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五年级信息技术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2-02-26 11:10:38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五年级信息技术总结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五年级信息技术总结

篇(1)

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进行整合,与以往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有实质的区别,计算机辅助教学是通过教师演示“课件”,学生观察“课件”中所呈现的内容,教学方式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信息技术就不再只是课堂辅助教学的工具,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的教学观念与教育方式。

一、信息技术与科学课教学整合,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科学教材中的许多内容涉及到一些原理、规律性的东西,例如:地球的公转和自转,风的形成过程、日食和月食、岩石的形成过程等,是我们无法直接看不见的,凭借传统教学模式,老师口述或图片展示,没有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不仅枯燥乏味,还很难讲清楚。信息技术融合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信息资源,通过这些资源,给学生多重感官刺激和直观教学,如果将信息技术引入到这一课的课堂教学中,运用课件或在互联网搜集到可用信息,可以将漫长的气候变化随时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可以将罕见的日食现象即时地再现,也可以将人的眼睛难以观察到的岩石的形成过程,通过视频或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使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认识和掌握其规律:

二、信息技术与科学课教学整合,使教学内容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现行的小学科学课教材,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有些内容在编排上与学生生活实际脱;有些内容适合农村学校,有些内容适合城市孩子,有些实验的实施难度较大,不合实际。比如: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油菜花开了》、第二课《各种各样的花》、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秋冬季的生物》、第五课《动物的栖息地》、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三课《做一个生态瓶》等课,这些知识受时间和空间条件的限制,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太远,许多现象是学生短时间内无法亲身考察或经历的,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了消极影响;但是通过信息技术,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信息资源不受时空的限制,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全方位的信息,即使无法亲身感受,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途径得到了解和掌握,比如《秋科季的生物》一课,由于要求学生对秋天和冬天的动植物进行观察,时间跨度较大,而且学生生活中见到的动植物的种类太单一,如果教学只在课堂上进行,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内容也不够丰富,所以我要求学生课下坚持对生物进行观察,在网上随时记录下自己的观察结果,对疑惑不解的地方学生可以在自己的网页上记录下问题,教师可以通过网络随时了解学生的实验情况,对学生的问题及时予以解答,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意见,通过这种方式,更好的体现新课标倡导的让学生“亲身经历”的新理念:

三、信息技术与科学课教学整合,有利于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小学科学教材的编写考虑了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程度,而无法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无法做到因材施教。21世纪人类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社会的特点是个性化、多样化、关心人、尊重人,一切为了人成为信息社会的主旋律,在课堂教学中,一切教学活动也应该围绕学生展开。比如:在讲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三课《岩石的组成》一课时,课上是教师通过对教学目标和对教材进行分析、细化、处理,以课件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在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观察岩石标本掌握岩石的名称、形状、颜色、硬度等信息,通过网络搜集每种岩石的产地、形成的条件和形成的过程等资料,并在网站讨论区里记录下岩石的这些信息,然后教师要求学生整理所有收集到的这些信息,形成总结性报告,一节课时间虽然很短,但是同学们收集到的资料各不相同,学到的知识也更多了,在整节课中运用网络环境的互动性,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有了很好的互动,通过网络教学,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发挥,提高了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使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加以扩展和延伸。如在讲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材料进步的历程》时,我让学生通过网络搜集一种你感兴趣的材料,总结材料进步的历程,形成书面报告,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找到了大量资料,有的学生对纳米材料感兴趣,有的学生对超导体感兴趣,还有的学生对防弹材料很感兴趣,专门找了防弹材料的发展过程。通过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的整合,在学习过程中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四、信息技术与科学课教学整合,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水平

篇(2)

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不断发展,计算机和网络在工厂、学校、银行、家庭等的广泛应用和普及,正深刻改变着我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

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进行整合,与以往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有实质的区别,计算机辅助教学是通过教师演示“课件”,学生观察“课件”中所呈现的内容,教学方式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信息技术就不再只是课堂辅助教学的工具,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的教学观念与教育方式。

一、信息技术与科学课教学整合。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科学教材中的许多内容涉及到一些原理、规律性的东西,例如:地球的公转和自转,风的形成过程、日食和月食、岩石的形成过程等,是我们无法直接看不见的,凭借传统教学模式,老师口述或图片展示,没有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不仅枯燥乏味,还很难讲清楚。信息技术融合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信息资源,通过这些资源,给学生多重感官刺激和直观教学,如果将信息技术引入到这一课的课堂教学中,运用课件或在互联网搜集到可用信息,可以将漫长的气候变化随时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可以将罕见的日食现象即时地再现,也可以将人的眼睛难以观察到的岩石的形成过程,通过视频或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使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认识和掌握其规律:

二、信息技术与科学课教学整合.使教学内容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现行的小学科学课教材,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有些内容在编排上与学生生活实际脱;有些内容适合农村学校,有些内容适合城市孩子,有些实验的实施难度较大.不合实际。比如: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油菜花开了》、第二课《各种各样的花》、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秋冬季的生物》、第五课《动物的栖息地》、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三三课《做一个生态瓶》等课,这些知识受时间和空间条件的限制,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太远,许多现象是学生短时间内无法亲身考察或经历的,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了消极影响;但是通过信息技术,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信息资源不受时空的限制,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全方位的信息,即使无法亲身感受,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途径得到了解和掌握,比如《秋科季的生物》一课,由于要求学生对秋天和冬天的动植物进行观察,时间跨度较大,而且学生生活中见到的动植物的种类太单一,如果教学只在课堂上进行,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内容也不够丰富,所以我要求学生课下坚持对生物进行观察.在网上随时记录下自己的观察结果,对疑惑不解的地方学生可以在自己的网页上记录下问题,教师可以通过网络随时了解学生的实验情况.对学生的问题及时予以解答,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意见.通过这种方式,更好的体现新课标倡导的让学生“亲身经历”的新理念:

三、信息技术与科学课教学整合,有利于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小学科学教材的编写考虑了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程度,而无法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无法做到因材施教。21世纪人类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社会的特点是个性化、多样化、关心人、尊重人,一切为了人成为信息社会的主旋律,在课堂教学中.一切教学活动也应该围绕学生展开。比如:在讲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三课《岩石的组成》一课时,课上是教师通过对教学目标和对教材进行分析、细化、处理,以课件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在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观察岩石标本掌握岩石的名称、形状、颜色、硬度等信息,通过网络搜集每种岩石的产地、形成的条件和形成的过程等资料.并在网站讨论区里记录下岩石的这些信息.然后教师要求学生整理所有收集到的这些信息,形成总结性报告,一节课时间虽然很短,但是同学们收集到的资料各不相同,学到的知识也更多了,在整节课中运用网络环境的互动性,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有了很好的互动,通过网络教学,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发挥,提高了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使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加以扩展和延伸。如在讲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材料进步的历程》时,我让学生通过网络搜集一种你感兴趣的材料,总结材料进步的历程,形成书面报告,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找到了大量资料,有的学生对纳米材料感兴趣,有的学生对超导体感兴趣,还有的学生对防弹材料很感兴趣,专门找了防弹材料的发展过程。通过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的整合,在学习过程中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四、信息技术与科学课教学整合,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水平

篇(3)

五年级本期学的是ppt,大部分学生能够根据要求制作幻灯片。其中五年五班相对较差,学生接受力较慢,差生较多,尤其是男生是差生的主要成员。

六年级本期上半部分时间,学习效果较好。自从本校进行了初中招生考试和外国语学校招生后,学生一下子散了,各自找到了去向,哪还有心思学习“副科”了。这导致课堂纪律混乱,课堂效率低下,老师的精力主要用于维护课堂纪律。更有甚者,还有打架的,六年级的男生,一个个身材高大,加上一股像蛮牛一样的倔强劲,真让人头疼。为完成抽测复习,我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学生不记单词,就那几个简单的logo指令都记不住,还能编程吗?

二、教学措施:

1、调整三年级教材内容:为了便于更好地学习和练习,开学初,就把编排在教材后面的打字学习调整到学期初学习,跟上期的键盘练习结合起来,有利于新旧知识的衔接和拓展。在学习画画期间,每节课前五分钟让学生练习打字,促使学生提高打字速度。

2、充分发挥组长的作用:在平时的学习中,每节课的操作练习,都由组长检查签字,并且组长要负责本组的差生,督导他们完成练习,督导他们认真听课。在复习期间,由组长协调,安排本组优生一对一地帮助差生。在组长的协助下,大大减少了老师的劳动强度,提高了课堂效率。

3、适时调整上课内容和进度:五年级学习的ppt,对于一些动画设置和课件制作,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整,对于较难的课件,就把难度降低。

4、以听写的方式帮助学生记英文指令:六年级学习的是logo,其中记住英文指令对于一些差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于是,就从开学初坚持训练学生记英文指令。每一节课,前三—五分钟,让学生打开word,由老师念英文或中文,学生写出英文指令,并在logo中录入老师念出的程序。

5、本次出去培训的收获:由于学校没有机器人,六年级后半部分的内容一直未学。我们可以用模拟仿真机器人软件,来完成后面机器人的教学内容。希望能够取消六年级的抽测,多从能力上更多地去培养六年级的学生。况且六年级学生面临小升初,由于时间上的差异,六年级学生对接受抽测丝毫不重视,我们何不让他们去学习他们感兴趣的知识呢?这为学生上初中后,参加机器人大赛做准备。

“如何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是我目前正在思考的问题。通常,这部分学生,每门学科都差,拼音没学好,影响文字录入,美术没学好,影响画画,数学没学好,影响到logo的学习……语、数老师只面临一个班的差生,而我们却要面临全校的差生。信息技术课应该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在知识不断增长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要求也在逐步升级。经常听到“龙老师,他家有电脑,玩电脑很得行,怎么会是差生呢?”似乎家里有电脑的学生,就不应该成为信息技术课的差生,什么逻辑呀?

总之,我们在教学中要面对的问题还很多,“路漫漫兮其修远,吾将上下求索。”

 

篇(4)

体育与健康课程明确提出了“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的基本理念,体育与健康课程强调通过有效的体育教学,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丰富学生的运动情感和体验,重视培养学生刻苦锻炼的精神,加强对学生体育价值观和责任感的教育,提高学生的体育认知水平。

体育与健康课程高度重视学生的发展需要,从课程设计到学习评价,始终要把学生的身心发展放在中心地位。课程要在充分发挥教师教学过程中主导作用的同时,还要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帮助学生学会体育学习和锻炼。因此,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要根据学习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运动基础等方面进行选择与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整合,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转变为学习的方式,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

二、信息技术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整合,有利于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很大的积极性,从而产生某种肯定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进所有学生比、学、赶、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把一些抽象的知识具体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增强感染力,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骤增,思维异常活跃,难点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一个探索性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各个侧面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如在小学五年级50米全程跑的教学中,在课的开始,播放2008年北京奥运会博尔特百米夺冠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学习的情境,再让学生进行讨论,教师总结,进入本课的学习。以往我们会一上来就进行技术动作的讲解,按部就班的练习,耐心细致的动作纠正,这样学生的学习欲望会受到压抑,学习的效果必然会降低。这节课进入主题以后,教师边播放课件边进行讲解,这样,学生对50米全程跑的技术动作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初步建立了运动表象,即达成了目标,又有了学习的欲望。

三、信息技术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整合,有利于运动技能的形成,提高课堂效率

运动技能的形成是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并有其建立、形成、巩固和发展的阶段性变化和生理规律。只是每一阶段的长短随动作的复杂程度而不同。一般说来,可划分为相互联系的三个阶段或称三个过程。

1.泛化过程

学习任何一个动作的初期,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以及自己的运动实践,都只能获得一种感性认识,而对运动技能的内在规律并不完全理解。如在教学五年级50米全程跑,教师应该抓住动作的主要环节和学生掌握动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教学,不应过多强调动作细节,而应以正确的示范和简练的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动作。这里我们可以借助一个多媒体课件:50米全程跑的技术动画、动作分解图片、技术要领图片等。这样,可以更加直观形象地将完整的技术动作展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

2.分化过程

不管怎样的教与学,体育课就是不能脱离以"身体为主"为主要手段的轨道。我们在学生建立初步的运动表象以后,热身以后,进行50米全程跑的练习,通过教师示范,分组练习,教师随机指导纠正错误动作,学生交流总结,教师讲评的环节,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在不断的练习过程中,初学者,对该走动技能的内在规律有了初步的理解,一些不协调和多余的动作也逐渐消除。在此过程中,教师应特别注意错误动作的纠正,让学生体会动作的细节,促进分化抑制进一步发展,使动作更趋准确。

篇(5)

一、小学科学课的现状

小学科学课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丰富多彩、生动有趣是科学探究的特点,但有的章节却没有要求在科学课堂上做实验的内容,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小节中“了解中国稀有植物、动物的分布”,对于这部分内容如果只靠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告诉学生这些知识,可能学生过会就忘了,而且听得很枯燥、很累。特别是教材上出示的“珙桐”树,我们这个地方的孩子见都没有见过,而我自己也没有见过。面对这样的教育环境和学生的生活环境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下,对我们的教学和教师也就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们课前搜集好这些“稀有植物、动物”的相关资料,如:找到它们的图片、跟它们相关的视频、中国地图等,利用信息技术将找到的资料做成课件,这样的课堂,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会更大,而且更容易达到教育学生爱护、保护国家稀有植物和稀有动物的目的。

二、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课堂的地位和作用

1.将信息技术引进小学科学课堂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始于感知。他们的学习过程,是通过自身的眼、耳、鼻、身等感官把自然事物的信息传递到大脑,经过分析、综合从而获得知识的过程。而采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正好符合这一认知特点,有些信息可以通过像电影、电视这样的媒体模式间接地感受到,能更有效地使学生领悟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解决思维过程中的瓶颈,启发学生更积极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探索。

2.将信息技术引入小学科学课堂,为科学课新型教学方式提供了全新的环境

以科学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科学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光影声电,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弥补常规探究仪器的不足,辅助或模拟实验探究活动,模拟一些重要的,抽象的或是在目前探究环境下难以完成的活动,提高科学探究的效果,能够培养学生自主模拟实验、观察实验,并归纳、总结、抽象成所需知识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并促使他们建立科学的世界观,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发展提高。

三、利用信息技术上好小学科学课的实践尝试

1.利用课件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和探究欲望

如果我们教师把要探索的问题以故事、谜语、游戏、科技资料等制作成课件,将文、图、声、像等多种教学信息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激发想象,开拓思路,引发创造性的火花。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蜗牛》一课时,我让学生猜谜语:“名字叫做牛,不会拉犁走, 别说它的力气小,能够背起屋子走。”引出课题,又将生引入对蜗牛的想象和探究;在探究《蚂蚁》一课时,我们先播放课前搜集到的蚂蚁王国的视频片断,蚂蚁怎样搬运食物,蚂蚁打架,蚂蚁如何传递信息、蚂蚁的家园环境等等都清楚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清晰的图像使学生对蚂蚁的特征、生活环境、运动方式等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学生的求知欲空前高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不断的创新。

2.利用课件演示辅助教学 ,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这种情况要求教师在上课前根据教学目标、学科特点及学生情况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针对教材中通过教师生硬的解说难以达成教学目标,难以突破教学重难点处,需要借助信息技术的多媒体功能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这种方法,比较适宜教学时间比较紧张的教学内容,教师的主导作用强,可控性大,课堂上不容易失去控制,在日常的教学中利用最为广泛。

例如:五年级《昼夜交替》这一课所学内容皆为比较抽象的天文知识,对小学生来讲具有很大难度。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在导入新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a三维动画影片(主要是利用三维动画模拟太阳、地球、之间的关系:例如地球的公转、自转知识、昼夜交替过程等天文知识),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立体空间的概念。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影片及示意图片结合各个具体问题,对学生进行介绍。在学生进行模拟实验时,同时播放音乐,让课堂气氛轻松活跃,从而避免了枯燥无味的说教。最后利用一段影片对本课的知识进行完整的回顾,再次加深学生对昼夜交替过程的理解。采用直观形象的动画及影片,向学生展示天体的奥秘,解决了本课的重点及难点。

再如:教学四年级下册《雨的形成》一课,如果采用多媒体课件以及动画,用于显示水蒸气的变化过程,了解水三态之间循环往复的变化,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既调整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篇(6)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数字化校园”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表现出了巨大的优势,信息技术为音乐学习创造了新的境界,音乐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和已势在必行。小学音乐欣赏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将改变以往音乐欣赏教学目标单一、内容陈旧、教学方单调、教学评价不全面、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等等的弊端,让学生在音乐欣赏课中感受到信息技术创设的真实情境,针对问题,学生通过操作计算机浏览音乐欣赏专题网站,搜集相关的音响、文字、图片等方面的资料,进行处理,获得全面、立体的审美体验,了解相关文化,提升审美素养,同时也会提高学生搜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在快乐中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创造”。

二、课题实验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近年来,认知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在社会文化环境下,借助人际间的协作活动,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取的,认为“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而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使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条件日臻成熟。

二是探究合作学习策略,所谓探究合作学习,就是根据学科教学内容确定问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究、实验、搜集和处理信息,与小组同伴合作交流信息,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三、课题实验研究目标

1、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以及学生在学习中的探究合作能力。

通过课题研究,让学生利用音乐欣赏专题网站自学了解与音乐作品有关的时代背景以及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作者生平等,然后在教师引导下聆听和感受音乐,使他们感受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的运动中的美和丰富情感,体验心灵的感动。同时,让学生依托网络资源,充分发挥自身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拓展音乐作品的内涵和外延,满足其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从而真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

通过课题研究,让学生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操作应用技能,培养学生信息获取、分析和加工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网络公德,从而真正培育学生的信息素养。

3、拓展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适应新课程教学的能力。

通过课题研究,促使教师学习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拓展教师的知识结构,掌握运用软件制作音乐欣赏专题网站的方法。从而真正成为新课改的实施者、推动者和创造者。

4、探索音乐欣赏教学与信息技术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

学科整合是新课改中一个全新的理念,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可以借鉴。我们试图通过课题研究,探索出音乐欣赏教学与信息技术学科整合的可操作的教学模式,为推进音乐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全面整合、促使音乐新课改向纵深发展作出一定的理论贡献

四、课题实验研究的内容、对象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是: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摸式,建立音乐欣赏专题网站,学生在计算机教室中,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网上自学、小组协作探究、会话讨论等一系列学生参与活动,建构起学生自己的音乐欣赏知识体系,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密切联系,为终身学习和享受音乐奠定基础。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我校小学五年级一班的学生,以五年级三班为对比班。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能够比较熟练的操作计算机、上网。

五、课题实验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2005年2月至7月)

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课题组成员包括:一名教导处副主任、专业音乐教师三人、专业计算机教师二人,课题组成员要进行相关资料查阅、整理,要学习相关的资料、文章、制定可行性研究方案;学习并制作出冀版小学音乐第九册十册各单元音乐欣赏的专题网站,网站内容包括乐曲不同版本的音响资料、与乐曲相关的图片资料、文字资料,作曲家的图片、背景文字资料等。

2、实验研究初级阶段(2005年9月至2006年1月)。

这一阶段为初级探索阶段,在计算机教室中,利用音乐欣赏专题网站进行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实验,对这种欣赏教学的模式进行设计,根据实验过程出现的问题对实验方案、音乐欣赏专题网站进行修改。

3、实验的深入阶段(2006.2——2006.8)

定期开展实验研究的研讨活动,如观摩课、研讨课,定期进行形成性的检测和阶段性的小结,并在实验的基础上整理典型的课例,教案、总结经验。

4、总结思考阶段(2006.9——2007.1)

六、研究成效

1.通过研究,提高了小学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质量,全面提高了学生的音乐感受和鉴赏能力,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协作能力得到加强,这主要表现在:

(1)通过在计算机教室中,利用音乐欣赏专题网站进行音乐欣赏活动,学生不仅能欣赏到不同版本的同一音乐作品,而且还能通过动画、图像、文字等信息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有效提高了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受鉴赏能力,拓展了学生对相关文化的了解,

(2)在计算机教室中,利用音乐欣赏专题网站进行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对音乐欣赏专题网站上的问题进行探究、讨论,得出结论,使学生的自主探究性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得到充足发展。

(3)学生学会了“数字化”的学习,音乐欣赏专题网站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让学生在这个平台上,根据确定的主题自主进行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分析、归纳、概括,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信息获取及处理的能力。让学生知道在网络上怎样有效地获取所需的信息,这比让学生掌握多少知识都重要

2.通过研究,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这主要表现在:

(1)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教师既是指导者,也是参与者,他们和学生一道操作,一起讨论,一起攻克电脑操作难关,其中积累了不少经验,有效提高了自身的信息技术水平和信息素养。

(2)通过课题研究,教师理解、掌握了进行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理念和方法。从而真正成为新课改的实施者、推动者和创造者。

3.我们依托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课题研究,经过反复的实践、总结、反思、修改,探索出音乐欣赏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的教学模式: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网上探究——协作交流——知识(能力)建构——拓展延伸。

七、结论

我们进行的小学音乐欣赏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课题探究,探索的是在建构学习主义理论指导下,运用探究合作的学习策略,让学生在计算机教室中利用“音乐欣赏专题网站”进行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新的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模式,通过实践研究我们认为:这种新的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模式比传统的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模式先进,课题研究达到了我们的预期目的,课题研究也锻炼了我们的教师队伍,同时课题研究的开展也加深了我们对小学音乐学科与信息技术学科整合的认识,解决了一些小学音乐学科与信息技术学科整合中的技术性和理论性问题。

八、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

在我们这次课题研究中中,我们研究的是利用音乐欣赏专题网站进行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实验,只是小学音乐欣赏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的一个方面,小学音乐欣赏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还应包括很多内容,例如:如何在小学音乐欣赏课堂教学中利用互联网进行教学?如何让学生利用互联网上的浩瀚的音乐资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在现代音乐学习新境界中逐步完善自己的人格品质,实现个性全面和谐健康发展等等,这都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篇(7)

一、思想方面

我在思想上严以律己,热爱党的教育事业。与老师团结合作,能够正确处理好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特别尊敬老教师,把他们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一学期来,我还积极参加各类政治业务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水平和业务水平。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服从学校的各项工作安排。

二、教学方面

我是学校的信息技术专职教师,这学年担任了学校一、三、四年级共12个班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我始终要求自己做到:做好教学工作计划,课前精心准备、课堂认真教学、课后细细反思,并结合学校信息技术教学设施的实际情况,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教学,本期重点对一年级学生进行了计算机画图、三年级指法练习及文字录入内容的教学等,所教学生绝大多数都能利用计算机画图软件独立画出一幅完整的图,能在规定时间内录入一定数量的文字,同时注重了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的信息技术处理能力。在本学年中,我校开展了平阳县小首届教学节暨平阳县小教育共同体“轻负高质”品质课堂团队赛课活动,我担任我们学校22支团队里其中一支信息技术组的组长, 我们组由我校四位信息技术老师及共同体麻步一小周飞仙,南雁镇小董文杰两位组成一个小团队。我带领我们团队教师一起讨论、一起探究我们组研究点应该确定什么,才能让我们信息技术课更轻负担,更高质量。通过为期一个月时间进行四维磨课。我们组提出了这样的研究点:“任务设计”对“轻负高质”品质课堂的教学影响。通过上网搜索资料,确定主题到定课题最后到备课,通过四维磨课我们组推出由周飞仙老师执教五年级下册《让幻灯片变得更美》。通过我们组全体组员团结合作,还有专家的指导,最后我们取得不错的成绩,获得四星级奖项及优秀教学设计奖。

四.成绩方面

教学是我们教师工作中心,而如何提高教学水平提高教育质量是我们教师应该优先考虑的问题。一年来我重抓常规让教学保质保量,如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辅导。不断反思,这一年在教育科研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县教育教学论文评比中荣获县二等奖。另外,在参加县第二届骨干教师评比中荣获县骨干教师称号。平阳县第十二届教师多媒体课件评比中荣获二等奖和三等奖。

四、本人今后的努力方向:

篇(8)

一、在机房环境中促进习惯养成

信息技术学科和其他学科的学习环境不同,一般在微机房上课,一个小学的微机房基本配有45台学生电脑和1台教师机。特殊的机房环境,形成了一些特殊的制度要求,我们对每个班级的学生不厌其烦地强调机房学习行为准则。每个班级一周一节课,而一个机房一周几乎要容纳十几个班级轮流上课。根据人们接受新知的遗忘曲线规律,学生的习惯养成很难;根据机房的流动授课点状态,机房的日常维护更难。

基于此,我将“机房公约环”与“学生评价链”引进课堂,促进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和社会公德。

(一)机房公约环

机房公约是各班制定的机房学习准则。“机房公约环”则是经提炼与融合形成的、每个班都统一认同的机房总公约。“机房公约环”主要是为了促进各班学生对机房大环境的维护,为了方便记录与反馈,内容不多、操作简单。

“机房公约环”由老师与学生共同监督,共同完成班级行为记载。例如班上多少学生穿鞋套上课、是否听到上课铃声立刻安静排队站好、是否带零食进入机房、上课纪律是否良好、是否保持机房卫生……记载结果计入当周流动红旗班级的考评。

(二)学生评价链

“学生评价链”是用来约束几个学生使用同一台电脑学习的行为。

机房的电脑为公共学习电脑,学生往往难以有主人翁意识去爱护它,如乱敲击键盘、乱扔鼠标、随意更换电脑桌面、安装软件、修改网络IP等现象层出不穷。

因此,我开展电脑认养活动,固定学生的座位,然后将所有在同一台电脑上学习的学生名单罗列出来,按上课顺序制定出评价册,下一位学生上课前必须如实地对上一位学生使用电脑的行为做出客观公正的记载与评价。如果不记录,电脑出现任何问题由这位同学负责,如此一来形成学生相互评价链。月末总结,结果反馈至各班的班级群,由班主任和家长参与督促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机房公约环”和“学生评价链”一方面是为了教师能够更高效地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另一方面在班班相扣、生生相连中,对学生形成制约,促进了良好习惯的养成。

二、在情境教学中强化德育素养

对于信息技术这类理科课程来说,课堂很容易沦为机械化的操作技能学习。在以往的信息技术课堂中,我们也讲究情境教学,但更多时候是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或吸引学生注意力,其实稍作整合,创设和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情境,既能达到激发兴趣的目的,还能促进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

(一)自制提示牌促进习惯养成

情境导入让教学源于生活,服务德育养成,而自制提示牌让学生兴趣盎然。

例如在爱护校园花草和上下楼梯靠右行的养成教育中,我将信息技术四年级上册《word中自选图形和艺术字的学习》一课的内容与其进行融合。

首先,我带学生游览校园,让大家观看楼里“靠右行”的标志和花坛“爱护花草”的提示牌,让他们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接着,我呈现由于大家不爱护而损坏的提示牌,让学生们说一说应该怎么办?学生们都积极出谋划策。

最后,我让学生们利用word制作新的温馨提示牌,再与他们一起挑选好的作品,打印出来贴到展示墙上。由于这些作品出自学生之手,自然会引起他们的注意,也使他们更加自觉遵守提示牌的要求。

(二)分享汇报课提升道德素养

汇报课既可以训练学生交流与合作、表达与倾听的能力,还可以在丰富多彩的内容中,开展德育。能否将学生汇报融入到信息技术教学中呢?我翻阅教材,将之放在了五年级的教学中。

五年级的信息技术课以学习ppt制作为主,ppt最大的功能便是交流汇报。五年级学生比六年级学生课业负担稍轻,比四年级学生稍显成熟,无论是电脑的运用能力还是学生的口头表达,都是最合适的,于是“汇报5+3”小课堂应运而生。

我将各班学生分为8组,人数5-6人不等,每次课上,由一个小组就1个小主题展开5分钟ppt汇报,其他小组成员分享3分钟收获,记录员填写记录单,老师整理成集。

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汇报是《节约用水小妙招》。同学们没有像以往那样高谈阔论,号召大家节约用水,而是展示了自家的水表图片。组内同学对比家中的水费单,请费用较少的同学谈谈家里的节水小妙招。

同学们都表示回去后看看方法是否有效,并希望探索出更有效的节水妙招分享给大家。

比起假大空的道德绑架,这种走进实际、融入生活的汇报,更能实现素养教育的良性循环。每次汇报展示的ppt由组内学生共同完成,几次汇报后,我发现学生在ppt制作的图文混排、色彩搭配上有了大大的进步。信息技术课堂促进道德养成的同时,也促进了高效课堂的生成。

(三)完成实践课帮助学生成长

实践课是信息技术课堂中的主要课型,学生要努力根据老师的教学与平时的积累,完成一些基本的关于计算机的操作,并提交自己的作业。我们不能只让操作停留在表面,而要让学生利用这样的操作,解决他们生活中的问题――这些问题是有助于学生成长成人的,这就是德育渗透。

例如,我在windows画图教学中融入感恩、分享、交通安全教育等。画图程序是三年级学生学习的内容,此时正是道德养成的最好时机。

其实无论画出什么图形,学生都是兴致勃勃的,所以此类操作课若仅仅只是停留在表层,让学生画出图形,就太显单薄了。我们可以让学生画一画自己的父母,再介绍一下自己的画,引导学生学会感恩;也可以让他们画一画自己的朋友或同学,并介绍一下,引导他们理解友谊、珍惜友谊;还可以让他们画一画交通标识,引导学生认识标识、文明出行、遵守交通规则。

在实践课中,学生不仅自己动手完成了学习任务,而且还自豪地展示了自己的作品,阐述了自己的作品理念。在这种情况下开展德育的效果最好,学生会认真思考,印象也会更加深刻。

德育素养外显于生活中,体现在行动里。信息技术教材中的德育切入点比比皆是,关键是教师要以德育为已任,善于发现并创造性地利用这些育人因素,有目的、有计划地寓德育于教学之中,达到教学与育人的双重功效。如果每位教师都能结合生活,在课堂中增设德育环节,我们的课堂德育方式就会丰富多样。

三、在家校合作中锻造道德品质

良好的环境对习惯养成非常重要,与学生关系最密切的两大环境是校园和家庭。所有良好的道德品行,学生在学校既会说出也能做到,可进入家庭中,若是家长们不重视德育,学生就很难像在学校一样注重品德修养。这要求我们要将德育渗透从课堂延伸至课外,尽力在家庭中锻造学生的品质,坚定学生的信念。

每个月我会定出一个好行为养成的主},让一个年级的家长和学生共同完成广播稿的编排,向校广播站投稿,被选中的稿件会在当月的校园广播中播出,我们会特邀一些家长到校进行国旗下讲话,分享与学生共同设计广播稿的点滴。

有一位家长曾说,由于那次与孩子一起做了《看灯走路》的广播稿,再也不好意思在孩子面前闯红灯了。孩子通过网上查阅资料,认识到电脑也是很好的学习伙伴,通过电脑学习的多了,玩游戏的就少了。

篇(9)

大家好!我是来自南安市柳城小学的教师陈小萍。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申请电子邮箱》。

一、说教材分析:

《申请电子邮箱》是福建教育出版社福建省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五年级下册第12课的内容,教学对象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什么是计算机网络和因特网,能够浏览网页。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信息传输交流的主要方式,并培养学生有效利用网络免费资源与他人进行远距离友好交流的兴趣和意识,教育学生要负责任地利用信息技术传递信息,体验友好交流的愉悦,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学会申请免费电子邮箱,为下一节课学习《编写电子邮件》作铺垫。

二、说学生学情:

五年级学生有特定的心理特征:他们对理论性强的知识点不易理解,对具体的操作兴趣浓厚,求知欲强,所以,我将大部分时间交给了学生。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部分学生可能已经拥有了电子邮箱,甚至已经有过收发电子邮件的经验。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而基础较差的学生,可能连注册资料的填写都有一定的困难。因此,要考虑适当的小组讨论、协作学习,使这部分学生也能完成任务。

三、说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的分析理解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利用网络免费资源获取免费电子邮箱。

能力目标:通过自我探索、协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团体协作能力。

情感目标:教育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与他人交流。

本节课主要围绕申请免费电子邮箱展开教学,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利用网络免费资源获取免费电子邮箱。但是,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学生在填写注册资料时往往会出现许多问题,导致申请不成功,所以,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定为注册资料的填写。

四、说教法学法:

为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我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主要采用“直观演示法”、“任务驱动法”和“小组谈论法”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地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而开展教学。

1.直观演示法:

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独立完成一项任务有一定的难度,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直观演示法组织教学,可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启发性,使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操作技能。当然,直观教学不仅仅是教师演示,也可以让有经验的学生进行演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任务驱动法:

根据学科特点,我用“任务驱动法”将教学内容设置成一个个具体的教学任务贯穿本课,在任务驱动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学会去发现、去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学生将一个个任务击破的同时,也就掌握了本课的学习内容,体验成功的快乐。

3.小组谈论法: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部分学生可能已经拥有电子邮箱,甚至已经有过收发电子邮件的经验。因此,将学生分组,让学生在与同伴的交流谈论中,重新看待问题,这样能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也能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由此产生的效果必然事半功倍。任务的完成就标志着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同时学生也能体验到完成任务后的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五、说教学过程:

为实现本课目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将本课教学过程设置为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首先告诉学生,老师要参加2010年南安市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说课比赛,文件要求用发送电子邮件的方式报名。接下来提问:为什么要用发送电子邮件的方式报名?让学生讨论,从而总结出电子邮件的特点是:传递速度快、范围广、收费低、环保等。揭示课题:既然它有这么多优点,大家想不想拥有一个电子邮箱呢?老师今天就送给大家每人一个,不过要自己去把它拿回来,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申请电子邮箱》。(板书课题)

[教学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比较突出电子邮件的特点,从而引入本课课题。]

第二环节:小组讨论,激发兴趣。

小组讨论:哪里可以申请到免费电子邮箱?

[教学设计意图:通过完成任务,使学生知道哪里可以申请免费电子邮箱(如126、雅虎、新浪等)。]

第三环节:教师演示,学生观看。

教师演示申请电子邮箱的过程,边演示边讲解。

[教学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的学习,着重让学生掌握申请电子邮箱的步骤及注册资料填写的注意事项,并进行网络安全教育。]

第四环节:小组合作,分享经验。

首先,我让学生分组合作申请电子邮箱。对于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再通过大屏幕展示给全体学生,请会的同学上台演示,分享自己的经验。

[教学设计意图: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避免了学生过分地依赖老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了敢于尝试、不怕困难、积极思考、与人合作的学习精神。]

第五环节:观看展示,巩固新知。

首先我将自己在“yeah.net”申请的电子邮箱地址展示在大屏幕上,让学生观察老师的邮箱地址,同时告诉学生,@前面的是用户名,@后面的是邮件服务器,许多大型网站都提供免费的电子邮件服务,在不同的网站上申请的电子邮箱,@后面的服务器也不一样,让学生认识邮箱地址的格式。

[教学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的学习,让学生牢记自己的邮箱名,同时能够对邮箱地址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第六环节:自主探索,拓展知识。

拥有了电子邮箱,就可以通过网络与远距离的朋友进行通信、交流。那如何收看其他人给自己发送的电子邮件呢?请学生看书自主探索,如何阅读电子邮件?

[教学设计意图:通过自主探索,使学生能正确地进入电子邮箱,并完成电子邮件的阅读。]

第七环节: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为了更快更全面地了解大家的学习情况,要求学生回家后每人发一封电子邮件给老师。

[教学设计意图: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有一个较好的总结,能与同学或老师分享其劳动成果。]

篇(10)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5)13/15-0063-02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在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新课标下,更要注重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在信息技术课程学习中,学生参与学习的意愿、参与的人数、参与时间的长短和参与的效果对课堂教学有着深刻的影响。在如何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度的问题上,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几方面的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境,点燃参与热情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适宜的教学情境可以引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极大兴趣,并将这个学习意愿保持到后续的学习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采用生活中孩子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动漫故事、虚拟游戏或是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来创设情境。比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生活在信息中》一课时,利用学生喜爱的名侦探柯南创设情境: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位朋友,大家认识他吗?今天我们学习柯南高超的分析能力来帮警察侦破一起案件。一位同学在学校门口捡到这个包并交给了附近的警察,警察打开后发现包里面有这么几样东西,请同学们帮助警察叔叔分析一下这个包最有可能是谁的,好吗?通过引领学生分析包中的物品,从而认识到身边的信息无处不在。

二、任务分层,扫除参与障碍

任务驱动是信息技术常用的教学模式,但在采用任务驱动进行教学时,会因为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之间的差异使学生产生畏难或完成任务后无事可做等现象,从而影响学生参与任务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充分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意愿,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效果。

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一般情况下,可将操作任务分解初步学会、基本掌握和灵活运用三个层次。教师在设计“学习任务”时,应该从学生利用观察比较和知识迁移即可完成的简单任务入手,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感受成功的喜悦,为后续的任务作好知识技能的铺垫。再逐步提高任务的要求和难度,使学生从初步学会达到熟练操作和灵活运用的要求。例如:教学五年级下册第4课《我型我秀》时,设计“观察比较PPT和Word软件界面的异同”、“尝试使用文本框和艺术字工具在PPT中输入内容”和“利用PPT创建自我介绍的演示文稿并利用已学的知识进行美化”就包含了不同层次学习水平的要求。

根据学生的兴趣、接受知识的能力和信息技术基础等各方面将学习者划分为三个不同层次。基础较好的学习者为A 组,基础一般的学习者为B组,基础较差的学习者为C组。对不同组别的学生按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提出不同的目标。A组的学生要求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能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开展相关知识的探究。B组的学生要求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熟练运用。C组的学生只要求基本了解信息技术相关的知识,会简单的操作,形成一定的学习兴趣。在具体教学时尽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并做到“以生为本”,正视学生差异,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使学习任务的学习做到螺旋上升,由易到难。

三、小组合作,确保参与广度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能合理地进行小组分工合作,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以最佳状态投入到学习中来。笔者在教学中采用按学习能力高低搭配,将A、B、C组的学生划分为具有共同学习目标的“利益共同体”,利用小组竞赛机制,激发学生为捍卫集体荣誉而学习的强烈动机。按出示学习任务――小组开展合作探究――组长汇报学习成果――举行组间互评的模式展开活动,促使学生人人参与,主动参与,让小组成员在互相交流、共同讨论、互教互学中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在教学三年级上册《计算器帮你忙》一课时,教师根据学习小组出示学习任务。

(1)各组根据2008年北京奥运会奖牌榜计算奖牌总数排名前十的国家。

(2)各组讨论后进行分工,比一比哪组同学最先完成任务。

因为,有了激烈的组间竞赛,每一个组员都意识到自己是本组获胜的关键,参与的意识非常强烈。最后教师视完成任务的情况表彰优秀的小组,并让组长介绍获胜的秘诀,总结经验方法,从而使每一位成员都在不同程度上获得进步。

篇(11)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数字化校园”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表现出了巨大的优势,信息技术为音乐学习创造了新的境界,音乐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和已势在必行。小学音乐欣赏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将改变以往音乐欣赏教学目标单一、内容陈旧、教学方单调、教学评价不全面、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等等的弊端,让学生在音乐欣赏课中感受到信息技术创设的真实情境,针对问题,学生通过操作计算机浏览音乐欣赏专题网站,搜集相关的音响、文字、图片等方面的资料,进行处理,获得全面、立体的审美体验,了解相关文化,提升审美素养,同时也会提高学生搜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在快乐中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创造”。

二、课题实验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近年来,认知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在社会文化环境下,借助人际间的协作活动,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取的,认为“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而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使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条件日臻成熟。

二是探究合作学习策略,所谓探究合作学习,就是根据学科教学内容确定问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究、实验、搜集和处理信息,与小组同伴合作交流信息,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三、课题实验研究目标

1、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以及学生在学习中的探究合作能力。

通过课题研究,让学生利用音乐欣赏专题网站自学了解与音乐作品有关的时代背景以及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作者生平等,然后在教师引导下聆听和感受音乐,使他们感受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的运动中的美和丰富情感,体验心灵的感动。同时,让学生依托网络资源,充分发挥自身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拓展音乐作品的内涵和外延,满足其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从而真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

通过课题研究,让学生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操作应用技能,培养学生信息获取、分析和加工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网络公德,从而真正培育学生的信息素养。

3、拓展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适应新课程教学的能力。

通过课题研究,促使教师学习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拓展教师的知识结构,掌握运用软件制作音乐欣赏专题网站的方法。从而真正成为新课改的实施者、推动者和创造者。

4、探索音乐欣赏教学与信息技术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

学科整合是新课改中一个全新的理念,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可以借鉴。我们试图通过课题研究,探索出音乐欣赏教学与信息技术学科整合的可操作的教学模式,为推进音乐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全面整合、促使音乐新课改向纵深发展作出一定的理论贡献

四、课题实验研究的内容、对象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是: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摸式,建立音乐欣赏专题网站,学生在计算机教室中,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网上自学、小组协作探究、会话讨论等一系列学生参与活动,建构起学生自己的音乐欣赏知识体系,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密切联系,为终身学习和享受音乐奠定基础。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我校小学五年级一班的学生,以五年级三班为对比班。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能够比较熟练的操作计算机、上网。

五、研究成效

1.通过研究,提高了小学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质量,全面提高了学生的音乐感受和鉴赏能力,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协作能力得到加强,这主要表现在:

(1)通过在计算机教室中,利用音乐欣赏专题网站进行音乐欣赏活动,学生不仅能欣赏到不同版本的同一音乐作品,而且还能通过动画、图像、文字等信息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有效提高了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受鉴赏能力,拓展了学生对相关文化的了解,

(2)在计算机教室中,利用音乐欣赏专题网站进行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对音乐欣赏专题网站上的问题进行探究、讨论,得出结论,使学生的自主探究性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得到充足发展。

(3)学生学会了“数字化”的学习,音乐欣赏专题网站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让学生在这个平台上,根据确定的主题自主进行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分析、归纳、概括,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信息获取及处理的能力。让学生知道在网络上怎样有效地获取所需的信息,这比让学生掌握多少知识都重要

2.通过研究,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这主要表现在:

(1)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教师既是指导者,也是参与者,他们和学生一道操作,一起讨论,一起攻克电脑操作难关,其中积累了不少经验,有效提高了自身的信息技术水平和信息素养。

(2)通过课题研究,教师理解、掌握了进行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理念和方法。从而真正成为新课改的实施者、推动者和创造者。

3.我们依托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课题研究,经过反复的实践、总结、反思、修改,探索出音乐欣赏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的教学模式: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网上探究――协作交流――知识(能力)建构――拓展延伸。

六、结论

我们进行的小学音乐欣赏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课题探究,探索的是在建构学习主义理论指导下,运用探究合作的学习策略,让学生在计算机教室中利用“音乐欣赏专题网站”进行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新的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模式,通过实践研究我们认为:这种新的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模式比传统的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模式先进,课题研究达到了我们的预期目的,课题研究也锻炼了我们的教师队伍,同时课题研究的开展也加深了我们对小学音乐学科与信息技术学科整合的认识,解决了一些小学音乐学科与信息技术学科整合中的技术性和理论性问题。

七、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

在我们这次课题研究中中,我们研究的是利用音乐欣赏专题网站进行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实验,只是小学音乐欣赏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的一个方面,小学音乐欣赏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还应包括很多内容,例如:如何在小学音乐欣赏课堂教学中利用互联网进行教学?如何让学生利用互联网上的浩瀚的音乐资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在现代音乐学习新境界中逐步完善自己的人格品质,实现个性全面和谐健康发展等等,这都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