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工程教育专业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1.1量身定做的学习与教育目标
也是人才产出要达到的标准.包括:具有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如地质基础知识,一定的资源勘查专业素质,并能利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有一定沟通表达能力,还要掌握一定程度的资源勘查专业英语,具备基本的国际交流能力;要有团队合作精神;掌握一定学科基础知识,综合利用数学、自然科学和信息技术等知识,并根据社会的需要进行设计的能力;具有自主学习,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等等.
1.2学习与教育的量的问题
教育程度判定的依据.为保证一定的教育质量,不仅所修总学分要达到一定的量,而且对各个知识结构的学分也要有一定的限定.不仅要有足够体现出重视专业宽度的学时数,也要保证专业某一方向深度学习的学时数,特别是实践学时数更加重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一定的教育质量,学生专业知识才能达到宽中有细,泛中有专,粗中有精.对于不能达到要求的学生,要采取一定的鼓励奖惩措施,使他们重拾信心,向合格的毕业生迈进.
1.3教育手段
也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另一重要因素.主要包括入学选拔办法,如为达到基本学习目标,有考察学生必备的基本资质的方法等等;教育方法,如学生受教育过程中,要安排一定的实践实习,或课程设计等,并阶段性的给予测试,进一步的调整教学措施等等;教学组织,配备具有一定能力的教师,各教师之间要相互沟通,各教学科目之间应该密切配合,应建立一套教师培养制度以促进教师质量的提高并开展相应的活动.
1.4教育环境
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主要是教学设备和教学条件,包括实验室、实习基地的建设,更好的学型专业软件,紧跟专业研究技术;图书馆、阅览室、自修室的完善,充分利用信息时代技术,学会文献检索查询.还包括教学经费,确保基本设备设施的完善、维修、运行所需资金,尽量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
1.5评价与反馈系统
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的后盾.须根据本专业具体情况,建立一套教育教学评价体系与标准,以检查学生学习完成情况.同时,也应有一套教学反馈系统,以便根据反馈信息,进一步的完善与提高.
2加强校企合作
毕业生质量下降,不被企业认可,另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企业.院校人才产业界与工业界联系越来越少,实习基地数量和质量不能达到要求.一方面院校可能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撑学生实践与实习;另一方面企业认为实习生并不能给他们带来价值,不仅浪费人力物力去指导他们,还要支付实习生一定的薪酬,所以实习生便成为他们的负担.从企业自身来讲划不来,根本就不愿意接受实习生.工业界与产业界的脱离,剥夺了毕业生在企事业单位实习锻炼的机会与平台,不能较好地贯彻专业培养要求,不能达到人才质量标准.所以工业界与产业界应积极主动起来,加强校企合作,增加实践教学平台,增强实践教学水平.充分利用本校地域特色,皖北地区煤矿企事业单位较多,更应给与工程专业人才锻炼的平台与机会.通过校企合作,不仅能够提高学生专业素质,也能锻炼老师的素质.鼓励教师去企事业单位锻炼,加强老师和学生与现场工作人员的沟通交流,提高教师现场实践能力,老师专业素质的提高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另外,可聘请专业资深专家来学校兼职教授,或定期聘请资深专家教授来校授课或开展实践讲座.必要条件下,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对校企合作给与协调与帮助,鼓励校企合作.只有这样才能为提高国家人才教育质量多一线希望.
3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强化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院校自身教学水平
第一,是加大准入门槛高度,提高准入教师学历层次.从今年开始,本专业教师原则上引进高质量博士和博士后,同时鼓励40岁以下的硕士或学士学位教师分期深造进修,以取得博士学位并提高教师学历,整体提高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与层次.第二,加强科学研究,以科研促教学,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组织科研促教学典型案例学术讲座,营造科研与教学氛围.本校实行专业青年教师导师制,使新进青年教师能及早的参与科研,进入专业团队提高科研水平.设立“产学研”教师培养机制,通过教师业务素质和科研锻炼,加深教师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清楚煤炭资源勘查所需,使教师能够开拓思维并收放自如的上课,以更好的落实特色专业培养要求.建立完善的教学和科研水平评价体系,促进教师自我提高.第三,鼓励教师参加培训和交流,支持教师参加国内外相关学术活动,并选派教师前往国内外高水平院校或科研机构深造、培训和提高,同时邀请国内外同行专家来校学术互动,拓宽学生视野.第四,实行竞争机制,使拔尖人才能够脱颖而出.
4思中国教育在世界中的位置
根据英国教育出版公司Pearson《学习曲线》报告,在各国(地区)教育系统的绩效当中,在全球教育总体评价中排名第一的是芬兰,排名第二的是韩国,中国香港、日本和新加坡依次紧随其后.这份研究报告认为,在学生认知能力方面香港排名第三,排名在芬兰和新加坡之后;但在民众教育程度(以识字率及高中/大学毕业率计)方面,香港排名仅第17位.这一调查报告列出了全球教育中排名前40位的国家和地区,中国大陆和台湾竟然没在名单之列.由此可见,中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针对中国教育在世界中的位置这样一情况,笔者略有思考.首先希望国家教育部门对教育实施单位进行严格监督,一方面可以促进教学单位相关设施整改建设;另一方面可提高学校教学水平.其次,希望国家能够提高教师待遇,教师的基本生活能够得到保障,也将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上,间接提高工作效率.而且提高教师待遇,能够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执教,这将更大幅度的提高学校教学实力,特别是偏远地区,比较落后,教育水平也相对较低,可以通过较高的教师待遇吸引教师去不发达地区执教.第三,加大教育财政投入,工程教育产出和国家财政投入是呈正相关的.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育经费的总的供给量,才能维持学校正常的运转及提高教学需求.目前,比较普遍的一个现象是教育行政化现象比较严重,不能较好的把握教育的方向.学校行政人员应该为教师服务,而不是教师为行政人员服务.一个学校的灵魂便是教师和学生,如果没有教师和学生,学校将不再是学校.教师,是一份神圣而伟大的职业,应该是学校的领路人,学校的主人,而不是仆人.一个学校往什么方向发展,走什么样的路,作为第一战线的教师是最清楚的,决策的执行性也是最佳的.
我国的计算机软件专业教育在国际化、标准化方面已经大大落后于先进的国家。首先是英语教育水平不高。在软件产业,英语毫无疑问是第一语言。爱尔兰、印度之所以成为软件出口大国,与这些国家拥有大批英语软件人才密切相关。我国软件专业的硕士乃至博士英语听、说、写的能力障碍成为国际化的一道坎。练好英语也成为我国软件人才流向外企或国外的主要目标之一。其次,我国许多高校教材平均每5 年才更新一次, 大大落后于国际软件业的发展。这也是大学生毕业后难以胜任软件企业要求的主要原因。
与之相比,印度APTECH 的教材每年更新一次。
二、国内外市场对软件人才的需求
我国和印度同为发展中国家, 但印度已成为除美国外的第二大软件出口国。尽管我国的软件市场一直保持快速增长,但软件总体发展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 这使我国的软件产业将有进一步快速发展的空间,软件工程也会得到更多的重视和扶持。
国内市场每年对软件人才的需求高达80 万,而各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中的软件工程人才还很缺乏, 高素质的软件工程人才尤为短缺。毕业生主要在软件公司、企事业单位、高校、研究所、国防等部门从事软件设计、开发、应用与研究工作;另外也可攻读本学科或相关高新技术学科、交叉学科的硕士学位。推荐阅读:
因此,面对如此高的市场需求,我们开放教育要弥补普通高校的培养人才空缺, 为在职在岗的相关人才提供就业发展的学习机会。推荐阅读:谈机电一体化装置及控制系统的设计论文
三、依靠电大三网优势,发挥成人自身特点,创建自有教学模式笔者认为在教学模式上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教师队伍的知识更新专业教师队伍知识更新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是教学环节的核心力量,因此要想把一个专业建设完善,首先要从教师的知识结构,知识层次入手。 软件工程的特点决定了其基本理论和方法一般需要较长的从业经历或经验, 所以中青年教师常常是这方面的专家; 而程序设计技术和软件开发工具往往是年轻人的专利,相关课程的教学最好由年轻教师担任。在每个年龄段还应该分出教师的层次。
2CDIO工程教育模式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CDIO是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四个英文单词的缩写,它体现了作为现代工程师所应具备的服务于现代工业产品从构思研究到运行改良的全过程所需拥有的基本能力。而传统教学模式培养的学生,往往存在局限在理论层次,难以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并且动手能力较差等问题,远远不能适应现代材料科学的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
3工程教育对教师能力的要求
CDIO采用了12条标准作为教学改革和评估实施CDIO的基准。其中有两条明确提出了对教师的能力要求。
(1)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要求教师在学习经历和人际关系技巧以及产品、生产流程、系统构建技能方面提高能力。
(2)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要求在提供综合学习经验,运用主动学习、体验式学习方法以及在评估学生的学习方面提高教师的能力。
3.1工程实践能力要求
CDIO工程教育要求教师在产品、生产流程、系统构建技能方面提高能力。材料专业培养的是能够在陶瓷、玻璃、水泥等工厂生产一线进行管理操作的技术人才,需要操作师熟悉生产工艺流程,能够处理生产过程中出现的生产故障,具有全局生产的观念。这就要求我们材料专业青年教师掌握材料生产工艺,能够对生产故障进行有效处理。尤其是自动化生产程度较高的水泥生产,需要青年教师从原料车间、熟料车间、水泥车间生产全局要有整体思维构建的能力,不仅熟悉生产现场操作技术还要掌握远程生产控制室的生产操作。青年教师具备了这些工程实践能力,会在人才培养的每个环节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引导学生朝着工程人才方向发展。
3.2教学能力要求
教学是教师的天职,作为一名教师最主要工作是教好学。CDIO工程教育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具体要求。要求教师在进行传统授课的同时,要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探索性学习、体验式学习,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综合性、立体性评估。随着企业生产竞争压力加大及材料生产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型材料进行研发生产,企业越来越看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能力。除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还要特别培养学生的认识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和勇于创新的工作能力。
4青年教师能力培养对策
4.1工程实践能力
目前,高校的青年教师,大都是直接从其他高等院校引进的硕博研究生。他们没有企业生产工作经历,缺乏对产品的生产管理经验。在企业实践的内容包括现场学习、参加企业技术培训、承担企业技术服务项目几部分。
(1)现场学习
青年教师要真正深入企业生产一线,来到生产现场,向现场工作人员学习请教生产工艺流程和生产设备工艺原理及相关的操作技术要领。通过现场学习,发现自己的不足,查找自身的差距,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拓宽自己的视野和知识面。学习之后,由企业工程师现场进行考核,给出学习效果评价,达到学习目的。经过现场观摩学习,合格者进行上岗操作。上岗操作能够深刻领悟学习到企业的岗位操作规程、用人标准和企业生产管理制度等相关知识。参与到材料生产的各个环节,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进行有机结合,能够全面了解专业课程知识在生产运行中的运用,对课程的教学重点难点有更深刻的认识,对提高青年教师综合能力有明显效果。材料专业青年教师在企业学习目的是培养青年教师掌握实际水泥、陶瓷、玻璃等产品生产流程、生产管理制度,拓展他们的建筑材料工程研究视野。经过企业实践,青年教师会对材料专业工程师的能力要求有更为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2)参加企业技术培训
材料新技术发展迅速,应定期邀请企业工程师进行新技术讲座交流。培训后组织专业教师对新技术进行交流学习,对新技术进行消化吸收。通过新技术培训,使青年教师掌握材料专业技术前沿技术,培养其工程创新建构能力。青年教师到企业去虚心向工程技术人员学习,拜企业的工程师作为生产实践导师对自己生产实践能力进行辅导。青年教师不但能够丰富了自己生产工艺知识,获得企业专家的帮助,还能及时与导师沟通获得第一手生产技术资料,积累了较多的生产案例,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承担企业技术服务项目
青年教师还要去企业的研发中心,了解该企业的最新生产技术、最新的产品研发结果,了解行业发展现状和动态。与企业合作承担技术服务项目。通过对企业技术服务支持可以深入学习掌握行业的技术前沿,同时能够将实验室的实验研究与工程技术应用进行有机结合,提高青年教师的工程技术研究能力。参与企业项目,不仅可以提高青年教师的技术水平,同时能够提高教学水平,使学生了解行业的最近发展,最新的研究热点。青年教师在实际工作中锻炼自己的工程技术能力、提高技术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使其成为实践能力强,技术水平高的“双师型”教师。
4.2教学能力
(1)开发课程项目。
根据专业课程的性质与教学要求,开发相应的课程项目。比如,《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开发了“预热器结皮堵塞生产故障处理”、“回转窑红窑分析”、“煤粉燃烧器火焰调节”等项目。树人先树己,承担项目教学的教师,首先自己要有娴熟的项目实践能力,能够为学生做出工程师的榜样。提高项目教学能力。通过课程项目,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探索性学习。
(2)青年教师导师制。
为每位青年教师配一名副教授以上导师。导师负责指导青年教师的备课、写教案和教学日历、协助指导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等所有的教学环节。导师应深入到课堂听取青年教师课程,课后要有交流并记录。培养结束后,由督导组进行听课验收。
(3)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在理论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可以通过实际生产案例进行教学;在课程设计等实践动手能力培养过程中,可以以实际工程设计项目作为题目进行设计;在创新实验的指导过程中,可以以实际生产问题为出发,要求学生进行研究探索;在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可以结合工厂生产实际进行对接,进行实际项目的设计。
4.3职业道德修养
大学的职能不仅仅是培养具有专业知识的专门人才,同时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做事。一名合格的工程高级人才需要具有较强的责任心、良好的职业操守、正确的工作态度、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那么这就要求我们青年教师具有同样的职业道德和修养,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进行工作和生活,给学生做好表率示范。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直接影响其教学风格和人才培养质量,所以我们应该重视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的培养。
传统的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模式体系的基本教学理念是重视“知识型”人才的培养,注重书本知识理论的讲解与掌握,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从当前高校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情况来看,课程的授课基本都是沿用理论课——实验课单一模式。其中理论课所占课时比重更大,实验课则相对弱化,而且理论课与实验课的结合程度并不十分密切。所占课时比重较小的实验课教学环节,多数都是进行教师事先安排的实验内容,教师在实验过程中给予指导和评测。实践证明,这种课程教学模式下出来的软件工程技术人员与时展要求严重脱节,难以满足社会对综合软件设计与开发技能人才的需求。
1.2教学目的脱离实际
软件工程专业课程是计算机软件、硬件和网络相结合,注重软件理论和软件开发能力的培养,该课程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有机整合。然而,现行的高校在开展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却难以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统一,时有厚此薄彼的现象发生。在强化理论知识的同时忽略了实践的应用,在加强实践教学的同时却又忽略了理论知识的融合。不能很好的体现高校软件工程专业教学围绕职业发展需要开发,职业特点不明确,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2高校如何进行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做法
2.1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革新教学模式
随着社会经济体系结构的进一步调整,软件行业人才标准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高校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式也应跟随时代变化进行相应的改革。教师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要跳出“教”的禁锢,从总体目标出发,进行学科教育向职业化教育的转型,以满足社会对高级软件工程师的需求。
(1)根据社会需求,合理确定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提高学生素质能力的前提与基础,知识结构的确定,必须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以“必需、够用”为度,并要求学生具备足够的发展潜质。因此,教师在分析知识结构时,应首先以社会发展对软件工程专业的能力要求为出发点,通过对能力进行分解,分析满足学生能力发展要求应具备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对相应的知识点进行组织,合理确定知识结构,努力体现“三个面向”,面向软件工程专业发展最新潮流、面向软件工程专业市场需求、面向软件工程专业社会实践。例如在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时,教师除了要重视企业级应用开发的服务器端技术,还要注重云计算技术同JavaEE的整合,同时跟随当前应用开发趋重RIA的特点,加强Flex技术的学习,增加JavaEE和Flex的架构集成技术,以培养市场严重紧缺的具有相当经验的RIA、云计算开发人员。通过对知识结构的合理确定,让学生不但能够对专业知识进行巩固,还能紧贴IT行业的用人需求,从而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
(2)以能力要求和知识结构为主线,构建动态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各教学环节的整体设计方案,包括有: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环节等的时间分配和次序安排。软件工程专业教师在设计教学计划时,应以本专业能力要求和知识结构为主线,进行教学计划的调整,给以学生明确的思维方向,让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并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获得最大的收获。一方面,教师可以注重课程体系的国际化,引进10门美国著名高校卡内基梅隆大学(CMU)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通过与传统教学模式的融合,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注重课程体系的先进性与及时性,定期召开合作伙伴峰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制定及审阅,保证课程教学体系与专业信息的及时更新,做到因材施教。
2.2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实例开展学习
案例教学法是指在学生掌握了解相关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的能力基础上,通过教师的精心策略和指导,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运用经典案例,把学生带入特定教学情景进行分析,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进一步提高技术技能水平,同时培养学生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的一种教学方式。软件工程专业教学以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为主要途径。在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案例教学,能把知识点与例子相结合,使学生从个案的分析、比较中,更深入地了解软件系统开发与管理过程,最终达到技术和知识点的掌握。如:《JAVA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时,JAVA程序设计以编程为主,如果照搬教材内容,只会让教师讲得枯燥,学生听得乏味。通过融入案例进行教学,可以在向学生灌输编程语言知识点的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2.3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应用型人才专业技能。据有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对软件人才的需求已达20万,并且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增长。在未来5年内,合格软件人才的需求将远大于供给。在中国十大IT职场人气职位中,软件工程师位列第一位,软件工程人才的就业前景十分乐观。然而,各大企业在面向各大高校招聘软件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时,普遍注重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对于如何把学生培养成为受企业青睐的技术型人才,强化教学活动中的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应用型人才专业技能,是促使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全面发展的必有之路。因此,一方面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和仿真实验教学手段,调整教学重点,发挥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中心地位。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加大实验室对学生的开放力度,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动手实践的氛围、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实践机会。同时,还可以开展大型综合实验、综合实训、企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内容教学,通过开设大型综合性的实验课程或综合实训课程、组织学生到Ⅱ企业顶岗实习、利用所学知识进行项目开发的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
2.4加强教学队伍的建设
高校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教师队伍的素质,他们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加强高校教学队伍建设,强化教师业务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是顺应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首先,学校要组织鼓励软件工程专业教师加强学习、钻研业务,掌握教学技能,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技巧。同时,学校加大对软件工程专业教育的投入,多组织高校软件工程专业教师参加省级培训、校级培训等再培训工作,着手培养基础好、教学技能优秀、有事业心、敬岗爱业的专业教师,增强软件工程专业教学师资力量。
1人才需求
随着我国建筑业的兴起,工程造价人员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已经成为我国工程建设的一支中坚力量。同时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为工程造价等工作,输送了大量的专业人才。在建筑工程领域,对造价人员的需求具体表现在:
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需要;
②工程造价队伍素质提高的需要;
③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工程计价模式和国际接轨的需要。但随着高职院校招生人数的增加,以及建筑经济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对本专业人才的培养及教育应采取何种方式就成为一个关键问题。
2人才培养
工程造价专业属于建筑经济管理类。在我国以往的项目建设中,经济管理人员的作用一直没有得到重视,他们的工作也仅局限于算量套价,被动地反映施工图设计的要求。同时我国现有造价人员的文化层次较低,严重影响了业务能力的提高。培养操作型、技能型、应用型的人才,使其具有进行工程经济决策分析,预结算、造价控制及造价管理的工作能力,是我们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的责任。
2.1工程造价专业人才要求无论是技术、经济,还是管理、效益的竞争,归根结底都是人才的竞争。目前我国工程造价专业复合型人才稀缺。所谓“复合型”人才就是指既会预算又懂施工,既会专业又懂管理,既会造价又懂建筑法律法规等。随着经济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工程造价管理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2.2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一个合格的工程造价人员必须经过系统的专业理论培训和大量的实践锻炼,方能成才;对本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达到相应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等。
2.2.1素质结构本专业人才应具有相应的基本素质、专业素质及拓展素质等。
①基本素质:具有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良好职业道德及文化修养,积极的学习、工作态度,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以及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
②专业素质:具有本专业基本理论和工程预结算及索赔的实践能力;具有利用计算机进行报价和项目管理的能力。
③拓展素质: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具有相应的建筑施工技术素质、工程监理素质和工程审计素质。
2.2.2其他要求工程造价方向专业教育具有一定的证书要求,根据行业需要和专业特点,要求学生在三年中,应取得相应证书。
①本专业的高职毕业证书;
②英语应用能力等级证(B级);
③计算机等级证书(二级);
④预算员证书。按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学生毕业后,可适应房地产公司、施工单位、工程造价咨询机构、工程造价主管部门等造价管理的相应岗位群。
3教育模式
工程造价专业,应以建筑工程市场主体——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工程咨询机构等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工程造价应用能力和素质教育为主旨,培养面向建筑工程第一线的高职应用型人才。
3.1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结合的力度 可以考虑采取如下培养模式:第一学年学生在校加强基础理论教育和专业基础教育,并利用暑假,进行建筑方面认识实习,包括房屋构造的认知和建筑材料的认知;第二学年在专业基础教育的基础上,进行施工技术、建筑工程量计算、工程项目招投标实习;第三学年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进行建筑工程计价、装饰和安装工程预算实习,毕业环节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
3.2教学计划有一定的广度及深度由于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包括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竣工验收阶段,受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和知识结构的限制,在教学中不可能将其全面覆盖。因此在修订教学计划时,可以选取一个阶段,如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工程造价专业以施工阶段的工程造价确定与控制为重点,以算量、计价为重中之中,并以施工阶段为基准适当向前、向后延伸,以构筑本专业的知识体系。
3.3突出工程造价的职业技术教育特色在教学计划整体设计中,始终针对工程造价这一职业岗位所应具备的技能,突出本专业职教特色。学生通过学习并编写投标文件(投标报价)等,突出工程造价计算能力、专业文件编制能力、造价管理能力、参与项目决策分析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等,这样就可实现“毕业即上岗”的目标。这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现:
3.3.1师资队伍高职教育是一项职业要求很高的教育,它要求担任教学的任课教师不但具备一个高校教师所具备的一切条件,还应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较丰富的工作实践经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 对于师资队伍的建设,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思想观念;加强“双师型”为主的师资队伍建设。教师必须在教学中自觉体现素质教育、开放教育、能力本位等现代职业教育的观念和意识,自觉地更新教学观念,更好地培养高职专业人才。
3.3.2教材改革由于建筑经济体制的改革,原有老教材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变化,教师在积极选择新教材的同时,可以组织专家、专业教师及外校资深教师合作编写相应的教材。对教材的选取和编写应当遵循如下原则:
①针对性原则:在选取和编写教材过程中应对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在课程教学大纲的制订和教材教学内容重组的过程中,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把知识点和能力要素落实到每门专业基础课及其实践教学环节中;学生所学知识和能力训练针对人才岗位的要求。
②实用性原则:教学内容与企业、社会现状基本相符,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所学知识学了有用、学了会用、学了实用,加强一个“用”字。以建筑工程概预算课程为例,应重点介绍概预算基础知识,工程计算规则及计价方法等,讲授对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再学习能力有用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以达到学以致用。
③先进性原则:教学内容应符合并能反映科学技术进步和时展的新形势,具有先进性,突出一个“新”字。它与实用性具有统一的关系,即先进方能实用,实用务求先进。以建筑类课程为例,建筑领域新材料、新技术不断推陈出新,计价办法与国际接轨,近几年内国家修订、颁布了很多新的建材标准、施工规范、计价规范等,我们必须将这些最新的信息及时地反映到教学内容里。
④浅显性原则:高职学生与一般本科生有稍许差别,因此根据高职生源素质现状,选取教材时应通俗易懂,针对专业岗位,应在必需、够用、有用的基础上尽可能地降低难度。
3.3.3相应的实践经验工程造价管理人员涉及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以及咨询机构,社会需求量大,但目前在各大学中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难以培养出动手型、应用型的人才,也不可能在采用老的传统方法实施教学的背景下,来培养新型的工程造价人才。因此,引进国际上新的培训理念,是满足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即注重人才的专业知识培养及实践经验,并且重视专业工作能力进行培养和考核,例如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
另外,要重视进一步开发和健全以专业课程实训与工程造价管理实习并举的实践教育体系和职业资格证书培训体系;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资源,包括案例教学、课堂讨论,教学训练设备、教材及教学软件(课件)等,实施专业教学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和监控;拓展产学结合、校企相联的互动途径,着力实现与国际造价工程管理技术教育的接轨,创新工程造价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达到本专业标准要求的人才培养目标,创出专业教学特色和人才质量品牌。
4结论
总之,高职教育具有明显的高等性和职业性,工程造价专业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实践性。对本专业人才的培养,我们应当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在教育模式上,注重教师素质的提高、教材的选取和学生的实践经验,培养复合型工程造价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①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已有技术不断被替代或淘汰;
②技术渗透力强,其渗透的深度和广度已涉及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和其他各个领域,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为催化剂,孵化多学科交叉、相互推进的发展局面。这在客观上要求我们认清这些学科的发展状况和对工程教育的影响,使我们培养的专业技术人才在全面提高素质的同时,还具有比较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掌握较高的专业技能的同时,还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强的创新意识。然而,目前我国信息科学相关专业的高等教育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各专业课程封闭、自成体系,学科之间的融合不够。在通信与信息系统紧密结合、ICT产业兴起的今天,应该考虑将电子、计算机和通信等学科的教学内容适度融合,至少能够在技术基础课程方面做到相互学习。
(2)知识内容滞后、教材陈旧,教学内容一成不变,过分注重课程的知识传承价值,新技术和新方法相对较少。知识更新快和教学内容更新相对缓慢的矛盾日趋严重。
(3)过分强调理论知识和经典内容,忽视工程实践能力。现代社会需要科学家,也需要各类工程师,大学培养的毕业生有进一步深造的可能,也有很大一部分进入企业工作,他们是从事研究与开发、系统设计、制造、营销等环节不可缺少的人才,因此,人才培养结构的合理性也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以上这些问题导致了高校培养目标和社会需要的严重脱节,造成毕业生综合能力薄弱,不适应工程技术发展的要求,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同时也严重制约了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
2教学改进和其他措施
2.1教学计划的修订和课程调整
21世纪是以创造为特征的时代,不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将更深刻、更广泛。世界上许多重大科学技术的突破都是从多学科的角度,运用多种知识、理论和方法得以解决的。信息科学相关专业更是如此,新一代的科技产品不仅仅利用单一领域的技术,而是将计算机、通信、消费电子领域的技术综合起来,结合芯片和硬件知识(电子工程专业和微电子专业)、软件知识(计算机专业)、通信知识(通信专业和无线电专业),将这些知识糅合在一起。我们建议所有的信息科学相关专业都以专业选修课的形式开设通信原理课程、软件工程课程和至少一门与硬件相关的底层程序设计语言课程(汇编语言、C语言或MATLAB)。通信原理课程的主要任务在于研究通信系统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让学生掌握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理论原理、实现方法和系统性能。它是一门理论性、应用性和工程性都很强的课程,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和理论深度,在电子、通信类专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于其他专业的学生,由于前序课程承接性的问题,在教学方面应有所折中,建议教师以介绍通信发展史为切入点,以数字通信为重点,以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通信技术(宽带、固话、手机等)为案例,要求学生掌握最基本的通信知识和最核心的工程实践技术。软件工程是研究和指导软件开发和维护的工程类学科,它采用工程化的概念、原理、规范、技术和方法进行软件工程项目的开发和维护,是计算机专业的主干课程。但除了软件厂商之外,很多的硬件和芯片制造商、系统集成公司和CT企业也使用软件工程思想来指导和规范产品的研发,所以学习软件工程知识对毕业生大有益处。对于非计算机学科的信息科学相关专业学生,该课程主要讲授软件工程的基本原理,内容包括开发和测试、瀑布模型、风险控制、项目管理等。在自动化控制、通信技术、嵌入式系统、单片机等众多电子工业领域,编程的思想得到普遍运用。例如在NGN、三网融合中被反复提及的软交换(SoftSwitch)就是通过软件实现基本的呼叫控制功能代替传统PSTN(公共交换电话网)中通过专用硬件实现的“硬”交换。与底层硬件设备联系最密切的就是汇编语言和C语言,汇编语言能够直接控制硬件系统进行工作,速度快;C语言开发效率更高,比汇编语言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MATLAB在信号处理、控制系统、通信系统等领域的应用也非常广泛。通过编程语言的讲授,教师重点培养学生的基本编程技能、程序设计思想和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用计算机语言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此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选择跨专业公共选修课,移动通信技术、数字电子技术、计算机高级语言、数据库等都是不错的课程,既能开阔视野,对以后的工作也非常有帮助。高校通过以上措施创造条件,让学生在打好专业基础的同时,尽可能多地涉猎其他领域的知识,打好学科交叉基础,这既有利于学生发挥专业潜力,也有益于学生毕业后多方位适应社会需求和实际工作。
2.2“双师型”教师授课
以微电子、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代表的ICT是所有高新技术中最核心、最活跃、最具有战略性的技术,其技术的发展极为迅速,也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这决定了讲授这类课程的教师必须既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教育理论素养,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动手能力。高校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要有“充电”的意识,可以通过进修、交流学习来扩大知识面、提高业务能力。高校各部门也要努力创造条件,促进教师积极参与各种项目实践,更要鼓励教师大胆走出去,到企业去工作,在实践中积累先进的技术知识、丰富的管理经验和创新进取精神。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结合实践经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要及时、准确地向学生展示当今的技术成果与发展动态,增强教学的时代感、认同感和荣誉感,同时也把科技创新的思维方法、经验体会等带入课堂,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各种新问题,使他们感受到科学技术的进步,并不断增强创新意识。
2.3深度校企合作
在当前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里,避免教学内容过时是很困难的,在学习时学到的先进知识,往往到毕业时就变成无用的东西了。为了避免或尽量减少这样的负面影响,我们需要强化校企合作,建立一种长期的伙伴关系:
①定期请企业一线工程人员开展系列讲座,使学生了解当今ICT产业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
②共建实训机房和培训基地,把企业的真实工程环境搬到实验室来,并通过项目驱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及开发能力;
③把年轻教师输送到企业一线去做短期实训,参与企业工程项目研发;
④与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将企业需要的理论知识和工程技术嵌入到课程中,最终培养出适合企业需求的毕业生,同时也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和企业的招聘压力。
2.4课外阅读
由于课程时间不允许,对新技术、新方向,调整的讲解无法特别深入。如果学生对此有浓厚兴趣,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信息科学方面的书籍比较丰富,挑选书籍有一定的技巧:阅读本专业的书籍,可以选择一些经典读物;如果跨专业阅读,建议挑选内容浅显、通俗易懂的书籍。如果学生基础扎实,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直接阅读外文文献。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扩展和有益补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热情,拓宽学生的认知领域,使学生掌握相关学科的发展动态和交叉学科的前沿信息。
二、提高高职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实训内容和模式
针对本次调研结果,选取了学院与澳大利亚合作办学的石油工程专业中澳班进行了英语交际能力的实训。其主要目的是,研究出适合高职高专英语水平的英语听说实训的模式,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学生听英语、说英语的习惯,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热情。
1.英语交际能力实训的主要内容
衡量一个人口语水平高低主要看以下几个方面:(1)语音语调是否正确,口齿是否清楚。(2)表达是否流利。(3)语法是否正确,用词是否恰当,是否符合英语表达习惯。(4)内容是否充实,逻辑是否清楚。要从以上几个方面全面提高学生口语水平,需要制定符合学生英语水平的英语交际能力实训内容。总体思路是:典型任务确定实训内容,任务驱动引领教学,模拟生活场景建构学习环境,教师提供学习指导,小组讨论及角色扮演等多种实训模式,并逐项进行能力考核。实训主要分五个模块进行。模块一:语音语调训练。学生需掌握较为标准的语音,较为自然的语调,较为流畅的语速。训练的重点是语音、语调、语感、意群、连读、重读、弱读。选取原版标准视听材料对学生进行示范,然后让他们跟读,辨音,听写,交谈。模块二:日常生活场景交际。主要实训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在各个生活场景下自然流畅地进行交际。重点内容是特定场景下的相关词汇、短语及句子表达,尤其要注意各场景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因为表达是否符合英语习惯对于口语能力至关重要。主要方式是选取典型情景样例对话,模拟真实场景进行角色扮演,两人或多人进行场景交际。模块三:小组话题讨论及辩论。本模块实训主要目标是学生能就某个话题发表自己观点。重点内容是与话题相关的词汇、短语、句子等。设计一些活动来推动本轮实训的进行,例如:抽选话题,模拟记者采访,模拟电视节目,小组讨论,开展辩论赛等。模块四:电影对白片段模仿。本模块实际是对语音、语调训练的更高一个层次。实训目标是让学生更有兴趣练习英语,能较流畅模仿电影台词和对白,重点训练语音、语调、语速及词汇。模块五:针对石油工程专业学生,根据各石油企业对新毕业生英语的要求,增加了石油英语900句的训练。
2.英语交际能力实训的主要步骤
2.1准备阶段。
(1)确定合作学习小组规模。根据教学需要,学生5~7人为一小组。(2)创设学习情境,描述学习任务。(3)确定小组学习任务。
根据各组的实际情况,分配不同类型和难度的任务。
2.2完成任务阶段。
完成任务是每名学生练习口语的具体过程。任务的完成一般要经历搜集信息、交流信息和成果展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开展都会对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起到促进作用。(1)搜集信息。为了能为口语实训课提供资料准备,在开课前一周,安排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具体任务,分组查找相关资料,然后进行讨论、汇集、分类并记录工作。在此过程中,不同水平的学生可以承担不同的任务。充分的资料准备使学生感到有内容可说,口语好的学生丰富了交流素材,口语差的学生也可以通过反复阅读和实践演练,克服语言不流畅、不会组织语言的劣势,对增强自信、克服焦虑感有积极作用。(2)交流信息。小组内部的信息交流可采用多种形式,如果是角色扮演,小组要进行剧本编写的交流和排练。如果是辩论,小组中可以分为正方和反方以及记录员,利用搜集到的资料,先进行模拟辩论,为和其他小组的辩论进行准备。(3)成果展示。在口语活动课上,各小组在全班展示完成任务的情况。由于各小组负责的任务不同,组间存在信息差异。每个小组在展示其成果时,其他小组的学生都能保持浓厚兴趣。学生完成交流任务后,教师及时总结任务完成过程中所涉及的语言知识,针对学生的语言表现给予客观的评价,纠正学生所犯错误,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操练。对第一期中澳班通过模块一和模块二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实训,取得了很好的实训效果。第一,几乎所有的学生口语交际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对于英语程度较好的学生,这是一个浸泡在英语环境中训练提高的大好机会。对于英语程度稍差的学生,也增加了他们开口说英语的信心。第二,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了他们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在群体中提高技能的能力。第三,通过不同小组不同任务的展示,让学生看到了彼此之间英语水平的差距,从而激发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主动性。
3.英语交际能力实训的模式
实训既有成功的经验,还存在有待改进的不足之处。首先,由于实验阶段实训学时(一周)太少,实训内容不够丰富,对于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锻炼太少。实训课程应安排在第二学期至第四学期,每学期实训时间应以两周为宜。其次,课后“寝室英语”的推行由于缺少指导者的参与效果大打折扣。通过汲取经验和教训总结出了符合高职学生英语水平的实训模式。
(1)任务型合作学习模式。
不同于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模式。实训期间,教师只起引导作用,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给学生布置与实训模块相关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积极主动完成学习任务。
(2)浸泡式强化训练模式。
通过给学生提供大量学习材料,以及要完成的密集的能力要点,学生会感到时间紧,任务重,他们会加班加点,连续在相对较长的时间里浸泡在英语环境中,这对他们养成良好的用英语交流的习惯是非常有好处的。
(3)课堂内外延展性模式。
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如何利用好课后时间,形成浓厚的听英语、说英语的良好氛围,英语训练还应延展至课堂之外。推行了“寝室英语”。即以宿舍为单位,学生选取感兴趣的英语话题进行英语讨论,第二天在课堂上各宿舍进行展示评比,极大地激发了说英语用英语的热情。
三、英语实训课程考核方式
实训课程必须对学生进行考核,并且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要有别于理论课程考核。根据所设计的实训内容,考核方式也应进行改革,尽量做到全方位地、细致地、人性化地评价学生的英语水平。为此,采取了过程性能力要点考核方式。也就是在为期两周的强化实训期间,每天要细化需掌握的能力要点,并对此逐一进行考核。比如第一模块实训内容是语音、语调训练,要细化需掌握的能力要点,即正确好听的语音、语调、节奏。考核内容可分为三部分:听音辨析,朗读对话和短文,模仿视听材料。每一个能力要点的考核标准分为优秀、通过和不通过。不通过者,只需重新练习该部分即可。平时的各种能力要点考核,占本实训课程考核的70%,最后各小组还要进行小组成果展示,这部分占30%。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12-0099-03
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我国对于油气资源需求的快速增长,国内大型石油石化企业逐步开启海外油气合作道路,稳步实施 “走出去”的国际化战略,海外油气田开展合作开发、石油工程技术服务方面的业务量快速增长。石油石化企业国际化战略的实施,缓解了国内石油紧缺的问题,然而也面临一系列挑战与困难,其中较为突出的一个困难便是缺乏既掌握专业知识又熟悉国际规范、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复合型人才。作为石油石化人才培养重要基地,近年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围绕国内石油石化企业的迫切需求,基于自身的办学特色与优质教育资源,积极主动地承担起石油石化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任,探索建设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以期为石油石化企业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提供人才支持。[1-4]
作为国际化人才培养战略的具体措施之一,我校石油工程学院自2014年春季学期开始为2013级及往后各级石油工程专业本科创新班学生开设了一系列采用全英文讲授的专业主干课程。本文几位作者作为课程主讲教师承担了理论力学课程的全英文教学工作,并在教学过程中开展了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建设工作。经过2013~2014、2014~2015两学年的教学与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形成初步的体会与经验,对于全英文教学存在问题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本文针对前期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体会、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与相应的建议进行了总结和分析,以期对类似课程的全英文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建设的意义与可行性
理论力学属于经典力学范畴,研究物体机械运动的一般规律,是理工科大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对于石油工程专业的本科学生而言,理论力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程,在培养计划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通过理论力学课程的教学,一方面培养学生运用力学基本知识直接解决工程技术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学习后继的材料力学、渗流力学、岩石力学等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因此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建设是石油工程专业全英文课程体系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开展理论力学课程的全英文讲授,对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建设具有显著的必要性。通过构建与国际接轨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体系,通过全英文方式的讲授,使学生在掌握理论力学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专业英语水平,习惯英语思维方式,形成使用英语进行专业交流的能力,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实现国际化人才培养。
在开设全英文课程体系前,为适应我国石油经济国际化发展战略与我校建设石油石化学科领域国际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目标,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国际化、创新型石油石化专业人才,我校石油工程学院已经开展了一批示范性双语教学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积累了不少经验。具体来说,石油工程学院的工程力学(包含理论力学与材料力学)双语课程在石油工程专业本科生中已经进行了多年的讲授,积累了大量的课程建设经验,形成了丰富的教学文件,培养了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在师资力量方面,近年来我校石油工程学院通过引进具有国外博士学位和有国外交流学习经历的青年教师与现有教师赴国外高校交流访学的方式,已经形成了一支具有良好国际化教育背景的教师队伍。具体到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学院为该课程配备了由两位具有美国博士学位的教师以及一位具有美国高校联合培养经历的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且都具有力学学科相关背景,一方面对理论力学课程内容有较好的把握,另外一方面也都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充分保障了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教学质量。石油工程专业本科创新班学生是学校在每年入学之初从新入学理工科专业本科生中选拔出的拔尖学生,数理基础较好,英语水平普遍高于同期入学学生的平均水平,适合于开展全英文教学。因此从前期双语课程教学积累、师资力量配备以及学生素质方面,都具备开展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教学与课程建设的可行性。
二、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内容包括教材的优选与确定、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与安排、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探索、教学评价方式改进等。
教材选用:教材作为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依据和学生学习的重要材料[5],是课程建设的核心,集中体现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好的教材既要全面涵盖课程的主要内容,又应当合理安排章节体系和知识点的前后衔接。考虑到目前我校的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尚处于课程建设的初期阶段,尚不具备直接自编教材的条件,在透彻研究国外经典教材内容体系并结合我校石油工程专业特点、学生素质的基础上,选定了Dietmar Gross等人编著的Engineering Mechanics I : Statics[6]与Engineering Mechanics III : Dynamics。[7]该教材内容涵盖了国内理论力学所包含的静力学、运动学与动力学内容,具有概念清晰、深入浅出、简明却不失严谨的特点,同时该书的英语行文平实易懂,相当于类似石油工程的工科专业大学低年级本科生的理论力学课程。同时,作为对上述教材的有益补充,我们还指定了J. L. Meriam编著的Engineering Mechanics: Statics & Dynamics [8,9] 作为教学参考书。
教学内容:考虑到全英文授课所需时间可能比中文授课费时,需要在确保知识体系完整的前提下对教学内容进行精炼和优化,合理安排课堂精讲、概述和课外自学等内容。在选定教材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国外经典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内容与国内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内容,确定了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论力学引论、汇交力系的合成与平衡、任意力系的简化与平衡、重心、质心与形心计算、结构支座反力计算、桁架结构内力计算、干摩擦、功、能量与虚功原理、质点动力学、刚体动力学。由于教学学时的限制,同时考虑到在后续材料力学、岩石力学一些课程的需求,在教学内容的确定过程中,重点强调静力学部分。
四、结语
本文总结了国际化办学背景下我校石油工程专业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的一些经验和体会。总的来说,石油工程专业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经过两年的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取得了初步的教学经验和成果,形成了一套全英文教学基本文件,初步确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全英文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反馈良好。在下一步的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过程中,仍然需要对比不同教学方法使用的效果,并对课程教学成效进行跟踪评价,在此基础上进行及时总结反思,进一步改进与完善教学方法与手段。
[ 参 考 文 献 ]
[1] 张来斌.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积极培养国际化石油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9(15).
[2] 张来斌.面向中国石油工业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J]. 大学(学术版),2012(8).
[3] 张来斌.深入实施国际化战略 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J]. 世界教育信息,2013(5).
[4] 蒋庆哲.改革创新 攻坚克难 扎实推进石大国际化战略的实施[J].世界教育信息,2013(5).
[5] 麦莉,孟广伟.理论力学双语教学的教材与教学实践[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7).
[6] D. Gross, W. Hauger, J. Schr?der, W.A. Wall, J. Bonet. Engineering Mechanics 1 : Statics [M]. New York, Springer, 2009.
所谓的全日制是一种全天候的教学体制。全日制工程硕士是指参加全国统一考试合格后,前往研究生培养单位攻读硕士专业学位,学习期间不再承担工作任务,在规定年限内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相关要求,申请学位通过后即可获得硕士专业学位。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招生对象主要是应届本科毕业生。为获得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而撰写的学位论文即为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学位论文选题要求来源于生产实际中的现实问题或应用课题,选题须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2]。学位论文形式不局限于学术型研究论文,可分为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文学艺术作品等多种形式。本质上来说,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是一项学位论文质量管理制度,它包含以下五个要素:准确把握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概念内涵,努力加大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宣传力度,积极搭建企业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过程培养的平台,合理开展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选题,有效建立专业学位论文评审体系和评估机制,五个要素相辅相成、紧密联系,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起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
2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构建
科学合理的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是提高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关键,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要紧紧围绕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环节,统筹规划、查漏补缺,开展卓有成效的质量保障工作。
2.1加大解释和宣传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力度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两种,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均属同一层次,但培养类型不同,它与一般意义上侧重学术、理论研究的研究生教育所不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重在应用性、专业性、实践性,旨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新时期、新阶段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研究生教育的客观需要,是进一步优化研究生教育结构的重要举措,也是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在国内,大规模开展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对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研究生学位授予单位、研究生指导教师、学生来说,都是一个新生事物。新生事物的普及、被广泛接受需要一定的时间,需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研究生学位授予单位、研究生指导教师乃至新闻媒体等主体的共同努力,利用网络、电视、报纸等多种媒介,深入第一现场多渠道、多途径加大对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宣传报道。使企业、社会人士和学生、学生家长对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能有一个全方位的正确认识、了解,被广大考生、考生家长、企业、社会充分认可和广泛接受[3]。
作者简介:蒋复量(1978-),男,湖南永州人,南华大学环境保护与安全工程学院,副教授;李向阳(1962-),男,湖南衡阳人,南华大学环境保护与安全工程学院,教授。(湖南 衡阳 421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项目编号:2010-205)、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项目编号:2011-192)、南华大学校级教改项目(项目编号:2012XJG2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4-0169-03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十分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全面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对实际问题进行设计或研究的综合性训练。毕业设计(论文)旨在检验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使学生在思想作风、工作态度、组织纪律和团结协作等方面受到了良好的训练,为学生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做好了准备。教育部对高校大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环节也高度重视,曾下文明确要求确保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并将其纳入本科教学评估的范围之内;[1]而在高等学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通用标准和专业标准中对毕业设计(论文)也有专门的规定。[2-4]
一、南华大学安全工程专业概况
南华大学安全工程本科专业从2004年开始招生,初始规模为每年45人左右;从2007年开始每年招3个班,规模为120人左右。为适应我国核能开发战略,为我国核电事业的安全高效发展培养合格的安全类本科人才,南华大学2010年3月向教育部申报了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本科专业核安全工程专业并获得了批准,同时,2011年核安全工程专业获批为湖南省特色建设专业,2012年获批为湖南省普通高校“十二五”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版)》,核安全工程专业与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专业合并为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专业。因此,南华大学的安全工程专业从一开始办学就具有浓厚的“核”安全特色,有相当比例的毕业生在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以及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下属的企事业单位就业。[5-7]
二、毕业设计(论文)的流程与模式
1.毕业设计(论文)的流程
南华大学安全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总的时间为14周,一般是大四的第一学期安排4周,大四第二学期安排10周。毕业设计(论文)的一般流程如图1所示。
2.毕业设计(论文)的模式
安全工程是一个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灾害防治学、管理学、教育学、职业卫生学和工程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的交叉学科,与其他专业相比,安全工程专业属于新兴的本科专业。[8]安全学科的综合性和多样性决定了该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与其他工科专业有所差异。总体上,可以将毕业设计(论文)分为两大部分,即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南华大学安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方向可细分为(铀)矿井(核设施)通风系统设计、建筑施工安全专项方案、建筑消防系统设计以及矿山爆破方案设计等;毕业论文方向可细分为企业(现场)安全评价、企业(现场)安全管理、企业(现场)职业卫生状况调查与评价以及结合指导教师承担的各类课题开展的实验和理论研究等。
三、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存在的问题
1.师资力量不足
自1999年大规模扩招后,我国的高等教育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大部分地区的高考录取率超过了80%,一些地区的本科录取率超过了40%,甚至更高。但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跟不上高校扩招的步伐,存在生师比过高、缺乏大师、教师来源单一且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这在一些省属本科院校的新办专业上表现的尤为突出。比如南华大学的安全工程专业,2004年开始正式招生,到目前为止全职专业教师才有10人,而安全工程系每年有毕业生120人左右,因此毕业设计(论文)的工作任务繁重。此外,大部分教师都承担了一定的科研任务或者在职攻读学位,造成指导教师相对投入时间和精力不足,指导深度不够,这在客观上也影响了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2.学生认识不足
当前大学校园学生的学习风气普遍下滑,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态度不端正;加之受社会上急功近利、投机取巧和片面追求利益、不尊重人才和知识的不良风气的影响,意志不坚定的大学生学习热情下降,这在毕业班的学生身上表现的尤为明显。如有的学生已经签了就业协议,认为所做毕业设计(论文)的内容与将来从事的职业关系不大;有的学生忙于升学的事情(如硕士研究生复试)或者准备各级公务员考试或者利用毕业设计(论文)期间考取驾照等等,心思根本没有放在毕业设计(论文)上;也有的学生认为毕业设计(论文)很简单,答辩前几周通过东拼西凑就能完成,对于指导教师的要求和进度安排不以为然。
3.教学资源不足
从严格意义上讲,指导教师也是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重要教学资源,但是在本文中把师资单独列出来进行讨论。除此之外,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还需要专用教室、良好的图书资源和网络数据库、本校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数据库、实验室条件(包括学生计算机机房)等教学资源。目前,除了艺术设计类等少数几个专业以外,其他专业的毕业生基本上没有专用教室,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主要是在宿舍中利用电脑完成。学校的中文文献和数字资源相对比较丰富,但是数字资源的下载有IP地址的限制,而外文文献资源相对比较缺乏。安全工程专业实验室经过几年时间的建设,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但是大多数只能做一些验证性实验或者简单的测试,具有培养创新人才功能的综合性实验开展得很少。
4.过程监控不严
虽然学校和学院针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制定了很多规定,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如对毕业设计(论文)进行中期检查,按照比例抽出学生参加校级公开答辩,对上一届的毕业设计(论文)进行抽查等。但是学校毕业生众多,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期间主要由指导教师负责,而指导教师的水平良莠不齐,对学生的要求严格程度也相差甚远,使得在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开题、答辩等诸多环节存在监管不到位的情况。
5.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不佳
以上四方面的原因,再加上部分学生综合素质较差、自学能力较低,对学校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难以适应,创新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和写作能力均较薄弱,导致很难做出好的毕业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不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少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格式不符合南华大学的要求,排版问题比较突出。
(2)选题不合理,抄袭现象比较普遍。毕业设计(论文)从形式上做到了一人一题,但是内容上很多是雷同的,比如安全评价方面的;而根据历年的资料进行统计,设计占的比重偏低(30%左右),而论文占的比重偏高(70%左右);结合工程实际和教师课题的较少,自选课题占的比例过大。
(3)毕业设计(论文)答辩情况不理想。大部分毕业生的答辩PPT制作质量比较低劣,答辩过程叙述不清楚,回答问题情况不理想。
四、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对策及措施
针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存在的以上问题,结合南华大学安全工程专业近年来的毕业设计(论文)的管理方式,提出了以下改革措施。
1.扩大指导教师队伍
要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指导教师是关键。针对安全工程系师资力量不足的现实情况,采取了以下措施:
(1)积极调动学校、环境保护与安全工程学院的力量。比如每年将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任务通过友好协商的方式安排给其他学院和本学院其他系的教师,一方面体现了安全工程的学科交叉属性,另一方面也减轻了安全工程系教师的压力和工作量,效果较好。
(2)积极引进教师。安全工程系自2011年开始积极从其他院校和本校的研究生中招聘引进青年教师。2011年引进2名硕士,2012年引进1名硕士,2013年引进2名博士,计划2014年继续引进2名博士。
(3)采取以老带新的方式积极培养年轻教师。按照学校的规定,只有讲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才能独立指导毕业设计(论文),而新进的硕士要2~3年才能获得讲师职称。安全工程系通过指定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或者博士学位的教师作为青年教师的指导教师,青年教师每年协助其指导教师负责一定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指导,这一做法收到了良好效果。
2.提高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重要性的认识
(1)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动员。在每一届的毕业设计(论文)开始之前,召集毕业生进行动员,系主任强调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性,并宣布相关的纪律和要求。
(2)召集指导教师开会,明确指导教师的责任,指导教师在日常的指导工作中要反复和学生强调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性。
(3)对极少数不认真的学生给予延期答辩,延期答辩不通过的,和下一届毕业生一起答辩。
(4)对毕业生请假进行严格审批和控制。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阶段请假的,必须经指导教师、学工室辅导员教师和主管院领导的审批,而且对请假的时间跨度进行严格控制。
总之,采取正面教育为主,反面惩戒为辅的手段,引导毕业班学生重视毕业设计(论文)工作。
3.努力改善和补充教学资源
(1)不断改善专业实验室的条件。利用财政部的专项资金,积极购买了部分先进的大型仪器,比如从美国原装进口的空气动力学粒径谱仪等。
(2)积极建设本科生的计算机房。通过学院的努力,新建了可以同时容纳30人上机的计算机房,本科毕业生在进行毕业设计(论文)时可以申请使用。
(3)学生在做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中,如果需要下载外文电子文献,可以先收集好所需文献的名称,然后通过指导教师收集和下载全文,再返回给学生。
(4)充分利用校外资源。一方面鼓励保研到外校的学生在将来的硕士阶段指导教师处开展毕业论文工作,学校先后有保研的学生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完成毕业论文,效果很好;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在实习单位和就业单位开展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提高了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4.加强过程监控
(1)建立指导教师QQ群,系主任事先将学校、学院的通知、毕业设计(论文)的标准格式等相关要求在共享中,其他教师可以自由下载和学习。
(2)加强对毕业设计(论文)开题工作的指导。下达任务书之后的四周之内,要求学生在查阅相关文献和调研的基础上,完成开题报告和英文文献的翻译,并且要制作开题报告PPT,然后参加安全工程系组织的答辩,只有答辩通过后才能开始下一步的工作,否则要求重新选题或者重写开题报告。
(3)要求每一位指导教师建立自己的毕业设计(论文)QQ群,并且开通飞信,及时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掌握学生的动态。
(4)认真组织中期检查。每年的4月安全工程系在学校和学院的指导下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的中期检查,包括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记录本、指导教师的工作记录本、学生已完成部分的电子稿、毕业设计(论文)原始资料(含电子稿)等。
(5)答辩前对毕业设计(论文)进行复制比检测,要求所有参加答辩的学生都要进行检测,对复制比过高的毕业设计(论文)要求学生进行认真修改,修改后进行二次检测,直到合格才能参加答辩。
(6)严格答辩过程管理。在正式答辩前组织学生参加预答辩,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学生最后的成绩由指导教师的评价、评阅教师的评价和答辩表现综合确定。
(7)对相关材料及时进行归档。包括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纸质稿、电子稿、复制比检测证明、毕业设计(论文)记录本和原始资料,指导教师的工作记录本,评阅和答辩相关材料等。
五、改革取得的初步效果
第一,建立了适合安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整套管理制度,格式更加规范。从2011届和2012届的毕业设计(论文)来看,格式不合格的非常少见。
第二,选题更加多样化。根据学科特点,提出了“大安全”的选题思想,这就使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形式更加多样化,放宽选题范围,题目只要是结合本专业知识和具体的工程实践均可进行,对不同学生采取了不同的题目。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使其更好地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任务。
第三,由于在答辩前,要求学生进行复制比检测,抄袭的现象有所遏制。
第四,青年教师参与指导毕业设计(论文),他们工作有激情,有一些新的想法,认真负责,对提高设计和论文质量有一定的帮助。
第五,在正式答辩前进行预答辩,预答辩中指导教师提出了较多的修改意见,因此正式答辩的PPT的质量、毕业设计(论文)纸质稿质量、学生的介绍和回答问题情况都有较大提高。
第六,指导教师的责任心有所加强,指导方式更加多样化。师生之间利用现代通讯工具,如手机、飞信、E-mail、QQ群等联系方式进行随时沟通。根据大部分毕业生是利用电脑在宿舍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这一实际情况,有的指导教师直接到学生宿舍进行集中辅导,提高了工作效率。
第七,随着安全工程系承担的科研课题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学生跟随指导教师参与部分科研工作并完成毕业论文,客观上实现了科研实践支持教学的目的;部分学生在毕业前参与了省级或者校级的学生创新课题,在毕业论文阶段时适当进行加深,这些学生的论文质量往往比较好,提高了毕业设计(论文)的整体质量。
第八,随着安全工程系实验仪器设备的增加和实验条件的改善,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借助于实验设备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或者是采用商业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实验研究,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第九,毕业设计(论文)的归档资料越来越规范。安全工程系设立了教学秘书,由青年教师担任,专门负责毕业设计(论文)资料的归档,并收集毕业设计(论文)及其原始资料等的电子版刻录成光盘永久保存。
六、结论与建议
毕业设计(论文)有着重要的意义,能深化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综合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经过深入研究和分析南华大学安全工程专业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督促学生认真对待毕业设计(论文)各个阶段的工作,提高了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但同时也要看到,全面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涉及教学管理、指导教师和学生等三个方面,需要付出长期努力。
参考文献:
[1]王娟.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的思考[J].巢湖学院学报,2012,14(2):137-139.
[2]宋守信,杨书宏,傅贵,等.中美安全工程专业教育及认证标准对比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2,22(12):23-28.
[3]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认证标准:通用标准[EB/OL]. [2013-08-19].http:///column.php?cid=17.
[4]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认证标准>:补充标准(安全工程专业)
[EB/OL]. [2013-08-19].http:///column.php?cid =18&ccid=31.
[5]蒋复量,李向阳,谭凯旋,等.专业认证背景下的安全工程专业特色教育研究与实践[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0,20(1):12-18.
基金项目: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编号:SDYY15034;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立项资助,编号:C-2015Y0501-123。
G643;TQ0-4
Abstract:Dual-tutor system has great significance for ensuring education quality of full time professional master's degree. In the case of the full-time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in the field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this paper explores three aspects in the education of dual-tutor system: construction of course systems,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construction of thesis systems. The strategies and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based on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education.
Keywods:dual-tutor system; professional master's degree;teaching methods;course system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本科院校扩招规模越来越大,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普及并进入大众化阶段,提高高等教育的培养质量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新知识和新技术不断涌现,职业划分变的越来越细,职业的专业化程度也越来越高,迫切需要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为了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新要求,国家对于人才的培养作出了调整,教育部决定自2009年起,扩大招收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范围,逐渐提高应用型人才的数量和质量。
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中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进行了科学定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在文件中也明确提出“建立健全校内校外双导师制”的教学要求。双导师制是一种校内与校外联合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该模式下,校内培养是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以化工类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为例,从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及论文三个方面对校内培养进行了探索研究,对目前校内培养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一、课程体系建设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课程是最基础的一方面,相关课程学习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必经之路[1]。目前,由于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刚刚起步,在课程体系建设上还不够完善,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方面,课程设置与学术型硕士基本类似,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实践性与应用性的特色体现不够;另一方面,课程体系设置重理论轻实践,缺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色应用性课程。因此出现学生进入实习企业后,所学理论与实际工程项目脱节的现象。
针对目前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及建议:
(1)课程应根据培养方向灵活设置。例如,根据青岛科技大学化工方向发展的特点,化工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向主要有化工过程系统工程、化学反应工程、传质与分离工程、清洁生产技术与工艺、精细化工和资源能源化工等六个方向,在这六个培养方向上可以灵活设置课程。如化工过程系统工程方向主要课程有化工过程模拟、化工过程最优化及化工O计与技术经济等课程,化学反应工程方向主要课程有高等化学反应工程等课程,传质与分离工程方向主要课程有高等传递过程及传质与分离等课程。根据培养方向灵活设置课程可以使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自主选择需要学习的课程,提高学习效率。
(2)建设学科交叉式课程体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个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交融,学科间的界限变的越来越模糊,因此建设学科交叉式课程体系已成为一种趋势。目前很多学校已经实现跨学院选课,但是这种交叉是远远不够的,没有从根本上实现学科间的有机融合与渗透。建设学科交叉式课程体系应根据学科间内在的联系性与整体性,构建跨学科多层次的课程体系[2]。
(3)设置专门的实践课程。目前很多高校在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体系中缺少综合实践的课程,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开设专门的实践课,以实际的工程项目为案例,从工程实际出发,让学生参与其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在一个化工工程项目中会涉及如工艺设计、设备的设计与核算以及车间布置等多方面的知识,学生通过对项目的探索能够从中学到很多工程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4)课程设置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于东红等[3]指出我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自我迷失的根源在于对其职业性缺乏认识。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应用性人才,因此在设置课程时应关注企业对职业的需求和变化趋势,针对职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方式,强化实践性,淡化学术性,注重培养学生高层次的职业技能,使学生进入企业后能迅速适应岗位的需求。同时,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根据企业技术创新的需求整合教学资源,搭建具有实践性和先进性的课程体系,提高研究生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及考核方式改革
教育部对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教学提出了“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的要求,但在实际日常教学过程中,授课老师仍以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教学模式进行讲授,教学内容实用性不强,忽略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重在培养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授课老师应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应用性与实践性,弱化学术性,在课堂上引入工程案例,让学生参与其中,以实践的方式训练学生,增强研究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提高研究生的综合能力。以青岛科技大学化工过程模拟课程的讲解为例,在讲授过程中不再讲解化工过程模拟的理论基础部分,而是采用国际上最流行的大型化工流程模拟软件Aspen Plus 对工程实践问题进行模拟教学,在讲解模拟工程实践问题的同时,提供研究生亲自操作软件的机会,加强教与学的互动性,激发研究生对工程实践问题的思考,提高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于教学评价与考核,对学生而言,应改变传统的单一考试形式的考核方式,采用多样化的考核形式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例如,在以考试考核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还可以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同时根据考核结果给予一定的物质、精神奖励。对于授课教师而言,通过述职以及学生民主评议的方式进行对老师考核,考核结果将作为职务晋升、年终考评、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4]。通过考核及奖励制度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同r也能激发老师工作的积极性,使教与学充满生机与活力,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
三、论文及评价体系建设
学位论文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核心,是三年学习成果的集中体现,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衡量标准。但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及评价体系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论文应用性与实践性不强、创新性不大、评价体系等同于学术型硕士等等。因此构建合理有效的专业硕士研究生论文及评价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于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论文研究,本文从论文选题、论文内容及论文写作三个方面提出要求:
(1)学位论文选题应具有应用性。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具有工程应用背景,因此课题应从企业实际生产中来,旨在解决实际中的工程问题或技术难题。
(2)学位论文内容应有一定的创新性与先进性,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化工类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内容可以涉及新工艺的开发与研究、新催化剂的研制、新产品的研制、工业废气及废水的处理工艺设计等。
(3)论文写作及相关工作的量化标准应进一步细化。论文写作是论文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研究生教育中培养的重点,因此还需对论文写作及相关工作的量化标准进一步细化。例如,对专业硕士研究生工作的考核不只包括论文研究,还应根据在企业的实践情况综合评定,对于未参加实践或未通过实践考核的专业硕士研究生不允许申请论文答辩[5]。
对于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评价应与学术型研究生区别开,在评审中应将论文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性与创新性放在首位。从重点大学聘请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对学位申请者的学位论文实行“盲评”,使评审专家做出公正的评价。还应增设“再评审”环节,评审专家给出修改意见,学生修改后,应进行第二次评审,确保学位论文质量。在学位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有相关行业实践领域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评价体系如图1所示。
四、结语
双导师制是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制上的创新,在双导师制的教学体制下可以培养出实践型与应用型人才,实行双导师制是大势所趋。但由于这种教学体制初步形成,在某些方面还不够完善,存在很多问题。本文针对双导师制中校内培养环节,从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及论文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研究,对目前校内培养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对策和建议。但真正发挥双导师制的作用,使其在人才培养上大放光彩,还需要更多的人来将其完善。
参考文献:
[1]葛学彬.构建“三位一体”培养体系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J].高教论坛,2012,07:109-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