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大学自动化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作者简介:邓方(1981-),男,四川南充人,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副教授;陈杰(1965-),男,福建福清人,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教授。(北京 100081)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理工大学第十批教育教学改革预立项项目(项目编号:04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8-0169-03
本科毕业设计是本科生课程体系中与科学研究结合最为紧密,提高学生研究能力最为直接的课程,是本科生培养体系中,学生可将所学知识直接用于实践,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阶段。本科毕业设计应该为各类学生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一方面,目前的培养体系中,毕业设计无疑是对毕业后直接工作的学生进行科研和实践训练的良好载体。教育部于2010年实施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贯彻“面向工程、宽基础、强能力、重应用”的培养方针,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培养具备较强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的专业高素质人才。该计划强调了各个学期累计一年的企业阶段学习和实践,同时更强调了将毕业设计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是毕业设计分类指导的成功案例,也说明现有的毕业设计体系不能满足本科毕业后马上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的培养需要。另一方面,应该从本科阶段就对创新拔尖人才进行专门培养,2012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周彬就是其导师段广仁教授从本科阶段开始连贯培养至博士毕业。许多在博士学习阶段取得多项重大成果的学生,多是从本科毕业设计开始就跟着同一个导师完成学习。因此,以本科毕业设计为起点做好拔尖人才培养尤为必要。
因此,本科毕业设计作为本科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环节历来受到重视,但目前的毕业设计存在课时短,命题相对简单,选题仓促,设计与研究不够深入,创新性成果少,研究能力培养不足,各类学生一锅烩等问题。特别是对于本科生中的优秀学生,现有的毕业设计不能对他们的研究能力、动手能力、写作能力进行系统的训练和培养,不利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先期培养。
一、现状分析
为更好的对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情况进行分析,对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近年来所指导的本科毕业设计情况进行了初步统计,分析了全学院1243个毕业设计题目及指导情况。如图1、图2、图3所示,分别对毕业设计的命题来源、题目性质和指导教师情况进行了统计。从命题情况来看,大部分题目来自科研实践,结合生产实际的题目很少;在题目性质方面,工程设计占了总课题的53%。经分析发现,多数题目是为了完成工程中的部分简单工作,没有深入到工程设计的核心内容,不能体现创新性,而体现基础研究的理论研究则只有4%,说明本科生在理论研究上没有太多作为,多是以体力劳动和简单劳动的毕业设计为主。而指导教师的组成中,年轻教师接近半数,这使得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教师经验不足,命题、指导以及学生从本科、硕士到博士的连贯性培养中存在问题。
国家强调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而毕业设计从时间安排、命题选题、指导方法、分类指导等多个方面与当前的教育形势和人才培养需求不相适应。本文以本科毕业设计为切入点,对现有的毕业设计选题内容、指导教师、时间安排、指导方式、考核方式等主要要素进行改革,以提高学生对科学问题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结合实际的实践能力。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现有毕业设计命题针对性不强,命题质量不高
毕业设计课程的命题与选题都是由指导教师决定。由于大部分本科生能力所限,加之毕业设计时间较短,所以多数毕业设计只能完成相对比较简单的命题,指导教师在命题时常常是为命题而命题,人为降低难度,很难真正与自己的科研结合起来。表1、表2、表3是近年来自动化学院两个本科专业的毕业设计命题情况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结合生产实际的题目最少;而在题目类型方面,工程设计最多,理论研究最少;在重复性方面,重复题目为18.9%。
2.现有的毕业设计时间过短,完成研究和创新的时间不够
现有毕业设计课程基本都是安排在大四最后一个学期,部分学校还在该学期安排毕业实习,加上毕业、考研、找工作等各类事情,真正用于毕业设计的时间和精力都有限,总时长平均也就不到四个月。而要在这四个月的时间中完成开题、设计、制作、实验、论文写作、答辩等一系列工作,很难有充足的时间对某一个课题进行深入研究。根据以往经验和统计,30%的学生甚至不能完全完成毕业设计课题中要求的全部内容,只有10%的学生可以很好的在四个月的时间中做出较好的结果,而这类学生多数是提前参加到了课题中或是有很好的基础,而60%的学生只能基本完成命题内容。
3.现有的毕业设计指导情况单一,不能很好的因材施教
表4是自动化学院本科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统计情况。从指导教师的组成结构上看,人数占三分之一的年轻教师所指导的毕业设计数量是总数的一半,而博士生导师所指导的毕业设计数量少于其人数的百分比。说明本科毕业设计指导主力仍是35岁以下的年轻教师。
4.毕业设计考核方式不利于创新性成果的出现
现有毕业设计的考核主要以答辩为主,需要打破原有毕业设计以毕业论文和答辩为主的考核模式,将原有的考核按开题、中期检查、毕业答辩三个阶段进行分别考核,并制定各阶段的阶段性指标,将原有的以论文为主的考核模式向以实物、程序、科技论文、专利、竞赛结果为主的综合考核模式转变,从而将原有的以完成毕业设计任务为主的毕业设计模式向以科学研究为主的毕业设计模式转变。
5.现有的管理机制不能完全适应毕业分类指导的需要
目前学校和学院的教学管理模式主要以大多数学生的情况制定,灵活性不足,不能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创造力,也不能很好地提高落后学生的能力,对分类指导、因材施教体现不足。
三、毕业设计新模式的探索与改革
1.毕业设计时间上的改革
考虑到以往的现实情况,特别是考虑到为将来更进一步的科学研究打基础,有必要在毕业设计课程时间上进行调整。按照分类思想,将不同学生的毕业设计时间进行调整,总的原则是加长优秀本科生的毕业设计时间,从而将部分优秀学生从本科、硕士、博士三个阶段联合培养。
一是对特别优秀的学生(成绩排名年级前5%),从大三第二学期初开始进行毕业设计选题,在大三第二学期末进行开题,大四一年时间完成具体设计和论文撰写,总毕业设计时长为三个学期。其用于毕业设计的时间相当于现在研究生用于研究的时间。二是针对成绩在前30%左右的学生,则在大四第一学期选题、开题,总毕业设计时长为两个学期。三是针对成绩一般的学生,选题时间为大四第一学期初,开题时间为大四第一学期末,总时长为两个学期。四是针对动手能力特别强和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的学生,可在大三第一学期完成选题,开题并将其毕业设计与竞赛结合,总时长为四个学期。五是针对部分成绩特别差的学生,毕业设计可在大四第二学期完成,总时长为一个学期。
2.毕业设计命题模式的探索
毕业设计的命题需要在题目命题来源、命题类型、命题质量方面下功夫,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毕业设计命题。采取命题评审制,指导教师的命题应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评审,只有通过评审的题目才能用以指导本科生。
一是面向以保研学生为主体的优秀本科生。将他们作为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的主力,命题主要结合国家和省部级重点项目,从项目中抽取部分值得研究的有一定深度和难度且带有前瞻性的课题,锻炼其研究能力和动手能力。从本科阶段开始其硕士甚至博士的培养过程,为将来培养优秀硕士和博士论准备。二是面向以工作为主的部分本科生。主要从项目中抽取部分动手和锻炼工作能力较强的题目,锻炼其在实际工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面向考研学生。对科研中的典型问题和一些相对难度较小的题目进行研究,特别注重将来其主要研究方面,为将来进一步的深造打基础。四是面向打算出国深造的学生。注重培养其英文能力,可采用英文论文的方式。
3.毕业设计指导模式的改革
本项目根据指导教师的情况,对指导教师进行分类,从而保证命题的分类效果,保证对学生指导的连贯性,保证学生课题的延续性,从而保证能对优秀本科生从本科、硕士直到博士阶段的贯通培养。
一是实施优秀本科生导师制,并保证优秀本科生能在毕业设计、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阶段基本师从一个导师,从而保证指导的连续性和前瞻性。本科生导师制从大三第一学期开始实施,这类学生毕业设计从大三第二学期开始。二是指导教师在学生选题后自动成为其本科导师,并在学生专业课学习、保研与考研、出国和找工作中给予具体指导。如上研究生后在同一专业,其本科导师自动成为其研究生导师,博士阶段如其导师是博导则自动成为其博士生导师。期间学生有一次机会更换导师。三是主要由工作在教学科研第一线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要有一定的课题和经验,对于特别优秀学生应选拔博导或硕导担任其指导教师。四是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的全过程进行指导,对有条件的实验室,其本科毕业设计学生应进入实验室,按研究生进行管理。
4.毕业设计管理机制的改革
为适应毕业设计分类指导探索和改革的需要,必须在学校、学院和研究所层面对管理机制进行改革,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学校层面。允许学生按分类选择毕业课题,并在大二结束时和大三每一学期结束时统计与学生成绩排名。调整教务管理系统,允许不同分类学生在不同时间段跨学期、跨学年选择毕业设计课题,并进行全过程管理。对毕业设计中的优秀学生应优先保证其保研资格。评选毕业设计校级优秀论文和优秀指导教师,并给予奖励。
(2)学院层面。由辅导员、教学干事一起完成对学生的按成绩、兴趣、未来发展的毕业设计分类。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并将本科生导师与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结合。研究生阶段的导师应优先考虑学生的本科生导师或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成立毕业设计课程命题评审小组,聘请专家进行评审。对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进行资格审查,对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按实际时间相符的教学工作量考核。评选毕业设计院级优秀论文和优秀指导教师,并给予奖励。
(3)团队或研究所层面。给进入研究所进行长期毕业设计的学生一定的办公和实验条件,并给予其一定的物质补贴。作好国防项目的保密分解工作。帮助指导教师做好命题工作。
关键词:精英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9-0144-02
引言
2010到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把更加注重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鼓励学校办出特色,探索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和模式。创新实验班是近年来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的成果,也是我国培养拔尖人才、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本文基于东北大学“自动化创新实验班”的建设过程,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
一、实验班建设沿革与基础
东北大学自动化专业创建于1952年,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本专业在全国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为国家培养了大批自动化专业优秀人才。
实验班面向专业,依托教育部“国家级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和“国家级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立项,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试点实施,在2008级自动化专业学生中选拔30名学生进入该班。由于尚在探索阶段,这部分学生没有独立成班,而是在现有班级建制下,设立人才培养“特区”,依托流程工业自动化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试行在导师指导下选择研究方向,参加导师的课题研究进行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2011年开始在2009级学生中继续试点的同时,开始将这种培养方式固化在新一轮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并在2011级、2012级、2013级学生中全面实施。
2013年,学校正式出台文件实施“树梁计划”,正式在全校范围内启动人才培养创新工作。东北大学信息学院秉承精英人才教育理念,以自动化专业研究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背景,根据东北大学定位和自动化专业培养目标,着力打造构建拔尖人才培养平台,积极推进实验班建设。力求把创新实验班作为研究对象,丰富该领域系统研究成果,探索一种新的办学思想和培养杰出人才的新模式,为全面提高研究型拔尖创新人才的质量起到示范和引导作用。
二、教学改革实施方案与举措
实验班的学生采用项目驱动、能力导向的教学方法。根据“面向国际、加强实践、提升素质、强化锻炼”的指导思想,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质,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创新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
(一)明确精英人才培养目标,探索研究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结合自动化专业实际,精英人才培养目标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培养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健全的人格、较强的团队合作与领导能力,个性突出、基础宽厚、发展潜力大、创新意识强、综合素质优,了解自动化专业技术前沿和发展趋势,具有引领自动化学科专业领域科技与管理的发展潜质,有较强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具有良好的外文沟通能力和国际化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
在培养方案中,实行“创新实践不间断”的培养方式,强调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注重实践环节和课程内容的动态性,加大全英文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比例,特别强调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二)优化整合课程体系,建立学科交叉培养的机制
突出个性化培养特点,优化整合现有专业课程体系,突出大类培养,加强基础、拓宽专业、注重实践、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与全面成长。
课程设置上,优化整合现有课程体系结构,适当减少课程中纯理论内容的学时,剔除重复的课程内容,增加课程实践环节和实践性的课程,适当加大创新创业教育等课程的学时和学分,营造课堂上的创新氛围,更易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的萌动。
(三)基于“三位一体”教学结构,构建多元化学习环境
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指的是以讲授课、研讨课和辅导课为一体的教学结构, 这种金字塔型递进式分层次专业教学在普及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教学的同时, 突出了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和对自动化精英人才的培养。基于此,有机地融合包括学业学习(理课、实验课)、创新性实践(科技竞赛、创新实验计划、社会实践)、交流性学习(讨论、社团)、探索性学习(图书、网络、讲座)等诸多学习内容,构建多元化的学习环境。
(四)名师教学、阶梯培养,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
创新实验班是实施拔尖人才和创新人才培养的基地,充分发挥教学名师和高水平教学团队在实验班教学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以“强化素养、开拓视野、了解前沿”为目标,将名师课堂引入实验班教学环节,不同于一般的理论课堂授课形式,名师课堂形式丰富多样,不拘一格。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知名企业家、成功的创业者、优秀教师、优秀往届学生等为创新实验班学生举办专题讲座或交流,完善创新实验班人才培养的环境建设,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成长提供优越的提升平台。
(五)以学生为点,创新团队为面,引领实验班人才质量全面提升
在突出实验班学生个体能力培养的同时,引导实验班学生组成创新团队,开展各类创新实践活动。以具有丰富创新实践经验的教师或高年级学生为引导,带领实验班学生组建创新团队,形成“博一硕一本(高年级一低年级)”的梯队式创新团队,推进各项科技竞赛和创新实验计划的开展。
以创新团队建设促进各项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学科交叉的初步科研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引领实验班人才培养质量的跃升。
(六)制定管理制度,建立学生优选机制,改革考核方式,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以“规范选拔机制,强化过程管理,拓宽人才出口”为宗旨,公平公正、严格选拔优秀人才进入实验班,建立有效的学生激励机制;实行班主任制的学生管理。根据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进行关于培养计划、形式、管理组织、保障机制与措施以及运行机制等方面的制度建设。
三、结论
近六十年的办学经验为东北大学自动化专业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成果,自动化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断加强,有力地推进了实验班的教学改革与建设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崴,大学创新实验班培养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8.
[2]唐委校,郭冰,宋清华.基于“大实践”的本科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J].化工高等教育,2011,(2):11-14.
[3]邹友峰,孟战福,赵观石.推进产学研用合作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创新能力[J].中国大学教学,2010,(5):34-36.
[4]王琢,蔡洪刚.以项目为导向的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13,(1):26-27.
[5]郑春龙.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研究与探索.中国大学教学[J],2007,(12):73-75.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卓越计划”的全称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在面对加快我国工业化进程、经济发展转型升级与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紧迫要求下,教育部于2010年6月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协(学)会共同实施的重要改革项目。2011年中国计量大学作为第二批列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名单的高校,相继有“自动化”“产品质量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等专业被列为试点专业。本文将以中国计量大学机电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校”)自动化专业的运行情况,探讨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学生选拔与管理,为学生遴选与管理提供参考与借鉴。
二、“卓越计划”特点与要求
“卓越计划”具备三个鲜明的特点,包括让企业深度参与到培养过程中,依据国家政策和标准培养人才以及培养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
这就对学生和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学生需要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同时要求对工程实践、工程创新与研究有较强的兴趣等要求。学校需要制订适应于学校与专业优势特色的标准课程,建立行之有效的课程体系,改革创新教学形式,完善建设教师队伍,增加校企合作与联合培养,将工程教育紧跟时代步伐,并逐步面向世界。
三、“卓越计划”学生遴选与管理现状
“卓越计划”学生遴选目的是提高生源质量,从“卓越计划”试点实施以来,许多专家根据其培养目标和原则制订了众多遴选方案,一类如张安富鼓励高考中成绩优异学生报考“卓越计划”专业[2]。对于试点专业生源,可采取高考录取时以提前批次统一招收,或者向全校各类专业,依据双向选择的原则统一选拔。另一类如林健提出专业应具有吸引优秀生源的制度和措施,积极鼓励“卓越计划”学生选拔来源应具有多样性,包括从校内各个专业中进行遴选,通过加强宣传与跟进配套政策措施吸引优质生源参与选拔;本科层次学生的遴选主要通过高考录取、校内双向选择、自主招生等途径。在遴选实施方案中,因招生时段的不同,主要分为采用高考录取时招生、在新生入学后二次招生两种。上述两种主流招生遴选方案各有其优缺点,但在浙江省普遍采用新生入学后的二次招生,如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中国计量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等高校。
“卓越计划”的管理现状存在一定的问题,体现在传统教育管理思想、教育管理组织、教育体系上;传统教育管理思想,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传统教育管理M织,主要以高校为主体组织,企业参与培养过程占比小;传统教育体系方面,其评价体系导向重论文,轻设计,缺实践。
四、学生遴选的探索与实践
1.学生遴选组织框架
为确保“卓越计划”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我校成立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组,工作组由院长、教学分管副院长和专业负责人组成,主要负责专业培养方案制订与修订事宜,同时负责试点专业学生选拔与管理,积极组织校内外教学活动,对接校企联合培养。根据自动化专业优势特色,给出了“卓越计划”实施修订意见,在这个组织框架下,成立了“卓越计划”自动化专业的学科必修课、学科选修课改革子项目组,强化实验室课程建设,增进校企联合与引进企业导师等事宜。
2.学生遴选程序
针对“卓越计划”的特点与要求,在综合考虑各个方面意见与因素下,经过机电工程学院“卓越计划”工作组的多次会谈,确定了新生入学二次遴选招生的具体程序,包括进行新生宣讲会,令学生全面了解“卓越计划”的培养方向与目标;接着采用学生自主报名的方式进行笔试,然后根据比例确定入围面试的名单,经过面试后对入围复试的所有学生进行综合排名,按照分数从高到低进行录取。该办法在我校2014级“自动化”专业已经实施。2014年,我校“卓越计划”自动化专业从2014级356名学生中,采取学生自愿申请、学校择优选拔的方式遴选出了“卓越计划”自动化专业试点班25人。
五、学生管理的考核与改革
1.评价考核方式
遴选入“卓越计划”自动化专业的学生,需要严格按照“卓越计划”的培养方案学习并进行评价考核,学生管理由学生处、教务处及相关学院等部门协调分工与管理。“卓越计划”学生学籍管理应严格按学校的学籍管理办法执行。
由于“卓越计划”学生采用“3+1”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即分为校内学习(3年)和企业学习(1年)两个培养阶段。“卓越计划”自动化专业不仅是校内的优势专业,并且在与同类院校的竞争中占有一定优势。因此,学生在企业学习阶段,要服从企业管理规定,企业也将对学生在企业学习阶段进行评价和考核。
同时,“卓越计划”学生具有退出机制,若在学校学习期间成绩累计挂科两门以上,或在企业学习阶段因不服从企业管理规定,造成责任事故等情况,该学生将被退出试点班。
2.教学管理创新与改革
“卓越计划”教学管理模式需要创新与改革,在教学管理思想上,应重视以人为本的观点,发展人的个性,发挥人的潜能,实现人的价值;应建立起以社会发展和企业需求为导向,树立面向工程实践的教育新观念。在教学管理组织上,企业作为实施“卓越计划”的主体之一,需担负至少一年的学生培养任务,应逐渐让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构建出高校和企业共同管理与负责的教学管理机制,推进企业的产学研结合与校内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在教学管理体系上,应建立创新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工程问题的实践能力,推动我国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体系。
六、结论
总之,按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特点及其对学生和学校的要求,针对试点高校及专业招生遴选与管理方面的现状,以提升生源质量为目的,有机结合中国计量大学自动化专业优势特色,采用入学后二次遴选招生“卓越计划”学生,同时对学生选拔过程,教学管理的评价考核方式进行了探讨,为学生遴选与管理提供参考。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034-03
在自动化专业的课程体系中,《专业英语》是一门比较重要的课程。该课程是以高等数学、大学基础英语、模拟电路、数字电路、信号与系统、传感器技术、电机拖动与控制、仪器仪表过程控制、单片机原理等为基础的课程。《专业英语》是自动化专业的基于大学基础英语和专业课程的综合应用英语的课程,培养学生在自动化专业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专业英语资料阅读和翻译能力,也就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扩大学生的自动化专业以及相关信息专业的词汇量,提高该专业的英语文献及资料的阅读理解能力,并锻炼学生翻译中的译文组句成文的能力[1]。科技化、信息化、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这就要求培养的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自动化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的专业工作能力,并且要拥有不断跟进国际上最先进技术的能力,通过英语资料学习最先进的技术,并且能用英语与别人进行交流,因而要具备较好的专业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自动化《专业英语》的课程内容既考虑到一般科技英语的基础内容,又要重点突出自动化专业的特色,是基础英语与自动化专业的结合的课程,同时还要考虑到学生运用英语与专业人士进行交流的训练内容,因此在专业英语教学中既要考虑训练学生的阅读、翻译和写作能力,使学生能够阅读原版的英文资料,并翻译成大家能理解的中文资料,又要让学生具备通过写作英文信件和报告进行交流,以及进一步发表英文文章的能力。作者教授自动化专业英语已经有四年历史,现将教授自动化专业英语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首先让学生明确学习自动化《专业英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作者认为,在上任何一节课之前,要让学生明确所学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一般是花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认识到学好专业英语就是掌握技术的一门工具,也是谋求个人良好发展的奠基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自觉性。比如通过网站上工程师招聘信息中的招聘要求来说明很多行业都需要专业英语,工作中有学习最新资料和工作交流需要;研究生必备文献阅读与检索的基本能力,是开展课题研究的基本能力,以便于查询和阅读最新的国际上相关课题研究进展和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再开展相关课题研究,并且课题的研究成果将在国际会议上以及进一步在国际期刊上发表,展示相应的研究成果,引起国际上同行的关注等,都离不开专业英语能力。
二、培养学生《专业英语》的翻译技巧
从某种意义上说,真正掌握专业英语的翻译能力,首先要学生明确知道高水平的翻译标准是什么,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训练翻译的技能。翻译学家严复认为,高水平的翻译要达到信、达、雅[2]。“信”就是不要改变原文的意思,译文要准确;“达”即语言通顺,上下文衔接流畅;“雅”则是文字优雅,符合高水平的中文要求。但专业文献的翻译更注重表达准确和翻译内容的流畅,文字优雅方面一般不建议采用。专业英语文章中的长句很多,而且比较难,而且经常出现具有多个从句的长句,为了帮助学生长句的翻译,首先给学生讲授长句的划分方法,分清主语、谓语、宾语和状语,将复杂的句子如何划分成多个简单句子。为了达到学生掌握长句的翻译技巧,每次都以一个典型的长句为例,训练学生进行翻译,让同学先进行翻译,学生上讲台进行讲解,并且同学们进行评价,然后教师再针对以上答案和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使学生们逐渐增长了长句化成短句和整体翻译的能力。
三、《专业英语》泛读能力的培养
针对文献的细读是为了对专业英语进行翻译,而时常学生为了快速获得外文方面的信息,需要对材料进行泛读,泛读能力的训练也是很重要的。给学生找一些网站和英文科技期刊上很典型的文献进行快速浏览阅读,分析科技文献的主要语言特征和结构,使学生明白科技英语的主要结构是论文标题,在文献的最前面是摘要以及关键词,文献的正文开始是引言,正文后面是结论和参考文献。针对科技文献的语言特点,训练学生通过标题判断出文献的主题,以及通过摘要了解文献的主要内容;并使学生使用引言获取文献的背景材料,包括研究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案架构,快速阅读后认为该文献有价值,将对正文的科技内容进一步快速阅读,从而达到实现对文献由粗到细的全面快速阅读。
四、学习过程中,努力提高学生英语听力
以往传统的教学都是采用板书方式,现在多媒体技术很广泛地应用于教学当中,这些技术手段可以达到增加教学的信息量,在课堂里节省出时间用于学生参与课堂的教学[3]。作者经常借助PPT、音频、视频和动画让课堂变得非常活跃。例如:在网易公开课上寻找相关的专业英语的听力材料,下载下来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听;另外,在一些专业公司的网站上下载介绍产品的英文视频,便于学生更好地接触地道的专业英语听力资料。还有就是通过放英语歌曲、最新的英语电台内容等教学方式,学生感觉不枯燥,听英语也不感觉累,总体提高了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
五、上课时要进行互动,以提高英语口语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讲,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授课内容,有些学生英语听力差一些,自然课程的效果会较差。《专业英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阅读和翻译专业文献,更要训练学生的专业英语运用能力,特别是使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因此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互动,让学生多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教育学家法雷尔提出在课堂要采用各种模式促进教师与学生的交流[4]。往常的专业英语教学中,一般都采用询问式交流方式,学生是被动地回答问题,处于被动状态。作者认为可以采用让学生表达其自己思路的方式,老师与学生互动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因而建议在课堂老师讲解时间减少一下,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更多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让学生在上课前收集课程相关的内容,将准备的材料做成PPT,并配上英文的文字以便于介绍,学生讲解后,其他同学针对材料进行讨论[5]。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占有一定的主动性,通过英文的讲解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的口语表达能力。
六、提高学生多方面的素质
学生能熟练运用常用软件,上网查询资料以及综合表达能力也极其重要。作者结合教学实践,组织学生查找相关国外网站资料,展开课堂辩论,并介绍国内外资料的检索方法、国内自动化专业的英文文献查询方法、国外大学网站的自动化研究进展查询方法、国内外自动化专业方面的期刊。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立体化教学资源,满足学生的多层次需求。向学生推荐学习网站,建立QQ群,开通群空间。通过这些方法的实践,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成绩也上升了。
七、《专业英语》的科技写作训练
从《专业英语》的课堂教学现状来看,教学主要是关注专业英语的文献阅读能力训练,增加一定的听说时间训练,但在时间紧的情况下忽视了科技写作的培训,而科技英文写作是从事自动化专业工作的很重要的能力[6]。目前实际情况是学生普遍存在英语书写信件和邮件有困难,用英语表达专业方面的思想和工作,更感到困难。尤其是在毕业论文撰写中,英文摘要的写作需要老师反反复复地修改,才能达到基本流畅,而且基本上是中文式的专业英语写作。由于学生不管是从事科学研究还是在企业第一线,在日常的工作中都要面临着科技英文报告的撰写问题。由于科技英语与一般的英文写作有差别,不论在文献的格式上、表达的语气上都有很大的差别,因而必须在专业英语课堂讲解专业英语的写作规范和写作方法,使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能顺畅地用英文表达工作的内容和成果。鉴于此,上课时,作者经常给8~10分钟时间,让学生练习命题写作。刚开始一两堂课,时间到了有的同学只写了二三行字。即使写出来,语法错得离奇,拼写难以辨认,上下左右不留空格。经过练习、讲评几次,同学们慢慢习惯了,到了期末多数同学都有了明显进步。
自动化《专业英语》该门课程是以信息领域和自动化专业的知识为基础的,然而信息行业和自动化专业快速发展,如果内容不更新,学生就不能了解到最新的技术,因而需要对教材不断更新[7]。自动化《专业英语》的教学中会出现很多新问题,要不断地分析问题,采取各种更合适的教学方法,最终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热情,让学生感到学习专业英语是相当有有用的,有了学生学习的内动力,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作者还认为进一步组织好教学的内容也是相当重要的,并且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程度,才能达到《专业英语》教学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宏文.自动化专业英语教程(第2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王静,郎江涛.直译与意译的比较研究――从严复“信、达、雅”的角度说起[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3,19(3):70-74.
[3]戴艳阳,钟晖.“专业英语”教学中学生积极性的调动[J].中国电力教育,2008,(9):241-242.
[4]法雷尔.反思课堂交流(亚洲案例)――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译[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5]郭迎庆,李稳,王利平.给水排水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探讨[J].科技信息,2009,(8):4.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中国计算机学会微机专业委员会;陕西省计算机学会
出版周期:
出版地址:
语
种:
开
本:
国际刊号:1005-3751
国内刊号:61-1450/TP
邮发代号:52-127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1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计算机技术与发展》期刊,原名《微机发展》,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万方数据资源系统数字化期刊群上网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计算机学会和陕西省计算机学会共同主办。刊名为著名科学家胡启恒院士亲笔所提,中国计算机学会名誉理事长张效祥院士写了创刊词。1991年创刊,国内统一刊号CN61-1450/TP,国际刊号:ISSN 1673-629X。该刊为综合性学术技术刊物、月刊。 该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国内读者分布在全国30个省市,国际读者分布在北美、西欧、韩国、日本以及我国港、澳、台等38个国家和地区。几年来高水平的论文刊登数量明显增加,各类自然科学基金论文刊登数量已超过80%,各项指标在我国自然科学自动化、计算机类(TP)多种期刊中排名前列,已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自然科学杂志之一。 该刊在我国计算机界有广泛的作者群体,主要稿件来源单位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厦门大学、天津大学、重庆大学、中南大学、东北大学、上海大学、福州大学、安徽大学、西北大学等全国数百所重点大学以及中国科学院、中国航空、航天、电子、中国水电、中国建筑、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等重点研究院所等。 刊载内容涉及国内外计算机科学的发展方向、技术和创新的最新成就、软件工程的最新成果、应用开发的成功经验等,在学术界有较好的影响。为我国计算机的创新、设计、开发、应用创造了一个宽舒和谐的学术交流的氛围,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术、技术展示的平台,成为我国计算机和嵌入式系统领域最具有代表性的前沿性的刊物之一。 该刊的编委是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九所知名大学和七所重要研究所,以及美国、加拿大的外籍专家共22位著名教授或研究员组成。以沈绪榜院士为首的编委会顾问组把握着期刊的大方向.
主要栏目
综述评论
人工智能
信息安全
经验交流
研究探讨
开发应用
网络通信
作者简介:吴复霞(1979-),女,山东定陶人,南京邮电大学电气工程系,讲师;张腾飞(1980-),男,河南商丘人,南京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副教授。(江苏 南京 210046)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京邮电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G00508JX1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8-0164-02
电气学科是一个以电气系统为对象、信息科学为纽带、计算机技术为手段的交叉性学科。电气类人才越来越多地被社会各行各业所需要,创新之根源于实践,为培养电气类创新型人才就必须实施素质教育,在对其进行理论教育的同时多方面地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高等学校应不断研究与实践,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新型的实验教学环境。
一、实验教学体系改革
以往的实验教学过分依赖于理论课程,绝大多数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实验性教学多停留在分散而独立地验证某个概念、理论、方法的层次上。这些实验多是让学生进行简单的插接线程序,不需动脑,按照操作规程就能完成。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传统实验室多以课程或专业方向为单位,各实验间无关联,只完成对特定课程或专业方向的相关知识的验证和巩固,没有知识系统化的环节,造成学生掌握知识零散,与现实差距大,不利于学生课程的系统化学习。
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出创新型的电气专业人才,必须大力开展实践教学,因为它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主渠道。因此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充分融合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是我们的重要任务。
1.构建模块化、系列化、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南京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有两个电气类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和“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学院依据电气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按照个性化、创新型、综合型人才培养要求,结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通过分析、论证构建了新型的电气工程学科大类模块化、系列化、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把实践环节从过去的“辅助”地位提升到与理论教学并重的地位,把各类实践类课程进行系统化的连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改变单纯以课程为基础设置实验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专业技能、综合训练、创新培养”三个层次的培养目标,将实践教学体系划分为“专业基础、专业综合、实践训练、科技创新”四个训练模块,使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得到连续不断、分层递进式的强化培养(大一、大二学年对应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教育,初步实现实践技能培养;大三、大四学年对应综合训练以及科技创新实践教育,强化专业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新的实践教学体系以课程实验为单元、课程组实验及课程设计为模块、课程组为系列、专业方向为系统,通讯网络为纽带。各实践环节体现在基础层(电路、电子、信号处理、微机原理、自动控制原理、计算机通信与网络、电力系统基础等)、提高层(相应的专业课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和研究与创新层(专业综合设计、毕业设计)三个层次,能完成电气工程学科的培养方案要求。体系包括了专业基础课程实验、专业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综合性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是一个贯穿大学四年的全程化实践教学方案。开设的实验在满足课程教学要求的同时,还按专业方向、学科方向及其发展形成系列和系统,学生通过系统的实验可体会到专业基础各门课程之间、专业课和基础课之间的关系与衔接,从单门课程、系列课程到专业方向,由点到线、由线成面、由面建体逐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更新实验内容和实验平台
依据模块化、系列化、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本着加强基础、整合资源、提升档次、增强活力、扩大开放、强化学科交叉融合的总体思路,在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中已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创新实验教学方法、更新实验教学内容,构建大型、综合性、设计性、开放型实验平台,全面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根据教学内容与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构建了特色鲜明的实验教学模式和多种实验教学方法、手段。
在实验教学内容上,构建体现“专业基础、专业综合、实践训练、科技创新”四个训练模块的实验平台,连续不断、分层递进式强化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注重学生已有知识体系和认知特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突出实践创新活动的导向性、趣味性、开放性及综合性,积极鼓励与引导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工作和校企合作,为学生的实践创新提供广阔的思考空间,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积极探索和努力培养优秀的新能源发电与控制领域的高级专门专业人才。
二、实验教学模式改革
1.推出立体化、开放性的实验教学模式
立体化表现在实验内容多层次,实验设置多模块,实验手段多样化。在以上体系中,既有简单的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使理论教学形象化,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又有难度较大的设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锻炼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主选择与实际能力相符的实验项目。
开放性表现在各实验室资源面向全校学生全方位开放,即实验内容、实验场所、实验时间的开放。近五年来,实验教学中心利用课内实验、课外实验、自拟实验、开放实验项目和创新性实验项目等形式实现了实验内容的开放;结合研究生助教和本科生助管制度,形成了实验室专职老师、专业教师、研究生、勤工助学本科生相结合的实验室指导与管理队伍,实现了实验场所和实验时间的开放。该实验教学模式在传统实验方法的基础上极大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促使学生创造性的思维与有效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自主实验与创新能力。
2.“教学、实践、科研三位一体,互动、互促”的闭环机制
依托南京邮电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和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建设,通过科学研究提升水平、壮大实力、促进教学;科研成果与研究工作为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水平提升提供源泉;丰富的各级各类科研项目为实践创新活动提供了选题背景,为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真题真做提供保障;学生在创新实践与助研过程中激发兴趣、锻炼能力;教师在理论教学、创新实践指导中不断发现问题,并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过程。通过教学相长、实践创新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实现了以科研提升教学、通过教学指导实践、实践深化科研的三位一体、相辅相成、协调共赢的人才培养机制,走出了“教学、实践、科研互动、互促、同步相长”的特色之路。
3.虚拟仿真与类工业化系统相结合的实验教学
采用了仿真验证与实体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在江苏省智能电网信息工程综合训练中心现有实验基础上,充分依托校企合作实验资源,已建设成三个虚拟仿真实验子平台:可再生能源并网控制虚拟仿真平台、微电网运行控制虚拟仿真平台和电动汽车与电网互动虚拟仿真平台。学生基于实验室提供的仿真平台,采用仿真工具搭建虚拟实验对象,验证实验原理,熟悉实验过程;根据仿真实验结果,完成对基于物理实验平台的实体对象的实验操作。
实验教学中心自主开发设计建成的电气信息综合实验系统,以高性能DSP为控制核心,以大功率电力电子变换装置、大功率三联交流机组、二联直流无刷电动机组为控制对象,配有各种测量仪表、转矩转速传感器及显示仪。以工业以太网为基础,通过配置上位机即可完成组网,构成工业电气DCS系统,通过预先设定的通信协议实现远程监视与控制。
三、实验教学改革成效
实验中心先后获江苏省教育厅批准成立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分别为自动化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智能电网信息工程综合训练中心、通信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通信与信息处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其中省级“自动化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因网评成绩优异被作为优秀示范代表确定为实地考察验收对象,并取得了网上评议和实地考察双优秀的佳绩。将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整合在一起,构建了自动化、电子信息、仪器、电气4个专业类资源融合的实验教学中心支撑体系,实现了场地、设备、师资力量的共享。
近年来,产生了一批优秀的教学研究成果,“学做合一、研创结合,自动化创新人才“闭环”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获得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以生为本,创新管理,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本科教学管理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获得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和“嵌入式系统及应用”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自动控制原理”教学团队获校级、省级优秀教学团队。我院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2010年机器人创新实践基地荣获江苏省教科系统“工人先锋号”;“基于机器人创新活动构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获南京邮电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依托实验教学中心以及大学生创新活动基地,近三年来共获得校级重点和省级STITP创新项目近100项,学生依托实验教学中心在国际、全国、省级各类主题竞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四、结论
电气类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进一步促进了产学研紧密结合,提升了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构建了满足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软硬件平台,促进了实践教学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为高水平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利条件。
毕业设计是本科学习的最后一个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它既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本理论和专业理论进行设计的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如何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激发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是每一个教师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一、毕业设计存在的诸多问题
虽然毕业设计可以提高学生总结专业知识的能力和综合素质,但就目前完成情况来看仍有诸多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有以下几点。
(一)选题存在盲目性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首先由指导教师给出备选课题,然后由学生依据学习特长、研究兴趣以及客观条件,与指导教师共同商量后确定课题。但现实情况是,虽然经过三年基础知识和专业课程的学习,大多数学生并未形成自己的研究创新点,在选题时表现得非常盲目。
(二)指导角色缺失
经过三年的学习,学生对基础理论有所掌握,但并未系统地综合运用。因此,有些学生看到课题感到无所适从,不知如何开始。因此,学生从方案制订、实验安排到研究内容就只能听命于教师,学生组织和处理事情的能力并未得到改善。
(三)论文质量欠佳
由于实验场地和设备的不足,限制了毕业论文的质量。此外,考研的学生将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考试准备中;找工作的学生为了在限定时间内找到好工作,就把写毕业论文的任务放到了从属位置;还有些已找到工作的学生,其用人单位要求提前上岗,致使这些学生无暇顾及毕业论文。
(四)答辩水平不高
在答辩过程中,学生普遍表现为知识面狭窄和语言表达能力不强。具体表现为:有些学生回答不出与论文专业知识相关的问题,即使有学生能说出有新意的观点,但却不能说清楚新在何处。
二、改革毕业设计过程, 培养创新能力
围绕如何在指导中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能力,我们经过对近些年工作中对每个环节的不断总结,建立起一套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
(一)选择能激发学生研究兴趣和发挥学生创新意识的课题
选题是毕业设计过程的第一个环节,也是具有战略指导意义的一环,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毕业设计能否顺利完成,对培养学生独立获取新知识起着关键作用。好的选题能充分发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师要选择富有科学性、新颖性和创造性的课题,使创新意识的培养贯穿于毕业设计的全过程。
(二)建立学科指导小组,实行联合监督指导
这种做法增加了学科指导工作统筹协调的灵活性,优化了学科小组内教师资源的合理分配,杜绝了因个别指导教师临时出差而发生其学生无教师指导的现象。实行学科指导小组后,学生不仅对自己的课题比较熟悉,对其他学生的课题也有所了解,这有利于学生将设计过程中萌发出的创新的火花融合到毕业设计中去。
(三)建立定期交流和报告制度
为降低外部因素和实验条件对论文质量的影响,在学生选题初期就明确应完成的内容和任务,使学生对自己将要完成的题目有较好的认识和预期设想。建立每周师生见面讨论交流的制度, 全程监控设计进度,教师随时掌握学生的毕业设计进展情况;每两周学科指导小组的教师进行一次交流,针对学生毕业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展开讨论,给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四)建立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毕业设计评价体系
毕业设计成果验收、毕业设计答辩以及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时,创新性都占有很高的比例。学生对某些设计内容或某些概念论述进行了创新或对前人的工作有所改进或突破, 就应获得较好的成绩。这种评分办法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学生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充分发挥其个性优势;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时代对具有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人才的要求。
(五)建立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学生科研激励措施
目前大部分学生对科研缺乏认识,没有形成一定的科研意识。因此,我们拟采取以下措施激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首先,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这样既能让学生形成科研的基本概念, 又能提高学生的科研水平与学习水平;其次,学校可以将教师指导学生从事科研的工作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研究挂钩,即如果学生发表了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优秀作品,那么可计入导师的科研分;再次,学报应开辟学生论文专栏,鼓励学生积极投稿,开展学生科研创新能力评价。
(六)造就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
要在毕业设计工作中开展创新意识教育,教师必须首先成为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高校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多角度、多空间的发散性思维,激发学生对于获取新知识的欲望,启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思路。因此,全面提高和增强教师的综合素质,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因为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导力量,教师本身必须与时俱进,具备很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其次,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师不仅要具备宽厚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再次,要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只有拥有较强科研能力,教师才能将其所在领域最前沿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才能将新的科研方法传授给学生;最后,还需提高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扎实的治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作风会对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小结
本文针对本科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情况展开讨论,重点讨论了本科毕业设计过程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并对本科毕业设计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论述,并进一步给出了相应的建议措施。
参考文献:
[1]李志科.本科毕业设计过程中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3(14).
在创新创业驱动型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国家综合实力提升的第一生产力,而人才是科学技术发展必须依赖的第一资源。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责任非常重大,使命非常艰巨。站在这个关键性结合点上看,大学传统的象牙塔发展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时展的迫切要求和大学自身发展的诉求。大学走出象牙塔,创新办学理念和发展模式,积极同政府科研机构、工业企业进行跨界协同创新,推动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是经济社会发展对大学变革的新期待,也是大学自身进化发展的新趋势。
党的十报告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教育部、财政部出台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简称“2011计划”),重在大学的体制机制改革,重在推动大学内部以及外部力量之间创新要素的融合发展,形成“多元、融合、动态、持续”的协同创新模式与机制。事实上,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科教兴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两大战略,始终贯穿着一条清晰的脉络,那就是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提升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在科技政策的联合推动下,我国大学与工业企业、政府研发机构协同创新的耦合程度如何?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是否逐渐呈现出优化发展的良好态势?在大数据时代,回答这些问题需要基于大量数据的量化分析,而不能依赖模糊的直觉和经验。本研究试图采用三螺旋互信息算法,从历史发展的纵向维度,定量测度我国大学与工业企业、大学与政府研发机构进行跨界协同创新的互动性、耦合性,分析诊断潜在的结构性问题,探索我国推进协同创新、优化体制机制的着力点。
一、三螺旋算法
“2011计划”明确提出,要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大力推进高等学校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际社会的深度融合。这与以往一直提的“产学研一体化”、“官产学研用一体化”的线性思维模式不同。“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政府”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模式是一种非线性思维模式,强调的是协同创新主体之间的立体性、深层性互动与循环发展关系。因此,协同创新必然要建立在机构之间跨越组织边界的知识流动和知识溢出基础之上。亨利・埃茨科威兹和雷德斯多夫提出的大学一产业一政府相互作用的“三螺旋”组织结构模型是对跨边界协同创新的最好诠释。
为定量测度大学-产业-政府协同创新的耦合性问题,我们采用Leydesdofff以互信息为基础提出的TH算法(Triple Helix Algorithm)作为研究工具,并利用自动化运算程序――th4.exe计量研究结果。TH算法是根据仙农(Shannon)信息熵、Abramson三维互信息转接量的定义提出的,公式为:
TUIG=HU+HI+HG-HUI-HUG-HIG+HUIG
其中,U、I、G分别代表大学、工业企业和政府研发机构。TUIG为三维信息转接量,HU+HI-HUI=TUI为二维信息转接量。HU=-∑UP(U)logP(U)为变量U的信息熵,HUI=-∑U∑IP(UI)log(PUI)为二维分布的信息熵。公式中对数取以2为底,信息熵的单位为比特(bit)。本研究中,为使计量结果便于比较分析,我们用毫比特(mbit)作为单位。
三维信息转接量TUIG和二维信息转接量TUI、TUG、TIG是衡量大学、工业企业和政府研发机构三者之间或两两之间交互作用强弱性的指示器。TUIG为负值时,表示三维协同创新关系存在,值越小,表示三者之间协同创新的耦合性越强,相互依赖程度越高,协同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越好;TUI、TUG、TIG为正值,值越大,表示两两之间关联性越高、耦合性越强。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指示器并不是用来测度知识产出或经济产出,而是用来测度三维或两维协同创新的结构性条件,以折射出是否建构起高效有序的协同创新运行机制。
二、数据来源与计量
TH算法对协同创新耦合效应的度量,是通过合作论文或专利这个窗口来考察系统或机构之间相互作用的强弱。合作论文或专利并不是一个完美的指标,仅仅是机构之间合作关系的冰山一角,却被广泛地用来表示机构之间的动态合作关系。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开发的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的SCI-E(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数据库。为纵向考察我国大学开展协同创新的发展轨迹,我们对1998-2013年间我国发表的论文文献进行逐年检索与保存。至少包含一个中国作者机构信息的文献共有1291297条,其中作者机构信息清晰的有效数据为1245037条。
为完成作者机构信息的计量工作,我们编制了一个专用程序,对U、I、G、UI、UG、IG和UIG的数量分别进行计量。U、I、G分别表示一条记录中至少有一个作者来自大学、工业企业和政府研发机构的数量,UI、UG、IG表示两两之间协作的数量,UIG表示三者之间协作的数量。编制专用程序时,我们将包含UNIV或COLL缩写的归到U类,包含CORP、LTD、INC、SA或AG等缩写的归到I类,包含NATL、NAZL、GOVT、HOSP、CNRS、EUROPEAN、ACAD、INRA等缩写的归到G类。专用程序根据TH算法运行程序th4.exe的要求,同时生成data.txt文件,记录下我们保存的每一条数据的作者机构信息情况。按大学-产业-政府的顺序,文件形式如下:“id1”,“1”,“1”,“0”。“1”表示有,“0”表示没有。依此类推,id2,id3……最后,将data.txt文件输入th4.exe程序,计算出熵值和信息转接量各值(HU、HI、HG,HUI、HUG、HIG,TUI、TUG、TIG,TUIG)。
三、结果分析
(一)我国大学开展协同创新的科研成果产出分析
通过文献计量,表1详细地呈现出大学跨界协同创新的科研成果产出情况。16年间,大学发表的SCI文章数量增长最显著。1998年,至少有一个来自大学的作者发表的科技论文(U计量)数量约占全国发表科技论文总数的68%;到2013年,这个百分比已经超过90%。大学已成为我国科学研究的重要阵地,大学的科研水平基本上反映了我国的科研水平状况。这与1998年以来国家启动的“985”工程和“211”工程紧密相关。这两项工程不仅开启了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而且激发了大学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推进科学研究工作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据《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3》统计,我国研发经费稳居世界第3位,研发人员居世界首位,SCI论文数居世界第2位,高被引论文数居世界第4位,科技论文产出呈现出量质齐升的向好局面。
然而,与基础科研的辉煌成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在许多领域缺乏自主创新技术和精密设备,关键技术受制于人。这种鲜明的反差警示我们,科研经费的大量投入、创新人才的集聚以及科研成果的大量积蓄与技术的革新、技术的产业化、新型产业的培育以及生产力的提升之间绝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更不是自然的类推进步过程。从科学研究到技术产品化、商品化和产业化的循环发展,往往要经历一个难以跨越的“死亡之谷”。搭建跨越“死亡之谷”的桥梁,需要大学、工业企业与政府科研机构共同推进跨界协同创新,在有形的界面组织机构推动和无形的文化价值融合方面相互作用,建立起机构之间的对话关系、反馈循环关系和深度协作关系。表1显示,我国跨越组织边界的协同创新比例失调。大学与政府研发机构的协作相对频繁,1998-2013年间呈现出明显的增长态势;而大学与工业企业的协作太少。例如,2013年大学168955篇,而其中与工业企业协作完成的论文仅有4443篇。这意味着大学发表的大量科技论文更多地注重基础理论研究或理论应用研究,也意味着我国工业企业对基础研发的重视度和参与度严重不够,抑制了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二)大学与工业企业、政府研发机构的双边协同创新关系分析
表2中,TUG、TIG和TUI为二维信息转接量,是两两之间双边协同创新耦合依赖程度的指示器。从横向看,表示大学与政府研发机构耦合性的二维信息转接量TUG很大,而表示大学与工业企业、工业企业与政府研发机构之间耦合性的二维信息转接量TUI和TIG非常小。这种格局突出暴露了我国大学与工业企业协同创新关系松散的问题:一方面,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工业企业对基础研发的投入与产出缺位,多数企业更依赖加工和仿制,长期处于国际技术竞争产业链和创新链的低端;另一方面,作为国家创新体系重要生力军的大学和政府研发机构,其不合理的科研考核体系强化了科研人员体制内追求论文和专利数量的习惯,削弱了科研人员体制外“用”技术的能力。
在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中,毕业设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也是理工科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重要过渡阶段。自2014年起,“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多校联合毕业设计”在高等学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支持和鼓励下,不断推进和发展,在青岛理工大学、北京建筑大学、天津城建大学、山东建筑大学、吉林建筑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六所北方院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多校联合毕业设计模式实践过程中,探索出了一些经验,但同时问题也不断显露出来,制约着联合毕业设计进一步发展,所以针对联合毕业设计模式的总结和思考尤为重要。
一、本科生联合毕业设计模式改革
以参加联合毕设的青岛理工大学为例,该校自动化工程学院在2015年首次参加联合毕设,对于学生的选择都是学院指定,没有通过学生申报和筛选,所以学生的覆盖面和积极性相对差些。在第二年的教学改革方案中该院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多校联合毕业设计经过学生自由申报,学院筛选的方式,通过这样的方式每年除了遴选出若干优秀大四学生参加本年度的多校联合毕业设计,还鼓励大三的学生提前参与到多校联合毕业设计当中去。采取这种方式的联合毕业设计既可保证完成专业培养计划,又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既可使学生在毕业设计阶段能够接触更多的工程实际课题,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工程设计、科学研究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确保多校联合毕业设计选题的高质量和创新性
本科生毕业设计题目的选择和确定,是毕业设计工作成功与否的第一步,毕业设计题目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到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毕业设计题目可以来自企业,也可以合作开发。但是,对于建筑电气及智能化专业这种工程应用类专业,毕业设计题目一定要保证具有一定的工程技术背景和创新性。在确定联合毕业设计题目后,出题教师要及时与各校沟通,将学生论文题目及摘要大纲、建筑图纸等发给各校,以保证各校的指导教师及其学生对毕业设计课题足够了解。学生在联合毕业设计过程中,如有疑问可与出题教师进行及时的沟通,以便更好的完善联合毕业设计题目。因此,对联合毕业设计的题目进行仔细的分析和充分的探讨,尽早确定题目,保证题目的质量和数量,是多校联合毕业设计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三、建筑电气及智能化专业多校联合毕业设计评价体系的建立
如何评价这些参加多校联合毕业设计的学生的表现和成绩以及指导教师的工作成果,使之与本校毕业设计环节相吻合是至关重要。通过三年的联合毕设实践经验,我们建立了一套建筑电气及智能化专业多校联合毕业设计评价体系来衡量评价参与学生和指导教师。评价体系中针对学生的各项评价指标包括:开题汇报成绩、中期汇报成绩、最终答辩成绩、设计图纸质量、指导教师评价。针对指导教师的各项评价指标包括:是否为出题教师、出题质量、学生参与面和积极性、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成绩。
四、通过建筑电气及智能化专业多校联合毕业设计模式,促进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
我们通过对联合毕业设计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为建筑工程各专业的毕业设计找到了一个新的方向和思路。在学生毕业设计这一重要阶段,联合建筑电气及智能化专业相关学校,发挥群体智慧,使学生拓展视野,提高设计能力和专业合作能力,教学内容也得以丰富并完善,但同时也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新要求,通过持续的实践探索,更多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卓越工程师。
作者:刘胜荣 杨世忠 崔明辉 单位:青岛理工大学自动化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叶晓甦,曹宇薇,吴书霞,邹开.基于《华盛顿协议》的土建类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质量评价机制构建研究——以重庆大学为例[J].高等建筑教育,2016,(3).
[2]张绢,李雪莲,黄薇,史增录.面向“卓越计划”的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5).
1 计算机专业学生程序设计能力培养现状
程序设计能力是计算机专业学生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程序设计能力培养不仅包含技能培养,还包含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各高校从大一开始就开设了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以及后续一系列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然而,即使各高校设置了丰富的程序设计能力培养课程,学生的程序设计水平也没有得到大幅度提高。
当前软件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计算机专业学生找不到工作,这种局面的形成归因于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并未达到软件企业预期的要求。调查表明,企业新招聘员工中只有15%直接来自高校毕业生,而85%来自社会招聘,因为社会招聘人员动手能力强,入职后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程序设计能力层次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要胜任企业软件开发工作,至少需要100000行代码量;对于本科毕业生,至少需要有10000行代码量,而目前计算机专业大多数学生本科4年的代码量均在1000行,有的甚至更低。
1)程序设计类课程依然重教学,轻实践。理论教学依然是程序设计类课程的重点,理论学时多,实践学时少。教师花费大量时间进行语法、数据结构概念、算法理论讲解,因此也使得有针对性的实践太少,基于相关知识和理论的案例教学不足,学生很难将所学知识点和理论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2)实践环节枯燥,学生无法提高学习积极性。
在传统程序设计实践教学中,教师布置3~6道作业题,学生当堂完成,然后将代码以及运行结果截图打包上传到服务器,教师一一评阅。教师给出的习题往往直接针对课堂教学的知识点,无任何实际背景或故事情节,实验枯燥乏味,学生学习积极性无法提高。
3)学生多,教师少,教师无法逐个解答学生的问题。
在大学不断扩招的情形下,师生比进一步扩大。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无法一一发现和解答每个学生的问题。学生将作业代码和运行结果截图通过FTP上传至服务器,教师查看运行结果,由于学生多,教师无法逐个查看和运行学生代码,疲于应付,因而导致实践效果差。
4)实践能力评价方法单一。
目前的课程考核多采用笔试,学生的实践能力只能通过平时作业和实验进行主观性评价,难以激发学生自主训练实践能力的激情。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久而久之学生就失去了编程兴趣,同时也降低了后续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以致形成恶性循环,学生代码阅读量、代码编写量均得不到保证,程序设计能力自然无法提高。
为了提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高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文献[1]提出一种贯穿在系列课程中的程序设计能力培养方法,强调在一系列课程中持续不断地进行系统化训练,采用面向专业应用的分类教学,贯彻落实案例驱动、强化实训等教学方法。文献[2]初步将ACM模式应用到程序设计类课程实践教学中,使学生的编程能力和解题思维能力得到有效训练,教学效果显著提高。文献[3]也提出采用ACM竞赛形式的程序设计能力层次化培养模式。这些方法都是提高学生程序设计能力的有益尝试。
2 立体化程序设计能力培养模式
针对目前程序设计能力培养方面依然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我们借鉴国内外一流大学的经验,与学校、学院教学部门配合,探索并建立立体化程序设计能力培养方法。立体化程序设计能力培养方法如图1所示。
1)培养方法和过程。
在立体化程序设计能力培养方法中,教学活动仍然分为理论知识讲授与编程实践,但理论课不再以单纯介绍语法知识为主,而是以具体的程序案例分析为主,让学生从案例中掌握语法。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教师设计若干有趣的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会相关的语法知识与编程技巧。学生编写的程序代码全部通过安徽大学程序自动评判系统进行评判,学生只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不再局限在实践课堂内完成,令学生有了足够多的思考和动手编程时间。对于学生在编程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教师和ACM/ICPC队员及时进行在线细致辅导。在每次作业结束后,系统公布所有学生的解题代码,以供所有学生在线查看和评价。获得优秀评价的代码将在系统上公布,以便学生有机会进一步学习优秀代码,增加代码阅读量。
2)立体化程序设计能力培养特点。
(1)以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依托。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是学生接触的第一门程序设计类课程,其教学与实践对培养学生的编程兴趣和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并步入程序设计的殿堂。
(2)课堂教学以案例为中心。程序设计=算法+数据结构。在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摒弃单纯讲授语法的课堂教学方法,改之以程序案例为中心。在课程早期,案例以语法知识为主,逐步增加基本数据结构和算法。整个教学过程以案例分析为中心进行语法教学,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到基本的数据结构和算法。
(3)实践教学以问题求解为中心。在实践环节,教师通过设置有趣的故事和实际的问题,帮助学生在求解问题过程中掌握课堂上所学的语法知识、基本数据结构和算法。
(4)实践环节从课内延伸至课外。实践环节要求学生完成指定的编程题目。与传统实践环节不同,通过在线程序自动评判平台,学生所有的编程作业只需在教师规定的时间段内提交,学生既可以在实践课上完成,又可以利用课外时间完成课堂内没有完成的作业。将实践课延伸到课外的优点表现在:①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分析问题并最终通过编程解决问题;②实践题目数量适当增加,学生的代码量随之增加 ,充分的课外实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践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基础。
(5)经验丰富的ACM/ICPC队员参与程序设计实践环节辅导。ACM/ICPC队员经过长期的编程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编程经验,代码能力强,因此我们利用ACM/ICPC集训队的优势资源,实行“传帮带”机制,对于每个学生编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解答,有效提高学生的编程积极性。集训队学生优秀的编程水平对于低年级学生也是一种激励,可以进一步激发其编程热情,增加其向更高编程水平迈进的动力。
(6)学生作业采用自动化评判模式。学生提交的作业通过服务器自动评判给出程序的运行结果。自动评判模式对于编译错误,会直接给出编译出错位置和出错类型,方便学生自查;对于运行错误,包括结果错误和运行超时,则需要学生重新审查程序代码。服务器自动评判能够有效减轻教师批改作业压力,还可以大大提高实践教学效果。此外,服务器上保留了每个学生的做题细节,包括以往的代码、做题的数量、错误类型等信息,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做题的成就感和积极性。值得一提的是该自动评判平台不仅支持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还支持C++、Java、VB和Pascal语言,因而吸引了省内一些初中、高中学生进入该平台进行程序设计能力实践。
(7)优秀代码展示有助于增加学生代码阅读量。学生代码量包括代码编写量和代码阅读量。代码阅读量是提高编程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常常被忽视,通过教师评阅、学生互评等方式,可以筛选出优秀代码并加以展示。优秀代码主要指具有巧妙的算法、运行时间短、内存占用空间少、代码格式规整、符合标准编程风格的程序代码。展示优秀代码可以让学生有机会看到彼此对于同一道题目的多种解决方案,有效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积极提高学生的代码阅读量。这种相互的交流还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在提高学生编程能力的同时也提高创新能力。
与传统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程序设计能力培养主要依靠“教师一学生”这种二维扁平的实践教学模式不同,立体化程序设计能力培养方法以案例教学为中心进行教学,以问题驱动为中心进行编程实践,采用机器自动评判和学生互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生编程实践效果评价,在教师—ACM队员—学生之间建立一个跨越时间和空间的三维立体互动教学网络。这种教学方法将课内实践延伸至课外,将实验室实践延伸到实验室外,对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进行主客观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与即时反馈。
3 实施成效
通过一系列的研究与设计,我们构建了立体化的程序设计能力培养模式,在安徽大学自主研发的自动评判系统基础上增加了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实践模块。自2008年以来,学生通过该自动评判平台进行程序设计实践呈逐年增多趋势,多名学生参加了ACM/ICPC程序设计竞赛以及省级程序设计竞赛,获得各类奖励10余项,其中亚洲区邀请赛金奖2项、省级竞赛一等奖4项。实施该培养方法后,学生进行自主程序设计训练的积极性明显提高,目前在校生中程序代码量已经达到10000行的有200人左右,部分毕业学生直接进入腾讯、百度等企业工作,用人单位也对毕业生的编程能力普遍表示满意。安徽大学计算机专业学生2008—2012年提交代码量如图2所示。
该培养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还吸引了许多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程序设计技术。近年来,陆续有电子学院、自动化学院、数学学院、化学化工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和物理学院的学生参与到程序设计实践中,并且取得了不错的学习效果。例如,安徽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大学物理学院一名学生经过该平台实践后,积极参与ACM/ICPC程序设计竞赛,获得2010年ACM/ICPC亚洲区竞赛铜奖并于2012年成功考取复旦大学计算机专业研究生。
4 结语
强调师生互动、实践反馈、学生互动足立体化程序设计能力培养方法的关键,而利用案例教学与趣味实践是重要途径。实践证明,立体化程序设计能力培养方法在提高学生编程水平和算法能力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取得了显著成效。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注重教师与学生互动,探索更多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手段,不断提高学生编程素养和创新水平。
作者简介:祁鲲(1978-),女,山西襄汾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讲师;李慧(1976-),女,湖北随州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副教授。(北京 10019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教学改革立项项目(项目编号:2009JG1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H3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5-0154-02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全球化,对既有电气工程方面专业技能又有双语乃至多语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缺口日益扩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英语教学越发成为时代所需、社会发展所需。同时,专业英语不同于基础英语,它是大学英语的高级阶段,是以专业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在本专业领域运用英语语言能力的语言课。其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读、译能力,就是通过大量的专业英语阅读和翻译,使学生扩大专业词汇量,提高专业英语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在此基础上可对听、说、写进行必要的训练。[1]基于不同的应用场合,专业英语在词汇、词法、句法、修辞以及翻译要求等方面又不同于基础英语,有着基础英语教学无法取代的作用。
一、教学现状
师资方面。当前各类本科院校专业英语师资可分为两类:[2]一类为英语主导型教师,他们英语专业毕业,自身知识结构偏重英语语言,非语言专业知识多为技能型的或与日常生活比较接近的(如商务英语、旅游英语等),其非英语的专业素质较低;或者毕业后虽然经个人努力或进修等途径掌握了另一门非语言专业知识,但对该门非语言专业知识的掌握深度远远不够。专业素质的欠缺决定了他们的教学基于内容的深度不会太深。第二类为内容主导型教师,他们的情况与第一类正好相反,毕业于某一非英语学科专业,在专业知识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即专业素质很高;但是由于没有经过系统的英语语言学习,语言素质成为他们从事教学的主要障碍。他们能用汉语熟练地讲解专业学科知识,而改用英语授课却不再像使用汉语时那样熟练。由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性较强,我校该专业英语任课教师一般从专业教研室任课教师中选拔,属于上述第二类。由于英语教学经验欠缺,任课教师在教学中多采用英汉双语教学,内容局限于专业文献的阅读和翻译,课堂授课多采取传统的老师念、老师翻译、学生听的单一模式。同时由于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起步较晚,专业英语的使用教材为自编讲义,教材内容设置尚不成熟,选择合理的教材内容势在必行。
学生学习方面。由于专业英语是一门学时较少(36学时)的专业任选课,并且专业英语课程与四、六级英语考试关联度不大,因此很多学生对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学习的动力和压力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
为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改善教学效果,考虑从教学内容的合理设置和教学模式的多样化两方面进行积极探索。
二、教学内容探讨
教学内容的设置应紧密结合本专业特色。我校属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以电气工程为主,融信息、计算机以及控制技术为一体的宽口径专业。专业课的设置特点是强弱电结合、电力与电子技术结合、软件与硬件设备结合、元件与系统结合,侧重于电能的变换、合理使用、新能源开发及电机节能技术。专业特色是突出太阳能发电技术、电机节能技术、电气工程项目设计方面的能力培养。因此在教材内容的设置上应基于电气工程的基础课程,并突出新能源开发及电机节能技术的专业特色。
同时基于我校本专业特点,结合我校学生的具体情况,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英语教学目标定位如下:(1)阅读:了解专业英语的文体特点,具备一定的专业词汇量,能够根据不同需要对外文专业资料进行精读或快速阅读,获取所需信息,汲取相关知识。(2)翻译:能够借助词典翻译电气类英文原版书籍。(3)交流:具有一定的听、说能力,能够基本听懂电气专业方面的讲座,掌握其中心大意;能够讲出自己的学术思想,可以就专业知识进行简单交流。(4)写作: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能够完成英文简历、英文文章摘要、专业商务信函的撰写。其中,重点仍然是阅读和翻译能力的培养。交流和写作能力的培养需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逐步提高。
为实现以上教学目标,将课程分为8个单元,每个单元又分为词汇与课文、专业英语知识、练习3部分内容。在课文内容的选择方面,紧密结合我校该专业特色,从电路原理、电子技术、电机学、自动控制原理、微控制器原理、电力电子技术、新能源开发及电机节能技术等8个方面选择授课课文与词汇,力求突出覆盖面广、实用性强、特色鲜明、难易结合的特点。
专业英语知识讲授包括专业英语特点、专业英语阅读知识、专业英语翻译知识、专业英语写作方法4部分内容。专业英语有着许多不同于基础英语的特点,如常用词汇专业化、较多使用长句、修辞时态运用有限等,对这些专业英语特点的介绍将非常有利于学生对专业文献的学习和掌握。同时,专业文献的阅读和翻译能力的培养也是专业英语课程的重点,而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在专业英语阅读与翻译过程中,单个专业词汇的掌握程度相对较好,但对于整个英文句子与段落的翻译掌握得较差。常见的情况有简单将词对词直译、英文原文句子结构分析错误导致整个句子理解错误、译成中文句子不通顺等,难以达到对原文忠实、通顺的水平。为此,对专业英语阅读和翻译知识、技巧进行讲授、总结是非常有必要的。
练习包括词汇练习、翻译练习、课堂讨论、听力练习、写作练习5个方面,以词汇练习、翻译练习(句子和篇章的英译汉)为主,重点强调专业词汇和翻译知识的掌握。同时,每单元给出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讨论题目,供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听力练习的内容搜集自国外著名大学的公开课、探索频道等,教师提供音视频资料供学生练习但不做考核,学生可根据自身能力进行。写作练习在讲授完专业英语写作方法后给出。
三、教学模式探讨
专业英语文章专业性强,涉及专业知识、专业词汇较多,文章的内容相对枯燥。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在讲解过程中采用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老师翻译学生记录的填鸭式模式,往往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授课效果差强人意。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改善课堂教学效果,必须改革现有的传统教学方法,采取更多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首先应转换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淡化知识灌输者的角色,逐步担当起引导者、协调者的角色,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宽松的学习氛围,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
首先应加强学生对课程重要性的认识。要让学生认识到,掌握专业英语是了解国外学术及业内最新动态、掌握专业领域最新知识的基础,是学生进一步发展的一个平台。例如采用引导学生完成一份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电气类产品英文说明书的阅读与翻译,或者听一堂MIT公开课,或者写作一份英文简历等等方式,让学生切身体会到课程的重要性,进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尝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参与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等,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空间,在课堂上进行师生间、生生间有效的互动,对知识进行质疑、调查、探索、研究,创造一种积极向上的群体心理氛围。
参与式教学法是一种合作式的教学方法,要求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采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之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和上进的心态参与到学习中来,全身心地融入到教学情景,通过自己的积极参与,在宽松和自由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3]例如,教师在词汇学习之前给出相关内容常用专业词汇的中文术语,让学生通过课前预习给出这些词汇的英文表达、缩略语,甚至英文释义,通过该过程可以很好地加深词汇的记忆并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学习。在课文学习时,教师讲解句子的重点、难点,把最后的整句翻译留给学生完成,并以提问的方式进行互动。在完成练习或作业阶段,将学生提交的部分作业(译文)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显示,让全体学生参与批改、讨论,学生表现出了较高的积极性,能够积极分析别人的译文,发现翻译错误或不妥当的地方,群策群力,最后修改出比较好的译文,同时学生自身的翻译能力也得到了训练。
互动式教学法,就是通过营造多边互动的教学环境,在教学双方平等交流探讨的过程中,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进而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和探索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在课堂讨论中,可以很好地应用该教学法。按照座位就近原则,学生3-5人自由组成一个小组。教师抽出教材中的一段课文或者精心设计一个讨论题目,交由学生小组讨论,讨论结束后随机点出小组中的一名学生代表小组上讲台提交讨论成果,然后由教师和学生一起点评。互动式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得到充分体现。教师在这里不再是主讲者,而转变为课堂的管理者、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教师应尊重学生提问,鼓励学生积极大胆提问,并促使每名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避免只有个别能力强的学生参与,调动每一位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并给学生一个在公众场合表达自己的锻炼机会。互动式教学中应注意互动题目的精心设计。互动题目是教学互动得以开展的条件和基础,难度过高或者内容枯燥都难以激起学生的兴趣。题目可以不局限于课本内容,但应贴近学生所熟悉的专业课程背景,最好涉及相关课程知识的科技前沿或者实际生活应用。互动式教学法的良好开展能很好地活跃课堂气氛,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最后,在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应对考核方法进行改革。具体措施是提高平时成绩比例,既要有最后考试成绩,也要重视学生的平时表现。课堂回答问题情况、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讨论表现情况、课堂测试成绩等,都可作为最后成绩评定的重要项目。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可以更综合、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期末考试可以采用开卷形式进行,允许学生自备词典,这样更接近于将来的实际工作情况。
教学实践表明,上述教学方法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课堂学习氛围更加浓厚。
四、结语
专业英语是继大学基础英语之后,结合专业知识进一步提高英语水平的课程。专业英语的教学必须符合教学规律,需要科学设置专业英语教学内容,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英语的教学才刚刚起步,需要探讨的内容还很多,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与探索。
参考文献:
[1]张谦,郑玉丽.自动化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
2008,(8):1243,1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