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为贯彻落实《库尔勒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的各项建设任务,以可实施及统筹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为导向,以全面提高库尔勒市公共服务设施对人民群众的服务能力为目标,是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及配套能有库尔勒市的整体发展相协调。以《库尔勒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为前提,库尔勒市规划局决定编制《库尔勒市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规划》,以深化和细化库尔勒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更好的完成库尔勒市总体规划的建设。本次重点对行政办公设、商业、文体、社区等规划内容做论述。
1.公共服务设施简介
公共设施是指为市民提供公共服务产品的各种公共性、服务性设施,按照具体的项目特点可分为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交通、体育、社会福利与保障、行政管理与社区服务、邮政电信和商业金融服务等。
设施有基础设施和附属设施,其中基础设施是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是用于保证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它是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一般物质条件。“基础设施”不仅包括公路、铁路、机场、通讯、水电煤气等公共设施,即俗称的基础建设(physical infrastructure),而且包括教育、科技、医疗卫生、体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即“社会性基础设施”(social infrastructure)
公共服务设施是在城市中均匀分布的,为所有市民公平的提供日常公共活动的场所。他不是城市的地标,而是城市中普遍存在的场所,它反映着市民普遍的精神面貌。公共服务设施作为社会公共资源,是实现和谐社会、为城市注入活力的实体之一,也是衡量居民生活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公共服务设施系统规划是改善市民生活品质,展现城市涵养、体现社会公平的一个有效手段。
2.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研究背景
库尔勒市在南疆各市县的城市规划建设方面已走到了前列,库尔勒市注重对城市建设规划先行的准则,从总体规划到各专项规划均走在各县市的前列,在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方面已有较好的研究基础。
随着库尔勒市区建设的成熟,老城区在不断的改造更新,南市区和开发区组团的开发和建设也在不断跟进,库尔勒市区以它强大的辐射能力聚集着越来越多的人口,然而库尔勒市区的配套设施建设特别是公益性质的公共服务设施随着城市的建设暴露出了很多问题,如老城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过度集中和新区公共服务设施的不足,这些暴露的问题都制约了库尔勒市区整体建设的品质的提升。
3.规划重点
社会公共服务设施根据其公益性和经营性程度的不同,可分为基本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和非基本社会公共服务设施两大类。组织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特别是基本社会公共服务设施)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重要职责和维护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政府为保障社会全体成员基本社会权利、基础性的福利水平,必须向全体社会成员均等地提供社会公共服务。在现阶段,基本社会公共服务主要包括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体育、社会福利和宗教等领域。
本次规划涉及以上介绍的7个领域:非基本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的2个领域以及基本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的5个领域。其中基本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的5个领域为本次规划的主要领域。
4.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总体发展目标与原则
1、发展目标
本次规划根据国家及有关城市公共设施设置的规范标准,结合库尔勒实际,分市级、片区级、居住区三级,拟订库尔勒市公共设施配置标准,作为规划新建的参考依据。其中,建筑、用地及服务规模为一般要求,在具体操作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作出相应的调整。
2、发展原则
以人为本。公共设施是直接与人民的福利相关的社会服务体系,因此,公共设施的定性、定量、定位选择,均以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提高市民生活质素为第一基准。
强化城市职能。完善城市中心体系,尤其要强化城市主中心,以增强市区的凝聚力与辐射力,从而巩固和提高城市的区域地位。
区域布局均衡。从全局与区域的角度,处理好公共设施相对集中与适当分散的关系,在突出城市中心的同时,以就近服务的原则也注重次级中心及非中心地区公共设施的建设,兼顾城市与市民的双重利益。
内部结构协调。在缓和市民必需公共设施供需矛盾的基础上,逐步将重点放在加强现状更为薄弱的文化、体育、娱乐等公共设施的建设。
质量全面提高。一方面健全服务体系、扩大供给容量,另一方面提升服务档次、提高使用效率,使公共设施真正“物有所值”,避免沦为纯粹的“门面工程”,甚至挪作它用。
5.规划公共中心空间布局
总体规划在沿袭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形成“一主、三次(1+2)、多点”的格局的基础上,重点提升与完善公共中心空间。
规划将形成:“三中心三片区”的格局,三个中心即老城区综合服务中心、南市区商务文化中心、开发区创业文化中心;三片区为城市的三个组团。
1、老城区综合服务中心
本次规划延续现状城市格局,将老城中心确定为一个市级中心,即为城市的行政商业中心,规划以现有的巴州州委及州政府所在地、库尔勒市委等行政单位为主体,沿石化大道和梨香路等区域集中建设行政办公用地,并同时延续发展已形成的老城区的中心商业。
2、南市区商务文化中心
南市区商务文化中心位于南市区组团内以北。库尔勒市政府已搬迁至南市区,同时库尔勒市区作为市域内的中心,南疆的中心,要承担并满足周边城镇对大型文化、商务设施的需要,规划在南市区的商务文化中心将会建成复合型商务中心,主要包括文化、办公、商业、娱乐、体育等大型设施,即以演艺广场为中心,集中布置一定规模的复合型商务、文化中心,它能够承办一些大型的活动。同时,南市区组团是城市开发建设的新区之一,新增用地较多,大量的房产快速开发导致南市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匮乏,规划根据公共设施服务半径的要求在该区设置职能中心,就近服务居民。因此,该区级中心的建立将成为南市区组团的居民服务新中心。
3、开发区创业文化中心
位于开发区内,开发区以发展二三类工业为主,是城市开发建设的另一新区,沿石化大道两侧形成该区的中心。
4、三片区
三个片区为老城区组团、南市区组团、开发区组团。
6.行政办公设施规划分级及布局
市级:共形成两个市级行政中心,为老城行政中心和南市区行政中心。
区级:共形成一处区级行政中心,为开发区内的行政中心,老城组团、南市区组团不再单独设置片区中心。
居住区级:居住区级的行政办公设施为各辖区的街道办事处,对位于城市新区的新城辖区的基层设施用地做到规划先行,建设严格遵照规划实施。
7.商业设施规划分级及布局
商业设施由三部分组成:商业服务设施、市场、物流基地。
1、商业服务设施:分为市级商业中心、区级商业中心和社区商业中心。
2、市场:农副产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其它专业市场。
3、物流基地
8.文体设施规划分级及布局
规划建立健全市、居住区、社区三级,即市级、区级、社区级的群众文化设施,形成布点均衡、功能齐全的文化设施网络。
公共文化设施人均(常住人口和暂住半年以上的人口)用地面积指标为0.7平方米。其中,市级文化设施用地面积指标按照人均0.2~0.25平方米,区级文化设施用地面积指标按照人均0.2~0.25平方米,居住区级(镇级)以下文化设施面积指标按照人均0.25平方米。
根据人口预测,2030年全市人口90万人,按以上指标计算文化娱乐设施用地应不小于63公顷,其中市级文化设施用地应控制在18公顷。
本次规划文化设施用地为163公顷,占总用地的1.2%。
9.社区建设分级及布局
城市社区的划分依托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功能结构,既要考虑内部功能配置、组织的完整性,又要合理地超前预测和避免重复建设,体现有效利用性。同时还要考虑各方面关系,体现区域整体效应。这就要求社区布局规划应在城市总体规划层面上完成,按照一定的形态结构、人群规模和行政管理的特点,依照一定的原则,把城市划分为若干社区,从而在经济功能、社会心理和社区管理上有利于社区的结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社区布局规划按照街道和社区两级配置,街道社区服务中心结合各街道办事处设置。
社区布局规划中社区名称除现有社区外,均以暂定编号为名称,正式名称以社区正式成立批准文件命名为准。规划至2030年规划社区81个,其中天山辖区9个,萨依巴格辖区21个,团结辖区8个,建设辖区8个,新城辖区27个。
10. 实施措施与建议
(1)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由地方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国家有关用地定额指标,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并依照法定程序审批。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文化设施的建设项目和功能,不得缩小其建设规模和降低其用地指标。
(2)建立规划信息交流反馈机制,定期征集并及时掌握可能对建设规划有重大影响的问题及相关数据,以便及时依法调整规划,使之更具有可操作性。
引言:控规编制总的来讲就是对于旧规则进行合理的改进,并且确立更加符合新背景下的新规则。要想在城市规划中有所建树,最重要的实施方法就是控规编制,把多余的基础设施尽可能的进行转换,转换到真正有需求的方向上。由于相关的城镇规模不同,控规编制的方法也存在比较大的差异性,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人们的不断需求与日俱增,进行合理的改进与完善。
一.现阶段城市控规编制过程中公共服务设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开发过程中存在矛盾的问题
城市规划中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主要受益者是社区的百姓,但是就身边的规划现象可以看出,在公共设施配置上最重要的问题体现在资金不足上,政府想要建造更多的基础设施,但是却碍于囊中羞涩,不能够及时的播出款项,无法更好的贯彻落实到每一处社区,造成了需求与供给的矛盾。在建设的过程中可以看出设施配备还与相关的规划、行政、制造商、运营商等多个部门关系密切,但在现实中由于种种原因,各职能部门不能很好的达成协同一致的发展战略,形成了不让位于利益的矛盾态势[1]。
(二)城市发展方向不合理的问题
现如今,我国大部分城市都把发展经济看成是首要目标,但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却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公共设施的服务质量。政府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在了房地产行业的项目上,原因在于利润高、收益大,却忽视了绿色经济为城市带来的不竭利益。政府往往过于注重城市的经济形象,却忽略了尾气燃烧带给城市环境的困惑以及拥挤的马路对人们出行造成的影响。除此之外,对于农村而言,土地开发呈现出无序状态,造成了部分地区土地资源匮乏的现状[2]。
(三)部分政府空谈城市规划的问题
随着经济制度的影响,被开发的地区往往没有体现出开发价值,而是为了凸显政府政绩,盲目的规划城市。在这种开发之下,就会出现由于不完善开发体系而导致的各种问题。除了这种现象之外,政府往往不能拿出有效地依据来证明开发场所为何设立在该处,对于公共服务设施的调控也缺少相应的文件,没有针对调控提出相关问题和解决方案,等到出现问题之后便用应急手段解决,大大降低了解决问题的效果,最终导致规划出现整体混乱的局面[3]。
二.传统城市控规编制过程中公共服务设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公共服务设施的现状
相对于现在而言,传统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方面要窄的多,主要集中在城市中,具体依靠等级制度来实现对基础公共服务设施的管理工作,比如要分为市区级、居住级以及周边级三个等级进行约束,市区级的服务设施配套相对比较完善,能够满足范围内的群众需求;居住级的服务设施与前者相比略有不足,不过基本上能符合当地居民的生活要求;周边级的服务设施不如前两者,部分设施的维护情况不够理想,无法满足居民生活要求[4]。
(二)公共服务设施存在问题
传统的公共服务设施各级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不能够做到一视同仁,严重的影响了部分居民的生活质量,与国家的城市规划原则有出入。传统的公共服务依照等级进行分开处理,往往会在保持大局的前提条件下,忽略对于个人的服务,不能够广泛的应用到全民中去。除此之外,这种方式没有考虑到各个层次居民的需求,在分级之前没有系统的对当地情况进行了解,就草率的决定的分级目标,忽略了群众的实际感受。
三.针对公共服务设施的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
(一)转换对于公共服务设施决策的眼光
对于之前的相关战略决策,要通过转换眼光的方式加强对于设施建设的扩大与细化,这种转变不仅可以保障之前相关服务的完善体系,还能在此基础上延伸各体系的分支,让体系能够更加深入到群众中去,让公共服务更具有弹性,可以把过量的、不需要的基础设施转移到有需求人群的身上,以达到供求平衡的目的。要达到上述目的,就要加强对各个区域的调研工作,深入到群众中去,倾听百姓的声音,以百姓视角作为公共设施建设的出发点,真正做到为百姓谋福利。从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角度出发,是新时期下城市控规编制中的重要出发点。
(二)对公共利益要引起高度重视
现阶段的公共服务环境容易受到经济的影响,据此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容易受到经济影响的公共服务,其中包括医疗、教育、保健等等;另一方面是在经济的影响之下能够加快建设公共服务的项目,包括商业、制造业等等。为了提高公益类公共服务的条件和数量,保证其能够平稳的贯彻落实。政府相关部门应大力加强对于公益市场的构建工作,在经济不受影响的情况下尽最大的可能发展公益服务设施。对于政府已经建立完善的传统类型设施,可以在传统的道路上平稳的走下去,尽量减少公益型基础设施中的不稳定因素。对于依靠经济为基础的盈利性公共服务设施,除了一些百姓必须的农业类服务设施之外,要在不影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进行缩减,保证为公益型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留有一席之地。
结论:通过对控规编制过程的了解能够得出,要想真正实现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高效发展,就应该本着处处为百姓着想的原则拿出相应的控规举措,把控规计划落到实处,真真正正让老百姓尝到控规编制之后的甜头,才能达到政府高执行力的形象深入人心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晓芳. 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公共配套设施规划研究[D].重庆大学,2006.
控规就是上承总规、下启修规的一个规划层次。同时,城市规划、镇规划直接实施管理的依据就是控规。城市、镇政府的职责就是实施控规,是实行规划的部门一项重要的日常法定工作,任何地方都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或拖延控规的实施。并且,由于城市等级和规模程度的不同,城市控规编制的理论和方式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色,同时伴随着社会发展的进步和经济的逐日发展而与时俱进。
1、当今城市控规中公共服务设施存在问题
1公共服务设施在开发建设中主要矛盾
居民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制备开发是城市控规开发的一个主要部分,涉及到的要素主要包含了土地、供给、资金、城市规划、需求等这五个方面。但是,我国的城市控规中公共服务设施的确存在很多问题,从我们身边来看,公共设施是城市建设的一部分,其中还存在资金投入的问题,人们既想建设好公共设施,资金投入又不够大。从建设的过程中来看,包括了社区的开发、城市规划、建设、审核、运营等这五个阶段。就涉及到的主体来说,包含了规划部门、行政部门、建造单位、开发商、运营商、社区居民等。在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与开发中,所涉及到的各种要素之间的合作成功与否,这决定了完成建设后的公共服务设施是否能够到达一种合理的配置来满足广大社区群众的各类需求。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各类要素很长时间无法达到最大程度上地发挥其资源的优势,这使得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在开发与建设中出现了各种矛盾。
1. 2城市规划够局不合理
目前,我国的大多数城市一贯的注重当地城市的经济增长、以至于忽略了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以及其质量的提高。政府将大部分的财力投入了工业用地,因为其比较与公共服务设施可获得较大的收益,公共配套设施及公共绿地所占用的金额投入的比例相对比较低;政府过于注重城市的经济形象,过于追求场面如宽敞的马路、更具现代化时代广场,由总体结构上看来,主次干道与支路的协调与比例,路网结构安排不合理,十分容易造成城市的交通拥挤。此外,由于镇村和城市各自为政这一已持续很久,土地的利用毫无章序,土地开发呈现出无秩序的经营状态,土地的利用率较低,土地资源的浪费情况比较严重。
1. 3将规划落实到实处
控规对于公共服务设施的监控一般都要落实到实处,就是根据指标的要求详尽的规划服务设施的类型、布局位置和规模大小等,并最后准确的在规划图则中表达出来,例如幼儿园、小学中学、卫生所、体育服务设施等。以土地为根本条件的决策在政府主导的有关于房地产的开发中对公共设施的控制非常有效。但是,伴随着被引入的房地产开发的制度和经济制度的转向,被开发的时间和开发的主体的不确定性影响,这个决策视角下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很容易有各种问题,如控制灵活性不足,不同类型的公共服务设施的位置在城市控规的阶段已经确认将极大限制下一步修建性详尽的规划总结。除此之外,所选择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往往不能够显示出太多的理性,城市控规不容易说清楚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在此处而不是规划区的其他任何位置的精准依据,对于服务设施位置的调整变动也少了必要的说明与补充或是限制的条件。城市控规中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需要把握两个基本原则,第一,应该满足其使用的需求,即应该确保公共服务设施的类型、规模大小和数量是符台有关规范最低要求的,这也是服务设施配置的最基本的要求。第二,在满足了使用要求的基础上应该与开发建设结合在一起,思考投资让主体不同那么对服务设施的布局会带来的影响,给予建设与开发一定的自由空间,让其可以结合更加具体的修建性详尽规划设计的灵活布局。
2、传统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及问题缺陷
2. 1传统公共服务设施配置
城市控规编制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便是配置公共服务设施。传统的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是在城市,其所依据的配置方法是按照等级配置和规模大小相对应的公共服务设施。就一般情况下来说,城市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可以分成市级区、居住区、居民住区这三类级别。其中居民居住小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应包括文化、教育、体育、管理、商业、医疗服务、社区服务、绿化和其他等多类服务项目。
2. 2传统公共服务设施的问题缺陷
传统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方法忽略了城乡是统一的这一概念,从而将城市与乡村作为两个不同的个体系统,将不同标准的公共服务设施分开配置,虽然考虑到了城市和乡村不同的特征和经济情况,但是城市和乡村的配置标准差距较大,这就决定了城市与乡村公共服务设施水平的差距,也就与统一城乡发展的原则相违背。同时,传统公共服务配置根据等级作为依据,而不是根据居民的实际所需作为根据。按照等级作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方法认为到了一定的级别就应该配置与级别相对应的公共服务设施,以至于完全的忽略了居民真正的需求东西和需求数量,除此之外也忽略了不同设施的服务区域、服务质量的差别。除此之外,传统的服务设施配置方法极容易忽略居的真正需求,传统的设施配置方法在城市的居民及乡村的居民各自当作无区别的整体,然而实际上,无论是居住在城市的居民或是在乡村的居民,不同属性的差别导致了居民公共服务设备需求的根本差异性。
3、公共服务设施配置解决问题的方案
经过对不同的公共服务设施主管部门的现行规范和对标准进行梳理、调研考察,确立出新的发展条件下不同级别、不同种类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要求,根据合理的服务范围脱离地块的管束,采取相对比较宏观的视角在更大的范围里进行决策控制,并且要给予—定范围的自由度调整,加大补充及说明,确认有条件调整、可以调整的范围及内容。
3. 1转换决策视角
由于转化决策的视角按控规编制思想化解中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不确定性方法,在以确保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能力和服务范围的前提下,对于原本就有基于地块的确定性配件向相对较大的范围或者更高一层次的控制单元开始进行调控转换。这种变化不仅可以确保公共服务设施的种类及数量的供给方面,同时延续了已有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建指标的体系,而且对于市场经济体制下能够更好地调动更多投资主体参与到城市开发当中来,在拥有弹性的规范内使得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更经济更符台未来的城市开发趋势变化,考虑到不同的公共服务设施拥有不同的投资主体,服务范围及管理部门,所以应该根依据其自备需要区分不同规模的调控部分。以这样的考虑为基础,在如今新社会下的城市控规编制中,应加强作为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的居住社区的配置功能和内容在更具有弹性的区域范围内提供居民的日常生活所需的综合全面服务,此外同时加以基层的社区服务基本功能设备。
3. 2重点确保公共利益
由于如今市场经济下的公共服务设施极易受到市场的侵蚀,可将公共服务设施分成两种:一种是极易受到市场力侵蚀的公共服务设施,此类包括文化教育、医疗服务、体育健身、社区服务,社会福利,行政管理等等;另一种是易被市场力推动的公共服务设施,包括服务设施、各类商贸。为了加强对公益类公共服务设施的数量、种类规模的控制,更有效的保证具有公益性的服务设施落实,在视角转换的同时也应加强对具有公益性的公共服务设施标准和内容的强调控制。尤其是对于政府直接投资建设配置的设施种类,可以回到传统的控制方式上去,尽量的降低控制中不的确定因子造成的干扰,对这类设施进行数量上随意调整严格监控和位置上的严格控制。然而,对于具有经营性的公共服务设施,除了政府所需求的特别规定的农贸市场以外,在标准和内容上则以迎合市场经济需求在总量和公共配置的内容为重点,以至于留有一定的余地。
参考文献
[1]李南菲;罗问;;都市卫星城的困境与破解的公共设施导向战略——以上海市松江新城为例[J];上海城市管理;2011年01期
[2]扈万泰;;创新发展 追求特色 提高城市规划水平[J];城市地理;2012年S1期
在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中必须要保证在为人民群众提供的公共服务设施有着足够的健全性、完善性和优质性。然而在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过程中,经常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被其他盈利性项目建设所占,或者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过于滞后,无法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同时在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中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和指导性,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因此在本文中主要是针对在城市控规编制过程中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进行全面的分析,以此提高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水平,推动城市全面发展。
一、城市控规编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城市在控规编制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不确定,这时就会对控规编制造成一定的影响。
1、城市控规编制过程中忽略了其他发展的可能性
城市在控规编制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过程中不确定性因素,或者是在控规编制过程中将不确定性转化为确定性因素,这些都会导致城市在未来发展的过程中,将出现的多可能性情况转化成单一的发展情况,从而造成其他发展的可能性被忽略掉,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使城市在控规编制过程中所做出的决策具备着一定的风险性。当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没有按照控规编制设计方案进行发展,使控规编制处于被动的地位,而在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方面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比如在我国制定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明确指出“城市规划是政府调控城市空间资源、指导城乡发展与建设、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共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之一”。当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不合理时,对城市控规编制造成影响。
2、城市控规编制过程中会产生新的不确定性
城市在未来发展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不确定性,并且无法消除。要想消除城市未来发展的不确定,都只是在主观上将不确定性进行忽略,或者是将不确定性转移到其他的规划中,这些都会产生新的不确定性。比如在在临汾市中小学教育中进行公共设施配置时,由于教育要覆盖到整个城市中,并且外来人口也会进入,其中产生的不确定性对公共设施配置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城市控规编制中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作用
1、进一步深化城市总体规划内容,科学合理的对公共服务设施进行配置
在城市控规编制中对公共服务设施进行有效编制,要对不同服务行业的发展进行有效的调查和分析,并在对公共服务设施进行配置时,主要是站在专业化角度,对公共服务设施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和安排,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水平。
2、城市控规编制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提供科学有效的配置依据,确保公共服务设施资源的完整性
在城市控规编制过程中,要对公共服务行业的特点进行全面的分析,并对服务设施进行有效的总结,同时对公用服务设施配置进行有效的定位,在很大程度上为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提供科学依据,确保公共服务设施资源的完整性。
3、推动城市公共事业稳定发展,有效的实现公共服务设施配置
在城市控规编制过程中,要对城市中各项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利用,同时在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中,要充分发挥出市场运行和政府职能的作用。另外,要对城市发展运行的规律进行全面的分析,对城市发展要求和各个要素进行综合,从而推动城市公共事业的发展,合理有效的配置公共服务设施。
三、解决城市控规编制问题,有效配置城市控规编制中公共服务设施
1、在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中,将微观配件转化为宏观调控
在城市控规编制过程中配置公共设施时出现的不确定性因素,在站在决策基础上解决不确定性因素时,首先要确保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设施和服务能力符合规划编制要求。在基于原先服务范围时,对公共服务设施的微观配置就转化为宏观调控,使公共服务设设施在配置时能够向大范围和更高层次的控制和配置。在对公共服务设施进行宏观调控配置时,要将公共设施种类和数量能够符合相应的要求,同时要将既有的公共设施配建指标体系进行有效的延续。这样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能够有效的激发人们参与到城市开发的积极性,在构建公共服务设施时,也能够更好的符合城市未来发展的要求。在配置公共服务设施时,不同的投资主体要配置不同的服务设施,这时相关的管理部门和工作人员要根据投资主体的具体要求,将公共服务施工的调控单元进行不同规模的划分。因此,在城市控规编制过程中,要将城市重要居住社区进行全面的分析,以此配置相应的内容和功能,并要保证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范围具备着相应的弹性,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为居民提供综合全面的服务,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辅助服务功能设施。
2、实现资源整合和共享
在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中经常会涉及到广泛的设施种类,在为居民生活提供相应的公共服务时,通常要涉及到教育、文化、健身、卫生等方面,在配置相关的服务设施时要站在专业化角度上进行,同时服务公共服务设施也具备一定的重叠性。比如在对文活动配置公共服务设施时,教育服务设施也会涉及到相关的设施。在转化决策视角时,在调控更高层次编制单元的公共设施时,在布局公共服务设施时有着更高的弹性,也可以保证各个公共服务设施之间有效良好的互通性。从而使公共服务设施能够实现共享目的,可以使一个地区可以更好的对公共服务设施进行复合利用。比如在构建中小学操场时,在学生休息日时可以向周围社区开放,这样不仅兼顾了教育事业,也达到了健身功能。在站在新的决策基础上对社会公共服务设施配置进行有效的管理,并以不同单元形式对公共服务设施进行调整,从而提高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水平。
3、在城市控规编制过程中配置公共服务设施要突出保障公共利益
在配置社会公共服务时要将公共设施进行有效的分类,这时可以按照公共设施在市场经济下,受到市场侵蚀的程度进行分类。首先是容易受到市场力侵蚀的公共设施,比如教育文化公共设施、医疗卫生服务设施、社会福利公共设施和体育公共设施等方面。其次是容易受到市场力推动的公共设施,比如服务设施等。
为了能够更加全面的落实公共服务设施,必须要有效的控制公共服务设施的种类和数量规模,在转换决策视角时,能够有效科学的控制公共服务设施的内容。当有的公共服务设施进行配置时,对于政府直接投资配置的服务设施,要在最大程度上对不确定性因素的干扰进行有效的控制,并且这些服务设施的数量和位置禁止随意调整。对于具有经营性的公共服务设施,在配置时,要对其数量和内容进行有效的控制。在改进公共服务设施时,对决策视角进行有效的转化,从而对公共服务设施进行有效的配置。
四、总结
在城市控规编制过程中,对公共服务设施进行有效的配置,首先要将微观配件转化为宏观调控,以此构建的公共服务设施能够更好的符合城市未来发展的要求。其次要实现资源整合和共享,对公共服务设施进行相应单元调整,以此提高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水平。最后在城市控规编制过程中配置公共服务设施要突出保障公共利益,以此提高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有效性。从而满足人们对社会服务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刘小波.我国城市小街坊住区公共服务设施主要问题研究[M].清华大学,2010,38 (36):156-158.
[2]孙德芳,秦萧,沈山.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研究进展与展望[J].城市建设,2013,37(03):13-15.
关键词: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投融资模式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3)04003507
一、城镇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基本界定
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简称“两个设施”)是城镇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支撑,是城镇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物质条件。按照功能和形态的差异,城镇基础设施是城镇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工程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的总称。工程性基础设施一般是指能源系统、给排水系统、交通系统、通信系统、环境系统、防灾系统、地下公共设施及附属设施等市政基础设施;社会性基础设施则指行政管理、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商业服务、金融保险、社会福利等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是指为社会公众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等提供保障服务的设施,主要包括加强和促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发展的设施等。如表1所示。
二、城镇“两个设施”建设仍然面临巨大发展压力
从纵向来看,城镇“两个设施”的投资建设有了较快的增长,但是按照国际标准,对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可以比较出明显差距。根据统计资料分析,各国城镇基础设施(市政公用设施部分)投资一般占GDP的3%―4%,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0%―15%。联合国社会发展部推荐发展中国家市政公用设施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50%―100%。2009年我国城镇基础设施投资额为10 642亿元,占当年GDP的317%,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47%,占全年房地产开发的293%,尚未达到联合国推荐的标准。
1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适应不了城镇化发展的需要
伴随着城镇规模的快速扩张,城镇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影响了城镇综合服务功能的完善。首先,城镇公共交通设施建设不足。大运量公交系统、公交场地建设,公交换乘枢纽设施建设,公交专用道建设不足,城镇交通拥堵严重。其次,城镇污水与垃圾处理能力不足。城镇生活垃圾集中的收集、清运、处理能力、污水处理能力仍然明显不足,远远满足不了城镇环境保护的功能需求。再次,城镇供水、排水设施严重不足。在全国600多座建制市中,有近400座城镇缺水,其中缺水严重的城镇达130多个,全国城镇每年缺水60亿立方米。最后,城镇民用燃气水平低,能源结构不合理。居民使用液化气,燃料气化普及率与先进国家相比差距较大,由此造成的燃料浪费和环境污染现象严重。
2城镇公共服务设施满足不了社会民生的要求
伴随我国城镇规模的快速扩张,城镇卫生、教育、养老、住房、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等设施发展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首先,城镇医疗卫生服务设施覆盖不足。我国80%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城镇、大医院,中小城镇医疗资源严重短缺,城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包括社区卫生站或卫生室)更是不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突出。其次,城镇教育服务设施短缺。城镇中小学原本不足的教育资源不适应持续增加的农民子女就读的需要,不少城镇只能采取挤占学校功能用房、增大班级名额等应急性办法扩大学校容量。公办幼儿园(学前教育)容量不足、供需矛盾凸显,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依然存在。最后,城镇保障住房严重不足。在全国城镇低保家庭中,各级政府通过各种方式已解决的住房困难户仅占7%左右;在全国已开展廉租住房的城镇,其覆盖率仅有1%。大量农民进城的保障房需求更是无法满足。上述问题的存在,已经严重影响到经济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利于城镇中心职能和多功能作用的发挥。
三、城镇“两个设施”投融资体制需要重新构造
1“谁来投资”――城镇建设投资主体单一,职责不清
由于各级政府在城镇“两个设施”建设中的投融资职责分工不尽合理,“过度依靠地方财政和市场化的融资渠道解决”[1],这使得财政实力薄弱、征税权力和征税面小、融资权限小、可支配财力不足的城镇级政府承担了主要投资建设的职责,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职责分担不足。据统计,1994―2005年期间,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平均为52%,地方各级政府平均为48%,而同期中央所承担的事权平均在30%左右,地方则达到70%左右。2010年,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下降为501%,地方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为822%。由于地方政府投资盘子过大,财政支出范围过宽,必然挤占最需要支持的社会事业发展的投资需求,造成公益性教文卫的资金供求缺口不断扩大。为了弥补财政性建设资金的不足,很多城镇政府过度负债,造成城镇“两个设施”尤其是公益性设施建设的巨大投资缺口。同时,大量的社会资本(民营资本与外资)受制于形形的行政壁垒而难以进入,城镇“两个设施”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尚未真正形成[2]。
2“钱从哪来”――融资结构不合理,来源渠道狭窄
城镇“两个设施”建设具有投入规模大、建设周期长、运营成本(建成维护和维修费用等)高、资金回收慢等特点,需要稳定的、长期的、低成本的投资来源渠道相匹配。然而,目前城镇“两个设施”主要依靠有限的财政投入、难以持续的土地经营与中短期的银行贷款三个渠道来筹措建设资金,缺乏多样化、多层次的融资渠道,很难在资金市场上筹措到匹配资金,蕴含了相当的融资风险,无法持续性地保障建设资金的来源。狭窄而单一的融资渠道使得建设项目的资金链很容易断裂,不适应城镇建设健康稳定发展的需要。将一些不产生收入流量、难以采取市场化运作、完全应该依赖政府财政性资金投资建设和管理的非经营性项目和纯公益性项目推向市场,消除依赖银行贷款等途径维持建设与运营,资本金与融资能力欠缺,供给能力不足等体制弊端。近年来,城镇基础设施投资中,来自中央财政、外资、自筹资金的部分所占比例呈逐渐下降趋势,而来自地方财政、国内贷款的资金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如表2所示。
3“钱如何用”――政企事界限不清,项目资金低效运行
从整体上,城镇“两个设施”主要靠“各城镇政府及由其授权的国有企事业机构以垄断方式投资建设和运营”[4],存在政企事投资界限不分,不同性质项目(经营性、准公益性、公益性)捆绑运行,投资运营的责权利难以统一,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内部的资产收益率低下、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责权不清晰、操作程序不规范以及政企不分等问题,使得城镇“两个设施”建设仍然面临投资大、成本高、效益低的体制性弊端。因此,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形成多元投融资主体责权利相统一的机制,引入必要的竞争机制,创新投资方式,提高投资效益。
四、创新城镇“两个设施”多元化投融资模式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不断满足城镇居民日益提高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需求为出发点,以转变城镇发展模式和提高综合发展质量为主线,以体制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可持续城镇建设投融资新体制为目标,按照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的要求,在各类投融资主体之间形成合理分工。实现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银行贷款和债券融资、土地融资与其他融资、政府投资和民间资金之间的合理搭配、相互协调,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投融资走上良性、健康的发展轨道。城镇“两个设施”投融资模式的新制度框架如表3所示。
1公益性设施投融资体制设计
城镇公益性设施项目是指无收费机制、无资金流入的项目,包括城镇敞开式道路、城镇绿化、城镇照明、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安全、公共文化、公共体育等设施建设,理应由政府部门完全负责,实施政府保障型的投融资体制。城镇公益性设施建设项目的内容与特征如表4所示。
(1)实施政府主导、各级政府合理分工、合理负担的公共财政投资体制。理顺各级政府之间的投资分工与协作关系,克服基层政府失灵,提高整个政府部门的融资能力的均衡性,保障基层政府有足够的履行公益性设施建设的投资能力。在保持城镇政府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主导地位的同时,适当上移中央与省政府的部分“两个设施”投资职能。需要打破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过多承担“两个设施”建设的格局,加大高层政府的投入。尤其在农村公路、基础教育、基层医疗、基层文化等公益性设施建设方面,应当加大高层政府的投资力度。如表5所示。
(2)拓展用于公益性设施建设的财政渠道。加大中央一般性特别是均衡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规范整合各类财政性投资支出,适度提高土地收入,国有资产收租分红收入、矿产资源收入、收费收入资产变现等补充公益性设施投资的资金,建立财政公益性设施投资基金。尝试运用发行政府公益性设施建设债券等金融手段筹集建设资金[5],建立鼓励发达地区、国内外企事业、社会团体无偿捐献、捐建各种公益性设施的机制,提高公共财政投资保障能力。
(3)支持民间资本投资社会公益事业。政府保障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交通、社会福利等公益性设施建设的资金供给,并不意味着此类公益性设施的建设管理责任都需要政府部门独自承担。要打破行政垄断,大胆引进竞争机制,改变传统的投资配置方式,通过招投标、代建制、合同制等新型的投资方式,强化责任约束,提高公益性设施的投资运营质量与效率。
(4)支持社会资金捐建公益性设施。参照国际惯例,通过提高应纳税所得额的扣除比例等办法,大力拓宽民间资金捐建各类社会公益事业的途径,可以鼓励国内外大企业、民间基金会、社会团体和各界人士捐资给政府兴建各类公益性项目,也可以民间基金会等名义直接出资兴办公共教育、社会福利、公共交通、社会保障及其他社会公益性设施,形成公益性设施建设项目以国家投资为主体、社会资金广泛参与捐建的多元资金筹措机制。
2准公益性设施项目投融资制度设计
准公益性设施主要涉及基础设施、能源、交通邮电运输业、地质勘探业、基础研究、基础原材料、城市公用事业以及高等教育、医疗服务等社会事业。准公益性领域不同于一般竞争性领域与公益性领域,有收费机制和资金流入,具有承担部分公共服务的职能,具有明显的外部性与一定的经营性,是由政府定价且不足以补偿成本的建设项目,属于市场失效或低效的部分,市场主体运行的结果将不可避免地形成资金供给的缺口。因此,对于政府包不下来、市场主体又不愿单独供给、收益不足以补偿成本的准公益性设施建设项目来说,应当创造条件,发挥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的合力作用,形成多层次的公私伙伴关系。弥补政府与国有资本投资的不足,从而扩大社会事业的资金来源。如表6所示。
(1)政府资助公共工程,带动社会资金跟进投资。许多具有较高社会效益和一定经济效益的准公益性项目,社会资金往往不愿或不敢单独介入,仍然需要以政府投资给予大力支持。然而,财政支持最大的效应不是填平补齐建设资金的缺口,而是通过先期投资、财政补助、资本金注入、信贷贴息、偿还应急债务等项手段,弥补建设项目现金流量不足与还贷能力缺陷,“提高投资项目财务生存能力”[6],以较少财政资金,带动更大社会资金投入。也就是说,财政可以通过先导性投资,为社会投资奠定基础或开辟道路,消除社会资本的投资障碍,分担社会资本的投资风险,从而带动社会资本更大程度的投资跟进,形成“四两拨千斤”的投融资放大效应。
(2)创造条件发行市政收益债券。城镇基础设施收益债券与特定项目收益还债挂钩,具有信用等级高、融资成本低、资金来源稳定、融资期限长、流动性高、强化债务约束,优化项目融资结构等优势,可以作为未来准公益性项目主要的融资工具。在完善债券市场化发行、市场约束、风险分担机制和提高偿债能力的基础上,扩大地方政府发行市政建设债券的范围,扩大准公益性建设项目直接融资规模。
(3)改革与完善政策性金融。政策性金融,是指在政府一定财政资金支持下,以国家信用为基础,运用各种融资手段,按照国家法规限定的业务范围、经营对象,以优惠性存贷利率,直接或间接地贯彻执行配合国家特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而进行的一种特殊性资金融通行为。政策性金融对于有一定的财务收益但又不能完全实现成本回收的诸如公共交通、城镇排水管网、供气管网、非营利性医院等准公益性的项目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按照多主体风险共担原则,政府应配合运用财政贴息、发行隐含财政担保的政策性金融债券、投融资收益补偿与应急偿债、税收优惠等多种形式的补偿机制,以保障项目收益与还款来源,从而保障金融资产安全与稳定的金融支持。
(4)大力发展非盈利性基金会。对于政府包不下来,市场主体又不愿单独供给、社会急需的准公益性设施项目,可以通过非营利性基金会,构筑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筹资平台扩大投资来源。按照2004年民政部颁发的《国家基金管理条例》的规定,成立不以营利为目的、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法人组织即非营利性基金会。非营利性基金会可以是面向社会、企业、老百姓广泛募捐的公募基金会,也可以是个人、企业以自己名义设立、基金来源于特定个人或组织捐赠的非公募基金会。非营利性基金会可以为了使基金保值、增值而开展经营活动,但收益目的是通过合理使用来服务于社会公益事业与准公益性事业,谋求社会公共福利的增加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因此,大力发展非营利性基金会,可以为城镇教育、住房、医院、社会福利院、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扩大投资来源。
(5)有条件出让“有偿供给权”,扩大民间经营权投资。所谓“有偿供给”是指地铁、污水处理、公立医院等公共服务部门的经营者在经营相应设施时,可以合法地向设施或服务的享用者收取一定的使用费或服务费的行为。对于政府公共部门而言,这种“有偿供给权”本身就是一种资源,在自身缺乏建设与运营资金的情况下,公共部门可以把这种权力有条件地让渡给民间资本,使其依法获得投资收益和收取服务费用。从实际操作层面来看,政府转让“有偿供给权”可以通过公私合营、国有民营、国有民办等多种方式吸引社会资金在管理权上全面介入社会事业投资、建设和营运,形成管理权层面上的公私伙伴关系,分解公共部门的投资经营的负担。此外,有偿供给权还可以成为申请银行贷款的抵押品,获得金融资源的支持。当然,有偿供给权的转让必须通过充分竞争的方式获得。要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引入最好的管理者,不仅缓解公共资源的不足,而且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
3创新经营性设施项目资金多元化供给模式
与公益性设施项目和准公益性设施项目不同的是,经营性设施建设项目的最大特点就是投资的社会效益(即外部性)较弱,经济效益最强,因而投资主体主要由企业来担任。但由于基础设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关键行业,具有明显的正外部性或效益外溢,也需要政府投资支持。但政府投入财政资源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如表7所示。
(1)吸引民间投资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制。随着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市场的不断开放,价格和收费制度进一步改革,从优化国有资产战略性布局的全局出发,应当鼓励和引导有实力的民间资本通过参股、控股、兼并等多种途径参与市政公用事业单位的改组改制,具备条件的市政公用事业项目可以采取市场化的经营方式,“向民间资本转让产权或经营权”[7]。对于职业教育、教育培训、营利性医院、商业文化体育、商业性养(托)老服务、疗养院等具有经营性质的城镇公共服务设施来说,考虑到其具有市场需求大、个性差异大等特点,应当鼓励民间资本以独资、合资等方式进行投资建设,形成优质服务。
(2)大力发展经营性设施产业化投资基金。从发展前景来看,在政府支持下,可以鼓励社会资本设立制水、污水处理、燃气制储、热力生产、文化、体育、医疗等经营性设施的产业化投资基金。 以教育产业基金为例,厉以宁提出可以通过自捐的、借的、群众集资、个人投资、国家发行教育债券和校办企业上市等融资渠道建立教育产业投资基金。通过向社会(开始时可以面向机构投资主体私募,条件成熟时转为公开募集)发行基金股份,设立社会发展基金公司,吸纳分散的社会资金,为城市“两个设施”建设提供资本支持。还可以由中央和有关地方政府各自出资,并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参股,设立投资基金,对于文化、体育、医疗企业创业开发与运营给予专项资金支持,以加快产业化、规模化的进程。
(3)开展现代金融信贷服务。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实施注资信用担保机构,适当降低项目资本金比例等政策,鼓励商业银行对以项目法人公司作为承贷主体、贷款项目资本金足额合法、贷款项目预期效益好、项目收益与还款来源有保障的经营性项目,扩大中长期开发性贷款。同时,还要积极争取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国际开发协会、国际金融公司、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
(4)积极扩大直接融资。鼓励投资实力强、主营业绩突出、信用等级高、项目预期效益好、还本付息有保障的制水、燃气制储、热力生产、污水处理、城镇废弃物收集和清运、高速公路、港口等经营性设施项目企业通过发行品种多样、功能齐全、利率灵活、中长期为主的高收益公司债券来筹集建设资金。积极扩大多层次股权融资。对于回报性良好、投资量大、融资期限长的城镇交通、电力、水务等城镇经营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来说,可以通过股份化改造转制成为股份公司与集团公司,通过发行股票招募资金进行投资。
五、结 论
本文分析了“两个设施”的基本内容和特征,提出分主体、分渠道、分方式构造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多元化资金供给的投资融资模式的政策建议。
1城镇“两个设施”建设投资体制
推进分类改革,打造政府主导、市场主导与公私合作的投资体制,拓宽资金供给的体制空间。公益性设施项目实行政府主导、各级政府合理分工、合理负担的公共财政投资体制;准公益性设施项目实行政府与社会力量分工合作的混合型投资体制;经营性设施项目实施企业主导,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产业化投资体制。
2城镇“两个设施”建设的融资模式
构造财政、金融、民间资本三大基本资金供给渠道,实现多种融资工具的合理搭配、优化组合、相互协调,拓宽资金供给的政策空间。公益性设施项目实行“财政保障+财政信用+社会捐助”的融资模式;准公益性设施项目实行“财政支持+政策性金融+公私合作”的融资模式;经营性项目实施“财政引导+金融创新+民营化机制”的融资模式。
3城镇“两个设施”建设的投资方式
引入竞争机制与民营化机制,提高城镇建设资金使用效率,拓宽资金供给的合作空间。公益性设施项目实行“政府投资―招标代建制、管理合同代建”等投资方式;准公益性设施项目实行“远期购买协议、设施使用协议型、承包制”等投资方式;经营性设施建设项目实行特许经营和股份化等投资方式。
参考文献:
[1] 王铁军.中国地方政府融资22种模式[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58
[2] 丁向阳.城市基础设施市场化理论与实践[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23-24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建设部中国城乡建设统计年鉴(2009)[R]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0
[4] 沙安文,沈春丽.地方政府与地方财政建设[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81
1.1公共服务设施的分级
在我国,公共服务设施分级与行政管理相对应,成都市将公共服务设施的分级确定为四级,即城市级、大区级、居住区级以及基层社区级。本文重点研究的公共服务设施对应的是居住区级和基层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表1)。
1.2公共服务设施的分类
城市级、大区级公共设施主要为全市服务的大型独立占地设施,其分类包括行政办公、文化设施、教育科研、体育、医疗卫生、社会福利、商业服务、市政公用和广场绿地9类。诸如市政府、剧院、博物馆、会展中心、体育中心、市属医院、大型广场和公园等等。成都市居住区级和基层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主要包括行政管理、社区服务、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市政公用、绿地广场和商业服务业等9类(表2)。
2成都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发展历程
2.1国家标准和规范
在我国,国家层面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标准和规范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规范》,它主要适用于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层面,其内容主要是确定公共设施如大型剧院、博物馆、大中院校等设施的位置和规模。另一个是《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主要适用于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主要是对居住区级和基层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进行规划控制,并确定其位置、等级、规模和服务半径等,以保障城市公共利益,满足居民生活要求和城市规划管理要求。
2.2专项规划
专项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某些主要方面以及重点领域的展开和深化,在城市总体规划与详细规划之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专项规划的编制目标明确,具有突出和明确的主线,即“需求、体系、标准、布局”(图1)。从21世纪初开始,成都市结合自身发展市情,分层级深化规划编制、加强规划管理,相继涉及了生态环保、产业经济、公共设施、综合交通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五大类型的专项规划,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法定规划的不足。其中,公共设施类包括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市政设施专项规划、综合防灾设施专项规划等(表3)。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如公共文化设施规划、医疗卫生设施规划、教育设施(幼儿园、中小学)规划、养老设施、社区服务(15min公共服务圈、农贸市场、社区综合体)规划等;市政设施专项规划如给排水、电力、通讯、燃气、加油加气站等设施,综合防灾设施专项规划如消防、防洪排涝、人防、应急避难场所等专项规划。此类规划重点关注社会公平,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这些专项规划的深化创新,完善了成都市城乡规划体系,促进了规划的“上下衔接”与“落地”,对城乡一体化发展、城市专业化精细化管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3规划导则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和人民日常生活需求的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与建设实施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为了解决规划编制不利于实施操作、规划实施及后期管理机制不顺等问题,成都市规划管理局组织编制了《成都市公建配套导则》。导则从分析公建配套设施建设实施的问题及难度入手,优化了公建配套设施的功能,诸如在文化方面增加了青少年活动中心,观演厅等,在体育方面增加了综合健身馆及综合运动场等。在公建配套设施标准上,整合提升了社区服务、交通市政和商业服务等方面的配置要求,规划还提出居住区级公建配套设施采用“6+8”方式即居住区服务中心的6项公共服务设施+需独立占地的8项设施集中设置,基层社区级公建配套设施采用“4+4”方式进行配置,即基层服务中心的4项设施+独立占地的4项设施,以此引导公共服务设施集约复合发展,使公建配套设施规划编制和管理更加标准和规范(图2、图3)。
2.4成都市中心城15min基本公共服务圈规划
2012年,继公建配套导则出台后一年,在落实“立城优城”战略,实现“宜人成都”建设目标,按照《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提出的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的要求下,成都市规划管理局组织编制了《成都市中心城15min基本公共服务圈规划》。规划对公建配套导则进行了优化完善,在原有居住区级公建配套设施“6+8”项及基层社区级公建配套设施“4+4”项的基础上提出了包含小学、幼儿园、居民健身设施、社区绿地、社区用房、商业服务业用房、农贸市场等8类10项15min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并对接专项规划标准形成一套适合于成都市的15min基本公共服务圈标准体系。
2.5成都市中心城社区综合体规划
2013年,为了落实《成都市中心城15min基本公共服务圈规划》对成都市中心城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使用效率,集约利用土地资源,为以后新增的公共服务设施预留空间,推动城市基础公共服务及管理的转型升级,成都市规划管理局组织编制了《成都市中心城社区综合体规划》,规划结合各专项规划及公建配套导则等有关技术要求,明确社区综合体的概念,功能构成、建设模式及建设标准。评估《成都市中心城15min基本公共服务圈规划》中具有发展社区综合体条件的规划地块,提出布局原则,并将社区综合体所包含的公共服务设施进行统筹考虑与一体化打造,并针对不同模式制定社区综合体在布局、建设等方面的指引。
2.6成都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存在的问题
纵观成都市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呈现设施多元化、管理精细化、建设集约化的趋势,各规划都有代表了时代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但其自成体系,其间的关系并不明确,各项设施的功能和定义也存在差异,而且标准较多,每个规划根据发展要求都会制定一套新的标准,这就会存在编制时造成使用者不知道应该依据哪个规划的问题。这也是规划工作者们在今后编制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时亟需解决的问题。
3公共服务设施发展趋势判断
3.1公共服务设施发展的形势
近年来成都市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逐步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编制与规划管理之间的结合也愈加密切,在这种形势下,公共服务设施的设置规模与用地布局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预控和相对合理的效果。但随着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的提高,成都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将面临了新的形势和挑战。首先是可达性与均等化的发展趋势。目前,大多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体系及设置标准都比较系统和全面,空间布局上也相对均等,但在具体建设实施时会出现不可达的问题。诸如一所私立学校对于其周边的中低收入群体而言,尽管在空间上是临近的,但却是不可达的。那么,公共服务设施的可达性和均等化不仅仅是一个空间上的概念,它还应该包括时间可达性及人群(阶层)可达性等问题[1]。其次是土地资源的使用和管理由增量向存量发展的趋势。使得公共服务设施需求与供给的矛盾已无法靠扩地建区的方式来解决,城市的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也越来越复合和多元,在这种形势下,公共服务设施也存在功能复合、建设集约的趋势。2013年成都市规划管理部门组织编制的《成都市中心城社区综合体规划》即是对土地集约化使用、公共服务设施功能混合的初步尝试。最后人口总量和人口结构的变化,诸如老龄化、婴儿潮等问题的出现以及信息化“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都对公共服务设施的分类、规模、配置方式等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也成为公共服务设施未来发展研究的方向和趋势。
长期以来,中国的城镇规划只注重了对城市的规划,对农村的规划编制比较薄弱,而对农村公共服务设施体系的建设更是缺乏系统性研究与实践,使得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与城市有明显差距。
一、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全国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现状比较落后,公共服务的基本供给远远不能满足农民日常生产生活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农民最基本、最急需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保障不足
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是缩小城乡差距、改善农村居民生存状态和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但是目前农民最关心、最基本、最急需的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建设滞后,保障不足。
(二)农村公共服务设施之间缺乏协调
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大部分没有经过统一规划,建设的随意性比较大。不同公共服务设施过度的分散建设造成空间上的支离破碎和用地的浪费;同类公共服务设施由于各行政主体和部门对建设的方式、时间和使用等问题意见不统一,造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
(三)农村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不足
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总量不足,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医疗、教育、文体设施等公共服务水平相对偏低,部分农村居民、尤其是农村贫困群体难以获得基本的公共服务。另外,长期以来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处于分割状态,农村社会保障性项目建设亟待加强。
(四)农村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区域不平衡
东部地区城镇化水平高,城镇较为密集,交通也较为发达,依托小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基本能满足对乡村地区的服务。但中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低,城镇较为稀疏,人均享有资源明显匮乏。
(五)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标准的问题
多年来,国家公共服务设施仅对城市居住区和镇建设有相关的规范标准和管理要求,而关于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标准方面缺项,没有具体提出对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规划及配置要求。
二、造成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现状的原因
造成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现状与城镇差距之大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
(一)历史原因。长期以来我国存在着重城镇轻农村的思想以及由此产生的二元经济结构,使得财政资金更多地投向城市和工业的发展,而忽略了农村经济建设和农村公共物品的提供,缺乏城乡统筹、系统协调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
(二)投资主体单一,投资不足。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属于公共物品的范畴,在消费上的非排它性和非竞争性使得它区别于一般的私人物品。如果由私人投资会导致供给的缺失或消费的闲置与不足,因而长期以来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就被当成了“福利品”,政府几乎成了惟一的投资者。然而,政府拨款毕竟是有限的,没有能力来承担并供给全部的公共设施和服务。
(三)相关规范和标准指导不足。对农村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指导方面的规范标准存在欠缺,对建设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指导不够具体。相关规范的不足使得农村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中缺乏依据,对农村公共服务设施要建什么、怎么建都不明确。
三、城镇化过程中完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对策
由于城乡的地区差异和面临问题的不同,对于农村地区的公共设施规划的方法也有所差异。根据统筹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制定适宜农村地区特点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模式。
(一)农村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原则
1.以城带乡,统筹发展原则。将农村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纳入村庄规划的一部分,统筹协调并充分利用城市设施资源,差别配置,实现资源的共享和综合利用,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设施的一体化。
2.远近兼顾原则。既要考虑近期需求,又要充分考虑到人口老龄化和城镇化的长期发展趋势,适应农村地区未来人口分布变化。
3.以人为本原则。从实际出发,帮助农民改善农村最基本、最基础、最急需的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应与城乡居民点布局、城乡交通体系规划相衔接,尽可能贴近农民,生活便捷,共享方便,为创造良好人居环境和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条件。
4.因地制宜原则。不同类型的村庄,应结合自身周边的建设情况采用不同的设置标准。
5.集中布置原则。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应尽量布置在村民居住相对集中的地方,同时考虑到公共服务设施项目之间的互补性,应将各类设施尽量集中布置。如文化体育设施、行政管理设施可适当结合村的公共绿地和公共广场进行集中布置,从而形成村公共中心,也为村民的休闲、娱乐、体育锻炼、交流等各方面的需求提供便利。
(二)农村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局
1.对于人口密集、交通便捷的东部地区,村庄公共服务设施可结合镇(乡)基础设施配置,公共服务设施规模可适度降低。
2.人口密度较低、较为分散的西部地区,村庄可能承担较多的服务职能,公共服务设施规模可适度扩大。
3.村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主要可以分为集中式和分散式两种形式。通常村庄的人口和用地规模都较小,但需要配置的类型却不能少,因此,为集约用地,方便实用,各类公共设施应根据村庄总体布局,尽可能采用集中式布局,形成村庄公共活动中心;只有不适合与其它设施合建的或者服务半径太大的时候,才采用分散布局的方式,分散式布局应结合村庄主要道路形成街市。
参考文献
[1]统计局.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
公共体育服务设施是全民健身的重要基石,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老龄化,城乡居民体育锻炼意识不断增强,对公共体育服务设施的需求日趋旺盛。加强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直接关系到人力资本积累和居民幸福指数的提高,是促进全民健身计划协调发展,逐步缩小人们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与体育设施供给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
1河北省公共体育服务设施取得的成绩
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不断深入,近年来,我省公共体育服务设施发展势头良好。公共体育服务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据统计,全省70%以上的城镇社区、63%的行政村建成了公共体育设施,更多的人享受到了体育设施的服务。投资力度也在不断增加。据调查,2014年我省在全民健身方面的投资是8000万,而2015年的经费就达到了1.6亿元,与2014年相比足足增加了一倍。而这8000万中,有1100万元用在帮助农村安装健身器材上,有1050万元用在城镇社区实施体育示范工程上。公共体育服务设施建设的加强,促进了体育产业的发展。目前我省已经设立了秦皇岛崇礼滑雪产业基地和廊坊夏垫佳美产业园两个省级重点产业。此外,还新增了15个环京津冀体育健身休闲圈的户外活动基地,使全省此类基地数量达到89个。
2河北省公共体育服务设施存在的问题
2.1公共体育服务设施不能满足人们需求
首先,公共体育服务设施数量严重不足。虽然,近年来我省加强了对公共体育服务设施的建设和投资力度。但是,我省人口基数较大,涉及到人均拥有的体育场地面积时就显得微不足道。通过调查,我省人均享有的体育场地面积只有1.4平方米,还不能达到全国的平均水平(国家人均享有的体育场地面积为1.46平方米)。而且这与国家体育总局要求的到2020年达到人均1.8平方米的标准还有一定差距。
其次,公共体育服务设施的质量不高。据调查显示:河北省城乡公共体育服务设施场地的受损率在60%以上,半年之内进行维修的城市占75%,农村占35%。这主要是由于政府有关部门对公共体育设施的监管不严所致。
2.2城乡之间、各地域之间公共体育设施分配不均衡
随着我省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为了满足人们的健身需求,我省加强了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但是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公共体育设施的分配无论是在数量上和类型上都不平衡。据调查,从总体上看石家庄、唐山、保定等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公共体育设施水平高于衡水、邢台等经济欠发达地区。而各地区农村公共体育设施的数量和类型都远远少于城市,尤其是一些农村,许多老百姓享有的公共体育设施几乎只有简单的健身路径。他们只能在田间地头或街道两旁靠徒步走或广场舞来进行健身。
2.3公共体育服务设施的利用率较低
自从国家开始实施全民健身路径的建设以来,国家、省、市各级政府在全省范围内分期分批安装了各种健身设施。这些健身路径也成了公共体育设施的主体。这些设备的种类较多、健身的效果也较好,但是其单项设备数量较少。一套设备中每项器材只能供一至两人使用,由于人们的健身时间基本相同,这就导致一些基本健身设施(如健步器、滚筒跑步机等)由于健身器材数量少,不够用。而一些需要技巧或一定力量的健身器材(如天梯、单双杠等)无人使用或较少人使用。通过调查发现:有近一半的健身器材存在“偶尔使用”或“几乎不用”的情况。健身设施长时间过度使用或长时间闲置都会影响其使用寿命。再加上受损的设备没能得到及时的维修,从而导致公共体育服务设施的利用率较低。
3加强河北省公共体育服务设施建设的对策
3.1政府继续加大对城乡公共体育服务设施的投资力度并建立完善的政策指导体系
首先,政府要继续加大资金支持,这是加快城乡公共体育服务设施健康发展的有利保证。其次,政府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吸引企业、个人或社会团体积极参与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
3.2政府尽快建立完善的政策指导体系
第一,建立严格的监管机制。在建设过程中要真正考虑城乡居民的需求,尽量满足各类人群的需要,避免出现面子工程和形象工程。第二,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把各级部门的政绩考评与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数量、质量挂钩,以促进城乡公共体育服务设施的快速发展。
3.3以市场发展为导向,拓宽发展思路,形成多元化的经营管理模式
随着市场化经济的不断深入,公共体育服务设施的建设仅仅靠政府经营的管理方式以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要不断拓展公共体育服务场馆经营模式,以促进市场化的进程。目前我省大量的公共体育场馆只用于群众健身或一些公益性的比赛,这不但造成了场馆的严重浪费,而且使这些场馆的经济效益也甚微,不利于其健康发展。在经济市场化的今天,要加强对公共体育服务设施的多渠道经营,不断促进体育设施的市场化进程。
3.4提高场馆利用率,满足大众需求
第一,加快学校、企事业单位等体育资源对外开放的步伐,实现社会资源共享。这是解决城乡公共体育设施不能满足居民需求的便捷之路。
第二,不断丰富公共体育设施的种类建设,以满足不同年龄、不同类型人群的需求。真正实现公共体育服务设施“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参考文献:
[1]刘超,李国,赵一平.城乡体育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 2012(3).
[2]温一帆.惠州市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调查研究[J].惠州学院学报,2013(3).
[3]藏威等,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河北省体育公共服务现状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 2016(7).
1、建立信息化服务平台的意义
随着数字城市的初步建设,数字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在九五末期和十五初期就被提了出来,并得到了较广泛的认同。2001年建设部组织有关专家编撰的数字城市导论中就给出了一个经多次讨论修改的数字城市框架体系,该体系中列出了三个公共平台,分别是城市综合信息平台,城市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和城市电信基础设施平台。
通过建设数字城市信息化服务平台,不仅能提供城市统一的基础信息平台,实现整个城市的各类信息可视化查询、显示和输出,而且可以满足城市各政府职能部门的日常办公及其专业应用需求,在空间上优化配置,在时间上合理利用,实现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交流、综合和合作;同时还能宏观性的全局性的制定城市整体规划和发展战略,、为城市的建设、管理和服务等提供综合决策的现代化工具和手段,。
2、数字城市公共信息平台的作用:
数字城市公共信息平台的作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基于程序专用或公共网设施,为城市信息共享和应用提供高效率的网络环境支持。实现城市的网络化,即电话网、有线电视网与Internet,三网实现互联互通;通过网络将分散的数据库,信息系统连接起来,建立互操作平台,建立数据仓库与交换中心,数据处理共享平台;二是通过建设地理空间框架数据库,为社会经济等信息基于位置的整合与集成提供支持。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既是一座城市的空间基础信息平台,也是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的基本组成部分,它是信息集成的载体,是数字城市赖以实现的不可或缺的基础支撑;三是在地理空间框架数据库的基础上,通过整合和扩展城市公共社会经济等信息,建立信息管理与应用服务系统,实现城市公共信息的共享,为基于公共信息平台开发各种信息应用系统,开展综合或专题应用提供保障。
3、数字城市公共信息平台的内容:
早在2002年中国GIS协会完成的测绘科技发展基金项目,构建数字中国地理空间基础框架总体战略研究中,数字城市框架系统基本上被完全接受,并被扩展为数字中国基本框架,上述提到的三个平台被分别表述为:社会经济信息平台,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和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尽管用词不一致,但在城市层面上提及意思是一致的。它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网络基础设施主要为数字城市的运行提供基础保证,是国家和地方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任务,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或地理空间框架数据平台一般由城市最基本的空间信息及其管理和服务系统构成,是空间信息应用以及实现社会经济信息与空间信息整合的基础;城市综合信息平台和社会经济信息平台,就是在城市地理空间框架数据平台的基础上的一个服务于城市应用的整合性公共平台。这三个方面实际上也是城市公共信息平台所应包括的基本功能和应起到的核心作用。
城市公共信息平台要建设起来,并能发挥其作用,首先需要合理确定城市公共信息的内容及质量。地理信息提供与地理位置有关的空间信息与属性信息,是其他各类信息的空间定位基础载体,是城市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比如目前所谓的基础地理信息实际上是基本地形信息,不能满足大多数应用的需要。地理空间框架数据是一级有最广泛用户群的空间基础数据,主要包括行政区划、道路、水体、地名、建筑物、地下空间设施、地址、地籍、数字影像高程测量控制点,土地利用现状规划用地园林绿地,特殊管理区域公共服务设施和环境等数据。
城市公共信息除包括地理空间框架数据外,还应包括一些基本的社会经济和统计等信息,这些信息的质量取决于数据本身的特征及应用需求,同时还需要认真研究城市公共信息平台的服务模式,北京、武汉等城市在信息平台服务方式方面都做了很好的尝试,他们可以提供基于专用网络在线信息租赁服务,传统意义上的数据提供或拷贝服务以及面向公众的信息和浏览服务等等。
4、数字城市公共信息平台的成果:
应该说在十五期间,我国在数字城市和城市信息化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比如,众多城市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地理空间框架数据与空间信息平台和城市信息应用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取得了积极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和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对城市空间信息给予了较大力度的支持,研究开发了一批关键技术,并形成了若干示范应用工程,多项城市空间信息应用方面的国家和行业标准等等。而与此同时,人们对数字城市及城市空间信息应用的认识更加理性化,科学化和合理化。
5、数字城市公共信息平台面临的挑战:
数字城市公共信息平台的广阔数据平台,充分实现了城市信息的共享,为城市建设和人民的生活提供了便利,也为政府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民众提供了工具。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数字城市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在整个城市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和问题,既有技术上的局限,也有体制机制方面的制约,比如核心技术的国产化程度较低、信息获取与处理的时效性相对滞后,海量公共信息的存储维护更新问题,地理信息的保密与公开服务的矛盾问题,具备处理公共信息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缺乏等等,使信息平台的发展和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所以整个数字城市公共信息平台的推广和发展还需要经历一个比较长的时期。但是信息平台包含着的强大功能和应用价值,只要在未来采取措施着重解决这些问题,信息平台还是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前景。
6、结语
数字城市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是城市发展和社会信息化的必然趋势,也是城市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智慧城市、云中心、物联网建设的兴起,城市信息化建设又将掀起新一轮的,通过数字信息技术的应用,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建立,提高城市综合服务能力及服务水平,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虽然面临一些挑战,必须转换观念,以战略眼光认识城市信息化平台建设的意义,以发展眼光看待城市信息化建设的内涵与前景,以务实的态度处理好长远规划与近期目标的关系,通过技术创新人才队伍培养和共享机制,实现数字城市向智慧城市迈进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城市社区 体育公共服务 供给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公众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改善,开始追求高层次的精神生活。国家也在相关文件中指出:要采取多种方式,引导、组织社区成员开展体育健身活动,为居民提供多样化的体育公共服务,进而满足社区成员的健身需求。因此,现阶段要逐步完善社区群众的体育运动条件,根据不同地方、不同类型人员的运动需求,把体育公共服务的多元化当作重要目标,进而保障社区群众的体育服务。
一、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概述
所谓体育公共服务,主要是以服务为中心,基本的保障条件是资源的供给加上制度的完善,而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主要出发点就是满足城市社区居民的体育运动需求,以此推动全面健身,把终身体育的理念深入人心,促进体育消费,以此拉动经济增长,属于一个全方位的服务系统。而城市社区体育公务服务主要是在一个固定的区域内,以社区的体育设施为基础,把社区的群众当作服务的主体,来满足社区群众健身、运动的需求,从而促进居民的身心健康,巩固社区成员的社区情感。这种公共服务需要政府的支持,加上社区各个组织、机构等提供的社会福利性质的体育服务。
二、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发展路径
(一)促进社区体育服务社会化,逐步形成产业化的竞争机制
要体现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社会化性质,就要政府、民间社团、企业以及个人等力量的广泛参与,不能只是政府部门的大包大揽,主要强调社区体育公共服务资金来源的多元化,对社区资源进行深度的开发。要形成产业化的竞争机制,并不是说要把社区体育公共服务附属于第三产业,把其当作第三产业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这里所说的公共服务与私人服务的区别就是,这两种服务的产品分别是公共经济与市场经济。换句话说,不能把社区体育公共服务跟私人服务的市场产业混淆。在城市社区内开发场地设施,包括建设器材、休闲娱乐设施等的资金,其中一部分是政府相关部门下拨,另一部分可以从社区驻区单位、房地产企业等共同募集。在体育设施建成之后,运动场地设施的维护可以由体育社团组织来安排,至于谁来实施服务,则可以选择各种体育社团或者俱乐部,也可以选择社区管辖范围内的单位或者专业化组织等。这些单位要提供服务,就要公开其成本与生产信息,进而从集体消费单位中获取生产成本资金。通过整合社会资源,把无偿服务跟无偿服务结合起来,能够有效的满足不同对象的体育服务需求。
(二)发展体育社团组织,强化多中心竞争机制的基础
要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到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建设中来,还要促进体育社团组织建设,不断吸纳志愿者参与进来。社会的广泛参与是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发展的推动力,也是这项服务的一个重要目标。要衡量一个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发展水平,主要是看参与组织的规模、提供的服务质量,还有社区群众的参与度,从那些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发达的国家的经验来看,在提供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中的一项重要的人力资源就是体育社团中的成员,这些成员的数量和质量也彰显了这个地区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水平。对于社区体育社团组织来说,志愿者的参与跟社区体育建设具有很强的互动关系,这些社团组织的参与能够为社区人文环境的营造提供条件,而良好的社区人文环境也能吸引更高的体育社团组织和志愿者参与进来,成为强化多中心竞争机制的基础。
(三)建立社区居民参与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绩效评估机制
对于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来说,其主要的功能就是为社区内的群众提供公益性的体育服务。所以,社区居民就是这项公共服务的对象,属于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接受者。无论这个城市的社区体育公共服务采取何种模式来运营,如果没有社区居民的参与,那么这项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价值便无从体现。因此,要完善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就要激发社区居民的参与热情,用居民的参与度以及满意度来检验这个城市的社区公共服务是否完善。构建社会居民广泛参与的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绩效评估机制,能够把社区居民的功能得到最大化的发挥,是进一步满足社区居民对社区体育公共服务需求的一个重要策略,能够保障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质量,顺应了当前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发展。
三、结论
综上所述,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是我国社会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该部分,这项公共服务的开展满足了我国城市社区居民体育健身的需求,要认真研究其供给问题,借鉴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进而保障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根据全省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推进会议精神,为进一步推进我市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特提出如下工作措施:
一是积极将本次会议精神向局主要领导和市政府分管领导做好汇报,争取各级领导的重视。同时召开各县(市、区)民政局分管领导和区划地名股股长会议,传达全省会议精神,要求各地对照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抓紧进行整改,以积极、认真、负责的态度迎接民政部检查验收。二是学习借鉴兄弟地市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先进理念和经验做法,创新工作思路,开拓进取,克服困难,努力改进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下步将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1)根据国家和省关地名管理法规条例,尽快修订出台《***市地名管理细则》等地名管理规范性条例、文件,促进我市地名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2)拓展地名服务范围,丰富地名服务形式,完善地名服务设施(如设置地名触摸屏、开设地名问路热线等);(3)完善地名网站建设,及时更新补充有关地名信息,努力为公众提供更好的地名信息化服务;(4)加强地名工作宣传,努力为地名工作营造良好的氛围。
总之,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努力完成上级下达的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各项工作任务,为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