发展状况调查分析
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学习现象与发展状况进行调查,主要反映该类学生学习素质与个性心理以及其它素质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分析。
2.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发展现状与实践研究
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借助教育学、心理学等现代教育理论对该类学生的发展实施可行性的研究,并运用与实践中,尝试形成可操作性模式。
3. 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素质和活动评价研究。
促进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发展,应及时的适度的对学生进行评价。此类儿童对待评价感觉敏感,应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重视对学生多维素质的评价,要将检测和其它的评价放啊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描述学生发展的状况,有效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主要选择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重点研究:
(1)建立留守儿童成长记录袋,并进行跟踪评价的研究。
(2)建立合适的学习小组,将他们融入进集体学习生活中去。
(3)课间活动与放学后学生情况的调查研究。
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 跟踪研究法:在教育过程中采取一对一的跟踪研究,运用必要又合乎教育情理的控制方法,适时的记录每一个有效的数据。探索教育的因果规律,以点到面,层层推开。按阶段制定计划,做好记录,完成总结,并及时撰写体会,总结成果。
2. 文献资料法:利用各种渠道合理的搜集与运用各种文献和资料,进行信息的分析与研究,可达到准确地界定课题研究的价值性、可行性及关键概念的内涵与外涵,并及时的制定相应研究目标与实施方案等。
3. 行动研究法:教师按照计划、行动、观察和反思的顺序,创造性地运用自己已经选择的、有针对性地教育理论,解决具体教育教学问题,改善教育教学工作,并对实践的结果做出总结和反思。
4.经验总结法:是对教育实践活动中所积累起来的教育经验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是自己或其他老师教育实践中的直接感受,实践性强、简便实用。由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并且及时通过论文、案例等形式将研究中的经验、心得、理论与实践结合总结出来,归纳提炼。
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及时间安排:
课题研究时间:2017年9月——2019年4月
第一阶段;初步开展阶段2017年9月——2018年1月
1. 研究课题前期准备;
2. 拟定课题研究方案;
3. 确定跟踪研究的对象。
第二阶段:重点研究阶段2018年3月——2018年12月
1. 进行具体实施课题的研究;
2. 不定期举行问卷调查,深入了解留守儿童教育发展状况;
3. 开展留守儿童教育教学评价活动,探索教育与发展的操作方式;
4. 积累研究资料,总结阶段性成果,完成阶段性研究报告;
5. 撰写案例和论文,展示优秀颗粒、优秀教学设计和优秀论文。
第三阶段:总结成果阶段2019年2月——201年4月
1. 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结题报告
2. 接受课题鉴定组的评估鉴定。
研究成果展示:
1. 课题实施方案
2. 优秀教学案例,教学设计、论文集
3. 学生学习日记、周记,小论文展示
4. 课题研究专题报告和课题实验报告
5. 课题实验经验材料汇编
6. 建立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QQ群。
课题研究的保证措施:
1.完成课题研究任务的条件分析
(1)课题组成员的研究能力。课题组核心成员都是从事一线教学的骨干力量,大多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教育教学经验丰富,教科研能力强,朝气蓬勃并积极投身于各种教改实践,科研氛围浓厚。
(2)课题研究经验丰富。课题主研人员均是市、县教育骨干,具有很好的科研经验。
(3)区位优势明显。我校处于县城周边。外出务工人员众多,留守儿童数量较大,研究工作的典型性较为明显,工作开展的可行性较强。
2.研究的保障措施
(1)教师的常规教学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行动保证,把“教”和“研”结合,采取边研究、边实验、边总结的研究方式,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形成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个别教育问题的可操作性方式,并且在探索、验证的过程中不断修改,完善。
(2)加强组织领导。组织相关人员围绕本课题积极开展前期准备工作,包括文献搜集工作、调研工作等。
(3)加大校本培训力度。调动广大教师的参与意识,努力提高参与研究的教师的素质。
(4)建立健全研究制度,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保证研究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宝林镇 、邓媛
《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作者:刘丽丽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环球时报》);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作者:青永红 、周林;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之探究》(《现代交际》2011年01期 )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基于隔代教育对其的影响》作者:李雯婷,载《四川 教育学院学报》
《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作者:段成荣、周福林
《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成长环境的缺失与重构》作者:吴帆、杨伟伟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思考》载于《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二、课题开题论证结论
课题开题论证专家组论证结论:
课题立足于学校实际选题具有研究价值;课题研究目标明确. 旨在通过研究了解留守儿童;课题研究内容具体,方法得当;课题研究目标明确,计划全面;课题研究预期成果多样化。
建议课题组应进一步修改并完善开题报告,定期组织开展研讨会,合理分工,展开课题研究并定期交流研究心得与成果,还要根据时间顺序分阶段对研究过程性材料及佐证材料进行归档与整理。
专家组一致同意本课题按开题报告进行研究。
2017年 9月 12日
三、开题论证专家名单一览表
参
加
开
题
论
证
专
家
名
单
序号
姓 名
专业技术职称
工 作 单 位
专家签名
1
操明良
高级教师(中)
盘州市英武镇中心校
2
支坤
高级教师(中)
盘州市教育局
3
蒋泽山
高级教师(中)
盘州市英武镇马场中学
4
张春明
高级教师(中)
盘州市英武镇英武中学
5
向永健
高级教师(中)
盘州市英武镇中心校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