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七上地理总结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据校情我们以听课、评课为主,每两周一次听、评课,用示范课、公开课、随机听课的形式互听互评,听课评课时请相关领导和老师作指导,作好笔记,重作分析,提出改进方案。另外,利用好网络资源,共同学习新课标,利用网络的教学实录与自身作比,找差距,促改进。公开课尽量用多媒体教学,自制课件,促进教学综合能力的提高。
二、新教师成长分析
自我认为是极富悟性和灵性的人,工作中具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特点。以我个人庸见认为自己的教学水平有很大的提高,主要体现如下几方面:
1、师德健全
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关心学生、团结同事等品行表现出色,这块作为党员的王老师是我学习的榜样。
2、教态稳健走向成熟
一学期以来的结识,我由一个娇柔、可爱的学生形象正在向一个成熟、稳健的资深教师看齐。三尺讲台,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天空对于初步教坛的我来说过于陌生,因此,学期初课堂表现给人以不知所措的感觉,通过几堂公开课的历练,我自信了,举止文雅,口齿清楚,文语滔滔不绝,学生的反应由不适应到适应,由一般到“爱上了”,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3、课堂操控能力的全面提高
初为人师的我,处处以自身的标准和要求去衡量学生,因此,教学中常遇尴尬局面,原因在于高估了学生的成绩,“因材施教,因生定法”是我需要学习的课堂教学理念,根据本校学生的特点,应重基础教学,加以适当的知识拓展教学,那我们就必须要从教案设计和课件制作入手,利用好校本,适应学生,落实教学。
在与学生的磨合中我悟到了独解。十月份,《多变的天气》这节示范课的教学是成功的:重难点突出,学生体验突出,课堂教学时间把握的恰到好处。这节课可以明显地看出自己教学水平的提高。
一、政治思想方面
本人在思想上严于律己,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对自己要求更为严格,力争在思想上、工作上在同事、学生的心目中树立好的印象。地理作为一文即理工科又人文学科的兼容学科,本身即有非常丰富的价值观与情感态度上的教育意义。本人在教学过程中,较为自然贴切地引入一些当前比较热点的问题,如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等思想,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进而保证学生能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能通过自身的作用来影响和带动周围的人群一起来维护人类共有环境。
二、教育教学方面
1、 努力上好课。
为了上好课,我做了下面的工作:
(1)课前准备备好课。 ①认真钻研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②因为是新老师的关系,在教学经验上存比较多的不足,所以经常听课,听指导老师和同教研组老师的课成为我备课的一个重要窗口。③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2)课堂上的情况。 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对于个数比较调皮捣蛋的同学,基本能做到课后及时交流,了解情况,对于能够自己解决问题自己处理,对于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向所在班的班主任及时反映。
(3)课后反思。 本人共担任5个班级的地理教学工作,在教学工作过程中,由于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师生互动形成,所以在实施教学的课堂上,往往会不经意在冒出一些比较新颖的想法,这些想法大部分能够让教与学更为和谐自然,所以本人在课后进行及时地整理并形成课后教学反思。
2、经常下班级。
高一地理必修1部分的内容涉及更多的是自然地理方面的知识,也是整个高中地理的难点部分,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学习该部分知识会显得十分的吃力。所以经常到班级走走,一来可以帮助学习解答疑难问题,二来也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对当天课程的掌握情况,便于下一节课难度和进度的控制。其次,可以利用夜自修下班的时间,有利用课堂的状况,有选择性地找一些学生交谈,了解他们的处境、想法,并有针对性地对他们所说的问题进行解答和给出一定的建议,帮助他们及早走出学习的困惑。
3、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手段,不断扩宽知识面,为教学内容注入新鲜血液。
现在是新课程实验阶段,无论知识、教学经验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我平时注意钻研教材、认真阅读课程标准,经常到图书馆、网上查阅相关资料,力求在符合课标教学的同时,给学生适当充电并且相应有所减负。
同时,地理教学对地理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能否在课程上用比较新颖的观念和有趣的教学方式来吸引学生,决定了学生是否感兴趣,是否能达到教与学的互动共赢的目的。所以浏览新闻,翻阅各方面的资料来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是赢得学生,促进教学相长的重要途径。
4、教有所获。
1).本学期使大多数学生对地理很感兴趣,期末考试地理成绩考得比较优秀。及格的比例基本与其他班级持平,没有太大的差距。优秀生的培养工作进行得比较顺利,上80和90分段的学生均能保持在一定的比例。
2).不足:①对于优生过于相信,检查的力度不够。对于待进生的教育和督促由于本人的教学班级达到5个班,300多位同学,所以在这一方面没有做到兼顾每一个班,兼顾每一位。②教学方法方式较为传统,不能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对学生主体地位的提高。
三、今后努力方向
1、充分学习新课程标准,转变观念,做到多与指导老师多与同组或不同教研组的其他老师交流,学习;
本学期我担任了七个班级的地理教学工作,任务不算太重也不轻松,由于本学期节多事多,课时不多,各班进度稍有不同,但最后总算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各项教学活动开展井井有条,复习工作顺利进行,不负学校期望。现将一学期的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积极认真参与教研活动与备课活动
每周一次的教研和备课活动,大家共同探讨教学策略,研究教学效果,反思学生情况,组织练习工作,交流各自的教学进度,安排下一阶段的教学任务。有目的,定时定量的活动让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得以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协调统一顺利地开展下去,同时也使我获益不少,每经一次活动就成长一次。
二、积极参加新教师培训
根据统一安排,我与其他学校的老师在泉州师院参加了为期一周的新教师培训,通过培训,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进行了解读;相关方面老师介绍了有关教师法律法规知识,如何追求有效的课堂,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学等。科学的培训使我们对国家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背景、理论、目标、策略、步骤等方面有了一定的认识,理论学习的加强是走进新课程的第一重要关口。
三、认真完成本职工作
备课认真,尽量发挥新人特色,做到敢想敢做,有新意。在教学中我较多的使用多媒体课件,在备课过程中,我积极寻找各种素材,包括各种图片和动画,视频,力求做到形象生动,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结果反映不错,学生对地理的兴趣有很大的提高。除了教授课内的知识,还注意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在授课过程中,适时地插入相关课外知识,既联系了生活实际,又引发了学生地理探究的兴趣。一直认为学习是求知的过程,从本身的需求出发更容易让人接受,所以,在教学中注重联系实际,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⑴ 能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把握全册教材的知识体系、教学要求,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学生。为此,我除了读好教师用书之外,经常上网搜索有关地理方面的知识,包括课例,反思,经验,课件,试题和知识材料等等。
⑵ 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上好每节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因此,我紧抓课堂教学不放松,向45分钟要质量。采用多种方法(谜语、诗歌、谚语、小故事、顺口溜等)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紧紧抓住地图辅助教学的功能,引导学生通过读图、描图、填图、画图等方法,把知识点落实到图上,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培养他们逐渐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紧紧抓住教材中安排的“活动”内容,“活动”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能复习巩固课堂知识,又能承担一部分新知识的教学,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同学们在生动活泼、不受拘束的气氛中达到对知识的掌握;紧紧抓住基础知识的记忆,地理属于文科,文科的特点就是要背诵记忆,因此,我在课堂上,利用顺口溜、谐音、简明记忆等方法,帮助学生记忆。如气温与纬度的关系是:“高低低高”;七大洲按大小排列是:“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教联合国所用的六种工作语言时,我编了“一个叫法西斯的流浪汉去阿拉伯玩鹰”(法是法语;西是西班牙语;斯是俄语;汉是汉语;阿拉伯是阿拉伯语;鹰是英语)学生很快地就记住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学会了一种记忆方法,可受用终生。
初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在教学中进行目标的细化,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角度进行落实。即不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和学习地理的基本技能,同时还要求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或了解知识获得的过程,为了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公民,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观念及爱国情感。
教学中,要视学生为知识的创造者,而不仅把学生当作一个知识的接受者培养。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只有学生学会了学习,教学才变得有意义和有希望。要实现这一教学理念,教学手段要灵活多样,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在班级教学中,班级之间有差别,学生个体也有差异,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用分层教学,以先带后,承包互帮,展现学生个性风采,凸现团队式学习,建立学习型小组。遵循进步就是优秀的原则,突出过程性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二、结合学生实际,加强学生的地理基础,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这批学生大部分在初一没有学好地理,地理基础较差,甚至一些地理常识也不具备,更不用说养成地理思维和方法,在观念上他们把地理当作副科、次科,对地理学习不重视。对初二的学生来说,由于地理是综合科科目,在中考中所占的分数不多,学生也轻视地理学习。我们的学生在初一阶段成绩也很差,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缺乏自信。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不认真,练习作业应付了事。针对这些情况,我在课堂上时刻通过激趣是学生保持注意,重点要求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多从初中生活,地理学习等方面给以方法的指导,在教学中渗透先进的学习观念,让学生体验成功,培养自信;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突出强化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抓紧、抓好课堂教学环节,搞好常规教学,开展多样化的学习形式
由于初中地理强调对地理事物原理的分析,重在说“理”,难度较大。因此,我在备课前,认真研究教学标准,综合各种版本教材,结合学生实际,适当增加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深度。平时多收集一些相关的时事材料,如“地震”,火山,神州五号成功返回,台风事件等,结合本地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建议成就,注重生活与所学知识内容的联系,以生活中的材料作为知识兴趣的切入点,把握好每节课的重点、难点,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写出较好完整而详细的教案。
在备好课的基础上,讲好每一节课,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教学效果,是提高地理教学成绩的关键。在课堂上准确无误的向学生传授教材知识,经常启发学生思维,注重教学语言的生动性、趣味性,分析问题深入浅出,列举学生喜闻乐见的事例剖析难点,创设宽松的课堂气氛,师生互动,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性,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挂图,图片,标本,有时借助多媒体展示地理事物的形成过程,如:地形剖面图、锋面雨的形成等。让学生增强了感性认识,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能力,课堂效率有较大提高。第三,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有关章节内容,对全体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如大气污染,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利用与生态破坏等。
我在教学中尝试开展多样化的学习形式,培养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如开展研究性学习
,地理小论文,野外考察,调查报告等。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获得收集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利用地图,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辩证的思维方式及其表述能力等。通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具有活跃的思维,从而达到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的。
四、不足之处
1.宇宙: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体,是运动、发展和变化着的
物质
世界。
2.天体
(1)概念: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最基本的天体是
恒星
和
星云。
宇宙物质
组成(举例)
特点
恒星
炽热气体
质量
庞大,自身能发出光和热
星云
气体和尘埃
云雾状,密度小,体积和质量都很大
行星
金星、地球等
绕恒星公转,质量小,不发光
卫星
月球
绕行星公转,本身不发光
流星体
尘粒、固体块
与大气摩擦生热而燃烧发光,形成流星现象
彗星
冰物质
绕太阳呈周期性运行,体积大,密度很小,具有
云雾
状的外表;背向太阳的一面有一条扫帚状的彗尾
(2)常见的天体及其特征
特别提醒:天体可分为自然天体(如恒星、行星等)和人造天体(如在太空中运行的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等)。
3.天体系统
(1)概念:天体之间相互
吸引
、相互
绕转
,构成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及层次结构
天体系统
组成
特别说明
地月系
地球和月球
地球是地月系的中心天体,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
太阳系
太阳、地球及其他围绕太阳公转的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
地球是距离太阳较近的一颗行星,日地平均距离约为1.5亿千米
银河系
太阳和其他恒星以及各种各样的天体
太阳系与银河系中心的距离大约为3万光年
河外星系
银河系之外与银河系相类似的天体系统
数以亿计
总星系
银河系与河外星系
目前所认识的最高级别的天体系统
(4)层次结构示意图
4.
行星(地球的普通性)
行星离太阳由近及远排列: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类地行星
巨行星
远日行星
(1)
结构特征:与太阳系其它行星有许多相似之处(体积、质量、密度、组成物质等都不特别)
(2)
运动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5.
地球的特殊性
(1)地球是目前能探测到的宇宙中唯一有生命的天体
(2)存在生命的条件:
条件
原因
影响
外部条件
安全的
宇宙环境
太阳系中,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太阳系中行星都可能存在生命
稳定的
太阳光照
自生命诞生以来,太阳光照条件没有明显的变化
自身条件
适宜的
温度
日地距离适中,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周期适当
只有地球有生命存在
适合生物
呼吸的
大气
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地球原始大气的演化
有液态
的水
内部温度升高产生水汽形成海洋
6.
月相
口诀:上上上西西
下下下东东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太阳源源不断的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对地球的影响
(1)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
核聚变
反应。
(2)对地球影响:a
.直接为地表提供光和热资源
b.维持地表温度,是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
c.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能量(太阳能的利用、煤和石油资源)
2.
太阳活动
太阳大气层(从里到外)
厚度增大,亮度减小
温度增大,密度减小
大气层
日冕
光球
(1)概念:太阳_________时常发生变化,有时较为剧烈,这些变化统称为太阳活动。
耀斑
11
(2)太阳大气层的结构:A_______层、B色球层和C_______层。
(3)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C层上为太阳黑子、B层上为_____,其周期平均约为_____年。
(4)太阳活动现象:光球层(黑子)、色球层(耀斑、日珥)、日冕层(太阳风、日冕物质抛射)
(5)规模最大、程度最剧烈的太阳活动现象
日冕物质抛射
;
(6)影响:a.导致电离层的扰动,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b.产生“磁暴”现象,导致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甚至使信鸽迷路
c.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
d.对天气、气候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可能诱发地震、水旱灾害)
(7)影响太阳辐射分布因素:纬度(从低纬向高纬逐渐递减);地形(由高海拔向低海拔递减);天气
第三节 地球的历史
1.地球的历史:约有
46亿
年。
2.认识途径:研究
地层
是最主要途径。
3.地层(1)含义:具有
时间顺序
的层状岩石。
(2)沉积地层特点:a.具有层理构造:一般先沉积的层在下后沉积的层在上。
b.常含有化石:沉积物中含有生物遗体或遗迹。
(3)分布规律:分布规律:①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
相同
或者
相似
的化石;
②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
低级
、越
简单
生物的化石。
(4)研究意义:通过研究地层和它们包含的化石,了解地球的生命历史和古地理环境。
4.地质年代表
(1)含义:根据地层顺序、生物演化阶段、岩石年龄等,把漫长的地球历史按照
宙、代、纪
等时间单位,进行系统性地编年,这就是地质年代表。
(2)地质年代表
地球的演化历程
1.前寒武纪
(1)时间:自地球诞生到距今
5.41
亿年,包含
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
,约占地球历史的90%。
(2)演化特点
①大气演化:由原始大气的无氧环境演变为
有氧环境。
②生物演化:冥古宙(只有有机质,无生命);太古宙(出现蓝细菌等原核生物);元古宙(蓝细菌大爆发,出现真核生物和多细胞生物)
③地质矿产:重要的金属矿产
成矿
时期。
2.古生代
(1)时间:距今
5.41
亿年—
2.52
亿年,可分为早古生代(包括
寒武纪
、
奥陶纪
、
志留纪
)和晚古生代(包括
泥盆纪
、
石炭纪
、
二叠纪
)。
(2)演化特点
①海陆演化:地壳
运动剧烈
,形成
联合古陆。
②生物演化:
生物
早古生代
晚古生代
动物
海洋无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
植物
陆上低等植物
裸子植物出现、蕨类植物繁盛
③地质矿产:晚古生代是重要的
成煤
期。
3.中生代(爬行动物时代)
(1)时间:距今2.52亿年—6
600万年,分为
三叠纪
、
侏罗纪
和
白垩纪。
(2)演化特点
①海陆演化:
板块
运动剧烈、联合古陆解体、各大陆漂移。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1.地震波
(1)含义:地震的能量以
波动
的方式向外传播,形成地震波。
(2)类型和特点:
类型
传播速度
传播介质
共同特点
纵波(P波)
较
快
在
固
体、液体和
气
体中均能传播
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不同;
横波(S波)
较
慢
只能在
固
体中传播
(3)应用:获得地球内部
物质
和
结构状况
的主要依据。
2.地球的内部圈层
(1)一个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
(2)两个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3)三个主要圈层:
地壳
、地幔和
地核。
位置范围
地震波传播特点
特点
地壳
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的
固
体外壳
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比较
稳定
;到了莫霍面,传播速度突然
增加
地壳厚度变化规律: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越高,地壳越
厚
;海拔越低,地壳越
薄。
地幔
地球内部介于
地壳
和
地核
之间的圈层,在
莫霍界面
以下到
古登堡界面
以上
能传播
横波
①具有固态特征,主要由含
铁
、
镁
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由上而下,铁、镁含量逐渐
增加
;②分为上地幔和
下地幔,上地幔上部的
软流
层,是
岩浆
主要发源地
地核
地球的
核心
部分,即
古登堡界面所包围的球体
横波不能在外核中传波
①组成物质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
铁
和
镍。
②分为内核和外核,外核的物质在高压和高温下呈
液态
或
熔融
状态
3.
岩石圈:
地壳
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都由
岩石
组成,合称岩石圈。
地球的外部圈层组成:大气圈、
水
圈和生物圈,对应要素是大气、
水体
和
生物。
4.
大气圈
(1)组成:包裹地球的
气体
层,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
(2)密度变化特点:
①近地面的大气密度
大。
②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密度迅速
减少
。
③在2000—3000千米高空,与
星际
空间情况很接近,视为大气圈的
上界。
(3)出现各种天气现象(风、云、雨、雪等)
5.
水圈(地表和近地表各种形态水体的总称,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1)组成: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
(2)按照存在位置和状态,分为海洋水(主体)、
陆地
水、大气水和
生物
水。
(3)陆地水:①陆地水与人类社会关系最为密切;②分为
地表
水和地下水。
6.
生物圈(最活跃的圈层)
(1)
含义: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
生存环境
的总称。
【中图分类号】G633.55
地理不仅仅是一门高考科目,而且更重要的是一种终身素质。高中地理的学习,对很多文科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学科,因为地理具有较强的理科特征,是文科生的弱项,在高考中也是"重灾区"。我们常听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在地理教学中我们发现,如果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让地理教学和学习事半功倍。有了兴趣,学生会主动索求知识,会在学习中寻求适当的方法和学习规律,在学习中擅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如何提高学生的地理兴趣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发现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地理学科是一门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例如风云晴雨和天气系统的联系、昼夜长短的生活体验与地球运动之间的关系、所在的城市布局规律、教室窗户朝向和阳光不同季节在教室里的面积大小等。将生活中的体验和地理知识联系起来,会让学生觉得知识离自己并不遥远。在课堂教学中,将生活实例适当的加入课堂设计,不但能调动课堂气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长远看来,也能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并能激发他们在生活中关注地理规律的热情。
二、 引导学生关注媒体,将热点时事和地理学习联系起来。
在教学中,时事新闻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2008年汶川地震后,学生普遍对与地震相关的知识产生兴趣,也能主动的向老师求教。2011年日本大海啸发生后,学生明显增加了对海啸的学习主动性。所以,教师平时应该多关注时事热点,在教学中可以穿插热点内容作为背景材料,引导学生对地理现象或区域特征进行学习。
三、乡土地理的探究。
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时,可以穿插与当地有关的例子,例如当地的地形特征、水文状况、气候特征、城市布局、饮食习惯、建筑风格等,熟悉的地名和地理事物会唤起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地理的兴趣,同时也能调节课堂气氛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了解家乡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加大教师和学生的课外阅读量。
从教师方面来说,地理本身就是一门庞杂的学科,有很多内容和历史、政治、物理甚至是文学、生物、计算机等相关。这要求教师必须增加课外阅读,拥有较广的知识面。增加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潜移默化。对于学生来说,课堂学习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如果学生本身具有较大的阅读量和知识面,无论是在平时的学习还是考试中,这类学生不仅仅表现在很好的抓住试题的立意和材料切入方面,而且在课堂和学习中往往显得更加主动和积极。
五、 学生获得的认可。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不吝赞扬。在课堂提问中,对于学生的发言要积极评价,哪怕学生的发言有误或者不准确,也要给予正面的评价和鼓励。错误的方面可以委婉提出改正,但是应该尽量找出亮点进行表扬。在教师看来,只是一句简单的话而已,但是在学生中,更能获得被尊重的感觉和对学习的热情。
学生获得认可不仅仅来自教师,也可以来自同学之间的钦佩。在教学中我们发现有的学生在同学中具有很高的学科威信,遇到难题同学们往往会去咨询他,在帮助同学的过程中,学生自身也能获得价值体现的喜悦。
六、 活跃的课堂氛围。
让一堂课抓住学生的心,让学生的思维跟上教师走,除了流畅的课堂过程,还需要拥有精炼的语言和幽默的言谈。一堂课,不仅收获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轻松的氛围中快乐地收获知识。亲近学生,了解学生的喜好,比如喜欢哪位明星,喜欢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例如"伤不起""有木有"等网络语言,不仅活跃了气氛,而且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高中生需要良师益友,力求互相平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久而久之,让学生爱上地理课,对地理课充满期待,自然就培养了学习兴趣。
七、 化繁为简,树立信心。
有的内容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比如地球运动、洋流、等值线等部分。在教学中,图表、框架、口诀都是帮助学生记忆的方法。例如,乍一看洋流图学生会觉得无从下手。但是教师运用洋流模式图可以梳理出洋流的分布规律和成因,学生也可以很轻松地了解和掌握。再如用一首打油诗就可以说清楚我国东部雨带的推移规律。"四五月份始登录,五六月份到江淮。七八江淮梅雨时,东北华北水涟涟。九月南移十月无,东部雨带至此完。"不仅押韵好记,而且现象规律一目了然。"畏难"情绪最不利于学生展开学习,因为怕,所以望而止步,就更难获得成功的体验和信心的树立,何谈兴趣的培养。所以只要化繁为简,让学生觉得地理不难学,逐渐就能建立兴趣。
八、 多媒体手段的运用。
现代教学,不仅仅需要教师会讲,还要求教师能够运用新的手段将课堂内容来呈现给学生。随着多媒体进入课堂,教师在备课时更能各显神通。地理学科的特点就是读图,而多媒体教学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例如:3S技术的应用学生不好理解,教师不好讲述。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示遥感图片、GIS图层等。在讲授原理时,可以运用多媒体制作动画,更形象地展现给学生,以加深理解。在学习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旅游地理时,大量照片的运用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该区域的特征,也可以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起到加深印象的作用。教师还可以寻找一些与课堂有关的纪录片、视频片段等进行拓展。图、文、音、影的结合,让地理课堂变地生动,让学生爱上地理课、期待上地理课,何愁地理成绩不能提高呢?
以上是本人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些经验,久而久之,大多学生都会培养出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我们能够做到的不仅仅是帮助学生获得比较好的地理成绩,更重要的是树立一种地理态度和地理思维,用科学的、客观的视角去了解世界和周围的环境。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120-01
在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的科目很多。除语数外三大主科,还有物、化、生、政、史、地六科,这九科是每一位高中生必须面对的。对主科的重视程度又远远高于后六门。地理又是六门中普遍反映最难的一门,因此很多学生不想学地理,甚至害怕地理。那么如何让大家重视地理学科的学习,提升地理学科在学生心中的地位呢?
1 让学生对地理学科产生兴趣
兴趣是成功之母,一个人一旦有了力求接触某种事物的意识倾向,就会形成一种求知、学习、研究的动力。地理是一门开放性很强的学科,也是离我们日常生活最近的学科。这是地理的先天优势。
上地理课时经常会出现一些要大家在教室外完成的活动,这就体现了它的开放性。例如,测量一天各个时间段的太阳高度角及日影方向,发现一天内太阳高度及太阳方向的变化规律等。这样的活动有很多,如果组织好学生认真完成,可以极大提升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并且通过活动总结地理知识点的规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会感受到地理学科与其它学科的明显不同,从而被它吸引,产生极大的兴趣。
地理学科贴近生活更是毋庸置疑的,地理事物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在看新闻的时候十条新闻至少有一半与地理学科相关。衣、食、住、行每一样都和地理有着一定的联系。衣:一年四季有四季的着装。不同的地域民族又有各自的特点。藏族的皮袍,新疆的纱衣,满族的旗袍等等。食:粮食的种植有它的地域特点。所以食物也有它的地域性,国外的像英国的牛排,西班牙的橄榄油,新西兰的牛奶,日本的生鱼片等等。国内的像鲁菜,川菜,苏菜,粤菜等等。住:房屋、建筑也有地理规律。市中心与郊区的建筑高度差异,价格差异。不同的地域民族文化建筑也有不同,陕西的窑洞,蒙古的蒙古包,回族的清真寺等等。行:五种交通方式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管道它们各自的优点缺点,适用范围等等。这些都充分证明地理与我们的生活是多么密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个特点,在教学中把书本上的知识和日常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感觉学到的地理知识有用武之地,感觉地理是有用的学科。这种体验会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 帮助学生建立学好地理的信心
地理兼跨文理的学科性质,使很多同学学习起来非常吃力。其中理科味较浓的自然地理,难度最大,并且在高一就面对它,所以能否学好自然地理成为能否学好地理学科的关键。
其实自然地理这部分知识很多内容都可以简化,比如“三圈环流”。它是一个重点也是个难点。这个知识点是通过对热力环流的掌握而引申出来的。赤道地区因为得到太阳辐射能多,所以大气受热膨胀上升,而两极地区又因为太阳辐射能少,所以大气收缩下沉……逻辑性很强,一环扣一环。一个知识点不牢固,对三圈环流的学习就困难重重。所以在讲这部分内容时我采用简练的总结性语言,便于学生逻辑思维和强化记忆。首先记住两句话“暖而轻则上升,低压。冷而重则下沉,高压。”解释这两句话。由前到后逻辑性很强且简短,方便记忆。解释后让同学们当做定理记住。再引入地转偏向力,那么三个圈就出来了。在学到天气系统时上面的话可以变成“暖而轻则上升,低压,辐合,气旋,多阴雨。冷而重则下沉,高压,辐散,多晴朗”。配图解释加深印象。这是完整的两句话可以当定理用(有反例,副高和副低动力原因形成的大气运动)。后面全球的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同样也可以用总结性的语言。“气压带高低相间分布,七个气压夹着六个风带,风的方向是由高压指向低压,北半球撇,南半球捺。”理解性记忆后把图默画出来,记忆深刻。再比如讲洋流时,北半球一个“8”,南半球一个“8”去掉下半部分等等。这样就使复杂的知识变的简单,同时方便记忆。有了这些总结性强的语言帮助,学生学习自然地理就不再那样吃力。
地理中还有很多记忆性的知识也可以用总结性强的语言来记忆。比如自然地理的五大要素:土壤、地形、气候、水文、生物。概括起来就是,“土地”+“汽水”=生物。这样记五要素就不会出现错记漏记的现象。
3 加强读图、析图的能力
产生了兴趣,建立了信心。如果在地理考试中能够考出好成绩,又会给之前地理的学习一个正反馈,为之后的地理学习铺平道路。那么如何提高地理考试成绩呢?读图、析图能力是地理成绩的关键!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在做地理试题时有一大半是带有地图或表格作为已知条件的。
要想学好地理,首先要有良好的读图能力。一幅地图首先要看它的标题。然后是地图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然后要看问题,根据问题从图中找到相应的信息。比如能根据经纬线(指向标等)辨别地图上的方向,读出地图上任意一点的经纬度地理坐标数值,并分析位置特点;能根据地形图、等高线图识别地表形态、地势状况、坡度陡缓、河流流向、山脉走向和高度,各地形区大致海拔与范围;熟悉常见的图例符号和注记,看懂不同比例尺的地图;还要能找出地图中隐藏条件。比如,在我国东南沿海某城市工厂选址的问题。一定要判断工厂是否有大气污染。如果有大气污染应该选址在季风的垂直方向。有的信息是直接给出的,有的是间接找到的,通过地图找信息的能力需要慢慢的培养和练习养成。
析图能力是读图能力的第二个层次。从地图信息归纳到地理规律的分析。比如,在讲“世界气候分布图”时,先带同学观察各个气候的分布位置,然后思考这其中有什么规律可循,对照前面学过的“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图”,看看二者又有哪些联系。这样逐步引导,适时总结。
主动的课堂学习尤为重要,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而且能够即使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以后地理知识的学习有一个良好的开端。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在课堂上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呢?
一、进行小组讨论,明确课堂学生主导地位
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学习有一定的自己的认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引导作用,而不是完全将知识进行一股脑的灌输。这样不仅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甚至会让学生有逆反心理,对地理知识的学习感到抵触。所以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适当的小组讨论,对于一些简单的内容,学生完全可以自己解决。小组讨论不仅锻炼了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是提高学生课堂主动性的重要方法之一。
例如:在讲到《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内容时,教师应该组织学生讨论七大洲(包括亚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和欧洲);四大洋(包括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的相关知识,比如:占地面积,有哪些国家,地理位置等,都是需要学生通过查找地图册和相关地理典籍来获取的知识点。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教师不仅可以了解到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了解程度,而且可以了解到大部分学生的疑难问题,统一进行解决。这样做不仅节约了课堂教学时间,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二、建知识框架,加强学生自我学习能力
地理知识相对来说比较松散,零碎的知识点比较多,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构建知识框架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的指导工作。这样做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快的掌握课堂学习的重点难点,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图像记忆,联想记忆更有利于学生的地理课的学习。教师在构建知识框架时也应该对重点内容进行重点标记,用类似#,*等符号进行标记,或者建议学生用自己熟悉的方式进行标记,区分重难点和一般知识点。
例如:在讲到《民族的分布》的内容时,教师应该彩色打印中国地图,下发到每个学生手中,引导学生在地图上进行标注,明确各民族的主要聚居地及其地理位置的分布。这样做使得民族分布在地图上一目了然,有助于学生牢记课堂知识点。同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制作有关民族分布的表格,标注每个民族在各省的分布,及其主要聚居地,以便与学生进行日常学习及记忆。
三、借助教学工具,引发学生深度思考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单凭口头表达和板书,并不能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全面了解地理知识点。这时候,教师就应该借助于教学工具,展示一些地图,表现民风民俗的图片,或者用播放视频的方式进行展示。这样做不仅使得地理知识的学习更加的有趣,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对地理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同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应该始终保持主体地位,主动学习,提问。
例如:在讲到《南北气温差异》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对比展示一年中不同地区同一时间的照片,指出南北气候在一年之中不同季节的差异。比如:当三月来临时,北方气候仍旧有保持冬季严寒的趋势,俗称“倒春寒”,而南方在三月份时已经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南方相比北方气候温暖,湿润,每年七八月份会迎来梅雨季节,而北方在七八月份时雨量明显没有南方大,频率也相对较低。这样做不仅对比更加鲜明,而且增加学生课堂主导地位,利用展示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更加高效。
四、设置课堂习题,鼓励学生主动讲解
对地理课上学到的知识点,教师应该不止一定量的课堂作业,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进行检验和评估,同时也能够督促学生认真听讲,是保证学生课堂学习主体地位的有效方法。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主动为同学们讲解题目的方式,锻炼学生的胆量以及做题的严密程度,同时也能够对学生常犯的错误进行指正。在保证课堂学习效率的同时,也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的动机,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到《季风气候显著》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布置有关不同地区的季风气候的习题,规定时间让学生做题,完成以后统一公布正确答案。对于自己不懂的地方,学生可以向全班同学提出来,邀请会的同学进行讲解。比如:“亚热带季风气候包括哪些地区?”回答:“中国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包括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东南丘陵,云贵高原等地区。”这样做不仅能够促进学生间的互相学习和交流,而且曾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指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主导地位。同时也是教师观察学生有没有认真听讲,检测学生课堂听讲质量的重要方法之一。
总结
学生在初中地理课堂的学习中应该主动学习,主动发现问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小组讨论,构建知识框架以及布置课堂习题的的方式进一步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始终能保持自身主导地位。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现代教学工具进行辅助教学,在增强课堂趣味性的同时,保证学生高效学习的质量,多角度全方位的指导学生进行地理知识的了解与探索,让学生真正爱上地理课,爱上地理知识的学习。
【参考文献】
库拉佐夫认为:“只是背熟了地名和指出地图上的地名,并不是掌握地图的唯一标志。如果学生除能列举地名外,还能看懂地图,说出任何一个海的深度,大概指出任何一个地方的高度,指出任何一个他未学过的国家地表的一般特征,才算真正懂的了地图的语言”。因此,我们必须教会学生如何阅读地图。
(1)熟练掌握地图的基础知识,明确地图构成的基本条件及要素。用图时,能准确地认清图中文字、符号、点、线、面所表示的地理含义。如地图的基本要素是比例尺、方向和注记。要量算两点间的实地距离,就要用到比例尺。在判断方向时,要先看是否是经纬线地图;如果不是,再找有没用指向标;在没用经纬线,也没用指向标的前提下,才能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判断方向。特别是有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不是朝着正上方的时候,更要注意方向的判别。
(2)凡是在教材中出现的各类图像,我们都要认真读懂,一一理解,认识图像所反映的地理意义及地理规律,解决有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等问题,提高地理读图分析与归纳能力。如在学习六大板块示意图时,首先要记住全球六大板块的名称,再分析相邻两大板块的运动方向。如果是张裂运动,就会形成裂谷或海洋;如果是碰撞,那么就形成山脉。这样我们就很容易分析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以及红海会形成新的大洋等的形成原因了。
二、运用地图,培养地理思维能力。
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首先是处在接触外界事物的感知阶段,其次才是对感知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消化,进而形成概念、判断和推理,即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才能据此产生正确概念和理论。对于中学生而言,地理所描述的现象很多学生既无法亲历,也无法直接感知。因而,运用地图形象地呈现地理情境,则能使学生对某一知识点产生强烈的印象。
如在《地形图的判读》一节中,山脊和山谷的判断一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让学生伸出自己的一只手,五指并拢向下隆起扣在桌面上。手背部关节突起的部位相当于山顶,关节间的部位相当于鞍部,手指的背部相当于山脊,手指缝相当于山谷。演示时师生共同参与,边指部位,边提问,边回答,充分发挥学生的思考和想象力。然后再回到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地形图的表示上,加深学生对图上地表形态的判别能力。最后用一句顺口溜来总结:高凸谷,低凸脊;缓坡稀,陡坡密,陡崖坡最陡,密成一条线;鞍部两山头,好似眼镜桥。既化解了难点,又加深了记忆。
又如,根据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分析某地气候特征,对初中生也是一个难点。教师应指导学生首先观察气温曲线,根据最冷月与最热月的平均气温指标确定气候特征(温和、寒冷、炎热)。再观察降水量柱的高低,根据降水量的多少、季节分配,确定气候特征。
三、在学习和复习中,要经常进行画图训练,培养地理空间记忆能力
对重要的示意图、剖面图、分布图、折线图、地理简图等,同学们要动手勾画和绘制,以便加深印象和记忆。俗话说“百读不如一写,百看不如以画”。在绘图的过程中,将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有机结合,更利于我们对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让学生设立一本画图薄,要求学生将课本出现的图形和教师布置的画图收集在这本画图本上,教师定期进行检查,并将好的作品利用墙报展示出来。这样学生不但可以看到自己成长的过程和结果,还会自然养成画图的习惯。
首先,在课堂中设置画图活动。教师根据课本内容设计一些画图活动,并且在实施这些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学会观察地理事物与现象,接着让学生回想刚才观察的地理现象,逐渐在头脑中形成一幅清晰的图像,通过绘草图的方式来巩固观察和识记的结果。实践表明,学生对观察内容掌握了多少、准确与否,绘一幅草图就一目了然,十分有利于学生自我检测。最后通过同学之间互评和师评来评价自己所画的图。如在学习地球的公转时,教师先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让学生仔细观察地球公转;然后,学生用几分钟时间回忆刚才的演示情景,并思考如何画图;接着,让学生自己动手绘草图。对于七年级学生,教师可提示学生画出地球公转二分二至时的位置,标出各自的日期,地球的公转方向,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体会夏至日和冬至日时南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极昼、极夜现象,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最后,教师展示学生的作品,让学生相互评价,教师点拔和总结。养成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知识的良好习惯。
其次,在课外开设地图制作课外活动小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情况,布置小组成员绘制本校地理平面图;学校所在乡、镇、市的简易地图绘制;中国及世界区域地图轮廓的描绘。这些地理制作作品具有实用价值,可能是生活用品工具,也可能是教育学习用品。另外,这样的活动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理解,体现知识的应用价值,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在作业和考试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下列地图中最能直观表现地势高低起伏的是什么地形图?很多同学都会选择等高线地形图。虽然等高线地形图也能反映地面的高低起伏状况,但是如果同学们在上课的时候认真画过书本第28页的地形剖面图,那么这道题就变得简单了。巧妙运用地图,可使繁杂的地理事物变为简单、直观的图像,化抽象为具体,降低了教材难度。
此外,还要充分利用填充图册,将所学知识巩固在地图上。填充图练习要求我们在熟悉地图基本内容的基础上默填,或者结合《地图册》和课本插图复习有关课文,熟悉填绘对象的名称、位置、范围和分布特点,然后独立完成填图作业,防止盲目乱填,或不假思索地机械抄图,力求所填内容正确、位置准确,把填图练习真正作为学生巩固所学地理知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有效手段。
四、运用地图,构建学生知识框架,提高学习实效
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凭直接得来的印象是特别巩固的,甚至对抽象的概念,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104-02
地理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它内容繁杂,包括地形、地貌、水文、土壤、气候、物产、交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并且和其它学科结合紧密,充分显示综合学习在地理学习中的重要性。正因为如此,许多学生反映地理学习太琐碎,缺乏系统性和条理性,甚至由此影响到了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为改变学生这一观点,教师有必要认真研究教材和教法,总结出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的学习方法。
一、上好第一节课,让学生通过教师的介绍喜欢上地理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一定要通过第一节课让学生了解地理课的学习内容,以及其趣味性,让学生产生地理知识真是生活中的好帮手的感觉,从而吸引学生带着极大的热情走进地理课。上第一节课时,我抛开课本的前言,设置了几个问题:1.如果你大学毕业了,去做空调推销员,老板让你在全国选择省份,你不会选择哪些省份?为什么?2.如果将来你出国到了美国,你想给父母打电话,认为选择几点最合适?3.你见过的河流都是什么流向的?水向那个方向流?你知道为什么吗?4.我们这里,冬天里刮什么风?夏天刮什么风?你知道理由吗?
每当我提出一个问题,学生就七嘴八舌地回答,但总是能说对那么一点点,却无法说出究竟。我并不告诉学生详细而完整的答案。因为初一学生刚结束小学学习,认知能力较差,太难的问题容易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只是告诉他们:这个问题,等你学了地理知识就能很好地回答了。这样,学生就被地理知识的奇妙所吸引,逐步产生对地理学习的渴望。
二、充分利用好地图
地理学习的最佳办法是图文结合,地图能加强学习的直观性,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习惯,也是地理学习的基本原则。对地形、河流、城市、交通线路等,都要具体落实到地图上。学习时,一提到某个地区或者地名,学生的头脑中马上出现这个地方在地图上的位置,使学习内容更具可感性,也成为学生分析问题的依托。比如在学习“沿江地区的纽带和辐射作用时”,学到以长江为轴线的沿江地带与贯穿南北的沿海经济带,以及西部广大地区,构成一个英文字母“H”的格局。
如果让学生死记硬背这些文字,学生缺乏直观感受,很容易忘记。但是,如果教师结合地图让学生观察并用彩笔绘出经济带的形状,学生会对这个“H”形产生深刻的记忆。
三、通过比喻将图形形象化
中国各省的轮廓以及世界各国的轮廓各有特点,也很不容易识别。面对此类知识,教师不妨用比喻的手法,将这些地方和我们常见的实物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联想和兴趣,加强学生的记忆。比如,中国像只雄鸡,台湾和海南岛像两只脚;黑龙江像只天鹅;吉林和湖北差不多呈对称图形,辽宁像一个斜“N”;山东像一个骆驼;河南像一只立着的乌龟;云南像一只孔雀;像一只棉鞋;湖南像一个男人的头;而江西就是一个女人的头等。这样的学习既形象又有趣,对初中学生来讲充满趣味性,自然就会提高学习的效率。
四、比较学习法
比较学习法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在学习气候的时候,教师最常用的就是冬季我国西部的大陆性气候和同纬度的欧洲西部的海洋性气候的成因的对比。
我国西部地区身居内陆,距离海洋遥远,南方海洋的水汽难以到达内陆。西部的帕米尔高原阻挡了西部水汽的进入,而且临近大面积的中亚内陆干燥地区,冷空气强烈,形成气候严寒,冰天雪地的大陆性气候。而欧洲西部地势平坦,山脉多呈东西走向,有利于西风带着大西洋的丰沛水汽进入,形成了温带海洋性气候。
通过对比分析,学生更明白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有利于学生能力的迁移。
五、课堂教学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地理学习有很大的实用价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在学习《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时,有一个活动题目:邮政编码和不同的行政区域之间有关系吗?就结合本地的邮政编码来分析它和行政区域之间的关系:邮政编码的一二位代表省份或直辖市,05——河北省;第三四位代表地、市、州,32——保定市;第五六位代表一个县一个镇或者一个居住的小区,00——阜平县。这样学生就能很容易掌握这个知识点,且无需死记硬背。
六、将知识编或顺口溜,便于学生掌握
许多小孩子对电视广告脱口而出,就是因为广告注意语言的简洁和押韵,使人易记易诵。教师也可以将一些主要的地理知识编成顺口溜,让学生在充满乐趣的歌谣中掌握地理知识。如气温分布规律:气温分布有差异,低纬高来高纬低;陆地海洋不一样,夏陆温高海温低。影响气候的因素:影响气候因素,四个方面兼顾;纬度位置第一,赤道两极悬殊;其次要看海陆,远海夏季干酷;地形也很重要,高寒背风雨勿;洋流不可低估,暖流到来水富。让学生在快乐掌握地理知识,提高地理学习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