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基层文化工作计划大全11篇

时间:2022-12-03 02:30:32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基层文化工作计划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基层文化工作计划

篇(1)

(二)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在于提高了基层群众文化的思想认识和道德素养,基层群众文化直接的作用是让文化不断地融合流通,不同地域的不同群众都可以领略和学习到新文化,毫无疑问人们的思想素质也随之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群众的思想道德意识得到了提高之后民众之间就会和谐相处,减少矛盾的发生,就会减少触犯法律的事件发生,提高了群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对于我国提倡的法制和谐社会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当今,我国的经济发展正在稳步进行着,物质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现在国家更为关注的是民众的精神生活,要做到与物质文明同步进行,并保证良好的发展。

(三)生活不仅仅是被工作所占据,工作之外的业余生活日益被人们所关注,业余生活可以让自己尽情的享受生活的乐趣,体会人生的美好,业余文化也变得十分重要,这些业余活动会让群众的业余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满足群众在精神层面上的渴求。

二、文化部门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重点

(一)加强自身素质,树立积极地群众文化发展方向。发展群众文化的基本原则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而服务的,所以文化相关部门要做到以群众思想为出发点,群众的要求是发展的基本出发点,要深入到群众中去了解群众的心声,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去做什么,基于群众要求而发展的群众文化才是有说服力的,有意义的。提高思想觉悟,确立正确的群众文化发展方向。作为负责群众文化发展的文化部门应把群众需要不需要、满意不满意、欢不欢迎作为群众文化的工作基本出发点。人民群众才是文化部门所服务的对象,群众文化工作者做到为人民服务,想群众所想,做群众所需,是社会主义政府的服务原则。所以,各个群众文化部门在发展群众文化所采用的发展形式、开展的活动都坚持以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衡量工作成果的标准。

(二)深化文化发展改革,加快群众文化队伍建设。加强管理并逐步完善群众文化队伍建设是能否发展好群众文化的基础。所以相关的文化人事部门需要讨论和制定出基层文化工作人员选拔资格标准,规范和完善相关岗位的责任和人员能力,完善的工作程序,健全的服务体制,按时发配所有工作人员应得到的薪水和奖金。人才对于事业单位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合理的竞争机制会成为更多优秀人才向往的工作单位,可以面向社会招聘更多的专业人才,也可建立良好的薪资待遇来引进有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三是培育和发展业余文艺团体和民间文化队伍。鼓励民办文化发展,注重和关注专业文艺团体退休人员和民间艺人的影响,对,民办文化中的优秀人才采取集中邀请的形式对文体专业人员进行培训,快速的推进群众文化事业的良好发展。

(三)发展特色群众文化活动,增强群众文化的生命力和感染力,使群众文化具备鲜明的时代感,赢得群众的支持和响应。群众文化生活不仅需要蕴含浓郁的地方特色,还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带有国家发展的流行元素,才会得到更多人的广泛认可和关注,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力和生命力。群众文化的时代感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宣传党和政府的新的方针政策上来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建设,更是要发展一些基层群众所追求的理想、与其健康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的,以及凝聚人心陶冶情操等方面。当前,群众文化要坚持以三个“文明建设”为根本发展点,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在紧密围绕党和政府中心工作前提下开展,不断地追求群众文化方式的变化和创新,展现地方文化特色,掌握群众文化的发展特点,利用群众所喜爱的形式,坚持尊重、引导、充实和发展的原则,让文化发展的主旋律融入更多的元素,变得更加的多样化,善于引导广大群众向正确的方向努力,群众文化的发展形势不再是单一的,单调的,而应该是在发展本土特色文化的基础上创新出更多的新形式和新想法的作品来,不仅反映出群众的生活特色,还要体现出群众文化的精神面貌,才不失为有内涵有思想的文艺经典力作。鼓励群众积极参与到创作作品中来,从身边的小事上找到创作的灵感,这样动手动脑而来的艺术活动更能让群众在制作过程中愉悦身心,还能达到自我能力和欣赏水平的提升。

篇(2)

2、重视文艺队伍的建设。我们乡文艺队伍逐年增加,参加人员越来越多,逢年过节进行排练、演出。乡文化站通过各种方法,途径与县文广新局、文化馆、群艺馆的专业人员取得联系,亲自到__乡进行技能指导,提供技术信息。加强文艺活动的多样性,丰富性、趣味性。

3、4月23日-25日,组织3名文化骨干参加县文广新局组织的业务培训学习,并加强文化交流,学习业务知识,更新舞蹈技巧。人们的积极性很强,参与意识很高。此项活动深入民心,深得群众的欢迎与热爱。从而更加充实了全乡文艺队伍的建设,提高了业务水平,增强了业务素质,为全乡文化队伍的建设增添了新的活力。

篇(3)

所谓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就是指我国人民群众通过文化娱乐的方式提高自身修养,完善个人综合素质的表现形式,是一种自发性质的活动方式。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群众的文化生活也在随之改变,而经济发展中呈现出的各种矛盾,都影响并制约着群众的精神文明建设。因此,只有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工作,才能综合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

一、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有效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当前,我国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任务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基层群众的生活水平很大程度代表着我国总体的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因此,加大我国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执行力度、提高群众的精神文明建设,可以有效改善群众的生活质量,从而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提高群众的道德品质

做好基层群众的文化建设工作,不仅可以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使群众接触到更多的新鲜事物与新兴文化,还可以逐渐塑造群众良好的性格品质,提高我国基层群众的总体道德素养。群众在进行文化活动过程中,会不断接收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和洗礼,从而有效提高个人的修养及思想品德。

(三)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

如果经济建设是我国居民的物质保证,那么文化活动就是我国基层群众的精神食粮。在保证我国居民基本物质生活的同时,还应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如果群众只注重发展经济,而忽略文化活动的重要性,会使其生活缺乏动力和幸福感。各种文娱活动都能够满足人民对文化的需求,帮助人民提高精神文明的建设。

二、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值得注意的问题

当前,基层群众文化工作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精神文化建设不仅可以帮助基层群众调节自设的文化结构,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更是人们进行自我修养、自我娱乐的重要文化方式。在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过程中,国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准确把握文化工作的群众基础性。我国群众文化工作都比较面向大众,文化活动一般都是在学校、岗位、街道、社区、乡村等一些比较基层的机构或场合实施与开展,这就要求群众能够适应这些机构,并参与其中。

群众文化工作应具有针对性。我国参与文化活动的群众类型十分广泛,且群众的性格、爱好、文化喜好、性别等各不相同。因此,基层群众的文化工作在实施过程中一定要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采取“因类施教,因地制宜、因利致导”的原则。

群众文化活动在执行中应强调细微性。群众的文化工作在实施过程中,一定要根据相关规定严格且有序的执行,认真对待每一个环节,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为我国未来的文化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对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具体内容的思考

(一)明确群众文化工作的发展方向

当前,我国大力开展文化活动、举办各种文化项目都是为提高群众的精神文明建设。因此,国家在开展文化活动和建设文化项目时,应充分了解人民的需求和对活动的满意程度,以人民的需求作为文化建设的出发点,真正做到“服务于民”,牢牢把握群众的发展方向,始终将群众作为文化建设的根本。

(二)增强群众文化的时代感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群众的文化生活已经不能只局限于少数的娱乐项目,为满足群众的生活需求,国家应努力做好群众的文化工作,保持群众文化的时代感与鲜活感。只有满足群众当下的发展需求,才能真正得到人民群众的响应。让文化活动蕴含更深厚的乡土人情,才能获得广大基层群众的认可。首先,在执行群众文化活动时应准群把握时代的发展动向,清楚当前人们对文化需求的特点。其次,在凸显文化时代感的同时,应积极创新,使文化活动在发展中求变化。

(三)扩大群众文化的建设队伍

为加强我国基层群众的文化建设,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应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到文化活动当中,积极扩大群众队伍。首先,应加强群众的文化管理,制定相关岗位的管理条例和制度,要求岗位的工作人员具备一定的能力与资格,规范岗位职责。其次,文化内容的基础建设需要更多人才来支撑,国家应建立相关的奖励机制,从而促使更多人参与到文化活动的建设中来,构成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原动力。

(四)建立完善的群众文化管理机制

一个国家只有将基层群众的文化建设做好,才能真正实现整个民族的繁荣昌盛。在群众文化活动开展过程中,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贯彻落实国家的相关政策,准确把握“监督、服务、规划、协调、”等各种职能,理清文化建设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建立科学完善的群众文化管理制度。首先,政府应树立科学的管理观念,在发展文化事业过程中,积极推进并倡导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方针,严格按照人民群众的发展需求执行文化活动、开展娱乐项目。其次,政府应加大群众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在政府的财政预算中,设立专项资金,用以发展人民的文化事业,保证人民的文化生活水平。

总而言之,为提高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水平,加强人民的精神文明建设,国家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应准确把握时代的发展方向,了解基层群众对文化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发展群众的文化事业,在城乡的各个地区积极开展有利于人民身心健康的文化活动及娱乐项目,使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呈现多元化。

参考文献

篇(4)

二、搞好调查,摸清底数,建立台帐制度

整改工作开始后,我镇文化站工作人员历经一周时间对近年来配送的设备、器材、图书进行了全面的摸底,准确掌握了各类设备、器材、图书的数据并按类别登记存档,保障了器材设备的不流失、不挪用,据统计,图书1.28万册、光盘800份、书架3个、书柜8组、阅览桌1个、椅子10把、灯光音响设备1套、文化共享工程设备8套、村级文化活动器材1套。

三、加强宣传,营造公共文化服务氛围

为扩大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和农家书屋的影响效力,对每个公共文化服务站点进行了挂牌,并用广播、电话等手段,向群众宣传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以及意义,鼓励群众主动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受益者,每月定期举行农家书屋读书日活动,引导群众会读书、爱读书、懂读书,从而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在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作用,达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四、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公共文化服务

我镇文化站免费开放的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有:图书借阅、书画展览、电影、培训、体育、以及文艺活动场地,每周免费开放时间为49小时,服务人次达3000,服务人次增长率为21%。为保证公共文化服务的推进,我镇文化站会定期对各个农家书屋的图书进行补给,并采取每月图书轮换的方式,达到更新图书的目的。

五、建立规章制度,促进文化服务规范

我镇根据上级颁发的文化站、文化室、农家书屋工作制度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并且上墙公示,并落实管理人员和职责,做好图书编目、借阅登记、开展活动记载,真正做到有制度、有活动、有记载。切实促进了公共文化服务的规范性,利于管理,便于群众。

篇(5)

[中图分类号]G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14-0067-02

新世纪以来,随着社会主义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人们的思想意识、精神文化需求也悄然发生变化。新的体制、新的文化需求给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使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难度进一步增加。在这样的背景下,基层群众文化工作也相应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因此,如何适应这一特点以指导今后工作,已经成为目前基层群众文化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

一、 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现状

近年来,虽然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发展势头良好,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基层群众文化工作所面临的困境也逐渐凸现出来。

(一)理论方面缺乏调查研究与归类整理

据调查,目前在基层从事群众文化理论研究的专业人员很少,除北京、上海及个别大城市在群众文化理论研究方面有所成就外,其他中小城市在群众理论研究方面缺乏新的思路,这可以从各大报刊及各省、市群艺馆互相交流的内部资料中便可看出。而在基层群众文化工作中理论支持就更少,客观上也导致了开展工作时往往会有自觉或不自觉的盲目性,从笔者了解的一些情况来看,很多县级文化单位只有在每年春节、元旦前后开展一些小规模的群众文化活动,而乡级文化站每年所开展的活动更为有限。大多数时候只是有计划、有材料,但没有实际行动。这些都与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缺乏理论指导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同时,在基层群众文化工作过程中,工作人员往往是调查多而研究少。以笔者所在的秦安县文化馆为例,最近几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做的比较多,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往往只是调查了一些基本信息及简单的传承关系,但对调查来的信息和数据进行深入研究的不多,这就导致一些较有价值的群众文化项目往往被忽视。不仅如此,在基层群众文化工作中,很多调查来的数据得不到很好的归类整理,使得一些基本的资料很难进入专业研究者的视野,这也客观上导致了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在理论上往往比较滞后。

(二)工作人员专业结构不平衡

从事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人员大都素质较高,专业性很强,但部分单位人员结构不平衡,也就是某一专业人员较多,有的专业没有专职人员,这就形成了专业结构的不平衡。由于一些工作没有与之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因而会出现一些工作无法开展的状况。加之近些年来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大量的高校毕业生被扩充到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行列。而这些年轻的毕业生往往因为专业不对口,理想与现实的差距造成的心理失落等因素,对这份工作并未充满热情。在一定意义上使得当前基层群众文化工作面临着基层群众文化工作者人数很多,但真正有志于工作的人却很少的局面。

在基层群众文化工作中,人员年龄断代也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大多数有丰富群众文化工作经验的同志都年龄偏大,没有年轻人接班,形成了断代问题。这对今后的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地产生了负面影响。

(三)基础设施落后,缺乏自我宣传意识

目前,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基础设施落后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这是由于以前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文化单位是以社会效益为基础的,因此,多年来在客观上形成了底子薄、基础差的特点。笔者所在的秦安县文化馆自建成以来,几乎没有任何改变。秦安县作为一个有着60多万人口的大县,文化馆在当下对全县人民的服务功能却非常有限。县内很大一部分人不知道县图书馆在什么地方,乡镇文化站究竟从事什么工作,群众普遍对基层文化工作缺乏足够的了解与认识,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单位的信息敝塞、宣传不到位由此可见一斑。

与此同时,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单位缺乏自我宣传意识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很多基层文化单位都有抱残守缺的心理,在工作过程中等、靠、要的意识浓厚,开展工作缺乏积极性、主动性。

(四)资金来源紧张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文化单位不存在经济效益。因此,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多年来在国家财政拨款下发挥着不可估量的社会效益。由于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国家财政拨款的减少等因素,造成了群众文化工作被动的局面,况且多年来这类单位底子薄、硬件差,使得工作的开展受到了一定影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

二、 改善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对策

(一)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21世纪竞争的核心因素之一。各行各业要有所发展,人才队伍建设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在基层群众文化工作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在于人才能使基层群众文化工作走向繁荣,而且前文所提及的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理论缺乏调查研究与归类整理的问题也会随之解决。只有充分调查、了解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现状,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才会有方向性和目标性,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同时,对基层群众文化工作资料的归类整理有赖于学有专长的人才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只有这样,才会使一些调查数据及信息的归类更准确、更科学。因此,在基层群众文化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应该是工作的重中之重,怎样使学有所长、学有专长的人自觉、自愿地服务于基层群文工作应该是每一个基层群文工作领导者和管理者必须研究的课题。

(二)转变工作观念

正如前文所述,由于财政拨款资金较少,利用国家拨款开展工作不现实。在这样的形势下,基层文化工作者应努力转变工作观念,由以前的“要我作为”工作模式向“我要作为”的工作模式转变。在转变工作观念中力争使工作得到新进展、新突破,从而不断扩大影响力。以笔者所在的秦安县文化馆为例,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大都积极作为,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全力推进基层群众工作的发展。比如每年在全县范围内举行两三次书画和展览,以此来推动全县艺术的发展。每年春节至元宵期间举办灯谜、社火展演、武术表演、秦安小曲演唱会、秦安羊皮鼓表演等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全县人民的文化生活,给全县人民的节日带来了欢乐,也使得文化馆自身的工作能力、工作水平得到了检阅,促进了群众工作的发展。正是有了这些工作的出色业绩,在2010年秦安果品展览会期间,文化馆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与优势,完成了上关明清一条街的设计与推介工作,赢得了广泛的赞誉。目前,已有一些投资者主动联系秦安县文化馆洽谈一些基层群众文化合作项目。这说明只要群众基层工作者文化能正确利用自身的潜力和优势,积极转变工作观念,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必将大有作为,也一定会有大的发展。

(三)实施“走出去”战略

众所周知,基层群众工作的设施非常有限,因此,如何在工作中使工作设施不断,是摆在每个基层群文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个问题,笔者所在的秦安文化馆的做法值得推广。在财政拨款非常有限的情况下,秦安县文化馆积极寻求与企业合作,目前与几家教育培训、歌舞培训、书画装裱类企业开展了合作,在合作中文化馆发挥自身在场地、人才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不仅为自身的发展争取到必要的资金,同时还进一步扩大了影响力。

(四)加大宣传力度

近几年来,文化产业的发展势头异常迅猛。在这样的形势下,秦安县文化馆充分利用媒体力量,与新闻单位进行合作,制作了各类纸质宣传材料及电视宣传短片,在《甘肃日报》及甘肃电视台、天水电视台等媒体上积极宣传自己。通过这些宣传不仅提高了我馆的知名度,也为今后的工作开展积累了经验,为进一步做好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金永良.试论新形势下如何开展群众文化工作[J].科技资讯,2007,(7).

篇(6)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时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与各种资讯息息相关,统计基础工作作为一种定量认识问题的工具,其作用日益增大,重要性俞益增强,统计方法已成为管理、经济、经贸、金融等许多学科领域研究的重要手段。统计基础工作是行政管理中的一项基础工作之一,在行政单位中要求统计人员掌握统计资料搜集技能、统计资料加工整理表现技能、统计资料分析指标与统计分析方法技能、统计分析报告的撰写技能等统计基本技能,并能熟练运用以解决实际问题。然而,现行机关里对统计基础工作内容与实际结合少,抽象的理论原理讲述、复杂的公式推导和繁琐的统计计算过多,统计分析和计算仍沿手工计算和计算器计算。传统的统计方式已造成了统计人员对统计知识、统计方法的应用能力不强,且创新能力的发挥受到很大限制的局面。

一、统计的作用

在偶然中寻求必然是应用统计的核心。所谓统计,就是通过有效收集、整理有用的数据信息,运用数理统计推断的原理,以部分(样本)推测全体(总体)的特性。通过测量、描述、分析产品特性的变化,形成数学模型,从而对产品过程进行监控,对质量变异提前预防,为降低产品缺陷和预防不合格的产生,特别是为质量改进指明方向。正如恩格斯所说,任何偶然性存在的场合,都受客观规律所支配,问题是如何发现并利用这些规律。统计方法作为一种为决策提供依据的工具,可以帮助人们进行数据分析,了解社会状态的分布情况,找出问题、缺陷及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提高服务的质量。原始数据不经过整理和分析,只是一堆“资料”,而有用的信息往往蕴藏在大量的数据之中,所以数据的应用是统计的前提,统计是整理和分析数据的工具。

二、基层基础工作存在的问题

1.部分调查对象的认识偏差导致配合程度偏离。我国政府统计实行的是“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而这一体制也在市政行业中得以体现。其缺陷是:统计工作量大,质量低,可利用资源低。在市政行业中,市政综合统计的地位没有得到充分加强,致使与各业务部门统计之间沟通不够、协作不充分,没有建立规范的统计信息共享机制,缺乏长期协作的信息互补。一方面存在“七分统计,三分估计”的陈旧观念依然在某些统计对象的脑海里存在,调查对象为了某种利益的驱动,使他们对统计工作的严肃性和重要性产生偏见,或者怕泄露自己的实底有意虚报或瞒报,故意不提供真实的第一手统计资料,人为地造成了统计基础资料来源的渠道受阻。另一方面基层单位报表的主动性和及时性比较差,基层源头数据搜集难度大。每当临近报表送审时间,县(区)级统计机构的工作人员就开始电话催表,一两次还不行,得反反复复才能把报表催到手,无论是定期的报表还是抽样调查表,催报难度及花费时间和精力远远大于报表录入处理分析过程。

2.基层统计机构力量薄弱,特别是县(区)、乡镇两级统计机构承担的统计任务与人员力量过分悬殊。目前县(区)、乡两级统计机构承担了大量的统计数据收集、审核、汇总任务,特别是上级统计机构局、队分设后,县(区)级统计局在原有的在职人员和工作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必须同时承担上级局、队安排的统计业务和调查任务,人员配备和力量与统计工作量之间矛盾日益突出。

3.基层统计人员素质不能完全满足统计形势和工作任务的需要,一定程度上使基层的统计数据的质量受影响。按照统计工作对统计人员要求,真正达到会统计、会调研、会分析、会微机的“四会”标准的人员为数很不乐观,而懂政策经济、知法规、能统计、会预测的复合型人才更是稀少缺乏。

4.基层经费紧张成为制约基层统计事业发展的“瓶颈”。除上级业务部门仅有的一点业务经费外,统计部门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当地政府的财政资金,县(区)级财政以保人员工资为根本,而满足统计基础设施及网络化建设的需要举步维艰。

5.统计执法举步维艰。统计违法行为多发生在为单位工作的行为上,一般都是对单位进行处罚,如果某单位受到违规处理,势必有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三、对基层基础规范化工作的建议和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统计工作有了很大进步,但在许多方面还存在不足。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得出的数据,反映了当前我国常规统计制度方法还不够完善,特别是第三产业、非公有制单位的常规统计方法亟待改革。所以笔者认为应从下几个方面加快统计制度方法改革,强化常规统计管理。

1.强基固本夯实统计基础。健全机构和人员是夯实统计基础的关键。一是不断完善壮大县(区)、乡统计机构,充实、培训县(区)乡统计人员,在筹备成立市级调查总队的基础上,应尽快考虑成立县(区)级相应的调查机构,增加人员编制和经费投入,加大对基层工作的督导力度,提高局、队统筹组织协调和统计业务能力,确保基层各项统计任务的顺利组织实施。二是加强对部门统计的指导和管理,理顺政府统计和部门统计的关系,实现资源共享,使部门统计成为统计部门依靠的重要力量;三是搞好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加强对基层统计人员的培训力度,强化统计职业道德意识,强化统计法律意识,提高统计从业水平,为统计工作规范化管理奠定基础。四是建议上级业务单位要加强统计报表的管理和各专业报表间的衔接,杜绝统计报表指标重复统计,不随意增加基层工作负担。

2.质效并重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统计人员完成了大量的统计资料的收集、整理以及统计报表的汇总上报,并不等于完成了统计工作,它只是完成了统计工作“量”的一部分。统计工作的根本是统计分析,通过统计分析完成统计工作“质”的部分,以揭示其“量”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提高统计数据质量重点从完整性、准确性、及时性、简便性和适用性等五个方面下功夫。一是统计数据在统计信息的采集范围和内容含量上的完整性。要求统计调查覆盖的范围要完整,被调查对象的报表起报要完整。二是统计数据质量在统计信息客观真实性方面的准确性。对基层报来的各类报表必须严格审查,是否按统计制度规定的指标填报,计算方法是否正确,计算结果是否准确,统计数据是否符合基层单位的实际情况等,从数据采集的源头把好质量关。三是统计数据质量在统计信息时间价值上的及时性。以求真务实、不断创新统计工作的手段和方法,缩短统计调查与数据结果的间隔时间,以最快时间统计数据,建立和规范统计信息制度,提高统计数据的时效性。四是统计数据质量在统计信息使用过程中的简便性。一方面加强与政府各部门的合作,充分利用部门统计资料,减少重复统计,最大限度地减轻社会调查负担。另一方面对外公布的各种统计数据、统计图表和统计分析文章,力求简洁、清晰、明了,要把枯燥的数据、专业的图表和术语转化为贴近现实、贴近大众的表达方式,便于各级领导、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理解。五是统计数据质量在统计信息价值实现上的适用性。及时了解、掌握各级领导决策和社会各界对统计信息的需求情况,在调查之初就要考虑收集的统计信息是否有用,是否符合用户的需求,从而缩小统计信息供应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只有这样,才能生产出适销对路的统计产品,才能使统计数据发挥最大的效益回报。

3.转变理念提升统计服务水平。一是进一步增强服务的主动性。转变服务观念,增强服务意识,紧扣县(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题,主动搞好服务,及时反映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积极拓宽服务领域,为各级党政领导决策服务的同时还要为企业服务、为社会公众服务。二是进一步增强服务的针对性。在开展统计服务和统计分析时,除要满足一定的数量要求的同时,更要注重分析的质量。服务的角度要准确,服务的内容要充实。对社会、经济方面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认真选题,做到分析问题透彻,提出的建议切合实际,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三是进一步增强服务的实效性。把握经济趋势、科学预测,由事后分析为主向事后分析与事前预警预测并重转变,改变过去单纯反映情况、提供信息的做法,在深入研究问题、提供实用有效的产品上下工夫。

4.加强统计执法规范基础工作。坚持依法办统计,依法治统计,依法兴统计。要加大《统计法》的宣传力度,要在开展一年一度的市政统计执法大检查的同时,大力开展《统计法》的宣传活动,努力提高各级领导和广大统计人员的法律意识,为统计执法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加大处罚力度,做到违法必究,执法必严。一是以“五五”普法为契机,营造以法治统的良好氛围。借机造势,大力宣传《统计法》和统计工作,加大统计违法案件的查处和曝光力度,为依法治统营造良好的环境。二是严格落实各项统计制度,是实现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重要条件。严格执行统一的统计制度和统计标准,继续理顺局内各专业业务关系,理顺与行政主管部门的统计业务关系,理顺上下级统计机构间的业务关系,增强统计业务工作的整体性、协调性和互补性,逐步实现统计数据采集、审核、加工、管理各环节的流程化管理,统计原始记录、统计报表、统计台账的规范化、档案化管理,促进统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5.多方培训强化统计人员素质。目前许多统计人员理论知识欠缺,不会从大量的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以供决策者考,或者说根本就没有这种意识,这也充分说明了他们对统计工作的内容了解不够,或是对统计工作的性质认识不清。基层统计部门统计基础薄弱,既懂统计管理又懂统计业务和机应用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相当少。统计人员的素质如何,对统计信息的质量存在着很大程度的制约关系,人员素质高,统计信息的质量就会提高。作为基层统计工作人员,工作的职责要求应该了解和掌握现行的方针、政策、经济发展的重心、核心和趋势;了解和掌握最基本的统计工作方法,知道怎样收集数据、怎样计算指标、怎样分析整理资料;了解和掌握统计信息网络技术。因此,全方位加大培训教育的资金、技术、人力投入和工作力度,造就一大批懂统计专业、会经济分析和计算机技术的人才队伍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通过采取集中培训与自我教育相结合、请进来教与送出去学相结合等方式,使基层统计人员能够接受多层面的培训和交流,不断强化职业道德,形成依法统计理念,不断更新、拓展专业技术水平和操作技能,能够比较准确分析和把握经济运行的趋势,熟练运用网络系统传递信息,才能保证源头数据不受干扰,做到准确、及时和到位,才能为提高数据质量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6.加快信息化提升统计服务手段。科学的统计调查方法未能应用于实践。长期以来,市政综合统计和各业务部门统计一直使用全面报表统计方法,一表统到底,在统计的调查方法上,形式单一,难以及时反映新时期的新要求和新变,所以信息化建设是提高工作效率、增强服务功能、促进统计现代化建设必要保障和手段,同时加快统计信息自动化系统建设,也是提高统计系统整体功能的物质技术基础和重要手段。依托现有的硬件和网络资源,坚持统一、开放的原则,整合统计信息网络资源,构建统计信息服务网络互动平台,为领导决策、企业发展和公众需求服务。逐步向“统计信息标准化,数据传输网络化,业务处理电子化,信息服务社会化”的目标稳步迈进。

四、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当前形势下加强常规统计调查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建立健全统计管理体系。加强统计人员培训,加大统计工作投入,确保常规统计工作正常开展;深化统计方法制度改革,完善统计体制,健全指标体系,理顺数据采集渠道,进一步改进统计手段和方法,使常规统计工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篇(7)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时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与各种资讯息息相关,统计基础工作作为一种定量认识问题的工具,其作用日益增大,重要性俞益增强,统计方法已成为管理、经济、经贸、金融等许多学科领域研究的重要手段。统计基础工作是行政管理中的一项基础工作之一,在行政单位中要求统计人员掌握统计资料搜集技能、统计资料加工整理表现技能、统计资料分析指标与统计分析方法技能、统计分析报告的撰写技能等统计基本技能,并能熟练运用以解决实际问题。然而,现行机关里对统计基础工作内容与实际结合少,抽象的理论原理讲述、复杂的公式推导和繁琐的统计计算过多,统计分析和计算仍沿手工计算和计算器计算。传统的统计方式已造成了统计人员对统计知识、统计方法的应用能力不强,且创新能力的发挥受到很大限制的局面。

一、统计的作用

在偶然中寻求必然是应用统计的核心。所谓统计,就是通过有效收集、整理有用的数据信息,运用数理统计推断的原理,以部分(样本)推测全体(总体)的特性。通过测量、描述、分析产品特性的变化,形成数学模型,从而对产品过程进行监控,对质量变异提前预防,为降低产品缺陷和预防不合格的产生,特别是为质量改进指明方向。正如恩格斯所说,任何偶然性存在的场合,都受客观规律所支配,问题是如何发现并利用这些规律。统计方法作为一种为决策提供依据的工具,可以帮助人们进行数据分析,了解社会状态的分布情况,找出问题、缺陷及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提高服务的质量。原始数据不经过整理和分析,只是一堆“资料”,而有用的信息往往蕴藏在大量的数据之中,所以数据的应用是统计的前提,统计是整理和分析数据的工具。

二、基层基础工作存在的问题

1.部分调查对象的认识偏差导致配合程度偏离。我国政府统计实行的是“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而这一体制也在市政行业中得以体现。其缺陷是:统计工作量大,质量低,可利用资源低。在市政行业中,市政综合统计的地位没有得到充分加强,致使与各业务部门统计之间沟通不够、协作不充分,没有建立规范的统计信息共享机制,缺乏长期协作的信息互补。一方面存在“七分统计,三分估计”的陈旧观念依然在某些统计对象的脑海里存在,调查对象为了某种利益的驱动,使他们对统计工作的严肃性和重要性产生偏见,或者怕泄露自己的实底有意虚报或瞒报,故意不提供真实的第一手统计资料,人为地造成了统计基础资料来源的渠道受阻。另一方面基层单位报表的主动性和及时性比较差,基层源头数据搜集难度大。每当临近报表送审时间,县(区)级统计机构的工作人员就开始电话催表,一两次还不行,得反反复复才能把报表催到手,无论是定期的报表还是抽样调查表,催报难度及花费时间和精力远远大于报表录入处理分析过程。

2.基层统计机构力量薄弱,特别是县(区)、乡镇两级统计机构承担的统计任务与人员力量过分悬殊。目前县(区)、乡两级统计机构承担了大量的统计数据收集、审核、汇总任务,特别是上级统计机构局、队分设后,县(区)级统计局在原有的在职人员和工作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必须同时承担上级局、队安排的统计业务和调查任务,人员配备和力量与统计工作量之间矛盾日益突出。

3.基层统计人员素质不能完全满足统计形势和工作任务的需要,一定程度上使基层的统计数据的质量受影响。按照统计工作对统计人员要求,真正达到会统计、会调研、会分析、会微机的“四会”标准的人员为数很不乐观,而懂政策经济、知法规、能统计、会预测的复合型人才更是稀少缺乏。

4.基层经费紧张成为制约基层统计事业发展的“瓶颈”。除上级业务部门仅有的一点业务经费外,统计部门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当地政府的财政资金,县(区)级财政以保人员工资为根本,而满足统计基础设施及网络化建设的需要举步维艰。

5.统计执法举步维艰。统计违法行为多发生在为单位工作的行为上,一般都是对单位进行处罚,如果某单位受到违规处理,势必有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三、对基层基础规范化工作的建议和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统计工作有了很大进步,但在许多方面还存在不足。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得出的数据,反映了当前我国常规统计制度方法还不够完善,特别是第三产业、非公有制单位的常规统计方法亟待改革。所以笔者认为应从下几个方面加快统计制度方法改革,强化常规统计管理。

1.强基固本夯实统计基础。健全机构和人员是夯实统计基础的关键。一是不断完善壮大县(区)、乡统计机构,充实、培训县(区)乡统计人员,在筹备成立市级调查总队的基础上,应尽快考虑成立县(区)级相应的调查机构,增加人员编制和经费投入,加大对基层工作的督导力度,提高局、队统筹组织协调和统计业务能力,确保基层各项统计任务的顺利组织实施。二是加强对部门统计的指导和管理,理顺政府统计和部门统计的关系,实现资源共享,使部门统计成为统计部门依靠的重要力量;三是搞好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加强对基层统计人员的培训力度,强化统计职业道德意识,强化统计法律意识,提高统计从业水平,为统计工作规范化管理奠定基础。四是建议上级业务单位要加强统计报表的管理和各专业报表间的衔接,杜绝统计报表指标重复统计,不随意增加基层工作负担。

2.质效并重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统计人员完成了大量的统计资料的收集、整理以及统计报表的汇总上报,并不等于完成了统计工作,它只是完成了统计工作“量”的一部分。统计工作的根本是统计分析,通过统计分析完成统计工作“质”的部分,以揭示其“量”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提高统计数据质量重点从完整性、准确性、及时性、简便性和适用性等五个方面下功夫。一是统计数据在统计信息的采集范围和内容含量上的完整性。要求统计调查覆盖的范围要完整,被调查对象的报表起报要完整。二是统计数据质量在统计信息客观真实性方面的准确性。对基层报来的各类报表必须严格审查,是否按统计制度规定的指标填报,计算方法是否正确,计算结果是否准确,统计数据是否符合基层单位的实际情况等,从数据采集的源头把好质量关。三是统计数据质量在统计信息时间价值上的及时性。以求真务实、不断创新统计工作的手段和方法,缩短统计调查与数据结果的间隔时间,以最快时间统计数据,建立和规范统计信息制度,提高统计数据的时效性。四是统计数据质量在统计信息使用过程中的简便性。一方面加强与政府各部门的合作,充分利用部门统计资料,减少重复统计,最大限度地减轻社会调查负担。另一方面对外公布的各种统计数据、统计图表和统计分析文章,力求简洁、清晰、明了,要把枯燥的数据、专业的图表和术语转化为贴近现实、贴近大众的表达方式,便于各级领导、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理解。五是统计数据质量在统计信息价值实现上的适用性。及时了解、掌握各级领导决策和社会各界对统计信息的需求情况,在调查之初就要考虑收集的统计信息是否有用,是否符合用户的需求,从而缩小统计信息供应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只有这样,才能生产出适销对路的统计产品,才能使统计数据发挥最大的效益回报。

3.转变理念提升统计服务水平。一是进一步增强服务的主动性。转变服务观念,增强服务意识,紧扣县(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题,主动搞好服务,及时反映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积极拓宽服务领域,为各级党政领导决策服务的同时还要为企业服务、为社会公众服务。二是进一步增强服务的针对性。在开展统计服务和统计分析时,除要满足一定的数量要求的同时,更要注重分析的质量。服务的角度要准确,服务的内容要充实。对社会、经济方面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认真选题,做到分析问题透彻,提出的建议切合实际,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三是进一步增强服务的实效性。把握经济趋势、科学预测,由事后分析为主向事后分析与事前预警预测并重转变,改变过去单纯反映情况、提供信息的做法,在深入研究问题、提供实用有效的产品上下工夫。

4.加强统计执法规范基础工作。坚持依法办统计,依法治统计,依法兴统计。要加大《统计法》的宣传力度,要在开展一年一度的市政统计执法大检查的同时,大力开展《统计法》的宣传活动,努力提高各级领导和广大统计人员的法律意识,为统计执法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加大处罚力度,做到违法必究,执法必严。一是以“五五”普法为契机,营造以法治统的良好氛围。借机造势,大力宣传《统计法》和统计工作,加大统计违法案件的查处和曝光力度,为依法治统营造良好的环境。二是严格落实各项统计制度,是实现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重要条件。严格执行统一的统计制度和统计标准,继续理顺局内各专业业务关系,理顺与行政主管部门的统计业务关系,理顺上下级统计机构间的业务关系,增强统计业务工作的整体性、协调性和互补性,逐步实现统计数据采集、审核、加工、管理各环节的流程化管理,统计原始记录、统计报表、统计台账的规范化、档案化管理,促进统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5.多方培训强化统计人员素质。目前许多统计人员理论知识欠缺,不会从大量的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以供决策者考,或者说根本就没有这种意识,这也充分说明了他们对统计工作的内容了解不够,或是对统计工作的性质认识不清。基层统计部门统计基础薄弱,既懂统计管理又懂统计业务和机应用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相当少。统计人员的素质如何,对统计信息的质量存在着很大程度的制约关系,人员素质高,统计信息的质量就会提高。作为基层统计工作人员,工作的职责要求应该了解和掌握现行的方针、政策、经济发展的重心、核心和趋势;了解和掌握最基本的统计工作方法,知道怎样收集数据、怎样计算指标、怎样分析整理资料;了解和掌握统计信息网络技术。因此,全方位加大培训教育的资金、技术、人力投入和工作力度,造就一大批懂统计专业、会经济分析和计算机技术的人才队伍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通过采取集中培训与自我教育相结合、请进来教与送出去学相结合等方式,使基层统计人员能够接受多层面的培训和交流,不断强化职业道德,形成依法统计理念,不断更新、拓展专业技术水平和操作技能,能够比较准确分析和把握经济运行的趋势,熟练运用网络系统传递信息,才能保证源头数据不受干扰,做到准确、及时和到位,才能为提高数据质量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6.加快信息化提升统计服务手段。科学的统计调查方法未能应用于实践。长期以来,市政综合统计和各业务部门统计一直使用全面报表统计方法,一表统到底,在统计的调查方法上,形式单一,难以及时反映新时期的新要求和新变,所以信息化建设是提高工作效率、增强服务功能、促进统计现代化建设必要保障和手段,同时加快统计信息自动化系统建设,也是提高统计系统整体功能的物质技术基础和重要手段。依托现有的硬件和网络资源,坚持统一、开放的原则,整合统计信息网络资源,构建统计信息服务网络互动平台,为领导决策、企业发展和公众需求服务。逐步向“统计信息标准化,数据传输网络化,业务处理电子化,信息服务社会化”的目标稳步迈进。

四、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当前形势下加强常规统计调查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建立健全统计管理体系。加强统计人员培训,加大统计工作投入,确保常规统计工作正常开展;深化统计方法制度改革,完善统计体制,健全指标体系,理顺数据采集渠道,进一步改进统计手段和方法,使常规统计工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篇(8)

基层图书馆在构建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中的基础作用

群众受益的公益性作用普勒在《公共图书馆的起源与管理》中,将现代公共图书馆定义为:“公共图书馆是依据国家法律建立的,是受地方税收与自愿捐赠支持的,是被当作公共信念管理的,每一位维护这个城市的市民都有平等地享有它的参考与流通服务的权利”。该定义揭示了公共图书馆的公益性特征,即公共图书馆为社会大众服务的特征[3]。从历史发展来看,公共图书馆的出现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应社会大众对知识的需求而产生的,公共图书馆生存和发展的意义就在于为社会、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作为国家投资兴建并管理的社会机构,图书馆具有很明显的社会共有性和共享性[4]。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内涵是指由政府主导的、以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公众基本文化需求为目标的基本文化服务,基本特点是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公共图书馆属于政府公共事业管理,是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5]。公益性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特征,也是公共图书馆的本质属性。公共图书馆也是国家财政支持和保障的公益文化事业。在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基层图书馆是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基础层级,主要是面向基层为群众提供优质服务。尽管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配置从中央到地方,随行政层级的降低而呈层级递减状态,但是基层图书馆在真正实现文化为民、文化惠民的目标方面责无旁贷。在新形势下,政府行政管理者不仅要树立文化为民、服务为民的观点,而且要解放思想,创新工作,将满足群众公共文化服务需要、保障广大群众基本文化知识需求的目标上升到提高社会文明、社会进步的政治高度上来。1990年国际图联主席汉斯•彼得•盖在第56届国际图联大会开幕词中说:“图书馆应当毫无阻碍而免费向任何人提供信息”[6]。不论是公共图书馆,还是基层公共图书馆,在某种程度上都可以为上一层次的公共图书馆分担一定的任务和职责,共同为全民学习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提供有力支持。图书馆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它的教育职能始终在发挥着重要而独特的作用,是其他任何形式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所无法替代的。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先生高度推崇图书馆的教育功能,认为图书馆是学校之外的最重要的教育机构,他在《何谓文化》演说中曾称:“教育并不专在学校,学校以外,还有许多的机关。第一是图书馆。凡是有志读书而无力买书的人,或是孤本、抄本,极难得的书,都可以到图书馆研究。”继而在京师市民会上作“市民对于教育之义务”讲演论及:“教育亦非全赢学校,如演讲会、团书报室,都是教育;如动物园、植物园、博物馆、图书馆、戏院、影戏院都有教育的作用。”这些洞察图书馆职能本质和存在价值的深刻认识至今具有现实意义。基层公共图书馆应不断尝试新的教育模式,拓展新的教育内容,强化公共图书馆公益、公平性教育,为全民提供有价值的信息知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真正惠及全民。基层图书馆尽管在拥有信息资源和服务优势方面存有差距,但是可以满足行政区域内的读者和群众搜集、整理、存贮、开发、传递和利用文献信息资源的需求。基层图书馆可以创新工作方式,协助科研人员和学者做好科研定题、项目咨询、辅助决策等服务工作,即提供信息查询、特色资源服务等。公共图书馆既然是社会文化建设的基础设施,理所应当成为弘扬、发展和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成为营造和谐文化氛围的重要阵地,成为文化展示、文化教育、文化交流、文化休闲的重要阵地,成为政府为全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阵地。基层图书馆还承担着保存区域文化遗产、区域社会发展史的重要社会职能。此外,基层公共图书馆积极拓展服务功能,通过举办各种公益性讲座、展览、报告会、学术研讨会、建立分馆等形式,为不同层次和不同需求的读者,尤其为行政区域内的群众提供各类继续教育和文化休闲服务,倡导全民阅读,从而创新传播城市先进文化,为提高社会人口整体素质起到积极作用。随着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思想的逐渐形成和实践的稳步推进,我国的公共图书馆事业取得长足的发展,以县级图书馆为代表的基层图书馆也同样发展迅速。以大连市沙河口区图书馆为例,从2005年起率先在全省开创公共图书馆总馆分馆制先进模式,目前已经实现了总馆、街道分馆、社区图书室三级服务网络覆盖全区。近年来,三级服务网络在政策和财力上都得到了沙河口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目前,9个街道、武警大连支队、区医院、区养老院、区政府机关已建立了图书馆分馆,57个社区建立了社区图书室,每个分馆配备了专职图书管理员,总藏书118万册。每年,区财政还为每个分馆购置新书2000册,订购报刊60种;为每个社区图书室订购报刊30种,并将分馆图书有计划地向社区图书室流通。三级服务网络实现了“一举三赢”:扩大了图书馆的服务半径,变“静态”服务为“动态”服务;将区图书馆的人财物及管理上的优势,与街道社区能提供馆舍的优势结合起来,互利互惠;让居民不出社区、街道就能看到最新的期刊、报纸和图书,极大地方便和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为调动街道分馆和社区图书室的积极性,在总馆建立的建功立业奖励基金中,专门为分馆和社区图书室增设了先进街道分馆、先进社区图书室、优秀图书管理员三项奖项。为提高各分馆和社区图书室的服务水平,总馆从藏书建设、读者服务、读书活动、统计档案、管理体制等方面都进行了规范化和标准化管理,每年还将举办分馆和社区图书室管理员业务培训3至4次。9个街道分馆周六、周日全都对社区居民免费开放。街道分馆与区图书馆建立了馆际互借关系,凡是读者在分馆借不到的图书,可凭分馆的集体借阅证到区图书馆借阅。2012年沙河口区图书馆又将服务网络延伸至部队、区内养老中心以及外来务工人员密集的集贸市场、企业等,在测绘大队、预备役建立了军营图书馆分馆,在农贸市场、社区养老中心建立了10个爱心图书室,使更多的人分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均等和便利。

基层图书馆管理和服务创新模式

作为基层图书馆,必须认清形势,抓住构建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重要机遇,夯实基础,创新管理和服务方式,积极推进全社会的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从而为城市文化、社会文明的发展做贡献。2011年大连市成为辽宁省第一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城市。我市在充分调研和专家论证的基础上,结合实际以市政府名义出台了《大连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紧紧围绕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一根本目标,明确了政府主导、财政支撑、服务全民、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的工作原则,明确为示范区创建工作提供资金保障是今年公共财政在文化工作方面投入的重点。把基础设施建设好、维护好、运行好,是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实现人民群众最基本文化权益的基本前提。按照国家公共文化体系示范区建设的总体要求,固强补弱,加强基层图书馆的软硬件建设应作为基层财政投入的重点。一方面,加强硬件设施建设,进行资源和设备更新,在现有的条件下增加藏书量,满足不同阅读群体的需要;改善阅读环境,提升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品质;加强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知识更新培训力度,适应数字时代对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知识要求。另一方面,巩固图书馆人力资源建设,强化公众服务理念,建立一整套包括图书阅览、信息咨询、检索、人员岗位职责等在内的一系列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切实保障图书馆各项服务工作规范有序地运行。积极探索创新服务形式大连市数字图书馆“一卡通”工程是市委、市政府一项重要的惠民工程,已经列入《大连市“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中,旨在建立更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便捷的图书异地借还,让更多的市民得以亲近图书。读者可凭借“一卡通”读者证在不同馆际之间实现通借通还,还可登陆“大连地区网上联合目录查询系统”进行网上查询、续借和预约,也可利用数字图书馆资源平台检索电子资源(例如:中国期刊网、方正阿帕比电子书、国研网以及大连图书馆自建的数据库等),最大程度地方便了读者。“十二五”期间,“一卡通”工程将全面展开,在发展中抓规范,在规范中抓发展,在网络体系和服务体系向区县和街镇延伸的同时,管理体系也将同步延伸,进一步扩大服务功能,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对文献资源的需求,提高文献资源的利用率,实现全市公共图书馆城乡一体化服务体系。在全市“一卡通”资源共享基础上,不断完善图书馆资源共享机制,拓展共享渠道,发挥基层图书馆的优势,进行区域图书馆联合,包括与所在地各大高校图书馆、机关单位等图书馆进行联合,相互补充,有效进行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优化图书馆在人员、设备、管理方面的格局,减少区域文化资源的闲置和重复配置,提高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为地方经济文化服务,最大限度地承担起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的责任,发挥图书馆文化传播的辐射作用,满足更多读者信息服务需求[7]。此外,基层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积极融入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当中。大连市沙河口区图书馆将创新“分馆运作,街道社区监管”的办馆模式,完善自身建设,确立和巩固基层图书馆在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中的地位,参与城乡文化建设让群众充分享受公共文化发展而带来的成果。

本文作者:杨晓丽工作单位:大连市沙河口区图书馆

篇(9)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分布呈现民族化,在人口分布上也具有一定的区域性。但是,人口无论何种分布,呈现怎样的特点,我国各民族文化发展的策略都是一样的,在文化建设中,各民族同时享受这个权利。为了让人们的生活丰富多彩,我国正在积极组织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工作,让基层群众参与其中,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同时,加强我国基层文化建设,也是弘扬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强化基层群众文化的意义

(一)使中华民族的文化丰富多彩,源远流长

丰富基层群众的生活,提高基层群众文化建设,让基层群众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在。培养基层群众的文化交流,激发基层群众的兴趣,激发群众热爱生活的热情,升华基层群众的精神世界,让基层群众都有机会参与,使其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二)提高全民的文化生活水平,促进社会主义文明的发展

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所带来的不仅是群众生活的乐趣,也是民族兴旺的体现。全民参与文化建设,构建一个庞大、祥和的社会体系,也是国家发展兴旺的根本。所以,文化生活的丰富在一定意义上对于国家的强盛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百姓安居乐业,文化建设强盛,是国力发展、国家强大的重要体现。

二、我国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现状

(一)相关部门没有足够的重视

由于文化站组织者的纰漏与有时候组织的不得力,导致有些地方基层群众没有在适当的时候有效参与活动,或者群众在没有强有力的组织下出现一系列的盲目性,不知道何时何地某种活动应当开展。因为相关部门组织协调不够,群众们对于文化建设的热情得不到回应,致使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不能长久的、丰富多彩的运行,阻碍了社会文化的发展。

(二)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形式过于单调,缺少创新

多年来,群众接受的文化教育、文化知识学习等方面都得不到充分的提高,群众对于开展的文化活动渐渐失去了信心,群众活动的效率也开始降低。以至于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失去其自发性,而变成职能部门推动社会文明发展的任务。群众们对于文化活动的单调、乏味,逐渐开始敷衍,只作为完成的指标,甚至群众内心是抗拒的,长此以往,很难起到丰富群众文化的作用,导致文化活动开展达不到期望的要求。

(三)经费不足

基层群众活动经费上出现的问题也比较大,往往活动进行到一半经费就不够用了,剩下的活动就要从简而行,甚至严重到无法继续的地步。如果没有足够的经费,群众就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群众文化活动就得不到长足的发展。所以经费也是当前困扰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工作的主要因素之一。

三、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工作的有效措施

(一)重视基层群体文化的建设工作

作为基础群众文化工作者,我们要提高对基层文化建设工作的认识,重视基层群体文化的建设,大力发展文化活动,让每一位爱好者都可以参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方面的管理,明确目标,组织者耐心的为基层群众讲解,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并且协助他们完成。此过程应做到积极主动,提供文化活动所需要的用具与材料;其次,在活动的编排上要创新,激发基层群众的热情与好奇心,让基层群众体会到新颖的文化底蕴,开阔群众的眼界,激发他们的兴趣,使群众文化活动能够在愉悦的氛围中进行。

(二)建立长效的资金投入机制

增大经营投入的力度,相关部门应建立长效的资金投入机制,构建基层文化事业专用资金,不可以随意流转,不可以随意挪用,保证文化事业正常运行,开拓资金来源的渠道,从而支持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使基层文化事业的发展得到保障。例如: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书法活动,在资金开拓渠道方面就可以利用书法爱好者的才能使其自给自足,将自己的作品与商家沟通,得到商家的赞助,既吸引了大批市民的参与,又进行了有效的活动,这样做不仅使活动变得有意义,还可以拓宽资金来源渠道,然后在利用得到的资金进行材料的采购与活动的组织,以加大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发展,丰富基层群众的精神思想,引领基层群众步入文化建设进入高层次。

(三)全面提升基层群众文化配套设施的供应

想要在合理时间范围内改善基层群众文化实践项目组织实效,一方面就必须尽快构建起健全完善的配套设施供应控制体系,全程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规划作指导依据,使得各类文化、博物馆、文化活动中心在全国范围内布置扩散开来,及时向社会大众提供稳固的技术设施支持服务,使得以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管理体系得以全方位覆盖落实。另一方面,维持相关性社会优势服务资源的吸纳整编质量:第一,利用特殊技术手段获得特定机构支持功用,尤其要注意对财政支持的获取结果;第二,全面介入各类社会团体和民间力量,至此创设出彼此共赢发展的局势;第三,有机发挥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馆等的功用,力求为基层社会大众提供更加富有趣味性且文化水准较高的精神食粮。

四、结语

综上所述,基层群众文化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群众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基层的文化建设水平也要逐步上升。面对新的形势和发展,工作人员要认真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开展各种群众文化活动,并让人们积极参与到这些活动中,使人们通过参与这些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受到文化艺术的洗礼,进而得到全面提高其素质,推进经济和社会的繁荣进步,实现物质和精神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清苏.浅议提高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有效性的方法[J].青年文学家,2014.

篇(10)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速发展的地步,人们物质文化生活得到充分满足的同时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更高。尤其是随着近几年新农村建设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基层群众相比较过去而言对文化的需求也更加强烈,对文化品质的要求也更加高,对基层文化工作者所提出的要求也就越高,面对的压力也相对较大,因此在新常态下做好基层文化工作对群众的生活满意度提高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也是基层文化工作者所面临的新课题。

一、基层文化的内涵解读

文化是党的“十”确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准,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梦”提出以后,实现“中国梦”,被广大中国人民所给予厚望,“中国梦”的实现不是靠单方面的努力就能实现的,“中国梦”的实现既需要经济力、科技力、军事力等“硬实力”作为依托,也需传统文化、社会制度与哲学社会科学等“软实力”作为重要的基础。中国无论是综合国力的增强还是“中国梦”的实现都需要强大的文化实力,中国要实现在21世纪的复兴,就不能没有在文化实力

上的崛起。中国要成为真正意义的一流世界大国,不仅在经济、军事上有过硬的实力,还应建立起自身独特的文化,文化强国战略必须要坚持和认真实行。而基层文化是立足于基层老百姓的实际需求,根据老百姓的需要而设计和开展的文化,具有很强的大众性和针对性,搞好基层文化是一项巨大的民生工程。

二、新形势下做好基层群众文化的有效策略

在了解和分析了基层文化内涵以后,有针对性的结合基层群众的需要开展基层文化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也可以更好的提高基层群众文化的开展效果,增强实效性。当前中国的发展呈现出新常态,新常态:“新”就是“有异于旧质”;“常态”就是固有的状态。新常态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意味着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与过去三十多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新常态尽管主要是针对当前的中国的经济发展形势而言,但对当前中国的文化建设、文化发展都有着一定的影响,也有着一定的指向性。新形势下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一)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

针对基层文化建设的基层特性,各地方应该始终把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基层文化工作的重点,只有基层文化设施建设达到了基本水平才能够更好的开展基层文化,力争把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成系统配套、功能齐全的文化活动阵地,也只有基层文化设施建设配套达到了一定的需要才能够真正做好基层文化;因此各基层单位尤其是基层政府应该重视基层文化设施的建设,每一年拿出部分专项经费用于对基层文化设施的改建和新增,只有经济上给予支持和帮助才能提高隐性的建设;将基层文化的建设建立在当地实际情况和加强文化设施建设的基础之上,必然能够取得很大的效果。

(二)与时俱进打造符合当地特色的文化活动

当前各地经济发展形势不一,地方习俗也各具特色,如果要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工作,了解群众的真实需求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和步骤,只有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易于群众接受的符合群众需要的群众文化活动。如:社区文化、村社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活动应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易于融入到当地人民的生活和娱乐中去,根据当地人民的风俗习惯开展针对性的文化活动,并且注重文化的传承,根据当地传承的特色去开展针对性文化活动。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注重对业余爱好者的培训及辅导,鼓励人们积极参与和创作,使其能够亲身体验到文化的愉,重视人们的创作,让人们体验到参与文化活动带来的独有的愉悦感受,从而使被动参与文化活动到积极主动参加,能够收到更好的文化效果。

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又系统性的活动,要想取得很好的效果就必须将文化建设的行为建立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之上,因此各级政府和具体办事员应该充分调研当地群众的文化需求,根据当地群众的文化需求制定具体的文化建设的方针。文化建设也是一项人的战略活动,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人才队伍也需要在实践过程中加以提高和总结,文化建设人才队伍的素质得到提高方能开展有针对性的基层群众文化活动。

参考文献:

篇(11)

中图分类号:G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 (2017) 04-0244-01

一、提高公民的文化素B和道德水平是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目的

随着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不断增加,各级政府应该加大充分利用一切资源,尽最大的努力,制定一系列有利于提高人们精神文化素质的政策,来为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来服务。基层群众要更加深刻地领会到我们党的进步性、先进性和代表性,从心里提高自己整个人的思想觉悟,开阔自己的视野。通过加强发展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可以丰富公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让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境界得到提升。这对人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有利于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公民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公民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提高了,我们的城市和国家才会更加的和谐、安康、稳定和富强。

二、加强对民间民族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丰富群众文化的内容从古至今,我国的文化一直都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我国是以汉族为主体,多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不同的生活习惯和习俗传播和发展了不同的民族文化,比如,民歌就是陕北地区的人们发展起来的,是最贴近人们生活的一种音乐,它是以人们现实生活中的经历为题材,是人们群众通过口头传唱的形式发展起来的,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民歌结合了音乐、戏曲、表演等艺术的表现形式,它是陕北地区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经过人们日复一日的口头传唱,逐渐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基层群众要在顺应时展的潮流的同时学着与时俱进,将民族特点融入到这些民族文化中,将民族文化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丰富群众文化的内容。

除此之外, 要积极地开展一些读书交流会,思想沟通会或是经常组织基层群众参加一些类似图书展览的活动。要正确地引导基层群众的思想朝着诚信,负责,无私,有上进心的方向进步。要采取灵活有效的管理政策,给基层群众一些有益,身心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有条理、有层次、有高度、有效率地进行每项文化工作。比如,可以创建公共文化馆总分馆体系,总馆的主要职能和作用是统筹和策划各种高水平、大型的精致的文化活动。相比之下,文化分馆举办的活动就没有那么正式了,它主要是为人民群众提供一些基础性的关于我们传统文化的讲座、一些提高人民群众思想文化意识的培训或者是一些重大突出人物的表彰会等等,它的主要职能就是为人民群众提供接地气的,方便的服务,从而能够实现满足不同人们的文化需求的目的和作用。

三、树立群众文化的标杆,用文化广场凝聚群众文化

文化广场主要指的是中老年社会团体或是民间艺术工作者参与的群众文化活动。文化广场把更多的文化方面的优秀人才集合在一起,相互切磋相互进步,能够实现资源的共享,让大家一起提高、一起进步。在文化广场,我们中华民族流传下来的书法、绘画、以及很多有趣的民间手工艺等有意义、有价值的文化活动可以在大家的努力之下开办起来、不同人们的文化需求都可以间接地得到满足和实现。除此以外,文化广场还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和比赛,集聚大量的优秀人才,这些优秀的人才有各方面的才能,他们不仅在自己的领域发光发热,积极参赛,实现自己的价值,而且他们还经常自愿的参加到老百姓的各种培训活动之中来,帮助老百姓普及一些基础的文化知识,辅导老百姓参加一些基本的文化活动。

四、创建积极健康的文化氛围

最近几年以来,由于全国上下人们的文化程度普遍提高,大到国家小到一家一户的老百姓都认识到了文化的重要性,国家不断地制定和颁布各种有利于文化建设的优惠政策和活动,老百姓也都不断地培养各种各样的文化素养和提高自己的能力。他们都自发地组织创建各种有趣的业余文化团队,有些地方的现有的文化团队就有一百多支。但是由于这些业余的文化团队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和打造,同时也没有专业的领导机构,在管理组织方面也有很大的欠缺,所以他们的许多活动影响力并不是很大,表现也不是很好,没有取到明显的效果。因此如果能够打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并且有专业的机构来制定相关的考核和评价体系,来对这些老百姓组织起来的业余文化团队的训练和节目的选择,以及相关的管理程序等进行层层的考核和指导,并且对他们的节目进行评比,对于优秀的节目和团队要进行大幅度的宣扬和奖励,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对于有缺陷的团队一定要明确的指出他们不足的地方,并指导帮助他们改正过来。同时,对于这些业余团队的评比活动要定期进行,比如一个月评比一次,这样既可以监督他们的学习进度,也可以激发这些业余团队的学习热情,正所谓的有竞争才会有进步。最后可以科举综合考评给这些团队赋予不同的星级表扬,长期以往,不断地以高标准来要求训练这些业余团队,一定可以提升这些业余团队的整体水平。

五、总结

随着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慢慢的提高的同时,大家越来越重视精神文化需求了。要在现有条件下,不断地完善和丰富各个文化机构的职能,提升服务水平,尽可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业余文化的需求。要定期在基层开展各种活动各种节目的辅导、演员要按照安排认真排练、定期参加各种比赛和演出;创作员每年都要创作具有自己特色的参赛作品。本文首先提出了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目的是提高公民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接着提出了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三个途径。即:加强对民间民族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丰富群众文化的内容 ;树立群众文化的标杆,用文化广场凝聚群众文化;创建积极健康的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孟丽,杜江.关于如何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思考.中国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