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大学生手机消费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手机普及情况及趋势分析
针对学校的手机普及情况我们通过电话调研的方式进行了初步的统计,每个班级少的有3-4部,多的则达到10部以上,被调查者中周围朋友使用手机较多的占27%,一般的则占到了58%。根据本次调研数据乐观估计我校学生的手机拥有量可能在800-1000部左右,即每7-8个学生中就有1个人拥有手机。手机已从原来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开始作为一种便捷的通讯工具为学生所广泛接受。
随着手机价格的大幅度下降与入网费的取消,再加上移动、联通公司通过变相的单相收费、各种打折、免月租、集团卡等优惠活动的推出,导致手机的通讯资费进一步降低,使得大多数人都能够消费得起以往只有“大款”才消费得起的手机。同时生活条件的改善导致部分学生的月生活费用也相应提高,除基本的生活支出外可支配费用的增加也促使他们开始考虑手机消费。因此手机拥有量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这种增加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仍将继续下去。
二各品牌手机占有情况
目前我校学生使用的手机主要以摩托罗拉和诺基亚居多,两者分别占被调查者的28%和27%,其次三星和西门子也拥有一定数量的支持着,分别占被调查者的15%和9%,而国产手机则主要集中在波导、TCL两大品牌,但其占有率也仍然不高,分别只有5%、7%,其它的小品牌占有率更低。这样的品牌结构可归结为两句话:大品牌主导市场,小品牌填补市场空隙。
在印象调查中,一百名手机用户中分别有84%和79%的被访者对诺基亚与摩托罗拉的印象最深,这两
个品牌也保持了较大的优势。这一方面与它们产品自身的质量、功能、科技含量有着密切关系,同时也是两者巨大的广告经费投入的结果。而原本处于三强之一的爱立信,虽然有着本身积累起来的长期品牌优势,
但随着其淡出手机生产,新型机推出不多等多方面的原因致使其市场占有率逐年下降。相反三星、西门子等外国公司凭借技术优势,适时推出新产品符合学生使用,因此在学生中也占有了一定的市场。而国内的手机品牌知名度虽然也有所提高,但终因为质量、款式等的制约而受到限制。
三现有用户具体分析
从性别上看,目前的手机现有消费者仍以男性为主,根据问卷显示数据男女比例为:59﹕41。
表一
月生活费性别
300以下300-500500-700700-900900以上男女
8%.50%32%5%5%59%41%
年级
大一大二大三大四
7%43%36%14%
从年级上看现有的手机消费改变了以往大四学生占据主要份额的状况,大
二、大三的学生开始后来居上占了较大的份额,其功用也由原来单一的联系工作开始向多方面转变,如联系朋友、恋爱需要等,其中大多数是前者与朋友联系的需要,约占了调查总数的75%。大一的新生手机拥有数量相对较少,这并不意味着新生的手机消费潜力不大,相反新生在非手机用户手机消费的潜市场当中占有相当的份额。新生主要是由于地缘、用途及费用方面的考虑而暂时性的没有购买手机,其购买意向却仍相当强烈。在我们访谈过程中大多数新生都在寻求手机购买的机会。
从个人月收入上看,月生活费的多少也直接影响我校学生手机消费的变动。我校绝大部分学生的月生活费都在300-500之间,这一层次的学生手机消费者不在少数,占了本次问卷样本的50%,但月生活费在500以上的高消费者也占了42%,有10%的人达到了700以上。
消费者的月手机话费也与其月生活费相挂钩,生活费用少的话费也相应较少,控制在50元以下,但也
有部分高收入用户的话费也在此列,共占了样本的25%,学生月话费主要集中在50-100之间,约占了调
查总数的62%,属于中档水平。其次月话费在100-150的有18%,而150以上的高消费者主要是月生活费在900以上的5位,与其的经济实力基本相应。
我校的手机消费者在手机信息的获得上主要是依靠上网,随着我校校园网的开通,上网越来越便利,手机信息的获得约有58%来自于网络,28%是通过朋友或老乡,通过报刊杂志和手机店的比例都为24%,广告和电视媒体的比例均为17%。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校的手机信息渠道虽然受地理因素的制约,但来源还是较为广泛,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手机消费者与市场的联系性。
学生消费者对手机的具体要求已经不仅仅停留在以往能用就行的简单层面上,开始转向多方面的要求。其中消费者最关注的还是质量问题,其次是手机的品牌和时尚性上,这符合年轻人的消费习惯。而对联通和移动的新网络CDMA、GPRS,学生了解的则相对较少,调研中仅有一人使用CDMA手机。消费者对辐射的影响的关心程度远不如对时尚和品牌的关心。
四潜在消费分析
1、消费者购买意向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手机购买意向趋向强烈,被访调查的非手机用户中约有40%以上的人有近期购买手机的计划,而在问卷调查的手机用户中的潜在消费者也不在少数,目前是否拥有
手机对是否计划近期购买手机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其中大约有37%的用户计划近期更换手机,其消费
实力并不弱于首次购买手机的潜在消费者。
2、消费者购买手机时关心的要素
消费者购买手机时比较关心的因素依次为价格、功能、品牌、辐射大小、售后服务、时尚等。价格是消费者购买时最看中的要素,被调查者中有50%的人首先考虑价格,消费者对价格的看重,表明整个市场对低价产品存有较高的期待,手机市场面临巨大的降价压力,价格的逐渐下调是必要的发展趋势。
其次则是功能性方面,信号、上网等是消费者较为看好的要素,在市场上把以上的特点作为手机的卖点,有利于增强广告促销的说服效果。由于品牌综合了质量、服务、技术水平等多种要素,消费者基本上还有认牌购买的偏好。
3、消费者的选购意向
学生的购机特征大致可以归纳为“崇洋,追求时尚与个性”,这符合社会上的手机消费群典型的心理特征,问卷调查者中选择进口手机为再次购买对象的有64%之多,进口二手机占3%,基本上
选择了外国机,在新型时尚机的选择上也达到了26%,只有国产机在学生中仍不被看好,国产机和国产二手机两者之和仅占总数的7%。
诺基亚是潜在消费者最想购买的品牌,高达36%的问卷被访者推崇诺基亚手机,非手机用户中对诺基亚的认购者也不在少数。而摩托罗拉也以23%的认购度稳居第二。随着三星对国内市场的重视,不断推陈出新,使的三星在潜在消费者中人缘大增,认购度高达21%,仅次于摩托罗拉,占据了第三的位置。国内的后起之秀TCL在消费者中也有8%的认购度,比第二阵营的西门子手机还要高出1%。而国内的其它品牌如波导、科键、厦新等品牌在我校的影响力还有所欠缺。
五移动与联通的业务比较分析
目前我校的学生手机消费者群当中,使用联通卡的占了三分之一左右,为33%,而移动卡则占了
67%,是联通卡的两倍多,占有明显的优势。
手机消费者对不同手机卡的选择主要是基于话费方面的考虑,约占被调查者的50%强,尽管联通
每分钟通话费(0.36元/分钟)低于移动(0.4元/分钟),但结合信号、功能、服务等多方面因素的考虑,移动的在我校的客户要远多于联通,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几方面:
1、移动的资费收取明显优于联通,很少或者不会出现误收、错收现象。
2、移动的通信网络较之联通的要好,信号较强。
3、移动的话费优惠活动无论是在时间的周期性上,还是在种类的多样性上都优于联通,如移动的绿色田野计划、集团卡、短信包月等业务就吸引了我校的大部分学生用户。
但需要指出的是移动在更新业务的同时也应该考虑到以往业务的持续性,不能因为新业务的开展而中断以往的业务。并且在业务的时间周期上要适当考虑到学生的接受度。
另外根据对消费者的调查中数据显示,移动若想在我校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其服务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数据表明调查者中虽然比较满意者占了45%,但非常满意者仅占3%,还有52%的用户认为其提供的服务有待改进。用户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在现在的市场谁能够更好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谁就能够占领市场。
六结论与建议
根据调研的一些主要数据,可以反映出我校目前大学生手机消费市场的一些基本特征:
1、学生手机消费仍在以跳跃式的曲线增长,消费量趋向在一定时间内会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2、在未来的手机消费中,性别、年级之间的差距会逐渐缩小。
3、手机消费仍以外国产品为主导,国内手机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改进。
4、移动通信公司在两院学生手机消费市场中占有一定的优势。
5、联同和移动的新网络CDMA、GPRS影响力还相对较小。
市场经营建议:
1、根据学生的消费特征推选出适合学生的机型,在信息渠道的建设上进一步加大力度,确保市场信息的准确传递,方便与消费者的沟通。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23198(2013)13007504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通讯技术和无线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手机已经从单一的移动通讯终端日渐向即时化、个性化、互动化、大众化的图文并茂、视音频结合的多功能媒介转变。以手机报、手机视频、手机广播、手机杂志、手机搜索、手机定制信息服务等为代表的手机媒体正在中国快速崛起。作为一种新兴媒介,手机媒体以其独有的媒介特质深刻改变着传统的传播方式、传播理念,并在与报纸、电视、广播、出版等传统媒体的不断交融与竞合中,对整个传媒产业格局产生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其发展现状及未来走向正越来越多地引起产业界和学术界的普遍关注。伴随手机媒体的发展,几年来我国手机媒体研究不断递进延伸,快速发展,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手机媒体的定义及其传播特点的研究在我国,最早是由移动运营商针对手机信息传输的技术特点和传播功能提出手机是媒体的概念。随后,有学者开始从新闻传播学视角关注手机媒介。
2 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日益提高,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在这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手机已经成为了他们沟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通信工具。目前,在大学生群体中手机通信费用已成为一项必不可少的生活支出,并且在生活费中占有一定的比重。我国通信市场繁荣,中国移动公司独占鳌头,中国电信发展势头强劲,中国联通也不甘示弱,三大公司在各大高校都占有一定的市场,手机在大学生群体中已相当普及,大学生群体作为新事物的接受者和创造者,极具消费潜力,是各大通信运营商竞相抢夺的市场,通过对兰州市十所高校的133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根据对调研结果的分析,正确把握运营商在兰州市大学生通信市场占有情况,详细了解兰州市大学生的手机通信消费特点,进而为我国通信运营商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3 研究方法
3.1 被试
本次调查按照简单随机抽样原则,以兰州市高校在校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抽取了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兰州交通大学、兰州理工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甘肃政法学院、兰州商学院、兰州城市学院、兰州商学院长青学院、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十所高等院校作为样本,首先向每个学校发放133份问卷,再根据一定的性别比例和年级比例分布样本,最后根据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各学校抽取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共计发放1330份问卷,收回1301份,收回率为97.82%,有效问卷1246份,有效率为95.85%,其中男生占56.7%,女生占43.3%。
3.2 统计方法
对所收回的问卷进行编码,利用Excel表格进行数据录入,再利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分析方法主要为描述性统计法(频率、交叉表)和多因素分析法。
4 实证分析
4.1 三大通信商大学生市场分析
(1)大学生对通信商的选择情况。
根据表1,可以发现在所调研的1246名大学生中,有67.6%学生选择使用中国移动,30.6%的学生选择使用中国电信,只有1.8%的学生选择使用中国联通。
(2)同时选择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的人数及比例。
由表2可知,在调查的1246人当中同时使用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的有42人,占总数的3.4%。由此可知,两大公司在业务方面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同时在业务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因此两大公司可以考虑相互借鉴并拓展业务范围,来更全面的满足大学生消费需求。
4.2 兰州市大学生的手机消费特点
4.2.1 消费水平
(1)大学生每月的平均话费情况。
图1 大学生每月的平均话费情况
由图1可知大多数大学生每月的平均话费40—60元之间。通过频率分析可得每月平均话费在40到60元之间的学生占总数的41.2%,其次是40元以下和60——100元之间的分别占28.8%和23.1%,每月话费在100元以上的学生最少,仅仅占了7%。总体来看,兰州市大学生的话费支出相对比较多。
图2 大学生每月的平均话费情况条形图
结合图1和图2整体来看四个年级的学生每月话费支出在40-60元的学生所占的比例最多,在100元以上的学生所占的比例最少。如今的大学生在手机通信消费方面具有一定的消费能力,对于手机通信消费市场有着巨大的消费潜力。
(2)大学生每月的生活总支出情况。
图3 大学生每月的生活总支出情况
近75%的学生每月的生活总支出在800元以下,其中37.5%的大学生每月的生活支出在500元以下,有37%的大学生的每月生活总支出在500—800元之间,每月生活支出在1000以上的人只占很少一部分,由此可见,兰州市大学生的生活消费水平处于中等偏下。
图4 大学生每月的生活总支出情况条形图
大一的学生每月生活支出在500元以下的人比其他几个年级的明显多;每月生活支出在500到800的学生以大二居多;每月生活支出在800到1000的学生以大二为最少;大四的学生每月生活支出在1000以上的明显高于其他三个年级。
总体来看,每月生活总支出在500元以下的比例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减少,1000元以上的比例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增大,可见随着年级的升高,大学生的每月生活总支出也在升高。
4.2.2 消费行为
(1)选择通信商时考虑的主要因素。
a.值为 1 时制表的二分组。
选择通信服务商时考虑的主要因素问题上,超过50%的人选择了资费、信号稳定性、服务质量;其中以资费为首要的考虑因素,71%用户选择了资费为考虑因素;信号稳定性位居第二考虑因素,可见大学生们最关心的还是话费消费的问题和服务质量。说明兰州市大学生在选择服务商时,首要还是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选择适合自己的服务商。在他们看来网络的覆盖范围和营业网点的密度也比较重要,因为这两点关系到他们上网是否方便,充值是否方便的问题。
综合以上分析可得,通信运营商在要想巩固并拓展其在大学生消费群体中的地位,就要在保证业务质量(信号稳定性、营业网点密度、服务质量、网络覆盖面)的基础上,还要充分考虑并结合大学生的消费水平尽量降低资费。
(2)主要的通信对象。
由表4可知,接近90%的学生的主要通话对象都是家人和朋友;75%左右的人主要通话对象是同学;老师和恋人是主要通话对象的人相对较少;说明当代大学生与家人、朋友、同学交流沟通的比较多,而与老师沟通相对较少;大学生谈恋爱的还是比较多。
(3)手机通信消费结构。
大学生通信消费结构以语音通话、短信、QQ、浏览网页为主,占话费比例都超过18%;WIFI所占比例最少,还不足5%,WIFI等同于无线网络,WIFI是一种可以将个人电脑、手持设备(如IPDA、手机)等终端以无线方式互相连接的技术,WIFI可以让任何终端实现互联,这项新技术在大学生中的普及率还很低。
90%以上的学生开通了GPRS流量包,满足了他们上网浏览网页、聊QQ的需求;
开通短信包、飞信、来电提醒的用户也都占了50%以上的比例;
对于那些新开发的业务,例如微信、手机报、手机炒股等,使用得很少彩信、微信业务也有望成为主流业务。
大学生在选择相关业务时侧重于选择常规业务,非常规业务,如WIFI、手机报、手机炒股等业务,在大学生消费群体中不太普及。
4.2.3 套餐使用情况
(1)流量使用情况。
图5 流量使用情况
表7 男女生对流量的具体使用情况
性别* 流量使用 交叉制表
流量使用 合计
30M 70M 100M 150M以上
性别 女生 计数 221 122 132 64 539
% 41.0% 22.6% 24.5% 11.9% 100.0%
男生 计数 181 151 249 126 707
% 25.6% 21.4% 35.2% 17.8% 100.0%
总数的% 32.3% 21.9% 30.6% 15.2% 100.0%
通过图5和表7,发现每月使用30M流量的人数最多,开通30M和100M流量的用户分别占了32.3%和30.6%;每月开通70M和150M的流量的用户相对较少,其中以150M流量的用户为最少。在流量的使用情况上,也具有一定的性别差异,使用30M流量的女生人数比例明显高于男生,使用100M以上流量的男生比例明显高于女生,70M到100M的男女生比例相差不大;男女生相对于总流量的使用情况,女生使用30M以下的比例明显高于男生,其他都低于男生;男生对每月使用的流量整体来说高于女生。
(2)短信使用情况。
图6 短信使用情况
每月发50条以下短信的人数最少,50到100条之间短信的人数最多,其次是每月发送100——150条短信的人,再次是150条以上的人;兰州市大学生对于短信的使用不多,用其他聊天工具代替短信联系朋友家人的人明显增多。
5 结论与对策
(1)兰州市的大多数大学生每月的平均话费在40—60元之间,每月的生活总支出在800元以下,而且就每月的总支出而言,存在比较明显的年级差异,总体来看,每月生活总支出在500元以下的比例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减少,1000元以上的比例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增大,可见随着年级的升高,大学生的每月生活总支出也在升高。目前,兰州市大学生的整体消费水平处于中等偏下程度,在日常消费中对价格比较敏感,这对于通信公司来说是个重大挑战,因此要加大力度设计开发出科学合理的迎合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产品是至关重要的。
(2)兰州市大学生在选择通信服务商时,考虑的最主要的因素是资费和信号稳定性,其次是服务质量和网络覆盖范围。通信运营商在要想巩固并拓展其在大学生消费群体中的地位,就要在保证业务质量(信号稳定性、营业网点密度、服务质量、网络覆盖面)的基础上,还要充分考虑并结合大学生的消费水平尽量降低资费。
(3)在手机通信消费结构中,语音通话和短信所占的比例最大,在手机业务中短信包和流量包所占的比例最大,总体来看,兰州市大学生的手机通信消费主要以传统业务为主,那些新开发的业务,如手机炒股、WIFI等,在兰州市大学生中还不太普及。
(4)套餐的使用情况。
通过调查发现兰州市大学生每月使用30M流量的人数最多,开通30M和100M流量的用户分别占了32.3%和30.6%;每月开通70M和150M的流量的用户相对较少,其中以150M流量的用户为最少。在流量的使用情况上,也具有一定的性别差异,使用30M流量的女生人数比例明显高于男生,使用100M以上流量的男生比例明显高于女生,男生对每月使用的流量整体来说高于女生。对于短信的使用不是很多,因此三大公司可以根据大学生对流量套餐和短信套餐的使用情况制定一套适合大学生的通信使用模式。
(5)对三大通信上的满意程度。
通过调查发现,兰州市大学生对三大通信商的满意度不高,从总体上来看,超过一半的大学生对三大通信商的满意度仅仅为一般,有大约36.4%的大学生比较满意,这说明 三大通信服务商应该在考虑大学生消费心理的基础上,增加在满意度方面的重视,根据大学生的相关意见综合分析,三大通信商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并改进:
①对业务套餐进行详细说明,经过调查发现,很多学生认为有乱扣费的现象产生,因此通信商对此进行详细说明,在话费单上进一步详细的对每一笔的消费情况进行陈列。
②减少捆绑业务和强行开通某些业务,根据大学生对通信商的建议发现,有些业务是强行开通的,这也降低了大学生对通信商的满意程度。
③细分套餐档次,给消费者更多的选择,同时改善相关可选套餐和必选套餐的业务,目前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都具有符合大学生的手机话费的套餐,希望今后能够设置更多细分套餐,例如话费套餐种类、流量种类等。
④网络技术的完善。希望通信商能够提高网络运行技术,方便大学生使用手机进行上网,减少流量的浪费。
(6)兰州市各大高校内,主要有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家电信产业,其中中国移动通信公司拥有最庞大的大学生消费群体,相比而言,中国电信公司和中国联通在大学生这一消费群体中所占的比例较少,尤其是中国联通只有1.8%的市场占有率。
由此可见,在兰州市大学生中使用中国移动的占绝大多数,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在大学生这一消费群体中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小。中国移动拥有最庞大的大学生消费群体,目前,中国移动在高校市场主推“动感地带”的品牌,中国移动的动感地带正对年轻客户群的移动通信需求,整合品牌形象、价格、渠道、营销和服务,建立年轻客户群对动感地带品牌的归属感,树立创新进取的公司形象。动感地带针对大学生这一青年群体的消费特征开辟了许多特别的服务,设计推出了一系列个性化,时尚化的增值服务,还为大学生量身订做了学生套餐和娱乐套餐,动感地带这一系列的个性化产品激发了许多大学生的使用热情。
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在业务及服务方面也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因此两大公司可以考虑相互借鉴并拓展业务范围,中国电信公司应该增加营业网点来更全面的满足大学生消费需求。
中国联通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同时增加服务种类,提高服务质量,争取在今后的发展中激发大学生的使用热情,占据更大的消费市场。
总之,在未来的发展中,三大通信公司在对高校大学生的手机通信消费特点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大学生通信消费市场的特点,综合考虑产品定位和价格因素,采用有效的销售渠道和促销方法,制定针对大学生的统一的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等营销策略,更加有效地开拓极具发展潜力的高校市场。
参考文献
[1] 魏丽宏.关于我国手机媒体研究的文献综述[J].中国传媒科技,2011.
[2]赵静,高学德,杨鼎新.兰州市大学生手机消费状况调查分析[J].发展,2008.
[3]史铮,黄新华.透视大学生手机消费[J].中国青年研究,2004,(03):8687.
近几年,随着高校不断扩招,高校规模越办越大,造就了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为了了解大学生手机消费市场的特点,准确把握其市场现状,提出有建设性的营销建议供企业参考,南京邮电大学应用技术学院组织2005级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成立调研小组开展了一次南京市大学生手机消费市场问卷调查。由于本次问卷调查是在南京仙林大学城进行的,回答问卷的大学生具有较高的随机性,因此保证了本次调研活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手机消费市场调研结果分析
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240分,回收问卷208份(回收率为87%),其中有效问卷196份(有效率为94%)。将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发现大学生手机消费市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市场潜力巨大
被访大学生90%拥有手机,但他们对手机满意度有明显差异:39%认为“较满意,适用”,37%认为“一般,凑合着用”,仅9%认为“很满意,我的最爱”,还有15%认为“不满意,很想更换”。可以看出,手机在大学校园里已不再是新鲜事物,大学生是手机消费的旺盛群体,其市场潜力巨大。
2.主要方便联系
大学生购买手机主要是为了方便与家人、朋友、同学和老师等联系(62%)。其次是随流行趋势(21%),手机是大学生追求流行时尚的代表之一,除此之外还有电脑、MP3等。大学生喜欢用手机拍照、听音乐、打游戏、上网等娱乐(14%)。另外还有一些方便学习、身份表示等其他目的(3%)。
3.注重内在品质
大学生购买手机会考虑质量、功能、价格、品牌、款式、售后服务、辐射等因素。其中,最注重手机的质量和功能(均64%),即内在品质,是一种理性消费。这大于对品牌(53.5%)、价格(52%)等外在因素的要求,这与68%的大学生会在一年以上才更换一部手机的调查结果相符。
4.进口品牌是主力
大学生首选品牌是诺基亚,有36%的大学生正使用或欲购买此品牌手机。另外,大学生还会选择三星(18%)、索爱(15%)、MOTO(13%)、联想(5%)、康佳(4%)、厦新(2.5%)和TCL(0.5%)等其他品牌。可以看出,进口品牌选择率(82%)远远超过国产品牌选择率(12%),说明在大学生校园中进口品牌手机占主导地位,大学生倾向购买进口品牌手机。
5.中低价位受青睐
大多数大学生(57%)喜欢购买1000至2000元左右中低价位的手机。他们除了受最基本的消费需求、工作需要与联系需要等影响外,很大程度源于他们是依赖性消费,资金来源主要是靠父母支持,因此独立购买能力较弱,并且由于1000至2000元左右的手机价位适中,性价比高而深受大学生青睐。
6.追求新颖时尚
大学生对新颖时尚的手机有强烈追求欲望,喜欢直板(55%)、翻盖(28.5%)、小巧玲珑(22.5%)、旋转和前卫(均21.5%),高贵典雅(11.5%),个性张扬(8.5%)、折叠(7.5%)等款式的手机。这结果与目前市场的流行趋势相符,体现了大学生消费行为的时尚性。
7.现场收集信息为主
大学生通过销售现场(39.5%)、网络(30%)、朋友介绍(29.5%)、电视(22%)、报刊杂志(16.5%)、广播(13%)、路牌广告(11%)等途径收集手机信息。结果显示,手机广告信誉度不高,大学生以销售现场收集信息为主;被誉为“第四媒体”的网络已被大学生接受,它的运用明显超过了纸制(报纸、杂志)、广播、电视这传统的三大媒体。
8.正规销售渠道购买
大学生主要选择正规大型购物中心(55.5%)和专卖店(39.5%)购买手机,主要是为了产品质量、价格和售后服务等有一定保障。另外,仅有4.5%的大学生选择在网上购买,这主要是受网上购物风险大、不安全等因素的影响。
二、开拓大学生手机消费市场的营销建议
随着经济的发展,手机消费已经从过去的炫耀性消费转变为大众消费,大学生的手机购买需求日益增长,这为手机生产商、经销商提供了巨大的潜在市场。为培育大学生手机消费市场,商家应结合大学生手机消费市场特点展开营销活动。
1.产品策略
由于大学生比较注重手机的内在品质,比较务实,但又追求时尚,趋于理性的消费决定了他们首选性价比较高的进口品牌手机,并在发信息、打电话等基本功能得以满足之外,对手机上网、学习、娱乐等其他功能的要求愈加提高,因此,国产手机商家可针对大学生手机需求特点,从产品质量、功能、外观和品牌形象等方面考虑设计出大学生自己的手机。这真正满足61.5%的大学生希望拥有为“大学生量身订做的手机”这一需求。
2.价格策略
由于大学生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生活费基础上都是靠父母供给,因此制约了大学生的购买力。他们的购买决策往往以较低的支付能力为前提,对价格比较敏感,不盲目追求高档次、高价格的手机,中低价位手机受青睐。 因此,可针对大学生开展以价格为核心的现场打折、购机赠话费等促销活动。同时在付款方式上,可以尝试分期付款或信贷付款。
3.渠道策略
由于手机相对大学生来说属于贵重物品,为了降低购买风险,大学生往往在购买前广泛收集产品信息,并最终选择正规商场或专卖店购买。考虑到大学生具有相对集中的特点,因此,可考虑就近销售就近维修。可选择在学校附近的手机大卖场和品牌专卖店销售和提供维修服务。另外,随着网上销售的进一步完善,网上销售将是大学生手机销售市场的有效渠道。
4.促销策略
对手机销售商来说,可以聘请年轻又充满活力的明星作形象代言人,赋予手机新颖时尚、青春活力、积极向上等品牌特征,并力争在广告宣传上做到范围广、传播全。另外,结合广告可针对大学生开展送赠品、特价机、抽奖、展示、以旧换新、限量版或珍藏版、团购等促销活动。特别要指出的是,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普及,它已跃升为第一大媒体,因此,网络广告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赵伯庄 张梦霞:市场调研[M]. 北京: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7
[2]陈 钢:市场调研中原始信息的收集和分析[J].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3(3): 6163.
[3]马芙玲:浅析大学生消费特点及存在的问题[J]. 商场现代化,2006,(480):138139
感知风险是风险的主观感受,消费者感知风险的概念是哈佛大学的 Bauer 于1960年的美国营销协会第43届年会上首次提出的。感知风险的概念最早由哈佛大学 Bauer 教授提出并引入消费者行为学的研究中。Bauer认为,消费者之所以会产生感知风险是由于消费活动的结果有可能不令人满意,即存在无法准确预见的后果,而且其中部分后果很可能是令人不偷快的。这种不愉快的结果隐含着两层意义:消费者行为的不确定性(能否达到购买目的)和消费者行为后果的严重性(购买行为可能带来的损失的重要性)。而如果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意识到这种风险,消费者购买此产品的动力将会受到影响。
2016 年OPPO 和 VIVO两个智能手机的出货量在中国市场双双超越苹果,让 iPhone 的市场占有率跌出前三名,这是 iPhone 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出货量首次下降。苹果公司 CEO Tim Cook在北京参与论坛时,也谈及了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状况,他认为中国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生是一个手机使用的巨大群体,他们具有比较有独立意识和相对自由的行为空间,具有时尚、前卫的特点,因而对手机产品属性的敏感度非常高。本文从标准化程度、品牌知名度、价格水平等产品因素入手,探讨三者对大学生手机消费品的感知风险的影响情况,进而为商家指定更好的营销手段吸引消费者服务。
一、方法
1.调查对象
选取广州地区的大学生1000人,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年龄处于18~25岁之间,男女比例为1:1。本文共发放问卷800份,有效问卷50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62.5%。
2.调查方式
调查问卷一共分为两部分:指导语和正式问卷。正式问卷从按照标准化程度、价格水平和品牌知名度三种产品因素来考察感知风险。
为了使假设的购买情景更加具有真实感,将假设购买的时间范围定在未来半年里,即做出的假设的购买情景是“假设你在未来的半年里计划购买一台手机”。
二、调查结果
1.标准化程度与感知风险各个维度的关系
从上表产品标准化程度对经济风险、功能风险、身体风险、心理风险和时间风险的影响是显著的,且都成负相关关系。也就是说,标准化程度越高,消费者所感知到的经济、功能、身体、心理、时间风险也就越低。
2.价格水平与感知风险各维度的关系
从上表价格水平对经济风险和身体风险的影响是显著的,且都成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价格水平越高,消费者所感知到的经济和身体风险也就越高。
3.品牌知名度与感知风险各维度的关系
表3 品牌知名度对感知风险各维度的影响
经济风险 功能风险 身体风险 心理风险 时间风险
相关系数 -0.365*** -0.484*** -0.351*** -0.221*** -0.27***
从上表品牌知名度对经济风险、功能风险、身体风险、心理风险和时间风险的影响是显著的,且都成负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品牌知名度越高,消费者所感知到的经济、功能、身体、心理、时间风险也就越低。
三、讨论
本文将产品因素分为标准化程度、价格水平和品牌知名度,考察了不同的产品因素对感知风险维度的影响。其中,产品的标准化程度与感知风险各维度中的经济风险、功能风险、身体风险、心理风险和时间风险呈负相关关系,即产品标准化程度越高,消费者感知到的经济、功能、身体、心理和时间风险就越低。产品标准化指对产品(或零件)的类型、性能、规格、质量、所用原材料、工艺装备和检验方法等规定统一标准,并使之贯彻实施的过程。产品的标准化程度越高,消费者从产品的外观、外包装、产品附件等各个方面做出判断,认为产品质量比较可靠,从而感知到的风险就较低相反,产品的标准化程度越低,消费者感知到的风险水平越高。
价格水平能够对消费者的行为产生直接影响,因此价格问题一直是营销学者关注的话题。本文调查发现,产品的价格水平与感知风险各维度中的经济风险和呈正相关关系,即产品价格水平越高,消费者感知到的经济和身体风险就越高,产品价格水平与感知风险其它维度的关系不明显。这与许博等(2010)的研究结果一致。虽然根据蔡东峻等(2004)在研究价格、保证及来源国形象对产品评价及购买意愿的影响中发现,价格和保证具有传达产品品质信号的功能,但是价格会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财务风险,如果商店能以更优惠、更低廉的价格向消费者提品,这会降低消费者对网上购物风险的感知,并将促使消费者增加购物次数及购买数量。尤其大学生群体的经济收入来源比较单一,经济水平比较低,这样价格对其经济风险感知的影响程度也更大。
但本文发现手机产品的价格水平与感知风险各维度中的身体风险也呈正相关关系,即产品价格水平越高,消费者感知到的身体风险也越高。这在以往的研究中,没有被发现。身体风险主要指买到的商品可能会对消费者的健康带来伤害。这可能与近几年某些国外品牌高端手机爆炸有关。
本调查还发现,产品的品牌知名度与感知风险各维度中的经济风险、功能风险、身体风险、心理风险和时间风险呈负相关关系,即产品的品牌知名度越高,消费者感知到的经济、功能、身体、心理和时间风险就越低。品牌知名度代表了公司的信誉、服务质量的高低程度。一般来讲,产品的品牌知名度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越有保障,消费者对质量、功能以及售后服务问题的担心程度越低,产品风险也就越低。品牌知名度高保证了产品的质量,潜在的维修、更换、保养等支出相对较小,消费者不易因产品有问题或损失而产生心理焦虑,故消费者感知到的经济风险和心理风险越小。
综上所述,标准化程度、品牌知名度和价格水平对大学生手机感知风险存在影响。根据本调查研究结果,可以通过提高手机产品的标准化程度和品牌知名度来降低大学生手机购买的感知风险,价格因素在大学生消费群体中的经济感知风险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大品牌手机的负性事件对大学生群体影响也可能较大。
参考文献:
[1]张秋玲. 感知风险测量模型评述[J]. 时代经贸(中旬刊),2008,S3:29-30.
[2]蒋明华. 产品因素对消费者感知风险影响的实证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
[3]杨晓菊. 大学生网上购物感知风险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2.
[4]钟凯. 网络消费者感知价值对购买意愿影响的研究[D].辽宁大学,2013.
[5]高海霞. 消费者的感知风险及减少风险行为研究[D].浙江大学,2003.
[6]李广辉. 网络环境下消费者感知风险构面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5.
[7]叶乃沂,周蝶. 消费者网络购物感知风险概念及测量模型研究[J]. 管理工程学报,2014,04:88-94.
[8]姚秀丽. 中国消费者网上购物风险及消费行为模型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自1993年10月颁布实施以来,对提高消费者权益自我保护意识、规范我国市场经济秩序等方面确实起着重大作用。但现实生活中,大学生消费权益受损害的现象仍然层出不穷,并且难以得到妥善地解决。随着高校的生源数量的不断增加,以及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深入,有必要加强对高校大学生消费权益的保护,它不但关系到高校和谐校园的构建,更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安家乐业和整个社会的稳定。本文通过对大学生消费权益受损害的原因分析并对如何加强对大学生消费权益的保护等方面提出积极的对策。
一、当前大学生消费权益受损害的原因分析
有关大学生消费权利的保护问题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成为最普遍关心的话题之一,大学生消费受损害的现象呈上升趋势,却往往得不到合理的解决,令人深思。由于大学生消费者属于弱势群体之一,大部分纠纷难以得到圆满解决,主要有以下原因。
1.大学生消费者主观上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够强
大学生在其消费中自我保护意识弱的表现:首先是鉴别能力较弱。缺乏对经营者销售的商品和提供的服务的了解和识别的能力,由于大学生刚走进大学校门,从依赖父母消费向完全独立消费过渡,他们对经营者销售商品和提供服务的手段、对商品本身的质量的鉴别,对经营者进行有奖销售、降价销售、清仓大甩卖的目的认识,没有主见,缺少鉴别力,更不会关注其权益是否受损;有的大学生消费时不主动向经营者索取发票等证明材料。其次是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内容了解不多,尤其是大学一年级学生甚至连消费者有哪些基本权利都不清楚,有的大学生购买商品后一旦遇到质量问题就自认倒霉,即使找到经营者协商也得不到好的结果。三是大学生富有豪爽气魄,在同学面前保持消费买单面子,一般不会与经营者讨价还价,即使吃亏也会默认。四是外地大学生对当地市场买卖行情不了解,其合法权益往往受到经营者的侵害。五是有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是在校学生,担心消费纠纷问题会影响自己在校的形象,因此放弃自己的维权。六是非法律专业学生对怎样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程序等方面知识缺乏了解。
2.大学生不愿投入人力、精力和财力去解决纠纷问题
不否认有的大学生消费自我保护意识很强,如法学专业的学生,一旦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会利用所学专业之长来讨回公道,自我保护意识的精神可嘉。但有的大学生对这一现象存在着不同的观点,随着时代的变化,相当部分(尤其是富裕家庭的大学生)对此另有主张,特别是对于一般的权益受损问题,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时间观念应摆在第一位,不值得消耗这么大的精力和时间去奔跑,即使赢了纠纷,也是像丢了西瓜却捡回一颗芝麻一样不合算,因而放弃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宁愿吃亏,只求下次不要在自己头上再发生就是了,大多数学生对这种观点表示认同,并且习以为常了。
3.对消费者权益纠纷的解决过程艰难而复杂
虽然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法律、法规不断完善起来,但在执法过程中却令人感到不怎么满意,一是当地消费者协会工作人员较少,经费紧缺,调查取证时间拉得过长。二是经营者对付这些纠纷问题手段狡猾,使得大学生逐渐失去解决问题的信心,也为经营者自己的违法行为能有机会逃避惩罚。三是校园内门面市场的承包者几乎属于教职工的亲属,难以解决学生与经营者因消费而发生的纠纷。
4.有关行政部门打假的力度不强硬
形成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大学生的消费权益自我保护必须与有关行政部门有力的打假行为相结合,才能形成保护的合力。如在“3.15”前夕,老百姓购买商品放心,但过后没几天,情况就会发生变化。这就表明平常打假力度欠缺,显得软弱,即使查处问题,也只是进行罚款而了之,这种打假的形式和规律性被有的经营者所掌握,因此其胆量就越来越大、得寸进尺、有规律性地对消费者权益进行坑害。另外,有关行政部门忽视对校园围墙内外的市场监督以及开展打假活动,导致有的不法经营者肆无忌惮地对大学生权益进行侵害。
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存在的缺陷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从颁布实施到现在,经过14个年头的实践,逐步暴露出该法律本身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立法不完善。一是对该法适用范围的规定模糊,对消费者概念界定不清,必然导致对“知假买假”行为能否受到该法律保护的质疑,由于当时在立法上难以预测,致使在后来的实践中适用法律上似乎有点偏袒于制假的商家,要规范这一特殊行为,有必要对消费者这个概念做出准确的界定,应当从立法宗旨和实际需要两个层面来界定“消费者的概念”,既要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又要考虑到如何遏制制假、售假的违法行为。二是该法没有规定“召回”制度,对存在潜在危险的严重缺陷,有可能造成的损害却没有相应的救助措施。三是对有关精神损失的赔偿问题还没有涉及到,以致缺少法律依据,无统一标准,操作起来很困难。四是对“举证责任倒置”未加以规定,不利于对消费者的权益保护,等等。
第二、体系不健全。一是缺乏有关对高校周边环境治理的法规和规章。二是地方制定的规章和文件有的内容与法律法规相违背,导致消费者无可奈何,有的当地政府为了形成“一条街市场或者批发市场”的气候,明知有伪劣商品出售现象,而颁发文件对这些市场进行长期“保护”,即使有关部门想要打假,也不敢轻取妄动,导致消费者在权益受损害后告状无门的结局。
第三、对高校周边市场经营者经营行为的监管不严。如没有对经营者的经营场所进行严格的审批,致使有的经营者想方设法甚至拉拢有关行政领导,尽量把经营场所搞定在离校园二百米之内,有的利用下班后无人管理,而公然将摊点移到大学校门五十米之内。
三、大学生消费权益保护的几点对策
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应当坚持依法治理和以德治理相结合,这也是依法治国和以德之国方略在消费领域中的具体表现。
1.强化政府宏观调控行为
政府官员要把保护大学生消费权益当作头等大事,关心高校学生的日常生活,一是通过经济、法律和行政等手段完善宏观调控、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严禁校内教职工亲属参与竞争,为高校大学生提供良好的服务; 二是制定并完善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相配套的有关文件和政策,如关于“知假买假打假”行为,在法律未进行修改之前,政府应当提倡和鼓励“知假举报”行为,在校园内建立“知假举报”有奖基金,确保知假举报人获得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的实现。一方面,能调动知假举报人的打假积极性;另一方面,又表明政府对“知假买假打假”行为所持的否定态度。
2.抓好市场督导和检查
学校后勤行政部门应协同当地执法部门加强对高校周边市场的管理监督,建立正常的督导和检查制度,专人专管,使之进一步规范,抓好执法的每一个环节,依法查处并严惩欺诈、售假、制假等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违法犯罪活动。同时提高罚款的额度,致使违法犯罪行为人被罚之后,几乎倾家荡产,难以“东山再起”,避免过去那种打而不尽、禁而不止、违法犯罪者被罚之后又重操“旧业”的现象。
3.提升经营者的诚信观念和良好服务的境界
法律法规所规定的内容毕竟有限,还要从道德方面加以补充,一是强调以德治理的重要作用。古代孔子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中也不乏,言必信、行必果、一诺千金”,表明诚信的重要性。虽然时代不同,但诚信的内涵和本质依然成为当今人们相互交流的根本。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经济就意味着信用经济、契约经济。没有诚信,就没有健全、发达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以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交换为基础,经济活动的主要方式是以诚信为原则的信用交易。从这个角度说,诚信是商家的基本商德,是企业的最大财富,企业要塑造“竞争、敬业、诚信”的先进企业文化,经营者要打破传统的销售观念,不能为了暂时赢得市场而销售产品,而是要以诚信为基础,赢得客户和消费者的信任,永远占领市场。实践证明,诚信度越高,服务也就越到位,要把实现消费者的权力当作自己的义务,以诚信销售商品,以承诺做好售后服务,以良好的服务态度,满足消费者的享受,诚信是相互的,消费者总是喜爱自己信得过的商场、质量过得硬的商品、服务周到的售货员,只要做到这一点,经销商自己就会赢得较高的利润。否则,无论怎样的市场,都会远离消费者。二是校园周边市场应突出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要求经营者做到:在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以人为本,尊重大学生消费的各项权利,满足大学生消费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明码标价,让大学生放心消费。文明经营,经营者应代表校方更好做到服务育人,真正把学生作为自己服务的主人,在学生权益遭受损害后,应主动赔礼道歉并与对方协商,妥善而友好解决学生的受损问题,给学生留下深刻影响。
4.为大学生消费投诉,解决消费纠纷问题提供方便,创造条件
保护消费者权益,不但要从实体法中得到体现,也要在程序法中便于执行。一般来说,消费者权益纠纷大部分属于数额较小的案件,但解决起来不一定那么顺利。一是有关行政部门不太重视小案件的解决,往往不把小额纠纷案件放在眼里;二是解决纠纷的程序很繁琐,特别是诉讼程序,费力费时。因此,应从以下两方面努力:
(1)当地消费者协会和有关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应当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执政为民的过程中,认真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切实把保护人民群众消费的合法权益当作人生最高追求,消除那种认为“办大案才是为民办实事,办小案就无所谓”的错误观念,提高办事效率,端正工作作风,想为群众之所想,急为群众之所急,对待每一件纠纷,都能给以热心、表示关心、献出爱心,踏踏实实做一名消费者所喜爱、所拥护的办事调解员。
一、引言
伴随着我国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升,手机等高科技产品逐步进入人们日常生活,成为生活的必备工具。大学生由于其发展尚未成熟,对新鲜事物具有极大的兴趣和好奇心,因此手机也日益渗透到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逐步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和思维方式。并且因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也给大学生带来诸多方面的影响。因此,本文选择大学生手机依赖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借助石河子大学商学院300位学生的调查样本数据,在全面调查分析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的基础上,深入剖析大学生手机依赖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降低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对策建议。本研究对矫正大学生手机使用不良行为,消除手机依赖对大学生生活、学习的负面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调研设计
本文选择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进行问卷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大学生的基本信息(性别、年龄、年级、专业类型、生源地)、大学生手机使用现状(手机品牌选择、价格、购买手机关注要素、手机使用功能、经常浏览的内容)、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每月消费金额数、每天使用手机时间、上课时间使用手机频率、手机没带或没带的负面反应)以及大学生手机依赖的负面影响和消除大学生依赖的对策建议等内容。在问卷调查过程中,为了保证貂蝉过程的科学性和结果的准确性,以学院每个专业的学生总数作为基准,设置样本框,然后在样本框内部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问卷321份,剔除21份无效问卷,获得300份有效问卷。其中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电子商务、金融学、审计学和统计学分别获得有效问卷数为38份、58份、62份、67份、43份和32份。
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信度和效度的检验结果表明,首先采用格朗巴哈α系数和Cuttman分半信度系数检验大学生手机使用依赖情况调查问卷的信度,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和分半系数分别达到0.7835和0.8124,通过显著性检验。然后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的方法探索大学生手机依赖情况调查问卷的结构效度。结果表明: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调查问卷相关因素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7.45%,超过80%的标准,即大学生手机依赖调查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三、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调查与分析
本文关于大学生手机依赖的衡量采用每月消费金额数、每天使用手机时间、上课时间使用手机现状、手机没带或没电的负面反应四个指标进行衡量。因此,接下来本文通过上述四个指标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进行全面分析。
首先,就大学生每天手机使用时间看,300位被调查的大学生当中,手机使用时间选择为1小时以内、1~3小时、3~5小时和5小时以上的大学生人数分别占被调查大学生总数的4.7%、25.3%、43.3%和26.7%。即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一般在3个小时以上,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相对较长。
其次,就大学生每月消费金额数看,调查问卷将大学生手机每月直接消费划分为50元以下,50~100元和100元以上三个层次。各层次对应的大学生人数分别为88人、152人和60人。即大学生每月手机消费水平主要在50~100元之间,总体来说大学生每月手机直接消费水平偏高。
第三,就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频率来看,根据石河子大学商学院学生的调查结果,有89位大学生表示其在上课期间经常玩手机,有181位大学生表示其在上课期间偶尔玩手机,仅仅有30位大学生表示上课期间从来不玩手机。总体来看,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上课期间使用手机的习惯。
最后,大学生手机没带或没电的负面反应来看,本文中,大学生手机没带或没电的负面反应采用用“手机没电、没带或停机时,是否会有焦虑感。”这一问题进行衡量。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在300位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有87位大学生表示当自己手机没电、没带或者停机时,会感到非常焦躁,有115位大学生表示会焦躁,有53位大学生表示自己的感受一般,仅有43位大学生表示当自己手机没电、没带或者停机时,不会或者非常不会感到焦躁。因此,总体来说目前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较高,并且手机依赖的负面影响也已经逐步显现。
四、大学生手机依赖负面影响调查分析
上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一定的手机依赖现状,并且手机依赖给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也逐步显现出来。因此,本章节重点探讨大学生手机依赖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大学生手机依赖对大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主要包括学习成绩下降,形成不良学习习惯,养成惰性思维,冷落现实人际交往,造成不诚信现象频发,责任感淡薄以及养成攀比的不良消费习惯等。因此,论文通过检验大学生手机惰性与上文提到的大学生手机惰性的负面影响的相关系数和显著性水平,来探究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结果如表1所示。
实证结果表明,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学习成绩下降、形成不良生活习惯、造成不诚信现象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与冷落现实人际交往和责任感淡薄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与养成惰性思维和形成攀比的不良消费习惯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进一步分析分析大学生手机依赖的负面影响程度发现,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其众多负面影响的相关系数从大到小依次是形成惰性思维(0.860)、形成不良学习习惯(0.517)、冷落现实人际交往(0.462)、形成攀比的不良消费习惯(0.372)、学习成绩下降(0.261)、责任感淡薄(0.179)和造成大学生不诚信行为(0.115)。即首先,大学生“一遇到问题,就通过手机搜索答案”的学习方式造成大学生养成惰性思维和不良的学习习惯的问题已经非常严重,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其次,大学生长期通过手机交流,沉迷于手机的虚拟世界当中,造成大学生冷落现实交往,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拉大了人与人的距离的问题也明显显现;第三,大学生因手机使用消费而造成的学生从众消费、及时消费和攀比消费等心理在部分大学生身上也已经养成,这不仅加重了学生自己和家庭的经济负担,同时在社会中也形成了不良的风气;最后,大学生因手机依赖造成的不诚信问题和责任感淡薄的问题虽然尚不严重,仅在少数大学生身上有所体现,但是可以预见其在大学生中的影响范围和对大学生的影响程度呈现出逐步扩大和加深的趋势。
五、结论与启示
通过对石河子大学商学院300位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现状进行调查分析表明,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每天使用手机时间较长;每月手机消费较高;课堂期间养成玩手机的习惯以及手机没带或没电时,会感到焦虑等手机依赖现象。并且大学生的手机依赖行为已经对大学生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学习成绩、诚信水平、社会责任感、消费习惯以及人际交往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因此,规范大学生手机使用行为,最大限度地消除大学生的手机依赖问题迫在眉睫。而要想有效消除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现象,大学生自身、学校、家长以及政府都应该做出相应的努力。大学生应该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念,严格控制自己手机使用的时间和费用,坚决在课堂上不使用手机,积极参加面对面的社会活动以及不断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等;学校应该规范学校课堂纪律,提升老师上课质量,组织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以及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课程;家长应该鼓励子女积极参加面对面的文化活动,时刻关注子女的动态,并协助老师帮助学生消除手机依赖的问题;政府则应该加强垃圾短息管理和加大手机游戏监督力度等。
参考文献
[1]夏领婕.当代大学生使用手机的现状及影响――以武汉两所高校为例[D].华中科技大学,2013.
[2]周喜华.大学生手机成瘾的探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4).
作者简介:郭欢(1991-),女,湖北十堰人,长江大学教育科学系本科生。(湖北 荆州 434020)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4-0208-02
中国是世界上手机用户最多的国家。根据工信部统计数据,截至2013年3月底,中国共有11.46亿移动通信服务用户。[1]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的生活必备品。随着手机功能的高端化,手机依赖现象迅速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化,青年人的手机依赖尤为突出。大学生作为青年人的代表,亦是手机依赖人群的代表。对他们来说,晚上睡觉前最后一眼见到的是手机,早上睁开眼第一眼见到的还是手机。
一、手机依赖的定义
手机依赖,又称手机成瘾。成瘾包括两种:对酒精、药物等的物质成瘾,对网络、赌博等的行为成瘾。所谓行为成瘾,是指一部分人身上存在过度沉湎于某种事物或活动的现象,这些成瘾行为可能并不涉及任何具有直接生物效应的物质,而是指一种异乎寻常的行为方式,由于反复从事这些活动,导致个体痛苦或明显影响其生理、心理健康、职业功能或社会交往等。[2]手机依赖是一种行为成瘾。
学者们对手机依赖的定义有不同的表述。师建国认为它是指个体因为使用手机行为失控,导致其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明显受损的痴迷状态。[3]韦耀阳认为手机依赖是由于某种原因过度地滥用手机而导致手机使用者出现生理或心理上的不适应的一种现象。[4]韩永佳在相关研究中将手机依赖定义为:使用手机(短信息)作为其人际互动主要手段的群体,存在强烈的、持续的需求感和依赖感的心理和行为。[5]李止庸将手机依赖界定为对手机的过度依赖使用,对身心健康及学习工作生活产生负面作用的行为。[6]
综上,可将手机依赖可以概括为:个体由于无法控制自己而过度依赖使用手机,导致心理或生理不适应并影响正常生活工作的一种行为成瘾现象。
二、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现状
在使用时间方面,不少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在两小时以上。董莉、陈芬芬、夏超对浙江师范大学的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半成以上学生的每天使用手机时间在五个小时左右;无聊时将手机作为消遣的学生占了近三成,而总是将手机作为消遣工具的有15%。[7]郑晓娜和辛斌以辽宁省5所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发现42.7%的学生24小时开机,85.7%的学生每天开机时间为8小时以上;91.2%的学生都会在无聊的时候翻阅手机。[8]研究还发现,在手机使用量上存在年级差异。大一学生手机使用量普遍偏大。
在手机的使用功能方面,最受大学生偏爱的三项分别是发短信、打电话和上网。学习辅助、拍照和其他游戏娱乐功能也是人们购买和使用手机的重要原因。[9]刘朝峰对河南某普通院校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的调查结果显示:使用手机发短信的学生占98.6%,打电话的人数占97.2%,上网的占46.5%。在手机上网功能上,看网页、聊天、打游戏是学生们使用最多的三项。蔡亚兰和冯小宁以南阳师范学院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手机依赖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83.6%的调查对象倾向于使用手机收发短信和打电话功能,使用手机上网功能的调查对象占78.7%。[10]
在手机消费方面,当今大学生基本人手一部手机,价位一般在500~1500元,并且70%的学生月消费在50元以上。[8]在蔡亚兰和冯小宁的研究中,67.2%的学生月短信使用条数为200条左右,其余都在300条以上。手机依赖程度越高的大学生,手机消费越高。
手机已经成为大学生出门必带物件之一,许多人在出门前会检查是否带了手机。大多数大学生在没带手机时会感到不安,甚至有学生逃课回去拿手机。他们在课堂上、在吃饭时、在睡觉前,甚至上厕所时也是机不离手的。显然,大学生手机依赖情况已经非常普遍。
三、大学生手机依赖的成因
导致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因素很多,不仅包含着外界的客观影响,而且与大学生自身的特点有关。
1.客观因素
首先,随着经济的发展,手机的价格越来越低,大学生消费得起手机产品。而且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多样,能够满足大学生的娱乐需求。尤其是短信、上网等功能满足了大学生交往的心理需求,受到大学生偏爱。
其次,各方面社会支持的减少是导致大学生手机依赖的重要因素。一些学者对社会支持与手机依赖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韦耀阳的研究认为手机依赖与社会支持呈负相关。韩永佳的研究也证实了手机依赖与社会支持的负相关关系,认为缺乏客观支持的大学生更容易手机依赖。大学生与父母和亲人在一起的时间大量减少,因而他们缺乏父母给予的精神上的支持。而且,大学生活比较独立自由,来自老师的监督和支持相对于中学时期大幅下降。
最后,李想认为,大学生手机依赖的根本原因是手机不良文化的传播。[11]部分大学生因为课余时间较多而感到内心空虚,而且大学生对新奇的东西兴趣强烈,手机通过网络途径传播的黄色、暴力及等信息很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如果没有较强的自制力和良好的引导,大学生很快就会沉溺其中。
2.大学生自身因素
有研究者认为缺乏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能力是大学生产生手机依赖问题的根本原因。[12]还有学者认为大学生手机依赖是受从众心理的影响。[13]由于大学生独立性差,自制能力不强,对群体有强烈的依赖感,所以在很多事情上他们往往选择随大流。
其次,孤独感能有效预测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倾向,孤独的大学生更容易产生手机依赖倾向。[3]手机是孤独感强的大学生排解苦闷的渠道和发泄情绪的一个良好工具。
再次,大学生手机依赖与自尊有关。韩永佳的研究表明自尊水平与手机依赖程度呈负相关,自尊水平高的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程度相对较低。大学生可以通过打手机游戏获得满足感,这也是许多大学生热衷于手机游戏的原因之一。
另外,学者们也对个体的人格特质与手机依赖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有研究发现,粘液质和抑郁质的大学生手机消费和使用时间都比胆汁质和多血质的大学生要少。还有部分学者发现内向的个体更容易对手机产生依赖。
四、总结
研究者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的研究表明当今大学生具有不同程度的手机依赖症。大部分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过长,他们过多地使用手机上网,并且倾向于利用短信和电话功能进行人际交往。同时,大学生偏爱的手机功能多数是需要付费的,这直接刺激了大学生的手机消费。
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很多外界客观因素有关。同时,大学生自身所具有的一些特点也是促使他们对手机过度依赖的重要因素。并且,内外因素的影响使得大学生手机依赖的情况越来越严重。
大学生手机依赖对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有很大的危害,很多研究者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不少解决对策,本文没有对此加以讨论。未来,找出有效解决手机依赖的方法是研究者要继续的重要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国手机用户数量达到11.46亿[EB/OL].比特网.http:///460/12601460.shtml.2013-04-25.
[2]徐华,吴玄娜,兰彦婷.大学生手机依赖量表的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6(1):26-27.
[3]刘红,王洪礼.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倾向与孤独感[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1):66-69.
[4]韦耀阳.大学生社会支持与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2,28(4):91-93.
[5]韩永佳.大学生手机依赖于自尊、社会支持的关系及干预研究[D].漳州:漳州师范学院,2012.
[6]李止庸.国内外“手机依赖对大学生学习行为的影响”研究综述[J].中国学术期刊电子出版社,2011,(7):128-132.
[7]董莉,陈芬芬,夏超.大学生对手机依赖性的现状分析及解决对策[J].现代交际,2013,(1).
[8]郑晓娜,辛斌.在校大学生手机手机依赖调查报告——以沈阳5所学校为例[J].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2,29(16):73-91.
[9]何卓然,蔡娟.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的相关研究[J].时代经贸,2012,(15):24-25.
[10]蔡亚兰,冯小宁.大学生手机依赖现象分析[J].东南传播,2012,89(1):80-82.
一、引言
1.研究背景:随着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手机购物已经成为一种大众化的购物模式。美国彭博资讯报道,美国新生代青少年不再痴迷于前往名牌服饰店购买衣物,而是透过智能手机购买全球品牌服饰[][1]。在我国,据CNNIC的《第 33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3年,手机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1.44亿,占总数的28.9%。学生是一个重要群体,占总规模的25.5%,大学生网民占较高比例。研究大学生手机购物现状,了解影响大学生手机购物的阻滞因素并提出可行的对策建议,对于促进大学生手机购物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概念定义:手机购物, 是指使用手机上网、在线选购商品并进行在线支付的过程。从手机购物的现状看,目前手机购物品类已经十分丰富,从服装日化、电影优惠、手机话费、酒店旅行等日常衣食住用行都可以在手机端完成购买。
二、研究方法
1.被试:本课题组以浙江温州茶山高教园区为例,向90后大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483份,其中有效问卷435份,有效回收率约为87%。其中男生200人、女生235人,大一、大二各100人,大三140人,大四95人。
2.研究工具:本文根据自行编制15题手机购物问卷(含开放性试题2题),根据题目设置A、B、C、D四个选项,采用自选式方式回答,后利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三、调查结果分析
1.大学生手机购物的现状
(1)手机购物在大学生群体中发展迅速。调查结果显示90%的同学有网购经历,或自行网购,或让同学代购。在具有网购经历的同学中,选择手机购物的约占调查总数的18.9%,愿意在不久的将来选择手机购物的约占37.6%。由此可见,尽管目前大学生手机购物人数占网购总体人数份额不高,但是大学生手机购物的提升趋势明显,将呈现井喷式增长。
(2)大学生手机购物品类不多。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有手机购物经历的大学生,其购物品类大致集中在日常生活消费品领域,集中在鞋子(92.11%),服装(86.84%),美食特产(60.53%),日用百货(52.63%)。而在学习用品比如书籍和电子数码产品不多。数码产品(31.74%)、学习用品比如书籍(36.16%)。
2.大学生手机购物的阻滞因素
调查组对受访大学生就手机购物与电脑等网络购物平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两种购物平台均受到商品质量、商家信用、大学生层级、购物频率等因素影响。此外大学生手机购物还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1)网页浏览速度慢。近8成受访学生认为手机网页的浏览速度较慢,影响了手机购物方式的选择。目前大学生只能手机使用基本为2G网络,手机浏览速度普遍较慢,据对多款手机浏览器测试数据显示,UC9.5.0 1606.48m/s,QQ 5.0为1378.6 m/s,傲游4.1.4为1270.36 m/s。
(2)网络流量消耗大。45%的大学生认为“手机购物平台网络流量消耗大,不考虑经常使用”,33%的大学生认为“不考虑使用”。我们进一步对有网购经历的大学生进行访谈得知,当前大学生手机业务中,包含的套餐流量基本在100M-500M之间,如需更多流量,则需要额外缴费。以浙江温州移动手机流量套餐为例,了解详情80M10元/月,了解详情 了解详情300M30元/月,500M50元/月,2G100元/月。而这类费用已经超过了大学生月手机消费承受能力。与手机相比,电脑宽带套餐仅为68元/月(含手机最低消费48元),流量不限,因此75%的同学更倾向于电脑购物。
(3)浏览视觉效果差。69.5%的大学生认为手机界面过小,浏览视觉效果差,影响其手机购物方式的选择。我们通过实地观察可以发现,目前智能手机主要的功能还在于通讯、社交,因此智能手机从携带的便利性角度出发,屏幕一般在3.5英寸-5.0英寸之间,对于购物商品,特别是服装类需要从全景角度审视的商品而言,浏览视觉效果不好。
(4)手机支付风险高等。调查中发现,71.3%的同学对手机支付平台的安全性风险高。除了受钓鱼网站的影响外,智能手机支付安全保证措施目前较少,仅密码输入和手机短信验证。而电脑平台中的网上银行支付仅安全系数相对较高,它的支付安全设置有网银盾、安全保护问题、数字证书、短信校验服务等多方面。
四、结论与建议
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主导者,大学生消费者既要看到手机购物的优势,但也应该树立理性消费意识[4],通过自我控制策略在优化购物环境,提高手机购物的幸福度。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第一,合理界定手机购物的类型。手机购物更适合小物件选择,比如常用的微型电子产品、书籍、食品、鞋子等,以此来提升网页浏览速度和商品视觉效果。将衣服这类对阅读屏幕尺寸要求大的商品选择电脑平台购物; 第二,优化手机购物的环境。对于大学生普遍反映手机购物耗流量这一情况,可以通过在WIFI环境下进行购物选择,以回避流量限制,当前诸多高校校园WIFI全覆盖,也为优化环境提供了可能; 第三,提升手机支付安全保障等措施。一方面要选择较为安全的浏览器(比如UC浏览器),同时安装手机安保软件。另一方面要适时更新购物平台版本,优化支付平台,比如手机淘宝正式了 2014 年首个新版本——“手机淘宝 4.0 版”客户端,该版本的6位数字密码支付功能只能在支付宝认证的安全设备上使用。
参考文献:
[1]亚联.美国青少年偏爱手机购物[N].中国纺织报,2013-12-05(002)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5-0062-02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手机已成为必不可少的通讯工具,尤其是对大学生而言,手机除了用于和亲人、同学联系外,更是获取外界信息、娱乐休闲的必备产品。然而,手机在为学生带来便捷的同时,也显露出许多弊端。通过对大学生手机成瘾程度的差异性研究,使大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手机成瘾的危害性,从而健康使用手机。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法,随机选取上海6所高校的部分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抽样调查,发放问卷1320份,回收有效问卷1226份,回收率为92.8%。运用spss对问卷进行结构效度分析,得出KMO值为0.915>0.7,说明结构效度较好。采用再测信度的方法,测得问卷信度系数为0.896>0.800,表明问卷信度较高,稳定性较好,符合统计研究的要求。
对于手机成瘾的界定采用由熊婕等人编制的《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PATS),该量表共16个项目。根据问卷统计分析,16个项目的总体平均数M为44.4,标准差s为14.1,根据统计学标准将总分大于M+S的组定义为手机成瘾组;将总分小于M-S的组定义为非手机成瘾组;M-S~M+S之间定义为手机依赖组。进一步分析得出,调查者中13.8%的大学生为手机成瘾者,66%的大学生为手机依赖者,20.2%的大学生为非手机成瘾者。由此可见,近80%的大学生都对手机有依赖感。
二、大学生手机成瘾程度与在校情况的比较分析
1.手机成瘾程度在学习情况上有显著差异。数据显示,在学习成绩方面成瘾组、依赖组、非成瘾组平均绩点在3.5以上的分别占19.5%、20.5%、31.0%;3.0―3.5的分别占37.3%、37.0%、38.3%;2.5―3.0的分别为22.5%、26.6%、22.6%。可见,平均绩点3.5以上的高分生在非成瘾组中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平均绩点2.5以上的成瘾组只占到79.3%,而非成瘾组却占到了91.9%。经卡方检验P=0.001
2.手机成瘾程度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情况上有显著差异。在是否参加校园文化活动方面,表示“有去过”和“偶尔会去”的各组并未有太大差异;表示“从来不去”的,成瘾组为13%,依赖组为4.6%,非成瘾组为2.8%;有41.4%的成瘾者表示“每次都去”或“一般都去”,依赖组的比例为37.9%,而非成瘾组的比例为52.9%。可见非成瘾组的大学生更愿意参加校园文化活动,但在是否在各部门任职上并无显著差异(P=0.410>0.05)。
3.手机成瘾程度在是否谈恋爱上有显著差异。在手机成瘾者组中,有52.7%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正在谈恋爱;在手机依赖者组中,有41.9%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正在谈恋爱;而在非成瘾者组中,仅有27.8%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在谈恋爱。可见大学生谈恋爱提高了手机的利用率,对手机成瘾会起促进作用。
三、大学生手机成瘾程度与家庭情况的比较分析
1.手机成瘾程度在家庭所在地上有显著差异。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中有18.2%的学生为手机成瘾者,高于来自城市和乡镇的12.5%与12.8%;来自乡镇的大学生中有71.2%的学生为手机依赖者,高于来自城市和农村的64.5%与64.8%;而来自城市的大学生中有23%的学生为非手机成瘾者,高于乡镇和农村的16%与17%。经卡方检验P=0.015
2.手机成瘾程度在家庭背景上有显著差异。在对家庭背景的调查中,选择“和父母双方生活在一起”的占82.7%,选择“只和父母中的一方生活在一起”的占11.4%,选择“父母都不在身边,和祖父母生活在一起”、“自己一个人生活”的比例较少。“和父母双方生活在一起”的有12.2%为成瘾者,67%为依赖者,20.8%为非成瘾者;“只和父母中的一方生活在一起”的则有27.1%为成瘾者,56.4%为依赖者,16.4%榉浅神者。因此,父母离异的家庭更容易使大学生产生手机成瘾。
3.手机成瘾程度在与父母的关系上有显著差异。在与父母关系很好的受访者中,成瘾组占12.1%,非成瘾组占22.7%;在与父母关系一般的受访者中,成瘾组占20.4%,非成瘾组占12.4%。由此可见,父母与子女的亲疏显著影响了手机成瘾的程度。
四、大学生手机成瘾程度与手机消费习惯的比较分析
1.手机成瘾程度与所用手机的价位有显著差异。大学生所用手机价位主要集中在1000―3000元,占44.5%;3000―5000元占23.3%。手机成瘾程度随手机价位升高而不断变化。随着手机价位的升高,成瘾组所占比例先升后降,非成瘾组所占比例先降后升,在1000―3000元时达到成瘾组最高和非成瘾组最低,而依赖组所占比例却是一直在升高。经卡方检验P=0.007
2.手机成瘾程度与平均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长有显著差异。大学生平均每天使用手机时长集中在3―6小时占41.1%,1―3小时占23.7%,6―9小时占22.3%。大学生手机成瘾程度随每天使用手机时长而变,每天使用手机时长越长,其在成瘾组所占比例就越高,在非成瘾组所占比例就越低,而在依赖组所占比例则是先增后减。如每天使用手机时长1―3小时的,其在成瘾组占比为7.2%,依赖组占比为65.3%,非成瘾组占比为27.5%;6―9小时的,在成瘾组占比16.8%,依赖组占比66.7%,非成瘾组占比16.5%;大于12小时的,在成瘾组占比30.9%,依赖组占比60%,非成瘾组占比9.1%,显然存在显著差异(P=0.00
3.手机成瘾程度与平均每月手机直接消费价格区间有显著差异。大学生每月手机的直接消费价格主要集中在150元以下,占94.3%。随着手机直接消费价格的升高,大学生手机成瘾的人数也在不断攀升,而非成瘾者人数却在不断下降,因此手机成瘾程度与平均每月手机直接消费价格存在显著差异(P=0.00
五、结论与分析
通过对问卷数据的分析,总结大学生使用手机成瘾的程度与在校情况、家庭情况及手机消费习惯等方面的关系。总体来看,大学生手机成瘾程度较严重,近80%的大学生对手机产生了依赖。在学习情况、校园文化活动、是否谈恋爱、家庭所在地、家庭背景、与父母的关系、所用手机价位、平均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长、平均每月手机直接消费价格等维度中,手机成瘾程度均有显著差异:手机成瘾程度越深,学习成绩越弱,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比例越少,谈恋爱的可能性越大,与父母的关系越疏远,平均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长越长,平均每月手机直接消费的价格越高。
参考文献:
(二)调查对象:在校生
(三)调查程序:
1、设计调查问卷,明确调查方向和内容;
2、进行网络聊天调查。随机和各大学的学生相互聊天并让他们填写调查表;
3、根据回收网络问卷进行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1)根据样本的购买场所、价格及牌子、月消费分布状况的均值、方差等分布的数字特征,推断大学生总体手机月消费分布的相应参数;
(2)根据各个同学对手机功能的不同要求,对手机市场进行分析;
二、问卷设计
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调查问卷
三、数据分析
根据以上整理的数据,我进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学生手机市场是个很广阔的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市场。
(一)根据学生手机市场份额分析
(二)学生消费群的普遍特点
作为学生我对这个群体做了一些了解,对于我们共同的特点进行分析,得出手机市场应该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开发产品或进行针对性的营销手段,才能够抢占市场。下面我们就来对学生群体的特点来进行分析:
1、学生消费群的普遍特点:
1)没有经济收入;
2)追逐时尚、崇尚个性化的独特风格和注重个性张扬;
4)学生基本以集体生活为主,相互间信息交流很快易受同学、朋友的影响。
手机媒体媒介素养是指人们正确认识手机媒体,面对手机媒体传播的各种信息应当具有的选择能力、评价批判能力、创制手机媒介信息的能力、利用手机媒体促进自我良好发展的能力或修养。
大学生手机媒体媒介素养教育实质上是针对大学生开展的一种培育民主素养的学习过程,通过对手机媒介传播实质的剖析,可以使大学生既了解媒体自身如何运作、媒体如何构架现实,也知道怎样制作传媒作品与媒介信息,使他们深刻认识到隐含在传播文本后的各种权利和社会因素,洞悉传播实质,熟悉编码规则,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勇气挑战社会上偏颇的意识形态。
相较于传统媒体,手机媒体具备以下特点:手机充分满足了人们对信息个性化、差异化的需求,缩短了人们之间的生活空间,人与人平等对话,人的价值和精神无限延长和伸展,使信息传播更具有人性化;手机是“带着体温的媒体”,具有私密、随身的特点,体积小,便于携带,传递信息真正超越了时空的限制,几乎可以做到与新闻事件同步,具有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资金和技术远远低于其他媒体,容易被低层次消费者使用和接受,普及率高,受众更广泛。
大学生应用手机媒体的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大学生把手机作为接受社会信息的主要渠道,携带手机成了学生的一种时尚,大学生又受着来自其自身和外界的影响,他们的手机媒介素养明显存在一些缺陷,他们的媒介素养主要呈现如下特点:
1.自控能力差,辨别信息能力差,不利于身心健康
手机替代电脑网络成为大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最常使用的媒体,这已是无可非议的事实。他们在使用手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由此而生,许多学生自控能力差,在老师管理宽松的课堂上使用手机,将手机作为逃课和考试作弊的工具,不利于优良学风的形成。有的学生利用手机上网聊天,收发不健康信息,浏览不健康网站,手机偷拍、下载不良信息、视频等,使他们沉溺于低级趣味,严重地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2.过度依赖手机,易造成思想上的钝化
大学生在手机的实际消费中更倾向于娱乐休闲,由于互联网资源的支持,手机新媒体与传统媒介形态融合,衍生出多种科技、娱乐、商务、生活服务等增值功能,彩信、游戏、手机QQ、手机博客、手机防盗等娱乐功能在大学生群体中被利用得淋漓尽致。由于过于依赖图像信息,阅读兴趣下降,大量的网络信息使大学生一直是“看问题”、“听问题”,而不是“想问题”,遇到问题就利用网络搜答案,不愿意做深层次的思考,在信息的获得上“饭来张口”的现象日益普遍,缺乏创造和制作媒介讯息的能力,这对于正在长知识的青少年来说,很容易限制他们智力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其思想上的钝化。
3.媒介素养教育尚未得到足够重视,大学生手机媒体媒介素养有待提高
高校的媒介素养教育还处在探索阶段,针对大学生开展的媒介素养教育活动还很欠缺,虽然近年来一批相关教材陆续出版,但是总体情况仍然不尽如人意,没有得到高校的普遍重视,媒介理论知识以及系统的实践更多地集中在与新闻传播专业相关的课程教学中,学生不能够准确理解媒介素养的含义。
提升大学生手机媒体媒介素养的建议
1.通信公司应加大宏观监控力度
抵制不健康的手机媒体信息,应该从源头着手。通信公司应尽快完善监控机制,加强网络监控,过滤负文化,遏止其蔓延,保证网络的健康运行和安全,并提高不良信息拦截能力和效果,加大举报处理力度,抑制涉黄信息、欺诈短信等不良信息的传播及其他犯罪活动,加强流程监控和业务管理,完善管理规章制度,严格执行针对违规行为的处罚措施,严厉打击犯罪,严惩传播和制作者,为大学生营造健康的手机媒体环境。
2.加强学校教育和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手机媒介审美批判意识
大学生群体大多已离开家庭在大学校园独立生活,相对封闭的大学生活让大学生处于“半社会化”状态,其学习特点和生活方式都决定了学校教育在其手机媒介素养教育方面的重要性。
高校应充分发挥育人职能,紧密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大学生的手机媒介素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积极倡导健康使用手机的理念,深层次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思维意识和行为方式,通过板报、广播以及专题讲座的形式,让学生了解过度依赖手机的危害,让大学生意识到正确文明地使用手机,尽可能把手机媒体给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限度。这对促进文明校园建设和提高大学生人格修养均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应重视媒介素养教育,把手机媒介素养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如《媒介素养概论》、《媒介文化》等必修课程,同时辅以《媒介伦理学》、《大众传媒与社会》、《媒介认知与文化》等选修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帮助大学生深入了解手机媒介技术,给大学生提供全面的媒介教育,从而达到提高个人手机媒介素养的目的。
3.家校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利用各种宣传材料及教师家访等形式,让家长认识到学校规定的目的意义,引起家长的高度重视。家长要学会掌握手机媒体,进入孩子的世界,更好地、更直接地指导孩子充分有效地利用新媒体,从经济上控制、从思想上教育孩子,和学校形成教育合力,培养、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辨别能力,使之取其高雅、弃其低俗,共同推进大学生手机媒介素养教育,才能使大学生受益于新媒体。
小 结
手机媒介素养教育是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手机媒介素养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大力支持,齐抓共管,形成合力,让大学生既充分利用手机媒体这一现代科技新成果带来的方便,也有效地克服其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真正做到扬长避短。
【本文由陕西省普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特色学科“大学生素质教育系统化研究”项目资助,项目编号:陕教位(2009)6号—1】
参考文献:
①侯欣洁:《大学生手机新媒体媒介素养刍议大学生媒介素养培育的新思维——基于手机媒体环境的分析》,《新闻大学》,201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