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协调会发言稿大全11篇

时间:2022-01-31 13:07:55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协调会发言稿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协调会发言稿

篇(1)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2-0003-03

一、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辩证关系

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高等教育,需要高等教育为之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也能为高等教育提供更多的投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高等教育的办学水平和办学规模,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一)高等教育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1.高等教育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丰富的人才资

源。高素质人才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由于地缘优势的存在,高等教育可以为本区域内经济的发展优先培养所需人才,即该区域内的企业可以比其他区域优先得到人才。高校培养出大量的专业人才,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人力资本,区域引进这类人才,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如果有关政府和机构对高校进行必要的建设、管理、设备投资,高校就可以顺利地扩大招生规模和设置与社会生产相关的专业,与此同时,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人才不足的情况,从而为有效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增加后备力量。

2.高等教育科研成果拉动区域科技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科技进步,才能使区域经济产生更大的效益。高等教育的科研水平能够带动所在区域科研整体水平的提高,这也间接地对所在区域的经济产生影响。全球经济发展的演进历史告诉我们,只有注重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注重经济发展的转型,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高校作为一个区域内的知识发源地,能够推进并保持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3.高等教育影响社会分工体系。在信息时代的今

天,区域分工主要取决于人才和技术,高等教育及其带来的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对区域分工产生影响。首先,高等教育影响地区间的产业结构,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人力资本的积累规模和层次、技术的先进程度都会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选择。其次,高等教育影响不同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和发展,新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衰退是经济发展中不可避免的现实,而在这些产业交替过程中,高等教育的作用尤为重要。

(二)区域经济支撑和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

1.区域经济水平决定了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一个区域的经济状况影响对区域内高等教育的资金投入。高等教育属于地方管理,其办学经费的主要来源是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高等教育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地方政府必须负责高等教育的办学经费。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越好,就越有能力支持当地高等教育;反之,区域经济水平较低的地区,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必然低于经济发达地区。另外,区域经济状况决定居民的经济实力和投资结构,也决定着居民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水平。

2.区域经济的发展决定了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我国严峻的国情和竞争激烈的社会现实,要求高等教育的发展应该紧紧围绕社会的经济建设,并以此作为高校办学的最终目的。高校要向哪个方向发展、怎样发展,都应该以区域经济发展的标准和要求为中心,发展和创新管理方式要和区域的整体形势相适应。总之,区域经济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高校发展的方向、重点、规模、层次结构、学科种类等,高等教育的发展设计只有以区域经济的发展要求为标准,才能达到互利共存的目的。

3.区域经济发展关系到高校毕业生的未来发展前

景。区域经济水平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进而影响高等教育的再发展。调查显示,地区经济越发达,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就越高,二者呈正相关。这是由于区域经济发展越好,对人才的需求就越大,大学生就业的前景也就越好。因此,区域经济发展关系到高校毕业生的预期收益,而且影响家庭和个人对高等教育投资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到高等教育的发展。

二、安徽省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现状

(一)安徽省经济发展现状

从1978年至2011年,安徽省GDP逐年增长,经济发展态势良好。2011年,安徽省GDP达15110.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5%,在全国31个省份中,安徽省GDP增幅居全国第10位、中部六省第2位;人均GDP为25340元,比“十一五”末年增加4452元,比上年增长12.6%,连续八年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速度。全省从业人员达4120.9万人,比上年增加70.9万人。其中,第一产业增加15.3万人,第二产业增加22万人,第三产业增加33.6万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40640元,人口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2011年底达44.8%。全年进出口总额313.4亿美元,增长29.1%。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66.3亿美元,增长32.2%,高于全国增幅22.5个百分点[1]。

(二)安徽省高等教育发展现状

1998年至2011年,普通高校数量从34所增加到107所,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从3.5万人增加到27.3万人,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从10.5万人提升到91.2万人,这三项指标的增长速度均居全国前列。省属普通高校占地面积达到4964.3万平方米,图书4613.9万册,教学仪器设备值达36.2亿元,固定资产总值达到202.1亿元,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22.3%。与1998年相比,高校占地面积、校舍面积、固定资产总值、教学仪器设备总值、图书资料等办学资源增长了5倍多。省属普通高校专任教师由1.16万人增加到4.64人,全省普通高校师生比为1:17.95。高校布局结构和专业结构的调整也更加适应安徽省经济发展需要,本科专业点数所占的比例达66.1%,高职高专现设专业覆盖国民经济的类,电子、制造、材料、环保、旅游等与安徽省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应用类专业点比例达70%[2],办学质量不断提高,科研服务能力也逐步提升。

三、安徽省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

存在的问题

(一)高等教育发展规模滞后于区域经济发展速度

2011年安徽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22.3%,而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26.9%。“十一五”时期安徽高等教育制订了“双百工程”的战略计划,如今“双百工程”的目标已经基本实现,但是,一个拥有6700万人口的大省,一百所高校、一百万高校在校生的规模仍然偏小,还远远不足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民群众对于接受高等教育的期待。

(二)高等教育地区分布、科类结构制约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首先,安徽省高校的空间分布呈现出一种非均衡集中布局的状态。高校集中分布在合肥、蚌埠和芜湖三市,分布在其他地市的主要是师范院校或由师专升格为“学院”的高校,亳州、宣城两地尚无本科高校。这种不均衡的高等教育地区分布导致了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公平,不利于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并加大各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地区高等教育协调发展、以地方产业为支撑、为地方经济服务的需求相悖。

其次,学科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结构不匹配。近十年来,安徽省高校本科专业由121种241个专业点增加到195种1014个专业点,高职高专专业由212种404个专业点增加到342种2274个专业点[3],专业布点数虽有较大发展,但专业点主要集中在工学、理学、文学和管理学四大类。理工科和各类应用型学科专业仍然偏少,学科设置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情况。总的来说,现有的学科专业结构与安徽省经济社会结构的符合度不是很高,还不适应安徽省产业结构升级和就业市场的需求。

(三)高等教育科技成果转化不足,服务能力不强

安徽高校科研成果呈现出“成果多、转化少、推广难”的局面。十年来,安徽省高校科研成果与科研经费在数量上都取得了较大发展,每年科研项目超过3000项,但是多数都没有实现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很多高校尤其是省属高校没有产生重大的科技创新成果,据近期不完全统计,全省企业从安徽高校和科研机构引进或联合开发的科技成果仅占18%[4],这与高校日益完善的科研队伍和先进的科研设备极不相称。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和水平尚待提高。

(四)高等教育投资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

高等教育经费来源主要由财政性教育经费、社会捐资和集资办学经费、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学杂费、其他教育经费等构成。目前安徽省高等教育投资还没有形成一个健全的体系,经费来源比较单一,主要是由政府来提供,社会投资相对较少,其他辅助渠道还没有完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安徽属欠发达省份,财政对高等教育的支持能力相当有限,与发达省份相比差距甚大。近五年安徽省高校生均事业费和生均公用经费一直处于全国倒数前三位,2007年排在全国各省市的倒数第一。由于近几年高校扩招,基建投资需要导致各高校债务负担沉重(债务累计超过80亿元),加之安徽学生学费收费标准过低,严重制约了高校的健康发展,阻碍了经济的全面进步。

四、安徽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一)高等教育要根据现有经济水平,适度超前发展

安徽现已有普通高校107所,但校均规模为8000人左右,达不到应有的规模效益。因此,应着力提高规模过小高校的规模水平,达到规模效益,从而提高现有高教资源存量的效率。要继续实施“双百工程”,并着力加以巩固、充实、完善、提高,每个市应至少拥有1所公办普通本科高校,力争到201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8%,到2020年,高等教育规模主要指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进入全国前列[5]。

(二)优化高等教育结构,适应安徽经济发展需要

1.科类结构调整。要加强理工农科类本科院校的建设,除加强现有理工类本科高校建设外,应选择几所位于工业产业集中的城市、教学科研基础条件好、理工科学科专业具有优势的地方学院,逐步改造成为理工类学院。除加强安徽农业大学建设外,在皖北地区选择一市的现有本科学院,改造转型为农科类学院。利用区位和资源优势,在黄山市增加建设1所旅游职业技术学院,使之成为安徽旅游产业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基地。

2.学科专业结构优化。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趋势是区域高等教育专业结构的主要决定因素。因此,要提高安徽省区域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必须紧贴安徽省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趋势,优化高校的专业结构。加快理工科学科建设与发展,增设工科本科专业,包括针对安徽省经济发展与新兴产业需要增设国家教育部公布的专业目录之外的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专业。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专业应巩固提高传统优势学科专业,加强经济、法学、管理以及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等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和发展,相对集中优势资源,加强重点高校的重点学科专业建设,形成高水平、有特色的学科发展基地。

3.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优化。区域经济的发展要求优化高等教育布局结构。经济发展越快,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就越大,教育事业发展就越快,从而打破原有教育结构,形成教育区域结构的新布局。安徽省高校多数集中在合肥、芜湖、蚌埠三市,无论是高教资源还是经济资源都过分集中在皖南经济带,这种布局不利于安徽省整个区域社会的和谐发展。优化安徽高校的布局结构,鼓励各地区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需求,开展各种类型和层次的教育,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为本区域经济服务,同时间接地提高了就业率,缓冲了就业压力,促进安徽区域经济与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

(三)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1.加强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是提升高校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前提。目前安徽高校科研创新团队极其缺乏,应继续加强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加快实施“皖江学者”计划,并纳入安徽省人才强省发展规划[6]。从国内外引进招聘高层次教学科研创新“领军”人才,发挥其高校创新团队的骨干作用,高职院校要大力引进“双师型”教学科研人才,并建立相应的运行机制和保障措施,以保证创新团队稳定健康发展,使其充分发挥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囊团和思想库作用。

2.推进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是安徽经济以创新驱动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高校科研服务社会、提高成果转化率、贡献率的载体。安徽“十二五”时期要加快推进沿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建设,依托合肥、芜湖等市已建或待建的自主创新平台,在合肥、芜湖、蚌埠三市及沿江城市带地区的高校发展产学研战略联盟,与当地政府、企业合作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创新平台,使创新平台成为高校教师科研实验基地、研究生培养实习基地,培养有知识、善创新、能动手的高层次科研人才和创业人才。

3.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成果转化是科研人员从事科学技术研发的直接动力。要加强高校与政府、企业和社会的联系,促进科学研究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应鼓励和支持高校以科技成果为资本创办科技企业,创办一些高科技产业集团和上市公司。完善大学科技园的孵化功能及支撑和服务体系,加大推广转化力度,充分调动科研人员进行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当地高校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当地企业,针对企业技术创新的需要有目的地开展科研攻关工作,实现技术发明的“订单式”生产,不断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

(四)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提供资金保障

安徽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全国总体态势一样,是在投入不足的条件下进行的。高教规模大幅扩张后,出现生均经费不足、生师比不合理、高校负债率高等一系列问题。为扭转这一状况,安徽必须切实加大对高校的财政保障力度,引导社会投入增长,化解高校债务负担。

1.加大公共财政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在我国现行高等教育投入体制下,中央、地方各级政府和各部委在内的财政拨款是高等教育投资的主要渠道来源。安徽应统筹教育经费,逐步加大高等教育专项经费投入,调整、优化教育经费支出的比例结构,合理确定财政性高等教育经费占整个教育经费的比例。

2.引导社会资源对高等教育的投入。高等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是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改革的方向,要坚持这一改革方向,积极引导社会资源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应创新财政、税务、基金和奖励制度,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投资高教和捐资助学;充分运用财政、金融、信贷等手段提高教育融资能力,通过利用政府债券资金、争取更多的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民间的外资贷款和赠款、置换老校区等措施,加快高校的基本建设;盘活现有高等教育资源,有效缓解高校办学经费短缺的压力。

参考文献:

[1]安徽省统计局数据.http:///xxgk/

XxgkWeb/index.aspx.

[2]凌宏彬,范伟军,梁祥君.强化服务职能助推安徽崛起

――进一步推进安徽省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报

告[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8,(6).

[3]李和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着力提升高等教育

发展水平――安徽省普通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调研报告

[R].2008.

[4]凌岚.浅析安徽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及对策[J].安

徽农业大学学报,2011,(5).

[5]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安徽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

篇(2)

发展中的中小企业、个体户,扩大再生产时缺少启动资金和流动资金,是制约民营经济长足发展的首要问题。个体私营经济在发展壮大过程中,经常遇到的突出问题,就是资金周转不灵,尤其是在企业、生产、经营发展的紧要关头,流动资金、储备资金不足,往往使即将成功的一桩生意或一次很好的发展机遇付之东流。私营企业主刘玉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座谈学习讨论会上深有感触地说,我在2006年同浙江某企业签订一个合同,因为这个品牌市场前景看好,因此要做的人非常多,我将前期50万元汇过去后,对方要求再付10万元的商标使用保护金,我多方筹措无果,无奈放弃了这桩生意,最后证实这个品牌市场销路顺畅,营业额一路飚升,所有商目前都获得了较大效益。如果当时能从银行贷款10万,依据经营状况我将10个月内如数还清。他说的是一个典型的由于资金不足制约私营企业经营发展的实例。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项调查走访时,又进行了深入了解,发现资金缺乏是困扰私营经济发展普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为了帮助私营企业尽快解决这一难题,**个私协、协会党总支落实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专门组织召开了部分企业代表、个体商户代表、赤峰市邮政储蓄银行领导参加的三方座谈会,讨论的主要议题就是:如何为中小企业和个体户提供贷款支持。通过座谈讨论,最后达成了为中小企业和个体户办理1-10万元的(一年期)小额贷款意向,办理形式有两种,一是三名个体户或者私营企业互相担保(也叫联保);二是有两名公职人员(即有固定收入的企事业单位人员均可无需提供固定资产抵押)担保,对信用好的企业和个体户给予免一个月利息的奖励。这样一来大大激发了私营企业和个体商户投资创业的积极性和热情,对辖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有力的助推作用。

二、房屋租赁费(包括好处费)过高使经营者几乎无利可图,是制约经济发展的又一主要问题。

据初步调查统计,目前在**辖区内的经营者当中,90%以上商户使用的经营场所都是租用他人的门面房,自己有房屋从事经营的商户不到总数的10%。由此可见,房屋租赁市场是一个比较大的市场,而且目前这个市场基本上是处于无人管理状态。由于租赁房屋要收取费用,甚至是收取一笔数额相对较大的费用,因此很多商户感觉难以承受。为了增加利润,到目前为止,除少数出租房户办理了合法经营手续、照常纳税外,大部分房屋租赁户无合法经营手续,造成了房屋租赁市场无章可循的混乱局面。

上述两个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该如何去解决,还有待于有关部门共同商讨、研究,单靠某一个部门去解决,目前难以解决。我们的想法是,作为一个议题,有政府和相关部门共同出台一部政策法规,来规范、监督、管理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市场,使房贷市场逐步走向规范化、合理化,为广大经营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经营发展的空间。

三、无大型企业或劳动密集型企业,促使众多中小企业涉足流通领域,是制约经济发展的又一突出问题。

在赤峰地区,人们常说的一句话便是,我们用的一张纸、一个螺丝钉,都是外地生产的,赤峰几乎没有生产加工型企业。近年来

,从赤峰物流行业来看,该行业现在越来越红火,就以头道街北市场为例,每天物流运转车辆上百台,运送货物几千吨,几乎都是从外地发往赤峰的货。小到一支笔,大到工程机械、汽车、冰箱彩电,基本都是从外地流通进来的。这一现象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外地的经济发展,却使赤峰的经济产生了滞后。因此,多上一些生产、加工型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劳动密集型),对于赤峰地区经济的发展会有众多好处。主要表现为:

一是可以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大型劳动密集型生产企业,能实现很多人就业,是减轻流通领域经营人员过多压力的一个有效途径。这样,将流通领域人员分流到其他领域,可为流通领域始终保持有序竞争、合理规范的经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篇(3)

(1)生产经营整体保持平稳增长

2013年,全省机械行业共有规模以上企业3133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115.82亿元,居全国机械行业第八位,同比增长24.43%;实现利润总额588.89亿元,居全国第九位,同比增长19.37%;实现利税总额912.21亿元,居全国第九位,同比增长26.58%。根据一系列数据显示,我省机械行业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

作为机械行业龙头企业的东风汽车公司产销超过年初预期,超过历史最好水平,超过全国汽车平均水平。2013年,东风汽车公司销售汽车353.5万辆,继续稳居行业第二,同比增长14.8%,综合市场占有率16%。其中,在湖北产销汽车157.7万辆和160.1万辆,约占全省汽车产销量的95%以上,分别增长9.6%和12.1%。

(2)专用汽车发展情况

湖北作为我国三大传统汽车产业基地(上海、吉林、湖北)之一,在我国汽车工业特别是在商用车载货车领域占有重要地位。随州市作为湖北省汽车工业总体布局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城市,已发展成为全国知名的专用汽车生产基地,2007年被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命名为“中国专用汽车之都”,专用汽车发展前景广阔。同时,我省的专用汽车行业也存在产能过剩、核心技术缺失、行业标准不成熟等诸多问题。

(3)出口保持较快增长

2013年,全省机械设备出口44.08亿美元,同比增长7.8%,占机电出口总额的43.0%,占比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出口额净增长3.2亿美元:机械设备出口额占全省外贸出口总额的19.3%,占比同比下降了1.8个百分点,在全省主要出口商品中位居第一。

(4)企业向西发展的意愿

湖北机械行业企业向西发展的意愿并不十分强烈,主要原因是:一是我省机械行业出口主要以零部件为主,生产规模普遍不大,产品竞争力有限,向外扩展能力有限;二是缺乏对中亚、俄罗斯及东欧市场以及投资环境等情况的了解;三是目前我国新疆等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滞后,生产要素供给能力有限,劳务成本较高,将极大地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

(5)机械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省机械行业仍普遍存在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能普遍过剩、利润率不高、成本控制乏力、技术创新不足、专业技术人才缺乏、资金紧张等问题。

在向西开拓海外市场方面,机械企业也普遍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首先,在开拓海外市场方面,业内企业的理念还是较为滞后。大部分出口企业没有明确的,或者说系统的出口规划。基本上都是以定单为指向的,哪里有定单,哪里就有市场,把市场当成实验场。出口以后,企业也缺乏对市场的跟踪调查,产品也很少会有适应性改进。其次,产品的同质化导致同行业间产生不同程度的恶性竞争,互相打价格战,导致利润空间下降。第三,营销体系还是不完善,经过我们调查,只有极少数企业在一些主要市场有一些销售中心,或者服务网点,95%以上的企业或者95%以上的网点是通过当地商的网络进行销售和提供售后服务,很难为当地消费者提供到位的服务,也不利于企业及时掌握当地市场的反馈信息。

面对的上述问题,笔者认为我省应抢抓国家大力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战略机遇期,积极开拓向西市场,提升我省机械产品在中亚、俄罗斯及东欧等国的市场占有率;加大境外投资力度,加强技术合作,转移过剩产能,实现机械行业的科学发展。

2.“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对我国机械行业的市场需求分析

(1)中亚

中亚各国的机电、汽车市场缺口很大,需求较旺盛。中亚国家的机电产品严重落后,需要更新换代。由于多数中亚国家机械制造、电子产品基本上是空白,价廉物美的机电产品在此供不应求。不过,对机械产品的品种,中亚5国有其各自的需求特点。在汽车品种方面,哈萨克斯坦对自卸车需求大,因为当地的基础建设多。吉尔吉斯斯坦主要对载货车和油罐车有需求。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对厢式货车的需求较多,它们将车辆做成标准的集装箱车辆,在中国和本国之间从事运输。另外,农用机械在中亚国家的需求量很大,现在他们农耕使用的农用汽车、联合收获机、割晒机等工具,很多都是严重老化超期使用,不但噪音大并且耗油量惊人,更重要的是很多配件已经采购不到了,机器一旦出问题就基本报废了。此外,与很多中国用户有一分钱花一分钱的习惯不同,中亚国家的用户更倾向于贷款,这也是金融危机后当地政府限制贷款导致用户购买力骤降、出口下跌的重要原因。

(3)俄罗斯

俄罗斯对汽车行业的需求不断上升,但其需求有以下几大特点:一是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以及获取银行贷款日益便捷,俄居民消费需求重心向高档化转移,形成了对高价位车的稳定需求。其次,俄罗斯对汽车的技术质量认证越来越严苛,比如商用车出口俄罗斯须达到55项质量标准认证。随着中国出口俄罗斯的汽车数量剧增,俄罗斯汽车质量认证中心对中国汽车的认证要求越来越高,获取认证将越来越困难,其费用也将会攀升。第三,由于俄罗斯独特的道路条件及严寒的气候特点,对汽车所使用的材料都有特殊要求。第四,俄罗斯人的体形普遍高大,对汽车的外观设计也有不同的要求。

(4)东欧诸国

中东欧国家自身有基础雄厚的汽车产业,中东欧市场在汽车认证和法规方面的门槛很高,中国车企产品在技术上难以达标,导致我国整车的出口国主要集中在北非和中东地区,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基本没有出口。目前,东欧消费者对机械产品的需求特点主要有:稳定的质量及良好的维修服务体系、比同质量本土产品更低廉的价格、时尚的外观等等。最近,山东的农业机械在东欧市场反应较好,这也从侧面告诉我们,农用机械在中东欧有一定市场。

3.对我省机械行业向西拓展的建议

推进我省机械类企业向西发展要实现三个方面的转变:第一,将产品出口政策由贸易导向转向投资导向转变,鼓励企业将市场发展理念由单一产品出口转变为产品、技术、资本相结合;第二,引导企业从单纯进出口产品,向营销型企业转变,在出口产品的同时,配合好各项服务及品牌推广;第三,售后服务主题机构从依赖进口商营销网络,逐渐向自建服务体系转变。

1、探索西进发展的战略路径

建议相关部门制定机械行业整体西进发展的战略规划,对行业整体西进进行统一、有效的协调和规范指引。

2、引导企业做好向西市场的基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