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小学教师专业技术工作大全11篇

时间:2022-06-04 09:33:07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小学教师专业技术工作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小学教师专业技术工作

篇(1)

一.用赤诚和奉献铸造师魂

1. 做人真诚,有良好的人格修养。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良好的人格修养应是师魂的核心,而“真”字则是人格修养的基石。因为“善、美”也只有在“真”的基石上才能开出灿烂的花朵。我把“真”字视为我做人的准则。对领导,我说真话,哪怕逆耳;对同事,我讲真情,哪怕曾有隔阂;对学生,我授真知,若自己知识有限,我会虚心向他人请教。

2 .思想纯正,将教育事业视为个人的第二生命。

我生长在一个教育世家,父亲是一个解放初从私塾走出来的能激情吟诵“巍巍乎昆仑”的老先生。父亲为他挚爱的教书生涯奔波了一生,虽然父亲现在去世了,但他教育生命依然在我血液中流淌。我的弟弟是中学一名语文教师,如今我的女儿也走上了讲台。教育不仅是我个人的第二生命,也是我们这个教育世家的第二生命。作为一名党员,我对党忠诚;作为教师,我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我思想纯正,从未参加过任何不良组织,从未干过任何违法乱纪的事。

3.追求卓越,有坚定的教育理想。

我所工作的学校位于鄂赣皖三省交界之处,十分偏僻。我的教育理想是改变农村落后的教育面貌。虽然这一理想的实现充满坎坷,甚至终其一生也许难以实现,但我坚定不移。我愿为此奋斗一生,奉献一生。

二.用勤奋和创新彰显能力。

1.勤奋学习以增长才干。

我是一名英语教师,为了给学生一碗水,我努力让自己拥有知识的河流。我自费订阅了《英语周报》等报刊,购买了李阳疯狂英语磁带,勤写读书笔记。在教学上,我积极参加各种教学研究活动,尝试各种教学改革,力求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且学习成绩有显著提高。在教学教研的同时,我十分注重从理论的高度审视个人的教学实践,研读教育理论,撰写教学论文。

我又是一名校长,从事教育管理工作。角色的转变催逼我要不断学习,尤其是学习教育管理方面的知识。我一方面向书本请教,《中国教育报》等报刊书籍从此摆上了我的案头;我一方面向同行求教,就学校管理中存在的困惑寻求解决之道;我更是注重向教育专家学习,各种校长培训活动我总是积极参加。

2.创新工作以革新面貌。

人事制度改革——激发有限的教育资源

农村初中教师编制紧并且师资良莠不齐,为改变这一现状,我在我任职的学校大胆进行了人事制度改革。全体教师实行竞争上岗,通过竞争然后上岗的教师再由班主任自由组阁,落岗的教师则由乡中心学校安排到小学任教。

管理思想改革——凝聚人心

一些学校是以刚性管理为主,教职工有抵触情绪。我在我任职的学校尝试了人性化的管理模式,教职工关系十分融洽。像制度的制定与修改,一定让教师代表参加讨论,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像考勤工作,较之过去更为宽松;像教职工个人生病及家中婚丧之事,我都会去看望或慰问。

平面整治——创造育人环境

任职几年来,我带领我的团队先后兴建了学生食堂、学生厕所、排球及乒乓球运动场,扩建了连接教学区与生活区的石桥,水塘边栽种了垂柳。为彻底解决垃圾存放问题,我们购买了几十只垃圾桶,并与校外村民协议了垃圾运放一事,垃圾历史难题终于解决,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教育教学——凸显特色

德育工作突出以活动育人,改变过去以堵为主的管理模式;教学工作我强调要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近年,我正在教师中推行“教学练”这一教学模式。

三.用执着和坚守感受辛勤

距离没有让懒惰成为理由。我现在所工作的学校距离我镇上的家有三十里地,我从未因这三十里地而迟过一次到,也从未缺勤过。我在中心学校工作期间,每天早晨七点半一定准时到岗,风雨无阻。担任中学校长之后,我把家搬到了学校,妻子也只得跟我一起从镇上迁下来过清苦的日子。在老人生病及去世的日子里,我让妻子去照料,为不耽误工作我只请假三天。

贫瘠没有让坚守成为虚言。我所工作的学校在物质条件方面不是很好,但我从未有过放弃与逃避的念头,虽然我有过多次能离开的选择,但我没有,因为让这片贫瘠的土地开出灿烂的教育之花是我的执着追求。

四.用心血和汗水书写业绩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我所带的班级学生英语成绩总是名列年级前茅;个人在公开课比赛中屡获佳绩;撰写的论文也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在年度考核中我多次被评为优秀等级,我被评为县“先进教育工作者”。

作为一名校长,我带领全体教职工努力拼搏,让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又上了一个台阶。三年间,考取三个黄高生,近六十个一中生。学校被评为“县文明单位”、“县绿化先进学校”,并破天荒获县中考进步奖。我个人也因成绩突出,先后获得“优秀党员”等荣誉称号。

五.用清贫和无私诠释廉洁

篇(2)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1-0234-01

一、国内高校艺术设计教育课程的设置及存在的问题

(一)国内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招生规模增长速度过快

目前,国内很多大学将艺术设计专业作为学校创收的专业,唯生源是图,没有从本校实际出发,考虑所在地域的特点、文化特色、学校专业优势等方面来发展具有本校艺术培养专业的特色,造成了专业设置上的重复和浪费。而且,盲目的艺术设计教育规模扩张,使得各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难以遵循艺术设计专业自身发展内在的逻辑,导致国内很多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体系结构趋于学科化、同质化。

(二)国内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师资建设严重不足

国内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师资力量不足的现状。很多任课教师学历职称较低,教学经验不足;而非本专业毕业的教师多数为其他艺术专业毕业,任课前经短期进修后上岗的,难以完全胜任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工作。再加上近年来艺术设计专业扩大招生,导致师资力量不足,教师队伍建设不容乐观,科研学术水准参差不齐。

(三)国内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模式滞后

由于国内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多从美术教育派生而来,有的直接从工艺美术专业更名而来。因此过分注重美术绘画技能方面的培养,是一种以美术为基础的设计教育模式。相反,忽视与技术、经济的联系,也不考虑社会经济对设计的影响,沿袭这种教学培养模式使得我国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受到了很大束缚。此外,很多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上课随意性很大,存在因师设课、盲目增减的情况,也严重影响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规范性和严肃性。

(四)国内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艺术素养普遍偏低

当下的艺术类高考可谓火爆至极。但招生火爆的背后有四点原因:第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决定了对设计人才的大量需求;第二,艺术类高考以专业课为主、文化课分数相对较低的录取原则,吸引了大量成绩一般的考生;第三,高校艺术类专业高学费的丰厚利益导致了各高校盲目扩招的局面;第四,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毕业后的灵活就业形式及高就业率促成了当前的艺术类高考热。

二、对我国高等职业院校艺术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构想

(一)艺术设计工作室建立的必要性

艺术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符合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所做出的相关规定,即尊重艺术类小班授课的教学特点。艺术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更是响应了社会对设计教育的需要。中国的国策已由“中国制造”转为 “中国创造 ”。作为 “文化创意产业”中的主力,设计教育的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也符合国家所鼓励、推行的创新教学的要求。

(二)艺术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的特征

艺术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是针对艺术类教学的特点和过程,提倡充分发挥工作室导师的主观能动性,将导师的学术思想,实践经验和优良品质,在教学和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帮助他们确立未来专业计划及个人发展方向。要让学生广泛地接触各类艺术形式,从而寻找适合自己的艺术表达方式,并寻求一切职业实践的机会,使学生通过实践性课程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在毕业后很快的适应社会和企业的要求。

(三)打造艺术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基础

在工作室的教学理念上,我们应该要求学生有自己的创造性和艺术个性,学校和专业更要有自己的特色、专长。因此,在工作室教学模式中,既要注重学生理性思维、重设计功能的研究,又要重视学生素质培养和技能的训练,只有办出专业特色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才能保持工作室教学应有的学术和专业地位。艺术设计教育的特点就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随着科技的发展、材料的日新月异,更要求在设计教学中增加实践环节和各类实习场地、设备的投入,使学生在学习中认识材料、了解设计流程和工艺流程,快速地适应设计公司及企业的要求。因此,加大实习与实践场地的建设,加大实习设备的投入,是办好设计工作室的坚实基础。

篇(3)

二、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发展现状

1.教学课程设置存在一定的缺陷。作为一门具有综合性特点的专业学科体系,艺术设计在教学理论上融合了建筑学、园林学以及艺术学等各方面的学科体系,同时,随着现当今设计理念的不断演进,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所涉及的范围也在不断延伸。这种延伸范围不断放大,使环境艺术专业课程难以与学校的教学体系相匹配,造成高校相关课程很难与时俱进,使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受到一定的阻碍。

2.专业师资力量不够健全。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相比,我国高校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起步还相对较晚,虽然得到了各方专业人才以及政府教育资金的大力支持,但是,在专业师资力量的组建上依然比较薄弱。教师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重要引导者,担负着对教学进行组织、整合的重要作用,而教师师资力量以及专业素质的高低则直接影响整个教育教学的最终质量。目前,我国许多高校有关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往往在教学上担任许多不同课程的教学活动,很难对一门专业课程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从而使得教育教学效果难以得到更好的提升。

3.在教育教学中缺乏实践性。环境艺术设计作为具有艺术性特点的专业课程,在教育教学的过程当中应当赋予极强的自由度,然后,在我国目前高校中有关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模式当中存在着一定的程序化问题以及理论教学相对较难的情况,从而使得整个教学活动难以与具体的实践相结合。对于艺术设计课程的相关教学来说,其本质主要是以美术教学为其重要的教学基础,从而通过与社会以及市场进行联系,来满足社会实践所需要的教育教学活动,需要设置具有实践性的教学活动辅助教学。由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缺少专业性实践教育活动,导致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很难适应社会的需求,难以与市场相融合。

三、构建专业性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基本策略

1.建设完善的工作室课程教学体系。对于高校环境艺术教学来说,合理地构建工作室教学体系不仅包括在学校范围内进行学习活动,而且还包括与企业之间搭建合理的学习活动,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更为全面地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市场需求进行考虑,从而搭建更为合理的课程教学体系。首先,在工作室模式进行课程改革,重点应当以对学生能力培养作为教学的主要方向,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其次,为了进一步健全工作室教学模式,应当不断与社会各企业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从而对教学课程进行相应的优化;最后,在进行教育教学中,要将项目实践融入其中,通过案例分析以及实践过程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意设计水平。

篇(4)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C-0172-02

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培养的是与化工相关的高技能人才,在校内实训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仅仅依靠在校学习所得到的知识和技能是有限的,有些技能和素质必须在企业真实的岗位条件下才能很好地掌握。校企合作实训以就业为导向,通过学校和企业建立长期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各自的设备、资源、人才和环境优势,将学生的技能实训和企业实际生产操作有机结合起来,并为学生就业创造条件。基于此,本文以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为例,分析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

一、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对校企合作实训教学不积极。学校开展校企合作实训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为学生将来就业提供一定的平台,但在大部分的化工企业中都较难实现这一教学过程,有时还面临矛盾的局面。虽然校企合作实训教学能够为企业提供一定的人才培养渠道,同时作为一种廉价甚至是免费的劳动力,为企业的生产提供一定的帮助,但化工企业生产与其他很多行业不同的是其安全保障性,由于学生不是熟练的操作工人,企业在学生上岗前都要对学生培训一段时间,内容包括公司制度、安全制度、注意事项等,然后再由相应岗位上的熟练工人带着学习操作后,才能让学生动手操作生产设备。由于化工多涉及强酸、强碱及腐蚀性原料,因此学生的安全问题往往成为企业的心理负担,与学生实训带来的效益相比,很多企业不想背负学生安全事故的心理负担,因而对校企合作实训敷衍、不积极甚至拒绝建立合作关系。

(二)实训内容与岗位设置不配套。一般来说,实训岗位由多个不同的专业岗位组成,以河池市金兴化工厂2-甲基-5-硝基咪唑的生产为例,包括环化、浓缩、硝化等岗位,每个岗位的操作内容和在岗时间都不一样。学生初到企业生产一线,操作技能不娴熟,如果直接参与设备操作,就会对企业的生产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任何一个企业都不会允许学生实训影响其正常的生产和经营,因此不可能将所有的学生组成一个整建制的岗位,只能在保证不影响企业生产的情况下,由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将学生分散到不同的岗位上,有些岗位与学生专业技能的要求关系不大(比如包装岗位),且操作内容有时主要是体力活,但为了合作大局,学校一般都会服从,造成学生实训的分散和专业不对口,实训效果与实训要求相差较远。

(三)人才培养方案与校企合作实训不衔接。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按照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要求和学习的梯度制订的,很少考虑到学生实训内容的专业性和实训企业的实际情况。例如,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学生入学第一年主要学习公共基础课和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等专业基础课,之后才是无机化工生产技术等专业课程,学生实训一般集中安排在大三进行,缺乏与企业生产在实训时间节点和课程实训内容方面的衔接。企业的生产随着市场的需求而不断变化,导致有时企业因为市场订单少而难以接纳学生实训,在企业订单量大的时候,学校却因为人才培养方案时间安排不衔接而难以安排学生到企业实训。目前,化工生产企业一般采取“三班倒”8小时工作制,时间相对较长,且岗位较为分散,学生一般难以一起参加企业的技术培训。企业根据自身的需要,一般不允许学生随便换岗,因此学生只能掌握其岗位的技能,与人才培养方案中所要求的内容和任务有较大的差距。

(四)学生对校企合作实训的思想认识不到位。由于目前高职教育处于改革阶段,教学更加注重专业实用性和专业综合素质的培养,为了能让学生在真实的岗位环境中学到专业技能,学校进一步加强了与企业的联系,增加了学生在企业生产一线的实训时间和实训内容。但是目前在学生中普遍存在两种思想:一是有的认为学生的任务主要是在学校上课,没必要到企业吃苦和体验,或者去企业看看就行了;二是有的认为在企业实训,为企业付出了一定的劳动,应该有报酬,不愿意去没有给学生提供报酬的企业,甚至误以为学校将学生送到企业干活是为了获取利益。因此,在带学生外出到企业实训时,有相当部分学生有抵触情绪。

二、对策

基于上文讨论的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在校企合作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策略加以解决。

(一)政府出台相关的政策。目前高职教育与企业的合作缺乏地方政府的支持引导和政策鼓励,一般都是学校对校企合作比较积极,而企业的态度却比较平淡,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企业认为校企合作实训对企业来说很多时候是一种负担,即使能够帮企业培养后备人才,将来学生就业也不一定会选择该企业。如果能有地方政府对校企合作给予一定的优惠条件,那么校企合作实训就能够有一个良好的合作背景和条件。例如,对于和学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的企业,政府可以给予企业一定的税收优惠;对在合作企业单位中就业的学生,可以给予一定的代偿学费贷款的优惠。有了政府的大力支持,校企合作实训人才培养才能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因此,需要国家、地方政府在这方面的政策尽快出台。

(二)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校企合作实训的效果并非立竿见影,而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后才会显现出来,并且需要持之以恒,才能够从根本上促进化工类专业实训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要达到这一目的,需要学校和企业双方高层能够签订长期合作稳定关系的协议,例如校企合作实训协议与人才订单培养协议,并建立合作委员会,通过会议协商和确立校企合作实训中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使校企合作实训能够实现双赢,避免损害任何一方的利益。

1.建立“厂中校”,即企业可以在工厂中建立一个小型的化工产品生产实验基地,将该企业化工产品的生产小型化、教学化,这样既能够让学生开展专业对口的生产实训教学,又能够让学生利用企业设备开发新的化工产品,或者为企业生产解决一些技术问题,所得的成果或创造的价值归企业所有,并视情况给予学生一定的奖励。这样,既能够满足实训教学,又能够为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实际上,从多年的校企合作实训经验来看,企业很希望学生在实训期间,能够为企业解决一些生产问题或者提高产品质量。

2.建立“校中厂”,学校可以利用校内的实训设备(例如浓缩、干燥、离心分离等设备)为企业做一些简单的产品工艺处理,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在校企合作实训过程中成为生产伙伴关系,又能够给学生提供学习情境以提升专业技能的机会,根据教学内容和生产要求对设备和模拟岗位进行设置,补充一部分难以在企业中完成的实训教学,尽可能让校内的技能教学与企业岗位要求相一致,不断完善校内模拟情境实训教学体系建设。

3.加强人力资源和人才培训的合作。一方面,实行教师、工程师互派,由企业定期指派工厂中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专家或者管理者到学校举办学术讲座,对学生进行技术培训;另一方面,学校可以选派教师到企业顶岗培训,在生产一线中不断地学习和提高,成为既懂得生产技术又懂得教学方法的技能型教师,同时学校利用校内的职业资格考试培训部组织企业员工进行岗前培训和继续教育,这样,就能形成资源互补、互惠、互利的关系,最终形成稳固的校企合作实训关系。

(三)修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训的内容。教学改革之前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修改都是由系部教研室讨论进行的,没有考虑到实训企业的实际情况,导致实训的内容和时间与企业实际脱节。因此,在修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应与企业共同研究,将不同的学习内容分解成相对应的专业岗位,包括基于工作过程的岗位操作内容、操作要点、实训的时间等内容,在整个化工生产工艺流程中分不同时期让学生在不同的岗位进行轮换,实训的时间主要是按照课程模块进行分配,保证课堂教学和企业实训时间上互不干扰。

(四)加强学生实训的组织和管理工作。学生对于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训缺乏足够的专业认识和思想认识,因此,必须加大对校外实训方面的宣传力度,让学生从提升专业技能的重要性和未来就业的角度去认识校外实训,正确认识岗位实践锻炼的重要性。指导教师在实训期间应定期了解学生的思想变化情况,做好思想教育工作,避免学生由于思想浮动而影响实训效果甚至人身安全。应与企业共同制定和完善学生实训管理制度,形成共管机制,如学生上岗考勤、厂内日常生活管理、技术培训时间安排等,由学校和企业有序地进行安排,并派专人负责。

【参考文献】

[1]李桂平,黄有全.高职顶岗实习与实训教学模式探索实践[J].科技信息,2010(29)

[2]蒋丽芬.化工类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整体优化[J].职教论坛,2010(35)

篇(5)

【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0450-9889(C).2011.11.042

近年来,我国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作为为汽车后市场培养高技能从业人员的高等职业院校,如何以企业需要为出发点,形成一整套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正受到越来越多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一、以工作过程导向是高职院校为汽车后市场企业培养高技能综合人才的有效途径

在管理学范畴方面,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是指旨在达到原定工作目标而采用的一种行为逻辑结构的管理学思想,强调由于在主体需求与环境条件相适应的过程中产生了问题,以及为解决该问题所应具备的功能。该体系具有明确的预期目标、清晰的原定目标与预期效果之间的偏差,以及为缩小原定目标与预期效果之间差距所经过的路径。而这种路径的分解又可表现为将工程分解为项目、将部署分解为布局、将项目的落实和布局的具体化体现为流程。企业管理过程中将流程以及以流程具体化为导向的管理思想、方法、技术集成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管理体系。在近几年的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实践过程中,一方面,随着企业对综合性人才要求的进一步提高,各高等职业院校广泛引入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等职业人才培养理念,充分体现为了以人为本、注重高等职业教育的开放性、针对性、职业性等特点;另一方面,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各项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实践,在理工科专业范围内,表现得尤为突出,充分体现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人才培养要求。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我国汽车后市场飞速发展与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与相互作用过程中,对汽车后市场中高级从业人员所产生的现实迫切需求。从汽车后市场的角度来看,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是汽车后市场这一主体需求与高等职业院校为企业所提供的相关人力资源环境条件相互适应的过程中,由于主体目标与预期效果之间产生了偏差,而为解决这些偏差所进行的一系列管理实践的结果。从高等职业院校角度来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实践课程体系构建,是区域经济发展要求对高等职业教育多年来基本沿用学科体系的课程教学格局的一种挑战,也是为了解决以学生为主体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与职业岗位群相适应的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以及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所作的各种努力和尝试。以学科体系为主的课程体系结构,是一种平行体系结构,其特点是以知识传授为主线,按照知识本身的内存逻辑相关性或认知规律而展开的体系。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则以培养岗位能力为主线,以明确的预期目标为出发点,按工作过程中不同工作任务的关联结性来实现知识传授和实践技能的训练整合。在训练过程中,清晰的工作情景、明确的预期工作目标,对受众(学生)具有相当大的导向作用,受众(学生)会根据各项目的分解、各流程的具体要求,通过完成具体的项目要求及流程,来实现原定的各项目标。

二、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实践课程体系的预期目标与能够达到的效果之间的偏差分析及项目分解

(一)实践教学体系的预期目标与项目分析

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预期目标,是建立在汽车后市场相关职业岗位群职业技能要求的基础上,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可预见的实践课程目标。因此,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实践课程体系的预期目标,就是通过系统的项目训练,达到汽车后市场相应职业岗位要求,让毕业生与企业真正实现无隙对接。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其职业岗位群对应汽车后市场中13个具体环节,在这些环节中,不同的职业岗位群,对该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预期目标就会产生相应要求。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是自2000年以后设置的新兴专业,是伴随着我国汽车后市场的飞速发展而与之相适应的高职高专专业。但各高等职业院校在开设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时,由于自身的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在对该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专业岗位群的定位等方面会有所不同。近年来,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毕业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与飞速发展的汽车后市场各岗位职业环境相适应的过程中,产生了如职业能力滞后、职业提升空间不大、工作情景适应过程较慢、职业目标定位不准等新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与为解决这些问题所进行的探求,就变成了本实践教学体系研究所必须要达到的目标。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汽车技术服务与或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项目分解,注重项目的实效性、布局的合理性、流程的科学性以及相互之间的紧密配合和调整反馈的可操作性。每一个项目的设置,都体现了专业职业岗位群的实用性。在实践性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强化流程的科学管理,在各项目及流程管理过程中,彰显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核心理念。

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的职业面向(专业岗位群定位)包括了汽车后市场的各个环节,这一点已得到了各职业院校的认可。汽车后市场包括了从新车出厂下线进入流通环节,直至汽车报废回收等领域,一般包括汽车物流与配送、配件销售、售后服务、汽车交易服务等十几个环节。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的学生在完成学业后,一般都要进入到以上十几个环节中的具体工作岗位上,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与技能,通过具体的工作,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因此,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分解,要与具体的、不同企业的岗位要求相一致。根据目前汽车后市场企业的岗位设置情况来看,一般来说这些企业可以有以下几种:4S店(含品牌经营店,特许经营店、售后服务店等)、综合汽车维修厂(不同于4S店的设置形式,注重于汽车综合维修,兼顾其他业务形式)、汽车市场(其后台业务比4S店的业务更为全面,但更注重于新车销售、品牌宣传与导向、整体业务服务、汽车会展业务等)、二手车交易市场、保险公司(专指汽车金融服务类)、汽车租赁公司、汽车俱乐部(含汽车文化传播等)、汽车装饰与美容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要针对不同的企业载体进行设计不同的目标与流程,才能更好地利用企业资源,达到预期的目标。而最核心的部分就是以汽车品牌服务为主、以4S店以及汽车市场等为载体的汽车技术服务相关职业岗位,这些岗位的设置(不包括财务管理类岗位)主要包括以下几类:总经理、站长、配件经理、配件计划员(含配件收发员、配件仓储管理员)、车间主任(含班组长、师命傅等)、维修人员(含维修工、维修技师等)、工具保管员、办公室主任、内训师、服务经理、大厅接待员、索赔员、业务接待经理、销售经理等。不同的企业,在个别岗位设置上可能会有所不同,但业务需要及流程基本一致。

根据以上岗位设置要求,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所要求的预期目标,其目的性就会更加明显。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分解、流程设置及流程的可操作性分析

以4S店所对应的岗位群为载体的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针对不同的主体需求和预期目标,其流程可以根据不同的岗位进行设置。下面区分常见的四类目标岗位进行项目分解分析。

1.目标岗位Ⅰ:配件计划员(配件仓储管理员、配件收发员等),可提升的岗位:配件经理。训练项目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配件识别训练;(2)配件销售管理软件训练;(3)配件流通管理知识训练。评价方式:设计专用表格,由配件经理把握,其中配件图片识别(通过设定的计算机系统进行)准确率不低于90%;配件实物识别,准确率不低于90%;能熟练使用企业专用或通用配件销售管理软件,配件在不同仓储中心之间进行调配,不能出现错误或出错率低于1%;熟悉不同大区的配件流通中心的业务流程。

2.目标岗位Ⅱ:销售员(业务接待经理),可提升的岗位:销售经理、接待经理。训练项目包括以下六个方面内容:(1)产品知识训练;(2)接待知识训练;(3)客户档案的建立、管理和使用;(4)销售技巧训练;(5)汽车销售费用计算训练;(6)汽车保险知识训练。评价方式:由主管的销售经理或主管进行直接评价,结合实际表现、客户投诉情况、方案设计水平评定、汽车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等直接进行。

3.目标岗位Ⅲ:维修保养人员(维修工、维修技师),可提升的岗位:车间主任(班组长,师傅等)。训练项目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严格按照企业保养流程进行训练,在师傅(班组长)的带领下直接进行。(2)可以按照中(高)级汽车维修工要求进行,也可以直接按以考取中(高)级汽车维修工职业资格证书为准入资格。评价方式:由班组长(师傅)直接结合个人平时表现进行。

4.目标岗位Ⅳ:二手车销售,其训练项目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新车销售及办理牌照流程训练;(2)二手车评估模拟训练;(3)二手车转户手续训练。评价方式:由师傅或业务经理结合平时表现及模拟案例分析进行评价,也可直接给定二手车进行目标评定,通过撰写二手车评估书等形式进行业务能力评定。

以上的项目设置、项目分解以及流程安排,均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各院校可根据自身的校内外资源配置情况,适应进行增减;其流程的安排也可以根据学生对实践项目的接受情况进行适应调整。

三、实践教学体系各流程的责权划分

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各流程的责权划分及权重分配,由实践体系所基于的企业载体、教学组织模式、专业定位、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的合作关系、职业岗位定位有关。对毕业生进行不同的岗位定位,毕业生对不同的岗位选择,均会影响到各权重的关系。

在以上目标岗位I至目标岗位Ⅳ等四个岗位中,可以根据学生个人意愿,结合学校对该专业的定位、校企合作情况进行不同程度的权重划分。可以直接完成为期半年甚至更长时间的顶岗实训(或工学交替),也可以按时间在同一个企业或不同企业之间定期轮换,但前提是企业的岗位要求合理,校企合作能达到更深的层次方可。一般来说,根据目前毕业生就业定期上报制度,以及毕业就业有关政策要求情况来看,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的顶岗实习与工学交替的周期一般定为4~6个月为好,第二年从4月份开始,工学交替或顶岗实习的学生开始进行新一轮的合理流动,有利于学生在不同企业之间进行选择及适应不同企业的业务流程;但也有部分企业将顶岗实习的学习延续到一年以后。但按照大多数企业来说,一般都会利用试用期不超过6个月的政策要求,来与学校签订实习协议。所以,在能与企业进行深层次合作的前提下,以上4个岗位的周期均可按一个月(或2个月)来进行划分,在学生顶岗实训或工学交替成绩的评定上,可以单独按一项来评定,也可以按四个岗位综合来评定。如果按四个岗位来综合评定,则比较合适的权重比是3∶3∶2∶2的比例来进行。

四、实践教学体系的评价及反馈机制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对项目效果的评价及反馈机制,与传统教学的评价与反馈机制有明显的区别。对项目实施情况及结果的评价,要与企业岗位要求紧密结合,充分体现实践体系的明确的目的性、可操作性和反馈的及时性、科学性;能及时修正预期目标。在近几几年的实践过程中,以注重记录过程性结果为评价重点的、充分反映主体(学生)在各项目训练过程中的参与性、职业性、岗位性等特点的评价体系是一个有效的评价办法。同时建立以网络、数据库与汽车电子商务(或引入汽车企业管理软件)为载体的各项目过程记录及反馈机制,才能形成以科学的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在评价与反馈过程中,既应注意对主体的一般性问题评价,也应注重对个体的特殊性评价,这才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有效的评价与反馈机制。

综上所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在预期目标明确的前提下,综合考虑主体目标要求、工作情景要求、受众(学生)意愿、企业需要等多方面的因素,综合利用企业信息资源、网络资源、数据库资源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训练,切实解决在主体需求与工作环境条件相适应的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并通过不同目标的分解,操作性强的项目设计,以及科学的评价及反馈机制,达到明确的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知识的工作逻辑与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组织[J].职业技术教育,2003(16)

篇(6)

1.引言

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为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契机,市场对该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进一步加大,但要求也更为严格。这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而言,既是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更是一个严峻挑战。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更是肩负着培养面向社会、面向市场、活动于工程一线的技能性人才的使命,这样才能为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如何打破原有教学模式,深入开展以利益共享为基础的校企合作,培养企业所需的建筑工程人才,是高职教育必须深入探讨的问题。

2.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开展校企合作教学面临的诸多挑战

2.1“重理论,轻实践”式的高职教。

我国的高职院校由普通大专、中专发展而来,相较于其他高等教育院校而言,教育投入、师资力量等偏低,加之很多教育者对高职的定位不清,因此高职院校普遍存在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的现象。据统计,大多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践课程只占据总课时数的30%,有的甚至达不到这一百分比。大多高职院校将大量课时放在了建筑结构、工程力学、抗震设计等多种理论的教学上,而工程预算实训、生产实训、建筑制图识图训练等实践类课程则被放到次要位置,被大面积压缩甚至取消。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教育者对高职院校的培养定位依然十分模糊,没有切实考虑到高职院校学生自身的发展特点和就业需求;二是实践教学需要大量的教育投入,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也有较高标准,而就国家和社会目前对高职教育的重视程度看,很明显难以达到这一要求。

2.2开展实训教学的困难。

实训教学的开展是为了使学校和企业这两种不同类型的资源共同培养优质人才,并输送至企业内部,是由学校教育和企业实践两个主体参与的人才培养过程。这本应该形成一个双赢的合作机制,然而,面对利益的驱使和高职学生自身发展的制约,如今的校企合作大多只流于形式,真正的实训教学开展困难重重。一方面,从校方角度而言,如今的高职院校愈发注重招生数量,而非培养质量,加之当今就业形势的严峻,学生拥有的实训机会相对减少,此外,考虑到许多企业岗位的学历限制,很难吸引大型企业参与高职实训教学,也很难培养出高素质的专业型人才。另一方面,从企业角度而言,企业往往追求的是利润的最大化,所以它不可能在不考虑回报的条件下无偿利用自身的企业资源为学校提供实训服务。因此,他们往往将校企合作当做应付政府的策略,开展的实训教学大多流于形式,他们同学生之间也并没有签订任何有实效意义的协议。所以,这种形式上的合作只是短期的、暂时的,并未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

由此可见,校方和企业对校企真正意义上的合作都缺乏一个理性、全面的认识,这使得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开展面临诸多挑战。其实,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构建是一个绝对的双赢策略,对双方的发展都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3.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构建

根据教育部文件精神及建筑企业对建筑员岗位的职业核心能力的要求,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应该遵循“一条主线,两项结合、三种手段、四个阶段”十六字方针。也就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为主线,促进理论教学与实际教学、教学过程与工作情景的有机结合,采用“项目引导、任务驱动、工学结合”的教学手段,通过认识实习、课程单元实训、集中综合实训、顶岗实习四个阶段,促进校企间的深度合作。

3.1突出主线,加强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我们必须明确一个事实: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最后大多走向了建筑施工的一线,所以培养以就业为导向,具有较强职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是核心部分。为了提高学生的实用技能,增强其就业竞争力,这就要求在进行专业教学的过程中,学会把握市场大走向,并始终把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放在首位,利用一些校外实训中心或者实习基地对学生的基本从业技能进行考查和提高。例如:结合时下社会比较需求的岗位,在相关企业的指导下创建具有企业氛围的实训室,为本专业的各类施工课程提供实训教学,学生进入实训室后就如同进入了真正的企业,能够学会按照各种行业的规章制度规范自己,构建与企业零距离对接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意识,培养学生的从业人员素质,使学生能够更快地适应职场。

3.2强化实践环节,促进学生职业核心技能的提升。

建筑工程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其中涉及的重要技能,如工程质量验收、工程量核算、工程预算等,都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习、领悟、掌握,这就需要将实践过程渗透到以上四个环节中,从而实现核心职业技能的提升。对此,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企业可以参与课程改革,安排专家帮助学校完成课程总体设计。如调整实训课程在总课时数中的比重,均衡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发展;安排专业的技术工人担任学生实训课程的指导教师,全程帮助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确保训练项目保质、保量、高效地完成。第二,校企合作承接商业项目,将真实的项目、案例引入实训室,展开实训教学。与合作的企业展开面向社会的工程项目的承接,在校企合作的平台上展开具有本校特色的实践教学,既能给学生提供真实可靠的企业环境,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又能深化校企合作,达到双赢的目的。

3.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之路。

在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构建中,整体的师资力量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给该专业的认知和态度会对高职建筑专业的改革带来巨大影响。因此,优质教师的培养是学工结合、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构建的重要任务。在进行专业性质的教学时,教师要在教学方法上实现理论与实际、教学过程与工作情景的有机结合,以此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现学校与企业间的无缝对接。因此,为了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校方要根据教师的教学空闲时间,有计划地组织教师深入企业内部参与工程实践与学习,参与实训基地的建设,提高教师获取最新专业技能、技术水平的能力,并反过来利用这些新技术新理念更新教学方法,促进企业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可以说,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模式是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特色,也是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

3.4基于行业标准,构建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高职的实训教学发展时间并不长,各学院也未制定统一的指导书、实训方案与总体标准,缺乏行业指导,缺乏规范性。如果未经考核、评价就这样草草结束实训,就丧失了其应有的意义和作用。因此,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评价体系十分必要。将企业的施工项目引入实训课堂,有助于充实教学内容;完成各种实训之后,请企业的专家根据行业标准进行点评,鼓励学生大胆地展开建筑设计,创新提高施工质量的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性;根据实训的评价结果给学生计入实训课程的成绩,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可以优先给予他们进入企业实习或者岗位推荐的机会,以这种激励式的方式促使学生尽快完成从学生到专业从业人员的角色转换,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4.结语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质量和数量对我国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要在把控国内市场动态的情况下,以职业技能的培养为主线,强化实践环节,以工学结合为手段,深化校企合作,培养适应我国建筑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只有这样,高职教育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真正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夏晋华,陈雨.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26(1).

篇(7)

当前,教师发展问题受到了各级各类学校普遍关注和重视,在前期教育部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师资工作会议上就指出:要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为引领,推动职业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教育部提出的“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意见,要求全国高等学校要建立适合本校特色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高职教育作为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的教育,教师发展同样是高职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的迫切问题,并成为高职院校科学发展的战略性关键问题。但是什么是高职院校的教师发展和教师专业化,怎样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还需要从实践和理论层面予以进一步的辨析。

一、多维学术观——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新注解

(一)学术——学问、研究、实践

学术即系统的专门学问。学术的英文“Academia”这个词用以指“知识的累积”,即学问、学识的意思。学术还有观点、主张、学说、法、术的意思,如(明)李贽就说过“墨子之学术贵俭……商子之学术贵法,申子之学术贵术,韩非子兼贵法、术。”笔者认为学术的内涵在“学”和“术”,学即学识、学问;术即能力、方法。学识与学问是指知识,包括理论与实践的知识;能力是指学习知识、研究学问与创新知识的能力,以及运用知识与实践创造的能力。

学术即研究。学识、学问、方法、技能可以习得,即可以通过阅读、记忆、训练得到,但是知识的自我建构、发现、发展则需要研究,方法、技能、的发展和问题解决也需要研究。研究既是人特有的思维与认知活动,也是高校教师的职业特征和基本职业素养。

学术即实践。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学术与实践不再是对立,因为教育教学的学问就是实践的学问,教育教学的学问最终回归教育教学的实践;因为学术研究的思维和认识与实践是统一的整体,高职教育实践的意义不仅仅是职业工作的实践,也是研究的实践。

(二)多维学术观——高职院校学术新视阈

高职院校的学术是怎样的学术?多维学术观为我们认识高职院校的学术开启了一个新的视阈。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欧内斯特·L·博耶(Ernest L.Boyer)在其著名的《学术水平的反思》(1990)报告中,对高等教育的学术内涵进行了重新诠释,它将传统意义上的大学学术分列为四个维度的学术,即探究的学术、整合的学术、应用的学术、教学的学术这四个维度的学术既独立又相互关联。博耶认为探究的学术就是知识的探索与追求,也是学术的最高宗旨,探究的学术需要以专业的方式前进;综合的学术是要通过建立各个学科间的联系,把专门知识放到更大的背景中去考察,对探究的问题给与综合的理解;应用的学术要求教师能够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双向地往返,成为“反思的实践者”,问题的解决者,为社会提供学术性的知识应用服务;教学的学术则是把传播知识的学术称之为“教学的学术”,博耶认为“没有教学的支撑,学术的发展将难以为继”,Menges和Weimer(1996)强调“教学实践需要学术理论的支撑”。在博耶看来,上述四个维度的学术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同的大学应该根据自身的教育使命来处理好不同学术之间的关系,并确定自己的主要学术任务。

高职院校及教师同样有探究的学术、整合的学术、应用的学术和教学的学术四个维度的学术价值取向和要求,但是四个维度的学术内涵与传统意义的大学是有差异的,需要与高职教育的内涵与特点相适应,而且学术追求的重点是不一样的。作为高职院校而言,学校对教师的学术要求的重点应该是教学的学术和应用的学术,就教师而言,在学术探究的学术和整合的学术方面,更多的应重在于“学”——学识的增长,在应用的学术和教学的学术核心方面,更多地应重在“术”——能力的提高。在一定意义下,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的学问要比传统本科教育更为丰富和特殊,原因在于技术知识与科学知识的特征不同,技术能力形成的环境、条件不同,还有就是教育的对象不同。应用的学术则不能仅仅理解为理论应用于实践,而是指技术的运用和技术问题的解决,并且应用的学术需要技术的实践经验为基础。再者,探究的学术与整合的学术对高职教师同样具有意义,因为应用的学术和教学的学术都需要探究的学术的精神、态度、方法,应用的学术在技术领域中的开展也会发展为整合的学术——职业工作对综合的技术运用正成为职业能力发展的新要求。

(三)高职教育教师发展的学术话语缺失

在我国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反对知识导向、学科导向成为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主流话语,因此一个不争的现实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的学术话语缺失,这种学术话语缺失表现在高职教育话语系统去学术化——教学的学术缺失,以及学术理解的科学理论化——学术概念完整性缺失。

教师发展的学术话语缺失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教师的学术评价以专业学科科研为主体——教学学术性被严重忽视,教学绩效在教师评价中权重极低;教师的教学发展的重要性被专业技术实践能力要求所遮蔽;教师信念和教师品质的独特性要求被职业院校教师的“职业师”要求所淡化。我们不能因为强调职业技术实践能力,就忽视教师应该具备的关于教学的学问、方法、技术;不能因为强调技术知识的实践性,就忽视技术实践本身的学术性;不能因为职业的的实践性,就忽视教育的学术性。因此,高职院校面临着双重的教师发展任务,一方面要重树教师发展的学术话语,以提升教师发展的学术品质,另一方面要重新认识并大力提升教学学术的学术价值,促进教师教学学术水平的提高,真正让教师教学的知识、能力、态度能够得到不断成长和发展。

二、高职教育教师发展实践话语辨析

(一)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践话语

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66 年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首次提出“教育工作应被视为专门职业”的观点,它提出:“应把教育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地、持续地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教师专业化发展概念最初来自发达国家,最早在我国的师范教育中被引入。美国上世纪70年代中期提出了教师专业化的口号,目的是要提高公共教育质量,促使教师的教学成为真正的专业。1976年美国教师教育大学联合会报告指出,教师的教学能够实现为专业。在随后时间里,特别是本世纪的十多年来,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高校都将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作为学校发展的核心内涵。

在我国高职教育的实践话语系统中,最初并没有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提法,更多的是提出“双师型”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要求,这样的要求既来自教育管理部门的文件,也来自于高职院校的教师缺乏职业技术实践经验的现实,更是由于高职教育学术话语缺失带来的一种教师发展话语理论变形。从概念上看“双师型”教师比较接近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概念,但是,“双师型”教师的提法只是一种基于我们传统思维方式的“和”思维和“合”思维:一般可理解为高职“双师型”教师就是“教师”加“职业师”,即既要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又要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如果我们由此认为具有基础理论知识者便是教师,或者认为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动手能力者便是合格的教师,是对教师的职业内涵的极大曲解,而且在逻辑上也是不能被解释的。因此,“双师型”教师只能是高职院校的实践话语,而不能作为教师发展的代名词。从多维学术观看,作为高职教师的学术性不能被表述的话,“双师型”只能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种特征描述,而不能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目标,因为真正的“教师”或“职业师”内涵都需要在探究的学术、整合的学术、应用的学术和教学的学术等四个领域作出更为深入的解读,这也是高职教育教师的高等性所决定的。

(二)双师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命题假言

从逻辑上看,“双师型”教师是一个复合命题——联言命题,其中包含了“学校教育教学的专家”和非教师职业的“专业技术工作的专家”两个子命题。高职院校教师的内涵是什么,在“双师型” 教师这一命题下,我们似乎可以得出以下假言——事实上在高职院校的实践话语系统中已经成为真言。

1.假言之一——教师已经作为合格教师而寻求成为技术工作专家。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师大都取得了高校教师资格证书,并且具有相应的教师专业技术职称,从教师职业资格看,似乎已经符合高校教师条件。由于高职教育对教师应该具有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实践经验的要求,而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仍然普遍达不到要求。因此在这一现实下,教育管理者提出“双师型”教师要求的关注点放在了促使教师争取获得其他如“工程师”、“会计师”等专业技术职称上,在客观上,至少是认为当前教师已经作为了合格教师,而重点要促使教师成为技术工作专家。

当前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师”问题与一线实践经验缺乏问题同样令人担忧,甚至教师的教学问题和学术问题远比“职业师”问题要严重和复杂得多。近十几年来高职院校教师数量的爆发性增长,教师的教学成长经历缺失传统大学要求的助教学习锻炼过程,以及学校职称的学科学术导向和工作绩效的课时量导向等,都使得现今的教师缺乏教师信念,缺乏与教学工作相关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没有教学的学术研究,没有与教学成长有关的学习和总结。

2.假言之二——不是专业技术工作专家,便不能成为学校教育教学专家。在近年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实践中,“双师型”教师似乎具有某种隐喻,即高职院校教师首先应成为专业技术工作的专家,然后才能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专家。因为我们被告知职业技术教育应该向传统手工业中的“师傅带徒弟”那样的进行教学,师傅当然是技术的专家,教师则应该先成为师傅,才能成为教师。

高职院校的教师应该也能够在教师职业生涯中成为具有技术实践经验的教育教学专家,教师的职业使命是让学习者在未来成为职业技术工作的专家,这也是由教师的职业特征和教育教学目标所决定。其中的关键词“经验”区别于“专家”,而且经验不仅只是工作的经验,对于高职院校教师来说,将工作的经验上升为“应用的学术”能力和经验可能更为重要。事实上,多数发达国家对于教师要求的标准是,除了有学历上的一定要求外,特别强调的是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第一线的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师应该是“教学工作”的专家,而不一定是“技术工作”的专家,“教学工作专家”和“技术工作”经验是优秀教师的共同必要条件。相反地,专业技术工作的专家则不一定能够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专家。

3.假言之三——学校的教师能够成为专业技术工作专家。要求高职院校教师成为专业技术的专家,即意味着我们能够让教师成为专业技术工作专家。这一假言中的关键是过程可行性和目标现实性,过程可行要求教师的工作环境、政策、条件等满足教师的专业技术成长要求,目标现实则取决于“专家”的内涵界定及评价时效。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自身不可能成为非教师职业的其他职业技术工作的专家,这是教师职业性所决定的。教师的职业性包括教师的职业使命、教师的职业环境、教师的个人价值追求、学校价值使命。显然,从事教师工作的职业性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职业性是不同的,教师的职业使命是让学习者在未来成为职业技术工作的专家,而不是自己成为技术工作的专家。如果专业技术工作本身不能成为职业的,由于缺乏职业工作的环境、技术实践的动力、技术能力形成所必需的现场工作时间,也是无法成为专业技术工作的专家。事实上,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还必然的有学术追求,学校的多维学术价值使命与企业的价值追求也是不相同的,这些都将使得教师难以成为企业工作意义上的专业技术专家。

三、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辨析

(一)职教教师专业化发展内涵研究现状及问题

高职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论话语要比实践话语丰富得多,但在理论上还没有形成相对统一的认识。大致上有两种关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认识,一是完全从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概念的角度来理解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概念,二是注意到了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概念的特殊性,但更多的是强调专业技术实践能力的发展。例如:1、王小平(2008)等认为教师的专业化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教师的发展则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而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特定内涵包括系统的、有针对性的理论知识,不断更新的专业技能,丰富的职业教育理论,教育研究、科研开发能力。2、陈永芳(2007)也认为职教教师专业化的独特性是,既要有学科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也要有职业教育的知识和教育实践经验。3、吴全全(2007)认为职教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途径包括企业职业实践的训练、职教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增强教学实践效果等。4、赵志群(2002)认为职业的专门化需要具备特定的专业权威性和系统化的知识,能够提供独立而可信的服务,具有满足专门要求的职业道德。等等。

纵观现有的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文献,笔者认为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是对高职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缺乏高职教育的高等性思考,即学术话语的缺失。二是对教师专业化发展概念内涵的论证缺乏严密性和深度。

(二)教师专业化发展内涵及向度

高职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范畴,其中的核心概念是职业、专业化、发展,而每一个核心内涵都具有两个展开向度,每一个向度上都有多个要素,每一个向度之间又有很大的张力——表现为紧密关联和相互影响。

1.职业——教师的职业与教育的职业。高职院校的教师需要面对两个向度的职业,即作为教师的职业和教育的职业(受教育者的目标职业),两个向度的职业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都有着相应的要求。特别地,两个向度的职业内涵中都包含探究的学术、整合的学术、应用的学术、教学的学术,这是高职院校的高等性和学术性所决定的,因此学术性成为了教师职业的特有属性。在目前在教师发展的院校实践中,我们更多的是关注教育的职业,对作为教师的职业关注相对缺少,我们更多的关注教育职业的一般特征,缺少对教师职业的学术性的重视。

2.专业化——知识、能力专门化与态度专业性。就教师个人而言,高职院校的教师专业化同样具有两个职业向度上的意义:作为教师的职业向度的专业化,是指成为一名职业教师所需要的关于教学的专门化知识、能力和职业态度;作为教育的职业向度(在教学层面是教学目标向度)上的专业化,是指教师教学课程中所含的专门化(专业或学科)知识、能力。这里特别需要说明的是,高职教师职业向度的专业化内涵包含了对教师从业者应具备教师的信念、教师的道德、学术的科学精神、育人的人文精神,这一点恰恰是我们在解读教师专业化时往往容易忽视甚至缺失的。另外,就教师以外的教育政策、教育换环境而言,教师专业化还指专门实施职技教育教师教育的机构、课程,职教教师资格认定、职教教师人事管理制度等。

3.关于发展——教学发展与学术发展。首先,高职院校教师发展的基本向度有两个,一是教学发展(含经验发展),二是学术发展。

教学发展是教师发展的永恒主题和主要任务,这是由高职院校的教育使命和教师的职业使命所决定的,特别是当前教师的教学信念缺失、教学质量堪忧的现实下,教师教学发展应该成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必须指出,经验发展是教师教学发展的必要条件,经验发展主要指与教学目标达成相关的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专业实践经验。

学术发展(多维学术发展)是高职院校教师发展的重要特征。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教师的学术追求是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要动力和应该具备的专业精神,必要的学术能力是高等教育教师基本素养的要素。学术即研究,研究既是教师专业化的主要职业行为,也是实现专业化的主要途径,当然,对于高职教育,教师的研究最重要的应该是教学的学术和应用的学术两个领域,这也是符合高职院校的教育价值取向的。教学发展和学术发展的内涵具有重合性,是相辅相成的,在教师成长过程中也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进程。

篇(8)

教师专业技术工作总结1本人1995年毕业于酉阳民族师范学校,1995年8月分配到酉阳县清泉乡中心小学,__年借调到龚滩中学,一直工作至今,2019年4月获得县教委正式调令,成了龚滩中学一名名副其实的教师。1999年至__年参加西南师范大学汉语言专业自学考试,获得西南师范大学颁发的汉语言专业专科文凭。__年,参加重庆市普通话培训,达到普通话二级乙等。__年10月参加教师计算机培训,获得教师计算机培训初级等级证书。__年年9月经酉阳县职称改革领导小组会评为小学高级教师级,__年参加重庆市专业技术职务资格外语考试,成绩合格,获得d级证书。__年7月获得初级中学语文教师任职资格。

自从参加工作以来,我首先在师德上严格要求自己,力争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工作上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马虎,在教育教学中坚持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堂课,批好每一份作业,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努力去做一个深受学生尊重和信赖的老师。为此,多年来,我不断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使得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取得新的进步。

一、做一个富有爱心的教师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学生当作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爱学生,要以尊重和依赖为前提,要做做到严中有爱、严中有章、严中有信、严中有度。我经常从小处着手,从学生关心的事寻求最佳教育时机,给学生春风沐浴般的教育。。其次,我和家长也积极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使家长的教育更具理性。而家庭和学校的互动更为有效,很好的解决了学生思想等方面的问题。

二、做一个科研型教师

教师从教之日,正是重新学习之时。新时代要求教师具备的不只是操作技巧,还要有直面新情况、分析新问题、解决新矛盾的本领。在学校领导的指引下,我积极投身于学校教研工作,积极撰写经验文章。其中指导的学生作品曾被省市级报刊《江门文艺》(__年第12期)、《文学与人生》(__第17期)刊登,获得市级征文大赛三等奖。所任学科多次达到同年级学科前列,深受学校领导和学生家长的好评,曾多次被评为中小学优秀教师及教育工作者,自己的诗歌、小说、散文以及教学论文也多次在各级报刊发表。

三、做一个理念新的教师

目前,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已经在我市全面展开,我在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所教的学科,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我把语文课本知识的学习与学生的生活

实际相结合,为学生创设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学习情境,同时一改以往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的传统教学方式,在学生中开展探究式学习,使学生的知识来源不只是老师,更多的是来自对书本的理解和与同伴的交流,注重学生的探究发现,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提高学习能力。我在实践的同时,也不忘时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及时总结经验教训,积极撰写教学心得,步步向一名真正的优秀教师靠近。

总之,在平时的工作中,我能和同事友好相处,小事讲风格,大事讲原则。“三人行必有我师”,积极向每一位老师学习,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还利用自身的写作特长,积极向各大报刊投稿,先后在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等报刊发表了300多篇(首)诗歌、散文小说,成为了我县一名小有名气的业余作家。当然,我也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积极指导学生作文,使得部分学生的作品得以在省市级报刊发表,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写作水平,也为我校营造了一个很好的写作氛围。

也正是由于我工作努力,成效显著,我在__年被县教委破格借调到龚滩中学。我深感领导的关怀,虽然自__年借调到龚滩中学,到2019年4月才正式获得调动手术,造成每在评优晋级中屡次受限,但我理解领导的难处,从来也没有因此而心生怨言,懈怠工作,反而在工作中更加努力,4年来,所任学科3次获得年级单科第一,也因此3次被学校破格评为校优秀教师。

今年,在领导的亲切关怀下,我终于得到了正式的调令,也正式成了龚滩中学一名名副其实的教师,我由衷的高兴,希望领导能考虑到我的实际情况,按照有关文件规定,把我转评为初级中学一级教师,使我真正纳入到初级中学评优晋级的轨道上来。

教师专业技术工作总结2回首自己这么多年的教学历程,自己一直感觉问心无愧,自己一直以来都在不断的坚持要求自己,我自己的努力工作也的得到了认可。在二十八年的教学工作中,我对自己说,我已经将我的全部精力用在了教学中,我已经做到很好了,我知道自己就是要这样的工作下去,我相信只有这样,我才会做好这一切,我知道自己要做到的还有很多,我会努力的。回首自己的工作二十八年,我相信我会有着更好的总结的。

我从事教育工作至今已有二十八年了,我品尝过不同学段不同岗位的教学工作的酸甜苦辣。从最初的高中教育到后来的中职教育,再到现在的初中教育;从一名普通的英语教师到协管教学工作的教导主任,从教导主任再到中心学校主管面上工作的副校长,如今则是__最偏远乡村中学的校长。随着教龄的增长,个人业务素质的提高以及显著的教育成绩,本人也从多年前的一名中学二级教师成长为中学一级教师,如今则即将成为中学高级教师。回首近三十年来的教育生涯,我真正是百感交集。我能成长为一名中学高级教师,离不开领导、同事及家人的帮助和支持。我怀着感恩的心作如下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一.用心血和汗水书写业绩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我所带的班级学生英语成绩总是名列年级前茅;个人在公开课比赛中屡获佳绩;撰写的论文也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在年度考核中我多次被评为优秀等级,__年我被评为县“先进教育工作者”。

作为一名校长,我带领全体教职工努力拼搏,让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又上了一个台阶。三年间,考取三个黄高生,近六十个一中生。学校被评为“县文明单位”、“县绿化先进学校”,并破天荒获县中考进步奖。我个人也因成绩突出,先后获得“优秀党员”等荣誉称号。

二.用清贫和无私诠释廉洁

当科任教师,我从未向学生推销教辅资料,更没有通过补课获其他方式收取学生费用等违纪行为。当校长后,我更是严于律己,从未通过职权谋取过一己私利。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做事,是我的原则。学校的大型建设,均通过县招投标中心运作,全程接受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督与管理。学校财经,凡开支超过伍佰元即要三个以上的教师签,学期结束后所有账务均经职代会审查,坚决杜绝不良开支。

我和妻子都有正当的工资收入,我的女儿也有一份工作,但我的家庭并不富裕。虽然清贫,但我从未向学校伸手,保持“干净工作“的本质,对困难的教职工我还多次伸出援助之手。我深知,贪念是侵害灵魂的毒药,而廉洁则让师魂更纯洁。

三.用赤诚和奉献铸造师魂

1.做人真诚,有良好的人格修养。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良好的人格修养应是师魂的核心,而“真”则是人格修养的基石。因为“善、美”也只有在“真”的基石上才能开出灿烂的花朵。我把“真”视为我做人的准则。对领导,我说真话,哪怕逆耳;对同事,我讲真情,哪怕曾有隔阂;对学生,我授真知,若自己知识有限,我会虚心向他人请教。

2 .思想纯正,将教育事业视为个人的第二生命。

我生长在一个教育世家,父亲是一个解放初从私塾走出来的能激情吟诵“巍巍乎昆仑”的老先生。父亲为他挚爱的教书生涯奔波了一生,虽然父亲现在去世了,但他教育生命依然在我血液中流淌。我的弟弟是中学一名语文教师,如今我的女儿也走上了讲台。教育不仅是我个人的第二生命,也是我们这个教育世家的第二生命。作为一名党员,我对党忠诚;作为教师,我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我思想纯正,从未参加过任何不良组织,从未干过任何违法乱纪的事。

3.追求卓越,有坚定的教育理想。

我所工作的学校位于鄂赣皖三省交界之处,十分偏僻。我的教育理想是改变农村落后的教育面貌。虽然这一理想的实现充满坎坷,甚至终其一生也许难以实现,但我坚定不移。我愿为此奋斗一生,奉献一生。

四.用勤奋和创新彰显能力。

1.勤奋学习以增长才干。

我是一名英语教师,为了给学生一碗水,我努力让自己拥有知识的河流。我自费订阅了《英语周报》等报刊,购买了李阳疯狂英语磁带,勤写读书笔记。在教学上,我积极参加各种教学研究活动,尝试各种教学改革,力求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且学习成绩有显著提高。在教学教研的同时,我十分注重从理论的高度审视个人的教学实践,研读教育理论,撰写教学论文。

我又是一名校长,从事教育管理工作。角色的转变催逼我要不断学习,尤其是学习教育管理方面的知识。我一方面向书本请教,《中国教育报》等报刊书籍从此摆上了我的案头;我一方面向同行求教,就学校管理中存在的困惑寻求解决之道;我更是注重向教育专家学习,各种校长培训活动我总是积极参加。

2.创新工作以革新面貌。

人事制度改革——激发有限的教育资源农村初中教师编制紧并且师资良莠不齐,为改变这一现状,我在我任职的学校大胆进行了人事制度改革。全体教师实行竞争上岗,通过竞争然后上岗的教师再由班主任自由组阁,落岗的教师则由乡中心学校安排到小学任教。

管理思想改革——凝聚人心

一些学校是以刚性管理为主,教职工有抵触情绪。我在我任职的学校尝试了人性化的管理模式,教职工关系十分融洽。像制度的制定与修改,一定让教师代表参加讨论,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像考勤工作,较之过去更为宽松;像教职工个人生病及家中婚丧之事,我都会去看望或慰问。

教师专业技术工作总结3__年,本人任教高二升入高三年级的两个班的语文,兼任学校教研处主任,工作量1.6。全年兼本年级的语文学科备课组长,并担任了年级特优生培养的辅导老师。回首这一年是我工作__年来尤其辛苦的一年,也是工作成果有着充盈收获的一年。从个人立业的角度而言,更是找到了跨越发展的方向和平台。

感谢各位同事支持我、帮助我,各级领导扶助我、指导我,让我继续在教研管理工作的岗位上摸爬滚打,给了我锤炼、提升自己的舞台;也庆幸我自己有着教书育人的不倦的激情、有着持续读书学习的不竭的动力。

本人奉守“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从业准则,严于律己,光明磊落,温良恭谨,与人为善。以校为家,恪尽职守,勇挑重担,超工作量满负荷运行,常常为工作而废寝忘食。热爱学生,坚持“德育为首,育人为本”的原则,不仅在课堂上坚持德育渗透,而且注重从思想上、生活上、学习上全面关心学生,在学生评教中深受学生的敬重与欢迎,年终被评为“师德优秀个人”、“先进工作者”。

信守“以学习者身份从业,以思想者姿态施教”的工作准则,在勤于学习、耕读不辍的过程中苦练内功,在教学上不断超越自我。订阅专业杂志5种,全年购买业务书籍40余册,潜心研读;精心选购优秀的高三语文教辅资料15种,兼收并蓄,取精用宏。被评为浏阳市“百名读书积极分子”。正是在这样的读书背景下,本人立足于践行课程改革新理念、追踪把握高考改革的新动向,在教学设计上博观约取,追求“用教参而不囿于教参”的个性化处理,总是在广泛占有资料的前提下精心选材备课,形成了“纵横拓展,浅入深出,知能并重,激思启智”的语文课堂教学特色,所教语文课深受学生喜爱,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有可见、可感的良好发展,教学效果好。积极投身教研教改,多次面向校内外同行上教研公开课和示范课,所授公开课得到醴陵二中、浏阳一中等同仁的好评。被市教育督导室、市教科所选调,陪同教研员赴六中、一中等校参与高三教学调研并评课,并在全市高三语文教学研讨会上对公开课作点评。

立足“大语文大阅读”教学观,创造性开发语文校本教材。团结并指导本校5位青年语文骨干教师,主编并正式印刷出版了语文校本课程《悦读怡情拓智(第二册)》。该书针对农村高中学生的学业基础、情感特质和文化底蕴,精心选文,由我确定全书的编排体例、章节设置、篇目选定,五位老师分别承担某些章节的导读设计和具体篇目的赏读分析,历经一年半的反复删改、修订,终于在__年底完成了这本涵盖了十个专题章节、选文超过150篇、内容总计28万余的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的编写。该书在青年同学中大受欢迎,并得到县、市语文届知名同行、特级教师、专家的一致好评。

荣任“核按钮”和“热点重点难点”两种知名教辅品牌的语文编审,参与编写两本高三语文复习用书《高考语文核按钮?__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用书?热点重点难点专题透析》。论文《在课程资源自主开发过程中践行中学语文有效教学》获长沙市市级骨干教师培训优秀论文一等奖。课件《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获长沙市it节课件专项评比二等奖。

11月,被推选赴清华大学参加“长沙市中学语文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首期培训,获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结业证书。12月,“长沙市语文骨干教师高级研修?清华班”的优秀代表,被推举在“昆明市—长沙市教育交流合作研讨会”上,在雅礼中学主会场多功能厅,面向两市教育届领导、专家及骨干教师,上展示课《汪曾祺小说〈侯银匠〉文本细读》,教改理念鲜明,个性特色突出,得到好评。而本人也在同伴互助中开始了教学的整合反思,从教学设计的优化、教学用语的锤炼、课堂局部精彩向整体厚重提升几大方面寻求新的自我突破。本人被长沙教育学院评为“长沙市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优秀学员”。

在搞好自身教学的同时,积极承担青年教师培养任务,对张晓玲、周辉等青年教师的教学经常给予评点,帮助他们更快更好地成长为优秀的高中语文教师(两位分别已担任备课组长、教研员,并有多项论文在省市县各级发表或获奖)。

担任学校教研处主任,以师资队伍建设为主线,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全力推进“科研兴校”。工作认真、务实,讲求科学,积极创新,负责了常规教研工作、课题研究、师训工作、电教管理、校本课程管理等各项工作。实现了教学、管理工作双丰收。一年来,本人累计听课77节,在听评课过程中加强教研督导,与授课教师一起真诚探讨课堂教学的改进策略,受到老师们的欢迎。在教研管理思路上,由“统”到“分”,由“管”到“导”,注重粗线条地布置全校各学科组的教研工作,分工明确,突破方向的指点到位,有利于各学科特色的自由释放。地理教研组被评为长沙市先进教研组。老师们你追我赶的教研氛围更深厚了,论文正式发表和参编正式出版物的教师达52人次。

课题研究方面,本人现担任《高中语文、化学学科信息化资源库建设与应用》、《中学卫星远程教学双向互动交流研究》、《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中小学教师良好气质修养研究》三项“十一?五”省级课题的课题组长。各课题有序开展,进行了阶段性督查,相关论文成果不断提交。本人所撰课题中期报告《〈中学卫星远程教育教学双向互动交流的研究〉阶段性工作总结报告》获省级“十一?五”重点课题《中学卫星远程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总课题组论文评优一等奖。

积极参与网络教研。一年来,本人在新浪博客上发表以教育教学研究为主体内容的博客文章102篇,因内容的可读性、思想的含金量得到网友认可,找到了若干志同道合的同仁,受到同道网友的追捧,全年网络点击超过8000人次。年底,酝酿成立“新自我新教育”教研博客圈。

教然后知不足,我感觉自己在工作的诸多方面尚存欠缺。教研管理方面,青年骨干教师和名师的的培养未见突破,在教研过程中如何给老师以自我成就感、效能感和幸福感的支撑,仍是一大困惑。在语文教学中,常感课堂教学有好的设计与创意,但苦于工作头绪繁多、投入备课的时间和精力有限,细节上的精细化设计往往来不及展开,因而在课堂教学细节操作上很难令自己感到自我满意。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用日后从业的时间不断去完善吧。

教师专业技术工作总结4积极参加学校各项活动,如升旗仪式和各种会议。主动进行各方面的工作。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为教育教学工作不辞辛苦,努力工作。注重师德修养,团结同志,积极协调各有关人员之间的关系。使个人的教育教学工作、培养青年教师工作、教育科研工作、化学组的组务工作等方面均取得了突出成绩。这一学年,是丰收的一年。

工作量较大,是超工作量的。工作踏踏实实、勤勤恳恳。上半年,教高一的4个班(7、8、10、12),周课时12节。下半年,教高一4个班(5、6、7、22),周课时12节。星期六经常是一上就是4个小时,超负荷运转。这学期后阶段,在级部主任的安排下又增加了奥赛、培优班4个(没有收费,只是教学),没计报酬,辛勤工作。

教学业绩明显。教学中,认真备课。在备好课的基础上,每次上课前都要把教案再看一看。教案,全为电子版的。每次上完课后,还能及时将上课心得和新发现记录下来,及时对教案进行修改、完善。化学的题目是比较多变的,要学生做的,我们都能经过筛选,经过自己做了以后才给学生讲题。本年度作业安排的较灵活,有:作业本、《基础训练》、化学总结本、试卷1套、化学报、实验报告册等。这些作业我们都能全批全改,尽管本年级学生要“3+”大综合了,但是我们也不太放心,况且还要重点本科人数呢。但我们的作业负担并不重,因为采用了分散加集中在课堂处理的灵活方式。

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指导,也是勤恳工作的表现之一。我在班里经常找个别学生进行指导,课下多在教室里和同学们之间留一会儿,让他们问问题,有时也请他们到办公室里来进行个别指导和解惑。

本人是高级教师,是______化学中心组成员,是市化学教学会理事,是山东省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历年来,在评教评学中都获得了很高、很突出的好评,所教班级学生的化学素质较高,成绩突出。今年也不例外,经本人的努力,使教育教学工作成绩显著,所教班级成绩较好。

带好青年教师,应是很重要的一项工作。作为一名老教师,不但自己做好教学工作,还要指导青年教师。上学年,我任新教师王志民的指导老师。经过一年的共同努力,王志民老师成长很快,班级和教学成绩优异,被评为学校“教学新秀”。__~__学年,我任新教师刘晓华的指导老师,同时对新教师荣林也同样进行了大量的指导工作。这二位新教师勤奋好学,听课特别多。在学校期中考评时,刘晓华列第二名,荣林应第三名,这二位青年教师十分努力,对学生热情负责,个别谈话、辅导较多。经新、老教师的共同努力,二位成长较快,较早地推出了研究课。

教研组工作成绩突出。今年初,我结合学校提出的计划和要求提出了3项教研计划:各备课组实行中心发言人的备课制度;听课制度;各备课组向组内出一堂研究课。借此来推动全组的教研活动,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全组会上讨论后分工实施。我们的中心发言人活动,确实搞起来了,尤其是高三备课组搞得很好,很有成效。每个备课组向全组出一堂研究课活动,要求要实实在在,少搞花架子,重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通过研究,老师们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促进。我们的研究课和听课活动,在全校是有目共睹的。

由于我和大家的共同努力,化学组组风建设良好,团结向上齐心协力,各项工作可以说都是先进的。这也得到了同事们和学校领导的肯定:在期中总结时,王主任就表扬了我组。

我的科研工作也取得了优异成绩。我研究的“问题-讨论式教学模式”,恰逢今年济南市搞十大模式评比,我也申报了。在市里经过初选后,已经在济南一中进行了课堂展示比赛。我上的课《卤族元素》是很精彩的,受到了各方面专家和同行的赞扬。

教师专业技术工作总结5时间真快,在平淡与忙碌中,做班主任一个多学年的日子已经一晃而过。这是我与孩子们相处的第二个年头。感觉孩子们的成长真的是不经意的。不经意间,他们的个头长高了很多,不经意间,他们懂事了很多,他们学会了很多……不经意间,他们就这么一点一滴地成长起来了。他们开始正式步入小学的校门,而我也作为一位新老师步入小学的校门。可以说,我是他们的同行者。作为他们成长的见证者,最大的感受是:苦中有乐。

回顾这一学年多的班主任工作,让我深切地体会到,只有全班学生和班主任共同努力,增强集体凝聚力,创设融洽的学习氛围,才能促进班风班貌的整体发展,从而使学生在各方面得到进步。

班主任的工作是琐碎的,复杂的,但苦中有乐,点点滴滴都让我记忆犹新。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一.学习优秀班主任的工作经验

在校的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管理学生的闪光点。平时的交谈中,可以向某些方面做得好的老师请教。一件事有百余种做法,虚心学习别人有效的做事方法也是让自己进步的一种学习过程。这点,我想在这里感谢帮助过我的所有老师,是你们的温馨提醒,让我在管理学生上避免走了很多弯路,也是你们的热心帮助,我真切地感受到在这个团队工作的温暖。

二.重视培养孩子们的行为习惯

各种习惯的养成是形成良好班风班貌的基础,低年级则是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期。我觉得培养良好的习惯关键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意识,使他们做到老师在与不在一个样。如果一个班级形成了良好的班风,学生会在各方面得到提高的。所以,我尤其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无论是学习习惯,上课习惯还是卫生习惯。低年级的学生比较喜欢比赛、竞赛的形式,我就在自班级后墙的学习园地中贴了6棵苹果树,谁表现的好,我就再苹果树上画一个苹果。另一方面,作为老师以身作则,每次进教室都先往地上看一看,捡一捡,整一整,孩子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为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创造好的氛围。

三.培养小干部,发展孩子的能力

班干部是班级的核心,是班级的骨干力量。要建设一个良好的班集体,首先要建设好一支责任心强、能力强的班干部队伍。

我们二年级的包干区卫生打扫任务相当繁重。为此,我安排了两队同学隔周打扫,每队有一个能力较强的学生当组长,打扫好之后,组长带领组长对整个操场进行检查。并采取了两队间竞赛的形式,这样有利于更好地完成班级的值日工作。

学习方面,我把全班同学分成了6个小组,每个小组都设有一名组长(组长都是学习成绩及能力相对较好的学生)。我让每个小组长监督其他3名学生。,这样组长可以很方便地监督其他3名组员的作业上交、背书情况等等。我还特地把这个组内的4名学生作为安排在一起,便于他们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交流。

四.与搭班老师合作

班主任只凭自己的威信和力量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必须与任课老师的工作密切配合,形成合力。“三人行,必有我师,”任课老师对孩子的教育也很有经验,配合教育好孩子,班主任工作才能更加轻松。班主任与任课老师精诚协作,发挥参与力量是不可低估的。

五.注意不抛弃学困生

篇(9)

[作者简介]李芹(1973- ),女,河南新蔡人,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语系教学管理主任,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广东 广州 5103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9年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一五”规划研究项目“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与实现路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09tjk148)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3-0071-03

随着教师专业化的发展,目前世界各国都非常强调教师专业(能力)标准的制定,认为它不仅是提高教师教学育人质量的重要条件,而且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明确的发展方向,为开展教师教育培训提供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3条明确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这标志着我国教师的专业地位在法律上已经得到确认。随着我国第一个教师专业能力标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专业能力标准》的颁布(2004),在政府政策的推动下,不少学校展开了对各级各类学校教师专业能力标准制定的探索,但主要集中在初等和中等教育方面。高职院校相对于一般普通高校发展较晚、类型不同,但目前无论在学校数量还是在校生规模方面都已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承担着培养数以万计的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重任。高职教师是高职教育任务的主要实施者,高职教育的高等性和职业性特征决定了高职教师专业能力标准对高职教师的重要引领作用,但目前有关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呼吁层面,对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实施策略和实践操作研究得较少。结合高职教师专业能力标准内涵,同时通过分析我国《教师法》《高职教师任职资格条件》等政策性文件中隐含的相关内容,探讨我国高职教师专业能力标准的科学合理建构课题应成为当前高职教育理论研究工作者的重任。

一、我国官方文件相关内容的解读

我国的教师专业化进程开始较晚,因而,在许多方面还没有规范的关于高职教师专业能力标准的政策文本。但我们能够从其他相关政策文本中找到其中隐含的对高职教师专业能力的要求,这些要求是我们确定高职教师专业能力标准的重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法律、政策和管理性文件对学校教师的任职资格进行了相关规定,这是制定高职教师专业能力标准的根本方向性文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10条关于教师资格的规定:中国公民凡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备本法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有教育教学能力,经认定合格的,可以取得教师资格。其中第11条中规定: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应当具备研究生或者大学本科毕业学历。《教师资格条例》第8条对认定教师资格者教育教学能力的规定是:(1)具备承担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需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现行实施办法基本上是:非师范类毕业生加试教育学与心理学,师范类毕业生可免考);(2)普通话水平应当达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颁布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二级乙等以上标准;(3)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无传染性疾病,无精神病史,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在教师资格认定机构指定的县级以上医院体检合格。此外,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和业务水平”等要求。这些政策文本对高职教师的入职任资标准做了基本规定,即凡达到上述学历、资历、身体条件者都可在高职院校任教。但这些规定比较笼统,只是对高职教师的基本入职规定,与一般高校教师任职资格无异,无法体现高职教师从事高职教育教学的特殊任资要求,更不能体现高职教师专业发展从低级到高级、从不成熟到成熟的成长性。因此,要深入了解有关高职教师的专业能力要求,我们还须参考高职高专院校教师任职资格评定条件。

二、高职教师任职资格现状评析

目前,我国部分省份如广东、安徽、江苏、福建等已经实行了高职(高专)院校教师任职资格评定制度。正是由于看到了高职(高专)院校教师和一般普通高校教师任职要求的本质不同,高职高专教师任职资格评定才从普通高校教师资格评定中单列出来,这在教师任职资格评定史上可以说是一大进步,同时也是对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好的引领,自然也可成为高职教师专业能力标准制定的主要依据。下面以《广东省专业技术资格申报评审指南》为例,分析广东省高职教师任职资格评定条件。该评定标准具有几个明显的特点:(1)系统全面。内容涉及知识技能、教学能力、实验实训、生产实践经验、科研能力、思想态度和职业道德等各方面要求,考察系统全面,职业性和高等性特点兼顾;(2)层级分明。不同级别的高职教师知识、技能等每一方面的内容既前后一致,又有一定的区分度,从低到高层级分明;(3)突出重点。6个评定项目中的前4项从不同侧面分别谈到了对不同级别的高职教师知识和技能的不同要求,凸显高职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强调高职教师实验实训教学能力和生产实践能力,这是与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特征分不开的。

理论的构建往往是完美无缺的,但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近几年广东高职教师职称评定的总体状况来看,评价结果不尽如人意。由于技能、实践经验等本身的复杂性和难以测量性,以及职称评定本身的规模宏大而时间集中短暂,高职教师评价结果的最终衡量往往还是回归于学术和科研,侧重于评定项目中的第五项,即研究课题和的级别和数量,同于普通本科院校。此外,上述评定项目还没有顾及到高职专业课教师和基础课教师的区别,也是不合理的。因此,在借鉴国外有关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开发一种层级分明、操作性强,符合工学结合要求的不同类型的高职院校教师专业能力标准,有效衡量、考核高职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尽快引领各级各类高职教师专业发展走向成熟成为当务之急。

三、构建高职院校专业能力标准框架的思考

高职教育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强烈而鲜明的职业性,与中等职业教育相比,其特点则表现为高等性。结合高职院校的特性,我们可把高职教师专业能力标准内涵规定为:是教师在从事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活动中,顺利完成教学实践任务所应达到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综合素质和能力要求,是对高职院校教师所必须具备的专业能力的综合性规定,具体体现专业知识结构、专业技术能力、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品质素养等模块内容。每一模块又可细分为不同的子模块得以支撑和反映。

(一)专业品质素养

专业品质素养,也可称为职业品质素养,是指高职院校教师对于所从事的高职教育教学工作的价值判断,主要包括:是否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道德品质、坚定的信念、积极的动机和良好的心态,是否热爱高职教育事业,是否愿意自觉自愿从事高职教育教书育人工作,是否具有职业自豪感。专业品质素养是一种看不见的精神观念层面的东西,在教师专业能力构成要素中处于冰山的底层,但却决定着外显行为的结果和质量优劣,是开展高职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和条件,是对高职教师的共性要求,具有普适性。据调查,从总体上看,当前高职教师在事业心、自信心、自豪感、进取心等方面的自我评价偏低,各项目支持度不足50%;相当多的教师缺乏职业教育改革的勇气和热情,墨守成规,按照传统的方式、方法授课,积极主动参加课程和教学改革的教师不到20%;选择该职业的动机,因为稳定和有寒暑假约占80%;超过70%的高职教师对工作不甚满意,部分教师甚至有跳槽或者转岗的意向。由于传统观念、经济收入、社会地位、管理体制和工作压力等各方面的原因,相当一部分高职教师对自己所从事学科的教育教学工作缺乏事业心、责任感和自豪感。

(二)专业知识结构

专业知识结构是高职教师从事高职教育教学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各类知识的构成要素及综合表现。在知识经济时代,合格的高职教师在拥有合理的知识结构的同时,还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扩大知识面,形成广博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扎实的专业学科知识和丰富的专业实践知识(也叫实践策略性知识)的“三位一体型”知识结构。也有人提出职业院校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包括:(1)本体性知识,即从事某一专业所特有的学科知识,如高分子原理知识、国际贸易知识等;(2)实践性知识,即高职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课堂情景创设和调控知识,源于教师教学经验的反思和积累;(3)条件性知识,即从事高职教育教学活动所必须具备的行业知识,如职业教育学、高等教育学与心理学等。合理的知识结构是高职教师成功教学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当前,我国高职教师一般都受过系统的本科以上教育,所以学科性知识或者本体性知识比较扎实,但由于缺乏职业热情和经常性的教学反思,专业实践性知识相对较弱,较大地影响了高职教育质量。

(三)教育教学能力

专业教育教学能力是高职教师从事专门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能力,是高职教师完成高职教育教学任务的基本能力条件,主要包括理解和把握高职生心理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情景创设能力、教学组织监控能力、教材开发能力、教学反思能力、教育技术能力、教育测量与评价能力等。这些基本能力应该能反映高职教育的特殊性,下面就这些能力有选择性地做一简要解析。

1.掌控高职生心理的能力。高职教育发展很快,但社会上有相当多的人仍把它看作低于重点高校、一般高校的三流教育,不少高职生是带着无奈的心情进来的,再加上多数是独生子女,娇气畏难、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等问题较多,不能很好地适应高职学习生活,从而需要教师给予更多的关怀、体贴、鼓励和开导。自古以来,在对学生施以教育时,都主张要在理解学生知、能、态度的基础上,施以合适的教育,即因材施教。这就要求高职教师要具备了解高职生心理的知识和能力,在充分了解高职生的学习基础、心理发展动向和特点、规律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2.教学组织监控能力。它是高职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是指高职教师为了达到预期的教育教学目标,将教育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控制和调节的对象,并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调整以确保成功的能力。具体反映在高职教师的执教方面,一方面要求专业理论课教师必须熟悉本专业发展前景,具有本专业领域内较坚实的理论基础,能够熟练使用教学的技能技巧,保证高效、正确无误地把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则要求专业实践课教师,必须在本领域有较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实践能力与专业技能,能够用简洁的语言,熟练的技能,启发、鼓励学生动手、动脑,是学生掌握具体操作技能。高职教育的特殊性要求高职教师要时刻注意对自己的教学工作提出高标准、严要求。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能力本位的高职教育教学计划的真正落实。它是高职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能力。

(四)教育科研能力

教学与科研相长。高职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认真执教的前提下,结合教学实践积极从事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与科研活动,不仅有利于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而且能够提高高职教育教学的质量。目前高职师资教学科研能力整体素质状况令人担忧,中专升格上来的部分高职教师相对缺乏科研意识,科研能力较低,不少教师甚至不会撰写教学科研论文、不会填写课题申报书,而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方法的改进则有赖于教师教学科研活动和经常性的课堂反思与总结,同时高职教育的高等性也要求培养的高职生要有一定科研素养和和写作能力,“己不会何以教人”,我们必须正视这一事实,并积极开展相关培训,尽快提高高职教师的科研素质。

(五)专业技术能力

高职教师有没有行业经历和实践,有没有(职业)专业技术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职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这也是高职教师与一般普通高校教师专业能力要求的本质不同所在。高职教师(职业)专业技术能力主要是指在相关的职业环境中,合理利用专业知识、技术规范和职业态度去解决职业活动问题的各种能力,包括专业动手操作能力、专业市场调研能力、生产实践能力、行业发展跟踪和观察能力、专业技术创新能力:服务行业企业的能力等。这些能力要求体现为:高职教师要具备企业经历,具有一线的生产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熟悉技术工作的内容要求和操作流程;掌握职业技术规范、熟练的专业技术能力、基本的实验能力和设计能力,能将各种知识、技能、技术相互渗透、融合和转化;具备了解和开展相关专业市场调研的知识和技能;了解本专业国内外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对行业发展不断跟踪和分析的能力,对专业技术不断革新的能力等。当前,我国高职教师学科知识够用、实践能力不足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加强高职教师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是政府、企业和学校三方面临的共同责任。

四、结语

总的来说,“没有标准就没有质量”。我们有必要根据形势的发展需要和高职教育的高等性与职业性特征,通过选取最能反映高职教育教学要求特点的主要项目作为能力标准框架主要要素。通过对高职院校教师所必须具有的知识、技能、态度等进行综合性规定,以便更好地为职业教育教学服务,为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培训工作提供依据。但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有关高职教师专业能力标准框架探讨还是很粗略的,具体规定和操作尚需结合相关某专业或专业群来进行。

[参考文献]

[1]大连教育学院职业学校教师教育中心.职业学校校本研训规范与教师专业能力标准(下)[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6(3).

[2]付雪凌,石伟平.美、澳、欧盟职业教育教师专业能力标准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10(12).

篇(10)

教师的专业幸福是一种教育幸福,是教师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自由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的一种教育主体生存的状态。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是其专业发展的内部精神力量。二者相辅相承,彼此促进。

一、以“幼儿为本”的专业理念让幼儿教师拥有精神幸福

以“幼儿为本”就是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

(一)学会解放孩子、解放教师。

以幼儿为本的专业理念就是要做到解放儿童,解放教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六大解放理论,即解放幼儿的大脑,让他们去想;解放幼儿的双手,让他们去做;解放幼儿的眼睛,让他们去看;解放幼儿的嘴,让他们言论自由;解放幼儿的时间,让他们做喜欢做的事;解放幼儿的空间,让他们自由发展。他的这一教育主张具有远见卓识,与当今“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息息相通。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解放儿童的心灵空间,营造宽松的氛围,解放儿童的学习生活空间,使之在互动式的环境中接触大自然和大社会。幼儿园是个浓缩的“小世界”,不应该是“鸟笼”,教师应想方设法为幼儿创设多样化环境,拓展他们的学习、生活空间,在让他们与开放的环境发生交互作用时,对所听、所闻、所感、所学的东西感兴趣,积极投入到各种认识,操作活动中去,激发起幼儿的想象力和创新创造兴趣。只有解放了儿童,我们才真正地能够解放教师,让教师享受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体验教师职业带来的成长、尊严与快乐。

(二)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学会等待儿童成长。

以幼儿为本的专业理念还要求要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我们应该意识到:就像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世界上同样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幼儿有自己独特的个别发展水平,尊重幼儿就要尊重个体差异,尊重儿童的学习特点和不同能力的差异,让每个儿童体验成就感。学会等待儿童成长,因为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我们把握教育规律、摸索教育经验的过程,孩子成长的过程更是我们充实生活、丰富人生、体验为人师者幸福的的过程。 让我们像农人们期待收成一样,幸福地等待每一朵花儿的绽放。

(三)学会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让儿童在自然中成长。

以幼儿为本的专业理念诠释着,教育应须遵循儿童发展的自然规律。

法国思想家卢梭认为儿童不是小大人,儿童有着不同于成人的生活,是具有独立存在价值的人;教育应尊重儿童的自然天性,顺应儿童发展的自然节奏。根据皮亚杰的发展阶段理论,儿童心理的发展有其必经的道路,儿童已有的经验水平总是与他所处的身体和心理发展阶段相一致,教育必须适应儿童的发展阶段。超前教给儿童违背其自然发展阶段的知识、经验,无异于“揠苗助长”。因此需要教师尊重儿童自己的生长规律,满足他成长一系列阶段里相应的需要。不要患上“关怀强迫症”,向孩子提供一些不需要的关怀,我们应该以“顺其自然”的、宽松的、发展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幼儿。只有儿童享受了幸福的教育,我们教师才能获得专业幸福感。

二、专业伦理与职业敬畏感使幼儿教师拥有内生性幸福。

幸福的动力在于人有精神追求和内在发展的需要,这种幸福就是一种内生性幸福或内源性幸福。只有当我们满怀对专业的理想与信念,满怀对儿童的敬畏与热爱,我们才能从中体验追求精神和信仰的幸福。

(一)正确的专业伦理观让幼儿教师热爱专业,追寻专业理想。

专业伦理观是我们热爱专业,追寻专业理想的重要支撑。当我们胸怀理想,理想就会吸引着我们,督促着我们一步一步向着这个虚灵而真切的境地走去,我们便在提高着自己为师的品位,升华着自己的教育信念,为教育幸福提供永久的动力。专业的理想就在于直面生命、关怀生命、成全生命,丰富生命的意义,提升生命的价值。胸怀这种理想的教师,体验着师幼“生命在场”的幸福,也提升了自我生命的质量和幸福。

(二)正确的专业伦理观让幼儿教师热爱儿童,实现生命的价值。

专业伦理观是我们热爱儿童,实现生命价值的重要支撑。热爱儿童是一种对生命规律、生命潜力的认识、理解、敬畏与珍视,是一种重要的专业态度。在对儿童进行专业的人文关怀的同时,我们实现着自我的生命价值,同时也使幼儿教育成为一种历史的助力,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人类的进步。我们所做的平凡工作与个人收获的快乐、生命价值的实现联系在一起时,与国家的兴旺、文明的传承、社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时,我们就获得了一种精神的幸福,一种利他的幸福。

三、“专业能力”使幼儿教师拥有关系性幸福。

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包含着三个方面:专业实践能力、专业沟通能力和专业研究能力。

(一)专业实践能力能有效促进儿童的发展,获得社会成就感。

而使教师的劳动无论在课程内容的重组,还是在教育过程的动态生成上,都必须表现出实践性。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践智慧的能力则是专业发展的核心。实践能力要求幼儿教师能面对复杂的教育情境、能抓住随机的教育契机、灵活运用相关理论知识、能创造性地指导活动。专业实践能力能有效促进儿童的发展,从而使教师获得社会成就感与幸福感。

(二)专业沟通能力能有效促进家庭教育的专业化。

家长,作为教师的合作者加入到教育者一方,共同对受教育者——幼儿施教。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是一种特殊的人与人的交流,在于交流的双方都共同爱着、关心着孩子,为孩子交流。因此,沟通是充满爱心、关心、诚心、责任心的。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家长参与的重要性和家长参与的权利与责任。持正确的合作态度,与家长相互理解、支持与尊重。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是双向的,教师,作为专业教育工作者,在帮助家长改善教育行为,改进教育方法,转变教育观念等方面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通过与家长的专业沟通,帮助家长改变教育行为,同时教师自己也获得家长的认可与理解。

(三)专业研究能力能有效促进教师自我发展,获得专业成就感。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道路上来。”教师不仅是把 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儿童,而且也是儿童的精神世界的研究者。教育科研不是让教师脱离实践专门搞研究,而是根植于教育过程之中,研究的过程也就是教育教学的过程。幼儿教师的研究能力,首先是对日常工作保持一份敏感和探索的习惯,常常对教育现象进行思考和探索,善于从中发现问题,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判断和反省,不断改进工作并形成理性的认识。其次是对新的教育问题、方法、手段等方面的探索和创造能力。教育科研是将 “所倡导的理论 ”向“所采用的理论”转化的过程,研究的目的是改进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幼儿的发展。随着问题研究的深入开展,教师的知识不断拓展,内在生命价值得以体现,经验得以丰富,教育观念得以转变,教育的智慧得以开启,专业幸福感油然而生。

四、专业学习下的可持续发展使幼儿教师拥有发展性幸福。

(一)“幼儿教师的身份”知识:幼儿发展性知识学习

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在《专业标准》中有明确的要求:在幼儿发展性知识方面要了解儿童生存、发展和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掌握相应的策略与方法。幼儿的身心发展是有自身的规律与特点的,只有不断的学习和掌握幼儿发展性知识,才能够与自己幼儿教师的身份相符,才是体验幸福的根本保障。

(二)我读书,我快乐:教师的通识性知识学习

幼儿教师尤其是已入职的教师,多数是师范学校毕业,通识性知识的积累较缺乏,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也常常会因为这个原因,感到力不从心,因此,需要我们不断地从课例和活动出发,学习特定的学科知识;具备一定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了解中国教育基本情况,掌握幼儿园各领域教育的特点与基本知识,利用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知识对幼儿施教。

(三)我教育,我发展:教师的专业性知识学习

幼儿园教师是一项专业技术工作,针对的是3—6岁儿童,具有极强的专业性。体现这种专业性要求教师在教育中发展,在发展中教育。不断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和教法等相关的教育心理方面的知识;熟悉幼儿园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要求和基本原则;掌握幼儿园环境创设、一日生活安排、游戏与教育活动、保育和班级管理的知识与方法。在教育和发展工作中体验专业幸福感。

幸福的教师是关怀生命的教师;幸福的教师是心态阳光的教师;幸福的教师是把教育当事业的教师;幸福的教师是具有专业自由的教师;幸福的教师是追求专业持续发展的教师。让我们在专业思想的沐浴下,实现着专业的教育,体验着教育的专业,因专业而幸福,因幸福而更专业。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 2011年12月12日

[2]《教师专业伦理内涵与养成途径之探究》 梁福镇

[3]《幼儿教师专业伦理实践之研究》 汪慧玲 沈佳生 幼儿保育学刊 2007 第五期

[4]《近十年来国内幼儿教师专业伦理研究评述》 许琳琳 早期教育 2011.7- 8

[5]《全教协会〈伦理规范和承诺声明〉简介 何叶 杨兴国 早期教育 2010.4

篇(11)

[作者简介]程文燕(1986―),女,江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老区建设》杂志社编辑,实习研究员。(江西南昌 330000)

一、从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属性出发进行培训

(一)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属性的具体内涵

普通高等院校的教师从事的是学术教育而高职院校教师从事的是职业教育,一个从属于学术体系而另一个从属于工作体系,高职教师一方面具有普通高校教师所共有的职业属性和特征,但是由于高职教师在教学环境、对象、内容和目标上与普通高校教师存在较大的不同,使得高职教师素质与能力结构等方面都表现其独有的职业属性。

首先从两类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活动目标来看,普通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富于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级专门人才,而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则是高素质的应用型和专业型的高技术人才。从两类教育的活动目标来看,普通高等院校的教育活动目标是对应学生的就业方向,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设计、创新和研究能力,从而尽可能的扩大和增加可供毕业生就业的岗位幅度和数量,而高职院校的教育活动目标是针对不同的行业领域和不同的工作岗位或岗位群,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将来从事一线工作的相关技能。

其次从两类院校的教师定位上来看,普通高等院校教师的定位是以学术为导向的,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所起的是主导性的作用,而学生是主动性的学习,教师所扮演的是学生的引路人和指导者的角色,而高职教师的定位是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师是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咨询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重心。

再次普通高等院校和高职院校遵循着不同的教学原则,由于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属于不同的分支,虽然两类教师都承担着传授知识和技能的任务,但是普通高等院校的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以学科内容为基础多为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调查法和实习法为主,他们更重视的是理论性的教学,强调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而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方法是根据教学任务的不同进行选择,主要以案例、项目、仿真、情景教学法和角色扮演法为主,强调的是知识与技能并重以及手脑并用,这是高职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原则。

最后两类教育的教学环境和对象也有显著不同,普通院校教师的教学环境主要是课堂或实验室,而高职教师教学环境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和实验室还包括实训基地和实习单位等。普通高等院校教师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其智力结构主要以逻辑抽象思维为主,学习的类型多为推理、分析和理解学习,而高职院校教师所面对的学生群体的智力结构主要是形象思维,学习类型主要是行动、互动、听觉和视觉学习。

(二)基于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属性培训的途径

1.培训内容的设计

从高职院校教师专业素质在我国的发展现状来看,结合高职院校教师工作性质与其在专业化发展上的要求,综合考虑,高职院校教师培训内容应该由下面三个部分组成?押一是学习职业教育的理论知识。职业教学论和职业教育学等教育理论的学习,可以促进高职院校教师在教育理论水平上的提高,加强教师对高职教育特征和规律的把握,尤其是对高职教育中遇到的专业、对象、课程三要素与教学过程性质的把握,进一步拓展职业教育专业的教学方法。二是企业职业实践的具体经验的积累。要求教师掌握并熟悉具有普遍意义的职业工作性质和流程,具体方法有组织教师深入基层学习和短期考察多种方式。三是高职教学的具体实践。在熟练掌握职业工作性质和职业工作流程的前提下,通过运用职业教学论和职业教育学的理论知识,参与具体的高职教育领域的教学活动,积极开展高职教育,并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教学研究和同事之间的交流,从而让职教教师在行动能力上有新的提高。

2.培训策略的选择

(1)根据具体的培训需求,进行个性化培训方案的设计

把高职教师仅仅视为普通教师群体是以往的高职教师培训的一个通病,目标过于空泛?鸦而为了每位教师都能“因地制宜”地得到专业发展的机会,教师的培训需求是一个具体的切入点,按照个性化、具体化的设计方针,高职教师的不同专业种类和不同专业发展阶段都应该要有针对性的设计相互不同且个性化的培训方案。这是做到充分激发每个高职教师的潜能、并满足其专业上发展需求的唯一途径。

(2)建立并完善培训体系,创造层次化、结构化培训的方案

高职院校教师在现有的体制下从职前培训到在职进修的每个阶段似乎都忽视了在企业的实践经历。有关职业属性的培训纵然可以稍微弥补这个环节,但解决培训体系中的诸多问题也是不可回避的,例如?押从教育规章制度上入手,把教师的企业培训与教师的增薪、评聘、晋级等关系到其切身利益的问题相挂钩?鸦从管理制度上寻找突破口,把企业实训基地的资源充分发掘出来,共同搭建学校和企业在教师培训问题上的合作的平台?鸦设立独立的培训部门,按部就班地实施层次化、结构化的培训方案等等。

(3)借鉴“双元制”教育理念,建立和发展“二元”学习型的培训体系

来自德国职业教育中的“双元制”体系,其核心就是“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强化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政府引导下的“企业与学校”两方面密切合作的行为方式也是“双元制”体系的一种具体形态。由于高职院校教师素质具有“双师”结构的特点,仅仅依靠学校单方面“一元”组织的培训是远远不能满足要求的。为了高职院校教师始终保持对职教理论最新发展的学习热情,能够始终紧跟企业中最新职业属性,始终坚持对教学实践中最新改革进行反思,始终恪守对自身专业素养的高要求、严要求;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建立一个从企业实践到教育理论的学习,再到教学实践一体化的“二元”学习培训模式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构建完整的高职院校教师培训体系

(一)高职教师培训体系的组成

1.新教师岗前培训

新教师到任后,需要马上担当起高职教育教学岗位的相关工作,同时肩负着培养技术型和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重要责任。为了使新教师更快的适应学校环境以及对学校的基本情况和相关的教学与管理制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新教师的岗前培训应根据各高职院校对于专职教师的具体要求和培训的具体内容设置如下“六课”:院校现状及发展前景、高职教师职业道德和基本要求、人事管理制度与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规范、学生管理与班主任工作规范和科研工作规范。

2.教学理论与实践技能培训

与教师的教学基础理论与实践技能培训的相关内容有职业技术教育理论、高等院校教师教育理论和方法、语言文字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等若干个方面,由于以上几个方面在教学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又可称之为在教学中必要的辅助措施。开展以上提到的这几方面内容的培训主要目的是为了让教师能够圆满的完成本岗位的教育教学任务而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也是新教师试图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而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因此以上提到的培训内容又可称作为教学基本功的一种锻炼。

3.专业理论与实践培训

专业理论与实践培训所指代的方面包括:学术交流活动的参与、“双师”考证培训、参加行业以及企业社会实践、进修硕士学位、科研能力培训、参编教材、访问学者进修、派出“访问工程师”、出国进修等内容。这些内容的实施有助于巩固高职教师的职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包括提高他们的专业学术水平,进一步锻炼他们的专业实践技能,并且开拓教师们的国际视野,从而为提高高职教师的职业水平提供良好的条件。除了巩固和加强教师的基本理论知识培训、专业知识培训与实践技能的培训之外,无疑还应对他们的专业外知识的培训加以重视,像市场经济、法律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要将教育的新理念落到实处,必须注重培养每一个教师的敬业归属感和责任感,同时要重视对他们在职业生涯规划和递进方面的培训。如此才是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与技术应用技能的有效办法。

(二)建立和完善高职院校教师培训体系

1.应长远规划与专项计划相结合

教师培训工作应以高职院校的长远规划与高职教师整体队伍构建规划为依据,各高职院校在以构建一支符合高职院校改革和发展需要、具有较高能力素质和实践技能、师资结构合理并且富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教师梯队为目标时,必须根据以上目标制定出高职教师队伍构建和培训的总体计划。除此之外,学院每年都会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对教师培训计划做出及时的具有针对性调整,使其教师培训工作在具有长期的持续性的同时也不断的随着时代的变迁在进步。

2.转变培训观念,实现培训目标

高职院校作为教师培训的主要组织者应当对于当前形势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及时的转变固有和陈旧的观念,牢牢的抓住高职院校的发展机遇,做到与时俱进和开拓创新,为教师培训树立符合时展的全新的时教师培训观。在设立高职教师的培训目标时应致力于提高教师的综合业务能力和职业素质以及创新能力和进取精神,特别需要重视的是高职教师实践技能的培养和提高,才能保证高职教师能够更好的肩负起为国家培养和输送大批高素质的有竞争力的劳动者这个重要使命。

3.强化教师培训政策的制定与执行

针对教师培训制定相关的制度规范和鼓励政策。首先结合本院实际为使教师培训工作更规范和制度化,学院可以在制定培训制度和政策方面向教学人员做出适度的倾斜,一方面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同时将专职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实验员、科研人员和图书管理员的培训等都涵盖到这个培训制度当中加以规范化,另一方面通过明确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参与培训。其次,在贯彻培训制度方面要坚持统一原则,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学与用的统一、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再次,对于参加各项培训的教师所应具备的资历必须做出明确和具体的规定。第四,对教师参与各类培训的费用如何分摊做出明确规定。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培训,培训期间的费用由学校全部承担或承担一部分,并对培训成绩优秀的教师给与并予补贴或奖励。最后,将教师培训的表现与考核相挂钩,依据所在院系的培训工作计划把教师参与培训的成绩和表现与教师聘任、费用报销、年度考核相挂钩,体现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

4.健全考核评价体系,增加教师培训经费

巩固培训成果的重要方法师将受训教师“学以致用”的效果进行系统评价与考核。对于教师培训的成绩和表现要建立公平科学的考核评估体系,对每一位教师进行分门别类的考核,定期对学术情况和业务水平进行评价,对考核结果采取科学的态度进行合理的利用和管理。同时,在经济上提供保障。学院每年在预算里设置专门款项,作为教师培训工作的固定经费。这样持续的政策为教师培训工作提供了经济上的保障。国家相关部门根据高职院校对教师规模与结构目标的要求以及教师队伍建设计划,进一步增加经费投入。

综上所述,在让高职院校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高技术人才这个系统工程里,教师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而对于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实践教学水平的加强来说,继续进行对教师的教育和培训更显得愈发必要,因此应结合实际情况,勇于创新,制定出适合高职教育发展的教师培训体系。

三、形成高职院校教师校本培训模式

(一)校本培训模式的涵义

校本培训模式是以教师所任职的学校为培训基地,充分利用所在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以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时常遇见的问题和解决问题所需的教学经验为培训内容,以本校在职教师为培训对象,以提高教师自身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为主要目标,通过开发科研项目和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来实现对全体教师进行培训的一种继续教育模式。校本模式是以解决教育教学活动中所遇见实际的问题为目的的一种继续教育模式,它不仅能够通过教师现有的实践经验来完善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还可以鼓励教师在教育教学研究方面狠下功夫,促进教师的在岗学习,而不是单纯的以科学研究和理论研究为培训内容进行学习。

高职院校教师的“校本培训”应该是从本院校的实际情况出发,以教师本人的培训需求为宗旨,充分顾及本专业的学科特色,以满足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为最终目的的一种教师教育理念与培训模式。高职教师的校本培训主要有如下特点:首先,高职院校教师校本培训是针对本院校和教师的改革开展需要而组织实施的一种教师在职继续教育,但是由于高职院校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水平都存在参差不齐的状况,所以高职院校所开展的校本培训的对象存在差异性;再从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构成来看,有些教师毕业于高校,有些教师来自于工厂企业的实践性部门,他们在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上都各有所长,因此他们在接受校本培训时就可以起到能力互补的效果。其次,高职教师校本培训的内容通常是根据所设定的培训目标和培训对象的特殊属性来决定的,而高职教师培训目标绝不是单一的而是具有复合性的,这就使得培训的内容必须将大量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相融合,而作为培训对象的高职教师其培训需求更是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因此培训内容的选择和设计上必须符合受训教师的特色适应教师的需求,才能真正激发受训教师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最后虽然校本培训是基于高职教师所在院校开展和实施的,但其组织形式可以不必固定于一种生搬硬套的模式上,而是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灵活的调整。虽然高职教师校本培训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但必须仅仅关注于“高等职业教育”这一主题,这是它不同于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的独有特征。

(二)构建高职院校教师校本培训模式的方法

1.确定高职院校教师校本培训的目标

培养具有完善的理论学科知识和实践能力,富有创新意识和能力,具有全新的教育理念的教师是高职院校教师校本培训的最终目标。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提升四种能力和转变三种理念。

首先,四种能力主要是指专业技术能力、科研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教学能力。第一,专业技术能力包含教师能够及时的掌握所教专业领域的最新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目的。第二,高职院校最大的办学特色就是将产、学、研相结合,因此高职教师在具备相应的教育科研的能力的同时应该具备将最新的技术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科研能力,这对于高职教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第三,随着科技的进步,电脑和互联网技术被广泛的应用,这就缩短了在地域和时空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延伸和扩展了人们的知识面,使得人们的思想更具有多面性,这就对高职教师在与学生、家长和同事进行沟通交流时所需要的能力和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四,高职教师应尽可能掌握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及更新的教学方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和空间中加大向学生所传授的新信息、知识和技术的含有量,从而以科学的手段提升高职教师的教学能力。

其次,三种理念是指终身学习理念、热爱职业教育和以人为本的理念。第一,高职教师应具有终身学习和终身培训的理念,这是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基本前提,是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必然要求。第二,高职院校教师要培养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热爱高职教育,不仅仅将自己所从事的高职教育视为一种谋生的手段,而是将其看作自己梦寐以求的事业,竭尽全力的谋求自身和高职教育共同发展。第三,高职教师的培训过程应体现出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和以能力为本的“三本”精神。培训当中应根据高职教师的不同能力水平以及培训需要选择不同的培训方法和培训内容,注重教学与技术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充分考虑教师之间的差异性,鼓励教师朝着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做到尊重和了解培训对象,突出教师在培训当中的主体地位,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和职业生涯的递进。

2.做好教师校本培训的方案设计

成功的校本培训方案,要根据高职教师的职业需求以及专业发展需要确定培训的目标、内容、对象、步骤和时间等,这是成功的实施教师校本培训的前提;科学的校本培训设计,是实施教师校本培训的关键;完整的校本培训框架,是实施教师校本培训的指南。将校本培训的基本理念内化为开展教师校本培训的实践,其中最关键和直接的问题就是如何构建一个合理完善的可实际操作的校本培训方案框架,而教师校本培训方案的设计与执行则是将校本培训的理论贯彻到教师实践培训活动中最关键的环节。科学的教师校本培训方案可以将培训内容和要求自然地融入到整个高职院校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去,使培训成为一个为全体教师所接受的有计划的活动。校本培训的另外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教师校本培训效果的检测,只有通过有效的检测才能确定是否达到了最初预计的培训效果,一般来说,检测的方法有如下几种:检查教师所写的教学体会、翻阅教师的培训笔记、运用小组评议对培训的结果进行检测以及现场观察教师的培训表现等等,都是较为常见的方法。

3.教师校本培训内容的确定

教师校本培训内容的必须紧密联系学校和教师发展的需求,要广泛征求教师和专家的意见,充分发扬民主。首先,在制定校本培训内容是应做到从教师的实际需要出发,以往的教师培训主要是从国家和学校的角度出发制定培训的内容,通常都是采用上级布置任务下级负责执行的方法,内容、要求和进度都是同一的,这自然就不能满足不同教师之间不同的发展需要,从而忽视了高职教师的个性发展和职业生涯的递进。而校本培训则打破常规,突破原有的统一标准,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以教师的实际培训需要为准则,将高职教师的创造精神放和主体意识放在首要的位置。其次,教师校本培训关注教师的现有能力。已有的高职教师培训往往更注重的是对学科理论和知识进行系统性的培训,忽视了培养高职教师的综合能力。而校本培训改变了原有的以单纯的知识传授为主的培训模式,改用在提高知识理论水平的基础上将高职教师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作为培训的关键。第三,校本培训以教师的发展为最终目的。以往的教师培训偏重于提升教师的学历层次,将教师获得更好学历最为培训的终极目标。校本培训则不同,它所希望达到的培训结果是教师个体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和发展,校本培训师从教师的不同特点和能力水平出发,充分考虑不同教师之间的不同需要,选择最适合教师的培训方法和内容,从而实现教师职业生涯的递进和发展。

4.教师校本培训的方法

校本培训方法的选择要根据培训的目标、对象、学校的规模等因素来确定,做到形式为最终结果服务。教师校本培训模式中可采取的培训方法主要有:第一,可以借助课题的开发和研究来实现对高职院校教师的培训,这种方法可是起到一举两得的作用,既可以帮助学校实现变革和发展,又能够培养出一批反思型和研究型的教师。第二,可以通过高职院校教师之间的彼此学习实现共同进步,达到培训的效果,这是成本最低的校本培训模式。在高职院校中有些教师在系统的知识理论方面更具优势,有的老师则更精通于实际操作,因此在开展校本培训时可以充分利用这一资源,由于教师熟悉彼此的优势,理论型教师和技术型教师可以通过彼此学习,吸收对方的优势实现共同进步。第三,借助于远程网络教育和互联网课堂的形式,使得高职教师能够有更多的机会了解高等职业教育相关的最新信息,真正将个别化教学落到实处,满足高职教师个性化的需求。第四,高职院校可以通过聘请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技术专家或本院校在该专业方向有优势的教师负责教师培训。这种模式是让高职教师跟随某方面或领域的专家和名师学习或担任其助手,培训者与受训者的直接交流与沟通,对于提高和丰富教师知识和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

5.关于校本培训模式的探讨

校本培训模式可根据院校和教师间的不同状况做出灵活的调整,以适应不同的需求,但是必须始终关注高等职业教育这一主题,以下提供了三种校本培训模式可供参考:

首先,知识-人性模式,见图1。本模式的特点是将教师培训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学习――模仿阶段。第二阶段:尝试――再造阶段。第三阶段:迁移――创新阶段。

其次,教师成长模式,见图2。本模式的特点是青年教师的发展有两种路径,第一,新教师-适应型教师-知识型教师-准学者型教师-学者型教师;第二,新教师-适应型教师-技能型教师-准学者型教师-学者型教师。

最后,教学-科研模式,见图3。本模式从教学与科研两个维度对教师的成长模式进行了划分,分为:合格教师、骨干教师和名师。

四、向“双师型”教师培训迈进

(一)“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在教育部2003年下发的《关于开展高职高专教育师资队伍专题调研工作的通知》的文件中首次提出了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做出了解释。工科类专职教师具有双师型资质的条件是?押第一,至少主要参与或主持过两项实践性工程项目的发开与研究工作,或至少主要参与或主持两项实践性实验室的开发和改善项目;第二,具有工程实践经验至少两年以上,具有指导和辅助本专业的实践性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第三,“双师型”教师应至少有校级及以上刊物发表的科技性论文两篇。文科和其他科类“双师型”教师的界定可参照此条件。而教育部办公厅在2004年下发的《通知》的附件《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中对于什么“双师型”教师做出了更为明确的概括,并对其内涵做了进一步的扩大。“双师型”教师具体是指拥有讲师或以上职称的专职教师同时又具备以下条件之一的?押第一,在五年内累计有两年以上在企业第一线从事与本专业相关或相近的实践性工作经验,或取得由教育部或相关部门组织的高职教师实践操作技能培训合格证书,并具有全面开展学生实训活动和指导学生技术实践的能力;第二,具有本专业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包括专业资格、行业特许资格证书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第三,在五年内主主要参与或主持过校内两项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的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与安装活动或实践性教学设施建设,并且最终取得良好的使用效果的;第四,在五年内主要参与或主持过两项实践性技术开发与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为企业所使用且使用效果良好的。由此可见,在教育部先后下发的这两个文件中已经为双师型的高职教师设定了可供参照的具体标准。

(二)“双师型”教师培训的手段

1.积极创造条件,选送教师到生产第一线锻炼

在安排教师到第一线锻炼时,高职院校应结合本校对于教师培训的总体计划安排,与工厂或企业积极联系,再与教师的培训需要与现有状况想结合,实现教师培训的校企合作,让教师有机会真正深入工厂企业,观察和了解企业和工厂的现有生产需要和状况,对工厂企业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对企业的用人需要有一个明确的了解等,以起到增加青年教师实践经验的作用,同时帮助高职院校对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提供培养线索,从而解决教师讲授的内容、如何讲授才科学、怎么样才能将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等问题,使青年教师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使其站在学生、学校和社会的角度来思考和权衡教育教学当中的问题。

2.积极开拓教师实践基地建设

高职院校应依托行业现有优势,充分利用已有资源,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开拓和完善教师实践基地。高职院校可以选择与企业或工厂签订科技创新协议或产品开发合同,这不仅可以让教师通过在实践基地的锻炼增加实践经验,还可以获得一定意义上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与此同时,高职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或顶岗实训,可以积累实践经验学习最新技术,加快教学改革和教学内容更新,丰富实践教学经验。高职院校在取得与相关企业或者生产部门的联系后,力争获得与专业有关的企业或生产部门的培训支持,积极选派需要培训的教师到专业对口或相关的部门进行短期或中期的挂职锻炼和培训,特别是要将一些较缺乏实践经验和实际操作技能的教师定期送往与学校达成共建实践基地意向的行业和部门,进行专业的技能培训,以此来拓宽高职教师的视野,充分掌握和了解市场需求并加以分析和应用,并在真正意义上提高教师实践技能水平。另一种重要的教师实践形式是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高职院校可以通过要为教师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高职教师参与或主持校内实训基地、实践教学设施、和专业实验室的筹划和构建,高职教师在参与校内实习基地建设的过程得到了加强专业技能和自身的动手能力方面的锻炼。高职院校还可以根据自身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培养方向创办校办企业,这能够给高职教师提供更为便利的实践平台。

3.适当引进企业技术人员

在加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过程中,可以适当的从企业或生产部门引进一定数量的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他们通常都有多年从事一线技术工作的经历并且具有工程中级或者高级技术职称,另外还可以引进一些有实践经验丰富、专业基础扎实和操作技能娴熟,并且拥有担任高职教师基本条件的工程和技术类的骨干作为高职院校的专职或兼职教师。采用这种将企业和生产部门的精英请进来的方法,不仅可以优化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结构,增加实习指导教师的数量,提高高职院校中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比例,还可以帮助提高在校专职教师的实践与技术能力,从而节约了培训成本,积极发挥了“传、帮、带”的作用。实践证明,通过适当的引进企业技术人员对于有效地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作用非常明显。

4.制定激励机制,正确引导教师自我提高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制定出一套科学的内部管理体系,引入人才竞争机制,对现有的分配制度和人事制度进行改革与调整,实行优胜劣汰,将教师管理工作量化和科学化,从而使得高职院校的内部管理体系更具有激励性和导向性。高职院校可以把“双师型”教师单列为一个教师群体,在校园广泛宣传对于“双师型”教师的重视以及相关的优惠政策,形成一个鼓励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迈进的良好工作氛围。在确定了“双师型”教师的激励机制后,学校在实施激励机制的过程中应积极的贯彻向“双师型”教师倾斜的原则,给予“双师型”教师更为优厚的待遇和物质奖励等,使“双师型”教师成为高职院校教师认同和追求的目标,引导教师向“双师型”方向发展。具体做法包括:第一,高职院校可从本校教师培训费用中拨付一定数额的经费作为对“双师型”教师的奖励。第二,学校在评定优秀业务骨干和教师职称时应向取得“双师型”资格以及获得“双师型”教师资格证书的教师倾斜。第三,高职院校各系和教研室要优先安排“双师型”教师主持和参与科研项目的开发、技术问题的解决、仪器设备的保养和维修、专业范围内的实验装置的设计以及培养年轻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等。

5.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并将其制度化。

首先,采用让本校的优秀“双师型”教师“以老带新培训”的方式培训新教师,这种方式不仅可以缩短新教师对教育教学常规过程、岗位的熟悉与适应期,而且对于新老师和老教师之间对于教育教学过程的换为思考和研究有极大的帮助。这种模式对有一定教学理论功底的教师是一条效果显著且有针对性的捷径,有帮助其成长为“双师型”教师,提高其专业技术与实践能力的作用。明确老教师作为“师傅”的权力、利益和责任,这样不单有利于作为新教师的“徒弟”产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动机,而且也能加强老教师的积极性和责任意识,这使得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达到“带新”的效果。这对新、老教师的提高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其次,各级各类高职院校出台关于对青年教师和新教师培养工作的各项具体规定,是使这项工作制度化的必由之路。在规定中应对指导教师的职责和对青年教师的具体要求做出详尽的界定同时明确指导的具体周期。通过以老带新,以新促老以及“传、帮、带”的手段,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人才资源,发挥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传带作用,一方面有利于加速新教师的成长,另一方面,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对新教师在教学技巧与专业技术方面的最好的言传身教。

再次,“双师型”教师的成长不是单靠外部知识的灌输和必要的培养与训练就能完成的,还要依靠学校内部的激励机制。通过激励使得老师具有强烈的成长动力和意识以及不断发展自我能力的愿望,才能使教师自觉的将外部要求内化为自觉的行动。因此“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应从“内外结合,多管齐下”的角度出发,才能使我国的高职教育获得长足的发展,高职院校的竞争力得以保持。

综上所述,通过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培训模式可以将优秀老教师的大量隐性知识及专业实践技能传授给新一代的年轻教师,这样既不会因为优秀教师的退休使得大量实践性知识随之流失,也可以使新教师在“传、帮、带”的实践中体会个人实践理论的价值和作用。

[参考文献]

[1]潘懋元.高等教育学[M].福州?押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

[2]黄炎培.教育文选[M].上海?押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3]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北京[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7.

[4]吴全全.关于职教教师专业化问题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11).

[5]石芬芳.基于职业属性的高职院校教师培训[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7, (6).

[6]贺丽娜,陈义雅.高职院校教师培训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2005,(4).

[7]周明星,焦燕灵.高职院校教师培训反思与校本教育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