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大二下学期学习计划大全11篇

时间:2022-02-23 10:52:08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大二下学期学习计划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大二下学期学习计划

篇(1)

近年来,为了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创新性人才,高等教育一直在不断改革,其中一项重大改革即为按照大类招生的培养措施。大类招生,顾名思义就是学生进校后,要求低年级的新生进校时不分专业,经过基础平台学习后,高年级学生由学校根据本人意愿、专业兴趣、就业方向和社会需要等实际情况,进行中期专业分流。广东部分高校也纷纷实行大类招生,2010年华南师范大学按大类招生的学院扩大到10个,考生报考时按大类填报,入学后前阶段按大类学习,后阶段进行专业培养;华南农业大学09年部分专业也实行大类招生,如法学专业省内招生200人,大三时分到经济法、刑事法、民商事法3个方向学习;我校广东商学院在管理类和金融类自2008年也分别进行大类招生,如工商管理学院在2008年招生682人,2009年招生864人,分别在大二下学期分流到市场营销、工商管理、人力资源和物流管理四大专业。在此我就我校管理类大类招生的班级管理和团学工作开展的改革和创新进行讨论。

一、大类招生给我校班级管理和团学工作的开展带来的问题

(一)分专业后学生对新班级概念淡薄,辅导员对新学生熟悉程度降低。

首先,学生进入大学,通过军训、上课、班级同学联谊等活动,对第一次组成的班级有着强烈的亲切感。经过一年半的大学生活,同学们通过长时间的接触与交往,互相帮助,互相了解,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因此班集体有着较强的集体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可分专业后,原先的班集体全部解散,重新组合,很多学生开始对新的班级感到陌生,甚至反感,大多数学生上课都感觉在上选修课,对同学之间相互不了解,也不想去了解,开展班级集体活动较难,导致新的专业班级缺少班级凝聚力,班级的概念十分淡薄,出现管理上的脱节。

其次,我校实行“2+2”办学模式,分本部和三水校区。大一大二学生在三水校区,大三大四在本部。大类招生的学生在大二下学期分专业,而宿舍暂时不分,同寝室学生之间都上不同的专业课,相互之间作息时间不同,同学们之间的沟通相对减少,容易产生矛盾。到大三回到本部,寝室安排重新打乱分配,同寝的同学之间需要再一次磨合,刚开始可能导致部分寝室关系紧张。此外,还有班委的重新设置。由于分班后必然要再一次组建新的班委,而班委的选举需要公认的群众基础,选出来的班委同样需要时间来树立威信,且新班委需要重新熟悉新同学,工作起来难免出现问题,不能令人信服的班委是不可能创造一个有凝聚力的班级的。

再次,辅导员是学生进入大学后接触的第一位老师,经常深入课堂和宿舍与学生交流,能较好地开展工作。重新分专业后,新任的辅导员对学生的熟悉程度大大降低,本来已基本了解每个学生的成长经历、个性、特长、家庭情况,但分班后新任辅导员不得不重新熟悉班级的学生。特别是到了大二下学期,绝大部分学生已经比较适应大学生活,平日彼此交流的机会不多,这将导致新辅导员对每个学生的了解程度大打折扣,增大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反过来,学生对新辅导员的熟悉、了解到适应也有一个过程,在新班级组建的期间很可能学生不愿意主动找新任辅导员谈心,导致班级的日常管理活动更加难以开展。这样重新组合的专业班级很难成为一个真正的集体,在学生学习交流、互相帮助等方面效果不够理想。[1]

(二)缺乏专业的指导,学生重选专业仍存在盲目性,管理难度加大。

学生进入我校以后,经过一年半的基础课加小部分专业课的学习,将重新选择具体专业。在重选专业的过程中,由于在三水校区只有管理教师,各专业教师上完课即回本部,对学生在专业上指导和管理不够,导致学生对学校缺乏归属感,加上师长们都在本部,在重选专业上也往往容易道听途说,以师长们的选择为标准、以就业为导向对相对优势专业趋之若鹜,而不愿意选择其他专业。这将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即成绩好的学生集中在一个专业,而成绩差且贪玩厌学的问题学生集中到相对劣势专业。这将不利于学校的学科建设与发展,也不利于学生培养,同时更加大了大类招生后学生的管理难度。

(三)专业分流给团学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

在团学工作的开展上,由于我校实行“2+2”办学模式,低年级学生缺乏高年级学生的指导,加上大二下学期分专业后,学生相互间不熟悉,使得团学工作更加雪上加霜。另外,大二学生带领的团委学生会缺乏工作经验,缺乏与广大学生充分联系、交流和沟通的渠道,导致开展的活动缺乏吸引力,容易走入以比赛代替活动、以热闹代替实效、以一点代替全面的怪圈。而且面对转大类、专业分流,学生教学课程和考试安排紧凑,学生学习压力大,强度高,致力于团学活动的精力有限。[2]

二、大类招生背景下班级管理和团学工作的创新开展

(一)网上网下沟通相结合使班级和团学工作能更好地开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对于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班级管理和团学工作方面的问题可以通过网上网下班级加以解决。在我院利用手机飞信和QQ的占到学生的90%以上,在这种情况下,辅导员和班级成员充分利用新媒介的优势,以网络为主要“阵地”,开辟自由地发表自己意见与见解的新天地,并且学生之间也能直接与他人进行沟通。创造性地营造班级新文化,塑造班级新形象,从而促进班级建设和学生的成长。充分利用学院的网页,开辟班级和团学工作专项页面,吸引学生对班级和学院团学工作的关注。辅导员除了参与其中,同时每个新班安排一名学生为网络信息员,每个星期负责将QQ群、飞信、博客等网上学生较为关心的热点问题和学生们的建议进行收集汇总,及时向辅导员汇报,便于辅导员更加了解把握学生的动态,使今后开展的活动能够贴近学生,贴近实际,吸引更多学生参与班级和团学的活动。凭借新媒介的运用,使单向教育变为一种双向的平等交流,使分流后班级管理和团学工作的开展得到很大成效。[1]

另外,我校辅导员全面地利用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如中华上下五千年公司为我校开发的学生诚信系统。这系统保存了学生的基本信息、家庭信息、奖助学金信息等,从系统中了解学生的成长历程。同时,通过举办“家长委员会”等活动,经常与家长联系,对学生情况更深入了解。对于一些问题学生,便于知晓其特殊情况,以便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帮助。

(二)实施导师制以弥补专业指导与管理的不足。

我院为管理类院系,共四个专业,学生通过一年半的基础学习,对我院的四个专业仍不尽了解。同时,由于辅导员与学生主要从思想政治上进行交流,对专业等问题涉及较浅。为了让大一新生能更好地了解各专业,同时能从学习上更加关心学生,我院针对此情况实行相应的导师制。所谓导师制就是要求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我院每个大类班各配备一名导师引导性地帮助解决学习方面的问题,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导师根据学生特长、个性和志向,指导学生合理安排选课计划和学习进程;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潜能和特点,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和指导。学生通过导师的引导,能够在分流专业时更加明确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进行学习。重选专业后,各专业老师重新担任各专业班的导师,介绍专业前沿信息和发展趋势,引导学生热爱专业。实施导师制可以为实现学生个性化培养创造条件,有利于学生选专业和个性发展,从而更好地实施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创新团学活动形式,开展卓有成效的品牌活动。

大二学生虽然面临分专业的压力,但毕竟刚经历大一,仍保持较大的热情。这就要求我们的团学工作应充分利用他们的这一特点开展活动,营造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成长氛围。在团学工作上充分调动大二学生的积极性,使分专业后的学生通过团学活动锻炼自我,学会与新的伙伴形成新的合作关系。如开展“品牌策划推广大赛”的团学活动,该活动由一个或几个专业班组成各自品牌的“公司”,分为策划部、市场部、财务部等几个部门分工协作,开展各项策划推广工作,包括整个大赛的策划书、广告DV的构思和拍摄、PPT的制作、立体宣传等。通过加强品牌活动,学生能培养兴趣,提高文化素养,完善知识结构,在活动中加强沟通,增强集体荣誉感。

总之,大类招生学生的管理工作目前还处于探索和改革阶段,需要教学和管理工作者进行不断的探索,不断的完善,找出适合大类招生培养模式的管理运行机制。

篇(2)

大学时期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他们较多接触社会、政治、个人前途等问题的敏感时期。在这个阶段,他们的行为和形态有着明显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已不可能完全服从班主任老师的安排,在面对一些矛盾、冲突、困难和问题时,他们的思想、情绪又往往容易发生变化。针对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的状况,一方面正面教育和引导,并将教育引导作用贯穿整个学生生活的始终,另一方面要区别不同学生的情况,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大一的新生刚刚进入大学,还没完全摆脱高中生的状态,需要几个月乃至一个学期的转型期。这个时期对于学生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中国的高中教育,很多地方都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片面的追求升学率,往往忽略了对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许多学生都养成了需要人监督才能学习的习惯,自控能力差。大学的学习氛围与高中不一样,完全靠个人的主动学习,一切靠自觉。然而正是因为大学里没有人督促学生去学习,部分学生开始茫然不知所措,自己无法或者不会给自己制定学习计划。有些学生能意识到这一点,他们会主动找老师或者高年级的师兄讨教学习经验,这样的学生往往落后一段时间后会很快赶上来。但是还有部分同学会自我放松,开始迟到逃课,最后有些便沉溺于电脑游戏了。因此,大一下是逃课玩游戏的高发期,这个时候班主任应该及时掌握学生的动态,要经常去学生宿舍了解情况。针对这样的情况,一个强有力的班干部队伍是必要的。大一如果树立了学生良好的集体意识和强烈的时间观念,那么以后开展班级活动就会得心应手。对于转型时间较长学习落后的学生,我们会主动找他们谈心,帮助他们分析学习目的,安排学习计划,找高年级的师兄给他们传授学习生活经验。事实证明这些方法得到的效果很好,很多学生都明白了大学生活应该如何度过。开始有些后进的学生后来都赶上来了成为尖子生。对于采用了上述方法成效不大的学生,我们分析了他们学习落后的原因。

篇(3)

大学时期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他们较多接触社会、政治、个人前途等问题的敏感时期。在这个阶段,他们的行为和形态有着明显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已不可能完全服从班主任老师的安排,在面对一些矛盾、冲突、困难和问题时,他们的思想、情绪又往往容易发生变化。针对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的状况,一方面正面教育和引导,并将教育引导作用贯穿整个学生生活的始终,另一方面要区别不同学生的情况,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大一的新生刚刚进入大学,还没完全摆脱高中生的状态,需要几个月乃至一个学期的转型期。这个时期对于学生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中国的高中教育,很多地方都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片面的追求升学率,往往忽略了对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许多学生都养成了需要人监督才能学习的习惯,自控能力差。大学的学习氛围与高中不一样,完全靠个人的主动学习,一切靠自觉。然而正是因为大学里没有人督促学生去学习,部分学生开始茫然不知所措,自己无法或者不会给自己制定学习计划。有些学生能意识到这一点,他们会主动找老师或者高年级的师兄讨教学习经验,这样的学生往往落后一段时间后会很快赶上来。但是还有部分同学会自我放松,开始迟到逃课,最后有些便沉溺于电脑游戏了。因此,大一下是逃课玩游戏的高发期,这个时候班主任应该及时掌握学生的动态,要经常去学生宿舍了解情况。针对这样的情况,一个强有力的班干部队伍是必要的。大一如果树立了学生良好的集体意识和强烈的时间观念,那么以后开展班级活动就会得心应手。对于转型时间较长学习落后的学生,我们会主动找他们谈心,帮助他们分析学习目的,安排学习计划,找高年级的师兄给他们传授学习生活经验。事实证明这些方法得到的效果很好,很多学生都明白了大学生活应该如何度过。开始有些后进的学生后来都赶上来了成为尖子生。对于采用了上述方法成效不大的学生,我们分析了他们学习落后的原因。总结一下不外乎几点:专业兴趣差、旷课,玩电脑游戏。针对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的同学,我们及时聘请一些老教授给他们介绍专业发展前景,给他们树立专业信心,并强调打好基础重要性。大一大二的时候,旷课现象较严重的主要是公共课,比如数学、普通物理、英语等。现在的学生个性意识很强烈,他们认为老师讲的不合口味,听课不如自己看。如果学生自学能力强,学习成绩优秀,某门课让他自己安排也未尝不可。但对于成绩差的学生,他们可能几次课听不懂就对该课程丧失信心,除了鼓励他们外,还不能给他们任何理由,一定要求他们到课听讲,否则,他们一旦掉下一大截,就难以赶上。大三开始进入专业课的学习,到课率也需要狠抓。

篇(4)

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兴起于20世纪初的美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20世纪末开始在我国各高校中推广。目前全国各高校以各种形式全面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这是职业教育的一大进步。尤其是对于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来说,既是就业形势的需要,又是学生发展的需求。但刚刚起步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似乎进入了一段瓶颈时期。如何让这个“舶来品”真正在中国高等教育中扎根,充分发挥出它的作用——近年来,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也同很多高等院校一样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

一、目前国内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本土化的理论指导,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

由于中西方社会价值、社会体制,以及择业环境的不同①,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直接引用西方的理论进行教学实践,总感到矛盾重重,力不从心。本土化理论的缺失,直接影响到教材的编写和测量工具的应用等基本教育工具的本土化,自然导致理论和实践出现了脱节的现象。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专业力量不足,教育水平参差不齐。

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迫于实施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中的指示,即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公共课列入教学计划。有的学校在还没有做好充足准备的情况下,匆匆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有的学校上课的老师以学生工作者兼职为主,甚至有的老师根本没有进行任何相关专业的培训。有的只是在原有的就业指导课中增加了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没有进行系统的教育指导。另外,有的学校还出现了教师孤军作战的现象,主要原因是职业生涯规划是新生学科,上上下下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和了解不足,得不到足够的理解和重视,导致人、财、物迟迟无法满足实际的需求。

(三)学生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

1.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淡薄。大多数学生在上大学之前没有进行过任何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更没有听说过。从他们填报高考志愿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在高三之前没有为填报哪所学校、选择哪个专业做出任何行动,生涯决策方式以听从父母、朋友、老师的意见为主,很少有学生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他们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几乎是空白。因此,加强学生的规划意识尤为重要。

2.职业生涯规划的准备性良莠不齐。有的学生积极渴望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完全可以自主学习,生涯准备性很高;而有的学生还根本不愿意接受职业生涯规划,认识不到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生涯准备性较低。有的学生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但是学习的主动性差,有的学生则积极响应,但不得法。目前,很多高校常使用“大锅饭式”的教学,显然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

3.进行自我与环境探索的行动自主性不强。职业生涯规划的最终目的是采取具体的行动,实现职业生涯目标,实现自我发展。但是,在一项本科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中显示,“常常会通过互联网了解就业信息”的选项,选择完全符合的仅占11.7%,不符合的占44.1%;在“会主动锻炼自己以培养社交能力”的选项中,完全符合只占了22%。②因此,在进行自我与环境探索的实践环节,最好有一只推手,督促学生行动起来。

二、以生为本,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践

(一)从大学生活入手,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相对于职业生涯,学生更关注眼前的大学生活;相对于未来是否幸福,学生更关注现在是否幸福;相对于大道理,学生更喜欢小故事。根据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该从学生的身边事,从规划大学生活开始。2010年,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面向大一学生开设《学业发展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其中第一单元觉知与承诺部分由“大学学习与职业发展”和“认识职业生涯规划”两方面内容4学时构成。在“你对本课程哪些内容印象深刻”的调查选项中,有43.2%的学生选择了“大学学习与职业发展”这一内容。

另外,在班主任的工作职能中增加职业生涯指导的相关内容。班主任老师有指导学生制订大学学习计划,并督促其行动的责任。

(二)从学生需求出发,分阶段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1.大一上学期开设《学业发展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新生刚到学校对大学生活充满期待,对未来也充满了幻想。在这个时候,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树立正确的学习观,职业价值观最合适不过。帮助学生解决在大学“想做什么”“该做什么”“怎么做”的需要。在教学中,启发学生理清学业发展、职业发展与自我实现的关系,从最为现实的角度讲解规划的意义,鼓励学生从大学生活开始做起,让学生树立追求职业目标的信心。这一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标让学生建立自主规划意识,掌握常用的职业生涯规划步骤及方法。

2.大一下学期与大二上学期,参与自主学习和体验工作环境的实践活动。这一阶段的学生,学习生活趋于稳定,他们有更多的精力去体验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同时,他们在自主学习和实践时,也一定会有很多问题需要及时解决。因此,学院除了有丰富的职业技能和专业技能的实践活动外,还利用校企合作,给学生提供校外实训的机会,安排学生一个月左右时间在企业参与与专业相关的工作,亲身体验未来工作可能的环境和内容。另外,为了满足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方面的咨询需求,目前学院共培养了全球职业生涯规划师7名,职业指导师14名,助理职业指导师6名,他们分别在各自的院系部门负责职业指导的辅导工作。

在这一阶段的职业生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和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指导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自我和了解工作环境。

3.大二下学期,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由于大三上学期,绝大部分学生将真正走入职场,开始就业实习生活,与此同时学生还面临出国、升学、创业等方向的选择。这一阶段的学生需要为职业生涯做最后的准备,既紧张又兴奋。《就业指导》课的开设,指导学生分析当下的社会环境和就业形势借此帮助学生做最后的职业方向选择,同时为笔试、面试做必要的准备,还可以帮助学生调整心态,正确面对挫折和困难。

这一阶段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目标是面临多种抉择,帮助学生确定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给予学生具体实用的就业信息和就业技巧的指导。

大三学年学生在企业实习时期,辅导员、班主任及各院系部门的职业指导老师承担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辅导任务。

学院以生为本,从学生的实际和心理需求出发,以大学生活规划为基点,分阶段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对规划意识的排斥和目标意识的淡薄问题,尤其是分阶段全程实施教育指导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自主性不强的问题得到解决。

三、未来三年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构想

(一)进一步扩充专业的师资队伍,建立全程跟踪的研究机制,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二)加强实践教学的系统性。将典型的实践活动更加系统地进行规划并做细致的统筹安排,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实践活动在学生中的影响力。

(三)丰富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辅导形式,从以“大锅饭”为主的辅导,逐渐增加如团体辅导、个体咨询等更为个性化的辅导形式。

注释:

①张玉新.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本土化问题的探讨.出国与就业,2010.12:59-60.

②童卫丰,朱慧.基于“学生发展”理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思想教育研究,2012,7(7):100-103.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1-0033-02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正在由学历社会向能力社会发展,社会上的用人观念也在转变,创新与实践结合的综合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人才标准的重要方面。[1]这对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很高要求。而目前的状况是,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大学生普遍存在着自主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薄弱、动手实践能力不足、创新意识不强的问题。加上中小学阶段的培养方式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教师的依赖性过强,还普遍存在“只知道教过的内容,学了却不会用”的现象。为了适应社会快速发展对知识更新、岗位转换等各方面的需求。就要求当代大学生必须在成长的过程中学会自主学习并进行终身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养成创新意识,抓住条件不断加强动手能力培养。因此,在高等教育阶段,如何对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各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认真思考和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自主学习及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理论

自主学习是以建构主义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发展而来的。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自主学习能力的概念进行了界定。[2]其中一个角度把自主学习界定为三种能力:进行客观的、评判性反思的能力,做出决策的能力,以及采取独立行动的能力。对自主学习能力的构成,研究认为主要应包括学习者的元认知能力,如计划组织、自我指导、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能力,运用客观资源的能力及自主学习过程中动机、态度、自我效能感等心理特征。

如果将学生的学习活动分为三个阶段,在学习之前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做到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结束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那么他的学习就是自主的。[2]这样的方式会大大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美国近些年教育改革中最具活力的就是对建构教学理论的研究与实践,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实践性、创造性和社会性,其核心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在做中学。其对我们探索有效的自主学习人才培养途径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创新实践能力则是对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知识的驾驭和运用能力。[3]要求有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人格。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改变传统的学与教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

1.刚入大学时学习目标不明确,自学方向把握不准

笔者经过对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大一新生以班级为单位采样调查发现,绝大部分学生不明确自己上大学的目的和意义,他们只是觉得经过十几年的中小学教育,完成了一个阶段性目标,考上了大学。经调研发现新生大部分专业选择不是自己选的而是由父母、亲戚代选的,或接受专业调剂来到学校后对所学专业完全不了解。

虽然新生入学后经过了专业教育、专业认知实践,但是在很短的时间里,基于新入学大学生对专业理解的原有空白状态,很难形成直观印象。紧接着就进入大学的学生生活,但是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没有真正进入应有的状态。经过三四个月的暑假彻底防松,几乎把学习扔到了一边,而面对大学一年级入学时校园的课外文化、社团活动,加上年青人的情感交错,致使突然脱离父母和中学老师视野的这一群体很难准确把握好自己的学习方向。

2.传统教学模式占主要地位,学生自主学习很难形成强意识

传统教学模式还占主要地位,教师仍然是课堂教学的主角,主要职责是备好课、顺利完成授课任务,由于授课学时的不断减少,而授课内容还是一个刚性任务,致使不少教师课堂上只能“满堂灌”,再加上受教学经验的影响,教学方法也不一定得当,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忽视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创造性学习及教学效果等问题。就学生来说,普遍缺乏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学习上的事情习惯让老师包办,上课依赖教师的讲解,课后被动应付老师布置的作业,在自主学习课外知识、发展兴趣、培养能力、进行科学研究等方面自主性差,意识淡薄。

3.学校学院十分重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

学校学院两级十分重视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做了大量的实质工作,包括课程改革、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等。以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来说,形成了院级、校级、北京市甚至全国多个级别多个项目的竞赛机制,还组织立项北京市本科生科技计划,在教师配备、经费投入等多个方面都给予了良好的条件。但在学生当中却并没有积极发展起来。从参与面上来说,只有少部分学生参加,有时甚至多个项目都是那少数几个学生在参加,覆盖面很小。从参与学生构成来说,主要是大二下学期和大三上学期的学生,究其原因主要是低年级学生还不清楚在干什么,而高年级学生则由于考研和出国等安排,时间和精力不能满足。

4.受环境和客观条件限制,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实践环境没有良性运行

近些年,随着教学经费的大力投入,学校在教学硬件平台的建设方面有了飞速发展,但是受到空间场地的限制,相对于班级人数较多的现状,教室、实验室、图书馆可用于学生活动学习面积等教学条件十分有限,很难满足大部分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需求。另外,师资队伍相对来说也严重不足,不能满足充分开展自主学习教学的要求,选修课的开设仍然是教学计划执行,难以满足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及未来需要的选课要求。开放实验、课外科技活动等是很好的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的方式,但是只能小范围开展,否则教师课时多、班级学生数额大,对于开展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指导、过程性检查评估带来了一定困难,教师难以应付超负荷的工作量,教学质量不可能得到保障。

三、提升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实践能力的方法

1.抓好入学教育,促使新生明确大学学习目的,建立自主学习全体意识

上大学不是只为了考取研究生、出国或工作,入学教育要使学生深刻思考并认识到自己将来不管是在什么行业、什么岗位都应该能够胜任自己想做的工作,进而促使其做好自己的人生和职业生涯规划。

对此可以通过入学教育、专业认知、主题班会等形式,由班主任、辅导员主持邀请学长甚至已毕业学长开展专题研讨,让刚入学的大学生在认识大学生活各方面与中学不同的情况下,建立自主学习全体意识。

2.专业早介入,导向学生自主规划大学学习四年计划

目前大部分学校培养计划仍然是在学生普遍不了解专业内涵的情况下开展并完成了大一及大二的基础课教学。基本上学生不知道学习学得是什么、学了为什么、学了对将来有什么用,故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无法导向其学习自主性。

对此,尽可能让学生早些介入本专业,了解自己将来能干什么、现阶段需要储备什么。基于现有条件,可以采取开放实验、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科技竞赛、专业教师科研项目转化教学等形式,依托实验室资源,充分调动专职教师积极性,以为学生服务的姿态辅助大一新生及早认识专业内涵,并给所指导学生第一个课题,让其自主规划大学学习四年计划。

3.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导向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强意识

自主学习模式下,教师不再是主导者,而成为学生获取知识,进行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帮助者,教师作用主要体现在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的机制上,成功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挖掘出每个学生的潜能,并给予学生主动性学习适当的指导。自主学习中,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的主动建构者,他们对学习过程、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有自和自我管理权,并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负责。

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形成宽松和谐的教育氛围。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环境,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4.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品质与习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有所获

对不同层次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动力,进而使学生学有所获。

对此采用严格管理与合理的自主学习计划结合,锻炼学生学习意志,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对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并要求其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

5.改进教学方法、掌握学习策略,教学生学会学习

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在讲授方法上,多采用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任务教学法、讨论法、实验法、实践锻炼法等,指导学生形成主动学习动机。并指导学生共同讨论,解决问题。

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过程中坚持学生自己能做的事教师不要做,学生能够自己学会的教师不要多讲,引导学生采取能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策略,如主动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合作学习等。

6.组织好课内实验、课外实践,让学生学有所用,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在开展好课内实验的同时,组织好课外实践的开展。比如开放实验,让学生从项目的角度,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不同年级的学生从不同的切入点完成不同难度的项目任务。选题可以从科研成果转化或联合企业需求,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知识结构状态和不足。

另外可由专任教师组织学生积极合理参加各种级别的学科竞赛,使学生的专项技能得到提升,所学知识得到转化,让学生感觉到学有所用。

7.转变评价方法、实施过程评价,调动学生日常学习积极性

逐步实施评价主体互动化,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过程动态化。使考核与评价对学生学习产生直接的影响,对日常学习起到导向作用。如平时成绩要客观计入课程总成绩,学生必然会认真对待整个过程,每次完成作业后,都会进行自我检查、评价和补救。调动了学生日常学习积极性。

四、结束语

大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只有清楚把握目前学生学习现状,找出影响培养效果的各方面主客观原因,才可以借助国内外相关理论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与实践。总体来讲,大学生这两方面的能力培养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合作,在先进理念的指导下,按照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运用科学的培养方法与途径,去不断实践与创新,使得培养的大学生能够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篇(6)

一、前言

现代高校工程训练中心是培养学生设计、加工等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基地,是由传统的金工实习基地或校办工厂传承下来,即在普通的机加工和材料成形加工车间基础上,通过增加机械基础训练模块、数控加工模块、CAD/CAE/CAM/CAPP模块、先进材料成型(成形)模块、逆向设计及快速成型模块、机电一体化模块、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等,形成了一个综合性、实践性、创新性为一体的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近年来,通过投入大量财力和物力,不断完善设备规模和先进设备的购置以及实习实训教学条件的改善,特别是多媒体和网络教学的引入、管理人员的素质培养,满足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也为工程训练中心实习实训教学改革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开放式教学打破了传统的知识技能灌输型教学,是以学生为本,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为辅助,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学会学习,并在此过程中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注重学生岗位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开放式教学的重点在于开放,即学习不再固定时间、空间和内容,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创新思想,在指导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制定大学期间的学习计划,根据计划预约时间和空间、教师和设备等完成学习。这种教学模式能最大化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开放式实验实训教学模式是通过建立资源配置合理与共享的开放式实验实训中心,学生自由组合形成学习和科研团队,并配备相应的指导老师,在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的前提下,自主选定内容,有针对性地完成实验实训,培养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同时扩展了学生的个性创造空间。提倡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岗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搭建高等教育和企业人才需求的桥梁,符合国家对应用型本科创新性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工程训练中心传统的实习实训存在的问题

(一)实习实训内容陈旧,与社会需求脱节,无法满足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要求

机械设计与自动化本科专业开设的实训课程主要包括:金工实习、机械设计实验实训、电加工实验实训、机械制造工艺实训、模具岗位实验实训、数控编程及操作实训等。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由于资金投入和教学模式转型等问题,实验设备陈旧,部分实验内容已是现代制造工业淘汰的内容,实践环节现代科技含量低,不符合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教学模式单一,学生缺乏实验实训的兴趣,无法满足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

传统的实验实训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主体,而学生则被动地接受知识和技能。这种教学多采用注入式,其实习实训课题的选择、加工工艺路线的制定和仪器设备的选择等概由教师指定或者按照任务书和指导书进行,实验实训时学生只需按规定的步骤机械地操作即可。比如在机械设计实训中,实验实训任务书给定设计题目为齿轮减速器,设计步骤按照实验实训指导书来进行,学生在设计时只需按照给定公式计算,再依葫芦画瓢选择相应的带传动、电动机、轴、轴承等。这种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因此丧失了实验实训的兴趣,无法满足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

(三)管理落后,设备资源利用率低

对于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一是原有师资力量较薄弱,专职实习实训指导教师岗位少,专业水平不高,部分实习实训由专任教师兼职指导;先进设备培训机制不完善,部分新进设备出现长期空闲的问题;实验室管理混乱,实习实训设备无专人负责,日常维护和管理存在较大问题。二是按照教学计划安排的实习实训时间较为集中,加上设备资源和指导教师较少,考虑安全因素,部分同学真正动手机会较少。相反,一些设备每年大部分时间空闲,造成非人为使用损耗和失效,设备资源利用率低。

(四)教学效果评价机制不合理,学生学习兴趣缺乏

教学评价体系能帮助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专业技能掌握情况。目前,工程训练中心开设的很多实验实训缺乏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学生是否掌握该项技能无从知晓,不能因材施教。部分实验实训内容安排在理论课程中,缺乏有效的评价体系,学生也感到无所适从。大部分实习实训课程设置为专业选修课,课时较少,教学考核为合格或不合格。学生无论从考研究生或评奖学金角度,对实习实训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而指导老师因实习实训设备少、学生多,对很多走过场的学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造成学生对实习实训缺乏兴趣,实践动手能力得不到锻炼,导致人才培养质量的下降。

三、工程训练中心开放式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建立

(一)基于开放式教学模式,建立以项目驱动任务为导向的实验实训体系

以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为例,机械设计及自动化本科专业划分为几个方向,包括机械制造、机电一体化、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等。根据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将实验实训模块化,根据岗位需求和开放式教学模式对相应的实验实训内容做出适当的调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适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要求。

开放式的教学体系,一是在时间上开放。工程训练中心在工作时间内全方位开放,学生可先在网上查看仪器设备的使用空闲情况,然后根据自己的课余时间和学习情况,预约设备使用时间和指导老师,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实验实训内容。二是在空间上开放。有些实验项目,比如CAD/CAE/CAM实训等,并不一定在工程训练中心完成,学生可用自己的电脑在宿舍完成后提交给老师;另外一些实训内容,比如设备操作规范、实习实训指导书等实验前的准备内容、实习实训报告、课后思考等相关资料,指导教师可挂在网上,学生在实验前下载预习和实验实训后完成并提交,教师可直接在网上查看后评定成绩。三是内容上开放。对于机械类专业来说,工程性较强,需要完成的实习实训内容非常多,可采用项目驱动为导向,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为目标,打破传统的单一的实习实训模式,建立适合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开放性教学体系。

对于模具方向来说,核心技能为冲压和塑料模具的设计与制造,可围绕这条主线,以项目驱动为导向,科学合理安排实习实训内容。学生可从大二学期开始,指导教师将一个相对独立的任务项目交予学生独立完成,从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到完成后的评价,都由学生具体负责,教师起到咨询、指导与解答疑难的作用,通过项目的实地进行, 要使所有学生能够了解和把握完成项目的每一环节的基本要求与整个过程的重点难点。这样,学生毕业后能很快适应社会和企业,成为独当一面的人才。如塑料模具的设计,教师指定或学生自行寻找身边的塑料零件,完成此零件的模具设计和主要成型零部件的加工,如图1所示:

(二)基于开放式教学模式,建立以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的实验实训体系

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的实验实训教学体系主要包括:一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保持一致,结合社会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实验实训能力要求,调整实验实训课程的逻辑结构体系,建立以用人单位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二是实验实训课程开设以学生为主体,并体现以学生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技能兴趣,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适时调整。

例如,机械设计与自动化本科专业(模具方向)的培养目标是学生能够完成与模具相关的设计、研发、维护、调试等工作,根据岗位需求,建立如图2所示的实训体系,且都能在工程训练中心完成。学生可从大二下学期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学习能力,自主选定题目,自由组成团队,制定实验实训计划,到大四上学期完成所有与模具相关的实验实训内容。这样既实现了开放式实训教学的目的,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社会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要求。

图2 基于模具专业岗位能力需求的实习实训体系

(三)建立开放式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提供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平台

建立开放式的大学生创新基地的目的,是要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以及动手能力,调动全院师生投身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推动大学生科技活动蓬勃发展,促进学院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在工程训练中心内建立开放式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包括一个学生科研活动室,并同时划拨一定经费用于实验基地建设,购买相关仪器、工具等设备,配备指导老师,规范管理。创新基地将以良好的创业氛围、一流的创新服务,为大学生创新活动的开展提供平台,为社会培养复合型、创造型人才。大学生创新基地将建成创新创业人才的成长基地、制度创新的试验基地。

创新基地建立后,定期举办校级活动和比赛,如技能型比赛(机床操作、CAD制图等)和创新型比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工业产品造型设计大赛等),形成比赛机制,在全校营造创新能力培养的氛围,调动学生投身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并为全国性创新比赛选拔人才。2013年我院机械工程训练中心组织参加全国高校机械创新设计大赛,2项获得广西区一等奖,并获得中南地区一等奖和二等奖各一项;2014年共推荐8件作品参加高校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部获奖,其中1等奖和2等级各3项,还有一件作品获得全国赛2等奖。通过比赛,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参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兴趣。

(四)研究开发开放式实验实训教学管理平台,科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工程训练中心是对学生进行相关专业岗位技术技能培训与鉴定的实践教学单位,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条件之一,其教学基础设施与工作状况直接反映学校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了完全模拟真实环境的训练场所,使广大学生能适应未来的工作环境,熟练掌握工作流程,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如何应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工程训练中心的应用效果,使训练中心的软、硬件基础设施达到期望的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现在众多的实验实训设备、机房、教学、学分等多方面的资源,迫切需要一个平台,能够使决策层在统一平台上对实践教学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管理。

图3 开放式实验实训教学管理平台

我院在探索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训练中心开放式实验实训的建设改革中,开发了适合我院的实践实训教学管理平台,如图3所示。通过平台,学生可完成信息查询、网上预约、在线学习、提交作业并查看成绩,指导教师可信息、评定成绩、查看教学效果评价等。教学管理平台极大地开放了学生实验实训的时间和空间,为实现开放式教学提供了基础保障。

四、结束语

近年来,随着应用型本科办学条件的日益完善和成熟,我校工程训练中心始终坚持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活动机制、工程实训中心的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等方面做了有意义的探讨与实践,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逐步完善教学管理各项规章制度来保障教学模式的实施。以我院机械设计及自动化模具方向为试点,在工程训练中心实施开放式教学以后,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受到学生的欢迎,学生实习实训的积极性提高,实习实训效果显著,可推广至机械类其他专业。

【参考文献】

[1]刘顺舟,刘冉.工程训练开放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16):41-42.

[2]安保琴.工程训练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科技致富向导,2011(35):133,64.

[3]姜运生.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