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弘扬红色文化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01-28 19:03:47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弘扬红色文化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弘扬红色文化论文

篇(1)

乡风文明不仅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x特色文明乡风是我省农村精神风貌的总体体现,是x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要通过加大乡村文化保护力度、加强优秀文化宣传、增加乡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等,积极培育x特色文明乡风。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没有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就难以实现乡村振兴的伟大使命。x特色文明乡风是我省农村精神风貌的总体体现,凝聚着x大地的乡土之美、人文之美,是x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培育x特色文明乡风,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我省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培育x特色文明乡风的重要价值

培育x特色文明乡风可以为农村“生态宜居”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文明乡风与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是互促共进的孪生体。农村的生态宜居既需要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也离不开良好的人文生态环境。乡风文明蕴含着尊老爱幼、守望相助、勤劳朴实、诚实守信、邻里和睦等优秀传统,是乡村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生态宜居”的重要保障,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强大动力。

培育x特色文明乡风可以为农村“治理有效”创造有利条件。乡风文明在农村治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且积极的引领作用,乡村治理的全过程是乡风文明建设的全景式呈现。如村民通过村规民约、家风家训等,实现邻里互助、尊老爱幼、孝敬父母,不仅彰显了乡风文明,还为农村“治理有效”提供有力支撑。

培育x特色文明乡风可以为农民“生活富裕”提供更加丰富的内涵。培育x特色文明乡风能够赋予农产品更多的文化价值,从而有效提升农产品文化品牌效应,提高农业和农产品品质及附加值,实现文化禀赋和生态资源的深度有机融合,有效促进农民增收。x特色文明乡风的培育还会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思想素质,转变农民的生活方式,丰富农民的精神世界,达到“既富口袋,又富脑袋”的效果。

培育x特色文明乡风的路径选择

加大乡村文化保护力度。一是开展x乡村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明确牵头单位,并会同专家学者、民间艺人等对全省乡村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分布情况和现状进行登记造册。二是立足全省,制定保护和传承规划,研究制定分类保护、分级管理方案和相关政策,同时对各职能部门的权责进行相应划定,构建高效的联动机制。三是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乡村文化保护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宣传教育、资金支持、荣誉奖励、建立乡村博物馆等形式,让村民认识到文化保护与传承是一项“惠及当代,造福子孙”的工作,增强人们对乡村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和保护意识。

加强x优秀文化宣传。一是在农村地区大力弘扬主旋律,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深入挖掘x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引导农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二是创新宣传方式,丰富宣传载体。利用各种新媒体工具,把乡风文明宣传融入农民生活。积极组织开展体现x特色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形成鲜明的舆论导向。三是发挥先进典型示范激励作用。引导农民群众对标先进,反思错误或落后的思想观念,形成学先进、赶先进、做先进的浓厚氛围。

篇(2)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培养教育年轻一代的重要内容。《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中第十八条明确提出“发挥文化育人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大学文化。”长期以来,学院立足赣南革命老区、客家摇篮这一地域优势,坚持“价值引领为先、人文素养为重、全面发展为本”的文化育人理念,按照“知识传授,文化熏陶,价值引领”的文化育人思路,努力推进地方优秀文化进校园,积极开展以苏区与客家文化为载体的特色文化课程改革,创新了大学生思想道德和文化素养课程教学,探索出了一条依托地方优秀文化开展特色文化课程建设之路。

一、构建“二类型、三模块”立体式特色文化课程体系

按照“知识传授,文化熏陶,价值引领”的文化育人思路,疏理、挖掘、提炼体现时代要求的苏区和客家文化精华,根据各专业属性、培养层次、培养要求构建了逻辑清晰的特色文化课程体系,形成了“知识传授型、技能训练型、素质拓展型”文化课程模块,同时为配合上述显性课程的教学,以优化文化育人环境,强化文化熏陶实践过程,塑造和完善学生的人格为着力点,开发了大量隐性文化课程,形成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配合的立体式特色文化课程体系(见图1)。

1. 依据课程性质,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显性课程,列入人才培养方案,主要是面向全校各专业开设的通识教育课“中央苏区历史大讲坛”以及有关专业的专业课程,如:“客家音乐”、“中央苏区文艺研究”等系列课程。

图1 特色文化课程结构

第二类是隐性课程,该类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之外,隐藏于显性课程之中,主要是以“中央苏区历史博物馆”、“客家文物博物馆”、“客家文化资料室”为依托的各类现场观摩、讲解训练、研究讨论等系列课程活动,以及“红色班级”建设,“红土情”校园文化节,客家体育运动会,“红色之旅”和“史迹考察”等活动。上述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辅相成,两者以合力的形式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

2. 依据课程功能,分为三大模块。第一模块是知识传授型课程。该类课程以传授地方优秀文化知识为目标,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特点,开发了“苏区体育”、“中央苏区教育简论”、“中央苏区文艺研究”、“客家山歌文化研究”、“客家音乐”、“中央苏区史”、“客家民俗研究”、“客家舞蹈研究”、“苏区精神与文化”等特色文化课程,教学重点放在基本知识的传授上。

第二模块是技能训练型课程。该类课程以文化技能训练为目标,主要包括结合不同学科、专业而开设的“红色记忆—中央苏区故事集”、“客家音乐民俗与田野采风”、“赣南采茶戏”、“兴国山歌”、“客家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客家味道—客家饮食文化研究”等课程。课程内容侧重实践能力培养,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参与各种技能训练活动,培养学生文化传承与创新意识及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基本技能。

第三模块是素质拓展型课程。该类课程属于通识教育类课程,主要有“中央苏区历史大讲坛”、“客家文化丛谈”等,面向全校本科学生开设。课程内容以历史发展为线索,贯彻史论结合、历史和逻辑相一致的原则,对苏区与客家文化进行了系统简述。主要目的是扩展学生的地方文化视野,拓展其继承文化传统的素质。

二、创新“三要素、三维度、三互动”的联动式教学体系

通过十多年来的课程实施方法改革,不断探索与积累,建立了三个基本要素(知识、能力、素质)共同作用,三个空间维度(课堂、社团、社会)相互联接,三种互动方式(课内课外互动、老师学生互动、学校社会互动)交互运用的联动式特色文化课程教学体系(见图2)。围绕“知识、能力、素质”培养要求,借助“课堂、社团、社会”三个空间维度对接,通过“课内课外互动、老师学生互动、学校社会互动”,开展特色文化课程教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苏区文化、客家文化精华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精神。

图2“三要素、三维度、三互动”联动式教学体系模型

1. 贯彻“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原则。利用三个空间维度对接,通过以苏区和客家文化教育的“三互动”,有力地促进广大学生学习和掌握苏区历史与文化、客家民俗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受到苏区精神和客家文化的熏陶和潜移默化,提高学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基本技能与创新能力,形成“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勇于开拓、追求卓越”的职业品格,成为“下得去、稳得住、用得上、受欢迎”的具有浓厚本土情感和社会责任的时代新人。

2. 大力培育和发展学生社团、校内外课程实践基地。学生社团和校内外实践基地是学生学习知识、锻炼能力和提升素质的重要载体。学院成立了“大学生红色文化研究协会”、“客家文化协会”等学生社团,建立了“瑞金密溪村客家文化田野考察点”、“客家研究中心湖江研究基地”、“安远县镇岗围民间美术教学实践点”等实践教学基地。同时,在共和国摇篮瑞金、苏区模范县兴国等县市设立了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还在赣州市周边中小学建立了10余个红色文化教育基地。

3. 深入开展课程教学互动活动。在社团活动方面,通过教师、专家等引导,坚持在学生中开展“红色班级”建设活动,先后建立了“瑞金班”、“于都班”、“兴国班”等一批红色班级。借助中央苏区历史博物馆与客家文物博物馆及谷雨诗社等学生群团组织,每年开展“大学生红色故事会”、“红色题材优秀影片展播”、“红歌大赛”、“苏区历史知识竞赛”、“红色文化主题艺术作品展”等系列红色校园文化活动。同时还坚持举办“客家文化展”、“客家书画摄影作品展”、“客家音乐舞蹈汇演”等,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

在社会实践方面,利用苏区和客家文化的直观性、亲近性特点,引导学生开展客家民俗、民居、客家族群日常生活等田野考察活动,学院成立了“红色宣讲团”,联合井冈山大学组建了“赣中南红色文化宣讲团”,让学生深入同学中宣讲红色文化和苏区精神,发挥学生自我宣讲、自我教育的互动作用。组织大学生红色文化宣讲队员向赣州市中小学生宣讲和传播苏区精神。同时,积极组织大学生服务团下乡村宣传和传播客家文化知识。通过实践活动,深化了学生对苏区、客家文化及其精神特质的认识与了解,完成从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到理论的认识过程。

总之,该教学体系通过“课堂、社团、社会”与“课内课外互动、老师学生互动、学校社会互动”相互融合和相互作用,达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目标。

三、创造条件推进特色文化课程建设

学院采取各种措施,推进特色文化课程建设,保证有效实施特色文化课程。

1. 成立课程建设的研发机构。赣南是中央苏区所在地,苏区精神的发祥地,也是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形成的摇篮。悠久的历史和得天独厚的苏区和客家文化,成为学院凸显办学特色,提高育人质量,弘扬苏区精神,传承客家文化的重要资源。学院建成“中央苏区研究中心”与“客家研究中心”,发挥研究基地的研究优势,将其成果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

2. 挖掘课程建设的实物资源。学院注重教育教学的直观性,充分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先后建设了“中央苏区历史博物馆”和“客家文物博物馆”,通过实物、文献、图片等资料展示,系统勾勒苏区与客家历史文化沿革与概貌。学生通过参观活动或在老师的指导下互相之间开展讲解活动,提高了学生实践技能,对学生品格熏陶、性情陶冶、文化传承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3. 建立专门的课程教学团队。学院通过内培外引,打造由专家、教师、老等组成的优秀教育教学团队。形成了一支由享受国务院及省政府特殊津贴、省级教学名师、学术骨干组成的高素养校内专业教育教学团队。通过柔性引进等方式,聘请了著名党史、文化史专家为学院特聘教授,定期来校开设专题讲座与交流。近几年来,学院先后邀请了中央党史研究室、总参谋部的一大批专家学者走进校园,与大学生共话成长,播撒红色文化种子,促进大学生提升思想境界、丰富精神家园。定期邀请健在的老或老后代现场教学,以增加教学的生动性与直观性。

4. 制订加强课程建设的规章制度。为了加强对特色文化课程建设的统筹规划,推进特色文化课程建设,使特色文化课程管理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学院出台了有关加强特色文化课程建设的规章制度,先后出台了《精品课程建设管理办法》、《关于把苏区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意见》、《推进“苏区精神进校园”工作方案》等,充分发挥二级学院及教师在特色文化课程建设中的作用,完善课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充分发挥特色文化在育人中的作用,全面提高课程建设质量和水平。

篇(3)

千百年来,因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及历史发展进程等因素影响,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笔者生活在位于山东半岛中部的潍坊市,这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名城,区域文化源远流长,被誉为世界风筝之都。作为历史古州名郡,潍坊古属齐鲁之邦,汉唐时置北海郡,宋金时期改为潍州。古北海特殊的地理环境为区域文化的生成创造了前提,下面,我们就以北海(潍坊)文化为例,来谈一下区域特色文化的建设与传播。

区域特色文化的内涵

历史文化遗存主题。历史文化遗存,既浓缩了悠久的历史,也传承了优秀的文化。潍坊在上古时期属于东夷文化圈,古代文化遗址星罗棋布。目前,潍坊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共有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达到47处,仅古遗址、古建筑、古石刻和遗像等不可移动文物就有1800多处。这些古代文化源远流长、恢弘大气、绚丽多姿,具有独特神韵。

风景名胜主题。风景名胜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保护和宣传风景名胜,可集中揭示风景名胜的文化内涵,促进旅游文化的繁荣。如潍坊市临朐县的石门坊,不仅山奇水秀,更以红叶而著名,为我国五大红叶景观之一,齐鲁红叶为之冠。位于潍坊青州市南郊的云门山,属泰沂山脉,是山岳景观与人文景观和谐统一的自然风景区,主峰海拔421米。平野拔笏,松荫覆足,虽不高而有千仞之势,自古为齐鲁名山,素有“东齐秀色”之称。云门山景区以“古、奇、峻、旷”为特色,集书法、石刻、民俗、宗教、自然景观为一体。

名人主题。绵绵的历史长河中,在各个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名人,宛如朵朵浪花,折射出文化之光。以本土籍的名人为线索,追寻名人成长的踪迹,建立名人档案,使之成为研究名人及相关工作领域的第一手材料,是特色文化建设的一条重要途径。如潍坊学院的名人馆,里面收录了潍坊地区100多位不同时期的历史名人,其中较为著名的有春秋时期齐国的政治家晏婴、汉朝的经学大师郑玄、北魏的农学家贾思勰、北宋名臣王曾、清代重臣刘墉和现代的革命先驱王尽美、当代著名作家臧克家等。

名优特产主题。名优特产是各地经济发展的标志与成果,是为当地经济服务的重要手段。在潍坊地区盛传这样一段顺口溜:“烟台苹果莱阳梨,比不上潍坊的萝卜皮。”上乘精品潍县萝卜,清香,汁多且甜,皮微辛,甚是可口。还有如今潍坊的寿光市,是国务院命名的“中国蔬菜之乡”,拥有全国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每年一届的蔬菜博览会,更是菜界一绝,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形成传统特产与现代旅游的绝妙配合。

民俗文化主题。民俗文化源于民间,流传、发展于民间,是人们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潍坊风筝、杨家埠木版年画、高密扑灰年画、剪纸、聂家庄泥塑、潍坊核雕、诸城派古琴、茂腔等13 个项目,被确定为山东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杨家埠木版年画、高密扑灰年画、潍坊地区的茂腔等被确定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另外,潍坊的嵌银漆器、仿古铜、核雕、刺绣、布玩具等传统工艺也享誉海内外,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

地方音乐主题。潍坊拥有灿烂多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丰富的民间艺术资源,有民间歌曲――号子、小调等;民间舞蹈――秧歌、花灯、小章竹马等;曲艺音乐――大鼓、快书、潍县说书等;戏曲音乐――茂腔、周姑子戏、吕剧等;民族器乐――青州挫琴、诸城古琴等。所有此类,无不是土生土长、深深根植于黄土地的民间音乐形式,为广大民众所喜闻乐见,至今流行不衰。

红色教育主题。红色文化是丰富的党史教育资源和红色旅游资源,是弘扬光荣传统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素材。例如,位于潍坊诸城市枳沟镇大北杏村南侧的王尽美故居,2006年6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位于潍坊诸城市枳沟镇大北杏村西南岭上的王尽美纪念馆,不仅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更成为现代红色旅游亮点。

历史纪念地主题。如潍县(潍坊市的前身)集中营,位于潍坊市奎文区虞河南岸。1883年美国基督教长老狄乐播来潍,利用《》中清政府的赔款,在潍县教友的帮助下,建成潍县乐道院,此后成为昌潍(潍坊建市之前称昌潍地区)一带的教会、教育和医疗卫生中心。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将中国沦陷区内的许多外国侨民强行关押,乐道院被日军改造成集中营。据统计,这里最多的时候曾被关押过2008名外国侨民。

宗教文化主题。1988年至1990年,潍坊诸城市发现一处佛教窖藏遗址,出土石造像残体400余件,为北魏晚期(520年)至北周初年(572年前后)所造,其中以北齐时期的造像最为精美,印证了当时崇尚佛教的社会风气。另外,较为著名的石造像,还有云门山石窟造像、驼山摩崖石窟造像、石门坊石窟造像和沂山石造像等,成为研究佛教、道教兴衰和社会历史的重要实物史料,是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其中青州市驼山摩崖石窟造像群,1988年被定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

促进区域特色文化建设与传播的意义

为经济建设提供服务。随着社会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来临,人类社会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世界经济发展也越来越呈现区域化特征。当前,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已成为必然趋势,经济增长中文化的推动力越来越突出,经济效益中的文化附加值越来越明显。今天的区域经济来源于昨天文化的弘扬,经济与文化应该是协调发展、同步前进的。

不同的区域文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资源,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开展各种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来招商引资,文化主动为经贸服务,带动经济起飞是目前区域文化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成功范例。潍坊是山东半岛城市群重点城市,是沿海重点开发开放城市。现已形成机械装备、海洋化工、纺织服装、造纸包装、食品加工、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有45种主导产品,生产规模居全省同行业第一,32种产品居全国同行业前列。机电、化工、纺织、电子、旅游等是潍坊经济的支柱行业,在全国有着较高的知名度。目前,潍坊正在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名市、旅游大市,将城市逐步建设成为“两基地、两中心、一枢纽”。例如,作为著名的世界风筝之都,按照“风筝牵线、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宗旨,潍坊已成功举办了27 届国际风筝会,许多土特产品也随着风筝享誉海内外。北海(潍坊)濒临渤海,拥有丰富的海水资源,人们自古享有渔盐之利,现今又在这里建立了亚洲最大的海洋化工基地――海化集团。文化作为产业在经济过程中直接运作,创造出丰厚的经济效益。潍坊乡土气息浓郁的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就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来此参观和购买年画、风筝等民俗工艺品。

总之,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文化建设必须结合起来,只有让文化融入经济、服务经济,才能促进经济发展。

大力弘扬人文精神,提高全民素质。人文精神是构成社会凝聚力以及提升文化品位和区域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宽仁尚德、务实开放、兼收众长是北海文化的精髓。出生于夷潍(现潍坊高密)的齐相晏婴曾提醒人们“凡有血性,皆有争心,故(利)不可强,思义为愈”,体现了把利益追求建立在合乎道义基础上的意识。同时,北海文化中还体现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品格,具有因势趋时的特点。新时期尤其要弘扬北海文化精神, 塑造北海人独特的人文品格, 把北海文化的内在精神,融化到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中去。为此,在区域文化建设中,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创建活动,做到商业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的协调发展;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强化人文精神在人的各个阶段的培育,力争把人文精神的培育融入区域经济、文化、法治发展的各个角落之中。通过文化的作用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引导人们追求更高尚的生活意义,使人不仅在物质生活上,而且在知识、道德、审美诸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

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如果没有文化,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建设和谐社会,很大程度上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思想灵魂和精神实质。相应地,追求社会和谐的实践又会推动和谐文化的发展。建设和谐文化,可以有效地调节社会关系,化解各种矛盾,形成和谐和睦的社会秩序。处理好新形势下的社会矛盾, 需要全面运用政治、经济、法律、思想、道德等各种方式。培育和谐文化,倡导和谐精神,就是其中的一种重要方式。建设和谐文化,可以发挥文化的调节和整合作用,帮助人们用正确的立场、观念和方法观察社会,尤其是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减少思想认识上的片面性和极端性;能够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和自觉遵守社会的法律、道德等规范,形成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良好风尚。这对于调节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能够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基础性作用。

对于一座历史古城来说,和谐既是形象、品牌,也是环境、资源。构建和谐城市是潍坊市800多万人民的共同愿望。当前,我国改革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对和谐文化建设提出了具体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下工夫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和谐的思想价值观念,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思想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推动形成诚信友爱、融洽和睦的人际关系,使和谐的理念成为全社会的重要价值取向。

区域特色文化建设与传播的措施

文化是人类的记忆,一个个名人、一道道风景,都是地区文化的靓丽名片,建设与传播区域文化是提升社会价值的一项重要举措。

设置研究机构,健全研究队伍。研究机构和研究队伍是挖掘区域特色,为现实服务的技术保证。2004 年在北海(潍坊)文化研究中心的基础上, 在潍坊当地的高校――潍坊学院成立了“北海(潍坊)文化研究院”。北海(潍坊)文化研究院下设北海(潍坊)文化与现代化研究、地方文学与方言研究、北海(潍坊)书画与工艺艺术研究和地方音乐与戏曲研究等4 个研究所。聘请省内外知名学者参与研究,组建了一支以高校学术骨干为主、由专兼职人员构成的研究队伍, 形成了多学科联合攻关的新格局。组织上的重视、机制上的完备和经费上的保证, 有力地整合了当地学术研究力量, 推进了北海(潍坊)文化的研究进程。

充分发挥区域学术文化和地域资源优势, 倾力打造区域文化品牌。例如,近年来,经过不断探索与研究,北海(潍坊)文化在区域特色方面凝聚了诸多方面的成果。公开发表了系列学术论文,出版了具有地域性文化的学术专著,并积极参与国家及省级民俗史志研究等专项课题,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和重视,成为促进区域文化建设与传播的一个重要渠道。

篇(4)

勇担时代责任

“不禁想起72年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在参加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时,全国作协主席铁凝如是说。与铁凝一样,对于此次主持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不少投身文艺、关注文艺的人很自然地想到了1942年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彼时,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一番讲话,奠定了社会主义文艺未来几十年的发展方向。

此次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的召开,是对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的弘扬和发展,是全国文艺工作的里程碑会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必将深刻影响新时期中国文艺的发展。正如铁凝所说,对于激励和引导全国文艺工作者,全身心地投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事业中去,意义深远。

对文艺工作的要求,贵州社会各界尤其是文艺界反响强烈。10月17日,贵州文艺界召开座谈会,学习贯彻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与会代表结合自身体会,畅谈贵州文艺工作发展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思路。

10月18日,贵州省委召开常委会议,传达学习贯彻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要求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营造有利于文艺创作的良好环境,推动贵州文艺大发展大繁荣,不断开创贵州文艺工作新局面。

11月11日,以“落实总书记文艺座谈会讲话,我们怎么干”为主题,贵州文艺界代表再聚首,包括文学界、影视界、新闻界、戏剧界、美术界、音乐界、文艺评论界的代表围绕着如何打造精品力作、如何实现文艺服务于人民等话题积极发言。

“彰显贵州的声音和形象,关键还是要出作品。”这是与会者的共识。省文联主席顾久认为,的讲话表明了我们这个时代文艺工作者的责任,贵州文艺工作者应该勇于担当,深入挖掘贵州的文化资源,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及中华文化精神,追求文艺作品的厚度、高度和温度。“新时期文艺工作需克服碎片化、平庸化,要扬崇高之美,蕴涵养、修善德,切忌逢场作戏。”

文艺发展异彩纷呈

盘点近年来贵州文艺发展,用异彩纷呈来形容并不为过。在文学、戏剧、影视、音乐、美术等多个方面,贵州都有了新突破新成果。这其中,最为耀眼的当属“多彩贵州”这个文化品牌的成功打造。依托于“多彩贵州”文化品牌,《多彩贵州风》民族歌舞、多彩贵州歌唱大赛、舞蹈大赛、旅游形象大使选拔大赛、国际摄影展等一系列文艺活动取得了成功。这些活动的开展对于挖掘、展示贵州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加强贵州形象宣传、助推旅游发展、繁荣贵州文化市场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相比较于“多彩贵州”系列活动的声势浩大,贵州影视创作则可谓奇峰突起。《绝地逢生》《雄关漫道》《奢香夫人》《近距离击杀》《幸存日》《云下的日子》……一大批影视作品应运而生。《绝地逢生》等作品还荣获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精品佳作,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传统文化弘扬方面,孔学堂作为贵州学习、传播、交流、分享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地,邀请名家开坛讲课,名气日盛。《孔学堂》杂志的出版、孔学堂书局的成立,为贵州传统文化的弘扬注入新的活力。民族文化传承方面,贵州民间文艺工作者积极推动民族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工作,采集了《苗族古歌》、《苗族古经》等大量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完成了诸如《亚鲁王》、《布依族摩教艺术研究》等国家级项目,众多研究作品和舞台作品在全国赛事中获奖,扩大了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

歌曲创作方面,《醉苗乡》、《好花红》等一批贵州民族歌曲广为流传,唱出了贵州的民族风情和人文特色。《天蝉地傩》、《仰欧桑》等民族舞剧则对纯朴、本土的民族民间文化推陈出新,创作出地域特色、民族特色鲜明,符合当今观众审美的舞台艺术佳作,在北京、广州等全国各地演出广受好评,体现了高水平的艺术性。此外,画院、音协、摄影家协会、杂技团、交响乐团、木偶戏团等各类文艺团体,都积极活跃于全国乃至世界舞台,成为一张张展现贵州形象的文艺名片。

贵州文艺蓬勃发展的同时,文艺人才不断涌现,尤其是中青年文艺工作大显身手,成绩斐然。省文联副主席、省作协主席欧阳黔森编剧的多部影视作品获“五个一工程”奖,丑丑、陶明喜等贵州籍导演用影视作品演绎着贵州的人文故事,阿幼朵、阿鲁阿卓、张超……他们不同风格的歌曲,却都能让世人闻歌声而知贵州的美与魅。

为推动文艺繁荣,贵州积极出台鼓励激励措施,2009年贵州在全国率先出台“文艺作品高端平台展示奖励办法”,从2012年起每年新增设文艺精品创作专项资金2000万元,强力推动文学艺术的“原创振兴计划”等政策、机制,这些举措为打造文艺精品力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2009年至2013年,共有近300件精品佳作获得贵州省《文艺作品高端平台展示奖励办法》奖励。近年来,贵州文艺作品已先后荣膺“五个一工程”奖、中国舞蹈“荷花奖”、中国戏剧奖、全国戏剧群星奖、中国电视金鹰奖、全国音乐群星奖、中国曲艺牡丹奖等国家级奖近40次(件),全省文艺发展势头良好。

文艺创作期待新突破

“向主旋律作品倾斜,向农村题材倾斜,向原创作品倾斜,向青年作家倾斜,着力打造贵州文艺主力军。 ”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党组书记、局长、省文联名誉主席徐圻表示,新时期,贵州文艺界将以出作品、出人才为核心内容,创作代表贵州特色、中华文化的文艺作品,搭建贵州文艺起飞的新平台。

贵州文化资源极为丰富,除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还有红色文化、历史文化、三线文化等等,可以说,贵州是一片文化的沃土。近年来,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贵州文艺创作敢于探索、斩获颇丰。但站在全国的角度来看,贵州文艺作品中真正叫得响、真正具有全国影响的精品力作为数尚少,打造贵州文化主力军,首先要在精品力作的创作上实现新突破。

“‘五个一工程’奖的获奖作品还是太少。”欧阳黔森认为,在如何打造精品上,贵州还需下大力气,推出一批全国“五个一工程”项目。

“五个一工程”包括五个方面:一部好的戏剧作品,一部好的电视剧(电影)作品,一部好的图书(限社会科学方面),一部好的理论文章(限社会科学方面),一首好歌。但从目前贵州的获奖情况来看,仅有《夜郎新传》《》《那山刺梨花更红》《绝地逢生》《雄关漫道》《奢香夫人》《醉苗乡》《近距离击杀》《仰欧桑》等27项作品获奖,相比较于整个“五个一工程”已经评选出超过千部作品的体量来说,贵州获得的奖项数量太少、占比太少,与北京、上海、江苏这些100部左右获奖作品的省市比较,贵州差距还很大。此外,不难看出,贵州“五个一工程”获奖项目主要集中于电视剧(电影)领域,而其他领域获奖作品寥寥无几,这意味着贵州的文艺工作存在一定程度的发展不平衡,贵州苗族、侗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都是喜歌善舞的民族,但在戏剧歌曲的评选方面,贵州却难见优势。

篇(5)

自古以来,衡阳就一直是湘南重镇和历史文化名城,书写过无数辉煌。遗憾的是在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转型时期,由于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方面的稍嫌滞后以及城市发展定位方面的模糊和欠缺,衡阳走过一些弯路,错过了一些较好的发展机会。然而,近年来,随着“三个标志性工程”和“四大工程”的稳步推进,雁城衡阳“一年一小变,三年一大变”,正朝着把衡阳建设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湖南制造业基地、湘南重镇、衡阳人民引以为自豪的现代宜居城市的目标迅速迈进。GDP总量、人均收入等各项经济数据也都在表明,雁城正在努力重塑昔日辉煌。

一、文化是城市发展的源动力

衡阳经济正在步入发展的快车道,GDP总量连创新高,城市影响力和综合实力与日俱争,湘南大地一颗耀眼的明珠也待发出熠熠光辉。然而,一座城市的魅力和竞争力并不仅仅在于它的GDP数据和发展速度等物质或显性层面的景象,也包括城市精神、文化等隐性层面的东西。城市的发展需要外在的机遇和内在的发展动力的契合点。外在的机遇也许可遇不可求,但内在的发展动力即城市文化内涵应该是这个城市精神的核心,应该是城市发展的动力源。

城市是经济发展的载体,也是文化的载体。历史是城市的根,文化是城市的魂。历史文化资源既是一个城市发展之本,也是城市的个性和品位所在。历史浅薄、文化底蕴不深的城市是缺乏魅力、没有特色的城市。近年来,许多城市非常重视城市发展与文化建设的结合,大力倡导软实力建设,而雁城衡阳要想真正成为湖湘名城、中国名城乃至世界名城,文化这张名片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是当前衡阳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城市文化软实力是城市所特有的核心价值观和思想吸引力以及由此所形成的特有的文化等城市整体精神风貌的体现。因此,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必须根据自身历史、文化资源准确的定位,走一条符合自己市情的发展之路。就衡阳来讲要提升自己的软实力进而文化兴市,首先要有自己独特的城市文化,而衡阳文化核心竞争力或者说最能代表衡阳城市文化和精神的那就是衡岳文化。

二、衡岳文化

什么是衡岳文化?衡岳文化指的是衡阳建城以来以衡阳市为中心区域以及所覆盖的周边地区广大民众所创造的知识、信念、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他能力和习惯的总和。衡岳文化是一种区域性的历史文化形态,它是古楚文化的余绪,近代湖湘文化的源头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地域文化。

衡岳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受两种因素的影响:一是人文传承。2000多年的历史积累起衡阳深厚的人文底蕴。祝融狩猎,舜帝南巡,大禹治水,这里点燃了中华文明的最初火种;炎帝家耕,蔡伦造纸,演绎着人类文明一页又一页绚丽华章;石鼓书院,张、朱熹在此讲学论道,桃李满天下;湘西草堂,思想家王船山著书立说,开六经生面,为世人瞩目。另一影响因素是自然环境。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出独特的群体个性,地理环境对某个民族或某个群体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雁城衡阳位于湖南省中南部,湘江中游,四周高山环绕,地势周高中低,南岳衡山为五岳独秀,湘江、蒸水和耒水汇聚于此,是一方天成的“风水宝地”。远离省府、深居湘南内陆的闭塞养成了衡阳古朴不管保守的民风;便利的水陆交通,受中心文化约束又使衡阳人能自辟径,保有“独立自由之思想”。衡岳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内容上看,大体可以分为山岳文化、书院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名人文化等。

三、提升衡阳文化软实力具体途径

文化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一种文化要有较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它首先应该是彰显地域特色,符合当地民众心理期待,展现当地民风民情,能凝聚民心增强民众归属感和向心力的一种人文精神。衡岳文化是衡阳人的精神寄托的前进动力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既有的文化既要继承又要创新,打造衡岳文化,提升衡阳文化软实力可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来建设:

1.打造“雁文化”,积极营造城市精神

建设“文化衡阳”,应当创建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品牌和城市精神。衡阳,“北雁南飞,至此歇翅停回”,故又名雁城。然而,“雁城”这个别称却影响式微。这跟衡阳人自身的忽略和漠视,缺乏建设和宣传不无关系,而提升衡阳文化软实力“雁文化”的塑造不可或缺。在国人心中,雁其实很受推崇,一群迁徙的大雁,在飞翔的过程中会遇到诸如狂风、雨雪、天敌等一系列的困难,但雁阵在面对这些困难时,用变换的队形减小阻力,用明确的分工保证每一个成员的安全。队伍中纵使有老弱病残,纵使路途遥远,整支队伍总能有序地到达目的地。大雁这种无惧困难、团结协作、不离不弃、勇往直前的精神正与衡阳千百年来传承的精神风貌相契合。因此,应大力兴建大雁主题公园,在人口聚集和人口出入流量比较大的广场建大雁雕塑,大力打造并宣讲雁文化,塑造当代城市精神。同时以大雁作为城市的吉祥物,可以增强市民的环保意识和人文意识,营造“客来雁城不思归”的文化氛围。

2.大力弘扬红色文化和革命人物

衡阳人在历史近现代的革命史、抗战史和解放史涌现出一大批爱国之士,他们为国抛头颅洒热血敢于担当的精神,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匡时济世的无私情怀为后人所敬仰。“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展现出先烈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衡阳保卫战中,方先觉将军带领第10军英勇抗击日军47昼夜,歼敌数倍于己,是抗战史上极为惨烈的一场孤城保卫战。给抗战史上书写了可歌可泣、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些都是衡阳史上壮烈悲情不可抹灭的一页,要加强对英雄革命人物及其事迹宣讲,对革命行为进行讴歌,应加大对夏明翰故居、衡阳保卫战纪念馆、陆家新屋、故居等遗址及场馆的修缮和维护制作专题片进行宣讲,让更多的后辈明白懂得衡阳的历史以及眼下幸福得来之不易。

3.打造文化品牌,大力建设旅游文化

寿岳衡山一直是使衡阳享誉中外的旅游品牌,曾有人言“张家界是一幅画,南岳是一本书”, 南岳是一座有着四千年文化历史的名山,文化积淀十分深厚,尤其是寿文化蔚为壮观,自古享有“寿岳”之誉。因此,应加强寿岳文化建设,拓展其内涵、挖掘其,把寿文化与养生文化、保健文化等联系起来。同时,应该以市场为导向,大力打响“寿岳”品牌,全面提升了名山的旅游品位。同时,创建并完善“寿岳文化走廊”项目,以传承、弘扬、发掘南岳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以强化点缀、突出特色、创造精品为原则,以亭台楼阁、花卉图案和雕塑石刻为主要内容。定期举办(下转第20页)

(上接第50页)“寿文化节”,邀请国内外名家登山讲学,畅谈寿岳文化,增加衡山及衡阳的知名度和影响。

4.开讲设坛,延续衡阳历史文脉,增强文化品位

衡阳人杰地灵、钟灵毓秀,自古以来文人汇聚、才贤倍出,衡阳先民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和优秀的文化,它是我们文化之脉、艺术之根。这些文物古迹、历史遗存的应得到应有的重视。如珠晖塔、来雁塔、湘南学联、申公馆、彭公馆、石鼓书院、古樟公园等。对这些历史文化遗迹应予妥善的维修和保护。

对这些历史文化和古迹遗址加强宣讲,让广大市民熟稔这些文化,如衡阳电视举办的《湘水明珠大讲坛》、《石鼓书院大讲坛》就是两档定位于大型历史文化类栏目,它遍请衡阳的精英知识分子,也邀请国内名家,如余秋雨及他的讲座《城市与文化》,该栏目选的题材也多是跟衡阳的历史文化政治有关的经典故事,这些讲解对于市民了解衡阳历史文化,增强认同感和归属感,提升市民素质和城市文化品位有大的帮助。

5.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三江六岸风光带

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必须加强文化基设施建设,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占领社会主义文化阵地、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强民众审美能力、培养民众审美情趣,提高民众的文化综合素质的必备条件。具体做法包括兴建图书馆、文化站,美术馆、博物馆、大剧院、电影院、会展中心等,兴建大型休闲文化广场和主题公园。

衡阳市为湘水、蒸水、耒水三水环绕,近年来在市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沿江风光带正在有条不紊加紧建设中,风光带的建设大大的改变衡阳的面貌,也给广大市民的文化休闲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市民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文化氛围日渐浓厚。

6.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大力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主要抓好三项工作:深入开展文化下基层、服务进农村的活动;扩大城镇社区公共图书网点分布,努力推进我市社区文化建设;创新投入机制,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公益文化领域。扶持文化支柱产业。重点加大对新闻出版业、动漫产业、文化旅游业的扶持力度,着力建设好印刷产业基地、动漫产业基地。

篇(6)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坐落于中华孝文化名城——孝感,有着深厚的孝文化底蕴。我院从2000年开始,利用传统的孝文化资源,探索高职德育新模式,以孝文化为切入点,构建以感恩教育为特色,以思想政治课程为主阵地,职业精神与创业教育和德育综合评价四位一体的德育体系。

一、从孝道到“感恩”,搭建思想教育基础平台

传统孝文化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其中有落后于时代的东西,作为民族的文化传统,更多地包含了我们民族的优秀的带着共性的传统和精华。孝文化作为民族的文化传统,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消失,而是深深地融入民族的文化和民族意识之中。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孝文化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资源。特别是以孝文化传统明显的孝感,要科学梳理,深入挖掘,充分发挥孝文化的优势。孝文化从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方面来看,包含着对人的整体性和社会性的理解、对人的历史继承关系的肯定;孝文化从情感上包含着人类真挚的亲情,特别是对他人的关爱;孝文化从价值观念上推崇对人的社会价值的理解,强调人的责任,孝文化从道德伦理上,强调人的自我约束和自我调节。

我院以弘扬传统的孝文化入手,营造感恩和亲情的文化氛围,搭建高职学生思想教育的基础平台。进入新世纪以来,针对学生中独生子女比重越来越高,价值评价多元化影响越来越大;学生来校前主要关注考分、升学,到校后,关注感情和就业;在升学教育中,思想教育的内容比较大空泛等情况,通过感恩和亲情,用传统的孝文化来搭建思想教育的基础平台。

1.挖掘孝文化的优秀传统。我院协同湖北省孝文化研究会,先后创作出版了《千古孝子黄香》《高职高专校园文化建设与实践》《孟宗的故事》《无敌孝子剑》《中华孝文化研究》《寻根问祖》《苍歌》等作品,为孝德教育增添了新的载体。

2.开展感恩家庭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意识中,积淀了厚重家庭亲情关系。父母对子女寄予厚望,忘我付出。但是学生由于长期生活在学校,并不能理解父母的辛劳和付出。我院根据学生的特点,组织以感恩家庭为主题的班级活动和学院社团活动,开展一句话、一封信、一件事生动具体的教育,让学生体验感恩。

3.利用社会资源展开丰富多彩的感恩教育活动。我院将感恩教育与孝感的红色文化教育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社会文化资源,开展“走红色革命路,做可靠接班人”活动,每年组织学生赴革命老区大悟县、应城汤池等地参观学习,在驻孝感某部军史馆、孝感市老干所建立德育教学基地,并请现代孝子楷模黄来女、田子君等来学校与学生交流。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将学生对家庭父母的感恩,推衍到对学校、社会的感恩。

4.发现、培养感恩典型。在感恩教育的基础上,发现感恩的典型,总结典型,宣传典型,发挥典型的作用。我院的谭之平带母上学,艰苦创业的事迹感动了社会,成为感恩的典型,被授予孝感市十大孝子、湖北省道德模范、全国十大孝子、全国道德模范等。随后,学校掀起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社会的活动热潮,将感恩教育引向实践,内化为学生的人格和品质。

二、从“责任”到“忠诚”,启发敬业创业的职业精神

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等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敬业和创业精神,要求学生忠于职责、忠于职守、忠于事业,要培养学生忠诚的职业精神。

传统的孝文化中“孝”和“忠”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孝的本义是孝敬父母,其中包含主动地承担起对亲人、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由孝而忠,善事父母,忠于民族和国家。孝文化包含着很多具体、生动的故事,这些故事叙述的大多数是以顽强的自立精神、百折不挠的意志,用自己的劳动来回报自己的亲人、国家。

我院通过弘扬孝文化,激发学生对亲人、对事业、对祖国的爱,倡导学生树立责任感,培养学生忠诚,拓展孝文化的现代内涵,将孝文化教育融合到专业教育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职业和国家的责任和忠诚。

1.培养学生感悟责任,明确学习目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国家和学生家长所期盼的是后代能够成家立业、事业有成、回报社会。这与古代的孝文化对后代的要求从根本上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现在的学生更要有自立自主的精神。我院从尽孝的责任入手,将孝文化教育与学生入学的认知教育结合起来,与职业生涯规划结合起来,要求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熟悉和热爱专业,学好本领,立业创业,培养学生的职业感情。

2.树立创业尽孝典型。孝文化的重要特点之一是行动,历史上的孝道故事都是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承担孝的责任。我院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创业尽孝的谭之平,宣传身边的感人事迹,感动学生。动员学生将对亲人、对学校和社会的感情转变成实际行动,组织义工社,组织学生回自己的家乡服务,通过典型的示范和实践体验,树立敬业乐业、劳动创业的精神。

3.学习训练,养成热爱专业、忠诚职业精神。在职业教育中,不少内容对高职学生是枯燥的,也有些技能训练是单调的,这需要学生以意志的力量,以热爱专业的敬业精神来完成。在我院的专业教育中,引述在专业上精益求精的典型和先辈事迹,引导培养学生的感情和意志,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

4.通过实践性教学,感受前辈的忠诚敬业精神。孝文化博大精深,不仅表现在丰富的内容上,更多蕴涵于民族的意识里,存在于每一个中华民族成员的潜意识和行为中。在企业中,老一辈的工人、技术人员身上都显示着这种优良的精神和传统。在实践性教学中,将敬业精神和对企业忠诚的品质培养作为重要的内容。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对职业的热爱,对事业的忠诚。

三、从“忠诚”到“奉献”,深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理论教育

孝文化所包含的传统文化、传统道德、传统人文精神和社会整体价值观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这种传统的道德人文精神和社会整体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及社会主义道德有相通和继承的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四个方面的内容,其核心的是在肯定个人价值基础上,坚持将社会共同利益和人类命运放在首位的价值观念。而孝文化强调社会的整体性、人类社会的历史的继承,强调个人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强调对民族国家的忠诚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致的。

社会主义的道德思想,是在肯定个人利益和满足基本需要的基础上,坚持把回报社会、为人民服务放在首位。孝文化所强调的是尊敬父母、友爱兄弟、尊长爱幼、感恩父母、报效国家等基本思想,与社会主义道德思想也存在内在的一致性。社会主义的道德实践,强调加强自身修养,实践“八荣八耻”。孝文化强调修身克己、立身齐家、和谐和睦,并将这些基本的道德修身要求提升到治理国家的境界,是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八荣八耻”是对中国传统优秀的道德文化,是孝文化的继承和进一步发展。

社会主义的道德思想强调在彰显个性、肯定个人的价值,肯定他人和社会的价值,坚持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个性与社会的共性的辩证统一,并将社会价值放在首位。因此,社会主义道德思想是孝文化中优秀成分的继承和发展。而作为传统的孝文化所包含的道德思想和伦理观念,与人们的亲情相连,融化在人们的社会意识之中。以孝文化为底蕴,开展思想道德教育,能丰富思想道德教学的素材,增强课程的感染力。

我院坚持以孝文化的思想文化资源,丰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在理想信念教育中,将理想建立在社会利益的基础上,以回报社会,为人类做贡献为最高的追求;在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上,强调忠于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做忠诚的爱国者;强调忠诚于事业,敬业奉献;在人生价值追求上,强调以社会进步和有利于社会为最高的价值标准;在道德伦理上,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培养对社会的仁爱之心。

四、从理论到实践,构建和完善德育评价体系

高职德育是一个体系,健全的德育体系必须要有完善的德育工作机制,其中重要的是德育评价机制。科学的德育评价机制,既是对学生德育成绩的考核评价,也是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检验,还是保障德育工作落实的重要措施。我院不仅将感恩教育、专业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形成孝文化为特色的高职思想教育体系,还将这一教育体系与科学的评价体系结合起来,形成四位一体的德育体系。

1.确立全面的德育目标模式。构建高职德育评价体系,必须明确德育评价标准。我院建立了以思想素质为核心,以学生日常操行、孝行、感恩、实践性教学社会评价为重要内容,包括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纪素质和身心素质等内容,以“感恩、责任、忠诚、奉献”为特征的目标模式。在高职学生目标模式的设计中,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特点,注重学生思想品德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的多样化和多元性,并将学生的三下乡、敬老爱幼无偿献血、向希望工程捐款、义工实践等活动纳入考核范围;充分注意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能动性,做到整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篇(7)

一是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我市拥有世界闻名的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世界最大的芦苇湿地。扎龙湿地是首批被国家列入“世界重要湿地名录”的,也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每年接待数以百万的游客。河流漫溢,苇草丛生,湖泊星罗棋布,是鸟类栖息繁衍的天然乐园。据统计,扎龙自然保护区有各种禽鸟296种。其中尤以鹤类居多而文明于世,世界上现有鹤类15种,在扎龙就可见14种鹤。我国有野生鹤9种,扎龙就有野生鹤6种。世界最珍贵的丹顶鹤不足2000只,扎龙就有400多只。因此,齐齐哈尔成为驰名中外的“鹤乡”。鹤文化已经成为我市的特色品牌,写鹤、画鹤、吟鹤、摄鹤蔚成风气,观鹤成为著名旅游品牌。一曲感人至深的《一个真实的故事》就是歌颂为寻找走失的丹顶鹤而献身的我市姑娘徐秀娟。扎龙驯养的丹顶鹤曾在澳门、黄鹤楼放飞表演,独特、鲜明的鹤文化正在提升我市知名度和竞争力。此外,齐齐哈尔四季分明,沃野千里,空气清新,全年空气质量二级以上达到326天。境内的“一江九河”未受污染,绿色农业旅游资源丰富。全市有14个中国特产之乡,获得绿色食品标识120个,绿色食品产业快速发展,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特色鲜明。首批国家级梅里斯绿色观光农业园等就是生态休闲旅游的代表。风光旖旎的明月岛、集自然与人文景观为一体的东北最大的城市公园龙沙公园、穿城而过宛若晶莹剔透的城市项链劳动湖等构成了鹤城旅游文化的精彩华章。区位上,齐齐哈尔是我省西部与内蒙古东北部旅游的中心城市,有区域旅游合作的基础。观鹤节,鹤翔人舞,共同体验人与自然的和谐。齐齐哈尔的大湿地与大庆的大油田、五大连池的大火山、黑河的大界江、呼伦贝尔的大草原共同构成了生态旅游精品线路,成为中国十大完美旅游线路之首。

二是工业文化旅游资源气势恢宏。齐齐哈尔是重要的装备工业基地,为我国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象马恒昌小组那样的产业工人在创造物质财富同时,也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里有被总理誉为“国宝”的中国一重集团、“掌上明珠”的北满特钢集团。有亲自选址,为国防建设做出重要贡献的华安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以及和平厂、建华厂等三大军工企业。有亚洲最大的铁路货车生产企业齐车集团,有全国机床行业“十八罗汉”的第一和第二机床厂,已有三家企业已经成为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点。

三是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凝重厚远。齐齐哈尔城始建于1125年,1954年前曾作为黑龙江省省城达255年之久,是我省历史文化名城。有曾被写入历史教科书的昂昂溪文化和被学者称之为“北方半坡”的滕家岗文化遗址、有一千多年历史的辽金塔子城遗址、有中国最北的“金长城”遗址、金代蒲峪路遗址等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有建于1695年的黑龙江将军府旧址,曾居住过萨布素和寿山等68位将军。有民国黑龙江省最早的行政机构黑龙江督军署旧址,有吕氏旧居等流人故居。有马占山将军打响全国武装抗日第一枪的江桥抗战遗址。可以说,完全可以打造成一条北疆历史文化游的精品线路。

四是民族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异彩纷呈。齐齐哈尔有达斡尔族、鄂温克族、蒙古族等35个少数民族,蕴藏着各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多宗教构成了丰富的宗教文化旅游资源。有我国大陆唯一的五教道德院,有建于1939年东北著名的佛教圣地大乘寺,有建于1684年的全国重要文物保护单位、我省最大规模的卜奎清真寺,有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圣弥勒尔教堂等。这些建筑流光溢彩,无论是在设计、彩绘、建筑、造型和布局等都极具体现其科学、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艺术价值。

五是关东文化旅游资源独具特

色。我市已经连续举办了六届的中国齐齐哈尔关东文化旅游节,紧紧围绕冰雪文化、雪鹤文化、民俗文化等开展旅游文化活动,是东北地区重要的旅游节庆活动之一。挖掘和弘扬生生不息、艰苦创业、开拓进取、敢为人先的“闯关东”精神的内涵,为重振齐齐哈尔老工业基地雄风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持,赋予了新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我市至今尚有山东村、山东屯的文化遗存,全市有七成以上人口是关内移民的后裔,生活和生产方式仍有关内习俗。电视剧《闯关东》就多次提及齐齐哈尔。全国闻名的甘南兴十四村就是典型的山东移民村,它已经成为我省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和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村。我市历史悠久的冰雪游园开全国的先河,自1963年首届开办,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了二十八届。冰浇艺术在全国更是堪称一绝,冰雕玲珑、雪雕奇伟、冰灯璀璨已成为旅游亮点,深受中外游客的欢迎。

地域文化的优势决定旅游文化的特色,旅游文化的灵魂存于地域文化的内涵。因此,齐齐哈尔要依托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资源,开掘其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建设具有传承性、独特性、创新性的旅游文化,全面打造文化鹤城,让文化发展与旅游发展真正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策动力。

二、依托地域文化生产力提升旅游文化竞争力

地域文化资源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域文化的优势决定旅游竞争力的强弱,我们要依托地域文化优势提升旅游文化的竞争力。

一是结合地域文化品位定位旅游文化特色。根据我市地域文化的特点和景观分布及自然资源现状,可以开发建设昂昂溪文化旅游、辽金文化旅游、红色文化旅游、民族风情文化旅游、历史建筑文化旅游、工业文化旅游、生态文化旅游、农业观光文化旅游、都市观光旅游九大系列旅游产品。鹤文化研究也要进一步挖掘内涵,以鹤文化与关东文化的表现形式,逐步形成齐齐哈尔的文化品牌。

二是提炼地域文化精髓包装旅游文化形象。要根据齐齐哈尔地域资源特点,挖掘、开发并创造出自己的个性化产品,力求与众不同。目前,我市已经形成夏秋有绿博会、观鹤节、小交会、和平节,冬春有关东文化旅游节、冰雪节等,构成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旅游文化格局。同时,还要充分利用齐齐哈尔文化艺术品广场等作为展示和推介艺术作品和旅游产品的平台。

三是突出地域文化特点塑造旅游文化精品。当前,齐齐哈尔市的旅游业对文化的继承、传播和交流作用还未得到充分发挥。必须在认真研究、深入探讨的基础上,确立目标、塑造形象,加强旅游文化建设,提升旅游文化内涵,注意研究旅游与文化的有机结合,体现旅游景区、旅游管理、旅游商品、旅游服务和旅游促销的文化性。

三、以地域文化优势推动旅游文化产业的开发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加快,文化的交流和相融趋势明显。保持和发展民族文化特性,并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转化为适应现代经济需求的旅游文化产品,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文化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要促进旅游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有机结合,大力解决人文资源开发滞后于旅游资源开发的问题。旅游业是一项经济、文化兼承的产业,随着经济文化的互动和广泛交流得到快速的发展,加强我市地域文化与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开发,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量和品位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要深入挖掘我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按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世界大湿地、中国鹤家乡”的定位,突出生态特色,要大力实施地域文化发展战略,打造我市独特的旅游文化品牌。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和自然、人文、社会环境相适应,开发与本地实际相结合的新兴旅游文化产业,以特色创名牌,以优势争市场,把特有的地域文化融于旅游产品、旅游管理、旅游服务、旅游营销之中。要依托我市多姿多彩的文化资源,深度开发和挖掘其人文价值、美学价值,加快建设民族文化旅游。同时要注重把发展文化产业和调整产业结构结合起来,把文化产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要确立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思路,形成多元化投入、多种形式共同发展的格局。坚持用市场的眼光看待地域文化资源,用市场的方式配置地域文化资源,用市场的机制开发地域文化资源。我市旅游产品档次低、品种少、地域文化特色不突出,旅游文化企业总体上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充分考虑发挥地域文化优势,紧紧围绕打造旅游文化品牌的发展思路,制定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其次要注重培养乡土文化人才。牢固树立文化人才资源是第一文化资源的观念。乡土人才是最为宝贵的财富,鼓励和引导他们创作出更多的文化艺术作品,打造出更多的文化艺术精品,特别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工艺品。要延长旅游文化产业链条。旅游文化产业是综合性产业,市场空间大,社会效益大,最为直接的就是能够带来就业岗位的增加,相关产业收入的提高。这就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配合、相互协作,深层次地研究、挖掘、整理、开发,利用地域文化资源作为重要内容。比如以达斡尔族为代表的北方少数民族艺术表演、文化展览等,开发各类衍生文化产品,形成高效益的文化产业链。

三要突出文化产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积极培育和提升骨干旅游文化企业的竞争力。现代旅游业要形成强有力的市场竞争力,必须在提升旅游形象力、旅游营销力和旅游产品竞争力上做好文章。因此要大力扶持旅游文化产业的龙头企业,开发好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要保护好、引导好民营资本投资旅游文化产业的积极性,培育一批重点民营文化企业,积极促进文化产业投资主体多元化,逐步形成文化产业群,以文化发展带动和促进旅游、餐饮等的联动发展,形成新的产业格局。要重视挖掘在我市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和重要影响的历史事件及文化名人,创作出小说、剧本等文学作品和文化产品,不断扩大我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我市旅游业的加速发展。

篇(8)

2018至2019学年度已经结束,在过去的一年里,我校全体教职工上下一心,认真学习贯彻上级文件精神,坚持“每一个人都很重要”的办学理念,大力弘扬“大爱育人、文化育人、立德树人”的教育精神,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加强学校管理,认真实施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育质量,积极创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现将一年来的工作述职如下:

一、巩固办学成果,大力改善办学条件

1、为进一步巩固与提升均衡发展以来的办学成果,一年来,我校按照20条办学底线的要求,趁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东风,加大了校园基础设施改造的力度,例如在合格小学新建了自动校门、保安亭、防盗门、新增图书;更丰小学新建了围墙、操场、校道、更新校园文化、维护好学校监控系统等;仁教小学加固了学校办学用房、新建操场、校道、排水沟等;群星小学新建了围墙、铺设校道方砖等。

2、西昌中心小学本部也投入大量基金改造校园办学条件,如学校围墙、教室、功能室、教学楼楼梯走廊、学生宿舍正面外墙、校园树木等等,都重新粉刷一遍,校园焕然一新;学校为了师生的出行方便,安装一台自动伸缩校门;新建学校周转房后边宽3.5米,长50米硬化校道、铺设校道彩砖110平方米;努力打造各个功能室,图书室新增图书两千余册,让师生能阅读到大量的崭新图书,增强师生的阅读兴趣;全面更新心理咨询室,为问题学生营造温暖的港湾,让他们回归正确人生观道路中来。为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把我校建设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阵地,依据学校环境实际,本着“布局合理、优雅大方、小而精美、展示理念”的建设思路,坚持高标准、高品位原则,搞好校园的绿化、净化、班级的美化、教师办公的集体化,楼道的布置彰显特色文化创建氛围,教室的布置体现班级特色。旧教学楼主打红色文化,新教学楼六根大柱打造儒家思想文化,新教楼打造经典古诗词文化,更新宣传栏,悬挂学生作品,张贴文明标语和礼仪标语,营造高尚的校园特色文化,起到环境育人的良好效果。

3、完善均衡材料归档

根据国家义务均衡检查的标准,我校全体教师加班加点全面整理60项和附加项的材料归档工作,做到材料齐全,真实、整齐统一,做到完善学校规范化管理,巩固学校的办学成果。

    二、以发展观统领全局,着力提高管理水平

  (一)强力推进领导班子建设,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为提高办学水平提供有力保证。学校通过认真学习政策文件,深入检讨思想,切实增强了领导班子的表率作用。学校领导分工明确,各司其职,领导班子的工作能力和执政水平得到增强。

  (二)加强民主建设,促进和谐发展。进一步完善学校民主管理制度。学校领导在决策过程中,充分发扬民主,切实从学校的发展、教师的利益出发,热点问题广集群智,重点问题反复征求意见。学校管理民主,增强了全体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增强了师生的凝聚力,和谐校园建设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三)强化依法治校,规范依法治教。学校利用政治学习、行政会议、民主生活会、升旗仪式、班团活动等形式在全校师生中开展经常性的普法宣传和法制教育。领导依法治校,教师依法育人,学生懂法守纪,这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规范管理,促学校内涵发展

1、 以人为本,创建安全和谐校园,一年来,各校结合本校实际,每月对校园内外安全进行排查隐患,加强对校园周边的整治力度。把安全职责分解落实,学校通过校会、,班会、上门家访,发放致家长的一封信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对交通、食品卫生、防溺水等教育指导,开展安全演练,进一步加强安全及法律教育。一年来,学校没有发生大的安全事故。

2、坚持完善校务公开制度,实现学校管理民主化,通过校务公开栏、校务会、教师例会等渠道将教育的新动态和学校的办学情况及时公开,有效地促进了学校的规范办学。

3、进一步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县委提升教学质量文件,结合文件精神,学校班子集思广益,制定了西昌中心小学各学科教学目标,做到了目标的横向与纵向的对比,与教师的绩效挂钩。

4、修改完善学校章程,利用例会时间组织教师学习《教师普法学习读本》,规范教师请假与坐班制度,制定校内教师交流支教制度,加强对教学点的管理与帮扶力度,例如:本年度,罗昌新、李朝瑞两位年轻教师到更丰小学交流支教,有效的落实对教学点的帮扶工作。

四、搭建平台,有效促进教师队伍成长  

 1、学校班子以“管理就是服务,为全体师生、家长们服务”为工作出发点,重视团队精神的培养,合理分工,积极合作,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学校工会还通过举行室外徒步、排球赛,“七一党日参观活动”等,力争打造一支充满活力、团结向上的教师队伍。

2、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坚持师德培训学习,把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融入教育活动之中。例如: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我校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建立教师帮扶关爱体系,一年来,全校教师下村入户上门家访,宣传教育扶贫政策,登门辅导等共计900多人次,即使工作任务很重,我校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做到了“不漏一户不落一人”,深受上级领导及家长们的好评。

3、教师的成长,是学校发展的根本。本学年,中心校为了使教师们不断成长与进步,努力为大家提供机会、搭建平台。一年来,全体教师通过国培培训、县级培训和校本培训,上公开课,骨干教师示范课,青年教师汇报课,推门听课、集体备课,坚持练粉笔字基本功等方式,从很大层面促进了教师的专业素质的提升。特别是骨干教师与新教师一对一结对子帮扶的做法,扎实有效,我校青年教师吴思萦、陈海银、王小梦老师参加屯昌县特岗教师语文、数学学科的调教比赛喜获二、三等奖。

五、以素质教育为主抓手,提升学校含金量。

1、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中心校通过制定学科目标,举行各类教学评比活动,把教学成绩与绩效工作进行有效的结合等多种形式,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

篇(9)

应用型本科院校工业设计专业树立以能力为本位,专业技能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学生能够在社会文化环境、市场环境中掌握产品设计、制造、开发及市场推广的一般知识和组织管理原则,具有解决专业问题的综合能力。该专业学生先后经过专业理论的学习,基础绘画的强化,三大构成的提升,设计软件的训练,设计思维的引导,产品形态的设计,产品模型的制作等一整套从理论到实践的训练,培养具有较强的草图表现、计算机辅助设计、模型制作、产品制造与生产等专业核心技能,最终能在企事业单位从事产品设计相关工作。掌握专业核心技能,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也是学生就业之根本。

(二)强调学以致用的能力

应用型本科教育主要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重在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而非发现新知的能力,这是其区别于学术型院校、研究型院校的关键之处。工业设计是工业化时代的创新设计,对创新性和应用性要求较高。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该专业侧重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技能、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学以致用的能力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能力。

(三)传承地方文化、服务面向地方

工业设计是技术、艺术与文化转化为生产力的核心环节,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型本科教育主要培养应用所学知识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人才,这表明应用型本科院校工业设计专业不仅承担着培养社会、国家、业界所需的人才,给国家社会带来直接利益,还承担着培养适应地方发展所需的人才,给地方发展带来直接利益,集传承者、创新者、服务者于一体。如何生于斯?长于斯?服务于斯?立足地方(行业)、融入地方(行业)、服务地方(行业)、共享地方(行业),成为推动地方(行业)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使命与责任。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工业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的要求

工业设计专业毕业设计不同于其他学科专业的毕业论文,也不同于设计类学科中视觉传达、动画等专业的毕业设计。它要求学生针对某一项目,综合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寻求最佳设计方案以解决实际问题,最终以产品模型和展板等综合形式作为成果展示。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分析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工业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的要求。

(一)突出专业特性

工业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是一项以产品为载体,以社会创新为导向的设计研究与实践。其毕业设计突出体现专业特性,是要区别于艺术类其他专业。工业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突出专业特性应解决好三个问题:其一,在知识层面体现“是什么产品”;其二,在技能层面明确“用什么技术实现产品结构和功能”;其三,在实践层面反映“产品模型与设计理念之间融合的程度如何”。这三个问题与该专业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紧密相连,解决了是什么、用什么、怎么样三个问题,专业特性才会更清晰、更突显,才能避免与平面、影视等专业的毕业设计作品混乱或雷同。

(二)重视实践应用性

高校向社会输送的工业设计人才只有符合市场的需要才能够获得认可,才能被社会所吸纳。毕业设计作为本科教育阶

段历时最长、层次最高、综合性最强的实践性教学,更应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体。选题、方案构思、方案筛选、计算机建模、模型制作、产品展示是工业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的六个主要环节,这六个环节涵盖了该专业绝大部分理论与实践知识,且每一环节对应一项专业能力。选题测试学生对专业知识宏观把握的能力;方案构思测试学生知识创新的能力;方案筛选测试学生运用专业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计算机建模测试学生专业技能应用的能力;模型制作测试学生实践动手的能力;产品展示测试学生系统把握专业知识的能力。目前,该专业很多学生在毕业设计创作过程中只参与前四个环节,模型制作则找企业或工厂代工完成,产品展示则认为无关紧要而被忽略。应用型本科院校侧重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模型制作和产品展示是最能检验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两个环节,因此,学生需参与到毕业设计的各个环节,特别是实践应用环节,以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

(三)展示地方特色

应用型本科院校立足地方,服务地方,其毕业设计也应围绕地方特色展开,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紧密联系的工业设计专业更应如此。其毕业设计选题要切合当地实际情况,与地方企业、文化产业联系紧密,以服务地方发展为目的。如地处闽西北的三明学院,其红色文化、客家文化、朱子文化、理学文化是该校工业设计专业毕业设计选题较好的切入点,既能传承弘扬地域特色文化,又能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

三、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工业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对策

(一)科学选题

好的选题就是成功的一半,毕业设计选题直接关系到后续毕业设计进展。工业设计专业毕业设计选题可从三方面考虑:首先,选题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结合。从学生角度看,可以避免选题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确保毕业设计后续工作进展自如;从导师角度看,可以确保课题的可行性,还能丰富科研成果。其次,选题着眼于地方企业与产业。工业设计专业毕业设计选题立足地方产业发展,围绕地方特色展开创作,实现学生应用能力与企业实际需求之间的零距离对接,可以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再次,选题围绕社会发展与需求。此类选题能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动态。如毕业设计选题以我国社会发展的三农问题作为切入点,借助新技术、新材料对农村交通运输工具、生活用品等进行改良与创新,试图解决农村问题、农民问题、农业问题。又如选题以社会弱势群体中的盲人作为切入点,基于无障碍设计理念,通过盲人水杯设计、盲人娱乐产品设计、盲人银行卡设计、盲人出行公交信息系统服务设计等一系列设计方案,为解决盲人生活中出行不便拓展新思路,提供新对策。

(二)组建指导教师团队

工业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涉及的知识较为广泛,根据教师自身专长,组建指导教师团队,采取分工与合作的方式,能有效整合资源,更好地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组建指导教师团队需注意:第一,指导教师团队中教师数量不宜过多,2~3个最佳。第二,指导教师团队中教师的知识结构应有所差异,如理论教师与实践教师、科研型教师与教学型教师、青年教师与老辈教师、校内教师与校外教师、学校教师与企业工程师等多种类型的组合,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给学生提供针对性较强的建议。第三,团队中个人分工需明确。任务分工可依据教师专长和毕业设计管理中计划、组织、监督、控制等四个环节,共同督促、推进、落实。

篇(10)

关键词:高校;创意写作;人才培养

根据文化强省的总体规划和布局,河南经济的未来发展,必然是以消耗能源为主的制造业提升到能耗低、价值高的创意产业为重要内容。2012年初,河南省出台了《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达5%以上,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更是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建设目标。

目前,河南文化创意产业的显著问题是中低端人才市场饱和,而高端原创人才严重缺乏。河南当前专业的创意人才培养与培训体系尚处于起步阶段,创意人才的培养模式和速度远远滞后于创意产业飞速发展的迫切要求。河南文化创意人才的匮乏,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高校文学艺术教育滞后的观念和体制。在文化产业被提升为未来支柱产业的今天,高校系统建设创意写作学科,培养文化产业急需的创意写作人才,可以为中原文化创造力的提升提供新的支撑系统。创意写作学科是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必然产物。

一、中原地区文化产业创意写作人才需求状况

“‘创意写作’(Creative Writing)是以文字创作为形式、以作品为载体的创造性活动,它是文化创意产业链最重要最基础的工作环节。”[1]马正平在《高等写作学引论》中指出,“没有哪个时代像今天这样需要写作,没有哪个时代像今天这样依赖写作……人类社会已经真正进入写作时代。”以蓬勃发展的河南会展业为例,2015年12月14-15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首脑(总理)理事会第十四次会议在郑州召开。这标志着河南会展业发展的新的高峰。而值得关注的是,全省目前有100多家涉足会展行业的公司和机构,从事会展工作的人员达1000多人。然而,会展从业人员一般都是来自各个行业,没有经过专门的写作技能培训,没有系统地学习会议议案、会展剪报、展品介绍、会议通知、展览手册、参展和观展邀请函等会展文案会展基础写作知识和操作技巧就急急上岗。这些人的业务水平将从内在制约了河南省会展行业的飞腾。

中原经济区建设中,会展业、动漫产业、网络游戏、影视传媒业等支柱型文化创意产业若想获得持久的生命力,必然依赖于高素养的创意写作人才的培养。

二、创意写作在河南高校的发展现状

20世纪20年代末,创意写作学首次出现在于美国爱荷华大学,随后在美国高校大力推广。二战后,美国的知名作家大多拥有创意写作学位,普利策获奖作家多数出身于创意写作训练班。创意写作学科的诞生和发展,彻底改变了欧美文学教育教学的思想体系,为欧美文化创意产业的强盛奠定了学科基础。

国内高校逐步意识到创意写作学科的重要性。2004年上海大学成立了葛红兵带队的“上海大学创意产业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陆续开设了创意写作本科、硕士专业。2014年教育部审批通过中国第一个创意写作博士点。

相对与上述高校,河南高校创意写作人才的培养尚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把写作依然定位于传统的《基础写作》和《应用写作》两门基础课上,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以下问题:1、以专业知识分类为中心的培养模式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2、教学方法单一,缺乏专业能力实践和社会实践;3、培养模式单一,忽视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4、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相脱节。按照既有的模式,高校无法满足文化创意产业亟需写作人才的需要,必须要改革。

三、高校创意写作人才培养与中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对接

在发展文化产业的道路上,培养成熟的、高品质的创意人才是保障文化产业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美国和国内知名高校的创意写作学科发展道路告诉我们:只有将高校创意写作学科资源与本土中原文化充分结合,在高校人才资源平台上进行系统化的产业分配,才能真正发挥高校的社会资源共享与本土文化建设的责任,文化产业的整体系统才能奠定最为扎实的基础。

(一)河南高校逐步申报开设创意写作专业

目前,河南高校的文学专业中心是文学史知识教学和文学理论方面,写作学处于边缘的尴尬位置。汉语言文学的毕业生往往有基础文学知识,而不能进行文学创作,徒有文化修养而非文化技能。河南高校文科教育应该把教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

“中国高校不仅仅是科学创新的发动机,同时也应该是文化创新的发动机――中国高校要完成这一使命,就必须把创意写作学科当做核心学科来创建。”[2]河南高校应当逐步申报开设“创意写作”课程,师资、生源好的院校申报“创意写作”专业,并逐步建立本科、硕士、博士的培养层次,真正为中原文化产业发展培养具有创新思想、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应用型高端写作人才。

(二)利用民间资本设立创意写作工坊

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创建写作工坊,并利用写作工坊模式成功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国家。引进创意写作工坊,意味着高校与中原文化创意产业的直接接轨。创意写作的教学课堂将促使传统写作方式的革命,不再是注重知识的传授,而要以创作为中心,课堂组织翻转化,资源国际化。

为了适应中原文化产业的具体情况,原创性高端写作人才培养的模式可以采用线上、线下两种模式。线上写作由创意写作的研究机构建立相关网站,并建立线上虚拟写作工坊,并通过完善的推介平台将创作者的作品推向文化市场。线下写作由高校创意写作研究机构组织,定期邀请知名的中原作家,通过活动、讨论等多种方式共同探讨某个话题。在线上、线下的推广中,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吸引有实力的企业、团体、个人依法投入文化产业。

(三)将创意写作与中原地区特有的文化有效结合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要求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弘扬中原大文化,增强文化软实力,并把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作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五大战略定位之一。“一方面,文化创意产业源于传统文化产业。任何一种文化创意活动,都必须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离开传统文化的基础,文化创意产业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另一方面,文化创意产业又高于传统文化产业。创意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复制,而是依靠创意人才的智慧、灵感和想象力,借助高科技的技术优势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再创造、再提高。”

不同城市的特色文化资源和文化传统是构成差异化创意写作的根基。河南地处中原腹地,浸润着悠久的中原文化传统,如以古有黄帝、杜甫、白居易、刘禹锡等流芳千古的历史名人文化资源;商城遗址古都文化资源;新郑拜祖大典为代表的寻根文化资源;登封少林寺为代表的佛教文化资源;豫剧为代表的戏曲文化资源;少林武术为代表的武术文化资源;洛阳花会、信阳茶叶节、马街书会等民间表演艺术资源;红旗渠为代表的红色创业特色文化资源等。河南高校创意写作人才培养的重心是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并立足于根亲文化等品牌的打造,创新“中原文化丝路行”等活动载体,推动中原文化走出去。

十三五期间,创意经济的发展,将带动和实现河南整体的发展战略转型。河南高校创意写作人才的培养,将为中原经济区和航空港经济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柱,从而助力中原经济腾飞!

【参考文献】

篇(11)

:刚才您谈到,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是培养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需要,现在全国很多区域都在开展这方面的工作。请问,肇庆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什么样的优势?

彭银祥:我们的优势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概括:

优势一:建立了政府强力推进的运作机制。2013年肇庆市工作会议和2014年《肇庆市政府工作报告》都明确了要在全市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任务,由市委市政府倡导这项工作,在全国应该是首例。

优势二:准备充分,试验先行。我市的课程决策至少经历了四年多的试验和准备。在多方听取意见,多次进行调研、咨询和评估的基础上,制定这个《方案》,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课程政策的科学性、可行性和适用性。

优势三:教学内容更具导向性、系统性、可持续性。我市目前使用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汇编》,既较好地体现了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育规律,又结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以儒家经典“四书”和《礼记》为重点,兼及《道德经》和《周易》,形成了系统完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

:如此明显的优势,想必肇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一定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彭银祥:是的,经过三年多的探索和实践,我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特色日渐凸显。

首先是形成了立德树人“知行结合”的课程运作模式,明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什么教”的问题。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全覆盖―扩面提质的基础上,制定全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知行合一”行动方案,推荐若干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拓宽德育渠道,通过“学典立德”内化学生的思想品质,通过知行合一外化学生的行为,达到“修身育人”的教育目标。

第二个方面是规范“学典立德”教学模式,解决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什么”“怎么教”的“落地”问题。课堂教学一方面强调传统文化经典诵读的规范化要求,一方面突出经典教学对于学生个体价值观形成的关注,总结出诵读经典―理解经典―拓展延伸(领悟和实践经典)―背诵经典这样一个基本的教学模式;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结合学校实际,开设“孔子文化”“包公文化”“龙母文化”“端砚文化”“竹文化”“玉文化”“花文化”“红色文化”等专题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扩展了我市的优秀传统文化课程。

: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需要多个抓手,其中课程是最基本的保证,肇庆是如何整合这方面资源,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教材的?

彭银祥:我市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解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化”问题。一是教育人群全覆盖,从小学一直到大学,整体贯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二是学科课程全覆盖,将教育内容融入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学科课程中去。三是教育环节全覆盖,形成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合力育人的良好局面。

首先来说教育人群的全覆盖。我市目前从有教材、有课时、有教师、有经费这“四有”上保障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落实。从幼儿园到高三,每班每周一节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课,安排专任教师上课,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进行分层设计: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使用蒙学经典――《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孝经》,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七、八年级使用“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九年级至高二着重传统文化经典选读――《道德经》《礼记》,高三主要是“中华文化之源”――《易经》。这样的设计既体现出每部(篇)经典的独立精神,又能兼顾系列经典的整体关联,具备系统性和完整性,较好地遵循了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育规律。

再说说学科课程的全覆盖。我市各学校结合思品、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主要课程,利用课前五分钟、早午读、大课间和升旗礼时间进行多种形式的经典诵读活樱让学生做到“乐读”“美读”,从而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认同感,理解和传承中华文明和传世智慧,感悟民族精神内涵,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全方位渗透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人格修养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最后来谈一谈教学环节的全覆盖。根据《方案》要求,我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由进校园到进课堂,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社团活动作延伸,校内外主题实践活动为拓展,县(市、区)主题活动为窗口,各中小学通过周末大讲堂、研究性学习、艺术节、科技节、读书节等活动,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初步理解和理性认识,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进而辐射社区和家庭,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格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的关键一环是教师,只有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学生才能更好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那么,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肇庆做了哪些工作?

彭银祥:我市坚持以人为本、研训结合的原则,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搭建平台,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传统文化素养,并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搭建多元学习平台,全面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能力:

专业指导引领。我们成立了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中心,制订全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目标、计划、方案,组织指导全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活动、教学研究、课题研究与实验工作,定期开展专项调研(督查),有力推进了传统文化教学的常态化开展。

强化教师培训。市教育局联合有关单位共同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班,组织各类学校分管领导、教师参加中华书局、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国学艺术中心等专业机构举办的传统文化教育培训班,培训教育教学骨干教师三千余人次。各县(市、区)和学校也纷纷组织传统文化专题培训,为老师提供交流学习的机会。

注重教研提升。教育局定期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优质课评选活动,努力通过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打造一批骨干教师,锤炼一批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各县(市、区)教育局和学校也通过举办教学比赛和传统文化教研活动,以传经、教研的方式进行培训学习。

搭建展示平台。我们还开展了全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规划和教案共享活动,通过经典诵读展演、演讲比赛、教师素养比赛等活动,展现教师个人魅力, 引导教师创新发展,促进教师的自我肯定和专业成长。

健全激励机制。市教育局每两年评选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多方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教师的活力和创造力,真正打造出一支热爱传统文化、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

:学校任何一项工作的顺利开展,都离不开家校合作。请您谈一谈,肇庆是如何搭建家校合作平台,发挥家庭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作用?

彭银祥:一方面强化家校互动。要求各学校通过“小手拉大手”形式,邀请家长参加学校举行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把《肇庆市中小学生传统美德行为指引》和低年级教材印发到学生手中,开展亲子诵读活动、传统美德“五个一”实践活动;通过评选“经典诵读家庭”“美德之家”等途径提高家长参与的积极性;借助家长会、校讯通等平台倡导家长通过言传身教,形成遵守公德、珍视亲情、勤俭持家的良好家风,营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庭教育氛围。

另一方面创设交流平台。市教育局编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简讯》,开设肇庆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网站和新浪、网易博客平台,及时全市各地各校教育动态,报道各地各校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学习心得,开辟“锦言录”专栏,反馈分享家长对传统文化教育的观点和心得体会。

: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来,肇庆教育系统发生了哪些变化?

彭银祥:最明显的效果,就是学生精神面貌的改变。根据我们的访校记录和家长、学校反馈,课程实施以来,无论城区还是乡村的学生,都已经能熟读或背诵相关经典选段,学生通过诵读和吟诵,熟悉经典、领悟经典,培养了学习兴趣,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尊师行孝等行为有明显的改善,日常行为更趋规范,涌现出一批“美德少年”和“美德之星”。在公布的2015年“创全国文明城市”活动测评中,我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得分以高于第二名15分的压倒性优势取得了广东省五个城市中第一名的好成绩,得到了测评组的高度评价。

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我市教师积极参与,深入研究,大胆创新,专业能力不断提高,教育成效显著。市教育局先后面向全市教师进行了“示范教案推荐”和“优秀课程规划与教案征集”,评选出25部优秀课程规划和203份优秀教案,并向全市推广使用。此外,在由国家重点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工作委员会等机构举办的“第四届全国传统文化进课堂教学研讨会”录像课、教学设计、论文评比中,我市教师获得三个项目的特等奖,有27名教师获得一等奖,获奖总人数达51人,获奖档次之高,覆盖面之广,令人瞩目。

全市各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通过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通过学校教育辐射整个社会,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辐射到家庭和社区,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市教育局还接到家长表示赞扬和支持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电话,一对耄耋之年的退休大学教授,听说学校专门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还专程到学校听课。如今,传统文化经典亲子阅读、创建“书香家庭”、传统文化进社区等活动在肇庆蔚然成风。

:正所谓努力耕耘结硕果。四年播种,肇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取得了诸多可喜的成就和变化,但实施的过程中必定有苦有甜,请您谈谈这中间遇到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

彭银祥:确实如此,我想有三个方面值得我们重点关注。

认识是先导。同样是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县区之间、学校之间、甚至校内班级之间,课程教学水平和质量一直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均衡现象。造成不均衡现象的根源,主要是管理层以及任课老师的思想认识差异。帮助全体教育工作者觉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是推进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先导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