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描写春天的古诗词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古诗词的写作年代在其特定的社会环境、人文环境,作者又有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我们的思想与古人存在一定的距离。这就要求我们了解作者、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为古诗词的学习打下基础。如李白的《独坐敬亭山》,如果不了解这首诗的历史背景,就会认为是中写了自己和敬亭山相对视,觉得作者很无聊。其实,这是李白游安徽宣州时所作。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十年,居无定所,是他尝尽人间疾苦,深感壮志难酬,怀才不遇。了解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意思。
2 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感受意境
在古诗词中,有许多是描写童年生活的,对于小孩子来说,虽然时代不同了,但童年的快乐是一样的。如《小儿垂钓》诗人通过诗句写出了垂钓小儿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先说说去钓鱼事发生了那些有趣的事,再结合说的内容了解课文,学生学起来就非常容易。
在古诗词中,有许多借景抒情的好诗。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走进自然,真切感受诗词中所描写的景色。如《春日》诗人通过描写踏春时所见,赞美了万紫千红的春天的景色。在教学时,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在春天里。你看见了什么?请把它画下来。在新课之前,跟同学交流有关春天的图片,学生理解课文起来就会事半功倍。
3 发挥想象,探索古诗词的哲理美
古诗词的语言具有很大的跳跃性。教学时,要通过想象把其中的空白加以连缀,从而获得全诗的完整形象。如《寻隐者不遇》,诗中“问童子”问的是什么?诗中留下空白,但可以从“言师采药去”的回答想象出问的是“你的师傅去哪儿了?”这样想想诗就完整了。在很多古诗词中,运用了大量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比喻和拟人都需要学生发挥想象,了解比拟事物和被比拟事物在形象上的联系。而夸张则需要想象出通过夸张所表达的情感。如《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让学生想象出瀑布从高处飞落下来的宏观气势,体会诗人的赞叹之情。
4 反复诵读,悟出诗情
一、拓展、积累“同主题”作品
以教学《送元二使安西》为例,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古人分别时要折柳相送,这是当时一种很流行的民间习俗。上课伊始,便引入《赠汪伦》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生边诵读边找到两首诗的共同点,即都是送别诗,从而使学生较快地进入到“送别”的氛围中。而后以“折柳赠别”的典故,引出系列杨柳送别的诗句: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王之涣的《送别》:“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像这样拓展“杨柳依依离别愁绪”同主题的诗句,将三维目标有机地整合为一体。这样整合,同中求异,奠定了古诗的情感基调;异中求同,索解出古诗一致的精神本质,为后文的学习作了良好的铺垫。
二、拓展、理解“同文言现象”
诗歌阅读的第一部,便是正确理解词义。掌握文言实词是阅读浅易古诗词必备的知识和能力,缺少它,就谈不上阅读古诗词、欣赏古诗词。换句话说,掌握相当数量的实词,是提高古诗词阅读能力的基A。
教学《乡村四月》中,在理解“白满川”的“川”时,引入学生熟知的词语“川流不息”和李白的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通过比对,学生明白了“一词多义”这一文言现象。
再如,教学《四时田园杂兴》时,“村庄儿女各当家”一句中的“儿女”是典型的古今异义,便可拓展相应的诗句:“儿童急走追黄蝶”和“停车坐爱枫林晚”,其中的“走”和“坐”也是古今异义,由此加深了学生对这一文言现象的印象,并顺势渗透了读懂古诗文的方法。
三、拓展、感悟“同意象”作品
古诗词语言的精炼、含蓄,意境的悠长、深远,给我们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如果古诗词教学中没有想象,就没有情境,也就没有了品位和创意。而意象是古诗词的细胞,在古诗词学习中具有核心意义,它不是普通、客观的物象,而是浸透了诗人的思想感情、生命体验、认识阅历的特殊的物象,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
以《渔歌子》为例,作者运用“写意山水画”的方式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动静结合、色彩艳丽的画卷。教学时着重在还原和拓展意象中,让学生读懂词中景,更读懂词中情。
1.走入意境,寻找意象
古人说得好“一切情语皆景语”,诗词的意境是诗人情感的化身,情感融化在意象中,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教学时应根据古诗文本,去唤起或开掘学生心中隐藏着的文字文本或经验文本,在交流碰撞、相互作用中加深对诗中意象的理解。
在理解“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一句时,先让学生圈出诗句中的景物,而后让学生在倾听乐曲的同时想象会看到怎样的画面,有哪些色彩,这时学生很快发现了白鹭、金鳜、红桃、青山,于是一幅色彩艳丽的画卷展现在学生面前。
2.丰富想象,还原意象
通过寻找意象,学生找到了诗句中的景物:白鹭、金鳜、红桃、青山,这些恰恰都是春天里的,于是让学生回忆描写春天的诗句。有的说“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有的说“黄莺鸣翠柳,紫燕剪春风”;还有的说“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在想象、吟诵诗句的基础上,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词中美好的意境。教师又让学生透过诗句,说说看到了哪些景物?师生合作找到了许多描写春天的意象,比如:翠柳、黄莺、紫燕等,在语言的互动转化中还原了意象。
3.情辞勃发,拓展意象
在学生找到了许多描写春天的意象后,要求学生填入意象,创作诗词:
小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会感到晦涩难懂,这是很正常的,对于小学生的文化水平,确实很难理解古诗词中的韵味,然而老师并不会因此而忽略教授学生古诗词的重要性,中国传统文化被诗人浓缩成几字几词,意味深长,耐人回味。小学课本中的所有古诗词是经过严格筛选出来的精品中的精品。也是教育工作者根据小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诗词中的启发性筛选出来的。每篇古诗词中短短的几行字,寥寥数语,却蕴涵着丰富的哲理和醇厚的美韵。而这其中的哲理与美韵是让学生受益终生的知识积淀。
一、背诵古诗词的重要性
培根道:“读史书使人明智,读诗书使人灵秀。”学习古诗词不仅能使人灵秀,提高人的文化气质,更重要的是使人脱离庸俗和低级趣味,在生活中更加文明和高雅。例如:学生在学习明代郑燮《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诗时,可以学到竹子坚韧的品质,诗人爱竹、欣赏竹、崇拜竹、赞美竹,不仅是因为竹的万般风情给人以艺术的美感,而是因为竹的自然天情和独特品格给了诗人哲理的启迪和人格的力量!同样,诗人描述竹的品质就是让人学,从而提高人们的修养。学习古诗词还能造就和改变一个人的性格,能陶冶一个人的情操,能使人的志向、情操得到陶冶和升华,提高自身文化修养。例如:老师在课堂上教授的李绅《悯农》(其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悯农》(其二):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这些诗中蕴含的意义就是教导人们要爱惜粮食,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一首好诗就是一位良师益友。学习古诗词犹如在花的世界中徜徉,染其色、闻其香、尝其味,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净化自己的灵魂、开阔自己的视野,求得身体和精神上的健康。
当然熟读古诗词不仅能提高人们的文学素养,对提高写作能力也是大有帮助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可见,现阶段学生需要绝对地背诵,因为诗词中的美感总有一天随着学生知识文化的提高,生活经验的增加,自然而然会明白。
二、如何教导学生背诵古诗词
化整为零法,老师在要求学生背诵之前,可以先把古诗按照古诗的形式特点,将其划分成若干部分,这样学生记忆起来更加快速和深刻。例如: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老师可以把它分为两部分,前面是描写风景的,后面是情感,对友人的祝福,从而指导学生背诵。
联想记忆法,比如对于古诗中的名句背诵,先不要求背诵,而是让学生在课下理解的基础上自己独自进行分类归纳整理。而教师可通过设置出几个话题,供学生进行记忆整理。例如:描写春天的诗词有“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渭城朝雨徘岢荆客舍青青柳色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等。描写友情的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等。
把握修辞手法。古诗文中常出现对偶、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很有韵律感,背诵起来很朗朗上口。例如:比喻的有“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拟人的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等这些方法都有利于学生背诵。
三、如何将背诵的古诗词加以运用
古诗词中优美的语言,很多可以用于我们的人际交流,当我们思恋家乡时,可以脱口而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来表达当时内心的忧愁。当我们在春节来临前可以吟诵出:“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尤眨总把新桃换旧符。”表达我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当我们夏日去杭州西湖赏荷时,我们可以感叹:“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赞美西湖的美景。当寒冷的冬天悄然而去,春天来临我们可以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来表达我们对春天生命勃发的喜悦之情。其次,学习古诗词也学生以后的写作打下了基础,为写作积累知识经验,修辞手法,精简文字,表达情感等。把诗词中这些优美已经用到作文中能增加文章韵味。
四、总结
语文教师在教导学生古诗词背诵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对于让学生理解每首诗词的韵味才是最重要的,只有感受到韵味,才有兴趣背诵、记忆。教师尝试“诵读”“感悟”“体味”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发掘古诗词魅力,在鉴赏中领悟作品中蕴含的真善美。当然,教师不能操之过急,享受古诗词的精神盛宴,是需要通过大量的积累。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2A-
0102-01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小学生感受传统文化、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逐渐突显其内在的教学价值和审美意义,课堂教学也呈现出了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其中对古诗词审美内涵的感悟成为了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古诗词作品往往是对语言文字、思想情感、审美意蕴的高度融合,因此,引导小学生对这些内容的领悟与学习,成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笔者结合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创新与多样化设置,使学生领悟古诗词中的文字美、意象美、情感美,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养。
一、精心设置朗读环节,引导学生感悟古诗词的文字美
文字美是古诗词的一个重要内涵特征,古诗词凝练的文字、抑扬顿挫的节奏值得学生感悟与领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古诗词中具有美感的句子画出来,通过美文朗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感悟古诗词的文字美。如在苏教版语文第八册古诗《小儿垂钓》的教学过程中,笔者首先引导学生对全诗进行整体朗读,使学生初步感知文字的韵律与节奏,融入到诗词营造的情境氛围中去。而后,笔者引导学生在吟诵的过程中轻轻地闭上眼睛,去感悟诗词的意境。笔者深情描述道:“一个富有朝气的孩童在河边垂钓,饱含稚嫩与童真。这个孩童为了不让鱼儿受到惊吓,连忙摆手婉拒过路人的问路。”在这一过程中,笔者充分把握意境构造与解读的语气、节奏与氛围,引导学生感受孩童的稚气、天性与童真,最后引领学生根据此前的诗词解读与意境构建,再一次感受与体会诗词的文字之美。
二、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情境中感悟古诗词的意象美
纵观古诗词的内在构成,意象和情境是古诗词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往往将诗人的思想情感也蕴含其中。在小学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小学生由于自身的理解力和感悟能力有一定的欠缺,难以深入地理解和认知古诗词的内在意象,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在脑海中构建古诗词营造的情景,使之能够充分感受和领悟诗词的意象之美。如在苏教版语文第六册课文《咏柳》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将诗词描写的情景呈现在学生面前,使之充分感悟与领会诗词之美。首先,教师在授课之前向学生展示春天万物萌发、生机勃勃的图片,同时播放春天柳树的视频资料,让学生在心中初步构筑柳树的意象。其次,以春天生机勃发的图片作为背景,引导学生齐声朗诵《咏柳》全文,使学生逐步感悟春柳纷飞的意境。紧接着,教师逐词逐句对课文全篇进行解读和讲述,渲染、描绘和增强诗词意象的形象性、生动之感。最后,为了加深学生对全诗的理解和认知,教师鼓励学生通过绘画的形式,将自己心目中的诗歌意象和情境表现出来,并且通过对诗词的写作与记忆,完成整体教学目标。
三、营造愉悦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深入感悟古诗词的情感美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2―0122―01
古诗词作为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和精华,对形成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至关重要。下面就谈谈我在教学中的点滴感悟。
一、激情引趣,感受意境
1. 介绍背景,导入激趣。“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就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住。”用情趣教学法导入古诗,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成就学生思维的灵动和创造的张力,达到“课亦始,趣亦生”的境界。如,在学习《春晓》一诗导入新课时,我这样导入: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孟浩然早年隐居鹿门山,后入长安谋求官职,考进士不中,回到故乡。这首诗是孟浩然隐居在鹿门山时所作,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联想,描绘了一幅春天早晨绚丽的图景,抒发了诗人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这样学生不但知道了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而且还急于想诵读这首诗,领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2. 媒体辅助,创设情境。儿童的情感具有情境性、激动性、易受感染性,我们可以通过视频、图片和录音等多媒体辅助手段再现古诗词的意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如,在教学《咏柳》一诗时,我将初春季节刚吐新叶的高大垂柳以及温和的春风组成的画面展现在学生眼前,并配上音乐进行朗诵。学生目睹了初春垂柳在二月春风的吹拂下像剪刀一样的新叶,一下子就进入了诗的意境,极大地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学生目睹画面,朗诵几遍不但把这首诗很快背诵下来了,而且还很快地理解了诗意。
3. 展开想象,吟诗作画。有诗必有画。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大都绘声绘色,情景交融,展现一幅幅栩栩如生、形象逼真的美好景色。古诗中诗人往往将所描写的外物与内心情感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独特的美丽意境。在教学中我会指导学生想象诗中的情节、场面,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古诗词情景,让他们把这个情景用笔画出来,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和意境。
这种读诗作画的方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且还让学生领会了诗情画意,发展了形象思维,又促进了学生对古诗的喜爱之情。如,在扩展学习《寻隐者不遇》这首诗时,对于诗中的“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如果仅仅通过语言来学习古诗,学生对古诗画面美的理解就会是笼统的、糊涂的。我抓住“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画结合起来教学,通过作画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指导学生想象其中的情节、场面。这样古诗在学生的画中灵动起来,学中有趣,趣中有美,美中有物,妙趣横生。
二、吟咏赏读,乐趣无穷
诗与歌本身就有着密切的联系,从世界范围来看,各个民族都有独特的诗歌形式。在我国,诗歌的发源是民间歌谣,后来转化为诗、歌、乐结合的一种新型艺术形式,后来,文人将这种形式发扬光大,让古诗词艺术歌曲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一、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旋律与音韵美
古诗词有声调和音韵的变化,实现了声情与文情的一致性,无论是口头的吟唱,还是词曲的创作,都遵循这样的原则。古诗词艺术歌曲大多以抒情的艺术形式为主,旋律跌宕起伏,语调也有着明显的变化,表现出色彩和动力性的变化,词曲通过长音和多音的形式清晰的展示出来。例如: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
平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
来如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这首艺术歌曲可以分为两个不同的乐章,此起彼伏,前面采用了平韵,声韵规律不同,那么旋律也会向着发展,第一句的旋律表现出了一种虚无缥缈的氛围,描绘出了歌者的情绪,在第二句中,采用高音进入,将情绪推向了一个,自后大跳后上行,全曲结束,表达出了欲扬又抑的情感。音乐蕴含张力,高音都集中在“mi”上,让全曲可以前后呼应,在“去似朝云无觅处”的吟唱中,需要将“云”这个词拉长,这样不仅与诗词的节奏相符,也让整个曲调更加具有味道,表现出独特的艺术色彩。
二、古诗词艺术歌曲的东方文化美学色彩
将古诗词与音乐结合起来,将我国独有的东方文化艺术表现的淋漓尽致,这种文化与西方文化不同,我国东方文化艺术有着独特的古典美特征。鉴于汉语言独特的艺术特征,我国古诗词的创作遵循着押韵、规范的原则,内容方面神韵兼备、情景交融,让诗词的创作进入了高峰。在音乐的创作上,我国古诗词艺术歌曲采用丝竹管弦替代传统的大型编排乐器,成为了文人骚客抒情达意的重要手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音乐的功能与形式是不同的,诗歌与乐曲艺术的结合表现出我国民族文化的独特品质。
三、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和谐美
西方的艺术歌曲是诞生在其独特的文化背景下的,远离社会大众的生活,是一种高雅的艺术,在我国,虽然皇亲国戚有专门的戏班,但是普通的社会大众依然有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由于社会艺术的普适性,我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并没有贵族精神,反而十分亲民,为我国的古诗词艺术歌曲赋予了一种雅俗共赏的特性。例如孟浩然的《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歌虽然简单,但是却成为了人们耳熟能详的名篇,这首诗歌不是抒情诗,而是采用简单的形式描写出了一幅春天的画卷,简单易懂。以《春晓》为基础,黎英海先生创作出相关的艺术歌曲,歌曲婉转低沉,略带惆怅色彩,将春天的色彩呈现出来,并蕴含着深刻的美学特征。
四、古诗词演唱中的个性美学
关于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多以美声为主,当美声唱法遇到高音时,往往会迸发出新的生机,歌者采用流畅、柔和的方式将乐曲演唱出来,这也是我国独有的一种音响特色。而西洋艺术歌曲的传入也对我国古诗词的演唱带来影响,在这一背景下,诞生了广义艺术歌曲与侠义艺术歌曲两种不同种类的古诗词艺术歌曲,为我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增加了新的元素。古代歌曲的演唱,经过成百上千年无数民间艺人的创作、积淀,形成了蔚为壮观的戏曲、曲艺、民歌体系,这些艺术表演形式中的唱法经过融合、改良,产生了全新的唱法。
五、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意境美
我国古代音乐与诗歌密不可分,诗歌是文学的,同时又是音乐的。从起始的诗、乐、舞一体到“诗为乐心,声为乐体”(刘勰《文心雕龙》)的乐府诗歌,到讲究平仄声律之美的“永明体”诗歌,再到讲究平仄对称、集诗词之大成的唐诗、宋词,中国诗歌的文学语言本身发展出了成熟固定的、具有音乐美感的格律形式。古诗词常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如比喻、烘托、象征等,有时则采用直抒情怀的表现手法并与“比”“兴”手法相结合,描绘出令人神往的诗的境界,使所抒之情淋漓尽致、所言之志精辟深刻。
古诗词中也再现了许多儿童游戏场景,如钓鱼、捕蝶、捉知了、放风筝等。胡令能的诗句“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活灵活现地表现出了小儿垂钓时的情景。杨万里的诗句“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中,盎然春意和孩童奔忙疾走的场面,相映成趣,让人不由心生向往。袁枚的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犹如一部简短电影,传神而有趣地再现了牧童捉知了的情景。高鼎的“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刻画出了孩子们的天真烂漫,也映衬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二、多种方法策略是关键
1.身临其境法
在进行幼儿的古诗词诵读教学时,教师可带领幼儿进行户外活动。比如在诵读关于描写春天的诗词时,将幼儿带到公园,去观察春天,看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观察春天里万物发生的变化。教师在一旁适时地进行诗词内容的讲解、引导,让幼儿更好地感受诗词中蕴含的景物、意蕴。此外,在室内教学时,教师可采取图文并茂的方式,为诗词配上相应的图画来给幼儿进行讲解。利用从网络上获取的资源,将课堂化静为动,通过图画、音乐等多种形式为幼儿营造美好的诗歌意境,达到使他们身临其境的效果。通过实践,取得了很不错的效果,图画和音乐使幼儿的精神更加集中,课堂的趣味性增强。
2.音乐熏陶法
在幼儿的古典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为一些简单的诗词,例如《登鹳雀楼》《鹅》《静夜思》等古诗配上了优美的旋律,带领幼儿将诗句唱出来。这样的方式不但可激起幼儿学习的兴趣,还让他们在音乐中感受到了古典诗词的无穷魅力。除此之外,教师还可引导幼儿对一些短小的诗句自己进行配乐,或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唱出来。这样既培养了他们能力,也使很多幼儿感受到了诗词的乐趣,由原来的厌学变得爱学、好学。
3.课外引导法
对幼儿进行古典诗词教育,不仅局限于课堂与课本,还应当注重课外的引导。例如,很多孩子都有浪费粮食、挑食或是偏食的坏习惯,笔者就在《悯农》的教学过程中,利用这首诗对幼儿进行了节约意识的培养。课堂上,为幼儿播放农民伯伯辛苦劳作的短片,然后让幼儿发言,谈谈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通过这样一堂课,幼儿不仅对诗词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也培养了他们的节约意识。
学生不仅要具有相当的知识文化,而且应该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健全的人格素质。我国的古诗词中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崇高的道德标准和做人的道理准则等,这对学生的精神提升、情感熏陶、习惯养成会产生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如果学生能经常背诵和学习这些优秀文化诗篇,对获得文化和学会做人等方面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未来的人生旅途中受用终身。如学习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要教会学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价值观和生死观,要让学生明白“读书要明理,要学会做人”的道理,同时还要让学生明确懂得报效祖国。阅读古诗词一定要抓住它的精华思想,带有感情地朗读,才能达到荡气回肠的效果。再如杜甫的《望岳》:“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开阔胸襟,以及立志奋勇攀登高峰的精神,要让学生知道“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深刻思想,引导和启发学生只有通过发奋学习,努力接受挑战,不断地超越自己,才能达到新的境界。
二、利用诗词的诗情画意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诗词是诗人感情的倾诉,“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所以说诗词是灵动的,它们充满了诗人的灵性和智慧,所以,让学生阅读诗歌的时候,一定不能把活泼、灵动的诗词变得僵化,否则就会使诗歌失去感染和熏陶的力量。古诗词的教学一定要把握整体,让有限的课堂成为学生拓展无限想象的场所,让诗中的人物、景象、物体在学生的脑海里浮现,展现出一幅幅立体的画面,让学生自觉地走进诗的境界。在诗歌的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与生活中形象的场景相联系。例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为了引导学生领悟杜甫笔下美丽的春天景色,在学生朗读时我配上《春天圆舞曲》这首具有轻快旋律的音乐,让学生在如诗如画的音乐伴奏下进行诵读,同时在朗读过程中插上想象的翅膀,用生动的语言去描绘生机盎然的迷人画面,要求学生对诗中情和景从不同的侧面进行解读,把作者心中美好的春天在笔下展现出来。接着鼓励学生讨论“全诗的景物描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学生很快就回答出:“表达了作者欢快喜悦的心情。”
三、从诗词的内涵中加强学生人文和情感的教育
语文老师一定要以真诚对待学生,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诗歌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出发,与学生一道认真感悟,加以体会,同时鼓励学生与学生之间多多交流。如学习《悯农》这首一诗时,我就结合平时某些学生好攀比、浪费的现象,与诗中描写的劳动人民创造财富的艰辛相比,让学生在心灵上受到震动。接着动员学生向全校发出了倡议书:“节约从我做起!”教育学生“以勤俭节约为荣,以铺张浪费为耻”,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还有通过孟郊的《游子吟》一诗让学生明白母爱的伟大,是母爱撑托起我们成长的蓝天,伴我们走过人生的风风雨雨,我们要学会感恩,以积极的行动去回报母亲,永远敬重我们的母亲。学完这《游子吟》之后,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项“给母亲洗一次脚”的作业,这让学生的心灵受到很大震撼,家长也反映这样的活动非常好。
孔子说过:“不学诗,无以言。”诗歌是一种至纯至美的文学样式,而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有着灿烂而悠久的诗歌文化,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古往今来,古诗词对中华民族的人文素质的培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诗词的教育意义仍不可忽视。我们的语文教育,应将古诗词与教学相结合,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实现育人的目的,这也是一个重要的语文课题。
爱国主义情感维系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民族团结而经久不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浓烈、最为强烈的部分。我国古代诗词中不乏表现爱国主题的名篇佳作,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在教学中应怎样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通过多年的语文教学,笔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在古诗词教学中增强民族自豪感
通过古诗词教学,可以使学生对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杰出的科学成就加深认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学中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描述以及情景的展现让学生凭借自己的感知明白我国的唐诗、宋词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也是中华文化传统教育的一座宝库。还可以从祖国的一山一水,一人一物等逐渐认识到祖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中华民族不可欺侮的实质。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便在这过程中逐渐形成。并赋予思维过程的条理性及深刻性,因此通过语言表达加深内心感受,是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手段。
二、在古诗词教学中树立报国之志
通过古诗词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人民、敬仰古代杰出人物,加强对劳动人民自强不息、不畏、坚决维护国家独立尊严的光荣传统的认识,激励学生从小树立报国之志。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包括了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人民群众是伟大的,在他们身上闪烁着中华优秀文化的光芒。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出千千万万的优秀儿女。热爱劳动人民、敬仰并学习杰出人物是学生应具备的道德品质。唐代李绅在《锄禾》一诗中写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重。杜荀鹤的《山中寡妇》表现了诗人对山中寡妇的深切同情,对残酷剥削的憎恨。再看曹操《观沧海》一诗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则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远大的政治抱负。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则反映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和以身报国的雄心壮志,充满了积极进取的精神,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领略那种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气魄,在憧憬与感慨的同时陶冶自己的情操,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热爱他们的劳动成果的思想感情,学习杰出人物的精神品质。
三、在古诗词教学中激发美丽情愫
通过古诗词教学,使学生对祖国广袤、秀丽的山河加深认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爱祖国首先表现为爱祖国的山山水水,事事物物,甚至一草一木,我认为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1.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诗词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如《敕勒歌》以雄浑的气势,描写了阴山脚下美丽富饶、广阔无垠的草原风貌。《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幅壮丽的瀑布图展现在我们眼前。《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钱塘湖春行》、《江南春》等诗篇以清新、明快的笔调描绘了如诗如画的祖国河山,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深沉感情,而且渗透了诗人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精神。通过教学使学生享受美感、受到熏陶。
2.热爱鸟类等动物的教育。鸟是人类的好朋友,它们是自然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动物的生存,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在古诗中,涉及写鸟的比比皆是。如孟浩然在《春晓》中写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处处鸟语才使春天显得有了气息。杜甫在《绝句》中也写到:“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鹂的鸣唱和白鹭的飞翔,充满了一派生机,从侧面反映出自然环境的美好。此外,骆宾王的《咏鹅》,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等诗也是热爱动物教育的良好教材。
3.热爱花草树木等植物的教育。叶绍翁在《游园不值》中写道: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以出墙来的一枝红杏赞美了满园春色。杨万里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写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以荷花的美衬托西湖的美。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仅描写出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而且表现出自己对小草的深情赞美。贺知章《咏柳》中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两句将柳树柳条描写得非常美。既写出了动人的形态,又写了碧绿逗人的色彩。杜牧的《山行》、《江南春》,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等诗均有相关的描写。这些用来教育学生热爱花草树木等植物,不仅形象生动,具体直观,而且具有很强的教育性。
4.开展本土诗词文化传播与教育。除了古诗词的教育,我们教师也要搜集了本土诗词,对学生进行本土诗词教育,亲近诗词,激起热爱家乡的情愫。如广西北流是中华诗词之乡,本土诗人创作了大批北流风物(人物)诗赋,包括荔枝、龙眼、木菠萝、大容山、勾漏洞、岭垌窑址、铜阳书院、景苏楼、城西公园、箩村、罗政村、中国陶瓷名城等等,要利用好这些文化资源和诗词资源,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诗词教育。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应深入挖掘历代诗词作品中爱国主义主题的名篇佳作中蕴含的爱国主义因素,并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努力做到既传承了文化又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培育爱国爱乡的少年君子。
参考文献
[1] 涂培源《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小学生展开想象》《教育评论》2001年第2期p.68-69.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4-239-01
中国的古诗词培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意义深远,是我国文化遗产的瑰宝。我国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若想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及语言表达水平,同时对学生的修养、素质进行有效的陶冶,就要通过古诗词的阅读方面去体会古诗词的语言魅力,达到各方面提升的效果。这种做法让越来越多的语文教育工作者看到古诗词教育的深远影响。
一、古诗词对小学语文教育的长远意义
1、提升审美观
古诗词具有独特的审美效果,将真理美、意境美和音乐美融合到了一起,陶冶了学生的审美观。小学生对于善恶美丑通常只是直观的去感受,不懂得应用审美进行内在的深度感受,因此对事物的内在得不到好的感受。古诗词往往体现了诗人的个人情感及心境内涵,也表露出诗人的心志。通过对古诗词的学习,使学生对美的理解加深,同时进行审美的感知。如果想使学生的审美意境得以提升,能够正确的了解审美原则,老师就应该通过古诗词的讲解、审评、感受来开发学生的审美理念。
2、古诗词鉴赏是培养人文素质的主要途径
古诗词的授课特色是汲取古老的思维精华同时弘扬中华的民族文化。古诗词不仅体现出了古代人对社会生活、人生真理的深化理解,也体现出了世代劳动者的智慧聪颖。古诗词的学习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还能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理诚信,懂得待人接物的准则,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珍爱友人的情操以及懂得珍惜美好的生活。
二、对小学语文古诗词教育的方法进行探索
1、加强练笔训练
练笔的过程要求学生通过对一首诗词的意思进行充分的掌握,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改编。比如:在学生进行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学习以后,布置学生描写一个简短的故事以本诗的意境为题材;或者在学生学习了《卖炭翁》后,可以布置学生对卖炭翁的命运进行相应的描写。练笔的意义在于通过学生对古诗词的含义进行理解以后,扩充写作的一种训练,达到提升学生想象力、表达能力及思维能力的目的。
2、在实际生活中强化诗词的运用
我在给学生讲授《赠汪伦》这首诗的时候讲到李白用桃花潭水来比拟他与汪伦友情的深厚程度,通过讲解我引导学生去体会李白那时的心境。学生通过学习,将诗里面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学生们跃跃欲试,将友情、亲情进行相应的描述。有一位学生学以致用的写到“李军乘车将欲行,忽闻身后送别声。”还有同学写到“高速公路千万里,不及李静送我情”,等等。在对《忆江南》这首诗的学习过后,学生更是乐于进行改编改写。有位同学写道:“故乡美,风景美如画。寒冬麦苗青悠悠,早起白雾轻飘飘。怎不忆故乡?”还有同学写道:“家乡好,蔬果旧如今。家乡苹果红似火,家乡牛肉美人间。岂不忆家乡?”,等等。为了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学习分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诗词的创新创作进行自己思想的添加来熟练掌握诗词的含义而不是单纯的接收学习内容。
3、合理强化的利用想象力
想要了解诗人所写诗词中所表达的深层情景及内在含义,就要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联想。由此看来,古诗词的教学首先要从审美的角度开始,结合应用自己的想象力。在对诗词的理解学习过程中如果没用适当的使用想象力,那么诗词的美就很难被挖掘出来,其主要原因就是诗词的构想都是源自于想象空间的。比如:贺知章的《咏柳》一诗,诗人通过对柳树的观察想象到碧玉,对柳树条的观察想象到丝绦,对无形的春风的感受想象到有形的剪刀,因此可以得出,诗词的创作离不开想象力,所以学生在对诗词进行理解的同时也要充分的利用想象力,想象力的神奇之处可见一斑。
4、将诗词同现实教育相结合
对学生的情操进行陶冶,让学生体会到古诗词中描写的美,是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模式,想要学生进行模仿填词,学以致用,还需要不断的培养,需要较长的时间。通常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将古诗词的学习贯穿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去。比如,利用每节语文课开始的几分钟让学生进行古诗词的背诵,并评选出当日“最佳背诵者”;每周进行为古诗词配画作的比赛,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进行作画,评选“优秀作画者”;对学生每月的古诗词学习情况告知家长,等等。通常,我也非常关注于系统性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新、旧知识熟练掌握。比如:在学生学习了《村居》一诗之后,引导学生进行背诵所有有关春天的古诗词,举办“春之韵”古诗词朗诵大赛。通过一系列系统的教学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在古诗词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乐趣同时增加成就感,消除学生学习的腻烦心理,多引导学生发现古诗词的美,培养审美感。
总而言之,让小学的古诗词教学具有吸引力及发展前途,让更多的小学生了解并重视祖国的文化传统,喜欢古诗词,那么我们应该利用合理的方式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古诗词教学模式的应用,从而引导学生去深刻体会古诗词的意境及古诗词所表达的美,提升学生的审美感,同时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