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留守儿童活动记录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1、强化了组织领导
全县及所查学校都成立了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责任部门和责任人。所有项目学校的领导小组能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探讨留守儿童之家活动的具体内容和方式,制定有关工作措施。全县83所项目学校都建立了考核制度,将留守儿童之家考核结果纳入校长年度考核内容。秋季开学检查将留守儿童之家建设与管理作为一项重点内容,全面掌握了基本情况,找准了存在的薄弱环节,明确了下一步工作目标。促进留守儿童之家建设与管理规范化。
2、健全了规章制度
各项目学校都十分重视制度建设,制定了留守儿童之家管理制度、留守儿童生活制度、学习制度、安全管理制度和结对帮扶制度等。绝大部分学校都建立了留守儿童档案,对留守儿童变动情况及时进行了调查摸底,登记造册,实行动态管理,底子清,信息准,情况明。多数学校相关制度上了墙,能按照各项制度要求开展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工作。
3、加强了硬件建设
除个别学校因实施校舍安全改造工程,留守儿童之家活动室正在维修加固外,绝大多数学校硬件建设基本达到省定标准。留守儿童之家的活动用房面积都超出20平方米,配备了电视,安装了亲情电话,配有一定数量的图书、报刊和文体器材,能基本满足留守儿童的文化娱乐需求。杨庙中学小学为留守儿童之家活动室安装了多媒体设备,便于学生学习,观看影视节目,亲情电话使用率高,电话记录详细,有的一天多达30余人次。杨庙邱园小学将亲情电话通话时间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了科学安排,每天中午12:10-12:50对一个班级开放。
4、开展了结对帮扶
各项目学校都建立了教师帮扶留守儿童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采取“一对一”、“一对多”等方式,对留守儿童在学习上悉心辅导,生活上热心照顾,适时进行谈心交流。实验中学建立了“爱心妈妈”、“家长”、帮扶“2对1”(1名学生和1名教师帮扶1名留守儿童)、青年文明号集体和精英青年志愿者结对100名农村特困留守儿童等关爱队伍,让留守儿童真切地体会到家庭般的温情。刘集中学号召非留守儿童中的优秀学生做留守儿童的爱心伙伴,从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小事做起,随时随地帮助结对伙伴解决一些小困难、小问题。仲兴中心小学开展小手拉小手活动,发动优秀学生志愿者帮助留守学生。仲兴中学坚持实行“家长”制度,弥补留守儿童的亲情缺失。
5、丰富了活动内容
一是注重道德品格培育。实验中学开展了“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征文活动。杨庙中学各班举行了《心存感恩立志博学》主题班会----我爱爸爸妈妈,留守儿童纷纷表达了对父母的感恩之情。九湾中学定期组织留守学生观看影片和专题片,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生活,提升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是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各项目学校积极组织留守儿童举行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跳绳、拔河、象棋、围棋等体育比赛,举办留守学生书画作品展,文艺汇演等项活动,着力培养留守学生的体艺特长和兴趣爱好。新马桥高湖小学组织留守儿童参加科普活动、带领留守儿童赴镇留守儿童活动中心参与文体活动。
三是进行心理健康疏导。部分项目学校配备了兼职心理教育教师,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动与留守学生进行心理沟通,对留守学生进行人际交往指导与心理疏导。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
1、少数学校因实施校安工程,留守儿童之家活动室没有落实,无法正常开展活动。
2、活动室设施配备不到位。多数学校活动室图书、报刊数量不足,文体器材单一,满足不了留守儿童活动需求。个别学校亲情电话没有开通。
3、规章制度执行力度不够大。有的学校规章制度针对性不强,没有结合本校实际进行制订。有的学校尚未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有的未及时更新数据。部分学校没有亲情电话记录,未建立留守儿童成长记录袋。
4、部分学校对留守儿童基本情况摸底、统计做得不够细致。未能按要求及时更新数据,留守儿童的
有关信息不够全面。
5、留守儿童成长记录袋不够规范。部分学校留守儿童成长记录袋内只有一张留守儿童登记表,缺少反映留守儿童成长与进步的相关材料。有的学校成长记录袋内装的仅仅是学生的作业本、考
试卷。6、软件资料不齐全。部分学校不注重软件资料的积累与整理。有的学校甚至提供不了关于留守儿童活动开展的材料。
7、活动内容与形式创新性不够。尤其是社会实践活动和心理健康疏导工作比较薄弱。
8、部分学校不注重对留守儿童之家的环境布置与氛围的营造。同时,信息报送及有关留守儿童活动情况的宣传报道工作比较薄弱。
三、下一阶段工作要求
1、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各校要成立留守儿童协调小组,近期要召开一次专题会议,明确各成员单位职责,制定行之有效的工作措施和工作制度,不断创新工作内容与方式。
2、健全规章制度。要建立留守儿童联席会议制度,包保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和管理办法、考核办法、留守儿童之家活动室管理制度、安全责任制度等项制度。要做到领导小组、管理制度、活动计划、组织网络图“四上墙”。
3、硬件建设要达标。凡是活动室尚未落实的,10月底前一定要落实到位。室内要配备200册图书,或每两个月流动图书不少于100册,10种报刊、20件文体器材,其中围棋、象棋不少于4件。亲情电话必须安装在活动室,要有完整的电话记录。
4、多种形式开展结对帮扶。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关键在校长,基础在班级,落实靠教师。组织班主任、科任教师以“一对一”、“多对一”、“一对多”等形式,与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对子。鼓励非留守儿童与留守儿童开展小手拉小手活动。倡导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五老”人员、社会各界热心人士共同关爱留守儿童。
5、建立留守儿童成长记录册。留守儿童人数较少的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成长记录袋,及时将各类反映留守儿童成长进步的相关材料放入成长记录袋内。留守儿童人数较多的学校,可以使用留守儿童成长记录册,用表格和文字实录的形式记载留守儿童成长轨迹。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要让每一位留守儿童参加一至两项文体活动,每月读一本好书,促进留守儿童全面进步和发展。
期中期末学校以班为单位召开家长会,会上除了向家长汇报学校的工作情况,另一项主要工作就是向家长了解学生的监护情况。有的学习无人管理,出现疑难问题缺乏指导;有的对学习没有兴趣,成绩普遍不理想;有的心理不太健康,情绪波动大;有的行为习惯差,常有违纪现象。我们成立了关爱留守儿童队伍,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并且有相关档案。
二、成立领导小组,加强关爱班子
为加强对留守儿童工作的统一领导、管理及跟踪工作,我校成立了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形成了以黄校长为组长,校长负责对留守儿童的安全法制教育,大队辅导员朱老师负责对留守儿童的思想教育,5个班的班主任负责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教育及生活教育的教育管理体系,确保关爱留守儿童活动顺利开展,这样有利于提高留守儿童的自我管理,自我保护和自我调节的能力。
三、明确制度 ,健全制度
1、营造关爱氛围,感受温暖
学校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作为学校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内、在家访中,在班级内对“留守儿童”充分关注,对他们的学习、生活给予关心,全校师生营造了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尊重“留守儿童”的人格,滋润了他们渴望爱的心灵,达到让留守儿童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真正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班级集体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2、健全关爱制度,明确责任
为了确保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落到实处,我校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如《关爱留守儿童帮扶制度》、《留守儿童学习制度》、《留守儿童生活制度》等。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登记表。我校对所有学生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摸清了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了每个留守儿童的档案和登记表,清楚父母姓名、外出打工的地址、联系电话;清楚监护人的姓名、联系方式,便于老师与家长、监护人联系沟通,配合教育。登记表制度的建立,加强了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了以留守儿童为中心的关爱网络。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在每班留守学生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由班主任、科任老师与本班留守儿童结帮扶对子。帮扶教师经常找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定期家访、关心生活、指导学习,引导他们健康成长。让教师成为“家长”,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的集体中成长,以对他们缺失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建立健全家校联系。要求班主任老师期初、期中、期末与留守儿童进行家访,了解留守儿童的在家情况。每月指导留守儿童给父母写信或通话一次,增强他们与父母的情感交流。每月与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沟通一次,知晓他们的生活和身心健康状况。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等形式的活动,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进行科学育儿、科学监护孩子的教育,提高他们教育孩子的水平。
3、开展关爱活动,快乐成长
学校制定了留守儿童工作实施方案,开展关爱活动,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特殊关心和监护,全方位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在校园里做到对“留守儿童”三个优先:“学习上优先辅导,生活上优先照顾,活动上优先参加。”为留守儿童创设了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留守儿童之家活动室定期开放。在学校少先大队的统一组织下,孩子们可以在留守儿童活动室自主阅读自己喜欢的图书、展示自己的书画作品、组织小组讨论、开展合作学习,与教师、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进步,留守儿童之家活动室真正成了儿童学习活动的乐园。此外,我校为了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新添置了一批文体器材,如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跳绳、跳棋、象棋等。课余,留守儿童们在活动室里共同玩耍、共同进步,分享快乐,享受温暖。
建立贫困留守流动儿童信息库,对各镇贫困留守流动儿童分类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统计、登记造册,全面掌握了贫困留守流动儿童学生的资料。目前,共有留守流动儿童5000余人入库(留守流动儿童、孤儿(包括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服刑在押人员未成年子女、残疾儿童、流浪儿童、受艾滋病影响儿童、吸毒家庭子女、受暴力侵害儿童(尚有三个乡镇没有报齐材料)。全面建立贫困留守流动儿童档案,及时做好留守流动儿童的发展情况记录,根据反馈的信息及时改进工作方法。
积极争取省儿基会、爱德基金会等慈善救助项目,建立帮扶制度。为全县198名孤儿,每年发放资助款30余万元;为区30名特困孤儿款,每年发放3万元。积极申报“职教__班”,新增 2个“职教__班”,每年发放资助款10万元。对上争取__省儿基会和__综艺频道联合启动“__音乐教室暨音乐助困境儿童健康成长计划”,在__小学建成一间多媒体音乐教室,帮助50名苏北农村困境儿童圆音乐梦想,著名主持人__专程到__小学参加启动仪式,与留守儿童快乐互动。同时,音乐助困境儿童健康成长计划争取资金15万元,在宋庄中心小学、__小学、欢墩石门头小学为150名困境儿童免费开展“五个一”培训服务。(一年的艺术培训、一次健康体检、一套优秀儿童读物、一次艺术夏令营、一次艺术展示。)新增“音乐种子”__班5个,完成资料审核、上报等相关工作,为476名困境儿童争取每人连续三年共1200元的资助款。做好市妇联“海生草”关爱困境儿童公益项目,争取“海生草”培训班3个(__中心小学、__中心小学,__小学),为90名困境儿童连续三年送去“六个一”免费公益服务。(一年的艺术培训、一次健康体检、一次夏令营、一次才艺展示、一次社会妈妈结对、一次城乡儿童“手拉手”)
一、考察看点情况
1、政府投资,项目运作型
湖北省咸宁市崇阳县白霓镇中心小学农村留守儿童托管中心项目,是由省发改委支持资金40万元,县财政配套50万元,社会各界捐助20万元,为广大留守儿童提供学习、活动、生活(住宿、就餐)一站式服务的公益性阵地。该中心按照政府主导、部门配合、市场化运作、项目化管理的运作模式,走低偿服务、独立发展的新路子。由妇联对项目运作进行监督,对工作业务和开展活动情况进行指导。利用乡镇(或学校)闲置房屋,由省发改委投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对现有房舍进行维修改造),使其具备宿舍、厨房、餐厅、洗浴室、卫生间、图书室、文体活动室、电话吧、工作人员值班室等基本设施;当地政府配套一定的资金,配备太阳能热水器、洗衣机、500册以上的图书、文体器材等;利用社会捐助资金完善留守儿童床单、被褥等生活用品;争取电信部门支持免费安装亲情电话等。托管中心实行“保姆式”服务,吃、住、行、学习辅导、文体活动、心理关怀、亲情联络等都有专人负责,同时担负对监护人进行培训的一条龙服务。中心的留守儿童实行完全寄宿制,每两周回一次家,平时上学和周末回家均由托管中心负责接送。工作人员实行聘任制,工资由留守儿童每月交纳的管理费用中支出。每所农村留守儿童托管中心可辐射周边5—6个乡镇。目前,湖北省发改委已投入资金660万元,在全省建有农村留守儿童托管中心18所。,已列入省预算项目建设资金390万元,将在13个乡镇扩大实施。
2、民营带动,市场运作型
安徽省歙县民营学校——育鸿留守儿童学校,是由私人投资在县城建办的民营学校。主要接收对象为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儿童。学生有寄宿、非寄宿制两种形式。每名学生每月交纳400—500元,寄宿生相应增加。寄宿的留守儿童正课时间在全日制学校上课,放学后接回到育鸿留守儿童学校,晚上有老师进行作业辅导或学习书画、音乐等课程。学校设备主要以私人投入为主,当地县妇联、教育局投入少量文体器材,多为全国儿基会、省妇联配送。歙县被联合国儿基会和国务院妇儿工委办确定为全国留守儿童社会干预试点县。
3、依托基层,村委会管理型
安徽省歙县霞坑村留守儿童活动中心是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又一新尝试。主要由村委会为主导,整合资源,指定专人进行管理。利用村部文化设施、场地、图书室、文体器具等与留守儿童共享。日常由村上指派专人管理,每周对村民开放,节假日组织活动,开展针对留守儿童特点的主题活动,同时还聘请有特长的退休老教师,辅导留守儿童学习绘画、写字等。县妇联投入元和少量的器材,平时进行指导检查。
4、多方协同,家校关爱型
安徽省黟县宏村镇龙川村小学留守儿童之家,主要是由县政府主导,县妇联牵头,教育局、团县委等相关单位和学校、乡村一级的关工委、综治机构多方协同,对留守儿童给予关爱。学校组织开展各类留守儿童关爱活动,重点加强对留守儿童家长的培训、劝导和说服工作,教育留守儿童家长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培养,劝说有条件的家庭父母双方一人外出务工,提升家庭教育质量。
二、考察点的特点及做法
总体看,湖北、安徽都是在全国留守儿童工作会议上作了经验介绍的省份,四个点都是抓建的示范点。不论是留守儿童托管中心、还是留守儿童学校,都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建立了各项制度,都制作有一定的能够反映留守儿童工作的版面和标牌。最大的特点是结合实际紧密,机制健全、多部门齐抓共管、设施配套齐全、覆盖面广、操作性强、资源共享氛围浓厚,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扎实细致,效果好。总结他们的做法,主要是:
1、坚持政府主导,深化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活动。借政府部门之力,集中力量,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生活、学习困难。所看到的农村留守儿童示范点,都是借助省、市、县、乡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力量,充分发挥教育、关工委、妇儿工委等部门及村委会的作用,齐抓共管。妇联充分发挥监管、协调、指导作用,调动政府及社会力量,进行资源配置和共享,实现以政府为主导,跳出妇联抓工作、着眼全局抓落实的社会角色定 位。
2、找准切入点,营造关爱留守儿童社会氛围。在政府职能、家庭教育和外出务工人员需求之间找准切入点,开展各类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活动,收到了良好效果。政府履行职能抓稳定、抓教育、抓人口素质提高;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外出务工的家长寻求代管人;妇联正是抓住这一实际需求,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积极搭建平台,营造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氛围。
3、多方齐努力,建立留守儿童长效关爱机制。各示范点管理规范、细致,有领导机构,有各项制度,有专人管理辅导,活动丰富,成效显著。有岗村结对、集体结对、个人结对,爱心妈妈结对等形式多样,开展活动有组织、有记载,有专人管理。留守儿童长效关爱机制初步形成。
三、甘肃省留守儿童之家工作的思考
学习先进经验,寻找自身不足。目前,甘肃省市县区均成立了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领导机构,省妇联创办的32所农村留守儿童之家也相应成立了领导小组,建立了工作、学习、生活等各项制度,配备了活动室、电脑、电视、电话、部分文体器材和留守儿童档案、成长记录、监护人登记表、外出家长登记表等软硬件设施,一些留守儿童之家开展了爱心妈妈结对活动。但整体上看,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关爱活动形式比较单一,内容不够丰富。从近两年调查了解的情况看,各地均开展了结对关爱活动,但不少市州主要是学校教师和爱心妈妈结对,五老队伍、广泛的社会力量还没有充分发挥作用。结对后联系及开展活动的次数有限,形式不多,不少留守儿童课余时间、假期时间尚处于失控、失教状态。
二是创建方式比较单一,管理运行难度大。甘肃省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创建方式基本依托中、小学和幼儿园,政府投资,妇联牵头,统一配备图书、电脑、电视、文体器材等设施,学校和幼儿园提供室内室外活动场所,教师作为日常管理的工作人员和爱心家长一样都是提供义务服务。这种方式优点是整齐规范,覆盖面广,但建立长效管理运行机制难度大,需要结合实际大胆探索,创建新模式,不断完善长效运行机制。
四、建议
一、 课题立项,进行专题研究
1、调查研究,摸清情况。为了全面深入地了解我校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我们通过调查表,分析汇总了情况:他们学习习惯差,成绩相对比较低,家里人辅导帮助困难大,普遍自私任性,缺乏自信。为了更好地做好管理和教育工作,学校给每位留守儿童建立了档案卡。
2、申报课题,科学研究。除了调查分析我校留守儿童的情况,我们认为有必要把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作为课题进行研究,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科学性。所以我们申报了省级课题《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2010年6月12日,所报课题被列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规划课题,并展开了课题研究工作。
二、 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促使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
1、建立了留守儿童之家,让孩子们在学校找到家一样的温暖和关怀。2009年,我校由甘肃省妇联合会正式挂牌成立留守儿童之家。为我们配备了2台电脑,1架电子钢琴,电视机、DVD,还装备了图书和体育器材等。省妇联韩正英主席亲自来我校检查指导工作,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一定要开展好活动,让孩子们利用现有设备条件,全面活动,充分受益。”学校师生一起动手,布置了温馨舒适的留守儿童之家,建立了相关的各项制度。筹集资金购置了1付乒乓球台,还自制了乒乓球训练教具。留守儿童之家由专人管理,课余时间孩子们在留守儿童之家里面读书、交流、下棋、打球。有时还能和外出打工的父母视频聊天。所有这一切在引导他们健康成长的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学校又开通了亲情热线,方便留守儿童与亲人联系。
2、建设留守儿童活动兴趣小组,搭建转变留守儿童的平台。
我们成立了阅读习作、足球、五子棋、跳棋、中国象棋、乒乓球共5个兴趣小组,每组安排2名辅导老师指导学生活动。要求每周最少活动1次,指导老师认真指导留守儿童参与活动,引导他们学习、活动,在活动中自信快乐地成长。活动之后填好活动记录表,及时总结经验。管理人员收集好照片、活动记录等相关资料。通过开展活动,留守儿童在各方面都悄悄地起了变化。如四年级的梁瑞同学父亲早亡,母亲长期外出,生活学习由爷爷、奶奶照顾,写作业困难很大,他写的字一个就有近2厘米大,根本装不到格子里去。通过参加活动,再加上老师们的耐心帮助辅导,从来不说不笑的他书写规范多了 ,脸上也露出了笑容。
3、每逢“六一”国际儿童节,我校都要组织丰富多彩的节目,留守儿童也要当小演员。白银市、白银区、王岘镇各级妇联的领导们来到学校对留守儿童进行慰问关爱,都带来了宝贵而又充满爱心的礼物,亲手送到他们手中,并合影留念。再观看孩子们表演的精彩节目,共同度过幸福的这一天,他们感受到了来自政府和阿姨们的温暖,不再像原来那样孤独、自卑了。
4、王岘镇的爱心妈妈们也和留守儿童开展帮扶活动。她们3人一组,关爱留守儿童,常来学校看望留守儿童,和孩子们一起游戏、运动、谈心,也带来了礼物,真是礼轻情义重。有的爱心妈妈带孩子们去家里做客。关爱活动形成了长效机制,结对帮扶杨维兵的爱心妈妈梁成梅决心一直帮扶到高中。
5、为留守儿童在学校过生日,让他们找到亲情般的温暖。当他们生日来临之际,我们就准备了生日蛋糕,师生一起唱生日歌,许愿,表演节目,六年级女生马淑英感动不已。
6、大手拉小手,校内党员一对一帮扶。
学校共有党员9人,每人帮扶一名留守儿童,给他们送书包、学习用品,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由于一对一结对子,易于了解和掌握个体的特殊情况,这样更有针对性,效果很好。
7、依托乡村少年宫项目,大力开展活动,发展留守儿童的兴趣特长,提高他们的素质。
8、举行各类游艺活动,如猜谜语、投乒乓球、正话反说、吹蜡烛、端乒乓球走。四年级学生寇银辉的父亲、母亲均在河南打工,长年不能回家。个小胆小的他不敢高声说一句话。总是一个人静静的。课堂上也不敢大声读课文。去年元旦我们组织的游艺活动中有吹乒乓球项目,谁也没有想到他把乒乓球从第一个纸杯依次吹到第五个纸杯,因为别的好多同学都在吹的过程中失败了。大家都排着队参加这项活动,只有他四次都吹成功了。每次他把球吹入最后一个纸杯时,教室里就爆发出激动的喊声,他的脸上也开出了甜美的花朵。正是沉默寡言的他在这次游艺活动中吹出了自信,开始活跃起来了。学校少年宫的中国象棋组、乒乓球组两项训练中,他都表现十分突出。学习也有了进步。我们深深地感到:孩子们还是适合在活动中发展成长。
9、以班级为单位,组织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关爱留守儿童。各位教师对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给予更多的关爱和帮助,和他们交朋友,谈心,促使他们健康、自信地成长。
国家鼓励高校学生骨干参与帮扶留守儿童的实践活动,曾针对留守儿童问题举行了“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项目推介会等一系列活动,号召整合社会资源,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2007年5月,启动了“青年者培养工程”(简称“青马工程”)“青马工程”,把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作为这一工程实施的重要环节。这样的帮扶活动在力所能及地解决留守儿童困难的同时,还能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培养勇于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大学生骨干可以将国家政策与个体实践相结合,积极投入到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活动中,为社会做贡献的同时,接受锻炼,接受教育,增长才干,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学生骨干帮扶留守儿童这一具体工作要落到实处,要在相关机制上加以完善,确立正确的指导原则。总体来说,要和高校的“青马工程”有机结合起来,做好统筹工作,避免在实际帮扶过程中出现工作浮于表面和重工作轻成效的问题,这就需要制定具体的原则以加强组织引导、协调管理。
首先,立足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切实做好帮扶工作的前提。这就要求高校党、团、学组织要选好、选对大学骨干,为帮扶工作做好人才保障。同时,坚持就近、就便原则,在高校周边农村开展工作,以便于联系和沟通。除此之外,帮扶要在大学生个人能力范围内进行,不能影响其自身的学业和生活。其次,建立机制。留守儿童成长是动态的,高校学生骨干也是变化的,不能因学生骨干的变更而影响工作的继续开展。要切实加强这一工作的有效性和持续性,避免工作开展时出现时有时无、忽紧忽松的现象,就要建立帮扶工作持续机制:一是制度规范化,建立一个完整、科学、合理的工作制度,使帮扶工作有章可依;二是要有相应的考核激励措施,激发大学生志愿服务、奉献社会的热情和积极性。一届学生骨干帮扶周期结束后,要做好志愿者“接力棒”的交接工作,让志愿服务精神薪火相传,使帮扶工作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正轨。再次,设定方案。帮扶留守儿童工作要注重针对性和实效性,结合留守儿童的成长规律和生活特点,坚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原则,制订帮扶工作活动方案。方案要考虑实施操作的可行性及有效性,采纳喜闻乐见、寓教于乐、易于被适龄儿童接受的教育内容。最后,讲究方式。工作的方式直接关系到帮扶的效果,方法得当,效果显著;处之不力,事与愿违。
创新帮扶活动的方式,丰富帮扶活动的内容,灵活、有效地去实施,系统、全面地去开展帮扶工作。同时,营造学生骨干与留守儿童群体和谐互动的良好氛围,在互动中进行道德教育,一方面让留守儿童在帮扶活动中感受到亲情与暖;另一方面也要培养学生骨干关心社会、关爱儿童的精神,使他们在帮扶中锻炼成长。
二、建立高校学生骨干帮扶留守儿童长效机制的具体措施
高校学生课余时间相对较多,特别是寒暑假时间比较长,他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时间,针对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和发展需求,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并结合“青马工程”实践环节的内容,有效地开展帮扶留守儿童工作。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建立工作小组,开展祥光调查研究
留守儿童问题普遍而复杂,学生骨干根据“青马工程”培训体系内容及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建立校、院和班级的公益组织或相关协会,加强对帮扶工作的组织和领导,这样不仅便于集中部署工作和信息反馈,还可以集思广益,迅速、有效地整合各种教育要素应对各种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同时,深入调研,全面了解留守儿童信息,要深入农村、走进基层,开展社会调研,撰写相关调查报告,做好相关数据分析,根据帮扶对象的分布、数量、层次进行分类,有目的性地做好帮扶工作。为此,要建立农村留守儿童信息库,将每个帮扶留守儿童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家庭地址等基本信息输入电子信息系统,建档成册,便于资料查寻,定期了解留守儿童的动态信息,做到跟踪、记录、分析,全面了解帮扶留守儿童的成长变化。总之,工作领导小组要发挥主导作用,其成员要密切配合,共同探索帮扶的思路方法,加强调查研究,完善机制,增强帮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形成“调查统计方案设计部署实施反馈调整”循环体系。
(二)创新帮扶内容,多角度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
学生骨干要利用周末等节假日的课余时间,经常深入到农村开展帮扶留守儿童的公益活动,将“三下乡”改为“常下乡”,提高帮扶的效果。一是学业辅导。大学生骨干受过高等教育,知识丰富,懂得学习方法和技巧,对留守儿童进行学业辅导是发挥他们的优势和强项。可以通过赠送学习用品或集中开班辅导,传授知识和学习方法;也可以进行“一帮一”结子,根据个体对象的差异有针对性地去辅导,培养其学习的兴趣;还可以适时安排留守儿童到大学校园参观,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二是情感呵护。大学生亲和度高,在帮扶过程中,要注重情感的交流。可以扮演留守儿童的“大哥哥”和“大姐姐”的角色,经常陪伴他们,多与留守儿童谈心交心,多开展充满人文关怀的集体活动,多到留守儿童家庭进行访,让他们有交流的对象和倾述的对象;可以举办专场文艺演出,开展各类体育、游戏等活动,为留守儿童表演喜闻乐见的节目。这些都可以使留守儿童亲情上的缺失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弥补,减少他们心灵上的孤寂感,有利于他们健康人格的形成。三是安全教育。留守儿童因监护力度不够,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因此,安全教育是日常帮扶过程中的重点内容之一。学生骨干可以通过集中宣讲、发放传单、图片展览等方式对留守儿童进行各类安全知识教育,尤其是在交通、饮食、溺水、防骗等方面重点加强教育,提高他们的警惕性,减少人身安全受到伤害的机会。同时,对留守儿童还要讲解安全自救知识,即使受到伤害,也要把伤害降低到最小程度。
(三)加强联络,建立帮扶常态机制
高校学生骨干与自己帮扶留守儿童可以实施帮扶责任制,进行“包保”工作。加强与留守儿童本人、留守儿童监护人及其家长保持经常性的联络。首先,高校学生骨干要与留守儿童保持联系,除直面交流外,平时还要经常保持电话、书信联系,及时了解帮扶对象的生活、学习、情感等方面情况。电话里能指导的就及时解决,解决不了的可以通过家访进行指导和帮助。其次,保持与监护人的联系。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数是老年人,年龄偏大,文化层次不高,有的甚至是文盲或半文盲,与孩子沟通上存在困难,在教育、监管孩子会出力不从心的情况。“及时了解帮扶对象的平时表现,提醒监护人除在保证孩子生活需求外,还要加强安全上的教育、学习上的监督、情绪上的观察、行为上的规范。”最后,还要保持与留守儿童家长的联系。学生骨干通过定期与家长通电话或书信联系等方式,对其进行引导和教育,“帮助农民工家长树立家庭教育观念,让他们学会与孩子沟通交流以及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发挥家长对孩子的独特的教育功能,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四)扩大宣传,在高校形成关心、关爱留守儿童的浓厚气氛
1.缺乏应有的家庭教育
农村留守儿童身上经常会反应出各种问题,普遍存在的一点就是由于家庭教育的缺乏,父母的缺位而产生的一些心理障碍。这些学生普遍来说成绩不良,对于生活十分消极,并且难以和他人建立有效沟通渠道。很多农村学校那些学习成绩很不理想,对于学习乃至生活都提不起兴趣的学生,大部分是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往往有被父母遗弃的心理,应有的家庭教育也十分缺位。
2.缺乏来自家庭的关爱
农村留守儿童几乎都会有缺乏家庭关爱的问题,很多孩子都是被爷爷奶奶或者其他亲戚带大,父母常年在外工作,和父母不仅联系非常少,甚至关系也十分生疏。这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在最需要父母疼爱的年龄没有得到父母的关爱,这使得他们往往有很大的心理缺失,而这种缺失又会直接折射为孩子性格上的各种问题。
3.缺乏有力监管,安全意识差
留守儿童往往缺乏有力监管,他们在行为方式上非常随意,并且安全意识很差。由于家长和家庭关爱的缺位,这让很多留守儿童缺乏有力监管,对于社会中潜在的危险没有认知,经常会产生各类安全事件。
二、农村留守儿童管理对策分析
1.政府应加大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监管
政府要大力支持创办寄宿制学校,建立健全关爱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教育部门要引导学校坚持树立“教学相长,和谐共进,全力创办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思想,以“留守快乐,寄宿温馨”为目标,把留守儿童都集中在学校住宿。同时,应给学校配备专门的生活教师,尤其是配备专门的心理辅导教师,使学校能针对留守儿童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定期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工作。例如,针对留守儿童自卑、怯懦的心理,组织学校开展“确立一位心中崇拜的英雄人物,确立一条激励、奋进的人生格言,练就一项受益终生的生存技能,培养一种愉悦身心的业余爱好,参与一次提升素养的实践活动”的社会活动;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和情感问题,开设留守儿童活动室,开通热线电话,让缺少亲情的留守儿童有机会通过电话与父母倾心交流。教育部门要帮助学校通过梳理留守儿童的情况,制订行之有效的计划,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教育、健康教育、生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促进留守儿童教育保护工作的开展之外,在具体的班级活动中,还要让班主任和科任教师也联动起来,深入留守儿童家庭进行家访,摸清留守儿童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有什么愿望等,有针对性地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学会处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难题。
2.学校应加强对于留守儿童的管理教育
首先,学校应当加强和多方机构的有效合作,辅助建构针对留守儿童的社会监护体系。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是社会层面的一个重大事件,这也不是单纯依靠学校力量所能完成的任务,因此,加强多方合作很有必要。
同时,要构建针对留守儿童的校园关爱平台,给这部分群体以更多关爱与帮助。学校除了要让学生学习吸收知识,给学生提供应有的关爱与照顾也很重要,尤其是对于留守儿童而言,这可能是他们更需要的东西。学校要充分发挥自身力量,借助集体的资源优势,给留守儿童提供更多帮扶活动,比如,可以开展“一帮一”活动,让两个学生成为学习生活上的好伙伴,还可以一同分担生活中的难处,共同解决问题。此外,班主任还可以成为留守儿童的“父母”,给予这些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以他们需要的关爱,让他们感受到温暖。
(一)监护管理问题。
1、认识不深,教育方法落后。监护人不管是母亲、父亲或祖辈,大都浅薄地认为监护责任就是让孩子吃饱穿暧、不出事。他们大都因家务繁忙,没有时间辅导孩子学习。而祖辈教育孩子由于观念和方法滞相对落后,存在娇生惯养,放任自流的隔代教育倾向,造成部份留守儿童道德教育缺失。同时由于祖辈的文化素质较低,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特别是对高年级的学生存在重养轻教,忽视孩子的全面发展。
2、素质不够,教育力不从心。从调查情况看,在留守儿童中由隔代教育的占留守儿童总数的19.8%,他们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加上他们有的忙于农活维持生活,无时间监护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无精力监护孩子,使得他们难以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对孩子进行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只能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
3、精力不足,教育强度低下。留守儿童中由单亲监护的占有相当的比例,在家庭教育问题上,由于他们的父亲或母亲外出打工,造成“父亲教育缺失”或“母亲教育缺失”,加上生产劳动和家务劳动要落在一方家长身上,使得家庭劳动强度增大,家教精力严重不足,这些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二)儿童自身问题。
1、缺乏自主,成绩较差。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较差成为普遍现象,由于他们缺乏家长及监护人的正确督促和引导,逐渐养成了自由散漫、贪玩厌学的不良习惯,不能完成家庭作业,对一些有益的课外读物和社会实践活动也采取排斥的态度,致使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差,学习成绩逐渐下降。
2、缺乏亲情,感情空虚。由于外出务工父母常年与子女分离,联系较少造成亲情缺失,这种情感上的空白是监护人无法替代的。大多数留守儿童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且年龄越大越表现出对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强烈要求。
3、缺乏交流,性格缺陷。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缺少与父母交流沟通的机会,监护人则对他们的关注不够,直接影响了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部分儿童表现出心理方面的异常,如感情脆弱、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
4、缺乏管教,习惯不良。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其行为发展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有的留守儿童或流动儿童表现出不遵守规章制度,经常说谎,在家骗监护人,在校骗老师,不服管教,我行我素,在学校纪律散漫,常有迟到、早退、打架的现象,有的则迷恋网吧和游戏厅,导致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的存在。
5、缺乏自律,生活紊乱。由于缺乏家长的监护和管理,临时监护人在生活上又难以给他们很好的照顾,部份留守和流动儿童生活中存在着许多不良习惯,如长期不洗头、不洗澡、不理发、不修指甲、早上不洗脸、晚上不洗脚、不常换洗衣服,有的经常不吃早饭,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长发育。
二原因分析。
(一)社会原因。
1、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和与这种制度相伴产生的农民工子女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
2、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和教育成本是摆在农民工及其子女面前的难以逾越的鸿沟。
3、外来务工人员工作的不稳定性、妻儿居住条件等因素构成了留守儿童现象产生。
4、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使得这些群体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问题,直接促使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二)家庭原因。
1、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工作之间取舍失衡。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外出务工谋生。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矛盾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这其中,既有生活压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识的原因。
2、教育能力与子女教育需求之间形成落差。外出务工家长整日忙于生计,没有时间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很少往家里打电话或写信,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
3、文化素质与子女发展要求之间产生矛盾。监护人由于年龄、文化、身体和精力等综合因素,大部份都将监护责任理解为让孩子吃饱穿暧、不出事,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母亲或父亲因家务繁忙,没有时间辅导孩子学习。而祖辈教育孩子由于观念和方法滞后,存在娇生惯养,放任自流的隔代教育倾向。无助于孩子全面发展。
(三)学校原因。
由于留守儿童家庭生活的不完整性,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很多困惑和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帮助、疏导,需要通过老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的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三落实措施及主要做法。
近年来,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留守儿童的教育成长问题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我****各级妇联组织充分发挥自身的组织优势和资源优势,将此项工作摆上重要日程,以加强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等问题为切入点,抓好落实。
(一)组织机构,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各级妇联组织积极协调,成立了留守儿童组织机构,建立留守儿童档案。
(二)深入调查,摸清留守儿童问题。各县区妇联通过入户走访、发放调查问卷、个别走访和集中座谈等方式,就留守儿童的现状进行了全面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儿童成长教育中存在着学业失控、道德失范、心里失衡等诸多的问题,市妇联要求各级妇联组织根据调查结果和当地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因地制宜,开展各项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活动。
(三)建服务站,丰富留守儿童生活。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发展、教育、保护等权利,为每一个留守儿童建立详细的档案和成长记录袋,规定班主任老师要通过家访、电话、书信等方式与学生家长及监护人沟通,保持长期联系,做到学校和家庭齐抓共管,形成“学校——班主任——家长——监护人”综合管理网络。
1、养成大手大脚乱花钱的坏习惯,比吃、比穿、比用、比阔气。打工的父母都觉得欠孩子的情,就在金钱上补偿,而孩子也觉得该用。因此,吃零食成风,过生日请客,更有甚者,花钱请人抄作业、抄考卷。
2、读书上进的观念淡薄,认为“读书无用”,应付式读书,甚至厌学逃学。这些孩子们普遍认为,自己的父母也没读多少书,现在依然能够走南闯北赚大钱,比有些读书多的人挣钱多,混个初中毕业,大不了和父母一样闯天下去,照样潇洒。
3、自由散漫,时间观念差,爱迟到、旷课、打台球,甚至逃学,有的祖父母年迈体弱管不了孙子,有的祖父母溺爱孙子,没有父母的严肃管教,这些孩子就自由放任,久而久之就可能成了日不进校、夜不归宿的“流浪汉”。
4、个性孤僻、倔强,不能融入集体之中,也不愿和别人交心。孩子的个性形成与父母的关系是很密切的,脱离了父母的诱导与培养,孩子的个性必然走样。有了心理障碍,得不到及时修整,个性的健康发展就受到严重影响。
二、留守儿童教育缺陷所在:
1、监护人教育素质低
由于留守儿童监护人都是爷爷奶奶辈,其文化素质偏低,教育观念落后,在教育引导孩子方面往往有心无力,只能管好孩子的温饱。同时,祖辈与儿童之间也更容易产生代沟,缺乏深度沟通,导致监护功能弱化。
2、留守儿童心理压力无处疏导
父母在外打工,给留守儿童的身心造成很大的影响。一方面,会担心父母在外是否安全,是否会生活的健康,是否会被人欺骗,是否会发生什么意外。他们承受着不是他们这个年龄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很多留守儿童都觉得自己很孤单、寂寞,其他任何人都无法代替自己的父母。祖辈由于年事已大,很多时候还需要留守儿童去照顾他们。
3、家庭与学校沟通不够,教育对接存在不少问题
临时监护人的临时身份,沟通意识淡薄,绝大多数不能主动与学校联系,父母由于在外地打工,基本上不能与学校联系;再加之农村社会教育资源匮乏,职能部门、社会组织等对农村家庭教育关注与投入严重不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往往各行其是,难以形成教育的合力,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全面发展。
4、社会教育功能弱化
由于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关注、教育机构相对缺乏,留守儿童一出校门就处于教育的“真空地带”。农村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近乎为“零”,没有教育、监督的舆论氛围,许多留守儿童在社会上学成一身“痞气”,丧失道德判断意识,染上许多恶习。
三、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对策
1、注重家庭教育
对于父母而言,应从长计量,外出务工赚钱固然非常重要,孩子的教育也不能忽视。如果孩子出了问题,挣更多的钱又有什么用呢?权衡利弊之后,父母要慎重选择。其次,定期进行“温馨对话”。即便是外出打工,也要经常同孩子联系,再忙再累也不能成为借口,建议每周以电话、书信和互联网同孩子联系,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和家庭的关爱和温暖。假期,有条件的家长可以把孩子接到身边予以亲情渗透、培养。再次,监护人要尽可能担起监护职责,努力提升监管艺术,多在心理上给留守儿童关怀。
2、做好学校教育
学校是学生受教育的主阵地,我校在留守儿童教育上有以下可取之处:
(1)、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
学校每学期校对在校留守儿童(包括学龄前留守儿童)进行全面深入细致调查,详细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明确落实监护人,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做到一人一册。
(2)、建立联系制度
学校拟定致家长一封信,要求外出务工家长做到“四个一”,即每周给孩子打一个亲情电话;每月给孩子写一封信;每月与班主任联系一次;每年至少回家探亲一次。班主任要做到“三个一”,即每月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进行一次家校联系,建立家校联系卡或家访记录;每月和留守儿童的家长进行一次通话,每学期期末给留守儿童的家长写一份家庭教育建议。通过联系,了解家长对孩子对学校的要求,反映学生在校在家的情况,知道自己的子女(学生)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及时解决儿童和上辈的隔代问题,让学生的身心得以健康发展,做学生的贴心人。
(3)、开展“结对子”帮扶
一是结合我校“培优转差工作”,将留守儿童作为主要培养对象。要求班主任负责留守儿童的思想教育工作,并定期督促留守儿童加强与父母的沟通与联系。班主任对留守儿童要做到“三知道”,即知道家长的工作地点、联系电话和儿童的监护人。
二是安排班干部、团员、优秀学生以及留守儿童的邻居与其“结对子”,在生活、学习上给予帮助。
三是要积极动员、鼓励爱心人士与特困留守儿童“结对子”,担任留守儿童的“家长”,为留守儿童营建“爱心之家”。
(4)加强对监护人和儿童的心理健康培训
一方面学校借助家长学校这一载体,加强对家长和监护人的培训。通过研究分析外出务工这一特殊现象对教育的影响,积极探索与留守儿童家长沟通的有效途径,探索建立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管理、生活管理、思想品德教育、情感教育、家庭教育的工作模式和方法体系。
留守儿童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特殊时期,因为受到家庭遗传、教育的综合影响,以及其他外部因素的影响,部分留守儿童的行为表现与社会生活规范和社会主流价值观相违背,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偏差行为的出现。这些孩子不仅很难或根本无法获得父母在思维方式、行为和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指导和帮助,加之成长过程中对父母情感的依赖的缺失等导致了他们极易产生认识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表现为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好冲动、孤单、恐惧、自卑,害怕与人交往、敏感、多疑、忧郁、早熟、世故,其中行为偏差的问题尤为突出。
然而,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多多少少是可以得到来自家庭、父母、现有的监护人、社区、同辈群体等的支持的,只是周围人群能够给予留守儿童的支持和当留守儿童出现偏差行为所能给予的帮助、纠正和引导还远远不够。很多留守儿童还不具有正确的认知能力、辨别是非能力、智力发展尚未健全,因此,必须采取正确的措施,促进家庭、学校、社区等之间的联合,制定改善留守儿童偏差行为的社会支持的相关应对对策及建议十分必要。
一、家庭层面
1、父母给予留守儿童的引导和关爱是十分必要的。父母对于留守儿童的正确认知的树立、道德行为的引导、自尊的养成和学业成绩的提升等有非常明显的推动作用,父母支持的缺乏与儿童的偏差行为甚至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行为有着密切联系。因此,要使父母意识到自己不在身边对孩子的不利影响,要求其经常与孩子保持电话联系,同时电话中不能一味的给孩子过多的学业压力,不要切断孩子的情感来源,时刻关注着孩子的每一步成长是否有偏差。
2、要考虑增进监护人和留守儿童的情感交流,从而促进监护人能给予的情感支持。这对于留守儿童偏差行为的控制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3、要保证父母和监护人应当与学校保持经常性的接触和联系。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分享他们成长过程中每一次成功带来的喜悦,分担他们每一次失败的打击和痛苦,参与他们成长的每一个环节,而不是仅仅关注他们是否取得了成绩的进步。当然,一定要时刻关注其是否出现偏差行为,思想认知上是否偏离正常价值观,对他们不良陋习和错误的行为偏差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帮助纠正。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提供给留守儿童一个有意义的社会支持网络。
二、同辈群体层面
1、要关注同辈群体的情感支持和重视同辈群体的发展。同辈群体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无论对儿童正确思想认知、良好性格的养成,还是对儿童的言行举止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我认为,加强同辈群体对留守儿童越轨行为的关注、加强与留守儿童的交流,给予足够的关心和安慰十分必要。
2、有关部门和相关人员应加强与留守儿童关系密切的同辈群体的监督与干预。有关部门和相关人员应特别关注与留守儿童的关系密切的同辈群体的状况,在帮助纠正有偏差行为的留守儿童的同时也对其同伴进行一定的监督,一旦发现他们有意做出不良的活动时要及时的阻止和干预。帮助他们摆脱不良群体,融入积极乐观型的朋友圈中,使积极型的同辈群体成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情感的来源,也成为构建社会支持网络中感情支持的主要力量。
三、学校层面
1、学校可以开展针对改善留守儿童偏差行为的各式各样的校园活动。现有的留守儿童所在的学校虽然也有针对留守儿童开展的服务活动,但效果都并不是很明显。很多学校给予的期望多是能够享受到的比如食堂是否可以提供孩子们喜欢的饭菜、能否多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娱乐活动、学校是否能保证一个优美舒适的宿舍居住环境等,相比那些浮华的活动,这些才更适合留守儿童的成长与发展。如果能够开设一些适合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的心理学学科,不定期为留守儿童举办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配备专职心理教师,无疑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压力的缓解、行为障碍的疏导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2、班主任老师要充分了解留守儿童的成长生活背景以及时的给予帮助。班主任老师要对留守儿童进行摸底和了解,包括他们的家庭状况,父母务工的地方及务工时长和联系方式,监护人的详细情况和联系方式、现有监管留守儿童的数量进行记录并与时刻关注与非留守儿童进行的行为差距,一旦发现偏差时要及时将其记入档案,向监管人和长期在外工作的家长汇报孩子们的成长状况,一旦出现偏差行为,务必及时与父母和监护人沟通并商量出合理可行的方案对留守儿童的偏差行为进行矫正和正确的引导,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
四、社区层面
社区对留守儿童偏差行为的矫正具有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首先,要加强社区建设。在社区建立青少年儿童活动中心,社区政府或者妇联开展一些帮忙矫正留守儿童偏差行为的活动以及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危害的宣传活动等,建立社区监护体系,同时进一步发展社区福利和社区服务事业。其次,呼吁各方力量投入到对留守儿童的关护活动中。与此同时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同时应争取社会力量、慈善团体对留守儿童的支持,挖掘更多的留守儿童帮扶资金来源渠道,使其获得良好的教育环境,从而更有效的修正留守儿童已由的偏差行为。
五、政府层面
增强政府的服务意识无疑对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有着助推作用。我们需要政府在制定政策时更多的考虑农村和乡镇的发展,制定专门保护留守儿童的政策。同时,生活在农村的留守儿童所拥有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不完善的。这也是造成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产生偏差行为的一个心理因素,他们羡慕大城市的孩子的学习娱乐环境,攀比的心理作祟极易引发事端。因此,政府必须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此外从根本上弱化乃至取消户籍制度带来的与父母隔离才是杜绝留守儿童偏差行为产生的根本所在。
六、专业社会工作者及青年志愿者的介入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138
家庭是人生来的第一个场所,成员和处所是构成家庭必不可少的要素。家庭环境是学校教育的依托和基础。每个孩子基本生活常识的获得、行为习惯的培养、性格的塑造都是在家庭中通过与父母或祖辈的交往获得的。由于留守儿童的家庭环境与正常儿童的家庭环境相比具有不完整性,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的教育呈现出别样的风采。下面,笔者谈谈留守儿童目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一、留守儿童现存的问题
1. 缺少父母的鼓励、安慰,心理产生问题
据大部分有关留守儿童的调查显示: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也是最突出的问题。由于留守儿童缺乏与父母沟通交流的机会,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因此,留守儿童在遇到成功、失败、进步、忧郁、悲愤、孤寂等情形时,没有信赖的长辈可以倾诉和指导,往往只能自己处理,导致其在心理、性格上容易走极端,出现以下问题:
(1)自卑封闭、自暴自弃、缺乏自信、上进心不强。
(2)自尊心过强、内心较敏感,对教师、亲友等的管教和批评容易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
(3)对父母产生怨恨情绪。认为父母故意抛弃自己,对父母的外出不理解,甚至疏远他们。
(4)心胸偏狭。留守儿童过早地体会了生活的艰辛,认识到父母外出打工是生计所迫,容易产生社会不公的意识。因此,他们对社会的认识多是灰色成分,容易产生仇视他人、仇视社会的心理倾向。这使得他们在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容易产生偏狭的认识和过激的行为。
2. 情感得不到关爱,道德素质不高
留守儿童一般为学龄前儿童、小学生、初中生,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缺乏家长的管教与约束,而且,由于农村教师受教育条件的限制,对学生的关注十分有限。留守儿童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中,容易在行为习惯上发生消极变化,且难以及时得到纠正,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另外,留守儿童由于长期远离父母,无法感受父母在情感上的关爱和呵护,在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行为示范方面缺乏应有的指导,再加上农村环境的特殊性,留守儿童在道德、行为上容易养成不良的习惯。主要表现为放任自流、不服管教、违反校纪、同学之间拉帮结派等。
3. 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教育方法不当
多数留守家庭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其物质生活水平较普通家庭有了很大的提高,祖辈为了弥补孩子缺失的父爱母爱,在物质和金钱方面从不吝啬。而且,多数留守儿童的家长很长时间才能回家一次,对于孩子,他们百依百顺、溺爱放纵,容易使子女养成乱花钱、摆阔气的不良习气。
4. 教育不佳,学习普遍较差
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不在身边,对留守儿童学习方面的帮助和监督大大减少,甚至完全消除,使孩子在学习方面处于无人过问的状况。长时间的放任自流,容易使孩子对学习产生无所谓的态度或在偏离健康发展的方向上越走越远。
5. 缺乏社会关爱
家庭温暖的缺失使留守儿童心理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变异,他们多在性格方面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郁和孤僻,很难融入正常的同龄人群体。加之,目前农村的社会活动和人际关系基本上是以家庭和亲缘关系为纽带展开的,对于自己家庭及亲缘关系之外的其他人的困难处境,他们虽有同情的态度,却也无可奈何。于是留守儿童在既得不到家庭温暖,又得不到社会关爱的情况下,只能靠自己对生活及社会的理解发展自己。这样,道德滑坡、学习偏差、心理缺失等现象在他们身上将不可避免地出现。
二、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不仅会危及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且会给农村的教育以及社会的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能否解决好这一问题意义重大。而这个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合作。
1. 从家庭教育入手
首先,父母在委托监护人之前,应该慎重考虑被委托人是否具备监护能力,如身体、经济、思想品德状况。其次,父母应该利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对留在老家的孩子的学习、生活各个方面加以关心、教育和指导,例如多打电话给孩子及委托人、教师等,并向其询问孩子的基本情况。第三,如果条件允许,尽可能地将孩子带到自己务工的地方上学,让孩子在自己的身边成长。第四,父母应善于将自己在外打工的经历以适当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
2. 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发挥学校教育的功能
(1)学校是儿童接受正规教育的主要场所。留守儿童作为特殊的教育对象,学校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和方法,除了进行知识的传授和学业的管理外,还应给与他们心灵关怀,对留守儿童付出真正的爱。
(2)学校应建立留守儿童专项档案,有效了解、掌握留守儿童在各方面的发展变化状况。专项档案应对留守儿童的家庭结构、学习情况及心理发展变化状况进行详细的记录,这样,教师既可以保持与留守儿童家长、监护人的联系,及时沟通家校教育,掌握学生的双向表现,统一家校教育的口径,又可以及时发现留守儿童身上的新变化和新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监督和管理。
(3)在班级建立留守儿童特别小分队,指导留守儿童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生存。用真正的师慰留守儿童受伤的心灵,补偿留守儿童的亲情和父母的爱,以消除他们心中的苦闷与孤僻,使他们的心灵得到关怀。学校要肩负“指导家教、优化家教、环境育人”的重担。这就需要学校定期召开家长(或留守儿童监护人)会,班主任向学生家长通报学校、班级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通报学生中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让家长了解(下转第145页)(上接第138页)孩子的在校表现,做家庭教育的有效补充。
3. 社会应大力支持
面对留守儿童的种种问题,应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其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尽管学校是留守儿童最主要的生活场地之一,但是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任何一个因素都会或主或次、或隐或显、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留守儿童的成长与发展。因此,社会要加强农村乡镇文化建设,大力整治校园周边环境,打击违法经营的网吧、电子游戏室等,根治各种精神污染对孩子的毒化,让农村中小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接受教育和熏陶。同时,社会还要多方筹措建立村、社区“留守儿童之家”、 “温馨小屋”和乡村少年宫等留守儿童活动场所。为留守儿童建立自己的”家”。在这个”家”里,应配备图书室和阅览室,配置方便留守儿童与远方父母进行沟通的视频电脑,安装留守儿童与远方父母联系的免费“亲情电话”,通过对亲人相互的问候,使留守儿童达到放松心情、交流情感、增添亲情的目的。而且,在课外活动、节假日中,留守儿童可以在这个温馨的“小屋”中看电视、学电脑、翻阅图书、做游戏等,从而极大地丰富“留守儿童”的生活。
4. 发挥政府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