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02-07 13:05:42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论文

篇(1)

2课程的特点和要求

学生学完“计算机组装维护”课程后,所要达到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能用所学知识选购和组装计算机,具备计算机软、硬件安装、调试和维护的基本技能,常用软件的使用,局域网的搭建。

该课程的特点:(1)课程内容多、知识面广,包括计算机组成部件、硬件安装、硬件测试、系统BIOS设置、优化、硬盘的分区规划、软件安装、局域网的建设、计算机日常维护。(2)知识更新快,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新知识、新产品不断出现,只有不断更新教学(实验)内容才能满足学生了解新产品和新技术的要求,做到与时俱进。(3)课程注重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根据该课程的特点,要达到学习的效果和课程的目的,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教学环节来完成。

3实验内容改革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基础课程,要求内容新、更新快,对教师的要求也很高,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该门课程一般总学时32,占2个学分,结合本课程的特点,摒弃过去的先讲后练,甚至是只讲不练,在充分利用实验室计算机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实验内容和考核方式的改革,采取边讲边练,或者是先练后讲的教学模式。在课程的学时安排上,我们是理论为12学时,实验为20学时,基本内容大致分为6个独立的项目,现分别说明。

实验1.认识硬件(4学时)。通过理论讲解,使学生对计算机的主要硬件(主板、内存、CPU、硬件、光驱、显示卡、显示器)的性能指标,工作原理有一个感性的认识,通过网上计算机硬件价格、性能的查询;结合市场调研,要求学生写出计算机硬件的调研报告[3],在某个价位的配置清单等手段,使学生从感性上对计算机组装产生兴趣。

实验2.计算机组装与维护(4学时)。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验进行拆装的成本较高,破坏性较大,为此,我们采取的方法是利用现有实验室原有资源,例如我们采用03年购买的清华同方机型进行拆装,要求明确目标、拆装顺序、拆装过程中的注意点(曾经有学生拆硬盘上的螺丝);在此熟练的基础上,给予指导,我们准备了15套目前较流行的计算机产品组装,进行分组实验,经过教师检查,方可上电。使得学生既掌握了计算机组装的步骤,又能接触到新产品,不至于用到的都是过时产品。

实验3.常见故障的分析与判别(2学时)。由于现行的计算机维修,主要是板卡级的,替代法也是常用的方法之一,在本次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对实验2中的常见的一些故障能进行分析、判断,在相互讨论的基础上,自己能独立排错,以便解决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本次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4.系统的安装(XP和WINDOWS2000Server)(4学时)。通过本次实验,使学生掌握系统分区、硬盘格式化、BIOS的设置、系统的安装、网线的制作方法,利用H3C的交换机组建一局域网。

实验5.有关系统相关软件的使用(4学时)。该实验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要求学生必须掌握,涉及软件的下臷和使用。

(1)系统的备份(GHOST的使用)。

(2)系统的优化(WINDOWS优化大师的使用和注册表的了解)。

(3)系统的测试(SisoftSandra的使用)。

(4)常用杀毒软件的使用(瑞星、金山毒霸、卡巴斯基)

实验6.多媒体软件的安装与使用(2学时)。内容涉及

(1)图像处理软件

(2)声音

(3)播放器的安装与使用(豪杰、realPLAY、暴风影音)

4考核方式的改革

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与实践,我们在考核方式上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是7+3模式,即理论占70%,实验占30%;我们采取的方式是3+7模式,即理论占30%,实验占70%。理论考核为辅、动手操作为主。

笔试考核为辅、实践操作比重高于笔试,各单项实验项目独立计分。这不仅使学生在考核上把风险分散到各个实验项目中去,也不必担心考试通不过,再次重修,真正使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得到提高;在实验的考核方式上采取多种形式。

(1)分组讨论(实验2)

(2)调研报告(实验1)

(3)实验报告书

宽松式的实验环境,学生在课内安排实验如不能及时完成的话,可以利用业余时间,由学生本人提出预约申请进行补做,达到规定的要求,分项目进行单独计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通过实践的练习,确实把按大纲规定的要求落到实处,使学生能在轻松学习的基础上掌握一项技能,体现学以致用的原则。

5结束语

目前,计算机已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因此懂得计算机的软、硬件安装,常见的报错信息、检测方法,日常的维护和保养,“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势必将成为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课程之一,尤其对于民办本科的学生来说,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大家的共识,通过对实验教学的改革,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消除学生对该门课程由于理论考试不及格而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学生能快乐学习,体会实验过程所带来的快乐和成功感,确实让这门课程变成大家想学又愿意学的一门课程,事实证明,通过本学期对该门课程的改革,无论从内容上还是考核方式上,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反映较好,收效甚大。

参考文献:

[1]徐鲁雄.改革计算机信息素养教育模式推进素质教育[J].计算机教育,2006,(8):57-61.

[2]张世伟.浅谈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的教学模式[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7,(5):165.

[3]周苏.专业课程教学测评的创新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8,(7):88-91.

篇(2)

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普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并成为人们生活、工作以及学习中不可或缺的电子产品。计算机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在使用中出现各种故障,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因而,我国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普遍开设了《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以能更好地拓展学生计算机的日常维护和独立拆装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该课程实用性较强、内容丰富、知识更新较快,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笔者谈谈在中职院校如何开展这门课程的教学。

一、中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学现状

(一)教学培养目标脱离市场需求

中职学校计算机硬件组装维修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是从事计算机及周边产品的组装与维护工作、计算机产品销售及售后服务等工作。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经常看到这种现象: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往往对计算机硬件知识一窍不通,对计算机软硬件上出现的一些简单故障束手无策。而一些电脑市场或电脑维修店的工作人员往往没有什么计算机学历,但是他们对计算机组装与维修非常熟练。这种现象让我们意识到我们的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不适应市场的需求。

(二)教材内容滞后,与市场计算机发展的速度脱节

目前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速度惊人,计算机硬件的更新速度极快。但是,现有的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类教材尽管也在努力地更新内容,但由于教材从编写到出版需要一定的时间,教材的滞后性难以避免。很多教材在编写两三年后,可能其中所列举的很多例子已经完全被淘汰,近年来出现的新技术、新理念、新技巧也没有涉及,甚至叙述的一些理论与现行的计算机技术相悖,最终使得中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三)实训设备落后,实训教学效果不尽人意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能够完成对计算机的组装以及调试,在碰到计算机故障时能及时、正确地诊断并解决。但是,由于实训设备落后的影响,使得学生在上实训课时积极性不高,大部分中职学校实训课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从而不同程度地降低了中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学的质量。

(四)考核方式单一,效果不理想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的考试形式大多为笔试和实践相结合,并且成绩以笔试分数为主。因此,大多数学生为了让成绩合格,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花费在识记课本中的相关知识与概念,而忽视实践与操作,最终导致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教学只停留在理论阶段,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五)教学方法不合理,效果不显著

计算机硬件组装与维护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目前,大多数中职学校在进行该课程的教学时,仍然实行以“以黑板、粉笔、投影仪”为主要工具,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只是负责掌握一些概念和基础理论,并没有重视实践教学,导致学生只会理论知识,而碰到计算机故障时就满头雾水、一脸茫然。

二、中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学方法探讨

(一)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与实物展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完成理论知识的教学

从教学内容来看,教师首先要介绍组装计算机的主要硬件设备:主板、CPU、内存、显卡、外设、机箱电源等的工作原理、分类、性能指标及其选购、组装、维护保养等。如果用传统的方法讲授,大多数学生会感觉内容枯燥、乏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也不好。为此,我们可以使用多媒体课件配合实物展示的方式来教学。先通过多媒体课件中的相关图片、视频等让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有一个了解,然后再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认识各个硬件以及他们的安装过程、各种参数的设定方法,最后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且能够提高学习效果,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教学中我们应该加强实践环节。在实践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分组分层教学,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分别让学生独立完成计算机硬件组装、操作系统安装、故障查找与处理等实践项目。

(三)积极改进教材内容,解决教学内容滞后的问题

教材应该尽量选择最新出版、内容前沿和实用的教材。另外,我们可以在深入了解市场的前提下,借助互联网,以当前计算机软硬件发展技术为依据,自行编写适合本校学生学习的校本教材,这样不仅可以保证教材内容与时代同步,而且可以自己编制科学合理的实践部分。

(四)改革考试模式,真正提高学生解决计算机故障的能力

本课程考试模式改革的目的旨在加强学生技能培养,以引导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动手操作的能力。故考核时要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考试前教师先建立本课程的考试项目库,项目内容涉及计算机组装、测试、维护和维修等方面。考试时,让每个学生随机抽取一个项目,学生先口头陈述本操作项目的原理、方法、步骤和过程等,并回答教师的相关提问,教师可对其陈述情况进行打分,这将作为理论成绩;然后学生再动手操作,操作完成后教师再根据完成情况打分,这将作为实践成绩。最后教师以操作与理论7:3的比例给学生评定本课程的最红成绩。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重视操作实践部分,也可以提高学生解决计算机实际故障的能力。

中职教育的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所以更强调学生上岗所需的实际动手能力。为此,在《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教学中,我们应该大胆探索和总结,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把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真正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学生,以期实现教学与企业需求更好的结合。

参考文献:

[1]许力航.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辽宁高职学报,2011(01).

[2]陈国先主编.计算机组装与维修.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8).

篇(3)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是我院信息管理系网络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一门动手能力非常强的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组装与维护技能、软件的安装与卸载和简单的计算机故障分析、处理能力。本课程内容多、涉及的知识面广、教学内容更新快、实践性、操作性和应用性强。根据《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相关就业岗位的信息反馈,其是各个岗位实际工作的基础,无论是计算机维修师、网络管理员、软件开发与软件维护人员等,都要求有很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但事实情况是:之前很多同学对《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实践性、动手能力的重视不够,或者说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有待改进。对此,我们通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做到教、学、做相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以新的实践性教学模式为突破口,对我院《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这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探索。

一、教学设计

1.以工作岗位要求为目标

经过我们的调研,与网络技术专业《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密切相关的初级岗位有机房管理员、计算机维修师、电脑销售员等。我们根据这些岗位的工作职责来设计我们的教学内容,在实践教学中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通过顶岗实习感受、体会工作过程。

2.以任务驱动、项目为导向

将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的实际工作项目,分解为若干子任务。每个子项目的教学中,首先阐明该项目需要解决的问题、目标,然后介绍具体实施的步骤和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模块化教学特点,强化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操作技能的培养,构建了11个教学模块,按照“认识计算机-选购计算机-组装计算机-配置计算机-安装与卸载软件-优化计算机-使用计算机-维护计算机”的主线来组织教学内容。

3.工学交替

除了在校内实训室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还重视工学交替,加强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利用周末业余时间组织本课程学生为校内其他学生搞“计算机维护和咨询”活动,推荐学生到实训中心做机房管理员、多媒体教室管理员助理,协助管理员解决计算机的各种故障。暑假期间,鼓励学生到电脑城公司参加实习,让学生走向社会走向市场,了解用户对计算机市场的需求,了解计算机相关的最新知识,熟悉计算机产品的性能和市场行情。能根据用户需求合理选择计算机系统配件,为用户制定一份计算机配置与选购方案。

4.采用一体化教室教学

课程以培养学生岗位职业技能为目标,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采用一体化教室进行教学,融“教、学、练、思”于一体。将课堂教学引入实验实训场所,教师一边进行课堂理论讲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现场实物展示、现场操作演示等形式,学生一边进行实际动手操作。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实施

1.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

多媒体技术集文本、图像、动画、声音、视频影像,拥有图文并茂、直观、交互性等优点。在本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利用一体化教室通过投影播放多媒体课件,将课本中的图片、图形清晰地展现,教师的操作步骤也能实时的体现,一些故障的声音也能让学生听清。有时还用视频教学,例如在讲解计算机组装的过程中,由于教师需边讲解边操作,同学们围在教师的周围观看,这时只有站在离老师近的少部分同学能够看清楚老师的具体操作。其他同学看不清,以至于不愿看,教师也没有那么多时间讲解很多遍,导致学习效果差。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在开课前先拍摄一段关于计算机组装的教学视频,然后通过投影播放,对于重点难点还可以放慢速度或者回放进行重点讲解。通过拍摄教学视频,老师只要讲解一遍,所有同学都可以看得很仔细。在一体化教室里,每个学生都拥有一台可以实践操作的计算机,教师讲解的同时,学生可以按老师讲解的步骤一步一步操作,不至于老师讲完,学生就忘了,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教学效果。

计算机知识更新很快,特别是计算机硬件,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跟计算机知识密切相关。计算机组装与维护一体化教室中不可能及时更新当前主流设备,教材内容也不可能是最新的计算机知识。这时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查找、搜索主流厂家、主流品牌的最新产品信息,给学生详细讲解各类器件的参数、性能、价格。

2.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互动的一种提高学生参与性、积极性的教学方法。它改变了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方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互动与创新教学、模拟真实情况为主要特征。学生要成功地扮演好一个角色,不仅要熟练掌握相关知识的概念、特点、实用性,还必须有较强的应变能力、沟通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例如在“选购计算机”教学模块中,先把学生分组,每组两个人,一个扮演去采购计算机的本专业学生,另一个扮演计算机销售人员,然后对换角色。在这个情景开始之前,扮演去采购电脑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并在互联网上查阅了计算机的相关知识,而扮演计算机销售的学生不仅要熟练掌握各个品牌型号计算机硬件的特点、性能、价格,还要根据采购人员的需求、预算推荐他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这就要求两个学生都对计算机硬件的相关知识掌握得非常好,否则教学无法进行。为了完成这次教学任务,反过来要求学生必须去熟练、掌握计算机硬件的最新相关知识,学生也愿意这样做,因为这种“角色扮演教学法”更有趣。

3.故障设置法

故障设置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对计算机设置不同的故障,让学生把这些故障处理好。《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教学重点就是要求学生能够解决计算机使用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首先由教师人为设置在计算机的实际使用过程出现一些常见故障,比如开机时有连续的长报警声;开机时有断断续续的报警声;开机后显示屏没有任何显示,也没有任何声音;开机后无法进入操作系统;无法打开Word等故障现象。然后由学生分组进行故障分析和处理,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提醒学生发生某种故障可能产生的原因。由于电子设备本身的复杂性,同样的现象可能是由于不同的故障造成的,所以要多实践、多思考并善于总结故障产生的原因,积累处理故障的经验。这些内容既包含基本的教学知识点,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故障设置、排查、解决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帮助学生积累处理问题的经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我们常用这种教学法,例如:“现有一台计算机按下开机键后显示屏没有任何显示,主机也没有发出任何声音”,要求学生把这台计算机的故障解决,完成这次任务,并填写故障报告单。故障报告单需详细说明故障现象,可能引起故障的原因,处理故障的步骤,故障是否解决。在这次任务中学生常常不易马上判断出引起故障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产生这种故障现象的原因很多,而同学们往往没有从容易的方法开始,以致摸不清问题的根本。这就要求学必须多思考、多锻炼、多积累经验。通过任务驱动,让学生在任务处理中获得知识,在任务处理中训练技能,在任务处理中产生兴趣,在任务处理中积累经验,在任务处理中获得自信,在任务处理中迸发学习激情,最终达到课程教学的目的。

三、教学评价

本课程我们之前的考核方式是3:3:4,即30%的平时成绩、30%的实训成绩、40%的期末理论考试。我们现在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为4:4:2,即40%的平时成绩,40%的实践成绩,20%的期末理论考试成绩。本课程实践性、操作性强,因此有些高职学院取消了理论考试,我们之所以没有取消,给予一定的比例,首先是因为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突出实践操作能力,再次我们前面讲的该课程对应的就业岗位有“销售员”,这个岗位需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并且能够很好的表达出来。其中40%的平时成绩包括到课率、平时的课堂表现、每个模块的实训成绩;40%的实践成绩,我们要求学生提供4张故障现象的不同故障报告单。这4张故障报告单可以是平时帮助同学处理计算机故障、周末业余时间在“计算机维护和咨询”活动中解决的问题,在实训中心机房、多媒体教室处理的电脑故障等。每张故障单需详细说明计算机品牌、型号,故障现象,产生故障的原因,处理故障的过程,最后还需对方签字确认,做相应的评价。通过教师对学生教室里的课堂表现,“故障报告单”上体现的实践成绩和相关知识的理论表达,这种全面的、立体的考核,更能体现学生的真实水平,对学生认识自己的能力也更到位,对以后走向工作岗位也有更好的帮助。

参考文献:

[1]聂华.关于《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教学探究[J].教育学研究,2013年1月

[2]王树宝.《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的创新与思考[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2年10月

[3]李楠.“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2012年艺术工学与创意产业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2012年10月

篇(4)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具有计算机组装、系统设置、软件安装、测试、维护及系统优化、常见故障诊断与处理的职业能力,从而达到国家“微型计算机安装与调试维修工”高级工职业资格能力,让学生毕业后不需要企业另外对其培训就能上岗。课程对学生毕业后从事电脑销售员、电脑技术服务员、计算机硬件评测师和计算机硬件维修工程师岗位工作的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起重要支撑作用。

很长一段时间里,计算机相关专业在很多高职院校里都是热门专业,深受学生的青睐。但是由于今年来计算机专业学生毕业后就业前景日益黯淡,选择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正在减少,毕业生找工作也比较困难。在这种形势下,作为一名计算机专业教师,如何在高职院校中创造出计算机专业的亮点,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以更好地适应就业和市场的需求成为一项新的课题。

2012年上半年,笔者在学校和系部领导的鼓励支持下,到常州通诚科技有限公司锻炼半年。通过这半年的经历,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知识能力特别是硬件芯片级维修的职业技能做如下思考。

一、发展芯片级维修势在必行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快速变化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原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与就业岗位之间的结构错位,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已经明显落后于职业岗位的技能发展的需要。

目前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的实际就业情况是:一是到长三角周边各城市的电子工厂从事工厂流水线作业,这样的工种虽然可以较大程度地吸收毕业生,但流水线作业对学生的技术水平要求比较低,毕业生只要通过工厂的短期培训,就能胜任,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学生在校期间对于学习的兴趣;二是自主择业,毕业生毕业后,自谋发展,担任销售、搬运、维修等低等级的劳动。

计算机维修基本上可以分为板卡级维修和芯片级维修两个级别,分别解决不同的问题。板卡级维修是对整机而言的,通过检测找出有问题的板卡、设备,对其进行更换,从而达到排除故障的目的;而芯片级维修是对有问题的电子元件再进行深入地分析。找出具体出现故障的芯片或元器件,并对其进行更换维修,从而达到维修的目的。芯片级维修与板卡级维修相比,需要维修人员具有更高的技术水平和维修经验。

通过近年的市场调查和这半年的企业实践经验得知,板卡级维修人员和销售人员因为准入门槛低,已经严重饱和,而且工资水平也较低;但是另一方面,市场对能从事芯片级主板维修、液晶维修、笔记本维修这类高层次的电脑维修人员的需求量大,而且工资水平相对较高。

基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目前《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内容设置不够完善。因此,我校的《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的教学改革应适应时代潮流,避开各类高职院校都在开办的低层次的板卡级维修,大力进行芯片级的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改革,迅速抢占芯片级维修这个市场的制高点。

二、提升教师能力 发展芯片级维修

纵观常州大学城高职院校,计算机组装与维护专业教师队伍还主要停留在低层次的电脑组装与维护方面,芯片级别维修的教师几乎没有。究其原因有二:一是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芯片级维修需要精通电路、而且精通计算机的中高级技术人才;而高职学校缺乏大批掌握新知识、新技术的教师,导致教学质量不高。二是随着高校的扩招,现在高职生的底子普遍较薄,自学自控能力较差,使之不能很好地完成类似芯片级维修的课程,影响了教学的质量。

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开展课程实训教学,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关键。只有加强职业教育教师的在职进修,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的作用,鼓励企业参与职教师资培训,积极探索职教师资培训工作的新路子,才能保证教学质量,满足市场的需要。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一直鼓励教师下企业锻炼。通过下企业锻炼,自身知识得到了一定的更新,拓宽了教学思路。更加紧密了学院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把企业里的相关信息带回到学院,促进了学院与企业的融合和深度合作。

三、大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目前,我们虽然开设了《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但目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普遍较差,主要原因是实践设备跟不上现实要求,上机实践的时间偏少,以及教师实践指导策略的不当等原因造成的。

和传统的教学方式一样,让学生从计算机配件的组装做起,对出错系统进行日常维护。但是要有目的性地加强主板电路的维修能力的培养,特别是笔记本主板的维修能力,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焊接技术,掌握普通芯片的拆卸与安装。

在课程设置上,注重社会实践,减少基础理论课程,锻炼学生动手实践技能。《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是实践能力要求很强的一个课程,一定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课时设置上,应使实践课时与理论授课课时基本持平。

四、加强课程合作交流 增设校内计算机组装与维修操练室

一般的计算机专业软件技术技能的训练门槛较低,但是计算机硬件设备维修的投入成本较高,一般学生掌握硬件维修特别是芯片级维修技能的较少。大部分学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电气工具及电器元器件的认知度较低。这里我们可以增加一些电子类实训项目,帮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电气元件,掌握电气维修工具的应用,如恒温无铅热风枪、恒温无铅电烙铁、多功能万用数字表的使用,配备基本的维修设备和维护工具,可以适应大部分板卡维修。诸如示波器、万用表和烙铁等,端口测试设备可以检查串口、并口、USB口、软驱和IDE口等接口能否正常工作。端口检测设备通过模拟各种工作状态,再搭配专用的诊断软件就可以进行各类接口的故障测试。使用焊台可以拆除一些结构简单的芯片,通过高温气流,再配合规范的加热手法,可以把主板上常用的I/O芯片轻松摘取下来。

计算机组装与维修校内操练室可以看成是既像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又像维修公司的一个实践操作和训练的场所。

使用一间60平米左右的房间作为校内操练室,购置一些基本的维修电脑的工具。购买维修工具如下:数字万用表、主板诊断卡、936B恒温焊台、850风枪、编程器、普通电烙铁、焊锡丝、助焊剂、松香、吸锡器、吸锡线、十字和一字起子、钳子、刀片、洗板水或无水酒精、橡皮擦、毛刷、电吹风、网线钳、网线测线仪等。可把此待修的故障电脑集中到操练室维修,电脑机房更新后剩下的较多旧电脑,放到操练室,用来练习组装及拆卸元件和维修。各个办公室以及机房所有的出故障的电脑、网络和办公设备全部拿到校内操练室来维修。

挑选优秀学生,对其进行培训,培训方式可以选择任务式方法,把机房管理工作中出现问题的机器或周边设备这些实际故障,指导学生去解决问题。既可以降低设备维修的成本,也可以让学生在练习中找到自我价值,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能力时,可以为这部分参加集训的学生安排参加各项对应的职业技能竞赛,通过大赛的历练强化他们的技术技能。

参考文献

篇(5)

    计算机硬件组装与维护课程是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了解计算机各种部件的分类、性能、选购方法,理解各主要部件工作原理、硬件结构、软件安装、相互联系和作用,并能掌握微型计算机的组装与简单故障的维修方法。

    由于计算机硬件安装强调的是动手能力,按时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只能是纸上谈兵。例如教师在讲述CPU相关知识时往往要把CPU结构、功能、原理做为重点来讲,而这些知识对职业学生以后的就业几乎没有任何作用,而对CPU的种类、厂家、性能、与其它部件的搭配等,这些对职业学生将来就业有用的,则介绍得不多。学生对这些理论并不是很感兴趣,也很难记住这些知识,而等到他们就业时,这些理论已经过时了。同时由于学生缺乏动手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即使面临一些简单的操作方面的问题也无从下手。相反,我们在一些电脑市场看到的工作人员往往没有什么计算机学历,但是他们对计算机组装与维修非常熟练。他们通常的经验是:做的多了、熟了,就会了,不需要懂得太多知识。这种现象使我们意识到计算机应用技术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为此,我们应该在计算机应用专业进行大胆探索,引入一种以实际需求为教学目的的改革教学模式,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学生。

    本课程的教学改革可以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1.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辅助教学。由于教学资源缺乏,那么可以利用3DS MAX虚拟现实的技术来解决。学生不光可以在学校使用这一资源,也可以把这种辅助教学软件带回家进一步学习。我们可以用3DS MAX强大的建模功能,建立出计算机中的“CPU”、硬盘、显卡、主板等核心硬件,并且每一个硬件完全对比真实实物建模,内部构造也要建模完成,这样就可以节省大量资金和使用空间,可能刚开始做这些硬件模型需要一定的时间,但是一劳永逸,这些虚拟的模型造价远远低于真实硬件的价格,并能得到同样的教学效果。不用像传统硬件教学,在使用设备的时候搬来搬去,只需要一个U盘,你就可以拥有一个计算机硬件设备实验室,便于教师随身携带,去不同场合教学使用。学生放假也可以把这个“虚拟的硬件实验室”带回家,只要有一台计算机,就可以在家中做练习,巩固对知识的掌握。

    2.充分运用项目教学法。在教学中,以社会的实际需求为标准,主要采用项目教学来构建教学模式。从学习者的角度说,项目教学是一种学习方法,特别适用于学习操作类的知识和技能,尤其适用于学习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所谓项目教学法,就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这是指采取小组讨论、协作学习的方式,以实际的任务来驱动学生的学习。同时还可采取多种形式来完成各个任务,比如:行动导向、小组抢答、网上模拟攒机、小组竞赛等。行动导向的教学形式是:每次任务之前,老师在充分考虑学生和设备的安全问题之后,把任务直接下达给他们,每个小组从任务的计划——决策——实施——检查等各个环节都是独立完成,中途有疑问的,老师给他们提供若干学习途径:实习报告、网络、老师的辅导、小组间的互助等。老师在巡视过程中,不断记录存在的问题或及时更正一些不当的做法,并对学生的操作过程做适当点评,最后由学生根据老师的点评继续完善任务。通过完成任务,应用已有知识和掌握新知识,真正做到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

    3.建立虚拟计算机实验室。由于计算机硬件安装与维护实践中设备容易在操作中损耗,因此,虚拟的计算机硬件设备最大程度的解决了这些问题,虚拟的设备是不会有磨损和消耗的。做了错误操作,计算机会提示你这样做的后果,也不会真实地损坏虚拟设备,这样极大地方便了刚刚开始入门的硬件维修学生,他们再也不用担心自己损坏硬件设备了,可以放开手脚地练习计算机硬件维修技术。当然虚拟硬件设备同样也会有一些维护问题。例如计算机病毒是可以损坏虚拟硬件的,但是只要做好备份和计算机软件常规维护工作,这些可能的损坏变得很小。比起真实的硬件设备维护,资金消耗和工作量小得太多。从中我们不难看到虚拟技术的强大和明显优势。因为虚拟机是一款软件,它可以在电脑上模拟出一个虚拟的计算机,但是学生却可以像对一台真正的计算机一样来对它进行各种操作。

    4.采用全面的考核方法。在计算机组装与维修实操课中,对于每个任务不是单凭终结成绩就了事的。老师可以把每个任务按10分算,这10分包含:纪律、学习主动性、回答问题情况、卫生、任务完成次序等。这样做,学生不光注重任务的结果,还注意在整个实操过程中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而且,在每次任务进行过程中,老师可以在大屏幕上时不时地展示每个小组的本次任务得分情况,并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动态地变化这个得分表。通过这一举措,相信学生在实操时几乎看不见违反纪律的情况,给人的感觉是整个实操场地秩序井然。

    总之,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运用项目教学、建立虚拟实验室、全面考核这四方面的处理,我想计算机应用教学无论从质上还是从量上,将会有一个飞跃。我们能将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这门课程的教学提上一个台阶,也能让学生在这些教学改革中学到有用的知识.锻炼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桑新民步入信息时代的学习理论与实践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1

    [2]蔡泽光,廖乔其 计算机组装与维修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篇(6)

《计算机组装与维修》是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对于一名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学生,无论其将来从事计算机硬件维修还是计算机软件维护方面的工作,掌握该门课程技术都是必须的。但是,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学习主动性不够,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怎样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该门课程,需要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多下功夫,下面我就以自身的教学体会来和各位读者探讨一下本人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给出几点建议,希望能对日后的教学有所帮助。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增强教学直观性?

信息论指出,充分利用人的视觉功能能更好地接受信息。通过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生动的演示功能,可以给学生带来视觉、听觉上的刺激,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及主动性,其所具有的优势是传统的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比如,在讲授计算机各部件这一块内容时,光靠书本的描述和老师的讲述,生涩的知识往往会使学生越听越糊涂,最终失去学习的兴趣。而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每一个部件的图片、在计算机内部的位置、所具有的性能等相关内容进行演示,并结合实物进行讲解。学生在看得见,摸得到的直观教学情境之下 ,既可以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又能更好地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还可以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查找各种部件的性能指标以及当前市场的价格,进行模拟装机学习,知识得到进一步升华。在学习之余,教师还可以播放一些和教学有关的比较有趣的资料给学生看,寓教于乐,既丰富学习内容又能提高大家的学习乐趣。

事实证明,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教学活动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对教师而言,教学更加方便了,一些本来无法实现的教学活动变得可行,知识点讲解得更加透彻;课堂教学内容丰富了,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信息的传递量也大大增加了。对学生而言,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了,学生在直观、形象的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了,知识点的掌握也变得容易了。

二、利用项目教学法,增强教学目的性

《计算机组装与维修》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针对这一特点,在教学中采用项目教学法可以将理论变为实际,取得较为明显的教学效果。具体操作如下:采用“单元―活动―任务”的模式,将教材内容划分为若干个知识模块,并转换成与实践相对应的项目,设置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任务,构成知识体系完整,模块分明的教学形式。项目选取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据,既要包含基本的教学知识点,又能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我们所选取的教材就是采用了这一模式,将每一单元分成若干活动,每一项活动包括工作场景、任务准备、看一看、做一做、练一练、想一想等6个部分。比如,在计算机硬件维修这块内容的学习中,可以通过“制造故障-查找故障-排除故障”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真正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与学、讲与练相结合,听、看、做、思、练五环相扣,调动兴趣,启发思维,边学边练,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利用双重考核法,增强知识巩固性

对学生进行实践考核,是对学生实际能力最好的检验。考虑到本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动手能力培养的特点,考核也应以实践考核为主,理论考核为辅;以动手操作为主,笔试答卷为辅,实践操作的比重要高于笔试,从考试评价上引导学生重视本课程的实践环节。在具体操作中,又可以将考核分为单元考核和综合考核相结合的方式,给每一单元都制作一张考核表,列出一系列必须掌握的能力和考核标准,让学生反复动手、反复考试,突出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考核,以考试引导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经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经过多年《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的教学,我深刻地体会到在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单纯地依靠书本上的知识是断然不能达到我们所预期的教学目标的。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要先有一桶水,只有不断地用新知识充实自己,再不断探索研究,与时俱进,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让学生学到有用的知识,提高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b)-0031-02

在信息时代,计算机广泛用于各行各业,计算机的应用与普及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社会信息化正在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要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近年来我国80%以上的中学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程,加快了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进程;由于家庭电脑拥有率的提高,在进入大学之前大部分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用人单位逐渐提高员工对计算机掌握程度要求,只开设两三门计算机基础课已无法满足用人单位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越来越高的要求。

因此,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及日常维护越来越重要。由于受到硬件设备的限制和教学条件的影响,在以往的教学中,《计算机应用与维护》课程多是纸上谈兵,通常老师介绍主板、显卡、CPU、以及外设的型号品牌、技术指标等,在课程后期进行一些实训,这样就造成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有限。要培养出合格的实用性人才只有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现代化教学方式。

1 现状

由于越来越多人的学习、工作、娱乐和生活都离不开计算机,对掌握计算机应用与维护技能的期望越来越多,一些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深入学习计算机的呼声也越来越高。通过对部分事业、中小学单位、政府机关、公司、学生群体(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到用人单位要求非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掌握计算机能力的不局限办公软件的熟练使用,而且还对操作系统安装与维护、网络应用与维护、简单故障处理的要求也很高,如病毒查杀与防范技能、硬件的组装技能、简单的故障处理技能、软件故障处理技能和数据备份恢复技能等。多数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了《大学计算机基础》和《计算机高级语言》课程,学生掌握了电脑的基本应用,但学生在计算机常见故障处理、系统维护等技能方面还远未达社会需求。

2 存在问题

2.1 重视程度不够

部分高校对非计算机学生的计算机要求不高,重视程度也有待提高,导致落后于主干课程的建设,体现在在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和师资配置等,导致课程教学模式的呆板,内容的陈旧,对学生的吸引力也就下降,课堂上缺乏多媒体的演示以及操作,也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交流的机会减少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由于考虑到教学生本问题,减少了相应的实训环节,这就严重导致了学生自身的操作能力下降,团队合作精神缺乏。

2.2 教学资源不足

教学条件落后,没有适合实训的实验室,学生不能进行操作实验,主流计算机组件实物不能提供,没有适合的课程辅助教学系统等。

2.3 教师实践能力不足

计算机应用与维护课程要求很强的实践能力,教师很少从事计算机实验室的维护实践活动,这就导致了在实际操作中严重缺乏教学经验,给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3 教学改革

3.1 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的效果主要体现在学习兴趣的调动程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传统的学科教学法很难调动起学习兴趣,并且理解、掌握知识、记忆效果差、创新思维能力低。采用看、听、做、思、练的有机结合教学方式,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知识掌握程度及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教师要把教学场地转移到实验室内进行,利用投影仪来给学生讲解每一个操作细节,让学生可以亲眼目睹每一步的过程,教师还要在操作过程中指出重点以及不规范的地方,还有错误的做法以及强调注意的问题等,这样做不仅让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到了软件维护过程中,还能让学生更进一步的加深对课程的理解。

3.2 教学内容改革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要求内容新、更新快,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基础课程,要求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该门课程一般总学时32,占2个学分,结合本课程的特点和实验室计算机资源,进行实验内容和考核方式的改革,采取边讲边练或先练后讲的教学模式。在课程的学时安排上,我们是理论为12学时,实验为28学时,基本内容如以下所述。

(1)计算机硬件基础。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各种组件的概念和功能,包括:主板、内存、CPU、显卡、硬盘、软驱、显示器、光驱声卡、音箱、鼠标、键盘、MODEM、机箱、电源、网卡等;熟悉配件的性能参数,并根据不通用户需求给出相应的高性价比的购机方案。从感性上使学生对计算机组装产生兴趣。

(2)计算机装机技能。过本章学习,学生应掌握对主板说明书阅读并应用;掌握组装一台电脑的要领、注意事项、流程,能熟练、独立的在规定时间内正确完成计算机的组装工作,对计算机进行加电自检;

(3)BIOS设置与维护。能根据上电自检的屏幕提示掌握PC的相关信息及配置;了解CMOS与BIOS的区别;掌握进入BIOS的方法;学会BIOS设置并能熟练设置和保存常用BIOS设置项。

(4)多操作系统的安装。学会使用FDISK命令,能独立选择硬盘分区格式并完成硬盘分区、格式化;能完成不同操作系统(如WIN XP、WIN2K、WIN7、UNIX)的安装、双操作系统及多操作系统的安装和常用外部设备的驱动(包括显卡、声卡、网卡、打印机、扫描仪、摄像头等)。

(5)计算机日常维护和工具软件。了解计算机各组件的特点及使用注意事项;能对计算机进行日常维护,包括了解系统信息、系统还原、杀毒、磁盘整理等;掌握常用的计算机维护工具软件(PQMAGIC硬盘分区魔术师、GHOST硬盘镜像与恢复程序、WINDOWS优化大师、DM硬盘管理程序、虚拟光驱软件、超级兔子魔法设置软件等)的使用方法及。

(6)计算机日常故障分析与排除。认识计算机常见故障的现象,掌握计算机故障的检测方法和步骤;独立分析并排除常见简单故障;了解数据恢复的常用软件。

(7)网络设置与应用。学习水晶头的制作;了解交叉线的使用;了解集线器的功能及使用;学会添加协议。

3.3 考核方式改革

我们在计算机应用与维护课程考核方式上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理论占70%,实验占30%;我们采取了实践操作为主、理论考核为辅方式,理论占30%,实验占70%。实验的考核有实验测试、综合性故障排除的考核,考查学生完成的质量、操作规范和团队的融洽度。考核方法可以分为两种形式:

(1)实验测试。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促进学生认真对待每一个实验,对学生每一次实验的过程以及实验报告进行考核;

(2)综合考核。学生进行计算机的组装、系统安装、系统优化调试、软件安装等一系列实验操作,对一系列实验操作过程进行考核,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而理论考试则以论文形式进行。根据论文质量情况给出成绩。这种考核方法合理给出学生的最终成绩,将平时的学习实践过程、学习的总结和回顾融合在一起。

3.4 教学观念的转变

计算机发生的故障各不相同,即使相同的故障引起的原因也各有差异,仅以理论或案例的形式在课堂上讲解解决所遇到的计算机故障,给出简单的解决方法案或答已不适用,而计算机维护工作过程就是一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必须注重思维模式的训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先依据教学的内容设计案例,先向学生介绍案例基本情况,提出案例要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结合相应的技术,形成解决方案,并进行实践检验,使让学生在该过程中真正掌握维护技术。着重培养学生交流与沟通的能力。计算机故障产生的原因极少数是由于设备老化所引起的,大多是人为造成。因此学生必须掌握沟通与交流的能力,学会主动和善于发问,例如询问上一次的正常情况,出现故障时的现象,所进行的操作等,只有采取有效沟通后才能获得更多更有效的信息,再结合观察现象,加强人为的条件试验,并对所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方可得出故障发生可能的原因,最后利用测量法、替换法、高级诊断程序检测法等,进行计算机实践维护,在较短的时间内将问题解决。

3.5 计算机应用与维护实验室的建设

计算机应用与维护要建专门的实验室,其理由为:

(1)软件类实验室机器不可能承担经常性拆装。

(2)维护的实验项目会产生一些不可预测风险,对计算机硬件、系统造成灾难性的损害。甚至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

计算机应用与维护实验室的建设需要考虑以下三点:

(1)逐步建立设备部件档案室,由指导教师和实验人员不断地搜索新旧设备及部件,用于课上向学生介绍产品的内部结构,让学生直接观察,增强感性认识。

(2)进行合理的配置计算机及其他设备,装机及设备维护用性能差的计算机,操作系统、软件测试及应用性能高的计算机。

(3)高校淘汰的设备经过初步挑选,再以领用的方式,用于实验室开展维护教学。对本身就存在故障的设备,可以让学生实验,另一部分由教师“制造”故障考核学生或挑选使用。

4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计算机应用以维护课程教学的改革,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让学生体会到了在实验过程中所带来的快乐和成功感。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加强思维方式的锻炼,培养学生灵活应变能力,满足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渴求和用人单位对学生的需求。教学改革无论从内容上还是考核方式上,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反映较好。

参考文献

篇(8)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是高职院校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其特点是内容多、范围广、实践性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在信息化社会中工作、学习和生活所必须具备的计算机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系统地、正确地建立计算机相关概念和计算机的相关操作技术;熟练地掌握在网络环境下操作计算机及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的发展与应用、计算机系统的组成、计算机操作系统、常用工具软件和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等内容。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采用传统的纯理论教学模式学生听课没兴趣,练习没耐心,学生走出校门步入社会后处理实际问题能力差。针对这一情况我尝试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进行授课,将课程内容分为若干个模块,让学生在做中学,这种授课方式能够明显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能够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本人根据个人授课心得,谈谈我在教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时相关任务模块的设计。

首先在课程任务设计中我将本课程分为了三个大的模块:计算机组装与网络构建模块、常用工具软件安装、使用与计算机维护模块、office办公自动化模块;每个模块的具体任务都来源于企业案例或是直接将学院工作中一些工作任务分给同学去做,让学生充分体验实战的感觉。在教学中将讲课与实践相结合,压缩理论授课学时,多给学生实践时间,以指导学生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做中学。

计算机组装与网络构建模块中我设计了三个任务:计算机的组装、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安装和小型局域网的构建。在教授了学生计算机的历史和硬件相关知识后,将学生分组,每组四至五名学生,然后在我校的综合布线实验室进行实战演练。在实验室中学生先进行计算机硬件的识别,找到指定型号的主板、cpu、硬盘等硬件后进行计算机的整机安装实验;然后要求学生在自己组装好的计算机上安装操作系统,其中包括常用的windows xp系统的安装和windows2003 sever系统的安装;最后学生需要自己制作网线、学习使用交换机组建一个小型局域网络并测试连接在交换机上的各个计算机是否能够联通。通过完成这三个任务学生可以掌握计算机硬件的相关知识、学会操作系统的安装和局域网的构建,分组实验的模式同时增进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Office办公自动化教学模块我设计了word文档的排版、excel数据处理和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三个任务。在授课过程中,我没有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而是引入实例来进行教学,通过案例的实现来引入教学内容。例如,讲解word文档的排版时,我用我校某届毕业生的毕业论文为实例,演示如何将未排版的文档一步步按要求制作成合格的毕业论文。学生的上机内容是联系学校的各个社团和协会,为他们制作海报和宣传单。有些同学甚至还在学校的大学生创业园找到了打字排版的兼职工作;讲解excel部分内容时全部引用生活实例和企业案例,小到居委会水费缴纳单的计算,大到公司生产成本和利润核算表,在学习中要求学生使用excel表格和函数功能自动生成各种结果和报表。学生的上机内容是利用excel表格制作本班级的信息统计表、成绩统计表等表格的制作,表格中的内容全部是由函数生成的,彻底让学生感受到excel表格为生活、工作带来的便利;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已经作为一种常用的办公工具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是对每个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因此我们高职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培养我们学生的动手能力,而通过我这些年在教学过程中的摸索,我发现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教授出来的学生相对传统教学方式教育出的学生动手能力要强很多,企业反馈好。但是在教学中我也发现了驱动教学法的一些不足之处,如大量的案例剖析演示使得上课的时间比较紧凑,一些基础薄弱的同学往往难以快速掌握,跟不上教学步骤。容易出现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基础差的学生“吃不了”,对我们教师的课堂授课节奏提出了挑战;案例的收集整理要求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要做大量的准备,给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挑战。

以上就是我这几年来施行任务驱动教学法讲授计算机应用基础的一点心得体会,希望能给读者带来一些益处。同时由于经验有限,肯定有很多不知处,欢迎大家给我提出宝贵意见,帮助我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我得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篇(9)

目前计算机组装和维修的技术人员短缺,大部分技术人员都没有精湛的技艺,因而项目式教学在这门课程里面起着巨大的作用。而目前项目式教学在该课程中的作用在校企方面仍存在分歧。传统的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的教授方法一般是2类:一是把课本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分开独立的讲授,另一种是把理论与实验相结合进行教学。这2种方式都有自己的优势,也都有不足的地方。第一种方法的缺点主要是:前面教授的课本理论知识对职业学校学生来说难以理解,教学的效果不好;后面的实践必须应用前面学到的理论知识,但是理论与实践的学习之间隔了太长的时间,学生记忆不牢靠,产生偏差,从而使实践结果不是很理想。很显然,这类方法在教学方面的成效并不让人满意。第二种办法回避了第一种办法的缺陷,但是理论与实践的知识点很乱,没有构成一定的体系,这导致理论和实践无法有规律地结合。项目式教学有效地克服了上述2种办法的缺陷,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果。

1准备阶段

1.1学生

首先了解授课班级学生详细的基本情况,让他们对项目式教学方式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咨询他们对于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的兴趣、期望和他们现在的课程水平。具体的实施办法是:针对实际情况设计调查问卷,在同学们上课之前进行问卷调查,并且和需要的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更重要的是,要鼓励同学们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清楚学生现在的真实水平和他们对于课程的期望、对老师的想法。在开始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的项目教学之前,本文对教授的计算机一班与二班共106位同学进行了调查问卷的测试,调查情况和结果如表1所示。

1.2项目

“计算机组装与维修”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操作课程,它对学生们专业能力和技巧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并且适用于广大的学者,所以该课程的项目设计需要符合下列要素:既要学会软件维护,也要学会硬件维修。既要掌握理论知识,又要具备动手能力。项目中所列举的相关知识与实验必须是教学大纲的适合范围里的;同学们对项目涉及的课程项目与实验活动存在浓厚的学习兴趣;活动项目中所涉及的学习内容是同学们较为熟悉并且掌握的;项目所涉及的知识跟实验是最近发展区理论范围内的,项目设计是学生在进行了主动的探索与学习之后可以完成的;项目设计要符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项目设计还要有心意,一定程度的创新能让同学们更加容易接受和理解这门课程。同时,为了减少设备的损坏,可以通过建立的资源库学习平台先学习,然后再进行实践训练,这样才能同时提高理论与动手能力。具体的项目设计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做好“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前期的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教学资源库的设计必须是深入电脑维修公司和企事业单位详细调研得来的,必须是符合计算机行业的行业技能需求,针对性地制定符合该行业的电脑维修技术和职业道德标准的教学资源库。

(2)编写“计算机组装与维修”样本教材。通过第一步的研究和分析,形成分析报告。根据报告内容具体编写教学目标、教学大纲和教学实训案例,制定一本符合实际的样本教材。

(3)不断优化和维护“计算机组装与维修”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可以在资源库设计仿真维修案例,方便学员学习,构建一个完善的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库平台。同时可以将数字化教学资源用于教学,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进一步维护和优化数字化教学资源库,让数据库和实际教学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教学实效性。

(4)对项目进行总结。通过整个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应用,对整个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分析研究,不断更新教学资源库,形成研究论文6篇以上,并不断整改项目,形成研究报告。

1.3方法

项目式教学主要是关注自我的学习、学生间合作学习。因此采取分成小组交流学习的办法,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教学项目的活动。每个小组成员是6~9名,每个小组指定对应的“项目经理”,用来引导学习小组的学习交流与学习实验情况的落实以及相关项目的安排工作。划分小组的原则是:学习成绩、知识构架、学习效率、性格差异、男女比例等,分组基于互补性的理念,成绩比较好的跟成绩比较差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性格腼腆的跟活泼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等。把前期准备工作做好之后,就要进行具体的项目跟学生的分组工作并告知学生,让学生在进行项目的时候对完整的项目计划有相对的了解,并把考核评定的指标告知于学生。考核评定共包含4个内容:(1)老师评定学习小组对于项目的完成情况。(2)每个小组的人员对本小组的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评定。(3)小组成员对自己对于项目贡献的情况进行评定,按照这3个内容的评定结果来判断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果。(4)对所有学生和老师进行考核,记录下考核的成绩。最后按一定比例将学生的平时表现和最后成绩计算并统计出来。

2实施阶段

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主要采取学生自主学习、老师引导的办法,就是“教师引领一自主学习一结果总结一反馈问题”4个部分。具体的办法是:在学习新的项目之前首先让同学们完成课前预习的任务。这一部分主要是让同学们对新的项目能有个大概的了解和认知,也是为后一阶段课程的进展做铺垫。用上课问问题的办法来看同学们的预习成果,并且将回答问题与课堂表现加入到平时成绩里面,采用小组的形式开始项目的研究讨论,并且要给学生留够足够的时间来完成。把完成项目的小分组依据时间的先后顺序来排名,前3名的小组要表扬并依据情况分配适当的奖励,并且激励没有完成的小组在以后的项目中再接再厉。经过一系列的探索历程,各个小组的人员都一定程度上对项目有深刻的了解了。之后,老师对学生阐述进行这个项目的具体细节及注意的问题,在经历较长时间的探索之后,同学们对老师的指导可以又快又好地采纳。然后通过小组形式老师对同学们关于项目实施过程的问题进行突击检查,小组成员在组长带领下要确保组员都可以很了解项目的具体实施程序,然后把抽查结果良好的小组的名次排起来。每个小组最多有2次被检查的机会,如果2次都没有成功,那么小组成员的这个项目的成绩都视为0分。有的小组中的同学接受能力不好,小组的同学都会很认真地对他进行帮助讲解,这样也增强了学生之间团队协作的优秀品质,同学们之间的友谊也更加深厚。对操作系统分区备份的时候,将操作系统备份在除了操作系统所在分区之外的任意分区内,在项目中应该首先对操作系统采取备份,之后如果操作系统出现问题的时候就可以进行还原了。对于项目抽查的时候,要注意抽查时女生多于男生,一般情况下女生动手能力比较差。在项目实施结束之后,老师对完整的项目过程与注意问题进行阐述,在学生的印象中加深对项目的理解。在实施教学的同时,了解计算机方面的一些矛盾和问题也是至关重要的。现阶段校企双方供需矛盾已经成为计算机专业方面的一个巨大矛盾,主要是因为学习课程的落后以及教学资源的缺乏已经无法赶上快速的科技发展。项目式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解决这一矛盾,它的实施也是对计算机方面教学的一个探索研究。

篇(10)

 

1 目前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存在的两个突出问题

1.1 对不同专业采用统一的教学内容,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特点,为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本专业问题留下隐患。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面向高职各个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课程,不同专业对计算机知识的需求不同,而目前普遍的教学还停留在统一内容、材、统一进度的阶段。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学的情况下很难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1.2 对不同基础的学生采用统一的教学方式,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差异,而新生入学的计算机水平呈现出较大的差异的现象还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

笔者连续多年在高职生中做过问卷调查,高职新生入学时所具备计算机知识差异性很大。我校学生来自全国几个省区,有城市的,有农村的;有经济发达地区的,也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有些已经熟练掌握了计算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有的甚至能比较熟练地维修一些计算机故障,但还有个别学生还从来没用过电脑,大部分学生初步掌握一些。由于计算机课在高中属于高考非考试科目,所以在高中从领导到老师和学生,对这门课都不太重视,有的学校虽然开着,但学生普遍不好好学,有的学校干脆不开,有的名开实不开。在入学前学生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多为自学,或跟家长及同学学的,主要应用是上网浏览、收发邮件、玩游戏、聊天等,但是基础知识仍然未达到高职计算机教学的目标。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中计算机文化层次的教学内容逐步下移到中小学,高职新生的计算机水平还会逐步提高,但是,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发展不平衡,而计算机教学需要不断更新的软硬件支持,所以,在今后一段时间,新生入学的计算机水平呈现出较大差异的现象还将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如果在教学上照顾到基础差的学生,好的学生就吃不饱,感觉越来越没意思,逐步会失去学习的兴趣。而充分考虑基础好的学生又影响到了基础差的学生,他们会跟不上,产生畏难情绪,逐渐丧失学习的动力。

2 解决这两个突出问题的方案探讨

笔者长期代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经过长期的观察、思考、摸索和实践, 笔者对解决这两个突出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经过在教学中实践,效果不错。论文参考。现在总结如下:

2.1 双模块群模式

双模块群模式即基本模块群+选学模块群,分模块组合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特色和基础差异,将“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划分成基本模块群和选学模块群两大部分。基本模块群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模块、微机操作系统(Windows XP)基础模块、OFFICE 2003应用模块、Internet基本应用模块。都是高职学生最基本应知应会的内容。选学模块群包括多媒体软件选讲模块、OFFICE 2003高级应用模块、计算机网络基础模块、数据库Access模块、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模块,等等。

基本模块群里的模块每个学生不一定必学,但一定必须会。选学模块群是为学生提供提高和选择机会的,供学生选择。论文参考。设置选学模块群的主要目的是让各个专业的学生都能学到与本专业相关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我们设置的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模块群的划分如图1所示。

图1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模块群划分图

在选学模块的选择上,老师要积极指导学生根据专业选择。例如,艺术类专业的学生一般应该选择多媒体软件选讲模块,管理、会计、金融、物流专业的学生一般应该选择数据库Access模块,文科类专业的学生一般应该选择OFFICE高级应用模块,电子类专业的学生一般应该选择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模块、计算机网络基础模块。当然,每个学生不一定非得这样选择,还可以根据兴趣爱好等选择,也可以一个学生选择几个模块等等。这种模块组合的方式既能满足不同基础的学生的需求,又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专业,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综合信息处理能力。

2.2 差异化教学

所谓差异化教学,也叫差异教学,是指针对不同能力组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我们采用的主要是分层教学。

由于地域及家庭环境的差异,存在学生信息技术水平不均衡的问题。因此,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的分层教学是必要的。分层教学有点像早年的“复式班”,它主要应该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客观条件,二是分层方法。

就客观条件而言,主要涉及教师人数、教学设备以及排课三个问题。有些情况看上去不具备条件,但通过变通的手法还是可以达到分层要求的。以我校为例,我们在不增加教师和教学设备,不改变现行课表的情况下,采用了同时上课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班级学生间的分层教学,即将同时上课的几个班学生按照信息技术水平分为A班和B班。例如,有3个班同时上课,视具体情况可能会分为2个A班1个B班,或1个A班2个B班,这样既没有增加班级个数,又不需要重新排课表,也不必增加教师和计算机教室,就可以达到分层教学的目的。

就分层方法而言,关键是分层的合理性,通过分层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可以采取在自愿的基础上由教师调配的方法,也可以通过调查表以及必要的几次课堂实践测试来进行分层,还可以引入了分层软件,分层软件的流程图如图2所示。

图2 分层软件流程图

刚开始分层后的几周还可以采用试听的方式允许学生二次选择。下面是我校分层的条件和教学方式。

A层教学方式:在教师指导下,以问题解决为主的自主学习。论文参考。进入A层的学生首先确定自己将要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视问题大小,可选2~5个。然后通过从分析问题、确定方法、解决问题等步骤,通过获取信息、加工、管理信息,最后选择恰当的方式进行表达、交流。体验获取信息、加工信息、管理信息、表达交流信息的信息处理过程。

为了让学生将所学内容应用到工作生活中,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新意识,我们常常会让学生在一个模块的学习过程中或学习结束时进行相应的作品设计。

B层教学方式:首先,在教师引导下,对一些信息处理与表达工具进行学习。然后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解决一系列的小问题、体验获取信息、加工信息、管理信息、表达、交流评价信息的信息处理过程。

3 结束语

双模块群模式与差异化教学互相结合,互相补充,效果会更好。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把双模块群模式与差异化教学有机结合,效果很好。但在互相结合这方面待研究的问题还很多,需要广大计算机教育工作者的不断总结研究。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2008年版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

[2] 李艺李冬梅 《信息技术教学法:继承与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篇(11)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39-0191-02

随着现代远程教育的蓬勃发展,网络教育学习应用越来越广泛,网络学习资源的建设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1 网络学习资源建设的现状

由于网络学习是一个新生的事物,网络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实践的时间也较短,网络学习资源的建设主要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帮助远程学习者学习的辅助资源较少,缺少对学生必要的督促管理

远程学习系统里虽然设置的有教师或专家的在线答疑,但是答疑毕竟有时间限制。学生能真正做到完全自制地学习的为数还不多,因此需要设置适当的“督学”功能。

2)注重课程内容的展示,忽略培养远程学习者自主探索和发现学习的设计

开发网络学习资源时,要注意培养远程学习者的自主探索和发现学习的能力。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仅仅有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程内容是不够的,要使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同伴(包括教师)的帮助,进行有效学习的意义建构。

3)网上学习资源静态多动态度少

目前远程教学平台提供的网上学习资源种类比较丰富,部分缓解了学习过程中学习资源不足的困难,但要满足学习者不同需求层次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

2 虚拟训练型网络学习资源的总体设计

对虚拟训练环境及其中的物体、角色等进行详细设计。使用3Ds Max 9.0进行三维环境建模、优化和场景导出,Virtools 4.0进行虚拟实验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对系统中要用到的模块进行设计和分类安排,准备素材,构建模型,在virtools环境中对各个模块进行交互设计,开发完成后进行测试与评价,根据用户反馈适当地修改和完善,最后应用。系统详细设计流程如图1所示:

基于 Virtools环境的中职计算机虚拟训练资源建设的开发过程主要分4个阶段,其流程如图2所示:

远程交互式虚拟训练学习资源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开发《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资源。课程资源针对的学习对象是职业院校的学生,与远程交互式职业训练平台配合使用。

3 虚拟训练系统架构及实现

3.1模型场景的设计与构建

首先分析模型的特征及其在虚拟训练环境中所起的作用。复杂的模型需要简单的绘图,使模型尽量逼真。常用的建模方式有几何体建模、复合对象建模、片面栅格建模等,本文采用3Ds Max 9.0作为模型制作的工具。

3.2 模型优化和导出

构建完模型后需要对对模型进行优化设置以增加逼真效果及减少模型所占空间。因为模型的尺寸是确定的,需要调节其精度。精度过小,真实感效果会下降通过恰当的贴图设置可以实现逼真效果,而且不需要精度过高。

3.3 模型导入及交互功能的实现

把从3Ds Max中导出的三维模型导入到Virtools中,导入操作如图5示,点击Virtools菜单栏上Resources菜单,在打开的下拉菜单中选Import File完成模型的导入。通过恰当使用Virtools中交互行为模块(Building Blocks),可以实现几乎所有的交互功能。

3.3.1漫游和镜头转场的设计

学习者不仅能漫游整个虚拟训练场景,还可以对设备进行“特写”观察。通过Switch On Key、Translate和Rotate等BB实现。

在Level上创建脚本,通过Switch On Key(按键选择)和Set As Active Camera(设置主摄像机)实现通过不同的按键转场。

3.3.2虚拟训练场景背景的设计

采用二维的背景图片,对此二维帧加上具体的脚本。使用PushButton脚本模块设置鼠标滑过、按下、放开状态的不同材质,实现按钮的状态变化,完成相应的命令。

3.3.3角色交互的设计

角色交互包括按钮交互,鼠标键盘交互,以及信息传递交互等。交互设置也不是越多越好,简洁直观,较好地完成系统功能的实现是设计的目标所在。

4 结论

本论文针对当前网络学习虚拟训练资源匮乏的问题,选择用3Ds Max和Virtools设计和开发了以《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虚拟训练系统。通过交互性的训练操作和探究,不仅使学习者更好地了解组装计算机,其开发的简易流程与方法也可创造性地运用于其他虚拟训练学习资源的开发中,从而有效地促进虚拟训练的开发与推广。

参考文献

[1]武法提.网络教育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何克抗,郑永伯,谢幼如.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刘明昆.三维游戏设计师宝典[M].重庆:四川出版集团.四川电子音像出版中心,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