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发动机拆装实训总结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1(a)-0000-00
1 “静态”实训背景
1.1 工程机械专业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学实际情况
《工程机械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是工程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其内容是在该专业教学改革和课程体系改革的基础上进行精心设置的;首先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就业岗位(工程机械维修),并确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最后确定具体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
但长期操作中,工程机械专业《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学除授课程过程中发动机结构各总成拆装外,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增加了“维修”实训内容,发动机整体拆装。也只是个整体过程拆装。没有检验过程也无法检验拆装质量。学生也只是按部就班的按要求完成发动机的整体装配,不知道自己装配能否符合实际要求,对自己“工作成果”没有检验。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脱离生产实际内容,学业结束对自己工作能力失去信心,没有充足的把握胜任维修工作。毕业生调查反馈内容重点是实践工作能力差。毕业后还必须经过岗前强化培训,才能够适应工作。失去了高职教育培养一线工程技术人员的意义。
1.2职业教育发展趋势
伴随我国高级职业教育的发展,教学的深入改革,教学理念发生了根本变化,在遵循职业教育规律的同时,更加强调职业能力培养(动手能力,实践技能)的培养。国外职业教育先进经验情境教学法 “六段论”(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的应用,强调基于工作过程实训的加强,更加突出职业教育特色,适合社会需要,贴近企业生产实际。要求工程机械使用与维修专业必须“市场化”,引入“动态”实训概念。
2 “动态”实训意义
2.1 工程机械“动态”实训特点
根据企业用人标准,制定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的设置应根据学生的培养方向加大本专业领域的生产实训,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实践技能。强调培养的是学生能力和素质。使学生上岗后就进入工作状况;“动态”即运动状态, 只有“动态”实训,才能够保证大幅提升学生的工作能力及现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动态”实训是与企业实际用人需要相符合的最接近实际生产内容的实训。实训内容更加注重安全与环保及团队配合。实训过程建立“三级”检验制度(装配前检验、过程检验和总检验)及检验报告,作为考核的根据。同时“动态”实训要求实训教师具有更高标准的内涵。实训过程必须确保安全、实训教师严格认真负责,同时提升实训教师的内涵。
2.2 “动态”实训管理特点
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修理“动态”实训同时带来了实训中心实训管理内容的根本改变。为保证实训收到良好效果和顺利进行,必须建立完善的科学管理制度。
建立实训中心实训指导教师工作能力考核制度是实训能够顺利进行的基础;名师出高徒,只有有“实力”教师才能够培养有“能力”的学生;“动态”实训的实施,首先必须进行实训教师能力培训、考核,建立实训教师考核制度,持证上岗,才能够确保发动机“动态”实训教学质量;
建立合理科学的实训中心管理制度是实训顺利进行的保障;建立设备维护管理制度、配件采购制度、配件管理制度(包含领用件管理制度)、工具管理制度和不断补充完善制度,并确保实训管理制度的实施。
引进科学的考核机制,建立实训进度监控制度、维修质量保证制度。是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加强教学督导和评估,定期对“动态”实训教学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引导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建立实训人员管理制度。考虑专业招生人数,确定实训分组率;合理确定实训内容,配备合理数量专业实训教师;为提高动手能力,“动态”实训分组率每组不超过4人,确保实践技能培养。
3 动态实训具体操作
3.1实际“动态”实训工作计划表
按照工程机械施工企业岗位维修班组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动态”实训工作计划表,明确发动机维修任务,细化工作内容,落实工作责任。并实施情境“六段”教学法(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贯穿每一项的学习内容。见表3.1发动机维修实训工作任务计划表
工作序号 工作内容 工作要求 完成时间 备注
1 1发动机检测
2发动机整机拆卸
3发动机解体 检测项目规范合理
安全环保
拆卸顺序正确合理 1小时
1小时
6小时 安全
安全
零件摆放规范不落地。
2 1零件清洗
2检测
3采购计划
4外加工计划 清洗彻底与环保
检测项目规范合理
配件明细价格
外加工明细价格 1小时
2小时
2小时
2小时 环保
检测结果分析判断
询价
询价
3 1曲柄连杆机构组装
2缸盖组装
3正时组装
4外围组装 装配顺序规范合理
装配顺序规范合理
装配顺序规范合理
装配顺序规范合理 2小时
2小时
2小时
2小时 阶段装配检测
阶段装配检测
阶段装配检测
阶段装配检测
4 1发动机整机装配
2气门间隙调整
3油路水路电路检测
4起动及检测 安全操作
两次调整法规范操作
操作顺序标准规范
安全 2小时
2小时
2小时
2小时 安全
阶段装配检测
阶段装配检测
安全
5 1工作场地彻底清扫。
2工具归类。
3实训报告。 无尘
工具清洁、归类
3000字内容齐全 2小时
1小时
5小时 设备摆放合理
合理归类
档案保存
表3.1发动机维修实训计划表(学生用表)
3.2:“动态”实训考核:
由实训指导教师每天阶段填写发动机维修实训考核表(教师用表),见表3.2,单项任务20分,全项工作任务满分共100分总成绩。
建立实训工作表现、实训报告、考勤等扣分标准制度,确定实训总成绩。重点突出“业绩”维修结果的表现。
姓名 班级 学号
实训任务
考核项目 考核标准 成绩
资讯决策
计划实施
检查评估 合理使用资讯条件(0.5分)团结合作正确决策(0.5分)
合理的单项工作计划(1分)计划顺利实施过程(0.5分)
单项工作过程的检查(1分)单项工作结果的评估(0.5分)
工具选择
工具使用 根据题目正确选用拆装工具(1分)每选用错误一次扣0.25分;合理正确使用工具(1分)每使用工具不当扣0.5分;工具乱放扣0.5分
拆装考核 正确的拆装步骤(4分)
拆装步骤错误一次扣2分;零件乱放一次扣2分
检测考核 正确的检测步骤(2分)
检测步骤错误一次扣1分;零件乱放一次扣1分
检测结果 检测结果正确(2分)
结果正确2分;结果基本正确1分;不正确0分
工作台场地
清洁 工作台 场地清洁(2分)
工作台清洁1分;工作场地清洁1分
零件工具
摆放 零件工具摆放(2分)
零件摆放(1分),工作结束工具清洁归档(1分)
考核时间 20分钟(2分)
每超过5分钟扣0.5分
违章操作 违反安全操作规程:总成绩0分
考核教师 考核日期 总成绩 满分20分
表3.2发动机维修实训考核表(教师用表)
备注:参照国外先进的培训理念,设计每天工作量,制定工作计划;每天工作内容含拆装、检测、清洗、维修等内容,按考核标准归类,完成“动态”实训内容“设计”; 突出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结合实际工作内容安排合理阶段检查评估。
4 实际应用情况、效果分析
工程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经过两届“动态”实训应用,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每天工作任务,在发动机试车过程中,都能够确保发动机着车后不漏油、不漏水、发动机无异响。效果非常理想。通过“动态“实训,即锻炼了实训教师队伍,同时培养了学员细致认真踏实工作作风。毕业后“敢”于投入工作,企业反映良好。
让学生在课下登陆平台领取《拆装发动机活塞连杆组》任务工单,对教学的重难点和学习目标有一个详细的掌握,同时观看微课,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完成课前测试,对自己的预习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教师再根据学生的测试情况,掌握学生对新知识的了解情况,这样就可以适当调整自己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并且也有利于课上小组合作教学的开展。教师还可以在教学平台上布置一项学习任务或一个问题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并查找答案。例如本课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查找赛欧、帕萨特、本田雅阁等车型发动机活塞连杆组的维修资料,记录其组成及检修方法,并比较各车型的特点。第二,课堂教学。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课堂教学:①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和自身的教学经验,通过投影、网络或平台在新课导入环节设置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问题举例:播放一段活塞连杆组正常工作时发动机运行的视频和活塞连杆组不正常工作时发动机运行的视频,让学生找出二者现象的不同并且总结出活塞连杆组的作用。教师再导入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这样的导入过程比较流畅,而且能够让学生更好接受,记忆深刻。②教学活动设计。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观看微课,就微课中播放的画面给学生进行讲解,例如活塞连杆组的工作原理、拆装方法等,和学生一起进行交流讨论,引导学生掌握零件的定位和标记、拆装步骤和工具准备等相关知识点。学生如何正确安全的拆装活塞连杆组呢?利用仿真演练软件虚拟的操作环境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使用软件进行讲解,并且指导学生进行拆装练习,观看一步,操作一步。如果学生出现了错误的操作和步骤,软件能够自动的进行更正和提示。使学生能够快速的熟悉相应的拆装流程。通过在趣味的仿真软件中反复的练习,学生可以顺利地通过拆装考核。③课堂测试与练习设计。通过活塞连杆组拆装实训进行课堂测试与练习设计。在实训室,教师结合工作岗位和任务单的要求,测试学生拆装活塞连杆组,考核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小组分工合作完成拆装工具准备和拆装操作。教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点评并打分。实训过程中教师进行操作指导,并且通过实时录播技术拍摄学生的拆装视频,记录学生的典型行为。穿戴式智能眼镜可以以第一视角实时将现场操作过程进行录制和传输,上传到教学平台。④课尾总结设计。课尾关于活塞连杆组理论知识的重难点问题,学生可以回顾微课,积极地进行小组讨论由师生共同总结完成。对于实训拆装的方法和步骤,学生通过观看实训现场操作视频,回顾自己的拆装过程,区分规范操作与错误操作,由教师进行点评,最终使学生学会正确的活塞连杆组拆卸方法。
五、教学评价与反思
教师可以利用教学管理(评价)软件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课堂表现情况和学生作业任务完成情况实施教学评价。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激励学生学习,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促进学生的发展[2]。利用教师空间、平台或移动终端进行意见收集,展开教学交流与教学反思。研究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探究和解决本节课遇到的问题。信息化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能够真正成为知识、信息的主动建构者[3]。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手段,信息化教学更加直观、形象、具体,能够强化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解决一些传统课堂教学中无法解决的问题。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引发教育教学改革的时代,中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在政策制度、技术设施、信息资源、人才培养和重大应用等等诸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被纳入职业教育宏观发展规划和政策体系。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中国微课大赛的举办,推动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促进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加强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职业院校教师应自觉提升信息化教学意识,提高信息化教学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化教学水平,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5B-0030-03
2015 年柳州市汽车年产量突破 230 万辆,城市总产量位居全国第三位,2016 年 1-10 月全市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 193.9万辆和 190.0 万辆。在整车企业拉动下,柳州市的汽车零部件配套产业也得到蓬勃的发展,特别是汽车发动机的生产,同时也带动汽车维修等服务业的发展。汽车业的大发展急需大量懂发动机结构、发动机装配、发动维修等方面的技术工人。但通过对顶岗实习学生的跟踪调查及与维修企业和发动机生产企业的访谈,了解到大多数学生到工作岗位上都要经过重新培训再上岗,很长时间都不能独挡一面。通过对区内较有影响力的兄弟学校的了解,普遍存在这样的现状:一是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得不到企业的肯定;二是学生动手能力较差。主要原因为:发动机实训以台架为主,分组人数多,效率低,效果差;学生总的操作时间较少;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导致老师不敢放手让学生操作;缺乏一种真实的实训环境,学生面对实际工作岗位不能适应;教学模式老套。通过分析认为应从实训教学硬件(实训平台)和教学软件(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才能提高发动机实训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一、汽车发动机实训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直以来,中职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二级维护课的教学都采取这样的教学模式:老师首先在教室内讲授汽车维护的相关知识,然后到实训车间集中学习汽车维护的操作技能,最后以段考和期考的成绩来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主要以理论考试作为评价指标。学生的实际操作练习时间很短,有些技能老师只是进行了基本的简单演示,没能保证每个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练习,学生学完后不能直接上岗作业。这种实训教学基本上属于模拟教学,它缺乏一种真实的实践环境,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法,都不能改变其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低下的缺点,因为教学台架有限,老师要指导的学生较多,不能全部顾及到位,学生总的操作时间较少,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二、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
(一)实训平台(硬件)与教学模式(软件)的创新实践
柳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汽车工程专业部在国家财政、自治区教育厅及学校的大力支持下,于 2016 年 7 月投入 350 多万建成了汽车发动机装备线,与汽车发动机生产企业的装配线基本一致,具有 20 个工位的作业流水线及相应的控制系统。其中包括 MES 系统、工位管理系统、暗灯系统和教学评估系统;线外有三个分装工位,两个发动机动、静态检验工位,一个机器人拆装工位以及能同时容纳 60 人同时操作的基本技能训练工位。硬件有了极大的改善,但如果沿用旧教学模式,教学效果的提升还是不明显,新的教学实训平台要有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资源相结合才能发挥其优势。柳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汽车工程专业部的“12221”教学模式在汽车二级维护专业n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可见结合汽车专业部新建立的发动机装配生产线进行实训教学比较合适。
在装配线上进行汽车发动机课程教学,通过在装配线上真实地完成发动机各零部件的装配工作,严格按照装配工艺和操作规程进行,完成所有操作项目后能达到汽车发动机这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在发动机装配线上的操作分两部分进行:一是通过控制装配线,让学生在尚未熟练的情况下统一装配相同的零部件,熟悉装配工艺和操作流程,此部分称为流水线同步装配操作流程;二是练习达到一定程度后,进行流水线操作,即每个学生装配的零部件在不同的操作岗位都不相同,最后出来的是装配好的符合各项技术指标的发动机整机,此部分称为流水线异步装配操作流程。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是探讨结合“12221”在装配线上进行汽车发动机课程教学的改革实践,改变传统单一台架教学的不足,在与真实生产环境相一致的发动机装配线上进行教学,1-2人一个工位(实训室台架的教学是1-2个小组一个工位)。一方面能很好地提高学生操作时间的利用效率,使学生对发汽车发动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有更好的感性认识,并能够熟练地装配发动机零部件;另一方面通过在线上的强化操作,培养学生严格按工艺流程和操作规范工作的习惯。通过这种教学改革实践能很好地满足汽车发动机课程的教学需求,与传统的在实训室台架实施的教学相比,教学效果和效率会有很大的提升;对于装配班的学生而言可在顶岗实习时直接到发动机生产线上工作,在实践中更好地锻炼职业能力。
(二)“12221”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
众所周知再好的教学模式都不代表有普遍适用性,都必须结合具体的教学平台和相应的专业课程。将汽车发动装配生产线这种新实训教学平台融入“12221”教学模式有较好的先天条件。“12221”教学模式的核心是五个学习环节:
1.学生完成“一份”引导文作业。学生在每个项目的操作前首先查找相关参考资料(包括从学习岛的电脑里、课本、其他参考书、维修手册等),完成“一份”相关知识点的引导文作业,了解相关操作的基本流程、操作规范、注意事项,同时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2.学生看别人操作“两遍”。学生通过观看相关实训项目的操作视频或观看老师(也可以是同学)演示“两遍”,学生只有通过观察“两遍”的学习过程,才能进入下一个学习环节。
3.学生自己操作“两遍”。学生在进行“两次”的操作时,由已经操作过的学生或指导老师在旁边进行指导,边操作边记录一些关键参数,最后在相应的表格填写相关操作内容。由已操作过的学生对正在进行操作的学生指导时,有可能会出现错误,老师要不断巡视,及时纠正,防止误导。
4.学生教别人做“两遍”。由已完成两遍操作的学生指导下一位正在操作的学生“两次”,同时对比手中的操作流程,避免误导被指导的学生。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监督。
5.学生完成该项目的操作后交“一份”作业工单。
这种教学模式其实是一种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之一。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行动导向学习有三个层次:一是实验导向性学习;二是问题导向性学习;三是项目导向性学习,如项目教学法和引导课文教学法等。学生在进入装配线操作之前先完成装配工艺及操作规程的自主学习,即完成“一份”引导文作业。合格后进入“2、3、4”步环节,每完成一个操作环节交一份作业工单。装配线有严格的装配工艺及操作规程来确保“2、3、4”步环节的准确性。毕竟每个人的观察能力、学习能力和传授能力不一样,在上一个学生教下一个学生时难免会出现偏差,严格的装配工艺及操作规程能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可有效避免这种偏差的出现。可以说利用装配线这个实训平台不但能较好地实施“12221”这种教学模式,还能进一步发挥和提升它原有的教学效果。在发动机装配生产线这个平_上融合“12221”这种教学模式,既吸取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但又不局限于这种模式,由于操作工位及操作时间的增加,从教学效果来看,甚至会超越这种教学模式。好的教学模式加上好的教学平台,与传统单调的台架实训平台相比,教学效果的提升是可以预测得到的。通过研究、探讨和整合配套的教学资源,逐步形成发动机这门课程新的教学模式,与“12221”教学模式一样,课任老师可以换,但教学模式和教学效果不变,且不会受到影响,还能不断培养出新的发动机专业课教学老师,对提升整个专业的教学水平能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三、难点及创新之处
(一)实训过程中存在的难点
学生在实习实训过程中容易产生两种极端情况:一是动手机会比较少,对于实训内容没能掌握到位,在实训工位少而学生人数又多的情况下容易出现这种情况;另一种是学生对某一项实训内容反复操作时会产生厌烦、抵触心理,最后同样是学不好,存在实训效率低下的问题。在学生实训特别是在汽车发动机装配实训课中如何避免或平衡这两种极端情况的出现,是实训教学的主要难点。
(二)解决的关键问题
1.解决实训课学生动手机会少的问题。装配线上有 20 个工位,线外有 5 个工位,每个工位2名学生就可容纳整个班。
2.解决实训效率低下的问题。不同的岗位设置不同的工序,学生练习完后换到另一工位进行操作,轮完所有工位后,进行一次发动机总装,总装完后到台架测试,经实训老师检查合格即表示该生已完成本课程学习。每人一个工位(可同时安排另一名学生在旁边观看学习,“12221”教学模式的体现之一)与传统台架 10 到 20 人一个工位的实训效率相比,其效率高低不言而喻。
3.实训实习几乎在一个真实的环境下进行。装配线与实际的发动机装配生产一致,实训的内容严格按照发动机装配工艺要求进行。
4.解决学生学习完发动机课程后连基本的拆装都不敢进行的问题。学生经过在装配线不同的岗位进行发动机各零部件的装配练习、考核,整个流程下来,完成发动机的基本拆装不存在问题。
5.解决学生的规范操作。每道工序都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工艺流程和技术要求进行,经过反复的练习,强化了学生操作的规范性。
(三)创新之处
1.用发动机装配线代替传统发动台架进行发动机装配实训,是基于真实的工作环境下的实训实习。
2.“12221”教学模式在专业部二级维护教学实践过程中被证明是比较有效的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好的教学模式加好的实训平台必能较大提升本课程的教学质量。
四、新实训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效果评价
(一)主观性评价
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一共设 10 个关于发动机的结构、拆装和技术要求等方面的问题,实践教学前后发同样的问卷。一共6 个班 275 个学生,三个班为 2015 级学生,已学过一学期发动机的课程;另三个班为 2016 级学生,没有学过或正学习发动机课程。实训课时根据教学安排 2015 级为 38 课时,2016 级为 19 课时。实训教学前 2015 级学生正面回答率(“能”、“了解”“知道”等称为正面回答,反之称为负面回答)为 42%,经过实训教学后的正面回答率为 81%;2016 级学生实训教学前正面回答率为21%,经过实训教学后的正面回答率为 79%。调查结果表明,新的实训教学对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明显的。
(二)客观性评价
通过 SPSS11.0 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教学效果评价。数据来源于 2015 级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两个班学生,一个班是采用传统发动机台架进行实训教学,称之为乙班;另一个班实施新发动机实训教学,称之为甲班。对两个班学生同时进行发动机拆装操作考核。对于考核成绩,运用 SPSS11.0 软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数据进行处理,因为样本容量较大,可以认为两样本总体分布近似正态。输出结果如表 1 和表 2所示。
从表 2 结果上看,两样本方差齐性检验的 p=0.001< 0.05,表明两样本方差有显著差异,因此应分析第二行 t 检验的值。t=7.098,p=0.000
综上所述,从运用汽车发动机装配线融合“12221”教学模式在汽车发动机实训课的教学实践来看,教学效果是显著的,学生通过引导文的形式熟悉相关的装配工艺流程,接着强化三个“2”的练习,其技能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顶岗实习时相应的岗位如发动机装配,基本上可以直接上岗,不需要企业重新培训。这充分说明:只要针对本课程或专业的特点进行分析、探索,总能找到合适的教学模式,以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史庭宇,陈 均.中职汽车维护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广西教育,2014(18)
[2]姜大源.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R].北京: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2008
一、“三位一体”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将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分开进行,难以有机统一。 “三位一体”的教学,即将汽车发动机的拆装实习、现场教学和课堂多媒体教学有机组合在一起,根据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同学们的认知规律,由老师指导,学生动手,由外到内,由表及里,逐个系统,逐个零部件地进行发动机的拆装,在分组拆装发动机的同时,老师现场讲解其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直观明了,学生轻松掌握;学生现场提问,现场得到解答,师生互动,既锻炼了同学“真刀实枪”的动手能力,又增强了师生感情交流。对发动机一些复杂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全班集中进行多媒体教学,这样有分有合,有理论有实践,实践――理论――再实践,不断提高,现场即是课堂,多媒体课堂也在现场,灵活机动,有机结合,相辅相成,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方法
针对本课程各知识点的特点,我们将“气环三隙检查”、“ 发动机油的更换”、“气门间隙的调整”、“供油时间的检查调整”、“发动机水温过高”等相对独立的内容采用项目教学或任务教学的方法,要求学生在完成上述任务的同时,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教师在组织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严格按照生产实际的要求与规范来指导学生完成该部分内容的学习。养成了良好的职业素养。 实践教学环节将学生进行分组,争取使每个学生都掌握相应的技能,提高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三、“五合一”的教学内容组合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将汽车发动机的构造与发动机原理分为二册,先讲“构造”,后讲“原理”,将一个有机整体割裂开来,导致讲“构造”时难以深入,而讲“原理”时,又枯燥乏味,而且以前所学的构造已经忘记,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
我们在讲课的过程中,将汽车发动机“构造”与“原理”相关内容有机穿插,有些系统是先讲构造,后讲原理;而有的是先讲理论,提出问题,再讲构造;还有的是构造、原理穿行,有机结合,使学生觉得有骨有肉。除此之外,我们还结合拆装发动机的机会,将后续的发动机修理运用课程中的发动机拆装、运用、调整中的部分内容也自然插入,花的时间不多,却起到很好的效果,使同学从结构、原理角度进一步理解汽车的正确使用(大部分的同学取得汽车驾驶证),同时也巩固和深化了汽车发动机结构原理的学习。
四、运用多媒体课件等多种形式相结合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中我们运用多媒体方式授课。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使课堂教学的形式和方法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课堂气氛活跃、生动,使学生能够理解所学内容,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改善教学效果。
五、充分利用一体化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采用一体化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及时地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在教学方法上将结构原理部分的内容重点讲解,结合实物现场分解,并进行必要的实验实训,对故障分析等难点内容可让学生结合结构原理讨论,然后由老师引导总结分析,归纳出故障原因及排除故障的方法。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按照各机构系统分类、分项、分步的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提高技能的训练力度,加强技能的培训深度。严格按照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比例进行教学。专业课的教学应尽量进实验室,接近实物,课堂效果会更显著。将有关结构原理的内容重点讲解,先结合实物分步、分解讲述,结合实物让学生将原理吃透。对一些运动关联性较强的机构系统,如曲柄连杆机构、配气机构等尽量安排在实验室讲解,在老师讲完原理之后,针对实物分解,并演示其传动关系,然后将学生分组,由学生自己观察实物和传动关系理解原理,再从每一小组中抽一两位同学讲述,最后老师总结。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一方面学生使对结构原理看的比较清楚,容易理解其原理;另一方面构件的传动关系可进行现场演示。使学生对结构原理的掌握比较扎实。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故障分析,就显得比较容易了。
故障分析与排除部分,尽量按排在现场进行。有条件的情况下,预先设置故障,让学生自己针对故障现象,结合所学结构原理进行故障原因的分析讨论,然后由老师总结。再引导学生按照由外到内,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排除故障。按照这样的方法进行教学,避免了由老师在黑板上分析故障原因,讲述故障排除的方法的枯燥乏味,而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而牢固地掌握了故障分析的方法。
六、注重学生创新能力、自学能力、运用基础知识能力的培养
汽车驾驶与维修的教学是以学生获得综合素质的提高为目的。所以上课中,我们让学生尽量联系已学过的物理知识、机械、电子等知识,进行发动机结构原理的学习,并安排一定时间,让同学进行自学提高,有意识留下问题,促进同学进行独立思考。
为了培养同学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我们一开始就要求每个同学结合课程,进行一个小制作或小发明创作。有的同学进行教具解剖,将一些难以看到内部结构的发动机零部件(如液压挺杆)进行解剖,促进了同学自学及动手能力,也方便了其他同学观察学习;有的同学根据拆装过程中专用工具缺少的问题,设计出发动机气门拆装工具和活塞环安装工具,既培养了自己的创新思维,又应用了学过的知识,发现了不足,得到老师的指导,还为解决实验室工具不足的问题提供了思路。
汽车构造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 “汽车构造”不仅包括实物认知,还包括原理传授,作为任课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只是还要掌握实际操作能力。为使培养出的学生既掌握必须的理论知识,又具有专业所必需的专业认知和基本操作能力,对“汽车构造”教学进行课程改革。
1 《汽车构造》课现状分析
1.1汽车类专业现状分析。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汽车保有量的持续增长,汽车后市场需要大量的汽车方面的专业人才,这给高校汽车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遇和空间。如今,各类高校汽车类专业在如此大好形势下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开设。目前“汽车构造”课的教学过程主要是以理论讲授为主,辅以部分实践操作环节。理论课几个学时过后上一次实践课,这种授课效果容易使学生忽视实践环节,最终对结构的实际掌握也比较模糊。为了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与临场感受,让学生及早的认识汽车各零部件的结构和工作时内部运动关系的结构原理。基于以上原因,对“汽车构造”课进行教学改革。
1.2学校改革可行性分析
1.2.1教学改革基础和环境
针对已经具有3―5年毕业生的“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进行改革。这样师资结构方面已具备的教研、教改基础和环境,教师对教学改革基本了解了其他同类院校本专业的模式和方式,并形成了自己的看法,有利于实践于教学改革。并且拥有一定的实验实训设备。将为教学改革的开展提供切实的组织基础和学术平台。
1.2.2尚缺少的条件和拟解决的途径
目前改革缺少的条件:教师数量少,动手实操能力差。缺乏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动手实践能力,特别是在维修岗位工作过的技术性人员。本改革是一次全新的尝试,需要汽车学院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相互协调。
2 教改内容和目标
2.1研究与教改的内容。针对“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现在开设的“汽车构造”课程进行整合,将其所包括的《发动机构造》和《底盘构造》两门课的拆装实操内容单独列出,修改人才培养方案,配合实践性要求高的《发动机构造》和《底盘构造》两门课,单独开设《发动机构造拆装实践》课和《底盘构造拆装实践》课,并制定相应的实训教学大纲、编写专用的实训指导教材。
针对以上新设的两门课程,明确课程的具体任务和技能要求,建立有效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通过严格的考核,使每一位学生从中找到差距和不足,以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为毕业前通过劳动部门的综合考核、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奠定基础。
2.2实施方案和实施计划
2.2.1实施方案
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从2012级“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开始按照新方案的课程开展教学活动。伴随需要重新分配和调整每部分的课时和教学内容、编写相应的教学计划、补充相应的教学设备和辅导教材。为使工作有序、见效,还需统一协调师资,并合理利用教学资源。
有效整合现有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方面的师资、设备等教学资源,制定切实可行的课程教学计划,明显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
2.2.2具体实施计划
A. 调整培养方案,调整并编写新的授课计划;
B. 按照总体方案,分头备好教学装备,制定课程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补充完善教学指导资料;
C. 新的方案实施,进行学生试培养;
D. 总结经验,完善并巩固成果。
2.3研究与改革的目标。使培养出的学生既掌握必须的理论知识,又具有专业所必需的专业认知和基本操作能力。为将来服务于汽车行业的学生搭建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走出校门初期就能在社会上获得良好的口碑。
3 改革过程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3.1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1.1《发动机构造》和《底盘构造》两门课的理论教学进度与《发动机构造拆装实践》和《底盘构造拆装实践》两门课的教学进度内容步调不一致。
3.1.2理论课教师与实践课教师沟通较少。
3.1.3理论课教师实践水平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3.2解决方法。围绕高职院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基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结合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好学校的政策、并发挥办学优势,抓住发展的有利时机。培养出出类拔萃的适合社会发展需求且具有鲜明特点的汽车专业人才。
3.2.1提高理论教师实践水平,增加理论教师去企业实践的机会。
3.2.2引进具备实际工作经验的维修一线人员指导实践教学。
3.2.3鼓励教师考取技能资格证书,提高自身动手能力。
4 成果和效果
4.1成果
4.1.1新制定的课程教学改革方案,包括调整后的人才培养方案、相应的实训教学大纲、编写的实训指导教材等;
4.1.2方案在2012级学生中的的具体实施,实施的效果将会提升学生的操作动手能力,在未来的就业中占据优势地位;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是汽车类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主要介绍现代汽车发动机的结构原理、检查维修、装配调试及故障诊断方面的内容。在汽车各专业课程设置体系中起着称上启下的作用,该课程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对后续课程《汽车电控》、《汽车电器》、《汽车检测》等的学习,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因此,《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我认为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系统地讲授发动机基本结构、工作原理、维护检修、故障排除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发动机基本理论;培养学生对发动机进行维护检修的能力;特别是培养他们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能胜任未来工作岗位所要求的对汽车进行维护检修分析排除故障的能力,同时也为考取中高级汽车维修职业资格证做准备。
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逐步形成汽车维修行业所要求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汽车新知识新技术的自学能力,为适应汽车专业岗位群打下基础,从而提高走向社会的职业竞争能力。
二、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1.注重实践性
贯彻理论“必需、实用、够用”的思想,重点加强实践。理论为实践服务,实践为未来岗位服务的理念。经反复研讨制订教学大纲,对教学课时进行合理分配,其中理论教学为72学时,实践学时为40学时,在时间上为学生专业实践提供了保证。
2.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将活塞环的检查、油的更换、气门间隙的检查及发动机水温过高等相对独立的内容采用项目教学和任务教学的方法,要求学生在完成上述任务的同时,学习相关的理论,教师教学严格按照生产实际要求来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3.按照由浅入深地。先易后难的规律完成教学过程
以发动机各机构和系统作为一个单元,按照由理论(整体认识)到实践(零部件结构拆装)再到理论(整体分析)再实践(综合维修技能训练)的顺序完成教学。
三、教学内容的改革
该课程的教学要求是;牢固掌握发动机各机构部件的作用组成结构原理;掌握各总成和部件的支承定位调整密封;掌握各总成的装配关系及机构系统的保养维修;初步掌握分析排除故障的方法。
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全课程以汽车发动机各个机构、系统、总成、部件构造、工作原理为主线,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充分体现了高职高专“够用和实用”的教改方向。从优化课程设置总体的角度出发,整合教学内容,恰当地解决好“理论与实践”、“基础与应用”、“重点内容与知识面”等矛盾,使课程内容体系具有实用性、先进性、前瞻性。将有些陈旧的内容删除,增加汽车新技术的内容,如将化油器、汽车维修工艺部分的内容删除,将增加有关汽车的新技术如新型能源发动机等的有关知识,突出对学生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把课堂教学同生产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验、生产实习等措施,使得理论与实践形成有机的结合以利于学生实际能力和素质的提高。
将教材内容按照发动机的机构系统进行分模块的教学,每一个机构系统为一个教学模块,理论教学完成后可将相关的实验实训整合,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熟练掌握每一项技能。如曲柄连杆机构可按以下所示进行安排:
四、教学方法的改革
由于本课程涉及的内容主要是针对汽车实际结构讲解汽车各种装置的作用、要求、工作原理和结构、维修技能特点,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而目前学生大多对机械结构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针对这种情况,在进行教学组织的过程中,对原有的教学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方法
针对本课程各知识点的特点,我们将“气环三隙检查”、“发动机油的更换”、“气门间隙的调整”、“供油时间的检查调整”、“发动机水温过高”等相对独立的内容采用项目教学或任务教学的方法,要求学生在完成上述任务的同时,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教师在组织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严格按照生产实际的要求与规范来指导学生完成该部分内容的学习。养成了良好的职业素养。实践教学环节将学生进行分组,争取使每个学生都掌握相应的技能,提高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2.运用多媒体课件、网络等多种形式相结合进行教学
教具相对缺少,原理比较抽象复杂的内容,采用多媒体方式授课。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使课堂教学的形式和方法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课堂气氛活跃、生动,使学生能够理解所学内容,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改善教学效果。
3.充分利用现场实验实训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采用课堂理论讲授与现场实验并行穿插的方法,让学生及时地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在教学方法上将结构原理部分的内容重点讲解,结合实物现场分解,并进行必要的实验实训,对故障分析等难点内容可让学生结合结构原理讨论,然后由老师引导总结分析,归纳出故障原因及排除故障的方法。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按照各机构系统分类、分项、分步的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提高技能的训练力度,加强技能的培训深度。严格按照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比例进行教学。专业课的教学应尽量进实验室,接近实物,课堂效果会更显著。如图1所示,将有关结构原理的内容重点讲解,先结合实物分步、分解讲述,结合实物让学生将原理吃透。对一些运动关联性较强的机构系统,如曲柄连杆机构、配气机构等尽量安排在实验室讲解,在老师讲完原理之后,针对实物分解,并演示其传动关系,然后将学生分组,由学生自己观察实物和传动关系理解原理,再从每一小组中抽一两位同学讲述,最后老师总结。如图2所示。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一方面学生使对结构原理看的比较清楚,容易理解其原理;另一方面构件的传动关系可进行现场演示。使学生对结构原理的掌握比较扎实。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故障分析,就显得比较容易了。
2.建立开放性实验室。针对实验学时少,可采取开放实验室的措施。学生能主动、自觉地进入实验室学习,将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融入日常的学习中,激发学习兴趣。开放实验室需配备专门的实验室人员,专人专职管理。实现传统实验室向开放型实验室转变,势必会增加实验室人员的工作负担,一旦进入实验室的人员过多,应采取分时段,分批次的进行的方式,减少混乱现象的发生。但是实验室开放的过程中不能平推,而应有重点的开放。侧重于构造实验室开放,而检测诊断类实验室则重点开放“软”实验部分。汽车检测和诊断实习类的课程,实验车存在设备损耗,使得费用十分高昂,影响了实验室的充分开放。实验室的建设要兼顾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增大实验室面积的同时,提供良好的环境,真正实现“站着实习,坐下理论”。
二、实训教学
汽车专业实习教学应该是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以真实的汽车或汽车零部件为载体,以仿真软件为辅助手段,在具有丰富维修技术的教师指导下,使学生在规范的汽车拆装过程中真正理解汽车的结构原理,用汽车专业理论知识及检测设备去分析汽车故障产生的原因,正确使用维修设备及工具去排除故障,并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拓展和深化汽车专业知识的运用。然而,原有的实验教学模式与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要求差距较大。
1.采取多样化实习手段。对于已有的一些实习课程,进行一定改革,如汽车驾驶实习,不应只考察学生的驾驶技能,还应增加一些对于车辆日常维护知识的培训。专业实习应分方向,例如电动汽车和汽车电器方向学生应进行汽车设计课程设计,汽车服务工程方向应主推汽车管理类调研实习。根据专业有目的地实习,学以致用。对于汽车检测与诊断类实习教学,实行开放式教学,一个让学生在给定的条件下自行设计学习训练方案的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在观察、学习的基础上集体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学生把各自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提出来,让学生自己进行评定、验证方案的合理性,并作出相应的调整,归纳总结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变被动灌输为主动学习,培养求新求异的创新精神。对于实训设备投入过大,实训条件无法满足教学的需要的情况,可在一定设备投入的基础上,利用汽车仿真技术,让学生在仿真模块里先进行模拟实习。在发动机拆装实习中,我们不可能给每个学生提供一台发动机供其拆装,但我们能够做到给每个学生提供一台电脑,让他们在电脑里先进行模拟拆装,使学生对发动机各零件之间关系和拆装规范有一个大体地了解,然后再到发动机拆装实验室,在实习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际拆装训练。这样的实训教学过程,既保证了实训教学的质量,规范实习操作流程,又能防止让学生直接拆装可能造成对发动机的损坏。仿真辅助教学的时间比例不可过大,避免学生过于依赖网络教学。
对于汽车服务方向的学生实习,可送学生到签约的实习基地实习。学校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争取企业的支持。除此之外可采取实物仿真和计算机与网络仿真。实物仿真指模拟企业环境,建立新型的仿真实训基地。如建立校内汽车服务中心,给学生提供一个近乎真实的实践平台。开放的汽车维护保养中心,对校内车辆、校内工作人员的用车进行维护保养。提高实验器材的利用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学习兴趣。建立网络交互式汽车买卖平台,结合二手车评估等课程内容,模拟营销环境,指导学生运用学到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规范地掌握实际操作基本技能。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独立院校的学生对学习本身就兴趣不大,再加上实训条件不足及教师实践能力不强,根本就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多手段、多途径的方法,让学生学中做、做中学、边学边做。众所周知,各类学科竞赛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着无法比拟的作用。成立汽车新技术研究所、创建由专业教师主管的汽车协会,举办多种多样的体现专业素养的比赛,例如汽车拆装技能比赛、汽车造型设计大赛、汽车知识竞赛、汽车节能比赛、电动车设计大赛、飞思卡尔智能车比赛。学生通过参加各类竞赛,不断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实物,激发创新思维能力。飞思卡尔智能汽车大赛涵盖了控制、模式识别、传感技术、电子、电气、计算机、机械等多个学科的比赛,加大学院各专业学生与老师之间协作,培养学生综合创新能力,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学院应加大支持与投入力度。鼓励学生进行创新设计,采取创新性学分制度。从专业实习中取出一定的学分,要求学生在毕业之前,通过各种方式取得该学分,如参加学科竞赛,各类比赛,在公开刊物上发表学术文章,取得技术专利等等。
一周的汽车维修实训已结束了,通过这段时间的实训使我对这个汽车维修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去学习汽车维修方面的知识,使我得以更好的理解汽车维修这方面的知识,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动手能力。
通过汽车维修实训,我收获了很多东西,了解了汽车的基本维修知识,增强了汽车专业知识,并且再次提高了团队精神,同时也增强了面对事情的应变能力,为以后对工作的适应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对于汽车保养,我们遵循着各工位的流程,班上分成五个小组,每个小组一辆车。在正式的汽车维修工作之前,老师首先给我们讲解各个汽车工具的使用,在此之后老师让我们练习扭力,感觉一下扭力的大小——首先凭感觉用梅花扳手扭螺丝,再用扭力扳手测试一下自己扭力力度的准确性。之后,老师给我们讲工位的操作,并且说明了一点,检查各部位时,需要大喊出来。老师首先把举升机各个部位调整好,确定位置准确后把举升机上升到一定位置,大喊“举生机上升,请注意”,然后检查一下汽车在举升机的稳固性,确认无误后,继续大喊“举升机继续上升,请注意”。把举升机上升到顶部后,老师就开始检查汽车底部各个部件(转向连接机构,制动管路,燃油管路,排气管和安装件,螺母和螺栓,悬架),并且大喊出检测结果。完毕后,我们就回到每组划分好的汽车进行实训。由于大多数同学没有维修汽车的经验,所以在检测的时候都有很多部件的名字不懂,不过经过大家的交流与老师的讲解,我们对那些汽车部件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完成这工位检测后,进行下一个工位,这个工位主要是车轮的拆装与了解制动器和制动液的检查与更换。首先,把举升机降到适当的位置,然后把车轮拆卸下来,再进行对制动器的了解,接着排放制动液,然后检查轮胎的气压与表面的厚度是否正常,气压不足就补足,最后把车轮安装上车,用103n/m的力扭紧。完毕后,开始进行下一个工位,这个工位主要内容是(发动机机油(加注),发动机冷却液,散热气盖,传动皮带,火花塞,蓄电池,制冻液,制动管路,离合器液,空气滤清器,碳罐,前减速器主支撑,喷洗液,轮毂螺母重新上紧,PCV系统,发动机冷却液,空调,动力转向液,发动机机油,气门间隙,燃油滤清器)各个部件的检查。最后完成了这次维修实训的所以内容。老师到后来还给我们讲解了拆装轮胎的方法与轮胎的打气方法,我们也有人尝试了拆装。有时候有些东西并不能通过看书来搞明白,通过观察事物和别人的讲解理解起来就相对容易很多,以后在工作中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必须要注意方法,利用正确的方法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个实训周的内容不单止这些,还有另一个任务,就是PPT的工作,这任务就是通过这次工位的实训的了解与拍摄的相片总结起来的工作,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却不是想象中的简单。我们经过分工合作,有的负责拍照,有的负责查找资料,有的负责归纳并做PPT,有的负责演讲,这些工作都是需要相互配合的,否则就会缺起这个或者缺少那个的,很容易弄到资料不齐全,PPT不完美。但最终我们还是完成了我们的PPT,而且我们所做的这个PPT是不错的,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借此机会提高了我们的团队精神,真正体验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不过,答辩时,问题出现了,老师问的问题,我们很多不清楚,感到很惭愧。不过,老师却没有责怪的意思,并且还悉心的解答问题,使我们对所答不上的问题,与不懂的问题得以得到答案,所以我觉得这次答辩的课堂,受益匪浅。学到了很多东西的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在开始来实训楼的时候什么都比较新奇,因而还是比较有干劲的,到最后感觉枯燥了,于是就不是很积极。自己也应该反省一下,以后的工作不可能什么时候都是新的内容,如何在保持自己工作的积极性就显的十分重要,必须向那些一直积极工作的同事学习。要感谢学校提供这么好的实训机会,也要感谢曾永志老师,使我通过这次维修实训学到了很多的东西,为以后的工作储备的一些相关的知识,此外在检查的过程当中,还知道了在工作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维修实训虽然只是我们学习的一部分,在以后的工作与学习生活之中还有更多的东西要去学习,但我们从中学习到的知识和正确的工作方法却可以带到以后的工作中去,只要我们坚持不断的学习,坚持正确的工作方法,不管以后在工作中遇到什么样的难题最终都会一一而解的。
一周的汽车维修实训已结束了,通过这段时间的实训使我对这个汽车维修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去学习汽车维修方面的知识,使我得以更好的理解汽车维修这方面的知识,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动手能力。
通过汽车维修实训,我收获了很多东西,了解了汽车的基本维修知识,增强了汽车专业知识,并且再次提高了团队精神,同时也增强了面对事情的应变能力,为以后对工作的适应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对于汽车保养,我们遵循着各工位的流程,班上分成五个小组,每个小组一辆车。在正式的汽车维修工作之前,老师首先给我们讲解各个汽车工具的使用,在此之后老师让我们练习扭力,感觉一下扭力的大小——首先凭感觉用梅花扳手扭螺丝,再用扭力扳手测试一下自己扭力力度的准确性。之后,老师给我们讲工位的操作,并且说明了一点,检查各部位时,需要大喊出来。老师首先把举升机各个部位调整好,确定位置准确后把举升机上升到一定位置,大喊“举生机上升,请注意”,然后检查一下汽车在举升机的稳固性,确认无误后,继续大喊“举升机继续上升,请注意”。把举升机上升到顶部后,老师就开始检查汽车底部各个部件(转向连接机构,制动管路,燃油管路,排气管和安装件,螺母和螺栓,悬架),并且大喊出检测结果。完毕后,我们就回到每组划分好的汽车进行实训。由于大多数同学没有维修汽车的经验,所以在检测的时候都有很多部件的名字不懂,不过经过大家的交流与老师的讲解,我们对那些汽车部件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完成这工位检测后,进行下一个工位,这个工位主要是车轮的拆装与了解制动器和制动液的检查与更换。首先,把举升机降到适当的位置,然后把车轮拆卸下来,再进行对制动器的了解,接着排放制动液,然后检查轮胎的气压与表面的厚度是否正常,气压不足就补足,最后把车轮安装上车,用103n/m的力扭紧。完毕后,开始进行下一个工位,这个工位主要内容是(发动机机油(加注),发动机冷却液,散热气盖,传动皮带,火花塞,蓄电池,制冻液,制动管路,离合器液,空气滤清器,碳罐,前减速器主支撑,喷洗液,轮毂螺母重新上紧,PCV系统,发动机冷却液,空调,动力转向液,发动机机油,气门间隙,燃油滤清器)各个部件的检查。最后完成了这次维修实训的所以内容。老师到后来还给我们讲解了拆装轮胎的方法与轮胎的打气方法,我们也有人尝试了拆装。有时候有些东西并不能通过看书来搞明白,通过观察事物和别人的讲解理解起来就相对容易很多,以后在工作中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必须要注意方法,利用正确的方法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个实训周的内容不单止这些,还有另一个任务,就是PPT的工作,这任务就是通过这次工位的实训的了解与拍摄的相片总结起来的工作,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却不是想象中的简单。我们经过分工合作,有的负责拍照,有的负责查找资料,有的负责归纳并做PPT,有的负责演讲,这些工作都是需要相互配合的,否则就会缺起这个或者缺少那个的,很容易弄到资料不齐全,PPT不完美。但最终我们还是完成了我们的PPT,而且我们所做的这个PPT是不错的,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借此机会提高了我们的团队精神,真正体验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不过,答辩时,问题出现了,老师问的问题,我们很多不清楚,感到很惭愧。不过,老师却没有责怪的意思,并且还悉心的解答问题,使我们对所答不上的问题,与不懂的问题得以得到答案,所以我觉得这次答辩的课堂,受益匪浅。学到了很多东西的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在开始来实训楼的时候什么都比较新奇,因而还是比较有干劲的,到最后感觉枯燥了,于是就不是很积极。自己也应该反省一下,以后的工作不可能什么时候都是新的内容,如何在保持自己工作的积极性就显的十分重要,必须向那些一直积极工作的同事学习。要感谢学校提供这么好的实训机会,也要感谢曾永志老师,使我通过这次维修实训学到了很多的东西,为以后的工作储备的一些相关的知识,此外在检查的过程当中,还知道了在工作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维修实训虽然只是我们学习的一部分,在以后的工作与学习生活之中还有更多的东西要去学习,但我们从中学习到的知识和正确的工作方法却可以带到以后的工作中去,只要我们坚持不断的学习,坚持正确的工作方法,不管以后在工作中遇到什么样的难题最终都会一一而解的。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蓬勃发展,明显出现汽车维修技能人员及运用技术人员的紧缺现象,这对汽车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是个很好的发展空间,但对汽车技术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在职业技术教育中,许多学校的师资力量、教学设备或场地很难满足培养学生的要求,职业学校投入不足,专业技能型教师缺乏,如有些教学设施存在老化、腐蚀等现象,这些情况都难免会对教学质量造成影响。那么在专业课教学中如何来优化和整合汽车教学呢?
1 多媒体教学与汽车教学的整合
1.1 充分运用汽车多媒体信息技术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材形式、课堂教学结构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多媒体CAI课件的出现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交互的过程,并综合应用语言、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各种可利用资源,使整个教学活动显得形象生动、富于乐趣。
1.1.1 汽车多媒体课件的合理应用
汽车专业课的特点是:一是在教学内容方面着重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方法的培养;二是在实践环节上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多媒体教学逐步走入课堂教学的情形下,注重应用汽车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课堂内容教学,比如应用汽车多媒体教学课件《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它是围绕培养高职人才的要求,及发动机构造与维修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重点突出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开发的一款汽车教学软件,它以“讲清原理、强化应用”为重点,能够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基本理论知识,强化学生的故障判断能力。该软件内容分类明确,包括发动机总体构造、曲柄连杆机构的构造与维修、配气机构的构造与维修、汽油机燃料供给系统构造与维修、电控汽油机供给系的构造与维修、柴油机燃料供给系的构造与维修、柴油机电控喷油技术、系构造与维修、冷却水构造与维修及发动机的装配与调试十个单元。在汽车课堂教学上把书本和课件结合起来运用,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一是书本上比较复杂的原理和结构得到强化,如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和结构,结构我们可以通过实物讲解,但原理就很难讲得清楚,此时就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中动画的演示来讲解,非常形象生动,简洁明了;二是课件中的内容非常综合和紧凑,每一分类的内容都包括教学演示、教学园地、单元测试和答疑集锦,教学演示以图片和动画为主,并结合文字加以说明,非常生动形象,富有立体感。
1.1.2 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现代教学中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从多媒体CAI课件到整合,中学教师在也逐渐走进信息教育时代,这对很多老教师而言是一个挑战,制作多媒体课件,如PPT课件是目前教学中应用最多的一类课件,还有一类专门用于制作多媒体教学的课件的Authorware,综合应用语言、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各种可利用资源,制作一款汽车多媒体教学课件,应用与课堂教学能够很好地优化课堂效率。但制作一款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必须对教学内容、课程大纲和实践操作内容等非常熟悉,也可以对某一单元制作一个独立的课件,如制作《无分电器点火系工作原理》多媒体课件,专门讲解无分电器点火系的内容,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提高教学效率。如发动机的整体构造及拆装步骤,可以通过网上搜索相关的视频教程或重组到多媒体课件中给学生观看和讲解,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知识的强化。
1.1.3 及时更新和补充汽车新知识
汽车技术日渐更进,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不断地应用于汽车上,在让学生掌握原有的教科书上的内容外,更应该让学生掌握汽车新技术内容,培养学生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及时补充汽车新知识。教师在讲解课程的时候可以把新技术穿去,也可以将内容补充到课件中去,如汽车新技术“环视检测系统和6冲程发动机”,结合网上搜索,寻找相关内容,及时更新学生的专业知识。
多媒体教学与汽车专业课的结合即提高了课堂效率,也是优化汽车教学的手段。多媒体CAI课件在存储、表现和传递教学信息时具有集成性、数字性、超文本性、交互性及可诊断性,因此,与以往任何一种教学媒体相比,多媒体CAI课件的引入使传统的教学方式发生了更加深刻的变革,甚至可以说是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其最为显著的教学优势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1)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结构。(2)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提高教学效率。(3)有利于培养学生多维化的思维方式。(4)有利于创造多层次的学习目标。(5)便于资源共享。
注意:多媒体技术与汽车教学的整合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了课堂教学效率。但多媒体教学只是作为辅助教学,并不是所有的课堂内容都需要利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应当合理适时地应用多媒体教学。一方面多媒体教学极大地增加了教师的备课量,如果所有课堂内容均使用多媒体显然不可能;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像汽车一样也是科技,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的需求来合理使用信息技术,而不是茫然地应用多媒体课件或完全依赖于多媒体技术。
2 汽车教学的优化
优化汽车专业课教学是培养新形势下汽车行业需求的高质量人才的重要途径。在汽车专业课教学中,除了充分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外,更应该紧密联系实践,善于总结提炼汽车专业知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2.1 以实际操作技能为主,优化汽车教学
职业学校要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主体,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必须按照实际岗位需求安排汽车实训课。如学校第一学年一般安排《汽车构造》,主要是以发动机和底盘的构造和维修为主,则本学年安排的相应汽车实训课,包括发动机拆装、活塞连杆组的拆装、曲轴飞轮组的拆装和检测、离合器的拆装、变速器的原理等实训,真正地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同时通过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模式,加强学生对汽车专业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具有一定的师资力量,优化汽车教学
学校和培训机构根据汽车产品及其应用的快速发展、企业对各种汽车人才的需求激增的情势下逐步开设了相关的课程。但在职业技能学校或培训机构中,汽车专业师资在社会上相当短缺,这不仅阻碍了汽车专业人才的培养,同时也制约着学校其自身的发展。因此汽车教学中对教师的要求有:具有丰富的汽车维修经验和汽车服务行业经验、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包括汽车维修企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汽车专业的毕业生等人员,若从事教师行业,可以参加汽车专业师资培训工作,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技术能力,成为双师型教师,能够提炼总结汽车专业知识,从而优化教学。
2.3 具有一定的教学设备或模型,优化汽车教学
汽车是属于实训类的课程,汽车教学中不要一味地注重理论教学或基本上在操作间拆装,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一味地讲解理论知识,会造成学生的厌倦,觉得太枯燥;如教师通过拆解离合器进行解说其结构原理,通过实践掌握离合器的结构原理以及维修故障,并按工艺顺序安装离合器,最后有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这样能提高教学效果。
学校在对汽车人才培养上,主要应该以创造学生动手实践的平台为指导,而汽车课堂教学必须紧密结合实践活动,实践是课堂理论内容的延伸,更是直接培养技能性人才的重要手段。一是汽车教学的实践操作性很强,二是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和技能能力。因此,在专业教学中必须配有一定的设备或模型,包括轿车、发动机、变速器、检测仪器、配套工具等基本设备,如别克君威轿车教学模型,理论结合实践才能把课讲得生动有趣,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优化了课堂教学。
教学设备和模型为学生在教育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因此,汽车维修专业要重视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既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又具备熟练的职业技能和应变能力。
2.4 校企合作,优化汽车教学
学校在培养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训技能的同时,也应让学生去体会和了解汽车行业的发展和动态。企业希望获得具有职业素质和技能型的人才,而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最终要服务于企业。因此,学校可以尽力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到企业参加实习,学校在最后一学期应安排学生去企业实习,并在教学期间可以安排学生去汽车城或汽车维修厂参观,即能使学生真正体验汽车修理的工作情况,又能让学生把学校里学到的东西和维修厂里学到的知识很好地结合起来形成互补,加强学生对汽车维修的认识。
一、有关概念
1.教学模式的概念及类型分析
教学模式是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的反映,是一定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行为规范。不同的教育观往往提出不同的教学模式。
国内外对教学模式的划分很多,国内有学者将教学模式分成三类,一类是以“教师的教”为主的模式,典型的如“传递--接受式”,该模式由国外传入,注重教师的“教”的作用,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认为知识是由教师单向传递给学生的,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调教师的“权威性”。该模式的典型的教学操作程序是:复习旧课,在复习当中找到和新课的知识连接点,引入新课,讲授新课,布置作业,学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教师分阶段检查评价学生的学业,总复习,对学生学业总体检验考察。上述操作程序的主体是“教师”,教师是主动的,具有绝对的“权威”,学生是被动的,教师具有控制学生的行为的权利。该模式对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很高,而且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也要有很强的判断和观察力。
“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的最大优点是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里接受到大量的知识,学生为达到教师的教学目标而遵守纪律,服从性较好。该模式的缺点是不利于学生的创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发展和培养。“满堂灌”、“高分低能”是该模式的必然结果。
教学模式的第二、第三类是以“学生的学为主”,“教师作为辅导”的特征点模式,典型的如“探究式”、“自学--辅导式”。这类模式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活动把“学生的学”摆在重要的位置。
这类模式的典型的教学操作程序是:教师布置学习任务或者提出问题,组织学生查阅资料、相互讨论、收集学生遇到的问题、解决问题(试验验证或教师讲解)、得出结论、评价。该模式的主体是“学生”,学生要主动积极的解决问题,教师是辅导、引导地位,教师与学生之间是民主的关系。该模式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业务水平要求也很高。
这类模式的最大优点是:学生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为了完成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必然要去主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自学能力得到提高。学生单个个体的力量是微小的,通常以小组形式讨论问题,因此团结协作的精神得到培养。该模式的缺点是:教学的时间较长,学生如果不配合老师的要求,可能一无所获,在大班进行的难度较大,一般需小班化教学。
2.教学模式的结构
教学模式的结构之一是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学模式决定了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对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教学评价等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教学模式的结构之二是操作程序,它体现了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各个步骤应该完成什么任务等等。
教学模式的结构之三是实现条件,其重要的要素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环境、教学时间等
教学模式的结构之四是教学评价,它反映了达到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评价方法和标准。
3.任务型教学模式及其教学结构
以“探究式”、“自学--辅导式”为代表的第二、三类教学模式因为其教学结构的要素中操作程序是以教师设计教学任务为关键点,因此将这一类的教学模式称为“任务型教学模式”。
第二、三类教学模式,改变了教师的绝对地位,强化了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地位。其教学结构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操作程序、实现条件、教学评价等要素,这些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其中教学操作程序以教师布置学习任务或者提出问题为关键,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对教学结构的其它要素产生重大的影响。
首先,布置的学习任务是为完成教学目标服务的,学习任务围绕教学目标而设定,这就需要教师依据教学目标而设计教学任务。
其次,设计的教学任务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实现的,如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条件是否允许、教学时间是否充足、教学内容是否可行等等。
第三,设计的教学任务要有利于教学检验,即通过教学评价来检验教学任务是否完成。
4.任务型教学模式的教学结构设计重点
任务型教学模式的教学结构的设计也就是教学结构诸要素的设计。教学目标是依据教学计划和大纲制定好了的,实现条件带有客观性,如教学条件、教学时间是客观的。教学评价是对达到教学目标的检验,好的教学评价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上述几类教学模式的最大区别点在教学操作程序的不同,因此任务型教学模式的教学结构的设计重点也就在教学操作程序上。
任务型教学模式的教学操作程序的主要内容是:教师布置学习任务或者提出问题、组织学生查阅资料、相互讨论、收集学生遇到的问题、解决问题(试验验证或教师讲解)、得出结论、评价。
学习任务须设计:学习任务作为教学操作程序的重要要素之一,地位最为重要,学习任务的制订者为教师,学习任务须反映教学目标的内容,完成了学习任务,教学目标也就达到,因此学习任务制订的好坏反映了教师的水平,学习任务需要设计,学习任务要考虑教学条件,如教学的硬件设备,教学的师资力量,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学时间等等因素。
组织学生查阅资料、相互讨论:这个环节的主体是学生,它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民主、自主的气氛寓于这个环节,它避免了教师的满堂灌。这个环节要求教学条件的硬件要充分保障,如教学资料、互联网等。
解决问题:上个环节学生提出的诸多问题在这个环节中要解决,教师或通过讲解,或通过实验验证来回答学生的疑惑,师生相互的交流、相互的沟通,融洽的关系寓于这个环节,课堂的气氛才可能是民主的。
得出结论、评价: 教师方面要总结本次学习任务设计得是否合理,对照教学目标,检查本次学习任务是否完成,还存在哪些不足和没有解决的问题,学习任务若设计得不合理,要找出原因,作好改进。学生方面应对照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检查自己是否完成,若完成得好,要总结归纳成功的原因,与同学分享。若完成得不好,也要找出原因,与老师、同学讨论,及时改进,尽快提高。
二、《汽车拆装》课教学结构的设计
《汽车拆装》是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课,内容涉及汽车的结构、组成、工作原理等。这门课程包含了发动机构造、汽车底盘构造的所有内容,涉及面宽,内容繁多。因此在2008年至2012年间我院汽车工程系在试点班开设了《汽车拆装》这门课,它融合了《发动机构造及检修》、《底盘构造及检修》的结构、组成、工作原理等内容。
《汽车拆装》课程按照任务型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就要按照任务型教学模式的规律和特点来实施教学,学生“学什么”、“怎么学”、“效果怎样”放在首位,学生“学什么”由教师设计,“怎么学”要遵循任务型教学模式的规律来进行。因此《汽车拆装》课程的教学结构设计重点是操作程序的设计。
《汽车拆装》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拆装汽车的发动机、底盘等总成和部件,完成发动机、底盘等总成、部件的结构、原理、组成的学习任务,从而为后续课程如发动机大修,发动机、底盘等的故障诊断做准备,为学生进入专门化学习和毕业实习做基础准备。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经过讨论制订,一般不宜改动,教师的教学活动将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遵循任务型教学模式的教学操作程序的内涵,《汽车拆装》按照教师布置学习任务(提出问题)、组织学生查阅资料、相互讨论、收集学生遇到的问题、解决问题(试验验证或教师讲解)、得出结论、评价的程序来进行。
1.设计学习任务:
以《汽车拆装》发动机部分的学习任务的总体设计为例,并且按照学生对发动机由外及里的认识规律做出设计,具体设计情况如下:
1)观察一辆轿车,清理该轿车燃油供给和空气供给的路线,并绘制燃油供给路线和空气供给路线简图。描述该供给路线上所涉及的总成、传感器、部件的名称、结构、工作原理。
2)观察一台发动机,清理该发动机冷却水的流动路线,绘制该轿车冷却水流动路线的简图。描述该冷却水流经的总成、部件的名称、结构、工作原理。
3)解体发动机盖,拆下配气机构的零件,清理配气机构的动力传递路线,描述气门被打开和关闭的动力传递路线。描述该动力传递路线所经过的零件、部件的名称、结构、工作原理。
4)解体发动机活塞-连杆、曲轴-飞轮部分,拆卸曲柄连杆机构的零件,清理活塞、连杆、曲轴、飞轮的动力传递路线,描述机体组、活塞-连杆组、曲轴-飞轮组相关零件的名称、结构、工作原理。
5)解体整台发动机,清理油的流动路线,绘制油流动路线简图。描述油流动路线上所经历的零件、部件的名称、结构、工作原理。
6)观察一台汽油发动机,清理该发动机的火花塞获得电能的电路路线图。描述在电路路线中涉及的所有元件的名称、结构、工作原理。
7)观察一辆轿车发动机,描述该发动机是如何被起动的,绘制发动机起动的电路图,描述电路图中所涉及的所有元件、零件、部件的名称、结构、工作原理。
从总体任务设计上来看,学生绘制七张图,但内容却包含了发动机的庞大内容。任务言简意赅,学生学习目的明确,思路清晰。
在实施任务型教学模式当中“教师的讲”也是必不可少的,即任务型教学模式并不排斥其它模式的使用,在以上这些任务布置之前,要对相关的知识做讲解和分析,教师的“讲”在需要的时候还是要进行的,只是“讲”不再是从一而终的单一模式,期间学生依据老师布置的“任务”自我学习,主动学习,相互讨论是主流。
2.组织学生查阅资料,相互讨论
1)资料的准备:纸质资料、网络资料等都可以作为资料进行准备和交流,发放给学生的教材只能是资料之一,鼓励学生到图书馆,网络上去查阅资料,《汽车拆装》这门课教师还自己编写了学习材料,这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料。
2)学习场地的准备:《汽车拆装》这门课的学习特点是既要学习理论知识,又要动手操作,因此学习场地的布置主要指实践场地的布置,包括车辆、发动机台架、工具等的准备。另外学生的分组也很重要,要考虑学生的基础条件,动手能力,将他们搭配均匀,男女生也要均匀分配,不要集中在一个组里。
3)安全教育:每次训练前提醒学生安全第一,学生动手操作时尽量穿工作服,在起动车和举升汽车时要注意安全。
4)根据布置的任务组织学生查阅资料,相互讨论,适合动手获取知识的要动手操作,理论上有共同疑惑的,教师要集中讲解。
3.组织交流、讨论
不同的学习小组有不同的发动机的机型、排量,结构也有所差异,各自有各自的特点,组织学生对不同的发动机机型进行学习、交流,按照学习任务的要求各小组要做出总结,得出结论。
4.评价
适合《汽车拆装》这门课程的评价方法有理论测试和实践操作测试,两种测试在阶段学习结束时进行,可以起到促进学生平时学习的作用,加强对学生的过程考核。
三、《汽车拆装》课教学结构的优化设计
1.学习任务总体设计的优化:
以上的“学习任务”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一些问题,如“绘制燃油供给和空气供给的路线”这一学习任务是课程一开始就提出,作为学生是初学者,在还不熟悉发动机的基本结构及相关理论的前提下就要完成这一学习任务,难度是相当大的。
其次,课程的重点不突出,“曲柄连杆机构”作为发动机的核心和心脏是学习的重点,其它机构和系统都是围绕“曲柄连杆机构”而设定的,它是发动机的总的动力源,其它机构和系统可以说都是为完成“曲柄连杆机构”的功能而服务的,因此这一重点应该突出,摆在首位。
《汽车拆装》发动机部分学习任务总体设计优化如下:
一核心:曲柄连杆机构----清理动力传递路线
一辅助:配气机构----清理动力传递路线
四介质:
1)水:冷却系------清理水循环路线
2)汽(混合气):燃油供给系----清理空气的流动路线、燃油的流动路线
3)油:系-----清理机油的循环路线
4)电:点火系、起动系-----绘制电路图、清理电流的流动路线
优化后的学习任务为:
1)解体发动机,拆下发动机盖,取出活塞-连杆、曲轴-飞轮。清理活塞、连杆、曲轴、飞轮的动力传递路线,描述机体组、活塞-连杆组、曲轴-飞轮组相关零件的名称、结构、工作原理。
2)解体发动机盖,拆下配气机构的零件,清理配气机构的动力传递路线,描述气门被打开和关闭的动力传递路线。描述该动力传递路线所经过的零件、部件的名称、结构、工作原理。
3)观察一台发动机,清理该发动机冷却水的流动路线,绘制该轿车冷却水流动路线的简图。描述该冷却水流经的总成、部件的名称、结构、工作原理。
4)观察一辆轿车,清理该轿车燃油供给和空气供给的路线,并绘制燃油供给路线和空气供给路线简图。描述该供给路线上所涉及的总成、传感器、部件的名称、结构、工作原理。
5)解体整台发动机,清理油的流动路线,绘制油流动路线简图。描述油流动路线上所经历的零件、部件的名称、结构、工作原理。
6)观察一台汽油发动机,清理该发动机的火花塞获得电能的电路路线图。描述在电路路线中涉及的所有元件的名称、结构、工作原理。
7)观察一辆轿车发动机,描述该发动机是如何被起动的,绘制发动机起动的电路图,描述电路图中所涉及的所有元件、零件、部件的名称、结构、工作原理。
2.教学评价的优化
教学评价优化的原则是注重过程评价,细化过程评价的内容。
1)单元理论测试一对一:传统的理论测试有助于学生的及时复习,发现问题,但缺点是不利于消除学生作弊,批改试卷耗时长。因此教师和学生的一对一口答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在一对一的口答中,教师可以对理论知识,实践知识进行灵活的提问,且可以不重复,根据学生的回答,给出相应的等级。
2)单元实训测试一对一:学生对一台发动机,在规定的时间内依次进行拆装,内容是不重复的。这有利于检查学生平时是否认真动手,认真动脑。
3)设立多个奖项:为了提高平时作业的质量, 鼓励学生认真完成作业,设立了“最佳书写奖”,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动手操作,设立了“最佳动手奖”,为了鼓励学生勤奋学习,设立了“全勤奖”,为了活跃课堂气氛,鼓励学生讨论和回答问题,设立“最佳口才奖”。
加强学生平时的过程考核,极大的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平时成绩的比例,有效避免学生期末“一纸定终身”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2006.
[2]李朝晖,杨新桦.汽车新技术[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100
[3]颜伏伍.汽车发动机原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40
[4]汤定国.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