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居住区环境设计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Abstract: "the basic necessities" i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human life, and at the same time being referred to as "four elements, human life is focus on the four aspects of this is a life every day. Although it is a four elements actually the most suffer people concern or "live". Social life is not ascension level off, people on the residence also more and more strictly, from simple housing requirements evolved into the form of diversification now housing, not only to satisfy more psychological comfort to meet occupant in daily life the needs of various words. In order to meet occupant of the builders need, and combining with actual situation to create beautiful living environment, but also the maximum service area residents, let district environment not only economic practical and beautiful.
Keywords: social environment, live act, environmental desig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人在社会环境中的心理表现主要有两类:内心活动和行为活动。内心活动是人在公共环境中通过听、看、摸、闻所产生的各种感觉的体验,它可演变为满意、厌恶、愉悦、愤慨等心理因素,美好的空间环境使人们的情感得以升华,唤起人们更多的爱心,更多的愉悦。行为活动是人在环境中的动作行为。虽然动作行为首先与人们对环境的知觉、自身的生活方式及审美情趣有关,但设计也往往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不同的行为方式可能对环境设施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因此,寻找合理的设计方案便显得尤为重要,有时恰恰是设计的错位导致人的不文明行为的产生。要使设计面向大众,适合多年龄、多文化层次对象的需求,体现对使用者接纳程度上充分的开放性,就需要掌握他们在此环境下的行为特点、生活方式及各种需求,进行调查研究与信息的分析,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如必须对老人、儿童、青年、残疾人不同的行为方式与心理状况、活动特性加以研究,才能在物的功能中给予充分体现。注重环境设施与人的对话,加强“以人为本”的设计意识,加强对公共环境中人的行为方式的尊重,才能唤起公众对环境设施的爱护与珍惜。
1.居住行为与居住环境设计的意义
人可以使外界的事物产生变化,而这些变化了的事物又会反过来对行为主体的人产生一些影响。建筑师设计创造了舒适、高雅、有序的居住环境,相应的在一些生活当中人们有着良好的心理感受,能诱导人们更为文明,更加有效的进行日常生活中的工作。以前一些建筑师只是注重人类行为模式上,对环境与人的关系不加重视。使原本美好的建筑设计变的空洞并且设计出来的实物远远达不到理想的状态,环境心理学只是是以心理学的方法对环境进行探讨,无视一直呼吁“以人为本”这一理念,没有注重行为与环境的双向组合。从人的心理特征来考虑研究问题,从而使我们对人与环境的关系,对怎么样创造适宜的居住空间环境,都具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居住区的建设最主要的并不在于选用顶级的建材,最好的配套设备,最时尚的设计风格,而在于它能否给人们提供一个很方便的居住环境,能否给居民一个彻底放松,完全舒适的家,能否提供让住户感到舒畅的人性空间。
2.居住行为模式与居住化环境的几点要素
2.1注重与人的对话
现代城市环境中,人的生活日益丰富多彩,人的活动范围亦日益扩大,新的生活方式引起人们对户外活动的迫切需求。环境设施应是一个开放型的、公开的、由公众参与和认同的室外空间中的形态,它服务于人,方便于人。当人潜在的各种行为意识(表现自我、思想交流、文化共享等)得到积极反应时,它才会成为公共环境中有效的要素,从而得到人们的认可与赞美。
2.2注重与自然生态的和谐
人是自然之子,他们被包围于自然之中,无法脱离整体的生态系统而又独立存在。一个城市,无论它的现代化程度多高,都必然依托于大地。城市的自然生态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现代社会生活的高度人工化,更唤起人们对大自然的依恋情结。随着人类对大自然掠夺性的开发,噪音、拥挤、污染、疾病等城市问题越来越严重。不滥用资源、不破坏环境的观念,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对生存状态的关注,更表现在对城市环境的设计上。城市的地形地貌、物产物候、生态群落,都综合地加入到生态景观的系统中。城市环境中的建筑、环境设施,都要考虑自然生态与人类活动要求的有机结合。创造现代意义的“顺应自然”、“天人合一”,创造适合本土居民需求的绿色生态环境,这不仅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肯定与认识,更是对中华民族悠久灿烂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2.3居住环境控制
居住环境除了满足美观、舒适、自然通风外,还应重视建筑的声学、光学、热学等问题,以良好的隔声、防噪音能力以及充分的自然采光的应用、高效的保温隔热效果来提升住宅的居住质量。另一方面,在设计上,尽可能优化设计、尽可能节约资源,充分利用原有自然地形地貌进行合理布局。住区的建设离不开土地,它与建筑基地地形、地貌、地物等密切相关,规划设计要充分注意保护环境,防止污染,防止见山就挖,逢水就填、遇树就砍的行为产生,以免环境遭到破坏,为居民创造一个生活舒适、工作便利、邻里和睦、身心健康、环境优美的人居环境。
2.4住区废弃物处理
废弃物处理主要涉及建筑废弃物的再生利用、生活废弃物的集中管理、污水废弃物的沼气利用,绿色住区设计在以上诸方面均大有可为,这就要求我们的设计者强化住区的绿色概念,从前期方案到后期的物业管理策划都要有一个全面的考虑。当今发达国家早已将生活垃圾进行有机物、无机物、玻璃、金属、塑料等的分类回收、处理。最大限度地减少垃圾对环境的污染,最大程度地将其化害为利、循环利用。
2.5环境绿化
绿色世界,郁郁葱葱,充满诗情画意,这种意境不仅能陶冶心情,而且有益身心、可见住区绿化是提高住区环境质量的基础。随着生活水准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绿化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因此这里所讲的环境绿化,不应再是简单地栽树种草,而应尽可能做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乔木、灌木、草坪高低参差交织在一起,充分满足崇尚田园生活的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和爱好。
3.结语
居住环境的需求不同、性质不同,现在又有各式各样的设计与表现方式,但都是围绕着一个要点既是“以人为本”符合人性。未来的住区环境是与绿色息息相关的,人类的取向与选择必然是生态化,使住区环境的设计实践与人居环境研究能够促进住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设计师们必须重视当今居住空间环境设计的的发展趋势,洞察在居住空间环境创造过程中社会和人的需求,在满足建筑基本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注重表现居住空间环境的文化内涵,建立基于环境、生态、地域文化和建筑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正确设计理念,充分分析和了解环境心理学中有关人的心理与行为的理论,并将其当作指导进行设计的手段之一,合理运用具体的设计方法,为人们创造更多更加完美的居住空间设计,使人们的居住行为与居住化环境设计更为有效的结合在创作中。
参考文献:
[1].宋家泰、崔功豪、张同海编著.《城市总体规划》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5.
应该了解到,人类行为是人类心理的重要反映,同时人类行为目的和人类行为动机的存在也是为了满足人类心理需求和实际需求。因为人类是居住环境的重要主体,人类心理因素和人类行为因素是具体环境设计过程中的依据与根本。从实际角度而言,居住区居民行为主要分为室内行为和室外行为两种,可利用人类文化和人类社会行为等对基础性居住区环境设计进行有效利用。
(2)居民行为特征要点分析。
居民行为在居住区环境内部的表现成丰富多样趋势,同时具备一定行为随意性和行为偶然性,但通过数次分析和调查可以得出结论,居民行为表象中,居民日常行为实质上具备相关规律性,以下是详细介绍:第一,目的性强。目的性强是整体居民行为特征中最具代表性的特征之一,这类居民群体中的基本方向性也相对较强,居民行为路线一般较为固定且路程距离被预订为短距离,所以此时的居住区环境设计应遵循这一居民活动特性和居民活动路线,反之则会被抄近路而破坏整个设计以至达不到预期居民区环境设计效果。第二,无目的性。无目的性居民行为特征中,居民具有无目的移动性特点,这类居民主要是指没有确定目的而随意进行区域性移动的人群,无目的性居民方向和无目的性居民路线并没有固定选择,有时最短行进路线也并不是其最佳之选。需要注意的是,人们基础性活动时间与交往行为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因为活动时间越长,其自身内部交往行为发生概率就会大大增加,所以延长无目的性随意移动居民群体的基础性活动时间就显得尤为重要,其也是我们在进行环境设计过程中所必须要考虑到的问题之一。
(3)居住区环境与环境设计。
广义而言,居住区环境群体中住宅内部环境才是核心,具体居住区建筑以居住区内环境形式存在,而住宅部分则被原定为基本外部居住环境,我们通常所说的内部环境,其居民拥有此环境的占有权,但是居民外部环境则归全体居民成员共有。居住区环境设计就是为满足居民的日常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为居民创造经济、实用、美观、合理、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环境设计不仅关系到技术,还关系到艺术创造的过程。
2在尊重居民行为基础上的居住区环境设计原则综述
(1)注重实际调研与分析。
居住区环境设计质量评估并不是由开发商和相关设计师所决定的,较为正确的做法是,其应由环境使用者居民来进行对应判断操作和决定操作等,此时环境设计师应该进行充分调研和实际分析,在整合主要调研结果后按照调研信息进行后续居住区环境设计。
(2)对居民区内部居民行为习性等加以重视。
居民与居住区环境关系十分密切,但此种关系要求特定人群与特定环境二者联系起来,在居民区中,居民会进行一些长期活动,活动中必然会出现一些特定活动模式和相关特定居民行为习惯等,居住区环境设计者在进行居住区环境设计过程中应该尊重特定人群行为习惯,之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居住区环境设计以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居民需求。
(3)以居民需求为主进行居住区环境设计。
居民心理需求主要包括居民心理领域性、居民心理私密性、居民心理个人空间性和环境认知心理效应等,上述居民心理需求决定着最终居住区环境设计模式和环境使用方式等。换个角度而言,居住区环境设计同样影响着居民心理,二者相辅相成、相互制约,在居住区环境设计过程中应将居民心理需求放在首位,这样做出的居民区环境设计才能达到居民使用与环境的良性互动。
3居住区环境设计要点综述
(1)对空间层次序列进行合理改造。
人类心理活动与人类最终行为表现密不可分,居民日常行为活动也会对居住区环境空间造成影响,二者呈动态发展态势,所以居住区绿地空间环境设计应以当地居民行为心理因素为设计标准。传统式住宅空间层次序列发展经历了从公共空间到私密空间的转变,最为常见的例子即为,四合院的檐廊虽是交通空间,但由于使用人数较少,交通作用并不十分突出,所以成为室内外空间过渡的关键和引发交往活动的主要因素。现代居住环境中,人口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传统水平方向居住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下经济发展需求,此时需增加居住安全性和室内空间性能,外部环境设计过程中,应该提供一定私密性居住空间,此类空间层次要各不相同,运用此种方法便能有效加强居民之间的交流。宽敞的广场空间和通透的广场空间使得居民可以进行自由运动和休闲与激动等,广场角落、广场转角和相关过渡区等需进行细腻处理和精心布置,适时添加坐憩设施,有效利用不同结构的遮阳伞并结合植物绿化进行私密空间创造,此时的私密空间需满足符合人体尺度和围合感等要求。只有形成丰富的空间层次,才能使不同的活动主体各得其所。
(2)在环境空间建立时使其具备一定可识别性且建立居民归属感。
失败景观设计和毫无特色的住宅建筑使得居民感受不到环境设计所带来的魅力和美感以及惬意等,居民只能够单纯借助小区宅楼编号进行具置找寻,实际并无归属感可言。从实际角度而言,要将重新建立起居民归属感与安全感,在环境设计中应从出入口处下功夫,因为出入口位置处具有一定标志性,心理暗示作用极强,居住区居民归属感倍增的同时也会使外来者产生警觉性。小区入口设计要具备个性与特点,是空间角色转换特性尽显无疑,使居民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主人”地位。在固定地点进行标志性建筑物设立,对入口道路线型、入口道路铺装等形成具有温馨、典雅气息的居民住在入口,同时可也将其当作居民休息固定停留点,可引发小区居民进行自主交往与活动,居民从进入小区到打开家门,通过个性鲜明的小区出入口、边界感强烈的庭院出入口、公共性氛围浓郁的住宅出入口,逐步强化归属感,体会到了家在一步步靠近。
中图分类号:TU98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8-0058-01
房地产竞争愈演愈烈,国内居民区日益剧增,各种风格、形式的住宅小区存在在我们的周围。居民对居住小区的景观环境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现代景观环境设计在我国发展传播时间较短,很多方面不够完善。这就要求了设计师要对于居住小区环境设计的赋予场所精神,景观与建筑完美的结合在一起,给居民舒适自然的生活共享环境。在这一形势下,居住区中的景观环境设计已经慢慢成为居民选择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也是城市居住区更新改造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城市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原则
(一)以人为本,尊重自然
19世纪80年代,提出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是人类对发展的深化认识的重要标志。他要求人类应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即来,也要求我们在设计中,要以尊重自然为基本原则。居住环境设计过程中尊重自然环境因素,充分考虑人与自然交流的需求,将人类生存居住的建筑空间同自然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
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应该与自然成为朋友伙伴,因而我们希望我们的设计与我们生活的自然世界相协调融洽,坚持设计结合自然,尊重自然这一原则。同时,设计要以人为中心,尊重人,关怀人和服务于人。符合人性化设计,把握好尺度,体现我们以人为本的思想,多方面考虑地域周围因素,更好地体现设计为人类服务。
(二)地域文化,人文精神
景观环境反映了人们精神和心灵方面的需求。文化,存在我们生活每个方面,并支配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居住区在要在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物质功能条件下,也要满足人们精神和心理方面的要求。文化影响着人们的精神思想,这就要求我们要注重地域文化,满足居民的人文内内涵和思想。
在城市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中,时刻注意营造文化氛围,而精神和心灵对于个人来讲却不是孤立自在和绝对自由的,它必然要从属于整个社会的思想意识,并深深地打上社会的烙印。所以,在进行城市住区景观环境设计时,应时刻注意文化氛围的营造,如城市居住区中景观环境以瀑布、跌水、喷泉、水池组合水景,配有花木、雕塑、游廊及铺装广场等衬托,结合成生动而有深刻寓意的景观,充分表现了源远流长的人类文化。
(三)因地制宜
现代居住区的选址往往会建造在很多不同地形、地貌、山水环境等不同的位置上,这就要求针对不同区域的居住区考虑其具体因素,生态设计上和营造手法上因地而异,展现其特色。景观环境设计中的因地制宜主要就是指强调适宜性和经济性两个方面内容。换言之,一个优秀的景观设计方案应该是最适合这个场所环境的,与原有环境共生,基于当地地理生态附有其地域文化,营造有本土特色的景观环境设计。
(四)居住区景观环境的综合营造
现代居住区的景观设计,不是简单机械的功能拼凑及绿化点缀铺装。它是一个整体环境空间的营造,居住区的环境景观首先进行设计定位,内部要素由人、建筑、绿化、水体、道路、庭院、小品等实体要素和当地环境的历史、文脉、特色精神等文化要素构成。其中“文化”要素是至关重要的,没有“文化”的要素,其它要素就失去了意义。因此,居住区环境景观的综合营造是一个满足人的各种需求,以人为本,尊重自然,因地制宜的综合营造。
二、结语
设计的首要任务是解读场地,景观环境设计中了解阅读当地文化,深层内涵把设计融入到具体的环境,传达设计精神是最重要的。抛除之前简单机械的空间功能划分,而是更多的考虑到人们对景观环境的情感精神,因此我们必须将现代景观设计与当地文化和传统园林造景手法及审美情趣相结合,到达我们景观环境设计的最终目的,使大家接近自然,乐在其中,享受诗意的生活。
在建筑和景观环境构成居民区的过程中,景观环境如何更好的不仅仅可以延伸住宅内部的空间,而且可以让景观和建筑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你中有他,他中有我”。同时,不是单单为了强调功能性,机械地对居民区空间进行规划、划分,而是在功能的基础上,附加上设计师传达给居民的情感,赋予人文精神内涵。在城市居民区中,可以找到属于自己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空间环境,对环境空间的精神寄托。
参考文献:
[1]俞孔坚.寻常景观的诗意[J].中国园林,2004(12).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居住区园林景观的重点在于公共绿地的环境设计。公共绿地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整个居住区绿化的成功与否,如唐山新建小区的绿地率按规定要求最少要达到30%,随着现代人们对环境要求的日益提高,环境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房产的销售量,房地产开发商对绿化也投入了不少的精力和财力,一般小区的绿化率都超过30%,甚至达到50%,而这个绿地率中公共绿地所占的比例一般都较高。公共绿地的位置都位于小区的中心部分,所以其环境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个小区的形象。
1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
1.1符合居民身心要求的设计
怎样才能让人们从几十平方米的斗室中走出来,而使居住者的身心受到洁静,力求达到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这是每个设计者应该认真考虑的问题。社会的进步从而导致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人们渴望有优美安静和舒适的居住环境。要创造一个这样的居住小区,作为园林景观的设计者必须考虑居民的需求和心理。居住环境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居住行而建造起来的一种客观的外界环境,它改变和影响着居民的生活和心理。不良的居住环境,会导致居民不良的居住行为:而良好的居住环境则使人们心理处于平衡状态,精神积极向上。
我国古代建造出了很多闻名于世的园林,如苏州的诸园林等,这些庭园,原为私人游憩,怡情休养之所,常连于宅旁屋后,故当时设计,不崇庄严伟大,但求精巧,计划不重对称,免呆滞之 ,而须曲折,有引人人胜之概,常以建筑为主体,以花木为培衬,给人感情之舒适,陶醉之感觉。虽然那时建造的园林是为少数人服务的,但不论立于任何观点之上来看,其心理手法之宗旨是以人的生活需要而出发,符合人的审美情感。在当今还受现代人的取悦观赏而久居不衰,其巧妙之处就在于以自然为背景,取之自然,还之自然,形成一幅整体美的画卷而意味无究,古代园林的造园技巧对我们今天的居住区的景观设计是很好的启迪。
1.2遵循人与自然和谐构建的生态设计
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正确导向,最大限度地考虑居民的生活与休闲的要求,结合小品、园路、小型绿地广场、健身场地等各种方式来促进居民和自然的亲和性,而不单单为绿化而绿化,要为居民创造一个自然的空间接纳他们的生活和情趣。比如,园路的设计走向要充分考虑到居民的出入方便,大乔木的位置要考虑到是否影响居民日常生活的采光、通风及安全问题。绿地广场的规模大小和形式要符合该小区居民休闲的要求,休闲场合的形式要考虑全面,既要满足大部分人又要考虑老年人及儿童的需求。
2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要素
2.1地形要素
2.1.1原地形的重要性
原有的地球生态系统是亿万年演化而成的,在自身系统内可以完成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转换,所以住宅区原生态表土的保持相当重要,而以往在对居住小区的开发和建设中常常忽视这一点,随意弃土、回填土、整土。这样会无意中破坏大地的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的原生态环境。因此尽可能保留居住小区本土是生态复原的基础。在规划时既要注意借景(山、水、树),同时也要保护土壤、防止原生态水土流失;做好地形地貌。
形成多样性的地形地貌小环境。起伏的地形是自然界的表象,形成起伏的地形,有一种亲近自然的感觉,有了地形环境的多样性才可能有植物的多样性,生物的多样性,因为人类向往的聚居环境包含了海滨、河流谷地、森林、岛屿,而森林大部分生长于地形起伏的山岭中,对于绿地面积有限的居住小区来说模拟自然的地形是至关重要的,这不仅可以增加绿地面积,形成区域小环境、小气候,有利于地表径流,有利于排水,而且因地下水位过高引起的植物种植难度系数可相对降低,有利于栽植高大怕湿性景观植物,如雪松等各种各样的植物种类,丰富景观层次,使各类植物在层次上有变化、有景深,有阴面和阳面,有抑扬顿挫之感,进而有利于提高住宅景观品位,可做到生态、视觉景观和大众行为的三位一体。
2.2水体要素
建设居住小区的水景有助于改善住宅的生态环境质量和可持续发展。可以说居民的生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从几个方面来说明:①水系利用原则,住宅区收集和排水系统基于生态观点的设计模式是:阻止和收集减缓地表径流蓄水缓释和灌溉利用;从生态的角度:水有较大的热容量,不仅增加空气湿度,而且可起到调节气温的功效;人的亲水性:水是生命的象征,人类聚居最向往的地方往往是海滨、河谷,用模拟自然结合现代园林的包装手法,可使水产生流动跌落;模拟自然的溪流,从跌落、流动、水位变化,完全是大自然的缩影。通过水位变化的水流是人工再现的自然水流,形式上是一种人造湿地,从人类原本行为心理上得到了回归自然的满足和欢愉;②视觉上美感原则,创造水、绿景观交响曲,例如水池、喷泉、溪流及可接近的水域边界可组成参与性的动态景观,成为居民流连的场所;③环境指示原则,在一些大型的居住小区可应用水体,如溪流或小河,并种植水生植物或养些观赏鱼类等,不仅可以满足人的亲水本能,更重要是环境污染的指示植物。因为水是生命之源,有水的地方就有灵气。水可以调节气温,可以使周围空气新鲜、清新,有助于人们的健康;有了水就可以造就出更多供人们观赏的景观,有了水的景观能给人以空灵开阔、神态清爽、心旷神怡的感觉。21世纪生态居住小区应通过建设喷泉、瀑布、艺术水帘、溪流、垂钓池、戏水池及生态人工湖居住小区公园,以美丽的湖光水色,实现都市人回归大自然的梦想。
2.3植物要素
植物配置应向生态化、乡土化、景观化、功能化方向发展。所以应正确选择树种特别是多用乡土树种,因为乡土树种是自然生态历史演变的结果。科学地配植各种植物有利于发挥植物的特性,构成生态美景。
2.3.1乔灌花草合理结合
将植物配置成高、中、低各层次,既丰富植物品种,又能使三维绿量达到最大化,使放出的氧气和制造的有机物更多,有益于人类的健康;总体上体现植物配置的层次性、多样性、小区植物配植功能性。
2.3.2配植大乔木时,选择树种要有乡土性、针对性
种植树种应考虑植物生态群落景观的稳定性、长远性、美观性。树种选择在生态原则的基础上,力求变化,创造优美的林冠线和林缘线;配植大乔木时,要有足够的株行距,为求得相对稳定的植物生态群落结构打下基础,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3.3植物配植应体现四季有景三季有花
观花树种:合欢、樱花、海棠、桂花、紫薇等;季相色叶植物:银杏、红叶李、五角枫、紫叶小檗等;管理粗放、观赏期长的宿根地被花卉:大花马齿苋、美人蕉、醉鱼草、鸢尾、萱草等;招蜂引蝶的芳香植物:例如蜡梅、桂花、丁香等;观果植物例如火棘、枸杞、桑树等鸟嗜植物,吸引鸟类和小动物,从而形成植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
其次要选择居民喜闻乐见的树种,这是一个传统的认识问题。比如居民比较喜欢桂花树,因为桂花之香有中秋之夜合家团圆的良好祝愿,符合大多数居民的愿望。而在小区中一般居民比较反对列植常绿的松柏类树种,也是出于潜意识,怕有类似墓地的感觉,所以在用松柏类树种进行小区绿化时,尽量不要采用列植,但可以采用孤植、丛植,或在地势较高处采用片植,因为松柏类的锥形树冠,对美化天际线并引导视线焦点所起的重要作用是其他阔叶树种难以企及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正确应用。
在小区绿化的树种中,可以尽量多地选用花期较长的无毒的灌木,如春天开红花的垂丝海棠、西府海棠、紫荆、榆叶梅、樱花,开白花的溲疏,开黄花的迎春、棣棠等;夏天开花的紫薇;秋天的五角枫;冬天的红瑞木等都是居民喜闻乐见的树种。而同样花期较长的常绿树种夹竹桃,就由于居民怕它的花叶有毒,嫌它长势过快、树形散乱、不美观,所以在居住区绿化中不太受人欢迎,而在公路两边则因其管理粗放、长势迅速无病虫害而大受欢迎,所以树种的受欢迎程度是因地而异,并不是绝对的。
3.色块在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中的重要性
植物配置要层次分明、注重色块,在设计乔灌木混交群落时,配置高、中、低、地被层,各个层次要分明,并注重色块的应用。近几年来由于色叶树种的开发应用,可以用矮小的灌木来组成各色的色块,常见的有组成红色块的红叶小檗,绿色块的瓜子黄杨、雀舌黄杨、杜鹃等,黄色块经常采用金叶女贞等进行色块布置,采用色块布置的好处大致有几点:
3.1色彩简洁、明快,又可按设计者要求任意做出各种图形图案,可以是抽象的如意纹,也可以是仿真的小动物或是其他的标志,等于把植物当作画笔可以直接描绘设计者的意图。
3.2绿化采用色块的模纹形状可以达到最快的成形效果,满足快速绿化美化的需求。
3.3色块绿化的养护相对比较简单,只需一次成形后经常间断性地进行修剪,就可以达到较好的绿化效果,而且可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不变,只要合理选择色叶树种就可以让色块一年四季基本不变,不至于一到秋、冬季就有萧条的感觉。
3.4色块的设计比较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特别在欧式建筑的小区中,和环境比较和谐,也容易使人感觉环境整洁有序,现代气息较浓郁。
色块设计的手法是通过利用大量的植物种植在一起,体现出一种群体的美,使之成为视线的焦点。合理地运用色块,可以最大程度地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也是现代人们比较容易接受的一种表现形式。
4.景观道路、雕塑、健身设施等户外空间在居住区中的设计
适度的户外空间对每个人来说是必需的,人与自然对话、与人对话交流中需要户外空间,如果说居具有私密性,那聚就有公众性、开放性、参与性,没有人参与、感知的绿地是苍白的 、缺少品位的,所以说景观道路、健身设施等户外空间合理分布于绿地中是聚集活动的需要,由自然园路相连的“植物园天地”、“亲子乐园”、“探险者之路”、“鸟类乐园”、戏水池、茶室平台等,在居住小区中是相当重要的,人们生活、聚居方式的形成是人类的向往:8小时室内、8小时工作、8小时户外娱乐活动,是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小区的户外活动空间的容量是在住宅规划中确立的。
根据该居住小区的居民容量,居民知识文化层次,合理区分聚集需要的硬质景观、生态需要的软质景观,以及生理需要的视觉景观,以人为本,以生态为本,坚持居住空间形态规划格局、建筑风格、环境品质、文化特色和立地环境、植物配置多样性、色块在绿化中的应用、水体(水生植物)合理应用等方面综合考虑,做到住宅和环境的和谐、功能的完善,使住宅建筑、人文景观、户外空间、绿化系统等交融在一起,即赋予绿地空间多样性与功能的兼容性,形成良性住宅区绿色景观生态系统,并进而和大地自然景观生态系统相连。让住宅区存在于可持续发展的绿地景观生态系统中,让人们生活于近自然的环境中。
1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的影响因素
1.1人的需求因素
人是居住区的主体,人对居住区空间环境的需求直接影响到环境的规划设计。为此,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需按照居住者的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进行设计,满足居住者的不同需求,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同时,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还要强调人文关怀,不仅要方便居民出行、户外活动、邻里交往,而且还要照顾老弱病残,提供安全保障措施。
1.2环境可持续发展因素
可持续发展是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的基本要求,也是确保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相协调的重要原则。在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中要保护建设地段原有的自然人文环境,有效控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确保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还要在环境设计中减少能耗、节约能源,使用环保型材料,提高居住环境质量,从而促进居住区空间环境更加舒适、环保、生态。
1.3精神文化因素
居住文化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遵循地方传统特征和区域文化内涵,理解当地民众的心态特征,用环境设计手法表现地方文化内涵,满足居民精神文化需求。此外,在环境设计中还可以通过融入地方人文、历史、文化特色来突出居住区的风格特点,提升居住区空间环境的文化品味,从而确保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与城市文化系统相契合。
1.4老龄化社会因素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对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在环境设计时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的需求,完善社区老年文化教育、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等设施,使环境设计能够符合老年人的心理、生理特点。如,户外休闲活动空间的设计要有利于避开强风、日晒,尽量减少陡斜的坡道、步道设计,在地面上做好相应的防滑处理;由于老年人的体质较差,在室外活动时不能久站,所以要合理设计庭院中的座椅等等。
1.5物业管理因素
在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中要处理好与物业管理之间的关系,结合物流管理公司的规模确定居住管理片区的划分,便于物流管理公司开展分区管理。道路交通是物业管理的重点,所以在居住区环境设计时要体现道路的交通特性和辅助功能,组织好垃圾运送路线、消防安全疏散通道等,为规范开展物流管理提供便利条件。此外,居住区环境设计还要根据物业管理公司提出的设施配备要求确定公共设施布局设计,根据居住空间领域的层次性进行居住区绿化布置设计,以便于日后物业管理活动有序开展。为此,在居住区规划设计阶段,设计人员要与物流管理人员进行交流协商,结合物业管理需求进行设计。
2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创新
居住区的空间环境设计包含的内容较多,是一项复杂且系统的工作,除了需要考虑相关的影响因素之外,还必须体现出设计的创新之处,鉴于此,下面本文从空间结构布局、建筑结构、交通绿地、公共设施、景观小品等几个方面对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进行论述。
2.1居住区空间结构布局的创新设计空间群是由多个空间组合而成的完整空间序列,在对居住区进行空间结构布局时,可将其视作为一个空间群,利用其中各个空间的内在联系,既能使空间在对比中产生一定程度的变化,又能借助空间彼此的相互渗透,来增强空间本身的层次感,这是空间布局的一大创新之处。
2.1.1前导空间。对于居住区而言,其室外的空间层次划分较为明确,这为空间序列的完整性设计提供了条件,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可将居住区的入口作为前导空间,并在各个主要入口处设置小区标志,同时将地面空间布置成为停车场或是小型广场,由此可以引导居民进入到小区当中。在前导空间结构布局中,应对入口对景的设置加以注意,既可将中心绿地作为对象,也可将公共建筑作为对景,借助周围绿化,并采用虚拟现实对比的手法,使居住区入口这一前导空间的构图更加完整、景观更加丰富。由此能够让从入口进入小区的居民感觉到亲切。
2.1.2公共空间。由居住区入口的前导空间进入后,便到了空间序列的中心,即居住区公共空间,它是整个居住区空间环境的精华之所在,空间结构布局时,可在该位置处设置一些公共建筑,如托儿所、中老年活动站、健身中心等等。在建筑造型的设计上,应当以色彩明快为主,注重室内外环境的结合与过渡,使这个公共空间成为居住区居民交往、休闲、观赏、活动的中心地带。
2.2建筑结构的创新设计
在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中,建筑结构设计是重中之重,也是整个设计的关键环节。常用的住宅群空间组合形式如表1所示。表1中给出的这几种空间组合形式各具优缺点,在具体设计中,应对每种形式的优点加以合理利用,对其不足之处进行妥善处理,以多样化的住宅群体组合形式为主,通过空间形状、布置形式、平面外形等方面的变化,体现建筑结构形式设计的创新。住宅建筑空间环境设计的创新之处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上:
2.2.1协调性。想要打造出一个完美的居住区空间环境,就必须着眼于整体性设计,从单体设计到群体规划要尽可能做到连贯一致,同时,居住区内的建筑风格应当与城市总体格调相协调。因此建筑设计除了要充分考虑功能和卫生要求之外,还要体现出建筑本身的个性特点,努力创造良好的环境气氛,使建筑结构有周围大环境相协调。
2.2.2组合变化。在对居住区内的建筑群体进行设计时,应当本着造型新颖、风格协调、布局合理且富有变化的原则,同时在建筑平面和空间组合设计上,可以按照建筑的使用功能、环境特点以及结构布设的可能性,对建筑空间进行适当处理,使整个空间组合体现出主次分明、布局均衡的特点。具体设计中,可以采用长-短、点-条、拼接等手法,并在低层建筑群中适当设置一、两栋高层建筑,由此不但能够使建筑群体更加富有变化,而且还能形成不同的院落空间格局。在建筑结构外部型体的处理上,应对装修、色彩、阳台等形式的选择予以重视,尽可能使住宅的入口富有一定的变化,从而形成错落有致的居住空间,这有助于增强居民之间的安全感和亲切感。
2.2.3景观渗透。可在住宅建筑的不同方位上设计入口,借助建筑上的特殊部位,如底层、转角等,创造室内外空间环境。同时,可适当增加一些辅助功能,如利用建筑底层架空层作绿化或是停车场等;屋顶可以采用坡屋面设计,由此不但能够起到美化建筑的作用,而且还能防止屋面积水渗漏等问题的发生。
2.3交通绿地的创新设计
2.3.1街路的空间比例。在居住区中,街路属于线形空间,设计时,可以按照街路所处的不同空间位置,将之归入到相应的空间层次当中,同时,要对街路空间的比例予以重视,设计要点如下:顺而不穿、通而不畅;要有利于居住区的空间环境布局;不得影响到居住区外的城市交通;要明确分级;做到多功能协调统一。
2.3.2公共绿地。在对居住区公共绿地进行设计时,可以选用规则式、自然式或是混合式。规则式具有庄严、雄伟的特点,但从其整体形式上看,缺少活泼和自然的因素;自然式是以模仿自然生态环境为主,不刻意追求庄严和对称,国内绝大部分居住区采用的都是这种布设形式,它可以结合地形条件,并采用相应的园艺手法,在有限的地面空间中,创造出理想的绿色效果;混合式是上述两种形式的结合,兼具它们的优点。
2.4公共设施的创新设计
公共服务设施是居住区内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体包括教育、医疗、文体、商业服务、金融、市政公用以及行政管理等等。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局应当以居住区内的人口数量作为主要依据,同时,还应与居住区的功能特点和空间结构布局紧密联系到一起,与住宅和街路绿化同步建设,借此来满足居民多层次的物质生活需要。公共服务设施的设置应当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针对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增设一些新的内容,使其能够满足老年人对公共服务设施的使用需要。
2.5景观小品的创新设计
以使用性质为分类依据,将居住区环境小品分为以下几类,如表2所示。
2.5.1围墙
围墙的设计要保证围墙具备防止外人闯入和屏障视线、风沙和噪声的功能,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美观性。在围墙设计中要充分考虑视觉效果,使材料与细部构造产生的线条、图案能够给人以美的视觉享受。
2.5.2雕塑
雕塑应设计在居住区空间内的花坛、入口、草地等处,根据周边的环境确定雕塑的形式、体量、造型、色彩,确保雕塑与环境相协调。在雕塑类型的选择上,可选择介于抽象与具象之间的雕塑,彰显居住区的现代感,并且还能够引起人们的遐想,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
2.5.3水体景观
在居住区环境中,可灵活设计喷泉、泳池、人工湖等水体景观,利用水体的流动性营造安静宜人、回归自然的氛围。在庭院环境设计中,可围绕建筑物设计成一线弯弯的水面,通过水体的流动起到导向作用,构建多层次的庭院景色。在居住区环境小品设计时,要突出小品的使用功能,以及与环境的协调性,紧密结合绿化系统、建筑群体和道路交通,对小品进行合理布局,使环境小品具备实用性、艺术性和时代感。
3结语
综上所述,居住区作为人们生活和居住的场所,其空间环境设计尤为重要,在具体设计中,除了要充分考虑各种影响因素之外,还应当满足不同人群的使用需要,从而使居住区空间环境的功能性、观赏性、生态性达到协调统一,为居民构建起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曹晓明.居住区景观空间环境设计探讨[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8):59-61.
[2]林耕,张天宇.老龄化社会中的居住区步行空间环境设计[J].工业建筑,2013(6):85-87.
[3]李伟星,冯柯.以人为本的居住区公共空间环境设计[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1):93-94.
[4]张灿.城镇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分析[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5(5):49-50.
[5]朱新捷.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中引入建筑物理环境评价的尝试[J].上海城市规划,2013(6):89-91.
1 居住区景观空间类型
居住区的景观空间类型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公共空间即居住小区的公共干道和集中的绿地或游园,供居民共同使用;半公共空间,是指其公共性具有一定的限度的空间,作为居住组团内的半公共空间是供居民共同使用的,它是居民增加相互接触、熟悉、交流的地方,是邻里交往、游乐、休息的主要场所,也是防灾避难的疏散的有效空间,以及通过较完整的绿地和开阔的视野作为居民接近自然的场所;私密空间是住宅楼幢之间的院落空间,是居民就近休息、活动和健身的场地。
对于房地产行业来说,景观设计是项目开发的统帅,是房地产营销的筹码,成为房地产营销的主题。当下许多地产商在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时候,过于注重设计手法与风格,注重景观的宣传效果,而忽视了各类空间的景观安全性和功能全面性,殊不知,它们才是居住区建设得以一劳永逸、长远发展的保障。
1.1 公共空间
居住区道路为居住区景观提供了观赏的路线,合理的设计能创造居住区丰富、生动的空间环境和多变的空间序列,为渲染住区内自然的居住氛围提供良好的条件。公共空间的道路具有多维性,除了满通功能,还应提供居民休息、游赏、散步、交往等多种户外活动的可能。居民的交往行为与人们在户外的停留时间成正比。此类道路在设计时,应改善单调乏味、易产生疲劳和安全隐患的道路,提高道路功能的多维性。具体的方法应从两方面来考虑:
(1)增强行走的乐趣,避免笔直的道路设计。尽量采用曲线变化的道路路线,曲线型的道路给人悠闲之感,减轻乏味和疲劳意识,享受丰富的视觉体验;采用不同材质、色彩的拼花铺设道路,提高道路的观赏性和趣味性,同时对不同的场地类型加以区分;道路两旁应该有变化的景致,通过不同的植物种植、建筑单体的变化,不同的艺术造景等手段来达到,刺激行走的乐趣。
(2)道路能为下一步的活动提供条件。道路设计不应该是单纯的线形,而应该是在线形上串起适当的点空间,甚至连接一定面空间,形成“道路-节点-小广场”相结合的丰富形态。在道路边缘设计适当的凹形缓冲区域、放置休息的座椅或能坐的花台;将道路与活动广场有机连接,方便道路中人流的分散和各类逗留行为的安全展开。
在进行居住小区室外交往空间设计时,室外活动场地的形状、位置、尺度等的设计与布置,需要充分考虑居民的交往场所心理,利用建筑物、矮墙、树木、坐凳、小品等物质元素,围构出符合居民心理的,前面开阔,后背安全,中心坦然的交往空间环境,使居民愿意光临并停得住,从而在轻松、自然、愉快的环境中,相互交谈、实现交往,增进邻里关系。同时,利用良好的绿化布置限定空间、柔化建筑边界、减少污染和噪声、改善居住小气候、优化景观、创造居住区景观特色。
1.2 半公共空间
半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应根据各居住组团的不同组合方式来考虑,保证空间交通畅通、功能齐全。
半公共空间的空间营造有两个手法:①有形物体的营造,如景观墙、植物群落、绿篱等对空间的部分围合;②园林小品的“心理提示”,如用景观标识、亭、廊、花架、水景等,将空间塑造成为一定范围内的私有物。这样的营造手法,可以丰富居住区的空间类型多样性,通过丰富的空间给人们以不同的使用体验,也可以根据空间开放度的不同,进行不同程度的刻画,如地面铺装的变化、植物种类的变化、乔灌木的变化、植物高度的变化等,通过细节的设计和工程建设,保证景观空间的安全性。并综合通过运用对景、轴线、节点、路径、视觉走廊、空间的开合等设计手法,把硬质景观与软质景观相协调,营造半公共空间环境。
1.3 私密空间
国外有研究表明,道路系统越复杂,犯罪率越低;道路系统越简单,则犯罪率越高。私密空间的道路属于居住区中最简单的道路系统,犯罪率也相应比较高,故此,空间道路应有一定程度的多样性设计。在材料的选择上,私密空间的道路设计经常选择汀步或石子路,这种道路的铺设没有路基,直接铺设在土层上,下面仅盖干沙,周围再用原土填回,遭遇雨天或者使用量大走易变形,在实际设计中不宜使用。
私密空间的营造形式单纯,即使用一定材料将规划范围内的场地进行较私密的围合,最常见的是植物材料,高大的乔木或植物墙均可。且由于私密空间面积有限,除基础的休息设施外,不足以安排过多的园林小品,植物在空间中占据主导地位。那么,私密空间中道路的布置、路面的铺砌、水景的组织、照明的设计、小品的设计、公共设施的处理等,应注意实用性、艺术性、趣味性和整体性的结合,使空间相互渗透与延伸,创造更加亲切宜人的整体环境。
2 居住区景观植物设计要点――以苏州地区为例
苏州市位于江苏省东南部,属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处常绿阔叶树种占优势、落叶阔叶树种占一定比例的阔叶混交林地带。苏州是中国著名的园林城市,自然对绿地建设有较高的要求,2005年《苏州市城市绿化条例》明确规定居住区绿化用地面积不低于总用地面积的37%。
居住区景观植物的设计,一方面要通过对绿地的统一规划和空间的合理组织,采用点、线、面结合的设计原则,形成功能分布合理的居住区绿地组团系统,改善居住区的生态效益;另一方面,居住区的植物景观营造要有一定的特色,充分考虑季相变化和植物搭配,注意常绿与落叶结合,乔木与灌木结合,木本与草本结合,观花与观叶结合,实现居住区植物景观设计的生态性、科学性、艺术性、文化性和经济性。在植物群落层次方面,乔灌草的层次应保证清晰,如上层植物使用合欢、银杏、广玉兰、香樟、龙爪槐、枇杷、红枫、五角枫等,中层为海桐、红花木、金叶女贞、红叶石楠、毛鹃、桂花和栀子等,下层是地被花卉和草坪;色彩和形态方面,应富有变化又通过比例保证一定的统一;造景效果方面,应通过提高种植密度保证居住区植物群落的突出和联系,乔木、灌木密集式种植,使多种植物构成明显的整体,乔木和灌木形成的群落和附近疏林草地、草坪以及单纯的密林明显地区别,丰富植物空间类型。注意避免选择有毒、带刺、落果和易引起过敏的植物。
3 结 语
居住区景观环境的成功营造,需要设计师能够提出以人为本、安全健康、景观优良的设计方案,以此和开发商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房地产开发商也需要对人们的居住需求和心理有前瞻性的预测,通过景观的设计表达建设楼盘的最大附加值,提供最好的人居环境。实现这个目标,需要设计师、开发商、政府部门和居住者共同合作,为未来的居住区景观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居住区;空间感;外环境;设计原则;植物景观;以人为本;方案探析
1项目总体概况
1.1居住区外环境定义
居住区建筑外环境是指居住社区中的室外空间环境,包括空间系统及其中的人造物与自然物。居住区外部空间环境对应人们的居住环境中的“社区”概念,是指在一定的范围内以一定数量的人口为主体的社会实体。
1.2项目现状
本小区位于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佳木斯是黑龙江省第三大城市,是黑龙江省省域副中心城市;是原合江省省会、原黑龙江省生产建设兵团司令部所在地。本小区从使用功能上分为居住部分和商用部分,小区的西侧主要为居住区域,东侧主要为商业区域,设计为风格独特的商业步行街。
2项目设计原则
本次设计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居住区外部环境设计中打造一处绿色的现代生态景观,布置人性化、趣味化的休闲活动设施,着重强调外环境与建筑主体的有机融合,营造一处安逸、舒适、环境宜人的现代化绿色社区。
2.1道路设计原则
居住区的道路一方面要保证交通功能的流畅性,保证居民的正常出行,为老人、儿童及残障人士的出行设计特殊道路;另一方面,道路也可以融为居民区景观的一部分。
2.2合理规划设计空间的景观
大尺度的空间适合于居住区的中心景观庭院,而小尺度的空间适合于居住区集中的户外庭院。本案景观设计中结合人居需求、小区功能设施及佳木斯市自然环境条件进行功能区划分的。中心生活广场设计为通过植物品种配置设计、铺装设计、小品设计及小区导示系统设计等方式,提高空间标示性及趣味性,提升小区档次。综上,本案在总体设计上将小区分为商业空间外环境和居住空间外环境两大部分,居住空间平面外环境又分为中心生活广场区、儿童游乐区、休闲健身区三个景观分区,竖琴广场、儿童游乐场、休息空间、健身广场等景观,构成丰富的景观,同时各区之间相互衔接、渗透、处处体现现代、艺术这两大主题。
2.2.1中心生活广场
景观区入口采用植物进行空间围合,铺装中央花池。景观区中部采用现代风格雕塑,色彩样式与小区整体风格一致,整体高约3~4m,达到地标性效果。雕塑基座为混凝土结构,基座高约0.5m,外饰文化石,以艺术手法表现“竖琴”、“演奏艺人”等艺术性内容。广场内树池采取规则式放置,材质选用混凝土仿木结构,树池尺寸为2×2m,供小区居民休憩纳凉之用。
2.2.2儿童游乐区
本次设计在东南侧设置为儿童游乐区。在广场 上铺设彩色沥青地面,绘画卡通动物图案,同时设置彩绘墙来呼应地面设计,突出儿童游乐区的娱乐性。在南侧设置一处沙坑广场及儿童滑梯,为小区内的儿童提供一处休闲娱乐的游玩空间。
2.2.3休闲健身区
将坐落在本区域西侧的一处居住区空地,通过设置花架座椅、健身器材及休息座椅等设施来满足区域内居民对休闲健身场地的需求。
2.2.4商业区
商业街两侧建筑首层均为商服,故设计中不考虑使用大面积绿化,而是采取铺装的方式:北侧商业街入口处铺装呈向南聚拢方式,引导人们进入商业街;入口处两侧相对设置花池,中间较高,丰富竖向变化;K#与H#、D#与J#建筑间景观样式延续商业街铺装形式,利用铺装的变化及植物的运用形成一条完整的商业街景观。
3设计布置植物的选定
居住区室外景观与绿化的设计,需从使用者的角度考虑,避免过多的不必要的修饰,应结合自然生态,将建筑主体、外环境设计结合在一起,建立综合立体的体系,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合绿化体系。塑造三季有花、四季有景的有季相变化的延续性景观效果,突出不同区域不同季节花、叶、果、枝的观赏特点,利用植物点、线、面布置及色彩搭配来加强空间的韵律感,丰富景观的层次。此次种植设计采用以黑龙江乡土树种为主,体现乔、灌与草花相搭配特色。乔木主要有黑松、青扦、樟子松、糠椴、糖槭、五角枫、水曲柳、核桃楸、黄檗、拧筋槭、丛生白桦、山桃稠李、榆树、丛生花楸、金丝垂柳、金叶榆、山荆子、山梨、山杏等。灌木主要有暴马丁香、紫丁香、金银忍冬、榆叶梅、东北连翘等。草本花卉有石竹、芍药、荷包牡丹、八宝景天、羽扇豆、玉簪等。
4铺装设计的选择
通过对佳木斯市周边居住小区现状的分析,发现北方小区景观色彩相对单调乏味。为了提高小区品质与景观精细度,需要从规划到后期维护都要重视硬质铺装的选择与施工质量。本次居住区绿化工程铺装设计材质主要以水泥砖、石材为主,其中园路主要采用水泥砖搭配花岗岩边石,人行道宽度分为2.5m。纵坡设计考虑道路排水要求,为保证道路排水,考虑区域地形条件,最小纵坡不小于0.3%。由于所处地区为东北,故铺装色彩要突出暖色调,同时配合小区建筑及植物达到多彩的空间效果。铺装材料表面均做防滑处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路面铺装材料,其品种、色彩、质地、规格符合质量要求,同时,石质材料要求强度均匀、抗压强度大于30MP,水洗石、卵石要求细滑、耐磨、表面清洁。
5无障碍设计考虑要点
居住区中的道路系统在人性化设计方面,需要考虑到所有年龄层次及有特殊需求的人群,为居民提供一个相对便利、安全的道路系统。故在设计中为残障人士在广场入口、人行园路的各种路口设单面长方形缘石坡道,坡面平整,且不光滑,并且在路口有警示设施,保证其出行安全。
6结语
居住区作为居民活动的重要场所,其外环境景观设计直接影响着居民的生活档次,展示着小区居住的品位。只有景观设计与经济和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高度融合时,设计才能为居民创造一个温馨舒适的居住环境。
作者:张欣萌 单位:黑龙江省林业设计研究院
参考文献
[1]毕晓莉,郭兴华.居住区外部空间环境设计浅析.甘肃科技纵横,2007(第36卷)第2期.
[2]刘崎.浅析居住区外环境设计的几个问题与对策.山西建筑,2006年7月(第32卷)第14期.
[3]李文.居住区外环境设计的探讨.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3年3月(第31卷)75-76.
[4]杨波,张韵宁,王德君.关于居住区户外环境功能要求的思考.辽宁林业科技,1998年3月46-48.
中图分类号: S7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69X(2009)07-0034-04
1引言
居住、生存、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三原主题。人类与自然界在生态、社会、文化、经济上都是相互依存的,人们能否在某个地方定居下来,主要取决于这个地方的环境条件是否满足人们的三大需要即生存需要、安全需要和精神需要。当今社会,人口增多、资源缺乏、污染严重、环境恶化等现象的出现,使生态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身心疲惫的现代人以较以往更大的热情渴望自然,希望生活于近自然的环境中。具有景观生态系统的居住区便成为人们择居的首选地。从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上说,优质的居住区环境应该是具有较强稳定性、低维护性和可持续性发展的景观生态环境。
本文结合苏州白塘壹号地块环境设计,对居住区生态化环境设计进行了初步探讨,深刻认识到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日益成熟的今天,居住区生态化环境设计必须合理规划硬质景观,贯彻绿地景观生态网络的思想,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原则;以人为本,以生态为本,从立地环境、地形地貌、植物配置多样性、特色绿化应用、水体(水生植物)合理应用等方面综合考虑,从而形成良性居住区绿色景观生态系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可持续。
2 项目概况
苏州白塘壹号地块位于苏州工业园区内,占地面积约31万m2,毗邻苏州白塘生态植物园。白塘植物园内的植物搭配和植物造景主要突出生态景观,植物设计、地型塑造、水体设计等均以模拟自然界的生态为原则。植物园倡导人与自然的亲密与和谐,共有植物510多种,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绿色空间和生态环境。小区在选址和定位上都依托白塘植物园的有利资源,承载了对生态环境的传承和延续。设计初始,新加坡开发商就考虑规划、建筑、景观设计同步进行,将其打造成园区内第一个生态型居住区。
本小区的环境设计中,植物、地形和水体是最重要的景观元素。其中绿化面积占总用地面积的74%,人工水系面积占总用地面积的7.5%。小区地形丰富,几乎全部在车库顶上造景,为满足规划要求,其中2m以上的覆土面积就达到28000m2,竖向上的高差变化,展现了丰富的立体景观。人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树荫环抱、鸟语花香、临水而居的社区环境中,犹如生活在自然深处的森林中一般。
3 生态设计的含义
虽然生态设计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词语,却没有一个明确的被普遍接受和认可的概念,不同的学者对此有不同的认识。有的学者认为,“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景观设计从本质上说就应该对土地和户外空间的生态设计,生态原理是景观设计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核心[1]”而有的学者认为,“‘生态设计’这一概念,无论从‘生态学’角度,还是从‘人类生态学’、‘环境生态学’的角度,或者从常规设计原则讲,都是不科学,也就是不全面的。正确的称为‘生态补偿设计’”;“减少负干扰的设计就是具有生态学意义的设计,而减少负干扰的过程,就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补偿过程,比之常规设计。能减少负干扰的设计我们称之为‘生态补偿设计’[2]”。
笔者认为,所谓景观生态设计,是以现代景观生态学为理论基础和依据,通过一系列景观生态设计手法营建生态功能、美学功能和游憩功能的良好景观格局,满足人们休闲游憩活动的同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可持续。从而提高人居环境质量的景观设计,景观生态设计强调人与整个自然界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维护人类与地球生态系统的和谐关系,其最直接的目的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最根本目的是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生态设计的理念
4.1贯彻景观生态网络的思想
规划设计景观生态型居住区时,应做到住宅和环境的和谐,功能的完善。如让居住区入口广场绿化、引导绿化、中心生态主题花园、人文景观、水景、宅前屋后绿化、阳台绿化、道路绿化、特色绿化等绿色植物系统交融连接在一起,使居住区内和居住区外的绿地景观系统连成网络即绿脉。居住区外置区域过渡性或广场性绿地成为居住区内绿地的过渡和延续。作为居民放松游憩的场所,同时,形成绿色屏障,美化净化居住区环境。人文景观和户外活动空间掩映其间,使生态环境、视觉景观形象、人文大众行为等诸多方面相得益彰。
4.2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
在规划设计居住区景观生态系统时,首先要以植物学、景观生态学、人居学、规划学、社会学、美学、建筑学等为基础。遵循生态原则,重新认识身边熟悉而又陌生的自然生态造景要素:例如,立地环境、水系、植物、动物、微生物等。要始终以人为本,以生态为本,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居住区绿地景观生态系统与自然界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环境因子组成有机整体,体现环境多样性、景观多样性。其次要从非自然造景要素:如人文环境小品、建筑、灯光、道路等景观以及人类思维行为等诸多方面来规划住宅区绿地生态系统,使居住区绿地空间不仅有绿化数量,更要考虑绿地的质量和功能,即创造回归自然融于自然的诗意景观天地,使居住区景观生态建设不仅仅停留在生存层次,而是迈向心理和精神上的愉悦的高尚层次,是对美和情的追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居住区环境的社会活力,才能与人与自然相协调的规划设计理念相对应。
5 生态环境设计的体现
居住区景观生态系统规划设计是居住区绿地景观生态系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前提条件。其必须与居住区总体规划同时进行,统一规划。景观生态型居住区其主要特征是低容积率,高绿地率(即绿地率高于40%)并使人均绿地率大于4m2;注重绿地布局和设计,努力做到生态化、景观化、实用化的有机结合。
苏州白塘壹号环境设计以现代景观生态学为理论基础和依据,贯彻绿地景观生态网络的思想,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原则;以人为本,从立地环境、地形地貌、植物配置多样性、特色绿化应用、景观小品、水体(水生植物)合理应用等方面综合考虑,充分体现居住区生态化的环境设计理念,向人们尽情展现一个近自然的人居生活环境。
5.1保留原生态土质
自然界是具有生物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的生态系统,是由食物链构成的生态金字塔,塔底是孕育万物的土壤、水分等,其上为微生物、昆虫等分解者,位于分解者之上的是将太阳光、水转化为有机物并产生氧气的植物,塔顶为消费者的动物和人类。原有的地球生态系统是亿万年演化而成的,在自身系统内可以完成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转换,所以住宅区原生态表土的保持相当重要,随意弃土、回填土、整土,会无意中破坏大地的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的原生态环境。因此我们尽可能保留住宅区本土是住宅生态复原的基础。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尽量保留基地原土壤,并通过生物措施进行局部土壤改良,为我们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打下基础。
5.2形成多样性的地形地貌小环境
起伏的地形是自然界的表象,形成起伏的地形,有一种亲近自然的感觉,有了地形环境的多样性才可能有植物的多样性、生物的多样性。对于绿地面积有限的住宅区来说,模拟自然的地形是至关重要的,这不仅可以增加绿地面积,形成区域小环境、小气候,有利于地表径流,有利于排水,而且因地下水位过高引起的植物种植难度系数可相对降低,有利于栽植高大怕湿性景观植物,如雪松等各种各样的植物种类。丰富景观层次,使各类植物在层次上有变化、有景深,有阴面和阳面,有抑扬顿挫之感,进而有利于提高住宅景观品位,可做到生态、视觉景观和大众行为的三位一体。
区别于一般的场地造景,白塘壹号地形地貌基本上都是在地下车库的顶板上形成,车库顶板结构的荷载和场地的渗水、保水和排水成了我们优先要考虑的问题。这一限制条件对我们景观生态系统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设计中我们采用蛭石、泡沫和轻质土减轻车库顶板荷载,同时满足种植大树的覆土要求。对车库顶板的渗水、保水和排水问题,我们首先考虑的是保证其不渗水,于是我们在选择防水材料上严格把关。本小区绿地率高、绿化集中而且层次丰富,成为土壤保水的有利条件。车库顶板的排水,我们考虑结合地形设计,将多余的雨水就近排向道路和自然水系,道路上的雨水通过雨水井收集统一排向市政的雨水管网。
5.3 营造生态水系
水是生命的象征,从生态的角度,用模拟自然结合现代园林的包装手法,可使水产生流动跌落,不仅增加空气湿度,增加负离子浓度,调节气温;而且从视觉上给人以美感,例如水池、喷泉、溪流、及可接近的水域边界将组成参与性的动态景观,成为居民留恋的场所。21世纪生态住宅区应通过建设喷泉、瀑布、艺术水帘、溪流、垂钓池、戏水池及生态人工湖住宅区公园,以美丽的湖光水色,实现都市人回归大自然的梦想。
本小区在车库顶板上设计了大量的水体景观,小区水体与白塘植物园水系融汇贯通,形成内外相通的活水源,水景的表现形式多样,有瀑布、涌泉、溪流、旱溪等。水池岸边植物种类丰富,种植了从水生过渡到陆生的植物群落景观。水景驳岸也充分考虑了其生态性,我们通过自然岸线的处理、天然湖石驳岸结合自然草坡驳岸,努力营造一个稳定的、多样性的生境。为保证小区水体的洁净,在水循环系统生态处理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点:A、在水景源头采用水净化处理措施,保证流入小区水的洁净。B、水景中设置喷泉,兼具观赏和水净化的双重功能。C、水池岸边种植水生植物,形成自然、生态的水岸景观。D、小区水景设置有一定的高差,形成动态水景观。
5.4景观植物配置的多样性
植物配置应向生态化、乡土化、景观化、功能化方向发展。植物材料既是生态造景的素材,也是观赏的要素;植物能将太阳光、水转化为有机物并产生氧气,所以应正确选择树种,物别是多用乡土树种,因为乡土树种是自然生态历史演变的结果。科学地配置各种植物有利于发挥植物的特性,构成生态美景。在白塘小区的景观植物配置上,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5.4.1乔、灌、花、草合理结合
将植物配置成高、中、低各层次,既丰富植物品种,又能使三维绿化量达到最大化,使放出的氧气和制造的有机物更多,有益于人类的健康。总体上体现植物配置层次性多样性,小区植物配置功能性。
5.4.2选择具有乡土性、针对性的大乔树种
种植树种应考虑植物生态群落景观的稳定性、长远性、美观性。树种选择在生态原则的基础上,力求变化,创造优美的林冠线和林缘线,配置大乔木时,要有足够的株行距,为求得相对稳定的植物生态结构打下基础,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5.4.3植物配置应四季有景三季有花
充分运用树木形态特征种植观花树、观景树、观叶树及鸟嗜性植物,吸引鸟类和小动物,从而形成植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表现出该地区一年之中季相变化。
5.4.4自然活泼的表现形式
居住区绿化配置应该以人为本,利用自然活泼的手法,追求温馨、轻柔、优美的浪漫情调。景观要求在一年四季保持绿色基调前提下,产生有季节性的色彩以及空间上层次变化,植物群落应追求自然形态,不能用过多的人工剪造型,一些开花植物,如果经常修剪,往往会把花芽剪掉,既费工又减少了绿色枝叶量,对生态不利。自然生长的各种花灌木,三五成群地布置在宅前屋后,随季节花开花落,给人们带来好的心情。
5.5把地上车库占地还给绿地
现代社会是人口密集的时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将成为人们的代步工具,但将有限的不可再生的土地用于建设地面车库是不明智和不可取的,将车库转入地下,或者转向立体停车库,将有限的不可再生的土地用于绿化和户外活动场所是现代生态住宅区发展的方向。
白塘壹号在地下车库的出入口全部设在小区的车行道路上,在功能上实现了人车分流。从而杜绝了小区内部汽车的尾气和喇叭声,更重要的是将车库转入地下,把几万m2土地还于绿化。通过生态景观营造,在在车库顶上的绿仍可实现山地起伏,林木茂盛,绿草如茵的景观生态家园。
5.6屋顶绿化、墙面绿化、室内绿化
在居住区建筑规划设计之初,就要考虑绿化对屋顶产生的承重、防漏等问题,诸如会所的屋顶,大楼的顶层,可根据实际情况,使绿化得到延伸,使绿地长厚、长宽、长高,河滨豪园绿化就是一例。其屋顶绿化加上垂直绿化及地面的高大乔木形成用宿根花卉,例如紫露草、醉鱼草、鸢尾等招蜂引蝶;充分利用芳香植物,例如腊梅、桂花、薄荷等;充分利用观果植物,例如火棘、构树、桑树等鸟嗜植物,吸引鸟类和小动物,从而形成生物多样性,丰富的植物层次、明显的季相变化,从视觉上是美丽的,从植物生态学方面考虑也是合理的,但有时南窗前的高大常绿植物往往阻挡了室内的光线,使居者有压抑感,而充足的采光对于居民来讲是很重要的,所以植和物配置时也要兼顾视觉、生态、大众行为,适当移动植物种植位置,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白塘壹号充分利用建筑前面绿化、阳台绿化和室内架空层绿化,将其作为室外绿地景观的拓展和延续,充分体现了多层次、全方位的生态绿地景观。
5.7景观道路、雕塑、健身设施等设计
我们将住宅区的资源环境生态诸要素结合起来,把建筑的尺度、景观小品尺度、和树木的尺度合理地量化,从空间、时间、自然、人文诸要素来规划住宅区的绿色生态系统。适度的户外空间对每个人来说是必需的,人与自然对话、与人对话交流中需要户外空间,如果说居具有私密性,那聚就有公众性、开放性、参与性,没有人参与、感知的绿地是苍白的 、缺少品位的,所以说景观道路、健身设施等户外空间合理分布于绿地中是聚集活动的需要。
在本小区的景观道路的设计中,我们在保证消防通道畅通的前提下把道路的硬地铺装缩减为2.5m,其余的路宽用植草格来处理,形成隐形消防通道。消防车可压植草格直接通行,这样做既满足了消防的要求,又增加了绿地面积。在游园路铺装材料的选择上,我们尽量采用生态透水砖,既满足功能要求,又起到生态、环保的作用。
6 生态设计的意义和启示
生态设计不仅仅是保护场地、利用可再生资源、种植绿色植物等手法的简单叠加,而且是通过这些手法为日益枯竭的资源和衰败的环境寻找新的发展平台,景观设计师在生态设计中将自己要做的作品放在整个地球生态系统中来考虑,以能促进地球生态系统的进一步完善为使命,即使是很微小的促进,也同样是生态的,都可以叫做生态设计。生态的景观设计以人类的长远利益为着眼点,通过景观设计师对生态理念的理解和生态原则的遵循不断使人类社会朝着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迈进,因此,生态的景观设计才是真正的人性化设计!
7 结语
在苏州白塘壹号地块环境设计中,我们结合现有地理环境条件,运用现代景观生态学为理论基础和依据,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原则,从立地环境、地形地貌、植物配置多样性、特色绿化应用、景观小品、水体(水生植物)合理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通过这一案例的实践,我们认识到生态化设计已成为当今居住区环境设计发展的趋势,同时也为今后继续探讨居住区生态化环境设计积累了宝贵经验。
一、外部环境的空间组织
住区的建筑空间有其空间序列,而居住区的外部环境空间也有其秩序性,并与建筑空间序列相互制约,相互融合。
根据平面构成原理,平面构成中的要素是——点、线、面。点是环境设计中的基本构成要素。点与空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区分。通常由视觉决定点的视觉效果可以适用空间,同样空间的视觉效果也可适用于点。在实际规划设计中,通过对居住区的绿化特殊性、用地环境秩序、平面构成等诸多方面综合分析,从而确定绿化空间的关键点、中心空间、过渡空间。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景观视觉焦点。视觉焦点的选择应注意其在居住区外部空间环境中的地位以及所起的作用,运用对景作用、引导作用、吸引作用、影壁作用以及框景作用。
2.主体景观空间。应为环境空间的功能中心与审美中心,根据不同的特点和用途特征进行重点设计,因地制宜,形成各自的不同特性,成为小区的主体景观。
3.过渡景观带。过渡景观带在居住区环境空间中同样重要,它既要和视觉焦点相呼应,又要起到与主体景观空间过渡的作用。设计中可充分利用植物因素,注意乔、灌木在树种、颜色、树型、体量上的动感特征,以取得与主体景观空间的呼应。
4.路径。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区域内既要有“节点”,又要有“路径”,才能形成“场所感”。现有的一些住宅小区的绿地系统经常是组团绿地加上中心绿地,这种做法往往过份概念化,结果形成了一块块“邮票”式的方块绿地,景观不成系统,使用效益低。因此我们还应重视步行景观路线的设置。这种设置应着眼于“路径”的设计,它强调了人流路线和景观的结合,使得原有的自我中心式的绿地和人的行为方式联系在一起。空间组织也因此生动起来。
如北京顺义区的东方太阳城设计了一条流畅舒展的滨水步道。在功能上它起到了步行交通的联系作用,大大增加了中心绿地的实用性,在空间上它使总平面生动而丰满,它联结了公共设施中心、中心绿地、组团绿地、弧形带状绿地、河流,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绿地景观网络(图1)。
同时区内的主干道设计得蜿蜒曲折,形成了不同的居住空间特征和对景。小区沿主干道设置广场,水景、小桥,绿篱、雕塑等,创造了多变的景色,使得整个小区特色鲜明。这种设计手法通过空间流通和多层次组织使居住区空间环境融为一个整体(图2)。
二、绿化设计
在住宅的外部环境空间中,其主要部分,常常是居住区的绿地。久在城市里居住的人们,对绿地就具有天然的亲近性。居住区绿地是利用植物材料构成的一种既有统一又有变化、既有节奏感又有韵律感的生活空间。一方面,绿化植物本身具有多种功能:它能改善居住环境的小气候、调节气温、增加空气湿度、防止夕晒、降低风速;也能吸收噪声、减少灰尘、净化空气、保护环境卫生、美化环境,还起着组织空间的作用。
1.运用大片草皮快速形成绿化效应。许多小区的草皮面积与绿化面积接近,即做到基建工程完工一片,即以见缝插针的方式铺上草皮。真正做到了黄土不见天。这种种植模式,能较快的形成空间明朗的大面积绿化环境。
因为居住区绿地的建设,往往是在建筑完工后才能进行。这种特定的环境使绿化工作者面对的是大片垃圾填充和覆盖的地面,绿化效果和环境改造要来得快,必然是首先大片的绿色掩盖地面、消除尘土,因而先植草皮,改善生态环境,可以说是一条捷径。
2.多草种混杂种植。目前国内使用的草种多达十几种,目前国内常用的以禾本科草种马尼拉草为主,另外有天堂、矮生百慕达草,并引种了黑麦草和高羊茅草;阔叶草有马蹄筋,红、白三叶草等品种,在不同的地块使用不同的草种,丰富了草皮的色彩感和质感。草皮为底色、为基调,在草坪上乔、灌木点缀, 地被花木组景;在花期上、色相上及空间组合上加以区别,形成不同特色的园林绿化空间。同时,也防止了某草种水土不服而导致大片草皮死掉的景观后果。如在花园很随意的在草坪边沿种植了成片成丛的红继木,花开时节,花红似火,气氛浓烈;又如在花坛内分片布置三叶草衬托的海棠和清新秀丽的细叶美女樱,组合得当,多而不乱,就会营造一种强烈的景观层次感。
3.景观小品的恰当运用。比如草坪以预制砖铺成漂亮的园林草坪小径,任其穿行。草坪中人们常常集中交流停留的地点,就设置小品性质的休息设置等。
天津万科水晶城重新利用废弃的旧火车头,形成了良好的具有历史意味的人文景观效应,是值得借鉴的手法(图3)。
注重对人的行为需求的考虑
规划设计必须结合人的行为规律,如今的许多设计往往只注重图案效果或仅满足于绿化的生态功能,而对绿地的休憩、活动、交往功能考虑不周,造成居民使用上的不便。因此在设计居住区绿地时还应注重对人的行为需求的考虑。
1.人看人的心理需求。许多居民到户外活动,并没有确定的目标,只是随意地走走看看,这时别人的活动很可能就会吸引他驻足观看,甚至加入其中,自发性活动就会变成社会性活动。绿地中的公众活动应该让路过的人、住在附近的人能够观察到活动进行的情况,以决定是否加入。
2.对空间区位的不同感受选择。居民在居住区环境中对活动空间的选择常常因为空间区位的感受不同而不同。对居住区绿地活动场所中活动分布的观察发现,在边缘的活动大多是相对静止的活动,如闲坐、聊天等,一般都选择在相对隐蔽的边缘地带;在中心的活动一般都是运动性较强、带表演性质的活动以及儿童活动。这符合人的行为心理:中心意味着众所瞩目,是演员或主角的位置;边缘意味着不受注意,是观众或配角的位置。
3.便捷的步行习惯。抄近路是人之常情,设计者不应该抱怨居民因为抄近路而损坏了草坪,而应该首先检查自己的设计是否为居民出行方便作出了周密的考虑。当这种情况经常发生时,说明设计者的设计是失败的。天津大学四季村花园原有浓密的绿篱包围,出入口只有两个,且居中设置,从侧面来的居民喜欢抄近路穿过花园到早市和商店去,部分绿篱被逐渐去掉,既节省路程又使花园景观对外开敞。
在如今的小区环境设计中,出现了一种新的模式,城市住宅与城市空间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商业空间与作坊、住宅交织在一起,宅前道路往往就是商业街,城市广场往往就是住宅区居民的休闲聚会点。它的优点是具有丰富多彩的街道生活,富有戏剧性的生活场面、充满活力的生活方式。但是随着城市的扩大和机动交通的发展,居住环境越来越远离自然,人文环境受到交通的干扰而逐渐瓦解。现代小区出现后,小区设计受到功能主义的影响,为了强调阳光和绿地,住宅大都放弃以往沿街道布置的方式,呈现出组团布局的形式。居住环境的物理条件大大改善,但显然缺乏城市生活的丰富多彩。
人性化设计就是在设计时突出“以人为本”,在不和自然环境发生冲突的前提下,注重为人服务,提高人们居住、休闲和出行的舒适度。人是居住区的主体,从室外环境的设计、创造,到规划成果的使用,都是以人为出发点的。室外景观的设计必须考虑到人的要求和行为活动。人的行为心理是人与环境相互联系的基础和纽带,是室外环境设计的依据和根本。如何做到“人性化”,营造适合人类活动的室外环境,具体来讲,在设计时应尽可能做到以下两方面:第一,尽量满足最有可能使用该场所的群体的需要,同时也鼓励其他群体来参与使用,并确保群体之间的活动不相互影响,让儿童、老人、残疾人也可以享受户外生活的乐趣。景观布设应避开偏僻的位置,让人们更容易享受到景观带来的情趣。第二,景观的修缮维护也应在设计时予以考虑,同时考虑景观的布设、养护等是否与环保发生冲突。
一.研究的必要性
(一)居住小区建设人性化需求趋高
国外研究表明,当一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超过30%,城市发展进入一个快速的城市化轨道。中国沿海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已经由小康进入中等发达水平,已不满足于传统的“衣”、“食”,而对“住”、“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够满足人们更高物质要求的景观智能小区存在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得到了广泛重视。同时,住房消费者在综合考察地理位置、出行交通、配套设施、物业管理、智能设计、户型平面等因素的基础上,更注重居住小区的环境景观质量。
(二)居住小区建设对人性化考虑不足
居住区景观环境的建设关键在于它能否给人们提供一个方便的居住环境,能否给居民营造一个舒适的家,能否给住者提供一个舒畅的人性空间。
目前房地产业发展迅速但许多居住区的绿化未能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很多楼盘用绿地作隔离带,虽增加了绿化率,但忽视了人们步行的便捷性,2分钟的路程可能得走上十几分钟;有的居住区绿化设计忽视残疾人的行动方式,给残疾人的出行带来不便;有的居住区没有充分考虑居住对象的年龄 阶段,没有为老人和幼儿开辟专用活动场地等。有些住宅区的绿化甚至为防人们进入绿地,用铁栅栏、围栏包围草坪、花坛、绿地景观,致使绿地不能很好地发挥其休闲娱乐功能,造成居民心理上的不适感。而积极、成功的住区环境能够鼓励、吸引人们在户外逗留,增加邻居、住户之间的相遇和交谈机会,增强住区的凝聚力和活力。
二.住区外环境人性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居住小区同质化严重
不同地区的环境都应存在自身特色,有其自身的文化沿续。这是由于它们的地理、气候、历史、文化等诸因素的差别形成的,这些因素必然影响到住区外环境的空间布局和形式。而在现今小区建设上,因为商业炒作等造成盲目跟从、忽视本土文化、照搬照抄问题严重。“欧陆风”席卷全国房地产业,造成很多小区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几何式园林并非完全适于中国人的交往空间习惯。忽视地方性差异,甚至在不同省市有完全相同的居住小区。忽视地方气候差异,忽视了地域文化及人民的地方风俗习惯,造成景观设计实际不可实现。
(二)空间构成元素单一,活动少,无生气,邻里交往欠缺
小区空间构成元素单一,且不够协调统一。调查发现很多小区除铺地、花坛、树木以外,缺少其它相关构成元素,除了居民日常行为活动和交往,至使庭院空间环境单调、空旷、冷漠,缺少引人、留人之处。而有些小区过于强调景观的装饰要素,如雕塑、喷泉、亭台、大理石铺装等,而忽视了对自然环境要素的营造。而人们花钱更希望买到的应该是氧气、是绿色,是植物四季变换带来的丰富多彩,而不是一堆铺装。甚至有些房地产商不惜巨资修建大型假山瀑布,大型铺装广场,以显示自己的实力,殊不知这对社区的生态环境非但不起作用,反倒产生“热岛效应”,有损生态,且无法形成宜人的交往空间,使得小区内反倒很少有人行走滞留。而对自然要素的运用也并不意味着照搬自然界的一切,任杂草丛生、花木杂陈而不加管理和经营,而是力图在绿地之中,更多地体现自然本来的面貌,少一些人工凿斧之气。小区内运动场地多数属于收费使用且功能单一,而设区又少有组织活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区邻里交往。但也有居住小区定期组织活动,如上海万科风景佳园定期组织社区球类运动比赛,促进了邻里交往和居民的社区自豪感。
(三)视域的不通透性造成社区安全感缺失
很多住宅小区内景观营造上没有充分考虑视域的开阔性。密植的灌木,宅旁高大的乔木,大尺度的硬质景观都对住户在小区内的视线有所阻挡,小区内保安巡逻路线也经常会有所遮蔽造成一些死角。这些都可孕育出潜在的社区不安全因素。低层住户抱怨在家中无法看到嬉戏的孩子。
(四)空间无序,人车混杂
道路交通规划混乱,居民活动无序。在小汽车逐步进入家庭的时候,人车交叉问题日益突出。由于设计考虑不周和居民交通工具的快速更新,停车问题越来越突出,乱停乱放,侵占绿地和活动场地的现象随处可见。外部空间组织没有章法,相互之间缺少关联,也缺少吸引力。
三.改进建议
(一)小区整体环境
在“生态优化”、“整体优化”的前提下,如何在小区环境规划设计中满足空间开阔、布局紧凑要求,使住户在小区公共空间环境中有轻快、愉悦、友好的氛围,对组团环境有认同感、归属感,小区中空间秩序及组团合理布局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以往小区道路大多迂回曲折,楼房紧密,组团形式相同,人置其中,不论是住户还是外来人员都会感到一种无序的困惑,随之而产生混乱、沮丧、敌视的情绪。小区的空间组织消极,忽略了人们的内心情绪,忽略了以人为本的人性空间理念。小区漫长迂回的道路组织将被小区“广场”所取代,这种广场是广义的和可意象的、是开放的和有序的,它可以以不同形式、不同空间位置、不同文脉背景、不同构架手法来表现。其最终目的是成为小区大家庭的休闲、娱乐、交流、教育、文化等活动的中心,它是小区明确的导向性和凝聚力的有序开放空间,是具有归属感紧凑布局组团的精神对外释放空间。广场与组团间的道路组织是最方便、最快捷的立体交通形式,整个小区的视觉环境统一简洁、大方明快、宁静典稚,无有碍观瞻的物件出现。文化环境在建筑组群、公建、绿化、小品雕塑等方面要具有“可接触的”高层次文化特征,在居住区内的人们无论性别、年龄、文化层次、健康状况等,在居室、教育机构、文化休闲、购物饮食等场所内都能找到自己熟知的、依恋的、文稚的文化环境。这样的视觉环境与文化环境所构筑的空间环境氛围,无疑会给居民应有的场所感、归属感、安全感,从而达到“以人为本”的理想的人文环境要求,这样的空间无疑会使住户倍感轻快、愉悦、温馨、友好。
(二)绿化景观的选择
绿化景观的品种要具有物理环境、空间环境和时间环境的作用。植物种类要体现多样化,形体错落有致,高大的乔木、低矮的灌木、鲜艳的花卉、大面积的草坪,或单独布置,或组合在一起,灵活地点缀室外环境。在时间上,尽量选择繁茂季节不同的景观,以达到在不同季节都能起到绿化作用的目的。在颜色搭配方面,要结合建筑物的外装修。景观的一大作用是绿化,但是植被的颜色不一定非得为绿色。是突出对比还是和谐统一要由设计的目的决定。植物种类的选择也应该本着安全、健康的原则。绿化树种要选择能够有效净化空气,抗污吸污,改善环境功能强的树种,尤其是要选择含有益分泌物和挥发物的树种,如松柏类,达到有益人体健康的目的。树种选择时,要注意无刺、无毒、无害,避免对居住区儿童身心造成伤害,选择开花植物时慎重选择花粉过多的树种,春季空气中花粉浓度比较大时容易引起一部分人群的过敏反应。精心选择的树木可以提供疏密相当的绿荫,调节不同季节的光线强度、改善室内通风、光照、创造各种特殊的社会空间等环境。
(三)特殊人群的关怀
老年人活动场地一般分为动态活动区和静态活动区。动态活动区应简单而宽阔,以开展健身文娱活动。开放、生动、热闹的气氛能愉悦老年人的心情,增进邻里交往。考虑到老年人的体力特点,活动场地周围要设置坐凳、亭、廊,以保证足够的休憩空间,方便老人休息,也可在活动场地设置相应的辅助设施,如扶手、坡道等,鼓励行动不便的老人参与室外活动。静态活动区场地宜以疏林草地为主,活动空间位于宁静的区域,避免主要道路穿越或主要人流聚集处。场地最好能面对优美的景观,考虑适当的阳光和遮荫,充分利用大树、户外遮荫建筑等为老人提供观景、晒太阳、聊天的场所。
小区内布置儿童活动场地时,要充分考虑儿童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场地里的各种器械、设施要符合儿童的尺度,铺装可以用彩色水泥、广场砖和塑胶等。活动器械及活动场地附近应种植树冠大、遮荫效果好的落叶乔木,使儿童及活动器械免受夏日灼晒,冬季亦能获得阳光。
残疾人行走不便,要根据他们的特殊情况设计一些利于出行的无障碍通道和辅助设施。
四.结语
居住区户外环境是为居民而创造的,是为满足其需求而规划设计的。居住环境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室外环境不再仅仅是人们进出的通道,它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场所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进行住区室外设计时,所有的设计理念都应该以人的舒适度为标准来权衡。室外环境不是一幅画,仅供人们欣赏和评价,它是一个需要有人参与的生活场所,处于永恒的变化之中,与生活在里面的人发生相互用。所以,考虑到人文因素,以人为本,设计才能成功。我们所倡导的人 性化设计也是基于这样一个宗旨才能实现的。
参考文献:
[1]魏春海.浅谈现代城市居住绿化现状及对[J].中国科技信息,2005(13):170
[2]刘永德,建筑外环境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3]孙利民,绿地规划与小品设计.[M].天津大学出版社.1998
居住区环境的品质关系到居民生活水平的高低,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居住区环境的品质。人们对居住区的关注也逐渐从物质层面转向精神层面。尽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当前居住区环境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由于利益的驱动与一些认识的偏差,当前居住区环境建设仍然存在一些问题[1]。因此,本文提出了对居住区环境与居民的行为进行研究。希望能从环境与居民行为的角度出发进行居住区环境研究,给以后的居住区环境建设带来启发。
1、居住区环境和环境设计
居住区环境主要是针对住宅内部环境而言的,居住区建筑内部为居住区内环境,住宅外部为居住区外部环境,内部环境为居住此环境的居民单独拥有,而外部环境则为居住区内所有居民拥有[2]。
居住区环境设计就是为满足居民的日常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为居民创造经济、实用、美观、合理、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环境设计不仅关系到技术,还关系到艺术创造的过程。
2、基于居民行为的居住区环境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2.1注重调研
一个居住区环境设计的好坏,不是开发商和设计师来判断的,应该由这个环境的使用者居民来判断和决定,因此设计师应该进行充分的调研,以调研的结果为依据进行设计。
2.2尊重居民行为习性
在居民与居住区环境的关系中,特定的人群与特定的环境联系起来,居民长期重复活动,必定出现特定的活动模式和行为习惯,设计者在进行居住区环境设计时应尊重这些特定人群的行为习性,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的设计,才更能满足居民的需要。
2.3关注居民心理需求
居民的心理需求有很多方面,领域性,私密性,个人空间,环境认知等,这些心理需求影响着居民对居住区环境的使用方式,反过来居住区环境设计又能在一定程度生影响居民的心理,这两个方面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在居住区环境设计时应考虑居民的心理需求,在此基础上进行设计,才能达到居民使用与环境的良险互动。
3、居住区环境空间设计建议
人的心理直接决定人的行为,而居民日常行为活动与居住区环境空间是一个动态的相互作用的关系,因而居住区绿地空间环境应根据居民的行为心理因素进行设计。
3.1形成丰富的空间层次序列
中国传统的居住单元―――四合院式住宅,都表现出了以院为中心构成的从公共性、半公共(私密)性到私密性的空间层次序列。例如,四合院的檐廊虽是交通空间,但由于使用人数较少,交通作用并不十分突出,所以成为室内外空间过渡的关键和引发交往活动的主要因素;四合院入口这个小小的檐下空间,由于其独特的半公共、半私密性,成为促进邻里交往的重要场所,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在门口做家务的居民和路过的邻居攀谈的情景。
在现代居住区中,由于居住人口的增加,传统的水平方向多住户居住模式变成了以垂直交通为主的单元居住模式;为了安全和增加室内使用空间而被住户封闭的阳台,更加剧了院落这个半公共空间和以“家”为代表的私密空间的生硬衔接和居住空间体系在层次上的断裂.因此,在外部环境空间设计中,应尽可能提供不同层次的私密性空间,以引发居民间的自发性的交往.开敞、通透的广场空间有利于居民进行运动、休闲等活动,可将广场周围的角落、转角等边缘地带及一个空间到另一空间的过渡区精心处理,如设置一些坐憩设施,使之成为吸引人的去处;利用柱廊、花架、模结构的遮阳伞等,结合植物绿化,可以创造一系列符合人体尺度、具有围合感的私密空间,并使之与公共空间保持视听联系,满足人们静思休息的心理需求。总之只有形成丰富的空间层次,才能使不同的活动主体各得其所。
3.2加强环境空间的可识别性,建立居民的归属感
大量毫无特色的住宅和景观设计,使得居民经常“迷失”在小区中,只能凭借住宅楼的编号找到回家的门,毫无归属感可言.事实上,出入口是建立归属感的一个重要地方,因为出入口是一种标志,具有极强的心理暗示作用―――对居住者来说意味着“到家了”,而对于外来者则具有明显的防卫意义.极具个性特点的小区出入口,能使身处城市空间的居民意识到空间角色的转换,是营造居民归属感的一道序幕;庭院出入口应当是一个过渡空间,是场所,是位置,而并非只指一个具象的门或者门洞;通过设置标志性构筑物或改变出入口的道路线型、铺装等形成的温馨住宅出入口,既可成为居民休息的停留点,又是引发居民自发交往的最佳场所.这样一来,居民从进入小区到打开家门,通过个性鲜明的小区出入口、边界感强烈的庭院出入口、公共性氛围浓郁的住宅出入口,逐步强化归属感,体会到了家在一步步靠近。
3.3采用“庭院”的方式组织居住区小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