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信息系统质量管理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 F27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8)09-0074-03
[作者简介] 李小强,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为质量管理、公共管理。(江苏 南京 210098)
在传统的企业管理体系中,质量信息的采集、处理以及管理工作均由员工操作,导致企业质量数据准确度不高、质量管理效率低下,难以适应当今企业管理的要求。从日本质量管理的成功开始,新的质量管理思想和方法不断涌现,“质量至上”的观念逐渐被社会和企业所接受;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也在1987年颁布ISO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标准,在全球范围内规范质量标准,并逐步成为各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按此标准建设自己的质量体系。
我国企业要适应快速多变的国际环境,就必须不断提高质量管理水平,这必然要求企业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具有较好的适应能力。因此,开发可重构的质量管理信息系统成为当今企业和技术人员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针对当前我国部分企业存在的质量问题,本文提出一种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的系统化思想和方法,即可重构的思想和方法,并构建出一个实现此方法的模型――可重构的质量管理信息系统(Quality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以下简称QMIS)模型,并按照信息系统生命周期法的开发思想,分析开发可重构QMIS的设计方法。
一、可重构QMIS概述
(一)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应用现状
作为一个国际公认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ISO9000为多数国家所接受。近年来,由于意识到质量管理标准化的重要性,我国各类企业都试图通过ISO9000质量认证。但是,由于经营理念和管理策略的不同,效果也不一样,很多企业只是做一些表面工作,根本不花时间去研究如何把标准的基本要求与企业的管理体系相结合,提高经营和运营的效率[1]。他们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准备认证所需的各种文件,并未把质量认证看作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
纵观全局,我国的ISO9000质量认证在企业中的应用还不够成熟和完善。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企业质量管理与信息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两者的结合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一方面质量认证标准的实施需要以管理信息系统为支撑平台,例如:业务过程的持续改进需要具有良好柔性的信息系统的支持;另一方面企业QMIS的有效运行,需要先进质量管理思想的指导和大量质量信息的支持。
(二)我国企业QMIS的应用现状
随着质量管理理论的演进和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专门管理质量信息的系统,即QMIS――一个参照系统原理、控制理论和信息理论建立的主要从事质量信息服务的管理系统,是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企业质量管理与企业信息化建设有机结合,推动了企业质量管理工作和信息化水平的发展。
当前,我国企业信息化整体水平偏低,这种状况直接制约企业QMIS的实施。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1)在功能上,大多数企业的QMIS仅局限于与质量相关功能的实现,没有与其他部门进行很好的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应用水平较低。(2)质量信息系统对产品的依赖性很大,缺乏适应生产环境变化的能力。系统柔性较差,不能很好地适应以顾客为中心的生产方式。(3)我国企业管理水平不高,领导者对企业信息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整体科技水平不高,QMIS开发受制于自身的科技实力。
(三)可重构的QMIS
1.柔性与可重构性。柔性,本意即:柔韧的、灵活的、能适应环境变化的、可通融的。 20世纪末由柔性企业文化和技术管理两条途径被引入管理学中[2],在这里涉及的主要是后者。从信息技术的角度来看,实行柔性管理,就是利用计算机智能技术进行敏捷制造,柔性生产,使整个信息管理系统具有代表性、弹性、动态环境适应性以及可重构性等。
柔性需要重构技术的支持。重构既与构造有关,也与系统设计方法有关,它是在不影响系统正常工作的情况下能够动态地适应环境的变化,以实现系统的柔性管理。所谓信息系统的重构实际上是对信息系统柔性的要求,它要求系统能够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迅速对原有系统进行重组,以满足新的要求。
2.可重构管理信息系统的由来。自计算机诞生以来,各种各样的信息系统得到广泛的应用,如MRPII、ERP等企业信息系统为企业生产带来巨大方便。然而,在信息化进程中企业信息系统面临着来自于各种各样变化巨大挑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信息系统所处的业务环境的变化;二是信息系统技术的变化[3]。随着信息技术、计算机集成应用技术和质量管理体系的发展,出现了可重构的QMIS,它可以突破传统质量管理系统的种种限制,满足企业对质量管理的需求。企业开发可重构的QMIS是为了实现全面的、集成化的管理,把孤立的、有限的资源和信息系统经重构后集成为一个具有柔性的、全局统一管理的、能快速适应环境变化的信息系统。可以说,能够实现上述要求的企业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就是可重构的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它本质上是利用柔性信息系统对企业进行集成化管理[4]。
3.可重构QMIS与其他信息系统的关系。可重构QMIS与其他信息系统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依存。一方面,可重构QMIS改变了以前QMIS只作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一个子系统的地位,它用新版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指导整个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同时,将QMIS置于企业信息基础平台的位置,从其他信息系统获取基础质量数据,为其他信息系统提供服务。另一方面,可重构QMIS并不能取代其他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它只是为其他信息系统提供过程管理服务,并不实现真正的业务过程,这些工作还需要其他信息系统按照质量管理的要求去做。
二、可重构QMIS的分析与设计
(一)企业质量管理与质量信息分析
1.企业质量管理的层次结构分析。从管理层次的角度来看,质量管理与其他管理一样,表现为三层金字塔式的结构[5]。计划决策层,位于QMIS的最高层,主要负责企业质量战略的策划、制定、监督,决策有关质量方面的重大事项等。管理控制层,位于质量管理结构的中间层,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主要负责各职能部门的质量管理工作。业务执行层,位于质量管理结构的最底层,是具体业务工作的操作层,主要负责企业日常质量活动的有效实施和执行。
2.企业质量信息的流动。质量活动历来为各企业所重视,特别是2000版ISO9000族标准的成功普及,使企业的质量活动从企业本身延伸到企业外部,包括客户、供应商以及其他环节,企业内部信息与企业外部信息进行交流,企业从外部采集质量信息,并将企业内部质量信息反馈到企业外部,质量信息的流动频繁(如图1)。因此,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根据模块化设计的要求建立一个新的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并要求这个系统能够根据质量信息的流动情况对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迅速做出反应,具有良好的柔性。
(二)可重构QMIS的功能模型分析
1.可重构QMIS的功能模型分析。顾名思义,可重构QMIS除具有一般QMIS的基本功能外,还应该具有一定的柔性,能够迅速进行重构实现其他新的功能。因此,按照功能划分,可重构QMIS可分为运行子系统和重构子系统两个模块:(1)QMIS运行子系统。企业开发、实施QMIS的主要目的是将企业计划的质量要求有效地应用到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因此,QMIS运行子系统是系统开发、实施的真正目的,也是系统开发的主体。(2)QMIS重构子系统。用户需求和市场环境是不断变化的,供应商和企业之间的联系也是随时变动的,同时企业自身部门调整、业务路程的重组等,以及企业合作伙伴的建立和解散等都需要企业的信息系统具有良好的柔性。重构是实现QMIS柔性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企业实现柔性管理的主要方法。
2.可重构QMIS的框架模型分析。根据客户需求不断变化和市场游戏规则的不确定性客观条件,结合一般信息系统开发的方法,可以采用层次化与模块化、结构化相结合的思路构造可重构的QMIS体系结构模型[6],整个系统由若干相对独立又密切相关的功能层次模块构成,具有较好的关联性和层次性(如图2)。
(1)系统层:系统层由有硬件、网络平台、操作系统(OS)、及分布式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平台构成,是质量信息系统运行的基础支持平台。可重构QMIS是一种典型的多信息源、多用户的网络化、模块化、集成化的信息系统,系统开发采用基于C/S的网络模式,能较好地支持系统正常运行。
(2)质量信息层:它位于QMIS和基础数据库平台的中间层,在系统层的支持下对QMIS提供一个运行平台。同时,质量DB和网络DB用来存储相关数据信息,供功能模块层使用。
(3)功能模块层:这一层是可重构QMIS的核心层,由两个子系统构成。根据系统的功能模块图可知:要使系统具有良好的动态适应性,较好的方法就是将功能模块化,并将每个模块独立封装起来。
运行子系统:由独立的若干模块组成,其中扩展功能接口是为实现系统柔性设计而预先保留的一个标准借接口。一旦需求变化,它可以通过重构子系统迅速将所需的功能添加进来,或者改变现有功能。
重构子系统:它根据运行子系统的请求或者自身得到的信息,选择重构模块或利用现有的质量信息模块库迅速重构出新的功能模块,并传递给运行子系统,完成重构。这一过程不影响原系统的正常运行,具有较高的灵敏度。
(4)接口及外部拓展层:接口层主要提供上下层交换信息时的协议转换,以及标准的接口规范,使各外部拓展层的应用系统能根据需要随时增删。外部拓展层就是建立在QMIS基础之上的各类信息系统,如MIS、DSS、CAD等。它们在质量信息系统的指导下实现各种具体的功能,能够较好地贯彻2000版ISO9000提出的以客户为中心和持续改进的要求。
(5)应用层:本层是一个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包括企业内外所有的授权人员或者合法用户均可以访问、使用该系统。
3.可重构QMIS的重构流程分析。QMIS处于工作状态时:一方面运行子系统根据要求完成各项功能,一旦发现收集到新的质量信息或功能需求,立刻将此情况向重构子系统发送;另一方面重构子系统根据自身得到的信息或从运行子系统得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7]。然后,利用库存的质量信息模块或工具进行重构,而运行子系统正常运行。最后,系统管理模块进行备份,并通过标准接口反馈给运行子系统,完成一次重构。在重构子系统运行的同时,运行子系统仍在采集、输送新的信息给重构子系统――如此循环下去,实现系统的柔性和可重构性。
(三)可重构QMIS的设计方法。可重构的QMIS来源于常规的信息系统,但是又高于常规的信息系统,核心思想就是系统柔性和重构性。因此,在设计可重构的QMIS时,既要应用常规的系统设计思想、方法,又要高于、不同于常规的设计思想、方法。在遵循一般设计规律进行系统开发的同时,还应该做到:(1)模块化设计:使各模块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易于集成和重构。(2)标准化设计:各层次之间、各子系统之间接口标准统一,使系统易于维护。(3)数据结构化:引入数据仓库中的信息封存机制。(4)系统结构化、层次化:使系统体系清楚、结构合理。
(四)可重构QMIS的技术支持。可重构 QMIS和其他信息系统一样,在开发过程中需要相应的技术支撑。具体而言,需要如下技术来维持:(1)需要有较高版本且具有柔的支持系统重构的基础系统平台。(2)需要有较好的安全保证技术,防止系统被恶意破坏。(3)分布式数据库及网络技术,以支持系统的远程登陆作业。(4)具有可利用的各种技术资源,包括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员,适合开发的设备等。
参考文献:
[1]查勒斯G.库博.从质量到卓越经营――一种管理的系统方法[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
[2]冯周卓.走向柔性管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丁秋林,黄传奇,吴笑凡. 现代企业信息化重构[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4]李群明,张士廉,王成恩,宋国宁.可重构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研究[J].信息与控制,2001,(8).
关键词:质量管理;QMIS;实施;测试
Key words: quality management;QMIS;implementation;test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1-0016-02
0引言
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和产品寿命周期中产生与质量有关的大量信息,如各种数据、资料、报表、文件、信息和情报等,它是企业质量管理的依据和资源,对于企业质量改进、质量决策具有重要意义。质量管理信息系统(Quality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简称QMIS)是将质量管理的思想运用在信息系统中,为确保在企业管理系统中质量信息能够及时有效地被传递,得到快速响应,并得到及时处理的系统,即在整个企业管理中能够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活动而建立的一个信息系统。
1构建质量信息管理系统的基本原则及结构形式
要建立有效的质量信息管理系统并充分发挥其作用,必须遵循下列五项基本原则:①集中性原则;②系统性原则;③可行性原则;④逐步发展原则;⑤与技术/管理创新结合原则。目前,质量信息管理系统的结构形式多种多样,但对主要依赖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质量信息管理系统来说,一般应符合图1所示的结构形式。[1]
2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关键技术
企业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关键技术包括需求分析,数据库设计、安全性设计以及异构数据库集成技术等。
2.1 需求分析成功的质量管理信息系统需要以完善的需求分析为基础,需求分析的缺陷将会对项目的成功带来很大的风险。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需求具有涉及领域多、范围广、复杂、多变等特点,需求分析人员通过问题识别、分析与综合、制订规格说明、评审等阶段的工作,全面理解用户对质量管理的各项要求,准确表达所接受的用户需求,从复杂的现实世界信息中提取、确定系统的边界。需求分析可采用结构化方法、动态分析法等。
2.2 数据库设计数据库设计是指对于一个给定的应用环境,构造最优的数据库模式,建立数据库及其应用系统,使之能够有效地存储数据,满足各种用户的应用需求(信息要求和处理要求)。
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设计,可通过需求分析、概念设计、逻辑设计、物理设计、验证设计等步骤,建立质量数据模型。设计过程中应考虑多种约束,处理好信息模型与概念模型,概念模型与数据模型的转换关系,数据库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系统性能,是衡量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工作好坏的指标之一。[2]
2.3 安全性设计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分为系统的安全性和数据的安全性两方面。应通过利用入网安全机制、后台数据库的安全机制、应用系统的安全机制,防止非法用户的侵入。对数据共享冲突进行有效处理,选取合适的后台数据库,采取合适、有效的处理策略,以确保数据处理的可靠性。
2.4 异构数据库集成设计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在从旧系统向新系统转换过程中,面临对己有信息的重利用问题。实现异种数据库之间的数据转换是目前质量管理信息系统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和难点。
3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方法研究
常见的系统开发方法有:
3.1 结构化系统开发法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也叫作“生命周期法”(瀑布法),是信息系统开发方法中应用最普遍、最成熟的一种方法。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的基本原理是:采用结构化思想、系统工程的观点和工程化的方法,按用户至上的原则,先将整个信息系统作为一个大模块,自顶向下(瀑布法),以模块化结构设计技术进行模块分解,然后,再自底向上按照系统的结构将各级模块进行组合。它将整个开发过程划分成五个首尾相联的阶段,称为结构化系统开发的生命周期。包括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维护五个阶段。结构化生命周期开发方法严格区分了各开发阶段,且非常重视文档工作,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以得到及时的纠正,避免出现混乱状态。
但是,该方法不可避免地出现开发周期过长、系统预算超支等情况,而且在开发过程中用户的需求一旦发生变化,系统将很难作出调整。
3.2 原型化系统开发法原型法的基本原理是:系统开发人员在初步了解用户需求的基础上,迅速构建出一个初始系统模型,该模型就称为原型(Prototype)。这个原型是一个可以实际运行的系统应用模型。用户和开发人员在此原型的基础上共同探讨、改善和完善设计方案,开发人员根据改进后的方案对原型进行修改,反复多次直至取得满意的结果。原型法是一种灵活多变的系统设计方法,包括以下几个阶段:需求分析确定、开发初始模型、模型系统测试、改进模型。[3]
3.3 面向对象法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方法是一种自底向上和自顶向下相结合的方法,它以对象建模为基础,不仅考虑了输入、输出数据结构,也包含了所有对象的数据结构。
3.4 并行开发方法并行法是在原型法的启发下,利用设计开发人员熟悉的分析方法和开发工具,在用户进一步的参与中,快速生成信息系统应用软件的方法,是一种比原型法更加高效、敏捷的开发方法。并行法体现了设计与开发的并行性,也突出了信息系统从局部模块到系统集成的生成过程。
4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实施与测试
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实施阶段要做的事情很多,全面铺开齐头并进并不可取,必须有一个合理的计划和实施方法,以便指导整个实施过程。
4.1 建立计算机软硬、件系统主要是按照系统设计方案中提出的软硬件设备清单进行购置并安装设备,包括计算机系统的硬件、软件、附属设备及计算机机房的建设等工作。在购置、安装和调试设备过程中,不同设备的性能特点各不相同,需要由不同的专门技术人员参与和承担。
4.2 系统程序设计与编写是指程序设计人员按照系统设计的要求和程序设计说明书的规定,选定某种计算机程序语言和工具软件,将各模块的信息处理功能和过程描述转换成可以在计算机上运行的程序源代码。在程序设计编写过程中需要购置、安装一些工具软件,主要包括系统软件、辅助软件、应用软件或应用软件包。
4.3 数据录入和转换是指将准备好的、符合系统需要格式的数据输入到计算机中的过程。由于在现行系统中存在许多需要继续使用的数据,因此要把它们按新系统的要求重新组织编排,如果原系统中的数据是手工处理的,那么还需要录入到计算机中,这些工作就称为数据转换工作。对于质量管理信息系统这种应用系统来说,其工作量是相当大的,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及时间。
4.4 人员培训人员培训工作是系统实施阶段必须完成的一项工作,人员培训的过程也就是考验及检查系统结构、硬件设备及应用程序的过程。通过人员培训,操作人员对系统不断提高认识和了解,会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及时向技术人员提出,有利于改进、完善和实现系统目标。
4.5 系统测试与调试测试是保证系统质量的重要环节。系统测试就是运用一定的测试技术与方法,对模块、子系统和系统进行实验,以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调试是在进行了成功的测试之后,对通过测试发现的错误要进行改正所做的工作过程,它与测试不同,软件测试的目的是尽可能多地发现软件中的错误,调试则是进一步诊断错误位置和改正程序中潜在的错误。[4]
4.6 数据和系统转换、试运行当系统基本开发完成后,要进行的工作就是系统转换工作,新系统代替旧系统,系统转换工作要根据系统的特点来选择转换的方法。向用户移交整个物理系统和所有文档资料,制定严格的系统管理制度和操作制度,正确运行系统。针对实际需要及时维护系统,使系统能够实现其设计目标,发挥最大效益。
4.7 建立新系统的运行机制为适应新系统的运行,新系统要建立新的运行机制,如:生产计划方式及计划流程的改变;新系统信息(各类报表)传递位置与时间的改变;必要的生产工艺规程改变;职能部门的重新组织以及人员的调整等。[5]
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实施阶段的各项工作之间不是相互独立的,它们之间存在着互为条件又互相制约的关系。
5结束语
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设计是一项有着广泛应用前景和深远意义的研究课题,它可以降低企业质量管理的成本,提高质量管理的效率,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研究涉及工程技术、信息技术、管理科学、系统理论等各方面知识,系统中各个功能模块和体系结构的实现都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韩亚利.企业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实现[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2]王凯.基于网络的某型号军工产品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5.
一、全面数据质量管理概述
数据质量是信息系统能否实现管理目标的关键因素之一,但工作实践表明,对于大多数系统而言,保证数据质量仍然充满挑战。例如,对数据质量主要问题的研究还没有达成一致,涉及的技术和学科较多,整合难度大,数据质量问题的解决方法并不完整,或者过于宽泛,难以应用于实践。目前,为了解决数据质量问题,通常采用两种策略:被动数据质量改进和主动数据质量管理[1]。与工业生产中的质量检查和产品再加工类似,被动数据质量改进主要关注数据本身,其目标是通过纠正数据缺陷来改进数据质量。常见的改进方法是通过数据清理(datacleaning)技术发现并纠正错误,而不是分析并解决缺陷原因,其目标在于通过计划和实施持续提高数据质量的活动来防止更多的数据缺陷。而主动数据质量是确定低数据质量的原因,通过在信息系统设计和实施时进行数据质量改进的方法,也可以在提供数据的业务流程设计和实施时进行。实际上,被动数据质量改进和主动数据质量管理都是提高数据质量的重要措施。被动数据质量改进倾向更适用于很少变化的数据,例如,主数据(masterdata)。另一方面,对于重要的、经常变化的数据而言,主动数据质量管理更加合适。
1.1全面数据质量管理的基本观点。
1988年,麻省理工学院(MIT)的StuartMadnick教授和RichardWang教授启动了全面数据质量管理计划,旨在对数据质量进行全方位研究[2]。其基本观点是,将数据视为一种特殊的产品,把管理产品质量的方法应用于数据质量管理,同时开发信息产品图、应用数据质量管理实践。这是MIT数据质量管理计划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它从根本上改变了“数据是系统的附属品”的传统观念,为借用管理物理产品质量的方法来管理数据质量提供了前提和基础[3]。数据质量是一个多学科交叉应用领域,需要实践人员与研究人员之间的交互与协作。为满足以上要求,多年来,MIT举办了大量的会议和专题研讨以及社团,促进实践人员、供应商、学者之间的交流协作。关于全面数据质量管理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理解:
(1)全面数据质量管理的关键是提高人的素质,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使参与信息系统建设、使用和管理的相关人员都有分工、有合作地介入到数据质量管理的实践中来。只有每个人认识到数据质量对组织管理工作和用户使用需求的重要意义,树立牢固的全面数据质量管理思想观念,将这一观念贯穿于数据生命周期的全过程,用这一观念指导参与数据质量管理的每一位专业与非专业人员,使他们认真落实各项质量管理规定,切实做好本职工作、保证工作质量,从而有效提升数据质量或数据服务质量。
(2)全面数据质量管理改进和提高数据质量的基本思想是,将的事后检查和把关为主转换为以预防和改进为主。强调在信息系统管理过程中将数据质量管理作为一项中心内容,通过多种管理手段,实施源头治理,对数据运行的全过程进行监控,密切关注数据质量的发展和变化,适时进行调整和校正,确保整个周期的高质量数据。与此同时,深入研究数据质量问题所遵循的客观规律,分析其产生的机理,探索科学有效的控制方法和改进措施。主要表现在将过去组织松散、管理不力而导致数据质量低下的情况运用系统学观点进行全面综合治理,深刻认识数据质量问题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分领域、分阶段、有计划、有步骤地深入研究提高数据质量的理论和方法。发动组织全体成员以各部门为单位学习、运用科学管理理论方法对整个数据流程进行有效控制,建立良好的数据质量管理体系,从源头上控制数据质量问题的产生和蔓延,增强各个环节的纠错能力,坚决预防有误数据进入下一阶段,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一致性和时效性
(3)全面数据质量管理要坚持服务用户的思想。由数据质量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用户对数据的使用满意程度越来越成为评价数据质量高低的标准,因此在数据的生成、加工、完善过程中要始终贯穿用户的具体需求,并将用户需求分解到数据流程的各个阶段加以落实,制定具体制度标准,使人员、部门都能按要求各司其职,提高服务客户的工作意识,确保数据质量能切实满足用户需求。
1.2全面数据质量管理的特点。
全面数据质量管理从过去的就事论事、分散管理,转变为以系统观念为指导的全面的综合治理,它不仅仅强调各方面工作各自的重要性,而且更加强调各方面工作共同发挥作用时的协同作用。其基本特点就是体现在“三全”,即“全面性”、“全员性”和“全过程”。
(1)全面性。全面数据质量管理的全面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管理对象的全面性,二是管理方法的全面性。从管理对象来看,全面数据质量管理的对象是数据质量,不仅指数据质量的基本特性,即适用性、准确性、适时性、完整性、一致性等,还包括用户对数据的满意程度等。只有从切实需求出发,才能最终提高数据质量。除此之外,管理对象全面性的另一个含义是,对影响数据质量因素的全面控制。影响数据质量的因素很多,概括起来包括人员、数据设计、数据标准、检测手段和环境等方面,只有对这些因素进行全面控制,才能提高数据质量。从管理方法来看,尽管数理统计技术在质量管理的各个阶段都是最有效的工具,但由于影响数据质量因素的复杂性,既有物质的因素,又有人的因素;既有设计的因素,又有管理的因素。要搞好全面数据质量管理,就不能单靠数理统计技术,而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针对不同的因素,灵活运用各种现代化管理方法和手段,将众多的影响因素系统地控制起来,实现统筹管理,全面管好。在全面数据质量管理中,还会用到各种最优化技术、网络计划技术、预测和决策技术,以及计算机辅助质量管理技术等。
(2)全员性。全员性的质量管理,即全面数据质量管理,要求参加质量管理的人员是全面的,是依靠单位全体人员参加的质量管理。数据质量的好坏,是许多工作和统计活动环节的综合反映,因此它单位所有部门和所有人员。这就是说,一方面,数据质量与每个人的工作有关,提高数据质量需要依靠所有人员的共同努力;另一方面,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数据质量管理和其他各项管理,如科研、维护、技术保障等各方面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辩证关系,它们以质量管理为中心环节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因此,实行全面数据质量管理要求各单位在集中统一领导下,把各部门的工作有机地组织起来,人人都必须为提高数据质量、为加强质量管理尽自己的职责。只有人人关心数据质量,都对质量高度负责,信息系统的质量管理才能搞好,数据质量才有坚定基础和可靠保证。
(3)全过程。全过程的数据质量管理,即质量管理范围是全面的。同生产质量一样,数据的质量也有一个逐步产生和形成的过程,它是经过各个不同单位的数据产生、采集、录入、检测、清洗、检验、评估等全过程一步一步形成的。所以,良好的数据质量,是设计和生产出来的,不是仅靠检验得到的。根据这一规律,全面数据质量管理要求从数据质量形成的全过程,从数据设计、生产到使用的各环节致力于质量的提高,做到防检结合、以防为主。质量管理向全过程管理的发展,就有效地控制了各项数据质量影响因素,它不仅充分体现了以预防为主的思想,保证质量标准的实现,而且着眼干工作质量的提高,争取实现新的质量突破。根据需求,从每一个环节做起,都致力于数据质量的提高,从而形成一种更加积极的管理。为全面数据质量管理的工作过程模型DMAI(即:定义define,测量measure,分析analyze,提高improve)。此外,全面数据质量管理还具有突出改进的动态性的特点。在传统的质量管理中,产品生产的目标是符合质量技术要求,而现在对数据质量的要求是能够符合信息化条件下组织的管理需求。但是,由于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管理需求是不断发生变化的:通常会随着数据质量的提高而变得更高,这就要求我们有动态的数据质量管理概念。全面数据质量管理不但要求数据质量管理过程中有控制程序,而且要有改进程序。
二、信息系统与全面数据质量管理的关联性分析
2.1相关性分析。
全面数据质量管理强调以数据质量为中心,全体员工以及有关部门有机组织起来,将专业技术、经营管理、数理统计和思想教育工作融合在一起,建立全过程的数据质量管理体系,使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以最经济的手段生产出让用户满意的信息数据,确保组织获得长期的发展和优势。从信息系统的本质来看,最终也是服务于用户,因此,信息系统数据质量管理在全面数据质量管理的范畴内。下面结合全面数据质量管理的特点,分析与信息系统的相关性。
(1)首先,全面数据质量管理要求全体人员参与,这与信息系统的开放性紧密相关。其开放性使得与外界环境保持者密切关系,如图3所示。与外界环境不断发生输入与输出、需求与服务关系;而组织中任何一个环节,任何一个人的工作质量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数据质量,特别是信息系统数据的录入人员、加工人员、维护人员等。由此可见,一个处于动态运行、有生命力的信息系统必然需要全员参与。
(2)其次,全面数据质量管理要求全过程,与信息系统的构成与应用本质密切相关。信息系统通常由人、设备、信息、规则和目的等要素组成,具有收集、处理、存储、传递交流功能。其构成要素需要在日常工作中相互关系、影响。如信息数据的采集、录入需要人工直接作用,到在系统内部流动,最后提供用户使用。这必然涉及到组织信息系统管理的全过程,而要保证全过程工作质量的最优化,全面数据质量管理的应用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
(3)此外,全面数据质量管理要求组织全面参与,一方面要求组织各个管理层都有明确的数据质量管理活动内容,并且各有侧重;另一方面是指数据质量职能分散在组织的相关部门中,只有将分散到各部门的数据质量职能充分发挥出来,才能达到提高数据质量的目标。而这一点有助于信息系统充分发挥其功能,与组织各部门密切配合。从上到下,从一般部门到职能部门,实现系统的协调发展,实现数据质量管理的预期目标。
(4)最后,全面数据质量管理要求利用多种多样的科学管理方法,与信息系统的发展和信息处理技术的进步是一致的。现代化的技术设备是实现信息系统可靠、高效的物质基础,而信息系统本质上就是一种管理思想的体现,是将管理的过程由早期的人工发展为人工和机器的结合,其先进与否与管理方法和思想是密切相关的。同时,用户对数据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影响数据质量的因素也越来越复杂,只有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运用多种管理方法,才能有效控制影响数据质量的复杂因素,解决数据质量问题。
2.2必要性分析。
(1)从信息化发展的进程来看,目前的信息系统虽然能够实现组织的一般管理,但是距离精细管理和高效管理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数据质量成为关键问题。全面数据质量管理作为美国国防部采用解决其数据质量问题的方法[4],立足数据质量问题的源头,致力于预防质量问题的出现,对数据质量进行全过程控制,及时反馈并解决数据质量问题,取得良好的效果。这为我们解决数据质量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2)随着数据库存量越来越庞大,简单的数据质量管理方法是远远满足不了实际需求的,必须建立科学实用的数据质量管理体系,将数据质量管理落实到各个日常管理环节。由此可以采用全面数据质量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其“全面性”特点,建立体制健全、执行规范、赏罚分明的数据质量管理体系。
(3)对数据质量的管理归根到底关键在于对人员管理。信息系统先进与否,设备配置如何都不是数据质量管理的决定因素,只有人员尽职尽责、按章办事、牢记数据质量的重要性,才能保证工作效果。全面数据质量管理强调以人为本,通过传授全体人员的数据质量管理理论,提高数据质量意识,设立专业数据质量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共同完成对数据质量的控制。
三、总结
通过研究,笔者认为全面数据质量管理是解决组织数据质量问题的可行方案。通过构建完整、健全、规范的数据质量管理体系,进行“主动数据质量管理”,以避免数据质量问题的产生为最高目标而不是待问题出现再进行纠正、弥补,大大提高管理的效率。全面数据质量管理体系的具体构建方法值得我们继续研究。
参考文献
[1]曹建军,等.信息质量[M].国防工业出版社,2013(03).
[2]商广娟.有效的数据质量管理体系—21世纪管理的基石[J].航空标准化与质量,2005(02).
[关键词]
PDA;PDCA循环;检验全面质量管理;护理管理
质量是检验生命,样本质量是检验报告准确、可靠有力保证。缺陷样本退回影响临床工作的有序进行,重新采集样本易引起患者不满。在宣教方面,应用信息技术可提高护理质量、患者满意度和健康教育覆盖率[1]。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一直以来都难以实现全面管理,实施持续质量改进方法可以显著提高检验质量的有效性,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模式[2]。PDCA循环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管理程序,它以高效性、科学性、时效性而在全球得到大力推广,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给予了充分肯定[3]。规范使用PDA,使样本送检时间缩短,时限性样本超时率、危急值样本率大幅下降[4]。只有信息技术与先进管理理念相结合,只有护理部与检验科积极共同配合,才能实现检验全面质量管理。
1资料与方法
1.1PDA功能
吉林市中心医院信息化建设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PDA健康教育功能,能实现采集前床旁“标准化告知”和床旁即刻“采集时间确认”。
1.2PDCA循环
PDCA循环是管理学中一个通用模型,被戴明博士发展成为“计划-执行-检查-处理(Plan-Do-Check/Study-Act)”。它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全部过程,就是质量计划制订和组织实现过程,是按照PDCA循环不停顿地周而复始地运转的,是一个持续改进模型。
1.3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病区2015年5—10月集中采集送检微生物样本,5、6月使用传统宣教模式和以往采集流程,为对照组;7、8月开始实施PDA进行宣教、采集时间确认,并运用PDCA循环进行监管,为实验组1;9、10月针对样本缺陷原因实施持续改进,为实验组2。
1.4方法
传统宣教模式:留取样本前,护士拿着宣教单到病人床旁进行告知。PDA宣教功能:留取前根据类别,到病人床旁依照PDA提供内容宣教,宣教前后各扫描腕带。PDA记录扫描腕带间隔时间,一般为2~5min,视为宣教,低于2min或>5min,视为无效宣教。避免护士为应付宣教进行集中扫描、宣教过于简单或宣教不到位。以往采集流程:护士将所有采集完样本,回护士站在实验室信息系统LIS(laboratoryinformationsystem)下统一将样本做采集时间确认,导致LIS记录采集时间与实际采集时间不符。PDA采集流程:护士取得样本后,用PDA立即进行采集时间确认,PDA会将采集时间同步回传LIS,LIS记录同时对采集时间进行分析,根据1min平均采集一个患者(3个样本),10min内有超过30个样本同时采集确认时,系统提示进行了集中采集确认,以此保证采集时间准确无误,避免护士回护士站做集中采集确认。
1.4.1P(Plan)计划把握现状:2015年5、6月检验科共接收微生物样本5237例,缺陷样本526例:痰液留取不合格307例;尿液留取污染116例;样本超时15例;容器错误32例;信息错误12例;其他44例。分析原因:痰液样本多由患者自行留取,大多患者留取前没有清洁口腔,或将唾液或漱口水混入。以往护士在患者留取前,只是发放容器告知留取,未告知如何留取及留取具体时间,或把宣教单给患者自己看,造成痰液留取不合格。尿液污染是患者留取前未清洁外阴及尿道口周围,未留取中段尿,也有直接从集尿袋里留取尿液。样本超时是留取时间过早或未及时送检。血培养需氧瓶和厌氧瓶条码粘反或位置粘错,机器无法识别。尿培养未发放无菌管,痰培养用咽拭子留取等。样本量少和无样本,是由于病人不知道样本留取标准量,以及疾病原因,病人留不出样本或是留取时间过早造成样本干涸,护士责任心不强将空盒送检。信息错误是医生申请检验项目种类错误造成。设定目标:微生物样本正确留取直接关系到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对于疾病的诊断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预期在4个月后降低痰、尿样本的缺陷率,提高采集时间准确率,保证PDA规范使用率。拟定计划:完善PDA宣教内容,要求各病区采用PDA宣教。加强全院护士样本规范采集培训,包括采样前标准化告知,PDA采集流程、容器正确使用等。
1.4.2D(Do)实施①制定《样本采集手册》发放组临床,使各项操作有据可依。②由检验科对全院护士进行培训,保证样本质量。③完善检验质量管理体系,成立检验前质量管理小组,由检验科和护理部分别指派人员全程监管。由检验科将不合格样本记录在案,每月由管理组长统计分析不合格样本种类、原因。护理部每月通过PDA和LIS提取数据,监管护士PDA规范使用率及宣教和样本采集数量,并将量化结果与月绩效和年终评先选优挂钩。④加强与临床科室沟通。每月邀请重点科室护士长参加质控会,讨论不合格样本原因,落实防范措施;检验科各组长分别包保各病区与医护人员面对面交流,参加医护共同查房和严重感染病例讨论会。
1.4.3C(Check)检查①质量管理组长对组内成员职责进行检查。查看不合格样本登记是否及时完整,与临床沟通及相关知识培训记录等,并将检查结果以书面形式进行反馈。②每次培训后进行答卷考核,护理部对护士进行随机提问,检查留取样本的宣教内容和操作流程等掌握情况。尤其对新入科护士,将此项纳入上岗前考核内容中。
1.4.4A(Act)处理每月对检查结果进行讨论分析,找出原因,完善修改检查规程和制度,调整计划,把共性问题或新出现问题列入下一轮PDCA循环计划,实现检验质量管理持续改进。
2结果
7、8月检验科共接收微生物样本5380例,缺陷样本235例:痰液留取不合格55例;尿液留取污染25例;样本超时120例;容器错误8例;信息错误15例;其他12例。9、10月检验科共接收微生物样本5214例,缺陷样本97例:痰液留取不合格14例;尿液留取污染9例;样本超时26例;容器错误31例;信息错误14例;其他3例。
3讨论
通过数据分析对照组痰液留取不合格及尿液污染比例较多,是护士宣教不到位造成。将此问题作为7、8月重点监管内容,列入下一轮PDCA循环计划。实验组1:痰液留取不合格及尿液污染比例下降,但暴露出样本超时比例上升问题,是规范使用PDA后,采集时间准确,杜绝了隐蔽超时样本。将样本超时作为9、10月重点监管内容,列入下一轮PDCA循环计划。实验组2:样本超时率下降,而暴露出容器错误和医嘱申请信息错误比例上升,是由于9、10月入院很多新护士,缺乏相关检验知识,造成容器发放错误,医嘱申请信息错误是由于检验科一直以来都是与护理部沟通,而未与医务部沟通。下一步监管内容将是加强对新入院护士培训,并与医务部沟通,将医务部纳入检验质量管理体系。通过PDA与PDCA循环融合,降低了微生物样本缺陷率,保证样本采集时间准确率,提高细菌检出率,为病人救治争取良机,提高了病人满意度。该研究开发了PDA新功能,为健康教育落实提供了强制性手段,通过后台监控宣教时间与采集时间确认的时间间隔,提高PDA使用率,为护理绩效管理提供了量化数据。通过该研究,检验科与护理部、医务部共同配合完善了检验质量管理体系,并将其纳入医院质量管理体系,提升了医院质量管理水平。管理不是一蹴而就,一成不变的,是持续改进的过程。对于检验全面质量管理来说,持续质量改进是最有效的管理模式。所以,PDA和PDCA循环相结合提升了检验质量管理水平,使全面实现检验质量管理成为可能。
作者:亢杰 周景鑫 王雪霁 单位:吉林市中心医院检验中心 吉林市第二人民医院输血科 林市人民医院检验科
[参考文献]
[1]唐翠.应用信息技术加强护理质量的方法与效果[J].护理学杂志,2012,27(21):9-10.
2企业办公信息系统的质量管理
企业办公自动化系统是无纸化办公开发的软件,它利用先进的技术,使人的各种办公业务活动逐步由信息系统来协助完成,达到充分利用信息,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提高生产率的目的。该系统的开发采用客户端或浏览器/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三层网络体系结构模式,数据库平台采用SQLserver2008,使用C#、java、ASP等开发工具。在项目初期就对企业办公自动化系统所需实现的目标进行可行性研究,在反复论证确定需求的情况下,将系统分为公文处理、内容管理、组织管理、系统管理、权限管理、门户管理、流程管理等功能模块。
3制定质量管理计划
质量计划是决定如何满足已识别的适合于项目的质量标准,质量不是检查出来的而是计划、设计出来的。信息系统项目质量规划是依据项目章程、项目管理计划、项目范围说明书、组织过程资产、环境组织因素,通过用成本效益分析、基准分析、实验设计、者质量成本方法中的一种或几种来具体制定的。在充分了解项目概况的情况下,组织相关人员制订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质量管理组织机构、质量责任制等。质量管理计划应涵盖项目前期的质量工作,以确保先期决策(如概念、设计和试验)正确无误。这些质量工作应通过同事独立审查方式进行,具体工作实施人不得参加。这种审查可降低成本并减少因为返工造成的进度延迟。
3.1本项目中质量方针的基本要求设计质量、同软件公司的关系、质量活动的要求等。设计质量主要体现在系统设计跃居领先水平,有竞争力,优质优价,高可靠性,成本较低,满足用户要求。同软件公司的关系主要有规定合作形式,例如确定系统模块功能验收方法,协助软件公司开展质量保证活动,定期评价其质量保证能力等。
3.2质量目标本项目系统中要实现的质量目标为:可靠性(容错、易恢复、成熟)、容易使用(易操作、易学习、易理解)、功能满足要求(适合、准确、安全、互操作、依从性)、维护方便(稳定、易变更、易分析、易测试)、效率较高(用时较少、资源利用率高)、高可移植性(适应性强、遵循性好、易安装、易替换)。为了更好的展开和落实,尤其在每个功能模块层次上质量目标必须是定量的。不然,目标的实施就不能检查、不能评价,实施就容易流于形式。质量目标在相关的职能和各层次上由上而下的逐级展开,以达到由下而上的逐级保证。质量目标的内容,与质量方针提供的框架相一致,且包括持续改进的承诺和满足要求的所有内容。建立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是为了满足用户的要求和相关方的利益,注重了实施的有效性,故对质量方针提出了“持续适宜性评审”的要求,对质量目标提出了可测量和展开的要求。
3.3质量责任制质量责任制是指保证产品或服务质量的一种责任制度。建立和实施质量责任制度使所有影响软件质量的活动受到恰当而连续的控制,且能迅速查明实际的或潜在的软件质量问题、并及时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在软件质量责任制中,明确规定每个人在软件质量工作上的责任、权限与物质利益。每个部门、每个人员都明确规定了他们的具体任务,应承担的责任和权利范围。把同质量有关的各项工作同广大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心结合起来,形成一个严密的质量管理工作系统,一旦发现质量问题,可以迅速进行质量跟踪,查清质量责任,总结经验教训,更好地保证和提高软件产品质量。
4实施质量保证
质量保证是在系统内实施的所有计划的系统性活动,是保证实际交付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的一组过程及步骤,它依据质量管理计划、质量度量标准、过程改进计划、工作绩效信息、变更请求、质量控制测量,通过质量审计、过程分析等工具和技术实现。质量保证包含有质量评审、软件配置管理、工具技术和方法、记录的收集维护和保存。
4.1软件质量管理软件质量保证工作涉及软件生存同期各阶段的活动,在日常的软件开发活动中贯彻,要特别注意软件质量的早期评审工作。因此,对实施的软件任务,要按照计划的各项规定进行各项评审工作。为确保在软件开发工作的各个阶段和各个方面都认真采取各项措施来保证与提高软件的质量,SQA人员参加所有的评审与检查活动。在软件开发过程中,进行了三次评审:第一次评审软件需求的合理性、概要设计的合适性、验证与确认方法的完整性;第二次评审详细设计可接受性、编程格式满足技术规范、功能测试与演示具体全面;第三次是功能检查、物理检查和综合检查:确保功能满足所有要求、验证程序和文档一致并做好交付准备,验证代码和设计文档的一致性、接口规格说明的一致性(硬件和软件)、设计实现和功能需求的一致性、功能需求和测试描述的一致性。
4.2软件配置管理为规定用于标识软件产品、控制和实现软件的修改、记录和报告修改实现的状态以及评审和检查配置工作等方面的活动编制了软件配置管理计划。还规定了用以维护和存储软件受控版本的方法和设施;规定了对所发现的问题进行报告、追踪和解决的步骤,并指出实现报告、追踪和解决软件问题的机构及其职责。
4.3工具、技术和方法在软件的设计与开发过程中,为保证软件质量主要使用了软件配置管理工具、数据库设计工具,前者主要解决了对源代码清单的更新管理以及对重新编译与连接的代码的自动组织,对有不同文档相关内容之间进行相互检索并确定同一文档中的涉及范围,同时还实现了软件配置管理小组对软件配置更改进行科学的管理;后者主要设计完成数据库的逻辑模型与物理模型,同时还可生成与软件文档编制大约相适应的数据字典。
4.4记录的收集、维护和保存在软件的研制与开发期间,要进行各种软件质量保证活动,准确记录、及时分析并妥善保存有活动记录。SQA人员负责收集、汇总与保存有关软件质量保证活动的记录。
5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是为达到质量要求所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质量控制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项目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控制和项目管理过程的质量控制。软件开发组某一具体的角色与每个具体的里程碑相关联,不同业务部门包含不同角色,因此,基于里程碑的软件质量控制最后演变成对角色的质量控制,例如,某个开发项目组由研发人员、测试人员、管理人员组成,他们分别由研发部经理、测试组经理、产品部经理来管理,研发人员主要按照研发部的规范来完成设计、编码、集成等工作,测试人员主要根据测试组规范来完成测试计划、测试用例、测试实施、测试报告等工作,管理人员主要是根据产品部规范来完成在线帮助、安装手册、使用手册、软件生产等工作。质量控制的依据主要根据质量管理计划、质量度量标准、质量检查表等。
【中图分类号】R1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8-0343-01
1引言
现代化企业管理中,信息系统的建设已成为评价其完善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医院作为现代化浪潮中的一员,基本大多数医院已经完成了全院的信息管理系统。这不仅仅为医院的各个工作人员提供了技术支持,更起着为医院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的重要作用,它已然成为当下医院日常管理的基础支撑,然而,假如数据的质量得不到保证,那么信息就不能真实客观的呈现,轻则无法完整的发挥其在管理系统中的积极作用,重则可以使医院管理层做出错误判断,出现业务交流的重大失误或是技术设备的引进失误等等,所以说如何确保医疗数据的质量,已经成为了医院信息化建设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
2数据质量的定义
数据是各种程序的加工原料,同时也是其加工产品,数据质量则可以定义为是数据对于特定程序的满足程度,不一样的程序,那么数据质量的要求也不一样。目前的学术研究成果基本一致认为,数据质量的四个特征应该是正确性、完整性、最小性和一致性,并且已经有相关研究的学者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评价指标。医院信息系统(HIS)在支持管理决策上的作用很明显,这也就要求数据的可信性和可用性要得到保证,不仅如此,数据的时效性也是控制数据质量的中心内容之一。[1]
3医疗数据质量在医院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性
3.1医院医疗数据标准与标准化管理是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先决条件:分布点多、形式多和内容专业是医院信息数据的几点特殊性所在,只有建立信息数据的标准及相应管理的标准化,才能使得医院信息统计工作变得高效而主动起来,也能使相关工作人员执行的行为得到规范化。
3.2医院医疗数据的时效性是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指标:信息价值的体现,时效性是其关键之一。可以用使用规定时间内的量化数据来体现信息的时效性,例如统计日报、月报等,信息使用得越及时、使用的程度越高、使用时间间隔越短,那么这则信息的时效性就越强。
3.3医院医疗数据利用程度是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标志:信息的利用包含许多方面,不仅仅是要做到保证信息对于医院管理层抉择的依据作用,同时也要使所有医务人员也能从中受益,全面对医院的技术应用、科学研究等做出贡献。
4数据质量的影响因素
4.1数据不准确、数据重复、数据二义性等问题:数据采集点多导致的一个问题就是各个采集点关注焦点不一样,故而导致一些明明数据或指标相同的内容却在各个采集点处因理解或名称不同而产生歧义,以致出现数据不准确、数据重复、数据二义性等问题。
4.2医院内部没有建立有效的数据审核维护机制:医院缺乏数据监控手段是当下信息化进程中容易疏忽的一个点,在信息化工作环境下,若财务管理、医务运行仍然仅仅关注具体事务的流程及其相关数据,而没有建立起长期有效的数据质量监督管理机制,常常会导致只有在运用数据的时候才会发现数据的错误,从而大大降低了所有数据的可信度。HIS数据输入较分散,一旦没有有效的监督机制,不仅仅是偶然误差的出现,也无法保证没有工作人员会因为想创造更好的绩效成绩而人为的影响数据,例如并发症发生率、院内感染率等等,以前就常发生有医生故意不填写或错误填写。
4.3部分业务数据和基础数据不重视录入的时效性管理:数据质量监督的规章假如不落实,那么信息的管理制度就不完善,容易因为病案无法及时回收而致使临床文件或数据不能及时归档到系统,这就大大降低了信息的时效性,使得关键信息滞后。例如有患者已经办理了出院手续,但其信息还没有被护士站及时移除,则系统中患者的实际出院时间和记录出院时间不一致;再如科室人员调动,这些信息更新不及时尽管不会对医院运行造成大影响,但会对职员本身的绩效评价、相关科室的成本核算等数据造成不小的麻烦。
5提高医疗数据质量的措施
5.1必须落实各级负责制:增强基层管理者的责任心是一个重要措施,但这也只是一个主观措施,更需要加强的是客观上的制度化管理,首先就要明确医院数据质量监督的分工,责任到人而奖惩有度。例如,病案首页数据采集情况对后续的医疗信息影响重大,那么对于病案首页信息采集部门的工作站、登记处及编目室等等则可以进行不定期的抽查,本着谁在岗谁负责、奖惩累计计算的原则来具体化这些部门的责任人,最终追求达到各采集点的数据内容、管理要求、信息标准都具体分工、细化到点,力争做到数据的完整、准确。
5.2必须实现全面的标准化管理:一方面要注重规范医生的医疗行为和医疗流程,在诊断过程中,医生开具的各种医嘱、处方、检查申请单、手术及病案的书写都应该严格遵守各项标准和医疗诊断规范,否则极容易导致医疗信息的不实,直接从源头上污染医院数据。这不仅仅需要加强对医生的管理和组织培训,更需要为医生提供相应医疗工作的标准模板,初步使之效仿而后才能形成习惯。另一方面,还需要分析各个科室的业务规律,以期进行项目标准化,例如,针对医疗收费标准化,开始便要对价表项目分类和诊疗项目分类进行标准化,从医嘱这个关键环节进行标准化管理,通过正规的医嘱与相对应的诊疗项目的价表项目进行标准化划价收费。
5.3必须加大监督核查力度:建立有效的数据质量监督机构对于控制数据质量是十分有必要的,其次还应该充分发挥统计工作的核查监督作用,对信息数据质量进行把关,定期汇总各级数据质量的问题之所在,提出产生问题的大致原因,下次再发现同样的失误,则可以对该级的具体部门进行相应的奖惩。数据检查监督系统目前已经有较为成熟的智能警报系统,可以对明显不符合标准的数据惊醒提示报警,这个可以进一步推广到各个医院的信息系统中去。些外还要编制医院信息数据质量逻辑核查软件,可以随机对数据进行核查,进一步保证医院上报数据质量,设置用户操作跟踪系统亦是可行的方法,可以加强对错误操作的监督管理。[2]
总之,对医院信息系统(HIS)数据的质量管理,笔者的体会是关键在人,无论是医院管理人员或者是各级职能部门,只有重视之才能完善之,亦才能从中收获到实实在在的便利。其次建立全员齐抓共管的体制亦是保证数据的能动性措施,另外医疗卫生、数据库、统计、会计、经济管理等高素质统汁人材队伍的建设,也是此项工作的有力保障。
1 概述
21世纪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创新与管理创新必将极大地促进质量的迅速提高――包括生产和服务的质量、工作质量、学习质量、直至人们的生活质量。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将更加丰富,并将不断突破旧的范畴而获得极大的发展。优质的产品或服务对于一个公司企业具有重要意义,信息系统项目的质量也是如此。我国的软件行业起步晚,加之软件开发不规范、缺乏高素质的人员等,致使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软件的质量管理问题,软件质量不稳定、后期维护升级困难,最终损害用户的利益,久而久之形成了恶性循环。在信息系统的建设中,我们高度重视质量的管理,将质量管理活动划分为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以及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等阶段,并加强成本管理和进度管理工作,保证项目按期完成,基本满足项目干系人需求。
2 企业办公信息系统的质量管理
企业办公自动化系统是无纸化办公开发的软件,它利用先进的技术,使人的各种办公业务活动逐步由信息系统来协助完成,达到充分利用信息,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提高生产率的目的。该系统的开发采用客户端或浏览器/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三层网络体系结构模式,数据库平台采用SQLserver2008,使用C#、java、ASP等开发工具。在项目初期就对企业办公自动化系统所需实现的目标进行可行性研究,在反复论证确定需求的情况下,将系统分为公文处理、内容管理、组织管理、系统管理、权限管理、门户管理、流程管理等功能模块。
3 制定质量管理计划
质量计划是决定如何满足已识别的适合于项目的质量标准,质量不是检查出来的而是计划、设计出来的。信息系统项目质量规划是依据项目章程、项目管理计划、项目范围说明书、组织过程资产、环境组织因素,通过用成本效益分析、基准分析、实验设计、者质量成本方法中的一种或几种来具体制定的。在充分了解项目概况的情况下,组织相关人员制订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质量管理组织机构、质量责任制等。质量管理计划应涵盖项目前期的质量工作,以确保先期决策(如概念、设计和试验)正确无误。这些质量工作应通过同事独立审查方式进行,具体工作实施人不得参加。这种审查可降低成本并减少因为返工造成的进度延迟。
3.1 本项目中质量方针的基本要求
设计质量、同软件公司的关系、质量活动的要求等。设计质量主要体现在系统设计跃居领先水平,有竞争力,优质优价,高可靠性,成本较低,满足用户要求。同软件公司的关系主要有规定合作形式,例如确定系统模块功能验收方法,协助软件公司开展质量保证活动,定期评价其质量保证能力等。
3.2 质量目标
本项目系统中要实现的质量目标为:可靠性(容错、易恢复、成熟)、容易使用(易操作、易学习、易理解)、功能满足要求(适合、准确、安全、互操作、依从性)、维护方便(稳定、易变更、易分析、易测试)、效率较高(用时较少、资源利用率高)、高可移植性(适应性强、遵循性好、易安装、易替换)。为了更好的展开和落实,尤其在每个功能模块层次上质量目标必须是定量的。不然,目标的实施就不能检查、不能评价,实施就容易流于形式。质量目标在相关的职能和各层次上由上而下的逐级展开,以达到由下而上的逐级保证。质量目标的内容,与质量方针提供的框架相一致,且包括持续改进的承诺和满足要求的所有内容。建立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是为了满足用户的要求和相关方的利益,注重了实施的有效性,故对质量方针提出了“持续适宜性评审”的要求,对质量目标提出了可测量和展开的要求。
3.3 质量管理组织机构
3.4 质量责任制
质量责任制是指保证产品或服务质量的一种责任制度。建立和实施质量责任制度使所有影响软件质量的活动受到恰当而连续的控制,且能迅速查明实际的或潜在的软件质量问题、并及时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在软件质量责任制中,明确规定每个人在软件质量工作上的责任、权限与物质利益。每个部门、每个人员都明确规定了他们的具体任务,应承担的责任和权利范围。把同质量有关的各项工作同广大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心结合起来,形成一个严密的质量管理工作系统,一旦发现质量问题,可以迅速进行质量跟踪,查清质量责任,总结经验教训,更好地保证和提高软件产品质量。
4 实施质量保证
质量保证是在系统内实施的所有计划的系统性活动,是保证实际交付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的一组过程及步骤,它依据质量管理计划、质量度量标准、过程改进计划、工作绩效信息、变更请求、质量控制测量,通过质量审计、过程分析等工具和技术实现。质量保证包含有质量评审、软件配置管理、工具技术和方法、记录的收集维护和保存。
4.1 软件质量管理
软件质量保证工作涉及软件生存同期各阶段的活动,在日常的软件开发活动中贯彻,要特别注意软件质量的早期评审工作。因此,对实施的软件任务,要按照计划的各项规定进行各项评审工作。为确保在软件开发工作的各个阶段和各个方面都认真采取各项措施来保证与提高软件的质量,SQA人员参加所有的评审与检查活动。在软件开发过程中,进行了三次评审:第一次评审软件需求的合理性、概要设计的合适性、验证与确认方法的完整性;第二次评审详细设计可接受性、编程格式满足技术规范、功能测试与演示具体全面;第三次是功能检查、物理检查和综合检查:确保功能满足所有要求、验证程序和文档一致并做好交付准备,验证代码和设计文档的一致性、接口规格说明的一致性(硬件和软件)、设计实现和功能需求的一致性、功能需求和测试描述的一致性。
4.2 软件配置管理
为规定用于标识软件产品、控制和实现软件的修改、记录和报告修改实现的状态以及评审和检查配置工作等方面的活动编制了软件配置管理计划。还规定了用以维护和存储软件受控版本的方法和设施;规定了对所发现的问题进行报告、追踪和解决的步骤,并指出实现报告、追踪和解决软件问题的机构及其职责。
4.3 工具、技术和方法
在软件的设计与开发过程中,为保证软件质量主要使用了软件配置管理工具、数据库设计工具,前者主要解决了对源代码清单的更新管理以及对重新编译与连接的代码的自动组织,对有不同文档相关内容之间进行相互检索并确定同一文档中的涉及范围,同时还实现了软件配置管理小组对软件配置更改进行科学的管理;后者主要设计完成数据库的逻辑模型与物理模型,同时还可生成与软件文档编制大约相适应的数据字典。
4.4 记录的收集、维护和保存
在软件的研制与开发期间,要进行各种软件质量保证活动,准确记录、及时分析并妥善保存有活动记录。SQA人员负责收集、汇总与保存有关软件质量保证活动的记录。
5 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是为达到质量要求所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质量控制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项目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控制和项目管理过程的质量控制。软件开发组某一具体的角色与每个具体的里程碑相关联,不同业务部门包含不同角色,因此,基于里程碑的软件质量控制最后演变成对角色的质量控制,例如,某个开发项目组由研发人员、测试人员、管理人员组成,他们分别由研发部经理、测试组经理、产品部经理来管理,研发人员主要按照研发部的规范来完成设计、编码、集成等工作,测试人员主要根据测试组规范来完成测试计划、测试用例、测试实施、测试报告等工作,管理人员主要是根据产品部规范来完成在线帮助、安装手册、使用手册、软件生产等工作。质量控制的依据主要根据质量管理计划、质量度量标准、质量检查表等。
6 结束语
整个项目的实施,从开始就建立了项目质量管理的理念,加之进行了良好的质量保证措施,并且在整个项目建设中,始终坚持变更控制程序,使得项目顺利完成。通过本项目,为本人在今后的信息系统项目的质量管理提供了一些借鉴。
参考文献
[1](美)科兹纳.项目管理:计划、进度和控制的系统方法(第11版)[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
[2]杰克・T・马尔海夫卡.IT项目管理(第三版)[M].中国人民大学,2011.
[作者简介] 梁万龙,广东电网公司东莞供电局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电子商务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广东 东莞,523008
[中图分类号] F27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2)11-0043-0002
一、引 言
信息系统由人、计算机及其他设备共同组成,能够用于收集、传递、存贮、加工、维护和使用信息。信息系统出现的历史较短,其主要任务是最大限度地利用现代计算机及网络通讯技术加强企业的信息管理,调查了解企业拥有的人力、物力、财力、设备、技术等资源,据此建立正确的数据库,加工处理并编制成各种信息资料及时提供给管理人员,为其进行决策提供参考,从而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提高综合经济效益。信息系统项目质量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有着重要影响。将全面质量管理思想引入到信息系统项目中,能极大地优化信息系统项目质量,加强信息系统项目质量管理。
二、信息系统项目质量管理目标
(一)为投资决策者提供决策参考
利用信息系统收集初始信息,包括从各级干部、卖主相似的企业、本企业内部各种信息系统领导小组、各种文件以及从书籍和杂志中收集信息,根据原始信息数据评价现存状态,识别目标、系统开发方法、计划活动等计划约束条件,进行用户需求分析。准确地进行用户需求分析是保证信息系统项目质量的关键所在。进行用户需求分析时,应注意将用户进行分类,并区分开不同用户需求的层次及优先级。根据用户需求预测市场趋势,分析市场导向,据此制定投资行为计划,并进行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分析,为投资决策者提供决策参考,使投资决策者尽可能利用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利润。
(二)提高项目质量,降低项目风险
在现代项目管理中,更注重主动控制项目目标,以便预防在项目实现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风险,避免可能遇到的干扰因素,从而将损失减小到最低限度。信息系统建设项目是一项风险管理的过程,风险管理贯穿信息系统项目的全系统生命周期。风险管理是项目管理的主要部分,其目的是追求积极活动的最大化和不利活动的最小化。
由于信息系统是由人、计算机及各种资源组成的人机一体化系统,在实施信息系统项目过程中,由于人、计算机或数据的误差或偏差,可能造成信息系统项目的变更,使得信息系统项目存在一定的风险。当前,信息系统项目的主要风险有:缺乏规划或规划不合理、项目预准备不充分、设计流程缺乏有效的控制环节、系统内各个子系统自建不能很好地衔接、实施计划不完善,过程控制不严格,阶段成果未达标、新系统和组织内其他系统有冲突、实施效果未做评估或评估不合理、系统安全设计不完善、灾难防范措施不当或不完整,容易造成系统崩溃、系统退役后的处理不当引起的泄密等。因而,应建立信息系统项目风险过程管理循环。首先,应正确定义信息系统项目组织及成员风险管理的行动方案及方式,选择适合的风险管理方法,确定风险判断的依据并对风险进行标识,然后进行风险评估和分析,为了加强评估的可靠性,可复查风险评估,执行风险降低活动,同时对风险降低活动进行监视和跟踪调查,进行后续观察和改进,以保证信息系统项目质量。
(三)完善开发企业管理体系
战略的正确并不能保证企业的成功,成功的企业一定是在战略方向和执行力两个方面都到位。建立现代企业管理体系是企业成功的根本,信息系统项目能帮助完善开发企业管理体系。利用信息系统项目对企业的各种有效资源进行评估,分析企业发展战略、核心流程、组织结构、工作流程、岗位描述、绩效管理、激励机制七大模块,以及模块与模块之间的关系,制定出七大模块的项目控制流程图,结合企业各岗位的工作实际进行评估,用以评定该岗位工作人员的实际工作职能,进而制定出企业管理体系。制定公司的目标体系和分解方法,设计目标管理应用表单,为绩效考核提供依据。
三、信息系统项目质量管理体系
(一)设计过程中的质量管理
在信息系统项目设计过程中,根据信息系统项目的要求,分析论证项目所需的技术、经济、资源、环境等,并编制项目设计文件。通过将项目设计具体化,实现项目的质量目标和水平。设计技术、工艺、设备、结构等对项目建成后实体的质量、功能和价值有着重要影响,因而需对项目进行精心设计,保证项目质量。在项目设计过程中,应加强设计的标准化工作。 标准是对设计中的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其基础是科学技术和先进经验的综合成果,是进行设计的技术准则和参考依据。信息系统项目对科技进步和创新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保证项目的质量。设计过程中要严格把住设计方案的选择关与审核关。设计质量的基础是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先进性。在选择与审核专业设计方案时,应对设计参数、标准、设备和结构选型、功能和使用价值等方面进行重点审查,检验其是否经济、美观、安全、可靠。设计评审是对设计文件综合性、系统性、文件化的综合性检查,从而评价设计是否符合相关质量标准和要求,若发现问题应立即予以解决。评审设计时,应主要审查设计文件质量特性的功能性、可信性、安全性、可实施性、适应性、经济性、时间性和美学等方面是否符合相关要求。
设计时,要对设计接口工作进行严格控制。明确规定设计接口的标准,并按照相关管理程序和流程规范,切实做好设计部门与采购部门、设计内部各专业间的设计接口工作。此外,还应建立设计成果校审制度,逐级检查和验证设计成果,确保其质量符合规定。同时,还应建立设计文件的会签制度,保证各专业设计相互配合和衔接正确,从而保证设计质量。
(二)开发过程中的质量管理
项目开发也需要质量管理的方法来支持。信息系统项目开发过程中通常受到项目进度的控制,由于时间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往往造成项目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还未得到妥善解决便进入项目的下一步。因而,应树立清晰的质量经营思路,落实项目规划。定量统计开发活动的过程性数据,确保其按规范执行,从而降低最终交付的质量风险。统计以往开发项目的数据,得出经验数据,并持续加以修正,如果新项目和以前质量数据相当,则可认定项目的开发过程的控制较为得当。很多的质量数据都有上限和下限。因而,若文档的检视缺陷密度很高,说明作者交付的初稿质量不高;但如果很低,质量部反过来会认为检视是否不够充分。因此,执行质量管理时往往会出现偏差,常会发生通过伪造数据而使质量数据符合规定,从而造成项目交付质量很高的假象。因此,应对开发过程中的质量管理进行严加控制。
(三)投运后的质量管理
信息系统项目投运后,借助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可以实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对企业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安全高效的流程再造,坚定不移地走新型企业道路。在企业信息化设备的关键岗位实现数字监控和自动控制,使其进销存系统、生产实时监控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等都完成信息化升级,使得主要办公地点全部实现局域网连接,数据报送实现网络化。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投入运行,将使与原料出入库相关的计量、质量、结算等业务全部实现自动化,从而有效保证数据处理的准确性、可靠性。
项目投运后,应注意将实施的结果与计划的要求进行对比,适时进行反馈,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和实施效果。同时,将取得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并纳入相应的标准、制度或规定中,处理已发生的问题并防止其再次发生。如果在信息系统项目中,尚有未解决的问题,应及时提出来,作为遗留问题转入下一轮循环,为下一阶段制定计划提供依据。
四、结 语
将信息系统与质量管理思想结合起来,能够极大地优化信息系统项目的实施环境,简化项目的实施步骤,有利于控制项目的进度,加大信息系统项目的可操作性,这对于当前的信息系统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因而,应注意总结前期信息系统项目质量管理的优良经验,扬长补短,加强信息系统项目的质量管理,提高信息系统项目的质量。
[参考文献]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06.042
[中图分类号]R197.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6-00-01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加大了医疗事业的信息化建设投资比重。尽管现阶段医院信息系统在国家政府部门的扶持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然而由于系统建设缺乏科学系统的管理仍存在一定问题。基于这一现状,对项目质量管理在医院信息系统实施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医院信息系统项目质量管理的特点
1.1 系统实施的持续性
由于我国各大医院的管理模式与管理制度存在差异性,医院信息系统质量管理缺乏统一性的行业规范标准对系统进行指导。由于各大医院对信息系统建设的要求不同,信息系统软件难以适用于所有医院系统,由此可见,项目质量管理在医院信息系统的实施是一个持续性过程。
1.2 系统建设的阶段性
项目质量管理在医院信息系统中的系统建设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医院信息系统的建设应当在遵循国家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根据医疗市场以及医院实际发展情况,制订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在发展过程中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及时调整系统建设目标。医院信息系统的建设具有阶段性特点,需要通过制订分期目标并规划建设方向,逐步实现医院的数字化建设。
2 项目质量管理在医院信息系统实施中的应用
2.1 完善的用户需求分析
充分的用户需求分析是确保项目质量的关键因素。为实现项目质量管理在医院信息系统中的实施,应当将与医院信息系统有关的员工按类别进行分析,并通过类别性的划分对需求来源进行明确,从而根据对用户需求分析的差异性分析哪些用户可以为系统分析人员提供决策。同时,应当拓宽用户需求的调查方式,安排责任心较强且业务较为熟练的调查人员完成调查工作。在获取调查表反馈后,应当根据反馈信息及时对关键项目有关人员进行访谈,在访谈过后召集有关人员对收集到的材料进行合理分析与整理,从而制订严密的质量管理计划。
2.2 可靠的项目质量保证
项目质量保证主要通过对系统实施过程的管理活动进行不断地检查、度量与评价,优化项目质量管理。通常来讲只有当项目完成并可以交付后,质量保证活动才得以结束。
2.2.1 质量影响要素分析
质量影响要素主要指的是对项目可能造成不利影响的因素。质量影响要素在项目进行的各个阶段都有可能产生,院方领导的支持程度、人员素质以及人员观念意识都可能会成为影响项目质量的重要因素。质量保证职能就是尽可能地在事前阶段减少不利因素产生的几率,并在事中阶段对不利因素进行有效解决,在事后阶段对不利因素产生原因进行及时总结,从而有效防止不利因素再次产生。
2.2.2 质量保证措施分析
质量保证措施主要指的是用户方和开发方共同遵循的规范准则,通常来讲质量保证措施主要包括文档质量保证、售后质量保证、日常定期检查以及项目验收审核等。项目整体质量的优劣,从根本上讲取决于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质量管理措施。文档质量保证需要专业人员对文档进行管理,售后质量保证则需要确保开发方对用户方提供售后服务的及时性以及对实施项目的支持。
2.2.3 质量超越循环分析
质量超越循环又称质量保证流程,主要有理解客户需求、获得客户承诺、衡量客户满意度、提供服务、进行学习与分享等5个步骤循环执行。质量超越循环实质上是项目质量在医院信息系统中实施的过程,在项目计划阶段,需要从宏观角度对医院的项目期望值与风险因素进行衡量,并在获取医院承诺的基础上对医院提供服务并监控服务进展。在提供服务后,要认真衡量医院用户的满意程度,并根据项目总结报告进行学习与分享。
2.3 全面的项目质量控制
为了在医院信息系统中提高项目质量管理水平,应采取全面的项目质量控制,持续性地循环进行项目质量控制工作。项目质量控制实质上是确保项目质量得以实现的过程,因此质量控制应当贯穿于项目进行的全过程。为有效控制信息系统产品质量,应当合理地加强测试环节,让用户真正地参与测试工作,从而及时发现项目各个阶段存在的缺陷,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由于现阶段我国绝大多数医院临床医护人员计算机熟练程度不高,且存在对网络系统认识模糊的问题,因此,在项目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当对临床医护人员进行合理培训,并科学跟踪项目执行过程,及时处理影响项目质量的各种因素。
在控制项目质量的过程中,把变更控制与质量控制作为重要的过程,为避免项目范围的无效蔓延,应有效控制项目的动态变化情况,制定相应的变更控制流程,在项目执行过程中评估变更影响,并及时提出应对措施与策略。
3 结 语
中图分类号:TP31 文献标识码:A
社会在不断的进步,计算机以及科技信息技术水平也在不断的提升,这促进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航天所也研制、生产出了较多的先进的科研成果。由于我国航天事业研究的起步时间比较晚,所以在研制航天战术飞行器时,还未开发出完善的质量管理信息系统。航天战术飞行器主要是对战术导弹的研究,我国的研究技术以及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为了提高我国的军事实力,科研工作者必须不断的改进研制技术,还要提高研制的质量。
一、航天战术飞行器研制质量管理的特点
我国航天事业在不断的发展,在研制航天战术飞行器时,相关工作者一定要制定出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还要不断的完善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在研制航天产品时,要保证产品的质量,还要降低生产的产品。在控制质量时,要以质量就是效益为管理理念。为了更好的控制质量,必须从源头抓起,对生产的过程进行严格的控制,还要保证研制一次成功。这对不同型号的航天产品,需要采用不同的质量管理方法。技术人员需要降低生产过程的风险,要严格把控产品的质量以及生产流程,还要对产品的原材料进行质检,保证材料的防火性,在发现材料或者元件质量不过关时,必须全部打回,不能采用。
航天研究所还需要制定质量管理标准,还对产品的型号进行研究,还要保证产品功能的有效发挥。在研制战术飞行器时,要做到举一反三,对研制的流程进行把控,还要明确工作人员的职能,避免出现人为操作失误等问题。在对航天产品进行研制生产时,要做到定位准确、机理明确,工作人员必须具有清晰的思路,还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质量管理的水平。
二、航天研究所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需求分析
航天研究所在研制与生产战术飞行器时,需要保证质量体系管理通过相关认证中心的审核,在多个方面保证产品的质量,要对管理质量、评审技术、预防措施等多个方面进行改进,这样才能保证质量管理体系的完善性。在制定质量管理信息系统时,一定要结合产品的型号,针对问题以及质量问题出现的原因找到应对措施。研究人员还可以制定质量问题零报告制度,在执行该制度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质量问题零报告是对该部门每日质量问题进行记录,在将这些质量问题汇总后,统一上报给质量监察部门,由质量监督人员制定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在监理的过程中,可以对质量信息处理情况进行汇总与分类。
由于我国研究所相关技术不够先进,而且在对信息进行整理时,采用的是传统纸质保管的方式,这种方式容易造成信息不完整,在搜集信息时不够及时,也不够全面,这无法满足航天产品研制的要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可以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对产品研制、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质量控制。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还可以提高工作的效率,可以保证航天战术飞行器研制生产的经济效益。随着军事建设的加快,航天研究所工作人员必须不断的研制出新的产品,增强产品的功能,还要降低生产的成本,要以提高产品的质量为原则。建立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后,可以快速、全面的收集产品质量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收集、统计以及处理,利用该系统可以制定出有效的预防以及纠正方法,可以降低研制生产航天战术飞行器的风险,保证产品一次研制成功。
三、航天战术飞行器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分析设计
1 总体结构
在制定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分析设计方案时,需要结合质量管理现状,还要结合工作的流程,这样才能保证总体结构的正确性。质量管理信息系统是由多个模块构成的,比如质量文件管理模块、质量故障报告模块等。在这些模块中,还包括质量体系文件信息,有对产品质量审核的结果,还要质量信息反馈信息,对不合格的产品需要返修。在质量管理信息系统中,采用的是B/S模式,用户可以利用网络对文档信息进行随时查阅。
2 质量管理与质量故障报告模块
由于质量体系文档、型号研制生产管理文件相对稳定,而且研究所已建立了网络办公系统。因此不采用文档自动流转模式以简化系统。对质量体系文档中存在的问题,统一纳入故障报告、分析和纠正措施FRACAS模块,由此引起的文档的编辑、更改、审批纳入网络办公系统处理。本模块主要目的是使质量文档的使用者可以方便地学习、查询和使用。因此强调对文件按逻辑进行存储和,还要求支持多种检索手段。支持关键字检索、全文及多条件自定义检索等多种检索方式,用户可交叉使用这些方式,方便相关文档的查找和操作。FRACAS即故障报告、分析和纠正措施系统。FRACAS系统利用“信息反馈,闭环控制”的原理,通过一套规范化的程序,使产品发生的故障能得到及时报告、分析和纠正,从而增强产品开发过程的可靠性设计水平。
结语
航天战术飞机器是一种先进的航天产品,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发展,航天所的研究水平越来越高,使得航天产品的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升。航天所工作人员建立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后,可以对产品存在的质量问题进行收集、整理与分类,可以根据质量管理现状,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提高航天战术飞行器的质量。本文对航天战术飞行器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分析设计进行了介绍,希望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制定出有效的质量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2 中小型企业实现质量信息化管理的技术路线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to achieve the
quality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technical route)
质量信息是企业质量管理活动中产生的反映产品质量情况及其变化的各种数据、图表、图像、文字及符号的总称。质量信息蕴含于产品寿命循环的各个阶段,也覆盖了企业的各级、各类人员和各部门之间,是企业质量管理得以顺利推行的保障。“目前许多质量信息仍采用表单传递、人工流转的方式,信息传递缓慢,数据割裂不全、文件分散缺失,缺少集成性。一些质量管理类软件,大多集中于统计过程控制、质量文档管理、简单质量报表查询,缺乏实用性。”[3]
信息系统的研发实践表明,不像生产物流系统等运用数据库作支撑可完成整个系统开发,质量管理软件有自身较大的特点,不仅须提供质量数据的汇总、统计、分析、查询功能,还必须提供一个容纳各种类型文件的平台,如供方评审报告、质量检验报告、故障分析报告、持续改进计划等一系列原始资料,以及质量认证中形成的巨量程序文件。只有数据、文件有效地相结合,才能完美诠释质量信息管理系统。
在质量管理软件中引入数据库概念,质量分析的大量数据处理,查询服务才能变得简便快捷。SQL Server就是这样一款功能特别强大的数据库平台,使用集成的商业智能工具提供企业级的数据管理。SQL Server丰富的编程接口,为程序设计提供了更大的选择余地,支持OLE DB和多种查询。因此,在质量管理信息系统中引入数据库能高效地进行数据处理。
PowerBuilder是一个专业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工具,由于它的强大功能,很多程序开发人员都在使用。但PB自身的报表功能和文字报告功能却不强,似乎不适合编写像质量管理这种需大量文字图形进行描述的信息系统,但PB提供的超强的OLE技术,让各类文档的调用变得相当轻松便捷,在质量管理体系中提供强大的文字说服力。OLE是Windows系统中允许应用程序共享数据和程序功能的一种标准的面向对象技术的便利方法。利用OLE可以实现PB数据窗口与excel进行通信,编辑word文档,浏览PDF、CAD等文件。这样,质量管理中的各种文档并存因OLE技术都得以解决。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采用PB做前端开发工具,后台应用SQL Server数据库,开发了一套C/S构架的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在质量数据仓库建设与数据挖掘方面提供较强的信息平台支撑系统,促进和配合公司整体业务资源的重组整合和流程优化。
伊捷公司是一家传统的柴油机燃油喷射产品的制造企业,总成机型达四百多种,供应商近60家,形成一个“两头在内,中间在外”的生产模式。根据用户的需求标准和公司的自身特点,公司质量管理的重点如图1所示,关注二个市场(即用户市场、供应商市场)和两个过程(即产品试制过程、生产制造过程)。作为一家转制的民营企业,在信息化管理上始终锲而不舍,孜孜不倦地追求简约的基础数据维护,系统的程序设计开发,集约的信息操作平台。
图1 企业质量管理全过程
Fig.1 The whole process of quality management of
the enterprise
3 伊捷公司供方与采购管理系统简介(YIJIE
company supplier and procurement
management system introduction)
伊捷公司供方与采购管理系统具备二方面功能,从商务角度主要包含供方合同管理、采购计划定制、采购进度实时监控,从质量角度主要覆盖进货实物质量管理、供方过程质量监控、供方产品质量信息跟踪。
本系统主要由供方基本信息模块、供方采购计划模块、供方产品检验模块、供方过程监控模块、供方质量跟踪模块等组成,下面做重点介绍:
(1)供方基本信息模块
主要包括供方目录管理、供方合同管理、采购价格管理、商务信息管理、质保信息管理等,是合格供方的相对静态的数据资料。人机对话界面具有基本的增删、维护、存档、查询等操作,由专人负责输入与变更,查询设置权限。该模块主要功能:存储供方真实、完整的能力信息,提供可靠、可对比性的分析资料。
(2)供方采购计划模块
根据目前的市场环境,本系统设计的采购计划编制模式,遵循最小库存量原则。该模块的重要功能,不仅是方便的计划编制,而且在于采购进度实时监控的设计,通过计算机系统自动生成,能检索和提示每一笔订单项目的进度状况和入库信息,达到有效的计划控制。
(3)供方产品检验模块
供方产品从进货到入库,对跨部门跨单位的信息流转管理,系统采取集约化的流程设计,电子交验单是信息载体,本系统具有交验单生成、交接、处置、审核、反馈、存档、撤销和综合查询等功能。通过计算机系统自动汇总,能准确反映供方实物质量的状况。
人机对话界面均设计“信息提示栏”,供有选择的摘取,达到方便操作、标准化操作、防止误操作的目的。如交验单生成的操作,只能从界面提示的“供方采购目录”中摘取供方的代码,进货产品的件号,填上交验数量,计算机自动按规则编号,即可生成有效的交验单。如交验单处置的操作,根据界面提示的“待处理交验单目录”,对供方进货按作业指导书抽样检验,除特殊的文字表达外,只须填写选择性的处置意见。
(4)供方过程监控模块
本系统按照ISO16949的标准,设计的供方过程监控模块,覆盖新供方导入评审,定期的供方过程评审,以及专题的供方过程评审。通过计算机系统自动汇总,能整体反映供方在“人、机、料、环、法、测”等过程控制的状况。
过程评审,既有填充式数据表格,更多的是描述式文字报告。本系统对评审中的文件和图片资料,通过编码和在人机对话界面设置OLE控件,从而具备链接、嵌入、调用的功能,实现文件、图片同数据库融为一体的规范管理。
(5) 供方质量跟踪模块
本模块主要功能针对供方提供的产品,在进入制造系统和用户市场后,暴露出来的质量缺陷或质量故障,进行信息的收集梳理,评估并反馈到供方过程监控模块,组织专题的供方过程评审。系统设计的信息收集渠道大致分:“入库检验不合格”“生产过程调换”“零公理故障”“三包报修”等,其中入库检验不合格信息,由本系统供方产品检验模块自动转入,零公理故障和三包报修信息,由下述的售后服务管理系统反馈。
4 伊捷公司售后服务管理系统简介(YIJIE
company service management introduction )
伊捷公司售后服务管理系统同样具备两方面功能,一是围绕用户需求的售后服务管理,从用户的故障报修,派工服务单发出,维修站服务信息反馈、服务费用结算、故障责任分析认定以及责任追索,形成一个敏捷、完整的售后服务管理体系。二是围绕三包故障的质量信息管理通过设置选择性查询的功能,使大量而分散的故障信息,快速地梳理成有价值的质量信息,形成可靠的质量信息调研分析平台。
本系统主要由服务单管理模块、质量信息综合查询模块、系统设置维护模块等组成,下面做简要介绍:
(1)服务单管理模块
用户故障信息从反馈、服务、结算到责任认定、追索,是一个跨单位、跨部门的作业过程,既有快捷服务的要求,又有事后处置的工作。整个过程中,电子服务单是信息载体和基本凭证,因此本系统设置服务单生成、服务信息反馈、服务费用结算、故障责任认定等管理功能,分别由商务部、质量部根据服务进程和反馈信息操作。
电子服务单由计算机自动编号,人机对话界面中,涉及质量信息的字段,大都设计为可选项,既规范,有利数据处理,又方便操作。
(2)质量信息综合查询模块
本系统通过对用户故障信息的处理,从多个侧面、多种选择形成很强的质量信息查询功能。如“故障模式”查询,系统可以检索某一时间段制造的产品;或某一种故障模式的市场反馈信息;也可以自动分析某一时间段,各类产品的市场故障信息、发生频次及处置方式等。
借助这个信息平台,有助于动态掌握、系统分析产品的质量状况,及产品持续改进的方向。
(3)系统设置维护模块
本系统既考虑用户的使用层次,又考虑信息的处置需要,许多字段内容,采取规范的标准化设计,只提供可选项,不能随意填写,为此专门设计系统设置维护模块,如产品型号、件号、故障模式等的表达方式,维修站的基本信息,由专人按一定的规则和方法维护。
5 结论(Conclusion)
综上所述,伊捷公司目前正在实施的质量信息管理系统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第一,质量信息同采购、生产、服务信息有机结合,实现系统化管理;第二,根据质量信息特点,运用计算机技术,数据仓库同海量文件有机结合,实行集成化管理。
根据现代企业质量管理技术与先进制造模式的发展趋势,未来制造业的企业质量管理技术的覆盖面、组织形式、管理模式、优化方法、支持平台与工具等都将发生很大的变化。企业质量管理所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深度不断加大,质量系统与相关系统的集成度要求越来越高。在面向过程的多功能业务管理和跨部门的多点协作将是未来质量管理信息化发展的主要方向。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梁工谦.质量管理学[A].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 夏建中.电子企业质量管理信息化规划与实践[J].电子质量,
2006,(06):9-15.
[3] 赵玉忠,何桢.对中国制造企业质量管理现状的研究[J].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