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企业信息化规划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引言
企业信息化规划,是指在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指导下,在理解企业发展战略目标与业务规划的基础上,诊断、分析、评估企业管理和IT现状,优化企业业务流程,结合所属行业信息化方面的实践经验和对最新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掌握,提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远景、目标和战略,制定企业信息化的系统架构、确定信息系统各部分的逻辑关系,以及具体信息系统的架构设计、选型和实施策略,对信息化目标和内容进行整体规划,全面系统地指导企业信息化的进程,协调发展地进行企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及时地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以及有效充分地利用企业的资源,以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满足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一、煤炭企业信息化规划的基本要求
一方面,煤炭企业信息化规划必须依据煤矿企业发展规划和战略目标,结合企业实际状况,围绕企业的生产、人才、采购、成本、质量、营销、财务等业务建设集成的管理信息系统,指导各单位运用信息技术,加快企业以信息化建设带动工业化的进程,合理、优化地安排企业信息化有关的项目。另一方面,煤炭企业信息化不仅仅是企业现有业务的计算机化,还要运用先进信息技术优化煤炭企业流程,进行信息化整体规划。煤炭企业信息化覆盖企业所有经营活动的信息处理,它不可孤立地建立业务信息系统,全面实现不同部门、不同系统之间的信息集成和操作,实现信息采集、处理、适用过程的集成化。
二、煤炭企业信息化规划的具体实施步骤
首先,准确定位煤炭企业自身的发展目标及主要部门业务的发展目标。分析行业发展现状和特点;分析信息技术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方向;了解同类行业信息技术的应用状况;把握煤炭企业自身的信息化现状和信息资源状况。根据煤炭企业战略发展规划,确定企业信息化的目标、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及在企业战略中的地位。其次,以层次化的结构设计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由许多功能模块组成,每一功能模块又可分成更细的层次。信息技术标准是对信息化总体架构的技术支持。通过选择或制定标准,使煤炭企业信息化具有兼容性和扩展性。最后,对信息化总体架构中的各功能模块及相应的各项煤炭企业信息化任务进行评估计划,把它分解成为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的项目。明确各个项目的功能、预算、时间等。按具体项目重要程度和煤炭企业财务情况做出安排
三、保障煤炭企业信息化规划得以顺利实施的有效措施
煤炭企业信息化规划涉及的技术难度较大,内容较多,规划的实施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为保证规划按时、保质、保量进行,煤炭企业应采取以下保障措施:
1、组织保证。建立煤炭企业信息化领导小组,信息化建设机构可分为领导决策层、企业信息化组织协调及技术支持层和实施执行层。1)煤炭企业信息化领导小组。他们为领导决策层,从全局上权衡、协调、审定、决策以及组织企业信息化实施;保障实施煤炭企业信息化系统所需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为煤炭企业实施企业信息化营造良好环境。2)煤炭企业信息化办公室。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牵涉企业的各个职能部门,必须设置一个组织协调煤炭企业信息化办公室来负责日常的工作。3)专家组。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工程技术以及先进的企业管理技术。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专家组要有本企业专家,同时,还必须邀请社会专家、IT专家与经营管理专家以得到智力支持,共同组成专家组。5)煤炭企业信息化实施组织。实施执行组织要按照煤炭企业信息化的总体规划和进程,具体分为多个项目小组。项目组是实施执行小组的执行单元,由项目负责人直接领导,选择若干专家和业务人员组成。项目组是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直接参与者,项目负责人是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人物,要选拔德才兼备、威望高、信息工程技术过硬、又有经营管理经验的技术干部担任。
2、制度保证
1)煤炭企业管理措施保障。采取强制措施清除影响煤炭企业信息化实施的各种障碍,为煤炭企业信息化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2)建立信息化项目管理制度。主要制定和规范煤炭企业业信息化的评审制度、实施模式等保障制度。3)建立人才培养和激励制度。在煤炭企业中稳定一批懂企业管理又通IT 的中坚技术力量,特别是选择几个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的精英,他们在信息化规划中能发挥重大作用。煤炭企业还要通过各种渠道开展各种层次和类型的系统培训,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和管理机制,逐步建立一支素质较高、结构合理的信息化规划建设队伍。
3、技术保证措施
一方面,针对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复杂性、艰巨性及我国煤矿企业普遍存在的信息化人才严重缺乏的状态,吸取各个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教训。如:一些应用系统分别找不同的合作伙伴分散开发,缺乏统一的控制和协调机制,因此出现了许多问题。所以,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要选择几个长期的IT企业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联盟。另一方面,针对煤炭企业信息化各个应用系统,由项目实施小组与会同相关部门编制面向不同使用者的培训计划,并负责培训,如:面向全体使用人员的使用培训、维护培训和面向领导和管理干部技术业务培训等。
四、结语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是长期的工作,信息化规划是这一工作的指向标,通过信息化规划可以确定企业未来信息化建设的中长期目标和步骤,通过分阶段实施来降低信息化工作的风险。只有做好全面、细致的信息化规划工作,准确把握企业的信息化需求,才能有效地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能力,使企业在战略层面上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经历了一定的发展阶段,但对于我国企业而言,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成为阻碍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障碍,并从长远而看也阻碍了企业的发展。而信息化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能够从管理、经营、决策、生产等诸多方面促进企业发展。因此,在企业中进行信息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一、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管理的必要性
1.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推动企业长远发展
随着当今社会市场经济局势的发展,无论是从企业内部而言,还是就整体环境而言,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管理都势在必行。我国的企业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与国际大型企业竞争市场份额,就需要掌握高端的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信息化建设管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整合企业内部的人力、财力以及物力资源,为企业综合能力的提升与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奠定了内部基础。
除此之外,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管理对于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而言是创新之举,创新是一切生产力的源泉与动力,这种创新不仅体现在企业生产的产品的升级换代,更体现在企业管理方面。当信息化渗透到企业的管理理念之中时,信息能够成为领导层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使得企业能够实时掌握市场动态而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与方案。对于企业的职工而言,信息化管理理念的引进能够为其学习与时俱进的知识以及创新思想提供可能性,因此信息化管理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企业员工的专业素质和个人修养,从而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改革创新企业管理模式,提升管理效用
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在日益变化发展的时代中已经不能适应企业前进的需要,而企业信息化应运而生。企业内部信息沟通不畅导致了很多本可避免的问题大的出现,甚至为企业带来了损失。所以,进行信息化建设管理能够使企业内部的沟通打破时间以及空间的限制,为沟通提供便捷快速高效的平台,从而避免上述问题的出现,也能够因此为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企业的信息化管理为企业树立了与时俱进的新形象,并且能够通过信息化以及互联网的渠道加强对企业的宣传力度,从多个途径为企业新形象的塑造提供场所。企业社会知名度的提高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企业品牌效应从而拓宽其产品的销售渠道。此外,信息化建设管理能够提高企业内部人员的办公效率,变革以往繁杂的办公室工作,使得工作尽可能简洁高效,从而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用。
二、当前企业信息化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对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管理认识存在偏差
对于部分企业的管理层而言,他们认为在企业进行全面的信息化建设管理只是在做表面功夫,不能够真正为企业的发展带来实效性的东西,这就表明在当前的局势下仍然有部分企业没用充分认识到进行信息化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思想和认识的局限性使得其在推行相关政策时并不能够达到真正的效果。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管理的认识存在偏差,导致即使推行相关措施也只是成为表面功夫或者是对企业资源的损耗,从而加深管理者对信息化的认识偏差,走进一个悖论,甚至会导致企业在信息化的大潮中落后,一步一步走向衰落。
我们知道,认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指导实践行为,所以对于企业而言,不能够很好地利用信息化推动企业发展,不能够即使掌握市场供求的动态,使企业在外部大环境下处于被动的局面,丧失市场主动权,从而拉低企业的利润。对于企业内部而言,办公效率的低下不能够通过信息化渠道得以解决,最终将会造成企业内部管理与运营的秩序混乱。
2.进行信息化管理规划的步骤与思路存在问题
企业内部要建立起系统的信息化管理建设模式,需要进行思路与步骤的规范化。而当前,多数进行信息化管理的企业在这一方面却存在较大的问题。由于当前企业缺乏信息化的经验和基础,所以在进行信息化管理建设时多半采用逐步进行的原则,在完成万信息化的各个步骤之后最终实现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建设。笔者认为这种思路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对于企业的现实情况而言也是无法实现的。
企业内部各部门分别进行信息化管理建设,会导致内部的断链,从而使得整个信息化工程难以发挥最大效用。而除此之外,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硬件的选择方面企业多半重视品牌而忽略了实际的匹配度,反而会影响企业信息化的进一步开展。
三、企业信息化建设管理的规划与对策
1.首先需要做好信息化建设管理的前期与基础性工作
在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管理规划的第一步就是做好基础性工作。为避免企业内部信息沟通不畅与信息化程度的参差不齐,就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统一化标准。统一化的标准不只是指硬件的统一,还是指企业需要制定科学的标准,使得企业内部的各项工作无论是生产经营还是内部管理都遵循这一标准,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节省后期信息化工程完善的成本。企业在信息化管理的支撑下,能够及时掌握市场动态并制定出完善的对策。这都有赖于基础性工作的良好实施。前期的工作还包括财务、资金的到位,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只有这些落实到位,信息化的规划才能正常开展。
2.发挥领导者在信息化建设管理中的带头作用
正如笔者在上文中提及的,企业领导层对信息化的认识偏差导致了企业信息化进程的滞后甚至是阻碍。所以,为保障企业信息化进程的顺利开展,就需要进行人员方面的规划。在企业内部进行信息化建设管理,不仅能够对企业的管理模式、管理思路带来创新与变革,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促成企业管理信息化、制度化、科学化。
企业领导在企业内部不仅掌控着企业发展策略的制定,还控制着企业的资源,而且领导者在一定程度上是企业文化的象征,对员工有着极大的激励与引导作用,而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应该是一场自上而下的信息改革。因此,笔者认为,领导者在企业信息化进程中需要做积极的倡导者,推动信息化的进程。除此之外,领导者需要加强企业对信息化员工的培养,通过培训建立起一支专业的信息化队伍,为整个信息化工程提供人才与技术保障。
3.对信息应用系统进行科学规划
数据架构规划和应用架构规划两者有机结合构成了整个信息应用系统规划。应用架构规划指的是在企业内部的业务部门进行整体设计和规划,主要从以下需求方面入手:共享、数据分离、通用。综合分析这些需求模型并以信息化为基础对其进行应用规划,是整个企业建立起信息化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需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也为规划的实施提供了一定的便利。关于数据架构规划,主要是指通过分析建立起完善的科学的系统模型,高质量、高品质的数据架构规划能够反映企业信息化的本质,从而通过建模与分析解决企业信息化进程中的一系列问题,为企业信息化进程提供了极大的保障。
4.通过外部环境的打造为企业信息化提供可能
信息化的开展需要内外结合,所以对于企业外部环境而言,其便利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对企业的信息化进程起到了推动作用。首先是对于信息化的基本载体网络而言,硬件设备与软件设备都需要进行管理,国家需要在软件即建立一个强大、高速的网络平台,解决当前因为网络速度慢、收取费用高等问题带来的信息化进程滞后。网络安全问题也需要引起重视。对于企业而言,网络交易的安全性需要依赖于安全性高的认证体系,来确保企业在网上进行的操作的安全性。
除此之外,笔者认为企业信息化的建立还需要国家进行一定的政策倾斜与资金支持,这能够从宏观上促进企业进行信息化改革。对于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完善,需要进行以此为基础的保障工作与惩罚力度来实现。
四、结语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以信息化为基础进行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提高的基础非常必要,在企业运行与管理模式中融入信息化理念与因素,提高了企业管理机制运行的顺畅性,从而通过管理模式的创新促进企业的发展。当然,在进行企业信息化管理建设时,需要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才能够最终保证企业信息化效果的达成。
参考文献
[1]赵建涛,钟瑛,王飞.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J].现代企业教育,2009(16).
[2]翟雪荣.浅谈集团企业信息化的建设[J].华章,2012(13).
[3]王正.企业信息化的建设[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1(2).
企业信息化受到多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将其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技术因素,一类是管理因素。相比之下,技术因素是一种可以定量化分析的变量,可以用现有的规范和标准来衡量某一个技术的好坏,技术因素的变化和发展是可以监测和相对固定的,而管理因素则是不易监测和难以量化,它的变化也是不规律和难以控制的。技术因素在企业开始信息化项目之后基本上处于不变的状态,它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程度也就相对固定,而企业的内部环境则是不断变化,企业的管理能力具有很强的动态性。随着我国企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管理能力是影响企业信息化成败的不可忽视的要素之一。
影响企业信息化的主要管理因素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学习和总结,影响企业信息化的主要管理因素包括:企业战略决策能力、领导激励能力、组织再造能力、人力资源能力和管理基础环境。
(一)企业战略决策能力
企业战略决策能力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企业战略规划能力和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能力。企业战略是设立远景目标并对目标的轨迹进行的总体性、指导性的谋划,是一种宏观管理。而信息化战略规划就是指站在企业战略的高度来规划信息化项目的实施方案和过程。信息战略规划有三个方面的重要含义:一是高层决策者在制定企业的战略规划时,应该将信息化战略作为重要的影响因素进行考虑。从战略的高度,把企业的信息化当做企业发展的动力来抓。二是制定企业信息化战略是应该从全局的角度进行规划,合理的组合资源,由上到下分步骤推进信息化。三是企业战略和信息化战略两者应该是相辅相成,在内容上应该保持高度的一致。信息化战略为企业战略的目标服务,企业战略为信息化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支持。
(二)领导激励能力
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周期长且涉及面大的项目,中小企业的信息化项目周期在8-10个月之间,信息化改变的是整个企业经营模式和管理理念,可能会出现员工懈怠、相关利益者抵触的情况。领导激励作用在解决这些问题方法显得尤为重要。领导激励分为三个层次:一是高层领导对信息化项目提供支持,充分调动企业内部的资源,给予信息建设最大的帮助。消除员工对信息化项目的阻力,增强员工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高层领导的参与度。高层领导通过对信息化项目的管理,控制其中存在的商业风险,解决技术和业务之间的融合。高层领导通过科学的调研和分析,捕捉在管理层次、业务层次上的信息需求,通过与IT人员的合作保证信息系统的可行性。三是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高层领导对信息化项目的支持和参与都是个人的行为,通过建立一套良好的激励机制,将这种个人行为规范成一种组织行为。适当的激励手段能够提升员工参与信息化工程的热情。
(三)组织再造能力
信息化项目的实施必然要引起企业业务流程的重组、组织结构的变化、管理理念的改变。信息化带来的变化是全面的,它影响企业的每一项业务、每一个员工。这种改变将随着企业信息化的实施深入到各个层次,是一种连续不断的过程。起始阶段,基层员工会从信息化项目中获益,通过规范的信息系统,提高了工作效率,优化了工作的流程;接着改变了管理层传统的决策模式,通过信息系统的分析,准确地把握市场的变化,根据获得的信息做出最优决策;最后,改变整个企业的管理理念,形成独特的企业信息文化,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竞争水平。企业要通过持续不断的组织再造来适应信息化的要求,通过不断的学习,获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运行模式,将它们融合到企业文化中。
(四)人力资源能力
人力资源作为企业重要的资源之一,与企业信息化的实施有着密切的关系。企业信息化的成果最终体现在各个阶层员工对信息化的理解和执行情况;反过来,企业员工对信息系统的使用,对新的信息技术的掌握和学习决定着企业信息化实施的成败。
(五)管理基础环境
管理的基础环境包括各种软硬件设备的投入、数据环境的建设和规范操作标准等内容。管理基础环境是信息化实施的前提,对整个信息化项目的影响重大。整个信息系统的运行是需要有丰富的硬件平台支持,还需要合理的网络设备与系统作为媒介,以及完整的企业信息资源数据库为支撑。在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中,必须达到硬件设备与软件资源的同步更新和良好配合。随着企业信息化的深入,基础环境可能在某些方面有所不足,因此对基础环境的建设要随着信息化的改变而升级。
企业信息化能力评价体系设计
在20世纪70年代,为了突破在信息化研究方面的瓶颈,西方学者开始从组织、管理、文化等非技术角度来研究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企业信息化,并形成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和理论。例如,纽约大学著名学者Laudon认为,信息系统的构成因素不仅仅是技术,管理和组织的因素也在信息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信息化的研究应该包括组织行为学、管理学、经济学;唐志荣等人建立了企业信息化水平测评体系,分别从信息技术投入及设施水平、生产过程自动化、管理过程信息化、营销活动信息化和人力资源等五个方面对企业信息化进行评价,创新性地将管理因素纳入到评价体系;赵丽洁从领导层支持、组织管理的影响、项目管理水平的影响、企业文化的影响、其他因素的影响5个非技术因素角度来对企业信息化能力进行评价。刘培德从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因素、信息化战略、信息化组织建设、信息化人才建设、信息化应用因素、信息化效益因素等6个维度来研究如何弥补企业在信息化实施过程中的不足;马艳峰针对我国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非技术问题,探索性地提出了构建基于IT能力的非技术因素分析框架、对高层领导支持、组织变革与变革管理、企业的文化管理三个方面的非技术因素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进行研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上述的评价体系理论出现一定的缺陷。
(一)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本文从企业管理能力的角度来设计评价指标体系,与管理能力密切相关的各类因素成为本文研究的重点。综合已有的各种研究成果和前文的分析,企业信息化实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应从企业战略决策能力、领导激励能力、组织再造能力、人力资源能力,管理基础环境5个方面进行设计。在这5个一级指标的前提下,本文在每个一级指标下面根据调查的结果均设置了相应的二级指标,共设计了17个二级指标,构成了现有的企业信息化实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二)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确定方法以及评价方法
本文中涉及的研究对象大部分都是定性指标,适用于主观权重确定方法,因此选定AHP方法进行权重的确定。对企业信息化进行评价的方法有多种,可以分为定性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方法和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办法。在本文的研究因素中,评价指标都是基于管理能力而产生的,因此,在本文的研究中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FAHP)。根据在实际应用中的因素的多少和层次的高低,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分为单层次评价模型和多层次评价模型。
综合各类研究结果,本文将企业信息化能力分为5个等级:企业信息化能力很强(0.9-1);企业信息化能力强(0.8-0.9);企业信息化能力较好(0.7-0.8);企业信息化能力一般(0.6-0.7);企业信息化能力差(0.6及以下)。通过计算企业信息化能力的最终得分,可以清晰地看到目前企业信息化能力水平,为企业即将开始的信息化提供充分的依据。
案例研究
(一)案例背景
A企业是一家软件服务业企业,专门为各类企业提供信息化管理软件,同时也负责管理咨询工作和管理信息化人才培训工作。由于该企业领先的技术水平,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上广受欢迎,随着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张和业务量的高速增长,公司在研发、生产、人事管理等各个领域都需要进行创新优化,企业现有的管理水平已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随着信息化管理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借助信息化管理手段来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企业决定开始实施信息化,希望通过信息化建设能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增强对风险的抵御能力。
(二)企业信息化评价实施过程
根据前文中的信息化实施评价体系以及对A的调查与分析,对其信息化实施能力评价:首先采用AHP法确定权重,通过专家访问法,构造判断矩阵、特征向量以及一致性检查。
层次总排序检验。根据求出的各项权重W1、W2、W3、W4、W5以及已知的CI和RI的值,求出层次总排序的随机一致性比率:
=0.0025
所以,层次总排序有效。
通过选取企业员工代表、相关专家共计20人组成评审团,以问卷调查结合访问的形式让他们对企业信息化能力评价体系的各个二级指标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的统计,可以构造模糊判断矩阵,得到一级模糊综合评价结果:
B1=[0.08848 0.28906 0.41147 0.17696 0.03393]
B2=[0.11141 0.33454 0.387545 0.166105 0]
B3=[0.04122 0.25752 0.482605 0.16875 0.050005]
B4=[0.127005 0.318165 0.406695 0.148135 0]
B5=[0.196355 0.32991 0.34018 0.133555 0]
进行二级模糊综合评价,得到评价结果为:
B=[0.10224 0.299078 0.41537 0.161536 0.142194]
最后计算出A公司信息化实施能力评价为:P=0.571736。
根据前文中指定的企业信息化能力评价标准,信息化能力隶属度处于0.6以下的企业均属于信息化能力差,由此可以看出,目前该企业的信息化实施能力与标准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结合调查的过程和最后的结果,可以分析出该企业的不足主要集中在组织再造能力上,由于缺乏有效的组织优化和流程再造的过程,使得信息化的实施受到了一定的阻力,现有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有很大一部分是冗余和无效的,它们会最大限度的削弱信息化所带来的影响。除此之外,该企业在信息化战略制定方面也有改进的空间。信息化战略能保证整个信息化的过程按照预定的轨道进行,最终达到预期效果。
企业信息化的结果不仅仅受到信息技术的制约,管理要素更是成为影响企业信息化结果的关键因素。企业只有不断加强企业信息化规划能力,健全信息化组织结构,加强人才培养,注重企业再造,加强数据标准化建设,才能为进一步的企业信息化革命做好充足的准备。
参考文献:
1.梁滨.企业信息化的基础理论与评价方法[M].科学出版社,1994
2长远发展目标
由于企业信息化[2]是企业以管理和业务流程优化为基础,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通过信息资源的挖掘和利用,不断提高企业经营效益的全过程,同时企业也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外部市场环境中,因此企业信息化规划必须考虑其长远发展目标,以应对瞬息万变的网络经济竞争环境。在进行需求调研时,不仅要分析企业的业务现状,还需要考虑企业级更宏观的业务发展方向。只有充分结合企业长期发展目标,深入梳理企业业务发展模式,企业信息化规划才能为企业的长期发展带来长远利益。
3管理信息化与业务信息化并行
一个完善的企业往往由管理部门和业务部门共同构成。管理部门负责整合企业资源,建立标准化制度管理体系,为业务部门提供管理支持和服务;业务部门遵循管理制度,完成企业业务发展指标,为管理部门提供经济支撑;两者相辅相成,在企业成立及发展的各个阶段缺一不可。然而,在信息化规划过程中,企业往往注重业务需求的信息化,易忽略管理部门日常办公的需求,导致分别以业务和管理为重的两大阵营协调沟通过程中频频出现冲突,不仅降低了业务部门的工作效率,打破了融洽的工作环境和协作平台,更不利于业务的正常开展和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企业在规划其信息化提升方案及长远目标时,需兼顾管理部门和业务部门的共同诉求,,打造适用于全企业的信息化平台,以实现管理信息化[3]与业务信息化共同发展的目的,营造和谐融洽的工作环境,促进企业总体战略的开展实现。
4培训制度的建立与执行
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不仅包括管理和业务流程的梳理、网络设备的部署、信息资源的整合及应用系统的开发,还应包括职工信息化意识与应用技能的全面提高。如果员工不能熟练掌握企业信息化平台使用方法,即使本企业信息化平台非常完善,也发挥不出信息化在企业发展中的优势。因此,企业在部署其信息化平台的同时,需加强对全体职工网络及信息化相关认识的关注与培训工作,及时有针对性地组织网络和信息化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职工的信息化管理和应用水平,才能充分发挥软硬件平台的功效,为增强信息化效益、打造信息化企业提供人才支撑。
5可扩容性与可延展性
随着现代社会以计算机、通信等先进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4]的不断提高,各企业已经成为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及网络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必然促使企业不断进行管理创新和业务变革,并及时动态调整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因此,企业的信息化平台必须随着业务发展的改变而不断更新,以适应企业规模的不断壮大、业务往来的动态变化及管理制度的及时变更。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的业务模式会不断发生变化,比如开辟全新的业务领域,因此相应的信息化平台应具备可扩容性,即在原有软硬件平台的基础上能够根据一定规则增加其他功能。同时本企业在业务现状的基础上必然会加强对本领域业务的深入研究与推广,因此企业在信息化规划时也需认真斟酌信息化平台的可延展性,为后期信息化平台的更新和升级预留出灵活的接口,保障业务规模扩大带来的信息平台延展能力,为企业业务的长期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6运行与维护过程中的团队建设
企业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与部署是本企业提升其信息化水平的第一步,只是解决了网络平台的“有无”问题。要保证该平台的顺利运行,企业必须具有一批技术娴熟的系统运行与维护人员。软硬件平台在运行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故障,诸如硬件设备更新操作系统、不同软件的兼容问题等,需要专业人员的从旁协助;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需要系统管理人员对用户标识符进行配置、增加、删除及权限授权划分等操作;随着信息化平台的投入运行,也需要对系统日常运行状况及时进行评估,以便在系统发生重大故障前采取应急措施,将系统故障带来的企业损失降低到最小;完成系统定期的风险评估工作,完善本系统的安全防护措施,最大程度地避免来自其他网络或终端的恶意攻击,并制定信息化平善及发展方向,从而保障系统的安全运行、平稳升级与业务的顺利开展。
回顾中国五矿集团公司的信息化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办公自动化阶段,信息化建设主要以提高工作效率、减轻手工劳动为主要目标。二是集成阶段,建立了集团公司信息化标准体系,使得集团人、财、物等信息能够实现集成共享。信息化建设从减轻员工工作强度变为加强业务流程监管、加强风险控制,提高集团公司经营管理力度为目的。三是能力建设阶段,为满足集团战略管控和业务发展的需要,启动ERP实施工程,集团公司的信息化发展进入到了能力建设阶段。四是价值实现阶段。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推动集团公司管理与业务的创新,推动经营模式的创新,使信息化能力为集团公司创造价值。
中国五矿的信息化建设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充分学习借鉴了国际知名咨询服务公司的方法论,并结合五矿的实际情况,在工作实践不断完善自身的理论体系。一个完整的信息化战略规划包含三个基本层面:IT战略方向、IT架构和IT管控。
IT战略与其业务战略紧密相关。一方面,业务战略决定了IT的战略方向;而另一方面,IT战略则为业务战略的实现提供支持。因此,在确定企业的IT战略方向时,既要看业务发展对IT提出了哪些要求,也要看IT能在哪些方面促进业务的发展。具体来讲,确定IT战略方向时要明确IT愿景、IT发展的目标、以及信息化实施的总体策略和方法。
指出: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2016年作为“十三五”的开局之年,本文主要针对的是企业“十三五”信息化规划方面的论述。
“十三五”信息化应用规划不仅会决定未来五年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方向、策略、步骤进而还会影响到业务的创新和发展,需要认真研究和应对,不同的行业其业务模式差异显著,信息化水平和重点也大相径庭,在有限的篇幅内难以一一论述,在这里仅就信息化应用规划的一般原则和方法做一些阐述,谨供各位借鉴。
(一)以创新为主线指导规划制定
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未来几年都会面临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业务模式、创新业务流程的挑战。能否将共性的IT技术与个性化的业务模式结合以创造出新的业务能力是未来信息化规划的重点,也是评价信息化规划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
创新是一个抽象的词汇,每个行业、组织的信息化和业务创新也不相同,但如果加以分析会发现也会存在一些共性,如从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化,从分散运作向一体化运作转化,从关注内部向生态链共赢转化,从关注单个业务环节向关注全生命周期转化,从依靠传统渠道向依靠网络渠道转化,从以流程驱动决策向以数据驱动决策转化等。在这些方面的创新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创新性支持。每一个组织在制定信息化的“十三五”规划时都要集合全员的智慧,以创新为主线,想以前不敢想之事、发以前不敢发之声,利用信息技术无穷的力量去进行业务模式、管理模式、服务模式的创新。
(二)以新IT引入为手段更新IT框架
新技术可以带来新的可能,新技术也为解决旧有难题带来了新的契机。目前的大数据、云计算、移动应用等新技术主要应用在互联网企业中,使得互联网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远远超越传统组织。在未来的“十三五”期间,新IT技术将从互联网公司向传统的政府、企业组织渗透,推动IT架构的更新和优化。当然随着技术的发展,还会有更多的新技术涌现,面对这种形势传统组织要建立IT技术管理机制跟踪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在合适的时机引入新技术通过新技术推动业务创新。
(三)以数据分析应用为重心提升应用层次
随着数据量的累积和数据处理技术的成熟,未来信息化建设将从关注系统实施向关注数据分析方向转化,成为“十三五”信息化应用的新重心。传统组织要做好数据的分析和挖掘有如下几个关键点:第一,扩展数据来源,整合多种渠道、多种类型的数据源;第二,引入低成本、易操作的数据存储、分析工具,为大量数据的分析和挖掘提供技术基础;第三,加强数据的治理和管控工作,做好数据质量管理、安全管理工作,在整个组织范围内优化数据标准健全元数据、主数据管理,增强数据的一致性。这几个关键点要作为重点写入“十三五”规划之中。
二、企业信息化的意义
(一)促进组织结构优化,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大多数中小企业的组织结构是建立在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金字塔”型组织结构,但由于其存在多等级、多层次、机构臃肿,横向沟通困难,对外界变化反应迟缓等弊端,已不能适应日益复杂、变化多端的市场环境。而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企业可以简化企业组织生产经营的方式,减少中间环节和中间管理人员,从而建立起精良、敏捷、具有创新精神的“扁平”型组织结构。这种组织形式信息沟通畅通、及时,使市场和周围的信息同决策中心间的反馈更加迅速,提高了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
(二)有效地降低企业成本
信息技术应用范围涉及整个企业的经济活动,可以有效地、大幅度地降低企业的费用。主要表现在:企业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外部信息如市场信息、产品销售渠道信息、相关竞争信息等方面的成本降低;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技术可以使企业降低新产品的设计、生产成本和对现有产品进行修改或增加新性能的成本;库存管理信息化使企业减少了库存量,降低了管理成本;信息技术的应用尤其是迅速发展的电子商务大大降低了企业的交易成本。
(三)提高企业的市场把握能力
在把握市场和消费者方面,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特别是电子商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广泛应用,缩短了企业与消费者的距离,企业与供应商及客户建立起高效、快速的联系,从而提高了企业把握市场和消费者的能力,使企业能迅速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变化有针对地进行研究与开发话动,及时改变和调整经营战略,不断向市场提供质量更好、品种更多、更适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四)加快产品和技术的创新
信息技术能极大提高企业获取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和新思想的能力。同时,现代信息技术与制造的结合所形成的各种企业信息技术,如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计算机辅助工艺编制、柔性制造系统、敏捷制造、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实现了企业开发、设计、制造、营销及管理的高度集成化,极大地增强了企业生产的柔性、敏捷性和适应性。此外,集成制造技术在产品设计开发中的扩散和渗透,使企业具备大规模定制的制造能力,其结果可使企业“个性化、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和服务。
(五)促进企业提高管理水平
推进企业信息化是促进企业管理创新和各项管理工作升级的重要突破口。企业信息化不只是计算机硬件本身,更为重要的是与管理的有机结合。即在信息化过程中引进的不仅是信息技术,而更多的是通过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把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制度和方法引入到管理流程中,进行管理创新。以此建立良好的管理规范和管理流程,构建扎实的企业管理基础,实行科学管理,从而提高了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
(六)提高企业决策的科学性、正确性
完备的信息是经营决策的基础。信息技术改变了企业获取信息、收集信息和传递信息的方式,使管理者对企业内部和外部信息的掌握更加完备、及时和准确。另外,各种决策工具如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的应用,极大地增强了决策者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方案评价选择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决策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随意性和主观性,增强了决策的理性、科学性及快速反应,提高了决策的效益和效率。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08)24-1108-01
Discuss of the Group Enterprise in Informatization Plan and Construction
WENG Yong
(Shanghai Pudong Development (Group) Co., Ltd. ,Shanghai 200120,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group enterprise's informationization from the strategic thinking of the group, and unified some experience of some group enterprise's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and plan to introduce the mechanism for imply and safeguard informationization plan and construction.
Key words: group enterprise; informationization; construction; plan
1 引言
在建设科学发展的社会中,在国家的大力倡导和市场经济发展的推动下,我国的集团企业蓬勃发展。但是由于我国集团企业的发展还很年轻,缺乏成熟的管理经验,加上企业的生存环境如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市场环境、资本市场、产业格局等因素影响,我们还很难照搬照抄国外成功经验,所以中国集团企业管理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在信息化建设规划中,由于其投资不菲、技术复杂且涉及面广,很多集团企业不事先进行认真规划和充分准备而匆忙实施,导致无法支持集团企业的业务与经营活动,从而对集团企业实现未来的信息化战略产生严重制约。
2 集团企业信息化建设规划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战略高度
表现为集团企业较少从企业战略发展的高度去考虑信息化建设问题,从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高度来认识信息化的重要性。同时集团企业还未形成定期制订或修订中长期信息化规划的制度,通过这一制度可以定期考虑信息系统能否支持企业未来的业务发展,而不是缺什么就建什么,缺乏总体规划。
2.2 缺乏统一规划
集团企业各个成员企业信息化各行其是,个别企业信息化可能做得不错,但集团不能分享成员企业的信息,集团与成员企业之间没有共同的网络,信息交换还处在公文、报表、电子表格的时代。
2.3 信息化程度不高
国内新组建的集团普遍存在应用水平参差不齐,集团总部和大多数成员企业信息化基础相对薄弱的局面。其信息化仅仅停留在集团财务、办公、报表汇总等,其他业务仍然处于各行其事的局面,这个领域基本被国外软件垄断。
2.4 缺少复合型信息化人才
现在我国很多集团企业信息化复合型骨干人才匮乏且流失严重,使得各级信息化决策人员没有认识到信息化的本质是管理问题,往往从技术和成本角度选择高校和纯软件公司进行白行系统开发,增加了项目的风险。
3 加强集团企业信息化建设规划的措施
3.1 强化思想认识
集团企业信息化建设能否顺利实施,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企业的思想认识。为此首先领导层要坚决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可能会涉及到原有流程的改造,会影响到原有的工作习惯。有时甚至会需要进行局部组织调整,可牵涉到部分利益分配问题。在这些问题上,必须依靠管理层从企业整体角度出发,排除阻碍,建立起更有效率的工作流程。其次是成员企业的积极配合。由于是集团整体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因此必须要求成员企业进行配合才能推进。在建设过程中,需要让成员企业清楚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对集团整体及成员企业的积极作用,让他们愿意配合。当然,在系统建设时也应站在子公司的角度充分考虑,得出彼此满意的方案。
3.2 明确集团企业现状
对集团企业当前形势进行分析,是规划的基础和依据。首先,通过对集团企业战略的分析,明确集团企业的发展目标、需求以及
各个关键部门需要做的工作。其次,研究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和信息技术与信息产品的发展趋势,了解竞争对手应用信息技术的情况,包括具体技术、实现功能、应用范围、实施手段以及成果和教训等。第三是分析集团企业当前的信息化状况,包括基础设施、应用规模、应用层次和人员素质等。第四是了解成员企业的信息化状况。由于很多集团经营的业务种类范围广,各子公司的发展程度不一致,其各自建设的信息化系统也往往存在差别,随着系统的增多,对信息化的依赖程度不断增大,母公司要获取各专业子公司的信息数据变得越来越困难。因此在进行集团层面的企业信息化规划调研时,应详细的列出本部及各子公司的所有资源清单,深入分析同类系统在各子公司的特性,找出其共同点与差异性,以便为以后进行系统改造、系统互连时参考。
3.3 合理确定信息化建设目标
为了有效规避、减少风险,在严格遵照国家、行业相关规定的基础上,集团企业必须拟定信息系统建设中采用的各项标准,如数据标准、编码标准和流程标准等。标准的选择应按照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顺序依次执行,使建设的信息系统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可用性、兼容性、扩展性、协调性和一致性。比如中粮集团信息化建设近几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它的信息化规划和实施思路应对其他集团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其遵循国家和地方的科技发展指导方针,围绕集团国资发展战略,该集团提出了未来五年信息化发展专项规划的总体目标是“推进四大核心业务的应用系统建设,综合运用广域网网络和数据仓库平台,初步建立实现各系统间信息共享的集团信息化应用平台,为集团领导的宏观管理提供决策依据”。该集团的信息化建设主要目标近期将围绕数据平台、网络平台、应用平台和保障体系建设来开展,以此为基础形成数据集成模式的集团信息化总体架构;将来为配合集团集中控制的应用系统建设,形成应用集成模式的总体架构,在应用中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3.4 加强人才建设
信息化建设规范的核心是核心人才队伍的建设,其是集团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因此,应将核心人才与集团的信息化建设规划战略以及实施这种战略所需要的关键能力联系在一起考虑。信息化核心人才是拥有信息化领域核心知识和能力的人。他们的知识需要不断更新,因此需要不断地培训投入。如何建立一个系统,把信息化从业员工个人的能力转化成组织的信息化整体能力,企业的团队激励方式都将有助于这种能力的建立。我们认为,在集团企业对信息化核心人才的激励方面,一方面注重给予薪酬待遇的提高:如为人选核心人才的薪酬水平享受同级别带宽中更高位置,并保证具有市场竞争力;针对核心人才设立专项奖金等。更重要的是,为核心人才提供一个职业发展的更好的平台和机会:国内外培训:为核心人才定制高端培训,包括国外、国内课堂以及在线网上课程。教育:公司为核心人才提供与工作相关的教育机会,并提供一定资助。工作机会:优先参与集团内、外跨地域大型信息化建设项目机会;以及优先参与本地域重大战略、管理转型与改进项目机会等。
4 结束语
总之,21世纪是信息与知识的时代,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集团企业实现现代化的关键环节。中国集团企业将会面临更多国际同行的挑战,这种挑战不仅局限于传统观念上的业务方面,在企业信息化水平上的竞争也异常激烈,谁能更有效地掌握信息、更快捷地做出反应,谁就能掌握市场上的主动。
参考文献:
[1] 邹来龙,杨晓晨,王武耀.企业集团信息化组织结构研究与规划策略[J].电力信息化,2004,2(10):21-24.
中图分类号:F275.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20-0000-02
IT Planning is the Way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
Li Jun
(China Huafu Trade&Development Group Corp Office,Beijing100086,China)
Abstract:In an era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information technology,with wide application in the enterprise,business development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close,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become to enhance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a powerful tool.Enterprise IT and enterprise IT planning will be close integration of business operations,to ensure corporate strategic goals.
Keywords:IT planning;Enterprise informatization
企业IT规划从企业战略出发,通过对企业核心价值链运作模式的分析,找到IT的支撑点,明晰企业IT战略,改变企业无序的IT建设模式,将IT与企业的业务经营紧密融合,保证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一、IT规划的内涵
(一)IT规划的概念
IT规划是“信息化战略规划”的简称,是指在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指导下,结合企业管理需求、业务流程、信息化基础、所属行业信息化建设实践及对最新信息技术发展的认识,提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愿景、目标和战略以及具体信息系统的架构设计、选型和实施策略,全面系统地指导企业信息化建设。
(二)IT规划的内容
IT规划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信息化战略规划,主要是在深入研究企业发展愿景和战略的基础上,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IT愿景和战略;二是信息化发展步骤,主要是IT规划的具体实施方法,包括信息系统的架构、组成、各部分关系及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系统环境和网络环境的建设原则等。
广义的“IT规划”包括“IS规划”与狭义的“IT规划”两部分,其中“IS规划”(Information System Strategic Planning简称ISSP)主要是在企业发展愿景和业战略规划的基础上,形成信息系统的愿景、组成架构及信息系统各部分的逻辑关系,以支撑企业业务规划目标的达成。而狭义的“IT规划”(Information Technology Strategic Planning)是在IS战略之后,对信息系统各部分硬件、软件、技术等进行计划与安排。(下文中的“IT规划”都是指广义范围)由此可见,信息化具体项目的实施应该是在战略确定之后进行,而现实中很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恰恰是反其道而行之,从如何选择硬件、软件开始。
二、IT规划是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IT规划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指导纲领
IT规划是信息系统开发和实施的前提和依据,其核心内容是从企业经营目标和业务发展方向中分析信息需求和功能需求,形成企业总体的信息系统架构,为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实施奠定基础。
(二)IT规划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先导条件
国内大多数企业从90年代开始信息化建设,当时企业的信息化尚处于“启蒙”阶段,并不理解信息化的实际意义。企业内部管理层对信息化也没有达成共识,信息系统一哄而上,形成了大量的信息孤岛。近些年,国内企业对信息化的理解逐渐深入,很多企业开始理性地看待信息化,认识到应该将信息化作为一个整体考虑,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需要规划的。现在很多企业越来越重视IT规划,把它看作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先导条件。
(三)IT规划可以有效地规避信息化建设中的风险,提高IT投资收益
IT规划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规避风险,提高IT投资回报率。IT规划在实施策略制定过程中,对信息化进行了风险评估并有具体的应对策略。IT规划过程中通过了解企业核心业务的关键流程,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未来应用系统的框架,使企业能够在信息化项目中获得最大的投资收益。
三、IT规划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
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要以企业战略规划为指导,制定IT规划来确定未来几年信息系统的建设目标、建设重点、总体方案、所需资源和实施方案。通过制定IT规划,企业可以围绕信息共享和协调工作,规避重复投资和分散投资的风险,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以IT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已成为当前企业信息化建设中最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一)企业对信息化建设核心问题认识的转变
在前些年ERP的浪潮中,ERP曾经被国内企业看成是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但在很多企业ERP项目失败后,大家开始重新对企业信息化进行思考并达成共识,就是ERP并不是信息化的全部,信息化远比ERP的内涵和外延都要大得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应该是IT规划。
(二)IT规划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清晰的思路,明确了投资方向
IT规划通过评估企业现有的基础设施、IT架构、应用系统、流程和人员素质等,对企业的信息化现状进行分析,确定目前企业信息化建设所处的阶段,使企业全面客观地了解当前的IT应用水平。同时结合企业目前和未来的发展战略评估企业未来对IT能力的需求,确定IT能力差距和发展蓝图,为企业确定下一步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和投资方向,给出了清晰的思路。
(三)IT规划是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前提条件
信息系统建设需要整个企业有一个超越部门利益、立足于整个企业客观条件和发展要求的总体规划。IT规划可以统一企业内部的认识,避免变革中的混乱;能够节约资金和时间,提高实施效率。
(四)IT规划优化了业务流程,促进了IT系统的实施
IT规划从流程分析入手,把业务流程和信息系统的建设联系起来。通过对流程的梳理,进行流程再造,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资源浪费,缩短了反应时间,降低了流程成本。在优化流程的基础上进行规划,有利于IT能力差异的确定、未来业务蓝图的设计以及IT实施策略的选择,使IT能够更好地为企业经营战略和目标服务,促进信息系统的成功实施。
(五)从“总体规划”到“分步实施”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最佳选择
从IT专业来看,总体规划就是企业要在战略层面,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制定科学的IT规划,再根据IT规划制定实施方案,而企业信息化是一个需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才能完成的长期投资任务。
四、IT规划是企业发展的助推器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发展与信息技术的关系日益密切,企业创新日益加快,IT规划无疑将成为企业创新和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工作,也是企业发展的助推器。
(一)IT规划的首要目标就是解决领导层的认识问题
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实践,国内企业已逐渐认识到IT规划的过程其实就是企业管理层共同成长的过程,帮助企业提高信息化水平,也就是帮助企业管理层提高对信息化的认识,促成管理层对信息化达成共识,同时也保证企业战略能够顺利实现。企业信息化从本质上讲就是管理的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的水平也是企业管理水平的具体体现。
(二)IT规划使IT与企业战略紧密结合,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能够与企业战略结合的信息系统才是真正能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系统。IT规划在战略层面上,帮助企业明确总体战略目标及其所处的竞争环境,并在总体战略的指导下,根据企业的现状、能力和竞争环境的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战略。IT规划能够帮助企业提高自身驾驭IT的能力,使企业信息化建设与企业的发展战略保持一致,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IT规划将IT与企业的业务经营相融合,保证信息化建设对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有效支持
经过信息化建设的经验积累,很多企业领导已意识到IT规划对企业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否则企业信息化建设容易出现偏差、系统不兼容,甚至造成信息孤岛。企业IT规划是企业战略规划的配套支持规划,是根据企业战略制定的,将信息技术与企业的业务经营相融合,以保证信息化建设实现对企业战略目标的有效支持。
五、IT规划能够对企业信息架构进行总体布局,避免企业的信息系统无序建设
(一)IT规划可以帮助企业改变无序的、没有战略意识的IT建设模式
很多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有一个常见的误区,就是在实施信息化时首先想到的就是联系软件供应商。软件供应商出于立场与利益的原因,不可能完全站在企业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而是尽量使企业的业务流程适应所提供软件的固有流程,造成让系统尽快上线的短视和急功近利的行为。结果是各系统间信息很难共享,系统发挥的效能有限,系统的生命周期短,不能较好地适应企业经营管理的要求,而且给后续的系统建设遗留了很多集成和接口问题,同时还有系统升级、平台更换、数据迁移、网络改造、后续支持保障等问题。企业在没有IT规划的前提下实施IT系统,可以说是事倍功半,由于没有IT规划会使IT系统具有不可预见性,从而使企业的投资变得无法控制。而IT规划可以帮助企业改变无序的、没有战略意识的IT建设模式,解决信息化建设中“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不通盘考虑的问题。
(二)IT规划可以使企业客观地结合当前和未来的发展状况,决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方向
企业信息化不是一套IT系统简单的引进,而应该是从梳理企业业务流程开始,明确企业IT规划的一个过程。如果企业不能从决策层的角度来审视IT系统,不能从企业发展的方向来指导IT系统,企业信息化到最后极有可能会走向失败。IT规划是确定企业实施IT战略和实现IT战略目标的方法、步骤和具体项目的实施计划。
(三)IT规划可以使企业避免信息化建设的盲目性
许多企业经常为这样一个问题所困扰:所有的软件厂商都在宣称ERP能给客户带来这样那样的价值,但为什么很少有企业真正从IT投资中受益呢?原因在于:很多企业由于缺乏IT规划,信息系统的建设往往是因为管理层的一时想法,甚至有时是听了供应商的介绍后而做出的冲动决定。因为缺乏IT规划,导致信息系统繁多、重复建设、信息孤岛、维护费用高、实施风险大等。大量信息分别存在于各个信息系统,管理人员却得不到需要的、有用的信息,IT人员整天忙于修补系统缺陷、增加系统功能等。IT规划是信息化建设长期的工作指引,有了规划就有了预见性,能够避免信息化建设的盲目性。
六、IT规划是企业解决信息孤岛问题的根本途径
IT规划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解决企业信息化的“孤岛”问题,消化独立的信息点和无法集成的独立系统。经过分析就会发现这些信息化过程中“孤岛”的形成都和IT规划的缺失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孤岛”问题一般都是在典型的没有经过规划而实施的信息化工程形成的。
(一)信息孤岛的来源
本文中经常提到信息孤岛的问题,从认识上看,国内企业普遍缺乏IT系统应用的整体观念,对信息化建设缺乏总体规划,前期的咨询论证不够充分,实践中偏重于某一个业务环节或者某一个管理功能的信息化,更注重短期效益。从技术发展角度看,由于各厂商的经验和服务范围限制及平台、工具的不统一,加之管理过程和管理系统的规范标准缺失,使各个信息系统之间出现兼容性和集成性问题。随着企业信息化的不断深入,企业所用的信息系统越来越多,于是就形成了各种形式的信息孤岛。
(二)信息孤岛的解决方式
1.共享。该方式认为现有企业信息孤岛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原有数据不能共享,系统之间无法互联互通,因此解决的关键在于实现不同系统的数据共享,具体方法是使用内容管理。内容管理是在使用端建立一个跨平台的系统,让各种应用系统都能通用,不同部门、不同需求的人都能使用。内容管理平台就是以信息共享为目的,集信息数字化、分布存储、管理、传播、查询为一体的管理平台。
2.集成。该方式认为很多企业的管理还处于初级阶段,单纯的共享有可能会导致更多的问题,解决信息孤岛问题,应该借助于企业应用集成(EAI)的方案。企业应用集成就是将集成基于各种不同平台建立的异构应用,通过不同技术层面上的整合,用户可以做到对整个系统的单点进入、个性化访问和可控式访问等。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规划;目标
Key words: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planning;goal
中图分类号:TP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0-0011-02
0引言
“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现代化”,这是国际国内众多成功的现代企业经验之路。
为了以现代化的手段改造企业的管理基础,满足市场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对信息及时性、完整性和可靠性的要求,制造企业应该整合物资流、资金流、财务流为突破口,全面推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1制造企业信息化系统存在的问题
1.1 企业内部各处室和分厂在选择信息化系统时各自为政
企业的信息化由于缺乏控制与管理,企业内部的软件系统非常多,各系统之间缺乏联系,造成系统之间信息的不畅通,虽然各处室和分厂感觉似乎解决了手工上比较麻烦的问题,但是没有使信息化系统的应用达到最高的效果,造成了投资浪费。因此,现有信息化系统不能够形成企业的整体化管理条件。
1.2 企业内部业务没有完全纳入信息化管理系统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缺乏规划,使得各处室和分厂应用计算机管理业务的水平不一致,比如物资处可以将采购业务反映到计算机系统中,但是其它处室和分厂的采购业务只能通过手工的方式进行管理;分厂的软件系统可以管理车间派工和完工汇报,却不能全面的掌握库存信息等。因此,现有信息化系统不能反映企业运行状况。
1.3 企业内部各层面的人员对信息化的理解不一致
企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企业信息化是辅助企业实现目标的手段,是辅助企业决策的重要工具。
现阶段企业由于各部门分散管理,专注于自己的业务和业绩,因此使得各自使用的软件系统强调个性,缺乏有效的信息传递和统一的数据归集。因此,现有信息化系统不能够满足企业对信息数据控制的要求。
2制造企业信息化系统建设的规划
2.1 以及时的提销存和财务信息为依据,提高决策的精准度
企业管理者无时无刻不在做各种决策。如企业的目标决策、投资决策、生产决策、市场营销决策、风险决策等。每种决策都需要生产、销售、库存、财务等大量的、系统的、及时的信息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决策的结果准确、科学。因此,及时提供第一时间的生产、销售、库存、财务信息成为信息化系统建设的根本目标。
2.2 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规范企业管理流程,提高企业基础管理水平
一切涉及到资金的收支活动都与财务管理有关,财务管理的触觉常常伸向企业经营的各个角落,约束着其他部门。企业的决策是否得当,经营是否合理、技术是否先进、产销是否顺畅,都在企业的财务指标中有所反映。因此,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能够体现出对业务的监控作用,提高企业的基础管理水平;成为信息化系统建设的基础目标。
2.3 以动态化的信息管理与数据交流为条件,提高市场反应速度
完善信息交流机制、加快企业与企业之间便利互信的协作关系,畅通企业的信息反馈渠道,加强企业的数据分析能力以及反应速度,及时准确的将市场信息反馈给企业,及时采取对策迅速调整产品结构,及时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增强市场的满意度,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成为信息化系统建设的首要目标。
2.4 以企业信息资源共享,减少信息传递成本,提高企业工作效率
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可以最大限度地消除企业内部各个部门间的信息资源重复建设和封锁现象,强化企业内部的协同工作,实现部门、员工间的优势互补、信息流畅,增强企业竞争力,从而达到原有资源增值,实现价值创造,最终体现信息资源的价值,促进企业实现目标;因此,成为信息化系统建设的核心目标。
3制造企业信息化系统建设的目标
3.1 企业基础管理(财务与物流一体化)
①企业决策层通过简单的操作便能够掌握企业的整体财务物流业务信息,实时的进行企业决策层灵活及时的企业运作控制和决策制定。
②拉通企业物流流程,使企业内部各种物资的流动均处于可控状态,并能够及时的跟踪和查询物资流向。
③整合企业整体财务信息,使财务主管和企业高层足不出户便能详细把握企业资金命脉。
④减少企业中层用在统计方面的时间,由系统自动统计各项数据,为企业中层提供了更多决策分析的空间,减少了不必要的工作量耗费,提高工作效率。
⑤有效地管理了企业库存,任何时刻都可以通过系统进行物资库存的查询和监控,减少了由于库存信息不准确而带来的物资耗费或待料怠工。
3.2 计划、车间管理
①使制造处成为企业计划的中心部门,掌握企业生产采购的全面明细计划,实现整个企业计划协调统一。
②转变生产(分厂)、采购(物资处及其他)的运作方式,使他们能够从复杂的计划制定和协调中解脱出来更加专注本职业务。生产:专注于成本和车间管理,负责制造计划的调整和反馈;采购:专注于供应商和价格的比较选择以及物资质量的监控。
③企业生产部门进行车间工序派工,车间物资管理,解决企业的生产现场管理问题,实现企业物流和生产的整合,使企业业务管理更加精细化。
④物资处实施采购定额和采购计划的管理,结合企业生产计划、各类型物资仓存、物资采购定额以及采购提前期等采购业务属性并制定出科学、精确的企业物资采购计划;并灵活地提供一系列物资供应的统计信息和报表。
3.3 人力资源管理
①人事资料档案的管理和查询。便捷的人事查询是企业管理现有员工的基础,实现按不同人事属性灵活的组合查询登记将使人力资源管理者从繁重的资料录入和检索工作中解脱出来。
②人事招聘管理将能够通过自定义的流程在信息化系统中灵活的处理。详细记录每次人事招聘的信息和应聘人员的资料,对企业招聘流程完全按照企业管理要求自行定义。
③人才培训日益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事项,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将为人才培训建立全面的跟踪信息,详细跟踪每次培训的组织过程和效果。
④人事考评和绩效考核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中心,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模式和制度是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根本任务,通过强大的自定义考核体系和考核流程将使企业明确每位管理者和员工的业绩情况。
3.4 办公自动化
①企业内部信息流的跟踪与控制。企业收发文是基础信息流、是企业正式文件信息的管理,在企业运作过程中派生出来的其他面向部门或者员工个人的信息将也能通过办公自动化系统在网络上应用;要求办公自动化系统具有强大的流程定义功能实现企业各种不同信息传递的应用需要。
②企业内部知识数据的管理。企业知识库是全球企业梦寐以求的,但是由于没有优秀的知识收集、整理、存档和共享的工具,使得大多数企业存在信息知识的收集、整理、存档和共享四个方面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现代办公自动化将帮助企业完成知识管理的全过程。
③办公自动化应该是企业各层人员的沟通场所,将帮助企业建立各层人员独立的以及共享的交流平台。
3.5 客户关系管理
①制定市场战略,确定细分市场,组织市场活动,并对市场活动进行动态跟踪。
②寻找过滤销售线索,确认商机,跟踪商机的销售活动阶段,实时的记录每次销售活动的细节,进行销售过程管理。
③成交客户的跟踪服务,质量反馈,再次销售评估。
3.6 企业财务管理
①建立企业财务集中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健全财务事前预算、事中控制和事后考核的机制。
②通过管理会计系统协助企业制定企业全面预算、滚动预算,并对预算和实际业务进行比较监控,制定预算及实际业务发生流程。
③通过企业控制设定企业并账的规则,简单并实时的实现月度和年度整体财务业务的汇总和合并。
4结束语
本文重点讨论了制造企业信息化系统建设的规划及目标,对于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和管理将会有一定帮助,但是也会对企业管理模式提出一些挑战,总体来说信息化系统建设将能够充分了解和掌握企业的信息;使企业的财务、物流、生产计划得到最大的控制与管理,形成整体协同性;从而实现企业信息化的大统一。
参考文献:
[1]邱思开.论工业工程与企业信息化[J].科技和产业,2007(1):29-32.
[2]柳白成.我国制造业科技发展战略[J].航空制造技术,2006,1:30-31.
[3]吴晓波,凌云.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15.
一、煤炭企业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过去的客观条件所限制,煤炭企业所使用的大部分信息系统是分散开发或引进的,是面向具体业务和部门的,一般不会统一考虑数据标准或信息共享问题。大多数信息系统完成的是一些数据录入、简单查询和报表打印功能,主要解决生产过程的事后统计管理问题。数据库是面向人工报表建立的,数据流程大多是模拟手工业务流程的,信息编码是随意的,虽然有些企业、有些部门在信息化建设中有了总体规划,制订了一些代码信息标准,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却缺乏整个企业层面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考虑,造成信息化低水平重复开发现象严重。由于数据平台的不统一,同样的一个数据项多次录入,在不同的平台之间保存,因而不能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各部门间、各系统间信息不畅通,自成体系,各自为政,没有统筹兼顾,信息无法实现有效共享。因而,各部门已建成的信息系统之间形成了若干大大小小的“信息孤岛”,将企业管理陷在信息难以全面流动的“信息孤岛”之间。长期以来,由于信息化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不够,普遍存在“重硬轻软”、“重软件轻数据”的认识误区。许多人以为,计算机和网络设备的先进就是信息化的高水平。他们在设备选型和网络构筑上肯下工夫,肯花大钱,却忽略了对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因而导致对“信息孤岛”问题熟视无睹。许多部门辛辛苦苦开发的管理信息系统,只因为没有建立信息的基础标准,等到想再上一个台阶时,所有的代码都得重新制订,积累多年的应用系统都得推倒重来。其主要原因在于缺乏整体信息资源规划。科学的规划应是建立统一的信息分类编码,如“职工编码”,在各系统中应是惟一的,无论财务系统还是人事系统。因此,要想解决“信息孤岛”问题,就必须进行信息资源规划。美国信息资源管理学家霍顿和马钱德等人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就指出,信息资源与人、财、物资源同样重要,应该像管理其他资源那样管理信息资源;要使每个部门内部、部门之间、部门与外部单位的频繁、复杂的信息流畅通,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作用,不进行统一的、全面的规划是不可能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信息资源规划能从根本上解决“信息孤岛”问题;能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一直无法解决的计算机应用系统跟不上管理变化的被动局面。
二、信息资源规划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
信息资源规划(Information Resource Planning,IRP)也称为企业信息资源规划,是指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要的信息,从产生、获取,到处理、存储、传输及利用进行全面的规划。其核心是运用西方国家先进的信息工程和数据管理理论及方法,通过总体数据规划,打好数据管理和资源管理的基础,促进实现集成化的应用与开发。企业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无论是自行开发还是引进,都应该建立在信息资源的统筹规划之上。只有做好基础性、先导性的信息资源规划,才能建立起集成化、网络化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待规划的信息资源既包括管理系统中最小的数据实体,也包括经过数据分类、挖掘后提取出的信息,还包括信息关联处理、逻辑判断后形成的决策知识。信息资源在管理流程的每一个必要环节中得到增值,从信息资源的低级形态逐步转变为高附加值的精加工产品,为管理和服务提供支持。离开信息资源及其在系统内的有机循环流动,管理系统就会失去运行基础,成为一个“零输人、零输出”的空壳。
成功的信息化建设首先要对系统信息资源进行统一规划。美国管理与信息技术专家詹姆斯·马丁提出的建立集成化信息系统的方法论—信息工程的一条基本原理是信息系统以数据为中心,应用开发应该面向数据,而不应该面向处理过程。数据是稳定的,而数据处理是多变的。威廉·德雷尔有句名言:“没有卓越的数据管理,就没有成功高效的数据处理,更建立不起整个企业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信息工程十分强调信息系统建设的高层规划工作,即以总体数据规划为中心的总体规划与总体设计。在信息工程的理论指导下,总结MIS开发的经验教训,认识到以往的MIS建设所犯的通病是:“重功能轻数据”,没有把信息资源规划放在核心地位,只追求功能的罗列,不管数据组织是否合理,结果是“信息孤岛”丛生,根本无法实现信息共享,不能提高科学管理的水平。为从根本上改变以往的MIS建设局面,必须确立“先搞信息资源规划,后搞MIS开发”的技术路线,坚持在信息资源规划中实施以数据为中心的关键技术。通过总体数据规划建立统一的数据平台,不仅适应了信息化发展的要求,也为后续应用开发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统一平台是基础,共享数据是核心,有了统一,才有共享。有了统一的数据平台,可以连通“信息孤岛”,形成“共享数据板块”,进一步集成“信息资源大陆”,实现数据共享并挖掘增值,才能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信息资源规划过程就是建立数据标准的过程。
在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中,最基础的工作就是建立统一的数据平台。在信息资源规划过程中,标准化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实现信息共享、数据交换、数据库设计、应用软件设计和系统建设的保证。信息标准化工作,主要包括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化、数据源定义标准化、技术规范标准化、信息化技术应用平台标准化和业务标准化等。信息分类编码标准是信息标准中的最基础的标准,应遵照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的序列,建立健全企业信息系统所使用的信息分类编码标准。
根据“木桶理论”原理,企业信息化建设选择最薄弱、最需要解决的环节—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化作为突破口,可以带动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在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全过程中,注重应用,保持技术的传承性,强化标准化,整合现有资源,是必须时刻引为准绳的工作原则,是建设的关键,是规避风险并战胜挑战的重要武器。提高认识,改变观念,在资源整合的有效管理和技术的标准化上狠下功夫。同时,还要改变设备越新型、越高档,系统就越先进的错误观念。拥有昂贵的新型、高档设备完全不能说明系统的先进性。只有花钱少、应用水平高的系统才是真正先进的系统。由应用产生的数据流才是真实的宽带,它不是买来的,而是一项项应用系统的艰苦开发和得到实际运行,才能逐步“培育”出来。一个时期以来,许多企业饱尝了分散开发、外购和“下发”软件的苦头,在“系统集成”的浪头,又把希望寄托在联网和系统软硬件更新集成上,以为有了新的环境,只要做出一些应用“接口”就能实现系统集成。实际上,他们仍然在误区中辗转。最好的出路是:一是抓好数据重组工作,即建立信息标准化;二是重新规划设计共享数据库,建立稳定的全域数据模型;三是重组原有的信息资源,改造杂乱无序的数据环境。
只有从数据集成抓起,才能走出系统集成的困境;只有用全域数据模型来控制与协调信息系统的开发,才能取得信息系统建设的主动权。同一数据必须一次、一处进人系统,而不是多次、多处输人系统,只有保证其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经由网络—计算机—数据库系统,才可以多次、多处使用。那些“第一次产生数据,,就是“源点数据”。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源点数据”,也都需要用到别人的“源点数据”,这些数据是本部门信息系统的必要基础。信息化建设,有赖于从“源点数据”开始的整体规划。到数据源头去,从数据开始规划,而非从技术开始规划,是信息化建设回归本源的关键。整合信息资源,建设和改造企业管理数据库,必须打破部门之间对公共信息资源的垄断和封闭,加大信息资源的共享开放程度,共同对信息资源进行开发、更新和维护,让信息资源在各环节的流动过程中不断增加价值。协调部门与整体的信息利益,克服信息私有和自采自用的倾向,追求信息共享和全局信息资源优化管理。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对企业各领域、各部门信息化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协调,避免重复建设、条块分割、自成体系。 三、信息资源规划的基本技术和方法
信息资源规划方法就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它的主体部分是信息工程的总体数据规划,旨在解决分散信息系统的集成和集·成化信息系统建设的问题,建立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和数据管理规范。将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的建立贯穿于总体数据规划的过程,就是信息资源规划。信息资源规划所涉及的技术方法主要有:
1. IRP的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是信息资源规划的第一阶段,包括对功能的需求分析和对数据的需求分析。首先,功能需求分析的技术方法是通过业务过程矩阵、关键因素分析(CSF)等,得到业务模型。其次,数据需求分析主要包括用户视图分析、数据流分析(DFD)、数据元规范化。用户视图是一些数据的集合,它反映了最终用户对数据实体的看法,这种分析可简化传统的实体一关系(E- R)分析方法,主要使用分类编码技术和范式理论;数据元的规范化在信息资源规划有重要意义,数据元是最小的不可再分的信息单位,是数据对象的抽象。分析清楚一个数据元素可能出现在哪些用户视图中及出现的频度,可以提取出共享度高的数据元素,这些元素的标准化尤为重要。
2. IRP的系统建模。
系统建模是需求分析的继续和“定型”,是信息资源的总体的概括和描述,是要解决“系统要干什么”的问题,是建立信息系统的通讯网络方案、计算机体系结构方案、应用系统开发方案、信息管理制度与人员机构建设方案的基础。系统建模分为系统功能建模、系统数据建模、系统体系结构建模。系统功能建模是对系统功能结构的概括性表示,一般采用“子系统—功能模块—程序模块”的层次结构来描述;系统数据建模是建立信息组织的框架、进行信息的组织。一般是通过E-R图、数据库的范式理论建立全域数据模型和子系统数据模型;系统体系结构建模是建立系统数据模型和功能模型的关联结构,它是决定共享数据库的创建与使用责任、进行数据分布分析和制定系统开发计划的依据,这种关联结构通常采用U/C矩阵来表示。
四、实施信息资源规划应注意的事项
理论指导下的企业信息资源规划实施,对我们来说还刚刚起步,不完善的地方还很多,需要进一步探讨。
1。信息资源规划的工具的研制十分必要。在规划过程中有大量的规格文档,其建立工作非常繁琐,大连圣达计算机发展有限公司的IRP2000软件工具具有很好的功能,如果能在系统的辅助设计方面再增加一些模块,那将更为实用。
2.很多单位的领导认识不足。他们认为信息资源规划是“空”理论,重应用轻规划的现象非常普遍,即使有规划,也不用,非常随意,致使设计与规划脱节。因此我们认为应该像城市规划一样,将规划、设计、实施三个环节紧密地结合起来,以项目合同的法律形式确定下来,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
1、概述
多元化的应用系统建设模式不利于企业信息化的持续发展和企业信息资源的共享。多年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不断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不同的应用系统建设模式将形成不同的应用系统技术架构,企业中存在的不同信息系统架构是造成技术体系复杂混乱、技术标准不兼容、IT系统间互操作性差、上下信息交换不通畅、IT管理不规范等的祸端。因此,研究符合企业信息化战略发展目标的统一、先进与实用的信息系统架构模型指导企业信息化建设显得越来越迫切。
2、基于SOA的信息化架构总体规划的意义
SOA,即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SOA),它将应用程序的不同功能单元(称为服务)通过服务之间定义良好的接口和契约联系起来。基于SOA的信息化架构总体规划,可以使企业信息化架构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兼容性、扩展性、灵活性、协调性和一致性,从而提供安全,先进,有竞争力的服务,并且降低开发成本和时间,使企业IT系统变得更加灵活。
2.1 保证信息共享
信息是企业的重要资源,并认为信息流是企业资金流、物流之外的另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但是企业的信息只有被集中起来,并能够被全企业所共享时,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成为企业真正意义上的资源,而这就需要总体规划。从内部环境来看,一个企业或组织总是由多个职能部门构成的,从外部环境来看,企业是一个开环系统,要与物资供应商、市场客户、税务部门及其他政府机构发生关系。由于企业的内外信息资源很多,其内外之间都有大量的信息需要交换和共享,那么如何收集、存储、加工和利用这些信息,以满足各种不同管理层次的需要呢?这显然不是分散的、局部的考虑所能解决的问题,必须有来自高层的、统一的、全局的规划,将这些信息提取并设计出来,才能实现信息的共享。
在SOA之前,企业的应用系统都是通过那些独立、单一的应用程序来进行的,这些应用程序之间无法进行沟通,集成这些应用系统是一项费时费力的工作,经常会产生无法重复利用的客户定制的解决方案。使用SOA,应用程序功能会被分解为被称为“服务”的可重用组件,这些“服务”组件各自执行离散的功能,可以被组合成具有更高级别业务功能的复合应用系统,这样IT架构就可以快速的部署可重用的、灵活的并且维护成本低的应用。SOA技术框架可通过各种适配器让企业现有的各种历史遗留的业务系统无缝接入到同一的企业服务总线中,实现不同业务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
2.2 协调子系统间的工作
信息系统通常是由若干个子系统组成的,如一个企业的信息系统由会计管理信息子系统、营销管理子系统、预算管理子系统、物资管理子系统、人事管理子系统、办公管理子系统等组成。各个子系统除了完成相对独立的功能外,它们之间还存在着大量的公用数据,并需要实时或定期进行信息交换。
在企业中,有关公用数据和信息交换的例子很多,比如在人事管理子系统中需要对企业的所有人员信息进行管理,而人员信息同时也在会计管理信息子系统中使用,以便进行工资核算;预算管理子系统的主要目的是制定成本费用计划,并对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实时的监控,它需要实时的从会计信息子系统中取得成本费用的实际发生数,也就是说预算子系统与会计子系统间存在信息交换。为了降低企业信息处理的成本,就需要通过总体规划使各个子系统之间能够相互协调工作。
各子系统相互独立地运行,在这些子系统之间有效协调沟通是很困难的,因此不可避免地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而且,企业众多应用系统由于缺乏总体设计,产生了许多重复的功能模块,维护十分困难。然而,并不能一夜之间就将这些孤立程序全部放弃或替换,因为它们都是一些关键业务,而且在当前的商业环境下从零开始重新开发整个信息系统常常是不合算的。通过引入基于SOA的信息系统总体规划,将子系统的不同功能单元通过这些服务之间定义良好的接口和契约联系起来。接口是采用中立的方式进行定义的,它独立于实现服务的硬件平台、操作系统和编程语言,使得构建在各种这样的系统中的服务可用一种统一和通用的方式进行交互。这是一种粗粒度、松耦合服务架构,服务之间通过简单、精确定义接口进行通讯,不涉及底层编程接口和通讯模型,将能够帮助开发者站在一个新的高度理解企业级架构中的各种组件的开发、部署形式,帮助企业系统架构者以更迅速、更可靠、更具重用性架构整个业务系统。较之以往,以SOA架构的系统能够更加从容地面对业务的急剧变化。
2.3 使开发工作有序进行
信息系统的开发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需要经过较长的一段时间才能完成。一个复杂的信息系统总是由多个子系统组成的,受人、财、物等各种资源和人们的认识水平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各个子系统的开发不可能齐头并进地进行,往往是采用开发一部分,再开发一部分这样一种循序渐进的开发过程。那么到底先开发哪些子系统,在什么时间内完成,后开发哪些,在什么时间开始?在整个开发过程中,什么时期内完成哪个阶段的任务,这些任务的完成需要什么人、多少资金、做什么样的工作等等有关开发进度的安排、人员的调配、所需设备的配置、资金的到位等一系列问题都必须事先在总体规划阶段解决,以便使开发工作在一个总体的蓝图指导下,合理、有序地进行。
3、结语
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对企业信息化信息系统架构的总体规划,对企业实现信息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具有重大的意义。构筑一体化信息系统,实现信息纵向贯通、横向集成,支撑集团化运作,将更好地帮助企业支撑的数字化,业务管理的信息化,分析决策的智能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