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高校武术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12-30 18:57:43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高校武术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高校武术论文

篇(1)

1研究对象与方法

从合肥工业大学、安徽理工大学、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宿州学院等l8所高校,随意抽选600名大一、大二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男女生各300名。

2研究方法

发放问卷共650份,其中教师问卷50份回首5O份有效46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分别为100%和92%。学生问卷600份,其中男生300份,回收297份,有效问卷292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分别为99%和97.3%。女生300份,回收294份,有效问卷287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分别为98%和95.7%。

3结果与分析

3.1安徽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武术课程开展的现状表述

目前安徽省许多普通高校未能开展行之有效的武术教学,远未达到教学课程标准所规定的任务和要求。另外,其教学内容和教材一般采用多年一贯制的办法,教法简单、陈旧,教材内容也很少进行日渐的充实,并且大部分内容是解放初期50到70年代制定的教材,同现代体育教育的改革和开展全民健身体育运动的理念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似乎有些跟不上现代武术发展的步伐。

3.2安徽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武术课程开展中存在的问题

3.2.1武术教学目标的短期性

目前在高校实际体育教学中,教育目标只是定位在身体形态的完善、技能的提高和发展上,忽视了终身体育这一体育的最高目标。普通高校大学生的武术课程教学目标更是对自然科学理论探讨得热烈而深入。在实践中,教学主要目标往往被确定为提高身体素质和传授“三基”,因而,运动负荷理论、技能形成理论倍受重视,教师在课上过分强调运动负荷的控制和技术教学的精雕细刻,这种现象体现出了极强的科学性倾向。这里不是不提倡对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教育,而是要实现终身体育锻炼就得让学生在掌握了这些基本的技术方法之后,培养他们成为终身爱好者,为终身体育目标的实现而显得更为重要。于是“见物不见人”的教学,使学生“身顺而心违”的现象大量存在。学生日益难以忍受这种只求身体操练的精确,而漠视个体价值和意义的武术课了,进而大量的学生游离在课堂之外,结果教学培养人的价值也就远未达到效果,使学生对武术终身喜爱的兴趣打了大大的折扣。

3.2.2教学内容不够完善,不能适应当前大学生需要

武术技术教学内容虽然突出了健身性,但忽视了技击性众所周知,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养成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的重要条件。调查结果显示各高校规定的武术技术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长拳与太极拳类项目上,这说明学校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也考虑到学生健身的长远利益,特别是太极拳类项目,即符合学生未来健身的实际,又有长远的社会效益。在调查中我们很容易地发现各普通高校采用的大多是没有符合学生兴趣的教学内容,而且教学内容是一直沿用了很久的初级类拳械,杨式简化24太极拳为主(在调查问卷中问到是否学校教师教你们的是初级类拳及杨式简化太极拳,有82.1的学生回答“是”,)而且极少教有学生喜欢的攻防(散打)技术。由于内容上的吸引力不够,学生对当前武术教材的满意程度显而易见不会高。而且在调查问卷里面有15%的大学生在填最喜欢的项目中,选择了陈式太极拳来填,而只有3%的学生填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这也说明喜欢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的学生并不比陈式太极拳多。所以讲学生并非不是不喜欢套路教学,而是对教学的套路内容有所要求,学生喜欢的是顺应他们年龄特征的,有刚柔相济的,易于掌握的,能展示劲、力、美风采的套路内容。然而,从学生的选项内容来看(见表1、2),却呈现出明显的多样化趋势,除了太极拳类项目被学生选取得较多外,突出武术技击性的散打项目也普遍受到学生的青睐,这说明学生对武术健身、防身价值的认识比较深刻。同时也反映了武术散打是学生非常喜爱的一项运动,但它却被许多院校所忽视。

3.2.3武术教师水平有限,理论落后

专业特长教师不足。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武术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技术动作规范,而且还要熟知武术各流派的风格特点及其文化内涵,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感性与理性的融合。然而,据调查可知,在各院校担任武术选项课的教师当中,有武术专业特长的教师只占63.04%,他们经过大学武术专修课的系统学习,有较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技术水平,对教学内容相对熟悉,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而有36.96%的教师是非武术专修的,他们无论是在理论知识方面,还是在技术水平上都明显不足,在教学中感到有些力不从心。这种现象反映了高校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在调查中发现,高校基本上没有理论课,在579名学生中,有412名学生说是没有武术理论课;有113名学生说偶尔有。在部分有武术理论课的高校,他们也认为老师讲解的理论落后。在访谈中,大多数学生喜欢养身,健身的武术理论,武术的这些理论也正是与现代终身体育和提倡“健康第一”理论相吻合。而教师讲的基本是老一套的武术功法与技术的理论,对这些对学生易形成终身思想的健康理论忽视了。高校面对的是认知能力、理论层次较高的大学生,应突出理论教学的特点。在别的文献调查中也发现,所有的高校都缺乏专项理论教学的比重,具体表现在理论教学量偏少和理论教学的实用性,科学性不高两个方面。

3.2.4对普通高校武术的宣传与重视力度不够

发展高校武术运动,必须取得更多大学生对武术的共识,做到家喻户晓,进而实现人人参与。为此,我们必须加强宣传工作,造成强大的舆论声势,引导学生选择适合各自特点的武术项目进行锻炼。在所调查的学生中有82.9%回答学校根本不举行武术活动,有10.1%回答偶尔有,只有7%回答是常有的。虽然高校相继成立了武术协会,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一定的组织作用,但大多都是学生自发地在一起练习,极少有武术教师进行有组织的训练。因此,在高校未能形成同事武术锻炼的良好风气和氛围。

3.2.5场地器材的增加滞后于高校扩招改革的步伐

调查表明:有25%的院校其场地、器材能勉强应付上课使用;有45%的院校其场地、器材明显不足,上课争夺场地、器械的现象时有发生;有30%的院校其场地、器材严重不足,致使教学计划成为纸上谈兵。这就说明高校扩招导致学生人数不断增加,而场地、器材的增加严重滞后,使本来就不充裕的场地、器材更加缺乏。所以,加强场地、器材建设工作刻不容缓。

4安徽省高校公共体育武术教学改革的思路及对策

4.1高校武术教学目标要促进大学生武术终身思想的树立和终身能力的形成

现代体育教学目标具有导向性、层次性、系统性、灵活性和检测性特点,认识这些特点,是准确把握体育教学目标的内涵,提高教学效果的基本要求。既然社会对武术需求的强烈程度已经得已证实,学校在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中尽量把学生喜欢的武术考虑进去,问题就会容易解决得多。终身体育思想的树立是现代社会对体育的客观要求,体育教学目标应当反映体育教学效益的长期性、延续性,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体育教学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任务的基本途径。学校体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体育课,它是学校教学计划中所规定的必修课,因此,在通过武术教学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他们的健康水平的同时,为大学生步人社会以后能自觉地对武术继续科学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奠定基础要成为现代高校武术教学目标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要培养大学生对武术的直接兴趣的基础上,采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引导大学在此基础上使之成为武术终身化爱好者。生对武术的间接兴趣,使他们能主观能动地去学习、掌握和总结正确的、适合自己的武术锻炼手段与方法,使他们既能树立对武术的终身思想,又能形成对武术终身锻炼的能力。

4.2进行武术教学内容改革,优化教材

众所周知,体育教学需要不断地进行教学内容改革,提高教材的实用性,以适应时代不断发展的需要。高校武术教学在不断发展,教学内容的合理化是提高学生兴趣的关键,教材是教师的指南针。

高校武术教学内容应切合大学生的兴趣进行合理安排,在武术教学中应插入攻防技术明显的散打与内家传统等内容,通过体现武术的技击性来激发学生习武的兴趣和动力。在采用的教学内容中,要遵循终身教育的规律,对这项工作的长期性要有充分的认识,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掌握武术动作的技击方法,提高学生的防身自卫能力并在对抗教学中,使学生学习武术技术得到运用和发挥,同时能够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拼搏精神和敢于实践不怕吃苦的意志,使学生在精神上,意志品质上和身体素质上都能得到全面的锻炼和提高。让他们在功法练习中得到内外兼修的体验;在攻防的对抗中体验动作的实用性,以此来增加学生习武的兴趣与爱好。

4.3加强师资力量,在课程改革之下呼唤高素质的武术教师及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

随着我国课程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我国课程的政策将发生重大转变,这是我国课程改革史上又一次历史性进步。但目前安徽省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现状存在诸多问题。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升与体育课程的改革创新及实施休戚相关。安徽省公共体育武术教师的素质应在以下3方面迅速得到提高:第一是明确武术课程意识。唤醒武术教师正确的课程意识是提高武术教师素质的基础性工作。第二是积极的课程问题意识和责任意识。体育课程的改革需要教师主动发现现行课程实施与学生需要、社会发展需要之间的差距,及时了解课程问题,这是体育课程改革的前提。然而教师还要有课程改革的责任意识,有课程改革责任意识的教师,不仅会积极主动注意课程问题,而且会积极去解决问题。相反,一个认为课程改革不是自己“分内之事”的教师,他很难主动地有意识去注意课程问题,更谈不上积极改革体育课程了。武术教师在这问题也普遍存在。第三是具备武术课程改革的能力。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其次要树立自我提高教育能力的理念。

4.4加大场地、器材的投入,完善教学手段

场地、器材是教学活动的物质基础,是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障。武术套路动作变化多、路线复杂,因为没有示范镜,教师为了让学生看清楚动作变化路线,只好一遍一遍地示范,才能让学生看清楚。一堂课下来,教师很辛苦,而学生学的东西也很少,同时运动强度、密度都明显降低,达不到上体育课的目的。而一些条件好的学校,室内场馆、地毯、示范镜齐全,自然武术课就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室内场馆和一定的现代化教学设施是必要的。南部地区雨天较多,而又无室内场地,体育教学活动只好“听天由命”。若碰到了梅雨天气,有的学生1个月上不到1次体育课。另外,如果有为体育课准备的多媒体教室,就可以把有些不宜做或做不清楚的腾空动作演示给学生看,既使学生有了直观的认识,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2)

1.2学生对舞蹈艺术课程的兴趣及参与动机对学生问及“您喜欢学习舞蹈艺术课程的主要原因”时,“结交朋友、学会交际”、“调节心理、陶冶情操”、“健身塑形,改善气质”、“掌握健身方法”、“提高人文素养”、“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礼仪规范”这六个方面所占比例较高。

1.3学生对舞蹈艺术课程教学情况现状的态度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体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联系,作为一名舞蹈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的技术,还要有良好的艺术修养,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传授知识,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2.普通高校舞蹈艺术课程教学现状

2.1师资队伍现状

2.1.1从事专业情况当前从事舞蹈艺术课程教学的教师只有少数人是专门从事舞蹈艺术专业的,而大部分从事此专业教学工作的教师都是从其他专业转行而来的,所以要尽快的、着重的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2.1.2教师职称水平通过调查和访谈,舞蹈艺术课程的教师多数都是非舞蹈专业的教师,从职称结构上看,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占40%,这些非专业的高职称、长教龄教师所接受舞蹈培训和进修多数以“短训班”的形式,对专业方面的新知识,新发展和新动向了解不够深入。

2.2舞蹈艺术课学习内容调查在对舞蹈艺术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调查时,有72%的教师选择了体育舞蹈,有52%的教师选择了形体训练,集体舞、现代舞蹈、流行舞分别为28%、24%、20%,列在第3、4、5位,而古典舞、民间民族舞仅占8%,舞蹈欣赏、舞蹈理论知识则未被纳入到舞蹈艺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当中。

2.3舞蹈艺术课程学时设置情况通过访谈和调查结果表明,吉林省普通高校的舞蹈艺术课程开设学时多数为18学时,开设教学学时在36和72学时的非常的少,由此调查可以看出,目前吉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舞蹈艺术课程的开设学时相对较少,很难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3.吉林省普通高校开设舞蹈艺术课程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3.1吉林省普通高校开设舞蹈艺术课程存在的问题

3.1.1大学生舞蹈基础薄弱调查结果表明,吉林省普通高校的大部分学生都没有舞蹈学习的经历,只有少部分同学是曾经学习过舞蹈。

3.1.2师资力量薄弱在访谈和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不仅仅在吉林省,在全国各高校的体育部门均缺少专业的舞蹈艺术课程教师。

3.1.3教学内容不完善吉林省普通高校舞蹈艺术课程在教学内容安排方面普遍存在过于精练,而且重实践、轻理论这一共性的问题,任课教师普遍都比较重视学生操作性知识的掌握,如学生学习了几个舞蹈组合等,而对于理论性知识的传授,往往都比较忽视。

3.1.4教学结果评价单一教学结果评价的内容,可以体现出教学内容的重点,因此,制定出合理的教学结果评价体系,也是当前舞蹈艺术教学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3.1.5教学设施比较简陋根据本文的调查,吉林省的体育教学设施还比较不完善,没有必要的物质保障也就很难达到最求的完美的教学效果,所以应该更重视教学硬件的设施建设。

3.2改善吉林省普通高校开设舞蹈艺术课程存在的问题对策

3.2.1设置合理的教学内容针对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生源的问题,调整舞蹈艺术课程的教学学时,充分的教学时间是可以切实贯彻课程内容的基础保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所占学时,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更丰富、扎实的舞蹈艺术知识。

3.2.2完善舞蹈艺术课程教材应根据普通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素质教育和培养目标的要求,设置学生可以学以致用的舞蹈艺术知识,作为教材内容。

3.2.3科学的进行教学结果评价合理的评价方法,对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都有着很大的影响,重要的是,还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影响因此,我们在制定出更客观、更全面、更科学的教学结果评价原则

3.2.4改善教学环境要求高校的有关负责部门对改善环境的问题提高重视,提供了完善的物质保证,才会使吉林省体育教育专业舞蹈艺术课程教学得到不断的发展。

3.2.5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作为吉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的实施者和指导者,要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并根据舞蹈艺术教育的特点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如对教师或教师所指导的学生在教学比赛中的获奖者给予奖励,来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3.2.6丰富校园舞蹈艺术氛围除了更优化上课时间和教学内容,我们更应该增加课外学生的艺术熏陶,如学校的院系教师能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广泛开展有关舞蹈艺术课程的活动,如设立舞蹈团、舞蹈艺术工作室等。

4.结论

4.1普通高校的大学生大部分没有舞蹈基础说明我国的基础教育存在欠缺,我国的学校教育还没有形成一个持续的、系统的舞蹈教学体系。

4.2学生对于舞蹈的认知程度比较高的,这于大众传播媒介的普及、社会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篇(3)

二.以经典的作品为教学内容

目前,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舞蹈共计111项。根据舞蹈类型教学内容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着重选取例如《京西大鼓》、《土家族摆手舞》、《花鼓灯》等具有典型地方文化特征和民族审美传统的,并被现代人广泛熟知,能够代表国家形象的经典之作;第二阶段的学习重点是以本地区具有代表性,历史价值和存活价值较高的省级或实际“非遗”舞蹈作品为主。例如江苏省高校可选取例如《东坝大马灯》、《跳马伕》、《睢宁落子舞》和《麻雀蹦》等作品,作为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选为教学内容。

三.以多样化呈现为教学形式

1.讲授与欣赏结合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的向学生传授课程相关知识、思想理念,并促进他们的智能与品德发展的方法。4由于语言是传递经验和交流思想的主要工具,故讲授法是“非遗”舞蹈课程教学的主要方法,运用其他方法,都需要配合一定的讲授。“非遗”舞蹈课程所讲授的内容与现代生活距离较远,对于年青一代来说尤为陌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图、音、像、文结合起来,对“非遗”舞蹈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综合表达,使之形象化、具体化、序列化。

2.讲座与研讨结合讲座主要是邀请专家、艺人、传承人及有关人员进行专题性讲述。相比课堂讲授,讲座的内容可以更加的宽泛和自由,组织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围绕“非遗”舞蹈课程的核心内容,主讲人可以结合自身的专业所长和研究方向自定主题,内容可以是阐释定义、罗列现象、或者分析案例。与此同时,主讲人可以根据现场听众的实际接受度增加互动环节。通过对话、提问、研讨、现场示范等方式,与学生直接交流,解答难点。

3.观摩与实践结合走出校园,近距离的接触“非遗”舞蹈。众所周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通过口传心授、耳濡目染、亲身体验的行为方式来传承的,具有很强的实践参与性。因此,要让学生深入的了解“非遗”舞蹈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自觉承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责任,就必须让学生参与实践、亲身体验。正如上文所述,“非遗”舞蹈的民间性和草根性使得学生们在学习中很容易“上手”。“师傅带徒弟”,在传统的传授方式中,学生们跟随模仿,反复练习,虚心请教,直至能够掌握重点难点,熟练演示为止。在参与中了解“非遗”,在了解中获得启迪,在启迪中传承创新。

四.以多元形式选用教材

教材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教学载体,是知识传授者与知识接受者必不可少的教学用具,是传播文化知识的纽带,是教师确定教学目标重要的要素之一。但是由于“非遗”舞蹈千姿百态,种类繁多,文化溯源多种多样,并不是单靠某一本教材能够详尽说明的。因此对于教材的选择应以材与“活选”教材相结合。材即由国家教育部或政府部门规定,众多专家聚集共同研商教材内容,相关部门编订成册,供某些教育机构或教学场所统一使用的教学材料。“非遗”舞蹈艺术课程使用的材,须由国家文化教育部批准,研究“非遗”的专家、学者与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共同合作撰写。其教材内容可以筛选国家级或省级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优秀“非遗”舞蹈作品,从传统文化的缘由、发展、特性及技艺等方面予以介绍和阐释。编著成册,由相关部门出版发行,供教育机构或教学场所教学统一使用。所谓“活选”教材,指的是教师根据当时地方区域的特点,教学对象的不同,空间场所的不同,气候或季节的不同等现实状况,灵活选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文化知识,其教材内容具备一定的随机性。其教学形式、教学场所可能也会随“活选”教材内容的特色发生变化。二者有机结合,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实现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供了可能。

五.以双重途径配备课程教师

师资力量的严重缺乏,是“非遗”艺术课程难以系统走入高校课堂的重要原因之一。笔者认为“非遗”舞蹈艺术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应结合舞蹈艺术的专业性和“非遗”文化的综合性,将形式应是专职与兼职、专任与兼任相结合。也就是说,一方面要引进具有专业学习背景的舞蹈人才作为师资培养对象。通过向著名专家、艺人求教,学习其精湛的技巧,对其进行针对性的“非遗”舞蹈的技能培训。同时,要求培养对象进一步提高自身理论素质,深入学习相关文化知识,研究课程教学的精髓,全面提升教学实力。另一方面也要聘请一些适合高校教学需要的的各类“非遗”舞蹈研究学者和“传承人”作为兼职学者进行教育传承。这样,通过双重途径、交叉渗透的教师队伍建设,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共同推进“非遗”舞蹈艺术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六.以综合形式进行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作的测量、分析和评定。它以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学生、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教学设备、场地和时间等因素的有机组合的过程和结果为评价对象,是对教学活动的整体功能所作的评价。“非遗”舞蹈课程需要有科学合理的评价制度,主要从理论知识和实践表演两方面进行考核评价。

篇(4)

2具体改革措施与方法

2.1实践教学内容改革

实验教学内容的设置要在继承传统内容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要对原有实验内容进行整合,实现实验教学内容体系的整体优化[5]。首先,在最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本课程由36学时增加到54学时,实验学时由原来的18学时增加到27学时,课程实习1周。其次,实验内容有了较大的改变,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试管苗常温离体保存和园艺植物生物技术综合实验设计2个综合性实验内容,其中试管苗常温离体保存实验课学时设计为每次课6学时,学生先用1d时间完成培养基的配制和接种,并在接种后定期进行观察记录实验数据;园艺植物生物技术综合实验设计是让学生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基础上,自行设计试验方案,方案要求确定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所要达到的目的及结果,教师组织学生对试验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评价,然后各小组根据修改意见对试验方案进行完善,并付诸实施。此项内容为课程实习中的小组自选试验做好前期准备。在一周的教学实习中,保留了原有的植物茎尖脱毒培养等传统项目,增加了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法分析植物过氧化物酶、植物基因组DNA的提取与检测等内容使学生能掌握植物生物技术的一些基本实验技能,为今后的学习和研究奠定基础。

2.2实践教学方法改革

多媒体是教学的必要工具。使用多媒体可直观地展示概念、理论、实验操作过程等内容,学生容易接受,同时可以运用一些静态的图片、动态的视频及一些实物使学生理解实验内容。《园艺植物生物技术》实践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实验课堂引入多媒体课件,将实验原理、方法、注意事项等通过图片、动画和视频等形式进行教学,比如无菌操作在实验教师讲解后就通过观看视频进一步熟悉无菌操作过程,然后再由学生自己操作;如愈伤组织诱导与分化、植物茎尖脱毒培养等实验内容,将教师先前的实验结果制作成直观的演示教案,以增强学生对实验结果的目的性;在讲到组培苗污染、玻璃化、褐化等现象时,直接带实物到课堂,使同学们对这几种现象有了一定的直观认识,一目了然。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有效地提高了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2.3考核方式改革

以往实践课程的考核大都侧重于学生的实验报告、考勤、劳动表现和纪律性等方面,缺乏过程考核,导致考核结果不能客观反映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试验设计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6]。因此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的实践教学进行考核方式的改革势在必行。通过近几年的摸索和实践,我们对园艺植物生物技术实践教学采取单人和小组2种考核方式。单人考核采用单人操作、现场考核、2名老师评分的考核方式,根据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是否完成考核任务、技术熟练程度,以及关键环节有无失误等等内容来进行等级评定,考核结果分为优、良、及格、不及格4个等级。小组考核主要对小组的试验设计、准备和操作以及试验结果(实物考核)等内容进行综合考核,具体办法是:每个试验小组选派1名代表,对试验设计、试验内容、试验过程和试验结果等以PPT形式进行汇报,并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这2种考核方式,不仅考核方法科学、合理,考核评价的结果真实,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团队协作意识,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4学生参与实验室的管理与维护

实验室开放能够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对研究性、综合性和设计性试验的研究,启发和鼓励学生进行探索性实践[7]。近年来,我们加大了实验室开放力度,鼓励低年级学生提早进入实验室学习,每年从园艺专业学生中公开招聘1~2名实验室管理员,负责组培室的日常管理工作,管理员组建园艺植物生物技术实践兴趣小组,负责组培室常规试剂的配制和组培苗的扩繁等工作,并形成“一级带一级、四年不断线”的良性循环体系,实验室形成了较好的科研氛围,每年都有学生成功申请高校与园艺植物生物技术相关的大学生创新科研基金课题,课题的实施不仅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而且增强了学生创新思维,对学生今后的就业和考研深造均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篇(5)

2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营销存在的问题

2.1图书馆员营销观念淡薄。意识决定行为,高职图书馆馆员营销理念不强是高职图书馆服务水平不高的原因之一。在高职院校的发展过程中,招生和就业一直是学校的头等大事,图书馆的地位偏低,得不到领导的重视。图书馆从业人员大多不是毕业于图书馆专业,而是从其他专业转过来的,人员素质和能力滞后于高职图书馆的发展。而且图书馆工作人员工作清闲稳定,思想较为保守,不愿意改变现状。在服务上以等待用户上门为主,很少主动宣传,营销观念十分淡漠。

2.2服务形式单一。目前高职图书馆服务大多停留在传统服务的层次,大多数高职院校图书馆都是以藏书为主,图书馆内部机构设置也主要由采、编、流、阅等各部门组成,基本沿袭传统的组织机构设置方式。虽然很多高职院校也定制了数字化资源,供学生和老师在线阅读或者下载,但由于高职学生对科研不感兴趣,也没有科研动力,因此数字化资源利用率不高。而且由于互联网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高职图书馆的读者流失愈发严重,根据数据显示,高职院校到馆人数每年下滑11%左右,高职图书馆读者日益减少,这与图书馆服务形式单一有很大关系。

2.3图书馆自身宣传不够。正是由于坐等客户上门的惯常思维影响,高职图书馆缺乏对自身的宣传,没有及时准确的将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向广大学生宣传,很多高职学生甚至连图书馆有哪些服务都不知晓。图书馆也没有对新到的图书、期刊、数据库制定可行的营销战略,高职学生对图书馆图书更新状况无法及时了解,很多学生不了解学校的信息资源产品,也不会利用工具来检索数据库等,造成大量的数字资源浪费。

3高职图书馆信息服务营销策略

3.1宣传服务战略。高职图书馆应该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多方位、全面的宣传图书馆,让更多的高职师生了解高职图书馆的服务形式和服务内容。具体可以借助学校的门户网站、校园广播和宣传栏等形式,宣传图书馆的服务项目,提高图书馆的知名度,让更多的师生主动消费图书馆的服务。例如广西某职业学院,为了做好图书馆的宣传工作,图书馆专门向学校申请了一些兼职通讯员,让他们走进学生中间,真实、客观的了解学生们对图书馆读者服务、资源建设等意见和建议。图书馆还发动学生撰写和图书馆相关的文章,并向学校杂志和网站投稿,对于录用稿件的同学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保证每个月在学校网站首页上都有两篇以上关于图书馆建设的文章。为了进一步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和质量,高职图书馆要定期举报师生座谈会,有针对性的回答师生提出的问题,听取师生对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建议,有针对性的进行整改。

3.2产品开发策略。图书馆提供的产品是信息产品,高职图书馆的产品开发策略主要是根据用户的信息需求来进行信息产品的生产,并将其转化成有效的信息成果。一是文献信息资源,与本科教育不同,高职教育有着自己的特点,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大量实践能力强的一线人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高于理论知识,因此高职图书馆要找准定位,根据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和专业设置特点,来进行文献资源产品的提供。文献资源要与学校重点学科、特色专业相契合,包括各种行业发展前沿和历史的资料等,来满足高职师生的知识需求。二是文献信息服务,文献信息资源是信息服务的基础,高职院校有了充实的文献资源后,要发挥文献资源的价值就需要加强文献信息服务。图书馆工作人员应该改变坐等用户上门的服务模式,主动深入到各系部中,了解各专业的办学特点和实验实训过程,听取师生们对信息服务的要求。根据用户需求来开发和提高文献资源的导航服务,开展定题信息和咨询服务,编制各种专题索引;及时、准确地把最新文献传递到师生手中,使图书馆的服务更直接、更有针对性。另外高职学生是图书馆信息服务的主要使用者和需求者,为了让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更加贴近学生需求,图书馆要在学生入校时、专业课学习、实验实训和顶岗实习不同阶段提供不同的信息服务,满足不同阶段学生的不同需要。三是建立适合学生需求的专题阅览室。很多高职院校都开设有专题阅览室,给学生阅读和学习提供了很大方便。但我们也发现,很多高职阅览室上座率不高,学生积极性不高,导致阅览室的功能大打折扣,这与阅览室功能不到位有很大的关系。实际上,在高职院校,考取各种资格证书是学生主要的学习任务之一,例如计算机等级证书、物流师、营销师、初级会计师、导游证、报检员等等,图书馆应该满足学生考取资格证书的需求,专门设置考证专题阅览室,让有需要的同学来学习。另外,与本科教学模式不同,高职教育要求学生理论知识够用即可,不需要培养科研型人才,而是更加注重技能的培养,因此高职教学方法主要以项目导向和任务驱动法为主,要求学生独立或者以团队为单位来完成项目化的教学任务,学生需要以调研报告、工作方案、设计书等方式上交成果。图书馆可以收集优秀的学生成果,陈列于阅览室中,集中进行收藏和展示,让更多的同学来翻阅、借鉴和学习。三是建立行业馆际联盟。信息化社会,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不断加快,这就需要高职图书馆要不断更新和购买新的图书或者信息资源,给高职院校带来了巨大的资金压力和工作负担。为此高职院校之间可以结成馆际联盟,集合大家的力量来共建特色数据库,加大力度完整系统地收集本专业信息资源,形成人无我有、人独我全的某一专业特色馆藏。

3.3网络营销策略。网络营销是以互联网为媒体,用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和互联网的交互性来辅助营销目标实现的一种新型的营销方式。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信息传递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上网成为高职学生主要的休闲方式,网络改变了高职学生生活和工作方式,网络已成为高职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网络的普及为高职教育带来了压力和挑战,同时网络传播的便利性和快捷性为高职图书馆网络营销提供了条件,高职图书馆开展网络服务营销也是大势所趋。高职图书馆可以充分网络的便利条件,建设图书馆网站并各种馆藏信息,如新书推荐、开发的专题文献目录、数字化信息资源、各种特色数据库、图书馆服务项目与服务内容等;通过开设微信、微博、Email、QQ等方式收集学生的意见,帮助图书馆改善服务水平、提高服务质量。读者可通过互联网与图书馆员取得联系,并可以通过QQ、Email等工具远程解决问题;在网上建立读者与图书馆的交互系统,开展信息导航等。在营销过程中,应将电话、传真、扫描、打印、电子邮件等多种功能有效结合。

3.4形象展示策略。环境心理学基础理论证明,顾客利用感官对与服务相关的有形事物感知及由此获得的印象,将直接影响顾客对服务产品质量及服务企业形象的认识和评价。因此,高职图书馆通过有形展示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设身处地地为读者着想。首先,高职学生多为“90后”,他们好动活泼,喜欢新生事物,不喜欢古板严肃的东西,喜欢新鲜休闲的氛围。为此高职图书馆要改变以前过于严肃的形象,可以在形象设计上突出休闲温馨的学习氛围,如把树木、山石、花草请进室内,把图书馆建在美丽的湖畔等,在阅读的同时也可赏景,使图书馆成为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休闲审美空间。其次,提供休闲服务。图书馆布局也要考虑为学生提供简单的生活服务,如读者餐厅、饮用水、茶水、咖啡等,使图书馆象家一样温暖舒适,使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阅读。

篇(6)

本文作者:蔡伟达工作单位:福建省公安消防总队

存在的主要问题

各责任主体消防管理职责落实不到位物业管理单位承担着公共部位的消防设施管理、维护,对于安装在居民家庭内的消防设施(火灾探测器、喷头等)由于工作时间错时、人户困难等原因,很难按时进行有效维护;街道、社区居委会由于缺乏消防专业人员,较少开展防火检查、检查时也很难发现火灾隐患;作为居住小区消防监督管理机构的公安派出所,从职责、警力等方面很难对涉及改变消防设施使用功能的室内装修进行监管。消防管理行为不规范物业管理单位对公共消防设施的管理大都停留在“防盗”的层面。有的物业管理单位为减少消防设施日常运行开支,随意关停消防设备。有的物业管理单位为增加服务收入,在消防车道上设置车位并出租给业主使用、将地下室分隔成封闭的隔问出租给业主作仓库等、将避难层、避难间改造为公共娱乐场所等。业王消防安全意识及维权意识低由于消防安全意识薄弱,许多业主使用大量可燃材料进行室内装修,装修过程中,普遍存在电气线路及设备安装不规范;私自改装燃气管线及设备等不安全行为;随意拆除、封堵、遮蔽消防设施。大部分业主对物业服务的诉求停留在环境卫生打扫、公共照明保障、电梯服务、绿化养护等方面,而对消防设施的管理很少关注,不关心自身消防安全方面的权益。物业管理单位消防服务质量监管存在盲区服务质量的好坏,居民关注的重点集中在环境卫生是否脏乱差、失窃事件是否高发、治安事件是否频发等方面,基本不关注消防设施是否完好。作为监管单位的公安派出所也主要从治安、防盗等方面考量物业管理单位管理水平。消防物业收费困难按照《物业管理条例》有关规定缴纳专项维修资金的居住小区,如遇到消防设施的大修、中修和更新、改造,其费用可通过专项维修资金予以列支,而一些未设立专项维修资金的物业,其共用消防设施、器材维修经费就难以落实。

解决问题的对策

把好消防行政许可源头关一些高层建筑未经消防设计、审核许可投入施工,存在很多先天隐患,开发商违法卖给业主,让业主承担整改火灾隐患的法律后果。因此,必须要加大建筑工程消防许可的查处力度,杜绝未经消防审核、验收的工程擅自投入使用。并日常监督管理中要严格将竖井、管道、屋面等隐蔽工程中的可燃物进行清理,严密封堵竖井、管道等纵向的部位,堵塞火灾蔓延的渠道。规范物业管理单位消防管理行为物业管理单位的行政管理部门在市场准入、等级评比时应增加消防设施维护管理人员职业资格要求和人员数量要求,明确物业服务单位在物业管理区域内应承担的责任:制定消防安全制度,落实消防安全措施,提供消防安全防范服务;开展消防安全宣传和防火检查,消除火灾隐患;对共用消防设施、器材、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消防车通道进行维护管理。加强消防监督管理公安派出所对物业服务单位履行消防管理的职责应加强监督。依法定期督促物业服务单位履行消防安全管理职责;对设有自动消防设施的小区,在房产交付时,督促房产开发商、物业服务单位向业主发放装修消防安全须知;帮助居民成立多种形式的互助组织,帮助制定灭火及应急疏散预案并组织社区居民开展逃生自救演练等。通过立法落实建筑消防设施维护、改造费用在地方性法规、规章中明确建筑消防设施正常运行、维护以及因中修、大修、改造、更新等经费的收取、管理、使用、审计,做到高层居住建筑消防设施的维护、改造经费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篇(7)

1.2加快科学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目前,高职院校图书馆收藏有海量的文献资源,大多数图书馆不仅仅收藏纸质文献,比如纸质图书和期刊等,更重要的是收藏大量的电子文献,以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为例:在购买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的《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期刊总数8000余种,核心期刊1810种,独家内刊744种,万方有限公司生产的《万方数据服务平台》,包括国内出版的各类期刊7500余种,其中核心期刊2700余种,论文总数量达1800余万篇,每年增加约200万篇,每周更新两次。2014年增加了中国知网(CNKI)和名家讲坛类数据库,再加上各种数据库的生产厂家在图书馆免费试用的数据库,如《全球公开课》、《就业数字图书馆》《创业数字图书馆》、《党政图书馆》、《标准文献数据库》、《会议文献数据库》《专利文献数据库》等,这些电子资源数据库海纳了中外学术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中外学术会议论文、标准、专利、科技成果、工具书、特种图书等各类信息资源,资源种类全、品质高、更新快,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提供检索、多维知识浏览等多种人性化的信息揭示方式及知识脉络、查询咨询、论文相似性检测、引用通知等多元化增值服务。电子资源由于其采用的先进的检索方式、服务集群技术及高水平的技术团队,保障系统的高速稳定运行,全方位贴近用户使用习惯,丰富的人性化设计理念深受读者的欢迎。但目前高校图书馆和企业相关部门尚未实现统一联合,没有充分挖掘图书馆文献信息以及智力资源的价值,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因此,高校图书馆和企业合作可以极大地加快科学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促进图书馆和企业的良性发展。

1.3实现互利共赢,推动双方良性发展目前,在高校图书馆管理中,始终存在着一个基本矛盾,即有限的经费和无限的文献资源之间的矛盾,尤其是现在,图书馆在购买和储存文献资源的过程中,由于数字化信息的大量出现,各类纸质出版物价格不断上涨,品种不断增多,图书馆资金不足,难以满足文献信息建设的资金需要。以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为例,在图书馆每年投入100余万元,用于购买各种文献资料,仅仅能够满足服务在校师生1万余人的需要,而无法履行其社会服务职能。而方圆5公里内的32家企业中,每一家企业都购买数据库和大量的文献资料,必将增加企业的投入和负担。32家企业中,每年一家企业投入5万元用于购买图书文献资料,其总额就高达160万元。如果企业能将这些资金的一半投入到学校,加上学院的投入,每年就是180万元,将大大提高资金的利用率,满足高校和企业的共同需求。由此可见,馆企合作可以有效地节省资金,实现资源互补,从而推动双方的良性发展。

2图书馆为合作企业服务的有利条件

2.1基础条件图书馆馆藏丰富,是学校的文献信息储存和管理中心,肩负着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任。作为学校科研和教学的专门机构,其服务质量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未来发展。本文仅以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为例,其总建筑面积为21140平方米,设有图书借阅室、电子阅览室、报刊阅览室、过刊阅览室、采编室、特藏室、自修室、音像视听室、多功能报告厅等多个服务窗口,阅览座位2100余席,具有藏、借、阅一体化服务功能。现有各类文献146.6万册,其中,纸质文献50万册,电子文献96.6万册,购买并开通了书生数字图书馆、超星数字图书馆、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硕博士论文数据库;会议论文数据库、专利文献数据库、中外标准数据库、科技成果数据库、政策法规等9个数据库,馆藏以工科为主,兼顾人文、艺术、工商、体育等其他学科,涵盖学院所设专业的基础学科,基本适应学院专业的需要。

2.2科研队伍图书馆拥有专业技术人员39人,其中高级职称18人,中级职称14人。已公开300余篇,著作15部,科研课题50余项,具有强大的科研能力,能够胜任为企业服务的任务。

3濮阳地区中小企业信息资源需求度调查

为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濮阳地区中小企业对信息资源的需求情况,本文通过调查的方式重点走访了中原大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贝英数控、濮耐集团,访问有关人员40多人次,并向有关领导和专家进行了咨询。

3.1中小企业信息资源基本需求情况从总体调查情况来看,目前很多大型企业都有专门的信息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如科技信息研究中心、交流处理中心、技术中心等,主要负责信息的搜集和整理,为企业领导层的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从而极大地推动了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当前,各企业因资金技术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其信息获取的能力也有着很大的不同。一般地,信息化程度高的企业,其信息获取渠道和范围较广,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也相对较强,其资源共享机制较为健全。对这些企业而言,其获取的资源除了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之外,还可以向外提供专业的信息服务,对外合作频繁。而信息化程度较低的企业其服务机构建设不完善,信息获取面较窄,信息服务能力不足,更倾向与学校开展合作,加强信息交流与开发共享。

3.2企业急需信息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目前多数企业对市场信息、技术信息、竞争信息以及产品信息等的需求较为迫切。其中,有80%的企业重视市场信息的收集与管理,有60%的企业将技术信息、产品信息、决策信息作为企业信息管理的重点。另外,还有超过45%的企业重视产品信息和竞争信息的搜集和整理。不同性质的企业对各类信息的需求也略有差异,其中合资企业更加重视市场信息和决策信息,国营企业则重视科技信息,一些小型企业表示更需要商业信息和行业信息。就调查结果来看,多数企业表示愿意与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服务合作。

3.3企业信息需求内容企业信息需求的内容以竞争对手、人才、新产品开发等方面信息为主,其中竞争对手信息的需求比重最高,为79%;对濮阳地区中小企业信息需求的调研结果显示:受访者最有兴趣获取的信息包括产品销售渠道、原材料供求、竞争对手信息等市场相关信息,其中产品销售及原材料供应的需求比例最高,为87%。就调查结果来看,当前企业最需要的是产品销售渠道、原材料供求、竞争对手信息等与市场相关的信息,此外就是包括市场容量、新技术、盈利情况、政策导向等在内的行业信息,但往往是某一行业下一个极细小的分支或某一具体产品的信息。

篇(8)

期刊是人类进行知识、信息传递和学术交流的重要工具,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对期刊服务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新要求,强调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的人文精神。寻找人文精神与科学技术的结合点,更好地为读者服务,已成为期刊工作人员的共识。

1高校图书馆期刊服务的主要内容与方式

高校图书馆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大学生、研究生、教师和科研人员,他们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期刊以其知识新颖、内容新颖、信息量大、专业性强、出版周期短,能及时反映当代科学研究成果,迅速传播最新的情报信息而受欢迎。在当今信息化的时代,人们对期刊服务的标准,要求更高,查阅信息要“广、快、精、准”,要求图书馆提供全方位、高质量、深层次,个性化的服务;在服务的内容上要求提供期刊信息咨询、刊名篇目检索、定题、专题检索、引证报告、文献传递、成果查新、课题跟踪、学科导航、虚拟参考咨询、电子期刊导航等服务。

期刊服务的方式和手段:可通过馆员对需求人员直接口授,利用图书馆办的宣传栏及刊物加以宣传报道和电脑检索;可通过网络、电子邮件和图书馆在网络上自办的主页加以揭示。及时宣传报道最新期刊、学术动态,以及学科前沿信息,而且这种宣传揭示,基本上不受图书馆开馆时间和阅览地点的限制。

2高校图书馆期刊服务中存在的人文问题及原因分析

2.1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失衡和分离

高校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对本系统的电脑操作都比较熟练,但在服务师生的过程中,某些工作人员在电脑操作过程中硬性管理,对读者过多的指责,态度冷若冰霜,缺乏对读者的指导、教育和人性关爱,造成了期刊服务中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失衡和分离。

近年高校图书馆的技术水平不断进步。很多图书馆实现了业务管理的自动化,缩小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但由于片面强调技术的决定作用。忽视读者服务工作中人文精神的培养;缺少有效的激励和竞争机制,影响了馆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产生了懒惰、消沉、固步自封、循规蹈矩;在人员的培养、使用、晋级上,有很大的主观因素和随意性,有时公开、公平、公正成为只停留在口头和形式上。

2.2对读者缺乏人文关怀

目前,有些图书馆缺乏“以人为本”的环境,没有树立起以“读者为中心,服务第一”的理念,图书馆的各项规章制度的出发点自然而然地是加强对软、硬环境和文献的管理。甚至是传统的以藏为目的,限制期刊的流通,而且有的高校图书馆还存在选择读者类别服务的现象。某些工作人员服务意识淡薄,在工作中缺乏责任心、主动性,业务不熟练。缺乏与读者沟通,对读者缺乏应有的耐心与热心,对读者调查研究不够,对读者个人信息、阅读心理、检索水平、专业特长、阅读规律知之甚少,而且,有的高校图书馆员对读者的信息需求了解不深,认为读者在信息需求中一次得不到,可通过下一次信息需求得到弥补,不是急读者所急,帮读者解决急需的信息,从而影响了服务效果。

2.3期刊工作人员的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读者和图书馆的同行认为期刊部工作技术含量低、工作简单。因而对他们的工作不足挂齿,甚至有些读者进出阅览室如入无人之境,对期刊服务人员视而不见等,他们的态度和偏见使期刊工作人员对所从事的工作缺乏服务认同感和信心,缺乏成就感和光荣感,因而影响工作积极性。而且,有的馆员认为自己是不被重视的群体,处于被遗忘的角落,工作好坏无人问津、无人评说,这就造成了馆员精神上的苦闷与彷徨,对工作没有主动性,甚至失去兴趣,影响了期刊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也严重阻碍了高校图书馆两个职能的发挥,给期刊服务工作带来了一种潜在的危机,进而形成图书馆人才环境质量恶化,人才吸引力和凝聚力弱化,高素质、高人文的馆员屈指可数。

2.4重“藏”轻“用”和服务形式的局限

由于经费的原因,高校图书馆的过刊资源大部分都没有复本,因怕丢失和损坏,长期以来,过刊采取的是藏阅一体、不外借的方式,只允许阅览和复印,对期刊资源过于“珍惜”造成“重藏轻用”,一旦整理上架,便不轻言借阅,“藏”得多,“用”得少,最后,过刊库对资源以保存为主,查阅为辅,造成一种神秘的同时,给读者带来诸多不便,导致大量期刊无人问津,使之成为鸡肋,从而把大量读者拒之门外。许多读者甚至不了解过刊里有丰富的资源、信息。

期刊服务形式单一、被动,常常局限于对期刊的整理、分编、排序、上架、借阅、复印等,对有价值而零散的资源信息没有进行整理加工,方便查阅;检索工具不全或不能正常使用,给查阅带来困难。

3高校图书馆期刊服务呼唤人文精神

高校图书馆现代信息服务中的人文精神,就是以读者为本,尊重、理解、关心、帮助读者,一切从满足和方便读者出发。去思考我们的服务工作,在服务中体现对读者的人文关怀。

3.1逐步完善管理机制,增强期刊工作人员的职业威望

对期刊工作人员实行人性化管理,尊重和理解期刊工作人员,在日常管理过程中,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充分肯定他们的社会价值,在对其高标准、严要求的同时,对他们的工作和价值予以肯定和体现,采取有力措施提高期刊服务工作的职业威望;建立层层负责制,增加期刊工作的技术含量。华南农业大学图书馆从期刊的订购、增删、编目、登到、磁条加工、排架、过刊下架、送装订、验收、数据录入、数据库维护与管理及提供服务等都是期刊部的工作,提高了期刊部工作的技术含量,使工作人员意识到除了服务读者,通过系统的刊物管理能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从而调动了期刊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此外。做好舆论宣传工作,通过宣传让广大读者了解期刊工作人员的工作性质、方法。引导读者尊重期刊工作人员的辛苦付出。与此同时,严格把好期刊工作人员聘用关,强化资格要求。营造充满工作激情的人文环境,形成支持期刊工作的社会氛围,让期刊工作人员对自己的职业产生光荣感、自豪感,以健康积极的情绪从事期刊服务工作。

3.2加强期刊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

期刊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就是读者的信息需求服务。在日趋社会化的图书馆活动中,期刊工作人员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这就要求期刊工作人员树立爱岗敬业,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思想,客观、理性地认识自己工作的性质,在健康的心态下愉快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并善于在纷繁复杂的事物中分清主次和轻重缓急。善于找到克服困难和走出逆境的理想途径,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改进服务方式。图书馆应该加强馆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定期组织馆员参加职业道德规范的学习,强调馆员应该恪尽职守,以一颗公正的心去对待读者,以一颗诚挚的心去关爱读者,在对读者服务中充分体现图书馆的人文关怀。华南农业大学图书馆的服务理念是:坚持“读者第一,服务育人”的办馆宗旨,实现从传统的“以图书为中心、以管理为主导”到“以读者为中心、以服务为主导”的观念转变;图书馆的工作以读者为先,以优质的服务满足读者对各项文献需求,将服务理念渗透到日常工作中,并将每周星期五下午定为职工教育和业务学习时间。

3.3营造和谐的人性化期刊服务环境

在期刊服务中构建人文精神,实际上就是营造一个和谐的人性化服务环境,这种环境是由蕴涵人文关怀的建筑环境、富有审美情趣的室内布局、体现人文关怀的制度环境、创造人文关怀的服务环境等具体事物构成。华南农业大学图书馆期刊部,由中文过刊库、外文过刊库、现刊阅览室、东区和跃进南区阅览室组成,共有阅览座位739位,在阅览桌底及墙脚配有信息接入点和电源,提供检索电脑和服务读者自带电脑来。在阅览区内、书架边缘摆上适当的绿色观叶植物,在玻璃窗及玻璃墙上贴上绿色防晒膜,并十分注意提示语言的表达,在标识牌上尽量使用温馨提示语。不使用各种命令句,避免用生硬的语言使读者看了有身心产生不愉快的感觉。读者可以携包自由出入,并允许自带书籍和短时间外借,延长开放时间每周达到85小时。通过这样处理,使读者感受到一种人文关怀。

3.4实行期刊服务的人本管理,提高期刊的利用率

期刊是高校进行教学工作、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文献,高校图书馆期刊管理工作直接影响高校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提高与发展,期刊工作应该实行人本管理,要求期刊管理人员不仅要完成期刊的日常管理工作,而且要注重期刊资源数据库的建立,将读者的需求放在第一位,从期刊工作管理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华南农业大学图书馆期刊实行开架管理、及时流通,让读者入库自由选刊,方便了读者,开拓了读者的知识视野,扩大了读者的查找范围,特别为第一线教师打开了方便之门,并提供计算机检索。另外,利用计算机进行期刊验收、登记,既快又准确,使新刊1-2天内就可投入流通。在期刊加工方面,要把期刊服务的重点转移到期刊信息深层次加工和开发利用上,从期刊的外表加工向期刊的内容加工发展,对期刊资源进行深层次开发:即从单一的期刊刊名、类目加工,转变为多角度的期刊主题、关键词、文摘、摘要等加工,实现文献资源开发从载体单元到知识、概念单元、电子信息单元的转变,使期刊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有效的利用。

3.5以人为本,加强期刊导读工作,开展信息咨询服务

篇(9)

在物质文化兴盛的当下,非物质文化却日益凋敝和流失;影视、网络等大众传媒为主体的消费文化成为时尚,以民族音乐、民间文学等民族传统文化则处于边缘地位而发展濒危。民族音乐、民间文学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主要内容。因此,高校的《民族音乐》《民间文学》课程应该承担非物质文化传承的时代使命。

一、“非遗”高校传承的必要性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为了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强化民族认同感,《民族音乐》《民间文学》课程理应在高校课堂给当代大学生以传统文化精神的滋养。在全球化、信息化的21世纪,文艺在世界交流互动中有“趋同化”的发展趋势。我们认为,只有各民族保持文艺传统的特色,才能丰富人类文化的样态。首先,民间文艺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民间文艺作品数量繁多,样式众多,它忠实地记录着中华民族生息繁衍的历史,凝结着民族的精神,全面地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社会生活和文明发展史。从远古时代的神话、传说到歌谣、民歌,都体现了人民群众的道德观念、生活愿景和中华民族精神,保留着形成民族品性的文化原生态。我国的民间文艺是数千年的农耕文化生态环境下的精神产物,集中体现了农耕文化的“和为贵”“天人合一”“协和万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思想。这些思想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集中地体现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智慧、审美创造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依存的前提,是维系民族认同感的精神脐带。民间文艺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宝库中最主要的宝藏。民间文艺是几千年来广大人民群众代代流传、不断创新的杰作,成为数千年来人民的精神家园,对塑造民族精神和审美创造起着重要的作用。其次,现代的文化生态环境对民间文艺生存空间的挤压。现代文化生态环境下,生存竞争加剧,急功近利的物质化功利化明显,都市文化的消费时尚和视听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如电视、电影、网游等)不断地挤压精神空间,导致精神家园不断地萎缩。民间文艺的生存和发展就日益维艰。“根据联合国文件的规定,‘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对象主要指濒危的民间文化。”而民间文学、民间表演艺术、民俗是民间文化最主要的内容。为此,对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文艺的保护、传承、发展是我们中华民族处在经济社会转型时期面临的重要而又迫切的问题。基于民间文艺所包含的深厚民族文化意蕴和现代生存困境的分析,高校的《民族音乐》《民间文学》课程应秉持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责任感来传承民间文艺的流脉,使其得以香火传承。因此,民间文艺的传承与发展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承继、民族精神家园守护的重要途径。

二、“非遗”高校传承的路径

如今的文艺作品都是大量复制和快速传播的,该如何承传具有地域性的民间文艺?地方高校如何利用《民族音乐》《民间文学》等课程来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呢?

(一)“非遗”相关课程资源的开发

《民族音乐》《民间文学》不仅作为高校相关专业的专业课程,也作为高校的人文通识课程,不能死守教材的理论知识的讲授,更主要的是要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更新。如前所述,民间文艺全面地反映了民族发展史,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活化石”。所以,在做好课程理论储备的前提下,任课教师要善于挖掘和开发“非遗”相关课程资源,一是要广泛涉猎关乎整个中华民族的重大问题的民间文艺,比如,华夏民族的龙图腾的传说,“年”的故事等,“它们成为我们中华民族所有子民彼此认同的标志”,这种包含情感内涵的文化不是消费文化能比拟的。并对反映同一话题的各种民间文艺样式进行选择和组合,以便课堂上给予大学生不同的审美感受和传统文化侵染。二是进行田野采录和整理。因为民间文艺的地域性特点,所以,任课教师对地方高校所在地的民间文艺进行田野采录和整理,以充分挖掘地域文化传统。我们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地处重庆市合川区,可以利用地缘之便,对重庆的各种民间文艺进行搜集,尤其是已经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间文艺,例如,川江号子、巴南区的木洞山歌、巴南区和万盛区的吹打、秀山民歌、酉阳民歌、九龙坡区的“走马镇民间故事”、南岸区的“广阳镇民间故事”、巫溪的“炎帝神农传说”、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酉阳古歌”等等。三是要不断创新和拓宽“非遗”课程资源开发的方式。目前,我们将课程资源开发与课堂活动结合起来,采用了课堂“曲艺传唱”、“山歌、民歌大比拼”、“故事擂台上”、“传说人人说”等形式;在田野搜集与学习后举行“民族音乐”系列展示活动,如“吹打”专场音乐会;“非遗社团”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等。这不仅传承了民间文艺,丰富了课程资源、活跃了课堂,开辟了第二课堂。此外,我们还以课题申报的方式,加强对“非遗”课程资源开发的经济和时间投入。

(二)创造良好的“非遗”传承氛围

首先,营造民主、轻松愉快的传承“非遗”的课堂。民间文艺具有活态流传性,如果不流传,它就会丧失生命活力。所以,让来自全国各地的和来自不同少数民族的大学生带着各自的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曲艺、民歌“开口说”“开口唱”,形成中华民族的“民间文艺”交汇的活态课堂。民间文艺的传播方式是“现场”传播,课堂上就让学生通过“说”“唱”“演”,现场流传的过程是再创造的过程。我们采用比赛的方式激励大学生用进行说唱展演,同时以课程加分或课程考核的方式鼓励学生对其他学生说的民间故事和传说进行“复述”,对民歌、山歌、民间曲艺进行“翻唱”,然后叫“原版”学生进行评价。这个过程,虽然不能诞生“非遗”传承者,毕竟“诞生于农耕文化语境中的民间故事在其特定的场域里发挥着原生态服务民众的功能,有听众市场的讲述情境造就了故事家的诞生。”但是,我们发现,教育主体积极参与“说唱”“展演”,激发了其学习民间文艺的兴趣和体会到了创造的快乐和精神的愉悦,而且促使了其对各种“非遗”(民间文艺)样式进行自觉的横向传承。其次,邀请重庆“非遗”传承人来高校进行展演传唱,进行“现场传承”。民间文艺的“传承应该还是人和文化展演空间的传承。”我们认为,只要高校教育持续创造民间文艺传承的人文氛围,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创设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的活态流变空间,营造互动交流的故事讲述情境和唱演的氛围,“非遗”的保护、发展就会以活态流传的方式持续下去。

(三)加强对重庆民间文艺的研究

地方高校利用科学研究的优势,加强对高校所在地的民间文艺进行研究。一是因为田野调查方便,能收集到第一手资料;二是有利于地域文化的研究,以使地方高校的科学研究与繁荣地域经济文化进行有机结合。对地方民间文艺的研究,首先要从民间文艺的产生、发展、变迁和演化过程进行纵向研究,以对其进行宏观的、规律性的东西进行探究。其次,从民间文艺的文学本体进行研究,如审美特征、类型归属等层面入手进行研究。再次,从文化人类学角度来研究民间文艺,这样就可以关注与民间文艺密切相关的当地社会生活、文化生态的研究,以解释不同地域和不同族群民俗现象、文化现象的异同。当前比较重要的是对保护、传承民间文艺的策略进行研究。由于孕育民间文艺的文化语境已经和正在被现代化“风蚀”,民间文艺不能仅仅停留于“留声”的保护性策略,而要采取活态的“传声”策略和路径。可以将“非遗”与重庆富丽的自然景观结合起来,建构文化旅游景观。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不仅风景秀丽,而且拥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其中秀山民歌就是一大亮点。再如,重庆三峡地区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区,这里“流传着有许多民间故事,几乎每一个景观都有神话传说,这些民间故事和景观传说,超越时空界线在历代人民群众中口耳相传,经久不衰……丰富和深化了自然景观的审美价值,构成了三峡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重庆民间文艺的研究及其研究成果,有利于丰富和开发“非遗”课程资源,也有利于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传承,从而加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校传承。

三、“非遗”高校传承的重要性

民间文艺(“非遗”)既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民族精神的源泉。当代大学生将是实现伟的中国梦的中坚力量,高校的“非遗”传承可以利用民间文艺对其进行民俗风情和历史教育,也可以对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精神正能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振奋团结、和平、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发扬仁义礼智信的传统美德。民间文艺有着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丰富多彩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态,影响和烛照着中华民族一代代人民的精神生活。民间文艺发挥着娱乐和教化作用、宣传鼓动作用、组织协调作用的文化生态一去不复还。在现代化的当下,民间文艺属于“草根文化”,具有平民化特点,具有民主、平等的特征,具有强烈的生活意识和社会担当意识,坚持以人为本的文化内涵,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财富。因此,高校“非遗”的流传,有助于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通过对民间文艺的学习和传承,让大学生感受民间文艺学特有的审美习惯、审美特征和审美风采,不断提升其民间文艺的审美鉴赏能力。总之,地方高校对保护、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因此,充分认识到了民间文艺这种活态文艺的文化价值、流传特征及其在高校传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我们进行了“非遗”相关课程资源的开发,思考和探究了民间文艺高校传承的实现路径。希望藉此让世代相传的“古老”的民间文艺继续现代流传,让中华民族的文化流脉源远流长。基金项目: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研究”(DLA110302)子课题《重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音乐类)高校传承研究》,课题编号:FY3D008。

参考文献:

[1]段宝林.中国民间文学概要•序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黄涛.中国民间文学概要•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篇(10)

1.2高校的舞蹈专业教育与其他的人文学科的教育出现了互相违背的状况舞蹈作为一门运用肢体语言表现艺术的学科,在学习的过程中必然会十分重视对于学生肢体协调能力的训练等。但是与此同时,学校不能忽视对于学生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不断忽视学生评价能力和洞察能力的锻炼,这正是现阶段高校舞蹈专业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高校的舞蹈专业在实际的课程设置上严重与人文社会学科的脱离,致使学生在舞蹈学习的过程中不能明确地阐释自己的感受,只是单纯地将舞蹈作为一种表演结构进行演绎。

1.3高校舞蹈专业的优秀的舞蹈教育人才十分的稀少任何一门学科要想取得十分明显的进步,其所有的研究人才都必须是十分专业并且敬业的,在这一方面,高校专业的舞蹈教师人才的缺乏恰好使得高校的舞蹈专业教育水平一直处在很难提升的状况下。目前已有的高校舞蹈教育者在教学思想方面僵化,很少有高校舞蹈教育者能够将民间舞蹈的艺术真实地展现出来,创造性的舞蹈教育者缺乏的状况非常的严重。

2民间舞蹈艺术传承的现状

由于高校的舞蹈专业所处的现状并不乐观,给民间舞蹈的传承也带来了一定的阻碍。此外,民间舞蹈艺术传承的环境等因素也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状态之中,下文将分析民间舞蹈艺术传承过程中所面临的现状:

2.1民间舞蹈艺术传承所处的环境在不断地变化经济的迅速发展造就了现阶段市场的不断变化,文化市场也是处在一个不断改进的过程中,可见民间舞蹈艺术所处的环境也在不断地变化之中。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之下,民间舞蹈的艺术特征的科学价值也正逐渐被人们所忽略,很多与民间舞蹈艺术有关的历史文化也处在不断消亡的过程中,民间舞蹈艺术的市场正在被占领,所以为了继续传承民间舞蹈艺术,改善其传承方式是势在必行的。

2.2民间舞蹈在传承的过程中缺少应有的保护机制做其后盾由于新的文化形式的出现,民间舞蹈艺术已经渐渐地被人们所淡忘,而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文化社会对于民间舞蹈艺术的重视程度还不够,缺少一定的保护措施的执行,不仅限制了民间舞蹈的发展空间,对其的资金投入还在不断地缩减,使得优秀的民间舞蹈逐渐地被青少年所忽略,精于研究民家舞蹈艺术价值的专家也逐渐地稀缺。

3高校民间舞蹈教育中传承民间舞蹈艺术的具体措施

上文中已经详细地阐述了我国高校民间舞蹈专业存在的教育现状,也分析了民间舞蹈艺术传承过程中面临的阻碍。但是民间舞蹈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艺术遗产,其艺术价值是绝对的,是不能忽视的,所以高校舞蹈专业一定要担当起传承民族舞蹈艺术价值的责任,采取一定的措施改善高校舞蹈专业的教学现状,使得民族舞蹈的价值能够得到更好的发扬。

3.1舞蹈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应当树立正确的民族文化观念民族舞蹈作为舞蹈专业中最具特色的舞蹈表现形式之一,其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现代人受到多种文化形式的冲击,对于民族舞蹈的文化认知已经逐渐的淡化。这时,高校舞蹈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应当积极地改正观念,树立正确的民族文化观念,教师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教会学生品味其中的民族文化和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民族责任意识,在这一过程中使得学生能够产生民族自豪感,在表现舞蹈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够拥有更强烈的感情蕴藏在肢体动作之中,丰富了民族舞蹈的表现形式。

3.2高校的舞蹈专业应当在专业课程设置上进行合理的安排舞蹈专业不同于普通的文化课程的研究,在教学的过程中,舞蹈专业的教师也不能完全地照搬传统的教学模式,不然只会使得民间舞蹈课程的教育显得过于的僵化,缺乏人性化。在设置民间舞蹈专业的课程的时候,教师应当选择最合适的教材,结合舞蹈教材,教授学生学习舞蹈技艺,促使学生掌握基本动作的同时,使得学生的舞蹈表现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培养学生对于民间舞蹈的兴趣,丰富民间舞蹈的趣味性。在课程设置的时候,应当杜绝重技巧、轻理论的现象,在民间舞蹈教学的时候,注意培养学生的舞蹈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开设相应的辅修课程,大大的增强叙述对于民族舞蹈的兴趣。

3.3高校民族舞蹈专业应当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单独地采用任何一种教学模式,而是要将多种先进的教学模式引入其中,顾及民间舞蹈课程教学的全面性和灵活性,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将舞蹈的动作、步伐以及理论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学生在感悟的过程中产生自由的感悟。其中,感性教育法是民间舞蹈教育中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使用这一方法,教师能够帮助学生快速地感悟到民间舞蹈的本质,使得学生产生学习的毅力和激情,在民间舞蹈表演过程中学生也能充分地展现出自己的情感,使得民间舞蹈的表演更加精彩。不仅如此,教师在使用感性教育法的时候,能够有效地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并能激发出学生创作的热情,使得学生在学习民间舞蹈的同时对民间舞蹈有所感悟并深入研究。

篇(11)

二、临场发挥的重要性

舞台艺术实践中,临场发挥是展现艺术水准、心理素质、舞台实践经验的综合体现。临场发挥水平的高低,往往决定了表演实践的成功与失败。对于歌曲演唱者和钢琴伴奏是在双方配合的基础上,在熟悉和充分把握作品的基础上,在舞台上表现作品的时刻。一般情况下,有着丰富经验的表演者在临场发挥中常常能正常或超常发挥出自己的水平。音乐是时间的艺术。没有任何一个演唱者可以完全保证自己在舞台实践中发挥正常。因为实践的时间、场地、音响、听众、舞台配合、个人状态等许多因素的不同,也会给表演者思想和精神方面带来一定的影响。作为表演者的歌曲演唱者和钢琴伴奏,每一次的发挥都不尽相同,这就是临场发挥。临场发挥最重要的是调整好舞台实践者的状态和心态。良好的状态和心态,是需要自我调整的。在每一场舞台实践之后,我们需要的是好好回味和总结、思考。更多的方法和经验对于应对舞台现场所发生的实际情况是非常有效果的。舞台实践前夕,我们可以用意识和回忆的方法,放松身心,逐渐使自己融入所要表达的音乐中。还可以用深呼吸调整气息、用跳跃的方式放松身心。对于演唱者在舞台实践中,临时与音乐配合不上,忘词、跑调等一些现象我们不能完全避免。但遇到这些情况时,我们可以将失误率降到最低,或者说找到一点补救的措施。譬如当演唱者与钢琴伴奏配合不上时,钢琴伴奏充当映衬的角色,就要找到节奏和音符上能够应和演唱者的内容。遇到忘词的演唱者需要钢琴伴奏辗转一下音乐,让音乐回到开始时或能够衔接的音乐部分,音乐不能停顿下来。如遇到有跑掉的演唱者,钢琴伴奏亦可根据演唱者的调式,编配适宜的和声和节奏型积极和主动的配合演唱者。临场发挥不仅是思维与状态在头脑中飞速运转的表现,同时也需要从容地沉浸在表演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