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境外考察报告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家庭成员共 人(配偶及子女),具体情况如下:
称谓
姓 名
性别
身份证号码
工作单位及职务
移居国(境)外情况
移居国家 (地区)
移居类别
移居时间(年月)
是否已
主动放弃
外国国籍
永久居留权
长期居留许可
外国国籍
永久居留权
长期居留许可
外国国籍
永久居留权
长期居留许可
印度非政府组织管理体制概况
受宗教传统和英国殖民历史的影响,印度的非政府组织相对比较活跃。据研究,印度处于活跃状态的非政府组织大约有120万个,分布在宗教、社区和社会服务等领域。①印度的法律总体上鼓励非政府组织发展,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后,政府将非政府组织纳入国家整体发展规划,并积极予以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等政策扶持,促成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合作关系。
在管理体制上,印度首要特点是宽进严管。宪法规定结社自由,非政府组织登记注册比较简单,可以依据《社团登记法》(1860)等法律注册为社团、公益信托、公司等几种主要类型,也可以在不登记的情况下自主开展活动,注册只是其获取某些资格或优惠条件的前提。但入口宽松的同时,政府对非政府组织资产等方面均有着较为细致的监管制度。
在监管主体上,由于印度是联邦制国家,中央和地方有着不同的权力界分,在联邦立法的统一原则之下,各邦对非政府组织可能有着不同的规定和监管体制。在此背景下,印度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由中央政府选择性地对某些属性的非政府组织进行特别监管。如中央政府对于宗教慈善和获取国外捐赠的非政府组织有较严格的法律,涉及外国捐赠的非政府组织则主要由始于1976年的《外国捐赠管理法》(The Foreign Contribution(Regulation)Act,以下简写为FCRA)来监管。
FCRA的立法背景及其变迁
1976年印度引入FCRA的最初目的是确保外国资金不影响印度的政治和选举,尤其防止外国资金资助反政府组织。FCRA对境外资助的范围进行了详细的限定,要求每一个希望获得境外资助的组织必须再到印度内务部特别注册并每年报送详细的资金获取和使用信息,尤其对外国捐赠实行零报告制度(即未获外国捐赠也要进行零报告)。对于尚未获得FCRA下注册的组织则实行基于特定项目或款项的提前批准制度,即该组织需要申请并通过中央政府提前批准后才可以接收外国捐赠。1984年的法律修订扩展了不能接收境外资金的“政治性组织”概念,并要求接收捐赠的组织提前指定办理捐赠资金流入的银行,并授予政府更多监管这些资金账户的权力。同时,在FCRA下注册的任何非政府组织都不允许出版包含公共新闻或公共评论的报纸和杂志。
FCRA(1976)下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紧张关系从来没有间断。如1999年,11家非政府组织在印度下议院竞选期间参加了“地方自治主义之战”的媒体宣传活动,印度内务部认定其为有外国资金支持的政治性活动,向这11家非政府组织发出了严重警告。②可见,这类活动的参与威胁到非政府组织获取外国捐赠的资格。20世纪末,由于政府的财政赤字和投资发展项目减少,外国捐赠资金在印度非政府组织活动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此背景下出现的新问题至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出现由跨国公司操纵的非政府组织,被作为变相的垄断工具为公司服务。二是非政府组织的宗旨导向屈从于项目导向和资本导向。国际资金的进入使得许多非政府组织为了项目(而非宗旨)而存在,更像经营项目的商业组织,而不是社会福祉的倡导者。③因此,尽管一些组织批评印度政府“滥用”FCRA,违背了印度宪法和国际人权法赋予人们的基本自由权利,但新版的FCRA(2010)法案还是赋予中央政府更多决定权来监管外国捐赠资金。④FCRA(2010)是经过三年多的立法程序后于2010年8月获得印度下议院通过并,于2011年5月1日生效。新版法案对监管主体、接收捐赠银行账户数量的限制、行政收费项目、审批时间和流程等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更加明确和完善的修正。
FCRA关于涉外非政府组织管理的核心制度设计
第一,明确外国捐赠及涉外非政府组织的监管主体。FCRA明确中央政府在外国捐赠和涉外非政府组织监管中的主体地位。任何希望获得外国捐赠的组织均需要在印度内政部进行特别注册或经过提前批准。同时,FCRA赋予中央政府在执法过程中较大的裁量权。不过,根据FCRA下对注册申请材料的要求,地方政府也可能发挥监管作用,因为任何需要获得FCRA下注册或提前批准的组织在向印度内政部提交申请时,必须提供由了解该组织的地方政府官员出具推荐证明。
第二,对外国资金接收对象和使用领域进行限制。一是明确规定不能接收任何外国捐赠的对象范围。其中,个体对象包括政治候选人、公务人员、媒体从业人员等几大类,组织对象则主要包括政党、媒体和具有政治性的组织。二是限制涉外非政府组织使用外国捐赠资金的领域。外国捐赠资金要求按照捐赠目的来使用,并由中央政府出台具体规定来明确不得投入的政治、商业等活动领域。三是为政府禁止接收外国捐赠留下很大的自由裁量空间。FCRA(2010)第九条规定,对认为可能危害国家和、危害公共利益,危害选举和立法公正、危害对外关系,以及危害宗教、民族、区域群体和社区友好关系的任何外国捐赠,中央政府都可以禁止捐赠或要求受赠组织提供详细说明。四是在对“外国捐赠”来源的界定上范围非常宽广,包括外国政府、国际机构等。但FCRA也将联合国及其特别机构、世界银行等指定的一些国际组织排除在“外国捐赠”来源之外,不受FCRA限制。
第三,设定较为严格的注册与提前批准程序。FCRA首先规定接收外国捐赠的组织必须具备明确的文化、经济、教育或社会规划宗旨。同时,非政府组织在FCRA下注册需提供该组织过去3年来的活动情况报告、银行账户审计报告、注册与免税情况等一系列复杂的申请材料。
第四,以资金账户为抓手来进行实质性监管。对获得注册或提前批准的组织,FCRA规定只能指定一个银行账户来接收外国捐赠,该账户信息在注册程序中即要求上报。同时FCRA要求该组织在指定的期限内向中央政府报告其接收的每项外国捐赠的款项金额、来源、用途以及使用方式。FCRA授权中央政府在怀疑存在违法行为的情况下、于任何时间审查某组织的资金记录;规定中央政府在该组织停止运作或不能运转情况下有权指定某相关机构处置剩余的外国捐赠资产。当中央政府有理由怀疑涉外非政府组织违反FCRA时,也可授权相关人员对该组织相关资金账户和记录进行审查。
第五,对违法行为设定较为严格的处罚措施。FCRA下的违法行为主要包括:未经注册和提前批准接收外国捐赠;未按注册提供的账户接收外国捐赠;注册后的非政府组织不提交年度受赠情况报告或零报告等。此外,非政府组织在申请FCRA注册或提前批准中提供虚假信息或隐瞒实情也是违法行为。在违法情况下,FCRA规定担负法律责任的对象包括非政府组织机构法人等。违反FCRA可能面临的处罚根据情节包括:没收和充公所获外国捐赠;处以所使用外国捐赠的5倍罚款;审查和没收相关账户和记录等。
印度经验及其借鉴
印度经验对我国涉外非政府组织监管的立法和实践有以下四点借鉴:
第一,宜在中央层面制定专门法规,为涉外非政府组织的活动和监管提供统一的法律依据。目前境外在华组织的存在形态五花八门,无法统一监管,国内社会组织接受境外资金的情况非常零散、不易掌握。同时,由于涉外非政府组织活动范围的广泛性,应有中央层面的法规以及归口部门来负责监管。
第二,在立法和监管目的上应对涉外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发挥和监督管理并重。宜在借鉴印度FCRA基础上,将严加防范、严格监管的目的拓展为促进作用发挥和严格监督管理并重。为真正发挥良好作用的涉外非政府组织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而对有潜在特殊商业或政治目的的组织则要严格监管。
第三,借鉴印度以资金账户为抓手,入口监管与过程监管相结合。入口的注册和前置审批制度有利于给予相关组织接收境外资源以合法性,并将相关组织纳入管理视野。但在清晰界定合法领域的基础上,入口程序应更宽松、便捷,而基于资金账户的状态和行为监管应更严格。
第四,以法律为依据,引入社会监督。涉外非政府组织获得的资金具有公益资产性质,同时关系到公共的国家安全和利益问题,公众对涉外非政府组织的相关活动有监督权。在立法的基础上,应向公众宣传相关法规,定期公开涉外非政府组织报送的资金流入和使用信息,让全社会共同监督涉外非政府组织的行为。
(作者分别为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注释】
①③贾西津:“印度非营利组织及其法律制度环境考察报告”,《学会》,2007年第4期,第15~24页。
珠江三角洲是我国的鱼米之乡,是对外开放的门户。改革开放以来,该地人民用智慧和汗水开启了这个地区崭新的一页,使珠江三角洲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当今,这个地区各项改革不断深入,初步建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形成了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链和产业群;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昔日的边陲小镇、乡村农舍已发展为初具规模的花园式现代化国际城市带。在短短的6天时间里,考察团先后考察了深圳招商物流集团、参观了深圳沃尔玛公司、中山古镇灯具市场、东莞松山湖科技园区、云辅工业园区,与深圳市、中山市、珠海市、东莞市、白云区政府座谈,听取各地产业结构、产权结构、区域经济结构和政府职能调整,以及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招商引资、现代物流发展等方面的经验介绍。
在学习考察期间,既学习了珠江三角洲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立工业园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特色经济和加强城市建设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又学习了政府改善投资环境、提高服务意识和工作效率的新举措。通过实地考察与交流讨论相结合的方式,真切感受到了珠江三角洲发展速度快、发展起点高、发展路子新。通过学习考察,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找到了差距,增强了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做好工作的责任感,振兴九龙坡的使命感。在总结会上,区长秦敏要求全体同志将学到的经验与工作实际结合起来,认真思考,找准差距,抓好落实,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二、学习考察的主要体会和收获
(一)更新观念,开拓创新是加快发展的前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问题层出不穷,墨守成规、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珠江三角洲能快速发展,除了地域优势、政策优势外,关键是当地的干部群众思想上不断有新的解放,实践上不断有新的创造。深圳作为我国第一个经济特区,在第一轮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二次创业的口号,以高新技术产业带动传统产业发展,并提出建设国际大都市的战略。中山是一座文明富庶的名城,但中山人民居安思危,查找了与广州、深圳、珠海的差距,到长江三角洲学习后提出发展特色经济的战略,现在已有“中国五金制造业基地”、中国灯饰之都、全国最大的红木家俱生产基地等一大批以镇为单位的特色经济。珠海本是一座现代化的海滨城市,不断引进一大批名校进驻珠海,以浓郁的学府氛围吸引了一大批国际、国内知名高科技企业落户珠海。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珠江三角洲的干部群众在前一轮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又开始了新的探索与创造。
(二)以产业为基础,创造多种经济模式是加快发展的重要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经历了从传统农业到商品农业,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变。现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已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新技术新产业发达的地区,同时又是电子家电、通讯设备、纺织服装、机电、建材、医药保健,食品饮料等行业最集中的地区。一个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的工业体系已经形成。以产业为基础、创造多种经济模式才能推动经济快速发展。这是珠江三角洲给我们的启示。它的经济模式虽多,但主要注重发展以下几种:
1、注重发展特色经济。
没有特色就没有竞争力。深圳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技术发展迅速,每年都举办“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现在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值已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9%。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深圳动手早、出手快、下手“狠”。深圳市还利用明显的地理区位优势,发展现代物流业,现在已拥有蛇口、盐田港、招商物流集团等完善的物流基础和平台。仅集装箱一项物流业务就给深圳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约450亿元。中山古镇坚持走“工业立镇”、“工业强镇”的发展道路,以灯饰产业为主,现在拥有灯饰企业1800多家,民用灯具国内市场率达到50%,形成了近1000家灯饰商铺,约7公里的灯饰一条街,成功举办了“99及2002年中国(古镇)灯饰博览会”,成为闻名遐迩的“中国灯饰之都”。
2、注重发展园区经济。
园区经济是经济科技中心,是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的新载体,是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龙头。珠江三角洲非常重视园区经济的发展。在我们参观的每个城市都有规模大、档次高、各具特色的工业园区。深圳有规模宏大的现代物流园区、全国建立最早的高新科技园区;中山有国家级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全国包装印刷基地和国家健康产业基地等大批工业园区;珠海建有大学园区,聚集国内10多所着名院校,还建有10多个工业园区,园区工业产值每年以40%的速度递增;广州白云区有8个工业园区和1个科技研发走廓,2002年园区工业产值接近全区工业总产值的四分之一。东莞的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是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它占地72平方公里,先期拆迁政府拿出了近60亿,规划设计政府又投入1亿多元,投入之巨,力度之大,无与论比。整个园区以圈层式分布。中心圈层为生态核心层区,中间圈层为产业服务、科研、教育区,外圈层为生产活动区。园区光湖面面积就达7平方公里,它将以优美的生态环境,以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和研发机构为主,大力发展科技密集型企业。
考察报告格式 ·民办教育考察报告 ·服装企业考察报告 ·赴外地学习考察报告
3、注重发展龙头经济。
充分发挥国际跨国集团和国内知名企业的优势,以筑巢引凤的诚意,带来百鸟和鸣的效应,促进经济发展,这是珠江三角洲的又一个典型经济模式。珠海市曾以零地价,转让1亿元基础设施,每年财政给2500万元补贴的优惠政策,吸引中山大学到珠海大学城安家落户,由此引来了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央音乐学院等十余所高校到珠海办学,从而使珠海借名校打造高科技成果孵化中心取得成功。中山市的南头镇通过引进国内知名品牌企业tcl、长虹、台湾最大的空调零配件生产企业瞬亿电器、台湾世联集团等大型的企业集团,使南头镇形成以家电为龙头,以空调和彩电为拳头产品的产业格局。东莞通过引进台湾四大电子厂之一的台达电子厂,使一个接一个的it厂商进驻东莞,成为世界最大的it制造业基地。
4、注重发展外向型经济。
珠江三角洲的经济以外向型为主,大部分的资金、原材料和产品销售都离不开国际市场。外资出口一直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出口市场逐步向多元化发展,产品远销五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利用外资的规模不断扩大,档次越来越高,一大批国际知名大企业、跨国公司纷纷前来投资合作。在深圳,近40家全球500强企业在内的大型跨国公司和企业集团纷纷来深,投资兴办高新技术企业。东莞在80年代初,主要承接来自港澳台的服装,鞋帽和玩具等加工业务,现在已成为外商投资中国最密集的地区之一,成为国际性加工制造业基地。2002年低,外商投资企业13800多家,利用外资18.16亿美元,出口总额183.83亿美元。ibm的副总裁说过一句形象的话:如果东莞到深圳的高速公路塞车15分钟,全世界的电脑价格都会产生波动。目前东莞生产的电脑磁头、扫描仪、鼠标、键盘等电脑配件占全球产量的70%以上。2002年世界500强东莞占30家,100强占12家,跨国公司124家,境外上市公司达800家。中山通过优化调整外经贸结构,已形成以轻纺和机电产品为主体,以电子信息类高新技术产品为新增长点的多元化出口商品格局,贸易伙伴遍及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
5、注重品牌经济。
珠江三角洲人有句口头语:“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因为有了“要做到最好”的目标,今日的珠江三角洲才出现了品牌经济的效应。全国甚至世界的人们都是从认识“品牌产品”开始,再去认识了珠江三角洲。如家电产品,就拥有多个全国驰名商标,格力、美的、科龙、容声等等。还有中山的乐百氏饮料、耶鲁固力门琐、剀达精细化工、华帝燃气具等大批国内知名工业品牌。在品牌经济的发展中,地方政府除为品牌发展提供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有形服务外,还注重提供无形服务,如中山市重视营造品牌成长的氛围,每年评选十大品牌,并给国优、省优品牌重奖。
(三)改造城市环境,完善配套设施是加快发展的基础。
珠江三角洲地区重视城市建设,逐步形成了海陆空交通顺畅,通讯联系便捷,水电供应充裕,生活设施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中山市成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城市,珠海成为一座美丽的现代化花园式海滨城市。东莞大打城市牌,成立保安公司和城市结合执法局加强对城市的管理,同时大张旗鼓地开展城市绿化美化工作,努力向现代化的制造业名城迈进。广州努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进行环境综合整治,全力推进强拆违章建筑工作,使广州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成为最适宜创业、居住的城市。在城市建设中,珠江三角洲地区“三不”政策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即城市规划不惜工本,城市建设不遗余力,城市管理不择“手段”,通过全力建设和打造城市,不断完善城市功能配套,充分发挥了城市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
(四)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是加快发展的保障。
政府职能部门服务的质量,政府工作人员的态度和工作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经济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各地政府非常重视为企业服务。深圳市政府提出“服务多一些,管理少一点”,专门为大型企业开辟办理手续的“绿色通道”。中山市政府强化亲商意识,改进机关作风,致力建设“服务型”、“开放型”、“效率型”政府,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实行“网上申报”和“网上审批”制度。东莞注重提高办事透明度,公开办事程序和政策;坚持每月用两天时间带领职能部门负责人到企业现场办公;给300家大型企业发放办件绿卡,快速便捷办理各种手续;还建立了特大型企业领导联系制度。政府周到、细致的服务,很好地促进了珠江三角洲经济的发展。
三、下一步工作的建议和意见
(一)增强发展的紧迫感,强化加快发展的意识
近年来,九龙坡区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社会事业有了较大的进步,但是,与发达地区、发展快的地区横向比,我们的发展速度不是快了,而是慢了;与发达地区的距离不是缩小了,而是拉大了。因此,必须跳出九龙坡看九龙坡,对照先进找差距,防止和克服不思进取、小富即安的倾向,始终保持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强化机遇意识,防止和克服被动等待、消极无为的现象。
不可否认,当股市步入4000点的高位区时,市场上各方的分歧正在加大。一方面QFII们公开表示看空中国股市,他们一向呼吁额度不够,而最近QFII投资中国股市的额度却破天荒地出现了余额。另一方面已成为市场主导力量的散户们却仍蜂拥进入股市,5月份新增A股开户数以日均30万以上的速度增加。处在两者之间的基金公司们似乎颇有些摇摆不定,既想坚守价值投资的理念,又眼热“群众的力量过于强大”。加上政策面频频吹来“温柔的冷风”,各方力量的博弈表现在市场上就是热点散乱,基金重仓股和题材股此起彼伏,市场将何去何从?
毋庸置疑,在震荡市场中,市场上既会出现一批连续上扬或者稳步上攻的个股,也肯定会出现一批连续调整的品种。但是像不少垃圾股出现单月翻倍的涨幅这种无基本面支撑的暴涨行情将不可能持续。 要找到股指新的方向,市场必须经历一场大洗牌。这个过程或许现在还没有到来,但是一定会在不久后到来。市场将在一次次的震荡中走出新的步伐。
为何震荡
据申银万国研究所分析,造成5月15日下跌的直接因素有三点:第一,交通银行A股上市,股价基本上一步到位,二级市场缺乏炒作的空间;第二,券商概念股出现大幅回调,市场还未找到新的替代热点,由于较多的券商概念股在前期一两个月的时间内股价涨幅很大,其本身有获利回吐的要求;第三,从技术上看,周K线9连阳之后一般会出现一定幅度和一定时间的调整。市场围绕3000点盘整10周之后也曾报之以9连阳,时间从2007年3月至5月11日。过去周K线9连阳之后一般都出现了平势整理或一定幅度的调整,对于本次9阳之后出现调整也属正常。
管理层警示
事实上,市场在攻克4000点后,看空的声音逐渐多了起来,股市太过疯狂、形成泡沫需要调整的观点占了上风。大家都在等待管理层出手为股市降温。市场也纷传管理层将出手各种组合拳。
但大胆的投资者似乎不理会利空看法,股市开户数仍在持续高涨。“五一”长假以来,新增A股开户数以日均30万以上的速度增加,在仅仅5个交易日中,新增A股开户数达到171万户。5月14日,沪深两市投资者新增开户总数为499848户,其中新开A股账户34.7万户,基金账户108179户,当天沪深两市账户总数达到9671.34万户。
于是就出现了一边在叫股市已经有泡沫了、一边散户仍在蜂拥进入的“有趣”现象。随着A股市场不断走强,管理层的态度将成为近期A股市场趋势变化的决定性因素。如果市场不顾管理层传递出的信号继续快速上升,则管理层进一步出台更为严厉的干预措施的可能性也将加大。
5月12日,中国证监会发出通知,要求证监会各地方派出机构、交易所、相关协会和公司加强投资者教育,防范市场风险。
评论认为,目前管理层正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希望投资者能够充分分享宏观经济增长带来的财富;另一方面又担心市场上涨过快带来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管理层希望能够通过采取诸如舆论导向、警示风险以及加强监管等措施来给股票市场降温。
与以往历次“干预”股市的方式截然不同的是,证监会通知的核心是“加强投资者教育、强化市场监管”,显示了管理层对股市监管思路的转变。管理层监管手段上正在从积极直接参与(“打压”或者“托市”)转向不直接“干预”。在对股市监管上,管理层从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的目的出发,“强化市场监管、防范市场风险”,对股市采取了更为市场化的管理手段。分析人士表示,这次通知似乎丝毫没有打压股市的意愿。实际上,当投资者对泡沫的担忧日甚一日,真实的泡沫就很难一下吹得太大,毕竟占主流的投资者们并未达到忘乎所以的地步。
结构性泡沫
那么,市场泡沫究竟有多大?由中国证券业协会、深沪交易所联合调研的《证券市场估值与资产泡沫考察报告》的,似乎代表了官方对泡沫的一种说法。该报告指出,目前中国股市估值整体处于高位区,正在逐步形成结构性泡沫,但并没有市场所担心的整体性泡沫。
统计结果显示,以5月8日收市价为参考,在剔除亏损股后,A股市场的整体市盈率(前推12个月)为36.2倍,已处于相对高的位置。
以不同行业为评估对象,A股目前估值呈现出显著的结构性差异特征:部分行业估值虽然处于高位,但距历史顶部还有较大上升空间;但也有部分行业的估值已明显过高。 《报告》建议,对于结构性泡沫,应当采取结构性调整政策。当前抑制结构性泡沫的最直接的有效途径,是增加优质金融资源的供给,使优质资源达到上市公司的标准,包括优质的境外上市企业回归、整体上市、降低中小企业上市门槛、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等。
投资风格变化有待时间
管理层也在试图努力以市场方式调节市场供给。近日银监会出台了《关于调整商业银行代客境外理财业务境外投资范围的通知》,允许QDII资金投资在境外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股票。
此举被认为不仅是为了疏导境内外资金的投资渠道,更重要的是由于当前A/H价差扩大,A股市场的估值压力会更加突出,从而达到为A股市场降温的目的。
虽然短期内资金分流的作用很小,但这种压力在心理上至少是存在的。
申银万国认为,目前的调整并不是牛市的终结,经过适当调整后,股指仍有上升的机会。近期上证指数本身有调整压力,加之4月份的CPI指数依然处于相对高位,市场对于加息的预期不减。在调整之际,基金赎回压力增加,而市场追涨杀跌的特征并没有明显的收敛,多种因素可能导致近期大盘围绕10日均线上下百余点波动。
申万对后市仍然乐观,认为5月上证综指有望冲击4400点,沪深300指数的2007年市盈率将从目前的32倍提高至35倍。由于一季度上市公司盈利增长超过预期,推动了分析师自下而上继续提高盈利预测。申万对全部A股2007年净利润增速预期从原先的33%提高到40%,2008年净利润增速从原来的27%提高到35%。如果简单认为市场市盈率能够与2008年净利润增速同步增长,则表明市盈率仍然有望提升10%。
众所周知,上市公司业绩持续增长是股市理性繁荣的重要基础,缺少这一基础,股市繁荣是难以持久的。海通证券的分析也显示,目前中国股市的繁荣“理性”成分居多,中国股市进入牛市周期的基础还是比较牢固的。海通继续看好年内股市走势,其中阶段性的调整将属于中长期上升途中的强势调整,是牛市中必要的休整。因此,调整与震荡不会改变上升的主旋律。
申万分析师也提醒投资者注意,目前A股已经显著散户化,个人投资者的积极入场,一方面不断推高市场,另一方面让低价股明显战胜高价股。在一系列可能改变散户化特征的政策中,既促使市场调整也改变投资风格的股指期货,可能因为管理层谨慎而推迟推出;而加息等宏观调控、QDII投资海外股票等,可能促使市场调整,但不会改变投资风格。此外,大型股IPO、盈利增长趋势等,不一定促使市场调整,但有望改变投资风格。
目前,中心1300万元的注册资金中,货币资金为250万元。由于资金规模小,造成在与金融部门的合作中业务开展严重受阻。加之没有地方银行,四大国有银行仅设支行,审批权有限,且没有与担保机构合作的政策,尽管签订了协议仍是一纸空文。唯一合作对象是农村信用联社,但中心要承担全部的担保风险、执行利率高、担保贷款放大倍数没有超过三倍。另外,市政府出台的中心章程中明确要求,企业申请担保,要向中心提前缴纳申请担保额的20%作为会费,这无疑增加了企业成本,使企业望而却步,为业务开展造成阻力。截止2005年4月底,我中心累计为全市15家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贷款1953万元,其中到期顺利解除担保责任1265万元,在保责任余额688万元。
二、建立科学的项目评价体系和严格的项目评审制度,确保风险独控、审保分离。我中心建立了科学的项目评价体系和严格的项目评审制度,聘请会计师、律师、评估师、金融专业人士,组成担保项目评审组,确保了项目评定能力;对受保企业均落实有效的反担保措施,以其合法的财产(包括股权)抵押或质押,提供反担保;严格执行项目部初审、评审组把关、监管委决策的三级审批程序、杜绝随意性和盲目性;中心制定了严格的《企业信用评定与担保业务操作手册》,出台了《风险管理办法》、《责任追究制度》、《项目经理责任制及考核办法》。
在项目的操作过程中完善了对担保企业的事前评估、事中监控、事后追偿方法,强化了内部监控,防范道德风险,保证合规经营;确立了企业信用分析、贷款担保风险预警系统、企业信誉等级评价标准及担保风险分类操作分析等详细内容,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形成了一套严谨的业务操作体系;在业务运作中,我中心坚持每笔业务操作两人以上,并与金融部门独立审核、独立拿出意见和考察报告。项目经理要将项目调查报告报评审小组共同研究,如有异议,深入企业再次调查,达成共识后报监管委最终审批。项目负责人在操作一笔担保贷款业务后,要与中心主任签订风险控制责任书,独立承担风险。在监管过程中严格执行月走访、季总结制度,监管调查内容认真填写输入电脑,供中心共同把关。严格的管理、有效的运作,确保了风险独控,审保分离。
三、强化财务管理,提高中心的风险控制能力我中心在财务管理上制定了《财务部职责》、《财务管理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规章制度。财务部负责人能够在每月底前将中心上月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以及其他报表和资料按要求及时报送中心领导、市工业局、财政局、地税局及省中小企业局等主管部门,增加了财务运作的透明度。并能不定期地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的财务审计。目前,中心的担保责任余额为688万元,没有超过当期中心净资产和受托资金的5倍。对单一客户提供的担保等各项责任金总额原则上没有超过中心当期净资产和受托管资金总额的10%,个别超过10%,但最高没有突破20%。中心没有从事境外担保业务与外币担保业务。由于资本金有限,目前,正积极与省担保中心、省担保公司运作联合担保业务。
1、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必要性研究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资本市场的发展,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必要性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冯淑萍、应唯(2005)指出,我们正身处于国际会计协调的大浪潮之中,会计的国际协调不可不选择,何况这也符合我国的利益。王军(2005)也表示,中国一贯积极支持和参与会计国际趋同, 认为会计标准国际趋同是进步, 是方向, 是大势所趋。
站在企业治理经营角度,周红、王建新、张铁铸(2008)提到,会计的国际趋同有利于各国管理当局按统一标准理解和引导或控制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国际资本的自由流动使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者和监管者都要求不同国家的企业披露的会计信息必须具有可比性。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李虹(2012)强调,国际贸易范围不断扩展,国际投资规模日益增大,跨国公司迅速发展,全球资本市场在加速形成,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通过国际资本市场募集资金,这对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提出了基本要求;而跨国兼并愈加频繁,会计准则的不同,将产生财务信息的很大差异,并且直接影响经营活动的进行。会计作为一种服务于经济活动的商业语言,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提供高质量的、可理解的、可对比的并且在全球范围内被普遍认可的会计准则体系就具有了必然性和紧迫性。
从国外研究文献来看,Canibano(2000)通过批判性的分析前人的研究成果,指出制定统一的会计准则和财务报告标准有利于各国会计人员的交流,有利于境外投资企业的生产经营,节约财务成本。
2、世界主要国家准则国际趋同现状研究
研究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世界主要国家的发展现状将对我国提供有益的借鉴。刘玉廷(2007)率团考察美国后发现,经济全球化必然要求会计国际趋同,美国的会计准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际准则。而另一方面,杨敏(2011)通过收集近年的文件发现,美国仍将保留制定本国会计准则的权力,美国是否会在近期做出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决策,其态度尚不明朗。
对于日本会计国际趋同,Kikuya(2001)认为,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日本会计准则委员会在日本奉行与IASB全面协调的政策,日本的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取得了重大进展。然而,杨敏(2011)指出,虽然在趋同方面日本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美国的立场和主张仍是影响日本作出相关决定的重要因素。
欧盟自20世纪70年代起就通过制定各种欧盟会计指令来加强会计协调。仇瑾(2009)认为,1999年的“金融服务行动计划”把欧盟各国建成了统一的经济实体,极大推动了欧盟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进程。
在分析了澳大利亚的趋同现状后,汪祥耀、邓川(2005)发现,面对势不可挡的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浪潮,澳大利亚在符合本国国情需要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将本国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接轨。
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作为一个独立国家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刘玉廷、王宏(2006)率团对俄罗斯进行考察之后总结出,综观俄罗斯会计国际趋同现状,俄罗斯对推进会计国际协调的发展方向持积极态度,对推进会计国际协调的策略选择持谨慎态度,对推进会计国际协调的具体方式持务实态度,对推进会计国际协调的实施方案持科学态度、俄罗斯正为推进会计国际协调作出多方面积极准备。
3、我国准则国际趋同现状研究
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成效显著。杨敏、陆建桥、徐华新(2011)认为,我国会计准则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建立了务实有效的持续趋同机制,为降低我国企业海外上市融资成本、促进我国会计审计行业走出去创造了良好条件。杨书怀(2009)指出,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经历了从接轨到协调、从协调到趋同、从趋同到等效的变迁。
王军(2005)对会计国际趋同正式阐释了我国的观点,第一, 趋同是进步, 是方向。第二, 趋同不等同于相同。第三, 趋同需要一个过程。第四, 趋同是一种互动。同时,他指出,中国一直十分关注会计准则国际协调和趋同的发展动态, 并十分赞赏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为加快会计国际趋同所做的不凡业绩。基于这一认识, 财政部会计司制定了详细的会计准则制定计划, 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时间, 全面启动了新会计准则制定工作。
在对外交流合作方面,财政部不断深化对外会计交流与合作,以提高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中的话语权。杨敏(2011)指出,中国与欧盟、日韩、美国均建立了不同程度的合作机制。此外,我国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建立多层次的交流与沟通机制,正在积极推进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
在取得一系列成绩的同时,我国准则趋同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王素玲(2009)发现,由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时间较短,经验不足,导致我国目前存在滞后性和被动性两个严峻的问题。
王青莲、杨子婧、丁岳维(2012)论述准则国际趋同可能带来的经济后果指出,对国家而言,会造成制度变革成本、制定成本及转换成本较大,税收减少的问题;对企业而言,会带来制度变革成本、学习成本、执行成本、审计成本、内部控制成本增加的问题等等。
4、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影响因素研究
从长远来看,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机遇。朱星文(2009)认为,资本市场全球化促进了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国际贸易的发展推动了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吸引外资是我国准则趋同的原动力,新经济事务的不断出现给我国准则趋同提出了要求。卓斯琳·莫顿(2008)在谈及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机遇和挑战时指出,如果采用一套共同的会计规则,会计师将有更多的机会在世界范围内选择工作地点。中国将为会计师提供重大的机遇,因为中国现在占据全球经济的12%,而且经济学家预测中国到2020 年将成为最大的贸易经济国。
从我国国情来看,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也是挑战。王玉(2007)对我国会计准则趋同化的障碍分析发现,市场经济发展不完善、资本市场的规模较小、海外上市公司较少等都是阻碍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重要因素。此外,刘兆欣(2012)也指出,我国现阶段公认的三层次会计理论框架与IASB倡导的会计概念框架存在着结构与内容的根本性差异,会计概念框架重构成为我国准则趋同的重要挑战。蒋尧明(2010)指出,我国会计信息真正需求者的缺失对会计国际趋同造成了制约,特殊的法律环境因素制约了国际趋同,而我国会计人员的素质状况也制约了会计准则国际趋同。
5、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研究文献评述
5.1 为未来研究提供了扎实的文献基础
笔者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发现目前国内外对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研究的主要成果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财政部积极推进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进程,大量成果性文件指导国内理论界实务界的研究。尤其以王军、刘玉廷、杨敏等老师为代表的财政部专家学者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文献资料。
(2)财政部积极组织国内学者专家导致世界主要国家考察学习国外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在我国推行会计趋同的方案策略,为国内关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
(3)对制约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宏观因素分析较为详尽。
5.2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当前国内对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研究尚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高水平的文献大多由财政部专家撰写并发表,理论界学者的研究多为引用这些人的文献,国内目前参与准则趋同研究的学者较少。且文献中提及我国推进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建议多为政策性的指导意见,缺乏明确性和可操作性。
(2)研究注重于国家宏观层面,没有从微观层面分析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对准则趋同的反映。
(3)国内当前的研究还处于准则趋同整体思路探讨阶段,缺乏对具体准则国际趋同的探讨。
(4)在研究主要国家准则国际趋同时,更多的是看到其成果或积极方面,而忽略了各国存在的问题。
5.3 未来值得研究的领域
通过总结国内外文献的优缺点,笔者总结出未来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中值得研究的领域:
(1)对我国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中照搬国外(尤其是美国)会计准则的部分进行修改或完善。对新准则在企业中的可行性和具体实施情况进行调研,从而得出准则趋同中我国引进国外准则时我们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和修正措施。
(2)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过程中,如何选择具体可行的措施,值得进一步探讨。
(3)探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对中小企业和对不同行业的影响是一个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领域。
(4)转移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研究重心,加强对具体准则(比如公允价值)国际趋同的研究,细化具体准则的内容,在保证国际趋同的同时更加适合我国国情。
【参考文献】
[1]王军.齐心协力谱写会计国际趋同新篇章[J].会计研究,2009(12).
[2]杨敏,陆建桥,徐华新.当前国际会计趋同形势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策略选择[J].会计研究,2011(10).
[3]周红,王建新,张铁铸.国际会计准则[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4]刘玉廷.美国会计国际趋同、注册会计师监管和内部控制考察报告[J].会计研究,2007(8).
[5]汪祥耀,邓川.国家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经验及启示——以澳大利亚为例[J].会计研究,2005(1).
[6]王玉.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J].会计之友(下旬刊),2007(2).
[7]杨书怀.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变迁与启示[J].财政研究,2009(8).
[8]王素玲.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应注意的问题与对策[J].会计之友(中旬刊),2009(6).
[9]朱星文.会计国际趋同研究的中国视角[J].当代财经,2009(2).
[10]刘兆欣.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发展历程及新挑战[J].会计师,2012(6).
一、台湾旅游业发展概况
台湾的旅游业是从1956年起开始有计划地发展起来的。近半个世纪来,依次经历了外国人来台观光、民众出岛观光和民众岛内观光三个重点发展阶段,现已实现入境旅游(“境”特指关境,下同)、出境旅游和岛内旅游“三位一体”的发展格局。但是,台湾基本上属于旅客产出地区,出境旅客多于入境旅客,观光收益逆差较大。总体而言,台湾旅游业落后于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其入境游客接待量占全球出境游客人数的0.33%,观光收益约占全球观光收益的2.5%。目前,台湾正实施“二十一世纪发展观光新战略”,力图打造“观光之岛”,争取一跃成为亚洲主要旅游目的地之一。各旅游企业也使出浑身解数“深耕旅游业”,以使台湾旅游业在国际市场上令人耳目一新。
(一)产业地位与产业政策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台湾当局首次把旅游业列入九项“施政重点”,标志着旅游业被正式认定为一项产业。但是,台湾长期以来靠发展制造业支撑经济,旅游业实际上一直没能受到充分的重视,这在很大程度上扭曲了旅游业的产业主导政策,进而影响到旅游业的实际产业地位。近几年,随着制造业向岛外转移和经济的持续低迷,当局才逐渐把目光转移到旅游业上面,扭转以往“以工业经济为帅”,改以“观光产业为主,使观光成为新兴产业的火车头”,出台了“振兴观光五大施政重点”,实施了“观光客倍增计划”(列为“国家”发展十大重点投资计划之一)。为此,当局制定了不少重点扶持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例如,今年开始实施“外籍旅客购物退税”制度,以塑造“购物之岛”新形象,吸引更多的入境游客。
(二)旅游资源开发
台湾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尤以自然旅游资源最为突出,复杂奇特的地貌景观、变化多端的气候和种类繁多的动植物,使得台湾像一座海上大公园,从清代开始便有“八景十二胜”之说。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传统的自然风景区已经无法满足需求,许多主题公园或乐园如剑湖山、九族文化村等相继被开发出来。台湾还日渐重视对人文旅游资源如文物古迹、建筑、民间艺术、民俗风土、特色美食等的开发,使其与自然景观融合一起,充分体现历史价值和人文特色。此外,旅游资源的开发范畴不断向都会景观、工农业生产景观、科技园区、博物馆、展览馆等延伸,极大地丰富了旅游的内容。
台湾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较为重视旅游资源的保护问题,如推行“生态保育、环境永续”理念,制定并实施了“观光资源永续发展策略”,辅导旅游业界推广生态旅游,建立观光资源退场与养息机制、观光环境监测机制等,收到较好的效果。
(三)旅游产业发展
台湾旅行社成长的分水岭是当局1979年开放民众出境观光,并于次年开放台湾人民赴大陆观光,旅行社的数量迅速发展,业务经营范围更加扩大。截至2003年,全台湾旅行社共计1923家,从业人员40740人。但台湾的旅行社存在家数多而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的问题。近年来,台湾景气持续低迷,旅行社恶性削价竞争、裁员和减薪频繁,倒闭的也有不少,目前正是重整旅行社行业的时候。
台湾旅游饭店依规模与设备分为国际观光旅馆与一般观光旅馆。截至2003年底,台湾计有国际观光旅馆62家、客房18776间,一般观光旅馆25家、客房3120间。旅馆业平均住房率在60%左右,总营业收入每年约有300多亿元台币,从业人员19853人。近十年来,台湾旅馆业朝向国际化发展,饭店等级不断提高,新建的饭店多是四、五星级的国际观光旅馆,出现了福华、长荣等连锁经营的本岛大型饭店集团。
台湾的旅游景点景区星罗棋布,全岛观光游憩区共计279处,较具代表性的有100处左右。这些景点景区的经营管理因行政体制隶属不同,分为“国家”风景区(12处)“国家”公园(6处)、“国家”森林游乐园(16处)、“国家”农场、自然保留区和保护区以及县、市级风景区等。值得一提的是,阿里山、阳明山、太鲁阁、垦丁、东部海岸等处景区的开发已具有世界级水准。
(四)旅游市场
入境旅游方面,根据台湾观光局公布的统计资料,台湾入境旅游人数1989年突破200万人次,到2002年达到2726411人次,2003年受伊战、SARS疫情影响,入境旅游人数负增长24.5%,说明入境旅游市场增长速度十分缓慢。与亚洲主要旅游目的地如香港、泰国、新加坡、韩国、印尼等相比,到访台湾的国际旅客数明显偏少。例如与香港比较,台湾的面积与人口远多于香港,旅游资源的种类和数量也毫不逊色,但赴台湾的游客仅相当于香港的20%。究其原因,与台湾只满足于民众岛内休闲的功能,长期忽视开发赴台的旅游市场有很大关系。
出境旅游方面,台湾于1979年开放出境观光旅游,到2002年出境旅游人数达到750.7万人次,23年间增长500倍。2000年以来,每年台湾民众出境率超过20%,平均每人出境次数0.4次左右、停留天数约10天。可见相较于成长缓慢的入境旅游,台湾的出境旅游成长却是猛烈的。如此大量的出境情况,造成了每年旅游外汇逆差约23亿美元。由于近年来台湾对大陆的投资和两岸贸易的增长,台湾每年出境旅游人次有近五成前往港澳或经由港澳进入大陆。
台湾岛内旅游市场快速发展,依据台湾观光局2001年的《旅游状况调查》中估算,岛内游客人次为9745万人次,旅游总花费约台币2417亿元,民众出游率为86.1%,平均每人出游5.26次,平均停留天数1.7天,平均到访据点数1.5个,每人每次旅游花费台币2840元。除了平均每人每天花费、停留天数和到访据点数略有降低外,其他指标都是增长的,显示出岛内旅游市场有持续增长的相当潜力。
二、对福建省旅游业发展的几点启示
综观台湾旅游业发展的历程,有一些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一是当局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发挥较强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1、实施重点扶持措施,为旅游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例如从2003年开始,当局针对60万公务员实行“国民旅游卡”制度,当年即创造了近800亿元台币的岛内旅游消费额。2、加强行业管理,一方面通过完善旅游业行政管理机构,建立行政管理和行业自律相结合的体制,另一方面通过法令法规的颁布,加强对旅游企业经营的宏观管理。3、加大资金投入,开发建设旅游资源和接待设施。近年来当局加大对观光巴土路线、环岛列车、旅游资讯服务网等基础设施的投资,以提升旅游服务品质。当局还实行公私并进,鼓励民间资本发展旅游业的政策,中长期贷款与投资由当局和公营机构执行,较短期投资则多鼓励私人投资,由旅游管理部门给予辅导。
二是科学规划和精心开发,把旅游资源的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1、科学规划,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当局就邀请国际著名专家来台考察旅游资源,编制了“台湾地区观光事业综合性开发计划”,将全台旅游资源分区分类分级开发与管理。最近又实施了“套装旅游线路整备机制”和“观光资源永续发展策略”,对旅游资源重新进行整合和总体规划,以适应发展入境观光的需要。2、突出文化和生态主题,深度开发各种特色旅游和精品旅游,如银发族之旅、青年旅游。高尔夫球之旅、自驾旅游等“精致之旅”,小火车怀旧之旅、花卉生态农特产之旅、原住民传统祭典之旅、温泉之旅、潜水之旅等主题旅游,提高旅游的品位。3、不断创新,开发工业旅游、农业旅游、修学旅游等新型旅游产品,以适应市场需求多元化、个性化的趋势,旅游产品的种类结构明显优于我省。
三是大力开展宣传促销。当局较重视对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宣传和品牌打造,各旅游企业则密切配合,形成高效率的旅游营销网络。促销手段也较为多样化,如制定“国际观光宣传推广计划”,邀请知名媒体、旅游作家与旅游业者赴台考察、采访报道;在机场、车站设置统一识别标志的旅游服务中心,向旅客推介旅游线路、景点;利用国际互联网开展旅游宣传和电子商务,据统计在讲华语的大中华圈内,台湾旅游业的e化率居首位。
四是在加强联合中求发展。近年来,台湾旅游业为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加强了行业内外部的合作。例如,岛内的航空公司、饭店与旅行社间密切配合,形成共进退的合作伙伴关系。旅游业与其它行业、部门间的联合,则进一步拓宽了市场,产生协同发展的效应。由农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而成的新兴产业———休闲农业就是成功的范例,目前台湾休闲农场每年接待岛内游客达100万人,约占台湾人口的4.4%。
随着福建省委、省政府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构想的提出,旅游业的地位和作用受到高度重视。最近,省委卢展工书记明确指出,今后旅游业发展的思路和目标,要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相呼应、相衔接,把旅游业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新兴支柱产业来抓。
当前我省旅游业发展的势头很好,存在许多新机遇和有利条件,但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如2003年我省接待境外游客人数已被江苏、浙江两省赶上并超过,从长期保持的全国第四位落到第六位。总体上看,我省旅游业的区域竞争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如果用一个产业的综合指标来衡量,我省旅游业的产业结构、产业规模和产业竞争力与一些旅游业发达省份相比尚存在较大差距。主要问题是:旅游开发水平低,缺乏大手笔项目和特色鲜明的旅游精品;旅游产品类型单一,满足不了现代游客的多种需求;旅游宣传促销的力度不够,市场知名度不高;旅游企业小、散、弱、差的现象突出,龙头企业寥寥无几;资金投入不足、管理体制改革滞后、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等“瓶颈”问题从根本上制约着我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坚持走政府主导型的旅游发展道路
政府主导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旅游发展道路。针对我省实际,要加快政府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各个旅游重点发展市成立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强化政府对旅游业的领导,解决目前存在的旅游管理条块分割、各为其主、力量分散的问题,形成“政府主导、条块结合、部门联动”的新格局。政府要有重点地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特别是在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和旅游整体形象宣传上要设立专项基金并逐年增加,在旅游公共品建设方面要从财政资金上给予扶持,同时要大力拓宽投融资渠道,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和外资投入旅游业,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建议政府积极采取措施,促进旅游企业做大做强,重点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品牌优势的大型旅游集团,真正处理好“政府主导”和“企业主体”二者间的关系。
(二)高标准规划和开发旅游
我省旅游业要以市场和竞争为导向,立足资源优势,突出区域特色,抓好旅游规划和开发两大环节。首先要高标准、高起点规划旅游,着力解决我省规划滞后问题。旅游规划要全省“一盘棋”,各市、县(区)以及重点区域的旅游发展规划要与全省旅游总体规划相衔接,避免各唱各的调,形成协调、完整的旅游规划体系。我省旅游产品开发长期处于低水平、小规模的分散状态,缺乏大型化、综合性、高档次并在全国范围具有较强吸引力的拳头产品,建议政府要集中力量办大事,实施旅游精品战略和项目带动战略。具体讲,要适应现代旅游市场要求,重新整合全省的旅游资源,在“三大旅游中心”和“五区两带”有选择地扶持建设一批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真正大手笔的重点旅游项目,力求形成区域性或全国性的品牌,带动我省旅游产品的整体升级换代。要重视旅游的深度开发,突出文化和生态主题,多开发观赏性、娱乐性、参与性兼备的旅游项目;扶持建设一批“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开发适销对路的新型旅游产品,优化我省的旅游产品结构。
(三)充分重视福建旅游业的整体营销
开展区域旅游整体营销是旅游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我省应集中力量宣传福建旅游的整体形象和品牌,提高我省旅游业的知名度。要创新市场促销机制,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推行整体联动营销。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灵活开展旅游促销,不断开拓客源市场,特别要加快旅游业信息化进程,发展旅游电子商务,构建全省统一的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DMS)。建议定期举办中国(厦门)国际旅游节,使之成为宣传推介福建旅游业,对接国内和国际旅游市场的一大平台。
(四)坚持大旅游、大市场和大联合的战略
我省今后要加强景点景区、旅行社、饭店、旅游交通之间的协作,做大旅游产业集群;还要借助旅游业与其它行业的相互合作、渗透,延长产业链,使各种资源产生叠加效应,解决我省旅游“六要素”中购物和娱乐消费偏低的问题,提高旅游经济的综合效益。发展旅游业必须坚持区域联合的战略,拓展省内、省际、国际三大旅游合作圈。首先要在全省建立无障碍旅游区,淡化行政区域界限,实现旅游资源共享,形成统一的大市场。福建旅游业还要逐步联合珠三角、长三角旅游区,并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以提升整个区域的综合竞争力。
三、关于加强闽台旅游业合作的建议
福建与台湾一海之隔,两岸同胞同根同祖,有着割不断的血缘亲情。无论是地理区位还是文化传承、经济贸易联系,福建省都是祖国大陆与台湾联系最密切的省份,这种联系既是闽台旅游合作的基础,也客观上促进了闽台两地作为一个区域性的旅游集合体的发展。
正如福建省领导所指出的,对台旅游是福建的突出优势,要把对台旅游放在突出战略位置来抓,建设闽台旅游合作区。加快闽台旅游合作区建设步伐,是对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重大战略举措的呼应,对促进福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实现旅游强省目标,早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由于台湾当局未全面开放大陆人士赴台旅游,两岸间也尚未实现直接通航,所以目前的闽台旅游主要以台胞的来闽旅游为主,呈现的是有限的单向旅游特征。但是应该看到,全面开放大陆人士赴台旅游和两岸直航是大势所趋,正所谓“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我在岛内调研时,体会到台湾旅游业者对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旅游有着迫切期待,他们正在积极呼吁台湾当局早日开放大陆居民台湾游,同时也已开始与大陆同行频繁接触,进行先期布局。例如始于1998年、每年举办一届的海峡两岸旅游同业联谊会活动。就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台湾业界人士前来参加。因此,我省应对闽台旅游合作区尽早作出实质性的规划、布局和分步骤建设,努力促进闽台旅游业双向互动发展。
闽台旅游业应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交流与合作,形成多元化的区域旅游协作体系,实现两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世界旅游市场中增强区域产业竞争力,达到互利共荣目的。
(一)战略协作
战略协作是闽台旅游合作区的高级形式,是更具长远和实质意义的协作关系。加强闽台旅游业的战略协作,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重点考虑:一是呼应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在全国范围内把福建建设成为对台旅游双向合作的先行区、示范区,台湾同胞赴大陆旅游的主要目的地,以及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的集散地。二是上承浙苏沪,下连粤港澳,携手海峡对岸,构筑两岸四地区域性旅游合作体,使之成为大中华旅游圈重要的组成板块。三是在WTO关于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框架内,建立大陆与台港澳间旅游资源共享、旅游投资优势整合机制,突破人员进出障碍和贸易壁垒,构筑中国区域自由贸易区,共同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世界旅游市场激烈竞争的挑战。
(二)资源与产品开发协作
资源与产品开发协作着重体现在联合进行市场调研,深入了解旅游市场需求特征,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开发旅游资源,合作建立适应于多元化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体系。从福建省旅游业发展的角度,为更好地适应变化中的台湾旅游市场的需求,有必要对沿用多年的对台旅游产品进行调整和更新,创造更具吸引力的对台旅游产品体系。一是巩固寻根探亲旅游和宗教旅游名牌产品。通过二度开发深入挖掘资源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来提高产品的文化品位,力求内容更丰富些,形式更活泼些,促销上针对性更强些。二是发展度假旅游产品。近年来,台湾外出旅游者的构成中,度假旅游者的比重逐年上升。要加快武夷山、湄洲岛这两个在台湾有较高知名度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建设步伐,着重建成适合度假的大型休闲娱乐综合配套设施,关键是主题要鲜明,内容要充实,档次要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三是开发多元化的对台特色、专项旅游项目,如生态、文化、商务、会展旅游产品和主题公园(乐园),美食、保健、修学、节庆、民间艺术、民俗风情等专题旅游,以适应出游能力强的新一代旅游者的需求。
政府要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引导更多的台资投入到我省旅游业的开发建设中,解决资金短缺的瓶颈问题,同时引进台湾旅游业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和经验。
(三)客源市场协作
首先是闽台两地一级客源的互送。按照旅游业发展的规律,周边市场总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旅游业要争取的重点。我省总人口数3470多万,台湾(包括金门、马祖等岛屿)总人口数2300多万,两地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加上血缘亲情和区位上的临近,十分有利于互为目的地双向旅游流的形成。其次是闽台两地二级客源(主要是入境的境外旅游者)的互送。据统计,台湾近几年每年平均接待境外旅游者240.04万人次,我省接待境外旅游者(不包括台湾同胞)的人数也逐年增加,已接近年接待100万人次。如果能够加强客源的协作,互送游客,对闽台两地来说这一部分是具有相当潜力的客源市场。第三,协作开拓国际客源市场。两地在整合各自旅游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可共同组合、包装整体旅游产品,形成“闽台旅游”品牌,联合开展对国际市场的促销,提高市场占有率。作为第一步,两地可利用各种媒介进行相互间的对等宣传促销,在协作区域内增强影响力,培育市场增长点,在此基础上联手开展针对区域外客源市场的宣传促销,树立旅游合作区的整体形象。
(四)业内交流与协作
一是继续开展闽台旅游互访考察,加强闽台旅游企业界、行业协会间的民间合作,争取互设旅游办事机构。二是成立闽台旅游联谊会,定期在两地间轮办会议,建立稳定的业内联系渠道,达到加强联谊。互通信息、共享资源、促成交易的目的。三是通过国际互联网络,合作建立“闽台旅游资讯网”,互相交换旅游资讯,包括闽台旅游的基础资料、电子地图等,营造共同的宣传平台,为旅游者提供旅游线路交通介绍、酒店预定、票务预定等便捷服务,为今后实现旅游电子交易打好基础。
当前合作的重点应是争取尽早实现福建与金门、马祖和澎湖的海上直航双向旅游,以闽港台旅游合作协议为基础,以每年轮流举办一次的“闽港台旅游推介会”为契机,进行联合促销、互送客源、业内交流等方面的实质性合作。
(作者单位:台盟泉州市委员会)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90(2009)02-0030-04
1 引 言
我国《仲裁法》是专门解决民商事纠纷的程序法,作为专门解决体育纠纷的体育仲裁应当是我国仲裁法律制度体系的组成部分,因此,体育仲裁的程序设计也不能脱离《仲裁法》的一般规定,既要体现出《仲裁法》的基本精神,也要坚持《仲裁法》确立的民间仲裁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仲裁法》的当事人意思自治、协议仲裁、仲裁独立、或裁或审、一裁终局等基本理念以及仲裁与司法的支持和监督关系等,都必须在体育仲裁的程序中得到贯彻。
但是,体育纠纷毕竟还有着与普通民商事纠纷不同的特殊性,故才存在建立体育仲裁制度的必要性,《仲裁法》与体育仲裁实质上就是普通法和特别法的关系。因此,在体育仲裁的立法中,既要遵守《仲裁法》的基本原则,又要适应解决体育纠纷的特殊要求。体育仲裁规则有专门规定的,当然适用体育仲裁程序;体育仲裁规则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仲裁法》的相关规定。
尽管体育仲裁的建构肯定要从民商事仲裁程序中汲取养分,由于体育仲裁与商事仲裁在性质上并无二致,因此在仲裁程序上总会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但本文在此无法把体育仲裁程序的每一细节的讨论都面面俱到,故这里的程序并非指审理案件的具体步骤。本文只是将重点放在体育仲裁程序中的几个特别方面,而这些特别方面,又是体现出与普通商事仲裁既有制度的不同。
2 体育仲裁程序的设计应符合程序法的基本价值
在英美法系国家,程序法的意义要大于实体法,尽管衡平法的发展使得普通法的形式性影响有所减轻,但对程序问题的重视仍是英美法系国家现存的法律传统之一。在英美法系国家,“人们期待得到更多的是公平的待遇和正当程序的遵守,而不是关于权利和法律义务的学究式定义。”[1] “时间先后相继的顺序亦即程序才最是可靠的,因果关系和必然性就是时间上相继的程序,没有正确的程序,就没有正确的结果,只要程序是正确的,结果必然是正确的,或者说,它是否是正确的,根本就不用关心。”[2]可见,程序的公正性在程序法中具有重要地位。
体育仲裁作为程序性规范,不仅要实现实体公正,其程序建构也必须遵循程序公正的要求。同诉讼程序相比,仲裁程序是在私权利范围内处理争议,没有国家统一行使公权利干涉的情况,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具体案件、个案中的程序,故有人说:仲裁员是“程序的主人(Master of procedure),[3]因而仲裁程序可以不必依照法院的严格程序进行,具有很大的伸缩性。但是,诉讼的程序规定毕竟是体现了经过实践反复验证过的公正,所以在仲裁程序中,有许多方面就会理所当然地依照诉讼程序的作法去做。诚然,决定一个具体的体育仲裁案件的最终结果是否公正,并不能完全归由纯程序的原因;但是如果程序不公正,则结果就肯定不会公正。
美国学者约翰•罗尔斯就是把程序性的正义作为一个独立的范畴来进行分析的。罗尔斯认为,在纯粹正义的场合,一切取决于程序要件的满足,而不存在结果是否正当的标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罗尔斯认为纯粹程序正义的典型事例就是赌博,只要游戏规则不偏向某一赌客而被严格遵守,那么一切就取决于程序要件的满足,结果无论怎样都会被认为是公正的。
罗尔斯进而把程序性正义进行划分,除赌博这种纯粹的程序正义之外,又有完善的和不完善的程序正义。在完善的程序正义的场合,虽然存在关于结果正当与否的独立标准,但是程序正义问题总是导致正当的结果。其典型事例就是蛋糕等分程序,只要在程序中设定为一人先划分蛋糕,而他必须在其他人都拿过蛋糕之后才能拿到属于自己的那最后一份,就不必担心分割结果的不公正。在不完善程序正义的场合,程序不一定每次都导致正当的结果,程序之外的标准便具有较重要的意义。其典型事例为刑事审判,无论程序如何完备,也不能避免错案。[4]
可见,从纯程序的角度观察,仲裁似乎特别需要强调程序性,特别需要强调仲裁中游戏规则的公平性,特别需要严格地遵守程序,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自身的特点,才有可能避免外界的干扰,实现仲裁的公正价值目标。“如果从仲裁的纯程序方面考察,甚至比诉讼还有可能做到这一点。”[5]因此在构建中国体育仲裁制度中,就必须在程序建构上充分体现出这一理念。
当然,由于体育行业的特殊性,尤其在竞技体育领域对时限要求较高,故体育仲裁必须还要体现出效益价值。
3 中国体育仲裁的程序设计思路
3.1 程序体例
在程序体例上,笔者认为应当参照国际体育仲裁的普通程序和上诉程序的模式,采用拿来主义,为中国体育仲裁立法所用。理由如下:
3.1.1 体育纠纷的性质相同
在体育领域中,“全球化”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体育界已经形成了体育共同体。体育规则的全球化要求体育人的行为接受同一的规范的调整,所以,因体育人的行为失范或其他原因造成的纠纷,应当具有同样的性质。同样的纠纷理应得到同样的解决,而国际体育仲裁院为解决体育纠纷专门适用的普通程序和上诉程序,对中国的体育仲裁立法来说,自然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3.1.2 国际体育仲裁的成功实践为中国体育仲裁立法树立了典范
尽管国际体育仲裁的历史非常短暂,而且国际体育仲裁在创立初期并非一帆风顺,但20年来的迅速发展证明了国际体育仲裁是成功的,并且现在已经跳出了体育界,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承认(比如得到了《承认及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公约》的支持),成为世界仲裁制度体系的组成部分,这也为中国体育仲裁立法树立了可以参照的典范。
3.1.3 国外一些国家的体育仲裁立法也有采纳国际体育仲裁体例的先例
如美国体育仲裁设有上诉程序。英国、日本都是模仿国际体育仲裁院的模式成立了本国的体育仲裁机构。[6]
当然,我们的拿来主义并非全盘端来,而是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事实上,国际体育仲裁的上诉程序并非普通程序的二审或上诉审程序,考虑到习惯以及仲裁与诉讼的区别,我国的体育仲裁立法不宜采用“上诉”这个专用于诉讼领域的词语,以避免歧义。我们可以用“特别程序”来替代“上诉程序”的用语,但在适用范围上可以与国际体育仲裁一致。
3.2 用尽内部救济
用尽内部救济原则的设立,主要是出于节约司法资源的考虑。这实际上是司法程序上的一个限制,表现在体育领域,如果当事人不服体育组织的处罚或决定,在向法院提讼之前,应当首先用尽体育组织的内部救济措施。在国家司法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实行用尽内部救济原则,可以避免一些本来就可以在内部解决的纠纷走向法庭。同时,用尽内部救济原则也体现出对管理者的权威的维护,有利于行业自治。
在世界体育领域,用尽内部救济原则被普遍应用于解决体育纠纷。例如,美国法院会要求当事人在用尽体育行会内部的救济措施之后,方可向法院,请求司法干预。[7]
根据德国法律,德国法院会要求当事人必须首先用尽该体育行会内部的纠纷解决机制所能提供的救济措施,除非该措施会导致不合理的程序迟延以及其他不公正的结果。[8]
根据荷兰宪法第17条,任何体育行会的章程、规章、规则中旨在剥夺当事人向法院寻求司法救济的条件均可能被认定无效,因而只能认为此类条款的效力在于要求当事人在向法院前,必须要首先用尽体育行会内部的救济措施。[9]
当然,用尽内部救济原则也有例外,那就是在遇到紧急情况,如果法院不受理案件,有可能会使得当事人的权益遭受不可挽救的损失时,法院可以不受该原则的限制,应当及时受理当事人提起的诉讼。
在中国体育仲裁的程序设计中,应当充分借鉴和利用用尽内部救济原则。理由是:(1)国内大多体育组织内部都建有纠纷解决机制;(2)我国法院并没有要求在体育诉讼前必须经过内部救济程序,如果仲裁制度也不做要求的话,那么不利于充分发挥体育组织内部纠纷解决机制的作用,也是一种资源浪费;(3)事实上,许多体育纠纷都可以在体育组织的内部解决机制上得到解决。当然,在涉及运动员资格及参赛名单等时限性非常强的案件,不及时解决可能错过正式比赛,以至于可能沦为“迟来的正义”,则用尽内部救济原则可以例外。
具体在中国体育仲裁程序的设计上,如果体育组织设有内部的纠纷解决机制,那么体育仲裁应将体育组织的内部救济制度规定为体育仲裁的前置程序。实践中,为解决体育纠纷,我国的各单项体育协会一般都设有内部解决纠纷的部门,尽管体育组织内部的纠纷解决部门所解决纠纷的结果并非具有终局的效力,但在积极化解矛盾,维护体育秩序的稳定,力争将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方面仍具有积极的意义。
同时,充分利用这些解决纠纷的组织的功能,有利于充分利用现有的社会资源,也是体育仲裁实现效益价值目标的体现。为更灵活有效地解决体育纠纷,一些国家在实践中充分发挥体育组织内部纠纷解决机制的作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例如美国的各单项体育协会都具有完备的争端解决制度,所有体育纠纷首先在单项体育协会内部解决,“尽可能在基层、在最小范围内解决,尽可能不通过仲裁,更要避免运动员上法庭。”[10]
需要强调的是,由于用尽内部救济原则是针对体育组织的处罚或决定进行的,所以,这样的程序设置所适用的范围,应当是类似国际体育仲裁院上诉程序所受理的案件的范围,而不适用普通程序受案的范围。
3.3 调解程序应当作为体育仲裁的必经程序
调解是指“将争议交由一定组织或个人居中调和,促使争议当事人双方互相协商谅解,达成协议的解决纠纷的形式”。[11]与体育组织内部的调解不同,在体育仲裁程序中的调解,是指仲裁庭和仲裁员运用调解的方式解决双方当事人之间的争议,如果达成和解协议,应当根据双方当事人和解协议的内容,制作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书。
严格地说,体育仲裁中的调解仍属仲裁的范畴,是体育仲裁程序的组成部分。调解是解决纠纷的常用手段之一,往往能在解决纠纷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而在许多场合被广泛使用。比如,比利时奥委会建立了调解制度并制定了调解规则;法国国家奥委会已将调解作为仲裁前的必经程序。[12]在国际体育组织,国际奥委会在体育仲裁机构之外专门设立了体育调解机构,其目的就是为争端各方提供一个“灵活的、非对抗性的、不公开的、花费较少的”讨论和调解的场合。我国著名体育家何振梁先生也被聘为体育调解机构的调解员。[13]
从国际体育仲裁调解规则的相关规定中得知,可以进行调解的对象仅仅是那些能够提交体育仲裁院普通程序解决的纠纷,那些诸如因使用兴奋剂遭受处罚类的纠纷是不能启动调解程序的。[14]这一点恰恰于用尽内部救济原则所适用的范围相反。
当然,与仲裁程序相比,调解程序更显得灵活和随意,似乎与正规的仲裁程序不相适应。但是,仲裁毕竟不能成为“第二诉讼”,“片面强调严格的正当程序要求,使得仲裁正在被某种力量推向诉讼模式。”[15]因此,我们不能把仲裁庭当成第二法庭,不能拘泥于对过分保守的程序正当原则的恪守,惟有灵活和变通才能使仲裁制度永葆活力。同样,体育仲裁也不是体育法院,因此,在体育仲裁中设定调解程序是有充足的可借鉴的理由的。
可见,体育仲裁中的调解在解决体育纠纷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体育仲裁庭在查明事实和合法的基础上,应当力促当事人双方自愿达成协议。所以说,《体育法》第三十三条关于“竞技体育活动中发生纠纷,由体育仲裁机构负责调解、仲裁”的规定,不仅体现了体育仲裁的强制性,同时也充分体现了调解程序在体育仲裁程序中的地位,亦即在体育仲裁中进行调解也具有强制性,这也是将调解程序设定为体育仲裁必经程序的法律依据。
在国际体育实践中,著名拳手刘易斯与迈克尔•泰森之间就世界拳击理事会的有关规则规定的拳王争霸赛的比赛次序问题产生争议,英国高等法院要求刘易斯与被告世界拳击理事会和布鲁诺通过强制性的调解程序来解决纠纷,法官认为这种程序将会是“一种独立的、非常好的调解程序。”[16]
当然,我国的体育仲裁立法可以借鉴国际体育仲裁院的调解模式,但也不必完全照搬。根据我国的国情和仲裁法律制度现状,我们不需要设立专门的调解员,调解的工作可由仲裁员担任。在中国体育仲裁立法中应当确立以下调解原则:第一,坚持自愿原则。这也是仲裁的基本原则,是仲裁权取得的基础,也是调解制度得以成立的法理依据。第二,坚持公平原则。调解的灵活性和随意性,并非不讲原则,公平是体育仲裁制度的基本价值目标,故调解不是和稀泥。第三,坚持尊重当事人处分权的原则。调解的范围属于当事人可以处分的私权纠纷的领域,当事人有权处分自己的私权利。故当事人自愿对于自己权利的处分,应当得到尊重。第四,坚持快速及时原则。调解不能成为当事人故意延迟审理以获取不正当利益的手段,仲裁员应当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引导和促成调解。调解成功的,由仲裁庭制作调解书,该调解书与仲裁的裁决书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调解不成的,应当及时仲裁裁决。这样,也与我国《仲裁法》和谐对接。
4 设立符合体育规律的程序制度
4.1 期限设定
与普通民商事纠纷不同的是,体育纠纷往往更注重时间的因素。体育竞赛的时间一般是确定而短暂的,像因参赛资格、运动员转会、注册等这类的纠纷,具有很强的时限性。如果不能及时解决纠纷,就有可能错过一场重要的比赛,或者错过一个赛季。竞技体育运动员是吃青春饭的,运动生涯有限,而一些重要的竞赛(如奥运会、世界杯等)又是四年一次,运动员错过一场比赛,很可能就意味着终身失去了比赛机会。因此,为更好地保护运动员的权益,与《仲裁法》规定的程序相比,体育仲裁程序更应突出一个“快”字。
体育仲裁的“快速”的适用,在国际体育仲裁实践中也是被广泛采用的。如国际体育仲裁法R44.4规定了“加速程序”,[17]经当事人同意,可采取快速方式解决;美国《奥林匹克委员会争端仲裁条例》也专门规定了“快速选择程序,”因此,我国体育仲裁立法在期限设定方面应当全面短于《仲裁法》的规定。
4.2 不设立咨询程序
国际体育仲裁法专门设立了咨询程序,用于对体育的实践或发展以及有关体育的活动的法律问题提供不具有约束力的咨询意见。咨询程序的设立,对于廓清涉及体育的法律问题以及全球规则的统一等,具有积极作用。
中国的体育仲裁立法可以借鉴国际体育仲裁制度设立普通程序和上诉程序,但对于咨询程序,则大可不必拿来。
第一,中国竞技体育所遵循的规则,就是世界统一的规则。对于涉及体育活动的法律问题的最高解释权,从逻辑上讲在上不在下,因此,最有发言权的当然是国际体育组织。既然国际体育仲裁院设有咨询程序,且该咨询程序亦受理国家体育组织的咨询,则中国体育仲裁的立法就不必多此一举了。
第二,世界其他国家的体育仲裁立法也未见有咨询程序。故中国的体育仲裁立法也没有必要设立咨询程序,以免造成立法资源浪费。
4.3 其他程序制度
仲裁审理中的程序制度,是关于在仲裁审理中经常遇到的程序问题制度。这些程序制度是仲裁法这一部门法之下调整仲裁中某些问题的法律规范的集合。它们构成仲裁程序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仲裁程序的产生、变更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8]
根据我国《仲裁法》的规定,仲裁审理中主要有不公开审理、反请求、和解、撤回申请、缺席判决、延期开庭、仲裁裁决等制度。因我国的体育仲裁制度应当是我国仲裁法律制度体系的组成部分,且民间性质完全相同,故体育仲裁立法中也可以吸收《仲裁法》的这些程序制度。但需要说明的是,这些仲裁程序制度也不是顺手拿来的,既要注意充分吸收普通商事仲裁的基本理论成果,也要充分考虑到体育仲裁的特点。
5 结束语
中国的体育仲裁立法可以参照国际体育仲裁院的基本做法,设立普通程序和特别程序。
因普通程序受理的案件与普通民商事仲裁的受案范围没有区别,故在程序设计上可以参照《仲裁法》规定的程序。不过因为体育纠纷的时限性往往较强,所以在有关的期限设定上可以比《仲裁法》的规定更短一些,以避免“迟来的正义”。
体育仲裁的普通程序中应将调解程序作为进行仲裁的必经程序并尽力促成调解。对于特别程序,首先要适用用尽内部救济原则。另外,特别程序受理的都是对体育组织的处罚或决定不服的案件,诸如兴奋剂处罚的案件的审理往往适用的是严格责任,即无论运动员是故意还是过失,只要运动员被查出含有禁用的药物或使用禁用的方法,都要接受处罚。这样,运动员就成为弱者。为公平起见,在特别程序的程序设计上,应当做有利于运动员的倾斜,比如在举证责任上,应当有别于普通程序的“谁主张,谁举证,”采用举证责任倒置。这样,使得双方的力量得以平衡,这也是程序正义的基本要求。
在时限设定上,体育仲裁的特点是“短”和“快”,其目的也是为了保护运动员的权益。当然,在期限短时间快的情况下,体育仲裁很难保证像诉讼程序那样从容地审理,或许会遇到一些在短期内无法查清的事实。笔者认为,遇到这种情况,可以借鉴刑事诉讼的“疑罪从无”原则,不要轻易做出封杀,其目的依然是保护运动员的权益。即便是日后证明运动员确实有错,还可以通过事后剥夺奖牌或取消成绩等举措来实现正义。
参考文献:
[1][法]勒内•维达. 英国法与法国法:一种实质性比较[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70.
[2] 陈小文. 程序正义的哲学基础[M]. 比较法研究,2003,(1):30.
[3] 杨良宜. 国际商务与海事仲裁[M]. 大连:大连海运学院出版社,1994:29.
[4][美]J•罗尔斯. 正义论[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79-85.
[5] 张建华. 仲裁新论[M].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168.
[6] 郭树理. 体育纠纷的多元化救济机制探讨――比较法与国际法的视野[M].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146,245.
[7] 郭树理. 体育纠纷的多元化救济机制探讨――比较法与国际法的视野[M].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190.
[8] 黄世席. 体育仲裁制度比较研究――以美、德、意大利及瑞士为例[J]. 法治论丛,2003,(2):91.
[9] 郭树理. 体育纠纷的多元化救济机制探讨――比较法与国际法的视野[J]. 法律出版社,2004:235.
[10]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 他山之石――国外、境外体育考察报告选编[M]. 2000:159.
[11]陈桂明. 程序理念与程序规则[M].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212.
[12]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 他山之石――国外、境外体育考察报告选编[M]. 2000:149.
[13]参见《新民晚报》, 1999-08-13.
[14]陈慰星,罗大均. 国际体育仲裁院调解机制评析[M]. 法学,2004,(11):18.
[15]王生长. 仲裁与调解相结合的理论与实务[M].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135.
一、主要做法
1、坚持把发展外向型经济作为经济工作的生命线,不断提升利用外资的规模和质量。
六市虽然区域位置、经济基础各不相同,但对招商引资工作都十分重视,动手早、行动快、成效显着。2001年,句容市共新批外资项目60个,合同利用外资2.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638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9倍和2.06倍。其中,500万美元以上项目11个,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4个。涉外税收入库1.16亿元,外向型经济占全市经济份额已达50%以上;扬中市新批外资项目45个,合同利用外资1.2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194万美元,分别增长144%和36%。其中,500万美元以上项目9个;丹阳市新批外资项目90个,合同利用外资2.0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514.9万美元,分别增长184.2%和47.1%。其中,500万美元以上项目20个;金坛市合同利用外资、实际利用外资分别达1.26亿美元、6107万美元,分别增长42%和21%;溧阳市合同利用外资、实际利用外资分别达5000万美元、5771万美元;武进市利用外资总量居六市之首,共新批外资项目71个,协议利用外资2.6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42亿美元,分别增长126%和18%。其中,500万美元以上项目6个,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11个。目前已有1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该市。2002年,六市从头抓紧,及早安排,利用外资工作开局良好。丹阳市今年确定了每镇协议利用外资不低于300万美元的工作目标,今年1-2月份,协议利用外资4400万美元。武进市计划年内利用外资翻一番,力争实现合同利用外资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亿美元。仅1月份,该市已新批外资项目12个,增资项目3个,协议利用外资1.0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512万美元。
2、坚持把工业园区作为对外开放的主要基地和窗口,不断推出有吸引力的招商载体。
园区是对外开放的重点区域,是吸引外资的主要载体,把园区做大、做强、做优,发挥各类园区在利用外资方面的"龙头"作用,是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的现实要求,更是实现招商引资新跨越的主阵地。六市都十分重视园区建设,规划早、定位准、投入力度大。武进市有2个开发区。一是高新技术开发区。目前,一期规划的核心区3平方公里已布满,正抓紧建设南区和北区。南区规划面积7.7平方公里,用于引进一般工业项目,北区17.5平方公里,利用不足3公里的长江岸线资源发展重化工业。二是农业综合开发区。利用环境优势,发展现代农业和旅游度假项目。该市在合理功能定位的基础上,加大推进力度,在"两区"内划出启动区,完成拆迁、征地等工作,配套基础设施,实现"七通一平",去年仅高新技术开发区南区的投入就达1.5亿元。武进市30个镇兴建了43个工业园区,每区规划面积都在400亩以上,新建项目全部向工业园区集中,形成了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的态势。扬中市去年4月份起开始规划建设沿江工业(仓储)区,规划面积9平方公里,市财政已投入近6000万元,目前水、电已配套,四条主干道已有1条通车,其它3条正在抓紧建设,今年将有3个5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进区。丹阳市去年开发区基础设施投入1.1亿元,今年将继续加大力度,预计投入1.5亿元。该市新世纪工业园正在规划建设9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目前已建成和即将完工6.5万平方米,已出租3万平方米,在第一、二、三年每月分别按7元/平方米、8元/平方米、9元/平方米收取租金,既方便了外商,缩短了项目周期,又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丹阳市各镇都规划建设了特色工业园区,如司徒镇"眼镜工业园"、后巷镇"五金工业园"、新桥镇"灯具工业园"等等,去年该市有5个镇协议利用外资在2500万美元以上。
为进一步增强园区的吸引力,六市都制定了优惠的投资政策。句容、丹阳、扬中三市设立了"无费区",即在指定的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内"只收税、不收费",省政府以下文件规定的收费一律予以减免,这一政策的出台,在外商中产生了积极影响。扬中市还给予工业(仓储)区特别的优惠政策:凡投资在500万美元以上、征地在50亩以上的独资项目,5年内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和10年内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以财政奖励的形式全额返还给企业。
3、坚持把特色产业和资源作为对外推介的主体,努力形成项目的集聚效应。
六市的同志认为,外商到一个地方投资,最看重的是当地有什么与众不同的优势,适合他的企业发展,否则,你说破了嘴皮,人家也不会来投资。完全依靠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就象国内电器产品打价格战一样,只是权宜之计,不是根本之策。六市从本地的资源实际和产业实际出发,凸现自身优势,增强了项目的吸引力。扬中市是全国最大的电器生产基地之一,工程电器已占全国市场的20%,电器产品对全市工业经济的贡献额已达40%左右。该市紧紧抓住这一产业优势,积极对外宣传推介,吸引了一批外资企业落户。目前,该市生产电器的外资企业已达30多家。其中,默勒电器有限公司由世界开关柜技术实力最强的KM公司与中方合资,先后4次增资,实际利用外资2000万美元。丹阳市是全国最大的眼镜专业批发市场,年成交额超过5亿元,该市一方面强化市场建设,配套市场设施,另一方面紧紧依靠市场载体,展开招商攻势,先后引进了40多家外资企业。金坛市是江苏省服装名城,该市注重以外引外,利用外贸生产企业与外商的协作关系,争取深层次的合作。全市130多家服装生产企业中,近60%是外商独资或合资企业。其中,晨风集团1家引进3个合资项目,实际利用外资1200万美元。在资源利用方面,也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句容市利用矿产资源优势引进了全国目前最大的台商独资企业京阳水泥厂,一期工程已投资2.8亿美元,二期工程已经批办,投资1亿多美元,将形成年产400万吨的生产规模。溧阳素有"三山、一水、六分田"之称,该市利用独特的山水资源,引进了泰国独资的食品生产企业,总投资3000万美元。
4、坚持把创新的招商方式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突破口,着力提高招商引资的实效。
六市在招商的方式上各有特色。句容市的同志认为,派驻招商能够接触到真正的客商,是当前行之有效的招商途径。派驻招商要取得突破进展,人才是关键。句容市自去年2月份以来,先后在东莞和深圳龙岗区设立了两个办事处,每个办事处常驻2人。办事处的同志肯吃苦、有钻劲,没有交通工具,出门打"摩的",外资企业不熟悉,就翻电话薄,他们给自己订了一个目标:每人每天必须拜访一名客商,每年回家不超过4次。经过努力,2个办事处一年不到引进7个项目,协议利用外资2500万美元,其中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1个,去年底已开工建设。金坛市今年计划面向全省公开招聘10名招商人员,核定基本工资,并依据招商引资实绩给予奖励。扬中市经济开发区在北京、上海、东莞、温州设立了4个办事处,各镇也相继在外设了10多家办事处,他们感到,随着办事处工作的逐步到位,信息渠道拓宽了,办事处现在提供的信息量已与原有渠道平分秋色。
扬中市的同志认为,网络招商是一条成本较低、具有代表趋势的招商途径。 该市从去年3月份开始运作,5月份建立网站,并专门配备了一名精通计算机和外语的专业人才。同时,利用精心编制的世界500强企业名录、台湾化工企业名录等基础资料,对搜集到的外资企业和跨国大财团、大公司进行认真研究和分析,找准与本地产业的结合点,有目的地通过在商业网站信息、发送电子邮件等形式,与对方取得联系,进行项目洽谈。去年,通过网上招商,委内瑞拉在中国的第一家合资企业在扬中落户,项目总投资500万美元,协议利用外资280万美元。
武进市和扬中市的委托招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去年武进市经济开发区高薪聘请了一名台湾人作为招商,每年发给15万元薪金,另按实际引进外资的5‰提成。去年共引进2个项目,协议利用外资4000多万美元,目前还有2个5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正在洽谈。武进市的同志介绍,该市不少镇都相继聘请了境外招商。扬中市与同济大学紧密合作,委托该校在外留学生,吸引德国等欧美客商来该市投资,并专门按欧州风格规划建设了同济大学工业园。该项工作自去年下半年启动以来,先后已有3批客商前来考察,一批意向项目正在洽谈。
5、坚持把强化领导作为招商引资工作的重要保证,不断提升招商的组织水平。
六市的同志认为,区位优势不如领导优势,领导带队招商容易见到外商的高层领导,洽谈时能够拍板定案,效果较好,领导的重视程度是招商引资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之一。丹阳市四套班子领导都主动学习外向型经济,积极参与外向型经济,带头冲在外向型经济的第一线。每年市领导都组团到境内外招商。去年仅东莞一地,市委书记和市长每人就去了8次以上,分管市长去了11次。金坛市去年召开了2次全市性的招商引资大会,书记、市长亲自动员部署,督促检查,顶真较量,在全市掀起了一股人人知晓、人人关心招商引资的氛围。
发展开放型经济,仅有领导层思想的统一还不够,必须落实保障措施,加大考核力度,健全激励机制。句容市在财政支出上实施"三必保、两倾斜",即保工资、保稳定、保必办事项,向为民办实事倾斜、向招商引资倾斜。同时,对各级领导明确了"三不",即不懂外资不称职、不抓外资不称职、抓不好外资不称职。六市都制定了招商引资奖惩办法。为充分调动乡镇招商引资的积极性,句容市、金坛市规定,乡镇外资企业国税地方留成部分按一定比例返还给各镇。武进市除对招商引资直接贡献者奖励外,还增设了相关部门引进外资奖和重大项目组织奖。对完不成招商引资任务者,各县市都实行一票否决,明确规定不得参与评先评优。句容市还规定,对连续2年未完成利用外资任务的单位主要负责人实行诫勉谈话。
二、几点建议
结合六市的经验,联系江都的实际,应在以下几方面求突破:
一是在重点载体建设上求突破。随着经济集聚程度的提高,园区经济越来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展园区经济必须要有超前投入,有投入才有产出。当前我市必须加快"一区四园"建设,突出载体招商,重点推进外资工业园和沿江工业园的开发利用。可以借鉴武进市的做法,实行一次规划,分步实施,滚动开发。在外资工业园和沿江工业园规划启动区,加快建设步伐,拉开发展框架,尽快实现"三通一平",形成"卖点"。目前,周边县市沿江开发力度较大,可用岸线资源越来越少,港区是我市吸引大项目的优势所在,我们应认真研究,深入挖掘,吸引一批"运输量大、用水量大"的大项目来我市投资落户。各重点镇要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搞好园区规划,强化管理和服务,增强园区的集聚功能、孵化功能和辐射功能,建成具有独特优势的工业园。
二是在派驻招商上求突破。各驻外办事处是我市招商引资的"前沿哨所",能够接触到一批实实在在的外资企业老板,掌握一批实实在在的项目线索。发挥好各驻外办事处的作用,是拓宽项目渠道的重要途径。我市的派驻招商工作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和实质性成效。一要充实力量。除现有的2个办事处外,各重点镇都必须在外商密集区派驻1-2个招商点。要选好驻外招商人员,把责任心强、盯劲足、业务精的同志充实到一线招商队伍中去。主要领导要亲自深入派驻招商第一线,分管领导每年要有1/3以上的时间在招商办事处,捕捉信息,拜访客商。二要保证经费。充分保证招商活动所需的必要支出。三要强化督查。细化、量化各办事处的工作目标,组织经常性的督促检查,对工作不力、责任心不强的人员,及时予以调换。市外经贸局和经济开发区管委会要密切关注派驻招商工作的进展,制定统一的实施意见,全面细化和落实派驻人员的经费和奖惩考核制度,规范运作,规范管理,力求派驻招商工作早出成效。
三是在特色产业和资源招商上求突破。利用特色产业和资源招商,可以增强吸引力,在竞争中产生优势,形成突破一个、引来一串的联动效应。我市在资源方面,油气储量丰富,有近10公里可利用的长江岸线。在产业方面,我市是着名的"花木之乡",有6万亩花木种植基地;服装、汽车配件、电力器材、电子电器、木业等产品已经占有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并且拥有一大批熟练劳动力等等,这些优势都需进行挖掘和包装。要加强对外资企业的研究和分析,了解他们的产业结构、投资意向和投资计划,选择那些与本市实际有结合点的企业,投其所好,有针对性地推介特色项目,力求事半功倍的效果。
1.引言
体育是教育系统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实践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21世纪是知识经济发展的时代,世界各国掀起了教育改革的热潮,以期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在体育教育中高校学生必须具有强健的体魄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要。目前,实现具有较强操作性和系统化的、具有完整结构和多功能的体育课程设置及教学过程的程序,是十分紧迫和必要的,具有很广泛的现实意义和参考借鉴价值。学生是教学的客体,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的最终受益人,是高校体育的实践者,他们对体育课有着深刻的了解与切身的感受,所以说对于教学效果,学生最具有话语权。为了有针对性地做好对大学生公共体育课的开展工作,笔者以江西科技师范大学19个非体育专业的部分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随机抽取两个文科和两个理科班共400人进行调查。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随机抽选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文理科各两个班共400人作为调查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的需要,通过在中国知网收索有关公共体育课、选修体育课、高校体育课等论文为本论文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2.2问卷调查法:向法学院、教育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及经管学院共4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58份,有效问卷336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分别为89.5%、84%,如表1所示。
2.2.3课堂观察法:观察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学习兴趣是否浓厚,学习效率是否有所提高。
3.结果与分析
3.1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公共体育课开展现状的分析
3.1.1教学现状分析
从课程设置来看,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从2010年开始对公共体育课进行改革,大一进行素质练习(800米、100米、立定跳远等项目),大二按兴趣选修(轮滑、健美操、跆拳道、篮球、排球等)。
由表2观察得知,传统体育内容缺乏,僵化呆板,硬性设置教学内容,忽视学生的兴趣性。主要以跑、跳为主,趣味性较低,而按兴趣选修的体育内容多样化,趣味性更强。学生积极性更高,锻炼效果更佳。
3.1.2教学组织现状的分析
3.1.2.1传统体育教学,以班为单位活动,主体是大一学生。
由图一得知,大一学生体育课程设置的传统体育教学是以班为单位活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所有的学生均围绕老师转。在中国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体育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材内容都是由教育者包括教育部门制订和规定的,学生没有主动选择的余地,不管意愿如何,必须绝对服从,学习处于被动地位。
3.1.2.2按兴趣选修体育教学,主体是大二学生。
由图二得知,大二学生体育课程设置是按兴趣选修体育,是公体学生对喜欢的项目进行参与的过程。组织形式突破班级界限,在学校教学允许的条件下,每个学生都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运动项目作为重点学习内容,学校把有共同喜好的同学组成运动小组,由“专长体育教师”进行运动技能教学,变传统的学生围绕老师转为老师为学生“服务”。
3.1.3关于大学生选择公共体育课内容现状的调查
体育运动项目的选择是大学生对体育课程需求的最直接表现。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公体学生对公共体育课程内容的需求具体见表3。
由表3得知,最受大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有:篮球、体育舞蹈、健美操、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具有较强的健身性、趣味性,能够较好地满足大学生锻炼身体、调节生活节奏的需求,因此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在运动项目的选择方面,男生和女生有些许差异,其中,男生选择项目的排序为:篮球、羽毛球、足球、和网球等,女生选择项目的排序为:体育舞蹈、健美操、羽毛球、乒乓球、排球、轮滑等,这表明大学生参加体育课时,男生更喜欢运动强度大、对抗性强、刺激的体育运动项目,而女生则普遍喜欢强度小、动作优美、轻松休闲性的运动项目。而排在后三位的项目有跑、跳、投等田径类项目和体操类项目,这些项目也具有一定的共同性,那就是运动方式比较单一、枯燥、健身性不强等特点。
3.1.4大学生参加公共体育课的动机分析
由表4得知,大学生参加公共体育课学习动机呈明显多样化趋势,其中提高身体素质、掌握专项运动知识技能、消遣娱乐是学生参加选项课学习的主要动机,排在前三位。这些动机虽然是最基本的,但与大学生的自身需要有着密切的联系,说明大学生能认识到体育的价值和功能,但这些也侧面反映了多数学生对体育公共课学习的长远目标认识不够,还缺乏对终身体育思想的认识。调查显示:只有8.0%的大学生认识到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要性。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学现状:大一学生的传统体育内容缺乏,僵化呆板,硬性设置教学内容,忽视学生的兴趣性。主要以跑、跳为主,趣味性较低,而大二学生按兴趣选修的体育内容多样化,趣味性更强。而学生积极性更高,锻炼效果更佳。
4.1.2传统体育与按兴趣选修体育课教学组织现状的不同,分别是:传统的是学生围绕老师转,按兴趣选修的是教师围绕学生“服务”两种。后者更有利于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思想,养成运动习惯。
4.1.3大学生更喜欢选择趣味型强和技术性强的运动,以及他们参加体育课的动机主要是:提高身体素质、掌握专项运动知识技能、消遣娱乐。并同时要求体育教师专业知识更扎实、专业技能更优秀和文化素养更丰富,从而在体育教学中向学生展示其广博的知识与高超的技能,告诉学生他们需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怎样才能达到,同时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合理的教学手段、方式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
4.2建议
4.2.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且按教师所长进行教学。
4.2.2改善体育设施设备、增加体育器材。
4.2.3转变教学观念,面向全体学生。
4.2.4合理安排公共体育课内容。
4.2.5建立综合评价体系。
4.2.6学校、家长和上级领导应加强对体育课的重视。
参考文献:
[1]陈立国.普通高校体育的现状与对策[J].体育学刊,2003(1):32-33.
[2]王宏.体育活动类课程教学初探[J].丹东师专学报,1998(1):36-37.
[3]于秀.体育教学改革与学生个性发展[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1(1):39-41.
[4]王锐.大学生体育选项课特征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报,2003(1):32-33.
[5]刘成,李秀华,等.对普通高校体弱特形学生的体育教学[J].体育学刊,2001(5):31-32.
[6]梅江.高等师范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J].四川体育科学,2001(4):52-53.
[7]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Z].教育部教体艺,[200213]号.
[8]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教体艺,[2002113]号文件.
[9]林显鹏.大众体育发展趋势[M].北京国家体育总局信息研究所,2001.
[10]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编.他山之石――国外、境外体育考察报告[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世界著名的营销理论专家菲利蒲・科特勒认为:“品牌,就是运用名字、术语、标记、形象、设计,或这些单位的集合体来突出一家销售商或销售集团的产品或服务,并将其与竞争对手区别开来。”国外期刊的经营之道中,对品牌的重视无疑是其众多策略中最重要的一笔。国外的期刊普遍重视对期刊品牌的塑造、维护和衍生。所谓衍生,即指延伸,也就是将现有的成功品牌应用到新产品上,以缩短市场消费者的认同时间,使新产品能迅速打开市场,为消费者接受和认同。另外,为拓宽市场,国外期刊在品牌拓展的策略中还注重国际化的发展,积极向海外输出版权,发行了很多国际化的“本地文版”。
新闻集团、史比格、古纳亚尔、桦谢、GEO等著名期刊的成功经营无不是重视品牌经营的结果。
新闻集团旗下的《Donna Hay》是专门介绍食品的期刊,这本刊物的名字本身就是一位著名食物专家Donna Hay的名字,对读者来说,Donna Hay就是她们心目中认可的品牌。法国桦谢(阿歇特)是专业的报刊发行集团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经营文化娱乐产品、提供文化娱乐服务,也是首家与我国建立期刊出版合作的境外发行商,借助其麾下的《ELLE》,桦谢集团在全世界60多个国家畅行无阻,滚雪球般发展。其中文版长期占据中国时尚杂志的高地。由桦谢总部统一运作的时尚媒体,在中国大陆已有六个简体中文版,除了《世界时装之苑》(即《ELLE》),还有《健康之友》、《美丽佳人》、《炫色》、《名车志》和《家居廊》。著名的《德国国家地理杂志》(GEO)1946年创刊以来,秉承“将政治、科技、地理集于一体”的理念和决心,经过50多年的锤炼、发展,借助旗舰杂志的品牌影响力,胜在开创新领域功力强劲 :首创全球第一家全彩印刷地理杂志;拓展子刊,迅速将一本杂志衍生、细分为适合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年龄系列的GEO旅游、GEO科学、GEO历史、GEO儿童等众多版本,雄霸一方。美国《电视指南》杂志也拥有《电视指南・名人逸事》、《有线电视指南》等系列子刊,并相继开发了电视指南频道和电视指南在线网站。而《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更是品牌延伸的典范,它将自身品牌向图书、图片库、教育产品、地图、电视节目、网站等方面推广,充分发挥了该品牌强大的影响力。这些都是“品牌经营”生动而鲜活的力证。
内容和经营分离,实现产业化经营
内容和经营的分离,并非意味着期刊经营主体的缩小,恰恰相反,它往往是期刊发展到一定规模后的结果。期刊的产业化,是在规模经营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升。期刊品种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意味着发行量上升,广告收入增加,策划业务增多等。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每个期刊社各自为战,会导致总体的边际成本上升,边际效益下降;会出现内耗等,显然难以适应形式的变化和要求。此时需要弱化各个期刊社的独立法人地位与职能,提高和强化专业化分工协作,适时组建专业化期刊发行公司、广告公司、策划公司等,专门进行期刊的市场调研、定位及营销策划、期刊的发行、广告业务等。与此相对应,期刊社变为实际上的期刊编辑部。由此期刊的规模化经营进入专业化、集约化经营的阶段。业务的分工与独立不但为期刊内容质量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保障作用,而且使得广告、营销等更为专业,从而提高了整体效益。这在国外已经成了期刊经营的常道。
美国麦格劳・希尔旗下《商业周刊》的主编斯蒂芬・谢泼德在谈到《商业周刊》之所以能成为当今美国最大的商业杂志时曾说:“《商业周刊》的报道遵守三条原则,一是不受政治影响,坚持自己的观点;二是不受企业影响,采编与广告经营严格分离;三是有自己独特的分析和观点,别人难以效仿。”同样采用了严格的编辑与经营以确保编辑质量。美国《财富》也设有两个分别以总编辑为首的编辑系统和以总裁为首的经营系统,二者平行,互不隶属。
德国史比格的各本刊物自成体系,广告大多由专业公司经营。作为以时政类期刊闻名的著名期刊社,他们尤其注重资料的翔实、准确和丰富,十分关注不同读者群体需求的反应。读者服务部门和市场调研部门力量充足。
既然内容与经营的分离是期刊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的一种专业化、集约化经营,是期刊产业化运营的表现,那么期刊的集团化运作的特点和趋势就有必要详加阐述了,当然这也是国外期刊运作的非常重要的一大特点。
大与小的辩证:集团化运作与小众化
大即规模的扩大。国外期刊从起步到快速发展经历了很长的路程。在世界知名期刊集团的起步阶段,大都是以内生式成长为基础,在初创期刊的品牌叫响以后,再相继创办其他期刊,相得益彰,从而奠定集团的基础,然后再进行兼并其他期刊的运作。发展到“大媒体观”时代,在“大媒体观”下的媒体融合,使不少杂志集团更是规模宏大,很多都是跨媒体甚至是跨国经营的,通过集团化、立体化多媒体经营,一方面有利于内容和经营的分离与组合,实现产业化经营;另一方面使内容资源经过多媒体整合,实现最大的利用价值,从而加强品牌竞争优势和广告吸引力。使得期刊营运的弹性空间增大,增强了其竞争实力。
如德国《明镜》周刊,是当今世界最有影响力的新闻性周刊之一。如果说,《时代》周刊代表了美国的观点,那么《明镜》则发出的是“欧洲声音”。2002年底,《新民周刊》杂志社的丁曦林在法德考察时曾经分别问四个《明镜》人:“你们杂志如此成功,最重要的经验是什么?”其中三个人的回答是:“我们的成功在于立场的客观、独立,我们不依附任何其他力量。”另一人回答:“《明镜》的成功离不开经营和运作,期刊在德国是一个相当成熟的产业,光有内容没有运作,不可能取得今天的成绩。”这里所讲的“运作”,丁曦林概括为四点:1、强大的资本后盾支持;2、互相“挑刺”的内部文化机制;3、准确的读者市场定位;4、多种促销手段。若仔细分析起来,这是与规模分不开的:首先,强大的资本后盾支持主要指《明镜》周刊拥有庞大的记者、编辑队伍(共有记者、编辑250多人),另有一个约70人组成、据称是“全世界档案资料最权威部门之一”的《明镜》周刊信息资料中心,这个部门专为采编一线收集、提供相关资料,并负责对所有报道资料的运用进行核实。因此,《明镜》周刊每周可供挑选的稿件相当充足,凡能上版的报道,无论什么板块,质量都能维系在一个较高水平。《明镜》周刊在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派驻记者,通常国际上发生什么重大事件,他们都能在第一时间派记者到达现场发回翔实的实地调查。其次,准确的读者市场定位来源于一年一度的详细读者调查,而这种费用的支出也离不开规模与实力。
再如世界上人均杂志消费量最高的澳大利亚,主要由报业大王Kerry Packer和Eupert Murdoch两大传媒集团所掌控。两位传媒大亨旗下杂志发行量占澳大利亚发行总量的70%。随着不少国际出版商如Emap、Nothern&Shell等进入澳洲市场,澳洲本土的出版商正在合并为更大的杂志集团。还有不少杂志集团是跨媒体进行内容上的整合,如APC出版公司同时还经营电视台和网络公司等。在德国,有多个实力雄厚的专业期刊集团,其中鲍尔、布尔达、贝塔斯曼等国际集团业务已渗透到许多国家,德国期刊的广告收入在电视、报纸、电台、网络等各种传媒载体中,仅次于电视,居第二位,明显比报纸所占市场份额要大。这当然也得益于其集团化所带来的规模效应。
另外,国外期刊充分利用新技术,积极开发新型媒体,很多杂志不但同时推出电子版,而且还设立了专门的门户网站,美国的《读者文摘》、《新闻周刊》、《时代》都是这样。期刊的多媒体化,无疑也与资本、实力脱不开干系。所以集团化运作早已经成为国外期刊发展的常规战略,并取得了明显的效益。
小即小众化,指期刊的专业化进一步细分的特点。国外期刊集团的另一个发展趋势是,大部分期刊不再追求普遍意义上的“大众化”,而是越来越多地寻求特定信息的读者群,不断细分市场,小众化的趋势增加,在集团内部形成错位竞争。
据统计,澳大利亚有4000多种杂志,包括800多种澳洲本土的杂志和3000多种进口杂志。澳大利亚之所以会有如此多的期刊,是因为他们将期刊分得很细,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教育背景的读者,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兴趣和爱好的期刊。如新闻集团在对读者群体的划分中,分别从性别、收入、年龄进行了划分,并对女性读者群体进行了进一步的区分。如对收入允许的,从《洋娃娃》、《女友》到《化妆》(Cosmo)、《克里奥》,以及《她》或《埃丽》都是理想的消费对象;如果收入不允许,可以选择阅读《新闻周刊》(Times Weekly)、《妇人时光》和《澳大利亚妇女周刊》。对于男士,则可从钓鱼、计算机、棋类等划分。从而使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杂志。
澳大利亚期刊特别是消费类期刊的增长势头明显 :后者1990年417种,2001年720种,2003年780多种,2004年杂志品种增长更为迅速,据介绍,80%的期刊品种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新增长起来的,期刊市场品种的增加,决不是重复增加,而是新品种的增加和原来品种的细分。而这一明显增长的势头正是澳大利亚期刊界在“杂志,不和陌生人说话”这一办刊理念的指导下,各自和自己的“熟人”说话的结果。这里的“熟人”指的是喜欢和对某种杂志感兴趣的特定读者群体,也即上面说的“小众”;“陌生人”则是指特定读者群体外的其他读者,相对而言,群体的庞大也可称为“大众”。澳大利亚“杂志,不和陌生人说话”集中体现在对读者信息的掌握利用上。具体表现为,在创刊伊始的刊物定位上非常重视对读者构成和需求的调查,往往采用多种渠道甚至委托专门调查公司通过多种方法进行全面细致的调查和论证。如澳大利亚太平洋出版公司2000年推出专门针对6―13岁男孩子的娱乐型杂志《男孩地带》(K-Zone)和2003推出针对6―11岁女孩子的《完全女孩》,这两本杂志之所以取得成功,就是他们充分了解读者信息,投读者所好的结果。当然充分了解读者信息也应包含及时根据读者口味和兴趣的变化做出适当调整和改革,而投读者所好则应把了解读者愿望、做好期刊广告、选择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广告,使之与期刊内容有效结合起来视为题中之义。在澳大利亚,期刊的广告做得比较成功,公众对期刊广告的认可程度在所有媒体广告中是最高的。
德国期刊的专业细分也相当明显。德国期刊给人的一个感性认识是:杂志细分“细”得令人叹为观止。不仅有综合性新闻周刊、妇女杂志、时尚杂志、人物杂志、画刊,甚至还有专门的“游艇”杂志、“火车”杂志、“养狗”杂志、“卡车”杂志、“帆船”杂志等等。《明镜》周刊每年都会花一部分费用进行读者调查。调查内容不仅包括读者的性别、年龄、职业、喜欢哪些栏目、哪些报道等等,甚至对读者一天之内习惯在什么时间阅读《明镜》周刊,杂志内容是否适合读者在哪些特定时间阅读,如何让杂志既有深度又富有轻松阅读的特质,读者的阅读兴趣是否发生转移等等,都作为重要的内容加以调查分析,从而研究对策。德国期刊界同行认为,一份杂志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是否“找准”读者以及是否具有“服务读者的意识”。这种“找准”读者和“服务读者的意识”的做法,实际上也就是为了和熟人有效对话的做法。
期刊营销看菜下饭,各谋其长
由于期刊的分类定位更加明确,所以不同类型的期刊在具体营运模式上也各有千秋。国外期刊一般根据消费类(大众)杂志与专业性杂志(商业性杂志、特定出版的杂志)的各自特点选择恰当的运作模式和侧重点。
比如,在澳大利亚,两大类杂志的运作模式是不相同的,消费类杂志,也就是我们说的大众杂志,如青少年、女性、男性、电视、运动、汽车、家居、时尚、美食、园艺等,其发行渠道是通过发行商发往全国各个销售点,在街头的报刊亭、超市、便利店,机场的候机厅、公路边的加油站等等,到处都能看到这种消费类杂志出售,价格一般从几澳元到十几澳元(澳元与人民币之比约1:6.5)。从该类杂志的发行数量看,通过发行商发行的占90%,而订阅只占10%;从收入看,约70%的收入来自发行,也即售刊收入,另外30%则来自于广告。
而专业性杂志则大大不同了,它基本上都是自己发行,也即我们说的自办发行。更与我们不同的是,杂志社基本是把杂志免费送给读者的。据澳大利亚专业性杂志协会执行董事克劳斯先生介绍,专业性杂志90%是免费赠送的,其收入70%靠广告。如办得最好的《医生》杂志,广告收入占了98%。
在澳大利亚,不管哪类杂志,广告在期刊收入中的比例都是很重要的,特别是专业性杂志。所以澳大利亚期刊同行把期刊的广告比喻为“黄金河流”,当然“黄金河流”的流淌与上述的“杂志,不和陌生人说话”办刊理念,即准确的读者定位和锁定读者的策略(包括对杂志质量的高度重视)是密不可分的。
挑战与应对
尽管国外期刊发展得相当成熟,谙熟市场运行法则且屡出新招,但由于行业内部竞争激烈,同时,还要接受其他媒体的竞争,如近几年来出现的报纸夹带杂志(一般是周末或特别的日子)现象,对传统杂志,尤其是消费类杂志冲击很大。新闻集团杂志部总经理运用一组数据明白地说明了期刊所面临的这一挑战 :1999年期刊广告额占澳大利亚总广告额的7.6%,而在2003年,这一数字下降到7.4%。
不过,国外期刊界也早已奋起努力应对挑战,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对目标读者群体的细分和锁定以及广告与期刊内容关联,再就是新阵地的开拓,包括对全球广告市场的拓进。如澳大利亚期刊界特别看好中国的广告市场。
同出版先进国家相比,我们在消费类期刊方面的运作水平差距明显,在把握期刊经营规律,研究期刊的发行和广告市场,培育和塑造期刊品牌方面仍存在明显的差距。这同我国期刊发展的背景、目前的状况、机制等都有很大关系。随着中国加入WTO后国际期刊集团的纷至沓来,期刊的地位、影响力势必会发生重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形之下,国内期刊如何走好“迎变”之路,充分借鉴国外期刊经营中的成功经验是一个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