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教育问题大全11篇

时间:2022-07-15 06:37:05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教育问题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教育问题

篇(1)

幼儿教育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成长基础及未来发展的人格塑造,因此幼儿教育过程中不仅需要注重生活技能、文化知识的教育,还需要对其品质、情感等进行引导和培养,全面对幼儿进行学前教育。为了更好地培养幼儿的情感,有必要对幼儿园情感教育工作进行深入研究,引发社会对幼儿情感教育的重视,改变当前幼儿教学现状,为幼儿提供更全面的学前教育氛围。

一、幼儿情感教育现存问题分析

(一)家长对情感教育认识不够

近年来,虽然幼儿教育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社会上仍有相当一部分人对幼儿教育存在错误的理解和认识,特别在很多中小城市、广大农村,家长仍旧过多地注重孩子认知能力的发展,早早地把孩子送到各种辅导班,对孩子进行知识的灌输,以为自己的孩子在学前就能认几千个字,能算加减法,英语说得朗朗上口就是聪明有为的表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乃人之常情,我们可以理解,但是幼儿教育应该适当,应符合孩子身心发展特点,若强行把超出孩子接受能力的知识强加给他们,剥夺他们快乐的童年,就能塑造一个我们想要的人才吗?

(二)幼儿教育中文化知识教学占比过多

当前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依旧以文化知识的教学为主,情感教育和生活技能的教学只是出于辅助地位,家长也大多以学习成绩定性幼儿园的教学水平。实际上,幼儿阶段是孩子品质塑造的重要时期,该阶段的幼儿情感教育要比文化知识学习更为重要。有的幼儿园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以小学的教学模式对幼儿进行教学,导致幼儿文化成绩显著提高,但是其情感教学被严重忽视,无法获得有效的照顾和关注,幼儿的心理压力大,排斥幼儿园生活,结果反而得不偿失。实际上,幼儿园就让孩子接受小学知识,会导致孩子上小学时丧失学习的兴趣,同样的内容重复学习,可导致孩子在应该学习的阶段反而不再愿意努力学习。而幼儿阶段本该是培养孩子情感的阶段,孩子也未能够获得足够的情感教育,孩子的心理发育不够健康,这些情况在国内幼儿教育中表现得尤其严重。

(三)幼儿园情感教学质量较低

对幼儿园来说,幼儿的情感教育始终是实施贯彻的教育理念,但教育的效果却是参差不齐,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肯定有幼儿年龄小、认知有限、不容易理解接受的因素,但更多的应该是教师自身的差距。解决这些问题,应当根据《教师资格条例》,严格实行幼儿园园长、教师、保育员资格准入制度,坚持持证上岗;要逐步按照“一教两保”的要求配备保育员,以突出保育工作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要建立和完善促进幼儿教师、保育员专业水平不断提高的机制,加强师德建设和教师继续教育,不断提高其职业能力和素养。然而目前教师的状况却不能令人满意。

二、幼儿情感教育质量改进策略研究

(一)提高幼儿教师责任心

无论教育水平多高、教育理论多深的幼儿教师,都不可能离开这一个“爱”字而孤身试教。尤其是对于小班的幼儿,由于他们年龄小,认知有限,对成人的依赖更加强烈,离开父母和熟悉的家庭环境来到幼儿园时,内心都会产生一种不安全感,表现为恐惧、哭闹等排斥现象。这时,老师就成了他们唯一的依靠,能够得到老师(下转8页)(上接6页)的关爱,是每个幼儿最起码的心理需求,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将直接影响他们对幼儿园的情感体验。因此,热爱幼儿是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的基础,教师要先走进孩子的心田,温暖和打动他们幼小的心灵,引导孩子的情感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然后才能要求他们学会去关爱别人。

(二)充分利用生活资源进行教学

幼儿教师在开展幼儿教学活动时,应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资源进行情感教学。如举办各种活动鼓励幼儿在集体中表演自己的能力,利用幼儿懂礼貌、会独立穿鞋子等事件公开表扬做得好的幼儿,从而对群体产生引导作用,也激励幼儿向良好的模范学习,这些都是充分利用生活资源进行情感教育的手段。

(三)增强教学中的家长配合度

幼儿情感教育问题需要家长的主动配合,如果幼儿在家庭环境中接受过情感教育,那么他们在幼儿园的情感教学过程中就会表现得更为积极主动,幼儿的情感教学活动效果也更好。幼儿园应充分开展各种主题活动,让家长参与到活动中,有家长在场,幼儿更能够接受情感教育,同时也能够培养幼儿和家长的关系,提高幼儿的情感教育质量。

综上所述,幼儿情感教育问题会严重影响幼儿的成长发育,良好的幼儿情感教育可以奠定幼儿未来发展的良好素质,既包括灵活的思维也包括健康的心理,幼儿的综合发展依赖于幼儿情感教育和文化教育的共同作用,也依赖于幼儿园教师以及家长的共同努力。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应避免错误的教师行为给幼儿带来心理上的压力和抵触感,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发育环境。在幼儿情感教育过程中,要充分理解幼儿的想法并尊重其想法,幼儿教师要积极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允许幼儿提出不一样的看法,充分地与幼儿进行沟通和交流,让幼儿信任教师并对幼儿教学环境产生安全感。幼儿教师要意识到每个孩子的成长环境和思维方式都是不同的,要允许孩子存在差异,只有呵护孩子的日常点滴,让孩子产生安全感,才能充分地开展情感教育。

【参考文献】

篇(2)

台湾地区一直在教育方面有所改革,但改革核心更多地倾向学校教育,忽略了家庭教育的问题及其解决之道。家庭教育作为培养儿童的个性、习惯、思考等方面的基础教育,对儿童道德、性格和思维起到积极的正面影响,有着学校教育所无法替代的重要功能;家庭教育的不当,更会影响教育改革的成效。本文探讨在台湾家庭中,父母对儿童影响较大的两种不当教育方式,并梳理欧美国家对此问题的探讨及积累的理论,最后为改进家庭教育,以及促使家庭教育能够有效辅助创新人才的培养做出一些贡献。

一、台湾家庭教育中的不当教育问题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许多台湾父母教育儿童的方式存在许多不当。之所以说其不当,是因为父母既没有能够较好地掌握引导儿童的主动权,而且也错过了培养儿童道德、性格和思维的良好教育机会,导致家庭教育功能无法完全发挥。其中较为突出的是父母消极式的处罚教育以及不加约束的溺爱教育两个问题。

1.消极式的处罚教育。许多台湾父母把消极式的处罚教育作为教育儿童的一种主要手段,也就是以禁止规定来引导儿童的行为,在儿童达不到目标或违反规定行为时,以口头言语甚至身体处罚作为最后手段。这些禁止规定通常是以命令方式和权威式言语所构成。在儿童违反禁止规范之后,通常会受到身体上的处罚。由于这种处罚并非基于一种引导式的规范,更多地只是言语构成的禁止规定,所以从教育结果的层面来说是消极的。而处罚,则经常是这种教育方式的结果。

2.不加约束的溺爱教育。20世纪80年代之后,台湾社会兴起了所谓的“爱的教育”,用以代替处罚式教育。这样一种趋势,让许多父母把对子女的爱转变为溺爱,想尽办法满足儿童的愿望,希望他们能够在优渥的环境中成长,结果造成哲学家罗素所说的,“因为这种爱而放纵子女的过错”。这样便演变成为了一种溺爱教育,它会养成儿童不良的观念与习惯,根据西方教育家赫尔巴特的观点,儿童在天性上有着不服从的烈性,并且随着时间而增强,若不对其妥善管理,将会给儿童的成长带来相当恶劣的影响。

以上两种家庭教育方式都有其不当之处。这个问题在台湾家庭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许多西方教育家认为这是家庭教育里的问题,并对其十分重视,强烈主张不要把禁止作为一种主要教育手段,而是更注重培养儿童遵从戒律、服从理性的性格,家庭教育不当问题深刻影响着一个国家培养公民和创新人才的成效。对当下全面发展科学的我国来说,借鉴西方教育学的经验来认识我国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而思考如何调整和修正问题的办法,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二、西方国家关于把训育应用在家庭教育中的探索

西方教育家在思考家庭教育问题的基础上,讨论过不少提升家庭教育影响力的办法,以避免家庭教育中的上述问题。训育,就是他们解决问题的手段之一。所谓的训育,是一方面管理、约束儿童的心理、行为和性格,一方面培养儿童各种正确观念与良好习惯,促使其走上正确道路的一种教育方式。西方的优秀公民和创新人才辈出,与这种家庭教育方式有着密切关系。

作为代表人物,教育家沛西·能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但所谓的充分发展并不意味着给予儿童完全的自由,而是一种有限度的自由发展。虽然他没有将这种教育方式称为训育,但其理论却隐含着训育的意味。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进一步强调说,儿童有学习服从的必要,而且是绝对的服从,这样的观点,要求父母对儿童减少溺爱,给予更多的训练。

西方的教育观认为,儿童通过这样的教育方式,更能够如教育家洛克所说的那样,养成的牢固习惯,不需要过分的叮咛和规则。可以说,西方教育家期望把训育作为教育儿童的手段,从而由内在心理而不仅是外在规范去养成儿童的性格与言行举止。

从这些教育家的理论和经验可以看出,父母作为训育的主导者,更应该从“训”作为出发点,去教导和训练儿童的良好习惯,进而从“育”的层面去培养儿童的理性和自发遵守规范。正是通过对儿童良好习惯的养成,才能使他们在日后能够更好地社会化,成为优秀的公民和创新人才。在西方这样的民主社会里,父母以制约和培养,而不是消极和放任的手段去培养儿童的性格和习惯,其对比和取得的成果,为其他社会的家庭教育提供了宝贵借鉴。

三、西方训育成果对台湾家庭教育不当问题的启发

实际上,西方国家探讨训育的种种经验与成果,对台湾家庭教育中的不当问题提供了修正问题的一些启示。

1.以内心的引导代替简单的禁止规定。训育可以从内心积极培养儿童道德感的方式,强化儿童的社会化进程。儿童对于表扬和称赞是极为敏感的,可以体验到受别人尊重和赞誉的快乐感;如果能使儿童爱好名誉、知道羞耻,懂得尊重与羞耻的心灵,那么他们在日后可以更好地服从社会规范。台湾的父母应深入理解训育的意义和原则,以修正基于强势语言而订下的各种规定,对儿童的言行举止进行恰当的管理和约束。

2.以说理代替惩罚。父母应该对儿童进行更多的说理,而不是经常以处罚了事。正如洛克所言,温和的“说理”要比“命令”“权力”来的有效;即使到了要责骂的地步,也应该用严肃、和蔼与庄重的口气,冷静的态度,告诉他们哪里不好以及为何不好,使他们感觉到父母的做法是合理的,对他们和更多人是有益而且必要的。如此,家庭教育将可以从消极转变为积极,从小培养儿童的公民素质,真正发挥其作为教育组成部分的作用。

3.以理智训练取代纵容溺爱。洛克说过,一切德行优越的原则,在于拥有能够克制过多欲望的理性,而这种理性通常来自于习惯。从这个角度来说,父母不应该让儿童年龄还小就允许他们利用任性得到不该得到的东西,以训练其欲望的控制。这些经验显示,通过培养儿童节制的性格,家庭教育能有效地培养出儿童的理性,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伯特兰·罗素,《教育与美好生活》,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

2.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李其龙译,五南出版社,2001

3.《教育与美好生活》,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

4.洛克,《教育漫话》,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

篇(3)

(1)地方财政困难,教育投入少,办学条件差。由于基础教育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地方经济的发达程度直接影响基础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在“老、少、边、穷”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难度极大,“暗房子、破桌子、石凳子”的现象依然存在;许多农村教师工资水平较低,城乡教师实际收入差距大。

(2)农村中小学辍学率有所反弹。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造成:一是现行教材与农村实际脱节,学生学习困难,成绩差;二是教学资源贫乏,教育教学质量差,部分学生丧失学习积极性,厌学情绪大;三是部分教师缺乏师德师风,严重违背教育规律,师生抵触情绪大。这几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家长支持孩子上学的积极性。当然,家庭经济贫困、家长对子女的学习缺乏远见、新的“读书无用论”等因素也是造成学生中途辍学的主要原因。

(3)农村学校师资总体素质不高,队伍不稳。由于国家对农村和城市学校建设的投资不均衡,导致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恶劣,教师待遇差、工资低,许多骨干教师流向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

(4)农村学生“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

(5)农村中小学布局不尽合理。

(二)农村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为什么会出现上述困难?这里如果要归结起来,应该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造成的。结合国内目前的主流观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现行的教育体制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发展。应试教育在农村根深蒂固,在国家实行高校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制度下,更是把农村的中小学生引上了应试的道路,使原本就脱离农村实际的教育走得更远了。

(2)农村教师的待遇不高,激励机制不合理,造成农村教师队伍素质不高,影响了农村教育质量。

(3)单纯的以学校为主要场地的单向教育模式,使学生缺少接触、了解、认识、适应社会的机会。

篇(4)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家庭发生了巨大变革。面对开放的环境,多元的信息,繁重的学习压力,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碍增多,自杀趋于低龄化,恶性暴力事件频频发生等状况,令一部分家长寝食不安。因此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积极有效的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是新世纪基础教育的重要课题。正因为如此,人们越来越强调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保持一致性,这也就突显出家庭教育指导的重要性。

一、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家庭教育指导方面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经过近二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但是,从教育实践的发展和家庭教育指导的实际需求考察,基础教育中的学校指导农村家庭教育仍存在着很多问题。

1、教师对家庭教育指导内容方式单一

据调查显示27%教师表示愿意积极参与家庭教育指导,愿意为家长教育子女出谋划策的。这些教师主要是班主任老师,任课教师(非班主任教师)几乎没有。在家庭教育指导内容调查中,98%教师表示通常在学生成绩下降或行为有偏差的时候才会及时和家长联系。联系的过程大多是对事情的陈述,而没有进行及时、针对地的家庭教育指导。59%的教师反映与家长的交流和沟通内容主要集中学习成绩和方法方面的指导,单一的指导内容远远不能满足各类家庭家长的需求,也不能对学生家长实施“因材施教”的家庭教育指导。32%的家长反映学校教师对家庭教育指导内容的针对性不强。

2、学校对农村家庭教育指导疏于管理监督

学校对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缺乏整体的计划,没有专门的人员机构进行管理,难以形成学校、年级、班级各个层面家庭教育指导的连续性和一体网络化。许多学校只在名义上成立了家委会和家长学校,实际却没有有机组织家委会或家长学校的家长参加相关家庭教育知识的学习,或在一起相互交流家庭教育的经验。这些都体现学校对这项工作的随意性强,这样的行为难以真正做好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同时,学校还缺乏相应的管理和激励措施以促使教师提升自我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力。

领导者的管理意识不够,其根源在于,过多强调教育结构的相对独立性,思想认识出现偏差,没有充分认识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是互补的,未充分认识到要想发挥最好的教育效果,需要学校和家庭双方配合,形成教育合力。此外,学校对家委会的家校联系工作也是断断续续的。指导工作没有连续性,更不重视管理,这就导致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不能发挥它的有效作用。

3、家长对家庭教育指导意识观念淡薄

作为家庭教育的主体——家长,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他们的教育观念陈旧,重智育轻德育,忽视对孩子人格培养,不重视孩子的个性发展的教育方式,造成和孩子沟通不畅;有些家长由于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将对孩子教育这一责任推给学校或是自己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时间与精力的投入甚少,更有家长采取极端做法或是溺爱或放任,这些都反映出家长对家庭教育认识的误区。这些错误的认识直接导致家长对家庭教育指导意识观念淡薄,给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带来许多困惑和矛盾,直接影响家庭教育指导的有效开展。

二、小学家庭教育指导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体制方面的原因

(1)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在组织管理上的不足

目前我国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在组织管理上是由妇联牵头,教育部门、卫生部门以及社区、青保等分工协作,这种机制不利于发挥和调动学校指导家庭教育的积极性。因为妇联不是行政机构,它对学校没有制约能力,这也是导致当前学校指导家庭教育低效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2)在家庭教育工作的投入低

在家庭教育工作的投入上,据一项调查显示,家庭教育工作经费有逐年减少的趋势。没有资金的保障,很多工作就不可能有效的开展。这也是导致学校对这项工作不积极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要改善当前家庭教育指导的低效状况,必须加大对这项工作的投入,才能从人员、组织、质量等方面得到提高。

(3)我国师范教育体系及师资培训课程设置的不合理

从我国师范教育体系及师资培训的课程设置来看,家庭教育以及家庭教育指导方面的教育培训几乎没有,教师缺乏相应的指导能力和技巧来有效开展家庭教育咨询与指导,这就导致教师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感到吃力和困惑,这也是目前家庭教育指导水平和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

2、学校方面的原因

(1)学校应试教育的局限性

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中,大部分学校将精力放在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如何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上,根本无暇顾及其它方面。这也是为何现在的“家长学校”走形式的居多,而真正用心举办的较少的主要原因。

(2)指导工作的组织管理简单化

家庭教育指导活动计划是实现指导目的的基本保证。系统、周密、科学和具体的活动计划不仅是指导活动开展的指南,而且能对指导活动的顺利进行起到促进作用。然而,目前学校一般是将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纳入学校的德育工作中,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缺乏具体整体的工作计划,往往是教师认为必要时就进行,许多情况是有了问题才想起家长。既使是开展的一些活动,如家访、家长学校、帮教活动、分层教育等也是与其他的内容相混杂,缺乏活动记录、总结和专题研究;组织管理上也缺乏系统,没有专人负责,没有专门的指导人员,缺乏明确的考核要求和反馈监督等。

3、家长方面的原因

相关调查和研究都反映出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表现在:在教师指导家庭教育中的投入不足;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等;缺乏配合意识,对学校在指导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等。

三、改进学校家庭教育指导的应对之策

1、加强政策法规建设,建立完善的学校指导家庭教育的考评机制

教育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学校指导家庭教育同样需要政府的重视,相关法律法规和具体政策措施的出台无疑能为指导家庭教育提供最有力的保障。尽管重视家庭教育是我国的优良传统,社会各界对于家庭教育的关注程度也非常高,但是迄今为止我国并没有关于家庭教育的立法,家庭教育在国家教育体制中的应有地位远没有得到确立。1992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的《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了加强家庭教育立法的要求,因此,应当加快家庭教育立法,赋予家庭教育应有的法律地位,以便实现家庭教育法制化,进一步推动我国家庭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教育主管部门应对各学校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情况进行指导、检查和评估,将指导家庭教育纳入学校日常考察的项目之中,应该有明确的衡量标准,避免走形式化。从学校管理层来说,应该把指导家庭教育作为学校一项重要的日常工作,建立健全此项工作的制度。应将指导家庭教育工作纳入教师考核,调动一线教师和热心家长的积极性,共同商讨出一套适时可行的考核标准。

2、完善学校组织管理体系

从学校的管理层来说,要在对教师岗位要求基础之上,从教育的实际需求出发,确立目标,透过发挥学校管理职能,坚持“管培”结合,做到全员参与、全方位引入、全过程管理。

此外还应完善激励保障机制,相应增加精神物质鼓励和奖励,如增加班主任的津贴,要求并鼓励其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建立教育科研激励机制,鼓励其对学校指导家庭教育等相关课题进行研究和钻研。

3、加强校本培训,提高教师指导家庭教育的能力

篇(5)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146-01

一、我国幼儿教育及教育模式所面临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逐步提高,人们在精神生活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教育观念也发生了巨大改变,尤其体现在对孩子的教育方面。目前,我国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而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对素质教育也提出了相对较高的要求,幼儿教育作为教育最基础的阶段,也面临着教育模式的改革和不断优化。因此,我国幼教模式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下面简单介绍我国幼儿教育及教育模式所面临的几点问题:

1、我国幼儿教育偏离了教育目标

通常情况下,幼儿园是我国幼儿教育最常见且普遍的教育机构,幼儿园一般施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进行德、智、体、美、劳全面的教育,幼儿在幼儿园可以健康快乐地成长。然而,面对当前社会压力的剧增,许多家长也将幼儿园当成了幼儿生活和学习最主要的场所,这样一来,幼儿离开父母的时间增多,相比之下,在幼儿园的时间相对较长,幼儿园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托儿所。殊不知,这样的教育方式违背了教育规律,严重的忽视了对幼儿的家庭教育过程,毕竟,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和最好的老师。幼儿正处于懵懂的去认知社会的阶段,他们应该有更多的时间去体验来自父母的爱,去快乐地在父母的陪伴下游戏,然而,他们却过早地被送进幼儿园,被功利性的教育剥夺了他们应该享有的童趣和童真。

2、幼儿教育模式相对单一

幼儿阶段是人生成长阶段中最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阶段,也是最纯真、最充满童趣的阶段,幼儿对世界充满着好奇和探索的渴望,他们脑海中满是幻想和不切实际的想法。然而,在大多幼儿教育单一的模式之下,幼儿更多的时间是在面对课堂和老师喋喋不休的灌输,以及对知识的强迫记忆和重复练习、理解和巩固。这样的课堂学习生活沉闷、乏味,幼儿失去了太多的自主意识,他们处于被控制的地位,这种过于制度化的教育模式,相对于幼儿而言,无疑是一种对其天性和好奇的抹杀,让好多幼儿变成了墨守陈规的乖孩子,失去了他们原本的天真和活泼,过早地成熟、懂事起来。这样的教育模式无非就是将对成人的标准强加在幼儿身上,又岂能恰当?

二、如何优化我国幼儿教育模式

面对我国幼儿教育单一的教育模式,如何才能做到优化和改变呢?其实在国外许多国家,对于幼儿教育及教育模式的优化和研究都有比较成熟的路径和具体实施方案,尤其是英国、美国、加拿大等一些国家。下面,针对国内外幼儿教育不同的模式进行了分析研究和比较,也对一些国外更加科学和先进的幼儿教育模式有了一定的了解,再结合我国幼儿教育及模式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就如何优化我国幼儿教育模式提出一些粗浅的观点,仅供参考:

1、针对我国幼儿教育模式单一这种现状,可以借鉴国外诸如蒙台梭瑞教学法。

在蒙台梭瑞教学中,首先他们给幼儿创造出一种温馨的、美观的类似家的感觉,而且完全以幼儿为中心,在幼儿园中,幼儿可以像在家里一样自由,他们可以自己选择活动的时间、地点、材料等,是家里真正的小主人。另外,蒙台梭瑞教育法中,一般设置混龄班,就是将年龄跨越三年的三个年龄组成的幼儿放在一个班里生活,这样可以利用其中大年龄幼儿去带动小年龄的幼儿进行学习、生活,鼓励大点的幼儿主动帮助年龄小的学弟学妹,并且充当领导,为其他学弟学妹做出生活和学习的好榜样,同时,年龄小的幼儿,可以主动向学姐学哥去学习。

另外,蒙台梭瑞教学中,对教具独特的设计,使其包含着各种操作的规则,幼儿只有在遵循操作规则进行正确操作时,教具才能发挥出其特定的教育功能,假如幼儿在操作过程中违反操作规则,或者动作不符合要求,就会有错误提示,而这个错误还得幼儿自己去想办法解决,这就促进了幼儿对环境内部适应力。其次,蒙台梭瑞教育模式也对幼儿适应外部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幼儿在生活学习的过程中,必须做到经常维护环境的整洁,每样东西都应该放在固定的位置,在活动中也必须爱护并小心使用,不能有所损坏,使用完应该放回原地。这样,长期潜移默化的教育,就会培养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这对于幼儿习惯的形成具有深刻的意义。在此,蒙台梭瑞教学法的这种对幼儿规则意识的教育,可以培养幼儿专心专注做事的能力和习惯,同时,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和培训下,幼儿在操作教具的过程中理解并严格遵循这些规则,增强幼儿的规则意识。

2、培养幼儿的兴趣,并让幼儿以兴趣为指导,进入更深层次的研究探索

每个幼儿都有其特殊的个性和性格、兴趣、习惯等,因此,对于幼儿的教育,教师不能过多的采取统一而“一刀切”的教育方式,发现并培养孩子的兴趣,不断引导孩子以兴趣作为老师,对万物及世界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研究。

篇(6)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67-02

潜能生的研究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一开始西方学者是从神经学模式进行研究的,后来更多的西方学者从心理学角度对潜能生进行研究,比如归因理论、角色理论等等。我国关于潜能生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学者们从那时候开始,陆续从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对潜能生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潜能生,顾名思义,即那些智力水平正常,但由于主观或者客观的原因,学习成绩明显落后于其他同学的那些学生。本文将从潜能生的表现出发,分析潜能生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对应的解决政策。

一、 潜能生的表现

潜能生的表现多种多样,总结概括如下:

1、学习缺乏明确的目标和动力。现在的社会环境充斥着各种各样纷繁复杂的信息,这也导致我们目前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免被这些社会信息所干扰,也间接干扰了他们的学习目标。这导致他们在课堂中经常走神,被动的接受知识,课后也只是为了应付老师安排的作业,还有些学生直接抄袭优等生的作业,更有甚者,直接找网上作业的人花钱完成作业。

2、学习品质较差。潜能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出现在课堂中睡觉,看小说,甚至逃课的现象,他们对学习缺乏兴趣,进而对老师讲授的知识产生排斥,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又由于基础不好对所学习的知识不求甚解甚至一知半解,从而产生恶性循环。

3、具有惰性心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这也导致我国的青少年一代产生了较大的惰性,他们其中的部分人不爱学习,对学习有较大的排斥心理,并且对于学习有拖延的习惯,比如寒暑假作业,很多学生在开始放假的时候都想着假期还有很长时间,就拖拖拉拉,在假期过了三分之二的时候觉得还来的及,结果到了开学前一周才发现自己的作业还没有开始写,这才慌了神,在慌乱中完成的作业质量可想而知。

4、志向较低。目前我国已经快速奔入了小康社会,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得到了极大满足,这也产生了厌倦学习的新一代,他们中的一些人志向较低,想靠着混个文凭其他的事情都交代给父母,靠着吃父母留下的财富来度过这辈子,殊不知父母留下的金山银山终究会花光,只有自己学会了真本领才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二、潜能生的成因

潜能生的上述表现并不是一开始就形成的,而是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养成的,这些因素主要包括:

1、学生自身的因素。比如,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很多时候他们的学习都是被动去接受的,没有人强迫他们学习,他们自己就无法管束自己。再比如,缺乏足够的信心,他们在遇到困难时往往头脑中的第一个想法就是放弃,这也导致他们在遇到难题时自暴自弃,觉得这个题目太难了,进而产生这个学科太难的想法,最终放弃了对该门课程的学习。

2、家庭的因素。在当今社会,许多农村的家长进城务工,使得许多孩子从小没有父母的管束,加之青春期的孩子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导致学生的学习品质较差。另外,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的今天,许多家长把孩子当成自己的心头肉,舍不得骂,舍不得孩子吃一点苦,对孩子过分溺爱,使得孩子失去了学习的动力。还有一些家庭,因为家长离婚、天天吵架等等,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了严重的创伤。

3、教师的因素。比如,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得当,采用填鸭式教育,只知道教会孩子知识,而忘记了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再例如,许多教师只注重孩子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培养,而忽略了孩子的道德品质的培养,这导致许多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了分数高就代表自己优秀的错误观点,久而久之,这些孩子就变成了只有学习成绩而不讲道德的潜能生。

4、社会的因素。现在许多社会的不良风气通过网络、媒体等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些学生学习电影镜头的黑社会,拉帮结伙,欺负周围的同学,甚至走上了偷盗、抢劫等犯罪道路;有的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电子竞技,导致黑天在电脑前疲劳过度,白天上课时没精打采。

三、培养潜能生的有效措施

针对上述分析的潜能生形成的原因,我针对本人的教学经验以及国内外他人的教学经验提出本文的几点解决措施:

1、全面改善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爱心,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对这些潜能生要分外关注,注重与他们交流感情,了解他们学习过程的困难,熟悉他们的心理特征,因人而异,对不同的潜能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耐心。形成一个坏的习惯很容易,但是要想养成一个好的习惯却很难,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潜能生要有足够的耐心,因势利导,使学生不断向正确的方向努力,并最终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进。

2、家长要多用心。学生思想观念尚未成熟,这就需要家长的关心和教育。首先,家长要抽出时间对孩子进行教育,让他们知道学习的重要性,知道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并对孩子的学习进行监督。其次,家长要创造适合孩子成长的家庭氛围。在家不要赌博,不要吵架,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让他们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最后,家长要和学校加强沟通。家长必须加强和学校的沟通,经常去了解孩子在学校期间的学习情况,并针对孩子出现的问题配合学校进行解决。

3、学校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学校就是青少年的第二个家,这也是潜能生进步的支持和保障。首先,学校要改变教育方针,注重培养潜能生的综合素质。其次,学校要建立相应的配套设施,如图书馆、语音室等等,让学生不断开拓自己的眼界,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最后,学校要尽量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老师的道德素质。因为老师才是培养潜能生的最关键的保障。

总之,学困生的教育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我相信,在教师、家长、学校的共同努力下,这些潜能生一定会成为优秀的学生,我们的努力也一定会有回报。

篇(7)

1.每个人都有很大的潜能,这是赏识教育成功的基础。现代心理学、脑科学研究表明,每个人显现出来的能力只是冰山一角,而巨大的潜能都没有被开发出来。

2.“心想事成”的大脑运作规律是赏识教育成功的工作机制。也就是你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大脑就照这个思维运作,结果往往如你所愿。比如说,自己认为很聪明,这时,大脑的状态是积极活跃的,经过努力往往可以解出来一道难题,这就是聪明的心想事成;反之,假如认为自己笨,大脑会想,反正我笨,解不出来也是正常的,在初步尝试失败后就停止了工作,这就是笨的心想事成。孩子的自我评价来自于成年人,你说他笨,他就认为自己笨,然后按照这个逻辑来运行大脑。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又叫期待效应)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道理。

3.自信是赏识教育成功的条件。赏识教育带给孩子自信,按照上面的“心想事成”原理,自信让孩子更多地体验到成功,成功又带来了更大的自信,更大的自信又带来更大的成功,形成了良性循环,孩子的潜能不断地得到开发。人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其实,对于普通人来说,“成功更是成功之母”。

二、赏识教育的实践

1.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这方面不行赏识那方面女儿因为上学早,又很上进,总是跟别人比,总认为自己的学习不够好,我为了鼓励她,就表扬她的其他方面,如画画、手工,我会说:“你画的小女孩都各不相同(通过衣服、头饰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又很漂亮,说明你很有绘画天赋,也很有创造力。手工做得好,说明你心灵手巧啊。”我又进一步说,“创造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是人很重要的能力啊,这甚至比学习还重要。”她听了很高兴。

2.赏识内容要具体,理由充分孩子是很敏感的,如果你只笼统地夸他,他以为你是故意的,并不一定认可和接受,夸的效力也发挥不出来,如果赏识得很具体,且理由充分,孩子就会认为真是这样的。比如在女儿三年级升四年级时,我夸她,说她的智力有跳跃式的发展。她问为什么这样说,我就给她举了两个例子来说明,她点点头,说好像是这样的,进而我又利用我这个教育工作者懂得的一点理论来佐证。我说,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智力发展是有阶段性的,你现在这个年龄刚好是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她听了以后很高兴,听我说得有理有据,真的认为自己一下子变聪明了。其实,我只知道六、七岁是人智力发展的一个分水岭,而对她这个年龄段并不清楚,但这并不重要,这里并不需要追究这样一个学术问题。

3.赏识教育要抓住时机教育要抓住时机,错过了时机,效果就会差得多。有一次,她回来兴奋地说,“妈妈,数学课上,有一道题,×××(班上学习最好的)都没做出来,我做出来了。”我趁机夸她,“看来,你并不比他差啊,你也很棒,你是很有潜力的。”她听了非常开心。在小学阶段,这位同学的名字常挂在她嘴上,因为那位同学既是班长,又学习好,常受老师表扬,她忽然发现自己有时候也会超过他,那真是开心。多次之后,她越来越肯定自己的能力,有了自信心,学习果然越来越好,在小学毕业考试时,考了全班第一。

4.赏识教育可以夸大其词有些优点孩子自己并没有太多的认识,对于重要的优点,为了让她认识到,起到强化的目的,家长可以夸大其词。如高三第一次模考她的成绩不理想,很沮丧,上午的前几节课都很难过,后来,她找了很多理由劝自己,比方说,“第一次模考就考好,容易让自己骄傲;第一次模考没考好说明自己还有很多缺陷和漏洞,来得及补,幸亏不是最后一次模考”等等。所以,她到上午最后一节课就一点也不难过了,中午回来给我讲,我从中捕捉到重要的信息,说:“你已经缓过来了,就不用妈妈安慰了。不过,我发现了你一个很大的优点。”她惊讶地看着我,我说,“你能很快从沮丧中走出来,调整好自己,这个优点很了不起啊”,然后进一步解释,“一个人一生中肯定会遇到坎坷、不顺或失意,而你具备很快调整自己的能力,难道这个优点还不了不起吗?这样,妈妈就放心了。”

5.赏识教育可以有“善意的谎言”我自己对孩子的赏识基本上是实事求是,有时会夸大一点。其实,对于有些很自卑的孩子,家长可以有“善意的谎言”,与其说“善意的谎言”,还不如说赏识教育的艺术。这里举一个周弘老师的例子,女儿周婷婷在7岁时刚接触应用题,10道只做对了1道,孩子很沮丧,周弘在那道对的题上打了一个大大的钩,说“简直不可思议,这么小的年龄做这么难的题,第一次居然还做对了1道”,孩子露出了喜悦的表情,还想进一步证明自己,“爸爸,你小时候会不会做?”“我肯定不敢做,像你这个年龄,这么难的应用题,爸爸连碰都不敢碰。”在这种赏识教育下,婷婷的数学学得越来越好。

三、赏识教育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1.赏识教育不等于不批评赏识教育就是要欣赏孩子、表扬孩子,那么是不是意味着不能批评呢?当然不是。教育要长善救失,对于“善”的方面要“长”,就是通过表扬等方法进行正强化;对于“失”的方面要“救”,孩子有过错了,就要通过批评、引导甚至惩罚在内的方法去纠正。但在批评、惩罚孩子的同时一定要让孩子明理,否则他们是带着怨恨心的。明理了,他心悦诚服,也就是“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被批评后,孩子得到的仍然是成长的动力。总体上来讲,赏识应多于批评,对于孩子之后的改进,要及时表扬,逐步把正确的强化下来,错误自然就没有了,这是一种技巧,叫做“与其除杂草,不如种庄稼”。

2.赏识教育更要注重对孩子德行的赏识德行的重要意义毋庸置疑,一个人想要一生幸福,良好的德行是基础和保证。古人讲“厚德载物”“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德不孤,必有邻”,都说明了德行的重要性,一个孩子有德,将来易获得贵人相助。因此,培养孩子好的德行非常重要。赏识教育一定要重视对孩子的德行(包括好习惯)的赏识,把好的德行内化成为素质。有人说,赏识教育有可能会让孩子傲慢。假如没有好的德行,总在技能方面被赏识,孩子很有可能会傲慢。但是,一个孩子懂得感恩,知道自己的成绩是有那么多人的帮助和付出得来的,怎么会傲慢呢?一个孩子懂得“为谦是福”“谦受益,满招损”,又怎么会傲慢呢?有些孩子之所以傲慢,是因为我们忽略了对他们的品德教育。

3.赏识教育要有针对性教育的总原则是因材施教,有针对性的教育才是有效教育,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不一样,同一个孩子不同时期的问题也不同,因此,赏识教育要因人、因时、因问题而异。笔者在孩子小学阶段,因为孩子自卑,上进心又强,主要是在智力方面赏识,激发她的自信心;初中阶段,赏识的内容比较多,心态、智力、学习方法都有;高中阶段,由于自己修学中国文化,认识到德行教育的重要性,因此,重在德行方面的教育和赏识。回过头来总结,品德教育和好习惯的培养应贯穿始终,其他方面则应根据孩子不同阶段的特点来进行赏识。

4.赏识教育运用时要注重本质就赏识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本质是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培养自信心,激发生命潜能,促进全面发展。一些家长在不理解常识教育本质的情况下盲目夸孩子,往往会赏识出问题来,如有的家长说一夸孩子就翘尾巴,需要敲打才行,所以不能赏识,要多敲打。这种情况,家长要很好地反思,赏识教育没有错,错的是我们没有理解赏识教育的本质。如果理解了,在具体运用时就会把握得很好,知道什么时候该赏识,什么时候不能赏识,以及赏识什么,怎么赏识,很自如地把赏识教育用好。

篇(8)

随着近年来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有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

一、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家庭方面

首先,由于父母常年外出,忽略了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其次,留守儿童大多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他们对孩子过度溺爱或自身文化程度不够而不能督促孩子学习等等。再次,一些孩子过早地担起照顾家庭的重任,童年应有的天真与家人的呵护被剥夺。(二)学校方面留守儿童处于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的环境下。由于地区大多偏远,优秀的师资缺乏,而教学设施也不被当地政府所重视。从而使得薄弱地区愈加薄弱,形成恶性循环。在这样的环境下,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愈显重要。

二、大环境下的教育方法探究

(一)知识的拓展

在教育均衡的前提下,留守儿童被给予同等的师资力量外,还应拓展其知识的储备量,开阔其视野,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均衡。增加知识储备不光是课堂上教师对知识的补充与拓展,还应是通过课外书籍的阅读量逐渐进行丰富。这样才能开阔留守儿童的视野,使其思想更加自由与饱满。在学生的心里,教师是崇高的,因此教师应正视自己的言行,不只是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拓展,还应在平时的生活中保持良好的行为品性。

(二)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

现今社会,人们对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十分关注,尤其是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长期缺少家庭的关怀、过早分担家庭的重任、自卑心理作祟、虚荣心强,这些都易让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以隔代教育和寄养教育为主,他们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的倾诉或是正确的疏导。因此需要在教育均衡这一大背景下对其重新地、正确地、系统地进行辅导与引导,从而使其走上正轨。在进行心理辅导时,还应帮助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从而促进其品行培养。同时在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应该注意方式与方法,避免将其标签化,不同情况不同方法对待,真正做到对症下药。

(三)丰富留守儿童课余生活

留守儿童与同年龄儿童的一大差别就是课余生活丰富程度不同。学校在加强课堂知识讲解的同时应注意课余生活的创建。课外活动在儿童学习和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农村留守儿童而言,课外生活更加具有深远的意义。但是通过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偏低龄化的情况十分严重,平时的课外活动时间很少;课外活动内容过于单一;这影响着留守儿童的身体健康。学校应多安排一些有意义的集体活动,让儿童的课余生活变得丰富,还可以在活动中教育其养成团队精神、合作精神等良好的品质。

(四)进行法制安全教育

加强有关留守儿童的法制安全教育。首先,学校应加强安全教育,积极组织安全演练,使其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增强其应急避险与自救的能力,从而预防溺水、煤气泄漏、食物中毒等意外事故对留守儿童产生伤害。可以通过模拟灾害现场来让学生在实践中做到学以致用,将知识融入其中,真正理解。其次,在家长中普及安全教育工作,引起家长的足够重视,进而加快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进程。这并不只是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更是对家长的督促,进而促进其对留守儿童做到全方位的正确教导。

(五)家校联动

开展家校联动工作。首先要针对留守儿童的工作积极热心地进行引导,学校要成立相关的留守儿童家长委员会。在对家长的引导工作方面给出适当的建议,多方支持家长关心照顾留守儿童,支持留守儿童的生活与学习,帮助留守儿童解决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可能出现的烦恼,积极努力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并且与有关部门进行沟通,建立一系列的监督制度。减少父母和留守儿童之间的距离与隔阂,督促父母增加对自己孩子的关心与爱护,定期回家看看孩子、关注孩子的成长等等,从而强化留守儿童父母的监护责任,逐渐从源头上缓解留守儿童缺失家庭温暖的问题。

(六)全程管理

要站在宏观的角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进行分析与管理,要从新学期新生报到时做起,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入学管理工作,建立相关的留守儿童信息汇总,并对留守儿童父母等家庭成员的具体情况进行登记。清楚了解留守儿童的基本信息,将教育和关爱留守儿童纳入教师教育的重点内容,着重增强班主任照顾与看管留守儿童的能力。积极发挥少年先锋队和共青团的模范带头作用,将关爱留守儿童成长深入各项组织活动中。

三、相关实施方式

(一)政府的监督与实施

政府在义务教育均衡这个大环境下起到监督与实施的作用。各级政府及教育部门应高度重视这一问题,特别是最近一级的领导更应重视,因为地方政府对留守儿童教育的投入不是十分重视,因此切实改善留守儿童教育条件显得尤其重要。首先,应改善衣食住行这四个方面,其次,应完善法律建设,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法律保护,只有这样才能让其有一个合理、舒适、安全的受教育环境。

(二)学校的引导角色

学校在认真贯彻上级的指示时应发散思维,积极开展课外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联系个人情况,正确地通过心理辅导来帮助其树立信心;加强硬件设施的配备,真正做到教育均衡;普及法律知识,提高留守儿童的法律意识。教师应多与其进行沟通,及时掌握其内心动向,以便于更加准确地对其进行定位与培养,所以学校要起到充分引导的作用。

(三)社会的正确关爱

在义务教育均衡的条件下,应营造出社会各界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只有这样才能使其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感受到温暖,健康成长。让留守儿童在社会中通过与不同的人的交往来丰富自己对社会的认识,并从中受到教育。这就是通过现实生活来教育留守儿童,让其更早更好地融入社会。但社会应提供一个健康的环境,而不是过于同情,本着怜悯施舍的心情去对待留守儿童,给予多一些关心即可。

篇(9)

《中国现代教育问题史论》一书,在教育制度的框架内,将教育中的稳定问题划分为学制问题、幼儿教育问题、中小学教育问题、高等教育问题、成人教育问题等五大领域,为人们认识教育提供了一个具体的图景。

篇(10)

一、引言

目前社会流动的规模愈来愈大,社会流动的主要形式是从贫穷的农村流到现代化的城市,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然而由于他们割舍不下对孩子成长的关心或者在家乡找不到合适的能够对孩子行使监护责任的监护人等,所以不得不将自己的孩子也带到他们打工的城市,从而造就了一个新的弱势群体―流动儿童的产生。

流动儿童是处于成长关键时期的未成年人,他们的成长关系到我国未来的国民素质。流动儿童的成长和发展不仅影响到我国人力资本的积累,而且关系到社会均衡及其结构的合理化,同时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然而,虽然这些儿童依然跟父母生活在一起,表面上来看在生活、学习上得到了父母的照顾,但是由于受到父母工作环境、生存环境和所在城市教育政策制度的限制,这些流动儿童并未能像普通孩子那样受到应有的公平教育。基于此,本研究对已有的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探讨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研究的新思路,以期能对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有所贡献,为该问题的更深入研究抛砖引玉。

二、文献回顾

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比较丰富的成果,学者们从不同的方面对流动儿童教育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名方面都有所涉猎,并得出了众多有益的结论。纵观各方学者的研究,大致是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

(一)以流动儿童的教育政策为切入点:

以“两为主”为原则,王小聪、李丽萍(2008)对相关政策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他们提出,不仅要因地制宜在“城中村”地区建立公立学校,并指出要着力鼓励公办学校提出更加丰富多彩的教学管理形式,以提高流动儿童对新的教育环境的适应性。

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指导下,周国华(2012)从已有的社会实践和政策目标出发,探讨性地提出流动儿童教育权利、教育经费、学籍管理、教育监督和教育教学五大保障制度,从而促进目前的流动儿童教育制度从二元化走向一元化。

雷万鹏从教育需求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审视流入地政府责任和流动儿童教育政策的理论架构,并指出流入地政府应该采取不同策略、分担不同责任,以满足流动儿童多元化教育的需求。

(二)众多研究侧重关注于流动儿童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有不少学者从社会排斥与整合的角度,对流动儿童教育问题进行了思考,主要是着眼于流动儿童成长过程,从静态与动态两方面考察了流动儿童与迁入地社会的整合状况,特别是从社会排斥的视角来分析流动儿童的教育公平问题,以期寻找到造成流动儿童教育公平问题的真正的原因( 周皓,2003 ;熊少严,2004)。

鲁化堂通指出家庭教育对儿童的教育至关重要,家庭教育的缺失会给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同时从社会层面来看,目前教育资源依然不足,流动儿童并不能够都享受到应有的教育,另外学校教育与管理也存在着不到位的现象,这无疑是雪上加霜。

冯帮(2011)指出上不了学、上不起学、上不了好学校、升入高一级学校难,这四个方面的问题是流动儿童教育所面临的难关,如果不解决这些关键问题,接下来的路更加难走。并对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了挖掘,并简单的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三)有不少学者致力于探究流动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无论是从时间上还是空间上来看,家庭永远是儿童最重要成长环境,因此家庭教育是其他任何教育方式都永远代替不了的,对个体的成长至关重要。因此众多学者对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进行了探讨。

赵娟 (2003)对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总结,并阐明了家庭教育的方式,主要包括成长指导、教养氛围、控制方式、成熟要求四个方面,同时也指出了目前在这些方面所存在的不足。张翠娥、李伟梁等人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

吕开宇、王桦(2006)根据实证研究结果总结,外出务工人员首先要保证其基本的日常生活,因此他们的收入会首先支付饮食、交通、衣着等生活必需品,其次会考虑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例如租住或者购买更好的房屋、家具、家电等设施。流动儿童的教育投入则被排在了最后一位,显然,可用来流动儿童教育投资的经济能力就微乎其微。

三、研究总结

学者们从以上各个角度对流动儿童教育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与分析,其中不乏很富见解的观点,有的甚至得到相关管理部门一定程度上的认可和采纳。但是,从总体来看,还存在着以下不足和研究发展空间:

首先,显而易见,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研究的最突出问题是现有文献对现象的调查和描述性分析比较多,大部分的研究只是对现有的现状、产生原因进行了简单分析,随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加大对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实证研究以及量化研究,或许可以让我们在此类问题的研究上发现新的突破点。

其次,在抽样方法方面,目前的研究主要是以社会学案例为主,并且样本量覆盖率也比较低,这样使得很难明确此项研究的结论是否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大部分的样本是局限于某个市区或者一个县。虽然相对个案研究来说,研究结论的普遍性已经有所扩大,然而这样的结论对于决策者们来说,说服力依然显得不足。

再者,我们可以发现,现有文献对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制度性研究分析到处都是,相比之下,对心理健康教育、文化分隔、身份歧视等领域的现实关注相对较少。虽然制度的变革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目前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怎样保证这样一个弱势群体收到良好又公平的教育,并且能够愉快的与身边的同龄儿童融洽的生活、成长,不再像以前一样继续延续不利的社会弱势地位,在以后的研究中,学者们应该加强这方面的探讨。(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参考文献:

[1] 马志芳.流动儿童基础教育边缘化问题及对策[J].普教研究,2011

[2] 周国华.流动儿童教育问题文献研究述评[J].人口与发展,2007

[3] 周国华.过渡阶段流动儿童教育的政策目标体系设计与制度保障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2

篇(11)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部门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力度不够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政策落实不到位,农村学校基础建设投资少,村小(不科学的撤并)和寄宿制学校少,环境差,学生距离学校太远,乡镇政府把留守儿童列入帮扶对象的数量有限,不能解决他们生活、学习、教育等等方面的问题。(二)学校教育管理没有制度化、科学化父母长期外出打工,长期不回家,孩子缺乏亲情,在学校容易产生自闭、孤独、自卑等消极情绪,大多数孩子年龄偏小,自律能力差,需要老师的监管,学校制定的措施的执行不严格,或不能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管理留守儿童的办法和措施。(三)家庭环境教育不良家是孩子成长的沃土,是儿童长期生活的主要场所,爸爸妈妈和孩子的沟通是直接进行的,交流的内容多,沟通形式多样,教育孩子主要以言传身教为主。长辈是孩子的学习的典范,这是学校和社会教育所不能超越的。可是长期在外地打工的家长与子女之间的沟通特别少,沟通方式有限,一般只是通过电话进行,没有长期性和连续性,家庭的教育严重不足导致孩子适应社会的能力差,致使这些孩子在行为和心理发展方面出现了诸多问题。(四)监护人自身素质存在问题父母双方长期在外地打工,孩子一般都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亲戚朋友照顾,其中有一大部分寄居在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家,他们的年龄大、自身素质偏低、过分溺爱;还有一部分寄居在亲戚朋友家,亲戚朋友受心理因素影响,无法严格管教,造成了孩子的教育问题。

三、关心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应采取的措施

(一)政府要提高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认识,加大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力度第一,各级政府要把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投资,实现农村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同时,进一步完善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女在工作地有学上、有书读,和当地的孩子享有同等受教育权,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第二,认真贯彻《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精神,从法律、制度层面使农村留守儿童受到应有的教育。第三,政府要充分利用本地优势,发展特色企业,给外出打工人员优惠条件,使他回家开办企业。榆树台三小刘顺副校长把自家的所有积蓄拿去来开办了一个由他们学校12名留守儿童家长组成的黑板厂,通过刘顺副校长和留守儿童家长的共同努力,他们的黑板远销到内蒙古等地,这不仅为学校、个人增加了收入,也促进本地经济的发展,同时也解决了留守儿童生活、学习、教育等方面的问题。(二)学校制定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营造轻松的教育环境第一,严格执行《吉林省中小学健康教育工作考核标准(试行)》,学校要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使农村留守儿童知道自己的权力和义务,减少各种违法行为和受伤害的事故发生。通过建章立制和板报、墙报宣传,改变农村留守儿童孤独、自卑、胆小的意识,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自制能力,消除不良因素的影响。第二,经常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学校要定期召开有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题会议,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例如:双河乡学校陈国英校长非常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成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组织,每位领导负责不同的年班,做到了责任明确措施得力。另外,每个学期的开学初,还针对他们学校的56名留守儿童做由心理健康教师主讲的专题辅导,教师做留守儿童的知心朋友,并给予留守儿童特殊的关心和照顾,通过老师的情感教育和疏导改变这部分孩子胆小、多疑、自卑、孤僻、不合群、性格古怪、不愿意与他人沟通的现象。其次,要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档案,加大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的跟踪和监控。例如,蔡家镇中心校王金生校长就把他们学校的22名留守儿童建立了档案,在档案中记录了每个孩子父母打工地点、联系方式、监护人情况及孩子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及包保人等等信息,做到了责任到人,做到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让每个留守儿童都能心情愉快地生活,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让这些留守儿童充满自信,学会理解他人,关心他人,从而使这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快乐的成长。(三)建立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使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增强全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的意识,协调村、社妇联组织开展对农村留守的关爱和帮扶,学校要充分发挥教育优势,及时与家长的沟通和联系,提高他们对留守儿童教育的认识。还要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活动提高监护人的综合素质,转变他们的教育理念,帮助他们改变传统的教育方法,增强监护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学校还要定期召开家长会,开展留守儿童联谊会活动,在节假日采取临时父母代为管理农村留守儿童的机制。例如,双河乡学校就开展了亲子教育活动,他们积极与乡、村、社联系,建立了在节假日由优秀的家长组成的临时“父母”把留守儿童带回家,让他们享受着与其他儿童应有的教育,实现了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让农村留守儿童感受家庭的温暖,享受亲情的呵护和抚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