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土建毕业设计总结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6(c)-0035-02
The Whole Process of Graduation Design Pattern Based On the Team Cooperation Study for Civil Engineering
Zhang Xuesong Chen Jinping
(College of Pipeline and Civil Engineering,China Univevsity of Petroleum,Shandong Qingdao 266580,China)
Abstract:Graduation design of civil engineering is a comprehensive practice teaching link, is a rehearsal stage in the field of graduates into practical engineering, which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teaching of undergraduate course. In this article, in view of the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east China) civil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based on team collaboration to build and practice of the whole process of graduation design patterns are discussed and summarized, in order to promote more civil engineering specialty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graduation design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Civil engineering;Graduation design;Team collaboration;Whole process
2010年6月,教育部启动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和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地就是对毕业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土木工程专业的目标是培养能在工程领域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和研究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作为综合性的实践教学环节,地位举足轻重。
研究针对目前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基于团队协作的全过程毕业设计模式”的实践,为我国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改革和团队培养模式的构建提供思路和借鉴。
1 现状分析
根据笔者十年来的教学体会和总结,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现状并不能满足“卓越计划”和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从规划选题、教学模式、教学管理到结题考核都存在许多问题。
1.1 选题单一
选题以工程设计类为主,结构形式以框架和砌体结构为主,设计题目和结构形式多年不变,由指导教师确定方案,设计空间受到任务书制约,不利于学生设计创新能力的培养。
1.2 教学模式落后
目前,大多高校的毕业设计,仍采用单个学生独立完成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工作的教学模式,每位学生题目虽然各异,但毕业设计实施流程和内容无异,浅层不利是抄袭现象频发,深层来看不利于调动学生工作积极性,难以达到毕业设计教学目标。
1.3 教师指导能力不足
毕业设计环节的生师比过高,指导设计的专业教师严重不足;青年教师缺乏工程设计和实践的经验,指导水平有待提高;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使得教师用于指导的时间较少等,这些都是导致教师指导能力不足的因素。
1.4 学生积极性不高
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积极性不高的现象,主要体现在:主观上对毕业设计重视程度不够,缺乏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客观上迫于就业和考研复习的压力,无暇将很多时间用于毕业设计。
2 基于团队协作的毕业设计模式
2.1 团队协作的毕业设计模式
团队协作的毕业设计模式是根据毕业设计的各项规定和要求以及专业培养目标,从工程实际和科研实际出发,由多名教师合作组建的指导教师团队,指导学生团队完成毕业设计课题。团队协作的毕业设计的显著特点,就是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整个设计工作过程中都需要相互协作、相互协调。团队合作是毕业设计的基础,至关重要。因此,团队协作的毕业设计模式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团队组织能力和指导能力,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分工和协作,互相帮助完成设计。
基于团队协作的毕业设计,多采用讨论式教学,每位同学对自己的工作内容和重点十分明确,对合作者的工作内容通过讨论增进了理解,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学习、补充、启发,这种研讨的学习气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将有助于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2.2 全过程各专业整合
在一系列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的最后,开始的毕业设计课程,目标就是把相对零碎的知识整合为统一的整体。作为结束大学四年学业的最后一门课程,该课应该为学生提供完整的学习过程,不局限于某一专业的知识和技能锻炼,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实现对既有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跨专业的拓展整合。团队合作为专业整合提供了必要条件,在团队协作的基础上,专业整合得以实现并最终达到重构学生的知识结构的目标。
就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而言,形成建筑学专业、建筑工程专业、建筑工程其他相关专业的协作,使各专业的学生的知识进行互补,在设计中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和互相协作,能提高各专业的毕业设计水平。
3 基于团队协作的毕业设计构建与实施
3.1 构建指导教师团队,保障全过程设计
合理构建指导教师团队,是基于团队协作毕业设计的重要基础之一。每个团队总指导教师由资深教授担任,每位学生也有各自指导老师。例如,科研题目一般以科研课题项目组为指导团队,由项目负责人或科研素质高的教授担任组长,各分支课题由中级职称以上的教师承担,也可邀请科研方向相关或相近的其他专业教师共同组建指导团队;设计题目则由专业教师协调组成几个平行团队,由工程设计经验丰富的教师或专家带队,带领中级职称以上教师,邀请校外企业或设计院工程师和设计过程中设计的其他相关专业的教师共同组建指导教师队伍。
根据我校土建专业现状,我们于2013年开始构建建筑工程毕业设计指导团队。每个团队由7至8名学生,指导教师分别来自于建筑学、结构工程、岩土工程、建筑环境、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学生完成一个单体建筑物的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施工组织设计、概预算等工作,内容涵盖了建筑结构的全过程设计。毕业设计过程中,在总指导教师的协调下,另外5至6名指导教师各承担相关专业指导,学生根据团队毕业设计任务指导书的要求,在指导教师设置的各层次的交流平台上沟通、交流、协作,在专业规范的框架下,不仅系统化并巩固了本专业的知识,而且全面并直观地了解了其他相关专业的知识,“厚基础,宽口径”得以保证。
3.2 根据实际项目和工程确定课题
基于团队协作的毕业设计根据实际项目实施教学,项目来源有工程技术开发和应用研究中的实际课题,有相关学科教师的在研项目或基金资助研究项目,具有紧密结合实际、贴近前沿的特点。通过实际工程的历练,可以使学生加深对专业的理解,巩固专业思想,接触到专业前沿知识,激发学生的学术追求和专业自信心。以实际工程选题的毕业设计,要求指导教师团队成员中不仅包括本专业教师,还邀请来自企业的、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师共同指导,使得学生有更多的信息资源和渠道,更多的交流和讨论,优秀的设计和实践成果有机会应用于实际工程。根据实际工程选题的毕业设计成为了真实工程的演练,甚至实际工程的一部分。
近年来,我系基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以及校外教学基地的工程项目,科学选题,保证课题符合专业培养目标与教学要求,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任务分配明确,研究内容联系紧密,适合团队协作配合与完成。
3.3 合理组建学生团队
毕业设计团队需根据工程项目设计要求组建,每个团队不少于5位学生,团队的组建应权衡专业构成、学生志愿、学生能力等几个方面的因素而确定。首先,专业组成应包括本专业的学生,也可包括跨学科、跨专业的学生。其次,毕业设计之前的筹备阶段,应征集学生意向,本着双向选择的原则,教师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和平时成绩,尤其是课程设计成绩,合理划分团队。
在毕业设计过程中,选拔专业能力较强和沟通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团队负责人或联络人,有助于发挥能力较强学生的带头作用。布置任务时应尽量做到任务相互关联又相对独立,学习过程中,鼓励每位同学积极参加讨论、汇报,各负其责,有助于促进组内各成员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办公楼设计可分为3~4个方案,每个方案要有不同的侧重要求,建筑方案阶段每位同学根据自己的任务书进行方案设计,定时进行讨论,分析和比较方案的优缺点,互通有无,改变以往每位学生埋头只关注某一种设计方案的状况,有助于学生拓宽视野,掌握各种方案的设计要求和要点。
3.4 质量管理标准化,过程管理人性化
毕业设计一般安排在四年级下学期,此时学生面临考研面试、求职的紧张阶段,部分学生还应单位要求到现场实习,很难保证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毕业设计中,往往出现不能按时完成各阶段任务而在临近答辩再集中突击的情况,设计成果东拼西凑,质量较差,年复一年,毕业生对毕业设计重视程度不足,并严重影响本专业低年级的学生对毕业设计课程的正确认识。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对毕业设计实施的标准化的质量管理和人性化的过程管理结合。
所谓标准化质量管理,即根据照任务书要求,毕业设计过程划分为4~5个工作阶段,每个阶段末都进行学生汇报,教师依据统一的评价标准打分,得分计入毕业设计课程总分。过程管理采用柔性的管理方式,只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该阶段工作目标,并按时参加汇报和讨论,不限定学生出勤率和工作时间。标准化的质量管理确保了毕业设计质量,弹性的管理更具人性化,学生具有较大的自我规划空间,更积极主动投入学习中。
4 效果总结与展望
近年来,我们根据土建类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设计的基本要求,从科研和实际工程出发,实施的基于团队协作的全过程毕业设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1 锻炼了学生综合能力
通过毕业设计,学生完整地体验了工程设计各个阶段,整合了原有的零散知识,形成了较为完整合理的知识结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问题能力增强,综合能力得到加强。同时,团队协作的精神和重要性也在学生的意识中生根发芽,学生学会了沟通,进而提升了创新能力。
4.2 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水平
在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学生的需求与进步提升了教师的责任感,激励着教师努力钻研业务、紧跟科技前沿,不断学习。尤其是对于青年教师,通过毕业设计可以提高专业水平,培育科研课题立项。
4.3 展望
(1)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能力,鼓励部分中、低年级学生参与到毕业设计团队中来,尽早接触和体验工程实践,承担实验工作或基础性的科研工作。
(2)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课程除了毕业设计以外,还有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各类课程设计等,很多课程都可开展基于团队协作的实践性教学活动。
5 结语
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工程教育占了近40%,规模已相当可观,但工程技术人员结构性紧缺问题却仍非常突出,根本原因是工程教育与产业需求存在脱节,高等工程教育应具备适应社会发展的新的工程教育理念。对毕业设计等重要的实践教学课程进行改革,探索加强毕业设计的更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是当前本科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我校土木工程专业构建并实践了基于团队协作的全过程毕业设计模式,学生以团队为单位完成一个全过程的实际工程设计工作,或参与一个相对完整的科研课题活动,为即将开始的实际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高等学校土建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编制.全国高等学校土建类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工程管理专业[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学生真正接触建造实践,真题真做,帮助学生在实际项目中学会分工与合作,使毕业设计真正可以付诸实践,切实指导村庄规划与建设。
关键词:毕业设计;真题真做;实践教学;研究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477;TU9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0052909(2017)01016503
一、教学背景:对传统建筑教育的反思
传统的建筑教育,在大学一、二年级主要以建筑初步知识和小型建筑设计的学习为主,三、四年级主要通过建筑设计课和专业课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学习能力,而五年级则主要是半年的设计院实习和半年的毕业设计[1]。这一模式目前仍在国内很多相关高校中沿用,可以看到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对空间的设计很多还停留在图纸的设计方法上,用一些连续的笔触和图形来表达实体和空间的种种关系。空间的建构也多数是通过模型来实现,好的模型甚至可以表达对材料的运用[2]。而学生真正参与建造实践的机会却很少,较少的社会实践机会使得学生毕业后很难快速融入工作岗位。建筑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具体参与了建构的操作才会了解其真正的意义[3]。在民间或原始的建造活动中空间的产生并不需要“设计”,人们通过直接的建造即对各种建筑材料的实际操作来完成建造过程,出现什么问题及时解决,建造真正体现了使用者的居住需求。因此,笔者试图在毕业设计中找到这样一种方法,即建筑师不是主观参与,而是在切实了解了居住者的使用需求,以及建造中存在的难以解决的技术难题之后再进行设计,并用见得到的实践建构来验证方案的可行性,最后再将设计方案用于指导设计实践。
二、命题:立足云南传统民居的现实
云南的乡土民居,量大面广,很多又处于抗震烈度较高的地段,加之农村群众大多经济能力有限,很多农房的新建、重建与改建都面临很大困难,
而这正是学校相关专业毕业设计需要解决的现实课题。
当专业学生介入后,当地居民的居住需求能否得到切实的满足?他们的居住意愿到底是什么?所谓的专业设计和技术能否在当地得到认可和普及?这些问题正好切合了建筑专业教师对毕业设计的思考。
相比城市住宅而言,技术可能是制约乡村民居更新的重要因素。因此,设计命题就从技术整合的民居设计理念入手,在充分了解当地居民居住需求的前提下,以就地取材、社区互助建造等为原则,改善传统民居的居住环境,并以建造为目的来展开毕业设计。在整个毕业设计环节,要求学生对村庄环境进行综合整治与设计,研究不同气候区域民居的室内舒适性,探究高原地区太阳能生态厕所的适应性,改善居民卫生条件,整体提升村庄环境质量和农宅舒适水平,真正做到为使用者而设计。
三、毕业设计的整体安排与组织
以笔者所在学校
2015年毕业设计为例,设计选题为“鲁甸地震灾后村镇建筑重建与改造设计”。
毕业设计小组由8位学生组成。这8位学生必须对乡村建设和技术类课程有着强烈的兴趣,能吃苦耐劳,并在低年级选修过与本次设计相关的技术类课程。如果参加过类似项目的大学生创新设计竞赛,对乡村建设题目有过接触的则更好。
要求8位学生分别从8个研究方向对某一特定的传统民居更新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8个研究方向分别为村庄整治规划与典型民居改造、新民居空g与环境设计研究、粪尿分集太阳能节水厕所可适性设计研究、基于乡村新型抗震夯土建造体系的建构设计研究、传统民居茅草屋顶更新与设计研究、传统民居节能设计研究、经济性与抗震生土民居设计研究、抗震生土建筑技术传播基地设计。上述8个方向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互相影响,缺一不可。
注重实践与技术整合的毕业设计可以让学生系统掌握资料收集、实地深入访谈调查研究以及团队合作等工作方法,培养他们独立分析,特别是解决较复杂的村镇建设环境下设计和技术问题的能力,使设计方案更接地气,为适应未来的实际工作或科学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与传统教学过程相比,该毕业设计更注重和实践的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次进行现场调研,和村民沟通交流,以研究技术的适应性和可行性。
毕业设计主要有四个阶段:调研、资料整理、实验与实作和成果表达。通过记录、测绘、访谈等方式对当地的民居现状、建筑材料造价、建构技术等进行深入调研,并通过与当地居民的有效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实验与实作主要包含墙体的夯筑,屋顶的编织等设计过程。设计成果则包含从规则、建筑以及建筑环境小品、构造细节等全过程,要求设计图纸完整可用。
四、教学方法的创新
(一)教学主体的改变
以往的毕业设计,教师是主体,要拟定任务书、讲解选题背景等,学生按照教师布置的任务,按部就班地调研、设计,最后完成成果表达即可。这种毕业设计方式,学生自主思考和参与性都不够,对选题的理解也难以深入,做出来的东西也往往是纸上谈兵,毕业设计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无法得到充分体现。
改革毕业设计方式,尝试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力求真题真做,同时也促使学生改变学习方法,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并体现设计的研究性,更为重要的是,一切教学过程均以学生为主体。
毕业设计方式改革后,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
调研前:布置任务书,激发学生对课题研究的兴趣,让学生针对自己的题目去发现问题,拟定调研提纲。
调研中:适时引导学生总结,提出新的问题。
设计中:一是资料整理:要求学生对调研成果进行充分的理解和梳理,提出设计思路;
二是实验与实践:引导学生提出新的技术措施,并鼓励他们通过场地实验和建造实践来验证;
三是成果运用: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型设计,并使设计尊重现实,切实可行。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
调研前:根据任务书,自己拟定调研提纲并和教师讨论。
调研中:适时总结和梳理调研成果,发现新的问题,及时和村民沟通,充分了解他们的需求。
设计中:一是对前期资料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提出设计切入点;
二是针对设计提出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设想可行的技术措施,并通过实验和实作验证措施的可行性;
三是结合前期调研和技术措施完善设计。
(二)增加实验与实作环节
注重实践与技术整合的毕业设计均为真题真做。由于各地地质、气候等条件的不同,技术的适用性均有差异。为了让毕业设计能切合当地的需求,有些技术在应用之前必须验证其适用性。比如屋顶的保温、防水,墙体的抗震、稳固性等。实作环节,一般在学院实训基地进行,有时还会到项目所在场地进行现场操作。
五、学生能力的培养
(一)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能力
农村建房问题较为复杂,学生可以通过深入调研和访谈,了解现实情况后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在设计中学生会发现很多和原本想象差异很大的情况,居民的居住需求和建筑师的设计意图之间也有很大的偏差。怎样才能做到“以人为本”,真正为使用者而设计?依照O计方案在实际建造时都需要哪些技术来支撑?这些都是学生在以往的课程设计作业中从未遇到过的。乡村建房还有各种制约因素,如政策上的、经济上的、文化上的等等,这些都需要了解分析透彻。因此,毕业设计的过程也是综合解决这些复杂矛盾的过程,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非常有益。
(二)技术整合设计的能力
在乡村建设中,技术的需求往往比艺术更为重要。房屋首先要坚固耐久抗震性能好,然后才能讲美观。在大学二~四年级的课程设计中,虽然也会有技术的融入,但很多时候都是浅尝辄止,有的技术到底适用与否学生心里也不太清楚。但在真题真做的毕业设计中,学生对遇到的技术问题必须刨根究底,因为设计目标就是建造。在这个过程中,技术的整合可能是学生面临的最大问题,也是乡村建设最需要切实解决的难题。因此,在毕业设计中,学生首先要对技术感兴趣,并对技术有深入的研究,才能做出适合当地的好的设计,这样的设计也才能走向建造。
(三)团队协作能力
在毕业设计中,一个大题目下分别有多个子课题。子课题相对独立但又相互制约和支撑,因此,在整个
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必须要有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各小组齐头并进,相互配合支持,才能保障最后的设计成果没有技术漏洞,也才能顺利推进设计。
六、结语
本文介绍的毕业设计方式已运作3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从空间建构走向了技术建构,他们对设计方案的把握也越来越深入和完整,在对自身能力的提高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方面也大有收获
。但从实践情况来看,这种毕业设计的教学方式主要针对村落和民居改造的具体案例,对大型公共建筑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实际操作还有一定的困难。因此,目前仅作为毕业设计的一个专题方向来组织开展,其应用的普及性还有待于在日后的教学改革中进一步探索。参考文献:
[1]龙灏,卢峰,邓蜀阳,等.传承历史 脚踏实地 紧盯前沿 循序渐进――重庆大学建筑专业的教学改革与特色[J].城市建筑,2015(16):68-75.
[2]顾大庆.空间、建构和设计[J].建筑师,2006(2):3-2.
[3]KennethFrampton.Study in Tectonic Culture.Reflections on the Scope of the Tectonic,MIT Press.1995.
2建环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实验教学在实践教学中,实验教学是重要的一个环节,本专业原有实验教学内容中演示型实验较多,存在一定问题。原有实验教学是基于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而设置的,主要配合专业基础课流体力学、传热学、工程热力学、电工电子学和专业核心课程供热工程、锅炉及锅炉房设备、制冷技术、空调工程、通风工程、建筑电气、建筑设备自动化等而设立,实验开设种类齐全。但是受实验场地和实验设备数量的限制,许多实验设备数量不够,仅能进行演示型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被动地听教师讲解,没有机会实际操作,设计实验方案更无从谈起。在这种实验课中,学生被动接受,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这种实验教学条件不能满足新工科所要求的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要求。课程设计本专业原有的课程设计是针对这一门课程设置,并没有兼顾统筹其他课程,缺乏综合性和总体性。原有课程设计分别为供热工程、冷热源工程、工业通风、空调工程、工程概预算、建筑给排水、建筑电气、建筑设备自动化等课程对应的课程设计,每一个课程设计的时间一般为2~3周。这种课程设计的方案时间短,学生往往刚刚理清思绪,明白该怎么做,方案怎么选择,负荷计算的方法是什么,就花费了大量时间;接下来还要熟悉规范,进行图纸绘制等工作,可以想象对于一个刚接触工程设计行业的学生,这样完成的课程设计计算的准确性和图纸的完善度都不会太高。同时,经过长期与学生的沟通发现,把这种课程设计安排加在一个刚入设计行业的学生身上,只会使他对这个行业充满畏惧,最终仅仅为了完成课程设计而做课程设计,毕业后也不会再选择这个行业,这是这种教学方法最大的问题。毕业设计在本专业的毕业设计中,以前主要是进行一个完整项目的工程设计,但是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项目不都是真实存在的项目,有的是虚拟项目,这样就会导致建筑上可能存在不合理,设计出来的方案与实际中的方案相差较大。比如建筑是按照北方的标准设计,而进行暖通设计时却采用南方的气候条件,或者采用了过时规范设计的建筑,将会导致建筑本身就与现有规范冲突,让学生无所适从。另外,地方高校的学生也存在考研热,每年都有大量学生在本科毕业后能够升学,进入科研型大学从事科研工作;而地方高校的年轻教师大都是博士毕业,有一定的科研基础,考上研的学生没有人将其带入科研大门,而想做科研的教师又缺乏助手,实际上毕业设计正是这两种需求能很好结合的途径。实习实训实习实训是工科教育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学生直接与企业接触,能比较深入地了解本专业的应用情况并能提高实践能力。以前的实习实训,除了在校办工厂内进行实践操作外,企业一般难以接待如此规模的学生进行实践动手操作,所以实习实训往往停留在走马观花的参观中。虽然一般都有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实习中为学生答疑解惑,但是通过长期观察,整体效果不佳,需要找到一条合适路径来提高实习实训的质量,这也是目前各个高校都面临的困境。
3建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4-0184-02
一、引言
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是以建筑工程项目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作为模型的基础,进行建筑模型的建立,并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它具有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和可出图性五大特点。BIM技术倡导一种利用数字模型技术实现项目全寿命期管理的新理念,并以其在智能化、数字化以及模型信息关联性方面的优势,为参与建设工程项目的各方创建了一个便于交流的信息平台,从而提高了建筑业的生产效率。近年来,BIM技术已在建筑行业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施工演示、碰撞检测、施工管理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工期,降低了工程成本,提高了工程质量,是未来建筑行业发展的新趋势[1-3]。
随着BIM技术在我国建筑行业的推广,很多高校都参与到BIM技术的教学与应用中。全球最大的二维、三维设计和工程软件公司欧特克(AUTODESK)在国内不遗余力地推广旗下的BIM软件,如Revit、Naviswork[1]。我校在土建专业教学中以任务驱动的方法,通过开展BIM应用方面的本科生创新训练计划,鼓励本科生参加BIM系列的建筑结构竞赛,如Revit杯、斯维尔杯,在毕业设计环节中引入BIM,等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BIM软件并结合本专业加以应用。在本专业开展的3年来,效果比较明显,获得了斯维尔杯团体二等奖、北京市建筑结构竞赛一等奖。在毕业设计中,BIM相关的选题达到了50%以上;在创新训练选题中,BIM选题达到30%以上;等等。学生对BIM的认识和BIM类软件的学习和应用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同时也显示出一些不足,我们以相关的教学经历,探讨BIM技术土建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相关建议。
二、BIM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由于BIM是一个新生事物,所以BIM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相对较少。国外高校开展BIM教学也处于初级阶段,如在BIM应用较为成熟的美国,开设BIM课程的高校寥寥,已开设的BIM课程仅是在过去的3~5年内开发的[4,5]。国内的高校,有一部分开展了与BIM相关的研究。如2005年,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与欧特克联合创办了建筑物生命周期管理――BIM实验室[6];2010年,清华大学参考NBIMS,结合调研提出了中国建筑信息模型标准框架;等等。国内仅有几所高校已经开设了BIM软件课程,例如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等在本科领域开设了BIM软件课程。另外,少量高校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了BIM课程,例如山东建筑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沈阳建筑大学等。多数高校只在某些特定的教学环节中尝试引入BIM,比如,我校主要是在本科生创新训练计划、建筑结构竞赛、毕业设计等环节加入对BIM软件应用的要求,如Revit,引导学生自主学习BIM软件。
目前高校土建专业对于BIM的教学还不是很普遍,主要有如下原因:(1)BIM软件在国内技术开发程度不是很高,限制了相关软件的应用。(2)多数高校对于BIM技术的研究较少,缺乏对BIM技术重要性的认识。(3)BIM对于硬件有一定的要求。综合上述原因,我们可以知道BIM技术在大学中的普及还要有大量的工作去做。BIM被高校接受的程度普遍不高,这需要尽快想出解决办法来提高BIM在大学中的应用程度,只有配合高校的教学与研究工作,BIM才能更快捷的展现出自己的优点。
三、学生眼中的BIM
通过对经历了BIM教学环节的部分学生开展调查,我们得到了一些关于学生对BIM的认识。
(一)BIM的优势
1.三维的建模清晰明了,可立体观察建模的各个部位,不仅方便了修改错误,还可以清楚的展现出来,让人有一种直观的了解。运用BIM技术设计结构和绘制图纸,不仅省时,而且设计效果非常好。
2.BIM软件具有更加强大的功能,如Revit系列软件,不仅可以设计,还可以进行能耗模拟、日照分析等可持续性仿真,有利于建筑工程的节能环保和绿色化。
3.BIM技术代表未来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学习掌握好BIM,学生在职场上可以增加一种新的技能,就职的道路也可以更宽广。
(二)BIM的劣势
1.建筑信息模型的实现需要借助软件,如Revit来实现,但其是一个大型综合类软件,在现在Revit刚兴起的时候,各大学无法开设相关科目,导致学生只能通过视频书籍自学,这给学生带来了压力和困难。
2.建筑信息模型是一个大宏观概念,里面涉及到了方方面面的东西,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专业知识还比较缺乏,还处在专业认识不够全面的阶段。
3.部分学生注重使用一些比较炫的功能来吸引教师的眼球,以掩盖对问题本质的理解和展示,这不利于培养学生严谨和正确思考的习惯。
毫无疑问,学生知道BIM是重要的,但是其认识仅停留在掌握操作技巧、为就业增加筹码的初级阶段,对于BIM在实际工程中如何有效的应用以达到节约增效的目的缺乏合理的认识。采取合适的教学手段以提升学生对BIM的认识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用BIM是当下最迫切的问题。
四、在本科教学中推广BIM技术的建议
传统上人们用2D的方式来表达3D的建筑物;而当代是从2D到nD的表达模式。比如,完善的建筑设计一般采用3D,当项目复杂性加大,如规模的增大以及建筑系统数量和复杂性的增加等,就会出现缩短工期的要求(4D),控制造价的压力(5D),等等[7]。因此,BIM技术的合理有效应用与实践远比简单的掌握操作技巧重要。BIM技术是建筑行业一项重大的改革,可以为学生今后的工作积累技术基础,提升竞争力,掌握BIM技术、相关软件的操作和有效应用对于土建类的本科生非常必要。关于高校土建专业的BIM本科教学,提出如下几点的建议。
1.加大BIM理念和技术的普及力度,提高学生对BIM的认识。高校应该聘请知名的BIM专家或者著名设计院、施工单位,特别是本专业主要就业方向上相关单位的BIM工程师,为本科生开展BIM知识讲座,探讨BIM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让学生意识到BIM对其就业乃至以后工作的重要影响,激发学生学习BIM的热情。
2.提升教师更新CAD教学的动力,将BIM分散融入到土建专业多个相关课程的教学中,同时注重要在实践环节中引入BIM,提升学生融会贯通的能力。高校应该出台教学管理的激励政策,引导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在本科教学中引入本专业的新技术、新理念,更新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鉴于BIM在整个建筑生命周期中的连续性,建议在教授BIM相关知识和技术时,不要以简单的一门BIM课程来解决问题,而应该在相关的多门专业课(如设计、施工等)中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引入BIM技术,从而便于学生的理解和应用。同时,应该增加整体上连续使用BIM软件的实践环节,如创新训练、建筑结构竞赛、毕业设计,使学生从建筑、结构设计到施工、管理所有环节中都尝试使用BIM软件,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和融会贯通的能力,并有条件的结合相关工程,使用新的BIM技术来进行重新设计、分析和管理,在对比中让学生明白BIM技术的优势和改进之处。
3.重视相关专业教材的更新。BIM对于土建行业是一个影响深远的技术变革,在这一变革的潮流中,对高校教学起重要作用的专业教材不能落后。鉴于现在BIM的发展现状,要求所有高校的土建专业教师都要靠自己动手去探索和总结BIM的知识并授之于学生并不现实,应当鼓励教材的编写单位或者著者与BIM专家、工程师联合,在现有教材中有针对性的加入相关的BIM分析和实践,使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能够有“据”进行。
五、结语
BIM是目前建筑业中前沿的一个技术,它可以将建筑设计、施工管理及运营等整个生命周期很好的整合起来,便于处于不同阶段的相关人员从项目一开始就参与进来,极大地促进了建筑业的节约增效。作为土建专业新一代的大学生,掌握BIM技术非常必要。应该看到,BIM在高校土建专业的教学与应用实践中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仍然有大量的工作值得我们高校教师去思考、去探索。
参考文献:
[1]卢士华.关于在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设置BIM课程的思考[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5):146-147.
[2]秦浩,余洁.BIM建筑信息模型课程在土建类高职院校开设的必要性研究[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4,(7):51-52.
[3]张雪,陈三波.将BIM技术融入工程管理专业课程的思考[J].河南科技,2013,(17):269,280.
[4]克里斯托弗・帕韦尔科,阿兰・D・切西.当今大学本科课程中的BIM课程[J].建筑创作,2012,(10):20-29.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18-0012-03
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毕业设计则是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的综合,更体现了毕业生解决实际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随着卓越工程师培养和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不断提高,传统的毕业设计指导模式已无法满足毕业设计的质量要求[1-2]。同时,建筑行业也对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当前,在提出建设应用技能型高校,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的背景下,本文面向建筑行业需要,探索与创新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指导模式,建立团队指导、产学研联合培养、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一体化、科研项目―创新实验―毕业论文一体化等毕业设计指导模式,以期提高毕业设计质量,锻炼学生运用综合知识的能力,实现卓越工程师和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1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毕业设计选题单一,与实际工程脱节 从毕业设计题目看,大多数毕业设计选题以工程设计为主,单一且陈旧,脱离实际,不能体现本学科最前沿的知识。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主要是多层民用建筑,虽可涉及办公楼、教学楼、商场、住宅等,但基本均为框架结构,较少涉及钢结构、工业厂房、高层建筑等。对技能型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来说,只有少数学生可以进入设计单位,绝大部分毕业生从事施工、监理、造价、检测等工作[3],但毕业设计很少涉及,与实际工程需要脱节。
普遍存在前松后紧现象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时间一般为14~16周。实践表明,在毕业设计开始时,部分学生无从下手,部分学生尚未进入状态,不急于开始毕业设计工作;另外,就业、考研成绩刚刚公布等因素,使得毕业设计的前期时间被大量占用,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和进度。随着毕业设计工作的开展,特别是到5月份,学生才意识到时间紧迫,于是开始加紧时间,加快速度,也使得毕业设计质量不高。总之,这种前松后紧的现象使得计算书和图纸错误较多,导致毕业设计质量下降。
照抄照搬现象亦较普遍 目前,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基本采用电脑绘图并完成计算书,锻炼了学生软件应用能力,但这也为学生照抄照搬别人的毕业设计成果提供了条件[4]。在毕业设计期间,不少学生能找到往届毕业生的毕业设计成果。很多学生由于前期进度较慢,后期直接将别人的毕业设计计算书和图纸稍加修改,从而短时间内完成毕业设计。这样完成的毕业设计往往错误百出,极易出现计算书前后矛盾、计算书与图纸自相矛盾等情况,失去毕业设计的目的。
指导教师水平有待提高 应用技能型高校,绝大部分本科办学时间不长,近年来引进教师较多,他们基本都是从学校到学校,对理论课程比较熟悉,但对实践教学内容明显不熟,工程实践训练更加缺乏,对规范条文也不够清楚,不能很好地指导毕业设计。同时,高校历来重视教师的学历层次、科研项目、论文、经费到账等,对教师的工程实践不够重视,导致部分高学历教师在指导毕业设计时,仅能解决毕业设计中的小问题,影响了毕业设计质量,与应用技能型高校的办学思想也不符。
2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指导模式的创新途径
在应用技能型高校办学背景下,面向建筑行业需要,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指导模式亟需改革和创新。基于此,提出几种毕业设计指导模式。
团队指导毕业设计 土木工程专业涉及面广,其内容无法在毕业设计中全面体现。组建团队指导毕业设计,从科研、工程实际出发,由多名教师合作组建指导教师团队,指导多名学生完成较大的毕业设计课题[5]。例如,以某公路设计为团队毕业设计题目,学生团队可分别完成线形设计、路基路面设计、桥涵设计、概预算与施工组织设计、附属设施设计。另外,还可安排建筑工程方向学生完成加油站的结构设计。在这一过程中,团队成员之间相互交流、协调,最终完成一条公路的设计工作,每个学生都加强了对公路设计的全面认识,形成了比较完善合理的知识结构,加强了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这不仅符合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要求,也是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思路。
产学研结合毕业设计模式 应用技能型高校应加强与企业单位的联系与合作,这对创新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指导模式具有指导作用。很多高校指导教师选题缺乏工程实际背景,历年毕业设计土木具有相似性,造成学生对毕业设计缺乏新鲜感和产生脱离实际感,对毕业设计兴趣不高[6]。通过产学研结合,聘请校外企业导师单独联合校内导师指导毕业设计,可以丰富毕业设计内容,紧跟工程实际,也可直接参与工程单位项目,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同时,学生也可以在企业导师的帮助下迅速适应工作环境,对就业大有益处。
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一体化 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学中,毕业设计的内容基本是几门主干专业课程课程设计的综合。因此,可以利用某一完整的已完工的实际工程资料,根据课程需要,分解成各课程设计的原始参考资料,这样每个学生的课程设计内容整合后就是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设计。毕业设计时,只要将完成的课程设计有机组合成一个完整的设计文件即可。
以城市地下工程方向为例,该专业方向的课程设计除钢筋混凝土结构和基础工程课程设计外,一般还包括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地下建筑结构、隧道工程和地下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等课程设计[7]。从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上讲,这些课程之间存在紧密的依存、制约关系,如图1所示。根据地下工程的实际情况,可将设计内容分为四大块:规划设计、隧道设计、地下结构设计及施工组织。毕业设计时只要整合好这四大块内容,即将课程设计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并优化之,便可得到与实际工程基本一致的设计方案,甚至更优的设计方案[8]。
毕业论文与教师科研项目、学生创新项目一体化 为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教育部、教育厅、高校设立了各级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学生通过主持或参与这些创新项目,培养了创新意识、合作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对于这些学生,允许他们以创新项目内容为基础申请做毕业论文,这样创新项目和毕业论文互为补充,实为一体。同样,指导教师也可以将自己的科研项目与毕业论文相结合,具体做法是将科研项目内容进行分解,以适合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要求,做到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在具体确定毕业论文课题时,应基于学生现有理论和专业知识,选择以锻炼动手能力和学习科研方法为出发点的课题。
3 几点建议
鼓励年轻教师走出去,增强工程实践能力 充分调动年轻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鼓励年轻教师加强与工程单位的交流与联系,积极参与具体工程,包括设计、施工、监理等不同工作性质,全方面提高自身的工程实践经验,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鼓励年轻教师参加注册工程师考试,熟悉工程规范条文,提高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取得注册师证书后还可更好地服务于工程单位。
加强毕业设计管理工作,实施全过程监控 学院要对毕业设计选题、教师指导时间、学生设计时间及毕业设计检查要求等方面做出详细规定,安排固定教室进行毕业设计,坚持毕业设计前期、中期、后期检查,并进行中期答辩,对中期答辩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红牌、黄牌、口头警告,做到全过程监控学生的毕业设计进度和质量。
保障毕业设计经费,调动指导教师和学生积极性 在教学经费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务必要确保毕业设计经费,解决毕业设计过程中的经费问题,如毕业设计检查时相关资料的打印、复印等费用;对指导毕业论文的教师及学生可以解决一些试验材料、测试仪器等费用,充分调动指导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另外,在有可能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增加教师指导毕业设计的教学工作量。
严把毕业设计答辩关,大力提倡公开答辩 毕业答辩环节十分重要,它是学生毕业设计成果的综合体现,严禁走过场。同时,大力提倡公开答辩。其中,对于优秀毕业设计必须参加公开答辩,并允许低年级学生旁听,让低年级学生对毕业设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掌握一些问题的处理方法,为以后自己做好毕业设计打下基础,还能够促进优良学风的建立。
4 结语
建设应用技能型高校势在必行。毕业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的一个集中体现,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建筑行业对应用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要。本文以办好应用技能型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为目标,总结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改革并创新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指导模式,并提出几点建议,希望对提高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全面素质,对应用技能型高校如何办好土木工程专业具有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刘铮,王海莹,孙俊.宽口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模式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4,13(1):100-102.
[2]李方慧,赵永江,孟凡.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的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6):40-42.
[3]张亦静,何杰,肖芳林.基于团队协作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模式探讨[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08,22(3):
107-109.
[4]高笑娟,李跃辉.土木工程毕业设计质量的全过程控制方法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1):127-130.
[5]李富荣,荀勇,王照宇.土建类专业毕业设计团队指导模式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11):140-141.
[6]姜旺恒,钱国平.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的题目多样化改进对策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3(22):184-18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5.028
Research on Graduation Project Teaching Reform of Traffic Engineering
TANG Wen , GUO Yingjun, ZOU Lanlin
(School of Automobile and Traffic Engineering,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81)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some problems appeared in gradation project of traffic engineering. It shows that,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combination of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the subject selection system should be more reasonable, the graduation project time should be optimized, a perfect quality control system should be established.
Key words traffic engineering; graduation project; teaching reform
0 前言
毕业设计是普通高校大学生在最后一学期按照教学计划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科学研究或工程实践并取得一定成果的过程,是大学实践教学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在大学四年所学知识的一次系统总结与提炼。①毕业设计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快速地适应日后具体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②而毕业设计的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③本文将针对我校交通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方法进行探讨,试图对交通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改革提出一些建议。
1 毕业设计选题分析
我校交通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可分为毕业设计及毕业论文两类。选题的来源一般为教师自拟题目或科研项目中的某一部分,选题总体来说比较丰富,包括交通工程各领域,如交通设计、道路设计、道路桥梁结构分析等。总体上而言,我校交通工程专业选题范围较广,基本上涉及到了交通工程的各个方面,且与学生的就业方向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但由于指导教师专业方向的限制,学生能力的限制以及教学条件的限制,学生选题的自由度实际上不大。我校交通工程专业最近2年毕业设计选题情况见表1所示:
表1 我校交通工程专业毕业设计选题情况表
在设计类题目中,“交通设施设计”中采用的题目大多就有很强的工程背景或实际背景,如“建设一路公路改造设计”。此类题目由于具有很强的工程背景,可以为学生提供比较全面的资料,如实际的地形图、地勘报告等,学生参与的兴趣较高,而题目又涉及到实际工程中各方面问题,若师生之间能进行良好的互动,可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交通设计”则主要针对道路交叉口或者一定区域内的道路网进行交通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交通优化设计,如“武汉市二环东段道路出入口控制设计”。此类题目一般以实际问题为依托,学生需要自己采集交通数据及道路数据,在此基础上进行交通模拟分析并对原设计方案进行优化。“交通信息”则主要涉及到信息工程在交通领域的应用,如“基于Sketch-up的校园三维场景模型的构建”,此类选题需要学生有一定的专业软件能力,具有较强的应用性。
论文类题目中也可分为3个方面,分别为“结构与材料性能”、“交通策略”和“交通信息”。一般而言,毕业论文涉及到的专业知识相对而言较少,一般仅对某一门课程中一方面的问题开展研究。其一方面需要学生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因此论文在全部设计中占有的比例不宜过大,本专业要求一般不高于20%。
2 毕业设计中面临的一些问题
由于交通工程专业是一个较新的综合性学科,目前很多高校在教学目标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其毕业设计要求及教学方法也存在很大的差异。④我校交通工程专业在借鉴其他高校教学方法基础上,每年都会根据实际情况对毕业设计的教学方法及管理方法进行必要调整。但在毕业设计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具体如下:
(1)教学条件有待完善。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指导时间投入不足,主要是由于毕业设计时间过于集中,而学校的师资力量有限,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此外,学校对毕业设计重视程度仍然有待提高;其次,部分教师本身缺乏一定的工程经验,因此很难解决毕业设计中出现的问题,这也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最后,学校在教学设备及教学经费上的投入非常有限,严重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实验设备及经费的缺乏造成很多实验项目及调研考察无法开展,毕业设计只能避实就虚,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
(2)毕业设计选题局限性很大。学校规定毕业设计选题由学生及指导教师共同完成,但实际上操作起来具有很大的难度。实际操作中一般各教师按照指导学生人数拟定毕业设计题目再由学生自主选择,学生在选题方面的自由度很小。部分学校要求毕业设计题目的拟定以学生为主也是不可取的,一方面学生的专业水平有限,缺乏实际经验,很难拟定出符合要求的毕业设计题目,另一方面,本专业作为工程学科,毕业设计中如果与实际工程结合起来,效果更好,学生显然不具备此条件。
(3)毕业生就业影响了毕业设计质量。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而学生的就业率作为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考核目标,使得学校必须为学生的就业提供各种便利。而毕业设计时间上与学生找工作的时间基本上重合,这必然对毕业设计教学秩序造成严重影响。
(4)学校对毕业设计的管理力度不够。一般来说,学校对毕业设计都有较为严格的管理条例,但作为全校性的管理条例必然不可过于细致,同时学校在管理条例的执行上也不够严格规范。其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方面学校对教师的指导管理不够,教师对毕业设计的指导仅依靠责任心维持;另一方面,学校对教师缺乏必要的业务指导,部分教师在业务水平方面的缺陷必然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此外,毕业设计管理过程中,对毕业设计工作量的标准有待完善。
(5)毕业设计工作量的标准不合理。目前我校对毕业设计工作量的要求主要以字数为准,其它要求过于松散。实际执行过程中以指导教师要求为准,这造成了毕业设计标准的不统一。部分教师要求较高,学生毕业设计工作量很大,而另外一些教师要求较低则学生毕业设计工作量很小。过高工作量使得学生毕业设计压力过大,而过低的工作量则不足以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两者都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3 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基于毕业设计在本科教学体系中的重要性,如何提高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从而提高本科毕业生的整体素质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⑤
(1)加强科研工作与毕业设计教学的结合。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选题阶段中应尽量选择难度相对较低的科研项目,以横向科研项目为主,可由学生完成协助科研工作的某一部分,如交叉口的调查及交通控制的模拟。尽量将学生的工作纳入科研团队的工作之中,这样才能真正起到教学与科研的互相促进作用。
(2)建立更加完善的毕业设计选题体系。教师在确定毕业设计选题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及就业去向。为了保证学生选题的自由度,应改变原有的一对一的选题模式及有多少学生选择多少题目,一个学生面对一名指导教师的模式。毕业设计题目总数应不少于2倍的学生数,同时每名毕业设计学生可安排;两名指导教师(包括一名指导教师以及一名专业辅导教师),这样既可以保证学生选题的自由度,可很好地解决教师的专业方向的局限。
(3)提前开题,合理优化毕业设计时间。由于毕业设计时间与学生就业存在一定的冲突,为了保障毕业设计的进度与质量,可适当延长毕业设计时间,将毕业设计的开题时间提前到第七学期初。⑥学生在第七学期中教学任务不重,这样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毕业设计文献收集及阅读,同时也减少了学生在最后一学期的毕业设计与工作的双重压力。此外,毕业设计时间的延长有利于毕业设计水平的整体提高。
(4)加强管理,建立完善的毕业设计质量控制体系。加强毕业设计的管理工作,在毕业设计开始阶段,教师应根据毕业设计内容的特点,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进度安排表,具体工作应落实到每周。学生在每个阶段必须完成既定的工作,及时汇报毕业设计的进度,保证按时按量完成毕业设计任务。
4 结语
毕业设计是大学生四年学习过程的最后阶段,也是独立完成实际工作的一个开始。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不仅关系到学校教学目标的完成,也影响了用人单位对学校教学质量水平的评价。笔者从本校交通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了我专业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对本专业的教学改革提出了一些建议。本校交通工程专业将在今后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加强毕业设计教学与科研工作的结合度,同时建立更加完善的毕业设计选题体系,并改善毕业设计的质量控制体系,不断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
基金项目:武汉科技大学教学研究项目(2010015x)
注释
① 苏原,刘平,潘平.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选题研究[J].科技信息,2011.2(1):180-181.
② 廖志凌,邵学军,刘贤兴等.高校本科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2):86-89.
③ 史瑾瑾.交通工程土建方向毕业设计的改革与实践[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11(4):62-64.
桥梁工程是本科交通土建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是以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等课程为基础的专业基础课,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与桥梁工程相关的设计构造原理、计算理论与方法、施工工艺以及管理等要点。同时桥梁工程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忽略实践环节,只通过课堂教学,并不能达到理想的学习目的。随着近些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发展,为满足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家新建了一大批本科院校。而这些高校的办学方向有别于学术型大学,直接为本地的行业或企业服务,着重培养面向实际、生产、一线的技术型应用人才,在国家建设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实现校企合作是这类高校发展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的关键。本文结合实际情况,对桥梁工程在校企合作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并对合作模式进行探究,使实践与桥梁工程课程更好的结合。
二桥梁工程专业在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1 企业和高校在校企合作中的利益诉求
高校承担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任,由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仅依靠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本身是无法完成的。因此,高校在校企合作中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目的,桥梁工程专业希望利用设计、施工企业的资源来解决和完成学生实习、实践教学的场所。但由于设计、施工企业属性就决定了他们所进行的一切活动目的都是在于追求利益最大化。只有在可以获得利益的前提或是投资的成本得到补偿的情况下,这些企业才有可能参与校企合作。学生去设计、施工企业实习很少能够亲自进行作业,所以也就没有机会为企业创造价值,因此企业不可能付报酬给实习学生。相反,由于学生实习影响了这些企业的正常设计和施工进度以及安全问题,学校反而需要向企业支付实习费用。
2 校企合作的制度尚未建立和完善
很多有桥梁工程专业的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过校企合作等手段与一些设计、施工企业进行了较为密切的合作,同时高校也不断的通过教育改革立项来鼓励发展相关课题的研究,从而为地方企业的人才需求不断地努力。但通过实际调查,发现很多校企合作的范围比较窄,能够参与其中的教师及学生还是少数。校企合作不利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合作的合同内容欠缺科学性和系统性,导致校企双方未能正确认识自己在合作中的角色,主体地位的平等性缺乏保障,由此也容易造成对相互职责和权利的认知缺失。二是管理制度的不健全致使相关企业无法承认高校在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方面的引领地位,未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传授在校园,学习实践在企业”的人才培养制度。三是缺乏合理的成果转化和利益分配制度,导致校企合作部分参与人员的设计和施工劳动成果的利益难以实现“公平和公正”的分配,致使合作难以持续。
3 毕业设计(论文)与实践的结合不足
一是设计、施工企业很少采用桥梁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即使一些教师通过与企业界朋友的关系,收集到一些企业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选出适合学生可以解决的问题。而企业认为学生完成的毕业设计(论文)并不能真正的解决实际问题,指导教师认为理想的状况也只是“学生的设计中有一些灵感可以提供给企业借鉴”。这种毕业设计明显达不到教学、科研与服务三者相结合的目的。二是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地点基本上在学校而非设计、施工企业。国内的本科院校由于实习时间有限,学生也只能够搜集相关资料,最后还是回到学校的实验室进行毕业设计完成。三是学生对于设计和施工现场的工作缺乏直观认识。在课程教学期间,安排学生到工地进行参观实习也很困难,施工单位对于接受学生实习积极性也不高,担心影响工地施工进度、造成安全事故。这种现状也使教学过程的理论与实践相互脱节,从而影响教学效果[1-2]。
4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目前的桥梁工程的教学内容是按照成熟的教材进行,从实际出发,这些成熟教学内容总体上是可以满足现阶段社会发展需求的。但是由于近些年来电子计算技术、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部分内容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需求。例如:我国快速发展的高速铁路建设需求;工程有限元软件如Midas、ANSYS等在工程实践中的普及应用,目前的教学内容就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对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新工艺的体现不足。虽然已有教学内容中对这些有所介绍,但是介绍的非常笼统。教学内容与实际工程有一定的脱节,不能充分体现工程的新需求,以至于近年来学不能致用的矛盾日益突出[3]。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桥梁工程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通过大量图片、视频的播放,可以使学生全面地了解桥梁的设计、施工、监理、检测、管理以及维护等多方面的内容。但是,目前在桥梁工程教学中存在过度依赖多媒体的趋势。例如在很多学校的桥梁工程的PPT 课件中,都列举了大量实际桥梁的图片和视频资料,但是离开了教师对问题的分析,学生无法知道其原理所在。
三校企合作的具体模式
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就应让校企合作贯穿于桥梁工程专业的全部过程,形成设计、施工企业全程参与的校企合作模式。
1 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和共同编著教材
根据设计、施工企业实际需求来确定课程目标,根据课程目标选择教学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对相关的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实施、评价和修订,以求达到课程目标的工作过程。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必须从实践出发,了解企业的技术需要,归纳出培养对象应具有的理论知识、技术技能等关键能力,由此制定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要保证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严谨性,也要重点突出操作性和实用性。
在确定课程内容之后,选用一本合适的教材也非常重要。目前的教材普遍存在知识老旧、应用性较差等问题。主要原因是新知识、新技术加入高校的教材要有一个过程,因此知识会有滞后现象。此外,传统的经典教材重在知识的系统性、严密性,对于实践应用的方面涉及较少,这种教材已不能满足学生对实践能力的培养。高校和企业合作开发教材可以请企业有关专家参与教材编写,在具备较完整的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将新技术、新工艺引入到实际课程当中并加入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将最新的知识融入教材。加大对多媒体的应用,在教师基本理论知识的讲解基础之上,对其进行及时的安排案例讨论课,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 校企合作共建教学团队
目前,多数高校教师虽然理论知识丰富,但由于缺乏现场实践经验,这就使学生学到的知识与实际存在脱节;若直接请企业设计工程师、高工来校任教,虽然实践经验丰富,但知识的系统性与逻辑性又有所欠缺。所以在校企合作中应充分利用拥有扎实理论基础的教师和技术熟练的工程师共同建立教学团队,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和实践经验交流。此外,还可以培养部分通过教师去企业合作锻炼,与工程师共同参与企业内实际项目等途径来提高教学团队水平。
3 校企合作指导毕业设计
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关键环节是毕业设计,在学生具备了较好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基础后,通过毕业设计使学生将四年所学的专业知识融会贯通。毕业设计题目常常由教师拟定,多数题目缺乏工程背景,无需团队合作,因此并不能很好地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团队协作的能力。若校企合作共同指导毕业设计,可以由企业提供合适的课题,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优势进行数据的采集,最终完成具备现实意义的毕业设计。此外,校企合作指导毕业设计可以和共建实训基地协调进行,将实训基地中的科研课题的某些模块作为毕业设计题目,学生在校内教师和企业工程师的共同指导下进行设计。
4 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
建设实训基地就是实现“工学结合”的重要方式。必须让建立的实训基地发挥真正的作用,让学生在毕业前进入设计、施工单位进行实习,使学生学习和具备实践能力。高校可以通过企业指导建设先进设备工艺的校内实训基地,实现产学研相结合。在产学研结合的实训基地中,校企双方的教师和工程师可共同完成科研项目开发,实训基地不仅为学生实验实践教学场所,也可以为师生的教学及科研活动提供支持,使学生在校内就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
5 加强教师自身素质的培养
对于桥梁专业教师应特别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除了要精通本门课程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外,更要了解本学科的最新课题以及发展趋势,不断巩固、加强、更新知识,参与科研工作,已达到提高教学质量,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满足与时俱进的时展要求[4-5]。
四展望与总结
将桥梁工程专业与设计、施工企业相结合的发展的综合效益是显而易见的。目前大多数的高校也都认识到了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并且在实际中付诸实践。但是由于保守思想在教学和行政管理上占主导地位,没有切实有效的制度支持,大多数校企合作尚处于探索阶段,高校与企业间的深层次合作尚未形成。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不能将合作的对象局限于个别设计、施工企业,而是要从整个行业出发,通过与行业相关的组织和地方政府建立合作关系,实现高校与企业的优质资源整合,最终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教学体系,促进和实现产学研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兰小云.行业告知院校校企合作机制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
[2]向天宇.交通土建专业桥梁工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J].高等教育研究,2014(2).
【中图分类号】G808.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3-0058-02
2007年以来,教育部连续五年组织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形成了“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的良好局面,对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有积极的、深远的重要影响。多数高职院校的职业技能竞赛因受各方面限制,开展程度和参赛质量不理想,在技能竞赛的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需要逐步研究解决的问题,如大赛与教学结合度不高,“双师型”师资力量不足,实习实训设备不够完善;重竞赛结果,轻教学过程;重竞赛的选拔性,忽视教育的普及性等等。因此,突破原有职业技能竞赛实施的窠臼,基于建构主义视域构建新型职业技能竞赛的范式这一课题履待开展。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改革,就是要着力实现从对职业技能的考查向全面关注解决真实工作问题考查的转变,进一步发挥职业技能竞赛的导向功能,提高教师技能水平和学生就业竞争核心能力,提高职业教育质量。
1‘建构主义’对开展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启发
建构主义又称为结构主义,是认知理论的一个分支,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最早由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他通过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认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该理论认为,学习者对于客观存在的外部世界,是根据自身的经验来理解并赋予意义的。该理论强调了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确认了学生、教师、任务、环境四个方面的多种因素对学习过程的影响,处在中心位置的是知识建构的主体——学生,后三者则构成学习的中介因素和环境,对学习者的个人知识建构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以学生为主体’、“学习情境”以及“教学内容的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视域下教学过程的三个核心要素[1]。
1.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职业技能大赛摒弃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形成教师指导,学生为主体完成工作任务的学习方法,能大幅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竞赛的开展可使学生更加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和学习任务,能够使学生的心理活动最大限度地集中在能够完成竞赛作业的学习上。竞赛必然会有一个结果,当学生意识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可以更快地完成竞赛任务、取得好的竞赛成绩时,就会提高学习的效率,增强自主学习的动机。[3]
1.2学习具有情境性: 职业技能竞赛项目一般是依据行业最新的技术标准和要求或职业资格标准设置的,再现实际工作情景或是工作情景高仿真模拟。职业技能竞赛以项目或任务为载体,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让学生真切感受技能竞赛离专业工作很近,提升学习的吸引力和参与度。
1.3教学内容的意义建构: 举行技能大赛出发点是让学生“学以致用”、学校“教有所用”。在专业培养方案设计上,将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教学项目,以竞赛形式加以组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竞赛项目的完成情况、团队合作状况、答辩表现等方面综合评价每个团队和每个成员的成绩[2],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
2职业院校技能竞赛改革实施案例
湖南建筑高级技工学校学校(以下简称我校)选取工程造价专业的建筑工程预算、工程量清单计价等专业核心课程进行解构与重建,形成工程算量技能竞赛、工程计量与计价等技能竞赛项目。
2.1改革思路与路径: 改革的主要思路是将职业技能竞赛与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结合起来,使教学改革、技术应用与创新、职业技能竞赛之间形成良性互动。
2.1.1课程设置与技能大赛对接: 我校工程造价专业将建设类职业技能大赛纳入专业培养方案,课程设计融入技能竞赛的方法,有效地将职业技能竞赛与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结合起来。工程造价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与技能大赛的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
表1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与技能大赛的对应关系(截表)
2.1.2课堂教学引用工程实例,实行模块化、情境化教学;运用竞赛标准对学生进行考核,检查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分组完成实际工作任务,为学生构建实际工作情境,可让学生积累工作经验,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课程为例,课程教学设计(表2,含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如下所示。
表2 教学设计(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
以往考量教学效果的方式侧重的是老师是不是把指定教学的内容教完了,改革后,采取通过竞赛考量学生计算结果与标准答案的偏差来检查老师的教学和学生学习效果,总结经验,及时发现并改善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促进下一轮教学质量的提升。
2.1.3将行业新规范、新标准、新技术纳入教学和竞赛内容: 我校工程造价专业在课堂教学时实时更新补充行业新规范、新标准内容,及时将行业新技术纳入教学和竞赛范畴。
如将11G系列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2011年7月21日启用)代替原03G系列;神机妙算、PKPM、广联达、智多星等国内生内知名品牌计价软件被引入《工程量清单计价》课程教学,从一开始就结合计价软件操作进行授课,分阶段实施软件操作技能竞赛;业内采用软件算量已经很普及,我们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加入了应用较为广泛的广联达图形算量和钢筋抽样软件算量模块课程,并根据教学情况反馈,将原来3周的实训教学模块周时间增至4周;在毕业设计阶段,对部分CAD技能掌握好接受能力强的同学辅以清华斯维尔算量和计价软件学习,学生可以自由选择采用广联达或斯维尔软件完成毕业设计任务中算量环节。
2.2竞赛改革效果评价。
2.2.1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得到提升,学习的重要性得以强化,团队合作与有效沟通的意识得以加强。 从2010年开始,我校举行一年一度的技能节职业技能竞赛,工程造价专业将毕业班毕业设计与技能节算量竞赛结合进行,采用的是实际工程施工图纸(校企合作项目)作为任务载体,学生分小组完成某一具体栋号的算量和计价工作。在指导中,教师们惊喜的发现,学生学习主动性大为增强,课堂内外呈现“我要学”“我要做”的局面。
指导教师另外一个发现就是学生做到了自我超越,相互促进。学生遇到问题的解决途径是,先自己(通常是2个人,按分工2人完成一个分解的项目,如算某一层)思考,如果是软件操作问题,自己播放学习视频进行学习,寻找答案;如果是图纸问题通过2人考虑仍拿不准,会和小组其他同学讨论,确认后进行往下进行,本小组不能确认的和其他小组进行讨论,仍不能解决,记录下来,等到老师来的时候问,老师未能及时解决,带到周六的预汇报上提出来。小组内学生分工协作,不懂的问,知道的乐意教,小组之间即竞争又互助,工作紧张有序,气氛和谐美好,学生说虽然累点,但是非常开心。
因为是实际工程项目,为保证进度和完成质量,指导教师除按常规定毕业设计计划时间到工作室指导外,每周六要求各小组进行预汇报(预答辩),汇报内容包括:每阶段小组人员的分工,本周完成工作进度,遇到已解决和尚未解决的问题。预汇报的效果常常让指导老师感到欣喜,这个小组遇到的问题,在下个小组的汇报中得到了解答,如别墅工程圆形斜屋顶,多个小组都不知道如何处理,而07造价二班的天天向上小组找到了(老师们都没想到的)利用CAD阵列方式解决了此问题,老师会请该组浣欢同学做了操作演示,其他同学都掌握了此方法。每周通过预汇报,老师及时纠正学生存着问题,指出下一步应该注意的关键点,并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及时进行培训、指导,保证了该项目的圆满完成。
2.2.2改革实效显著,校企合作形成良性循环: 近年来我校工程造价专业通过毕业设计和技能竞赛完成造价咨询项目总建筑面积270466m2,工程造价28563万元
1)沙河世纪城一期工程三标段造价咨询,该项目建筑面积38898m2,由5-5至5-10六栋(同一套图纸)11层的小高层住宅(建筑面积20411m2)、地下车库(一层,建筑面积5672m2)和10栋联排别墅(有七套图纸,建筑面积12815m2),土建造价咨询金额4135万元;
2)中建麓山和苑二期工程9栋25层的高层住宅,建筑面积137310m2,土建造价咨询金额15262万元;
3)中建岳阳中心工程3栋高层住宅(4#栋29层,5#栋30层,6#栋18层),1栋幼儿园,1
4)栋商业楼,建筑面积49686 m2,土建造价咨询金额5037万元;
中建芙蓉嘉苑工程4栋高层住宅(9#、10#栋16层,15#、16#栋17层),建筑面积44572m2,
土建造价咨询金额4129万元;
部分获奖作品展示:
沙河世纪城5-18栋别墅工程,地下1层,地上3层局部4层,建筑面积1495.84 m2,土建工程造价1698672元,由07级造价2班浣欢、王芳(采用斯维尔算量软件)合作完成
沙河世纪城地下车库工程,地下1层,建筑面积5482m2,土建工程造价7892782元,由07级造价2班阎琰、陈金、彭梦娴(采用斯维尔算量软件)合作完成
麓山和苑二期4#栋,地下1层,地上25层,建筑面积17649m2,土建工程造价19750847元,由08级造价1、2班肖洁、余泽华、朱送太、聂志敏(采用斯维尔算量软件)合作完成。
中建岳阳中心工程地下车库,地下1层,建筑面积15453m2,土建工程造价26067858元,由09级造价班王一虎、黎江、金珊(采用广联达算量软件)合作完成。
芙蓉嘉苑9#栋,地上16层,建筑面积14349m2,土建工程造价13151356万元,由10级造价2班付容、杨波、向湘东、刘铮、梁婷(采用广联达算量软件)合作完成。
通过毕业设计和职业技能大赛相结合模式,与湖南中堂项目管理公司形成了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同时通过大赛的历练,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在行业内有一定的影响,扩大了学校的知名度。
3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这就要求高等职业院校要切实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水平。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不仅是知识和技能的简单使用者,更应该是未来技术创新的潜在参与者。实践证明,基于建构主义视域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是提升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有效载体,将成为课堂教育教学的有力补充与拓展。
参考文献
1.引言
土木工程专业的大学生开设课程多,对理论和计算能力要求高。随着最近十年各大专院校逐年扩招及扩充专业,据不完全统计有三分之一的高校开展了土木工程本科教育,学生人数是十年以前的十几倍,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学生以前就业以设计院、科研单位、高校为主,动手计算工作专业分工明确,但现在学生的就业以施工企业一线为主,要求土木专业学生有更强的综合动手计算能力,要求既能够纸上验算也能利用计算机进行计算,小到规范验算,大到利用软件数值计算都应该比较熟练。计算能力已经成为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所必须的素质,提高在校学生的计算能力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2.提高土木工程学生计算能力的途径
根据日常教学和工程实践提出以下几条提高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计算能力的有效途径,对往届该专业学生工作后追踪表明实际计算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2.1 注意基本计算方法的练习
教学中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主干课,比如土木工程专业课中的结构力学课程,它的力法和位移法解题,比如钢筋混凝土工程中的弯、压、剪、扭解题方法,对于该类课程中的计算方法和经典范例专业老师应该重点讲解,做到每个学生听得懂,理得清,更重要的是会计算,课堂上留有答疑时间,课后作业应该向这个方向倾向,考试过程中有所体现,从而增加学生对这方面的重视。
土木工程专业教师本身应该多参与工程实践,参加国家规范和行业规程类的职业培训,提高自己的见识,通过土建类相关的职业资格考试来验证自己的计算能力,尽量具有教师和工程师双重身份,从而比较顺利的掌握工程计算的侧重点和未来走向,让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有的放矢,适应几年以后的毕业后工作实际。
2.2 重视毕业设计环节
土木工程专业设置了大量的实践环节教育,一般四年时间内会有三次实习还会利用大约一个学期的实践来进行毕业设计。很多学生甚至学校对实践环节走过场现象严重,毕业设计抄袭较多。这种行为严重影响了本科生的培养质量,出现了学生似懂非懂,可能理论头头是道,但是接触到实际问题不知如何下手。
对于从事毕业设计指导的老师要真正负起责任,每个教师指导本科生数量控制在五个以内比较合适,毕业设计是对大学四年学习内容的总结,从宏观处把握知识,设计过程应该熟练,知道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能把专业课程串联起来,加深学生对专业的深刻认识。毕业设计老师要做到每天有指导,学生要每周有验收,静下心来进行计算,借鉴相关实例,很多内容在计算中出现错误,推倒了重来,计算的印象更加深刻。坚决杜绝毕业设计期间长期外出实习,看似学到一些知识,实际上从提高计算能力的角度属于本末倒置。
2.3 重视课程作业和课程设计
土木工程专业学生需要利用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掌握钢结构、混凝土结构等的设计方法,在开设这些课的同时,对应的随课作业还是比较重要的,它是理论知识在课堂以下的一种重现和反馈,课程作业应杜绝抄袭现象,对课程中应该随机设置习题课,纠正计算中的共性问题,对于该种共性问题在考试题目中应该有所体现,给学生计算的动力。
对于主干专业课,比如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单层厂房、地基基础等都会相应的设置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基石,它从微观处着眼学生的纸面验算能力,这种能力在实际工程中应用很多,给个具体工程背景,参照现行规范规程进行设计和验算,解决学生上手具体问题比较困难的能力,课程设计的真题真做很重要。作为专业教师在具体指导过程中应该正确引导,做到一人一题,类似题目数字也要变化,防止学生抄袭,能手写的设计尽量手写,抄一遍也会增加学生的印象,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尽量做到课程设计答辩制度。
2.4 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
计算机应用已经成为一门基本技能,此处在工程上的应用是借助计算机软件平台提高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从办公软件EXCEL中公式的编辑到利用计算机语言实现一些算法,从CAD辅助制图到CAE辅助工程,从结构力学的力学求解器到MATLAB和PKPM软件的使用,甚至利用大型计算软件ANSYS计算与分析结构,学习期间都应该根据专业方向和学习兴趣由熟悉到精通的学习,对于工作中计算方面独当一面大有裨益。
计算机应用能力往往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软肋,学习中正常的计算机应用还可以,比如CAD画图,但是其他软件计算方面存在缺陷。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当今高校在人才培养、课程设置上和实际工程存在偏差,应该多开设一些计算机应用方面的课程,如果必修课的形式在时间上不允许,可以在课余时间开设一些选修课,当然对教师自身计算机应用的水平提出了要求。最后的毕业设计推荐使用手算示范和整体软件计算相结合的方式。
3.结语
针对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计算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从基本方法练习环节、毕业设计环节、课程作业和课程设计环节、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环节提出了提高该专业学生计算能力的途径,希望对土木专业教育工作者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邹北骥.理工类计算机基础教育应面向工程计算能力培养[J].学科建设与教学研究
第一,合理设置理论课程体系。1998年,教育部将原来的建筑工程、交通土建工程等专业合并设置成土木工程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对专业基础课进行了拓宽,对办学条件和学生素质的要求更高。办学条件和生源较好的学校采取完全打通的课程体系,即要求专业课程学习能涉及较宽的范围;大多数一般高等学校采取的是“一主多辅”的课程体系,即要求学生系统地学习土木工程中某一类工程对象,并修习其他工程对象的若干课程,如我校土木工程专业设置了建筑工程、路桥工程、城市地下工程三个专业方向。从技术角度而言,土木工程主要的任务是运用力学知识解决具体的工程问题。因此,无论完全打通还是“一主多辅”的课程体系,都需要突出力学、结构设计原理等专业基础课的教育,形成“厚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以良好的力学知识、结构设计理论为基础,可以轻易地变换工程对象。第二,建立多层次实践课程体系。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性非常强,实践教学是重要的教学环节。建立多层次实践课程体系,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是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环节,实施多层次实践训练,让学生从实践中更深刻地理解、掌握所学理论知识,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转化。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课程至少包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在这些实践环节中尽可能应用较为实用的软件。我校在实习实践环节进行了许多尝试,一项重要的举措是将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合并成综合实习,安排在第6学期末和第7学期初(含暑假时间),实习时间在12周以上。这段时间往往也是施工企业的用工高峰,这种方式深受施工单位的欢迎,学生在近3个月的实习中,也能对施工企业的各项工作有较全面的了解,效果较好。第三,开设专业知识讲座。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快速发展,超高层建筑、大跨度等高难度结构的大量出现,土木工程设计、施工及管理等方面新技术不断涌现,规范对于这些新技术的总结及汇总是滞后的,教材也不能及时反映这些新技术。因此,聘请土木工程各领域专家、学者开设专题讲座,可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了解土木工程的发展动态以及社会需求,弥补自身知识结构的不足,为走向社会奠定基础。第四,探索毕业设计新模式。毕业设计是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最重要的实践环节,要求学生能综合应用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分析和解决具体工程问题。通过毕业设计,使学生能进行资料的调研和加工,能正确运用工具书,掌握有关工程设计、施工及管理的程序、方法和技术规范,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树立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能遵守纪律,善于与他人合作。为更好地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我校在毕业设计模式上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在第6学期末,学生自主选择指导老师,综合实习和毕业设计由同一老师指导,有针对性地进行实习及科研活动。在实习过程中,积累毕业设计所需的前期资料,也可针对实习中发现的问题提炼出毕业设计课题。这种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也能加深师生之间的感情,取得的效果较好。
2产学研相结合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利用学校、企业和研究机构等教育资源,培养适合企业、行业需要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模式[3]。我校近些年在以下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建立了湖南省高校“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创新”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取得了一定效果。第一,改进教学方法,重视培养实践能力。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注重能力的培养,重视实践教学。一方面在理论教学中,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科学合理地组织教学活动,使教学内容更为直观,同时,利用学校现有的实验条件,在保证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增加工艺性、综合性实验,突出理论结合实践;另一方面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湖南省建工集团三公司紧密合作,进行现场教学,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为毕业后开展相关工作打下良好基础。第二,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对专业教师的要求较高,要兼具较强的教学水平和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即“双师型”教师,其强调教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实践技能,在工程单位工作过的教师一般具备这种能力。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可以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我校以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为基础,鼓励年轻教师到湖南省建工集团三公司及其他企业学习,熟悉工程实际;并鼓励年轻老师加强自学,以国家注册工程师考试为契机,提高实践动手能力。通过上述措施,一部分年轻老师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明显提升,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更好地把创新素质和实践技能传授给学生。此外,还聘请湖南省建工集团三公司及其他土木工程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我校兼职教师,优化“双师型”教师结构,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三,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创办科技企业。我校长期与湖南省建工集团三公司、湘潭市设计院等企业进行合作,并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基地每年可接纳大量学生实习实训,学生进入工程生产领域,得到生产实践锻炼,获得了较好的职业训练。此外,我校依靠教师技术力量成立了混凝土研究所、检测公司、监理公司等科技企业,一方面可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
3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指以实际工程为背景撰写案例组织课堂教学,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评价和总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4]。在实施案例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好以下几个环节。第一,精选案例。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之间联系紧密,在选择案例时需要统筹兼顾,案例应具有代表性。通常一个案例包含的知识点与几门专业课相关,比如2009年上海发生的高楼整体倒塌的工程事故,在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地基基础、工程地质等课程中均可作为案例。因此,应根据所讲授的理论课程选择案例,并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提炼案例情节,要有启发性,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基本理论,提高实践能力。第二,介绍案例。介绍案例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形成感性认识,将学生引到实践情境中。根据教学条件和案例的特点,可把案例印发给学生,让学生提前熟悉案例,并收集相关知识,为分析案例做好准备;也可在课堂上播放工程案例的录像或PPT等,让学生了解案例内容。如条件允许,可组织学生到现场体验,这种方式的印象最为深刻,有助于案例的分析,但组织起来的难度也最大。无论采用哪种方式介绍案例,都应生动形象、言简意赅,课堂气氛活跃,为下一环节打好基础。第三,分析案例。这是案例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教师需要根据知识点精心设计问题,问题应由易到难,并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使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步得出所学知识,深刻理解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在分析案例时,可根据案例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方式,对争议较大的案例可围绕一个中心议题让学生进行辩论;对中心问题较为明确的案例,可由学生担任主讲进行分析;如某个案例涉及多方参与,还可由学生扮演案例中的角色。无论采用哪种方式,教师都要发挥好引导作用,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或遇到的困难进行及时解答和帮助,按预定的教学目的进行,逐步揭示工程案例中所蕴含的理论实质。第四,应用理论和总结归纳。在分析案例并得出相关理论后,可反过来站在理论的高度对案例进行更深刻的认识,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此外,教师也可从多角度提出一些新问题,引导学生多方面去理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分析及相关讨论结束后,教师应进行归纳总结,对学生提出的看法进行评论,并进行必要的补充,与所讲授的理论知识相互呼应,这便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巩固所学理论知识。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3-0045-03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是1998年在教育部颁布修订后新目录将原“供暖、通风与空调工程”和“城市燃气工程”专业合并、调整、拓宽组建而成的新专业,以培养从事工业与民用建筑室内环境及建筑设备、公共设施、建筑热能供应系统的设计和建筑自动化与能源管理工作的人才为目标[1]。具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高水平的工程素质是社会和行业对本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不仅是对高校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检验,更是对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锻炼。本文以北京工业大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为例,探讨如何改革实践教学以适应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素质的培养的要求。
一、实验教学环节:加大实验室建设投入,增大创新实验及综合性实验比例
实验教学工作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培养工科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工程素质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实验教学是理论课程的继续,与理论课课堂讲授相比,实验课程更接近学生和实际,更容易进行启发式教学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工程实践能力,是保证和提高整体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2]。早期我校的建环专业的专业实验课程存在实验室建设投入不足,设施陈旧,教学体系不完善,自主设计、综合性实验开设少,实验课程不能很好地与科研和工程实际相结合、成绩考核方法单一等问题,使得学生对实验课程的热情不高,大部分实验课程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为适应新形势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近年来,在新修订的教学计划中,对实验课程的设置进行了调整,打破了传统的实验课跟随理论课程的框架,实验课程独立设课,同时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形成基础平台课实验、测控学科实验及专业学科实验等三个层次的专业实验课程。为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验课还增加了空气状态参数及处理过程实验、多联机性能实验、供热系统性能测试综合实验、空气热回收器测试实验等创新实验课程。通过这些实验课程,学生对空调系统、供热系统的运行以及楼宇控制系统有一个综合性的认识,对系统运行中出现的不合理的现象能够运用所学过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找出原因所在并提出改进建议,从而使其在系统设计、设备测试、安装调试以及运行管理等方面得到了一定的锻炼。
二、专业实习环节:依托地区及校园资源优势,加强实习环节,提升学生的工程素质
我校建环专业的专业实习是按认识实习、生产技术实践I(即生产实习)和生产技术实践II(即毕业实习)三个环节设置。认识实习一般安排在一年级期末,时间为1周;生产技术实践I安排在三年级期末,生产技术实践II(毕业实习)安排在四年级下学期毕业设计阶段开始的大约三周时间段内。由于现在校园内多数建筑都配备暖通空调系统,专业实验室内又有各种专业实验平台以及暖通空调综合实验平台,因此,认识实习完全可在学校内完成。通过参观学校的制冷机房、锅炉房、专业实验室以及专业任课老师的讲解,学生对暖通空调系统的构成、运行有了初步的认识,增加了学生对专业的学习热情。由于校内实习受到限制相对较少,可以分小班小组进行,实习效果远远好于校外走马观花式的实习方式。生产技术实践I是学生完成了全部基础课和大多数专业课学习后的实习环节。该环节一般包括教师带队集中参观讲解以及分散实习环节。集中参观讲解一般选择比较典型的大型商用、办公楼中央空调系统。通过教师和机房工作人员集中讲解,学生能够结合所学知识对空调系统的实际构成和运行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集中参观后学生进行分散实习,通过学院董事会单位、教师推荐单位、学生自己联系等途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到设计、施工、运行管理、销售等单位进行实习。为了对实习质量进行监控,除校内指导教师外,实习单位也有专门的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指导,校内指导教师不定期地对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检查。实习完成后每人需提交一份生产技术实践考核表,考核表中包含生产技术实践的内容和成果,实习单位鉴定评语,校内指导教师意见等。除此之外还需提交4000字以上的生产技术实践报告,指导教师根据其各方面的表现,给出最后的成绩。通过生产技术实践,使得课本上所学的知识在实际工程中得到了运用和巩固,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其工程意识和工程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升。通过实习,学生也认识到自己理论知识和能力上的某些不足,回校后会自觉及时地补充、改进。在提交的生产技术实践报告中,大部分学生认为该环节无论在专业知识或是工作能力、人际交往等方面都使其受益匪浅,部分同学甚至建议应提早和延长生产实践时间,或者将生产技术实践分散到学期中,分时间分阶段地去实践学习。毕业实习,即生产技术实践II,其运行和管理模式与生产技术实践I基本相同,但实习单位选择上比生产技术实践I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多与后面的毕业设计单位或学生将来的工作单位结合。此时,学生的理论专业知识学习已全部完成,又经过专业综合课程设计训练,学生在规范运用、系统方案合理性确定、专业资料的收集整理和运用等方面的能力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三、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环节:强化综合课程设计,加强校企合作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是最后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毕业前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理论知识应用能力的一次全面综合的总结,建环专业原有的课程设计主要由空调、制冷、供热、锅炉、通风、建筑智能化等各门专业课所带的小课程设计或大作业组成,一般时间为1~2周。这种形式的课程设计设计内容只片面地涉及某一门课程,相互之间衔接性差,部分设计内容在各门课程设计中重复出现,使得学时的利用率低,设计效果较差。鉴于该课设模式的局限性,从“97教学计划”开始,我校的课程设计全部采用综合课程设计。综合课程设计内容涵盖了采暖系统、通风与空调系统、消防与防排烟系统、冷热源及其节能、楼宇自控设计等基本内容。设计过程中鼓励学生多采用学科中的新技术、新手段,比如利用能耗模拟软件对建筑物的全年能耗及负荷特性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节能措施及节能技术;利用CFD计算软件辅助气流组织设计等。通过课程设计,学生对室内各设备、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有了更直接地了解,进一步消化巩固了所学的专业知识,认识到了标准、规范、法规等在设计中的重要性,识图、绘制工程图能力有了进一步地提高,为毕业设计高质量地完成打下了基础。毕业设计(论文)是本科教学计划中最后一个重要的综合性教学环节。我校的毕业设计除个别保研或出国的学生外,大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都在专业设计院所进行。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由校内教师与校外设计院工程师共同承担。毕设题目来自实际工程,真题真做。进入设计单位后,由于所接触的工程都是实际工程,且所有设计方案都会在未来实施,这对初到设计院的学生而言是个挑战。经过专业工程师指导,学生逐渐摆脱了单纯依靠书本的理论设计模式,在设计思路、方案确定、管路布置等方面更贴近于工程实际,且经济可行。通过设计院的毕设锻炼,学生的工程素质有了进一步提高。同时学生也可将自己所学的能耗模拟、数值模拟等技术运用到毕业设计中去,丰富了设计手段和设计方法,使设计方案更经济合理。另一方面,校内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通过与学生和设计院工程师的交流,教师的工程素质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各种不同的设计方案以及新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也相应开阔了校内教师的视野,丰富了教师的教学内容。毕设质量的监督主要通过初期提交课题申报,开题报告,教师每周定期检查毕设内容进度,学校和系组织中期检查答辩,最后终期考核答辩的形式来完成。毕设的考核主要从课题的完成质量、文献资料的收集和利用能力,设计方案的合理性,相关计算是否准确可靠,图纸绘制是否符合国家标准,设计过程有无创新等方面对进行考核。学生对这样的毕业设计方式普遍反应良好,该种模式的毕业设计一方面可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工程相结合,另一方面,也可与学生的就业挂钩,学生表现良好,单位又需要人,学生就可以留下工作。即使不能留下,专业设计院所的实习经历可以为其工作就业增添砝码,实现学习和就业的双赢。
实践教学是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树立学生工程意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过程。从我校的实践教学实施过程来看,将实践教学与工程实际紧密结合,利用地区资源及校园资源优势,加强校企联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工程素质、团队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都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我校毕业生的素质受到了众多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