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朋辈心理辅导总结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9-0276-02
朋辈心理辅导(peer counseling),又名朋辈支持(peer support)、朋辈教育(peer education),是指同年龄者或年龄相当者自愿参与,采用心理咨询的方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影响和帮助来访者,解决其心理困扰,并与其共同成长的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活动过程。它是非专业心理咨询(paraprofessional counseling)或准心理咨询(paracounseling)的一种形式[1]。
作为一种非专业性心理辅导,在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相对不足的背景之下,朋辈心理辅导近十年来在大陆地区逐渐得到重视。但总体而言,大陆地区朋辈辅导仍处于起步阶段,在人员选拔培训、组织管理等方面仍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应用现状
朋辈心理辅导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是在种族暴乱、校园骚乱等社会危机加剧而学校教育专业辅导人员和教师又很匮乏的背景下诞生的。约在20世纪70年代,台湾地区的朋辈辅导开始兴起,一些机构开始实施朋辈辅导,如生命线、家扶中心等。
我国大陆朋辈辅导发展较晚。较早的报道见于2000年左右,个别高校如西安交通大学、上海大学等开始出现大学生朋辈辅导。近年来,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普遍开展,各种形式的朋辈辅导工作迅速发展。根据已有文献和笔者的初步调查,大陆地区有以下几种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模式:
1.班级心理委员模式,或称心理保健员、心理气象员等。近年来,各高校普遍设立班级心理委员,其职责一般包括:协助学校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注意发现学生中出现的心理异常现象,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并及时向班主任、学校心理健康辅导教师反映;帮助有心理困难的同学及时前往心理咨询室接受心理辅导;为老师、同学提供力所能及的心理健康服务等。
2.学生心理社团模式。近年来,学生心理社团迅速发展,几乎遍及每所高校。心理社团的功能包括宣传心理知识和理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供力所能及的心理健康服务等。
3.大学生朋辈辅导工作站模式。自2004-2005年开始,西安交通大学、上海大学等相继设立大学生朋辈辅导工作站。相比于心理委员和学生心理社团模式,大学生朋辈辅导站更接近于一般意义上的朋辈辅导。它一般遵循朋辈辅导员招募选拔、培训上岗的程序,以朋辈心理热线、朋辈心理辅导面谈等形式开展朋辈心理辅导。
4.楼栋朋辈辅导模式。作为又一种朋辈资源运用方式,近年来,有些高校开设学生楼栋心理辅导室,将朋辈辅导工作建立在学生楼栋基础上,深入学生社区开展朋辈心理辅导。
就辅导工作形式而言,各高校大学生朋辈辅导有以下几类:
1.朋辈心理辅导面谈。面谈是朋辈心理辅导的一种普遍形式。与专业心理辅导相比,朋辈心理辅导操作更简单易行,它较少受到时间、地域等因素的影响,而且也不像专业心理辅导那样需要心理辅导员一开始便要花费时间与当事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因为朋辈心理辅导员通常是被辅导者的同学或朋友,他们易于接触,其建议和意见容易被接受。另外,朋辈心理辅导的时间和地点不必太受限制,在宿舍里、校园里、教室里都可以,更能让人放松心理,提高朋辈心理辅导的有效性。[2]
2.朋辈心理辅导热线。不少高校设立了朋辈心理互助热线,由受过专门训练的朋辈辅导员担任接线员,通过电话进行的朋辈援助。与面谈相比,热线服务具有隐私性和便捷性的特点。
3.朋辈团体训练。以朋辈辅导员带动,开展各种形式的团体活动、互动游戏,让同学们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认识自我,彼此学习。朋辈团体训练因实施起来较容易,参与者众多,效果明显而受到普遍欢迎。
4.网络朋辈心理辅导。网络朋辈心理辅导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朋辈辅导员利用心理网站的各种互动功能,向同学提供心理辅导服务;二是指同学通过网站提供的系统的心理学知识等信息,学习并掌握有关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达到自助的目的。
二、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存在的主要问题
实践证明,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是一种实施方便、推广性强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为解决专业心理咨询员缺乏的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尝试,对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但总体而言,大陆地区的朋辈心理辅导工作仍处在起步阶段,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
1.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规范性和系统性不够。朋辈辅导员的组织与培训是朋辈心理辅导成败的关键。经过十多年的实践探索,各高校在开展朋辈辅导工作过程中,已逐渐能开展一定层面的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但具体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表现为:①培训内容不够系统。一个完整的朋辈辅导培训方案基本包括:助人关系分析、基本咨询理论概念、人格理论、行为诊断与鉴定、咨询技术、人际关系与沟通技巧、咨询伦理、个案研究与转介、一般社会与学生问题分析。鉴于资源的有限性,朋辈辅导员培训往往时间短、课时少,较难涉及全面系统的朋辈心理辅导内容。②难以实施持续的职后辅导和督导。由于学生朋辈辅导员不同于专业的心理咨询员,在技巧经验与基本理论方面的薄弱使其在实践中难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很有可能影响朋辈咨询的成效。因此,学校专职心理咨询老师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为他们提供监督和指导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但由于高校专职心理辅导老师相对不足,同时也由于对持续的职后辅导和督导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目前高校学生朋辈辅导员在培训上岗后,一般难以得到持续的职后辅导和督导,这就使得朋辈心理辅导的层次水平难以提高,甚至容易出现伤害受助者等负面效应。
2.难以获得学校配套性跟进支持。朋辈心理辅导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朋辈辅导员的选拔、培训、督导、监督管理、激励、评估等一系列过程,不仅需要专门的专业心理辅导老师指导,也需要学校有关辅导部门如学生工作部门的支持和配合,需要有相关的制度保障。目前,有些高校由学生社团自发推进或者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推进,在经费、场地、激励政策等方面难以获得有效的配套支持。
3.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和效果评价机制。对朋辈心理辅导进行过程监督和结果评价是既是对朋辈辅导员的激励,也是改进朋辈辅导工作的重要手段。当前,多数高校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重点还停留在人员的选拔、培训等方面,而对朋辈心理工作开展过程的监督管理及实施效果的评价则较少涉及。
三、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未来展望
研究表明,朋辈心理咨询有效弥补了专业辅导教师数量和精力的不足,对学校专业心理辅导和教学起到不可或缺的辅助作用,并且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的心理自助和帮助他人的能力。针对目前国内朋辈心理辅导的应用现状,未来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应当从以下方面完善和发展。
1.对朋辈心理辅导进行合理的功能定位。朋辈心理辅导虽然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援助形式,但并不能取代专业的心理咨询,因此有必要对朋辈心理辅导进行合理的功能定位。我们认为,朋辈心理辅导应定位于以下功能:①协助专业心理辅导老师开展发展性心理支持。作为一种半专业心理咨询,朋辈辅导员可以通过运用尊重、关注、共情、倾听等非指导性技术,协助心理辅导老师帮助同学解决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生涯发展等发展性问题,以提供心理支持为主要功能。②作为专业心理健康服务和学生之间的纽带。朋辈辅导员分布于学生之中,且受过一定的培训,具备初步识别心理异常的能力,因此,能充当专业心理健康服务和问题学生之间的纽带,及时转介心理问题学生,帮助心理问题学生获得专业心理援助。
2.规范人员选拔、培训。人员选拔、培训是朋辈辅导工作的中心环节。Brown认为,朋辈辅导员必须具备帮助他人的意愿、与不同的人相处的能力、乐于履行义务和保守秘密的伦理道德、对计划目标和原则的认同等素质。优秀的朋辈辅导员还应拥有同情心、真诚热情、对他人的尊重等。在具体实施中,应通过广泛运用心理测试、培训考核等形式,合理选拔朋辈辅导员。
科学有效的朋辈辅导员培训应有三个重点:第一,要综合运用知识讲授、小组模拟等多种培训方式,充分调动团体的资源促进朋辈辅导员的成长,促进自我认识,增强对辅导的信心;第二,培训内容注重科学性与实用性结合,结合个案和朋辈辅导员自身发展初步构建辅导的知识与技能体系;第三,运用心理测验手段进行效果的评估,不断总结和调整培训内容和方法,使朋辈辅导员的培训与选拔、督导更好的衔接。
3.加强督导和管理,提高朋辈心理辅导的效果。一是要加强专业督导。及时帮助朋辈心理辅导员解决辅导中遇到的专业问题和自身成长问题,提高助人和自助能力。二是要建立高效的组织管理系统,建立专业人员和朋辈辅导员团队,并促进团队沟通与合作,促进活动不断改进,追踪和及时解决遇到的问题。三是开展持续的数据、测量分析和评价,对辅导策略、程序进行评价。
4.进一步丰富朋辈心理辅导的形式,拓展朋辈心理辅导领域。在美国,朋辈心理辅导包括朋辈电话和门诊咨询、朋辈调解、朋辈健康教育、朋辈伴读等多种形式。因此,要研究和拓展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形式,以更加充分地发挥朋辈心理辅导的作用。
[DOI]10.13939/ki.zgsc.2016.51.082
1 研究背景
2010年11月30日至2011年2月28日,大学生杂志社、中国大学生网通过网络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近万名大学生进行了网上投票。调查结果显示:90%多的大学生有过心理方面的问题。其中,27%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经常有心理方面的问题,66%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偶尔有心理方面的问题,仅有2%的大学生表示自己没有心理问题,另外还有3%的大学生选择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当问及你认为心理健康的最典型的特征是什么时,83%的大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最典型的特征是处事乐观、热情诚恳;其他依次是:有良好的人际关系(56%),心平气和、与世无争(51%),吃得下、睡得香(38%)。从调查的数据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不是很乐观,有过心理方面问题的大学生竟占90%以上,可见在大学生这个群体中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普遍性。
根据对H学院2014级全体学生的问卷调查,本次测试采用心语心理测试系统中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2014级全体学生共1636人,实测人数1621人,参与率为99.1%。测查结果表明,有心理困扰的学生220人,占参加测验学生总数的 13.6% ;其中有重度困扰的学生5人,占参加测验学生总数的0.31%;有中度困扰的学生215人,占参加测验学生总数的13.3%。
根据上述结果,我们已经意识到构建学校心理辅导体系已迫在眉睫,由于学生人数多,范围广,独立院校老师少,仅靠几名专业老师心理辅导是不够的,我们必须依靠学生自主的力量――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体系,来进行学生的自我发现,自我调节,自我疗愈。构建完善的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体系。
2 朋辈心理辅导体系在独立学院的实施现状
目前专职心理辅导人员不足与大量学生需求广泛之间存在着巨大差距,“师少生多”的矛盾十分突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形式单一和内容窄化等问题,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的来看,主要是发展性心理教育,应遵循事前预防为主、事后治疗为辅的原则。
根据摸底调查,独立学院H学院现拥有二级心理咨询师证的老师有6人,大学生专职辅导员老师34人,校心理协会现在共有234人,学生会心理部有17人,校朋辈心理辅导中心有7人,系朋辈心理负责人5名,班级心理联络员有123人,寝室心理联络员有1127人。H学院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体系自2013年开始构建,目前为四级朋辈心理辅导体系,分别是校心理中心心理咨询师、辅导员―心理协会、校学生会心理部、校系朋辈心理辅导小组干事―班级心理负责人―寝室心理联络员。目前,H学院朋辈心理辅导体系正在构建中,主要由心理中心老师负责,采用每学期一期(四次课)的心理知识培训,由校朋辈心理辅导小组通知到系朋辈心理负责人再到班级心理联络员,让有意向加入朋辈心理辅导小组的同学报名培训,培训合格的成为班级朋辈心理辅导员,从而对同学们在朋辈中进行心理辅导。
H学校朋辈心理辅导员分两种途径对被辅导者进行心理疏导。第一种途径是由深入每个寝室的寝室心理联络员发现问题,及时帮助调节寝室成员的各种心理困惑,不能处理的再由班级心理负责人协助辅导,如果仍不能处理则转介给系朋辈心理辅导小组干事,最后上报校心理中心。第二种途径是直接由被辅导者在校心理中心辅导,辅导员由各系朋辈心理辅导干事轮流值班构成,对于不能解决的问题再转介给校心理中心专业老师。现在,随着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构建,朋辈心理辅导在H学院中已初见成效。
3 朋辈心理辅导在独立学院中的应用效果
3.1 人际关系敏感性有所缓解
被辅导学生在朋辈小组成员的帮助下,使得他们获得了来自朋辈同学的关爱,通过朋辈的心理辅导,他们想问题也变得更加开朗。在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关爱下,他们的偏执情绪和敌对情绪有所缓解,人际关系敏感性也有所缓解了。
城市建设系系大二张中媛“我父母离婚了,我经常会抱怨生活。然后我去找寝室朋辈小组长交流,她就会来安慰我,父母离婚了是他们自己的事情,没有必要把他们的事情都压在自己身上,自己要过快乐的生活是最主要的。我觉得这个过程中,我的心理压力得到了释放。对于这个问题也不再这样偏执地看待了。以前爸爸妈妈那种敌对的状态,致使我自己在恋爱和人际交往中有时不敢相信别人,现在我感觉好多了。整个过程中,我体会到了朋辈心理辅导小组对我的关爱。现在我也加入了朋辈小组,是朋辈小组的系组长,我觉得自己也要多帮助别人,来让更多和我一样的同学从中受益,体会到朋辈小组的关爱”。
3.2 紧张和焦虑情绪有所缓解
被辅导学生在朋辈小组成员的帮助下,使他们获得了多种处理问}的思路,使他们遇到事情不再焦虑和等待,而是主动学会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了成长。
信息工程系大一王书霞“在男生追我的时候,我不喜欢他,又不想失去他这个朋友,遇到这样的事我不知道怎么处理,有点小焦虑,我就跟朋友说,朋友会用自己的经历来劝说我,我觉得自己就多了一些思考问题的角度,有人理解自己,不再觉得焦虑了,也知道怎么去处理这个问题了”。
3.3 敌对情绪有所缓解
被辅导学生在朋辈小组成员的帮助下,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大学的生活了,使他们的人际关系敏感性和敌对情绪都有所缓解,从而获得了成长。生物化学系大二李明“自己在家里一直住,来学校了之后就什么都不适应,在家里都是家里供着,来这里竟然什么东西都是公共地用,觉得那段时间人际关系特别敏感,很讨厌寝室的同学,不想在这里待下去了。后来跟我们寝室朋辈小组长讲,她一直做我的倾听者,然后开导安慰我。使我慢慢适应了大学生活。后来,我从中收益很大,也去参加朋辈心理辅导小组,去辅导别人,同样现在来了大一新生,我也去走近他们,做他们的倾听者,帮助他们适应大学生活”。
通过对学生的随机抽样调查访谈,不难看出,学生通过朋辈心理辅导,对自己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人际关系困惑、学业困惑等各方面心理调适能力有了增强。他们在有困惑时,都愿意去找同辈诉说,能够求得一种同辈之间的理解和安慰,也能从同辈的经历中学到处理事情的方法,思考问题的角度,从而使自己的社会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4 问题及建议
4.1 朋辈辅导在独立学院应用中出现的问题
4.1.1 朋辈辅导形式单一,培训形式只是讲座
目前,H学院朋辈心理辅导的开课形式比较单一,只是培训讲座,且一直是老师对学生单向地讲,讲座完对学生进行问卷测试讲座收获的程度这种形式。而没有有针对性地对朋辈心理小组成员进行分层级分专业的小组培训和活动,不少学生觉得培训比较枯燥,甚至培训时自己在下面玩手机。
4.1.2 心理辅导地点在心理中心,往那边去的学生怕被看到,不能较好地保护个人隐私
除了学校平时的四级朋辈心理辅导体系以外,学生心理辅导一般是在校心理中心专门的心理辅导室进行,由朋辈心理小组组长和优秀的成员轮流值班。然而,有一部分学生自己有心事了不愿意对身边的四级朋辈辅导小组组员诉说,特别是关于同班同学之间的矛盾或是自己的私事,他们更倾向于对一个陌生的朋友诉说。然而,由于朋辈心理辅导室在学校专门的心理咨询中心,位置比较显眼,很多学生遇到问题想去寻找求助,却又害怕自己被别的同学看到,不能较好地保护自己的个人隐私。
4.1.3 朋辈辅导员在心理辅导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自己也不知道如何解决,反而使得自己也多了一份挫败感
在访谈的20名学生中,有一名学生这样说 “有一次,我辅导了一位新生,他自尊心很强,不愿意跟我讲,总是一个人。然后我问了他之后,他更多的不是对我说,而是去遮盖他的不好。我觉得无法走入他的内心世界。有一种挫折感。”朋辈小组成员在辅导别人的过程中,由于自身经验的欠缺和专业知识的欠缺,有时会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他们自己不知道如何去解决,反而增添了自己的烦恼和心理负担。
4.2 对于朋辈心理辅导在独立学院中应用的一点建议
4.2.1 建立一个校园内部心理咨询App网络系统
建立一个校园内部心理咨询提问App网络系统,学生可以匿名地发泄,或者向朋辈辅导员和老师提问自己的心理困惑。老师和朋辈小组成员可以定期在上面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经常给予关注,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隐私性,又使学生的心理困惑得到了解决。App系统可分为咨询版块、发泄版块、互动版块、游戏测验版块。
4.2.2 增强团队横向合作
多举办一些团队活动,加强朋辈心理小组成员的横向交流,加强朋辈心理小组的凝聚力,同时采用分团队、分专长教学,如将擅长抑郁情绪调节的分到抑郁调节专长团队讲座,将焦虑情绪调节的分到焦虑调节专长团队讲座,将擅长偏执调节的分到偏执调节专长团队讲座,将擅长敌对情绪调节的分到敌对情绪调节专长团队讲座,将擅长恐怖情绪调节的分到恐怖调节专长团队讲座。同时,允许大家传纸条提问题的学术研讨会形式,将平时辅导过程中的困难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然后请专家点评。这样,使朋辈心理小组成员的专业素质有一个成长的空间。
4.2.3 增加朋辈心理辅导测评检验系统
增加朋辈心理o导测评检验系统。把普通同学的心理测评量表和朋辈辅导员的心理测评量表区分开来。定期采用SCL-90量表对学生进行测评。采用专门测评朋辈辅导员的量表(行为计量法、标准化心理测验、调查问卷)对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测评,从而进行效果的评估和经验的总结。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7-0057-02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报告显示,当代大学生有心理问题的时候,首先选择的是向朋友倾诉(79.8%),然后依次向母亲(45.5%)、同学(38.6%)、恋人(30.9%)、父亲(22.5%)倾诉,选择向心理咨询师倾诉的仅占3.2%。对于目前高校专任心理咨询师匮乏,要缓解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压力与困扰紧靠心理选修课、心理讲座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朋辈心理辅导员是学校多级心理危机预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参与者。在这种情况下,加强与完善高校朋辈心理辅导员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一、朋辈心理辅导概述
(一)朋辈心理辅导的定义
朋辈心理辅导(Peer Counseling)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是指受训和督导过的学生向前来寻求帮助的学生以言语或非言语的方式,尽量少或者不给建议,提供倾听、支持及其他帮助的过程。它可以理解为非专业心理工作者作为帮助者在从事一种类似于心理咨询的帮助活动,因此,有时它又被称为准专业心理咨询(ParaprofessionalCounseling)。
(二)朋辈心理辅导的特点
朋辈心理辅导主要以倾听为主,是辅导员给予被辅导者心理上的安慰和精神上的支持,不涉及深层次的心理问题的干预和处理,因此具有非专业性的特点;朋辈心理辅导员与普通同学一起生活,一起学习,同学之中的的心理问题,他们比老师发现得早,干预及时,心理动态跟踪效果好,因此具有沟通渠道便捷,沟通时效性强的特点。
二、开展朋辈心理辅导的优势
大多数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人士数量不足,在开展心理知识宣传,心理讲座、团体辅导等活动时很难做到惠及所有学生,因此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方式很难落到实处。在高校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朋辈心理辅导员队伍,协助专任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开展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通常情况下朋辈心理辅导员与受访者年纪相仿、他们的三观和生活阅历相近,具有代沟少、抵触性低、相同点多、信任度高等先天的优势。
三、探索朋辈心理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国际商学院现有学生近4000名,涉及4个专业,107个班级,二级学院没有专业的、专任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现有一名专职辅导员分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有依托辅导员自身学习,更多的寻求总院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专任老师的帮助开展工作。在学生基数大,专任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少的情况下,严格选拔,精心培养朋辈心理辅导员队伍是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一)基于心理互助员为主体开展的朋辈心理教育
1.心理互助员的选拔。班级心理互助员是朋辈心理辅导员队伍的基础力量。心理互助员也是班干部但又不同于班干部。对于心理互助员的选拔不能只通过民主选举这一道程序,应采取自愿为原则或经民主选举推选候选人。国际商学院在选拔心理互助员时,要求自愿报名和班级推选的候选人统一参加测试。心理测试量表为90项症状清单(SCL90)、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表(UPI),经测试、面试考核后任命性格开朗,善于沟通,做事细心,心理素质较好的同学担任心理互助员,为便于开展工作,班级内可选举男、女心理委员各一名。
2.心理互助员的职责。由于心理互助员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心理互助员有多重身份。向班级同学积极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体现了心理互助员作为宣传员的身份;组织班级同学积极参加学院组织的各项心理主题活动,或在班级开展心理活动体现了心理互助员作为组织者的身份;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心理互助员要倾听同学的心声,帮同学排解烦恼,同时加强自身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高能够解除自己的烦恼,体现心理互助员助人与自助的角色转换;抓住心理问题高发期,及时向班主任、辅导员、心理健康指导老师反映心理异常学生的情况,本着随时发现问题随时上报的原则,坚持每半月报送一次《心理健康晴雨表》,每月撰写一次国际商学院学生心理动态研判。做到早发现,早干预,防止恶性事件发生,体现心理互助员作为信息员的角色。
(二)基于学生咨询员为主体的朋辈心理咨询
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的激烈,高校学生心理问题越来越多,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想要进行心理咨询的学生数量也呈上升趋势。因此现有专职心理咨询老师数量不能满足心理咨询学生预约数量的情况成为很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难题。在优秀心理互助员中选拔兴趣爱好浓,学习成绩好,心理素质佳,组织沟通能力强的学生作为朋辈心理咨询员的储备力量,经培训为心理咨询老师做帮手。为此可尝试在新生入学之初,为每个新生班级配备一名朋辈心理辅导员,在配备朋辈心理辅导员时尽量做到为每班配备专业对口的朋辈心理辅导员。通过朋辈心理辅导员对心理知识的宣传,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的宣讲等,结合自身从入学到现在自助与助人的心路历程帮助新生顺利度过心理调试期。指导新生如何以正确的心态,科学的方法面对新生心理健康普测,通过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引导提高心理普查实效,确保心理普查结果准确率,减少班主任、辅导员心理危机排查的工作时间损耗,使学院新生心理健康普查落到实处。为每个新生班级配备的朋辈心理辅导员也可以作为该班级在校期间的朋辈心理咨询员。
(三)建立健全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制度,充分发挥朋辈心理互助的作用
学习培训是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服务的基础。朋辈辅导员只有具备相关理论知识,掌握相关辅导技能,才能积极有效地为广大同学提供服务。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邀请心理咨询专业老师开设有关心理咨询的讲座或课程,举办心理咨询技能培训班,并分发相关书籍进行分散自学,而后集中培训、研讨交流、巩固提高、小结回顾等方式,提高朋辈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国际商学院在设立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基础之上,设立朋辈心理辅导员年段负责人,以分组的形式,组长的身份协助心理辅导员开展工作。建立朋辈心理辅导员QQ群,方便工作布置和师生工作交流。每月召开朋辈心理辅导员例会,总结工作经验和成果,部署工作任务和要点,交流工作心得和体会,提高朋辈心理辅导员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实施心理疾病预防和危机干预。
在对朋辈心理辅导员开展讲座培训时要针对不同年级开展不同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对新生进行新生入学心理调适、心理问题的诊断与对策等角度的教育;对大二、大三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标准、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方面的讲座;对毕业班学生开展如何面对就业或升学压力等方面的讲座。在对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后由朋辈心理辅导员在各自班级开展相应的主题讲座,采取以点带面的方式宣传心理健康常识。采取培训朋辈心理辅导员为主,观摩、指导班级团体活动为辅的方式开展团体辅导。首先由心理老师给学生心理辅导员培训,培训合格后在老师的指导下由朋辈心理辅导员给同学们开展简单的团体心理游戏、团体辅导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朋辈心理辅导员可以有效运用已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促使每个人在团体辅导的过程中通过交流、自省、习得新的处事态度与行为方式,激发个体潜能,增强适应能力,重新认识自我、接纳自我。
(四)运用考核、激励机制促进朋辈心理辅导员队伍发展
“朋辈”包含了“朋友”和“同辈”的双重意思。朋辈心理辅导(马歇尔夫,1981)是“非专业心理工作者经过选拔、培训和督导向寻求帮助的年龄相当的受助者,提供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人际帮助的过程”。1 朋辈心理辅导不同于专业的心理辅导、它是同龄人(朋辈指的是朋友或同辈)之间开展的为他人提供心理帮助、支持和关爱的互助活动。朋辈心理辅导作为一种新型的心理教育与疏导模式,是专业心理辅导教员的有利助手,必将为军队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注入新生力量。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普遍性强,可使心理辅导的影响最大化。由于朋辈心理辅导是在学员战友之间进行的,对当事人影响比较大,在日常生活中可从生活、学习、情感等方面对有心理困惑的学员提供心理支持和指导。
二是方便可行,易于操作。朋辈心理辅导主要由各单位心理骨干完成,由于心理骨干和求助者之间平时就生活在一起,朝夕相处,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因而省去了传统心理咨询要建立人际关系的部分,使疏导变得简单易行。
三是具有很好的预见性,可以及早发现问题。由于心理骨干与求助者之间本身就是同学与战友的关系,因而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可以敏锐地观察到周围同学的心理状态,从而及时发现,及时干预,及时疏导。
二、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应用于军校心理教育的必要性
笔者曾对800多名军校学员进行调查,题目是“在你遇到烦恼时,会选择哪种渠道寻求帮助呢”。结果60%以上的学员选择向朋友倾诉,只有少数会像组织求助。由此看出,学员选择心理调节的方式是依据心理上的亲密程度来进行的。当他们遇到心理困扰时,首先求助的对象也许是他们身边的同学和战友,而不是心理教员或单位主官。可见,朋辈心理辅导在某种意义上比心理辅导所涉及的对象更多。具体说来,在军校学员中试行朋辈心理辅导模式有以下几点优势。
一是可以弥补院校心理教育资源的不足。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各院校基本上都设置了心理咨询室,开设了军人心理学、心理教育与疏导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与学员整体的心理需求相比还远远不够。另外由于学校配备的专职心理辅导老师数量有限,有时无法满足学员的需求。因此,在学员当中形成一支由同龄人担任的心理骨干队伍,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专业心理咨询人员不足和需求较大之间的矛盾,既帮助专职心理辅导教员解决了学员当中较为简单的问题,减轻了自身的压力,又可以和专业心理咨询相辅相成,提高心理咨询的效率。
二是符合学员多层次的心理需求。与专业心理辅导相比较,朋辈心理辅导具备同龄优势,更符合广大学员的实际心理需要。对学员来说,他们更愿意跟同龄人交流,希望得到同龄人的认同、接纳和关爱。另外,朋辈心理辅导开展的时间和地点不受局限,可以在宿舍、食堂、教室、操场等各种场所开展,因而可以让来访的学员更加轻松自如。事实表明,朋辈心理辅导对于怎样克服自卑心理,如何提高自信心,如何协调人际关系,如何对待失恋等常见问题,往往能收到相当理想的效果。因此,军校应充分发挥朋辈心理辅导的作用,做到各班都有心理咨询骨干。
三是可以有效提高学员的心理健康水平。朋辈心理骨干与其他学员共同生活和学习,对于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困扰,可以及时发现和协助缓解。对于个别存在比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员可以及时向上级报告,有效预防和干预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另外,朋辈心理辅导可实现“助人自助”的理想效果。作为助人者的朋辈心理骨干在“助人”过程中能学习到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自我调适方法,自身的心理素质可以得到较大的提升,从而更好地调节、缓解和排除障碍,形成积极稳定的心理状态。
另外,军校本身的特点对朋辈心理辅导优势的发挥提供了现实可行性。军校环境相对封闭,学员内部互动多,从起床、早操、操课、训练,到熄灯就寝,无时无刻不处在集体之中。在集体内部,特别是班排内部,学员交往的距离之近,次数之多,频率之高,是军队之外的任何其他群体所不能比拟的。这种时空上的接近性,为朋辈心理辅导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物理环境和人际环境。因此,朋辈心理辅导作为军校开展心理服务的重要途径是适应军校实际情况的。
三、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的实施步骤
首先要严格选拔朋辈心理骨干。朋辈心理咨询的效果与心理骨干的个人特质有很大的关系,因而对心理骨干的选拔至关重要。朋辈心理辅导是志愿性陪伴工作,选拔首先应本着自愿参与的原则,从愿意为他人服务的学员中筛选出合适的人选。同时,朋辈心理辅导与同学之间的帮助是不同的,它要求朋辈心理骨干具有一定的心理咨询和辅导的专业知识技能。因此,应选拔一批心理专业技能较好、思想政治素质较强、在学员中有较高威信、乐于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学员担当朋辈心理骨干。要通过面试谈活来了解报名者的语言沟通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技巧,判断其是否热衷帮助他人,是否有耐心、爱心和较强的责任。也可以通过问卷的形式,对朋辈心理骨干的人格特质及倾听能力做出评估,了解其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否具备健全的人格,是否掌握必备的心理专业知识和技能。
其次组织心理骨干进行专业的心理培训。朋辈心理骨干培训要以心理学知识为指导、以学员的成长为前提、以心理辅导技术为手段、以助人自助为理念,形成珍爱自己、珍爱他人的和谐宽松氛围。整个培训过程应系统而严谨。尽管培训的时间比较短,但内容必须有系统,有针对性。值得注意的是,朋辈心理骨干的培训不能将培训重点放在辅导理论和心理学术语上,而应该把培训的重点放在技能上,尤其是辅导同伴时需要用到的各项技能。培训内容应主要包括朋辈心理骨干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心理辅导的基础知识、军校学员常见的心理问题、以及心理辅导的主要技能。在辅导过程中,心理骨干还要遵循心理咨询道德规范,不可利用求助者可能产生的感激之情为自己谋取私利或发展工作以外的利益关系。
一、朋辈心理辅导的概念
朋辈(peer group),指的是具有相仿年纪、相同志向和需求的同辈人。朋辈心理辅导指的是由非专业人员所采取的帮助过程。在帮助过程中不仅涉及同情、理解、支持、开导、接纳等,而且强调从方法、技术等方面提供心理援助。朋辈辅导是分享性、情境性、互的辅导,是一个代级互动双向的过程[1],而不是一个单方面的传递行为。
朋辈在没有掌握专业知识、专业技术和达到一定专业水平的时候,凭着基本的“保密、尊重、平等、理解”等专业态度开始从事心理辅导工作。朋辈心理辅导的专业意识也是朋辈心理辅导的专业直觉,朋辈辅导早期更多的是凭借着专业意识开始工作。心理辅导是属于服务性的工作,很多服务的需求往往不是在你充分准备时出现的。正因为这个原因,“做中学”“在路上”朋辈心理辅导的特点,使朋辈辅导也很适合在高职院校运用。
二、建立朋辈辅导体系的必要性
针对刚进校大学生进行的压力研究显示,当遇到心理问题需要寻求外界帮助时,学生更多的是向朋友或家人求助。朋辈辅导在同学和朋辈之间发生,重在预防与发现,重视辅导者和被辅导者双方成长,因此,朋辈心理辅导可以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普遍形式。朋辈心理辅导的优势主要表现如下。
(一)时效性
在大学校园里,大家通常由班级、宿舍、社团联系在一起。朋辈心理辅导员分布在他们中间,时刻与他们相处在一起,年龄相仿、学习和兴趣点相似,有相同的成长经历,比专业心理咨询师更容易发现问题,也更容易与同学沟通产生共鸣,提供服务的时间和场合更多。在宿舍休息,卧谈会时,在一起吃饭时,可以一起快速沟通与交流。和专业心理辅导师相比,建立信任的时间更加短,也提高了心理咨询的时效性,所以朋辈辅导员的纳悦度高,说服力更强。
(二)直接干预性
参与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学生,提供帮助的一般是关系比较好的朋友、室友等,受时间、地理位置、语言的阻抗影响较小。朋辈辅导是由受训或督导过的非专业人员提供具有心理辅导功能的帮助过程,具有准专业的优势[2]。能够更及时、更直接地帮助求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化解问题。对于平时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老师很难发现的问题,朋辈辅导员也可以通过自己及时的观察第一时间告诉心理辅导老师,从而快速化解问题。
(三)全员性
全体学生通过培训都可以通过不同方式参与到朋辈心理辅导的队伍中来,每个班至少配备一名心理健康委员,覆盖面广泛。学校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的老师有限,单纯依靠学校心理健康老师,很难完成全校几千个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心理健康工作,在学校层面需要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在学生层面,广大学生需要互相帮助和支持。朋辈辅导成员想要胜任这一工作,从道德素质而言,互助成员需要有广博的知识、丰富的情感以及坚定的意志[3]。
(四)准专业性
朋辈接受心理咨询师和督导员的培训督导,从事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开展心理互动交流,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化解学生心理矛盾,帮助同学解决日常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朋辈心理辅导员在开展朋辈辅导的过程中不仅自己在专业知识和技能上得到了提升,而且在助人的过程中,自身的心理素质也得到了历练与成长。美国教育学家福雷乐(Freire,1970)认为参与教育理论认为朋辈心理辅导是一个助人自助的过程,有利于大家的共同成长。
三、高职新生入校的压力现状
经过调查,高职大一学生入校经历的压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学习的压力和焦虑心理
来到大学,很多学生经历了激烈的高考,远离了时刻提醒自己学习的家人,实现了自己高中时的目标后反而没有目标,随波逐流,平时不愿意看书,不愿意动脑子,拖沓、散漫。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时容易分心,学习知识肤浅,没有恒心。一到考试,往往伴随着学习与考试焦虑,经常体验到紧张不安,情绪失控,引发许多身心问题,如头痛、失眠、烦躁等。
(二)对人际交往的向往与自我限制
新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埃里克森称青年后期(18―25岁)心理成长的主要任务是亲密感的获得,渴望友谊与爱情,希望获得同龄人的认可、接纳和关爱。但刚进入大学校门的学生,发现在寻找友谊和另一半时都包含了诸多限制和偶然因素[4]67。有的同学在高中学习还不错,到了大学发现自己不像高中那么突出,感觉自己不如别人,形成自卑心理,导致自己主观上不愿意与同学交往,形成自我封闭;有的同学个性害羞,在与人交往时有时词不达意,特别在人多的场合更感恐惧,想要逃避,不敢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有的同学自私,时刻以自己为中心,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认识。长此以往,往往形成很多心理问题,也不会建立牢固、持久的人际关系。
(三)自卑感与强烈的自尊心
目前,我国普通高职院校中贫困生占20%,而且还以上升的趋势逐年发展[5],国家已为贫困生提供了各种贷款和资助,但贫困生的特点仍然很突出。贫困生多来自偏远的农村,因为生活思想落后,初到城市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在人际交往中,发现自己有很多东西从未听说,同学谈话根本插不上嘴。有的贫困生,在高中以前一心忙于学习,兴趣爱好比较单一,对手机、包包等高消费品望而却步,看到别的同学高消费,他们敏感而脆弱的神经受到了很大打击,形成自卑心理。但大学生自我意识已成熟,有着强烈的自尊心。有的同学将国家、学校的资助视为“施舍”,对班级、学校充满敌对情绪;有的家庭困难的学生,宁愿独自忍受贫困的折磨,也不愿意接受学校、国家的资助。
四、朋辈辅导体系的构建,和谐互助的模式
鉴于朋辈辅导的特性与高职新生的压力特性,建立“三位一体,三式联动”和谐互助的朋辈辅导模式(如图1),将指导老师、同辈室友、年级学长三位一体,朋辈伴读、朋辈调解、朋辈心理咨询三式联动。高职院校心理辅导和谐互助的模式的理念,一是和谐互助强调一种积极改变,积极适应的理念;另一个和谐互助强调助人自助的理念。
(一)朋辈伴读
我国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这就要求高职学生具有实际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和自己的专门技能。对于学习目标的不明确、独立性不强,朋辈伴读对这些学生有明显的帮助作用。朋辈伴读应用于新生适应、学习能力较弱、身体残疾等有特殊困难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辅导。方法就是从高年级中挑选出成绩优秀的学生,经过一定的培训和项目训练后成立互助小组,通过网络、面谈、书信等方式构建立体伴读方式,为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学习方法、学习技能、帮助其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受到学生普遍欢迎。
(二)朋辈调解
大学生除了睡觉外,70%的时间都在人际交往中。对于缺乏交往能力的一些刚入大学的学生,人际交往往往很困难。因为大学生的交往对象比高中要更加多样和复杂。从学生中选拔优秀的调解员,依靠沟通和调解技巧为有冲突或争端的学生双方提供第三者的介入和帮助,从而有效解决问题。朋辈调解对于人际关系不适应的学生有很大的帮助。通过朋辈讨论小组、朋辈辩论会往往能及时发现问题、进而帮助同伴解决问题,提高同伴的交往能力。对于朋辈调解员的素质要求,首先其需要学会倾听;其次需要学会艺术的表达语言,第三要学会运用肢体语言。通过这三个技术巧妙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轻松化解矛盾,促进同学双方的密切交往。
(三)朋辈心理咨询
朋辈心理咨询主要是通过专业培训、选拔和督导后,针对有问题的学生提供倾听、支持、鼓励等半专业心理咨询服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和实际问题[4]21。朋辈心理咨询通过电话、网络、书信方式为全校提供朋辈心理辅导服务。一些学生在接受专业的心理咨询后,经常代替或者部分代替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对于自我认同模糊的同学,通过朋辈心理咨询的引导和行为训练,使当事同学的情绪得到适当的宣泄和调节,从而减轻痛苦,挖掘提升自己的力量。通过心理咨询,使同学知道自己的长处。特别针对刚入大学缺乏自我认同的同学,通过朋辈心理咨询,可以提高大学生对于自己的认识,帮助大学生学会爱自己、爱他人,进而形成对自己的正确认识。
[中图分类号] G44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3-0076-02
基于当今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各大高校需要培养一批心理辅导员,尤其是发展朋辈辅导员。朋辈辅导员需要具有以下的素质:心理健康水平高;热心助人,乐观精神;良好的人际关系;善于沟通,拥有积极的情绪;坚强的意志,恰当的行为;懂得换位思考,能包容别人;坚持保密原则。通过收集各院系学生资料及在宿舍走访调查,把朋辈辅导员的范围定位在学生干部、学习标兵、优秀宿舍长、人际关系较好的普通同学。同时结合这些同学的心理健康测试结果,我们从中筛选出25名同学参与朋辈心理辅导培训,由各院系心理健康辅导站专业心理老师指导。
一 对培训人员的分类
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多样性和特殊性的情况,我们将这25名同学进行了分类培训。一是针对大学生恋爱问题,由于女生相较男生来讲,更具亲和力。我们选取五名情感丰富、细腻且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女生接受专项培训。旨在处理恋爱中出现的感情摩擦、失恋等问题。二是在宿舍人际关系问题上,我们选取五名优秀宿舍长代表(男女不限,最好男女都有),要求这五名同学的交际能力强,他们主要负责处理在宿舍中出现的人际关系问题。三是在学习问题方面,将性格开朗、学习成绩良好的五名同学(学习标兵)划分到这一组中去,着重使同学获得学习方法,缓解学习压力。四是在求职与就业方面,我们准备选取五名优秀学生干部,他们大多是院、系学生组织的主要负责人,对学生面试、组织管理工作方面很有经验,有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熟悉面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五是针对自卑、敏感等性格问题,选取自信心强、积极乐观的五名同学进行培训,他们主要在学生自信心的建立、学习情绪调节的方法,塑造良好性格方面发挥作用。
二 分类培训,专项训练
对不同问题的学生,进行专门的培训,采用“培训者和受训者的互助式训练”模式,主要通过下列方式来进行:
(一)互助式心理训练
互助式心理训练是一种群体式的心理互助活动。学生既是被训练者,同时又是最好的训练者。他们会在接受别人训练时通过情感的交流,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去帮助其他同学;在完善自己的心理品质同时,帮助他人解决心理问题,从而达到互相训练、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互助式心理训练的主要方法是角色扮演。
(二)互助式心理激励
互助式心理激励是指给予同学们积极的刺激,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学习与工作。学生都有认识自己的愿望,也有一定的自我分析、自我判断、自我思考、自我选择、扬长补短的能力。但“知人易,知己难”是常见的事实,学生需要别人帮助自己认识自己。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中,不仅需要别人关注,而且需要别人的支持和鼓励,尤其是遇到挫折时都有寻求帮助的愿望。开展互助式心理激励就是要让学生彼此给予积极的刺激。例如,每年新生入学之后, 容易出现不适应大学生活和学习的现象, 对此, 朋辈心理咨询员主动接触该类同学, 开展谈心活动, 耐心细致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激励其积极进取,从而有效地减少了新生的心理问题。
(三)互助式心理辅导
所谓心理辅导主要指受过心理学系统训练的专业人员或教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结合社会发展的要求,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及方法对学生施加影响,促进其了解自己,愉快地认识社会,认识自己,有效地调节自己,克服各种心理障碍,使之在学习上、生活上以及职业上获得最理想、最完美的自我选择和适应,逐步达到自我完善。互助式心理辅导则是让每一个学生在寻求辅导的同时都充当辅导者。具体做法是:第一步,让每一位学生都写出自己希望得到辅导的心理烦恼或心理困惑。不署名,用代号或绰号。写好以后全部交上来;第二步,交错发给每一位学生,让学生以书面形式对该生的心理问题进行辅导,写好以后全部收齐;第三步,发回原来的学生,让其对“辅导者”的辅导予以评价、打分,写好以后全部收齐,教师对“辅导者”的辅导给予鼓励性评价;第四步,发还给“辅导者”,让其了解自己的辅导水平;第五步,全部收回归档,也可以选择有代表性的问题和高质量的辅导在全班表扬,并请学生发表补充辅导意见。开展互助式心理辅导是以充分相信学生为前提的,学生虽然不具备“心理医生”的资格和水平,但他们却具有真诚、友爱、热情等品质,加之同龄人之间心理上的相通、相容,很容易产生心理共鸣,所以互助式心理辅导收到良好的效果。开展互助式心理辅导时,应当注意保密,尊重学生的人格。
(四)互助式心理暗示
暗示是指人或环境以不明显的方式向个体发出某种信息,个体无意中受到这些信息的影响,反映出相的心理现象。互助式心理暗示是学生采用言语或非言语的手段,含蓄间接地对其他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施加积极影响的活动。积极的暗示可帮助被暗示者稳定、树立自信心及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在他人暗示中,暗示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暗示者与被暗示者之间的关系。同学之间的互助式心理暗示之所以效果比较好,主要是因为同学之间的关系密切,共同点多,影响力大。因为人们都有一种自尊心,不愿意受到别人的干涉和控制,所以,从效果看,含蓄的暗示要优于命令式的要求。同学之间往往命令少、要求少、强迫少,从众多、模仿多、默契多,所以同学之间开展互助式心理暗示会取得比较好的效果。教师应当用含蓄巧妙的方法去引导学生,让学生也能自觉地用含蓄巧妙的方法影响其他同学,从而达到共同提高心理素质的目的。
三 朋辈辅导的利与弊
(一)朋辈辅导的好处
1 朋辈心理辅导符合大学生多层次的心理需要
朋辈心理辅导是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展开的,符合大学生的实际心理需要。一方面,大学生本身所处的年龄段正是一个最富特色、最具矛盾性、充满了心理好奇与渴望独立的心理转折期,他们往往排斥权威,喜欢向同龄人打开心扉、相互交流、倾诉烦恼。相近的价值观、相似的经验和生活方式,使得朋辈辅导有利于日常生活中心理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他们很重视与倾诉对象交流时的气氛,因为遇到心理困扰会比较敏感和紧张,所以他们希望能在轻松、熟悉的环境中探讨自己的问题,而朋辈心理辅导在这一点上也比较容易实现。
2 弥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业力量的不足
虽然很多大学都设有心理咨询中心类机构,但实际上专门的心理辅导人员却很少,甚至只有几个人,而他们却要负责几万名学生的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这工作量显然太大且难以做到保质保量和面面俱到。而近年来,学生心理问题也日益复杂,由此专业咨询的供求矛盾就日益显现。在这种形势下,如果有更多人经过一定的培训,投入到朋辈心理辅导工作中来,就能较大程度地缓解专业力量不足的问题,能最大限度地保证专业心理老师集中注意力关注问题较为严重的学生,从宏观角度指导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同时,由于朋辈辅导员数量多,可以深入到班级,对有心理困扰的学生进行监察和帮助,发现严重问题及时上报,有助于形成全面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3 有利于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协作精神提升
朋辈心理辅导,改变了以往大学生只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对象,处于被动地位的状况,有利于使大学生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体。朋辈辅导员在心理互助的过程中不仅帮助学生舒缓了心理压力,解除了心理困扰,也为自己创造了一个认识他人、自我领悟、自我成长的机会,从而达到助人者自助的效果,同时还有助于良好人际环境和团结协作精神的形成。
4 朋辈心理辅导还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能防患于未然
学生的心理问题或障碍往往不是一两天就形成并突然表现出来的,它有一个郁积的过程。每一个将要出现问题的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都可能有一些具体的异常表现。朋心理辅导员往往能及时发现,并帮助解决或向教师求助。因此,朋辈心理辅导能使学生当前的心理问题得到有效的缓解,为及早发现和诊治学生心理疾病提供信息和帮助。这样能真正起到监督防范作用,做到及早发现、及早诊断、及早治疗,能够有效地防止校园意外事件的发生。
(二)当前朋辈心理辅导存在的问题
1 政策得不到切实执行
整个体系依然处于起步阶段,整个领导体系缺乏专业背景,专业的心理咨询认同度尚有所保留,很多学校的心理工作停留在形式主义层面上,活动不讲实际功效,只求最终总结报告。这种情况对朋辈辅导来说是致命的。
2 师资力量不够
各校心理老师总数和在校学生数之间的比例悬殊,目前各大高校的师资力量大都不能满足学生实际需求。因此,朋辈辅导没有在学校获得很大程度的开展,很多学生包括参与各个学校心协工作的学生都不知道什么是朋辈辅导,有人把它等同于朋友聊天,甚至有人一听到这个,就认为这是心理咨询者的工作。
3 宣传力度不大
各大高校由于师资力量的欠缺,对心理工作不够重视,心理知识和心理咨询的宣传力度大大降低。朋辈辅导更是知之甚少,从而使得原本属于有朋辈咨询和辅导需求群体的学生对它充满了戒心和隔阂。
4 朋辈辅导员的专业需求不能满足
首先朋辈辅导员培训体系不健全,对于朋辈辅导员的培训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系统,也没有统一的标准,更没有统一权威的管理机构或体系存在,培训者不能满足受训者的需求,缺乏科学性,尤其是实践训练的缺乏,这大大的限制了朋辈辅导的功效。其次是朋辈辅导督导体系的缺乏,辅导员的持续成长需求不能满足。调查中了解到,目前对朋辈辅导员的督导几乎为零。再次是评价体系的缺乏,朋辈辅导员对资格鉴定和有效反馈的需求不能满足。这对于即将面临真实案例的刚刚接受培训的辅导员们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二、朋辈心理互助辅导发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的体现
朋辈心理互助辅导在助人自助的同时使学生彼此间开始关注自我心理健康,增强了他们应对挫折、解决问题和适应生活环境的能力,避免了各类心身疾病和危害校园安全事件的发生。美国学者的一系列研究结果也表明,朋辈心理互助辅导虽然提供了一种非专业的辅导服务,不能取代有资质证书的专业咨询与辅导,但却是美国学校教育尝试的最有效的策略之一。
(一)朋辈心理互助辅导调动了学生自我反思的积极性
增强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实现自我的身心成长是减少学校心理危机事件发生的根本保证。因为愉悦的心理气氛,团结、向上、积极的学习环境可以促使学生乐观、宽容和具有创造性,从而能够愉快地面对学习与生活中的种种不适。朋辈心理互助辅导成员在活动组织、开展与心理咨询的过程中,作为组织者、参与者和咨询者,既需要大家互相协助和学习,又需要不断地总结和反思活动与咨询的优势与不足,进而逐渐调整、确定整个活动计划的实施和确保咨询的效果。对于朋辈心理互助成员,在督导教师的指导下,他们更需要通过对自我进行不断地反思,用强有力的自身感受、体会和经验去帮助其他同辈同学调整行为,驱散心灵的雾霾。实际上,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就是个体的心理体验过程。朋辈心理互助辅导既调动了自己和同伴的自我反思能力,提高了心理自助互助的能力,又突出了他们在心理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帮助每一位同伴强健了抗压力,最终减少校园危机事件的产生。
(二)朋辈心理互助辅导增强了学生的心理品质
朋辈心理互助辅导始终以人本主义的每个个体都有实现自我潜能的要求为指导,积极关注学生的积极心理因素为宗旨。越来越多的心理研究证明,人的积极心理因素是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内驱力,它能使人对自己形成客观的认识,对自己的能力拥有自信,给予自己积极的自我评价,并引导自己身心健康发展。关注人的积极心理因素来源于美国心理学家M.赛利格曼(M.Seligman)提出的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它认为每个人都蕴藏着积极力量与潜能,要着重关心人积极的心理品质(见表1),它还提供了积极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乐观地面对未来。另外,它一直在为每个人的终身幸福而努力,引导人们用发展、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各种心理问题。因此,重视关注人的积极心理因素,能够使人更好地调控情绪,有意识地提高自我的幸福基线水平,增强生活的目标感、价值感和效能感,增强心理品质。
(三)朋辈心理互助辅导强化了学生主动应对危机的能力
危机应对能力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项必要锤炼,它需要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意识到关爱自我,满足自我的需要,习得积极情绪体验对自我身心健康保持的必要性。朋辈心理互助辅导是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促使同伴积极地去认识、客观评价自我,接纳自我,最终实现自我的身心成长。实践显示,面对复杂的社会状况,学生们在应对心理危机时,必须利用内部积极力量和外界无私支持的双向危机干预机制,才能增强他们自身在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主体性。据调查,在众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中,人的认知偏差是其根源之一,此时若只采用纯粹的外界干预,其效果实际上并不理想,因为心理问题的最终解决归根结底是要依靠学生自己去完成的,所以加强朋辈心理互助辅导有利于强化他们主动应对危机的能力。
三、如何借朋辈心理互助辅导发挥学生在心理教育中的主体性
(一)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实施朋辈心理互助辅导
朋辈心理互助辅导成员来自同学中间,他们处在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的基层,生活、学习在学生中间,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最方便,也最容易发现周围同学中出现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这些成员在心理健康教师的指导下可以利用自身的便利性,编辑不同心理健康知识主题的宣传报纸、网页等进行宣传,也可以利用宣传展板、漫画展等营造有利于心理健康发展的校园环境,可以在班级、宿舍组织开展以心理教育为主题的心理训练活动,还可以根据周围发现的心理问题编写、排演校园心理情景剧等,扩大心理影响的效能。
(二)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实施朋辈心理互助辅导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系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学生心理素养的一个途径。在该课程中实施朋辈心理辅导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局内人,真正调动学生上课的主观能动性。鉴于心理辅导咨询的保密性原则,在课堂中实施朋辈心理辅导主要集中在心理危机识别与预防、心理健康常识、自我成长等方面。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大班授课的特点,事先选择高一年级的朋辈辅导人员2~3人作为课堂上的团体和实践体验活动的实施人,经反馈,效果很好。这一措施的实施不仅加强了课堂的学习效果,而且使朋辈心理辅导人员得到进一步的内心体验,双方的实践目标顺利实现。
(三)在大学新生入学教育中实施朋辈心理互助辅导
刚进入大学的新生满怀各种憧憬,对新环境既新奇又陌生,为了帮助他们尽快熟悉学校环境和班级环境,帮助他们完成角色转变,尽快融入班级集体,在新生入学教育中进行朋辈心理互助辅导可以使他们顺利适应新生活,推动整个班级学生群体形成互助、关怀和支持的氛围。据反馈,新生在朋辈心理辅导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平等、安全和信任,在这种氛围里,他们能够尽快熟悉和表达自己的情感,他们对自我的接纳程度变高了,并开始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制订合理的目标。研究结果也表明,朋辈心理辅导对于提升新生的人际关系适应、学习适应、校园生活适应、择业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满意度等方面都有显著效果。
近年来,中小学生因心理危机得不到恰当的处理而最终走向自杀等极端化的事件层出不穷,如何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危机进行有效的干预是学者们关注的话题。然而由于历史等原因,我国中小学学校心理危机干预队伍严重不足,大多数的学校心理教育工作的开展都是由思想政治教育老师兼职,很少中小学配备有专职的心理教师。而朋辈辅导是现阶段中小学开展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形式之一,它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专职心理老师不足的缺陷,更发挥了学生在学校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主体作用。
一、学校心理危机及其干预
中小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埃里克森认为该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和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以及过渡统一性危机,获得稳定的自我。自我的期待、情感的困惑、自我的焦虑等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让中小学生们承受着沉重的压力,而他们的心理发展不够成熟的现状使他们还不能靠自身的心理能量顺利化解面临的压力,因而构建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动态,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在中小学的心理危机干预中就显得尤其重要。
(一)心理危机的概念
capalan(1964)把心理危机定义为:面临突然或重大生活事件(如亲人亡故,突发威胁生命的疾病、灾难等)个体既不能回避,又无法用通常的方法解决问题时所表现的心理状态。如果在心理危机状况下,个体能成功把握心理危机或及时得到适当有效的干预,学会新的应对技能,不但能获得心理平衡,还能获得心理的进一步成熟和发展,这危机便变成了机遇。
心理危机是中小学生自杀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何构建合理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将可能引发心理危机的事件解决在萌芽状态,减轻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的重点。
(二)学校心理干预系统
学校心理危机干预是指建立在学校教育和学校管理基础上的心理危机干预。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的对象主要是在学校学习的中小学生、从事学校教育的教师和管理人员,以及与他们相关的亲属或亲属人群。
根据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及心理危机干预技术的专业要求,我们把学校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分为三大阶段:预防阶段、干预阶段及提升阶段。
1.预防阶段
预防心理危机的发生本身就是最成功的干预。预防的功能主要有三方面:一是通过开展系列心理课程,将可能产生心理危机的人次尽可能减少,将心理危机化解于萌芽状态;二是通过心理测评建立心理档案,给予可能产生心理危机的高危群体“必要帮助”,及时化解他们的心理压力;三是根据可能发生的心理危机,为将来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作铺垫,包括组建机构和相关人员的培训。
2.干预阶段
干预阶段指当心理危机发生时,学校组建应对心理危机的组织体系,在这一过程中应主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建立危机应对小组的紧急调度机制,确保危机干预过程中,小组人员处于工作状态,以随时配合危机干预的需要,调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二是建立危机当事人的社会支持系统,这是危机干预取得成功的关键点;三是对重度心理危机学生进行必要的转介,以确保学生的心理危机得到更好的干预。
3.提升阶段
对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而言,如何提高心理危机重点所在。干预的实效性是可以从以下几点人手:一是危机干预结束后,对本次干预工作进行评估,提高危机干预运作的效能;二是建立对危机学生的跟踪服务,这样能及时把握高危学生的心理现状,增强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主动性。
二、朋辈辅导的含义及特点
(一)朋辈辅导的含义
国内外专家关于朋辈辅导有着不同的定义,苏珊(susan,1978)认为,朋辈辅导是指受过培训和督导的学生向前来寻求帮助的学生以言语或非语言的方式,尽量少给或者不给建议,而为其提供倾听、支持和帮助的过程。
我国学者李伟健认为,朋辈辅导是同龄人之间在心理健康方面的相互帮助和辅导,主要是指学校运用和受辅导对象年龄层接近或稍长、有相似经验的学生,经过挑选并给予短期的培训,让这些半专业的助人者担任朋辈辅导员,为其他学生提供心理帮助。陈国海等人认为,所谓朋辈辅导,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相互给予心理安慰、鼓励、劝导和支持,提供一种具有心理辅助功能的帮助过程,可以理解为非专业工作者作为帮助者从事一种类似于心理辅导的帮助活动。
我们认为,朋辈辅导是指非专业人员就求助的学生提供的情况和要求,与求助者一起对其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和商讨,帮助求助者更有效地处理学习、生活中的问题。朋辈在这里指的是“朋友”和“同辈”,在学校是指年龄相当的经过培训并接受督导的学生。朋辈辅导员需要接受一定的心理辅导训练,并接受专业人员和机构的督导。我们可以把朋辈辅导理解成是“准心理辅导”或“半专业心理辅导”,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心理辅导,只是带有心理辅导功能的心理助人活动。朋辈辅导主要给予求助者倾听、安慰和支持,基本上不涉及深层心理问题的咨询及处理。
(二)朋辈辅导的特点
朋辈辅导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朋辈辅导员和学生有着共同的生活圈,能及时了解同学的心理动态,有效地将心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朋辈的关系让有心理困惑的学生更愿意敞开心扉,减少干预过程中的阻抗;干预结束后,朋辈辅导可以很好地巩固干预效果,将危机转化为机遇,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1.朋辈辅导阻抗性小
受年龄差距、身份差别等因素的影响,面对心理辅导老师,中小学生往往会产生很强的阻抗情绪,因而遇到心理问题,中小学生很少向专业心理咨询老师求助。调查表明,除了有18.3%中小学生选择自己解决外,在众多倾诉对象中,“朋友和同学”这一朋辈群体占有最大比例。朋辈辅导中,朋辈辅导员与求助者之间有较为接近的价值观念,这让求助者有被共情之感,更愿意说出自己内心的秘密,在辅导的过程中阻抗较少。
2.朋辈辅导覆盖面广
朋辈辅导员大都来自班级的心理委员,他们和求助者共同生活,空间距离近,交往频繁,提供倾听、安慰和劝导等心理支持比较方便,这就拓展了心理危机干预的覆盖面。通过他们。心理辅导老师可以全面掌握本校学生的心理动态。
3.朋辈辅导及时性高
目前,虽然许多的中小学都开设了心理咨询室,但只有极少数的学生会主动到咨询室寻求帮助。因此,学生的心理问题很多时候不能被及时发现和解决,甚至出现危机状态时也很难被心理咨询专业人员及时发现。朋辈辅导员来自学生,他们和广大学生有着共同的生活圈,在学习生活中,他们能通过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当身边的同学有着心理危机的征兆时,他们能在第一时间发现,通过专注的倾听、积极的引导等,往往能将同学的心理危机消除在萌芽状态,不能解决的上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以便心理辅导老师及时作专业的干预。
4.朋辈辅导应用范围广
朋辈辅导的效果不如专业的心理咨询,但朋辈心理辅导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受时间、地域因素的影响较少,这些有利条件让朋辈辅导能在较大范围给予来访者以辅导帮助。朋辈辅导员不但能及时发现具有心理危机征兆的学生,还能协助他们解决引起心理问题的应激源,增强其心理素质及相关的适应能力。
此外,朋辈辅导员可参与到学校各个阶段:预防阶段,他们可以协助心理健康中心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教育活动,增强心理课程的趣味性和丰富性;干预阶段,他们往往是发现心理危机学生的第一人,能及时作出相应的处理;提升阶段,他们是跟踪服务的最佳助手,让学校的心理干预工作更积极主动。
三、朋辈辅导在学校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作用
(一)宣传心理知识,减少干预人次
大部分中小学生不能正确看待心理咨询,他们当中通常存在这样一些错误认识:心理问题是自己的事,没有必要向别人咨询;需要心理咨询的人都患有心理疾病。因此,大力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咨询在学生健康成长中的作用很有必要。而由朋辈心理咨询员进行现身说法式的宣传教育,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中小学生能够享受到朋辈心理咨询带来的喜悦与成功,对普及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理念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减少心理危机干预人次,增强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是心理危机干预预防阶段的主要任务。朋辈辅导员在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减少危机干预人次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经过半专业训练的朋辈辅导员,他们了解学生心理危机的征兆以及心理危机应激源的特征及强度,能够协助同学构建合理的认识,可以有效地减少非理性、糟糕之极的错误认知,从而减少危机干预人次。
(二)了解心理动态,预防心理危机
朋辈心理咨询虽然不能完全与专业意义上的心理咨询相比,但它却是帮助中小学生摆脱心理困境、获得外部支持的一种重要方式。当中小学生遇到心理困惑时,首先求助的对象便是他们身边的同学和朋友这一朋辈群体。这使朋辈辅导员能及时了解身边同学的心理动态,以便倾听安慰。
把可能引发心理危机的问题与事件消除在萌芽状态是预防中小学生心理危机的重点。朋辈辅导员生活在学生们当中,很容易了解到周围同学的心理变化,对具有心理危机征兆的同学,能够对其进行专注的倾听、合理的劝导、真诚的安慰,从而使身陷困惑的同学作出合理的应对,预防心理危机的产生。
(三)及时有效干预,减轻心理负担
朋辈心理咨询员本身就是中小学生中的普通一员。他们生活在学生们当中。很容易了解到周围同学的心理变化。这时,如果他们能够对其进行专注的倾听、合理的劝导、理智的分析、真诚的安慰,那么,在很多时候会有助于身陷困境的学生恢复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及时调整情绪、重拾信心。
朋辈心理咨询员经过一定的专业培训后,可在专业咨询人员的指导下有效地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他们不仅可以减轻学校专业心理咨询人员的工作负担,而且还可以使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工作在自然情境中进行。此外,由朋辈心理咨询员进行现身说法式的宣传教育,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巩固干预效果,促进能力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学生面临着各方面的压力、心理负担过重,部分学生的身心健康每况愈下。而要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仅靠上几节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和心理咨询老师的一两次心理辅导是远远不够的。而朋辈心理咨询员经过严格挑选及专业培训后,可以具有良好的人格特征、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他们既可以成为在校中小学生模仿的榜样,又可以引导和帮助中小学生学会关心他人、接纳他人、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学会生存等。因此,朋辈心理咨询的效果可以延伸到中小学学生的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等各个方面。特别是在中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最后阶段,朋辈心理咨询员可以协助经历危机的中小学生正确总结和处理危机遗留的心理问题,帮助其尽快恢复心理平衡,以尽量减少在学生中造成的负面影响。
危机干预过后,如何将危机转化成机遇,让个体在重新获得心理平衡的同时学会新的应对方式,促进心理的进一步发展是心理干预提升阶段的主要任务之一。朋辈辅导不但可以及时有效地对同伴进行心理干预,而且可以将干预的效果延伸,促进能力的发展。
大量的研究表明,大学新生在入学之初都会面临适应危机,有人把这一时期称之为“心理失衡期”,它是伴随着新的环境变化而出现的。大学新生如不能及时进行调整以适应大学新环境,便会出现诸如焦虑情绪、人际关系敏感、失落、自卑等心理问题。大学新生的入学适应问题是大学新生普遍要面临的问题,学校应面向全体学生进行一定的入学适应辅导活动。其中,朋辈辅导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形式。朋辈辅导以人本主义为理论基础,是指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互相给予心理安慰、心理开导、鼓励和支持,提供一种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类似于心理咨询的帮助活动。
一、构建大学新生朋辈辅导的工作体系
建立“学校―学院―班级―宿舍”的多级朋辈辅导网络,即学校一级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学院一级成立包括辅导员在内的朋辈辅导站;在每个学生班级增设心理委员和宿舍心理信息员,原则上在学生自愿、辅导员推荐的基础上产生,归入学院一级朋辈互助队伍中,并给予必要的系统培训。这样一个多级心理教育阶梯,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不同层面,比较系统地开展朋辈辅导活动,使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中得以普及化和规模化。
二、构建大学新生朋辈辅导的队伍体系
建立强有力的管理系统,加强朋辈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性、系统性。一方面,应成立由分管心理健康教育的校长、中层领导、学校心理教育专业人员等组成的领导小组。为更好地促进工作发展和队伍建设,该小组可以在心理专家的指导下,制定朋辈心理互助队的目标、计划、制度以及各种管理、培训和激励机制;这样,朋辈心理机构的工作就有组织、有计划、有制度、有培训、有督导。另一方面,组建以校朋辈心理互助队为龙头,以院系心理互助组织为中坚,以班级心理委员为基础的同辈教育骨干队伍。按照朋辈心理互助队的目标,借助心理学量表等工具招募和选拔心理互助队员,将思想素质好、心理健康、专业素养好、热心帮助同学的学生骨干纳入到心理互助队伍体系中,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督导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格局。
三、构建大学新生朋辈辅导的内容体系
大学新生处于逐渐成年的转变期,这一阶段自豪感与自卑感、交往愿望与孤独感的矛盾冲突,在大部分大学新生的思想和行为中体现得比较突出。另外,进入大学后,新生们在中学时形成的优越感逐渐消失,使之产生失落感和恐惧感,这势必影响他们对于自身能力的评价。大学新生对自我的评价得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今后的大学生活和学习,因此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建立如下有效的朋辈辅导体系,对于新生入学教育的顺利开展尤为重要。
1.广泛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活动。结合大学生的特点将心理健康知识融入生动有趣、充满挑战的活动当中,让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活动和相互合作中获取正确的心理认识,从而达到广泛、深入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的目的。自新生报到注册起,每个班配备2个朋辈心理辅导员,开始深入每一个新生班,配合班主任进行新生工作。依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收集心理资料,在新生入学时大力宣传心理学知识,正确引导新生认识到大学“从心开始”,从心接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促使新生主动学习心理学知识,自觉增强心理素质。
2.建立朋辈心理互助组织。通过电话、E-mail、面谈、信函等各种方式,帮助大学生有效进行心理调适。设立朋辈辅导室,实行值班制度,谁有什么问题或困惑,需要排解、帮助、倾诉,就可打电话或找朋辈辅导员。另外,还可以开辟网上心理答疑、网上论坛、情感交流等栏目,增强大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营造正确处理心理问题的“暗示性”氛围。
3.成立朋辈辅导社团,实施团体拓展培训。根据学生实际,在高年级的学生中精心挑选和培养一批朋辈辅导骨干,带领新生成立“心理交流协会”,实施团体拓展培训。团体拓展培训以促进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培养其相应的心理素质,提升其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为根本目标,以大学生自我统合发展及其相应的心理素质培养内容为团体辅导的直接对象,突出对大学生个性品质的培养和“适应与发展”的内涵,在实际操作中,将心理素质教育的步骤环节渗透到一般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过程中,并在评价反馈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4.建立心理档案,形成动态检测机制。从新生入学开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就给每位新生建立个人心理健康动态档案,并通过心理委员和宿舍心理信息员与他们的日常接触和进一步的了解,不断充实档案的相关内容。通过档案的建立与充实,根据他们的不同情况,有利于学院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辅导工作。
四、构建大学新生朋辈辅导的运行体系
大学新生朋辈辅导的一般操作过程主要包括准备策划、组织构建、活动运作、效果评估四个环节。
1.准备策划。明确活动目标、参与辅导活动的对象、活动的规模、内容与形式和活动的指导者,根据需要挑选活动助手。
2.组织构建。首先,是招募团体成员,可以针对活动内容进行公开宣传,吸引同学自愿参加,可以根据平时掌握的情况,建议相关同学参加,也可以通过老师、同学介绍等其他途径发动同学参加。其次,要对团体成员进行筛选,方法主要包括面谈法、心理测验法、书面报告法等。最后,是确定团体成员。
3.活动运作。设置活动主题情景,营造活动氛围;选择较简单、轻松并容易促进相互认识的活动让成员之间相互交流和沟通,从而逐渐形成团体合作互助的良好氛围;在团体成员之间开始融合之后,要适时地引向深入,促进良性互动,并在活动当中发展潜能而有所成长;精心选择符合活动成员特点的、有吸引力、有新鲜感的活动形式;巩固深化咨询的成果,为以后的活动和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础。
4.效果评估。包括过程性评估、总结性评估和追踪性评估。过程性评估旨在判断活动过程是否科学,是否符合活动的目的和参与者的心理特点;总结性评估旨在了解团体成员对团体活动的看法和满意度,以便朋辈辅导员客观评价活动成果,改进今后的工作;追踪性评估是在团体辅导活动结束后的一定时期内所进行的评估,旨在了解团体辅导的效果能否持续,是否对团体成员本人或其所处的社会环境造成影响,同时也观察团体成员是否有满意的改变。
参考文献:
[1]程玮.大学生心理教育与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17.
[2]孙炳海.朋辈心理咨询模式在学校心理辅导中的运用[J].教育评论,2003,18(6):13-15.
[3]梁真真.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实践与思考[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8,21(1):74-76.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实施的一项调查显示有57.4%以上的大学生由于各种原因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精神疾患已成为大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
大学生正处于一种“心理断乳期”,强烈的心理独立感与心理的不成熟发生了巨大冲突,使许多大学生产生了心理上的不适应,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而在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师队伍严重不足。许多高校专职心理咨询员和在校学生比例不足1∶10000。在咨询教师人数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建立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心理自助组织,形成一种运行良好的心理自助和互助机制,构建全程全方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监护系统,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自2003年中国农业大学率先在班级中通过设立心理委员开展朋辈心理辅导以来,一些高校也在班级设立了心理委员。甘肃农业大学在同辈心理辅导模式理论的指引下,尝试建立班级心理委员,探索一条切实可行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经过一年的运行,发现其在队伍建设、机制建设、活动开展、学生主体性作用发挥等方面都具有可操作性。
一、朋辈心理辅导的理论
(一)朋辈心理辅导概述
朋辈:包含“朋友”和“同辈”的双重意思,“朋友”指有过交往的并且值得信赖的人,而“同辈”是指同年龄者或年龄相近者,他们具有年龄相近、性别相同或者关注的问题相同等特点。
朋辈心理辅导以人本主义为理论基础,有时被称为“准心理咨询”或者“非专业心理咨询”,是指年龄相当者对周围需要心理帮助的同学和朋友给予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提供一种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类似于心理咨询的帮助活动。
(二)朋辈心理辅导的特点:
1、相互性:在朋辈心理辅导中的助人者和当事人的角色是通常不固定的,也就是说,助人者与当事人随环境和心境的改变而相互转换角色,所以朋辈心理咨询具有相互性。
2、广泛性:对学生影响最大的是与他们年龄相当的同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报告显示,当大学生有了心理问题的时候,首先选择的是向朋友倾诉(79.8%),如果能具有一定心理健康知识,在相互交流沟通的过程中,同学之间就能得到更好的心理帮助。
3、有效性:在学校中,学生以宿舍、班级、社团等方式联系在一起,为他们在心理辅导提供有利条件,不受时间、地点场所语言等因素的影响;且朋辈心理辅导员通常都是当事人较好的朋友和同学,这些朋友或同学易于接触,其建议和意见容易被接受;此外助人者往往与当事人共同生活和学习,有利于发现和接触当事人对监督建议的实施以及改善环境极为有利。
4、自发性:朋辈心理辅导是同龄之间的一种互帮互助的行为。大学生在面临心里困扰而自身无法克服时,往往会主动寻求帮助,这样,“朋辈心理互助”便自发产生了。
5、友谊性:因为他们在年龄、价值观、经验、情感体验、爱好、生活方式、学习方式等方面都很相近,具有天然的“亲缘”关系,在面临很多困惑的问题时能够及时解决。
二、朋辈心理辅导操作模式的实践探索―设立班级心理委员
(一)学校班级心理委员工作简介
根据学校实际,参考其他高校的心理委员工作机制,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于2006年11月开始了班级心理委员工作模式探索,具体如下:
1、班级心理委员的职责确定:
(1)以满腔的热情、真诚的态度关心每一位同学,工作中能够坚持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原则;
(2)在心理老师的指导下,积极开展有利于维护本班学生心理健康的各项活动;
(3)在本班积极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与普及工作,采取各种措施,最大程度的预防本班重大紧急事件发生;
(4)协助心理教师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5)协助心理教师做好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工作;
(6)按要求参加心理委员培训及其他心理健康知识培训、专题学习和交流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理论知识,增强工作能力。
(7)关注特殊人群:对性格孤僻、家庭情况复杂、经济贫困、纪律观念淡薄、学习困难的同学要给予特别关注和帮助;
(8)当本班同学中出现心理危机突发事件,应准确、迅速地上报班主任、辅导员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9)加强与其他班干部尤其是寝室长的联系,及时发现和帮助有心理困惑和烦恼的同学,并有效地开展朋辈间心理辅导;
(10)在开展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中做好保密工作,严格保护同学的隐私,维护同学的权益;
(11)认真完成上级交予的心理健康教育任务,按时参加各项心理健康教育会议与活动;
2、班级心理委员的产生方式:
心理委员由“个人自愿、班级推荐、辅导员考察、咨询师面试”的方式产生。“个人自愿”是指希望担任这一职务的学生首先要具备主动帮助同学的愿望,不能简单地通过一般的选举来产生,而是通过自愿报名,填写《甘肃农业大学班级心理委员选聘表》。在“个人自愿”的基础上,再通过“班级推荐”,即获本班半数以上的同学支持即可。然后提交到所在学院主管学生心理工作的辅导员考察,考察合格后再通过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面试,如果符合要求即可确定为“心理委员”。但真正获得行使自己职责的资格还需经过学校规定的心理培训。
3、规定了选聘班级心理委员的具体条件:
(1)在学生中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2)热心班级心理健康工作,具有服务意识和责任感;
(3)对心理学知识感兴趣;
(4)具有乐观、开朗、热情的性格品质,心理健康状况良好;
(5)善于与人沟通,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6)能够服从组织要求,遵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保密原则;
(7)学习成绩较好。
4、对班级心理委员的考核方式:
学校制定了《甘肃农业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奖励办法(试行)》,在日常管理中实行星级制度,通过德、能、勤、绩几个方面对心理委员进行考核,每年评选一次优秀心理委员。
5、班级心理委员的工作开展
心理委员刚设立时,165名学生来自不同的学院和班级,基本上都不认识,不好组织协调开展工作。针对这种情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先以学院为单位进行管理,每个学院设一名联络员,负责信息的传达和协调。在培训的过程中增加了互动环节以促进同学间的认识和了解,同时还组织开展了素质拓展活动,使同学们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培养信任协作意识,激发生活热情,增强心理委员这个团队的凝聚力。
当同学们基本上相互认识和有初步的了解后,打破学院的界限,在心理委员队伍内部采取负责制,设置了网络部、策划部、新闻部和事务部管理四个部门,各部的职责和工作重点不同。各心理委员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愿选择进入各组。
在设置心理活动场所时,学校考虑到学生开展活动和管理的便利性,将心理委员的活动室放在了学生公寓里。在装饰心理活动室时,充分发挥学生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自己动手设计和装饰。事实证明这样的方式不仅培养了心理委员的主人翁意识和他们的动手能力、协调能力,还起到了宣传心理健康的作用,漂亮的活动室吸引了不少同学驻足观看,并积极主动要求协助工作。
当然,要有效开展朋辈心理互助活动,前提是学生必须具备必要的心理卫生知识。我校是农科类院校,部分学生埋头于专业知识的学习,缺乏对社会历史、现实人生和人际关系方面的了解。为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心理委员进行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互助技能的培训,帮助提高心理委员的朋辈心理互助的基本能力。在每学年的第2学期给心理委员安排20课时的岗前培训,从心理健康、情绪管理、人际关系和心理委员工作技能四个方面进行讲解,在教学时以受训者为中心,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重点提高心理委员的实际操作能力。并且在培训中辅以心理辅导活动,让受训者以自己的心理辅导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的理念、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通过提高受训者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其心理辅导能力发展。
除了对心理委员进行定期培训和开展素质拓展外,还定期召开例会,交流工作经验,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汇报班级心理健康状况,对班级心理辅导工作提供意见与建议。同时不定期组织心理委员开展观看心理电影、心理委员沙龙、团体训练等活动。同时,督促各部门各自开展有特色的部门活动,并在开展全校性的心理活动时充分发动心理委员,让他们发挥协助、组织和协调的作用。通过以上工作,起到明确心理委员职责,提高个人素质,促进人格培养的作用。
心理委员组织健全后,我们制定了《班级心理委员工作计划》,按时间段布置了工作重点,明确班级心理委员的角色――班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以及其日常主要工作。以指导各班级心理委员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开展工作。
(二)取得的成果
2007年12月份,在班级心理委员设立一年、经培训上岗一学期后,学校在大一、大二、大三各20个班级中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和一些心理委员和老师进行交流,结果显示其工作已经取得了一些效果:
1、心理委员自身素质得到很大提高。经过推荐和系统课程培训的心理委员,自身素质得到了很好发展。自我意识与自我观察力明显增强,具有感受他人、理解他人的能力,能够组织开展心理辅导活动,有良好的奉献精神,乐于为他人服务。因此,心理委员成为班级中受欢迎的人,一些辅导员和其他老师开始着手在心理委员中 “挖人才”;有的班级在竞选班干部时,有20多人竞聘心理委员,成为最热门职位。
2、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壮大。使经过培训的学生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协助者,使从事和关注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日益壮大,解决了传统模式的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到目前为止,我校每个班级都设立了心理委员,共有心理委员220名,为进一步加强和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在班级设立心理委员并开展工作以后,到心理咨询室进行心理咨询的学生较前期数量增加,还有一些同学主动要求心理委员帮他们预约并带他们到咨询室;班级中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方面的活动增多,一些班级出现同学要求、老师督促心理委员开展活动的情况。在调查中对“当你或你的同学、朋友有了心理问题时,你们会不会去做心理咨询?”有28%的同学选择了“会”,与两年前11%的调查结果相比有显著提高;对“你对心理咨询的看法”的回答,有50%的同学选择了“心理健康的人也可以做咨询”。
4、提高了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的灵敏度和有效性。心理委员能够与学生保持近距离接触,能敏锐地察觉到有心理危机的大学生周边环境的各种变化,及时有效地向学校传递信息。2007-2008学年的第一学期,经过班级心理委员转介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进行咨询的同学有23人;有的心理委员将心理咨询老师请到学生宿舍开展工作;因心理委员的信息预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及时有效地干预了抑郁症患者和焦虑症患者各一名,经过药物和心理治疗,现已返校正常学习,状态比较稳定。
5、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有效地通过心理委员渗透到学生中去。通过心理委员这个“桥梁”,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普通学生能更好地进行信息沟通,学校和班级能更多地组织学生乐于接受的活动。设立了班级心理委员后,2007年的“5.25心理健康节”发动心理委员组织班级将学生的学习生活场景搬到舞台上,开展了学校“心理情景剧大赛”,在随后的“首届兰州市高校心理情景剧巡演”中,学校推荐的剧目受到其他高校好评。2007年11月底学校依靠心理委员开展了“心理游园”活动,受到同学们的普遍欢迎。这些活动在没有心理委员之前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没有能力开展的。不仅如此,班级中自发开展的活动也增多。自2007年9月第一批班级心理委员经过培训上任的这一学期,班级开展以心理健康为主题的活动报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有近20次,而在以前,每学期最多只有5次以心理健康为主题的活动。
6、信息渠道更畅通。设立班级心理委员后,能更多地了解学生的信息,增加了渠道直接倾听他们的声音。仅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就接收到班级心理委员的建议14条,同时在开展活动时广泛征求他们的意见,早做部署和预防,使大型活动都能圆满完成。同时在综测和评发奖助学金等其它时候,心理委员也会及时主动地和我们交流信息,反映学生的状况,促使我们针对这些主题及时开展讨论,引导心理委员开展工作。
(三)不足
心理委员的建立是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又一次探索,但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经过思考与分析发现该工作还存在几点不足,总结如下:
1、工作体制不健全,相关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心理委员的定位不明确,相应的工作体制还有待于完善,造成了其工作开展的不平衡性。学院重视,心理委员负责的班级,工作开展的很好,效果也比较显著;而部分心理委员则感到工作重要性与责任性不强,以至工作缺乏主动,得过且过,在调查中,有30%的同学反映班级心理委员没有开展相关活动,这不利于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心理委员的工作和管理体制的建立,相关的政策的扶持依然需要增强,如危机防预方案的建立和落实等。
2、培训系统体系不健全。我校没有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心理委员专业知识不足,并且没有相关配套教材出版,学校只是进行了一些最基本的培训。和心理委员交流后发现多数心理委员表示培训不够,专业知识缺少,在日常工作中觉得没有“底气”。还有一些心理委员因种种原因中途调离岗位,接任的同学没有经过系统培训,很难融入集体,开展工作。这要求我们尽快健全培训体系,编制《班级心理委员工作手册》,进一步落实班级心理委员的选聘和管理制度。
3、心理委员作用发挥不足。原因有二:一是管理漏洞。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人员有限,各学院重视程度不一样,使得部分班级心理委员与学院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联系不紧密,弱化了心理委员作用的发挥。二是工作没有头绪,难见成效。据报道,一些率先设立心理委员的高校出现了班干部聘选中无人愿意当心理委员的现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觉得心理委员出力不讨好,而其他班委的工作容易出成绩。这提示我们需要建立健全管理机制,进一步探索学院在心理委员的工作开展和组织管理中的工作模式。
班级心理委员,逐渐成为学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又一亮点,今后我们会提高心理委员的专业水平,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立健全学校危机干预体系,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詹启生、李义丹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新模式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 (3)
[2]宋英大学班级增设心理委员的实践探索中国学校卫生2005, (12)
[3]王猛、周莉、张野、王聪高校心理委员发展研究中国地质教育,2007,(3)
1.1把握新时代90后大学生的新特点目前,大学校园里已经几乎全部是90后。90后大学生是充满朝气和个性的一代,要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好,就需要与时俱进,了解90后的心理特点:在行为上,90后大学生在宠爱中长大,少遇挫折,所以他们表现出假成熟,追求独立而依赖性强、喜欢尝新而抗压抗挫折能力弱。在情感上,他们情感张扬而爱憎分明,内心其实是渴望理解和关注。在思想上,他们在信息爆炸的环境中长大,能方便迅速地通过各种渠道接收到各种信息,科学知识人情世故均有涉猎,因此他们较早社会化。在认知上,他们有着强烈的善恶观,敢于表达对事物的善恶美丑对错的观点,但容易武断,有激情而难持久[5]。有鉴于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注意: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学生内在和实际需要出发,营造人文关怀的教育环境。在教育的过程中注意把问题和观点的逻辑关系和推导过程陈述清晰,这样一方面能够让他们切实了解整个思维过程,同时可以教会他们如何思考。
1.2认真重视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一个值得重点关注的领域。研究表明,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差于普通大学生,他们更加容易体验到恐惧、紧张、忧虑和神经质的感受,而且更加情感压抑,缺乏情感依恋对象和倾诉对象。贫困生相对于普通大学生对应激事件的评估更倾向于严重化,也就是说贫困生心理更敏感脆弱,更容易受到应激事件的创伤。贫困生在获得的社会支持上明显少于普通大学生,一方面是由于自身人际交往相对较少,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主观感受上不能像普通大学生那样坦然接受他人的帮助[6]。这是由于贫困大学生比其他大学生往往背负着更大的期待,这意味着他们要承担更大的压力。首先,他们出身贫苦,家庭经济改善的期望和责任往往就落在他们身上。家人几乎倾尽所有供他们读书,期待他们好好学习,毕业后找一份好工作。所以他们比他人更坚强也更脆弱:坚强是因为他们会更早地承担起责任,努力读书,为家人付出;脆弱是因为他们往往失败不起,万一他们在耗尽家中大部分财产后找不到工作,面临的将会是濒临崩溃的绝望。其次,进入大学后,他们会直接面对社会贫富差距在大学生中的表现,如此大的冲击在尚未成熟的他们身上特别容易激起各种不良情绪。如果这种心理反差不能及时得到调适,这些贫困大学生或者产生行为对老师和学生造成伤害;或者造成人际交往障碍、抑郁不振、严重自卑等心理问题[7]。
1.3关注毕业生就业心理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心态表现出以下特点:希望在竞争中以实力取胜,却缺乏足够的信心。大学毕业生需要直接面对市场,自己择业的同时也要被市场选择,意味着激烈的竞争。社会经验的缺乏又让毕业生难以适从:或者自信不足害怕失败,或者不好意思与同学好友竞争,或者担忧竞争不公平,或者想要报答父母之情压力巨大,或者自身充满理想憧憬却发现现实非常残酷难以接受。总之各种因素都使得毕业生往往处于焦虑之中,这种情况下亟需要学校的关怀引导[8]。
2建立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2.1继续建设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式和途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要提高全体学生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实现以下功能:第一,针对轻度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团体干预,缓解或消除其心理障碍。第二,预防心理问题产生,维护心理健康,保持良好心理状态。第三,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充分发挥学生潜能。
2.2构建社会支持体系社会支持体现着个人与他人互动的社会属性。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对压力有缓冲作用,社会支持在应激条件下与个体身心健康发生联系,它能缓冲压力事件对身心产生的焦虑、抑郁等情绪。而大学生在遇到紧急状况时获得的物质和精神支持的主要来源是父母等家庭成员、朋友和同学。由此可见,建立健全的社会支持体系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极其重要[9]。
2.2.1朋辈辅导研究表明,朋辈间的心理鼓励、劝导和支持会比非同辈间更有效果,并且朋辈心理咨询员的榜样示范作用强。朋辈心理辅导员既维护和促进求助者心理健康,也锻炼了自己,有助于营造和谐友爱的校园气氛。大学生正处在一个好奇心强、渴望独立、期望成才的关键期,他们往往喜欢自由、独立而排斥权威,喜欢和同龄人一起相互交流谈心。思维方式的相似性,使他们能更好地理解彼此,做到真正的换位思考。朋辈辅导员可以就受助者学习、生活、情感、人际关系及其他方面的求助进行不同层面的心理辅导,因此朋辈心理辅导比较容易实现他们的心理期待。除了朋辈心理辅导外,还可以进行朋辈学业辅导,组织学生进行组对辅导,使得学生在学业上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够尽快找到支持,避免由于学业暂时未能跟上导致的焦虑和失落,从而把学业心理问题杜绝。
2.2.2继续完善心理咨询服务部门目前,高校中普遍都建立了心理咨询服务机构,由专职心理健康老师负责,为有需要的学生解决问题。应该进一步建设高水平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服务质量。同时定制完善的专业的心理咨询机制,并严格遵守。包括保密机制(学生在咨询中心的咨询内容全都是保密的,非得学生许可,不得将相关内容转告他人,即使是学生家长)、转介机制(在校学生或教职员工的个人心理问题如果较为严重,超出学校所能的范围或者需要长时间治疗的问题都要转介到相关专业医疗机构)等[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