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市场监管体系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03-20 13:25:43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市场监管体系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市场监管体系论文

篇(1)

绩效管理系统的发展通常分为三个阶段,依次分别为以控制为导向的、以发展为导向的和以经营为导向的。需要强调的是,当更高阶段、也即更成熟的阶段出现后,前一阶段并未被取代,目前三种导向的绩效管理都普遍存在于大大小小的企业和组织中;对于具有一定规模的组织,尤其是跨领域、跨地域发展的大中型企业,鉴于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需要,可能多种导向的绩效管理同时并存。

一、实施绩效管理系统时需辨析的几个关系

1.绩效管理与绩效考核的关系

绩效考核是绩效管理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是事后考核工作的结果,而绩效管理是事前计划、事中管理和事后考核并反馈改进的一个系统过程。绩效考核是回顾过去的一个阶段的成果,不具备前瞻性;绩效管理与企业战略相联系,帮助企业和经理前瞻性地看待问题,有效规划企业和员工的未来发展。单一的绩效考核往往使经理与员工站在对立的两面,距离越来越远,甚至会制造紧张的气氛;有效的绩效管理极力建立经理与员工之间的绩效合作伙伴的关系。

无论是从基本概念上,还是从实际操作中,两者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是,绩效管理和绩效考核又是一脉相承、密切相关的。绩效考核是绩效管理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绩效考核可以为绩效管理提供绩效信息,帮助企业不断提升绩效管理的水平和有效性。

2.绩效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战略的落地,要借助于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各个环节来实施,其中绩效管理就是企业将战略转化为行动的具体过程。绩效管理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有机系统中占据着核心的地位,与人力资源管理其他环节尤其是“用”、“育”环节有着紧密的联系:绩效管理的重要基础之一是工作分析,工作分析提供了绩效管理的一些基本依据;薪酬体系中的绩效工资,往往决定于绩效考核结果,在薪酬体系的3P模型,其中之一就是绩效;在绩效考核之后,考评双方共同制定绩效改进计划和未来发展计划,人力资源部则根据考评结果和面谈结果,设计培训开发计划。

从严格意义上讲,绩效管理的功能超出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职能范围,其真正的责任人,是企业的CEO和各级经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绩效管理过程中承担横向的组织和协调工作,为业务部门提供政策支持和培训服务。

3.绩效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

实践证明,真正能够促使组织绩效提高的是组织成员行为的有效改变,良好的绩效管理系统与企业文化建设是相辅相成的。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带动员工树立与企业一致的目标,并把个人奋斗的过程与企业目标的实现保持步调一致;能营造有利于调动员工积极性、鼓励创新、倡导团队合作的工作氛围;能凝聚共赢共享的企业价值观念,并贯穿到企业管理机制中去,从而对企业绩效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

创建优秀的高绩效文化,至少要从以下三方面做起:建立学习型组织,鼓励员工积极学习,帮助员工不断提升素质和技能;奖惩分明,创造公平考核、主动沟通的环境,在考核中适当采用相对考核的方式,营造良性竞争的工作氛围;提倡创新,鼓励承担责任。

二、实施绩效管理系统的常见问题

1.企业绩效观念落后的问题

观念落后的问题是企业实施绩效管理系统的最大障碍。绩效观念的落后主要表现在:1)对绩效考核的认识不足。管理人员认为绩效考核就是发发表格、打打分,是“纸上”考核、走过场;员工认为绩效考核就是“秋后算账”,奖优就是轮流做庄、罚劣就是扣奖金。这种认识不足很有可能源自此前绩效考核实施失败的挫折。绩效考核实施失败往往可以归因于“三个单一”:单一实行绩效考核,考核手段单一,考核结果的应用单一。2)对绩效管理的认识落后。管理者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跟不上时展的潮流,不能自愿接受新的管理观念和管理方法,或者认为绩效评估的目的仅在于利益分配,或者对绩效管理的认识还停留在过往对绩效考核的有限认识阶段,或者视绩效管理为额外的负担。3)对绩效管理责任的逃避。在绩效管理中绩效沟通贯穿始终,“纸上”考核所带来的人际冲突和紧张关系已经让经理们恨不得退避三舍,一旦要面对面地讨论绩效问题,管理者们的第一反应可能是逃避。公司高层或其他经理,甚至基层员工,更愿意片面地认为绩效管理就是人力资源经理或者人力资源部门的责任,而忽视自己应该承担相应的绩效管理责任。

2.绩效管理的专业操作技能不足的问题

绩效管理由许多实操技能,例如如何设定绩效指标和标准、采用何种绩效考核技术、如何进行绩效沟通、如何制订绩效改进计划等。如果管理人员只是从观念上重视建立绩效管理系统,却在绩效管理的专业操作性方面内外修炼不够,未能有效掌握绩效管理操作技能,就很难保证正确地运用绩效管理者个管理工具,绩效管理的目的也就无从达到。

3.绩效管理系统建立的基础薄弱的问题

绩效管理系统的建立,离不开几个相互配套相互支持的基础,除了前文提及的企业文化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就是其中的重要基础之一。例如按照平衡记分卡(BSC)模型建立的指标体系,需要处理大量的财务、市场及运作流程的数据,并使信息在企业内部快速准确的传递,才能使绩效指标即时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提高经营绩效反馈和改进效率,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如果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薄弱,绩效管理系统的发展也将受阻或放慢。

三、实施绩效管理系统的对策

1.以终为始,加强绩效导入式培训

绩效管理的过程是一个封闭的循环,分为五步: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考核、绩效反馈与面谈、绩效改进和导入(这也符合PDCA管理循环)。其中绩效导入也即绩效培训,但它并不是绩效管理的“最后一步”,实际上它是新一轮循环的开始。尤其是企业在开始建立或者改革绩效管理系统之前,首先要进行广泛地培训和研讨,有条件的企业,甚至会请第三方对自己的绩效管理现状进行“审计”之后,再开展针对性的培训。

绩效培训的根本目的,一是增进员工和管理人员对绩效的了解和理解,消除各种误解和抵触情绪;二是掌握绩效管理的操作技能,保证绩效管理的有效性。具体而言,一般从以下方面实施培训:1)通过渗透绩效管理理念,使全员认识绩效管理系统本身,并培养管理人员和员工的责任感;2)通过绩效管理的技巧和方法培训,使管理人员能够订出部属的工作要项和工作目标,掌握如何制定绩效计划和进行绩效评价面谈技巧、如何制定绩效改进计划和对部属如何辅导的方法;3)通过在职辅导,帮助管理者和员工及时有效地处理在绩效管理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其他问题,并最终使其具备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

2.对等承诺,取得薪酬及激励体系的良好支持

绩效管理系统必须获得激励体系的良好支持才能充分地发挥作用。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绩效与薪酬是员工和组织之间的对等承诺关系,但是绩效不应仅仅与薪酬(工资和奖金)挂钩,这样会使员工认为实行绩效管理就只是涨工资或减工资,应使激励体系的其他手段多样化,如员工个人能力的发展,培训的奖励,职位的提升,以及公开的精神奖励等,随着资本市场的成熟和规范,还可以尝试股票期权等激励方式。经过一段时间的激励、强化与指导,员工的绩效就很有可能朝着与管理者商定的方向前进。

3.以人为本,关注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

篇(2)

中图分类号: TV5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现行检修体制下的机组能量状况

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将国际上发达国家设备检修的发展趋势想借鉴作为依据,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发电设备检修也会面临着更大的变化。伴随着不断完善的机组状态检测技术,设计的检修方式也从传统的定期预防性检修逐渐转变为预知性检修方式。所谓状态检修,其实就是指检修管理方式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利用这样的方式,可以使计划检修更为准确,这样的话,人、材、物资源的浪费现象也不会出现,从而使设备的可靠性和可用性得到一定的保障,这种方式运用在检修中是最为合适的。但是当前,也会出现一些的问题,就像没有完善的监测系统、不够成熟的故障诊断机理、无法确定指标判据,以及状态检修一直以来复杂性都比较强,在一定程度上,使状态检修的推广和应用受到限制。

一台水轮机性能的好坏,是需要通过1台水力发电机组的水轮机能量指标、稳定性指标和空蚀特性的3大指标来决定的,水轮机综合性能是在水轮机综合性能的基础上反映出来的,而水轮机过流通道的完善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水轮机结构和工艺方案的水平以及制造、安装、检修和运行的质量,如果有过高的运行效率,那么发电成本就会越低,对于整个水电站而运行而言,更为经济和有效。因为水轮机的运行工况的复杂性太强,而且零部件也比较多,运行中空化、磨损等问题的出现,到现在还没有得到有效地控制,作为决定检修工作的水轮机空化性能指标和泥沙磨损程度的监测工作仍然处于停滞状态, 所以, 定期检修及检修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机组安全稳定运行和经济效益的发挥。

水电厂机组检修的时机、检修工期的安排主要取决于水轮机的运行状态, 除一些设备更新改造外, 每次检修的主要任务是对水轮机及其过流通道被空化、泥沙磨蚀严重的部位(如:水轮机固定导叶、活动导叶、上下抗磨板、止漏环、转轮叶片、转轮下环流道、轴流机组转轮室、尾水管等)进行补焊、打磨处理, 尤其是多泥沙河流电站更是如此。当空蚀磨损部位修补结束, 机组其它部件检修安装完成, 参数调整合格后, 经过机组检修水轮机能量指标能否“ 恢复”, 机组的能量指标(功率、效率)客观地反映了设备的健康状况、机组的检修质量、机组当前的运行状况以及运行人员的操作水平等综合信息, 对指导机组安全经济运行具有现实意义。

二、水轮机能量指标现场实测

某电网的主力电厂, 原设计装机容量1225MW(实际核定容量为 1160MW), 从1988年开始, 经过 10 余年的技术改造, 于2001 年顺利完成了全厂5台机的改造增容,共增容190MW, 相当于扩建 1 座中型水电厂。机组改造后, 电厂领导非常重视发电设备的健康状况, 大修前后开展机组性能指标的检测工作已成惯例, 以此作为检验大修质量的重要数据之一, 并为机组以及全厂开展优化运行提供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水轮机的能量指标并不是突然下降的, 而是设备受到损坏后, 如:转轮被磨蚀, 叶片表面形状、粗糙度发生变化, 转轮间隙增大, 漏损增加, 使水轮机效率逐渐降低。这种降低可以通过各种类型的传感器(变送器)不断地监测参数的变化和比较来了解机组的状态, 从而达到能量指标的早期诊断、预测和预防。通过比较, 也可以判断检修前水轮机经过一个大修周期运行后能量指标的下降程度, 以及检修后的机组是否恢复到了初始状态及恢复程度, 并成为检验检修质量的标准之一。

三、加强检修管理, 提高检修质量

状态检修随着时间的不断发展,占有的地位也是越来越重要的,在检修过程中,对于机组的设计参数、结构特点、静态和动态品质、安装质量、运行状态等方面都应该进行全面地了解和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将检修标准规范制定出来,而且同时也要紧密地联系机组性能的重要指标使检修计划的安排更为合理,使其目的性和针对性更为明确。例如,影响效率指标的因素多为转轮叶片形线的变化、过流通道的磨损以及止漏环间隙的增大, 所以, 从能量指标角度出发, 检修中应重点考虑这几方面的检修质量, 尽可能恢复到原来的设计标准。要改革传统的检修观念, 树立全新的检修意识, 实行项目负责制, 积极推行项目监理制, 确保检修工期和检修质量。除此之外,检修其实并不只是单纯的维修就可以了,而是应该在检修过程中找到出现问题的相关原因,针对其中所出现的问题应该在更深层次的角度进行分析,然后准确地判断出问题的基本原因,最后找出相应的解决办法,这样的话,机组的可用率也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使机组的检修周期可以更大程度地延长,从而使发电厂获得的经济效益更多。

四、结语

有效地检测和诊断水轮机能量状态是尤为重要的,这种重要性其实与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同样都占有着重要的地位。而监测能量指标的工作,应该在很长的时间内都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进行,这对于每一个水电厂而言,特别是针对那些泥沙河流水电厂,应该与各电厂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将能力指标下降以及恢复程度的检修标准制定出来。在能力指标下降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可以明确机组是不是需要检修,也就是要与发电设备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最终确定机组是不是需要检修,以及检修后能量指标的某一恢复值作为机组检修质量评定的重要指标之一, 而检修后的能量指标又可为确定水电厂经济运行中的开机台数和负荷优化分配提供第一手资料。水轮发电机组,特别是那些大中型水轮发电机组,在进行大修前后,现场性能的对比测试是很有必要的,将这类机组大修测试工作列入到规范化的工作中。

参考资料:

1.陈顺永.水轮发电机组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方法[J].甘肃科技. 2010(22).

篇(3)

Abstract: butterfly is one of the commonly used valve in the water supply pipe, structure, technical performance, ability to adapt to conditions, install the operating, compared to the gate valve advantage is more obvious, a broad range of applications and prospects. Butterfly valve for the water supply pipe line common ills combination of practical experience, in terms of material, structure, corrosion, connection type, transmission mode, the sealing structure, discusses the selection of butterfly valve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main points of its design;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utterfly valve installation take special measures are introduced; analysis and measures to address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butterfly valve applications.Keywords: butterfly valve; water supply pipes; butterfly valve selection

中图分类号:TU73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引言

蝶阀应用于供水管道的历史较短,西方国家如美国日本原西德等国家,60年代开始研究蝶阀,70年代形成规模生产并投入使用。80年代初,我国才引进蝶阀生产线。较早引进生产线的厂家是铁岭阀门厂,80年代初,引进了日本久保田株式会社长系列蝶阀。其后,80年代中期武汉阀门厂引进了美国马克控制公司的中线双夹式系列蝶阀。90年代初,蝶阀生产厂家风起云涌地遍布全国各地,一些老牌阀门厂也开发蝶阀生产线,目前已无一家不生产蝶阀。我国大型自来水公司(水厂)和大型输水工程广泛采用了蝶阀的使用。

一、蝶阀的应用前景

蝶阀在构造、技术性能、工况适应能力、安装操作等方面,比闸阀有明显的优势,口径在DN600mm以上的蝶阀,优势更为突出:

1、城市的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已纳入城市规划,对供水管网敷设深度做了相应规定,管顶距地面覆土在1米左右,在车道上在1.2米左右,口径在DN200mm以上的闸阀的高度,很不适应这一要求,若采用卧式闸阀,势必占据其它设施(如电讯、电力、电缆、煤气、热力、排水管道)的平面位置。采用蝶阀,这些矛盾就迎刃而解了。

2、蝶阀体积小,重量轻,与同口径闸阀比较,体积和重量在1:3左右,因此,在运输、安装的操作上均优于闸阀。

3、同口径蝶阀和闸阀的启闭时间是1:5,劳动量比是1:4,这对管网的操作,维护管理是十分有利的。

4、蝶阀与闸阀价格比在1:2-1:4之间,并且,口径越大,差价越大,这还不包括长距离运费。

综合上述,蝶阀的出现,实际是对闸阀的一次革命,应用范围与前景很广。

二、供水管网蝶阀选用的要点

目前,我国引进、改进后生产的蝶阀品种很多,归纳为四大系列:电动系列、气动系列、液动系类和平动系列。前三种传动系列不常见于管网,本文不予论述。仅就在输水管网上起主导作用,口径在DN200mm以上的蝶阀的选用,做如下分析。

蝶阀由于引进的厂家不同,型号、标注也不尽同,但无论何种标注产品,其构造大同小异,实质性含义可归纳为:

(1)连接形式------对夹连接于法兰连接;

(2)传动方式------涡轮蜗杆传动与丝杆螺母传动;

(3)阀体形式------长系列与短系列;

(4)蝶板构造-----锅底式、桁架式、平板式;

(5)密封构造-------蝶板软密封、阀体软密封、刚性蝶板挤压式密封;

不同型号不同标注规格的产品,受设计思想的指导,各有它的可取性和不可取性,因此,要进行分析比较并根据安装、使用的环境选用。现就连接形式、传动方式、密封构造三个主要方面作如下的比较:

1、对夹连接与法兰连接

对夹连接时用超长螺栓将阀体连接在两翼的甲乙管上,使之成为一个整体。这种连接的优点是稳定性好,不足之处是施工操作难度大,特别是维修面窄小地段,难度更大,法兰连接时一种传统连接方式,只要操作得当,稳定性是可靠的,因此,在供水管网上被广泛使用。

2、丝杆螺母传动与涡轮蜗杆传动

蝶阀的丝杆螺母传动方式,类似闸阀,通过第一丝杠驱动伞形齿轮,由伞形齿轮带动第二连杆,使蝶板成90°角侧转。闸阀则是直接由丝杆的旋转运动,使闸板或升或降。两者的主要驱动件是丝杠,而蝶阀必须经过一次变向运动,由一级传动变二级传动,就总体而论,两者的启闭原理、故障表现形式大同小异。最为常见的故障是“滑丝”、即公丝和母丝出现不咬合,一旦发生此类故障,需将传动装置整体拆卸下来,进行大修理或者换掉;涡轮蜗杆传动则不同,它是以一个90°上行涡轮为主体,由蜗杆驱动扇形涡轮,由扇形涡轮带动阀杆,使蝶板呈90°运动,工作的全部在涡轮箱内完成,从理论上讲,此种传动方式克服了丝杆螺母传动的某些缺陷,最大维修量只需打开涡轮箱即可进行,给维修工作带来极大便利。

3、密封构造

主要指阀颈密封和阀体正副密封面的构造,对于阀颈密封,各生产厂家已普遍采用O型密封胶环替代了油浸麻丝填料,密封效果有很大改观,阀体密封止水是目前极需引起注意的。我国众多生产厂的引进产品,基本是两个类系,即硬密封和软密封。硬密封是借用水的作用分,将启动后的蝶板挤压到阀体内凸起的止水线处,作用力越大,止水效果越好,这一构造—天津塘沽阀门厂引进美国马克控制公司的中线对夹式蝶阀为代表,使用效果,众说不一。软密封,是以丁腈胶为密封材料的一种构造,目前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构造方式:⑴以美国克斯顿控制公司的蝶阀产品为代表,它有月牙形组合成的圆形紧固钢件把丁腈胶环紧固在阀体内环上,形成正密封,当蝶板与之重合时,达到密封止水效果;⑵以日本久保田株式会社生产的蝶阀为主的密封构造,是将丁腈胶环,用圆形钢环(整环)紧固在蝶板周边,形成正密封,当蝶板与阀体密封圈重合时。达到密封止水效果。从理论上讲,这两种软密封构造均能收到密封止水效果,但在实际运作中,前一种显然优于后一种,它不因蝶板运动好坏导致破坏正密封(丁腈胶片),相反,后一种则常招致破坏而损坏了密封效果。

选用蝶阀,除上述三个主要方面外,还应随工况要求不同,对材质(包括零部件)阀体内防腐等引起重视,对这种关键设备。要用“关键”的眼光对待。

三、供水管网中蝶阀的设计与安装

供水管网设计中的阀门安装设置,除按有关设计规范执行外,还应根据蝶阀的特性采取一些特殊处理。

蝶阀与闸阀最显著的不同是,蝶阀与管道中流动的水处于同一空间,过水流量受到一定影响,为使流阻减少到最低限度,设计时选用桁架式或锅底式蝶板为好。

进入管道中的异物,危害极大,应引起高度重视,供水管道中,流动的水外还有因各种缘故不应进入的异物,如木屑、砖块、麻丝、砂粒等,它极大的妨害了管网阀门正常运动。根据观察和维修检查,因异物导致蝶板启动故障,占整个故障的19%左右。为消除和减轻异物危害,设计时需作一些特殊的技术性处理:

1、改变蝶阀安装方式:改立式为卧式安装。其目的是让异物顺利通过,不至于妨碍阀轴运动而导致启闭故障;

2、增设存渣井:存渣井应设置在来水方向距蝶阀10倍管径距离的位置,使悬浮状异物碰撞蝶板后,在紊状态中降落,存入井槽内,对比重大的异物,存渣井可起到截沉作用。对已存入于井内的异物,定期用人工排除为好。

3、设置检查人孔井:检查人孔井是专门为检查、维修一般性蝶阀故障的窖井,设置在蝶阀密封面一侧,距离版0.5——0.8米处(以利修检为宜)。检查人孔井还可起到截沉异物的作用;

4、安装组合设计:是指存渣井、蝶阀、检查人孔井三者的施工图设计,指一定的要求组合在一幅设计图内,每台设置在供水干管上的蝶阀,均需组合设计,口径DN200mm以上的直管,可共同处一幅安装组合图序列编号,以便查找。

四、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蝶阀应用于供水管道,设计安装各种口径的蝶阀,在我们公司已全面实施,我们对25台发生故障的蝶阀进行检查分析,有3个方面7个问题,见下表:

从中可以看出,第一方面的三大问题,故障率在64%,并呈上升趋势,其中阀体内防腐,生产厂家普遍不重视(仅涂一层普通的防锈漆),在较短的时间内,阀体内便生成氧化铁瘤(俗称结垢),而导致正密封遭受破坏,密封件和传动机构出现的故障,绝大多数是材质不达标或制作装配精度不够,或设计本身有误。这方面的问题,主要来自生产厂家。对此,从事管道的设计人员,除阀型外,还应根据自身的工况要求、技术要求。其中包括对零部件材质要选定。以促进蝶阀产品质量的提高,把故障源缩小到最低限度。

从第二方面的2个问题看,主要是管道施工过程中管理不严所致。严格施工管理,加强安装工人责任心,提高工人的自身素质、教育是当务之急。

从第三方面的2个问题看,大多数是从事管网维修人员对蝶阀性能不熟悉所致。开关时或用力过量,或开启度不到位,或因操作时人为的机械扭曲及外部原因损坏,等等。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途径是:技术业务主管部门组织操作工人学习蝶阀的有关知识,深入了解其性能及特点,避免操作失误,特别是认为的机械扭曲等大故障发生;主管部门还应在实践中摸索,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操作技能。我们单位还专门请生产厂家技术人员授课,办培训班,有组织有计划的派专门人员到同行业部门学习、考察,这样做,收效明显,人为故障大幅度下降。

结论

管道的最终控制是阀门来实现的,因此阀门的选型情况如何,直接关系到项目的投资和对管线介质的有效控制。目前自来水供水行业在线的阀门种类繁多,也各有其特点。蝶式阀门作为阀门种类众多种类之一,由于其本身的优势必然在未来城市供水管道中被广泛应用,于此同时我们要做的就是掌握选用、设计、安装蝶阀的工艺,确保的蝶式阀门在城市供水管道中的应用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图集《室外给水管道附属构筑物》(05S502)

篇(4)

我国的证券投资市场在取得一定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阻碍其快速发展的问题,如何对这些出现的问题给于科学的分析及提出合理的建议,是改善我国证券投资市场发展不景气的关键。

一、我国证券投资的发展状况

经过多年来证券行业的快速发展,我国证券投资逐步壮大和成熟,形成了相对完善的运作与监管体系。证券投资已经成为投资者重要的投资渠道和方式。证券投资已经成为投资领域重要的投资力量,已经成为稳定证券市场的生力军。证券投资所倡导的价值投资理念越来越被市场认同和接受,对投资市场的影响日益扩大。我国证券投资在市场规模扩大的同时,创新也十分活跃,投资新品种不断涌现。在原有证券品种的基础上,债券基金、指数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应运而生。另外,在销售方式、费用结构等方面,也推出了不少创新举措。便捷的证券销售渠道初步建立。

二、我国证券投资发展的社会环境

证券投资的发展离不开我国经济发展的大背景、大前提。我国证券投资发展的政治环境就是国家政局比较稳定,社会制度变革加速发展,有关投资领域的立法逐步完善,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有效改善和稳步提高,为证券投资市场的繁荣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我国证券市场的创新发展大概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那时候的国家经济还不够景气,证券市场的发展也屡屡受阻。经过近30年来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资产证券化已经作为一种相对比较成熟的融资手段登上金融领域的舞台。我国证券投资市场发展缓慢的原因跟我国经济发展结构密切相关。创新发展初期,我国经济处于低俗前进阶段,根本没有太多的资金和精力去做证券投资的事情,更多的精力和自己是用在了发展国家民生事业上,以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为主,金融市场发展相对受到忽视。

伴随着我国经济不断迅速发展,我国的金融市场也逐渐走出阴影,向世界发达国家看齐。政府对于金融市场发展的关注和倾注的心血也在逐年增加,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的证券投资市场实现质的飞跃,但同时也伴随着产生了一些不利影响和潜在的风险。如果让证券投资市场朝着健康的发展方向前进,是金融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

三、我国证券投资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一)行业生态环境问题

我国的证券投资基金的法律建设明显滞后于基金业的发展。目前我国还未建立起以《证券投资基金法》为核心、各类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相配套的较为完善的基金监管法律法规体系。与国外相比,我国的基金立法缺乏必要的延续性, 相关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较差。

(二)治理结构方面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证券投资市场的快速发展,在治理结构上暴漏出来许多问题。首先,证券市场在治理结构的设计上不够科学,往往是应该管理的忽略了,不该管的地方却大做文章;其次,治理人员执行效率不高,在治理过程中,不能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予以解决的消除其带来的不利影响。结构上的不合理,影响和制约了治理工作应该发挥的作用。

(三)监管体系的问题

我国证券监管的法律手段存在的问题,我国证券法制建设从20世纪80年展至今,证券法律体系日渐完善已初步形成了以《证券法》、《公司法》为主,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证券法律制度仍存在一些漏洞和不足,证券监管的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

四、改善我国证券投资环境的建议

(一)改善证券市场环境

证监会应当采取相关措施,改善市场环境,提振市场信心。首先,进一步减免相关税费。税费的减免可以减轻证券投资者的费用支出,增加他们对证券投资市场的信心;其次,从制度上鼓励增持回购。这对于稳定市场情绪,重树市场信心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促进作用。再次,严打违法违规行为。对违法违规行为的严厉打击,是对守法证券投资者的负,也是证券投资市场法制化的标志。最后,为了保证证券市场运作资金的充足,应该增加对长期资金注入的鼓励措施和鼓励政策。

(二)完善治理结构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提高公司抗风险能力,保证证券投资者的投资回报。完善的治理结构能够为证券公司提供有力的结构保障,通过结构上的优势,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获取竞争优势。证券业是特殊的高风险行业,有效的内部治理是证券公司进行全面风险管理、提升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保障。因而,针对证券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建设进行分析具有现实意义。

(三)完善监管体系,规范投资运作

一套成熟的监管体制是实现监管体系建设的前提,只有具备了建立监管体制的思路,才能为完成监管体系建设提供指导和帮助;法律法规建设作为制度保障,可以为监管体系建设提供法律规范,保证证券市场监管体系的建设符合法律法规的相关要求;市场规范运行建设,作为监管体系作用的直接对象,则是为证券市场监管体系提供数据参考;证券监管的制度建设则是实施体系建设的内容建设,是体系建设最终要形成的一套制度方案和具体措施。

五、结束语

证券投资环境的改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想解决我国证券投资环境存在的问题,必须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保证和促进证券投资基金发展有最理想的环境,以促进证券投资基金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施本植.两岸投资环境及产业升级发展研究[D].云南大学博士论文,2012

[2]张一博.投资环境基本理论综述[J].经济研究导刊,2012(1)

篇(5)

一、证券监管体制的历史演变

中国证券监管体制的演进是伴随着中国证券市场的产生和发展而建立起来的,并随之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其体制变迁及其特征与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不同阶段与格局相适应,并与市场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内在的政府监管目标相吻合。我国政府对监管体制的选择和调整决定于我国特殊的经济、政治、文化、市场发展的客观要求,经历了以下3个阶段:

1.1981—1985年,无实体监管部门阶段

这是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萌芽期。除了国债发行之外,基本上不存在股票市场和企业债券市场。虽然于1984年公开发行了股票,但股份制试点与股票交易仅限于极其狭小范围。该阶段不存在真正的监管体制或明确的管理主体。

2.1986—1992年,监管体系雏形阶段

总体上,我国证券市场仍处于规模极小的“婴儿期”,与之相对应,在政府管理层面上出现了若干监管上述证券市场领域的部门主体,但未形成统一、有序、通畅的集中管理体系。监管体制框架中的政府部门和自律组织等若干因素已出现,但仍表现出明显的初创特征和摸索性质。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管理企业债券、股票等有价证券,管理金融市场”被正式法规确立为证券市场主管机关。但监管职责不明确,实践中的管制权力缺乏集中型模式所要求的权威性和管制力度。地方政府体现出监管框架中的分权性和非集中性。证券交易所的自律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政府管制。多部门介入的管理格局略见雏形。行业自律监管组织尚未担负实质性自律职能。

3.1992一l998年,初级集中型监管体制阶段

1992年l0月,国务院证券委员会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标志着我国证券市场步人了集中型监管体制阶段。从有关资料可以看出,1996年以后,市场取得飞速发展,无论是日均成交金额还是日均开户数都是呈现上升的趋势,这充分说明了证券市场的蓬勃发展。与此相呼应,集中型管理体系逐渐形成。确立中央监管机构,一部分权力根据证券活动性质和归口的不同划分给国务院各部委。地方政府相当程度地介入证券市场管理,形成了中央与地方相结合的市场管理体系。首次确立独立于其他部门的专门性证券主管部门,摆脱了依附于财政或中国人民银行的旧模式。一定程度上兼顾了我国证券市场发展与规范进程中所牵涉到的错综复杂的诸多方面的难题。但是,仍表现出权力分散、独立性和权威性弱、缺乏覆盖全国性的监管机构的动态特征。总体上,这个阶段表现出多层次的、多元化以及部门分工协作的中国特色,且明显地显示出过渡期的特征。

二、我国证券监管体制的现状及其内在机理

目前我国证券市场实行的是集中统一的监管体系,即以政府监管为主导,集中监管和市场自律相结合的市场监管框架。

1.监管主体

1998年国务院批准了中国证监会的职能、内部机构和人员编制的“三定”方案,确定了证监会是国务院直属机构,负责全国证券期货市场,并成为取代国务院证券委员会职能的惟一最高证券监管机构。根据该方案的规定,证监会将建立集中统一的证券期货监管体系,在全国各地设立派出监管机构并实行垂直管理,但在现实中,我国监管主体存在多元化现象,主管部门之间关系较为复杂和不协调。

2.自律组织是资本市场监管体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自律组织有两种形式,即社会性的监督组织和行业自律。前者主要包括证券业的中介服务组织如会计师事务所。后者包括两方面:一是证券交易所的场内自律,二是场外交易的自律,即中国证券业协会进行的自律监管。

3.监管法规体系

1998年以前我国证券市场和监管是通过一系列的行政法规,包括全国性的行政法规和地方性的行政法规。1998年《证券法》的通过标志我国证券市场依法治市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证券法》和《公司法》作为我国证券监管的法律基础和其他证券法规共同构成证券监管法规体系。现行证券监管体制具有集权性和一元化、权威性和独立性高、两级管理垂直化以及自律性弱的特征。虽然仍存在自律管理作用未得到足够重视的问题,但这个体制框架与我国证券市场现在高速发展相适应。现行证券监管体制的形成原因主要是针对如何克服原体制存在的内在弊病和矛盾。

三、未来证券监管体制的进一步完善

在全球化程度加快的大环境下,我国证券监管体制应当立足国情,放眼世界,不断健全、完善。证券监管体制的建设,不仅关系到证券市场的发展,更关系到经济安全,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进一步完善证券监管体制必须全面考虑,放眼未来,对证券监管体制进行有效的改造。

1.加强证券监管体制的自身建设,逐步健全与完善

证券市场是变化无穷的,只有依据客观规律,制定完善制度才能保障市场健康运行。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树立科学监管理念。监管理念主要包括:第一,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第二,确保公平、高效、透明;第三,降低系统风险;第四,树立国际化意识。

(2)明确监管职能,提高监管水平。监管机构作为规则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其职能就是保障市场的公平、公开以及公正地对待所有市场参与者,体现了监管理念和目标。相应的权限,应当依据其职能而定,即仅能作为“裁判员”。并非事无巨细一概全揽,不能把“运动员”兼于一身,应减少证监会在监管中的行政干预色彩,增强其对上市企业以及证券市场的各参与者的监管手段和能力。尤其要注意的是,在监管过程中,要加强对行为和过程的监管,而不仅仅是对结果的监管,对监管者而言,行为本身比结果更值得关注。同时,改善监管手段,提高监管水平,努力实现手段的间接化、多样化、市场化,减少政府对市场的操纵。此外,应当提倡监管行为的科学化、民主化,保证公正地权衡各方利益,保护投资者信心。(3)完善监管体系,充分发挥行业自律监管。随着证券市场的成熟,政府主导和行业自律相结合的监管体系日益成为大多数国家选择的主流。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避免各自的缺憾,对于完善监管体系是十分重要的。自律监管具体而言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加强自身监管机构的组织建设;第二,要尽快完善自律管理规则;第三,要理顺证券交易所管理制度。

2.改善证券监管的外部环境,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1)健全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建立良性的立法、司法环境。证券市场的发展,要做到有法可依,依法监管,这就要求首先要完善立法,去掉或者完善一些与现有政策和法规相矛盾的条文,法律是要不断向前发展的,结合目前市场需求不断完备证券监管的法律制度,尽快细化证券法的相关规则,出台相关的法律条文,形成完善的证券法规体系。其次是要加强执法,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执法措施,再完善的法律条文也无用,因此我们不能忽视有法必依的重要性。

篇(6)

一、证券监管体制的历史演变

中国证券监管体制的演进是伴随着中国证券市场的产生和发展而建立起来的,并随之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其体制变迁及其特征与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不同阶段与格局相适应,并与市场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内在的政府监管目标相吻合。我国政府对监管体制的选择和调整决定于我国特殊的经济、政治、文化、市场发展的客观要求,经历了以下3个阶段:

1.1981—1985年,无实体监管部门阶段

这是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萌芽期。除了国债发行之外,基本上不存在股票市场和企业债券市场。虽然于1984年公开发行了股票,但股份制试点与股票交易仅限于极其狭小范围。该阶段不存在真正的监管体制或明确的管理主体。

2.1986—1992年,监管体系雏形阶段

总体上,我国证券市场仍处于规模极小的“婴儿期”,与之相对应,在政府管理层面上出现了若干监管上述证券市场领域的部门主体,但未形成统一、有序、通畅的集中管理体系。监管体制框架中的政府部门和自律组织等若干因素已出现,但仍表现出明显的初创特征和摸索性质。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管理企业债券、股票等有价证券,管理金融市场”被正式法规确立为证券市场主管机关。但监管职责不明确,实践中的管制权力缺乏集中型模式所要求的权威性和管制力度。地方政府体现出监管框架中的分权性和非集中性。证券交易所的自律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政府管制。多部门介入的管理格局略见雏形。行业自律监管组织尚未担负实质性自律职能。

3.1992一l998年,初级集中型监管体制阶段

1992年l0月,国务院证券委员会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标志着我国证券市场步人了集中型监管体制阶段。从有关资料可以看出,1996年以后,市场取得飞速发展,无论是日均成交金额还是日均开户数都是呈现上升的趋势,这充分说明了证券市场的蓬勃发展。与此相呼应,集中型管理体系逐渐形成。确立中央监管机构,一部分权力根据证券活动性质和归口的不同划分给国务院各部委。地方政府相当程度地介入证券市场管理,形成了中央与地方相结合的市场管理体系。首次确立独立于其他部门的专门性证券主管部门,摆脱了依附于财政或中国人民银行的旧模式。一定程度上兼顾了我国证券市场发展与规范进程中所牵涉到的错综复杂的诸多方面的难题。但是,仍表现出权力分散、独立性和权威性弱、缺乏覆盖全国性的监管机构的动态特征。总体上,这个阶段表现出多层次的、多元化以及部门分工协作的中国特色,且明显地显示出过渡期的特征。

二、我国证券监管体制的现状及其内在机理

目前我国证券市场实行的是集中统一的监管体系,即以政府监管为主导,集中监管和市场自律相结合的市场监管框架。

1.监管主体

1998年国务院批准了中国证监会的职能、内部机构和人员编制的“三定”方案,确定了证监会是国务院直属机构,负责全国证券期货市场,并成为取代国务院证券委员会职能的惟一最高证券监管机构。根据该方案的规定,证监会将建立集中统一的证券期货监管体系,在全国各地设立派出监管机构并实行垂直管理,但在现实中,我国监管主体存在多元化现象,主管部门之间关系较为复杂和不协调。

2.自律组织是资本市场监管体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自律组织有两种形式,即社会性的监督组织和行业自律。前者主要包括证券业的中介服务组织如会计师事务所。后者包括两方面:一是证券交易所的场内自律,二是场外交易的自律,即中国证券业协会进行的自律监管。

3.监管法规体系

1998年以前我国证券市场和监管是通过一系列的行政法规,包括全国性的行政法规和地方性的行政法规。1998年《证券法》的通过标志我国证券市场依法治市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证券法》和《公司法》作为我国证券监管的法律基础和其他证券法规共同构成证券监管法规体系。现行证券监管体制具有集权性和一元化、权威性和独立性高、两级管理垂直化以及自律性弱的特征。虽然仍存在自律管理作用未得到足够重视的问题,但这个体制框架与我国证券市场现在高速发展相适应。现行证券监管体制的形成原因主要是针对如何克服原体制存在的内在弊病和矛盾。

三、未来证券监管体制的进一步完善

在全球化程度加快的大环境下,我国证券监管体制应当立足国情,放眼世界,不断健全、完善。证券监管体制的建设,不仅关系到证券市场的发展,更关系到经济安全,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进一步完善证券监管体制必须全面考虑,放眼未来,对证券监管体制进行有效的改造。

1.加强证券监管体制的自身建设,逐步健全与完善

证券市场是变化无穷的,只有依据客观规律,制定完善制度才能保障市场健康运行。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树立科学监管理念。监管理念主要包括:第一,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第二,确保公平、高效、透明;第三,降低系统风险;第四,树立国际化意识。

(2)明确监管职能,提高监管水平。监管机构作为规则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其职能就是保障市场的公平、公开以及公正地对待所有市场参与者,体现了监管理念和目标。相应的权限,应当依据其职能而定,即仅能作为“裁判员”。并非事无巨细一概全揽,不能把“运动员”兼于一身,应减少证监会在监管中的行政干预色彩,增强其对上市企业以及证券市场的各参与者的监管手段和能力。尤其要注意的是,在监管过程中,要加强对行为和过程的监管,而不仅仅是对结果的监管,对监管者而言,行为本身比结果更值得关注。同时,改善监管手段,提高监管水平,努力实现手段的间接化、多样化、市场化,减少政府对市场的操纵。此外,应当提倡监管行为的科学化、民主化,保证公正地权衡各方利益,保护投资者信心。(3)完善监管体系,充分发挥行业自律监管。随着证券市场的成熟,政府主导和行业自律相结合的监管体系日益成为大多数国家选择的主流。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避免各自的缺憾,对于完善监管体系是十分重要的。自律监管具体而言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加强自身监管机构的组织建设;第二,要尽快完善自律管理规则;第三,要理顺证券交易所管理制度。

2.改善证券监管的外部环境,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1)健全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建立良性的立法、司法环境。证券市场的发展,要做到有法可依,依法监管,这就要求首先要完善立法,去掉或者完善一些与现有政策和法规相矛盾的条文,法律是要不断向前发展的,结合目前市场需求不断完备证券监管的法律制度,尽快细化证券法的相关规则,出台相关的法律条文,形成完善的证券法规体系。其次是要加强执法,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执法措施,再完善的法律条文也无用,因此我们不能忽视有法必依的重要性。

篇(7)

论文摘要:目前,在我国对证券交易所的自律监管作用越来越重视,本文在分析自律监管的优势,以及我国证券交所自律监管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后,对我国完善证券交所的自律监管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思考。

我国证券市场起步较晚,发展10多年来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我国现行证券监管模式是以政府监管为主导,市场自律监管为补充的监管制度。但由于现在政府监管没有发挥应有的功能,致使出现政府监管失灵的现象,同时自律监管的作用发挥很小,所以大力加强自律监管在我国证券市场监管中的作用。我国自律监管体系主要有三方面组成,即证券交易所、证券业协会以及其他相关的行业协会和各种证券市场参与机构。笔者认为我国的自律监管应以证券交易所的自律监管为主要力量,本文将主要对证券交易所自律监管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证券交易所自律监管的必要性和优势

首先,证券交易所自律监管的具有更高的监管效率。证券交易所直接贴近市场,熟知市场变化,能够及时的了解证券市场中的股票的交易信息、股价的波动,发现上市公司的具体情况,可以强制上市公司进行持续信息披露,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性,同时可以根据市场反馈的信息,结合证券市场的实际情况,对自律监管及时作出调整、改变规则和措施。

其次,自律监管在作用空间上更为宽泛。法律具有刚性,政府监管必须依赖法律规范对市场进行管理,而法律不能完全调整到市场中的全部间题,由于这种性质就决定了政府监管不可能面面俱到,照顾到市场中的每个角落,肯定会存在政府监管的灰色区域。所以在这些政府监管与法律规范无法调整的领域内,政府监管的效果不言而喻。而证券交易所自律监管的优点之一就在于它可以在政府的刚性管理之外,施加道德、行业和伦理标准的约束。

再次,证券交易所自律监管的专业性。证券市场具有高风险性和不稳定性,证券交易所处于市场的前线,要有效迅速的处理市场的各种情况,就决定了自律组织必须储备着大量的专业人才,这些专业人才必须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际的证券市场操作经验,同时要具有敏锐的市场嗅觉,对市场中瞬息万变的具体情况,能够熟练的运用证券法律、法规进行处理,有效的规避市场风险,达到利益的最大化。这些都决定了自律组织相对于政府监管更具有专业性。

最后,自律监管还更符合成本一收益原则。证券交易所处于市场的第一线,可以迅速及时地随市场作出反应,采取行动,从而降低监管的成本,提高社会公共资源的利用效率。

二、证券交易所的自律监管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笔者认为,在现阶段应具体根据我国实际国情,充分发挥证券交易所的独有的自律监管,把证券交易所作为我国证券自律监管的主导力量。然而现实中的证交所的自律监管职能非但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而且存在很多阻碍其有效发挥的障碍:

(l)由十证监会与证交所之间的职责划分不明确,而法律对证交所的性质、地位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证交所很多职能在很大程度上都要证监会的授权,证监会也代替证交所行使了一部分自律监管职权,致使证交所看起来像一个证监会的“派出机构”。

(2)由于股市的发展能给当地政府带来巨额的税收,可以大力推动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加上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沪深两地交易所之间竞争激烈,相互抢夺上市公司的现象相当严重。

(3)证交所本身在组织形式即会员制上存在很大缺陷,实行会员制不利于证券交易的公正性、投资者的投资风险随之加大,容易形成市场垄断,这些都导致证交所的很多自律监管职能到不到有效的发挥。

(4)上市协议不是由证交所和上市公司商议决定,而是政府部门硬性规定的产物,不能体现为市场参与主体相互竞争和相互妥协的产物,而是游离于利益关系之外的产物,也就不能发挥市场高效配置资源的职能。

三、关于加强证券交易所自律监管作用的思考

正如由上所阐明,加强证券交易所的自律监管职能,使之成其为我国证券市场自律监管体系中的中坚力量,将有助于我国证券市场监管体系的和谐构建。具体来说可以作以下方面的尝试:

(1)要强化证券交易所的自律监管地位,必须从监管理念上人手,从根本上消除证监会把证交所作为自己的“派出机构”的监管理念,树立证交所是我国自律监管体系中的主要力量。

(2)完善证券方面的法律法规,从法律上明确规定证券交易所自律机构的性质、法律地位、组织形式,对证交所的权利实行法定授权,进一步明确证监会与证券交易所之间的职能分工,明确证交所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真正将证交所作为一层独立的监管主体。

(3)赋予证券交易所更多的权力。证券交易所自主决定其人事安排,比如证券交易所的总经理,由其理事会选择后再报证监会批准;给与证交所更多收益方面的自。

(4)从我国具体实际出发,充分借鉴境外的先进经验,改革我国证券交易所现行的组织形式,由会员制改为公司制。

篇(8)

根据目前股票市场和期货市场实际的规模、需求量和法律法规环境,我国已经具备了发展指数期货交易的条件。根据其他国家开展指数期货交易的经验和教训来看,指数期货的风险防范问题是开展指数期货交易重中之重的问题,所以在交易过程中,要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严格的风险防范措施和健全的市场监管机制。

一、股指期货交易一般性风险

由于股票指数期货市场运作的不确定性,不但对期货市场产生风险,而且对现货市场产生风险,甚至将给市场宏观主体和微观主体以及整个社会、经济环境造成危害。

(一)股指期货交易风险的类型

按照巴塞尔委员会于1994 年7月27日发表的《衍生产品风险管理指南》,可将股票指数期货交易风险作如下分类。(1)市场风险。市场风险又称价格风险,股指期货价格风险包括投机者对期货价格的预测失误风险和套期保值风险。套期保值风险是指当股票指数期货交易的标的物股票价格指数发生逆向变动,即股票期货市场指数变动不完全与股票现货市场指数变动成比例,使套期保值的对冲交易发生变化或破裂所造成的风险。造成股票指数期货市场无法发挥应有的套期保值功能。套期保值中主要的风险为基差风险,由于现货价格与期货价格之间的收敛性是不确定的,尤其是在期货到期之前进行对冲,期货价格常常会过度偏离现货价格,基差风险就可能增大。(2)信用风险。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当交易的对方不愿意或不能够完成契约责任时,信用风险就会出现。对手违约又可分为敌意违约和被迫违约两类。前者为有能力履约但故意不履约,后者为的确没有能力履约(如破产等原因)而不能履约。对于股指期货交易而言,信用风险发生的概率极小,原因是在进行股指期货交易时,交易所有一套独特的交易体系,如设立一系列的保证金制度,最低资金要求,逐日盯市结算措施及强行平仓制度等,使整个市场的信用风险下降。但这种由结算公司充当所有投资者的交易对手,并承担履约责任,一旦结算公司出现风险暴露,由于其风险过度集中,则将危及到整个体系的安全。(3)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包括两类风险,一种是市场流动性风险,另一类是资金流动性风险。市场流动性风险是指市场交易量不足或无法获得市场价格,导致投资者无法及时平仓的风险。资金流动性风险是指因市场投资者流动资金不足而导致合约到期时无法履行合约支付义务或无法按合约要求追加保证金的风险。在股指期货市场上资金流动性风险通常是投机者操纵市场的重要手段。如果多、空方主力严重违规,将会使无数空头或多头面临爆仓的危险,人为造成资金流动性风险。如我国“327 国在期货事件”由于空方主力严重违规、使多方面临爆仓的绝境,便是人为制造流动风险的实例。(4)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是由于人为因素和风险管理控制方面的失误而产生亏损的风险。其本质属于管理问题。引起操作风险的主要原因,有人为的错误、电脑系统的故障、操作程序错误、系统失灵或内部控制失效等等。如巴林银行倒闭案,就是典型的内控机制系统造成的。(5)法律风险。法律风险是交易合约及其内容与相关法律制度发生冲突致使合约无法正常履行或无法获取所期待的经济收益所造成的风险。当然,也包括相关法规制定不及时、不完整,当市场发生剧烈波动时被迫采取临时措施而造成的风险。例如,我国在“ 327 国债期货事件”及许多商品期货市场上都曾采取过的协议平仓,便是实例。

二、股指期货交易的特殊风险

股指期货作为金融衍生品种,除了一般性风险外,还由于标的物自身的特点和合约设计过程中的特殊性,而具有一些特定的风险:(1)基差风险。基差风险是股指期货相对于其他金融衍生产品(期权、掉期等)的特殊风险。从本质上看,基差反映着货币的时间价值,一般应维持一定区间内的正值(即远期价格大于即期价格),如美国标准普尔500种股票价格指数期货(S&P500)的基差,在一般情况下为2到3点。但在巨大的市场波动中,也有可能出现基差倒挂甚至长时间倒挂的异常现象。基差的异常变动,表明股指期货交易中的价格信息已完全扭曲,这将产生巨大的交易性风险。(2)合约品种差异造成的风险。合约品种差异造成的风险,是指类似的合约品种,如日经225种股指期货和东京证券股指期货,在相同因素的影响下,价格变动不同。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价格变动的方向相反。二是价格变动的幅度不同。类似合约品种的价格,在相同因素作用下变动幅度上的差异,也构成了合约品种差异的风险。(3)标的物风险。股指期货交易中,标的物设计的特殊性,是其特定风险无法完全锁定的原因。从套期保值的技术角度来看,商品期货、利率期货和外汇期货的套期保值者,都可以在一定期限内,通过建立现货与期货合约数量上的一致性、交易方向上的相反性来彻底锁定风险。而股指期货由于标的物的特殊性,使现货和期货合约数量上的一致仅具有理论上的意义,而不具有现实操作性。因为,股票指数设计中的综合性,以及设计中权重因素的考虑,使得在股票现货组合中,当股票品种和权数完全与指数一致时,才能真正做到完全锁定风险,而这在实际操作中的可行性几乎是零。因此,股指期货标的物的特殊性,使完全意义上的期货与现货间的套期保值成为不可能,因而风险将一直存在。(4)交割制度风险。股指期货采用现金交割的方式完成清算。相对于其他结合实物交割进行清算的金融衍生产品而言,存在更大的交割制度风险。如在利率期货交易中,符合规格的债券现货,无论如何也可以满足一部分交割要求。股指期货则只能是百分之百的现金交割,而不可能以对应股票完成清算。

三、股指期货交易的风险防范

(一)建立完善的法规体系

为保证指数期货交易安全运作, 必须建立严密的法规与监管体系,健全交易者行为,防范指数期货的风险,保证指数期货市场的公平竞争和平稳运行。对于国外指数期货,均有严密的法规与监管体系。以美国为例,指数期货交易是在国家统一立法《期货交易法》的制约下,形成了商品期货委员会(CFTC)、期货行业协会与期货交易所三级监管模式,有效的抑制了风险的发生,并促进了市场的发展。我国目前期货交易已形成统一监管体系,形成了证监会一期货交易所两级监管模式,而指数期货也可沿用两级监管模式,以方便风险管理。在法规体系上,可根据指数期货的特征对 《期货市场管理暂行条例》的有关内容进行修改,在此基础上制订《指数期货交易管理办法》与 《指数期货交易规则》。从长期考虑应尽快制订 《期货法》,使指数期货交易有法可依、规范发展,防范市场操纵和防范市场风险,以更高法律效率的、更加完善的法规体系作保证。

(二)建立严格的交易风险防范机制

为了增强市场的抗风险能力,一方面要总结国内期货市场风险监管的经验,另一方面要借鉴国外指数期货市场的管理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做好以下工作:(1)科学定位指数期货标的物。指数期货标的物要包含大量具有较大市值的股票,保证市场不易纵。(2)确定合理的保证金水平。由于我国股价波动限制在10%,所以,指数期货的保证金应在15%以上。(3)规定适度的涨停板幅度。由于我国股票市场不很成熟,保证金的追加速度受到金融服务效率的制约,所以要规定适度的涨跌停板。(4)在市场价格风险加大时,每日结算两次,同时要求保证金在一小时内到位。因此,建立高效率的结算制度,是股指期货风险控制的基本要求。(5)建立特殊情况下的强行平仓制度。当指数期货市场连续单方无报价时,可采取商品期货的处理方法,按规定的步骤强行平仓,释放市场风险。(6)建立风险控制的巡回断路系统。风险控制的巡回断路系统是为了协调股票市场和指数期货市场的价格变动,并对指数期货的价格进行限制的措施,以减少股市和期市之间的系统风险。(7)严格的风险准备金制度。目前国内期货市场的风险准备金非常有限,要推出指数期货,就必须增强市场抵御突发性风险的能力,因此应该提高风险准备金提取比例。(8)实行更加严格的限仓制度,防止市场操纵行为。(9)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在参考国外风险预警的基础上,建立国内指数期货交易的风险预警系统,以便能够在事前预测和控制指数期货风险。

(三)建立健全的市场监管机制

目前我国期货市场监管工作当中缺乏行业自律管理这个环节,导致市场风险监控方面出现盲区,增加了政府监管和交易所监管的难度。指数期货对风险控制的要求更高,所以必须尽快建立自律性期货行业的内部沟通,运用行业力量降低指数期货市场的风险。并且建立跨部门、跨市场的联合监督机构是非常必要的,它有利于股票市场和指数期货市场监管信息共享,有利于风险控制决策、措施及步骤的一致。最后,要改进监管方式,提高监管水平。我国期货市场一直是以行政监管为主,但法律监管具有力度大、管理规范、对市场的冲击力较小等优点,因此成为指数期货风险监管的主要方式。

参考文献

[1]陈洁《我国证券市场风险问题研究》[J],载《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第316期)

篇(9)

当前,我国期货市场在发展的过程中仍面临着一些问题与障碍,随着商品经济在我国的发展,当前期货市场面临着难得的机遇。站在继往开来的十字路口,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我国的期货市场,分析我国期货市场上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我国期货市场的发展提供建议。

一、我国期货市场存在的问题

(一)交易主体单一

我国期货市场的交易主体仅限于私营企业和自然人。国有企业只能限于作套期保值交易,金融机构和事业单位不得参与期货交易,并严禁信贷资金和财政资金进行期货交易。在新的《期货管理条例》推行之前,期货公司作为市场主体只能不能自营[1]。

(二)交易品种少,成本高

目前,我国期货市场上,上市品种只有棉花、小麦、燃料油等13个,一些金融业品尚在基础性研究之中,股指期货推出时间一再延迟。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经济形势的变化对期货市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国期货市场上上市品种过少,制约了市场功能的发挥,造成了期货市场的低效率。我国期货交易所收费项目单一,交易费用较高,平均占80%。2006年,上海期货交易所年报显示,手续费收入占92.65%,会员年会费占0.56%,其他收入占6.79%。收费项目还是比较单一,交易成本并未明显下降[2]。因此,交易所收费结构单一,缺乏有效的信息服务、监管服务,期货市场收费结构不合理,成为我国期货市场上的一个大问题。

(三)监管模式不适应期货市场发展趋势

监管方式以行政手段为主;证监会在代表政府实施监管的过程中,一方面缺少对行业发展的宏观决策权,另一方面又对行业内部管理又过于宽泛,过于微观;监管法规以限制性规定为主,严重阻碍期货市场的良性发展。相应的法律法规主要考虑的是如何管住市场,而没有考虑如何鼓励交易、发展市场,发挥期货市场的经济功能,使期货市场发展空间受到极大限制,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四)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结合不密切

在现达的市场经济体系中,期货市场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与现货市场、远期市场共同构成既有分工又密切联系的多层次的有机整体。从1990年中国郑州商品交易所成立的17年来,中国期货市场的发展并不顺利,一些涉及面广、参与者众、影响大的风险事件时有发生:从327国债到708天然胶,从105绿豆到209大豆,几乎每年都会发生程度不同的风险事件。我国现货市场存在的种种缺陷已影响到期货市场的正常发展。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交易主体方面

我国期货市场与国外期货市场相比,发展层次单薄,期货市场持续发展动力不足。究其原因在于:我国期货市场不是由现货商根据自身发展需要自发组织起来的,现货市场的不发达导致期货市场在合约质量标准和交割环节存在一定的成本,生产者直接进入期货市场特别是农产品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交易不够广泛。

(二)上市品种方面

我国期货市场品种结构单一的现状,主要是由于落后的品种推出机制。我国期货品种推出审批权在证监会之手,这是一种行政。同时,证监会并未建立品种推出长效机制。品种推出审批过程过于繁琐,推出时滞相当长,有些品种甚至在这种冗长的审批程序中被“高高挂起”[3]。金融期货交易在我国期货市场上未能取得成功,原因是在当时的中国金融市场上,主要的金融价格还不是完全的市场决定的价格,基本上不具备发展金融衍生产品的基本条件,汇率虽然已经实现并轨,但是国家对外汇实施严格管制;国家对存贷款利率和国债发行利率存在着正式或潜在的管制,真正的市场化利率也尚未形成。

(三)交易成本方面

我国期货市场上交易成本过高,主要由于期货交易所交易成本过高。交易所交易成本与交易所体制有关。各交易所热衷于交易所的豪华,其房产投资成为期货交易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期货交易所追求利润和税收,交易所会员的意见对交易所并无约束力[4]。(四)监管体系方面

法制不健全,在期货交易的各个环节,法律手段运用表现为可操作性差、执法力度弱,不能形成完整的期货法规体系;在建立期货市场初期,各地为了各自区域的发展,把本地区办成一个金融贸易中心,争办交易所,一哄而上。中央政府开始行政管理时,已有几十家交易所。中国证监会对交易所的高层干部实行直接管理。对于期货市场对国民经济的重要贡献认识不足,难以重视它的正面作用[5]。在这种情况下,政策取代了法律,行政干预的过多、过乱,使得期货市场监管机制错位,无法形成严密的监管体系。期货交易所的自律也因政府的干预使效果大打折扣。

(五)我国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关系方面

中国的现货市场极不发达,流通渠道很不畅通,中间环节繁杂,合约履约率低,广大生产、经营企业在现货市场中除要承担价格风险外,还在很大程度上面临合同单方违约、资金拖欠、质量纠纷及货物运输不到位等非价格因素的风险。

三、完善我国期货市场的建议

期货市场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针对当前中国期货市场存在的问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上述问题。提高期货市场监管水平;完善期货市场法律体系,借鉴国际期货市场的三级监管体制,形成市场自律为主的监管体系;完善市场结构,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品种上市机制,不断增加新的交易品种以满足市场经济主体套期保值的需求,加快品种上市的制度改革,为有效控制期货市场的风险;完善处罚制度;明确期货公司定位,加强公司结构治理,完善内控制度,不断增强公司的实力,提高抗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季琼,金融国际化背景下中国市场发展初探[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4)36:16-21

[2]上海期货交易所.2006Annual[EB/OL].

篇(10)

关键词:期货 监管 决策支持系统

问题的提出

当前,我国期货监管体系是由证监会、期货业协会和期货交易所构成的三级监管体系。近年来,我国期货交易所已在事前防范体系的基础上,制定并完善了相应的风险控制管理办法,如上海期货交易所制定《上海期货交易所风险控制管理办法》(修正案),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制定《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风险控制管理办法》。一些期货交易所已经运用信息化手段初步建立起交易过程中的动态风险监控体系,并实现制度化和程序化运转。

但是,由于我国期货市场起步较晚,期货监管体系尚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如缺乏对交易整体风险的评估;没有直观的、量化的实时反映风险程度的图形和指标;缺乏对大户资金、持仓情况的有效跟踪;缺乏与风险监控适应的数据统计、分类及报表生成系统;缺乏在风险发生初期可以有效化解风险的手段和措施。此外,尚缺乏跨证券、期货、外汇等市场的跨市场联席风险监控体系。

当前,我国期货市场迅猛发展,期货市场规模迅速扩大,新品种接连上市,商品期货品种日益活跃,加之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增大,在这种背景下,亟需建设和完善期货监管系统,以推进期货市场健康发展。

期货监管决策支持系统功能分析

期货监管决策支持系统应能通过价格、持仓和资金的变化,从各个单方面和整体上监控市场,从中发现可能发生的风险,并通过其他系统查找风险产生的根源,采取相应的措施化解风险。期货监管决策支持系统应具备以下基本功能:

第一, 通过对资金、持仓和价格的单项指标非正常因素的反映和综合分析,来界定风险程度,判断是处在正常运行区域,还是已出现市场风险,或是市场风险很大。

第二, 跟踪、监控期货市场的运转,判断其运行是否正常,及时发现市场风险隐患,及早警示投资者人为操纵市场的迹象,有效防范期货价格非理性波动以及非正常大幅波动,控制市场风险。

第三,检测和监控有风险迹象的某合约或某客户,研判风险转移的可能,以控制信用风险的发生和转嫁。

除上述基本功能外,期货监管决策支持系统,还应具有为国家监管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和调控部门提供预警信息咨询、监管决策支持的功能。

期货监管决策支持系统体系架构和运行机制

期货监管决策支持系统架构,应与我国期货市场监管体系相对应,应能提供期货交易所可控制范围内的监管决策支持,为国家监管和调控部门提供重大的行业或市场监管决策支持信息。国家有关部门可基于期货交易所的预警信息通报,进行深层次的风险预警分析。

我国资本市场证券交易、期货交易、衍生品交易密切关联,部分资本会在股票市场、衍生品市场和外汇市场有计划地协同操作,而单个交易所、单个市场的监控系统,根本无法满足整个资本市场稳定的监管需求。因此,我国资本市场应建立证券、期货、外汇市场联席监控决策支持系统,而期货监管决策支持系统则是该系统的组成部分。因此,我国期货监管决策支持系统应包含三个层次:其一,交易所层面的监管决策支持;其二,证监会和期货业协会层面的监管决策支持;其三,证券、期货、外汇市场的联席监控决策支持系统。在上述期货监管体系架构下,整个期货监管决策支持系统的运行机制如图1所示。

期货监管决策支持系统建设

期货监管决策支持系统的建设由以下六方面内容构成:

(一)期货监管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期货监管决策支持系统功能模块应包括如下部分:交易数据的采集、处理、分析、实时监控;合理科学的监管预警方法与多种相辅相成的监管预警模型;合理的风险分级与发现风险后的处理建议;制度保障和组织保障;高效的监管信息处理机制和畅通的报告系统;监管决策支持知识库或者专家系统模块。

(二)期货监管系统建设过程

期货监管决策支持系统,应该由上述模块有机的组织和联系在一起,共同构成期货交易监管决策支持系统。经过实践和动态的调整,最终形成合理可行的监管决策支持机制,其形成过程见图2。

(三)确定监管决策指标体系

期货监管决策支持需要选择适当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大致可以划分为两类:统计指标和风险分析指标。统计指标,主要指可直接由交易系统获取的数据内容,包括基础指标(开盘价、最高价、最低价、结算价、成交量、涨跌幅和持仓量等)、套期保值指标(套期保值占总交易者的比例等)、大户信息披露指标(大户交易持仓数量、交易金额等)、交割指标(仓单数量、实物交割量、实物交割违约率等)、财务指标(资金规模、成交金额、持仓保证金水平等)与监控指标(换手率、套保比率等)。风险分析指标,主要包括资金指标、持仓指标、价格指标和会员指标。建立联席监管决策支持系统,则需要建立一系列的相关监控指标,参考国外发达市场的联席监控系统的指标体系,我国联系监管决策支持系统的相关监管指标,需要建立涉及股票、权证、买空、卖空、股指期货指标等的指标体系。

(四)建立风险预警模型

期货监管决策支持系统机制,不能仅着眼于进行局部的、单独的、静止的数据市场风险监控,同时,更应注重建立整体的、实时的、动态的风险判别机制。对市场风险的判别和预警应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全面提高事前分析、实时监控能力,加强风险预防。为了实现此目标,期货交易所可根据已有的风险监管系统,逐步引入一些新的方法和模型对市场风险进行判断和预警,如采取多因素观察法、基于密度方法的异常数据发掘、基于神经网络和专家系统的信息系统评估方法等等。此外,更重要的问题是,在建立预警体系的过程中应注意,要充分将数学模型和专家评判结合起来,防止过多依靠某一模型造成的预警偏差,将预警模型的效用发挥到最大。

(五)建立监管决策的报告体系

期货交易所,不仅应将监管指标体系输入证券监管部门信息系统,同时应建立起完备的市场交易监管预警报告制度。这个报告体系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交易所面临的紧急风险抄送报告。如果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监管部门,可将此作为备案。第二,行业或市场预警报告。这是交易所在信息处理过程中,对重大市场风险、行业风险和宏观经济风险的特别报告制度,期货监管部门和宏观调控部门以此作为管控市场的依据。

(六)建设联席监控决策机制系统

由于我国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和衍生品交易所是分开的,系统各自独立,单靠单个交易所的监控系统是无法满足整个资本市场稳定的要求。期货交易所分别有针对自身的风险监控系统,但交易所之间缺少监管合作机制,缺乏数据而没有监控手段,更没有对证券、期货、衍生品交易市场进行的整体监控。虽然,交易所之间有三方联席会议的定期交流方式,但并无信息共享,无法做到实时监控,只能事后探讨。

联席风险监控系统可定位为防范整个市场(尤其是交叉市场)的系统风险,而日常监管仍由各个交易所负责,同时,应该建立各个交易所信息共享、实时配合的联管联动机制。证监会利用联席风险监控系统对各个市场进行整体的实时监控,发现重大问题时,及时提请各交易所采取相应措施。

我国期货监管决策支持系统,应该成为联席监控决策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联席监管决策支持系统,应该搭建在证监会、证券市场、期货市场及衍生品市场的监管系统,并且应该提供与联席监管决策支持系统的接入。联席监管决策支持系统的建设需要制定数据接入方案,搭建运行平台,并且深入研究监控指标体系,进行测试,最终制定监控系统的功能和方案。除此之外,还要开发监控软件,建立实时智能监控系统。同时,还要加强对相关监控人才的综合风险控制能力的培养,提高监管能力,并且需要制定监控系统的保密方案。

期货市场的迅速发展要求,更为高效、完善的期货监管决策支持系统,以应对期货市场风险,因此,本文给出了期货监管决策支持系统的具体建设方案和过程。

参考文献:

篇(11)

关键词:经济开展;工商管理;促进作用

在经济全球化的宏大冲击下,我国经济开展顺历史潮流已进入关键时期。爲了使国度经济在严峻的市场竞争中免受损失,需求充沛发扬工商管理的执法监视作用。工商管理活动次要是围绕企业的运营行爲展开的,它使市场主体愈加明白本身的权益义务和责任,在维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前提下监视其依法运营,它对我国经济的开展会起到强无力的促进作用。只要经过对工商管理更深入的认知,并停止针对性优化,才会更无效的发扬工商管理在我国经济开展中的作用。

一、工商管理对经济开展的促进作用

工商管理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承当国度赋予的重要责任,这些责任详细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可以强化市场监管

工商管理爲了标准市场所法运作,根据国度相关政策制定了市场准入制及一系列监控制度。经济主体的消费运营活动,制定了一系列市场准入制度和监视制度。工商管理监管作用次要有以下几点:一、工商管理对商标注册及运用权予以合法维护,对一切守法侵权行爲予以坚决取缔,维护运营者和消费者利益,一心一意效劳市场,依法维护市场正常次序;二、无效约束市场一切运营行爲,本着污染经济市场投资环境的准绳抵抗一切垄断行爲和不合理竞争景象,降低投资者和消费者的风险,对各种信息传达停止严厉控制;三、完善市场监控制度维护市场经济次序。依据市场环境的不时变化对监控制度停止及时调整和优化,精确执行国度政策强化市场监视管理。

2、可以维护合法权益

工商管理充沛行使国度赋予的权益对市场停止严厉监管,从关注民生的角度动身强化本身的监视管理职能,经过强无力的执法手腕及时处置各种赞扬,促进市场的诚信运营、违法运营,坚决维护经济市场次序。对大众关注的食品平安及市场次序要及时发现及时纠正,同时增强它与其他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联络以保证一切合法权益。执法中要逐渐构成完善的市场监管体系,充沛发扬工商管理在经济开展中的执法监管作用。

3、工商管理可以健全市场体制

工商管理要根据市场规律健全市场管理体制,经过一系列监管措施完成经济资源合理配置以保证市场需求。工商管理有责任对各种经济资源尤其是稀缺资源停止迷信配置,最大限制地增加资源闲置与糜费景象。执法进程中要构建合理的市场运营体系、监管体系和行政体系,经过价钱微观调控推进产业集群建立。同时,工商管理要精确执行国度市场微观调控政策,要把国度政策与市场经济联络在一同,应用一切宣传方式积极引导市场,要监视运营者和消费者必需按国度经济政策和市场次序合法买卖,爲市场经济的顺利运转和片面开展做出奉献。

二、优化工商管理的建议

1、完善效劳性管理职能

在市场经济开展进程中,企业是最根本的元素,企业经济开展是与人才市场、资金市场以及税收环境都有着亲密关联。现行市场经济管理体制,极大地限制了国度全体经济的开展,爲了无效处理这些实践成绩,要求工商管理行政部门必需发扬出它弱小的功用,工商管理要不时强化本身的效劳认识,对国度经济的静态及各种开展变化要予以高度关注,执法运作中要明白市场监管需求,对企业尤其是巨大型企业要做到迷信引导和优质效劳,经过拓宽资金来源、晋级效劳项目、优化市场准入制度、简化注册顺序、创新效劳体系等一系列无效措施,协助企业走出窘境,协助企业处理转型进程中所面临的成绩,从制度、效劳、协调上爲企业开展提供安康的市场环境。工商管理部门应无效发扬职权功用,积极贯彻落实相关政策方针,在详细任务中予以无效指点,使行政管理任务积极转向爲自动效劳认识,努力于柔性执法体系的建立,使工商执法浸透到企业效劳、企业维权以及企业开展的详细任务和沟通中。以民主自主爲根本导向的管理理念,爲投资者、消费者等市场主体搭建一个安康、有序的公共平台。工商管理部门应自动理解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运营情况,理解他们的困难和需求,自动施以援手予以及时的引导,使企业及时调整外部管理制度,尽快顺应市场经济的开展节拍。工商管理部门要自动增强与消费者的沟通交流,及时在公共效劳平台受理赞扬事情,并跟进落实处理,做到信息地下化、通明化,使工商管理的效劳性职能片面掩盖到各个层面,完成最大化工商管理效劳效能。

2、强化信息零碎建立

工商管理部门要充沛看法到迷信技术开展对工商管理的指点作用,在详细任务中无效引入信息化建立,并将信息化使用到实践管理任务中去。经过对企业的信息搜集和数据处置,对各个企业的信誉情况停止客观评价,从而指促停止业协会机构参与市场监视,全力建立多维度的社会监管形式,并经过一系列措施爲企业开展提供了无效保证。并在管理中发扬信息零碎的数据处置劣势,普遍运用到政策、信息反应和资源共享、交流上,使企业信誉信息与金融机构互相交融,从而添加其融资才能,拓宽融资途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任务中要一直坚持本身良好的抽象,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情势不时增强本身的市场监管力度,对各种守法行爲要予以及时披露,同时要确保披露信息的真实性和无效性,一切以国度利益爲重,根据法律对一般企业的守法行爲停止严峻打击。信息化不只可以强化工商管理的执法力度,还可以改善企业效劳的效能,片面进步工商管理程度。工商管理部门要与时俱进,积极建立信息化管理零碎,并经过集成化的网络信息处置零碎,进步工商管理的任务效率和质量。

三、结语

在我国经济开展中工商管理的作用十分宏大。从实际上讲团体才能无限,对变化莫测的市场经济无法做到精确预测,因而,对工商管理在我国经济开展中的作用,笔者的研讨还很缺乏。等待能有更多的从事工商管理任务的有关专家和学者能对工商管理提出更多建立性意见,经过增强工商管理建立完成新时期我国经济开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