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建筑批评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11-20 08:15:3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建筑批评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建筑批评论文

篇(1)

朱涛:哈姆雷特勤于思考“to be or not to be”,但疏于果敢的行动,堂・吉诃德总在不停地行动,但从不静下来好好思考。关于“实践、理论、批评三结合”的说法,不是宣称自我有“三头六臂”,要“通吃”不同的领域,而是要追求一种思考和行动之间的互动关系。或者更简单地说,作为一个建筑师,我希望能实现一种“思考型的实践”或“实践型的思考”。

近期而言,我选择在香港大学教书,一方面是对香港的种种地缘政治、经济、文化特征感兴趣,另一方面是为了在这样个特殊环境中好好整理自己的思路。目前在我的教学中,最具挑战性的工作是准备从下学期始开设一门课“二十世纪建筑史”。如何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反思上个世纪的建筑发展?如何在一个极其关注现在、但历史意识淡漠的环境中讲述历史?如何在一个多文化碰撞的地方讲述“世界”建筑史?更进步,如何能在香港――大陆之间的微妙距离间设置一种“批判性的张力”?而这种“张力”将导致什么?我完全没有答案,但被这些问题深深地吸引。

钟文凯:十多年前,屈米在哥伦比亚大学倡导的“无纸工作室”曾经推动了一场设计方式和建筑形式的变革;而你的导师,同在哥大任教的弗兰普顿则是建构学的理论泰斗,他强调的恰恰是建筑的物质性,以及建造本身的诗意。两者都可能对你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它们之间存在矛盾吗?或者有内在的联系吗?

朱涛:屈米1990年代中期在哥大建筑研究生院提出的“无纸工作室”的说法带着那个时代的鲜明印记:当时大家都普遍沉浸在对电子计算机技术――经济发展的乐观期待中。人人都在说从建筑到城市到人们身体的感观,所有从前曾依托在社会物质基础上的事物都可以进入电子空间被“虚拟化”。MIT的Willam J.MitchelI的《比特的城市》是个极端的例子,但太过幼稚不值一提。就连斯蒂文・霍尔这样靠“实打实”建造出身的建筑师都曾打算放弃自己事务所的模型制作环节,只在电脑里“生成”建筑!但很快,在哥大设计课上,评图的教授们发现要想真正深入评判学生的设计作品,与其让学生们在投影屏幕上闪现一些令人目不暇接的花哨图片,不如让他们老老实实把图打印到――纸――上,贴在墙上,可以看得更“真切”一些。再后来,教授们为了督促学生关注建筑的尺度感和建造性等,开始陆续恢复对学生做模型的要求,“无纸工作室”变得越来越费纸,直到今天这个词已基本不复存在。“数码”一词在理论说法上再也不单单指向“虚拟空间”,而是指在抽象数据和物质材料之间可以来回转译的一种信息媒介。今天,越来越多的青年建筑师对数据化的制造技术和建筑的建造性感兴趣,而不再单纯沉溺于抽象的数据或影像化的“虚拟现实”中。我本人从1998年开始在哥大,亲身经历这样一场设计文化的变迁,深受启发。

如果视野再放宽广些,我认为,9・11应是当代资本主义文化发展的巨大转折点。在双塔楼轰然坍塌那一刹那,当无数人意识到那不是好莱坞电影里的“虚拟现实”时,人们应该同时清醒地认识到,不管理论上宣称人类文明有多少元素可以“虚拟化”,社会总是需要由一整套稳固的社会关系和坚实的硬件设施来支撑。其硬件设施既包括能源等物质性的原材料,和各种基础设施如交通、通讯等设施,还包括城市和建筑――物质意义上的城市和建筑――来作为人们社会生活的载体和庇护所。

弗兰普顿所提倡的建构学,旨在强调建筑学――有区别于其它各种图像艺术――是关于建造的艺术。它一方面有着文化表现的维度,另一方面无可避免地有着物质性维度。我认为,建构学的立场不光能使我们对18-20世纪的建筑史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以有别于从“空间”和“形式”的视角读解的历史,同样也为我们理解今天电子技术对建筑学的影响、理解今天建筑与生态环境之间关系等等问题提供一定的思想穿透力。

钟文凯:你正在写的博士论文应该能反映你在理论研究方面的兴趣所在,能透露一点内容吗?

朱涛:某种意义上说,我在写的博士论文恰恰是想连接你上个问题提到的两方面。论文正标题有点怪:Catenary TrajectoH(悬线轨迹)。副标题则很疯狂Geometry,Construction and Architectural Form from Galileo to the Present(从伽利略到今天的几何学、建造和建筑形式)。简单说,我的论文是尝试循着一个特定主题,切开欧洲建筑史的一个纵剖面,从17世纪科学革命、18世纪启蒙运动、19~20世纪现代主义运动、一直到今天的建筑发展,在这样一个纵剖面中考察几何学、建造和建筑形式三者间关系的演化。

钟文凯:你写过一些颇有份量的评论文章,关于建构、关于张永和、关于建筑师作为知识分子所应该具有的社会责任感,等等,针对的都是大家关注的热门话题,而且观点鲜明、文锋犀利。你认为中国目前的建筑批评和西方的建筑批评的差别主要在哪里?

朱涛:差别在于中国尚没有建筑批评――我指独立的建筑批评体系。不错,有些人在写评论,但总是依附在建筑师的言论上,尚没有形成系统的、独立的思考。

钟文凯:近年来,几位西方“大师”在中国陆续设计了一些“前卫建筑”,它们一方面构思新颖、造型独特,另一方面也往往耗资巨大、与周围环境缺乏联系。你如何评估这些作品对中国年青一代建筑师的影响?

一些西方明星建筑师在中国得以实现标新立异的建筑物不是偶然现象。它一方面是得益于今天全球化时代中技术力量的空前强大。今天尖端的建造技术可以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横向移植,以保证“高端”建筑师们实现许多前人想都不敢想的东西――只要业主愿意花足够的钱;显然在另一方面,该现象还得益于中国目前的“”的经济一文化氛围;在整体社会基础,如居住、教育、医疗等等,仍相当薄弱的状况下,政府和一些业主宁愿把大量资金集中到少数形象工程上,以追求浮夸的文化表现。不错,从专业角度来说,一些西方明星建筑师在中国的作品可以开启中国年青一代建筑师的创作思路,但从大的文化氛围上来看,大多数作品其实并没有构筑出与中国社会实质性的现代化进程之间的积极关系。换句话说,这里我还不是指那些作品与具体的周围环境之间“缺乏联系”,而是指它们仅仅作为单个作品孤立地存在,在建筑质量上或好或坏,但都未能在文化意义上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建立起内在、有机的联系。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它们对中国建筑师的影响――如果有的话――仅仅局限在专业技巧上,或者肤浅的文化时尚上。

钟文凯:你设计的深圳文锦渡长途汽车客运站也是一个造型独特的作品,请谈谈这个建筑与城市的关系。

篇(2)

关键词 审美标准 汉赋 评价标准

中图分类号 I20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489(2007)06-0070-03

古人对汉赋的评价颇不一致。汉代扬雄斥之为“童子雕虫篆刻”,王充非之为“虚妄之言”,唐柳冕批评汉赋“置其盛明之代,而之音”;与此相反,汉代班固赞汉赋是“雅颂之亚”,“炳焉与三代同风”。近人王国维更把它奉为“一代之文学”。为什么对同一种文学样式的评价会有如此大的差别呢?我认为,这主要是由于文艺批评标准的不同而造成的。

文艺批评标准的核心是审美标准,文学的审美批评标准是衡量文学作品审美价值的尺度。在中国古代文论中,很早就提出了真、善、美的审美批评标准。

在中国古代最早将“美”和“善”分开,并将“美”“善”标准用来评论文学艺术的是孔子,孟子继其后。孟子云:“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孟子·尽心章句下》)这是孟子在评论人格美时说的话,后来移用于文艺。同时,庄子说的“真”和“美”也被移用于文艺。用当今的文艺观点来看,“真”是指作品的真实性,即内容能表现出客观事物自身的规律性;“善”是指作品内容的倾向性,即作品内容能表现出进步的思想倾向、正确的政治伦理观念和美好情操;“美”是指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审美性,包括艺术形象的可感性、情感性、典型性,艺术形式的完整性、多样性、独创性等等。真、善、美三者密切联系而又相互区别。对三者内涵的不同理解,对三者偏重的不同,造成古代文人对汉赋评价的不同。

一、真——作品内容的真实性

作品内容的真实性是“美”“善”的基础,没有真实也就没有“美”“善”。“真”在中国古代文论中常用“诚”、“信”、“实”、“核”来表达,含义很广,包括言辞、事物、景象、感情的真实和艺术真实等等,如“修辞立其诚”(《易·乾·文言》),“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八十一章),“信,辞欲巧”(《礼记·表记》),“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渔父》)等。王充作《论衡》,开始在文学上明确使用“真”这个概念,指出“文有真伪,元有故新”,阐明《论衡》的目的是反对“虚妄之语”,“立真伪之不平”,汉赋就是他所认为的“虚妄之语”的代表。但是,他的集焦点在于:文人史家笔下所叙述所描写的是不是符合事实,是不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件。他所说的“真”,强调的是客观事物的“真”,认为只有正确地认识、把握、再现客体的“真”才有主体的“精诚由中”,这大致是对的。但是,他还不能理解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区别。

所谓艺术真实,是指形象地反映了事务本质特征的真实,需要更多的从作品的象征意义和感情体验方面去领会真实,不能拘泥于其所言事物本身是否合乎常理。但直到南朝刘勰作《文心雕龙》才开始注意到这个问题。他在《情采》篇中指出:“为情者要约而写真;为文者丽而烦滥。”这里所说的“写真”,就是指通过景物的描写来抒发真情实感。当然,汉赋运用了大胆的想象和夸张,有诸多不符合生活真实之处,但这正是艺术真实高于生活真实之处。如司马相如《大人赋》为我们创设了一种虚无缥缈、扑朔迷离、若有若无、令人神往的神仙世界;扬雄的《甘泉赋》则提供了高度夸张、生动形象的描绘……而有些文论家,如王充等人,对这些动人的艺术描写不仅不欣赏、不认可,反而痛斥为“非”,主要原因就在于他不能接受任何驰骋云天的想象以及与现实不符的描绘,总是以生硬死板的客观真实的标尺来衡量文学作品,对具有象征意义和夸饰性质的文艺持否定态度,结果把汉赋作品中夸张虚构的浪漫主义手法也纳入“虚妄”的范畴。这是对“真”的一种曲解。

二、善——作品内容的倾向性

作品内容的倾向性,与政治功利、道德情操密切相关。“善”是“美”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因此,先秦时往往“美”、“善”不分。在中国美学史上,孔子首先把“善”和“美”区分开来,作为两个不同的标准来使用。如他在评论《韶》和《武》两种乐舞时说:“《韶》,尽美矣,又尽善也。…‘《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这里,“善”指思想内容而言,“美”指艺术形式而言。就思想内容来说,则有“尽善”与“未尽善”之别。因为,《韶》乐表现的是舜接受尧的“禅让”而继承王位的内容,这符合孔子的“礼让”思想,故称之为“尽善”;《武》乐表现的则是周武王以武力征讨商纣王而取天下的内容,故称之为“未尽善”。从孔子的评论来看,他对“善”的要求是很高的,“尽善尽美”的提法,应该说是美善统一,但实际上,他还是偏重于“善”。这种美善结合、以善为主导的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影响深远。“善”这个功利性标准,包含着政治思想、伦理道德的内容,在中国古代常常通过与“文”相对的“道”来体现,如所谓“明道”、“载道”等,主张一切言谈论说必须合乎“道”、宣扬“道”。“道”泛指作品思想内容。但不同时代不同学派所谓的“道”,其具体内容有所不同,体现在汉赋评价中,就是强调其讽谏作用。扬雄、班固等对汉赋的评价均受孔子这一美学思想的影响。

扬雄在《法言·吾子》中说到:“或问:吾子少而好赋?日:然。童子雕虫篆刻。俄而曰;壮夫不为也。”批评汉赋铺陈事物、雕绘辞藻,有如学童雕琢虫书、篆写刻符,是小技末道,壮夫不为。扬雄是从儒家所强调的文学的教化作用的观点出发,认为写赋本来是要对统治者发挥讽谏、批评作用的,但是,汉赋“极丽靡之辞,闳侈巨衍”的艺术形式,使它产生“劝而不止”的作用,甚至已经失去了讽谏作用。但事实上,没其讽谏之义的并不是侈丽闳衍之词,而是当时的帝王及后世的读者。文学作品是需要读者的共鸣及再创造的,如果读者不能与作者、与作品产生共鸣,不能领会其创作意图,那作品也只能被湮没。

班固认为汉赋“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雍容揄扬,著于后嗣,抑亦雅颂之亚也。”又认为汉赋“后大汉之文章,炳焉与三代同风”,极力推崇这种歌功颂德的文体,并要求赋“抒下情以通讽谕”,体现的仍是儒家崇尚实际的功利主义文学观。

可见,儒家以“善”为根本、强调文学的教化作用的文学观影响着人们对汉赋的评价。

三、美——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审美性

“美”以“善”为基础,又与“善”密不可分,而且在中国古代常常是“美”“善”不分,以“善”代“美”。但是,文学作品都有它自身的特征和符合美的规律,否则它就不成为文学作品了。文学作品体现其自身特征和美的规律的程度,就是判断其艺术性高低的标准。

汉赋之所以被王国维称为“一代之文学”,至少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它显示了汉王朝的宏大气象和时代精神;二是它代表了汉代文学的最高成就;三是它是一种具有独立品 转贴于 格的文学样式,具有自身独特的艺术特征。一般说来,汉赋是具有铺张扬厉、辞藻华丽、描写细致、散韵相杂、结构宏伟等特色的我国特有的文学样式,而其最根本的审美特征是“以大为美”。

关于汉代赋家的以大为美,前人早就注意到了。据《西京杂记》:“司马相如为《上林》、《子虚》赋,……相如日:‘合组以成文,列锦绣以为质。一经一纬,一宫一商,此赋之迹也。赋家之心,苞括宇宙,总揽人物。’”“苞括宇宙”是指在赋家的笔下,时间是无始无终,空间是无边无际的。刘勰在《文心雕龙·通变》中也认为“楚汉侈而艳”,而“侈”有夸大、张大之意。正是由于看出了赋家的以大为美,刘勰才准确把握了《七发》“独拔而伟丽”、《洞箫》“穷变于声貌”、《二京》“宏富”、《甘泉》“深玮”的特点。对这种特点,班固认识的也很清楚。他在《汉书·艺文志》中谈到:“其后宋玉、唐勒、汉兴牧乘、司马相如,下及扬子云,竞为侈丽闽衍之词。”这都充分说明,汉代赋家追求的是“大美”的艺术效果。

汉代赋家的这种追求,后世多受非议,因为很多人忽视了汉赋追求大美的合理性,忘记了汉赋是为了充分适应汉代的社会而产生、而存在的,是为了满足汉代人的审美追求而存在的。

这种追求“大美”的合理性,我们只能从历史发展中去找原因,因为“文变染乎世情,行废系乎时序”,“每一时代的美都是而且也应该是为那一时代而存在的,它毫不破坏和谐,毫不违反那一时代的美的要求。”汉代,作为秦以后又~个大一统的时代,它的疆域比秦时更加广阔,这个大国的统治者,难免要踌躇满志,比如他们建筑上的追求是“无令后世有以加”,追求大的东西,以大为美。同时,“繁荣的经济,强盛的国力和四海一家的政治形势,为文学家提供了优越的创作条件,使之得以用彩绘之笔歌颂帝王物质享受之富庶,描绘苑囿建筑工艺之精细,赞美祖国山河之壮丽,赋予作品伟大的气魄。”另外,疆土的扩展,中外文化的交流,大大开拓了人们的眼界,人们在审视自己面对的世界、面对的生活时,有了极强的开放性、并蓄性、包容性,有了一种傲视天下的豪情,从极度满足之中产生出一种夸诞的心态。在这种心态支配下,赋家自然喜爱用铺张扬厉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生存的环境,正像刘勰说的,在雕画现实时,“莫不因夸而成状,言饰而得奇。”赋家也把自己追求大、描写大、张扬大,认为是极为自然的。只有汉代人才能深刻理解他们生存的时代,才能理解赋家追求大美的合理性。即使像王充那样认为汉赋是“虚妄之语”的文学家,也认同了赋家追求大美的合理性:“汉室治定久矣,土广民众,义兴事起,华叶之言,安得不繁?”(《论衡·定贤》)

综上所述,古人对汉赋评价不一致的原因主要在于其所采用的文艺批评标准的不同,如从“真”的角度出发(主要是客观真实),汉赋被认为是“虚妄之语”;从“善”的角度出发,汉赋被认为是“雅颂之亚”、“炳焉与三代同风”等等。本人认为,不仅是对汉赋,对任何一种文学样式都要采取客观、公正的评价标准,既要重视其功利性,更要重视文学自身独特的艺术特征。汉赋作为汉代成就最高的文学样式,符合文学创作的“美的规律”,是真、善、美的高度统一,应给予充分的肯定。

参考文献

[1]刘勰:《文心雕龙·时序》。

[2]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学》。

[3]徐中玉:《秦汉散文发展概况》。

[4]李宝龙:《真与美的悖反统——兼论前人对汉赋的误读》,《东疆学刊》2003年7月。

[5]张毅:《关于汉赋的“丽以”与“丽以则”》,《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5月。

[6]李泽厚、刘纲纪主编:《中国美学史》(第1卷),1984年版。

篇(3)

一、公共领域与公共精神

所谓的现代公共精神是指孕育于公共领域之中的,基于最深层次的基本道德理想和政治价值层面的,以民众利益和社会需求为依归的精神取向。它包含民主、平等、自由、秩序、公共利益和负责任等一系列最基本的公共范畴。公共精神为行政体系的存在和权威提供了合法化的依据,它净化了社会风气,是社会稳定的粘合剂和社会进步的推进器。

公共精神与公共领域密不可分。公共领域这一概念经过哈贝马斯的论述,在英语世界国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哈氏所谓的公共领域是指介乎于国家与社会(即国家所不能触及的私人或民间活动范围)之间,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地方。它突显了公民在政治过程中的互动,其由来可上溯至古希腊时期的公共生活,中世纪的沙龙是人们批评艺术和文化的聚会场所,可以说是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最初形式。后来围绕着文学和艺术作品所展开的批评很快就扩大为关于经济和政治的争论,公众逐渐意识到自己是公共权力的对立面,并不断为争取公共领域努力。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形成始终伴随着如下的公共精神:(1)反抗性。即不畏惧权威;(2)公共性和普遍性原则,包括自由、平等、维护多数人的普遍利益;(3)集正确性和公正性于一体的合理性。即公众舆论应当切合“事情的本质”。

二、新闻评论建构公共精神的可能性分析

大众传媒具有两种职能:一为政府之喉舌,二为社会之公共空间。长期以来我国在新闻实践活动中片面强调了单方面的“舆论导向”功能而忽视了社会公共空间的职能。殊不知人们话语表达的多元化是一种社会的必然。喻国明教授指出在改革的时代背景下,我国传媒的价值诉求将从提供资讯到构建保障社会安全的“网”,从意见表达到构建活跃的公共话语平台。在未来的社会中,大众传媒作为一种特殊的公共空间将会越来越受到重视。

新闻评论承担着传播理性信息、意见信息的任务,它是一定的社会舆论的文字表现形态,这就为公共精神的建立提供了一系列的可能性:

1、选题针对性、现实性强。新闻评论要求针对当前某一新情况或倾向性发表评论,选题内容包括当前党所制定的方针政策,国内外出现的重大事件、政治问题,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敏感问题,工作中的难点问题等,这些问题带有普遍性,是群众所关心的。各类突发性事件由于其缺乏预测性,且影响范围广泛,容易造成人们的焦虑。而新闻评论从整体上观察事物,帮助人们进行辩证思考,使人们能够找到一种合理的、冷静的、能导向成功的选择,从而帮助解决人的“存在性焦虑”问题。2010年6月22日、23日,《人民日报》的《人民论坛》栏目连续发表《绝不能靠低俗吸引眼球》和《媒体绝不可见利忘义》两篇评论文章,针对当前电视相亲节目日益低俗化的现象,提出媒体的生存发展,要讲经济效益,更要讲社会效益,在保障社会效益的基础上谋求经济效益,使二者和谐共生,相得益彰。6月23日《光明日报》也在头版发表本报评论员文章《旗帜鲜明反对低俗》,针对一些低俗文化现象不断滋生的情况进行了批评,为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人们点燃了一盏文化的明灯。

2、评论迅速、时效性强。作为新闻文体的一种,新闻评论必须具备时效性,它要求在新思想、新经验和体现时代精神的新闻人物刚出现的时候,就阐发隐含在其中的意义并加以提倡;在新问题以及不良倾向刚露头的时候,就指出其倾向性,加以引导,引起受众的警觉。对于突发性事件而言,及时的新闻评论更具舆论引导力。著名评论家林放在评价人民日报小言论专栏“今日谈”时说:“今日谈的素材直接来自生活深处,犹如刚从河里捞出来的鱼虾,到手时还是蹦蹦跳跳的。”“今日谈”的素材之所以能够“蹦蹦跳跳”,关键在于作者及时、迅速地针对新情况“发第一腔”。户籍制度改革和拆除违法建筑等是当前人们关注的焦点,2010年6月21日《光明日报》发表《“积分制”能为户改破冰几许》和《拆除违建不能绕开司法程序》两篇时评,分别针对不久前广东省出台的农民工积分制人户城镇工作办法和北京市针对查处违法用地的新举措进行评论,纠正了某些错误认识,非常迅速及时。现代媒体的新闻评论一般都做到了及时、迅速,这就为尽快解除人们的困惑,建立起公共精神提供了可能性。

3、传播范围广、影响力大。现代传媒已经深入到千家万户,把整个社会都纳入到了媒介网络之中,尤其是互联网,更是成为了一种公共话语表达较为畅通的平台。新闻评论凭借这些媒介载体形式获得了很大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这就为公共精神的建立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而由于突发性事件的关注度高,影响力大,就更应当利用新闻评论来做好舆论引导。2010年7月“打工皇帝”唐骏的学历造假事件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方舟子批评唐骏“不断地用新的谎言掩盖旧的谎言”,7月10日《长江日报》发表评论《名人假学历危机正在扩大》深入分析了这一造假事件的恶劣影响,发人深省,新浪网加以转载,增加了这篇评论的影响力。

三、新闻评论――建立公共精神的途径分析

我国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树立新的公共精神。那么我们的时代需要什么样的公共精神呢?第一、民主的精神。民主、自由、平等是符合人性要求的最基本的规则;第二、法的精神。宪法和法律有着最高的权威和效力,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在法律的范围内享有平等的权利,并平等地承担义务,这是维系现代社会正常运转的首要条件;第三、公正的精神。公正就是平等、不偏不倚,尊重契约精神,对大众传媒来说就体现为报道的公正性。第四、社会公平的精神。所谓的社会公平就是指每一个社会成员具有基于他的社会身份要求的最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一个社会要和谐、稳定的发展就必须树立起社会公平的精神,尤其是在分配领域。当前政府召开的一系列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座谈会正是基于此种考虑。

新闻评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建立公共精神:

1、评论的选题立论要更为关注人民群众的生存处境“以人为本”。注意缓解公众的精神压力,增强社会联系,帮助公民塑造现代人格。公民的现代人格包括:乐于接受新的观念、新的行为方式,并且

能适应社会的各种改革变化;头脑开放;不宥于成见,敢于挑战;讲究效能;互相尊重;互相依赖。现代人格结构中要包含的现代意识和观念有:时间观念、效率意识、法制观念、信息观念、权利意识、竞争意识、自我意识等等。嘶闻评论要多从上述方面进行选题和立论。2005年10月6日《新华社每日电讯》报道了十一期间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伦理专家:游客不文明“惨不忍睹》,并配发时评《不全是游客素质低,更是管理有问题》对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做了深入分析,指出文明旅游既是对游客道德素质的考验,更体现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要倡导文明旅游,不能只号召游客们讲文明,相关部门和服务单位也应该负起责任。

2、在论证中渗透公共精神,运用多种论证方法使说理充分有力。新闻评论在论证过程中不要高高在上,要注意平民化,要将民主的精神、法的精神、公正的精神等渗透到说理论证中去,使受众在阅听的过程中自觉地感受和体会公共精神的作用,从而接受公共精神。2005年6月13日时值高考结束不久,海南省出台政策限制“高考移民”,《长江日报》制作整版报道《高考移民:捷径还是磨难》,并配发摘自《中国青年报》的评论《封堵高考移民功夫在“堵”外》,该文没有板起面孔训人,而是举史例为证,运用多种手法分析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的矛盾是产生高考移民的根本原因,认为世上没有绝对的公平,封堵高考移民功夫在堵外,在阐明道理的同时也让受众接受了一次公共精神的洗礼。

3、文风要平实,不要哗众取宠。《文心雕龙・时序》篇中说:“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朴实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风与世情的关系是早已被写作实践所证明了的。要树立起现代公共精神就必须在行文中做到表达深入浅出,论述形象生动,语言准确清新,情理交融,行文朴素精炼,这样人们才会乐意接受。2010年6月23日《光明日报》在《光明时评》栏目里刊发《电影“广告植入”是把双刃剑》的评论,文章一针见血地点出植入式广告的利弊,告诫某些电影制作公司对于大量使用植入式广告应当谨慎,语言通俗,说理深入。

4、吸引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作为传递意见信息和理性信息载体的新闻评论。只有吸引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才能真正实现权力机构与公众,权力机构内部系统之间以及公众各群体之间的全方位沟通,使社会公众及时了解自己周围及社会上的各种变化,从而能够思考并参与社会政治生活。不少报纸专门开辟专栏吸引群众参与到评论中来,比如《人民日报》的“今日谈”、《湖北日报》的“大家谈”等,它们逐渐成为了报纸的名专栏。

总之,大众传媒尤其是作为人们思想、观念、意识进行交流的重要场所的新闻评论领域,通过体恤民众,关注人的生存与全面发展来满足民众的精神诉求。它致力于培养民众作为现代人应具备的自主与责任的意识,通过沟通协调来促进政府和公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在社会上树立起公共精神品格,从而引导民众。这不仅是传媒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

参考文献

①[德]哈贝马斯著,曹卫东等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学林出版社,1999

篇(4)

[本刊专稿]

把握核心环节推动武术发展

――李杰谈加快武术发展步伐问题洪耀(1)

游三亚市学太极拳

――首届世界太极拳健康大会欢迎您

首届太极拳健康大会组委会(2)

首届世界太极拳健康大会印象谭大江(6)

[挖掘整理]

太极“十三硬架”陈庆国(1)

太极八式大架闻宇(1)

武当绝命剑对练(上、中、下)金文侠郭树璞(2、4、5)

《修真图》指南:金丹九转密持法云烟散人(2)

武当松溪派专号游明生赵蓉(3)

武式玉环桩李兆生(4)

武当玉环桩李兆生(5)

武当玄门五形拳・拳势古谱录(一、二)蔡星生(5、6)

武当真宗丹派功理功法系列:丹道真诀云烟散人(5)

七仙形秘拳1~5高翔(6、7、9、10、11)

七仙门擒拿术(上)高翔(12)

武当混元功云烟散人(6)

伏魔棍1~4李荫华张金铭(6、7、9、10)

寒山内功七式李兆生(7)

武当壬九门武功专号仇保平(8)

武当绵拳(上、下)安在峰(9、11)

武当拳十八式(上、下)蔡星生(10、11)

李式太极拳五星锤精炼套路(1)马金龙(12)

[太极大观]

应重视和式太极拳的挖掘与研究任盛旺(1)

太极推手走向“从心所欲”

“所向无敌”之路马原年(1)

浅说杨式太极府内派功法李正(1)

现代太极推手的发展历程张山赵顺同洪丽(2)

太极推手之我见翟维传(2)

简易太极推手四法祝大彤(2)

追根溯源话推手刘嗣传(2)

班侯拳与传统杨式太极拳的运行方位王革勋(2)

动静:习赵堡郑悟清拳法(赵堡小架)的体会郑钧(2)

太极拳分类为好周关华杨培伍(2)

太极行健

――太极拳学的养生观及

其健身原理(上、中、下)王志远(2~5)

简化武当八式太极拳蔡星生(4)

犹龙派太极拳内涵初探闻宇(4)

循规蹈矩遵道而修

――我练太极拳的体会祝大彤(5)

怎样练好武当赵堡承架太极拳张天绪(5)

学习经典・把握本质・练好太极陈钰骅(5)

太极拳是道教适应社会的最佳产物刘嗣传(6)

李亦的太极拳论源自赵堡和有禄和定乾(6)

太极拳推手八要素祝大彤(7)

教学生练太极拳的方法于春岭(7)

谈太极拳脚下功夫祝大彤(9)

解“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翟维传(9)

谈杨鑫荣老师太极拳教学特点王玉林(9)

浅谈《太极授秘歌》中的“尽性立命”胡克禹(10)

太极拳技击精妙杂谈祝大彤(10)

太极拳“以形制形”的实践与体会张宝银(10)

太极元功拳张德学(11)

杨式太极拳八十五式通释王志远(12)

循经太极拳操修原则李兆生(12)

太极“凌空劲”辨析陈惠良(12)

[八卦集锦]

八卦连环腿实用剖析(下)史明(1)

怎样学史式八卦掌狄兆龙(6)

浅述五行阴阳八卦学(上、下)张耀忠(7、9)

简述八卦换手剑黄鑫(7)

浅谈八卦掌刘世忠(7)

我识八卦掌12张全亮(9、10)

定势八卦掌的“三节”运动特点王玉松(11)

略谈八卦掌萧功卓(11)

八卦散手十八招史明(12)

武当秘传拳法:八卦掌单贵文(12)

[形意博览]

秘传心意六合拳速成练眼法阐秘马雷石等(1)

形意拳通医合道释疑李金波孙根新(2)

形意拳术本末体用与练法打法李金波(4)

尚氏形意母拳――鹰捉李文彬杨维(5)

形意拳经录(上、下)刘宇(6、7)

尚氏形意五行拳

――劈拳李文彬杨维(7)

河南邓州秘传心意六合拳源流马雷石(9)

秘传心意六合拳十大真形精解一、二

马雷石(10、11、12)

[武当论坛]

浅论套路与散打原宝山(1)

本正源清我武方兴

――一评《中国武术史》于志钧(2)

概念不准何以论经

――二评《中国武术史》于志钧(4)

主观臆断编史书现代框架造体系

――三评《中国武术史》于志钧(5)

武舞不分是非难明

――四评《中国武术史》于志钧(6)

少武当无少林武术真宗何处寻

――五评《中国武术史》于志钧(7)

这是学术讨论吗

――简析于志钧对拙稿的

三篇评论文章12周伟良(7、9)

武术技击功夫失真失传缘由分析车星辰(10)

直言散打王武兵(10)

对陈式太极技法体例的批评刘步尧(11)

武术健身的三大内涵董如军周永祥(11)

《中国武术史》的缺憾李师融(11)

王宗岳不是王宗李师融(12)

[武当武话]

史籍中的武人武事陈流沙(1)

颜紫元中伤余洪亮应公开道歉王继振(1)

太极拳源流别说安子(2)

万籁声先生说明了什么路迪民等(4)

对传说“吴公仪力败王芗斋”质疑李师融吴铁荣(5)

天垂法象经太古千变万化存精神

――第二届循经太极拳高级培训班侧记

邓岩研路世宁(7)

追根寻源话蒋发任盛旺(9)

传统武术应与现代散手结合秦广文(9)

也谈万籁声偷袭杨澄甫棉山草(9)

中国武术人物短评司马平(10)

呼吁举行武林大赛蒋文(10)

武舞真义顾志君(10)

有感《太极拳源流别说》闫建国(10)

日本《中国武术》专门杂志社

到邓州考察心意拳崔伟(10)

中南内家拳搏击学院成立陈泽勤(10)

中国传统跤法李国兴(11)

少林武术之根竟在古都安阳岳峰(11)

杨班侯怒打雄县刘郝金祥郝宏伟(11)

从“怒气”谈起刘洪伟(11)

为弘扬武当拳法奉献一生

――怀念李天骥老师赵廷铭(12)

王芗斋先生的超越蒋文(12)

话说杨式太极拳郝金祥郝宏伟(12)

[实战搏击]

戳脚精趟(中、下)武兵(1、2)

镖师功夫精选(上、下)张凯(4、5)

传统实用腿技刘世君(6)

武当玄真十脚搏击术(上、下)贺春林谭威(7、9)

刘焕军与他的击拳道韩庆浩(7)

自然拳破招法(1~3)杜飞虎(10~12)

[名拳荟萃]

轨迹拳学的身法运动舒红云(1)

自然门刀术杜飞虎(1)

峨嵋派小字庄诀图说(二、三)朱修林(1、2)

甘凤池拳法

――红孩拜观音胡振国(2、4、5)

峨嵋缠丝拳保宗祁美娟(6)

小九天李正(9)

八极拳五截手双操

张连富阎长河(10)

八极拳渊源又一说喜平(10)

武当流通门绝学:天罡死穴凌召(11、12)

[练功体会]

循径求道天助神授(1)

[气功园地]

侠门坤道筑基功――断龙秘法李国兴(1)

侠门内功秘法第二部:周天功李国兴(4、5)

侠门内功秘法函授解答李国兴(5)

道家采日精月华归己法陈逸思(6、7)

江湖骗术揭秘张胤锋(6)

浅谈修行睡眠功祝华英(7)

王安平与浑圆内功张东宝(9)

通“周天”与丹经武学李兆生(11)

自然门换气法冯武(11)

浑圆门宗师王安平先生谈内环境修炼黄飞华(12)

八卦吸魂掌邱丰献(12)

[仙学之门]

张三丰金丹诗二十四首注解(5、6、7)孔德(1、2、4)

张三丰《玄要篇・下》注解(1、2)孔德(5、6)

张三丰丹经注解:

《九皇丹经・龙虎铅汞论》孔德(7)

《丹道要旨》十字心法任赵恩(7)

“人天本一”与“天人合一”之异同

――对刘晓东同志的答复孔德(9)

上品丹法与一乘顿法胡章群(9)

中国龙虎山正一道龙虎功修炼法邱宇翔(9)

吕祖百字碑注(上、下)孔德(10、11)

[释疑解难]

怎样使后天呼吸向胎息迈进孔德(6)

[张三丰丹经注释]《玄要篇・下》仿古二章孔德(12)

因出偏额头发紧、头痛,怎样纠治

如何停止这种气泄孔德(10)

打坐应掌握的要领

――答南宁马驰原二问孔德(11)

绝症患者练功有否收益孔德(12)

[玄海窥真]

读《金华宗旨阐幽问答》领会(31~40)

虚静(1、2、4~7、9~12)

谈内丹学研究中的几个理论和实践问题胡孚琛(4、5)

十二经络运行规律揭秘祝华英(10、11)

阴阳两界探奥秘文摘(12)

[养生之道]

浅谈站桩养生法张桂珍苗运武(1)

“老年病”年轻化及其防治(涂才江)

我国“生活方式病”日趋严重

“富贵病”三大成因文摘(1)

四时养生法刘祥(2)

修真之钥――慧命桩徐金龙(2)

春季摄生要义车星辰(2)

素食是延长寿命的有效方法郑华金(2)

药补不如食补,谨防花钱买病(刘芳远征)

早餐应添点蔬菜(刘训)(4)

自己动肩肩自愈(常乐)/体内垃圾六排法(吴人)

春季宜饮银芪茶(肖国兴)

药食兼用话樱桃(胡江清)(4)

济世良谷话绿豆/站挺胸,坐翘腿

饮啤酒过量影响思维文摘(5)

酷暑当防热中风/炎夏补钙正当时文摘(5)

多吃营养药危害健康/食品添加物有害吗文摘(5)

用剩下的药该留?该弃?/小心家具“下”毒文摘(5)

肥胖的简便疗法/中医治疗细菌痢疾

亚蜜姜瓜治哮喘/药粥防治老年人便秘

冰糖陈醋治咳喘/补肾药粥

帮你恢复活力(亚明)/药补不如食补(施蕾)

叩击足三里,妙招自身找(羊群)文摘(6)

怎样治疗近视眼孔德(7)

睡前饮奶最宜时/茶水煮饭好陈继英(7)

夏季防暑祛病食“六瓜”/老年人

早晨三部曲/盛夏谈出汗文摘(7)

四时与养生玄光(9)

青少年驼背矫正操诚北(9)

运动――益智健脑的良方蒲昭和(9)

书画养生法/写字与养生文摘(9)

书剑参悟话养生胡立忠(10)

扳手指可治心脏病(冰凌)/揉腹健身祛病

补肾强身保健法(朱斌)/秋燥鼻干巧按摩

怎样解“秋乏”文摘(10)

中老年健生养生法陈训忠(11)

宽心谣/冬季进补当选红枣/冬日生活禁忌文摘(11)

简易健身养生妙法张嵘(12)

梳头保健养生黄文仁(12)

老子文化思想与养生阎海(12)

[医药验方]

点穴救急症刘祥(1)

祛病强身药酒吴靖(1)

感冒的辨证与简易治疗熊征(2)

中医药美容验方尚儒彪(2)

中药浴足疗病(孙红)/花疗歌(修生)

四季药枕消疲劳(陈永)/茶疗十方(木子)(4)

涌泉足三里,健身显功力(张大华)

自我按摩治牙痛(张俞)

慢性腰痛的自我按摩(李国庆)(4)

治疗各种头痛/西瓜的药用价值

结肠息肉的防治文摘(5)

老年哮喘的家庭简易疗法

呃逆的简易治疗/降压山楂粥文摘(5)

治伤五验方黄小琼(6)

感冒的辨证处方熊征(6)

治疗打鼾的方法/蜂胶――

治疗消化性溃疡的良药文摘(6)

老年人怎样保护肾脏/摇扇健身

五种急症的家庭对策/茶疗高血压文摘(7)

中医治疗老年性便秘/治疗老慢支的药膳文摘(7)

网球肘的治疗/何为漏肩风

12类疾病患者高校不录取文摘(7)

武当道医治疗高血压病验方尚儒彪(9)

疗水火烫伤经验神方祝华英(9)

可降血压的中草药黄怀(9)

国外戒烟新“招数”李五洲(9)

跌打伤验方武兵(10)

武当民间杂验方姚柏森(11)

橘子的药用/白果的药用与食补陈继培(12)

硬气功辅助药方李伟明(12)

[武当纵横]

第四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隆重召开康戈武(1)

武林故事中的启示皮治洪(2)

青城派重现青城山

――记青城派武术总馆乔迁庆典徐文剑(4)

武当山主峰呈玄龟图像周鸿猷(4)

吴云青不朽肉身现安阳务真子(4)

李杰答记者问:如何加入国际武联

传统武术委员会武宣(4)

笔墨官司不尽兴,真技实战有新闻

――颜紫元寻于志钧、王继振

交手纪实(上、下)龚政吴翩(5、6)

武当山首次发现记载明代炼丹抱对韩继斌(5)

武当山麓恐龙蛋化石群揭秘纪昌荣(6)

漫话武当山邮票郑义明(7)

金庸武侠剧回顾任嫣(7)

邓州心意六合拳历代人物小传马雷石(9、10、11)

张三丰祠在辽西黑山县落成张奇(9)

太原、文水两地的一次太极流张钰(9)

文化奇葩当春生发

――回忆初期湖北武术挖整工作陈流沙(10)

任向荣与苗刀武德巍(12)

中国古剑术四法王强(12)

[史海钩沉]

宋派八卦掌历史点滴(下)郑志鸿(1)

流通门武学渊源述真凌召(2)

[武当文苑]

尹喜隐修武当山/陈抟武当修炼文摘(1)

文武同宗道演良工

――李真阳对联赏析云烟散人(4)

徐霞客游武当朱道琼(5)

武当山金顶奇案侦破记梅明康朱江(5)

娇娥情仇录(1、2)范克平(7、9)

武林轶事录(上、下)张峻立(10、11)

绝招柯云(11)

[读编往来]

相见恨晚武当情朱立忠(2)

[名流风采]

艺高技精黑土地上播太极

――回忆武式太极拳技击家霍梦魁李新芳(2)

德显执著义度众生

――记武当龙门派五形养生功

传人刘德义欧阳真(2)

文魁武举德艺双馨

――访合肥市神行太保武功学校

校长盛吉琛若愚(4)

武当情深

――著名太极拳家刘会峙先生侧记朱道琼(9)

文坛怪杰武林奇才

――程庶人素描魏亦农等(10)

[武大夫信箱]

(读者来信解答)打座后为什么会出现大趾、

次趾间麻木/踝关节习惯性扭伤的

治疗方法/何为跟腱及周围炎(5)

肩关节脱位的诊断及脚蹬复位法/腰椎间盘

突出症为什么会出现下肢麻木

糖尿病人运动性低血糖的防治(6)

[武当风流]

武当陶翁无为而至郭占柱范学锋(5)

汲传统法乳演文武之道

――记武当太乙铁松派传人李兆生先生刘泽南(6)

中山梁挺―将武术播撒五大洲赵锡雄(7)

[武当揽胜]

神奇的武当山古建筑群朱道琼(6、7)

[武当风情]

武当山民间传统文体活动大观雨禾佳(9)

吕家河民歌神韵丁力先(9)

武当山民间传统文体活动:牛抵战、占方雨禾佳(10)

仰望金顶杨立志(11)

《西游记》中的均州唐兰才(11)

武当民间文体活动:赶蛋雨稚(11)

武当民间文体活动:绷对/下绷子雨稚(12)

[道教知识]

斋醮施食的宗教涵义周作奎(11)

[武当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