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德育管理大全11篇

时间:2022-04-03 08:11:38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德育管理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德育管理

篇(1)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基础,成功的计划制定是出色完成一学期任务的前提。制定德育工作计划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实现预定的德育目标而采取的规划步骤。学校德育工作是一个科学的管理和实施过程。因此,一个详尽、周密而具体的工作计划,可以使德育工作有序地进行。

组织实施,有力保证

德育工作的组织实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践过程,是德育工作的核心步骤。具体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开辟多种教育途径 德育“首育制”使德育在学校教育中无所不在。在新的形势下,开辟德育工作的多种渠道和多种途径已是大势所趋。学校不仅利用各科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还通过广播、升旗仪式、主题班队会等形式把德育寓于各种教育活动中,寓于课外和校外活动中,寓于社会实践和劳动中,做到知、情、意、行相统一。

学校建立全方位的、立体的德育体系,使学校的德育工作成为一个无所不在的网络系统,时刻都在影响着、教育着学生们,使他们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由懂得小道理到懂得大道理,由不知道怎么做、不应做什么做到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要特别注重教育的艺术 小学德育需要始终如一、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这需要教育者有一定的教育艺术,单靠强压硬管是解决不了问题的,甚至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因此,必须加强对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和班主任的培训。学校引导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一定要把要求前置,要用教师的智慧和工作的艺术,对学生做到循循善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感化陶冶学生的心灵。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日常管理,常抓不懈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就是小学。因此学生的养成教育是德育管理的基础。把德育工作落位于学生的养成教育,目标定位于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充分发挥德育评价的导向和激励功能,引导学校德育工作向纵深开展。

组建学生自律委员会 学生在校抓两个时间段,分别是课上和课间。课上德育重点为学生“三姿”的培养,而课间就是文明行为的培养。学校有一千多人,如果课间仅靠德育干部巡视是不行的,因此选拔培养小干部势在必行。在班主任的配合下,学校从各班选拔出5名认真负责的学生组成一支庞大的队伍。在组织成立之初,首先明确组建自律委员会的目的、意义和不同岗位的不同职责。并且一直坚持每周一次的小干部例会制度,在学校的反复指导下小干部干劲十足。可以说他们的出现大大改善了学生课间无序的状况,为学生们课间出行提供了安全的保障,养成教育初显实效。

注重学习宣传,用舆论引导人 学校利用广播、班主任例会,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学校《养成习惯实施细则》的相关内容,扩大宣传力度,加强常规管理,落实各项管理制度,表彰好人好事,繁荣校园文化,并且做到先进及时表扬,后进批评教育,以促进学生成长,推动学生良好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充分利用评价机制 充分利用好班级中的“好习惯伴我成长”动力小火车的评比,做到每月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公平、公正、公开的评比,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规范自己的行为。通过实践评价机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及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

适时利用评价机制 以德育质量为依据来衡量德育目标达成度。科学的评定可以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与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与推动学校的各项工作和学生的发展。防止片面地以开展教育活动的次数多少和活动的热闹程度等表面现象来评定德育质量的倾向。

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

班级管理重在教师,好的班集体必定有出色的领头雁。班主任队伍是学校的生力军,是学校发展的命脉,更是学校管理和德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因此,德育工作要能顺利地开展,首先得抓班主任队伍建设,提高班主任管理班级的能力和艺术。

篇(2)

德育的实效性是指德育的实际效果。学校德育的实效性是指学校的德育要求能内化为学生优良的思想品德的程度。学生思想品德是影响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内在因素,学校德育管理是影响德育实效性的外在因素。学校德育管理包括德育目标、德育制度、教师德育素质、德育内容、德育方法的管理。本文拟从创新德育管理的视角,探讨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实效的若干途径。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德育目标

学校德育目标是学校德育实效性价值判断的标准和依据,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指南,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德育目标,有利于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提升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学校德育目标的制定一是要使德育目标适应社会发展,符合社会生活要求。二是要使德育目标满足学生品德健全发展的需要。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有根据自己的价值标准追求真、善、美的需要。这种需要是学生进取的动力,道德发展的源泉,也是接受教育、参与活动的基础。学校的德育目标应该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德育目标,特别是德育行为目标的制定要广泛地听取学生的意见,满足学生的这种需求。三是德育目标要与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相适应。学校德育目标标准既不能超出,也不能低于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目标要定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内,让学生通过努力能实现。只有这样,德育目标才能成为学生的自觉追求。

二、创新德育管理制度

学校德育管理制度是学校内部对德育管理行为的硬性规定,是实现学校德育目标的制度保障。多年来,学校德育管理制度在遵循主体性和全员性方面及制度的人性化方面都有所缺失。学校德育管理在注重班主任工作的同时忽视了任课教师和其他教职工的德育管理行为和责任;在对学生进行道德规范的同时,忽视了学生的接纳程度与学校德育目标的一致性:在重视制度钢性的同时忽视了制度与人文关怀的结合。因此,不能充分调动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显性的德育管理制度总是不能内化为师生潜在的道德意识,学校在德育管理工作中收效甚微。因此,学校应明确规定教师和学生是德育工作的主体,规范德育管理,让师生共同参与学校德育制度的制定与实施,不断创新德育管理制度,全面提高德育制度的实效性。

(一)建立全员育人制度

学校全员育人制度就是明确全校教职工的德育工作职责,让教职工主动参与学生管理。同时,制定教职工参与全员育人考核制度,对全员德育工作进行专项检查,将检查情况列入学校年度考核范畴,以此形成学生管理全员化的良好氛围。

(二)建立“三位一体”育人制度

学生的思想是在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综合影响下形成和发展的。学校不仅要有全员育人意识,更要有全程育人意识,要充分利用家庭和社会的德育资源育人。为此,学校应成立家长学校,建立“家校通”平台,定期召开家长会,明确要求班主任定期和家长交流,任课教师适时和家长交流。学校要和执法部门合作,优化校园周围环境。学校还要充分利用校外德育资源,建立校外德育基地。

(三)坚持德育管理的人性化

在强化制度管理的同时,我们还大力提倡在德育工作过程中实行人性化管理。用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关怀备至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个受教育者,努力营造团结、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用公正无私、勤恳敬业、严谨的工作作风去形成班级和年级的凝聚力、向心力;用正值、大度、宽容、慈爱的胸怀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优良思想品德的形成。教师不仅要在学习上关心学生,更要在生活上和思想动态上关心学生,为学生解决生活上的困难、思想上的疙瘩,真正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成为学生心目中可信、可亲、可敬的人。对于违纪学生,我们要做到预防在前,惩戒在后,严格按制度行事,做到惩之有理、罚之有据,让学生心服口服。同时在惩罚之后,给学生以人文关怀,使学生在正视错误的同时又不失去进取的信心。

三、提高教师德育素质

教师的德育素质包括政治思想、教育观念、心理状态、育德能力和人格魅力。教师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管理的主体,其自身德育素质对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德育素质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一)提高政治素养

一个具有哲学素养的教师,如果他在教学中能经常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对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有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学校应关注教师的政治素养,以多种形式组织教师进行政治学习,提高教师的政治理论水平。

(二)转变教育观念

考试分数高的学生最受教师青睐,成绩差的学生总是令教师头痛,应试教育产生的这种学生观在一些教师中根深蒂固。这种以成绩论英雄的学生观严重地摧残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要使教师改变这种错误的、陈旧的学生观,除教师自身加强现代教育理论学习之外,更重要的是社会和学校要改变对教师教学效率和教学能力的评价方式,不能只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教学的主要指标。对教师自身而言,要树立全员发展、全人发展的学生观。教师对学困生要做到:感情投资多一点、学习指导多一点、锻炼机会多一点、肯定表扬多一点。教师对学生个体的评价要全面,要从发展的视角看待每一个学生。

(三)调整教育心态

教师的教育心态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目前学校很多青年教师来自于独生子女家庭,他们在顺境中成长,有强烈的自尊心,心比天高,做事急于求成,承受挫折的能力差。他们往往把因生活和工作中的不顺产生的不良情绪带进课堂,形成师生情感上的对立。为了防止将不良情绪带进课堂,教师要适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情绪,进行必要的心理移情换位,做到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宽容学生,与每一个学生平等相处。

(四)提高育德能力

教师的育德能力包括解学生、把握德育内容、灵活运用德育方法、心理辅导、后进生转化、德育环境创设、德育研究等能力。教师育德能力的提高一是靠自身的不断学习和实践。二是要有计划地进行专项培训。三是传、帮、带。一些学校在新老班主任之间进行师徒结对,签定师徒合同是提高青年教师育德能力的一项有效措施。

(五)增强人格魅力

如何培养教师的人格魅力?从教师个人角度来看,首先要加强自身修养。教师不仅要有崇高的精神境界,而且还要有得体的言谈举止。因此教师应选择健康的人格理想作为发展价值的参照系,从点滴人手,自觉加强各方面的修养,不断完善自己。其次要丰富文化底蕴,强化教师人格根基。教师必须不断潜心学习,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不断地提高和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教师的知识愈丰富,其个人对知识、科学、生活的态度就愈鲜明,学生就会从教师身上看到智慧的光芒,敬佩之情就会油然而生,教师追求知识的精神就会内化为学生的学习行为。再次,教师要以“平常心”对待一切事物,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接纳他人,以诚待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要扬长避短,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要热爱教育工作,为提高工作质量不断提高自己;要期望适度,步步落实目标,不断体会成功的快乐,增强自信心;要培养多种兴趣与爱好,陶冶情操,提升思想境界。从学校方面看,学校应该创造一个健康的校园环境,为教师个体人格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例如,在政治学习中引导教师处理好职业与事业的关系,缓解个体与社会的矛盾冲突;建立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促进教师心理健康发展,等等,这些举措都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自身修养,使之形成令学生钦佩的人格魅力,并以之影响、陶冶学生。

四、创新德育工作内容

中学德育工作内容包括政治思想教育、伦理道德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在组织具体的德育内容时,我们一定要考虑德育对象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加强德育内容的针对性,要直面社会现实,严防德育内容的空洞性和单调性,开展一些能感动学生心灵的活动,实现德育认知、德育情感、德育意志、德育信念、德育行为的统一,保证德育内容的实效性。例如,我们可以用抗震救灾中涌现出来的模范英雄的感人事迹来对学生进行人生观和世界观教育;可以请人们公认的道德模范来校做专题报告,对学生进行伦理道德教育;可以聘请公安部门的领导担任学校法制副校长,对学生进行遵纪守法教育;可以组织形式多样、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等。

五、创新德育工作方法

德育方法是德育内容产生教育影响的手段,是实现德育目标的必要条件,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在学校德育工作中,以往德育工作方法单调、形式化比较突出,特别是德育过程没有遵循生活化原则,德育实践活动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脱节,制约了德育实效性的提高。因此,学校德育实践应在遵循生活化原则的前提下,注重挖掘德育资源,做到课堂渗透有新意、课外活动有新路,关注学生真实全面的学校生活,充分利用德育机会,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

(一)创新班团活动

改变传统的班团活动课,使之不再只是班主任训话和班级工作安排课。让班团活动课成为学生辩论、演讲、研讨、交流的场所,一课一主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心理需求,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参与,通过充满知识性、教育性、趣味性的活动,叩击学生心灵,激励其奋发向上。

(二)创新德育活动

学校德育活动是学校德育实践的重要内容。为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学校应结合学校实际设计一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体现时代特征的德育活动,组织全校学生参加。例如笔者所在学校开展的爱心积累活动,让学生以班为单位收集校园内的各种垃圾,交学生会统一组织出售,将所得款项用来资助贫困学生,就是一种富有创意的德育活动。

(三)开设校外德育课堂

篇(3)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2-0088-02

德育管理,重在德育,它的目的在于培养一个心灵健康的人。为此,笔者在德育管理领域内引进了关心理论。关心,才是一个教育者应该持有的最根本的态度。

一、关心型德育管理的概念界定

1.关心的含义

要对关心型德育管理进行概念界定,我们首先必须了解关心这一概念。何谓关心?

诺丁斯认为“关心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的关系性”。关心意味着一种关系,“它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两个人(作者注:关心者与被关心者)之间的一种连接或接触”。而且关心者与被关心者必须具有如下的条件才能构成关心关系:(1)W关怀X。在这一过程中,关心者即W的心理状态是以专注和动机移位为特征的。专注是指关心者对被关心者的开放的、不加选择的接受;而动机移位则是指关心者感受到了被关心者的需要,同时也感受到一种要帮助他的愿望。(2)X承认W关怀X。在这一过程中,被关心者即X显示了接受(接受他人的关心)、确认(显示接受了关心)、反馈(这种确认反过来又被关心者所认知)的心理状态。只有满足这样两个条件,关心的关系才能得以完成。

为了实现这样一种关心,诺丁斯认为应该“把关心作为线索,贯穿生命最本质的部分,连接那些我们真正重视的东西:激情、态度、连续性、忧患和责任感”。在组织这些不同形式的关心时,必须注意关心的“目的的连续性、地点的连续性、人的连续性、课程的连续性”。

2.关心型德育管理的含义

在明了何谓关心之后,笔者尝试这样来界定关心型德育管理:关心型德育管理是指教育者以关心为指导思想,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组织、指导和协调,在管理过程中,学生接受了关心并反馈给教育者,最终的目的在于提高德育效绩,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关心型德育管理的原则

1.关心主导原则

这是关心型德育管理的核心原则,它必须贯穿整个管理过程之中。目前德育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以党代政、德育与行政管理互相脱节、教育的不一致、信息反馈不灵、管理方式单一封闭、管理上重形式轻效果等缺点都是管理过程中缺乏关心导致的。

2.多层次原则

关心也是有层次的。诺丁斯认为关心应该由近及远,首先是关心自我,然后关心最亲近的人、关心所有与自己有关系和没有关系的人。关心非人类的生命,关心人类创造的物质世界,关心环境,到最后才应该关心意识形态的知识。根据此理论,笔者认为,我们在实施关心型德育管理时也应该有层次,不能要求学生一开始就有崇高的理想。可以遵循多层次原则,首先做到爱自己,而后逐渐的提升自己的德育情操,做到爱他人,爱环境,爱学习。

3.互动原则

关心最根本的特征是一种关系,是一种互动的关系:(1)W关怀X;(2)X承认W关怀X。这就要求关怀的双方必须进行互动,及时了解对方的想法。放到关心型德育管理中来,就需要领导层面互通有无,需要领导者和学生及时沟通。

4.连续性原则

关心是个连续的过程,教育中的关心必须建立在一种牢固的信任的关系基础之上。这就决定了在德育管理中必须保持连续性,包括目的的连续性、地点的连续性、人的连续性以及课程的连续性。

三、关心型德育管理的方法

1.榜样

诺丁斯认为榜样是实现关心的关键因素。“教育学家和学校管理者不能以讥讽和威胁的手段迫使教师去关心他们的学生”,只能通过“向学生展示在自己的社会关系范围内怎样去关心”。这种方法同样适合德育管理。

在德育组织的过程中,我们要确立目标、组建机构、组建队伍、制定制度;在实施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学科渗透德育目标、通过活动补充学科教育的不足、通过家校合作确保教育的一致性。无论哪一个环节,我们都不可避免地成为榜样。而当我们成为榜样的时候,就要时刻提醒自己的言行必须是以关心者的姿态出现,我们所面对的对象是学生。“以关心者的身份对学生的需要做出反应,这是源于我们内心的道德反应”。

2.对话

所谓对话,参与者在对话的开始并不知道对话的结果,是一种开放性的交流。它的作用在于能够帮助人们养成一种习惯,就是在做出任何决定之前,必须充分地占有信息。因此,它可以让对话者双方建立一种充满关心的关系。

在德育管理过程中,我们要确立德育目标,就必须了解学生到底能达到怎样的目标,对话是最好的途径;我们要制定制度,就必须了解学生需要什么样的制度,同样需要对话来实现这种沟通;我们要通过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目标,对话仍然是很好的教学方法;我们要进行课外活动渗透德育管理,还需要对话来协助;家校合作,同样是由对话来沟通学校家长的关系。“对话是双方共同追求理解、同情和欣赏的过程”。

3.实践

“关心的实践活动应该有助于变革学校并且最终变革我们的社会”。如果时间囿于现行的学校结构,那这种实践就失去了它的关心意义。

我们在进行德育管理时,无一不是实践。但我们必须时刻记住我们的关心主旨,让我们的行为充满关心,否则,实践就会扭曲。假如我们制定目标只是从教育者的角度出发,而不考虑受教育者的水平,那这种实践就不是关心;假如我们通过学科来渗透时,通过考试打分这种形式,很有可能让本来蕴含着关心的课程变成了竞争,从而失去了关心的本来含义。总之,实践活动应该在新的理念下进行。

4.认可

在德育管理的过程中,当学生做出关心行为时,教育者还必须鼓励他发扬光大,这就是认可他的做法。但是假如学生做出了本来应该受到谴责的行为时,教育者是不是还能够体现出关心呢?我们可以试图通过对话了解他这么做的动机,这才是我们关心的开始。教育者应该传递一个清楚的信息:我不赞成你的做法,但是我肯定你的动机,这是另外一种认可。学生从这种认可中能够感受到关心:他知道我的本质是好的,我只是这次的行为不合适,我还能够改正。

必须说明的是,这几种关心型德育管理的方法并不是在德育管理的某个过程中单独的出现,而是贯穿于整个德育管理过程之中,在某一个环节中可能会同时运用几种方法。它们的共同点就是体现出对学生的关心,促进学生的心灵健康。

参考文献:

[1]赵翰章.德育论[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

篇(4)

本人对精细化管理有这样一个初步的认识:管理制度化,考核数量化,运行流程化,操作标准化,品质精良化。也就是在日常管理中,要求每一个步骤都要精心,每一个环节都要精细,每一项工作都是精品。德育管理也属于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其管理也同样要精细化。前些天,我打开内网主题班会的一个视频文件,里边的气氛一下子感染了我,触动了我的灵魂。

视频1:207班的主题班会“让世界充满爱”。会场气氛随着主持人声音此起彼伏,随着主题歌的歌声而走向......当我看到同学们自觉地、充满自信地、开心地流露在脸上把父母给的零用钱、省的伙食费放入募捐箱时,当我得知一个班的学生们竟捐了一千伍佰多元时,我好感动,我的心灵仿佛得到了一次净化。他们中有的人家庭并不富裕,但他们还是献出自己的一点爱心,把关爱给了更需要帮助的同学们。

有句歌词唱的好:爱是一道光,如此美妙;爱使我们心灵相通;爱使世界不再孤单。让你我伸出温暖之手,让世界充满爱,让生活中处处开满真、善、美的鲜花。

视频2:201班主题班会“保护环境”。当我再一次看到同学们自信的面孔,坚信不移地在横幅上签上自己的承诺和心愿,我又被他们的行动所感动。“有了美丽的环境才有健康的人类,有了人类才有文明的社会,环境-―人类-―文明这三者是息息相关的。一个人不能离开水、空气、阳光、树木等等,这些资源一旦缺少,就会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威胁”。是啊!人类向往美好的环境,期待清新的空气,这是人类享受的权利。同学们争取这样的权利,愿意投身于这样的活动之中,使自己心灵得到了净化,思想进一步升华,从而意识到“人类只是大自然中的一员,人类的一切危害自然行为最终都将会受到自然的惩罚”,多么精辟的语言。通过参加活动,他们有了忧患意识,忧患地球,忧患人类,忧患国家,忧患身边的环境,我们真该为同学们拍手叫好。

环保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如果连保护环境的意识都没有,就更不要提什么保护环境了。环境保护的意识不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也是靠后天养成的。我们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随地吐痰,不胡乱丢废弃物,把丢弃的物品分类放进垃圾箱。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的。我们大家不要为了自己的方便,给我们的环境再添任何伤疤了,要知道臭氧层正在被破坏,人类生存正在受到威胁。

篇(5)

素质教育汇集了中外先进教育的优点,顺乎时代潮流应运而生。素质教育顾名思义,应该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的教育,或者说指教育者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充分发掘人的天赋条件,提高人的各种素质水平,并得到全面充分和谐发展的教育。简单地说,素质教育的中心就是“两全”,即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主动发展。同志说过:“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教育,是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归宿。素质教育要求使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然而,创设学生主动发展的氛围是什么?无疑是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目前,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已成共识,但在德育方面,学生作为主体的存在仍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只有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素质教育,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尤其是注重学生作为主体的人的基本素质的提高。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学校德育工作也遇到了新的挑战。比如学校外部环境的变化、科技创新与电脑网络的普及、教育自身的变革等等。面对新世纪的挑战,面对新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我们认为应更新教育观念。更新观念重点体现在一个重视、两个克服上,即学校教育不仅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克服形式主义倾向;更新人才观念,克服用一个模式培养人才的倾向。必须树立为受教育者今后的终生学习打好基础的观念,树立为受教育者成为一个合格公民的观念,按李岚清同志提出的“六个学会”教育、培养、训练学生,即教育、培养、训练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和创造,学会生活,学会审美,学会健体。因此,学校必须提高认识,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应以管理育人为目的,以学生为德育主体,充分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学校德育管理实效。

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应相信学生是发展的主体

(一)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学校德育应作出相应的调整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更是发展的主体,有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教育者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相信学生,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将各方面的教育内化为学生发展的自觉需要;承认学生的差异,通过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发展。首先,落实德育民主化,使德育方法由单向灌输向平等交流转变,落实德育民主化涉及教师与学生教育观的转变。教师要深刻认识到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每个人都需要学习和提高。教师要敢于承认自己在某些问题上不如学生。充分认可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分辨能力。相信他们在某些问题的认识上有超过自己的思考,主动与学生交流,虚心接受学生意见,与学生平等沟通,共同提高。学生要消除对教师、对家长的依赖思想。真正认识到自己是个人道德生活的主体,以对本人负责的态度和责任感,主动进行道德学习,自觉磨炼道德意志,积极投身道德实践。以一种积极进取自觉成长的生活观,与教师相互探讨,共同思考,日益走向道德成熟。以这样的德育观为指导,学校德育方法可以采取民主对话、主题辩论、质疑答疑、师生研讨、情感沟通、心理咨询、两难问题抉择、价值观辨析等方法。总体特征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调动双方积极性,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双向互动,实现道德的共同进步。其次,落实德育实践化,使德育方法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道德品质的形成动力来源于新的道德需要,新的道德需要产生于具体的生活实践。脱离实践,学生的道德需要就会枯竭。

(二)把握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道德品质的形成规律是由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共同组成。即认识是基础,是对品德内容的"知与不知"的环节。情感和意志是关键,是品德认识和行为之间的桥梁,学生对品德内容理解之后才能升华为品德情感,是对品德要求“为什么要这样做”的理解问题;具有了品德情感,并在日常中不断实践品德要求,坚持磨练,这就体现品德意志。行为是目的,是道德品质的落脚点,学生在认识与理解品德要求之后,通过坚持实践,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这样才能形成品德行为。道德认识的形成是品德形成的第一步,道德认识的形成包括道德观念、原则、信念和观点的形成,以及运用这些观念去分析道德情景,对人对事做出是非、好坏、善恶的道德判断。道德认识的掌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我们要根据道德知识与道德评价的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加以培养。例如:给学生进行道德实践的机会;结合实例形象地进行榜样教育;促进学生道德观念的发展等等。而道德观念的发展,正是主体对善恶、良心、荣誉、正直等道德规范的认识的变化。道德情感是形成道德信念的重要心理因素,是使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动力和催化剂。学生的道德情感需要教育工作者热情、积极地予以引导和培养。一是丰富学生有关的道德观念。教师可以通过言语启发刺激学生的情绪,使他们的领会道德要求的同时,伴有积极或消极的情绪体验。二是充分发挥优秀文艺作品与具体生动事例的感染作用。三是要注意阐明道德要求的概念与观点,提高学生的道德理论水平。四是注意学生情感的自我调节能力。学生在具有了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的条件下,是否会产生相应的道德行为往往取决于道德意志。例如,认识到拿别人东西不对,也感到羞愧,但还是出现了偷盗行为,这就是道德意志薄弱的表现。因此,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坚强道德意志培养,使之能抵御各种诱惑,能克服困难,坚定道德目标,坚持道德行为,最终达到目标。如果道德教育仅仅满足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却不能使学生付诸于道德行为,这样的道德教育只能半途而废、收效甚微。学校道德教育必须重视学生道德行为的培养。以往学校德育往往局限于课堂教学,满足于讲解道德知识,对学生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培养相对薄弱,造成相当一部分学生道德认识不少,道德行为却不多。改变这种局面,学校德育必须打破单一的课堂讲授模式,开发、推行多种多样立体化、开放式的德育模式。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投身于火热的社会生活,体验复杂多变的社会道德情境,尝试进行道德抉择。学生在与人交往中体验情感,在克服困难中磨炼意志,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履行道德行为。

三、尊重学生个体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德育措施

(一)以学生为主体的德育管理,是尊重学生个体实际的重要体现德育方法是实现德育目标,完成德育任务的手段和途径,是教师与学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媒介和桥梁。通常的学校德育工作中,重视教师居于重心地位,重于德育教师队伍的建设,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特别是忽视德育学生队伍的培养。比如,学校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德育管理模式,在开展德育管理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德育管理队伍的作用,实行学生自我管理,必须通过学生德育管理队伍的组织,落实他们的职、权、责。对他们要鼓励、支持、帮助、信任、放手。只有重要复杂的事件,学生处理确有困难时,老师才出面处理。任何时候不拆台、不阻碍。这样才能创造提高学生组织管理能力和自我管理意识的培养环境。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呈多样化、复杂化。不深入学生群体之中调查,难以了解其动态。学生的心态、想法、秘密等,只有学生才能更了解。因此,作为学生去扮演管理者和监督者,学校德育管理更广泛更全面更合理更具实效。本人曾对在校30名学生做过“是否接受以学生为主体的德育管理模式”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德育管理模式是否使管理更广泛更全面更合理更具实效”的调查问卷,结果表明,85%以上持肯定的态度。

(二)制定德育管理措施,要体现实效性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所处的地位具有两重性,学生既为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因此,学校在德育目标、任务和内容的制定时,既要遵循社会发展的要求,又要遵循学生思想形成的规律,符合学生个体的年龄、学识、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特点。防止造成“高不成低不就”。同时,学校又要注意做好规划、组织、督促和指导等工作。例如,根据《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细则和国民公德与行为规范的要求,强调学生的品德能力的形成。我校从重视学生德育主体的角度,制定了以“争当文明学生,争创文明班”为主线的德育管理网络。“文明学生”的要求是:学生做到文明有礼、团结友爱、爱班爱校、尊敬师长、勤学守纪。“文明班”的标准是以当月班级日常行为规范评比得分平均每天达95分以上。文明班额不封顶,以激励学生人人为班出力,自觉为班添光彩的思想意识和积极性,使学生从实际行动中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品德意志。整个德育管理体系充分体现实效性,为发展学生德育主体作用奠定了基础,有力地创设了良好的校风。

(三)班级管理既要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又要创新在班级管理上,我们鼓励班主任改进传统的管理模式,即克服只有集体而没有个人的观点、只靠几个忠实听话的班干部监控的方法、学生的优劣取决于是否听话及“执行命令”的快速和准确程度的评价等。应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自我管理和主动发展,不断创新班级管理。我校要求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贯彻好以下几点。第一,在教育目标上,培养一个好的班集体,就是要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权利,共同参与班级的管理,允许学生在不违反大原则的前提下,可以发挥自己的个性,尊重差异的存在。创设有利于自主管理的氛围,把班级管理的自逐渐交给学生,引导学生逐步会管理和自我管理。第二,在管理方法上,要充分发挥学生在管理过程中的主体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行大家轮流当班干部,或民主选拔班干部,优者留任的方法,给每一个学生以表现的机会,人人都当班级主人,个个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第三,在教育评价上,应认为学生个个有特长,人人都是可造之才。要求每个人在自己的成长历程中天天有进步,期期有发展,而不一味与他人作横向比较。

四、确立以学生为德育主体的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以“德育主人”活动形式,确立以学生为德育主体的观念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在德育过程中应当重视学生主体的存在,注意发挥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道德进步的“闪光点”,充分体现学生德育主体性,调动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开展教育与自我教育,管理与自我管理等活动,引导青少年一代健康地成长。我校在开展“争当文明学生,争创文明班”的德育实施中,主要以“德育主人”活动形式去实现。坚持以学生为德育主体,发挥其主体作用,学校德育领导小组负责调控、督促、引导学校学生德育管理队伍参与学校日常管理。学校学生德育管理队伍主要由晨检值日生、集会两操升旗评分员、礼仪天使、课间纪律评分员、清洁卫生小卫士、校外监督小组组成。学生德育管理队伍的建立取消以往由班主任推荐学校委任的做法,而是在学校考察后形成较为固定的少数骨干之外,采取以人人轮流参加学校德育事务管理为原则,发动全体学生自愿报名参与。通过“德育主人”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锻炼,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管理与自我管理能力;通过管理与自我管理提高受教育的力度,扩大德育的影响力;让学生扮演德育主人公角色,创造学生主动发展的机会,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

(二)培养学生德育管理队伍应形成有效机制要培养学生德育管理队伍,教师要起主导作用,要注意对学生的培训,在培训中必须使学生明确德育管理工作的要求和目的。学生德育管理队伍立足做好每天的常规管理,坚持天天检查、记录,每周小结公布,每月总评表彰,期末评优,进行量化考核。德育领导小组做好三点工作:一是使学生明确要求任务和意义,教育学生要管理好他人必须自我管理好,树立“我是学校主人”的光荣感。二是做好对学生德育管理队伍的培训,并指导和支持工作,使学生明白具体做法,并且敢干实干。三是不断总结分析,注意表彰先进,形成激励机制。

篇(6)

一、制定德育工作计划

(1)制定德育目标。德育目标是小学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缺少它就象在大海中迷失了方向的船只一样,一切德育活动将无处着手。

(2)制定德育工作的内容及实施步骤。德育工作内容应根据小学的德育目标来确定,使内容符合于培养目标的要求。对小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应当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及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等放在重要位置。

(3)确定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是影响小学德育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经验告诉我们,只有针对德育的固有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以及发掘学生自我教育的潜力,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才能增强德育效果。此外,计划阶段还要充分考虑小学生好动、争强好胜、经验不足和体力不强等特点,注意德育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多种意外事故,做到心中有数,防患于未然。

二、组织实施

(1)建立健全小学德育管理网络和统一的指挥系统。学校应建立在校长领导下的,由校长、党支部(总支)书记、部分师生、家长代表等参加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其职责是组织校内外各方面的力量,协调校内各组织、各职能机构以及学校与家庭、社会间的关系,宏观指挥并指导德育工作的进行,监督检查各方面的工作,做好德育质量的评定以及总结等工作,这是进行德育工作的组织保证。

(2)开辟多种教育途径,使德育在学校教育中无所不在。在新的形势下,以往的仅通过思想品德课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单一途径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教育工作的要求,因此,开辟德育工作的多种渠道和多种途径已是大势所趋。学校除了上好思想品德课外,还应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和全体教职工的作用,把德育寓于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寓于课外和校外活动之中,寓于社会实践和劳动中,做到知、情、意、行相统一。

三、质量检控

(1)制定德育工作的质量标准。质量标准是衡量工作及成果的尺度,没有它,就失去了参照度,也就无法做出科学的评价。制定小学德育工作的质量标准应根据小学德育的目标及国家颁布的相关规定。

(2)加强德育质量的检查与控制。德育质量的检查是通过调查统计、测量等方式对学校或班主任德育工作与德育成果的质量进行分析、检查的过程。检查可分为平时检查与阶段检查,全面检查与专题检查等,并把通过检查所获得的实际资料和发现的问题进行认真的分析,从教师、学生、德育资源、德育手段、德育管理及德育环境等方面寻找影响德育质量的各种因素。然后制定相应措施,进行有效地控制。德育的质量控制是通过对影响学校德育质量多种偶然因素与系统因素施加干预,而使德育质量向理想的方向发展的重要手段。德育的质量检查是德育控制的基本依据。

(3)德育质量的评定。它是对小学德育工作与德育成果作出评价,并以德育质量为依据来衡量德育目标达成度的一项工作。科学的评定可以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与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与推动学校的各项工作和学生的发展。’要防止片面地以开展教育活动的次数多少和活动的热闹程度等表面现象来评定德育质量的倾向。评比是激励人积极向上,开拓进取的好方法。评比只是手段,导向才是目的。而且评比的过程也是德育渗透的过程。对学生的评比要抓“三头”带全校,期末,学校对三类学生代表表彰:进步大的学生,兴趣特长获奖学生,三好学生好干部,针对不同情况正面引导,鼓励他们全面发展,更上一层楼。同时,分别让他们代表在校会上发言,带动各类学生前进。激励其他学生争做品学兼优,全面发展,有个性特长的好学生。

四、总结创新

一个月的德育计划完成后,要及时进行总结,总结要以德育工作计划为依据,用科学的理论做指导,发扬工作中的成绩,寻找差距。因此,总结可以积累德育工作经验,提高德育管理水平。它不仅仅是为了回顾和总结前一段工作的实施情况,最为重要的是依据以往的经验,结合下一阶段的实际,制定出更加科学的,更加完美的德育工作计划。

因此,总结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又是促进德育管理科学化的一条基本途径。小学德育管理除必须重视以上四个环节之外,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要不断提高小学德育工作队伍的素质,使他们明确德育目标和任务、增强责任感,通晓思想品德教育的艺术。其次,要切实处理好小学德育工作中各方面的关系。由于德育工作细致复杂,牵涉面广,因此,一定要协调好教书与育人的关系,教师与学生间的关系,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关系等,以形成教育的合力。再次,德育管理工作一定要贯彻方向性、统一性、示范性、连续性、吸引性等原则。

总之,加强小学德育管理,不断提高德育工作水平,是促进小学教育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前提,也是小学德育工作实现规范化、系列化、具体化、制度化的重要保证。同时,也只有切实地抓好小学德育管理工作,才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才能使小学教育真正高质量地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孟涛.小学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董祥智,萧斌衡.学校管理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3

[3]孙莉莉.网络对学校德育上作的挑战及应对[J].教学与管理,2010.

篇(7)

二、明确责任,调动每位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

发挥德育组织作用必须明确学校各类人员德育工作职责,调动广大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使德育工作落实。要调动全校教职工的积极性。以提高学校全员德育能力为核心,以班主任队伍建设为重点,继续加强学校德育队伍建设。对班主任工作出色的同志在评先、评职、晋级等方面优先,大大调动了班主任的积极性,使我校班主任队伍稳定。学科教师是不容忽视的德育工作者,学校提出要在学科教学中以知识为载体渗透德育。各学科德育以知识为载体,能实现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效果。为此,学校制定了科任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以及配合班主任抓好班级工作的具体要求,并对他们的工作制订了奖励机制,同时也把他们此项工作的好坏纳入每学年的考核中。

三、积极开展""建设工作,强化育人功能

实施""的关键是教师,课堂教学是实施""的主渠道。拥有一批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珍爱生命、懂得生存技能、热爱生活的教师,才能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的意义、主动去学习生存的本领、体会生活的价值,因此,抓好德育课程(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学科渗透德育工作。开发校本补充教材,切实加强学科德育渗透工作。如今学校已结合实际,将""教育实施方案,归入学校工作计划,为以后""的全面推行积累丰富的、有效的经验。并进一步完善《东辽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评价标准》,继续做好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指导与测评工作。做好《东辽德育之窗》简报稿件的征集和发行工作。高质量,高效率地宣传全校在""建设中的好作法、好典型,加大德育工作宣传力度。

篇(8)

老师做好表率,以德育人

学生在学校所接触的是同龄人与老师,而学生往往将老师作为自己的表率。所以,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会对学生造成影响。因此,老师要每时每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在教育学生时要以德服人,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向学生传达好的品德。在老师严于律己的时候,学校也要通过对老师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来提高老师的素质,这样,才能给学生起到很好的表率作用。

制定奖励制度,鼓励学生

学校一方面要教育学生的品德,另一方面也要制定相关的鼓励措施,使学生有动力、有激情向好的方面学习。这里的鼓励措施针对的一方面是学生,一方面是班级。学校对于思想品德好、同时做过好人好事的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奖励,这种奖励对于鼓舞身边的同学是很有帮助的。此外,也要进行以班级为单位的奖励制度。以班级为单位,可以在鼓励学生品德进步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而集体荣誉感也是德育工作中所要培养的。所以,制定以学生与以班级为单位的奖励制度是十分可行有效的。

结合学生家庭,共同教育

篇(9)

--单一招生制度与学生的全面发展存在着“反差”;--改革的社会现实与学校传统的德育内容及方法存在着“反差”;--开放的社会环境与学校德育相对封闭性存在着“反差”;--学校的正面教育与社会的负面影响存在着“反差”;--学校全面发展的目标与家长的单一要求存在着“反差”;--学校德育的不变性与青少年学生思想的时代性存在着“落差”。

总之,改革开放的社会大潮,一日千里。我们教育的航船却慑于大潮冲击,蹒蹒跚跚前进,有的学校不思适应而遁入桃花园里,颇赞尝高打院墙。紧锁大门,有封闭式,所谓“桃花园里好教育”。

面对学校德育层层困惑,我们认为需要采取必要的对策。与市场经济的潮汐共涌,与时代脉搏共振,对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改革招生制度的德育考核,促进德育工作的加强和落实。

升学考试是个“指挥棒”。现存的高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招生主要是凭文化考试成绩录取,至于德育素质却很少考虑。这种招生制度必须改革,增加德育考核成绩的录取比重,才有利于德育工作的加强和落实。

1、可通过学生座谈,问卷了解,班主任的反映等途径,对考生进行品德考核,作为录取新生的第二大依据。

2、取消不切实际的“三好”生,“优干”生的优惠加分。

3、改革政治课考试办法,政治课成绩要与平时思想品德表现挂起勾。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使德育工作落到实处,使社会、家长都来关心德育。

二、面向改革时代,转变教育观,改革教育内容。

1、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我们教育的对象是改革开放时代的青少年,要确立符合商品经济发展需要的德育观点。这就要做到既坚定社会主义方向,又必须剔除形式主义和“左”的影响;既要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又必须借鉴外国的伦理道德教育;既要进行艰苦创业教育,也必须进行消费教育等。

2、要压缩超越当代少年思想接受能力的部分德育内容,增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观念的新知识,贴近时代,贴近学生生活和思想实际。学生是社会大环境中学生,脱离现实的德育,是收不到好效果的。

3、要建设好一支有时代特点的德育队伍。搞好班主任,政治课教师,团干部的培训。

三、走向社会,建立基地,变学校德育封闭式为开放式。

改革开放的年代,学校封闭式的德育当然是行不通的。应引导学生走向社会,了解和认识社会,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去看待林林总总的大千世界,从而锻炼学生的生存能力。

要充分利用本地的德育资源,建立德育基地,对学生进行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特别是要以市尝商店为基地,进行改革开放的商品经济观念教育,提高学生的商品意识,培养学生将来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

四、优化教育环境,建立学生、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1、公安、文化和教育部门要共同整顿文化娱乐、书刊市场,清除“病菌”,净化育人大环境。

2、建立社会德育管理委员会。

可由当地政府、团组织、学校、家长等各界代表,吸收退休干部和教师组成。

篇(10)

他们认为,人的成长阶段不同,对做人的要求也不同。初中阶段是基础教育阶段,这就决定了初中阶段要进行的是社会上每个人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教育。据此他们设定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学做“文明人、现代人、爱国的人”。

二、内容布置贴紧学生生活

首先制定了学生在校一日生活的行为准则,包括自行车排放、出勤、自习、早操、眼保健操、教室、责任区卫生、校园礼仪、公物保护等18个项目。其次,针对学生随着交往范围的扩展所碰到的一系列道德困惑进行教育,例如,“如何处理和父母的关系”;如何发展和同学的友谊”;如何和异往”等。他们及时抓住这些新问题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在解决这些新问题时把握人和人相处时的道德准则。他们还注重把道德教育贯穿在学生参和的每一项活动之中,做到事事有教育,时时有教育。

三、外在规范管理和心灵塑造教育相结合

有关探究证实摘要:初中年龄段学生的道德行为主要是出于外部压力和自我意识交互功能的结果。那么对这一年龄段学生的教育就要将外在规范管理和心灵塑造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他们在外在规范管理上抓住两点摘要:

一是严格练习。每年重点在初一开展行为习惯的练习,由学生在形象直观的教育中,领悟和把握正确的行为方式,并通过反复练习准确而熟练地去执行行为规范。

二是加强管理。在管理中突出“严”“新”“恒”。“严”体现在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及奖惩制度,使学生感到学校的规章制度必须遵守,不得违反。“新”体现在管理过程中不断出新点子想新办法,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接受状态。等“恒”体现在管理过程中,包括计划、实施、检查、总结一环紧扣一环,善始善终,一轮管理过程结束后,新的一轮管理紧跟上,使学生在这种常抓不懈、循环往复的管理中由不经常的道德行为转变为经常性的道德习惯。心灵塑造教育方面制定了一套从初一到初三的系列教育行动方案,这个方案有以下几个特征摘要:(1)强调做人的最基本道德,例如,遵守纪律,团结同学,关心集体,热爱祖国,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等。(2)根据学生年龄的增长,心理和思想道德的发展,由浅人深、由低到高分层次地布置德育内容,这种布置不仅适应学生心理、思想道德不断发展的状况,同时也体现了教育的功能。(3)以活动为载体。通过看电影、讲故事。

讨论会使学生熟悉道德准则,激发学生向真、向善、向美的道德情感;通过军训、义务劳动、家务劳动、春游、参观体育比赛等活动使学生体验道德准则。此外,他们还开辟了心理素质教育的新领域。主要工作有①举办心理素质教育讲座,介绍心理健康的有关常识,②根据学生实际存在的“心理脆弱,不能承受挫折”、“考试焦虑”等普遍新问题设计教案,利用班会对学生进行辅导。③建心理咨询室,对个别心理新问题进行辅导。

四、正确把握主导和主体的关系。

他们认为教师要发挥主导功能,关键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首先要把学生看成一个正在成长中的人。从这个观点出发、就能够制定出适合其年龄心理特征的教育方案;其次,要把学生看成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从这个观点出发,教师的主导功能就在于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判定、选择、实践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出主体的能动性,使道德规范顺利向学生主体转化。再次,要看到学生是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环境里的人。从此观点出发,教师主导功能体现在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上,使学生将来走向社会以后也能够把握住自己人生的方向。教师只有在全面客观地熟悉学生的基础上,围绕发展学生主体性潜能组织德育活动,才能使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

基于选择的熟悉采取的主要办法有摘要:

(1)改进班会,强调改变教师一言堂、表演式、表决心式班会,提倡主体参和式班会,并为班主任提供主体参和班会范例。

篇(11)

我从05年参加工作到现在,担任班主任工作将近六年,在这六年当中我深深的体会到:班主任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先锋,在整个学校的教育体系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班主任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与学生接触的机会是最多的,是学生模仿、学习的直接对象,班主任的言谈举止,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要做好班主任工作,我认为德育工作必须放在首要的位置,学生的思想道德会直接影响到整个班级的管理。以下是我这些年来对于德育工作的几点体会:

1.关爱能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能够促进学生思想、行为的改变

俗话说得好“爱是连接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桥梁”。教育的基础是爱,在我选择了教师这一份职业时,也深深地明白自己身上担任着培育祖国下一代的责任。我要用爱去教育每一位学生,用爱去温暖她们幼小易碎的心灵。

我班有个比较特别的学生,叫罗欢。很聪明,但爱逃课,还爱撒谎。对于这样一个孩子,让人真是又爱又恨。这天,罗欢又是最后一个来到教室,他已经习惯每天最后一个进教室了。我从教室走了出来,微笑着把他请进了我的办公室。他也很自觉地跟着我进了办公室。我轻轻地拉他到身边,看着他,他也很无奈地看着我,我知道这是他惯有的表情。我询问:“今天怎么会来那么晚啊?”

“……”

“是你起来的晚了?” 无语,摇头。

“你家住的远?” 继续无语,摇头。

“你不想来?”

“不是的。”终于发话了,我松了口气。

“是不是又肚子疼了?还是头疼了?”

“都不是的。”

“那你上次那肚子疼是……”摇头。

“上次是装的?”

“上上次是真的胃疼,上次还有前一次是装的。”哦,是这样。

“为什么要装啊?是因为来晚了吗?你来晚了老师骂你了吗?

“没有。”

“你肚子疼,老师怎么会不管呢?这么严重的事情你知道老师有多担心啊,昨天因为送你去医院,老师都没来得及吃早饭呀!”

“我知道的。”说着,眼睛里尽是泪珠。

“男儿有泪不轻弹,你怎么说掉就掉了啊?赶快把眼泪擦了,老师知道你的胃不好,有时会疼,你可以尽管来和老师说,老师这里药都有,如果你因为这就找理由不来上学的话,老师有多难过呀。对吗?”

“我觉得对不起老师了。”说出这么一句话,我都惊讶了。

听他说这句话,我意识到这孩子还是懂事的。“你没有对不起我啊。你是对不起你自己了。你知道吗,其实你一直都很聪明。你看你的周记,文通字顺的,每一句话都那么精彩。考试成绩也不差,两天没来,还照样和别的同学考的一样好,就说明你真的是聪明的,但是一个人只靠天生聪明,不再用功,那是没用的哦,知道吗?”接着,我又给他讲了伤仲永的故事,说完这些后,没有再多说,示意让他回教室里。

在下一次的周记里,他写道:“我会按老师说的去做,我要做个好学生,让同学们都刮目相看,更不能让老师失望。”看着他的周记,我感受到了,老师的关爱改变了他。

2.亲身示范,做学生的榜样

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一个星期除了两天在家,其余的时间都在学校度过。教师必须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严格要求自己。因为中学生的模仿能力特别强,如果教师在言行上松散,势必会不知不觉地对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造成影响。

班主任要起表率作用,凡事要求学生的时候自己首先要做到,做好榜样,才能树立个人威信。我当班主任时,有一次班会课上,我看见教室地上有很多纸屑,于是弯下身子将纸屑一片一片的捡起来,学生们看见我在捡,也都加入了我的行列,教室很快就变干净了,自那以后我就很少看见教室地上有纸屑。短短几分钟我一句话没说,但却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我想这就是“以身示范”的力量吧。在公共汽车上,我常常给老弱病残者让座,虽说这件事小之又小,但我觉得它却有着深远的意义,因为它代表的是教师的形象。如果教师在学校教育学生要尊老爱幼,而自己在实际生活中却并没有为学生树立起榜样,试问:教师尚且做不到,又有什么理由去教育学生呢?教师只有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到为人师表,才会使学生如沐春风般地受到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

3.培育正确舆论和良好的班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