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个人课程设计总结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 G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3)06-0049-03
心理素质是高校课程设计人员整体素质的核心,高校课程设计人员的心理素质结构主要包括学习素质、角色素质和人格素质。其中学习素质是高校课程设计人员适应高等教育发展需要以及满足高校课程设计人员自身成长发展需要的内源力,是其心理素质结构的基础性因素,具有发展作用,主要体现在高校课程设计人员的认知能力、创新能力、反思能力等方面,以创新能力为核心。通过高校课程设计人员学习素质的培养,促进高校课程设计人员自身个性的完善,促进高校课程设计人员潜能的开发,从而达到提高高校教育质量和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新型人才的目的。
1 强化认知能力培养
认知能力主要“是指一个人在认识和心理适应方面表现出来的智力水平”[1]。课程设计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课程设计人员必须熟悉各种课程设计模式,理解它们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另外,课程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各种课程因素及国内外课程改革的趋势,综合考虑具体的课程目标、知识性质、课程范围、学员群体、学习过程、学习空间等因素,形成科学的课程设计观,并以此为指导,才能保证课程设计工作有的放矢、卓有成效。高校课程设计人员的认知起始于对课程本质的根本认识,主要体现在对课程的内涵、课程设计的功能作用、高校课程的特点、高校课程设计的理念、指导思想及建设思路等的理解和把握上,他们在对高校课程设计涉及的有关原理、院校本身的实际情况有充分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对课程设计建立起基本的概念,形成基本认识,进而展开一系列的思考、分析、想象、创造等思维活动。课程设计人员的整体把握能力是设计工作的基本能力,在设计的过程中,对工作的关注和接受、感悟和辨别、内化和预测都是认知能力的重要体现,创造性思维在课程设计者的认知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强化认知能力培养主要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要强化课程设计人员对课程设计相关事物经常注意和有的接受能力。课程设计人员要对与课程设计密切相关的事物,如国家教育纲领性文件、院校办学宗旨和办学理念、学科与课程发展的最新动态、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教和学的需求、教育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教学环境和条件的变化等等事物,养成随时注意、认真分析研究、深刻领会精神、掌握最新信息的习惯和能力,并善于将这些事物有目的的加以梳理和概括,及时转化成指导课程设计谋划和操作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
2)要强化课程设计人员对课程设计的整体感悟和准确辩识能力。课程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总体、从大局出发考虑问题、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整个方案的构想、论证与制定都需要顾及到方方面面的事物。课程设计人员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必须具有全局性思维,对于课程设计涉及到的理念、方针、思想、原则等宏观设计以及流程、安排、实施等末端操作环节,要在头脑里有一个整体性的构想和理解,做到胸有成竹。优秀的设计人员对于要进行的方案都会事先作好调查和资料准备,能够提纲挈领、统揽全局,在纷繁复杂的相关事务中准确把握最适宜的事项。
3)要强化课程设计人员对课程设计的有效内化能力。内化是主体的环境特征或主体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转化为主体意识特征的过程[2]。课程设计人员要通过他人评价和社会规范后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感受来进行内化过程。内化的过程是社会意识向个体意识的转化,是意识形态各要素逐渐移置于个体意识之内。课程设计人员要善于把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贯穿的教育理念、课程整体结构以及课程设计的实际背景等转化为自己的主体意识,这样在设计课程时,经过内化的主体意识会通过课程设计的具体操作活动体现出来。
4)要强化课程设计人员对课程设计的再定义能力。再定义能力是指研究或操作某一具体事物时,能够从一个角度追求多个结果并从中优选出最佳结果的能力,或者从多个角度追求一个最终结果的能力。再定义的能力是基于课程设计人员一定量相关知识的积累、对定义对象的充分理解以及高度概括之上的,再定义的前提是课程设计者对于有关课程信息充分的认知和有效内化。再定义的水平充分地表明了课程设计人员的知识积累程度和理解概括能力,是每个优秀的课程设计者不可缺少的能力之一。
5)要强化课程设计人员对课程设计的科学预测能力。课程设计人员要能够准确把握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要保证课程不但具有实用性,更具有发展性和开放性,要以发展的眼光谋划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等课程设计文本。目前,国内外高等教育课程改革已出现了许多新的趋势,在整体上或某些侧面牵动着课程设计的走向,改变既成的课程设计思路,这就要求课程设计人员能够在充分吸收既有经验的前提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进高校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科学预测高校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趋势走向,使课程方案既能满足当前人才培养的需要,又能保证未来长远的人才培养所需要的整体、和谐、持久的教育力不受损害的发展。
2 强化反思能力培养
反思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虑自己的意识、行为的能力,即要通过深刻的顺向和逆向思考,对自己的才智、所处的环境状况和人际关系等进行全面的审视,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特长和不足,并在适当的时间和空间进行适当的认知。反思不仅要从意识上、行为上质疑自己,还要在伦理、道德、情感的意义上乐意承认自己的不足和校正自己的不恰当行为。事事留心和精神放松是反思的前提条件。
课程设计人员要善于认识自己的思想、行为,找出不足和有待完善的地方,为更好的进行下一步的工作做好准备。课程设计人员的反思可以分为:创新的反思、关爱的反思、批判的反思、沉思的反思以及合作的反思。创新的反思就是在课程设计中思考自己的设计是否能促进每个学生个人理解力的发展,是否能鼓励他们主动地进行问题解决,是否能培养审美参与和审美表达。一旦课程方案被创新性地构想出来,课程设计人员就应该以一种关爱的方式执行它。关爱的反思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设计主体与学生之间的日常交流,这种反思是通过了解学生的理解来实现的,而支撑关爱反思的是双方的信任、对话和合作。批判的反思有利于突破思维的定势,开启新的视野,要敢于质疑,勇于破疑,破旧立新就是建立在不畏上、不畏权、不畏定论、只唯实的基础上。沉思的反思非常重要,沉思中蕴涵着深刻的情感和智力,沉思是一个附带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思考或适应激励自己进行课程设计的认识、感受和隐喻。它更受自己心灵的引导而不是大脑的引导,通过反思,个体能够袒露自己的最大意图、最佳美德和最深刻的灵感。合作的反思对于课程设计来说更加重要,合作的反思有益于课程设计集思广益、民主决策和发扬个性。
强化反思能力:(1)要增强课程设计人员的效能意识。效能“是个体对通过个人努力所能获得的结果的预期”[3]。效能预期将决定个人作出多大努力以及在面对挫折、失败、痛苦经验时能够坚持多久。效能感越强的人,就会作出更大的努力和奋斗。课程设计人员的课程设计效能意识应该是一个多层面的整体的概念,课程设计效能意识既是一种能力,又是一种信念,反映了课程设计人员在设计课程时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2)要增强课程设计人员的总结能力。适时的总结是对思维的锻炼。短小凝练的总结性语言对于课程设计者也是一种考验。能总结才能更好地从精髓上把握课程设计的本质追求。适时总结课程设计的思路是否遵循“以人为本,以学为主”的理念、设计的阶段性或终结性成果是否与实践要求相契合,是课程设计人员总结能力的重要表现;(3)要增强课程设计人员的求证能力。设计课程是一种计划,是一种设想,甚至是一种理想,其结果是否与现实需求相一致、与实际情况相一致,是否达到或超过预期的目标,不能完全待实施后才做了解和纠正,及时求证、及时掌握反馈信息、及时考察课程设计的有效性是课程设计人员的基本任务之一。提高课程设计人员的主动求证能力是完成高质量课程方案的保证。
3 强化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能力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开展能动思维活动,产生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智力产品的能力。作为高校课程设计人员,应当根据课程设计目的和任务,调动和运用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经验系统,结合院校的实际,创造性地对课程进行谋划、组织、结构,形成符合实际需要的课程方案。
创新能力的形成,首先,要求高校课程设计人员必须养成创造性思维。(1)强调思维的敏感性,即容易接受新的教育思想观念,把握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发现课程设计的主要矛盾和问题等;(2)强调思维的流畅性,即在研究谋划课程设计时,能够针对目的和任务进行连贯的思考,顺利提出多种设计思想或方案;(3)强调思维的灵活性,即面对课程设计所涉猎的各要素、各领域以及不同人员的个性差异能够灵活应变,改变思维定势和行为定势,并进行有效的联想;(4)强调思维的独创性,即在具体的课程设计操作中,能够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产生新颖的、独特的甚至是不同常规的想法,并为他人所接受;(5)强调思维的洞察性,即能够在课程设计中,透过深潜的问题和矛盾的表象,认清其内在的涵义、特性、成因,并进行换位、换角度分析;(6)强调思维的再定义性。
其次,要求高校课程设计人员必须养成创造性人格。(1)强调持久性,即意志品质出众,能够排除来自院校、教师、学生、自身等各方面对课程设计的干扰因素,长时间地专注于对课程设计的研究和投入;(2)强调合作性,即能够高度接受自我、他人的差异性,能够与他人积极协作配合,善于吸取他人的成果并阐扬自己的观点,整合不同的意见;(3)强调自主性,即独立性,在课程设计中,不简单的依靠他人,不盲从他人的意见、行为,有自己的分析、判断和独立的见解;(4)强调幽默感,即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对产生的矛盾、误解甚至错误,能够采取诙谐幽默的方式来化解和处理,以消除紧张情绪,确保工作顺利进行;(5)强调自信心,即要充分相信自己的能力,特别是在课程设计中遇到阻力和压力甚至是诽谤和伤害时,不会因此而退缩或踟蹰不前,能够坚持真理,充满信心,朝向目标;(6)强调容忍力,即承受挫折的能力,课程设计是一个研究探索的过程,其中的失误或者不合理成分,不可能完全避免,对其带来的负面影响,要能够坦然接受,并进行正确归因,总结经验。
第三,高校课程设计人员创新能力的具体表现为:发现课程设计问题的能力;把课程设计的问题纳入自己知识结构的能力;提出课程设计问题解决方案的能力;对课程方案实施效能进行自我评估的能力;对课程设计发展进行预测的能力。
可见,高校课程设计人员的创新能力的形成,必须根植于高等教育发展以及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总体需求,必须根植于社会实践和院校教学的实际需要,必须根植于课程设计人员既有的认知水平和文化积淀。追异猎奇不是创新,舍本逐末、弃源储水也不是创新,真正的创新在于圆融智慧的奔放、内在价值的彰显,在于探索精神的高扬[4]。
参考文献
[1]郝唯学,赵和伟.军事宣传心理学[M].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2005:12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8)06-0054-02
1“团队学习”教学模式的概述
“团队学习“教学模式是指将某个班级分成若干个团队,团队内成员互相学习,团队间互相竞争,发挥学习的主动性,达到共同提高的学习方法。它能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能激发学生内心产生强烈的自主学习的愿望,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能最大限度地发展他们的学习潜能。
2“团队学习”教学模式过程
(1) 创建团队。该班有32名同学,将全班分成5个团队,采用模5的方式产生团队,同时考虑学生的水平、性别等因素进行适当的调整,这样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都会得到提高。同时,要求每个团队取一个尽可能具有想象力的团队名并选出组长,组长全面负责团队活动。
(2) 信息收集。各个团队针对成员的情况,通过讨论确定课程设计的题目,同时通过互联网查找相关知识,分析课题的要求和功能,形成课程设计任务书。再由教师根据任务书充分分析各团队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将课程设计要求与各团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对任务书给予详细的指导。
(3) 合理分工。根据修改后的任务书,团队内进行讨论,由组长提议和队内成员自己要求相结合,进行功能模块的合理分工,明确每个团队成员的职责,让各成员都有事做,都有能力完成。
(4) 团队学习。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求每个团队课后每周至少进行一次团队学习,一起预习、复习、讨论课堂讲授的内容和自学内容,并对老师布置的问题和学生自己的疑难问题进行讨论和记录,组长以讨论报告的形成反馈给老师,老师再和各团队进行深入地交流和探讨。
(5) 实验环节。老师对各团队及个别同学进行现场指导,指出需改正的功能和进一步可以加强的功能。
(6) 讲解演示。各团队通过充分讨论上台讲解内容,形成PPT文档,由组长负责介绍本团队各成员的分工,选题依据,功能模块,课程设计实施过程,完成的功能等情况,并演示所做课题的内容和功能。
(7) 团队评议。其他团队根据该团队的讲解演示情况,对其进行提问,由该组长负责答辩解释,等所有团队都讲解演示之后,由老师给出自己的评议。然后,进行各团队之间的评分,并给出名次。
(8) 设计报告。要求各团队根据整个课程设计的情况和所完成的功能,根据课程设计报告的要求,撰写相应的设计报告
(9) 各过程时间进度安排表。本课安排18周的课时,在开始的几周介绍课本内容和讲解课程设计的含义、要求以及应如何去完成一个课程设计,从第5周正式开始启动课程设计的安排,一直持续到第16周结束,具体时间进度安排如表1所示。
3“团队学习“学习模式的成绩评估方法
将每个学生的成绩分成团队得分和个人得分两部分,不仅可以引导学生达到团队内合作、团队间竞争的目的,而且也可以对小组的学习进行评价,做到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1团队得分
(1) 选题介绍和功能说明:占5分,由各团队互相评分,累加各团队的分数并给出名次,第1名得5分,第2名为得4分,依此类推,最后1名得1分。
(2) 中期模块演示:占5分,由各团队互相评分,累加各团队的分数并给出名次,第1名得5分,第2名为得4分,依此类推,最后1名得1分。
(3) 综合演示:占15分,由各团队互相评分,累加各团队的分数并给出名次,第1名得15分,第2名为得14分,依此类推,最后1名得11分。
(4) 讨论报告:占10分,由老师根据各团队每次提交的讨论报告的内容和所提的问题进行评分。
(5) 教师评价:占15分,由老师根据各团队在整个课程设计过程中的表现、所完成的内容和撰写的课程设计报告进行综合评分。
3.2个人得分
(1) 个人讲解和演示:占10分,由各团队成员讲解和演示自己在课程设计中所负责的功能模块的实施和实现情况,由老师来评分。
(2) 回答问题:占10分,老师根据各团队成员的讲解和演示提出相关问题,该成员负责回答,由老师根据回答情况来评分。
(3) 团队评价:占20分,由团队各成员互相打分。
(4) 个人总结:占10分,由老师根据各学生写的总结报告进行评分。
3.3总评得分
最后将团队得分作为整个团队各个成员的分数,再加上个人得分,形成每个学生的最终得分。
4“团队学习”学习模式的成效
(1)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同竞争的素质。推行“个体突破、群体实现”的集体协作行为,在一个群体中只要一个人掌握了某知识和技术,就应该主动教会其他同学,建立“个人努力,群体成功”的群体意识,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责任感。
(2) 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和自学能力。通过共同讨论、交流信息、共同分析所学的内容,提高了对本学科知识的运用能力,加深了所探讨问题的理解深度,强化了对此问题的长久记忆,也提高了思维技巧的运用能力。
(3) 实现知识共享。各个团队可以把所掌握的知识与其他团队进行交流,实现知识共享。
(4) 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通过团队中的优秀学生和团队之间开展的各项丰富有趣、形式多样的教学比赛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增强了兴趣,优化了个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同时通过上台讲解演示,培养了学生的组织内容、知识表达和口才演讲能力。
(5) 有利于教师获得及时的教学信息并及时进行调控。通过每一次的教学竞赛,教师能及时地得到反馈教学信息,改进教学与指导的方法,提高教学效果。而每一次的赛后总结,使学生能够及时、准确地进行自我评价,改进、强化、巩固所学的内容。
(6) 解决团队间不正当的竞争。为了解决各团队给其他团队打分时出现不公平、不公正现象,在团队得分方面加入了教师评分,占25分。
(7) 避免学生吃“大锅饭”现象。为了让每位同学都能在课程设计中真实地学到知识,发挥他们的潜能,而不是自己不干活占用他人的成果,故在个人得分方面加入了教师评分,占30分,加强了对偷懒学生的督促。
参考文献
[1] 周窦华. 小组学习中的常见问题与对策[J].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05,(11).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01-0023-02
数据库技术是现代软件类人才所必需的三大技能之一,在高校培养软件类人才的课程体系中,数据库原理课程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数据库技术是一项应用最为广泛,发展最快的技术,几乎涉及所有的计算机应用领域[2]。特别是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数据库技术已经成为该技术的核心技术之一。而对应于传统的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存在着重原理,轻应用,教学方法较为陈旧等不足[3]。很难适应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通过在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中,引入小组互助式教学方法[4],可以改善这些问题。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教学过程的所有环节以小组活动为核心,依靠小组成员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面对面的促进式互助来完成学习任务;以小组成绩为最终考核成绩,而非某个成员的成绩。本文探讨了小组互助式教学模式在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的运用。
1 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中存在问题分析
近几年来,全国大多数的高等院校都进行了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的改革研究,并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不足。
1)重理论轻实践,大部分高校开设数据库原理这门课程存在着理论原理学时和课程设计上机实践学时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也就是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忽略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这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是相矛盾的。
2)课程设计工作量较小,只适合一人独立完成。这与现代软件开发是相抵触的,从软件工程学角度来讲,软件开发需要团队协作完成。
3)课程设计考核制度较为陈旧。传统的数据库课程设计考核,大多以学生所做数据库系统的前台实现情况和后台数据库设计两个方面进行考核。所做系统相对简单,与实际要求的技术水平有出入。不利于激发学生实践的主动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也无法真正落到实处。
2 小组互助式教学的实施
1)组建数据库原理课设小组
根据学生自选优先的选择,分成若干小组。各小组组建后,求小组成员推荐组长。老师布置好课程设计任务后,学生根据要求开会讨论确定实施方案。有组长牵头实施,统筹全局,并将课程设计任务分解,分配到各小组成员手中。按照相应的工作内容,将小组成员划分为需求分析、概要设计、数据库设计、详细设计等工作的负责人。也就是每个人负责组织在不同阶段的实施内容,例如召集例会讨论、调研、设计等工作。每个小组成员,并不意味着完成自己的相应工作就完成了,也要参与到其他环节中去。
2)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题目的选取
根据所学数据库原理知识,根据所给题目,进行数据库设计,选择SQL Server数据库管理系统作为后台开发工具。结合所学面向对象编程知识,选择合适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作为前台开发工具。设计一个数据库应用系统,一般以中型题目为宜,能够对数据进行录入、编辑、修改、删除、添加、浏览等功能。教师规定学生可以从学生成绩管理子系统、课程管理子系统、图书管理子系统、通讯录子系统、教室管理子系统、宿舍管理子系统、个人事务管理子系统,库房入库出库管理子系统进行选取,也可小组自拟题目,但工作量必须由指导教师进行审核。对于题目,教师鼓励小组自拟题目,因为这样学生才能选取与实际项目相近的题目,提高学生的课程设计的兴趣。
3)课设中实施
指导教师,要对各小组的工作进行整体监控。在课设的前期准备工作中,参与到各小组的课设讨论中去,给予相应的开发建议。通过小组间的竞争,点燃各小组的课设工作的热情,激发学生的数据库设计工作的欲望。当各小组进入到课程设计实施过程中时,要进行必要的指导,省得学生走弯路。
课程设计环节对学生技能的提升来说非常重要,它能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在课设的实施环节中,按照小组进行,由组长统筹安排。依据数据库设计的工作流程进行开发,做到人员分工明确,以团队形式进行课程设计工作。课程设计结束后,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公开答辩,小组各成员表述自己设计的理念和实施方案,小组成员的结构和分工,遇到问题及解决方案等,由指导教师和各小组组长作为评委进行考核。这样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社交能力和数据库原理实践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并且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既是主导者又是参与者,融洽了师生关系。
4)课设的总结
答辩结束后,各小组长要代表本组进行总结,主要总结课设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以及从其他组学习来的经验,还有对本组课设内容怎么进行完善等。最后教师对每组进一步的点评,包括各组的优缺点,课设中存在的共性和个性问题等。
3 小组互助式在课设工作中的优势和不足
小组互助式进行数据库课设工作,是以小组为主导,教师为辅助的一种课设教学方式。比以教师为主导的程序要复杂,但学生在参与热情上明显提升。比较优秀的学生通过此进程,可以提高自身理论实践的水平;中低层次的学生,可以通过与小组其他成员学习,增加自己的学习兴趣。这种方式,给予每名同学展现自我的平等机会,更有利于个体的发展。
当一个小组中,责任不清晰,工作不平衡时,会导致课设工作要集中到一两个人的手中,导致其他学生产生不劳而获的状态。所以,指导教师,要监控整个课设活动,积极进行巡查督导,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 结论
本文分析了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小组互助式的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的实施方案。该方案,为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平台,也为将来的团队式软件开发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为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和其他实践能力要求比较强的实践教学环节,提供了相应指导。
参考文献:
[1]杨进,郑先荣,唐德玉.数据库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J].教改创新,2011(32):136-137.
[2]王珊,萨师煊.数据库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对于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的学生而言,课程设计通常包括:民用房屋建筑设计、单层工业厂房建筑设计、混合结构房屋墙体及条形基础设计、钢筋混凝土现浇楼盖结构设计、单层工业厂房结构设计、多层框架结构设计、钢屋架设计、门式刚架厂房结构设计、桩基础设计、土木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和一般土建工程概预算设计等。每一门课程设计都是相对应课程的一个重要实践性环节,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思考和创新意识的一个重要手段,是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也是体现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由此可见,提高课程设计的教学质量对于提高建筑工程人才培养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要提高课程设计的教学质量需要从课前准备、加强指导、注重设计过程、做好成绩考核及成果总结等多方面人手。当然要保证上述每一方面的工作质量,教师的责任心尤其重要。”
下面结合笔者在建筑工程课程设计教学中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建议。
2认真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
2.1精心选题及合理确定设计分量
在以往的课程设计中,有些指导老师为减少麻烦,把某一设计选题用很多届,致使设计内容陈旧,从而影响了学生的设计积极性。也有的课程设计其设计任务分量过大,导致设计过程草草收兵,应付了
事;而另一方面,也存在个别的课程设计分量过少,使得设计过程中学生闲暇多,用到的知识少,动手能力得不到很好的锻炼,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因此,在课程设计选题时,应结合新的教学内容和土木工程领域的新发展,不断补充和更新设计内容。对部分的课程设计,应尽可能选用近期设计的工程或正在实施的工程,以便学生在设计过程中能看到实物,以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和设计积极性。比如,多层框架结构设计、桩基础设计、土木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和一般土建工程概预算设计等都应尽量将选题与实际工程结合起来。同时,在选题时,应考虑设计时间、复杂程度、提交成果的工作量等来确定合理的设计分量,使参与设计的学生都能经历一个完整的练习过程,收到较好的效果,从而达到课程设计预期的目的。
2.2认真编写设计指导书
尽快做好设计准备和更充分地理解设计内容,为高效而顺利地完成课程设计提供保证。另一方面,由于资料种类和内容较多,对于有些资料,可提供电子版本或范围、出处供学生自己查阅、选用,这样也可以使他们查阅和利用资料的能力得到锻炼,为毕亚设计和今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课程设计指导书是引导学生进行设计的指导性材料,是课程设计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有些指导老师为了省事,在课程设计开始的当天才口头布置设计任务或在黑板上大致抄写几条;有些老师虽然布置了较完整的设计任务,但任务书过于简单,对完成相关课程设计步骤、依据、设计进度、成果内容等未做出明确的交代,故指导性不强。每一门课程设计都应该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明确设计的目
的、任务和要求。在课程设计正式开始之前,指导老师应提前编写好内容详尽的设计指导书,并发给学生,让他们有一个熟悉的过程。指导书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l)设计目的、任务;(2)设计依据;(3)设计参考图纸及相关资料;(4)设计步骤与要求;(5)成果内容;(6)设计进度安排;(7)纪律要求;(8)成绩考核标准。如有必要,还应编人相应的设计例题,供学生进行课程设计时参考。
2.3准备必要的资料
工程设计过程中,设计者需要应用相应的规范、图集、标准、定额等基础资料。如房屋建筑课程设计中需要收集当地的气象资料和水文地质资料等原始数据,并提供《西南地区标准设计通用图》及有关制图标准;又如多层框架结构设计中需要准备《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建筑结构荷载规范》、《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等各类资料;再如根据四川省现行的工程造价编制方法,土建工程概预算课程设计需要提供国家标准《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全国统一工程清单编制规则》、《四川省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定额》、《全国统一安装工程预算定额四川省估价表》(2004)、某一时期的材料指导价、各类标准图集等。由于经费问题及应用范围上的限制,指导教师应根据设计内容的需要对上述资料中的必要部分进行收集整理,作为指导书的附件,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尽快做好设计准备和更充分地理解设计内容,为高效而顺利地完成课程设计提供保证。另一方面,由于资料种类和内容较多,对于有些资料,可提供电子版本或范围、出处供学生自己查阅、选用,这样也可以使他们查阅和利用资料的能力得到锻炼,为毕亚设计和今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3加强指导与管理
3.1加强设计过程中的指导工作
对课程设计进行指导,仅是抽空到教室里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解答是不够的。因为有的学生在设计过程中提不出什么问题,有的学生总是参考同学的设计步骤,他们甚至对书上、规范、标准或定额中的内容理解错了,就按他们自己错误的理解去做,影响了设计成果的质量。指导教师安排的指导时间每一天应不少于4学时,且具体时段应相对固定,以保证学生能按进度完成设计任务。同时,对课程设计的指导应把被动解答问题与主动提出问题相结合,对一些容易出现错误或混淆不清的地方进行提问或在黑板上予以提示,了解学生的具体做法或算法,并通过检查中间结果来发现问题。同时,对计算中或绘图中一些共性、难点问题应集中讲解。
工程设计过程中,设计者需要应用相应的规范、图集、标准、定额等基础资料。如房屋建筑课程设计中需要收集当地的气象资料和水文地质资料等原始数据,并提供《西南地区标准设计通用图》及有关制图标准;又如多层框架结构设计中需要准备《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建筑结构荷载规范》、《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等各类资料;再如根据四川省现行的工程造价编制方法,土建工程概预算课程设计需要提供国家标准《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全国统一工程t清单编制规则》、《四川省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定额》、《全国统一安装工程预算定额四川省估价表》(2004)、某一时期的材料指导价、各类标准图集等。由于经费问题及应用范围上的限制,指导教师应根据设计内容的需要对上述资料中的必要部分进行收集整理,作为指导书的附件,这样可以帮助学生。
3.2加强对设计过程的管理
课堂教学有固定的时间,可以通过考勤、课后作业及讲评等手段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保证一定的教学质量。目前对课程设计的管理则较为松散,有的指导老师在成绩考核中只依据学生最后提交的设计成果予以评定,对设计过程几乎没有任何监控或记录,因此导致学生的松懈和抄袭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出现抄袭的学生得高分的情况,这显然不利于提高学生主动完成设计的积极性,也不利于设计质量的提高。对课程设计过程中的管理可采取如下做法:
(l)明确指导时间。
(2)合理划分和安排设计进度。
(3)对设计进度中的各个中间环节明确其具体要求(内容及必须完成时间),并不断检查;错误的地方可直接在初稿中批示出来;前一步骤未完成者不得进人下一阶段的设计。
(4)最后必须提交正式的成果和检查过的初稿或底稿;没有接受中间过程检查的学生,最后提交的成果不予批改,以不及格论。
通过上述的管理与督促,能够收到较好的效果。
4采取措施确保设计质t和效果
4.1设计分组或设计选题
在布置课程设计的任务时,应分组或分题,不能全班做同一题目。如果每个人完成完全相同的内容,不利于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主动学习的能力。比如钢筋混凝土现浇楼盖结构设计的选题应考虑不同的平面尺寸、荷载、建筑构造做法、材料强度等,还可以要求采用不同的楼盖类型,以确保一人一题,每人可以完成相对独立的设计任务。又如,房屋建筑课程设计需要绘制较多的图纸,可以在课程教学中期即公布设计题目,并采取学生选择与教师分配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分组或选题,这样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学习规范标准和构思方案,在课程设计周开始前即可初步确定合理的设计方案,为下一步完成施工图设计提供了保证。再比如土建工程概预算课程设计,一般的实际工程其工程量较多,在指导过程中,可以把课程设计的班级分成几个小组,一些小组模拟招投标中的甲方做标底,另一些则作为不同的投标单位(乙方)计算报价,最后让他们进行比较竞争。
由于每一小组是合作完成课程设计,所以必须要求小组成员每人独立完成相应的内容,然后成员中间再进行互审,促使他们去思考,去发现别人的和自己的不足,从而提高学生课程设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PKPM结构软件进行建模、电算及施工图绘制,同时通过与手算的结果对比分析,校核手算的正确性;土建工程概预算设计也可以应用某种预算软件进行分析、汇总、打印,提高设计效率。通过上机操作,可以让学生对目前工程设计中一些常用的软件有所了解,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从一定程度上提高设计质量。当然,课程设计又不完全等同于工程设计,学生不能完全依赖于软件,手工绘图、手算等基本技能的训练必不可少。
4.2安排上机操作时间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b)-0051-01
《环境影响评价》是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主干专业课之一,而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也是相关专业学生较好的就业方向之一。《环境影响评价》课程重点讲述水、气、声、固、土壤、生态、区域开发等的环境影响评价,探讨各开发行为产生的不良影响,并结合当地环境质量现状,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及各项规范,提出减缓或消除不良环境影响的措施[1]。课程内容较多,理论及实用性皆强。在课程结束后,一般都要进行相应的课程设计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技能,有助于将学生培养成工程应用型人才,为其今后从事相关环评工作奠定基础。本文针对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教学经验,从课程设计题目设置、案例分析法及任务教学法的应用等方面,对《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设计进行了改革与实践。
1 课程设计题目的设定
如何让学生从课程设计中学到有用的知识与技能,同时又符合《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设计的条件,切实可行,是课程设计题目设置的最根本原则。一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表的编制工作一般需要一个月以上的时间,若为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则一般需要两至三个月的时间,甚至更长。《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设计最多只有两周的时间,时间短。同时,受各种条件的限值,学生很少能够到现场进行踏勘,实施环境监测的可能性较小。如果设置的课程设计的题目过大过深的话,学生无法切身参与其中,只能停留在表面文字整理或参考其他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文字复制粘贴上。因此,课程设计的题目应该立足于学校内已经学校周围的建设项目上,可以房屋建筑或房地产建筑项目为主。此类项目特色鲜明,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较容易识别。另外,由于是校内或校周围的建设项目,学生可以参与其中。在某此课程设计中,笔者以校内宿舍楼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为课程设计题目,让学生编制该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并让学生对其产生的环境影响现场勘查与分析,对其产生的噪声污染利用声级计现场监测。该设计题目的设置,学生参与积极性很强,积极讨论制订监测计划,分工明确,分析合理全面,课程设计较为圆满完成,取到了很好的效果。
2 案例分析教学法在课程设计中应用
通常认为案例教学法应用于理论教学中,如在讲单项环评如水环评、大气环评时,都会讲解个相关案例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强化其后续应用能力的形成。但在后续的课程设计中,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仍较为欠缺,系统设计能力不强。这主要由于在课堂中所讲述的案例多为实际环评项目中单项环评部分的内容,针对一项目系统案例分析几乎没有。即使学生对单项环评内容较为熟悉,拿到一课程设计题目后,仍感觉无从下手,不知如何进行。因此,在课程设计中,最好一开始针对某一环境影响评价实际案例,仔细讲解其环境影响报告书或环境影响报告表,从总则一直系统讲解到结论与建议。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的学习,会系统掌握环评规律,学会一些在环评报告书(表)中常用术语及用语。对课程设计如何开展及进行会有综合的掌握与把握。通过实践应用,结果表明,在课程设计开始阶段,通过一个上午对某一实际案例环境影响报告书或报告表的讲解,对学生开始课程设计帮助很大,学生课程设计内容的展开与完成效果较未采用案例教学有明显的提高。
3 任务教学法在课程设计中的应用
任务教学就是根据课程设计的内容,以学生为主题确定课程设计任务。学生根据自己的任务,合理制定实施任务的计划与步骤,并采用相应手段去实现任务,完成课程设计任务。任务教学法已广泛应用于目前高校教学中。任务教学主要分为下面三个步骤:前任务、任务阶段、和后任务,前任务主要是激发学生对任务的关注和兴趣,了解任务的细节和相关知识背景;任务阶段则是核心,主要是学生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去完成任务要求;而后任务阶段则是学生根据前面完成情况,进行相应总结,实现自己能力的提升[2~4]。
在《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设计中,以校园内宿舍楼建设项目为例,前任务阶段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熟悉建设项目的基本概况,了解环境影响评价科技的要求。任务阶段则对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及步骤细化,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筛选评价重点,将任务分解至个人,如谁负责进行工程分析,谁负责进行噪声监测,谁负责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谁负责进行报告书编制等等。然后根据计划开展相应活动,进行成果总结,并编制相应环境影响报告表。后任务阶段则是学生对其工作进行后梳理,归纳总结在任务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获得的有益经验,提升其工程实践能力,为其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奠定基础。
4 结语
作为《环境影响评价》理论教学课程的有益而必须的补充,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设计在提高学生环境影响评价实践应用能力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课程设计题目的设置、案例教学与任务教学的有效应用等方面的实施,可显著提高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设计的实施效果。经课程设计锻炼后,部分毕业学生反馈,他们在课程设计中学到的技能非常的实用,能在很短的时间适应所从事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参考文献
[1]王新刚,陈海丰,陈芳艳.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的《环境评价与规划》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J].科技视界,2011(25):25-26.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1-0185-01
技工院校课程设计这门课是学生在学完所有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程之后,顶岗实习之前所开设的一门课程。这门课是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技工学校学生最后的学习阶段和综合训练阶段,是对学生学习与实践成果的全面总结,更是对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的全面检验。另外,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课程设计能反映教学质量的高低,是对学校教学工作的一种直接检验:教学内容安排是否合理、老师教学效果如何、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等,可以从中找出存在的问题,从而制定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创造条件。而技工院校的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对所学科目知识掌握情况也存在不同,所以对于有的学生来说,如何完成课程设计是个问题,本人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摸索出了一些经验来促使学生完成课程设计,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 合理安排授课计划
授课计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课程设计学习阶段。因为学生几乎没有设计经验,老师要指导学生掌握课程设计的基本方法,掌握一些基本的课程调查研究方法和文献检索的方法,最终掌握课程设计的框架结构和写作方法。通过第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对自己课程设计的选题和研究方向有了思路。第二阶段为学生撰写“课程设计说明书”。学生根据自己选到的任务拟定课程设计提纲,分配说明书编写任务,对零件进行加工分析等。在这一过程中按照学生写―老师点评―学生再修改这一模式循环,直至完成高质量的课程设计报告。第三阶段为总结、答辩阶段。学生做好总结工作即为答辩做准备,学生答辩时先结合课程设计的PPT讲解设计思路、方法、难点等,然后老师提出疑问由学生回答。通过答辩能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及灵活应变能力。
二 合理分组、分配设计任务
我所教班级有48人,首次分配时4人一组,分配时注意好差学生搭配,尽量做到整体平衡。分配课程设计任务时也注意合理分配,能力强的组分配相对难的任务,能力相对较弱的组分配相对简单的任务,目的是让他们都有信心、有能力完成所分配的任务。每组指定一名组长,由组长进行分工,让每个人都参与进来,同时也培养他们的团结协作能力。为了保证学生能独立完成设计任务,防止相互抄袭,第一阶段结束后,再次进行任务分配,变为2人一组,每组做的东西不一样,让每位学生都经历课程设计的整个过程,虽然老师的审批工作量增加了,但有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所以是值得的。
三 多巡回指导、检查,鼓励创新
在课程设计时要运用多种知识,如机械制图、公差、数控编程等,许多学生知识点忘记得差不多了,在巡回时要注意多指导、提醒,将集中指导和个别指导相结合。在辅导的过程中,对于一些共性的问题,如尺寸公差的标注、图层的设定、文字处理的一些技巧等,通过多媒体演示给大家看,共有问题集中回答。对于设计进程较慢的学生,要花更多时间进行指导,耐心讲解设计方法、步骤、技巧等,用心促使他们加快设计速度。对于能力强、设计快的学生,提前讲解更新内容和方法,主要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四 合理设计课程设计的验收、答辩和评价体系
验收学生的课程设计,主要是通过答辩来进行。答辩时,老师要针对学生设计中存在的错误和含糊的地方提出问题或提出一些与课程设计有关的相关问题,由学生做出回答。通过答辩,老师可以直接地了解学生的设计思想、设计过程和设计的特点。学生能知道自己哪些地方有问题,错的原因是什么,这是一个提高的过程。
课程设计评价体系分别由平时表现、课程设计报告、课程设计自述、课程设计现场答辩四部分组成,分值分别占30%、30%、20%、20%。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看他们最后的报告和答辩,而且也要注意考核平时上课时的表现。课程设计评价体系的合理建立明确了考核标准和考核指标,增加了课程设计的针对性和严谨性,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课程设计的质量。
在学期结束时,学校开展了一次学生座谈会,征求学生对课程设计这门课的教学意见和建议。所有学生都说经过课程设计的学习,自行撰写并修改课程设计说明书直至最后答辩,整个过程对他们综合能力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都认为是一次很好的锻炼,为他们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课程设计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于学生的设计能力培养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如何上好这门课,任重道远,还有很多值得探索学习的地方。
参考文献
[1]王少刚.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J].中国大学教学,2007(8)
薪酬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和政策性,而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对于学生来讲,由于缺乏工作经验,仅凭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很多高校在开设薪酬管理这门课的同时,往往加上《薪酬管理》课程设计,以加强学生对于薪酬管理理论的掌握。本文就《薪酬管理》课程设计的目的、实施过程以及常见问题等内容进行探讨。
1.《薪酬管理》课程设计的目的
《薪酬管理》课程设计是为了检验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而设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帮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和了解实际的重要途径,是课堂教学和其它实践方式无法替代和不可少的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也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薪酬管理》课程设计,要求学生掌握薪酬管理的内涵、薪酬体系的设计、市场薪酬调查的步骤以及薪酬结构的设计等内容,学会根据在薪酬管理课程中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提出自己的见解、观点和解决方法。
2.《薪酬管理》课程设计的实施
《薪酬管理》课程设计不同于一般的理论学习,在实施方式、设计内容、进程安排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
2.1课程设计的方式
课程设计采用教师指导下的独立设计方式,即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按课程设计指导书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独立完成课程设计报告。
2.2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
根据《薪酬管理》课程设计的目的,学生应设计以下内容:选择一个企业(最好是自己熟悉的企业、过去实习过的企业或者是虚拟企业),对所选企业的薪酬水平和薪酬结构等进行调查,再结合外部劳动力市场的薪酬调查资料,发现原有薪酬制度存在的问题,重新设计一个对外具有竞争性和对内具有公平性的薪酬体系。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分析具体岗位的岗位职责情况;调查市场薪酬状况;分析该企业的人员结构、业务特点;调查员工的薪酬满意度;分析该企亚在同类企业中的地位与财力状况,重新设计这些岗位的薪酬体系。
2.3课程设计的进程安排
根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一般专门安排一周的时间进行设计,大致分3个阶段。1)开始阶段(1天)。在这个阶段,老师对课程设计进行动员,要求学生了解课程设计的目的和要求,使学生在课程设计前对薪酬设计的基本内容,工作流程形成感性认识,并培养学生对课程设计的学习兴趣。另外,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课程设计纪律要求,不能无故缺勤,要尊重指导老师,虚心请教;指导老师要强调课程设计的要求和纪律,认真为学生提供实习指导。2)调查阶段(2天)。在这个阶段,学生独自或者分组进行市场薪酬调查,包括对某行业、某岗位的市场薪酬水平调查、员工薪酬水平与结构调查等。通过社会调查活动使学生加深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并提高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要掌握薪酬调查方法和技巧,了解不同员工的薪酬体系。由于很多企业采取保密性的薪酬政策,所以在薪酬调查阶段也可以参考政府或者有关部门的薪酬行情报告。3)撰写课程设计报告(4天)。在这个阶段,要求学生认真分析所选企业的薪酬制度,发现原有薪酬设计方面的问题以及对这些问题提出个人建议。根据调查资料,重新优化设计企业的薪酬体系,并形成课程设计报告。 2.4课程设计报告的撰写
课程设计报告是对薪酬管理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的全面总结,基于对所选企业薪酬管理的认真分析,以及自己薪酬管理的理解与认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导言,主要说明课程设计的意义。2)所选企业的薪酬制度介绍,包括企业基本情况简介,如组织结构、人员构成等;企业采取什么样的薪酬体系;企业的薪酬结构如何,阐明基本薪酬、可变薪酬以及员工福利等;企业的薪酬水平如何,结合外部市场薪酬调查对所选企业的薪酬水平进行评价;企业的薪酬政策介绍。3)对所选企业的薪酬制度进行评价。结合所选企业的特征,对比薪酬管理的“公平、合法、有效”三大目标,评价所选企业的薪酬制度,重点指出存在哪些问题与不足。4)重新设计所选企业的薪酬方案。在分析原有的薪酬制度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薪酬体系、薪酬构成、薪酬水平、薪酬预算、薪酬政策、薪酬沟通等方面,优化设计薪酬方案。5)总结。主要说明本课程设计可能做出的改进;进行本次课程设计的收获与感想。
3.《薪酬管理》课程设计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分析
由于对课程设计的目的不明确,收集资料相对困难,学生在《薪酬管理》课程设计过程中通常会出现以下问题。
3.1对薪酬管理的认识不够
薪酬管理,是指一个组织针对所有员工所提供的服务来确定他们应当得到的报酬总额以及报酬结构和报酬形式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就薪酬水平、薪酬体系、薪酬结构、薪酬构成以及特殊员工群体的薪酬做出决策。同时,作为一种持续的组织过程,企业还要持续不断地制定薪酬计划,拟定薪酬预算,就薪酬管理问题与员工进行沟通,同时对薪酬系统的有效性做出评价而后不断予以完善。许多学生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只包括了薪酬结构、薪酬体系、薪酬水平,而没有对薪酬预算、薪酬沟通等进行阐述。
3.2薪酬调查比较困难
薪酬调查,就是通过一系列标准、规范和专业的方法,对市场上各职位进行分类、汇总和统计分析,形成能够客观反映市场薪酬现状的调查报告,为企业提供薪酬设计方面的决策依据及参考。薪酬调查是薪酬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解决的是薪酬的对外竞争力和对内公平性问题,薪酬调查报告能够帮助企业达到个性化和有针对性地设计薪酬的目的。由于时间有限和薪酬保密等因素影响,许多同学在进行薪酬调查时遇到很多困难,获得的数据很难具有代表性。
3.3缺乏自己的见解
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要求学生对企业原有薪酬方案进行评价,并运用所学知识重新优化设计薪酬方案。但是,在指导学生进行课程设计时,发现很多学生缺乏自己的见解,只是收集了一般企业在薪酬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不具有针对性。因此,应当对照薪酬管理的“公平、合法、有效”三大目标,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做到有的放矢。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8-0113-02
Moodle平台是一款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开源代码软件使用者可以利用它搭建在线学习平台,并根据需求对其进行二次开发与设计。自从Martin Dougiamas博士于2002年1.0版本起,经过14年的不断发展与更新,目前已到3.13版本。根据2016年12月Moodle官方平台(http:///sires/)显示的数据,使用Moodle平台的共有121029个网站,这些网站分布于232个国家,成为目前最流行的网络教学平台之一。根据相关文献显示,Moodle本土化于2004年,2006年以后引起研究热潮,随后在国内的发展与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中收录的Moodle期刊、论文为样本,并从内容和数量两个维度进行分析,归纳出国内基于Moodle平台研究的进展及为例发展趋势,为后续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1Moodle平台的安装及功能介绍
Moodle传人中国伊始,国内研究者对其并不十分了解,所以早期关于Moodle的一些论文以及研究主要集中在Moodle的安装问题及功能介绍等方面。例如:刘新阳、王秀芳等(2006)详细地介绍了Moodle平台的特性及各个模块的功能。王秀丽(2007)等详细地介绍了Moodle平台的安装配置方法以及Moo-dle平台的功能特点。
2基于Moodle平台的课程开发与设计
Moodle作为一个开源软件,为教师和使用者提供了非常强大的二次开发功能,使用者不需要掌握高端的技术,只需要熟悉各个模块,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二次开发,所以这方面的文章非常多。邓国民(2008)以高等师范院校《现代教育技术》网课为例,介绍Moodle环境下的课程设计原则,并对学习环境、教学活动以及教学资源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设计。何元(2008)以《电子商务基础》网络课程为实例,详细地介绍了基于Moodle平台的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过程。臧艳美(2009)从基于Moodle平台的网络课程研究现状出发,总结了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然后以多元智能理论、活动理论为基础,探讨了它们在基于Moodle平台的网络课程设计中的作用,并设计了基于Moodle平台的网络课程的流程,与此同时还探讨了学习单元的设计方法。许仕杰(2013)结合《信息技术基础》设计开发前期对学习者和课程的分析,总结了基于Moodle进行课程设计的原则,提出了Moodle平台下的课程设计模式,并依据设计原则和模式,归纳出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设计开发的一般流程,为课程具体内容的设计提供了依据。给出了课程内容的设计实例,以教材中的《字处理软件》一节为例,按照设计流程对其进行具体的设计,并将设计的结果应用于教学实践中,通过对教学效果的分析,总结使用平台教学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为其他章节的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在这些研究中,不难发现,教师和研究者从开始的设计课程到反思总结,通过实践提出新的课程设计实践模式,研究由浅入深。
3利用Moodle平台探究网络教学和学习模式
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和研究者开始探究新的教学模式。林军来(2009)探究了基于Moodle平台的协作学习环境的构建以及实践。仉明珠(2010)以《festivals around the worm》一课为例,对其进行了课程设计、架设和实施,还做了后期调研,完成对Moodle平台下的协作探究式课程的评价以及用户分析。李明(2011)详细论述了“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构建过程,并提出了实施该教学模式需要遵循的教学原则和实施策略。苏仰娜(2016)以“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课程实践翻转课堂教学为例,结合多元智能理论指导课堂评估的原则,构建具体化、实践化的翻转课堂学习评价方案,并利用Moodle的测试、讨论、互动评价与电子n案袋等功能,实现了对学生在线学习活动的记录与追踪。沈良忠、胡捷臻等(2016)以.NET网站开发技术课程为例,利用Moodle平台实现对传统课堂教学时间的在线延伸,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重新设计课堂教学结构,很好地提高了教学成效。张琼(2017)以《需求价格弹性分析》为例,介绍了利用Moodle学习平台对《生活中的经济学》这门课进行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与实践。通过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效果更为效。实践表明,多元的混合学习模式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成效。
4利用Moodle平台进行教师培训
目前,教师的专业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而通过教师培训可以有效地实现这一目标。刘晓峰(2007)构建了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模式,并进行了一系列实证研究,提高了教师培训的有效性。唐洛(2010)利用Moodle平台设计出混合式培训教学,弥补了传统培训的缺陷,对完善“农远工程”中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孙晓云(2013)综合采用了文献研究、问卷调查等方法,借鉴美国BFR-DA项目和我国以往教师远程培训的经验,来研究国内外远程农民培训,提出了基于Moodle平台的农民远程培训新模式。通过对Moodle平台进行二次开发和设计,实现了视频直播以及视频会议功能,还设计了农民远程培训课程。马振中等(2015)总结了目前幼师培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幼师培训平台的设计与构建,并结合了混合式教学,从中总结了成功的经验。
5起到个人知识管理的作用
教师通过个人知识管理可以达到提升自己的目的。邵敏等(2007)分析了教师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必要性,以及Moodle平台的优势,并比较了Wi-ki、概念图等在个人知识管理中的作用,提出了如何利用Moodle平台进行个人知识管理。黄欣钰(2008)以Moodle平台为实例,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提出了一种改的学习模型,并将该模型应用于知识管理系统开发的实践中删。王文旭(2010)从知识管理的视角,对Moodle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SECI模型。
6对Moodle功能模块的二次开发
目前,国内一些高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时间是在第七学期或第八学期,还有一些学校虽然安排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仅有20学时。高校大学生进入毕业班后忙于毕业论文设计,其就业观念和职业兴趣已经初步形成,短时间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并不能为他们的就业充当“急救药”,学生没有认真思考,而是忙于应付,因此,课程对学生的影响极其微弱,甚至让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产生不信任感。
1.2学生对传统的授课模式认可度不高
高校在开设生涯规划课程后,基本参照专业课和部分选修课的传统授课模式进行,以教师讲解为主,以与PPT结合的理论讲解为主。而学生高考志愿的选择大多由家长作主,学校和专业的选择没有考虑学生自己的意愿,养成了长期被动思考的习惯。进入大学后,学生不再有来自家长、老师的压力,而自身也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只为应付大学课程、应付期末考试而上课。因此,传统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授课模式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导致学生认可度较低。
1.3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队伍培训机制不完善
职业生涯规划要求任课教师具有较高的理论基础[6]。目前,许多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主要由做学生工作的教师和思想政治辅导员来讲授,大多数教师自身缺乏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心理学基础和授课经验,而且职业生涯规划教师的培训机制尚不完善,授课教师后期接受专业培训的机会较少。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缺乏使得教师讲授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后劲略显不足。
2基于项目管理技术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设计的总体构想项目管理技术采用项目小组作为临时性动态组织形式,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坚持目标管理。因此,可以尝试将项目管理技术应用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计[7]。
2.1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设立“项目小组”和项目小组组长
在职业生涯课程中,结合心理学相关专业知识,对参与课程学生进行随机分组,成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的“项目小组”,通过设立项目小组组标、口号、课程目标等形式增强项目小组的团结和协调。通过设计小游戏的方式,让学生自主评选出项目小组组长作为项目管理负责人,组长负责组织小组学习过程、小组学习计划制订、过程监督、协调、绩效考核等工作。
2.2职业规划课程监督制度的制定
课程教学中,以项目小组为单位完成课程的相应学习、课堂互动以及课程论文等。同时,小组成员相互制约,项目组长参与监督,扮演主要角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辅助和监督各小组的项目完成情况。
2.3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引入绩效管理和目标
管理机制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严格阶段性审查,随时给予指导监督,同时,通过绩效管理和目标管理机制给予学生一定的奖励,激发学生职业规划的主动性,注重在课程中锻炼学生的创造性、协作精神和自我管理能力。
3基于项目管理技术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设计教学实施方案运用项目管理技术中的生命周期理论,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计分为4个阶段:启动阶段、计划阶段、实施阶段和收尾阶段[8-9]。
3.1启动阶段
根据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基本要求,编制基于项目管理技术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大纲。结合项目管理的目标管理机制,设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考核方式等。
3.2计划阶段
根据教学大纲对课程设计的细节要求,运用项目管理技术进行计划,制定出课程设计进度安排、绩效考核机制、配套专业测评工具等。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分为理论课、网络课程以及课程设计作业3个环节。理论课通过详实案例与专业心理测试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讲授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方法和内容。网络课程则为学生量身定做视频素材,并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观看。课程设计作业则要求学生使用配套专业测评工具进行自我评定。结合项目管理技术,坚持效益最优的原则,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设立“里程碑”,通过中期工作报告、情景剧模拟、心理剧、小组课堂互动情况汇总、组内展示等方式检查和监督项目小组的进度和质量。同时,引入绩效考核机制,小组成绩考核按照过程和结果两个方面进行考核。为了更好地完成课程设计工作,教师应积极准备易于理解和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案例资料及测评工具,成立课程设计小组,通过头脑风暴选择最优案例,便于学生结合自身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3.3实施阶段
3.3.1项目小组的成立
运用项目管理技术,在领导方式上强调个人责任,实行项目小组管理和小组长负责制。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始之前,随机分组,7~8人组成一组,通过自主选择指定小组负责人。组长负责明确课程各阶段的任务和组员分工,调动组员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对实施过程进行监督和协调。组员必须按照组长要求积极参与、团结协作完成相关课程任务。如果组内某个同学不积极,任务未完成,其个人成绩按照绩效考核扣除相应分数。另外,其小组成绩也受到相应影响。
3.3.2绩效考核与进度检测
严格项目管理绩效考核,以项目小组为单位进行测评。根据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计进度计划,在每个“里程碑”阶段,以项目小组为单位主动参与汇报和表演,根据积极性和参与度进行绩效考核,同时,教师对其完成情况进行总结指导,指出学生在该阶段存在的问题。对于不能积极参与的项目小组,问清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3.4收尾阶段
根据项目管理生命周期理论,在项目收尾阶段验收项目小组成果。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结束后2周内,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招聘会和小组展示,提交职业生涯规划书。通过最终小组展示和答辩,根据小组评价成绩和其他各个阶段任务成绩,给出学生课程综合成绩。通过这些环节,使学生科学地认识职业生涯规划,并进行自我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应及时总结经验和不足,为日后的课程教学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
课程设计是高等学校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需学生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广泛的专业知识和基本实验方法,才能进行的强化实践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的教学环节。对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任务和初步形成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起着重要的作用[1-2]。在新的教育形势下,越来越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一线工程师,因而本科生的实践教学环节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课程设计环节,虽然教学用时少,但内容却相当丰富,是与实际工程应用结合最紧密的过渡性课程,而这种设计类的课程和教学在理工科教育中的地位更为突出。材料学科课程设计一般在2周左右,课程设计时间集中又短暂,因此要求设计针对性强。设计内容一般包含工艺设计和设备设计两大类,而对于厂房、工艺布局等整体设计要求并不高。通常的设计任务是针对某一种材料生产过程的具体环节所需设备进行计算,选型和设计。通过这样的课程设计,使学生深入理解一种材料的制备或加工方法、流程以及材料在制备加工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提高他们方案论证、分析比较以及使用网络检索和计算机绘图等多方面能力,达到课程设计的最初目的[3]。而复合材料结构课程设计与一般课程设计有很大的区别,课程设计的重点不是工艺和设备,而是材料的结构设计与计算。因为复合材料有着与常规材料完全不同的材料概念,它本质上是结构物[4]。因此复合材料的结构设计也应该有与常规材料结构设计不同的观念,使之更符合复合材料的特点,这样才有利于复合材料的应用与发展。
1复合材料结构课程设计的教学流程与重点课程设计的教学流程图
如图1所示,其中重点环节是选题、指导与管理、考核。其中选题是整个设计任务能否完成并达到教学目的的关键;指导应讲究技巧,管理是过程控制,二者完美结合是课程设计顺利进行的保障;考核是对设计文本和作品最终的检验,考核结果也是该课程成绩的直接体现。
1.1选题
课程设计的选题应与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要求相一致,并尽量与工程实际相结合,难易程度适中[5]。课题应具有一定的可设计性、灵活性、挑战性和趣味性,内容难度要以中等水平的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经过努力能完成任务为依据。在多数课程设计中选题主要存在的问题是设计题目雷同、枯燥、陈旧,与现实脱节。如果小组间设计题目相似或历年来变化不大,那么在设计过程中很容易让某些学生偷懒,将别人或以往的设计结果在数据上加以修改即可完成自己的设计,这样便失去了该课程的意义;如果设计选题总是陈旧,不能与时俱进,学生做起来又会觉得很枯燥,毫无兴趣,也就不能激发出学生的兴致的潜能;如果选题仅仅是符合了教学任务,却与工程实际严重脱节,那么学生又会认为该设计并不实用,没有任何意义,导致学生消极对待。由于《复合材料结构设计》这门理论课程涉及的都是复杂的公式计算,确实枯燥无味,且复合材料是新学科,在我校尤其如此,还缺少详细的全面的相关的课程设计指导材料和相关实践经验,所以在指导复合材料结构课程设计实践教学时,作为指导老师我还在不断地探索中前行。虽然我自身没有复合材料结构设计的工程经验,对复合材料在常用领域航空航空器上的应用理论基础也不够了解,但是化工专业出身的我对化工设备的应用与设计还是有一定了解的。所以在从事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实践教学之初,我的设计选题多与化工储罐相关。这样即与工程应用相关,又能保证适当的难易程度,并有大量化工储罐类设计指导材料作为依据;此外,化工类储罐又是复合材料专业学生接触不多的设备,且看似简单的储罐按容积大小和应用形式不同又分为立式、卧式、拼装式、两支座、三支座等不同形式,设计计算方法就有很大差别,这样既能保证了选题的合理性和难易程度,又具有了一定的可设计性、灵活性、挑战性和趣味性。
1.2指导与管理
虽然课程设计的教学形式相对于理论课程具有极大有灵活性,但并不是分配任务完成即可,过程中还不能缺少相应的指导和管理,目的是为了提高设计质量,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以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出发点,重在点拨,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之后采取集中辅导和个别答疑相结合的指导方式。在指导课程设计前指导老师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构思设计思路,拟定方案,并根据设计目标确定设计内容、步骤和重点、难点,然后在布置设计任务时,连同成果要求、参考资料等向学生介绍清楚。导论环节做得好坏直接影响后续的设计进程顺利与否。对于“玻璃钢化工储罐”课程设计而言,设计目的在于掌握玻璃钢制化工储罐的设计方法,重点是储罐壳壁的结构设计,即复合材料的铺层设计,难点在于力学分析和计算,为此,应在这些方面给予侧重。尽管第一次接触复合材料结构课程设计学生有很多茫然,但课程设计的过程还是要以发挥学生主动性和潜力为主,而不应是老师一步步教着做,照葫芦画瓢,做完了也没有什么深刻的印象。这一课程上我个人很喜欢按照国外的教学方式,任务布置好了,由学生自己努力去完成,是一个很好的发掘潜力的过程。因此对课程设计的指导便是把共性问题应进行集中辅导,指出方向和思路,至于学生具体碰到的具体问题再给予个别答疑。为保证在短期内每一位学生都能完成设计任务,课程设计的过程管理和时间节点的安排尤为重要。
1.3考核
考核是对课程设计的最终检验,也直接决定着学生的成绩。课程设计的评判不像考试试卷有标准答案,难以有着统一的标准。由于是分小组合作完成,所以在评定时更是要考虑多方面因素,除了看设计图纸和设计说明书的完成质量外,还应充分考虑到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的真实表现及对课程的掌握程度,尽量做到公平。因此,在课程设计成绩评定体系分为平时成绩(30%)、设计文本(50%)和答辩(20%)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考核:出勤率、设计过程中的表现和每日进度完成质量。平时成绩对督促懒惰学生的设计进程有一定好处,同时也对是否表现认真且独立完成有一定的公平性判据。设计文本成绩从以下几个方面考核:设计思路是否正确,设计步骤安排是否合理;造型、选材及工艺是否合理,结构计算是否准确;设计图纸是否规范、设计说明书书写是否详细清晰等。纳入答辩环节便于更客观、公正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掌握程度。答辩中,学生通过与指导教师面对面交流,可以加深对设计的理解,对知识点上的盲点与误区有更好的反馈和弥补,并且答辩可以锻炼学生表达与应变能力;指导老师也可以通过答辩清楚了解学生对设计思路和方法的掌握情况,并且通过对学生的反馈信息加以整理,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加以强化。考核结果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等,对优秀的设计者和设计作品,予以表扬鼓励,以调动学生进行课程设计的积极性,对不认真完成设计或未达目标要求者要求其进行整改或限期重做。
2复合材料结构课程设计文本的基本内容
以“**立方玻璃钢卧式盐酸储罐为例”,设计的任务是确定产品的结构,技术、经济指标和主要零部件,并编制必要的技术文件。故完整的设计文本应包括以下内容:封面设计任务书目录前言(主要介绍设计的目的及复合材料储罐的应用及优势特点等)选型设计(依据设计标准选定储罐的基本造型、封头、支座等,并确定筒体直径、长度、伸壁长、跨距、封头高度、支座宽度和包角等相应的数值)性能设计(依据使用条件和各材料的性能选定材料,并明确该材料的性能参数,如克重、模量、体积含量、许用值等)结构设计(重点是载荷分析和计算,包括轴向应力、剪应力,环向应力等,从而确定筒体及封头的壁厚和铺层数,注意边设计边校核)工艺设计(根据以上设计的内容选择成型工艺方法,并完成具体的生产工艺流程等)零部件设计(主要指确定各种接管如人孔、进料口、排气口、液位计、出料口、排污口、压力计、液封等的数量及尺寸等)安装设计(确定各接口的安装位置及储罐整体的安装等)制品检验(制品的检测方法)附图(本课程设计只要求绘制总装配图,其中要把构成产品的全部各种零件,部件,标准件,配套件等表示出来,同时将局部放大的铺层设计图表示出来。
3复合材料结构课程设计的教学体会与改进措施
经过两年来对该门课程的教学实践,总结以下几点体会,以此为进一步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奠定基础。(1)学生起初对课程设计虽然不够了解,但了解后十分感兴趣,说明相对于枯燥的理论授课,学生更喜欢这种形式灵活的、能够充分发挥个人能力的教学方式,因此,对于该类实践课程应加大重视,并投入精力去研究和改革。(2)课程设计的最大优点是能够在短时间内自主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但设计过程中发现学生对文献资料的检索收集能力不强,融会贯通运用知识的能力也较弱,以后教学中应就此点进行强化。并且,在布置任务初期,应利用一定时间教授学生如何有效进行文献检索和收集。(3)设计过程中,团队合作不仅能够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较好地完成设计任务,而且还能够充分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但仍有个别学生独立性差,不爱动脑思考,对团队成员的依赖性过大,有待于进一步有效控制。具体可通过考勤、检查设计草稿、及加大考核力度等措施进行过程控制。(4)课程设计对指导老师是极大的挑战,需要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故“双师型”教师更为合适。指导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还应不断思考,研究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提升学生设计能力的途径。与企业进行友好的沟通与合作是一个直接有效的途径(如邀请企业技术人员进入课堂参加指导)。(5)现有的课程设计形式虽然使学生在设计方面有了基础的锻炼,但已远远满足不了现代工业发展的需要,如能配合复合材料结构专用设计软件的使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设计效率,进而适当扩充设计内容,而且更能与专业设计人员的工作接轨,对培养应用型的大学生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张冬敏.高校课程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改革与开放,2009(9):72-73.
[2]徐文娟.课程设计在教学中的作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8):59.
[3]于岩.材料学科本科生课程设计改革的思考[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2(03):58-59.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3-0044-02
传热学是一门研究由温差引起的热量传递规律的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中最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它不仅是能源动力、交通运输、石油化工等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而且在机械、电子、土木、航天航空和轻纺食品等工程技术领域里的应用也十分广泛。目前大连海洋大学(以下简称“我校”)该课程体系是由理论、实验、实习和课程设计四个环节所组成。其中传热学课程设计这个教学环节是紧接在传热学课程理论教学之后进行的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也是学生综合运用传热学、换热器设计以及相关先修课程知识,联系实际生产和日常生活,以完成以某一特定设计任务为主的一次工程设计实践环节(包括自行完成主体设备的选型计算、材料选择及内部结构设计、工艺计算及主要尺寸设计,主要附属设备的选型设计,主体设备总图的绘制等,同时还要综合考虑制造成本、加工工艺难度、维护保养等因素)。因此,该课程设计在整个课程体系教学改革中的地位十分重要。[1-3]
一、传热学课程设计的现状与改革方向
目前高校的课程设计大多数是依附于理论课程而开设的,与理论教学同步并在授课计划范围内完成,通常课程设计的过程往往是学生仿照教师的设计过程和设计指导书上的步骤来进行。因此课程设计的核心主要是指导教师,学生按教师预先给定好的设计流程进行,被动地接受设计方案,丧失了主动参与课程设计的积极性和热情,而且在设计中发生问题也不能及时反馈。这样的结果,将大大降低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谈不上对学生工程素质的培养了。
随着对培养工程素质人才的需求和对传统课程设计教学模式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即“任务学习法”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体现“任务导向”和“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于交流合作的能力,这同样也是当前培养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发展的工程型人才的改革方向。[4,5]
二、基于任务型教学法的课程设计改革原则
为了将任务教学法成功而高效地运用于传热学课程设计这一实践教学环节,在改革之前必须制订某些行之有效的原则作为指导,以便使其更好地发挥功用。考虑到任务型教学法是一种以任务为核心单位计划和组织教学的途径,它强调在“做中学”,不仅吸收了以往多种教学方法的优点,而且和其他的教学方法并不排斥。因此,笔者在教学改革实施过程中根据此教学方法的特点提出了以下的课程设计原则。[6]
1.将较难的任务前置
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精力是有限的。根据笔者多年指导课程设计的教学经验,发现学生往往在学习过程的前半阶段思想最为活跃,精力也最为充沛。因此,在给定课程设计任务后,教师应有意识地把那些理论性强、需要花费大量精力才能掌握的较难的任务环节放在课程设计的前半阶段,例如对换热器的选型计算部分。这不仅仅是因为这些较难的学习任务往往更具有冒险性和创新性,而且这样的设置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从实际教学反馈效果来看教学效果良好,也更有利于教师灵活地推动整个课程设计教学流程的进行。
2.将安静的教学任务前置
激烈的教学活动能让学生的大脑兴奋,特别是在课程设计的后半阶段,学生往往会感觉到疲惫,这个时候如果再进行安静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大脑就会处于一种抑制状态,从而影响整个课程设计的教学效果。因此,为了保证学生处于科学、合理的学习状态,指导教师应当把相对较为安静的教学任务安排在课程设计的前半阶段。
3.将整个课程设计连贯化
根据任务型教学法的指导思想,任务的设计是实施任务型教学法的关键和前提。因此,在课程设计正式开始之前,教师应指导每名学生根据分配的相关参数独立构建设计项目,每一项目均设计任务若干,在任务设计的过程中考虑行业发展、企业需求的实际情况,同时把传热学作为基础技能贯穿于任务环中,让学生提前对任务环的大体框架有一个较为清晰的了解。同时以任务为核心单位计划和组织教学,在“教中做”,在“做中学”,通过一系列的集体活动或个人活动来开展课程设计,最后对所涉及的全部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并总结。总之,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应该紧密相连,从教学设计角度保证课程设计的连贯性,并让学生能够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三、课程设计的具体改革步骤
1.改革课程设计的教学大纲
课程设计中的教学目标和任务都是依据教学大纲提出的,而教学大纲中所提出的相关教学要求和教学任务就是开展课程设计的指挥棒,其作用不言而喻。显然,大纲中的这些目标和要求应该能够体现任务教学法的任务设计思想。
通过传热学课程设计这一实践环节,应该让学生掌握换热器设备设计的基本程序和方法,熟悉查阅技术资料、国家技术标准的途径,正确地选用公式和数据,加强工程计算和CAD绘图能力,初步形成工程优化意识,并能运用简洁的文字和工程语言正确表述设计思想和结果,从而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笔者在总结以往教改经验的基础上,将教学大纲作为前任务阶段进行改革,根据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及学生日后就业的企业需求,为每名学生都构建了不同的设计项目,引导学生自主地参与到任务设计环节中来。当学生对自身任务有了较为明确的认知后,就可以进入任务环阶段了。
2.课程设计题目的设定
在任务环阶段需要学生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去完成任务要求。如何能让学生从课程设计中既学到有用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又符合传热学课程设计的教学要求,这是课程设计题目设定的最根本原则。考虑到传热学课程设计最多一般也就两周的时间,同时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学生到现场测量考察换热器实物的可能性很小。如果设置的课程设计题目过大过深,学生可能会没有时间深入研究任务而只是忙于完成形式上的设计报告。因此,在设计题目的设定上,指导书中会尽量选取学生在学校和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到的常见换热器类型,同时做到每名学生的初始设计参数都不一样,从而培养学生自主设计的独立工作意识。[7]
3.教学环境的改革
传统的课程设计教学环境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的课程设计教学要求。任务教学法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通过组建课程设计小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组内分工、信息资源共享、技术难题攻关、组内讨论、组外交流等多种方式参与到教师的各个教学环节中去,鼓励每一名学生发挥自身特点,积极参与到设计团队的任务中,充分利用学生主观能动性,师生共同营造一个轻松热烈的教学环境。
基于以往的课程设计教学经验,采用灵活的情景式教学比较有利于任务教学法的开展,同时适当结合CDIO(构思、设计、实现、运作)模式等先进教学方法,展开对设计任务的团队讨论及研究模式,注重原理和应用相结合,强化以工程实例为载体的案例教学,将课程设计与工程体系有机结合,强化综合设计和工程实践训练。同时开展专题讨论,强化能力的培养。教学中增加一些专题讨论、工程案例、工程项目研究报告,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评价与考核方式的改革
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对学生的评价与考核不过是激励他们不断学习和进步的一种手段。既然实践环节的教学目的是侧重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那么其评价考核方式就应与传统的理论教学有所区别,针对任务教学法更应如此。
由于任务教学法是以任务作为教学的主线,以学生实践作为中心,以老师作为辅导。因此,在考核方式上也应以学生为主体,以设计任务完成的质量作为考核依据,而不再以最终的课程设计报告作为终结性评价指标。每个学生作为个体既是自己任务的设计者,也是其他同学的“同行”,可以对其他同学的设计进行评价打分,因为学生在一起共同完成课程设计任务的同时,对彼此平时的表现也是最为了解的,这样可以提升评价考核的公平性与透明度,有效促进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任务教学法有效地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仅符合新形势下对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需要,同时在教学实践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总结实际经验,运用任务教学法,实现传热学课程设计教学效果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杨世铭,陶文铨.传热学[M].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处出版社,
2006.
[2]于靖博,董丽娜, 赵兰英.《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广州化工,2013,(11).
[3]顾丽莉,张登峰, 赵文波,等.关于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的几点思考[A].2013年创新教育学术会议(CCE2013)论文集[C].2013.
[4]金华.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思考和实践[J].新课程(教研),
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