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大学生心理素质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从它的内容看,心理素质教育提出明确要求,包括自我意识、心理承受能力、情感和意志等很多非智力因素。发展和丰富了以前的全面发展学说,使全面发展教育理论更加成熟完善。
2.从变化万千的发展形成看,学校必须得开展心理素质教育。
学生的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形成主要在大学期间,社会、家庭、就业各方面无形的压力,毫不留情地吞噬着大学生的灵魂。他们渐渐开始坚持自己的信仰与追求,但是灵魂却在外力的作用下越来越变得精神恍惚、焦躁,于是他们开始厌学、逃学,甚至犯罪。所以,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急不可待。
3.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学生专业学习成长中重要的一部分。
在学习美术时,我们发现,基本技巧的不足可以通过努力得到较快的提升,但是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一些心理因素却经常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生活。根据研究表明,提升美术生的基本功虽然重要,但随着世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更加重要,我们应建立完善的健康心理教学机制。
二、美术活动和美术训练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作用
美术兴趣社团活动、艺术展览、美术比赛、美术讲座等都是美术活动,这些活动为学生心理教育健康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在活动中,学生增强了彼此交流,学会了共同合作,有利于加强学生的群体意识,在各种精彩的美术活动中,学生和老师、学生和学生之间相互平等、相互信任、相互理解和责任感等好的品质得到充分发挥。年龄相仿的人容易产生情感的共鸣,让集体活动和学生的情感相结合。先确定目标后研究方法的做法在实践课程中不一定可以采取,而应该达到目的和方法有机结合。我们应该重视课程内容的多样性,激发学生潜力,让他们能主动提升自身心理素质。开展美术课程,绝不仅仅是培养个人的兴趣爱好。美术活动要求有安静的环境,学生能专心致志,具有严格的秩序性,能使学生达到最好的心理状态。完成美术作业时是自由、自主的,没有任何强制性。学生应该在老师的指导下,打开心扉,审视自我,宣泄释放自己的感情,通过严格的作业程序中自主独立地完成美术作业,在作业中认识自我,随着时间的变化,让学生养成自觉、自知、自尊、自信、自强等良好的自我心理,而自我心理的培育正好是青少年个性全面发展的中心问题。美术作品创作过程是学生努力细心的创作过程,会有很多困难。克服各种遇到的困难,可以锻炼抗挫折意识,调整克服脆弱心理。
三、利用美术教育加强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在学习美术专业时,美术教育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美术知识和能力,同时对于心理素质的提升也起了重要作用。所以,我们应该怎样通过这种教育去强化大学生心理呢?在我看来,首先应该去提高老师的教育素质,坚持改善教育体制,丰富校园文化与多开展美术活动等。
1.通过老师去影响学生的心理。
学生的心理教育的主要场所在学校,老师的作用至关重要,老师的素质提高了,心理素质教育才能成功的进行。正确的教育观、德育观是每个老师必要条件,自觉去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水平,能知道解决简单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自己以身作则和对学生的管理相结合,把情感教育和严格管理相结合。要知道树立心理素质教育是教授学生专业教育中应该明确提出的,是整个美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术教学的心理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科学的艺术性地解决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老师产生信任感、愉悦感,才能相信老师,认真学习老师传授的知识。
2.散打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当前,大学生在面对外界的相应环境时,缺少一个最基本的竞争意识,而大学生与其他个体的竞争才是其心里锻炼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有很多学生在对抗之初,往往是信心比较强,过于乐观,一旦遭受挫折,往往缺少相应的主动竞争和提高自己的机会,而这种情绪的出现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是非常不利的。散打作为一项讲究机会平等的项目,任何一个锻炼者只要敢于竞争,勇于竞争,善于将所有的时机和机会把握住,就能够更好地提高自己的竞争意识,在比赛中获得胜利。在散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要客观的认识自我,教师要对这一情况进行有效的干预。另外,针对相应的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来充分的做好准备,抓住时机,锻炼学生勇于竞争的意识。
3.提高学生顽强的意志力
大学生顽强意志力的提升和培养是一个极其漫长、枯燥甚至是备受煎熬的复杂的过程。散打教学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意志力,学生在学习和锻炼的过程中,必须要面对相应的困难和挫折,没有顽强的意志力是无法真正的得到顽强的意志力的。在整个散打教学过程中,意志力锻炼的过程也是其心理不断调整的过程,更是其自身实践、意识和心理磨合的过程。当意志力锻炼的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发生质变的时候,也是学生心理素质有提高提高的时候。
4.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提高对于大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适应社会,为社会做贡献至关重要。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是衡量大学生个人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键所在。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目前存在一定的问题,大学生走出校门,无法更好地适应社会,不能快速的找到自身的位置。在散打教学中,分组练习和小组对抗练习都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技术交流和人与人之间的以学习为纽带的各种形式的交流活动,从而增强学生协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更好的提高心理素养。大学生在锻炼的过程中,同学之间可以相互的交流经验,更好地为本组的胜利献计献策,增强团队的协作意识和竞争意识,使学生更具有群众性、协作性和交往性,最大程度的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快速发展。
创新教育是推动素质教育的核心。它是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育。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21世纪健康需求的变化,对护理人员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护理教育改革提出了挑战。护理教育要面向未来,就必须适应社会需要,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特别是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内涵
创新素质是指人在先天遗传素质基础上,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所获得的稳定的在创新活动中必备的基本心理品质与特征,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创新意识是指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树立科学的创新观念和意识。它是创新活动的动力系统,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人们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造潜能。创新思维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并用以处理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它有五个明显的特征: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创新思维是整个创新活动的智力结构的关键,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创新人格是指有利于创新活动的气质、性格等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具体指具有敢于怀疑、敢于批判、敢于冒险的科学精神,挫折面前不气馁、不动摇,决不因困难和挫折而放弃自己的想法和计划,勇于突破思维定势的束缚,有相对较强的独立性品格。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格可以统称为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是指人们在学习和继承前人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新概念、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新设计,提出独特的见解和完成创造发明的能力。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包括心理创新能力、思维创新能力和行为创新能力。
二、培养护理学专业大学生创新素质的主要措施
1.转变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护理学专业是直接维系人的生命和健康的专业,护理职业的性质决定了护理专业大学生除了要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要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护理教育过程中,必须转变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在传授和学习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注意培养学生实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的能力;在教学中要强调发现知识的过程,强调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探索精神;在适度衡量掌握知识的数量和精度的基础上,要更加注重从创新能力和提高素质上衡量教育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思维能力的训练,让学生认识学科的本质、掌握学习方法;在强调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在重视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要重视基础知识和人文知识的学习。为适应对创新人才的要求,必须在教育观念上实现三个转变:⑴从传授知识为主转向培养学生会学习和创新为主;⑵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⑶教师自身要强化创新思想和创新意识。
2.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只有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才能够实现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教师的知识可以分为本专业的学科知识、教育和心理学知识和实践教学中面临突发事件时所应该具备的解决方法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求教师在这三面不断地开拓自己。要广泛地涉取,如:人文、社会、自然科学、哲学、艺术等多领域的知识,真正使自己成为具有丰富知识的教学专家。其次,要提高专业课程的讲授水平,使学生在专业课的学习中得到创新意识启迪,最为关键的是授课教师本身应具有创新能力。教师的创新能力主要表现为创造性的思维能力、研究能力以及创造性的教学能力。在讲课过程中,能够从新的视角,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并使问题得以解决,不但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还可以调动他们进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活动。教师的创新能力还体现为具有较强的研究水平。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研究,可以更充分地接受学术前沿知识,在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的同时,可以在教学中将学科的最新动态传授给学生,从而使学生获得最新知识。[3.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学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创造完美人生的过程。传统的护理教学方法,如:“填鸭式”“、灌注式”的教学,课堂上教师灌输,学生疲于记笔记,缺少独立思考和消化的机会。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压抑了学生的创新潜能。因此,教师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要运用教学相长的教学方式,如:启发式、讨论式、情景式、以问题为中心、内容不完全教学法等。将多种教学方法优化组合,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习惯和口头表达能力。在教学中,教师不能以知识的传授者自居,应当把自己的教学行为看成是与学生一起共同来重新发现科学真理的过程,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大胆发表意见,进行自由争辩。使“权威教学”转变为“共同探索”,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作为教学核心目标的行为指南,真正实现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创造地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能力。
4.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创新不仅需要智力因素,也需要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可以激发创新意识,促使创新思维更好地发挥和运用。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己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大胆质疑,营造勇于创新、勇于发现问题,探索未知的氛围,使学生将学习中所引发的思考提出来与教师共同探讨,刺激学生的创新思维。
5.利用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实践教学课时较多,护理操作技能是学科的特色。因此,加强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重要手段。以往的操作技能教学,注重强调操作程序的准确性、操作动作的规范性、评价标准的统一性,不利于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在实践教学中,要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改革以往“教师演示——学生模拟练习——教师指导”三段式实验教学模式,采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实践反思讨论法、角色转换法、情境模拟教学法等,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性,强化护理操作中的创新能力培养,在不违反操作规程的前提下,对学生的创新尝试和行为予以认同并鼓励。在操作技能的考核中,将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列入考核标准中,使学生认识到只是完整流畅、机械性的完成操作是不会取得最佳成绩的,也不是学习最终的目的。这样,既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有益气氛
大学的环境以及气氛对学生能够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管理松散、老师态度冷漠、学生片面重视成绩,就会形成一种紧张压抑的气氛;如果内部管理严谨、师生以及学生群体内部的关系十分融洽,学生注重综合性发展,那么就能形成轻松、和谐积极向上的气氛.这种氛围的营建需要从思想教育层面入手,将大学的文化建设与学生的人格培育融合起来,利用文化建设优化思想教育,同时优良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能够引导校内文化向积极和谐的方向发展.对此,大学需要增加校内活动,多开设一些平台,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也使学生有展现才能的机会.比如建设网络论坛,使学生发表诗词文章,或者在交流区表述自己对时事的观点.此外,学校可以在校园中张贴一些名言警句,令大学生时时得到文化熏陶,并创办多种学生社团,令有不同爱好的学生融入团体,懂得与朋友分享自己的爱好[3].
3通过家庭及社会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3.1父母要通过思想教育给家中的大学生进行心理引导
在居家环境中,父母双方除了是学生的家人,也是学生品格修养以及谈吐习惯的模仿样板.所以父母双方应该树立给子女开展心理引导以及修养培育的意识,在居家活动中给子女做好榜样.当代社会健康概念,不但是指生理方面的健康,同时还有正确的理想、价值观念以及良好的内心状态.从绝大多数的当代家庭看,父母一般会对学生的分数非常关心,同时还会注意子女的体质是否健壮,却极少关注他们内心的想法,以及真正的诉求.家长这样的态度难以在心理层面给予子女正确的引导,甚至会使某些大学生产生消极的想法和叛逆情绪.所以要想令当代的大学生达到内外兼修的程度,并且心智、课业以及体魄都能协调发展,父母双方就需要通过思想教育给家中上大学的子女开展心理引导,协助教师完成思想教育方面的工作.具体而言,父母一定要具备端正的言行和人生态度,令子女在居家生活中得到感染和熏陶,同时在和子女相处时,父母应该多给予子女尊重,多倾听子女的观点和想法,让子女愿意对父母说出自己内心的诉求以及心理上的问题.当子女在感情方面或者课业学习方面遭遇窘困时,父母一定要先给予子女宽慰,而不能恶语相向更不能打骂子女伤害他们的自尊,而要倾听他们的倾诉,再从自身的工作生活经历出发给予他们一些有用的建议,帮助子女度过难关.
3.2利用社会的力量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为了使在校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疏导,大学中负责进行思想教育的人员要探索大学生某些关键心理障碍的形成根源,并针对这些根源问题,从社会层面争取心理引导工作的支持.首先,大学可以和城市中的大型传媒组织取得联系,比如本地的广播频道、电视台、电子媒介以及大型报刊等,对思想教育进行宣传.比如,可以在电视上播放一些宣传影片,同时报纸以及杂志书刊可以刊载一些具有心理引导作用的文章,使大学生通过阅读自行调整心理状态.同时,广播频道可以专门给大学生设计一个能够宣泄情感并得到心理辅导的节目,使大学生通过写信、传送邮件或者拨打热线的方法,对主持人说出自己的感受,并从专家或主持人那里得到宽慰和有用的建议.在政府方面,教育部门、文化部门可以在城区、街道中设立一些心理咨询室或者小型诊所,让有心理舒解需要的大学生在城市中的任何地方都能得到专业的帮助.此外,市政部门可以和大学取得联系,和大学的思想教育人员一起编制具有积极意义的宣传语或者设计一些心理教育海报、公益广告等,通过张贴宣传语和海报、播放心理教育短片,为大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积极的生活氛围,使大学生体会到社会对自己的关怀,渐渐消除消极的情绪或者心理障碍.
压力也称为“应激”“紧张”,是指个体的身心在感受到威胁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如果个体长期处于一种高度的应激状态,就会对身心造成严重损害。
近年来,大学生面临着许多心理健康问题。一般认为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直接原因是家庭、学校、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压力。因此,研究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缓解心理压力、提高身心健康水平至关重要。
笔者希望通过对2007年京、津、沪、鄂、粤、陕、苏、赣、宁、云、新11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调查分析,进一步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情况,为大学生自身调适心理压力和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本次调查采用问卷法收集资料,问卷内容包括大学生的基本情况(性别、年级、专业、家庭所在地、政治面貌)和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等。全部问卷回收经过检查核实后进行问卷编码,然后输入计算机,利用SPSS12.0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本次调查实际发放问卷17186份,回收有效问卷15660份,有效回收率91.1%。被调查者中男生8515人,占54.4%;女生7145人,占45.6%;本科生占84%,研究生占8.8%,专科生占7.2%,其中学生党员占25.5%。
一、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来源
1.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
调查发现,大学生心理压力主要包括学习压力、生活压力和就业压力等方面。有些研究把影响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因素进一步归结为竞争、经济条件、学习成绩、人际关系、独立生活能力、校园环境、家庭环境、专业方向等8个方面。本次调查针对“您在大学生活中感到最苦恼的问题”在问卷中列出“学习压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对学习环境不满意”“对教学质量不满意”“对自己所学专业不满意”“找不到学习动力”“人际关系不和谐”及“其他”等12项因素。调查结果表明,就业压力列第1位,占35.6%;其次是学习压力和找不到学习动力,分别占19.7%和13.8%;经济压力居第4位,占9.3%。这一结果与以往的调查结果有所不同,在2006年同样的问卷调查中,经济压力排在第2位,这也与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国情有关。但就业压力一直处在第1位,可见,对于大学生来说,就业压力是普遍存在的,就业压力同时带来学习压力和学习动力不足两种后果。
2.不同地域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
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家庭所在地的大学生心理压力主要来源有一定的差异,农村大学生心理压力中经济压力所占的比例相对于城市大学生要大,农村大学生经济压力占15.3%,基本上是城市大学生经济压力(7.7%)的两倍;相对而言,农村大学生的学习压力小于城市大学生,农村大学生学习压力占15.2%,远小于城市大学生学习压力(23.5%),这是由于农村大学生虽然经济条件不及城市大学生,但他们有较强的学习动力,因而学习压力小于城市大学生。
3.男女大学生心理压力来源的差异
调查结果还表明,男女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主要来源也有一定的差异,女大学生就业压力占41.7%,比男大学生就业压力(30.9%)多出10个百分点,这是由长期以来人们在认知上形成的一些偏见导致的。
二、大学生心理压力产生的原因
虽然大学生心理压力种类繁多,表现也不尽相同,但究其根源,不外乎大学生身心发展、心理品质和思想素质等几种因素。
改革开放日益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也已确立,这些都极大地影响到我们的思想、观念、心理及行为。大学生作为较高知识层次的社会群体,常常是最先敏锐地感受到社会变革带来的冲击。但面对社会变革他们有时会迷惑不解、难以适从,一些心理素质较差的大学生便很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同时,从大学生成长的角度看,大学生属于青年期,生理发育基本完成。但是,心理学研究表明,处在这一时期的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矛盾性最为突出,他们面临的最基本的矛盾是自我意识的矛盾,他们所设想的理想的“我”总是滞后于现实的“我”,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交错出现,内心矛盾冲突尖锐、激烈,心理和行为中易出现不协调现象。
另外,从大学生所受到的教育来看,学校教育还没有重视他们心理素质的培养。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然而,在讲德育时,往往重视的是思想品质的培养,却忽视了性格、情绪的调整;在讲智育时,重视的是智商的高低,却忽视了能力的开发;在讲体育时,重视的是身体素质的提高,却忽视了心理素质的提高。所以,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缺乏引导,心理素质不理想。对于问卷中“您对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评价”一项,统计结果表明,“心理素质很好”的占9.4%,“心理素质较好”和“心理素质一般”的分别占23.3%和45.8%,而高达21.5%的大学生认为“心理素质较差或很差”。对于较高知识层次的群体来说,这样的结
果令人担忧。
The Empirical Study on Mental Quality with Group Psychological Guidance in Engin eering University Students. Wu Sha, Li Zhenshan, Yang Yingchao, et al. D ivision of student Administration,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K unming 650093,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how to improve the mental quality ofengineering university students with group psychological guidance. Meth ods To choose 1 07 students in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subjects. The eff ects of intervention were compared by the mental quality with group psychologica l guidance. Results Reflectivity, meta-cognition, creativity an d motivation ofmental quality of engineering university students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 tween before and after guidance. Conclusion Group psychological g u idance can improve the mental quality of engineering university students.
【Key words】 Engineering university students; Group psychological guid ance; Empirical study
什么是大学生心理素质呢?许多心理学家都给出了各自的见解。2002年,王滔[1]对已有研 究进行严格筛选和分析,列举了10个具有代表性的定义,并对其成分进行了分析。由此,王 滔等[2]在问卷调查收集的实证数据和对心理素质基本涵义进行的理论分析的基础 上,构建 了“大学生心理素质三维结构模型”。他们认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是由认知特性、个性及 适应性3个维度10个因素26个成分构成的三维立体结构。认知特性是个体在认知活动中表现 出来,直接影响个体认知活动的机制和水平的特质因素。个性是人们行为的内部倾向,表现 为人们在思想、情感和行为上的稳定的个别差异,也表现为个体独特的行为模式。适应性是 个体认知特性维度和个性维度的基础上,通过与社会生活环境的交互作用而表现出来的习惯 倾向。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好坏就取决于个体的认知特性、个性和个体对环境的适应能 力3个方面。
理工院校大学生群体是我国大学生最重要的1个组成部分,由于其独特的专业特点、发展方 向及校园文化氛围,具有区别于一般大学生的心理特点[3],因而其心理健康问题 也有其特 殊性。2001年,陈文莉等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4],生活事件、人格特征、社会支 持是影响 理工科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陈文莉等指出,理工科大学生在对社会支持的主观寻求 和客观给予方面,客观给予对心理健康水平的调节作用更大。许多研究都表明[5],只有优 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才能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因此,积极探索 理工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模式,显得更为重要。
心理素质训练(或团体心理辅导)可以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提高[6,7]。基于对大 学生心理 素质概念的科学理解,借用具有较好信效度的大学生心理素质问卷,结合以理工院校学生特 点自编的训练课程,在以班级(40~50人)为单位的大团体下,本研究实证考察心理素质训 练对理工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是否有明显改善。
1 对象与方法
1.1 被试 本研究以昆明理工大学107名自愿选修“大学生心灵成长课堂――心理素质训练 ”的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一、二、三年级分别为47人、42人、18人,男、女生分 别为74人和33人,工科类、理科类和文科类分别为87人、14人和6人。
1.2 工具 调查工具采用西南大学张大均、王滔编制的“大学生心理素质问卷”[1]。该问 卷分为3个维度和10个因素,共130个项目。其结构是:认知维度,包含反映性、创造性、实 践性、元认知4个因素;个性维度,包括动力特征、情绪特征、意志特征、自我特征4个因素 ;适应维度,包括自我定向适应和社会定向适应2个因素。该问卷各个维度及因素的一致性 信度在0.61~0.80之间,重测信度在0.65~0.81之间,说明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问卷的 题项和因素的拟合情况经多位专家考察,具有较高的内容效度,经相关分析也获得较好的结 构效度[7]。问卷采用Likert5点记分,从非常符合到非常不符合分别给予5~1分的 评定。本研究中,问卷的Cronbach α系数是0.895,这说明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较佳。
1.3 研究过程 前测:在实施心理素质训练之前,对研究对象团体施测“大学生心理素质 问卷”。干预训练:对研究对象实施心理素质训练。后测:训练课程结束,再次对研究对象 团体施测“大学生心理素质问卷”。
1.4 数据处理 所有研究数据处理方式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
2 结 果
本研究的目的是研究心理素质训练对理工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是否有明显改善。为此,以训 练课程对受训学生心理素质各个维度及因素得分的变化,作为训练课程对受训学生心理素质 提高是否有效的评估指标。本研究对受训学生训练前、后心理素质各个维度及因素在“大学 生心理素质问卷”的得分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见附表)。
根据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的结果(见附表),此107名学生受训后在“大学生心理素质问卷” 的3个维度上的变化如下:在心理素质的认知维度上,结果表明,训练前后有十分显著的差 异,F(1,106)=31.995,P
分析心理素质之个性维度的变化,结果表明,训练前后差异不显著,F(1,106)=0.871,P=0. 353。说明训练前后受训学生心理素质的个性维度没有明显变化,这符合个体个性相对稳定 性的特征。其中,在个性维度的各因素上,动力特征[F(1,106)=6.757,P
而在心理素质的适应维度上,结果表明,训练前后差异也不显著,F(1,106)=0.010,P=0.91 9。说明训练前后受训学生心理素质的适应维度没有明显变化,这可能与对受训学生缺乏真 实社会生活情境训练有关。其中,分析认知维度下各因素的变化,个人定向[F(1,106)
3 讨 论
本研究再次验证心理素质训练对于促进受训学生心理素质的某些维度及因素的发展是有效的 。
研究结果发现,经过10次的心理素质训练对受训学生最为显著的发展是在认知特性上,因为 课堂是认知活动的场所,作为一门课程的心理素质训练使学生在此认知活动的过程中获益。 认知维度的反映性和元认知特性在训练后的显著提高,其原因可能是团体中温暖、信任,使 受训学生在团体中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不断尝试自我探索,由于得到团体的支持, 使得受训学生更加认识自我并愿意接纳自我,使他们看问题更加客观,对周围事物的认识更 符合实际,为其元认知的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和发挥认知潜能的机会,同时为元认知的发展 创造了良好的社会和心理环境。而心理素质的创造性思维在训练后有明显改善,这可能与训 练活动的设计中涉及了思维模式改变的训练有关。这些都显示出心理素质训练的有效性。
元认知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个体对个性的自知力[8]。因为心理素质训练课程的目标 指向于目 标取向行为的动力性,所以包含于个性维度的动力特征有显著提高。而个性维度的情绪特征 和意志特征,在训练后无显著性发展。这可能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这一结果符合个体个性 相对稳定性的特征;二是训练课程没有很好地将个体的认知与行为结合起来。对个性的认知 必须转化为实际行为,才能形成稳定的内化的个性特征,在相互转化过程中,要注意反思自 我的认知和行为,在元认知水平上进行信息加工[8];三是参与本次训练课程的107 名学生被 划分为3个班,分别由3名教师作为领导者和3名教师作为协同领导者(兼观察员),且每个 班以8至10名为单位,分成了4或5个小组,由于团体太大,无法保证每个小组由1名教师全程 带领分享,受训学生很可能对交流私人事件感到犹豫或根本没时间进行较深入交流,故造成 开放自我、剖析自我深度不够等问题。此外,包含于个性维度的自我特征之所以较训练前降 低,其原因可能与训练课程时数过长有关。
大学生的适应性水平比其它基本的心理素质维度,更有可能受到成长经历和发展环境的影响 [5]。虽然心理素质训练创设了一个类似真实的社会生活情境,但由于更多的只是 藉由课堂 内的小组训练活动开展,而没有与外在真实社会环境相联系,故无法发展受训学生的社会心 理适应过程。所以,包含于认知维度的实践性和适应维度上均无显著改变。这不同于以往类 似研究中指出的,经过心理素质训练后成员的适应性增强[9,10]。为此,我们建议 ,为提高 心理素质训练的长效性,除了保证课堂内的小组训练活动外,还应增加受训学生在应对真实 生活学习环境及经历中的实践性和社会心理适应性训练。
有研究指出[11],文化环境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情感反应及其 表达方式 。所以,我们认为,对大学生整体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改善可以考虑将心理素质从文化的角度 来建构,真正融合校园生活情境和真实社会生活情境,将心理素质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进 一步探索更快捷实效的培养高素质理工人才的途径。
受训学生在心理素质训练后感到自己的改变是 多个方面的、多个角度,是整体的,这也表明 心理素质可以互相影响。本研究结果表明,受训学生在训练后更加明确了生活目标,在对问 题的知觉和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意识有所增强,对问题的自我觉察、自我评价 、自我调节显著提高。
4 结 论
综合以上讨论,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第一,与以往研究一致,本研究在理工院校背景下, 通过心理素质训练的实证研究,得到了心理素质训练对理工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有明显改善 ;第二,在本研究实验条件下,心理素质训练只能提高理工院校大学生认知特性中的非实践 性成分和个性的动力特征。
本研究虽然显示了心理素质训练在短时间内对于理工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水平具有一定的促 进作用,但其远期效果及临床验证仍有待进一步追踪观察和深入研究。
5 参考文献
[1]王滔.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及其发展特点的研究.西南师范大学教科所硕士论文 ,2002
[2]王滔,陈建文.大学生心理素质三维结构模型探析.高等教育研究,2006,27(4):8 1-85
[3]史永安,王东莉,裴学进.科学认识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5(4):37-39
[4]陈文莉,王光状,褚庆柱.理工科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1( 2):64-70
[5]王滔,张大均,陈建文.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特点研究.心理科学,2003,26(5 ):847-850
[6]陈华.团体心理辅导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提高的实践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4,12(6):455-458
[7]洪鸿,杨凤池,李梅.应用团体辅导技术对医学院校新生心理素质的干预研究.中 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1):11-13
[8]丁立平,姚树桥.“大五”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及学生人格健全发展.中国心理 卫生杂志,2003,17(2):122-123
社会学家曾说,良好的心理素质将是未来青年取得成功应必备的要素之一。大学生作为青年优秀群体的代表,他们的心理素质直接关系到未来中国的改革和发展。然而,当代大学生的心理世界却令人担忧。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世界的现状
心理素质百指人的意志力、情绪、情感、自我意识、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心理品质。判断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通常有以下几个标准:一是要具有正常的认识能力,能够客观地反映外界事物,能进行正确的判断的推理;二是要有稳定乐观的情绪和积极健康的情感;三是要有正常的行为反应和良好的意志品质,有较强的耐挫折能力;四是要有正确的交往能力,能与周围的人友好相处,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五是要有一个正确的自我观念,能实事求是地进行自我评价,保持适度的自尊与自信。在当代社会中,完全心理健康的人很少,每个人或多或少都面临着一些心理上的困扰,若不注意排除,就可能形成心理障碍,进而有可能发展成为心理疾病。目前,大学生的心理世界并不完全美妙,他们或多或少存在心理障碍已是一个普遍现象。一项以全国12.6万多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显示:20.23%的学生有明显的心理间题。南开大学工处曾连续两次对人学的新生进行全面的心理测查,结果表明,约有四分之一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据权威部门统计,因各种心理障碍引起心理疾病而休退学的大学生人数已经占总休、退学人数的比例近50 %。我国高校“少年班”学员中,约有1/3的学生因各种心理障碍不能完成学业而被淘汰。在石家庄某高校,近几年休、退学的30几名学生中,48.65%是由于患某种心理疾病。随着社会变革和独生子女的大批涌人高校,近几年来,大学生患有心理障碍的人数在呈上升趋势,这不得不引起高校管理者的高度重视。
二、当代大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影响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北京医科大学的一项心理调查显示:家庭结构、家庭成员的关系、家庭在整个社会环境中的作用、父母的教育方式和家庭环境的因素心及学校教育模式,与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
(一)父母不适当的教育方式是造成当代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始作佣者
当代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父母对他们经济上无私奉献,智力上高度重视,但却很少关心他们的心理世界。据调查,我国城市家庭独生子女每天平均劳动时间只有11. 32min,不及美国孩子的1/6,而家庭学习时间平均超过3小时,近乎美国孩子的5倍。在家长对孩子生活上矫宠放纵与教育的严厉要求下,孩子的学业有可能很出色。但如果他们一离开父母,自身的那种依赖性、以自我为中心等偏执型心理就暴露无遗,无法独立面对外面的世界。再加上有些父母对子女有惩罚、归罪羞辱等不良的养育方式和行为,很容易使子女产生自卑感、无助感和不安全感,使他们在社会交往中害怕失败的被拒绝。同时表现出较强的逆反心理,对周围容易产生对立情绪,容易记仇报复。这些子女将来很有可能成为发生心理障碍的高危人群。可以说,大学生心理障碍是家庭教育的失误后遗症。 (二)家庭环境是导致当代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危险因素
北京医科大学曾对某一重点理工大学全体一年级2205名新入学的学生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父母关系不和睦的家庭子女人格障碍的患病率为5.56%。是和睦家庭的2.5倍;单亲家庭人格障碍的患病率为11.76%,为双亲家庭的5.9倍。
父母关系不和睦或父母离婚会使女子有残缺感,容易导致敏感多疑、自卑、敌意、偏执、焦虑,很难与环境建立有意义的联系,因此,易于发生心理障碍。家庭收人过低,也可能使女子缺乏良好的成长环境,影响到父母的养育方式,从而成为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危险因素。
三、大学生心理障碍的预防与矫治
相关专家指出,大学生如不尽快摆脱心理障碍,不仅会妨碍其学业的顺利完成,而且还会发展成为心理疾病,严重者导致神经失调、精神分裂。这样,我们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不仅无法适应未来国家建设的要求,恐怕在社会上争取生存和发展的权力都会消失。预防和矫治大学生心理障碍,是当前高校乃至社会都应高度重视的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现阶段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来预防和矫治:
(一)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咨询是指来访者与咨询员之间就来访者提出的心理问题进行一种磋商行为。大学生心理障碍多数是成长过程中的问题,通过相应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完全可以得到改善和矫正。
大学生心理障碍通过心理咨询得到改善和矫正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让大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的方法和技巧,从根本上预防心理障碍的产生。
(二)倡导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创造温馨的家庭环境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新情况,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心理素质要大力改善。
由于市场经济的完善,高等院校培养人才的模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趋势日益明显,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面对这样的形势,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的心理素质教育的责任大任务重,尤其是面对社会的竞争复杂性,要教育大学生在学校就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为此,我们高校的教育和管理工作者应当明确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一是教育大学生增强竞争意识创新意识;二是教育大学生增强顽强意识和风险意识;三是教育大学生增强协作意识和团队意识。
长期以来高校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往往总是注重思想素质的教育,忽略甚至严重忽视心理素质的培养。因而形成在大学生群体中有不少人在心理素质上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或问题。其主要表现有这么几个方面:一是学校不注重心理健康教育指导老师的配备和心理健康教育经费的投入;二是学生普遍认为心理素质教育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并不十分关注;三是学校在心理素质教育上存在诸多不切实际的方式方法。
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多层次形成合力来共同教育和帮助。作为高等院校来讲其责任更重大,任务更艰巨,我们在寻求当代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时必须从如下三个方面做出不懈的努力:
第一、大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些年来,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转变的工作一直在抓,上级也在三令五申地强调,在高校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整体提高也得到相应的重视。但是,由于就业压力和各方面条件的制约,综合素质的提高相对来讲其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学校抓大学生综合素质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实际上偏重于智育或考试,对大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未能全面地给予关注和重视;有的学校在抓大学生综合素质时,不善于合理地发挥大学生本身的优势,未能根据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开展各项有益于综合素质提高文体活动。依据高校的现状,应大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也是新形势的需要和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需要。综合素质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品质、专业知识、行为规范、健康体质等等。高校在对学生教育中不仅要抓好思想政治、公民道德、行为美德、政策形势的灌输与教育,而且还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大力开展各种有益的文艺体育等娱乐与健身等方面的活动。
第二、切实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学生的自主能力实际上是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学生进入大学阶段,这种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大学生不但要有高度的自觉性,还要有较强的组织、协调、交往等能力。他们具备了这方面的能力,就能够心胸宽广,思路敏捷,焕发出青春的活力;他们具备了这方面的能力,就能够关心帮助同学,与同学和谐相处共同进步。高等学校在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的自主能力中,一方面要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同学们自己去组织去作主,以得到更多机会的锻炼提高。另一方面,校、系和班级在配备学生干部时一定要定期轮换,要让更多的学生在学生各个层次的干部岗位上得到实际锻炼,对缺乏组织协调能力或胆量不大的学生必须要推举到学生干部岗位上学习提高得以锻炼,这对提高他们的自主能力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方式。
第三、全面普及学生的心理保健。心理保健的普及主要是使大学生们认真学习和掌握有关心理保健的要决,这些要决不外乎这样几种:一是要自立自强。大学生们凡事都不要去依赖别人,要养成依靠自己的力量和能力解决困难和完成任务的习惯。否则,就容易产生悲观失望情绪;二是要宽厚善友。大学生们要宽厚待人广交益友,对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更要放宽责备的心态,遇到对方有过失时,应尽量避免发怒,善于与新老朋友同学保持联系,增进团结与友谊,在经常帮助和关心别人的同时,也会取得别人对自己的尊重,这些都有利于自己身心健康和心理素质的提高。三是要知足常乐。一方面对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条件不要去发牢骚和斤斤计较,要善于在较差的环境条件下做出好样子,干出好成绩。另一方面,在同学之间不要去比生活条件,要比学习进步,要勇于正视自己的弱点和不足。立足把小事和身边的事情做好,经常保持心理上的平衡心态。四是要培养兴趣。大学生们在学校的紧张繁忙的学习中,要善于经常发现一些有趣的事情,就要及时动手去做,以扩大自己的生活领域,增强生活情趣,从而满足不断追求的快乐感。五是要量力而行。首先应根据自己的特点合理地制订出学习和生活的计划,按部就班地按计划去做,这既可以减少忙乱感和压力感等心理负担,又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加强身心适应能力。再是,凡事都要留有余地,订计划不要太紧,要适度,对人对事不能苛刻、绝对,要学会多角度去看待问题,要善于用不同的方法去处理事情,这样就有利于自己心理素质的全面提升,就能够始终保持昂扬向上朝气蓬勃的健康心态。
关键词:健美操 女大学生 心理素质
Key words: Aerobicsfemale studentpsychological qualities
一、引言
健美操是以有氧练习为基础,以健、力、美为特征的体育项目。这项运动不仅可以消耗体内多余的脂肪,还能让人在愉快的训练气氛中轻松地达到减肥效果,塑造并保持完美的体形。最重要的是女大学生通过健美锻炼对健美操的兴趣、自身协调性、柔韧性、自我满意程度、意志力和性格、情绪协调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得到提高。通过健美操运动表现女大学生的青春活力和健美形体与气质,既符合她们的生理特点又能满足她们的的心理需求和愿望,有利于培养学生身体素质和缓解学生的心理。目前,健美操运动在高校女生的体育活动中具有广泛性,从而研究健美操运动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就具有实际意义。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海南师范大学健美操锻炼者共200名女生,涉及数学、外语、中文、计算机科学、生命科学等不同专业。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收集有关大学生身心健康研究的著作、论文、报道等,精读摘录后进行比较分析 。
2.2.2访问法
访问健美操锻炼者、教练。
2.2.3问卷调查法
对健美操锻炼者200名女学生发放调查问卷,收回180份,收回率为90%。有效问卷168份,有效率93%。
2.2.4数据统计法
回收的问卷数据统计,对其进行统计。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3.1对健美操的兴趣的加深
在学生参加完健美操锻炼后,对她们进行问卷调查,从而对女大学生的一些心理素质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有94.6%的学生喜欢健美操,对健美操很有兴趣,没有人表示不喜欢。这说明女大学生参加健美操锻炼的动机是比较明确的,对健美操的兴趣是一种很好的动力,也就可能产生更好的学习效果。
3.2 有助于促进女大学生自我满意程度的提高
对于健美操的学习,女大学生对自我满意程度表示较满意和满意的分别占78.6%和18.5%,总共达到97.1%。这可能是因为女大学生对于健美操的学习很有兴趣,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结合对一部分同学的谈话了解到,她们能够充分享受到健美操带来的乐趣,学习之后感觉非常舒服,并认为自己的个人气质,审美能力等都有所提高。可见,健美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自我满意程度。
3.3 有益于学生独立性的增强
在学习健美操后,女大学生独立性明显增强的占了87.5%;有所增强的占了8.3%;累积起来总共为95.8%,说明女大学生的独立性都有了较大增强。
3.4 有助于学生体育学习积极性的增强
通过健美操学习后,女大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有了较大增强。其中,明显增强的占了90.5%,有所增强的占了6.5%,一般增强的占了2.4%,累积起来达到了99.4%。这说明健美操对女大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影响比较大。这可能与健美操的特点有关。从对她们的访谈中也能发现,她们不但在健美操课上表现的更加积极,而且在做别的事情上面也表现得很积极。
四、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通过健美操锻炼,学生掌握了健身知识,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提高了女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方面也得到了很大提高。同时,女大学生的独立性、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也得到了增强,改善了情绪调节能力,缓解了精神压力。女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不但对她们在校期间的专业知识的学习有所帮助,而且也能增强她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竟争意识,对将来的就业和工作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4.2建议
在校园中宣传健美操知识,让更多的女大学生了解和利用课余时间来参与健美操运动;学校可以合理的把健美操运动作为女大学生的必修课;学校可以在适当的时间对健美操房进行开放,让更多的女大学生参与这项运动;各学院可以组织起自己的健美操队,利用周末时间进行学习;学校可以组织起健美操运动的比赛活动,从而促进女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李翠兰,健美操教学方法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J].吉林师范大学报,2006,(1).
二、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导意义
1.以积极心理学理论明确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目标
积极心理学和传统主流心理学相比:传统主流心理学是如何帮助大学生解决现有的心理疾病或心理问题,只关注到一部分人群,无法广泛性地服务于普通的大众学生[5]。其实心理健康教育是为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对心理健康概论、交往心理和调适、情绪纷扰与控制、恋爱心理与调适、学习心理与调适等多方面内容的课程[6]。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内容是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幸福感主要是体现于生活质量和积极品质感受,这种幸福感的主要是个体的自我实现体现如何与生活质量的一种协调。对事件的解释和看法是否个体感到幸福,有没有幸福感[7]。这也是对自己已有的生活状态和理想的生活状态的一种肯定的感受[7]。目前,积极心理学主要是探讨人类的幸福感、积极品德、愉悦感,研究积极品质和积极情感体验[8]。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可能会导致资源不足、出现就业难,理想生活和现实生活巨大差距会导致大学生的没有幸福感。从而导致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所以培养大学生的幸福感,提升大学生的积极品质是现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务。
2.以积极心理学视角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影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以前主要关注的是消极心理学的方面,主要内容是对个体现存的心理问题的诊断与治疗,解析心理异常现象,侧重于心理问题的解决[9]。积极心理学是以注重大学生个体内心潜能的激发,培养积极的品质,如个体积极的情感、积极的思维、积极的品质等;现阶段将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积极心理教育有机结合,不断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是积极心理学的重要目标[10]。笔者认为现代教育应该把目光聚集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增强幸福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当代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理性的对待理想和现实生活的不同,以积极向上的品质来自我调整,以坚忍不拔的意志来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使大学生在面对未来生活和危机时,能够积极面对,自我调整心理问题。这是积极心理学在当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
3.以积极心理学理论转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模式
在现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很多学生意识不到自己的心理问题,就算意识到了心理障碍也不愿意主动咨询并寻求帮助,而学校对这些现象无法采取有效的措施,只能通过在一定区域开展心理学讲座、建立咨询室、情绪发泄屋等。这些工作却没有带给学生多少效益,甚至使学生接受了负面的影响。所以,要以积极心理学改变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首先,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建立积极向上的品质与态度,注重个体的生活态度与幸福感,帮助学生以积极向上态度的面对外在环境和挫折,以完善个体的人格,提高心理素质,提升品德境界。
本文认为在教学内容增加趣味性,以鲜明的个性色彩和心理特点来使大学生参加各种心理剧演出;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与他人分享的愉悦,使大学生的有一个良好的的情感体验,挖掘大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大学生的积极、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从而达到预防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出现,促进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健康发展。结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现代高等教育中显示重要地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个人成长与未来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培养全方面综合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启到了重要作业。现阶段是利用对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建立学生自信与自尊,对社会现状与生活质量保持一个积极向上的态度,从而促进个体更快地成长和发展。
作者:刘宗利 刘宗顺 孙佳慧 曹华 单位:长春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SHELDONM,KINGL.WhyPositivePsychologyisNecessary[J].AmericanPsy-chologist,2001,56(3):216-217.
[2]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学进展,2003,(3).
[3]刘剑.积极心理学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中的作用[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8,(12).
[4]Schultz,DuaneP.Ahistoryofmodernpsychology[M].NewYork:Thom-sonPress,2004:152.
[5]叶昇尧.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帮助,第五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2016:161
[6]裴利华.模糊数学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测评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09(12):115-118.
[7]Dinner,E.SubjectWell-Being:TheScienceofHappinessandaProposalforaNationalIndex[J].AmericanPsychologist,2000,55(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8-0081-02
最近几年,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体系建设受到越来越多高校的重视,很多教育工作者从不同的方向对其展开了研究和讨论,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根据教育部门的相关规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功能定位在干预功能、发展功能以及预防功能,对这门课程的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方法等做出了相关的要求,其目的是为了保证这门课程能够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增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大学生全面发展。但是部分学校只注重对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而忽略了对这门课程考核方法的改革和创新,这门课程的考核形式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出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实际效果,课程考核评价标准也不具有科学性、客观性。所以,对这门课程考核的改革和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现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考核体系的现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考核制度以及教学效果评价一直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难点。绝大部分的教学工作者都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以及课程体系的建设和改革方面,很少有研究学者涉及这门课程的考核方法和教学效果评价的研究,即使有研究学者指出,但仅仅是从理论层面进行分析、指出问题、提出建议,缺乏行之有效的考核指标和评价体系,实践操作无法跟上理论的研究。
1.实际教学和课程考核脱节
传统的课程教学考核方法主要采用卷面考试的形式对学生学习的结果进行检验和评价,把这种考核形式应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很多教学工作者逐渐意识到,这种传统的考核形式无法真实地反映出大学生的学习效果,更不能如实地反映出大学生的心理状况。随着文明社会的不断建设,很多教学工作者意识到传统的教学模式如注入式、讲授式已经无法满足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工作者对原有的教学模式做出了改革和创新,但是这些教育工作者忽略了对考核制度的改革。在对这门课程进行考核时仍然使用传统的考核制度考核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效果,导致实际教学和课程考核的脱节。
2.考核方式单一化
目前我国各大高校考核这门课程的方法主要有三种形式,一种是卷面考试,一种是期末论文,还有一种就是期末考试和平时成绩相结合考核,其中应用最多的就是期末考试和平时成绩相结合。但是期末考试也是采用传统的考核方法,通过卷面测试来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使用这种考核方法,学生基本通过考前的一周复习就可以通过考核,甚至还可以取得高分。而平时成绩主要和学生的出勤情况以及课下作业有关,但是作业抄袭、点名帮答到的现象在大学已经屡见不鲜。这种形式的考核不仅过于简单,也无法真实地反映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
3.考核内容“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
部分高校对这门课程的考核只停留在对理论知识的考核上,忽略了学生能否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同时学校对这门课程的考核基本上都是一次性考试,考试的成绩就代表这门课程的学习效果。但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学习这门课程的成长变化完全没有注重,这使课程考核无法做到公平公正。
4.缺乏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和评价标准
虽然绝大部分高校采取的考核方式一样,都是通过期末考试和平时成绩的结合,但是对于平时成绩的考核,并没有形成统一、严格、科学的评分标准。甚至有些学校的任课老师自行决定平时成绩所占总成绩的比重,这种考核制度既不能保证科学、公正,更不能反映出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实际效果。
二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考核的改革和创新
1.明确考核的目标
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明确指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它要求这门课程要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心理保健意识,提高学生的心理危机预防意识,完善大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以及自我认知能力,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大学生全面发展。根据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明确这门课程的考核目标。具体考核目标应该包括这些内容:(1)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情况,自我心理保健意识的情况;(2)检测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3)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状况以及学生全面发展的状况;(4)学生反馈的信息,促进教学工作者改进教学模式,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2.多元化的考核方法
首先,摒弃传统单一的考核方法,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法,从多层次、多角度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情况。摒弃期末考试或者期末论文考核学生成绩的考核方法,使用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法,其中过程性考核就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比如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考核学生个人的努力程度以及学生的课堂表现等等。然后定期进行小结考核,最后结合终结性考核,对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其次采用量性考核和质性考核有效结合的方法。量性考核是指通过学生在学习前后的心理素质变化和学生的考试成绩对比,观察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否发生了重大改变,从而反映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质性考核就是通过记录和文字描述,即通过让学生记录自己的成长情况,老师记录学生的课堂表现,学生之间相互评价来完成考核。再次采用多种考核主体有效结合的方法,老师对学生的考核评价可能过于片面,因此还需要结合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其他任课老师、学生家长、同学的反馈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其中学生的自我评价尤为重要,它是学生对自己行为的一种反思,可以作为老师评价学生的重要依据。最后采用课内外表现有效结合的考核方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非常注重学生学习的知识对学生的影响,要观察学生能否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的生活当中,因此对学生的考核不能只局限于课堂的考核,应该把考核的重点向课外倾斜,考核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
3.注重理论知识实际应用的考核
学校不论采用何种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授课,老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老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体验、感知、合作、分享,并把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相结合。教育部明确指出,教学的评估不仅是对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评估,也是对学生利用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心理调适能力的评估。因此,不应把考核的重点都放在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上,而应该注重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任课老师可以通过其他老师、同学以及家长对学生日常生活以及在社会实践中的表现进行客观的评价,并提升学生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的考核成绩比例。
4.建立科学的考核制度,明确评分的标准
课程考核应该由期末考核和平时考核组成,要求平时考核占到总成绩的40%,主要考核学生课堂内外的表现和学生自我体验,其中课堂表现主要考核学生的出勤情况、学生课堂活动的参与程度、学生的发言次数以及学生的听课态度,老师要认真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科学合理客观地给出学生在课堂的考核分数,课外的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的情绪管理、自我认知、社会生活适应等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并根据同学、家长和其他任课老师的反馈信息,科学地给出考核的分数。自我主观体验主要是学生对自我的分析总结,老师根据学生的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考核学生的心理素质,并给出相应的考核分数。
三 结束语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考核方法的改革创新,不仅满足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要求,同时还有助于促进这门课程的发展。对这门课程考核的改革和创新是一项艰难的任务,仍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和改进。
参考文献
[1]陈龙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4(9):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