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亡羊补牢教案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去年全镇开展了一次统测,我班数学成绩很不理想. 其实我教得很用心,也很辛苦,为什么教学效果如此差呢?这令我不得不深思,问题出在哪里?左思右想后,觉得最大的原因是没有很好地“未雨绸缪”和及时地“亡羊补牢”.
一、未雨绸缪是高效课堂的保证
1. 以学定教
要想教学质量高效,就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双基情况,认真揣摩学生在认知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通过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策略,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作出了正面的影响,做到未雨绸缪. 学生课堂要做的练习,教师首先做好,及时发现难点,以便在课堂中设计相关练习进行引导,减少学生学习的障碍. 教师平常还要熟知学生的学习习惯. 我利用学生喜欢商量着做这一特点,放手让他们在自主探究合作的氛围中,学习数学,掌握知识,这样既节约时间,又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
2. 瞻“原”顾“远”
备课时要按教材编写意图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大环节,但又不拘泥于教材和教参中的教学思路. 找准了教材的重难点和新旧知识的联系点,还得去关注新授课后相关知识点的后续学习要求. 教师要先做相关练习,理清教学思路,促进于学生知识学习具有梯度发展. 如果教学前没有做好瞻原顾远,那么课堂上总是眉毛胡子一把抓,练习任由学生做. 有时学生做到难题,也没有及时点拨,这就延误学生想解惑的最佳时机,也就增加了学生做数学题的难度,降低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3. 定准“角色”
课前,教师要提醒自己,课堂上教师扮演的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的角色. 课堂练习设计要有递进性,给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事可做,使全班同学都有所得. 教师在教学中,尽量让每名学生都亲身经历探索数学的过程. 课堂上老师少说,让学生多说思路和多动手总结,特别是新知教学,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不要让学生带着一知半解到下一个环节,这样为学生做相关练习制造了难结或死结.
课堂上教学的成效如何,就看教师是否做到了课前的未雨绸缪.
二、准确诊断,及时补救
尽管课前能做好未雨绸缪,课堂中有时总会出现一些小意外,那时候我们就只有准确地诊断和及时地补救.
(一)如何准确地诊断
教学诊断可以帮助教师重新认识教学活动,发现并找出教学中存在问题的症结. 如何进行准确地诊断,从以下几方面可以去做.
1. 诊断教案
课前,教师要分析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一切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以及训练内容的设计等,是否都符合教学目标. 思考如下问题:教学设计思路是否清晰?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了吗?能够有效的达到体验激情、探究悟理、合作提升、实践内化的目的吗?课中,若有学生出现与你预设的不一样的情况,你就要赶快寻找原因,进行准确的诊断.
2. 诊断学情
教师在课堂中除了观察学生的言行外,更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诊断.
(1)提问中进行诊断
课堂提问一般都针对各个层次的学生,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当学生的回答与教师的预设发生冲突或偏离时,教师应进行诊断原因.
(2)练习中进行诊断
数学课中,常见的练习有新知尝试题、巩固题、复习题、深化拓展练习等. 教师要及时批改学生的练习题,及时分析错误原因,作出有利地诊断.
(3)活动中进行诊断
安排一些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各种能力. 教师应当积极巡视,当面给予指导,参与其中,并在其间对学生不恰当行为活动作出诊断,以提高效率.
(二)如何及时地补救
诊断的目标应是系统地提出矫治策略和方法. 因此教师在对课堂教学中发生的问题诊断后,应当采取积极的补救措施,有以下几种措施:
1. 再次教学
再次教学不是单纯地将知识再重新讲一遍,针对教材内容太难或学生缺乏旧的经验基础,以至于班上多数学生不能掌握教材,教师要重新讲解一遍,在讲解时要注意习题内容要接近生活,要做到一题多用,在巩固知识的同时,还要适当地提升.
2. 跟进练习
学生的学习困难,有时是由于缺乏练习所致. 如学生概念混淆、数量关系不清晰、计算不熟练等. 教师在发现了学生此类困难后,就应跟进类似的练习材料. 教师可以把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搜集起来,加以编排,编成判断题、改错题,作为练习材料.
3. 建立互助小组,共同进步
建立互助小组,进行一对一帮扶,发挥优生作用,能够在有限时间内高效地帮助学困生. 如我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组,每组内又进行结对帮扶. 我要求学生对于简单的题目必须独立完成,不会的题目可以向小老师请教,小老师在在教完同学,都要再举一个例子来考请教的同学是否真懂.
初中数学总复习是完成初中三年数学教学任务之后的一个系统、完善、深化所学内容的关键环节。重视并认真完成这个阶段的教学任务,不仅有利于升学学生巩固、消化、归纳数学基础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就业学生的实际运用。同时是对学习基础较差学生达到查缺补漏,掌握教材内容的再学习。因此特制订本计划,以便实施教学总复习有计划、有步骤。
一、紧扣大纲,精心编制复习教案
初中数学内容多而杂,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分散覆盖在三年的教科书中,学生往往学了新的,忘了旧的。因此,必须依据大纲规定的内容和系统化的知识要点,精心编制复习计划。计划的编写必须切合学生实际。可采用基础知识习题化的方法,根据平时教学中掌握的学生应用知识的实际,编制一份渗透主要知识点的测试题,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然后按测试中出现的学生难以理解、遗忘率较高且易混易错的内容,确定计划的重点。复习计划制定后,要做好复习课例题的选择、练习题配套作业筛眩教师制定的复习计划要交给学生,并要求学生再按自己的学习实际制定具体复习规划,确定自己的奋进目标。
我们在组织全组老师编写资料的时候,围绕着以下三点构想:
1.全面性 虽然我们不敢说“一册在手,别无所求”,但我们坚信对你是有多多少少帮助的。由于我们围绕着:①对考试的热点作认真分析;②对知识点做细致整理;③对2005中考的动态分析等编制理念,同时,我们在编制安排上本着:着眼于操作;立足于中考;服务于学生等想法,按照分课时将教案和学案在一本中设计的原则,使我们老师在使用的时候能有很全面的借鉴价值。
2.可操作性 我们在整个复习中,设置三个阶段①基础知识积累阶段:题目的难度大概是中考题目中的70%的基础题目;②专项知识整理阶段:题目的难度大概是中考题目中的20%---30%的应用题目;③实战演练阶段(借助一份中考试卷的解答指导试卷的解读技巧)
3.互动性 在编制这本复习书的时候,为了充分体现在教师主导下的学生主体地位,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在设计的时候,开辟四个特色栏目:“自我诊断”“警钟长鸣”“师生对话”“机动园地”,以便我们老师在使用的时候能找到非智力因素等课程资源。
4.资料新 我们这本复习用书中的所有例习题,均来源于 ①从2004年各地中考题中采用优中选优的原则选择50% ,②从其他有关资料中精选20% ,③我们学校老师原创自编习题约占30% .
二、追本求源,系统掌握基础知识
总复习开始的第一阶段(2月21号——3月27号),首先必须强调学生系统掌握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过好课本关。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①对基本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不仅要正确叙述,而且要灵活应用;②对配备的练习题必须逐题过关;③每章后的复习题带有综合性,要求多数学生必须独立完成,少数困难学生可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
三、系统整理,提高学生复习效率
总复习的第二阶段(3月27号——4月20号),要特别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初中数学知识加以系统整理,依据基础知识的相互联系及相互转化关系,梳理归类,分块整理,重新组织,变为系统的条理化的知识点。例如,初三代数可分为函数的定义、正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统计初步三大部分。几何分为4块13线:第一块为以解直角三角形为主体的1条线。第二块相似形分为3条线:(1)成比例线段;(2)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3)相似多边形的判定与性质;第三块圆,包含7条线:(4)圆的性质;(5)直线与圆;(6)圆与圆;(7)角与圆;(8)三角形与圆;(9)四边形与圆;(10)多边形与圆。第四块是作图题,有2条线:(11)作圆及作圆的内外公切线等;(12)点的轨迹。这种归纳总结对程度差别不大、素质较好的班级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师生共同去作,即由学生“画龙”,教师“点睛”。中等及其以下班级由教师归类,对比讲解,分块练习与综合练习交叉进行,使学生真正掌握初中数学教材内容。
四、集中练习,争取提高应试速度
梳理分块,把握教材内容之后,即开始第三阶段的综合复习(4月20号——5月20号)。这个阶段,除了重视课本中的重点章节之外,主要以反复练习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常以章节综合习题和系统知识为骨干的综合练习题为主,适当加大模拟题的份量。对教师来说,这时主要任务是精选习题,精心批改学生完成的练习题,及时讲评,从中查漏补缺,巩固复习成效,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精选综合练习题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选择的习题要有目的性、典型性和规律性。第二,习题要有启发性、灵活性和综合性。如,角平分线定理的证明及应用,圆的证明题中圆周角、圆心角、弦心角、圆幂定理、射影定理等的应用都是综合性强且是重点应掌握的题目,都要抓住不放,抓出成效。
五、查漏补缺,达到掌握最佳效果
在进行三论复习后,我们将准备进行第四轮复习(5月21号——6月13号)在这个阶段,我们主要抓两件事情:1,知识的查漏补缺,“亡羊补牢,犹为未晚。”拟在此阶段召开一次“初三师生面洽会”重点回答(中层以上)学生在解答数学题中遇到的困惑,我们初三数学老师现场解答。会后整理成资料,发给学生,以便更好地掌握数学解答的技巧。(这个环节也有可能提前到第二轮复习结束以后,也就是在四月初)2,心理调节。
生成,是生长和建构,是根据课堂教学本身的进行状态而产生的一个动态形成过程,具有丰富性和生成性。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发展”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因而“动态生成性课堂”正是新课程理念期待下孜孜以求的。动态生成的课堂是师生和谐对话的课堂,是学生张扬个性、发展能力的课堂。但是,有些语文课堂却因刻意的标新立异而流于追奇猎怪,诸多生成让人颇难释怀。如某教师在执教《早发白帝城》时,为了体现新课程理念,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向老师提问题,以期达到精彩生成的效果,结果学生在短短5分钟内就提了17个问题,学生的问题“无所不包”,生成问题的场面可谓精彩纷呈。可执教者面对学生一个接着一个提出不同问题时,方寸大乱,不能敏锐地把握教学契机,任由学生牵着鼻子走,不知从哪儿入手去引导、去深入点化、去召唤潜藏在字里行间的人文内涵,师生双方交流着一些俗不可耐的回答,做着一个个有趣而无意义的游戏。面对生成,教者无所适从。
的确,在动态生成过程中,许多因素和情景无法预见,也就产生了一系列生成性问题,这不能不引起教师对课堂生成的反思。那么,在新课改下,如何让课堂生成避免热热闹闹走过场的现象,做到自然、朴实而讲究实效呢?
一、坚守一个原则,抓好两个基本点
古人曾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坚持生成与预设有机统一的原则。“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提高,二者相辅相成。我国课堂教学历来强调预设,强调严格按教案上课,虽然这样会让有些教师心中只有教案而将学生的反映置之脑后,但亦有其合理的一面,它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系统、完整地学习新知识。没有充分的预设,也不可能有可持续的生成,那种认为不认真备课也能有课堂生成的想法是极其错误的,“文本”是生成之“母”,“预设”乃生成之“父”。在预设时,教师应抓好两个基本点:
1.充分关注学习的主体——学生
首先,要充分预设学生的情况。对课堂教学的预设要从研究学生入手,因为学生是一群鲜活的生命个体,而每个人的知识经验、认知水平等皆不相同,再加之课前准备的程度不一,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在备课时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了解他们的课前准备,并预测可能发生的一些课堂变化,并思考其对策,然后存储在自己的弹性预设空间内。其次,要预设学生的个性解读。“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化体验可能会产生许多新颖的个性化的观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充分的准备来应对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要求教师对文章容易产生个性解读的部分进行充分预设。
2.深入研究学习的对象——文本
要预设文本的情感点。文本为作者创造,其中自然也就有着作者的情感。这蕴含在文本中的作者的情感,学生自然能在解读文本中感受到,甚至产生共鸣。因此教师在预设的时候,就要关注文本的情感点,对文章的“动情点”进行细致深入的挖掘,预测学生可能会有哪些情感的迸发,面对这样的情感我们又应如何对待。只有对于学生的情感进行充分的预设,才能达到良好的课堂生成效果。
二、保持一个心态,做到三个“用心”
二、 教学工作目标:
1、加强理论学习,组织教师继续学习新课程理念,经常温习《新课程标准》,将新课程理念渗透到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积极开展以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教科研能力为重点的校本培训。
2、狠抓教育教学研究,以研促教争做教育科研的策划者、引领者和实施者。教研组活动要做到有主题、有计划、有主讲人,使教研活动有针对性,保质保量的完成每一次的教研活动,建立、健全教研活动机制,做到定时、定点、定人、定内容。全面提升我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3、抓好新课程改革,强化课堂教学管理,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努力抓好课堂教学为中心的几个教学基本环节(教学计划、备课、上课、听课、批改作业、检查考核等)。
4、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以管理促质量。加强教导处、教研组、备课组、教师的网络建设。
三、主要工作:
(一)围绕一个中心,即以教学质量为中心。树立“全面、科学、均衡、协调”发展的质量观,实行教学精细化管理,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抓薄弱”“求协调”即抓学校发展的薄弱环节,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步协调发展,一抓各学科教学的同步发展,二抓学生知识掌握和培养能力提升学力的同步发展,三抓优等生和学困生的整体均衡发展,四抓年级之间与班级之间的均衡发展。
面对严峻的“抓质量,求发展”的教育形势,我们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要攻坚克难,力争完成各种目标任务。
1、要树立全面科学的质量观。对全体学生负责,对学生的全面负责,不放过每一个学生,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要重视每一位学
生学业水平的提高,特别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要坚持课堂教学是主渠道的思想。全体教师要充分认识贯彻执行教学常规的重要性,要认真执行好《教学常规要求》,要强化课前准备,过好备课关,努力提高每堂课的质量和效益,要关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要关注各层次学生。强化课后反思,反思每个环节的得失,反思每一节课的实际效益和质量,要思考调整改善的策略。强化训练与辅导,精心编制或筛选好每一次的学生习题,认真对待每一次的测试和考试,精心评判好每一份试卷,耐心做好每一次质量分析与研究,及时为学生查缺补漏、亡羊补牢,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及时梳理教学思路。教学管理部门要加大对教学常规执行情况的督查与考核,坚决杜绝无教案进课堂、私自调课换课、不按要求布置批改作业等不良行为的发生。
(二)以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为核心,以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为重点,切实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书育人水平。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核心要素,“抓核心”即抓教师群体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不断增强学校持续发展的内力,参与竞争的实力和不断攀升学校发展的潜力。“求突破”即队伍凝聚力的进一步提升,合作氛围的进一步浓厚,教师研究意识和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以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质的提高。
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学校的专业氛围,更离不开教师自身的钻研,离不开自主研究,因此,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善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通过自主研究和同伴互助来解决问题,在问题解决中积累提高,在研究问题中产生智慧。本学期要开展好教师教案设计比赛活动。
1、要坚持“守球门”的理念。各年级、各班要严格把好质量关,在抓好学生常规管理的同时,要下大力抓好本年级、本班教学质量的提升,既要抓好整体质量的提高,又要抓好学困生的提高,尽自己的努力让学困生的数量降到最少,学困的程度降到最低。
2、以校本培训为载体,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通过讲座、专题讨论、案例研究、课题研究等把培训与教育教学实践和教师研究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开展教师的思
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按照教师专业基本功的要求,开展教学实践和技能培训,通过传帮带,师徒挂钩结对计划,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加强课题的选择、设计和研究,举办骨干教师示范课、课题研究教改课等,相互听课,共同探讨,提高教学能力。
(1)根据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制定本校的校本培训计划,通过校本培训增强教师课程改革的能力。
(2)全体教师要强化自主培训意识,要确定自主培训目标,制定自主培训计划。
(3)广大教师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制定校本培训计划,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
(4)重视校本培训档案装档,促进自我反思,不断提高。
(5)加强理论学习,重点要学习课改的理念和教育专家的专著,每人都要读一本书,并要写读书笔记。
3、通过考核激励,加强教研组建设,
重点研究“轻负担,高质量”的科学规律,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坚持做好每两周一次的教研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教师在集体备课和独立备课的基础上,把提高常态课的质量作为减负增效的主要抓手。积极开展说课比赛和公开课展示活动,结合教研组考核方案,开展创建先进教研组室活动,推进学校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4、实抓教学常规,提高教学质量
坚持教学为中心,质量为生命,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教导处的中心工作。提倡电子备课,鼓励多写教后感想,加强教学反思。鼓励优秀教案、课件上网,加强共享资源建设。实行校领导和教导处推门听课,有效促进教师重视平时的日常教学。强调有效训练,课堂练习和学生作业要精选精练,倡导分层作业、特色作业,注意学科间的合作与平衡。加强毕业班教学工作管理,精讲精练,重视分层次教学。力求教学成绩的新突破。
5、优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服务教学与教师 。
教导处全体人员强化责任、质量等意识,完善和健全各项考试、命题、阅卷、登分、质量分析、反馈等规章制度,使考务工作更科学,更完善,更合理,更严密,真正起到考试推动教学的作用。
6、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实现教育现代化。
继续开展网络教育教学活动和教师计算机培训工作,不断提高行政人员的办公自动化水平,提高教师的网络管理能力和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能力。
(三)加强教研组建设
1、加强对教研组工作的管理,各教研组要认真制定教研活动计划,积极主动开展工作,多组织开展专题教研活动,使每次活动都有计划,有针对性,每个教研组成员应积极主动参与教研活动,并积极承担组内分配的教研任务。发扬团队合作精神,发挥教师群体智慧,不断提升教研活动的质量。教研组(备课组)要及时总结上学期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找准突破口,在“研”字上下苦功夫,下狠功夫。
2、加强备课组集体备课活动,做到学进度,统一测评,大力提倡组内的随堂听课活动。
3、以课堂为阵地,以教研组为组织形式,深入开展备课、上课、说课、评课活动。每个教师要多在“说”上下功夫,教研活动多在“评”上下功夫,以“研”促“教”提升本组教师业务水平,提高全校优质课的数量,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各教研组成员本学期必须完成每人至少一节组内公开课的任务,各教研组要发挥好组内优秀教师、骨干教师的作用,以人定教,以点带面开展教研活动。
4、本学期学校继续组织教学展示活动,搭建教师交流和提高专业素养的舞台,并认真进行总结评比。
5、积极参与各类学科竞赛活动,提升我校的知名度。
6、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教研组要努力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机会,培养本校的优质教学资源,加强交流使他们尽快成为教学骨干。
7、作业布置与批改:
(1)、布置作业目的明确,侧重于学生的知识巩固个各种能力的养成。
(2)、作业设计要难易适度,不同层次的学生应分别布置作业,以达到都有发展的目的。
(3)、作业量要适当。
(4)、教师对学生作业要严格要求,培养学生认真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
二、教学工作目标:
1、加强理论学习,组织教师继续学习新课程理念,经常温习《新课程标准》,将新课程理念渗透到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积极开展以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教科研能力为重点的校本培训。
2、狠抓教育教学研究,以研促教争做教育科研的策划者、引领者和实施者。教研组活动要做到有主题、有计划、有主讲人,使教研活动有针对性,保质保量的完成每一次的教研活动,建立、健全教研活动机制,做到定时、定点、定人、定内容。全面提升我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3、抓好新课程改革,强化课堂教学管理,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努力抓好课堂教学为中心的几个教学基本环节(教学计划、备课、上课、听课、批改作业、检查考核等)。
4、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以管理促质量。加强教导处、教研组、备课组、教师的网络建设。
三、主要工作:
(一)围绕一个中心,即以教学质量为中心。树立“全面、科学、均衡、协调”发展的质量观,实行教学精细化管理,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抓薄弱”“求协调”即抓学校发展的薄弱环节,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步协调发展,
一抓各学科教学的同步发展,
二抓学生知识掌握和培养能力提升学力的同步发展,
三抓优等生和学困生的整体均衡发展,
四抓年级之间与班级之间的均衡发展。
面对严峻的“抓质量,求发展”的教育形势,我们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要攻坚克难,力争完成各种目标任务。
1、要树立全面科学的质量观。对全体学生负责,对学生的全面负责,不放过每一个学生,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要重视每一位学生学业水平的提高,特别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要坚持课堂教学是主渠道的思想。全体教师要充分认识贯彻执行教学常规的重要性,要认真执行好《教学常规要求》,要强化课前准备,过好备课关,努力提高每堂课的质量和效益,要关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要关注各层次学生。强化课后反思,反思每个环节的得失,反思每一节课的实际效益和质量,要思考调整改善的策略。强化训练与辅导,精心编制或筛选好每一次的学生习题,认真对待每一次的测试和考试,精心评判好每一份试卷,耐心做好每一次质量分析与研究,及时为学生查缺补漏、亡羊补牢,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及时梳理教学思路。教学管理部门要加大对教学常规执行情况的督查与考核,坚决杜绝无教案进课堂、私自调课换课、不按要求布置批改作业等不良行为的发生。
(二)以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为核心,以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为重点,切实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书育人水平。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核心要素,“抓核心”即抓教师群体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不断增强学校持续发展的内力,参与竞争的实力和不断攀升学校发展的潜力。“求突破”即队伍凝聚力的进一步提升,合作氛围的进一步浓厚,教师研究意识和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以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质的提高。
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学校的专业氛围,更离不开教师自身的钻研,离不开自主研究,因此,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善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通过自主研究和同伴互助来解决问题,在问题解决中积累提高,在研究问题中产生智慧。本学期要开展好教师教案设计比赛活动。
1、要坚持“守球门”的理念。
各年级、各班要严格把好质量关,在抓好学生常规管理的同时,要下大力抓好本年级、本班教学质量的提升,既要抓好整体质量的提高,又要抓好学困生的提高,尽自己的努力让学困生的数量降到最少,学困的程度降到最低。
2、以校本培训为载体,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通过讲座、专题讨论、案例研究、课题研究等把培训与教育教学实践和教师研究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开展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按照教师专业基本功的要求,开展教学实践和技能培训,通过传帮带,师徒挂钩结对计划,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加强课题的选择、设计和研究,举办骨干教师示范课、课题研究教改课等,相互听课,共同探讨,提高教学能力。
(1)根据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制定本校的校本培训计划,通过校本培训增强教师课程改革的能力。
(2)全体教师要强化自主培训意识,要确定自主培训目标,制定自主培训计划。
(3)广大教师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制定校本培训计划,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
(4)重视校本培训档案装档,促进自我反思,不断提高。
(5)加强理论学习,重点要学习课改的理念和教育专家的专著,每人都要读一本书,并要写读书笔记。
3、通过考核激励,加强教研组建设,
重点研究“轻负担,高质量”的科学规律,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坚持做好每两周一次的教研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教师在集体备课和独立备课的基础上,把提高常态课的质量作为减负增效的主要抓手。积极开展说课比赛和公开课展示活动,结合教研组考核方案,开展创建先进教研组室活动,推进学校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4、实抓教学常规,提高教学质量
坚持教学为中心,质量为生命,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教导处的中心工作。提倡电子备课,鼓励多写教后感想,加强教学反思。鼓励优秀教案、课件上网,加强共享资源建设。实行校领导和教导处推门听课,有效促进教师重视平时的日常教学。强调有效训练,课堂练习和学生作业要精选精练,倡导分层作业、特色作业,注意学科间的合作与平衡。加强毕业班教学工作管理,精讲精练,重视分层次教学。力求教学成绩的新突破。
5、优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服务教学与教师。
教导处全体人员强化责任、质量等意识,完善和健全各项考试、命题、阅卷、登分、质量分析、反馈等规章制度,使考务工作更科学,更完善,更合理,更严密,真正起到考试推动教学的作用。
6、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实现教育现代化。
继续开展网络教育教学活动和教师计算机培训工作,不断提高行政人员的办公自动化水平,提高教师的网络管理能力和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能力。
(三)加强教研组建设
1、加强对教研组工作的管理,各教研组要认真制定教研活动计划,积极主动开展工作,多组织开展专题教研活动,使每次活动都有计划,有针对性,每个教研组成员应积极主动参与教研活动,并积极承担组内分配的教研任务。发扬团队合作精神,发挥教师群体智慧,不断提升教研活动的质量。教研组(备课组)要及时总结上学期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找准突破口,在“研”字上下苦功夫,下狠功夫。
2、加强备课组集体备课活动,做到学进度,统一测评,大力提倡组内的随堂听课活动。
3、以课堂为阵地,以教研组为组织形式,深入开展备课、上课、说课、评课活动。每个教师要多在“说”上下功夫,教研活动多在“评”上下功夫,以“研”促“教”提升本组教师业务水平,提高全校优质课的数量,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各教研组成员本学期必须完成每人至少一节组内公开课的任务,各教研组要发挥好组内优秀教师、骨干教师的作用,以人定教,以点带面开展教研活动。
4、本学期学校继续组织教学展示活动,搭建教师交流和提高专业素养的舞台,并认真进行总结评比。
5、积极参与各类学科竞赛活动,提升我校的知名度。
6、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教研组要努力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机会,培养本校的优质教学资源,加强交流使他们尽快成为教学骨干。
7、作业布置与批改:
(1)、布置作业目的明确,侧重于学生的知识巩固个各种能力的养成。
(2)、作业设计要难易适度,不同层次的学生应分别布置作业,以达到都有发展的目的。
1.反思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现状,认清形势
目前,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现状表现为:教师不太了解现代企业对员工语文素质的要求,不能建立起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导致片面强调文化学科的系统性,而忽视实用性,使语文教学难以适应职业教育的需求和发展。学生重专业技能而轻文化基础,对语文题不起兴趣;课堂成为教师的一言堂,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要想改变这种教学的尴尬局面,教师必须善于反思教学实践中的得与失,针对学校特点对语文教学进行大胆的改革创新,真正发挥语文教学的功能。
2.反思语文教学目标,有的放失
新形势下,职业学校语文要进一步明确目标,树立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教育理念。基于此,职业学校语文课就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重新定位我们的教学思维。把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训练与“职业化”训练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实现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宗旨,突出语文专业应用性的特点。
3.反思语文教学内容和方法,游刃有余
教学内容反思。职业学校主要联系实际,教师教学从实际性出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使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及素质教育的“育人”要求,使语文教学在内容上也要有所创新。体现在教学实践中,就是从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层面出发,尽可能的能安排技术论文、求职信、申请书、总结、报告等应用文的写作训练内容,确保语文能“学以致用”。再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化和扩展。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兴趣要求,根据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反思教学内容的深浅度,进而努力挖掘教材深处蕴藏的知识宝库,将语文学科与专业课程及生活实践相联系,让课堂充满吸引力,使学生乐于学习。
教学方法反思。则要针对职业学校学生人文素质与社会对高技能要求有差距这一现实,充分利用语文课这个平台对学生进行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学科的教育。同时在各专业的教学中,还要以语文智育为主干,把德育、美育、智力因素的开发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渗透于语文知识传授和语文能力的训练中。同时在反思时,还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个性、兴趣、思维方式、学习习惯等因素,以便做到因材施教,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使推动学生求知的内在动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把兴趣调动起来。
4.反思语文教学评价,亡羊补牢
作业和检测仍然是检测教学效果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我们应该用好这两块阵地,不要敷衍了事,批完就止。要通过作业和检测中所反应的问题,找出其原因,进行反思。但传统的期末教学评价通常等同于考试,使考试的内容成为教学的指挥棒,考试分数成为评价学生的唯一准绳。要反思这种评价方式。职业学校的语文课,仅凭一纸试卷考核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检验教学的效果,是远远不够。因此要根据语文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检测方法。如闭卷、开卷笔试以及现场作文,自选题目演讲等等都是常用的方式。而对于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文学作品欣赏、应用文写作的内容,可以采取笔试,笔试之外,各种类型的口头表达测试对于考察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很有效。
5.反思语文教学时机,扬长避短
教学前反思。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老师只是一个撑舵的同伴,而不同的学生由于其生活环境和自身的经历以及基础知识不一样,在教学中表现也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储备阶段对学生的现状了如指掌,根据不同群体和不同知识,对教学过程作好充分的设计,并备有预备方案。
教学中反思。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及时应对教学中突发问题时进行的思考和调整,从而确保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一种反思行为。课堂教学充满变数,教师无论把教案设计的天衣无缝,也难免有疏漏。教师只有尽可能地对预设与生成进行多种反思,针对学生群体的不同表现,采用不同方案,有的放矢,游刃有余地进行教学。一旦情况有变,立即启动预备方案,很轻松地把教学进行下去而不显尴尬。
教学后反思。是指每上完一节课,都有不同的体会、不同的感觉、不同的想法。有时通过自己查找有关材料解决自己教学中存在的疑惑,有时通过同行们探讨来达到对某一个问题的一致看法,有时通过学生反馈建议来达到对教学的改进,有时通过实验解决存在问题,有时及时进行归纳总结本节课中成功和不足之处等。课后反思还应重新认识这节已授课,从中找出优点或缺点,供以后的教学参考和选用,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工作中不断的成熟、长大。
生成与设计并不矛盾。如果教师在设计教案时惟恐学生的答案不符合自己的标准,影响课堂教学进度,从而使教学进程偏离教学设计,进而不去设计学生讨论环节,让学生失去发表个人见解和即兴表达的机会,或者在设计讨论环节同时也设计了学生的回答,使学生陷入教师的“圈套”,这些影响或阻止生成的做法无疑是在扼杀灵感、消灭智慧。在教学中我们应精心设计可能产生生成的环节,给生成留一份期待与盼望。比如在处理双课时,由于双课的内容缺少有趣的情节和吸引人的对话,显得有些单调、枯燥,教师在设计教学时除通过变换不同的人称、地点、动词或单复数来进行练习外,为使句型的操练吸引学生,运用句型自编小短文也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具体做法如下:
把教师或学生的名字编入小短文,设计或幽默、或“耸人听闻”的句子来吸引他们的注意。比如,在3L2 Lesson 76“What do they usually do? What did they do?”中可设计这样的句子:XX and XX(均为班级同学名)usually drink some milk at breakfast time. But yesterday they drew a funny picture with milk on the table at breakfast time. 在“He will go to...”这一课中这样的句子又会使他们情绪高涨:XX and I will go to the greengrocer's to buy 20 pears, 30 apples, 40 peaches, 50 bananas and 60 pineapples. XX will run a 1, 500-metre race with his math teacher... 教师这样的设计是为了抛砖引玉,是为了使学生变被动的听为主动的说,是期待学生的精彩生成。如果教师只是以一般的方法教学,不设计吸引学生的句子,不突破常规造句,或仅仅是自己幽默一把,不为学生提供宝贵的机会,这里的一切生成将无从谈起。教学中我们会发现,良好的设计和铺垫将使学生在教师的期待中爆发潜力,实现有意义、有价值的生成。
二、预留空间,创造生成
仅仅为达到生成去设计环节是不够的,教师还要预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此生成唤起彼生成,彼生成又激发此生成。如第49课讲到两个孩子上学迟到,但并未提及原因,教师可向学生 询问可能存在的各种原因,学生会有多种回答:“Their clock is slow.”“They got up too late.”“They played on the way.”这时过早的评论将扼杀智慧的火花,要让学生在鼓励的氛围中彼此激励,让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得到充分的生成和展现。在教师预留的空间里,发散性思维又激发出创造性思维,这一切比他们仅仅学会几个词句更有价值。
三、把握时机,激发生成
笔者认为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做到用教材去教,在课堂教学中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的精神和智慧,对教材和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进行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去探索,让学生自主学习。
那么一线教师如何才能开发和利用好教材呢?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从学科课程标准出发开发课程资源用好教材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指南,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合,不同版本的教材具有不同的编写体例,其切入视角、呈现方式、内容选择及图像系统都有所不同。学科课程标准规定着学科的性质、内容、框架,它提出了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它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它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应达到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说课程标准中的总目标和具体的要求是最低要求。由此一线教师只要勤于学习、善于探究研究课程标准及教材、学生三者的连接点,就可以因材施教,就能正确的理解编教材的思路、编写意图,这本身就是一种发现,一种创造。若教材不能实现课程标准的要求,就需要一线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取舍、整合。例如:全国著名语文教师于永正老师在处理《落花生》一课“要做一个默默无闻的人,不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阅读要求时,他放手让学生去细细地品味、阅读、体会,然后说出对这句话的理解,可以和书本中有不同的见解。由于学生思维空间开阔了,学生在汇报时有了明显的创新。
二、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开发课程资源用好教材
可以从学生原有的基础知识出发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这一点上成尚荣老师主编的《为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而教》中“十里长街送总理”教学片段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例子。教学时老师出示句子:“灵车缓缓地前进,牵动着千万人的心。许多人在人行道上追着灵车奔跑。人们多么希望车子能停下来,希望时间能停下来!”同时强调大家联系“千万人”、“许多人”、“人们”这些词,再读读这段话,想一想在这些人中有你认识的人吗?可以联系学过的课文,读过的书报,看过的影片,想一想,如果有,此时此刻他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在这里老师那巧妙的引导唤醒了学生相关的阅读积累,使学生原有经验在学习中有效地发挥了作用。也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用好教材。例如:于永正老师从“一位四年级的小朋友把一块吃剩下的面包扔进了垃圾箱”。这样一件经常发生在孩子们身边的事,他巧妙设计了一节“一块面包”口语交际课。在课堂上于老师不仅提供了事例而且提出相应的要求:“你们说,这事应该如何处理?如果被你碰到了,你打算怎么办?说说自己的心里话。”由于这是学生身边经常发生的事,有些同学很可能曾经也有过类似的做法,所以学生参与率特别高,孩子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像放归森林的小鸟自由飞翔、高声鸣唱,课堂氛围十分活跃。这也正是因为于老师所设计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才使得课堂资源得到了很好的开发和利用。
还可以根据学生的新旧知识的联系开发和利用教材。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早春》一课时,为了突破“草色遥看近却无”这一理解难点,他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找类似的情景。这时有的同学想到了集市上的人群,远看真是“人海”,而走近了才知空隙很多;还有同学想到了水利建设工地上,远望去真是彩旗的海洋,走近了才知彩旗虽多但并不像远看的那样密,这实际上就是老师巧妙地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使得教材内容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三、从具体的教学情境出发资源用好教材
教学前的设计只是对教学现实的预计、构思。它是建立在教师的经验基础上的,有很强的主观性。在教学现实中,往往会出现预想之外的许多事件、问题、情境。教师的教案、教学设计是事先准备好的,尽管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但预案不可能百分之百都实现。因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动态的,是活动的主题因素,他们在课堂教学中会出现怎样的情况,教师往往是估计不到的。所以教师一定要活用教材,当课堂临时出现问题时,教师要把握好课堂,灵活处理突发事件。
有位教师在教学《山谷中的谜底》第5自然段时发生这样一个“小插曲”:
教学这部分之前,学生已经在教师的引导下,弄清了山谷中的“谜”以及“谜底”。于是教师就让学生结合自身实践谈谈对这段话的体会。学生谈完之后,教师就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文字。教师首先范读。不料,教师在范读时,遗漏了两个词(也许是教师刻意而为)――“有时”和“适当”。当学生指出来时,教师略作思考,首先表扬了学生听读非常仔细,然后他让学生思考这两个词能不能少掉,并要求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或课外阅读来谈。这下,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了。他们认为,这两个词不可或缺。如果缺少了“有时”就表示我们一遇到困难就弯曲、退步,而不管困难的大小,那其实就是向困难投降。而课文中的意思是遇到困难,首先要正面抗争;如果困难、压力过大,自己的力量根本无法战胜时,我们才可以选择退步和弯曲,以求反弹的机会,战胜困难。因此,“有时”一词不能少。而“适当”这个词则表示让步要在一定范围内,让步要有限度,不能一味让步。让步不是放弃原则,不能改变自己的立场。比如,革命者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就不能让步,一旦让步,就意味着投降,就再没有反弹的机会了。因此,“适当”也不能少。课堂中教师朗读中的一次小失误,经过教师智慧地应对,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课文内容,还使课堂中学生兴味盎然、思维活跃。
案例2
有位教师在教学《匆匆》一课时,对文本的感悟、品读都比较到位,整个教学流畅自然,精彩纷呈。可是,有个男生突然站起来发言:“我认为朱自清先生太悲观了。即使以前虚度了光阴,也应该从现在起好好珍惜,亡羊补牢,不应该这样悲观丧气。而且,我在课外阅读中了解到,朱自清先生一生著作等身,成就很大,他并没有虚度时光,不应该这样悲观。”教师显然没有思想准备,由于是公开课,他也不愿意因此而破坏刚才营造出的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流畅的教学过程,所以,就采用“冷处理”,对那个学生搪塞敷衍地表扬了一下,就继续自己既定的教学。其实,这是学生在理解文本时的偏误。当学生把心沉到文章中,真切感受到作者弥漫在字里行间的悲哀、悲愤之情,和文本、和作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但是由于他们受知识经验和占有资料的限制,无法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对作者的内心的痛苦进行深层阐释。因此,他们只能理解到作者的“悲”,感受不到作者的“愤”。这是他们对文本的误解。此时,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去深入地理解文本,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样,不仅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加到位,还会激起他们思维的火花,营造充满活力的课堂。
案例分析
以上两个案例,前者是教师的一次小失误,后者是学生对文本理解的偏误,都是我们课堂中常见的。第一个例子,由于老师智慧应对,及时调整了教学策略,以这个错误为契机,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研读文本,联系实际畅谈感悟,使课堂中的这次失误激发了学生主动积极的思考,从而激发课堂的活力。第二个例子,教师为了保持自己教学预设的达成,采用常规策略,对学生的理解中的错误进行“冷处理”。这当然是一种应对的方式,然而却错过了课堂中灵动而精彩的生成。
教学中智慧地处理课堂中的错误,激发课堂的活力应做到以下四点:
1. 课堂的活力来自于充分的预设
充分的预设就是教师在课前准备中,要吃透教材和学生。教师要研读教材、分析教材,对文本的时代背景、写作背景、作者的相关作品等尽可能多的了解占有;要设计科学完备的教学流程,尤其是在重点难点的处理中,要准备详细的预案。这样课堂中我们对学生的千奇百怪的想法就胸中有数,可以从容应对。这样我们才可以在课堂中左右逢源,引领学生在文本的阅读理解中自由徜徉。比如案例2,如果这位教师对课文背景资料的占有更加充分,对学生可能产生的想法准备得更加全面,就能敏锐地捕捉到学生理解偏误这一契机,促进课堂灵动的生成。
2. 课堂的活力来自于灵动的生成
但是如果我们严格按照课前预设来进行教学,那么,课堂就会处于一种静止不变的教学状态。这种静止的教学不利于学生积极性和独创性思维的发展,不利于课堂活力的激发。事实上,学生也不会亦步亦趋地跟着教师的思维转。他们的思维是开放的,理解也是多元的。在上课交流的过程中,他们又会随时根据别人的学习成果,产生新的观点和思想。因此,学生的学习是不断在发展变化的,是动态生成的。如果教师用静止预设来指导教学,就一定会扼杀学生的思维,泯灭课堂的活力。比如案例1,教师正是能丢到教案这个藩篱,根据课堂实际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流程,顺应学生的思维,才营造出思维活跃、活力盎然的课堂。理想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在充分预设的基础上,敏锐而智慧地的发现并抓住课堂中的“小插曲”,进行引导,激起学生更加深刻、更加广泛地思考,促进课堂灵动生成。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开放而有活力的。
3. 课堂的活力来自对语言的品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这是语文课的重要任务。课文的语言又是规范的、准确的,特别是文章的重点部分、关键段落,或是一些容易使人产生误解的地方,课文都会用比较精炼准确的词句表述清楚。这些关键词句就是我们指导学生感悟课文语言、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重要着力点。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够扣住这些关键词句进行感悟、探讨,既可以使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课文中的语文知识,精确地领悟课文所蕴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使我们的语文课更有语文味。而且,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表述方式等,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这样使语文课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融合。语文课的活力也正来源于此。案例1,教师就是智慧地处理了教学中的错误,抓住了“有时”和“适当”这两个关键词,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讨论、辩论,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激发了课堂的活力。
实例启发
片段一:2010年×月×日,学生甲在A课堂上做与A课堂无关的作业,被教师乙看见,叫起来回答问题。(矛盾已经开始)学生甲一问三不知。(一切都在教师乙的掌控中)乙走到甲面前轻轻地问(考虑到学生的面子,没有大声斥责):“为什么不听讲,在这做其它的练习啊?”“我不会!”学生甲头一甩,不屑的样子。(教师乙被学生顶撞,很没有面子)(矛盾激化)“不会?不听讲做其他的练习就会了!”(全班同学都看着学生甲)教师乙思考片刻,让学生甲先坐下,继续上课。
片段二:教师乙回到办公室心里很不是滋味。心中有事,做什么事都不能专心,也不想去做其他事。趴在桌上,回忆刚才课堂的一幕,思考着。
片段三:新的一节课开始了:学生甲听得很认真,教师乙讲得也很带劲。
以上教学案例中的片段三没有明述,是希望暂时能留出一点思考的余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有一点是明了的,师生之间早已化干戈为玉帛,矛盾化解后彼此心情都很愉悦。人无完人,在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时候我们不可能一开始就把所有的事情想得很周到,做得很好,但在这些时候只要我们及时反思总结,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就以上真实案例,笔者从以下几点来说说教师乙当时的真实感受和做法并就如何把握教师心理因素,创和谐师生关系作了简要的论述。
一、 心理平衡能力
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每一学期中都会遇到存在于学生中的许多“疑难杂症”,学习上的、生活中的、发生在学校里的、涉及到家庭中的,举不胜举。这些问题陆续进入教师的大脑,难免或多或少会影响他们的心情。所以,教师本人应有着将遇到的这些负面信息造成的不良情绪排除的能力,以保证自己每天都带着平衡的心态走进教室的大门,以崭新的姿态来迎接新的课堂。
教师自身也会遇到各种生活中的难题,如教学中的困惑,家庭中的矛盾,教师要能够正确面对,要在教学以外来解决自己的问题。在教学中能保持相对平衡的心理状态,及时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和情感等问题,不因自身的种种原因而干扰正常的教学工作。
(上述教师乙就具备这种平衡能力。她在第一时间给学生甲道歉,说她不该当着全班同学的面使他难堪。这让学生甲深感意外。教师乙的这种做法及时有效地处理好了师生间)
二、 善于换位思考,宽容别人的能力
教师们往往对学生们的期望值过高,对于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生的一些错误行为或思想不能宽容处理。讨厌、愤怒、蔑视的眼光和“恨铁不成钢”的训斥都极易使学生丧失学习上的兴趣。一部分人从此一蹶不振,消沉、堕落;一部分开始逆反、对抗。这也是近来社会上为何屡次出现学生跳楼或离家出走这些对社会不公平待遇的应对方式。
班级存在个体和群体差异是正常的。关键看教师是否有宽容的心。事实上,教师应勤于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本着宽容的心对待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完成《标准》——“教学中教师应该自始自终关注学生的情感,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和谐的教学氛围”。或许是一个眼神,一次微笑,就能触动一个学生的心灵,甚至能挽救一个学生的生命!
(上述案例中的教师乙就做到了及时站在学生甲的角度上去换位思考,相互理解,道出了学生甲心中的想法,用一颗宽容的心来正确处理了这件事情。及时释放了彼此心中的苦闷和压力,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三、 强烈的责任心
人类学家马格莱特·米勒曾说“强调个人责任的思考方法可以说是我们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如果人类不把各种责任承担起来,那么这个社会的一切自由、特权将消失”。社会学家戴维斯也说过“放弃了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就意味着放弃了自身在这个社会中更好的生存机会”。教师就意味着责任。在教育这个领域,教师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心,敬重自己的工作,在工作中表现出忠于职守、尽心尽责的精神,这才是一名好教师。
英语教学的愉悦性是审美教育发生的情感体验和优化效应的心理机制。当学生处于愉悦状态的时候,最利于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使学习这种艰苦劳动披上一层乐于主动接受的色彩。可见,优美的视觉环境和美好的学习氛围是将学生引进英语殿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的第一步。开学伊始,我和学生们共同设计布置了一个全新的教室:墙上分别挂着字母和单词的图片,黑板报上写着英语小常识并张贴着师生自创的英语美文,教室的前方布置了一个可灵活变化的英语角(用于师生一些新的英语讯息或动态),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营造了一个色彩丰富,弥漫着外文氛围的教室环境。而每逢传统节日,师生就一起自制一些英语小挂件给教室锦上添花。自此,每当步入由自己亲手布置的优雅环境,倾听着教室里原版的英语口语录音,学生就能充分感受到环境与英语带给他们的愉悦,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也由此而生。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培养创新能力
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创造力的发挥。现代心理研究表明,学习者在学习中保持愉快和轻松,有利于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态度、情感总是伴随着知识信息的传递、接收、反馈的过程互动的,它是影响学生情绪,激发学习动机,启发创造性想象的有利因素。对学生来说,他们的创造力在学习过程中是处于积极取向还是消极取向,首先来自教师对他们的影响。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在于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形成一种探索创新的心理愿望和心理趋向。
1.给学生一方自由的空间
笔者认为,英语课应该是自由的。教师要给学生一方自由的空间,尽量减少对学生的无畏限制,给他们自由表现的机会,充分发展学生创造性的想象力。创造性想象力只有在自由自在的想象空间中才能孕育、诞生。有的英语教师对学生的坐姿要求特别严格,手要怎么放,脚该怎么摆等等方面都有具体的规定。试想当学生一直在担心自己因坐得不好而会挨批时,怎么会对英语产生共鸣呢?因此,在教学形式上,可以提倡课堂讨论,可以提倡“七嘴八舌”。
为此,我对两个平行班级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同样是识记打击乐器单词,在(1)班上课时,我在教室的周围摆上了多种打击乐器及玻璃瓶、盛水碗、筷子、家中摆设用的风铃等等,请学生自己去寻找、去体验,结果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打击乐器的名字及其特点。接着我启发大家:“你能自己说出一种乐器吗?”话音刚落,学生纷纷举起了手。有位学生说:“我把爸爸自行车上的铃和妈妈自行车的铃都拆下来,用一根绳子系牢,就可以成为碰铃了。”有位学生说:“我把七只碗装了不同的水听到了七个不同的音(do、re、mi、fa、so、la、si),这样,我用很多碗就可以造出一架‘敲敲钢琴’了”……而在(2)班,我采用传统的讲授法,让他们端坐在位置上,然后拿出各种打击乐器告诉他们这是什么,如何发音。尽管他们知道这是什么打击乐器,该如何读出来,但当我说你们能自己造出一种打击乐器时,不但举手的一个都没有,而且用惊讶的眼光好像在问我:“打击乐器可以自己制造吗?”可见,是否有一个自由的空间,其教学结果差异是很明显的。
2.给学生一种和谐的氛围
所谓和谐,就是不对学生的独特想法进行批评或挑剔,对学生的创造表示诚恳的支持,使他们消除对批评的顾虑,获得创造的安全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有一位英语教师在指导学生口语练习时,发现有的学生没有认真动脑筋想方设法发出正确的读音,而是在其中装模作样,而且屡次都是这样,所以就讲了《滥竽充数》的故事,并让学生发表自己见解。学生普遍认为南郭先生滥竽充数,最后不能单独演奏而埋头逃跑不是光彩的事,但有个学生却有不同的意见,他回答道:“我不是这样认为的,南郭先生的走,说明他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表明他还是有点自知之明的。”对学生这样的思路,教师马上鼓励说:“你真会动脑筋,你具有独特的见解,希望以后能经常听到。但我还是希望南郭先生能提早呈现这种自知之明的精神,提早进行亡羊补牢。”教师的循循善诱,并及时肯定鼓励学生的独特见解,使部分同学感到自身的不足,这种教学方法怎能不叫人拍案叫绝呢?
同时,要给学生应有的信任。既要承认学生具有开发的巨大创造潜能,又要为他们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例如,我们在巩固新单词时常用指名学生上台表演的形式,但我对学生采用的方法是多多鼓励:“愿意到台前来表演的不必举手,直接上来,要相信自己。”这种方法比许多学生看一、二个学生表演效果要好得多,尤其对一般学生。当然,这时也极可能出现一两个顽皮的学生借机捣乱。教师这时要进行恰当的批评,赞扬肯定大部分,并进行层层对比,这样便可激发学生争取更好地表现和做出更新的创造性想象的行为。
3.还学生一个平等地位
教师不要总是以“权威”自居,不能总是居高临下,抱着一副师道尊严,面向学生展开教学活动,这样必然导致大部分学生的戒备、退缩,哪敢去创,去想呢?俗话说:动人心者,莫先乎情。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接触。如果师生关系良好,心理相容,学生会把教师的关心,迁移到教师所教的课程上来,产生“亲其师而信其道”的心理效应。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放下“架子”,跟学生一起欣赏、一起表达、一起互动;在教学语言上,教师可用“Let’splaytogether!”“please!”“wonderful!”等语言,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三、尝试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创新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法片面强调教师怎样做,把学生当做接受知识的容器,强制学生背诵。在这个思想指导下,教学过程就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若不,就努力“引导”学生直至达到预定答案为止。学生的思维自始至终在教师的语言轨道上运行。这样,严重地扼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及创造力,使一个个灿烂的火球变得不能发出光束。要想让学生给你惊奇,首先教师必须丢弃传统,勇于尝试创新。
1.拓宽视野,提供观察的机会
观察能力是学生认识能力的基础,也是构成学生创造能力的基本因素。创造能力的起点在于观察能力,观察是“源”,创造是“流”,善于观察才善于创造,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多为学生提供观察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1)观察社会生活
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时时处处做观察生活的有心人,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从生活中“汲取―模仿―表演”,丰富学生的想象,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生活积累。如让学生听原版的美式发音和英式发音,然后在课堂上开展关于美式发音和英式发音讨论模仿,在学生情趣盎然之际导入、学习word power部分,这样,学生既明白了英语来源于生活的道理,又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掌握了发音。又如,学生在听力训练的时候,也可让他们结合平时生活中的外教的口语举一些实例。
(2)观察插图
英语教材中编配了一幅幅精美的插图。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把这些插图利用起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观察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观察插图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一些细节,通过观察插图帮助学生掌握文章重点和结构,通过观察插图放飞学生的想象等等。
(3)观察荧屏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荧屏这个特殊的窗口,把聆听与观察密切联系起来,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去发现、去思考、去探索英语的美。例如,欣赏River Nile,通过课件展示使美丽的风景与优美的英文同时出现,学生仿佛置身于大自然的美中,流露出愉悦的心情,在聆听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明白了英文的意思。又如在学Home alone后组织学生看看关于该文章的真实的戏剧表演,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父母对孩子的感情,学生再一次欣赏课文时就又多了一份情感体验,对孩子的教育作用就水到渠成了。
2.放开说话,提供表达的机会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说,对丰富学生的想象,发展形象思维,激活灵感,促进创新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要摒弃那种教师滔滔不绝讲个不休、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应积极为学生创设语言交流的氛围,给学生“争吵”“讨论”“说话”的机会,提倡“思维”亮相,让人人都说起来,无拘无束,畅所欲言。
(1)说感受
(2)说标题
(3)说见解
3.大胆思考,提供探究的机会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发现不限于那种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能力,而是包括用自己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在英语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亲自对事物进行分析和整理,从而解决问题。实践证明:由学生自己发现、弄懂的东西比老师直观教的印象要深刻得多。
(1)在模糊点上思考探索
语言所描述的形象通常带有模糊性,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模糊点”,让学生充分思考、各抒己见地进行探究、创新。
(2)在动情点上思考探究
(3)在疑难点上思考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疑问才会进一步去思想,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做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学生精神世界尤为重要。”为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发问,勇于解疑,有所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