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一年数学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我们家的阳台上堆满了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塑料瓶。要过年了,妈妈说我们一起整理一下吧。爸爸说:“大的塑料瓶2角钱一个,小的塑料瓶1角钱一个,这些瓶子一共得多少钱呢?”我说:“我要和妈妈一起比赛。”
比赛开始了,我一个一个地加了起来:1角,2角,3角一共是?妈妈笑着说:“我早就算出来了,是3元5角。”
我不服气地说:“你怎么算这么快呀?”
妈妈说:“你看,大的塑料瓶放一堆,小的塑料瓶放一堆,然后把它们加一下,不就很快出来了吗?”
“对呀,老师教我们数学的时候,也是10个小棒捆一起,不是和数瓶子一个道理吗?”
我重新把它们分了一下,很快就数出来了,我高兴极了。原来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能用到数学知识,我要好好学习数学。
二、一年级学生数学小论文
数学的色彩
清晨,鲜红的太阳露出半个笑脸,和谐的阳光洒满人间,我的心情真是好极了。突然接到爷爷的电话,叫我巧算九块五加九十九块五,我马上告诉爷爷:九加九十九,再加一,不就等于一百零九吗?爷爷说我的算法还不算巧,如果凑整减零头就好算得多。我马上打断爷爷的话,告诉他:10+100-1=109(元)。这时爷爷夸我,说我还算灵巧。这是早晨的数学题,我把数学定为红色。
上午,爸爸从银行交完电费回来,叫我计算电费。用电量是从1079-1279(度),每度电单价是0.38元,我用心算整好200度,我把单价变为分数是38/100,列式:200×(38/100),先约分再乘,等于76元。爸爸说没错,和电脑算得一样。我很得意,这时已近中午,我把数学定为黄色。
下午,我和妹妹在家里切西瓜,把半个西瓜再均匀地切两刀,其中的两份就是2/3,我问妹妹这两份是整个西瓜的几分之几呢?妹妹开学才上一年级,当然不会算,我告诉她把西瓜整体看作1,第一分率是1/2,它的分率是2/3,相乘的结果就是这两份是整个西瓜的2/6,约分后就是1/3。这时我想爷爷曾说七色阳光为白色,那么,这个数学就定为白色吧。
夜晚在蓝色的星空下,我和妈妈在一起看电视,我怎么也弄不懂考古学家是怎样从腿骨的化石推算出大艾尔恐龙的身高呢?妈妈说这蓝色的数学等你长大了,本事大了自然就会了。
生活中的数学简直是太多了,真是绚丽多彩,它随时在你身边出现。我爱数学,我要学好数学。
我有一个喜欢捡瓶子的奶奶。院子里经常堆满了各种各样的废瓶。我经常把瓶子到处乱扔。奶奶看见了,说:“这些瓶子的作用可大了 !我从小没上过学,就是靠这些瓶子学会算术的!”我一点都不相信。
奶奶摸着我的头,笑着说:“不信我们比比!”
我说:“好的!”我还比不过你吗?我在班上数学还不赖的。
我赶紧叫爸爸来做裁判。
爸爸拿了十几个瓶子,放在地上说:“小塑料瓶是5分,易拉罐1毛,大塑料瓶2毛。”
比赛开始了,我一个一个地加了起来。“1毛,2毛,2毛5,……,我算出来了,是3元5角。”我很得意地朝奶奶笑笑。谁知爸爸给了我张纸条,上面写着“3.5”。我这才明白奶奶早就算好了。
我不服气地问奶奶:“你怎么这么快呀?”
奶奶说:“你看,如果你先把它们分一下,小瓶一类,易拉罐一类,大瓶一类,不就快了吗?”
“对呀,老师教我们数小棒时,把小棒10个一捆,不是和数瓶子一个道理吗?”
“奶奶,我来帮你算算你一共收了多少钱的瓶子?”
“好呀!我的孙女会帮我做事了。”
我先将它们分类,然后十个一算,不到十分钟,我就算好了。我高兴极了。
爸爸笑着对我说:“青青真棒!”
我也笑着对奶奶、爸爸说:“我发现数学真得很有用,我要好好学数学!”
三、一年级学生数学小论文
大千世界,数学无处不在。真的,只要你留心观察,善于动脑,你就觉得自己好像置身于数学的海洋。是的,数学无处不在,这个假期,我就深深地感到了这一点。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基本理念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传统的课堂教学,导致学生学习方式单一,表现为以教为中心,以教案为本,学围绕着教,就是你讲我听,你问我答,课堂气氛较沉闷。为了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地学习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更重要是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抓住学生活动的兴奋点,按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从学生喜欢听的,喜欢看的实情,实物,实事入手,采用讲故事,做游戏,模拟场景,比赛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兴趣,激发自主探索的欲望,发现问题,自主学习。如教学12—9,由具体情景引入后,先让学生想,想不出来,就拿出学具来摆,摆明白之后再互相交流,在比较,吸收的基础上完善自己的想法,学会计算方法。在练习的初始阶段,也要强调多摆,多圈,多说,以表象来支持学生的思维。这样让学生动手动脑的学习,伴随学生自身的情感成为他们自主学习的需要。数学是充满乐趣的“学问”,在情境中学数学,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贴近生活去学数学,是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
二、创设情景,营造与人合作的学习氛围。
合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学会共同学习、生活,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合作精神是教学中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的一环。在一年级课堂教学中,建立合作学习机制,营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改变传统单一的交流形式,变“双向交流”为“多向交流”,使学生感到自由,轻松,学生成为交流的主体。
教学片段:得数是10的加法
师:同学们想不想分苹果比赛?
教师提要求:
A、每4个人一组(每组一捆“小棒”)同学之间要合作,一个同学负责分,两个同学分别说怎样分两堆,一个负责记录。
B、把10个苹果分成两堆,有几种方法?
师:请同学们按小组汇报的情况。
52431
58679
师:我们把10个苹果分成9和1,你想到什么算式?10分成8和2,你想到了什么算式?
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说一说。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尊重,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讨论,在讨论中,可以自己发表见解,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其他的同学,倾听其他同学的意见。如:上述学生在小组讨论时,有的学生说我想到了:9+1=10,10—9=1。马上有学生补充说:还有1+9=10,10—1=9;接着学生七嘴八舌地说想到:8+2=10,2+8=10。老师接着问通过这些算式,你还想到什么算式?学生说:想到10+0=10,又有学生说,想到10—10=0,还有0+10=10。这种合作学习,增加了信息交流量,丰富了自己的见解。被同伴认可,一次认可就是一次成功。成功可使学生产生自信,学生获得自信,自我肯定等一系列的情感体验。这种良好的情感体验的不断实现,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内在学习动力。
三、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积极主动发挥的前提,根据一年级学生正处于学习启蒙阶段的特点,我在教学时有意识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情境中去发现问题。
教学片段:操场上(一)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吗?你最喜欢什么运动?
生:我喜欢羽毛球;我喜欢体操;我喜欢跑步;我喜欢足球。
师:同学们的兴趣爱好真广泛,现在我们到操场上去看一看,这些同学在干什么?
(出示场景图,并揭示课题:“操场上”)
师:根据这幅图,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生:A男生有()人;B女生有()人;C一共有()人;D男生比女生多()人;E女生比男生少()人;F是女生多还是男生多?G带帽子比不带帽子的少()人……
没有牛顿对落地苹果观察和发现,如何产生“万有引力”定律,没有阿基米德在浴缸洗澡的体验和发现,也不会有对浮力的认识。这些都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去发现问题,提出他们想提的问题,提出他们感兴趣的问题。问题情境是促进学生建构良好认知结构的推动力,同时也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方式。
四、以人的发展为本,给学生留下学习与探索的时空
阳光雨露禾苗壮。就像生命离不开水,离不开阳光和空气,学生的学习不能没有时间和空间。留足思维的时空,让学生自由的发展,想象就能张开翅膀,在学习的蓝天翱翔。课堂教学不该由教师主宰,应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直观的背景材料,构建解决问题的模型,如教学片段:操场上(二)
师:大家提出了这么多问题,你们会解答吗?你是怎样解答的?把你的方法在小组里跟同学说一说。
师:一共有()人,这个问题,哪个小组来回答?
生:一共有10人。
师:你们是怎样想的?把你们的想法告诉大家。
生:我们这组是把男生的人数和女生的人数加起来的8+2=10。
师:男生比女生多()人,这个问题哪个小组来回答?
生:男生比女生多6人。
师:你们是怎样想的?能把你们的想法说给全班同学听吗?
生:我们是一个男生对一个女生,剩下的就是多的。
生:从图中这两个男生和这两个女生一比,剩下就是6个男生。
生:我们是算出来的,男生有8人,女生有2人,8—2=6。
生:我们是比出来的,8比2多6个。
生:女生人数只有男生中的一部分,一看就知道男生比女生多6人。
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对知识而言,把学习和探索的时空留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乐趣,同学,教师成为交流学习的亲密伙伴,使数学课堂成为学生的天地。在课堂上,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小组合作,简单数据调查和游戏活动等多种形式,自主地积累知识,获得信息,解决问题,培养能力。
课堂教学改革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这是相当可喜的。但是,认真审视一下我们的课堂教学,也有一些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1、学习方式提倡“探究式”,还要不要“接受式”
我们知道,学习方式的选择应用,要受到教学内容,学生水平,个性特点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合让学生通过探究去解决,“探究式”适合智力好,主动性强的学生,而学生的智力发展,知识水平不平衡是客观现实,如果一味地追求“探究”,就会严重脱离一些学生的实际,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学生个性不同,所以,“探究”也好,“接受”也罢,适合学生个体特点的学习方式才是有效的。如果我们教师不顾实际,对于明明是简单而不需探究的,或者学生没有能力探究的的那些知识,也去搞形式,追求探究的“时髦”,那可能会事倍功半,得不偿失。
2、教学注重“过程”,还要不要“结果”
教学“重过程”也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是,随之而来,又一种声音似乎越来越流行,认为知识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我们应当做的是改变过去轻“过程”甚至无“过程”的现象,不仅使学生“孤零零地掌握,记忆,再现”知识,而且是学生弄清知识发生过程的“来龙去脉”,促使学生深入地“理解,重构,质疑,批判”知识。“结果”与“过程”并非是对立的关系,而是一种统一的关系。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学生只有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自主地去学习和探究数学的知识和奥秘,从而有效提高学习效率。数学这门课程本身比较抽象,有的知识点复杂、难懂,比如排列组合、函数、导数等,如果只是传统的师本教育,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么学生只是单纯的接纳知识点,没有完全的消化和吸收,很容易产生厌烦和抵触的情绪,从而会对数学的学习失去兴趣和目标。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高中数学教学的运用中,主要体现在以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强调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善于联系实际,举例证明
高中数学的内容抽象、枯燥,教师在讲到复杂、难懂的数学原理时可以运用一些恰当的例子来说明和解释。比如在讲到三维空间时,教师可以将整个教室的结构模拟成立体的三维空间,把某条抽象的线段落实到实物上让学生能够直观地观察和认识这条线段的特殊性,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原理的理解能力,而且使学生对数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体会到一种喜悦感,迅速提高了数学学习兴趣。
(三)组织竞赛,调动学生自主性
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及课余时间,组织一些数学知识和模型等竞赛,从学生出发,结合高中生本身竞争意识强的特点,激发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意识,这才是对生本教育理念的深刻理解和全面贯彻。
(四)发掘潜能,提高效率
在高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很大一部分学生平时上课和作业完成得均比较认真,但数学学习成绩就是上不去。那么我们教师就要扮演一个耐心十足的引导者,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逻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帮助学生克服数学学习过程中的疑难和困惑,适时鼓励和指导,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佳学习方法,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
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实践是获得真理的主要途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是实践的主体,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渠道就是引导和驱使学生动手演算和推理,使学生充分体验数学的学习过程,培养善于发现问题、勤于思考问题、敢于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善于利用生活中的素材,将抽象的理论转变为形象、生动、直观的知识点,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丰富教学的内容。那么怎样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呢?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简单说明。在讲到立体几何时,很多学生对于在椭圆上求解的知识点模糊不清,似懂非懂,这主要还在于学生对于椭圆的性质掌握和了解并不扎实,不清楚椭圆方程的由来,也不懂椭圆上特殊线段和点的计算方法,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画一个标准的椭圆,或者组织学生去制作一些规格不同的椭圆的模型,让学生主动的去思考和探索椭圆的特点,通过亲身的实践和认知,克服每一道疑难问题,培养实践能力,这是教师培养学生的基本目标。
三、鼓励学生犯错
正所谓“失败是成功之母”。在数学这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因为对数学原理不清楚、对计算公式理解有误或者计算过程不专心等各种问题而犯错,然而数学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犯错和不断纠正错误、不断总结的过程,有些教师对学生的错误零容忍,一有学生犯错,就严格批评,不留余地。这样既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也使得学生的创新思维受到约束,不利于他们的学习和成长。因此,教师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和影响下,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善于利用学生犯错的资源,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针对不同学生出现的同一类误区做出详细的讲解,促使学生掌握和理解问题的关键,并引导学生对自己的错误进行分析。学生通过自我反思和探索,就会明白问题的原理和最简单的解决方法。同时,教师也可以适当的举一些案例来说明问题的原理,比如在讲到排列组合时,一遇到比较复杂的环节,学生很容易犯迷糊,逻辑思维混乱,条理不清晰等,很容易出现错误,教师就要善于利用案例来揭示排列组合的原理,将问题划分为几个层次来讲,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这同时也是对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贯彻和落实。
作为提高青年教师授课水平的一个全校性的教学活动,学校领导对此非常关心和支持。在讲课比赛的每一个现场,都能看到学校领导的身影。他们静静来到比赛现场,非常认真地听了有关教师的讲授,并在赛后对参赛教师的讲课效果做了精彩的点评。在整个比赛过程中,校领导密切关注赛事进程,多次亲临教务处进行指导。各院系的领导不仅认真组织试讲、选拔,而且都始终坚持随堂听课,给了参赛教师极大的鼓励。
2.安排合理,井然有序。
任何一项竞赛活动的顺利开展都离不开周密的组织管理。根据《青年教师讲课竞赛实施办法》的文件精神,教务处对竞赛事宜做了部署安排,明确了竞赛程序和相关要求。各院(系、部)根据强化过程、重在提高的原则,认真组织、谋划和落实。竞赛分预赛和决赛两个阶段,原则上采取随堂听课的方式进行。预赛阶段的比赛在各院(系、部)开展,最终选拔出了23位青年教师参加决赛阶段的比赛。参赛教师涉及到全校13个院(系、部),参赛课程涉及到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整个决赛阶段的组织有章法、有秩序。在开幕式上,不仅有上届一等奖获得者的现场示范教学,也有国家级教学名师和退休教授交流教学和科研的感悟和体会,给参赛者和组织者以启迪。比赛过程严格按照比赛规程有序进行,赛前有组织、赛后有评议、评后有反馈。参与观摩的教师认真总结,吸取经验,撰写心得体会。教务处安排有专人负责决赛全程的组织、协调和记录,并能对整个赛程进行及时报道,保证了竞赛活动有序开展。
二、参赛教师风采纷呈,课堂演绎别样精彩
各位参赛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可以说是各领、独具魅力,不仅仅体现了师道之高尚,更能使每一位参与者体会到教与学的和谐之美。
1.教学态度严谨认真,富有职业心、责任心、自信心。
教师职业是神圣的,课堂又是教师这一职业神圣之所在。在每次比赛现场,我们都能看到精神饱满、意气风发的参赛教师,他们服饰得体,仪态端庄,举止大方。课堂教学尚未进行,其稳重的师表已经给每位学子做出了表率。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体会到,教师在课堂上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学科知识,更多的是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是能对学生人生道路产生影响的知识。教师树立以学生为主、以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课堂上讲授不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是很有责任心地、有意识地传授知识,使学生真正领会、掌握、应用所学知识,表现出来的是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讲课过程不仅是对授课内容的比赛,更是一场展示教师人格魅力的过程。课堂上教师的表现必须要有自信,有自信才能引发出激情,才能淋漓尽致地“传道、授业、解惑”。各位参赛教师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了激情和自信,而且大多数教师都具有亲和力,能将感情投入授课中并充分“享受”这一过程,课堂交流融洽、自然,教学气氛活跃、和谐,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效果明显。
2.教学语言优美生动,表达风格化、情感化、规范化。
“披文入情,情动而辞发”,良好的教学语言可以烘托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各位参赛教师的语言表达准确清晰、严谨精练、生动流畅,节奏感、逻辑性强,讲课规范有序、张驰有度,极富魅力,语音准确,语调正确,语句合乎语法修辞逻辑,用词恰到好处,准确无误地表达思想与教学内容。大多数教师语言表达都极富有情感,热情洋溢,抑扬顿挫,幽默风趣,显示了不同的教学风格和教学个性,从心理上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学过程融洽、默契,整个课堂充满情趣与活力。有如小桥流水者,轻声慢语、娓娓而至;有如大河奔腾者,慷慨激昂、抑扬顿挫;有如绘画大师者,尽情泼墨、写意渲染;有如哲理名家者,构思严谨、环环紧扣。能恰当地运用表情、眼神、手势等体态语言对教学进行有机补充,意近旨远,词浅意深,充分发挥了语言的功能策略和交际策略,对学生进行启发暗示,收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3.教学设计精彩恰当,具有合理性、逻辑性、层次性。
成功永远属于有准备的人。对课程环节的安排设计,每位教师都独具匠心、风格各异。参赛教师在平时备课活动中,都分别在深入钻研教学大纲、精通教材内容、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和思维方式的基础上,针对课堂教学的目标群、知识结构、板书利用、课堂练习与作业等因素,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诸方面进行了合理设计,在课堂教学中能很好地把握课堂节奏,通过精练的回顾讲解,很流畅、自然地引入本节课的讲授内容,根据翔实的材料、清晰的条理、严密的逻辑,深入浅出,从多个角度去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并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
4.教学内容充实丰富,体现知识性、专业性、前沿性。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从竞赛课堂的教学内容上可以看出,教师要非常优秀地完成教学任务,必须依赖于平时的努力;不仅要依靠储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很强的实践技能和经验。在理论课教学上,教师尽量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联系专业实际和生活实际,提出学生真正感兴趣且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增加一些带有探讨性、启发性的教学内容,通过具体实例的讲解,把学生的思维领入到实际生产中去,最大可能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达到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目的。
5.教学方式灵活多样,突出统一性、适宜性、实效性。
在竞赛课堂中教师能采用诸如启发式、激励式、记忆式、问题式、参与式、案例式、研讨式等不同的方法应用到教学实践中,但也不是凌乱地、毫无目的地应用。在教学手段的选用上,广泛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多媒体课件信息量大,制作精良,运用娴熟、自然。课件不是为了表现多媒体这一教学手段而使用多媒体技术,也不是简单地将教材文字转化成电子文档,而是结合科研成果、工作实例,用图表、动画、视频、声音,生动形象地展示所要讲授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各位参赛教师并没有摒弃传统的教学手段,而是紧密结合课程实际,将传统手段与现代教育技术交互使用,使“多媒体课件+黑板板书+教学模具”有机地结合起来,相映成辉,相得益彰。
三、评审专家工作细致,赛后评议客观公正
在竞赛现场,有一群听众特别引人注目,他们就是学校本科教学巡视组成员、讲课比赛评审委员会的专家。各位专家都是有着非常丰富教学经验的退休教授,虽然有的已白发苍苍,但依然是精神矍铄。他们本着对学校教育事业负责、对讲课比赛负责的态度,聚精会神听讲课、专心致志做记录。在每次比赛结束后,都分别进行了两场点评,一是由教学巡视员担任的竞赛评委会的点评,二是由各院(系、部)参与听课的领导和教师的点评。各位评审专家在赛后评议中陈述已见,对参赛教师的课堂教学分别从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综合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另外,为充分体现客观公正这一原则,评审专家在赛后还采取随机听课的形式,了解参赛教师的日常授课情况,以综合表现评定参赛结果。各院(系、部)除了客观点评外,以如何更好地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水平为出发点,院系领导亲临指导,青年教师踊跃发言,畅谈体会、感想和收获,汲取经验,思考如何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分类号】G623.5
在新课程的大环境之下,小学数学教学也涌现出了许多新的教学方法,其中利用预习单,培养中高年级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受到了不少教师的青睐。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强的学科,它需要学生具有缜密的思维和探索精神,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能够有效的锻炼他们的思维和自主探索能力。然而,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对预习单的利用,往往不得要领,不能够有效的引导自己所带的学生,发挥预习单的效用。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经过不断的摸索和尝试,逐渐掌握了利用预习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一些方法,下面,笔者就对这一问题进行详细的论述。
一、预习单的内涵及作用
预习单顾名思义就是学生在上课之前,先对教师的授课内容,自己做一个简单的预习,并且在预习的时候找出自己可能有疑惑或是不懂的内容,将其列成单子。预习单,尽管只是薄薄的一张纸,单在这张纸里收录有学生的学习成果,能够提高学习的效率,学生如果运用得当,还能够有效的提高学习成绩。在小学中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尽管小学生们通过之前的学习对数学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由于这些学生大多较为年龄,在学习上部分学生依然处于被动的状态,不能够自己去探索和发现新知识。因此,在这个阶段,教师如果能够利用好预习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有效的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成绩,激发其数学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小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现状
1、教师在教学中缺乏培养学生提问的意识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上具有权威性,小学生在小学学习阶段对世界的认识不足,教师说的一句话在很多时候对他们来说无疑是“圣旨”。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会习惯性的将自己当成课堂的主宰,没能够意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部分教师错误的认为在课堂上只要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就够了,方法,并不重要,有些教师即使在课前让自己班上的学生预习了,也只是让他们简单的看一看书,看一看这一节课,需要学习的内容有哪些,缺乏具体的指导和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由此,小学生的问题意识得不到一个有效培养。
2、学生在学习中较为被动,提问缺乏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习惯将自己当成课堂的主体,会致使尚不能正确的辨别是非对错的小学生在学习上处于被动的状态,学习时,习惯于教师将知识一点点的灌输给他们,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不注重学生的预习,也导致在学习中小学生不会甚至是不愿意去预习。而且,即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遇到问题了,他也找不到正确的提问方法,部分学生因为性格原因,也饿不敢将自己的问题表达出来。
三、利用预习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
1、教会学生预习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利用预习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就要让学生学会预习,找到正确的预习方法。在安排学生预习的时候,不能够大而化之,只让他们囫囵吞枣的看书就够了。而是应该适当的提一些问题或是让这些学生自己带着问题去看书,看一看书上有什么内容是自己感兴趣而有看不懂的,在课堂上积极的提问。
比如说,在学习“公顷和平方千米”是,教师可以先提几个问题:在平时的生活实际中有哪些地方涉及到了这两个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让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或是看一看自己有什么问题。学生预习的时候,带着这些问题去看书,将自己遇到的一些重点、难点列出来,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问题,进行讨论。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得到有效的培养。
2、利用预习单,多种方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小学生大部分都较为活泼好动,在学习时候他们的好奇心重,问题也多,有时候他们提出来的一些问题,可能在教师看来十分幼稚,教师在遇到这样的情况时,也不能轻易的打击学生的提问积极性,而是要耐心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但是,同时小学生身上也有不可避免的缺点,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学习热情来的快,去的也快。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利用预习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也不能只简单的采用某一种方法,而是要想办法利于预习单,结合教学实际,找出多种方法来培养学的问题意识。比如上面提到的学习“公顷和平方千米”时,教师可以让提问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求他们在预习时,带着问题去看书。但是在学习“圆”时,教师就可以先让学生去观察一下生活中有哪些跟圆有关系的物体,让他们根据这些物体的特点,总结一下圆的特点,自己试着画一画圆等,通过这样的方法,让班上的同学自己去感受圆的特点,在学生正式学习圆这一章的时候,学生可能会发现教师所讲的知识与自己实际探究的有些不同,在比较的时候,学生可以提出疑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得学生能够感受到利用预习单学习,也并不是只有一种预习的方法,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在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利用预习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做好的事情,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仔细的观察,把握好小学生的学习心理和特点,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引导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有意识的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令他们能够在数学课堂上积极的展现自己,找到学习数学知识的快乐,逐渐培养好问题意识。
参考文献:
学生学习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数学上尤其如此。比如,探索一个数学现象,可能会出现不同的解题过程;运算一道数学题,也可能会有好几种解题方法,甚至有正误之分。作为教师,应照顾这些差异,理性地看待学生们的一切,包括错误,善于捕捉学生错误背后的教学资源,顺势引导。
如,笔者曾在一次公开课上看到这样的一幕:
教师出示了一道题:李叔叔承包的果园今年喜获丰收。他要把360千克的苹果装箱,每箱装20千克,已经装了8箱,还有多少千克苹果没装箱?
这道题的一般解法为:360—20×8=200(千克)。该教师让一个学生上黑板列算式,该生的列式为:360÷20=18。其他学生看了,纷纷举手要求发言,有几个学生甚至喊了出来:“错了,错了。”面对此情此景,该师却微笑着对学生说:“大家都觉得他做错了?其实他没有错,只是还没有做完。”教师这么一说,学生们都愣住了。过了一会,有个学生举手要发言,老师示意他站起来回答。他说:“老师,我明白了。他这一步算的是一共装几箱,现在装了8箱,还要装18—8=10(箱)才能装完,即剩下没有装的就是20×10=200(千克)。”该师随即顺势引导说:“大家觉得有没有道理?”稍过片刻后,学生纷纷表示赞同。
这个教学案例体现了差异教学的理念。教师面对学生的差异,非但没有断然否定,而是通过巧妙的点拨,意外地生成了另一种解法。事实上,这个学生不会做这道题,而是碰巧算对了一步。但在照顾学生差异、善待学生错误的理念下,教师不但有效地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而且还诱发了该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尊重个性,促使自主参与
人们在认识、情感、意志、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都会反映出独特的一面。有的人善于分析问题,认知事物细致、全面;有的人不善于观察思考,认知事物较粗略,这就是个性的差异。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智力强项,努力为具有不同禀赋和不同潜能的学生提供发展个性、开发潜能的机会,这是教师的职责。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尊重学生个性,让学生以适合自己的认知方式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并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从而使他们的创造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
如,在讲授“8+6”这一教学内容时,笔者有意识地让学生独立运算、独立探究,然后组织全班交流,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结果,学生们对“8+6”的运算方法和过程竟然“异彩纷呈”!
生1:把8分成4和4,4+6=10,10+4=14。
生2:把6分成2和4,8+2=10,10+4=14。
生3:把8分成5和3,把6分成5和1,5+5=10,3+1=4,10+4=14。
上述三位小学生的运算方法和过程各不相同,但有个可喜的共同点,即善于抽象思维,充分发挥各自独特的认知潜能,令人欣慰。
可是,另一些学生的运算方法和过程却显得有些“笨拙”:
生4:摆学具。先摆8个,再摆6个,一共14个。
生5:把8放在心里,往后数6个,得14。
生6:我会算8+5=13,所以8+6=14。
这三个小学生的答案虽然正确,但不善于抽象思维,或借助于具体可感的实物,或停留于一时的经验积累。面对这种情况,笔者对善于抽象思维的学生予以表扬,也对后面三个学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告诉他们:数学的解题方法没有统一的模式,可以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解答问题的方法,但是,我们有必要寻找和选择最佳的方式和方法。这次课堂学习交流,不仅使每个学生有机会展示自我,享受成功,更能唤起学生对问题不同侧面的再认识、再思考,教师也可以在交流中发现、了解学生的智力强项,更有效地实施个性化教学。
实践使笔者认识到,只有深挖课堂内外和学校内外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因素,精心设计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主题,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完善。
三、接纳差异,共同发展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同样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因思维差异或智力差异而引发教学成生。面对这些差异,教师如果善于引导、善于接纳,并把它们作为一种资源加以利用,课堂就会充满活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笔者在教学一年级“排队中的问题”这一教学内容时,曾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讨论一道题:小明今天从第10页读到第14页,明天该读第15页了。他今天读了几页?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题目告诉我们什么,让我们回答什么?自己想好后,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互说后,教师组织班内互相交流。
生1:我把数学课本当作小明要读的书,今天从第10页读到第14页,我就把第10页到第14页打钩,然后数出来有5页。
生2:我用数数的方法:10、11、12、13、14,也数得5页。
生3:我一边数手指头一边数数:10、11、12、13、14,我数得5页。
生4:我也数数,可是我跟他数得不一样:我不看十,我把10当做0、11当做1,然后数成0、1、2、3、4,我也数得5页。
生5:我用计算的方法:15—10=5页。
……
有的学者认为,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科学地分析对待我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国内民族之间的战争,是兄弟阋墙、家里打架,基于这一观点,只能把反对外来侵略的杰出人物如戚继光、郑成功等称为民族英雄,而对于岳飞、文天祥这样的杰出人物,我们虽然也肯定他们在反对民族掠夺和民族压迫当中的地位与作用,但并不称之为民族英雄,否则助长这类狭隘民族主义的观点不利于各民族的大团结,故否定岳飞等人的“民族英雄”的界定,可说是一次合乎时代潮流的观念更新。
有的学者认为,把岳飞等人的民族英雄桂冠摘去,将很大程度上引起教育断层、历史生态的危机,以岳飞为例,他是在抗击金奴隶主贵族发动的侵宋战争中崛起的民族英雄,他的事功与美德,已凝结成“岳飞精神”,这就是:精忠报国、英勇杀敌,廉洁奉公,以身作则,治军严明、平等待人,礼贤下士、克尽孝道,见义勇为、奋不顾身,宁为玉碎、誓死不屈。900年来,岳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认同的“公众记忆”和经久不衰的一种崇高信仰。有人还指出,宋以后,不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都承认岳飞具有崇高的历史地位,如元朝翰林院任总裁官的揭溪斯,对岳飞评价极高,元代文人更是赋诗赞颂岳飞的功业。
有的学者认为,尽管岳飞、文天祥在历史上是进步和正义的化身,但按照大中华民族的概念,抗金、抗元则不能算作大中华的民族英雄,就此意义而言,民族英雄这一概念只是针对汉族而言的,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应该有其广阔的意义。有人还指出,民族英雄应该是抗击外族侵略的英雄,而宋金战争是民族内部的争斗。岳飞抗金,所保卫的只是中原汉族地区的安定,并非是抗击外族侵略、保卫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因此,岳飞可以称作是汉族的民族英雄,而不能冠以中华民族英雄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