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茶叶营销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08-05 05:12:18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茶叶营销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茶叶营销论文

篇(1)

首先,管理效率优势。同大型茶饮料企业相比,中小茶饮料企业的优势在于生产成本和综合风险较低,对市场的反应敏锐,企业营销行为比较灵活。并且因为企业规模小,各职能部门结构相对简单,经营决策权高度集中,这使得企业内部执行力相对更强,经营决策效率更高。其次,瞄准利基市场走专业化经营道路。由于规模较小,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相对有限,因此,中小茶饮料企业往往将有限的资源投向那些被大企业所忽略的利基市场,走专业化发展道路——以专补缺、以小补大、专精致胜。通过专业化经营不断改进产品,提高生产效率,实现激烈竞争中先稳定后发展。最后,有利于满足市场个性化需求。一般来讲,大批量、单一化的产品生产能够形成规模经济优势,有助于满足大众日常生活中一些主要方面的需求。与此同时,集中于某些产品生产的大型茶饮料企业往往会忽视一些小批量个性化的需求。虽然中小茶饮料企业普遍存在生产能力相对较低、人力物力财力相对有限的缺点,但是它们具有紧跟市场、机制灵活、反应快捷等经营优势。因此,不同类型中小茶饮料企业的存在,能更好地适应千变万化的消费需求。

1.2企业内部环境分析——劣势首先,品牌劣势

中小茶饮料品牌由于自身品牌知名度低,缺乏品牌竞争力,在康师傅、统一等知名品牌广布的市场空间内很难形成自身的竞争优势。其次,渠道劣势。中小茶饮料企业规模较小,利润有限,对渠道商的吸引力不够,由于对产品质量、销路等问题存在疑虑,许多经销商不愿意与中小企业合作或者对共同开发市场、推广新产品缺乏兴趣和信心,这就致使中小茶饮料企业对渠道的开发能力有限。1.3企业外部环境分析——机遇首先,技术因素带来的机遇。茶饮料的制作工艺并不复杂,并且随着茶饮料行业的飞速发展、企业租用茶饮料制作设备的普及、网络的推广,先进的制茶工艺已不再是什么秘密,中小茶饮料企业完全有能力制作出高品质的茶饮料,这样就可以摆脱因产品技术的劣势给企业竞争带来的不利因素。其次,茶饮料能够满足人们健康、便捷的消费需求,有着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大众对健康的重视,更多的人少了细细品茶的闲情逸致,健康、方便的茶饮料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喜爱,喝茶饮料日渐成为一种时尚。可以说茶饮料行业是一个朝阳行业,在未来国内外饮料市场必将继续发展壮大。

1.4企业外部环境分析——威胁

首先,国内市场竞争激烈。市场的领导者康师傅和统一等品牌形象已深入人心,而且在渠道的开发和维护上也做得十分出色,相对于中小茶饮料企业的多产品线更是有着巨大的优势,这些都给中小茶饮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其次,国外品牌的强势冲击。随着我国开放程度的日渐加大,国外的品牌茶饮料必将瞄准中国这个拥有众多人口的巨大市场,这势必会加剧市场竞争,给我国中小茶饮料企业带来巨大冲击。

2我国中小茶饮料企业差异化营销策略分析

美国学者麦卡锡提出了4P理论,即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为企业市场营销提供了基本框架。下文借鉴4P理论,对我国中小茶饮料企业差异化营销策略进行分析。

2.1产品差异化策略

产品差异化是指企业生产的有形的物质产品及无形的服务产品在质量、性能上优于同类生产企业。在市场营销学中,产品的质量取决于产品满足顾客需求的程度。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中小茶饮料企业要不断发掘利基市场,围绕利基市场需求不断地开发完善新产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体现企业产品的差异化。

2.1.1产品口味差异化

口味创新是茶饮料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有力手段。从行业经验来看,茶饮料行业领导品牌都非常注重茶饮料口味的创新。口味创新的成功会给茶饮料企业带来丰厚的市场回报。在茶饮料口味的差异化上,中小茶饮料从以下两个方面寻求突破。第一,仿制改进型新产品。市场竞争是优胜劣汰的过程,现在茶饮料市场中各种茶饮料的口味层出不穷,市场上不乏口味独特,拥有特定消费人群但配方和制作工艺上并不完善的产品。中小茶饮料企业可以通过深入的市场调研,寻找市场上口味独特,但产品质量受到消费者诟病的茶饮料产品,在这种口味的基础上,精心研制出高质量的同类产品。第二,完全创新型新产品。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目前已经开发的茶饮料产品以红茶、绿茶为主,兼具茉莉花、铁观音等茶叶种类。虽然目前茶饮料产品已经开发出多种口味,但是通过查阅我国茶文化历史资料,找出可以制作茶饮料的茶叶种类并不困难,同时配合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一定可以在茶饮料的口味创新方面有所突破。

2.1.2产品包装差异化

包装不仅有助于产品储存、运输,而且具备一定的广告效应。包装创新伴随着茶饮料企业的成长与发展。茶饮料包装形状上从最初的圆柱体,到后来的长方体,再到最后的螺旋状;容量上有1L、550ML、500ML多种类型;材质上以塑料为主,兼具金属等多种材质;标签更是创意迭出。产品的包装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出产品的价值。市场营销是为顾客创造价值的过程。目前有一些饮料企业利用便携玻璃瓶包装售卖,这样在消费者喝完饮料之后,饮料包装将可以长期使用,既绿色环保,也实现了联合营销,同时包装的长期使用有助于增强消费者对产品品牌的记忆,顾客让渡价值的提高能够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

2.1.3产品品牌差异化

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IS)是品牌差异化的切入点。企业形象识别系统主要包括理念识别(MI)、行为识别(BI)、视觉识别(VI)。其中理念识别是企业形象识别的核心。中小茶饮料企业在塑造产品品牌的理念识别系统时,要选择一个鲜明独特的切入点“。健康”“、绿色”“、自然”是茶饮料企业通用的切入点,中小茶饮料企业不宜直接仿效,可以参照茶饮料的具体功效如减肥、暖胃、不影响睡眠等来挖掘茶饮料的理念识别的差异化,以此来实现与其他品牌的区别。

2.2价格差异化策略

在4P营销策略中,价格是消费者最为敏感的营销要素。世界著名营销大师菲利浦•科特勒有一个经典论断:任何再忠诚的客户即使是在一分钱的差价面前也会产生动摇。中小茶饮料企业除了在产品营销策略上形成差异以吸引消费者,同时也要在产品的价格方面寻求差异,以利于吸引消费者注意,引发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中小茶饮料企业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实现价格差异化。首先,大众茶饮料定价要“低而不贱”。价格是产品价值的反映,目前市场上茶饮料的定价大部分在2.5元左右,大型商场或生活超市促销期间可能优惠0.1~0.2元。对于中小茶饮料品牌,定价比附名牌茶饮料并略低于名牌产品以使消费者能够更好地接受。因此,大众型的产品定价区间可以在2~2.2元,这样的价格既能感觉到实惠,又不至于让消费者怀疑产品的质量。其次,高档茶饮料要“高质高价”。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高端消费呈现出上升的趋势。高端茶饮料产品的需求点在于满足社交、尊重、社会实现等高层次需要,从而成为消费者身份的象征。对于中小茶饮料企业,其高端产品的定价一定要高于90%的同类产品。这样可以使消费者更加坚信产品的质量,也能够满足他们高层次的消费需求。最后,最为重要的是中小茶饮料企业要掌握本企业产品市场价格的绝对控制权。价格控制权可以有效监督中间商的销售行为,避免中间商窜货、任意调价带来的市场形象损失,有助于避免企业自身产品之间的恶性竞争。

2.3渠道差异化策略

在现代的销售理念中,渠道建设尤为重要,良好渠道环节的设计有助于提升产品销售的效率,提高产品的市场覆盖率,因此,营销界有“渠道为王”的说法。在渠道方面,除了传统的渠道之外,中小茶饮料企业可以开辟以下渠道以达到差异化营销。首先是网络渠道。目前,由于网络消费的群体主要是年轻人,而年轻人的消费特点在于追新求异,因此在网络渠道兴盛的当下,一些创新型的产品更容易在网上得到推广。更由于物流体系以及在线支付淘宝、微信“随时退”的售后保障,网络成为许多消费者消费的重要渠道。中小茶饮料企业可以借助天猫、京东商城等知名度较高的网上商城,更快更广地推广自身企业的产品。其次,可以在社区推广大众茶饮料产品。从购买行为类型来看,大众茶饮料产品由于价格低引发的参与度低,品牌差异不大等原因,消费者一般采用习惯性的购买行为。购物方便,物美价廉是诱发消费者产生习惯性购买行为的主要因素。把物美价廉的大众茶饮料产品销售网点设在社区,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地点便利,可以给企业带来大量的习惯性忠实顾客。而依托地点便利,中小茶饮料企业还可以增加“送货到家”“、货到付款”等服务,这样可以进一步提升客户让渡价格,从而形成忠实的客户群体。最后,中小茶饮料企业可以积极寻找茶饮料刚性需求市场。由于成本优势明显、管理机制灵活等因素,中小茶饮料企业可以通过包装、净含量等营销手段,给偏僻的山区景点、当地的学校、国家企事业单位等渠道提供更多的服务,给渠道商更大的利润空间。

篇(2)

2.用电量过低或过高用户的稽查监控

一般来讲,一定区域内相同类型的用户在用电量上不会出现过大的差别,同类用户之间往往保持着相对稳定的用电差。在对用电量的稽查监控过程中,如果发现用电量较平均水平波动较大的用户,需要进行深入的调查和审核。用电量过低的用户,是否存在偷电漏电,增容减容的情况;用电量过高的用户,是否符合其申报的用电类型;而在限定时间内,自身用电量发生非正常范围内波动的用户,用电设施是否存在异常现象等等,都是稽查监控技术系统应该重视的方面。

3.对稽查监控系统内部工作的审查

在对用电用户稽查监控的同时,我们同样也不能忽略对电力系统内部工作人员的审查。首先,关于各基层的用电量查抄人员工作的检查。稽查监控系统基层的工作人员是与用户关系最为紧密的,要切实保证我们的用电量查抄人员不会因为私人的原因,在上报数据时有所偏倚或隐瞒,这也是确保稽查监控工作顺利进行的首要因素。其次,对各营销业务的办理人员进行审查。通过对相应的数据进行分析总结,结合各区域的自身特点,针对营销业绩过低的业务员进行进一步的审查,是否由于服务态度不佳或者业务水平低下等原因,导致了业绩过低的现象,及时进行内部培训或岗位调整,切实提高用电营销业务的服务水平。最后,稽查监控各部门管理情况的核查。所谓律人先律己,要想切实有效地实现电力营销系统的稽查监控,稽查系统的内部管理必须确保标准化和规范化。一个行之有效的管理系统是其下属业务正常运行的根本,定期进行下属员工对管理人员的不记名调查,各管理人员季度性业绩分析,以及上层领导对其工作成果的认可程度,都是监控管理层人员工作的组成部分。

篇(3)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消费结构日益不断变化,个性化消费时代已经来临,而由此产生的差异化营销理论也应运而生。顾客个性化的需求导致差异化营销理论的产生。在日益开放的市场经济下,任何一个企业,要想满足消费者的所有个性化需求是不可行的、也是不可能的,所以,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创造顾客就是创造差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凭借其自身的各种优势,在产品质量、功能上优于竞争对手,通过有自己特色的促销手段、完善周到的售后服务等,在消费者心中树立起与众不同的企业形象和品牌形象。

二、差异化营销的几种策略

企业进行差异化营销的手段千差万别,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产品差异化

产品差异化是指产品的性能、特征、式样、设计、耐用性、安全性等方面的差异。即某一企业生产的产品在质量、性能上明显优于竞争对手的同类产品,从而形成独自的市场。产品差异化可以是产品任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与众不同,其中最常见的是产品质量、功能上的改进。在满足顾客基本需要的情况下,为顾客提供独特的产品是差异化战略追求的目标。

(二)形象差异化

形象差异化是指通过塑造与竞争对手不同的产品、企业或品牌形象来取得竞争优势。塑造形象的工具有名称、颜色、标识、标语、环境、活动等。企业通过强烈的品牌意识、成功的CI战略,借助媒体的宣传,使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从而对该企业的产品发生偏好,一旦需要,就会倾向于选择该企业的产品。

企业巧妙地实施形象差异化策略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为了突出自己纯天然的形象,农夫山泉在红色的瓶标上除了商品名之外,又印了一张千岛湖的风景照片,无形中彰显了其来自千岛湖的纯净特色。2001年,农夫山泉推出“一分钱”活动支持北京申奥;2002年推出“阳光工程”支持贫困地区的基础体育教育事业。通过这样的公益服务活动,农夫山泉获得了极好的社会效益,提升了品牌价值,实现了形象差异化。在短短几年的成长过程中,形象差异化策略对农夫山泉产生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三)市场差异化

市场差异化是指由产品的销售条件、销售环境等具体的市场操作因素而生成的差异。市场差异化包括销售价格差异、分销渠道差异和售后服务差异。

实行市场差异化可以使消费者将本企业产品的价格、服务、渠道等和其他企业区别开来,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起个性形象。在激烈的市场角逐中,市场差异化成为企业制胜的法宝,没有差异的市场营销方式很难有市场。

但是,差异化的实施也存在一定风险,企业要根据自身产品的特点、企业自身的实力、消费者心理和竞争对手的优劣等多方面因素展开适合自己的市场差异化,避免无意义差异化、过分差异化及竞争者模仿等不利因素给企业带来的风险。

三、差异化营销策略在企业经营中的应用

(一)实施差异化营销策略,应把科学、缜密的市场调查、市场细分和市场定位作为基础。因为市场调查、市场细分和市场定位能够为企业决策者提供顾客在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方面的差异,准确地把握“顾客需要什么?”在此基础上,分析满足顾客差异需要的条件,要根据企业现实和未来的内外状况,研究企业是否具有相应的实力去满足顾客的需要。

(二)差异化应恰到好处

实施差异化策略要加强市场营销全过程的管理和控制,其中最重要的是注意顾客的反馈。因为任何营销策略实施成功与否,最终进行裁决的是作为上帝的顾客,得不到顾客的认可,再完美的策略也只不过是纸上谈兵布局。只有通过顾客的反馈,才能准确地判定是保持、强化还是撤退自己实施的营销策略。只有消费者认可的差异才会带来价值。过分的差异可能造成两方面的负面影响:第一,可能引起消费者的反感;第二,可能带来成本的增加,迫使企业不得不提高商品价格,从而抵消差异带来的价值。因此,适度差异原则是差异化营销的重要原则。

(三)实施差异化贵在创新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方面,顾客的需求会随之发生变化,昨天的差异化会变成今天的一般化。竞争对手也是在变化的,尤其是产品式样、包装、价格、广告、售后服务等,很容易被那些实施跟进策略的企业所模仿。因此,任何差异都不会永久保持。要想使本企业的差异化策略成为长效药,出路只有不断创新,用创新去适应顾客需要的变化,用创新去战胜对手的模仿跟进。

(四)要及时延展和升级

任何的差异化价值都是有时效性的,因为需求、技术、竞争等因素都是不断在变化的,环境或前提条件的变化都可能会让企业原来非常有效的差异化价值失效。因此,企业应该与时俱进,在继承过去的品牌无形资产的同时,适当地延展和升级。

总之,企业在实施差异化营销策略时,应该综合考虑多方面,并结合自身实际,采取适合自己的决策,从而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王瑾,浅谈差异化营销[J]商场现代化,2007(4)

[2]孔令辉,阿茹娜.差异化营销策略的应用与研究[J]科技与经济,2006(7)

篇(4)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中国对翻译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翻译人才的培养主要集中在高校,因此,高校翻译教学的优劣不仅影响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也会直接影响到翻译人才的培养。穆雷曾就学科建设、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师资培养、教学方法、教学研究等方面对我国20世纪的翻译教学状况进行了相关研究并提出解决方案[1]。笔者所在高校地处新疆南疆地区,本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交通、对外交流等相对闭塞,这些因素给笔者所在高校的《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授课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尤其是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翻译理论与实践》是一门以翻译实践为基础,进而延伸至了解翻译理论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本科阶段要求以实践为主,适当了解翻译理论知识。目前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对该课程体系、教材教法、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发面都存在着比较多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开展《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教学,有必要对该课程教与学的各方面开展调查研究,找到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促进该课程教学的良性循环。

一、《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问卷调查

本研究以塔里木大学英语专业四年级汉族学生(因我校英语专业有汉族本科和民族本科两个层次)作为调查对象,就翻译课教学与学习情况开展调查研究,就教学过程中各方面的情况进行调研,调研主要以问卷调查和访谈为主,并对调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应对策略。本次问卷调查共提出22个问题,大致分为六组,其中19个问题是单项选择题,其余3个问题是开放式选择或问答题。第一组3个问题主要是针对英语专业翻译课程设置;第二组3个问题主要调查学生对所使用的教材及学习资料的看法;第三组5个问题主要是了解学生对教师个人及讲授方法的意见及建议;第四组4个问题调查学生个人努力提高翻译技能的程度、练习的方法及效果的评价;第五组2个问题了解学生对翻译课程考查方法及题型设计的看法;第六组5个问题旨在了解学生对整个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总体印象及相关建议。

此次调查的问卷发给53名学生,收回48份有效问卷。访谈是在10名学生中展开的,他们是从提供有效答卷的学生中随机抽取的。其中包括6名女生,4名男生。访谈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座谈了解一些问卷中无法表现的细节,有利于对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问卷结果统计如下:

从问卷调查结果看,学生在课程设置、教材学习资料、教法、学法、课程态度及个人努力程度等方面呈现出不同观点,通过访谈的辅助,分析调查结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课程设置

75%认为不合理,主要存在两方面原因:一方面,学生希望能加大课时量,通过大量实践训练提升翻译能力;另一方面,他们大多数希望能将课程安排时间调整为大三的两个学期来上(我校安排该课程的上课时间是大三第二学期和大四第一学期),他们希望大四时有更多的时间去找工作和复习考研。有11%认为合理,14%认为基本合理,认为应该加大理论课比重,他们对于翻译效果或翻译质量的评价没有什么概念,希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能加入有关翻译质量评价方面的内容。

(二)教材及学习资料

75%赞成或基本赞成,25%不赞成。我校使用的翻译教材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英汉翻译基础教程》和《汉英翻译基础教程》,两本教材分两学期使用,先开设英汉翻译,后开设汉英翻译。在问卷调查和相关学生的访谈中了解到,一些学生认为没必要分成两门课来上,可以合并为一门课,分两学期上,只要侧重点不同即可;还有一些学生对于教材的选择和使用没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大多只是片面地浏览教材的内容、目录、出版社等来评价;另外,持反对态度的学生主要认为学习参考资料过于单一,希望增加辅助教材的使用。

(三)教师个人及讲授方法

58%赞成或基本赞成教师的授课方法,42%不赞成。主要表现在:课堂实践训练较少,教师讲解偏多;课程授课速度过快,学生翻译思维跟不上等。

(四)课程态度

令人吃惊的是,有83%的学生表现出对课程无所谓和不喜欢,而且他们大多都认为英译汉比汉译英简单。通过访谈了解到,主要问题出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方面,大三的两个学期和大四的上学期课程分布过于密集,学生课业负担太重,没有太多的时间开展翻译实践练习,导致学习效果不好,进而引起对课程的反感情绪。

(五)课外学习时间

调查发现,44%的学生每周花不到5小时的时间练习翻译技能,47%的学生练习时间在8-10小时之间,8%的学生每周练习时间在10小时以上。

(六)个人努力的效果

有78%的学生认为自己努力的效果不显著,17%的学生觉得有一定的效果,还有5%的学生认为效果显著。通过访谈了解到,之所以学习效果不明显,一部分原因是和学生对待课程的态度有关,另外和学习认真程度有比较大的关系。

二、《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建议

从问卷调查结果的情况来看,学生对翻译课有比较高的期望,问题的核心在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不合理,尤其是教学大纲存在一定问题;再者,就是学生对于学习的态度不够端正,花费在学习上的时间太少。介于此,我依据相关研究以及自己近今年翻译教学的实践,对《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教与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应积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

我校对于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不够明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目标不够明确,所涉猎的课程纷杂,多而不精,容易造成学生学得多却收获少的现象,该建议已经讨论过,目前正在调整中。另外,对于教学大纲,在调查中发现,学生不仅对翻译课兴趣不浓厚,对其他专业课的态度也基本如此。经了解,由于我校英语专业学生大一、大二两学年课程安排相对宽松,而学生在大四要毕业实习,所以大三课程任务较为繁重,一些学生学习开始吃力;而大四第一学期1-9教学周在外毕业实习,10-18周返校完成本学期的课程学习,这就继续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得学习不再是乐趣,而是苦差事。为此,有必要进行课程改革,目前首先应对教学大纲积极调整,调整课程设置情况。另外,应将学生的毕业实习时间进行调整,才可改善教学效果。

(二)应积极调整课程模式

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通过对学生基础的摸底,我认为《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教学活动应该将英译汉和汉译英融合在一起,这样可系统讲解英汉语言的特点以及英汉互译的方法和技巧,同时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和浪费,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许卉艳教授也曾建议翻译课分两学期完成:即第一学期适当介绍翻译理论流派及相关历史,重点放在英汉两种语言文化的对比,以及词句的选择及翻译技巧方面;第二学期注重各种文体的语篇翻译,涉及题材、体裁要广,内容要紧跟时代,还可增加译文赏析及对比分析内容[2]。我对此观点表示赞同。此外,应根据南疆的实际情况,可以组织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按照新大纲编写适合本校学生使用的翻译教材和学习资料[3]。

(三)应努力提高学生语言能力

在授课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不够浓厚,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应积极调整授课内容。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可以向学生推荐风格相同的翻译范文,尝试构建自己的语料库,检查他们阅读后的感受和收获[4]。开展讨论式课堂,进行小组合作翻译,并尝试让学生练习互评译文,目的在于及时发现学生完成作业时的优点和不足,善于表扬学生,不足之处,应作为重点给学生集体讲解。教师还可以开展适量的翻译欣赏课,或让学生欣赏翻译一些名家的译作,总结心得体会等。

(四)加强翻译测试的研究与改革

翻译课程是专业必修课,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翻译理论、翻译技巧,有适量的翻译实践训练等,这些方面都应在课程考核体系中有所体现。目前的翻译命题方式单一,多为词、单句和段落翻译,无法系统、明确地考查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技巧运用能力,也难以有效地与相应的教学阶段接轨[5]。建议在考试中丰富命题方式,扩大试题的覆盖面、题型多样化、突出考试重点,全面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马葳.基于语料库的翻译教学实践[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

[2]许卉艳.论英语专业翻译课程设置及教材编写[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8(6).

[3]文军,俞森林.新世纪呼唤统编翻译教程改革――次翻译调查的启示[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6).

[4]王树槐.关于本科翻译教学的思考[J].中国翻译,2001(9).

[5]徐莉娜.关于本科生翻译测试的探讨[J].中国翻译,1998(3).

课题: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本科教学工程项目(RWJG1305)资助。

篇(5)

茶叶是世界三大饮料中最具有生命力、最受消费者欢迎的饮料,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健康意识增强和茶文化的兴起,人们对茶叶数量、质量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加与提高。茶叶已成为人民群众生活的必需品,又是安徽省传统的出口创汇商品,也是黄山区山区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并成为广大山区茶农脱贫致富与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支柱产业。因此,可持续发展茶叶生产能够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地结合,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极有前景的“绿色产业”。

1 生产现状

黄山市黄山区三口镇产茶历史悠久,境内自然条件优异,有丰富的光照、水资源,终年无严寒酷暑,土壤肥沃,植被丰实,气候温暖、云雾多,种茶的条件非常优越,境内茶园良种率达30%,品种有龙井43、柿大茶系列等,境内茶园200hm2,正常年份年产茶叶70余吨,在全区占第6位,产值达800万元,近几年来,按照以“市场为导向,开发创名牌”工作思路,三口镇的茶叶生产和炒制技术不断提高,主打名茶“黄山槐”被1998年中国国际名茶节认定为具有“叶大扁直、色泽翠绿、滋味鲜爽醇厚”优良品质而闻名,这几年先后获得了省、市名茶称号,使三口镇茶叶名誉大增,致使三口镇优质茶在茶叶市场单价一直稳居全区第2。但目前的猴魁市场,形状各异的猴魁在大量仿制和被篡改,造成了市场上猴魁泛滥横流。这些名茶在被仿冒者严重透支时,消费者利益受到严重损失;这些篡改历史名茶做法,对整个猴魁名茶的生存环境有着不可估量的伤害。

2 存在的问题

一是茶园投入不足,管理粗放。三口镇优质茶园面积小,仍有2/3以上面积的茶园生产条件落后,投入不足。由于名茶生产与茶园管理缺乏成熟技术,使茶园重修剪的多,茶园郁闭度低,水土流失严重,茶农在春茶采摘后重剪,茶棵小,茶园裸露面积大,低产面大。重采轻管,致使茶叶内质差、产量低,同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加工设备难以迅速推广应用,致使大多数茶园效益低下。二是千家万户的茶叶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缺乏有效的经济纽带,没有形成真正的共同体,卖茶难、成本大、效益低的现象普遍存在,从而严重制约了三口镇茶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是茶叶制作有待规范,不能失去传统特色。除茶园管理粗放、原料欠佳外,生产炒制工艺不规范也是原因之一,好多茶农用理条机杀青,造成杀青不透,用网夹重压使茶汁外溢,虽然茶叶外形好看一些,但香气、滋味下降,色泽难看,茶叶不耐冲泡,失去太平猴魁传统的独特品质。四是社会系列化服务跟不上。首先三口镇境内无茶叶龙头企业,缺少茶叶加工大户;其次是缺乏行之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再者就是严重缺乏开发资金,从而限制了三口镇名牌茶叶的开发规模。

3 发展对策

3.1 抓好基地建设,全面提高茶园良种比例

建设生产基地是生产基础。在解决好生产责任制的前提下,对基地要特别重视和加强技术管理,首先要按照技术规范对基地茶园进行配套农艺技术管理,扩大良种的应用;其次要改善生产、加工设备条件,培训人才,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量、品质和劳动生产率,同时要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

3.2 发挥区位优势,建立绿色食品茶基地

由于受地理、自然环境的影响,三口镇现有的茶园与有机茶园的标准相差甚远,因此要想发展有机茶、无公害茶园必须另僻捷径。2003年三口镇被划为“太平猴魁”原产地保护区,利用这一契机,在三口镇境内雾家坑山场和新明乡三合村境内的三口山场新建2座13.33hm2“猴魁”基地;2007年相继在汪家桥洋田丁坑建立1座33.33hm2猴魁基地。这3座基地均远离城镇、居民生活区、公路而且附近还有一定距离的生物隔离带,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具有有机茶建立的基础,这一举措还可填补三口镇有机茶和无公害茶的空白。

3.3 开展社会化服务推动茶业的发展

茶叶生产只有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生产才能上规模,经济才能有实力,才能降低产品成本,保证质量,产销衔接和具有市场竞争力,以及对市场风险有承受能力。鼓励举办龙头企业和经销大户,制定优惠政策,推动茶叶产销一体化经营。积极向外拓展,争取能与国内知名的饮料企业联营合作举办茶叶深度加工企事业(如茶饮料、速溶茶、袋泡茶等)。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参与省内、外茶叶商品交易会,以扩大三口镇茶叶在市场的知名度,提高市场占用率和覆盖率。加强技术培训,提高茶农科技素质,引导茶农树立“依靠科技创名牌,依靠名牌创效益”的思想观念。

参考文献

篇(6)

一、前言

桐城地域文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具有独特性,唯一性。桐城小花是桐城的地方特产,历史悠久,馨香四溢,为明清贡品,声名远播。桐城虽然文化气息浓厚,但却没有将这得天独厚的优势与桐城小花茶叶相联系,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小花茶的营销停止不前。本文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出发,解析桐城的地域文化,研究地域文化在桐城小花茶的营销中的植入问题,明确其现状与不足,通过实证分析为桐城小花及我国其他各个地区的土特产营销提出建议。

二、地域文化与土特产营销理论分析

1.地域文化的特征

地域文化具备地域性、丰富性、稳定性三个基本特征。从本质上来讲,不管是哪种每种文化的特点跟其地域性相关,由于每种文化都有其固定的影响范围和其地域性特点。地域的文化特征是其自身独有的或者是独创的,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独特性并且与其他地域文化特征有着比较大的区别。

地域文化的地域性是人们在该地域生产、生活、劳作,以及社会历史环境的演变中不断积累而成的。不管是历史古迹、地方文化传说,还是当地风俗、思维习惯、道德传统和价值观等,无一不渗透着浓烈的地域文化色彩。

地域文化的丰富性体现在不同地域文化多具有的多样性、层次性和整体性上,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可以使不同地域的人在交流时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经过交流与碰撞,形成文化的交融,能够更高效的地解决当地文化所存在的现实问题。地域文化的层次性可以使地域文化按照不同的等级形成多种地域文化系统,按照等级层次由高到低进行细分,地域文化的种类由少到多,层次分得越细,地域文化的特征越具体。地域文化整体性是地域文化的丰富性的另一种表现,许多当地的地域文化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多种文化相互融合,共同影响着当地社会整体的发展。地域文化是地域特征鲜明的文化单元,其有比较完整的体系。

2.地域文化与当地特产营销理论分析

当地土特产市场的发展需要当地地域文化作为动力,既要具备土特产自身的商品效应,又要通过土特产将当地地域文化传承下去,因此,在土特产品外披上地域文化这件外衣对当地土特产市场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土特产在产品设计的过程中往往会根据当地的的文化,并收集土特产的相关资料,例如民俗风俗、古老传说和名胜古迹、历史名人等等。产品的的文化特色都必须在产品的包装设计中展现出来。产品展现出的地域特色都是以文化元素为基础的。同时,产品包装在设计的过程中,所贯穿的设计思路也是以土特产产地的地域文化为基础,包装能展现当地的历史,民俗风情等等。一般地方的土特产大多都具有悠久的历史,民族文化气息浓郁。如果在包装设计方面能恰当地运用这些地域文化元素,不但可以突显土特产的特色,还可以体现出包装的文化价值。

地域传统文化丰富多样,土特产包装的设计可以从中选取各种各样的文化素材。比如,中国的传统元素一般分为“形”“意”“神”三个方面:“形”是指形状、结构、色彩;“意”指这些形状、结构、色彩所代表的寓意,“神”是指当地文化的内涵。土特产包装设计中融入地域传统文化元素,可以达到引起消费者注意,激发消费者消费欲望的效果。

3.地域文化对土特产营销的影响

(1)特产产地文化对土特产营销的影响

特产文化,将美食特产与地域文化联系起来,利用民众唯特产是宝的心理,展示其独特诱人之处,故而消费者趋之若鹜。特产市场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其包含的文化因素作用越来越大。特产在销售的过程中,其提高特产自身的文化附加值,可以让消费者认可,使得该类特产在同类的产品中,具有强大的竞争优势。特产文化的核心是特产,突破点是文化。挖掘特产自身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将其所蕴的流行文化、文化理论、区域文化、文化遗产、传统文化、文化场馆及文化产业等相关信息充分挖掘。对于充分发挥特产资源优势,树立地区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销售地消费文化对土特产营销的影响

地方特产营销离不开当地消费文化,地方特产区域的选择是营销的首要考虑,需要考虑其有关系的文化面,是否有冲突。文化的不同决定了当地百姓对该产品的接受程度的不同。并且消费能力也是其当地消费能力的组成部分,因此土特产在营销的过程中,合理的定位对土特产营销十分重要,不仅如此,土特产营销时还要考虑其潜在的消费对象。

三、桐城小花营销的现状分析

2014年桐城现有茶园总面积4.45万亩,根据调查显示,今年桐城采摘园面积约4.05万亩,与去年相比增长4.7%,农户茶叶总产值达1.5亿元,茶业产业链上总产值将超2.9亿元。目前,桐城的茶叶多是当地消费,城市区居民茶叶消费人数最多,达到90%以上,山区农户茶叶消费人数为60%以上,郊区农户茶叶消费人数为50%以上。

四、桐城市小花茶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龙头生产企业少而弱,整体生产效率低下

在桐城市现有的小花茶叶生产企业中,虽然数量众多,但是真正具有大规模的龙头企业很少。在桐城市的200多加小花茶叶生产加工厂中大部分是家庭作坊式的,不仅加工工艺不够规范、品质得不到保证外,年加工量也不及大规模企业的一半。不仅如此,小规模的小花茶叶加工厂其品种单一,科技含量低,没有能够延长茶叶生产的产业链。这样往往会出现产业产能低下的情况,茶叶的高额利润被其他公司所获取。

2.缺少有影响力的大品牌,品牌资源整合不够

同时,小规模的企业众多必然导致小花茶叶缺乏有影响力的大品牌,加之对外宣传力度的不够,这些种种原因必然导致小花茶叶的知名度不够,很难做到“走出去”,对外的市场没有得到很好的开辟。如果不加对外宣传力度,提升品牌质量,小花茶叶的销量很难有质的突破。

3.对外宣传不够,缺乏营销力度

桐城市虽然在茶叶资源和茶叶品质等方面占有很大的优势,但是由于过去的封闭环境以及当今的对外宣传力度不够,这就造成了生产的茶叶大部分是在市内自产自销。不仅是宣传力度不够,桐城市的市场销售体系也不够健全,很容易导致销售混乱的情况发生。部分厂家仍然抱着“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旧观念,原地待售,不愿意主动“走出去”开拓市场,从全国各大销售市场来看,很少能在常见的人口流动性强的场所见到桐城市茶叶的宣传广告和销售窗口。如果桐城市茶叶的发展还在局限于市内销售,不有所动作的话,其发展令人堪忧。

五、桐城小花文化营销的建议

1.发展经营体系,完善营销网络

在桐城市本地建立专业的茶叶批发市场,构建网络电子商务平台,方便各地客商与游客的商贸洽谈与选购;在各中心城市,可设立桐城市茶叶的品牌专营店和展示厅;在机场、火车站、汽车站等人流较大的站点,通过媒体广告和海报等方式加强宣传,并设立不同层次的专柜,构建销售网络;鉴于超市的巨大辐射力,应积极推动茶产品进入超市设立专柜,以满足不同层面的消费需求;同时,还应充分利用即将成型的便利交通网,打入全国各主要茶叶批发市场,提高桐城市茶叶的知名度,完善销售网络。由于旅游已成为桐城市的朝阳产业,可结合旅游的发展进行茶叶宣传与销售,如建立品茶园,发展采茶游等,让游客在逐步了解中认可桐城市茶叶。

2.积极弘扬桐城的茶文化

龙井、普洱、铁观音、碧螺春等名茶,都因为赋予了文化的性情而深受消费者喜爱。铁观音代表的是“功夫茶文化”,龙井、碧螺春代表的是“江南文人文化”,普洱茶代表的是中国传统的马帮文化,是茶马古道的精髓。至今普洱茶任然保留了茶饼、茶挂饰等传统茶。其独特的形式,都是其古老茶文化的象征。因此桐城在开拓桐城小花的过程中必须先把桐城的茶文化打出去,将其茶文化知名度提高之后,茶的销量也会有相应的提高。将“六尺巷”之中的君子风范进行现代化释义―礼让的君子。因此,当地政府在进行茶文化推广的过程中不应当仅仅只是唱白话,如:领导重视,加大投资力度,加强管理等等。作为公众都关注的部门,当地政府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应当注重体现君子风范,让大众看到一个君子风范的政府的形象。

3.注重桐城小花包装设计

茶叶发展到今天,已然不是单独供人饮用那么简单,中国茶文化发展到今天,已经是人们之间相互交流的一种方式,许多爱茶人士都会相互赠送茶叶来表达彼此之间的友谊,赠送亲朋好友固然包装是很重要的,这就要求桐城小花也需要拥有独特有意义的包装。

利用现代设计手段,演绎桐城小花包装,并不是简单的将传统元素进行组合,而是给这些元素添加新的意义,把它变的时尚而又不失当地传统文化特性。人们都会喜欢一些有创意的设计,将传统进行创新,桐城小花包装设计才会有新的生命力。目前桐城小花品包装,工艺简单,没有新意。因此,在桐城小花的包装上应改革创新工艺、引进现代技术,使产品重焕光芒,激发消费者购买欲望。

参考文献:

[1]池宗宪.普洱茶[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5:123-125.

[2]王建民.企业文化营销策略研究论文题目[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8:78-80.

篇(7)

(一)培养茶文化人才是参与世界文化产业竞争的需要知识经济时代,各种文化相互交流融合,优胜劣汰。茶文化可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名片之一,提高中国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舞台中的影响力。

(二)培养茶文化人才是社会沟通发展的需要老舍先生在谈到其话剧作品《茶馆》时曾说到:“茶馆里人来人往,汇聚了各色人物、三教九流,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在古代,既有文人士大夫会友于茶馆,也有商贾老板谈生意于茶楼,更多的中下层市民将茶馆作为聚集休闲之所。近现代以来,人们通过茶馆聊天聚会、娱乐休闲,达到沟通交流、了解信息的目的。由此可见,茶馆成为社会交流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公共场所。

(三)培养茶文化人才是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需要中国饮茶的历史源远流长,由茶圣陆羽所著的最早的茶专著《茶经》也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茶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与饮茶器具、民俗、行为、舞蹈和儒家思想相融合,形式推陈出新,内涵不断丰富。一方面,我们要继承传统茶文化,使其得以传承;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尝试让茶文化融入更多的近现代元素,使其发扬光大。

(四)培养茶文化人才是促进茶叶经济发展的需要各种茶文化活动的举办,如茶文化节、茶艺大赛、茶具展览、茶叶博览会、国际茶文化交流会等文化活动,必然会吸引更多的人品茶、爱茶。这些文化活动能对茶文化起到交流、升华的作用,也可以把中国茶文化和茶叶推向市场,带动茶叶产业的经济效益。

二、传统茶文化人才培养的紧迫性

随着茶叶产业的不断扩大,茶文化日益受到了人们的重视。但整体来讲,我国茶文化产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茶叶产业的发展。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茶文化存在着散、乱、杂的现象。一些地方、企业各自为政,唯利是图、恶性竞争,为了短期的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对茶文化的发掘和传承,随意杜撰、抄袭模仿,扰乱了市场环境,同时也降低了自身信誉。目前,我国茶文化人才培养存在以下问题。

(一)培养专业少

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专业设立了我国至今唯一一个茶文化本科专业,从2011年的招生计划来看,该专业每年招收六十名本科生。少数几个高职高专院校也在培养茶文化的专科学历人才。人才培养的数量显然不能满足茶文化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二)研究专著和论文少

从国内最大的购书网站当当网,以“茶文化”为主题搜索图书,只能找到113本图书;从CNKI上以“茶文化”为篇名搜索相关期刊论文,也只能找到2272条搜索结果,其中CSSCI中只有78条记录。

(三)茶文化高端人才少

与茶文化相关的职业目前仅限于茶艺师。茶艺师分为初级、中级、高级、技师、高级技师五个等级。主要是对茶艺操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考查,而在茶艺方面创新性的高端人才在我国仍然缺乏生长的土壤。

三、茶文化人才培养的保障机制

(一)外部保障机制

1.政策支持

政府部门应该重视茶文化人才培养的战略地位,为茶文化专业人才培养创造有力的政策环境。从人才培养方面,在产茶大省的农业院校开展学历教育和应用科学研究,支持茶叶企业和研究院所定向培养茶文化专业人才。从人才应用平台方面,在旅游开发、外宾接待等场合弘扬中国传统茶文化,促进市场对传统茶文化人才的需求。

2.资金保障

从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方面讲,即使茶文化人才的培养在短期内看不到经济效益,也必须坚持和发展下去。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加大资金投入。包括人才培养经费、课题研究经费和适当的企业补助等。只有强有力的资金保障,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传统茶文化人才,才能正向激励茶文化研究人员和支持茶文化发展的企业。

3.社会支持

茶文化的研究和相关人才的培养不是自娱自乐,不能闭门造车。它的目的也不仅仅是单纯地实现文化传承,而是要走向社会、面向市场、实现价值,促进和推动茶文化产业以及茶叶产业的繁荣发展。所以,茶文化人才培养需要获得社会的支持。高等院校必须走出去,与茶叶企业或行业协会等进行深度合作,共建茶文化研究中心、课题小组,采取项目合作的形式,更好更快地把学校的学术成果转化为产品。

(二)内部保障机制

1.活跃茶文化的科学研究从目前的状况来看,茶文化研究严重缺乏学术性乃至严肃性,自科学者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茶文化方面,人文学者也没有把实践操作与学术研究联系开来,这就导致茶文化一直处于被动的传承阶段,而几乎没有学术创新。要培养传统茶文化的高层次人才,把高层次人才留在传统茶文化领域,就必须活跃传统茶文化的研究氛围,以学术研究带动人才培养。

篇(8)

知识经济时代,各种文化相互交流融合,优胜劣汰。茶文化可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名片之一,提高中国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舞台中的影响力。

(二)培养茶文化人才是社会沟通发展的需要

老舍先生在谈到其话剧作品《茶馆》时曾说到:“茶馆里人来人往,汇聚了各色人物、三教九流,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在古代,既有文人士大夫会友于茶馆,也有商贾老板谈生意于茶楼,更多的中下层市民将茶馆作为聚集休闲之所。近现代以来,人们通过茶馆聊天聚会、娱乐休闲,达到沟通交流、了解信息的目的。由此可见,茶馆成为社会交流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公共场所。

(三)培养茶文化人才是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需要

中国饮茶的历史源远流长,由茶圣陆羽所著的最早的茶专著《茶经》也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茶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与饮茶器具、民俗、行为、舞蹈和儒家思想相融合,形式推陈出新,内涵不断丰富。一方面,我们要继承传统茶文化,使其得以传承;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尝试让茶文化融入更多的近现代元素,使其发扬光大。

(四)培养茶文化人才是促进茶叶经济发展的需要

各种茶文化活动的举办,如茶文化节、茶艺大赛、茶具展览、茶叶博览会、国际茶文化交流会等文化活动,必然会吸引更多的人品茶、爱茶。这些文化活动能对茶文化起到交流、升华的作用,也可以把中国茶文化和茶叶推向市场,带动茶叶产业的经济效益。

二、传统茶文化人才培养的紧迫性

随着茶叶产业的不断扩大,茶文化日益受到了人们的重视。但整体来讲,我国茶文化产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茶叶产业的发展。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茶文化存在着散、乱、杂的现象。一些地方、企业各自为政,唯利是图、恶性竞争,为了短期的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对茶文化的发掘和传承,随意杜撰、抄袭模仿,扰乱了市场环境,同时也降低了自身信誉。目前,我国茶文化人才培养存在以下问题。

(一)培养专业少

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专业设立了我国至今唯一一个茶文化本科专业,从2011年的招生计划来看,该专业每年招收六十名本科生。少数几个高职高专院校也在培养茶文化的专科学历人才。人才培养的数量显然不能满足茶文化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二)研究专著和论文少

从国内最大的购书网站当当网,以“茶文化”为主题搜索图书,只能找到113本图书;从CNKI上以“茶文化”为篇名搜索相关期刊论文,也只能找到2272条搜索结果,其中CSSCI中只有78条记录。

(三)茶文化高端人才少

与茶文化相关的职业目前仅限于茶艺师。茶艺师分为初级、中级、高级、技师、高级技师五个等级。主要是对茶艺操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考查,而在茶艺方面创新性的高端人才在我国仍然缺乏生长的土壤。

三、茶文化人才培养的保障机制

(一)外部保障机制

1.政策支持

政府部门应该重视茶文化人才培养的战略地位,为茶文化专业人才培养创造有力的政策环境。从人才培养方面,在产茶大省的农业院校开展学历教育和应用科学研究,支持茶叶企业和研究院所定向培养茶文化专业人才。从人才应用平台方面,在旅游开发、外宾接待等场合弘扬中国传统茶文化,促进市场对传统茶文化人才的需求。

2.资金保障

从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方面讲,即使茶文化人才的培养在短期内看不到经济效益,也必须坚持和发展下去。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加大资金投入。包括人才培养经费、课题研究经费和适当的企业补助等。只有强有力的资金保障,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传统茶文化人才,才能正向激励茶文化研究人员和支持茶文化发展的企业。

3.社会支持

茶文化的研究和相关人才的培养不是自娱自乐,不能闭门造车。它的目的也不仅仅是单纯地实现文化传承,而是要走向社会、面向市场、实现价值,促进和推动茶文化产业以及茶叶产业的繁荣发展。所以,茶文化人才培养需要获得社会的支持。高等院校必须走出去,与茶叶企业或行业协会等进行深度合作,共建茶文化研究中心、课题小组,采取项目合作的形式,更好更快地把学校的学术成果转化为产品。

(二)内部保障机制

1.活跃茶文化的科学研究

从目前的状况来看,茶文化研究严重缺乏学术性乃至严肃性,自科学者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茶文化方面,人文学者也没有把实践操作与学术研究联系开来,这就导致茶文化一直处于被动的传承阶段,而几乎没有学术创新。要培养传统茶文化的高层次人才,把高层次人才留在传统茶文化领域,就必须活跃传统茶文化的研究氛围,以学术研究带动人才培养。

2.创新课程体系

农业院校可以在茶学专业加大对茶文化相关课程的教育力度,将原有的选修课升格为必修课。也可以在全校开设茶文化和茶艺方面的公共选修课,让学生了解茶的故乡在中国,充分了解中国传统茶文化,学习茶艺。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篇(9)

茶业生产经营是广西农垦农业重要的五大支柱产业之一。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传统茶业迈上了新的发展平台。在我国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大氛围的促进下,广西农垦茶叶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结构转型中,因茶叶产品日益丰富、销售形式和区域改变而形成的结构性过剩问题逐渐凸显。在全面参与市场竞争为企业经营主体形式的前提下,加快广西农垦茶叶品牌的建设成为推动广西农垦茶叶产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广西农垦茶业集团有限公司自2002年成立以来,坚持将“实施品牌战略,走品牌兴企之路”作为企业经营和发展的立足点和出发点,确立企业品牌建设同属生产和经营的重要范畴,明确以“稳基地、严管理、强创新、提质量、拓市场”为工作方针,以服务人民做好茶为宗旨,全力打造广西农垦茶叶“大明山”品牌。通过广西农垦广大茶人60多年来的不懈努力,广西农垦茶业“大明山”品牌,成为了“建国以来广西60最具影响力品牌”、“中国名牌农产品”、“广西名牌产品”和“广西著名商标”,品牌价值达2.04亿元。是目前广西区内唯一同时荣登“中国茶叶企业产品品牌价值百强榜”和“中国茶叶行业综合实力百强企业”的茶业企业。

1广西农垦茶业品牌建设的基础

市场经济条件下,自然生产资源对茶企发展有着重要的竞争意义,建设和经营广西农垦茶业品牌离不开这些重要因素。就茶叶产品而言,成就茶叶优良品质的主要因素有自然环境、人员素质、鲜叶原料、加工工艺、生产加工技术等。广西农垦茶业的资源条件在国内同行中具备一定的比较优势,是形成广西农垦茶业品牌建设与发展的基础,是核心竞争力。

1.1茶叶加工原料优越

广西农垦茶业是广西区内生产茶鲜叶原料最丰富的生产企业,农垦茶业集团依托广西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和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的技术支撑下,经几十年来连续不断的引种并形成规模生产能力的国家级、省部级以上优良茶树品种达11个(广西区内良种3个),而且种植技术水平高,面积大,普及区域广,加工原料茶鲜叶的生产能力达到国内同行业的领先水平,给6大茶类的生产和新产品持续研发奠定基础。

1.2茶叶加工工艺技术深厚

在传统的茶叶加工中,由于加工控制技术落后,只能采取“看茶做茶”的技术措施。目前,广西农垦茶业集团用较低的投资换取现代技术设备,实现做茶环境控制。由此升级形成了复合做青、轻萎凋,低温轻摇长晾青,智能控温控湿、冷包揉、低温干燥、复式闷黄、后发酵、迭次提香等一系列的茶叶加工新技术,并提升成为一系列的地方标准,这些工艺技术成果的集成,不仅对传统的制茶品质有显著改善作用,且新茶品质比较稳定,制优率提高、劳动强度低、技术易操控等特点。应用这些集成新技术所开发的系列茶产品,成品茶具备外形匀整,色泽鲜润自然,香气高显独特,叶底明净柔嫩的品质特征,市场认可度、接受程度高,效益明显。这一系列的加工集成新技术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1.3生产加工环境优良独具

广西农垦茶业集团的茶园生产基地、茶叶加工厂毗邻环境优良的2个国家级森林保护区(崇左市弄岗和南宁市大明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少数民族聚集地(百色市、崇左市),土壤环境富含长寿元素硒等,许多农垦系统的茶园地处中国长寿之乡,地理环境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光、温、水、气、土自然资源独具,茶叶生产上具备产品出产早、产量大、品质优、保健信息强的优势。是中国西南部最适宜的产茶区,20世纪70年代后就被确定为国家级红茶产业带。目前广西农垦茶业集团茶叶生产加工基地均已获得有机茶、ISO9001:2008(证号:00111Q20657ROM/4500)和ISO22000:2005(证号:045FSMS1300023)认证。

1.4茶文化起点高、储备深邃

1952年起,广西农垦茶业生产的专业技术水平,依托其生产起点高、规模经营的优势,经过2代农垦茶人的奋斗和传承,积淀下厚重的农垦茶叶文化底蕴。目前,广西农垦茶业集团拥有高级技术职称3人,中级职称19人,荣获广西茶业荣誉(广西茶叶大师、名师)称号的2人,依托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广西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和广西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作科研开发的坚强后盾,广西农垦茶业集团成为集产、学、研和产、供、销一体茶业企业。拥有这样技术团队力量和专业文化知识的雄厚储备,广西农垦茶业集团是区内有相当话语权的茶叶生产企业。

1.5茶园地域分布优势

广西农垦茶叶种植有60多年的历史,种植面积达4000多hm2,茶园种植区域分布有广西东部的玉林地区,西部的百色地区,南部的钦防地区,北部的桂北地区,中部的南宁地区,几乎涵盖了广西全境所有宜茶生产地域,而且“广西农垦是一家”,区域环境的天时、地利优势独具。此外,广西农垦分布在八桂大地的各个农场、企业地处于中国与东盟多区域合作的重要交汇点,是少有的沿海、沿江、沿边优势地域。这种独特地理优势所蕴含的生产资源是国内其他茶业生产企业所难以企及的。

2广西农垦茶业品牌建设的主要工作措施

广西农垦茶业集团在品牌建设和运作的实践中,主要体现有以下工作新举措,确保集团公司在建设企业品牌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2.1通过品牌聚集完成品牌发展规划

实施广西农垦茶叶品牌由多元化向统一化转变,推进“品牌金字塔”效应的形成。首先,树立品牌意识,整合产品资源,促进品牌形成。对集团内分布在广西三大区域的5个制茶子公司的产品优势和特色进行梳理,把原有的7个品牌统一整合为“大明山”品牌,解决了品牌多,影响力弱的矛盾。其次,正确把握品牌经营内涵,认真投入品牌实践,理清发展思路,持之以恒实施品牌兴企战略。广西农垦茶业集团牢牢把握“品牌兴企”工作主线,在生产加工和经营运作方式上坚持由集团统一管理策划、统一生产技术标准、统一市场营销,促进品牌建设工作的有效形成。

2.2将产品质量安全放在首位

品牌的核心是品质的均衡统一,落实茶叶产品质量生产与销售的优质、安全化,是提高广西农垦“大明山”茶叶品牌内涵的重要措施。农垦茶业集团首先是强化追溯系统的实施(2008年实施至今),对茶叶产品质量实现全程监控,实现茶叶产品质量“从农田到餐桌”全程可追溯。其次,组建联合技术攻关机构,开展新产品的开发与研制,提高生产效率与产品升级,产品加工生产推行机械化、洁净化。截至2015年,广西农垦茶业集团在上林县、西林县投入巨资建设的两套茶叶加工全自动、智能化生产线已顺利投产并通过验收。第三,强化产品质量监控,全面建立质量与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集团所属企业先后取得ISO9001:2008和ISO22000:2005质量体系下认证,所有产品皆通过QS年审。

2.3建立营销新平台,拓展品牌影响力

广西农垦茶业集团“大明山”茶叶品牌为了更贴近销售市场,拓展产品销售渠道,深化品牌的影响力。首先是完善市场销售网络,充分利用中国—东盟博览会、北上广国际茶博会等平台,系统推介和传递企业的经营理念,把产品信息向全世界拓展。同时,在淘宝网的天猫贸易平台建立IT销售网络(网址:http//);其次是开发终端销售在广西区内各超市,“10+1”商业区、华南城等茶叶批发市场建立了100多个专营或直销店,在全国各大城市建立起产品营销网络,提升“大明山”品牌的信誉度、知名度;第三,维护好传统销售模式,做好新老客户的服务在新的消费市场形势下,对客户始终奉行“不抛弃、不放弃”原则,确保传统销售市场正常发展,维护好各方的利益,努力使“大明山”茶叶品牌在市场中稳定发展。截至2014年,农垦茶业集团销售区内品牌占比4.82%,品牌/总纳税比为80.11%。

2.4加强技术标准化建设,夯实茶品牌发展基础

广西农垦茶业集团在努力完善企业技术标准化建设,巩固品牌发展基础,营造“大明山”茶叶品牌核心竞争力发展孕育的各项工作中,着重抓好以下几点。第一,加强技术人才储备,通过“外联内聘”等方式,建立企业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档案库,完善人才储备。其次,加强对外技术交流,提升企业品牌影响力。积极参加广西区内外茶业论坛、行业科技帮扶行动、行业评优、产品展览、茶日节庆等涉茶社会活动,扩大企业品牌的影响力。第三,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凝聚企业技术团队。集团公司自成立以来,以扎实的茶业管理和过硬的生产加工技术,自2006年以来,在涉茶领域,共摘取了11项省级科学技术研究成果,4次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1次地市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次省级企业管理现代化成果三等奖;作为起草单位,编写2部广西茶叶地方标准;拥有7个技术设计专利;在行业评优中获取全国性“中茶杯”二等奖以上奖项13个,省级“桂茶杯”一等奖以上奖项45个;累计在省级以上科技刊物发表涉茶专业技术论文11人次共29篇(含合著)。第四,在百色市的西林县,联合北京绿色联盟共同投资建立广西西林京桂古道茶业有限公司,这项合作,不仅做强西林茶叶产业,而且为农垦茶业集团奠定新的增长极,增加辐射面。第五,在上林县初步建立广西大明山农垦茶文化基地,极大地充实了广西农垦“大明山”茶业品牌的文化内涵,有力地维护了茶业集团的专利和知识产权。

3广西农垦茶叶品牌建设的意义

农产品品牌建设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是现代农业专业化、规模化、特色化、区域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农垦茶业集团茶叶品牌的建设和经营正是在当前现有国情和经济的氛围下,按照我国政府“整合特色农产品品牌,做大做强名牌产品”的要求而展开的工作。

3.1农垦茶文化建设与继承的需要

广西农垦茶叶生产始于1952年,到20世纪80年代,农垦茶业由于种植起点高、产业规模大、生产与加工技术先进、产品质量优良稳定等优点,在广西茶叶对外贸易中赢得声誉,一度占据全省农产品出口茶叶类的“半壁江山”,多次受到省外贸局等单位的表彰,成为国家红茶出口重要生产基地。但在当时的计划经济时期,广西农垦茶业都是以生产国家出口需要的优质原料为主,缺乏品牌孕育发展的机制,延缓了广西农垦茶叶品牌建设近半个世纪。第二,广西农垦茶业近期以集团式生产经营发展较快,区内企业综合实力排名位列第1,全国综合排名位列87。全年经营总收入近2亿元,企业品牌评估价值为2.04亿元(见图1)。生产经营开始迈上新的模式,企业经营主要板块有茶产品经营、茶文化经营和茶品牌经营。通过产品、服务和体验满足现代人民不断提升的生活需求,努力实现企业经营向更高层次的技术、文化生产的平台发展。第三,广西农垦茶业品牌建设是当今茶叶市场快速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结果,代表着一种从无到有、来自于1941年的“南泥湾”精神,也是对广西农垦茶业与茶文化的传承与延续。

3.2适应市场多元化发展的需要

我国的茶叶生产与消费有着悠久的历史,全国的六大茶类和几千个茶叶品种构成了丰富的茶叶市场。传统茶品市场消费形式,多是消费者与生产者同对茶样作价值判定的方式进行消费流通,这种感官评判存在诸多人为因素,受地域影响也大,难以扩大产品的统一影响,茶叶品牌建立基础较薄弱。如目前广西农垦茶业集团所销售的产品近八成仍是以此模式进行。此外,目前的茶叶产品质量认证和检测体系因受到不同茶叶品种标准和区域限制,较难一概而全地执行统一标准,丰富的茶叶品种给消费市场留下难以适从的选择。如广西农垦茶叶的产品种类和品种标准与区内各茶叶企业所执行的生产标准存在差异,使相同标的茶品不能体现出优质优价的效果。因此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茶文化普及和消费者对茶叶品质、包装和服务等意识的提高、茶叶质量认证和检测体系的逐步完善,广西农垦茶业集团的茶叶品牌建设是顺应消费市场对茶叶产品便利化、信息化、休闲化和品牌化的索求。

3.3满足农业品牌建设的需要

茶叶是中国传统出口农产品,广西农垦茶业集团独特的区域优势和丰富的特色农业资源给广西农垦茶业发展提供坚实基础,为农垦茶业在我国新的“一带一路”建设规划中,发展外向型农业、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带来新的机遇。但广西农垦茶业因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发展相对滞后,茶叶品牌建设与发展工作不能同步于消费市场因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产生的对茶叶供给结构和质量的新要求。同时,广西农垦茶业集团与地方企业间合作协同力较为松散(全区各类茶叶加工厂4000多家),市场同质竞争现象的矛盾突出,严重影响茶叶产品的质量均衡统一性,进而制约了广西农垦茶业品牌影响力的拓展。此外,广西农垦茶业集团产品经营规模在全区行业中占比较少,茶叶品牌建设仍处于成长阶段。在近期国内茶叶市场供大于求的形势下,缺乏品牌的茶产品将逐步淡出市场。因此,加快茶业发展,拓展茶叶销售市场,加强茶叶品牌的提升和建设,是广西农垦茶业集团发展中的必经之路。

4结语

品牌建设反映的不仅是企业经济效益问题,还是生产管理、市场营销、企业文化和服务管理的综合能力表现。广西农垦茶业集团的品牌建设工作在这十多年里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在“大明山”茶叶品牌的成功引领下,衍生了“广西农垦茶业”、“京桂古道”2个新品牌。然而从国内外的许多百年著名茶业品牌发展历程中看到,茶叶品牌的发展都有一个较长的过程,表现出品牌成长都具有一定的长期性与艰巨性。目前,广西农垦茶业集团的品牌建设仍然处于起始阶段,在茶业品牌建设的系统工程中还存在诸多欠缺,如品牌区域内整体的市场营销能力、品牌资产及其增值、品牌管理组织、品牌文化的融合性及其制度等问题。促进和加快整合广西农垦茶叶区域内的优势资源,加强广西农垦茶业的品牌经营管理,推进茶业创新等将成为广西农垦茶业集团品牌建设工作的新挑战。

篇(10)

茶叶是黄冈市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已成为黄冈市当前效益农业的主要发展支柱产业。具有显著特色和地域优势的黄冈茶产业已成为黄冈市部分山区、半山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切实解决“三农”问题,最终实现农民增收,发展黄冈市茶叶经济已迫在眉睫。

一、黄冈市茶叶生产现状

1、黄冈市茶叶总规模大,企业规模小,经营分散

黄冈市位于湖北省东部,大别山南麓,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热、水资源丰富,雨量充沛,日照时间长,湿度大,无霜期长,适合茶树生长。黄冈市产茶历史悠久,在唐代黄冈就有宫廷贡品茶,宋代朝廷在蕲州就设有专营茶叶的机构。改革开放以后,黄冈市委、市政府提出大力发展茶叶经济,现在黄冈市七县二市一区均产茶叶,茶园面积共计30万亩,从事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的人员达50余万人,茶叶总产量6500吨,总产值5亿元。今天,黄冈市正发展成为湖北乃至全国的主要茶叶生产区之一。

在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导的农业生产体制下,黄冈市的茶叶产业资源被分配到从事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的几千余家企业,企业规模普遍较小,80%从事生产的茶叶企业,茶园面积在500亩以下,产值在10万元以下,有近一半面积的茶园在农户手中,从事加工的茶叶企业平均年生产能力在1000公斤以下,销售以个体户零售为主,经营分散,缺乏具有影响力大,知名度高的茶叶企业。

2、黄冈市茶叶发展不平衡,整体水平偏低

茶叶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入世对茶叶产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使黄冈市茶叶产业得到较快发展。目前部分地方实行“公司+基地+农户”和“公司+农户”的管理运作模式,发展壮大了一批茶叶企业,使他们生产的茶叶占据了黄冈30%以上的市场份额,主导着黄冈市高档茶叶的生产消费市场。尽管如此,黄冈茶叶企业的发展仍不平衡,整体水平偏低,80%以上的茶叶企业的生产销售人员是以农村务农的农民为主,文化素质普遍低下,缺乏技术骨干,难以接触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理念,管理粗放,产品技术含量低,故导致黄冈茶叶在低附加值产业链上徘徊。

3、实施名牌带动战略,提高产品知名度

自改革开放以来,黄冈市委,市政府提出实施名牌产品带动战略,黄冈市名优茶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在1995年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农产品评比中,黄冈市茶叶获得2个金奖,3个银奖,在第五届“中荣杯”和第三届“中荣杯”全国名优茶评比中,有2只茶获特等奖,5只茶获一等奖。在实施名牌产品战略的带动下,名优茶生产始终呈现出产销两旺的良好态势。名优茶已成为黄冈茶农增收的主要来源,从而也终结了黄冈茶叶“有茶无名”的历史。

4、扶持龙头企业,增强辐射带动,提高茶叶经济效益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日显突出。近年来,黄冈市重点培育了一批茶叶加工龙头企业,通过独资、合资、引资等多元化方式建立茶叶生产基地和茶叶加工厂,引进国内先进的清洁化、标准化茶叶生产加工线,从而实现了茶叶生产的规模化和加工标准化,初步形成茶叶产业化格局,提高了茶叶经济效益,从根本上解决了在黄冈茶农中普遍存在的“户户冒烟,家家炒茶,分散经营”的小作坊现象。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业化水平低,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

近几年黄冈茶叶生产虽然发展较快,但由于茶园分散在农户手中经营管理,导致规模化程度低,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不规范,产品质量不稳定,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之间已初步建立了松散的利益共同体,但联合的紧密度不够,辐射带动能力仍较弱,各企业在价格上的无序竞争普遍存在。

2、茶叶市场竞争秩序不规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小茶叶加工企业为了一已私利,相互杀价,质价不符,以次充好,冒牌茶叶等现象时有发生。比如黄冈茶叶中尤以英山云雾茶最为著名,而市场上假冒的英山云雾茶更是比比皆是,使消费者很难辨别真伪,严重扰乱了黄冈茶叶市场竞争秩序,影响了黄冈茶叶的声誉。

3、茶叶产品品牌化意识差,良种茶园比例小

黄冈茶叶尽管在几届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和近几届“中茶杯”名优茶评比中均获得过好的奖项,但产品的产业化程度低,品牌知名度低,茶叶加工中标准化意识差,无标生产现象普遍存在。由于分散的茶园管理和小作坊茶叶加工方式,导致技术推广普及率低,获得“中茶杯”特等奖的茶叶藏在深闺,没有形成更好的经济效益,真可谓“好酒也怕巷子深”。同时黄冈市现有的投产茶园和近几年新植的茶园仍以群体品种为主,没有引进良种和当家品种,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茶叶生产向优质高效方向发展。

三、可持续发展对策

针对黄冈茶叶生产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特制订出可持续发展对策,主要有如下几点:

1、扶强龙头企业,提高产业化水平

黄冈茶叶生产主要是农户分散经营,家家炒茶,户户卖茶,生产规模小,成本高,产品质量标准不统一,社会服务化程度低,新技术、新成果推广普及进度缓慢。同时以茶农个体为主参与市场流通,由于信息不灵而导致产销脱节,茶农承担风险大。所以全市茶农应在自愿的基础上搞好联合,鼓励企业承包,租赁茶园,扩大规模,走“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路子,广大茶农就会在这种联合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2、搞好“双培”工作,提高科技素质

面对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管理的局面,要根据茶叶分散经营实际和生产季节性强、周期性长的特点,对基层技术人员进行新技术培训,对茶农采取课堂讲授与田间指导相结合的方式普及科技知识,全面提高业务干部和茶农的科技素质。通过技术培训,使黄冈辖区内的英山县、麻城市、浠水县、武穴市等重点产茶县市基本达到村有技术员,户有明白人,从而促进茶园管理和茶叶加工水平不断提高。

篇(11)

庄佩芬经常开玩笑地说:“自己是一个很自虐的人。”“自虐”当然是玩笑话,但她确实是一个很有规律性的人。

只要在这个世上生活了一段时间的人,都会有所感悟,生活有规律的人一定会是自律性很强的人,否则,规律也形不成。

只要不是战争了、地震了,或是发生了什么实在不由自主的事情,每天早上6点,庄佩芬肯定会在一杯清肠的温开水之后,静静地坐在那里享受她最爱的早茶时光。

在这里,庄佩芬的早茶,并不是广式带点心的早茶,而就是纯粹的茶。因为肠胃功能很好,在许多人那里,空腹不能喝的茶,如绿茶、铁观音等,我们的美女庄教授都可以来者不拒。因此,每~天早上,她都可以安静地坐在那里,在清、白、绿、黄、黑、青六种茶中,审视着哪一种最符合自己今天的心情。

茶选出之后,她会坐在那里,带着些许神圣,按照很规范的程序非常认真地为自己冲上一泡茶。为了冲好这一泡茶,庄佩芬很认真地到茶室里跟着茶艺小姐学了若干次,甚至还想利用在学校之便,跟着茶学系的本科生学习一年茶艺。

注水,泡茶,随即便有香气袭入鼻翼,紧接着,袅袅茶烟,悠悠茶香,瑟瑟茶汤,清静恬淡,一杯一杯,慢慢品来,怡神舒心。

庄佩芬喝茶,就是喝茶,决不会像很多人常做的那样,边喝茶边看书、看电视什么的,就是静静地喝茶,单纯地享受着茶的甘醇,感受丝丝茶香,点点雾气,不关人生,没有哲理,仅是喝茶。

品茶,其实品的就是心情。一杯茶的好坏,往往也就喻示着心情的美妙与否。

老茶客都知道,泡茶是一门艺术。心境不同,泡出的茶也肯定不同,即使是同样的茶、同样的水,同一个人,泡出的茶来,也会有所不同。用一个俗点的比方,就像一主妇炒菜,一样的菜,每次炒的味道可能也都不同。因此,要想冲出一泡好茶,对茶有足够的了解仅是必要条件,而在其中注满了自己的专注与爱意则是充要条件。

品茶,就是三杯。

三杯过后,庄佩芬会将余下的茶从白瓷小杯注入玻璃大杯中,然后放入桂花、薄荷叶、柠檬、、玫瑰、花旗、蜂蜜等,炮制出一份花草茶,作为这一天的饮品,然后就开始吃早饭。

庄佩芬的每一天,都是在这样的序曲后,朝气蓬勃、充满活力地开始。

与茶结缘

喝茶,已经是庄佩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就好像与生俱来般,但其实并不是这样。

庄佩芬虽然就职的是福建农林大学,但担任的却是国贸系的系主任,在2000年以前,因为担心农药残留,甚至连茶都不喝。1998年,在加拿大学习的庄佩芬参与了加拿大国际发展署的~个茶叶援助项目,且这个项目并不是以研究为导向,而是行动导向型的,要帮助企业做项目推广。所以,2000年回国以后,庄佩芬就与诸多茶叶企业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并开始研究茶叶。如此一来,茶叶虽不是她的专业,但由于做项目的时间比较长,与茶叶界的人士和企业越走越频繁,相互间的了解自会加深。

通过这个项目,庄佩芬不仅跑了很多企业,观察它的生命周期,就我国茶企现状总结出许多规律性的东西来,也逐渐改变了她自己对茶叶的认识。

以前,不喝茶,是因为恐惧农药残留,可跑了几家茶场之后,就发现自己的担心比较可笑。因为,茶农喷在茶叶上的农药都是脂溶性的,并不溶于水。但即使如此,刚一开始尝试着喝茶时,她也是小心翼翼,只喝出口欧盟的有机茶。慢慢地,茶喝多了,就不再在意是否有机,觉得好喝的,来者不拒。

跟与茶融合的过程一样,对茶的选择,庄佩芬也在变。

一开始,喝的是淡而优雅的绿茶,慢慢地,随着岁月的流逝与茶饮的增多,含蓄而富有余韵的岩茶与红茶,则成了最需要常常补给的。

庄佩芬也喝铁观音,但她不喜欢喝清香型的,感觉香气都飘在外面,就像一青春期的小女孩,与自己日渐“老化”的心境实在不配。

这一段时间,除了正常的教学与科研外,庄佩芬正在筹划着与人合作编写一本叫做《女人茶》的书。在这之中,想必她对各种茶的体会,描写得会更加细致入微。

如真的将女人与茶相比的话,庄佩芬觉得自己像红茶,浓郁甘醇,宽厚平和,既可单品,又可与他人相合,形成别具风格的奶茶。

助人就是助已

从小的时候开始,庄佩芬就是一追求完美的人,而且就像她常自嘲的那样,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打一个小比方,很多学外语的人都有这样的经历,那就是背字典。背字典的人很多,但坚持背完的恐怕不多,庄佩芬就是其中之一。她雷打不动地背了3年,每天背3页,剩下的话就恐怕不用我说了。

除追求完美外,年轻的庄教授也是一个非常讲求效率的人。写一份自己比较熟悉的且不用分析数据的5000―6000字的论文,她一天到两天的时间就可以完成,并保证质量较好、能在学术杂志上发表。

记得在写博士毕业论文的时候,因为还有其他事情等着去做,庄佩芬非常着急,一心想早点毕业,但就在这时,别人有事情需要她去帮忙,且需要花费一二个月的时间。这一二个月对她来说实在是非常宝贵,但出于一贯的热心,庄佩芬还是去了。可没想到,在帮助他人的这一过程中,不仅解决了许多她想解决却没办法解决的问题,比如企业问卷调查,还形成了她毕业论文的思路。

通过这件事情,庄佩芬发现,帮助别人,时间看着像是用在了别人身上,但它并不白费。所有的经历、所有的历练,无论是出于什么样的初衷,只要是你用心做过的,最后还是会回到你自己的身上的,可以帮助你更好地往前走。就好像我们烹茶时,热波荡漾,蒸腾着水汽,袅袅地升到空中,化成飘浮着的云,然后在某一个春日,从辽阔的草原上飘来,形成好雨丝丝,不落别处,恰到我家。

快乐就是正确的选择

我们中国人,从小就在学校里、在家中,强制性地接受着通才教育,被要求做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孩子。庄佩芬本就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何况还有人要求,所以,每一件事情她都力求做得最好,一旦做不好,就会自责、甚至自卑。但国外的生活实践,让她慢慢发现,每一个人都不相同,这一件事情即使你怎么努力都学不好,那也没有关系,只要选择你擅长去做的就好了。所以,从30岁开始,庄佩芬就开始学着放弃一些事情,多给自己留一些属于自己的时间。现在,随着成熟与自信的逐步加强,她每天既忙又闲。不是自己的东西,再好都不要,愉快地享受着自己的工作与生活。

快乐是什么,就是选择想要的,忘掉不高兴的。

现在,庄佩芬学会了很有弹性地调节自己的时间,除了自己分内的工作外,还会去参加一些社会活动,结交很多朋友。无论怎样忙,只要条件允许,都会中午小睡,并在晚上抽出40分钟的走步时间和20分钟的跳舞时间。每个星期,庄教授还会去做一次刮痧、一次针灸,并保养自己的头发一次。

差不多每天晚上10点,她就会将泡了一天,已经榨得差不多的花草茶倒在盆里,兑上开水和精油,或是薰衣草,或是玫瑰,凭心情而定,然后开始泡脚。待将滚烫的水泡凉以后,再躺在床上做100个仰卧起坐,然后睡一个好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