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课程汇报大全11篇

时间:2022-10-28 23:33:15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课程汇报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课程汇报

篇(1)

按照新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要求,从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学生出发,进一步突出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我校自新课程实施以来,陆续在低中高年级开设了不同门类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足开全各门课程,特别是音体美等学科的教学,更是引起了我们的重视。在师资缺乏的情况下,我们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有效的方案,使这些不被重视的课程终于进入了学生的课堂,大大活跃了学习氛围。

通过地方课程的实施,培养了他们顽强坚定、奋发进取的意志品质;增强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爱国主义情感,学生从历史上优秀人物功彪青史的伟绩中受到熏陶和教育,激起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使他们更迫切地去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与此同时从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国情教育等方面精选学习主题,让学生参加德育活动课程实践,在走进自然、走进社会、走进人生的过程中,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自我、个人与自然、个人与家庭、个人与学校、个人与国家、个人与世界的关系,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目前开设的学校课程有:一二年级阅读和写字;三四五年级阅读、写字和朗读。为确保学校课程的顺利实施,我校专门成立了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领导小组,组织在教学中具有一定课程开发能力和丰富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对校本课程进行开发和实施,并定期对课程实施情况进行调研,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定期开展与校本课程有关一系列活动,如《优秀作业展评》、《人人争当小小书法家》、《古诗文诵读比赛》以及《爱祖国爱家乡演讲比赛》等活动,经过长期对学生进行规范的书写训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形成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逐步养成着眼全局,谋事周全的良好品质。多读书能多吸取知识,增广见闻,学习他人成功、失败的经验,做事的方法,幽默的态度,待人处事的方式,久而久之自然能充实个人的内涵,使言谈有物,内盈而外华。通过朗读训练,学生可以从篇章中领会文章的主旨、思想、意蕴,既受到了熏陶感染。

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

1、长期以来,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讲授别人编写的甚至连教学参考书也齐备的教科书,教师的专业能力发挥受到很大的限制,学校课程的开发要求教师不仅会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

篇(2)

二、实习时间

年6月26日下午14:30—17:10

三、实习地点

石布岭港区

四、课程实习班级:

winny

n3080510309

08级特许经营管理3班

五、课程实习的领队教师:林常青老师

六、课程实习的目的

在学习完一学期的物流管理后,通过到港口实地考察,使学生能够更深刻地了解海上运输以及国际物流等相关的内容,用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消化物流管理这门课程,并做到在现实中融会贯通地运用。

七、课程实习的内容

这次物流实践课的地点是北海四个码头中的石布岭港区,同学们到达目的地后可自行在指定范围内自由参观,有任何问题都可以咨询现场负责解答的顾经理。

根据现场提问和自行观察,我了解了以下的一些情况:

北海有四个码头,每个码头的货运和客运都是不固定的,但是港区有分客货区。

我们所考察的石布岭港区的码头全长约453米,建设规模有2万、3万、5万吨级杂货泊位各一个,年吞吐量在500万吨左右,属中型港口。港区的船舶以散货、杂货船为主,港区的货物多为铜、铁、硫磺等矿产,还有化肥。出口的货物主要是化肥和一些矿产,其中化肥多是云南、贵州的公司从该港出口。而进口的主要是硫磺和矿产,进口多为美国,加拿大,中东等国家,其中以巴拿马的船舶为主,在硫磺进口中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优。从港区到美国和加拿大是30天左右,到中东是15天左右。同时,外国船舶必须挂中国国旗在桅杆方可进入国境。

港区的淡季为11—4月,以春节前后为主,而旺季为5—10月。

港区退潮时水位9.5米,安全水位为11.5米,但通常都会到达12米,大约在卸下几件货物后恢复到安全水位。港区接待过吨位最重的是一艘7.5万吨的货轮,吃水13.8米。港区的码头基本不放货,一般在卸完货之后马上运到仓库。

今天看到停泊在码头的有三艘货轮,一艘是2万吨级的,一艘3万吨级的,一艘3.5万吨级的。而载重3.5万吨的货轮正在卸货,货是硫磺,卸货工具是以轨道移动的吊车,卸货方式是用斗抓硫磺。岸边有一个叫集装箱岸边桥的起重设备,集装箱大多以铁轨运输,也用正面吊把集装箱放到指定位置。另外,我们还到办公大楼看了北海港—2015的建设项目表,从而了解到北海港未来的建设方向和发展规模。

八、课程实习的体会

篇(3)

小学信息课程教学工作汇报一

本学期,信息技术课程根据《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的要求,在小学阶段应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一些基本常识,初步学会计算机的一般使用方法,这是本学科的基本教学要求,也是对学生基本能力的要求。

具体讲也就是:

1、计算机基础常识和简单操作;

2、操作系统简单操作与使用;

3、汉字输入及文字处理。学生具备了这个基础,就能获得计算机学科方面良好的主体结构,为将来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但在教学实践中,又要注意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去帮助学生达到目的,现将本学期的信息技术课教学总结如下:

(一)以“玩”促学

小学生对“玩”特别感兴趣,而计算机正具有能“玩”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选好入切点,让他们在“玩”中接触电脑,感知电脑,即让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玩”。通过这样就可以把计算机新课的教学寓教于乐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在《指法》这节课中,一开始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是非常枯燥的,学生不但学的很累,而且很不愿学,更不用说要求他们背诵键盘上的26个字母键。所以,在通过“CAI”软件游戏进行教学中,学生们一边击键一边念字母,这样可以使学生兴致盎然,个个跃跃欲试。从而,学生在玩“CAI”软件游戏中学到练习指法的要点。

(二)以“练”促学

练习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有效的练习,不仅巩固知识,形成技能,而且能启发思维、培养能力。许多电脑知识是在反复、大量的使用练习中才能熟悉、体会、掌握的。如在学习汉字输入时,设计这样的练习,让学生输入自己写的一段话,这样比输入书本上的一段话兴趣更浓,既调动了学生学习“汉字输入”的兴趣,又能让学生实际应用汉字输入法及灵活处理实践中的细节问题,使学生在乐学、趣学中提高操作技能。

(三)以“帮”促学

所教的三年级学生在接受、理解一种新事物中总存在个体的差异,新的知识、概念,有些学生一下子就能掌握了,而有的学生还需要进一步的耐心启发和引导,那就需要“一对一”的指导,充分发挥“小老师”的骨干作用。在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们思考讨论,发挥集体的智慧来完成它。这样学生们在互相帮助的情况下,相互讨论、相互启发、相互提高、相互协调。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增进了学生之间的友谊。

总之,要做好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应该采取学生易于接受的语言与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把枯燥乏味的知识变为有趣生动。

小学信息课程教学工作汇报二     时间过的飞快,转眼间一个学期过去了,这个学期我担任三年级下学期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比较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刚刚升入三年级下学期的学生是第一次开设信息技术课,他们对计算机有着浓厚的兴趣——“玩”。既然学生爱玩游戏,那么就让他们通过玩游戏来激发他们想学的.愿意。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玩”也是一种学习,是一种在宽松氛围下的动手动脑的有效的学习,玩是小朋友的天性,在“玩”中学,由浅入深,在轻松的气氛中感知信息技术的魅力。

小学生年龄小,认知水平还不幼稚,因而小学信息技术课应该简单易懂,在课程的布置和内容上注意简单易懂,要适合他们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运用一些直观的、形象的、生动的方法和教学软件,配合一些适当的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防止一些笼统的理论,让他们能够比较容易地掌握。

为使学生掌握鼠标的习性,左右键的用法,逐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我从一些游戏入手,如纸牌对小学生具有极大的诱惑力,把兴趣和创新结合起来。具体运用到了教学实践中,收到良好的效果。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他们会发现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解决不了,就会主动地问老师、回过头来再学习基础知识。他们的学习热情就会越来越高。

本学期还重点学习了指法,指法学习是枯燥的,假如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的很累,而且很不愿学,更加不能强迫其练习了。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竞赛谁的成果好或者与老师竞赛。学生在“青蛙过河”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果就必需练习好指法。于是就有人提出如何能够打得又对又快。在这种情况下,我再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就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这样,既坚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

在教学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于“画图”非常感兴趣,而且对于各种基本工具的使用都较易掌握,但不能灵活运用,其主要原因关在于缺乏发明性的思维。

在“画图”的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实例,激发学生的兴趣,点燃学生发明性的火花,克服学生电脑绘画中的畏难情绪,使学生真正成为了电脑的主人。如在教学“画月亮”时,先让学生考虑一下,谁能用几秒钟时间完成。大局部学生从常规思维动身,采用了曲线工具来画,用两条曲线圈起来,结果花了不少时间,画出的“月亮”还不够理想。可是有些同学却突发奇想,先画好两个大小基本相似的圆,然后移动其中的一个圆,把它覆盖在另一个圆上面,组成一个新月形,然后用橡皮擦去多余的局部就完成了。我认为这就是一种发明性思维,对于这类同学,我表示了欣赏的态度,并希望其他同学也能像他们一样发明性地看等问题,能发表你独特的观点。

本期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1、有局部学生在上机课中不能按要求带脚套;

2、在合作学习中,有的学生还不太会去合作、推荐。

3、在评价作品环节方面,语言太单调。

在新的学期里,我将继续努力,争取取得更好的成果。

小学信息课程教学工作汇报三

回顾第一学期,本人能够努力工作,认真学习新课标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以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实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根据实际制定各项计划,备好课,写好教案,并能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来设计上课的形式和内容,难易结合,使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都学得愉快、学得好,小学三年级信息技术教学总结。下面就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对这半个学期的工作进行总结:

一、培养学生学习电脑的兴趣。

《信息技术》不同于一般的学科,而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教学中要以讲为辅,以练为主,以用为目的,使学生在练习中、实践中或"玩"中学会如何使用电脑,改变过去以课堂讲授为主的呆板教学方法,利用《信息技术》课程自身的特点提高学生学习电脑的兴趣。开学时,学生大多数刚接触电脑,对电脑有着一种神秘感,对学习电脑也有着一种极大的兴趣感,作为教师要怎样才能将学生的这种兴趣继续保持下去呢?我上第一节课的时候,先问学生什么是电脑,电脑有什么作用,然后根据书本讲了许多有关电脑方面的科学知识,让他们感到电脑原来是这样一回事,使他们对电脑有了一定的认识,打破了不敢碰电脑的神秘感。接着讲解了电脑的作用,激发了他们学习的欲望。

二、游戏入门,学习指法。

小学生对游戏特别感兴趣,而计算机正具有能玩游戏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可以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

例如对于最基础的学习内容--学习指法。这个内容的学习是非常枯燥的,如果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的很累,而且很不愿学,更加不能强迫其练习了。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比赛谁的成绩好或者与老师比赛。学生在"吃苹果""打地鼠"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在这种情况下,再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就很认真,工作总结《小学三年级信息技术教学总结》。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这样,就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

在教学鼠标的使用时,有些学生不敢握鼠标,或是操作不灵活,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我采取的是游戏结合的方法。首先让学生对鼠标的操作有一定的了解,然后安排一些拖箱子(训练拖动)、纸牌(单击、双击)和扫雷等游戏,通过游戏,学生的操作熟练程序掌握得好快。

三、小组互助、协作学习。

由于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方面存在着各方面的差异,有的学生对计算机有着深厚的兴趣,他们对计算机知识了解的很多,有的家庭有条件从小接受计算机教育,在操作技能方面水平很高,可以说是"小专家",而有的学生在校外从未接触过计算机,在本学期只是第一次接触,在这方面是一片空白,于是,在开始的时候,我将每一个班按每列分成了若干个小组,每组有6个人,每组都有一个小组长,在教学的时候,同学们之间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之间还可以互相帮助,监督检查。水平相当的能一起探索、实践,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在小组中得到基础好的、学习兴趣深厚学生的帮助,这样发挥了优秀学生"小老师"的作用,激励其更加努力。这样教学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进步。例如在学习时,老师布置好一个任务,通过小组学习,使这个任务是由学生进行解决的,而不是教师将方法直接讲给他们。通过实践证明,小组学习不仅使学生顺利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还能促进学生之间的发展。

篇(4)

“校本课程开发”这一概念的内涵极其丰富,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的意义界定。首都师范大学徐玉珍教授综合国内外学者和课程文献所描述的各种案例,把“校本课程开发”界定为:是在学校现场发生并展开的,以国家及地方制定的课程内容的基本精神为指导,依据学生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利用和可开发的资源,由学校成员自愿、自主、独立或与校外团体个人开展的,旨在满足本校学生学习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课程开发活动。“校本课程开发”强调的是课程开发的行动和研究过程。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学校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1、校本课程的开发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校本课程”是学校在国家规定的课程之外,为落实学校的办学理念、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而形成学校特色而自主确定的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概念,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我校是一所市级重点院校,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先进的硬件设施,优质的教学师资,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立足于“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充分开发学校的特色项目,如乒乓、商务、数控、舞蹈等,体现“校本课程”“校本化”的特点。学校通过自行研讨、设计以及与社会其他力量合作等方式编制出丰富多样的、可供学生自由选择的课程,丰富教学实践,凸显“智慧育人”的办学理念。

2、校本课程的开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种课程研制开发的流程,也是课程不断完善的过程,它遵循的是“开发——实施——观察——反思——再开发”这一螺旋上升的过程。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对自身科学课程观的建立、课程开发能力的增强、行动研究能力的获得、合作精神的培养等方面都起着积极的作用。教师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通过教师之间的合作、教师与学生的合作、教师与课程专家的合作、教师与学生家长、社区人员等方面的合作,以及各类教材或讲义的编写,教学行为的实施等,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从而打造“智慧型”的教师。

3、校本课程的开发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

教育的实践证明,一个人每个方面都突出是不可能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保证了学生基本方面达到基本质量要求,在这个前提下,校本课程则要求为每一位学生充分发展拓展空间。我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上,始终围绕着一个最终目标——促进学生的个性和谐全面的发展。我们依托课改,构建符合学生需求的,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良好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校本课程,组成了以拓展型课程为主、探究型课程为辅的校本课程开发、建设的格局,为学生提供学习过程中的空间选择和内容选择,从而培养“智慧型学生”。

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一)前期准备

1、建立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管理机构。

在组织管理上,我校建立了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校长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第一责任人,提出课程设置与开发的要求,教导处负责将要求落到实处,负责具体的计划制定,教研组长、骨干教师为组员负责具体的开发与实施工作,确保学校校本课程的顺利开展与实施。

2、制定课程实施方案,确立开发类型。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以学生的需要为主导,以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为目的,因此它就必须充分的了解和反映学生的需要。我校对全体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调查情况作了深入地分析之后,决定以知识类型的拓展型课程为突破口,以艺体类型的拓展型课程为重点,逐步向实践类型、综合类型的拓展型课程延伸,构建具有普小特色的拓展型课程体系。在积累一定经验的基础后,由单一走向多元,增加科技环保、嘉定文化、少先队自主性探究活动等探究学习活动内容,逐步增加探究型课程的比重。

3、组织力量开展培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在新的理念下,教师不仅仅是课程的执行者,更是课程的开发者。为了让每个教师尽快适应和掌握如何开发校本课程这一个新课题,学校组织全体教师进行校本培训,由分管校长亲自主讲,并专门编写了校本课程培训材料,同时还聘请专家和学者来校讲课,不断更新教师的教学观、课程观。对一部分有条件的教师进行“送出去”培训,学成之后在校开展自培,使更多教师掌握课程开发的基本技能。此外,还进行了探究型课程的培训研讨活动。通过对教师的专题培训,统一了认识、更新了观念、激发了热情,使他们能尽快地适应和提高拓展型、探究型课程的开发、设计、组织、调控和评价等能力。

(二)实施过程

1、启动实施

在启动实施阶段,我们分为三个步骤,循序渐进地开展。

1)自主申报课程,教师人人参与。

起始阶段,学校要求教师们根据自己特长,自主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类型人人申报一门校本课程,认真制定实施方案,并列入学校考核之中。我们不要求教师拿出非常详尽完善的方案,这是不可能的。但我们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开发课程的意识与能力,在开发课程的过程中提高专业水平,在人人动起来的基础上再不断完善校本课程。

2)列出“课程菜单”,学生自主选择。

在教师申报课程的基础上,学校将老师申报的拓展型或探究型课程进行归类整理,列成“课程菜单”,并在“课程超市”开张之前,再次在学生中间发放调查表,了解学生的需求,最后根据学生的喜欢程度和学校需要确定具体开设的课程。去年全校共开设了10门校本课程,今年增加到15门,基本满足学生的需要。在课程的选择上,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意愿自主选择课程,自主选择老师,从而使校本课程能更贴近学生的需求、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真正拥有自主选择课程的机会,拥有自由成长的空间。

3)开设“课程超市”,分层分步实施。

每周五下午第一节课,是我校学生“走班”学习的时间。学生们纷纷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喜欢的课程进行学习。我校的“走班”学习分为校级和年级两个层面。校级层面的校本课程面向全校学生,跨年级、跨班级,采用师生双向选择的形式最终确定学生名单,便于培养和选拔特长生。年级层面的校本课程实施采用学生自选课程自选老师,赋予学生更多的自。学生走班流动的形式,既扩大了学生自主选择的范围,促进了各年级各班级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又调动了其学习积极性。几年来,校本课程的开课率达100%,学生参与率达100%。涉及的课程内容丰富,分成艺术、体健、综合、活动、学科应用五大类。其中艺术类校本课程有舞蹈与体操、器乐、合唱、日记画、彩墨童谣、儿童画、少儿书法、剪纸、中国结编织等;体健类的有体育游戏、乒乓、田径“三棋”、少儿武术等,综合类的有心灵的春天——心理游戏、绿色小卫士、中国传统节日等,活动类的有嘉定之旅、园艺种植、变废为宝巧制作等,学科应用类的有文明礼仪教育、演讲与口才、几何大探秘、童年的梦——童年故事创作、趣味日语等等,可以说精彩纷呈,师生全员参与。

2、总结提高

在多年的校本课程的具体实施后,我们发现一门适合学生发展的优秀的课程,其内容必须具有系统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同时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他的良好个性是否得到一定的发展,他的实际操作能力是否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这些问题都引起了我们的思考,从去年开始,我们着手开展教材的整理、修改和编写,并努力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1)团队合作开发课程、编写教材。

校本课程开发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团队的力量,为此,课程开发方面,在广大教师全员参与,人人开设的基础上,我们围绕学校个性化特色项目,结合现有资源,重点扶持少儿乒乓、游泳、环境科技、艺术体操等校本课程,无论在师资力量还是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充分发挥团队的作用,实现校内外联动合作,进行优势互补,努力打造特色,并以此带动其它学科。数学组的“数学小天才”,语文组的“古诗文阅读”等校本课程的合作开发都颇具规模,逐步实现由以个体为主的开发形式转向团队、个体多元开发的格局。

教材的编写方面,努力构建以团队合作为主,以个体为补充的校本教材开发的新格局。在广大教师原有编写的校本教材基础上,通过分管牵头、骨干领衔,以团队合作的形式,集中智慧、力量和优势对校本课程资源进行整合重组:一类是围绕学校已有的特色项目进行校本教材的团队合作编写,进行整体规划、整体设计,分层次、分项目编写,形成教材开发的几大拳头产品,促进学校特色项目的形成与发展,形成特色化校本课程教材。如以朱彩英老师为带头,由多名科技、劳技等学科老师合作编写的自编校本探究型教材《身边的绿色》等。另一类保留原有的适合个体开发,初见成效的校本教材,再进一步完善修改,形成个性特色。

2)构建多元评价体系,规范运作、科学评价。

校本课程的多样性决定了其评价形式的多样性。我们重视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多元化;强调质性评价,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多样化;强调参与和互动,自评与互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具体实践中,我们一方面注重对教师的评价,视过程与结果并重,将目标取向与目标达成相对照。既关注教师平时实施开展的过程:如看课程目标和方案的制定、看上课过程记录、看平时抽查情况,又关注课程实施的效果:如看学期总结、看教材编写、看获奖情况等教学成果。另一方面,注重对学生的学业评价。既有任课老师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表现对学生做出评价,又有学校进行的校本课程实施情况的学生问卷调查、学生的自我评价等。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收获

1、转变学习方式,满足学生兴趣,促进全面发展。

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我们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关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尊重学生意向,确立和开设一系列课程超市。其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加强所学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及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满足个人需求的社会性发展。在课程选择上,放权给学生,让学生在丰富的课程中自主选择、自主探究、自我发展,以此改进学习方式。

2、更新教学观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通过研制校本教材,开展“智慧杯”校本教材展示评比,有效地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了广大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和研究的力度。全校共编写了三十多门教材,其中有许多教材是团队合作编写的,有效地发挥了集体的智慧,以同伴互助的形式促进了教师间的专业对话、沟通、协调和合作,培养了教师的团队合作能力,提高了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良好舞台,增强了教师的课程意识,使教师真正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实施者和评价者。教师在课程的整合、开发、建设中发挥着聪明才智,贡献着才学与能力,体现着生命的价值,创造着事业的成功。

3、开发、丰富课程资源,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

篇(5)

“校本课程开发”这一概念的内涵极其丰富,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的意义界定。首都师范大学徐玉珍教授综合国内外学者和课程文献所描述的各种案例,把“校本课程开发”界定为:是在学校现场发生并展开的,以国家及地方制定的课程内容的基本精神为指导,依据学生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利用和可开发的资源,由学校成员自愿、自主、独立或与校外团体个人开展的,旨在满足本校学生学习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课程开发活动。“校本课程开发”强调的是课程开发的行动和研究过程。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学校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1、校本课程的开发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校本课程”是学校在国家规定的课程之外,为落实学校的办学理念、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而形成学校特色而自主确定的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概念,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我校是一所市级重点院校,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先进的硬件设施,优质的教学师资,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立足于“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充分开发学校的特色项目,如乒乓、商务、数控、舞蹈等,体现“校本课程”“校本化”的特点。学校通过自行研讨、设计以及与社会其他力量合作等方式编制出丰富多样的、可供学生自由选择的课程,丰富教学实践,凸显“智慧育人”的办学理念。

2、校本课程的开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种课程研制开发的流程,也是课程不断完善的过程,它遵循的是“开发——实施——观察——反思——再开发”这一螺旋上升的过程。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对自身科学课程观的建立、课程开发能力的增强、行动研究能力的获得、合作精神的培养等方面都起着积极的作用。教师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通过教师之间的合作、教师与学生的合作、教师与课程专家的合作、教师与学生家长、社区人员等方面的合作,以及各类教材或讲义的编写,教学行为的实施等,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从而打造“智慧型”的教师。

3、校本课程的开发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

教育的实践证明,一个人每个方面都突出是不可能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保证了学生基本方面达到基本质量要求,在这个前提下,校本课程则要求为每一位学生充分发展拓展空间。我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上,始终围绕着一个最终目标——促进学生的个性和谐全面的发展。我们依托课改,构建符合学生需求的,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良好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校本课程,组成了以拓展型课程为主、探究型课程为辅的校本课程开发、建设的格局,为学生提供学习过程中的空间选择和内容选择,从而培养“智慧型学生”。

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一)前期准备

1、建立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管理机构。

在组织管理上,我校建立了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校长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第一责任人,提出课程设置与开发的要求,教导处负责将要求落到实处,负责具体的计划制定,教研组长、骨干教师为组员负责具体的开发与实施工作,确保学校校本课程的顺利开展与实施。

篇(6)

二、近几年课程改革的具体做法:

(一)、健全机构,完善管理,切实加强对课程改革的领导。

课程改革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推动学校发展的“推动器”、“催化剂”。为此,我校花大力气建立健全课程改革运行机制,做到管理科学,制度合理,方法多样。

1 、成立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学校成立了由校长、教导主任、继教主任、骨干教师为核心的课程改革领导小组,把教科室作为课改领导小组活动场所,由教务处专门负责课改工作。

2 、建立课改激励机制。每年开学,校领导就要召开继续教育工作会议,完善《青曲镇中心小课程师资培训工作方案》,安排部署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使全(区)校教师全部培训一遍。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学校还把课改成果作为教师的科研成果,在职称评定、评先晋级时作为重要依据,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课改热情,学校课改氛围日益浓厚。

3 、建立三级课改网络。学校建立了镇级、校级、教研组级课改网络,使课改实验在我校扎扎实实开展起来。

4 、保证三个落实。即时间、地点、内容的落实。

(二)、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加强校本培训,为课程改革夯实基础。

长期以来,学校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办学宗旨,为培养面向未来的具有个性的一代新人,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的师资队伍势在必行。学校本着“教师人人是人才”的理念,积极推进校本培训大力推进课程改革。具体做法:

1 、建立新的教学管理模式,为实施新的课程标准提供保证机制。

对新课程的实施,我们可以说是已做到了未雨绸缪,认真准备,迎接课改的到来。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广大教师逐步树立了课改理念,并积极把理论学习与日常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坚持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实践,不断探索优质育人的方法和规律。

( 1 ) . 把课程理念纳入教学管理,在研究中落实管理

我们认真分析课程标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如何在教学管理体现这一新的课程理念。我们对学校的教学管理作了三个方面的调整:

1 要更多的注重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效性、灵活性、创新性。针对教师提出的“教案要不要写的问题”,我们明确提出三句话要求:“教案一定要写;要体现实效性;提倡写教学反思。”鼓励教师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和学生。学校还设立教师“创新奖”,鼓励教师创造具有鲜活个性的、时代性的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方法等。

2 改变以往管理细则化的倾向,实施宏观管理。在探索阶段,我们把对教师的教学评价进行了调整,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各项内容分步过关,循序渐进,给教师创设宽松的实践空间,激发教师参与改革的热情,让教师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和创造者。

3 教学管理模式由行政型向研究型转变。教学管理人员经常深入课堂听课评课,了解教学情况,发现问题,使教学过程及时得到监控。同时,及时协助教师研究解决出现的问题,使教学过程及时得到优化,实现行政管理人员向以帮助教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协调者、研究者方向发展。

( 2 ) . 建立与新课程标准目标相适应的评价体系

1 学校建立新的评价理念。我们对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作了调整,为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导向。为防止教师在课改中“穿着新鞋走着老路”指出评价应当“以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为基本目标,确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促进个性的和谐发展”的课程理念,对师生的教与行评价。

2 学校建立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我们根据新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把课堂教学评价的重心转移到关注学生的发展上。其中最关键的还是全体学生是否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3 构建新的学生评价体系。我们力求着眼学生的全面发展,体现“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这个价值目标,开展了“小学生学业成就多元评价指标体系”的探索,已逐步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如在学科评价上我们采用了以下做法:

一是测试的分项制:语文从朗读、背诵、听说、查字典、写字、说话、阅读、作文等多方面进行考核;数学除基础知识、计算、应用题等笔试外,增加说学能力和动手操作等多项内容,自然学科注重考察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思想品德学科主要考察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以及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等。

二是发展性评价:通过设立“家校联系卡”、“学生成长袋”等作出关于学生的学习进展的信息反馈,在发展中评估学生个性的学习质量;

三是发现性评价:如学校设立“品德奖”、“特长奖”、“学业奖”、“进步奖”等项目,多角度、全方位评价和激励学生的成长。

2 、锻造一支适应课程改革的师资队伍,是实施课程标准的关键。

我校采取有利于鼓励和促进教师的学习与研究,有效实施并根据新课程要求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做法。

( 1 ) . 落实制度,更新理念,提升教师课程理论素养

1 理论性学习方面。每周二下午第三节作为全体教师课程理论学习时间,以讲座、讨论等形式,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标准,研讨新教材,及时帮助教师掌握教育信息、动态,充分认识教育教学面临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吸收现代教学信息,逐步确立现代教育观、教学观和学生观。学校每学年还组织教师进行基础知识、业务能力的综合测试,强化了教师学习。

2 实践方面。组织教师观摩示范课、汇报课,进行案例分析等活动。教师还必须做到有记录、有评价、有体会,参与情况纳入教师年度考核的主要内容,以制度的形式促使教师通过学习讨论、观摩实践,自觉更新观念、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 2 ) . 制定校本培训制度,不断提高教师业务素质

一是建立学科带头人制度,充分利用校本资源,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开设主体性教育等实验班,选拔青年教师担任教学实验工作,使他们尽快成长;

二是建立帮带制度,将专家请进学校或由本校的骨干教师给年轻教师听课、评课,点拨指导,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三是建立教学示范制度,学校主动承担各级各类示范课、教改研讨课、汇报课,大胆对外展促进教学交流,树立典型。

促使教师通过参加各种教学观摩、展示、交流活动,在实践中得到磨练、提高自己。

3 、以研促改,推进课程改革发展

学校对教研工作的组织管理应该着眼于课程改革的全局发展,建立校本课程研究,信息技术运用研究的一系列管理制度。

( 1 ) . 对校本课程的开发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近年来,我校设置一些“校本课程”,如电脑课、鉴赏课、学科活动课以及根据学生实际开设的兴趣班,在发现和培养学生特长等方面显示出成效与活力。

( 2 ) .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提高实验工作的效率,推进基础教育课改

充分利用校网络资源提高教师的专业文化素养和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为新课程改革营造良好的氛围。现代教育技术是中小学教育新的“生长点”,更是课改实验工作的“生长点”。我校的现代教育技术的配备较为完善,通过多方筹措资金 30 余万元,千方百计为课改实验创造条件。两年来学校改扩建了电教室一个,微机室一个,“红领巾”电视台一个,班班配有电视机、录音机、投影仪等设备。教师每两人一台微机,初步实现了教师办公自动化,教师都能熟练操作电脑,这些给现代教育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为课堂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提供了保障。

通过校本培训,教师的教学观念得到了转变,注重“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的业务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涌现了一大批成熟的教师。学生的学习方式得以改变,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转变成自主、互助、合作的学习,促成了知识的主动建构。课堂教学大变样,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了学生成长的实际,贴近了社会生活的实际,课堂变得更大、更活、更新。学校面对现实,狠抓了校本培训,取得显著成绩,这是学校教育的一大亮点。

(三)、发挥校本培训的核心作用,确保三级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全面实施。

1 、明确“三级课程”的价值和相互关系。国家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地方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校本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三级课程”具有互补性,是缺一不可的统一体。

篇(7)

“像素与声音”是天津美术学院国际艺术教育学院的主干课程,其分组式教学、主题作品创作和课程汇报均体现了国际艺术教育学院的教学理念和办学宗旨,将价值取向植入课程教学,通过教学强调文化坚守和文化融合,培养具有独创性、创新意识及创造力的现代复合型艺术人才。在此次展示中,学生自由组合,形成10个具有鲜明特色的团队,拍摄动态影像并进行艺术处理,如配音、中英文字幕处理、影像处理及剪辑,用Photoshop、Premiere和After Effect等软件进行创作,运用科技手段实现与众不同的艺术效果。而展示以“中西方文化交融”为主题则意在打开学生的思想境界,让大家站在国际化、全球化的角度,带着中国立场、东方文化的观念走出国门,赴英留学。YICHI小组从具体案例出发,深人解读中西方文化背景,发人深省;圆曲小组关注中国文化储备,借用日常事物进行创作,将看似一般的生活用品升华到中西文化;25小组强烈的创新性完美地诠释了艺术的特征,从中西方艺术的差异中找寻创新点;壹volution小组体现出了团队精神,同时也非常重视个人能力的发挥;红双喜小组的作品充满正能量;茶叶蛋小组则从小小的“囧”字插座切入重视中西方文化交融的必要性,利用虚拟互动、动静结合等方式,通过制度、文化、习俗等板块突出中西方文化差异,并从中寻找创新点,同学们都坚守着自己的文化立场,坚持面对面、平等地进行文化交流,理性地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并表达着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促进文化融合的美好愿望。

篇(8)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工作一次深刻的变革。它犹如滚滚的海潮,浩浩荡荡,席卷神州大地,翻江倒海间,激浊扬清,对沉积已久的教育教学观念来了个颠覆与重构,课改带来的生机如春风拂过,如春雨入土,新课程在古老的土地上百花争妍,竟相开放。我们18小学作为首批进入课改实验的一所学校,在新课改的浪潮中,奋勇争先,勇于创新,大胆实验,迎课改潮流而上,并跟随新课改一起成长。一直以来,学校始终坚持“让每一位学生主动求知,让每一位学生生动发展,让每一位学生获得成功”的理念,以“基础扎实、师生和谐、质量稳定、特色鲜明”为目标,以校本培训为基础,以校本教研为突破口,以教科研为引导,以改革评价方式为手段等,坚持了“在实验中成长”、“在实验中思考”、“在学习中积累”、“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的途径,几年来学校荣获了:全国少年军警示范校称号;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创新学习研究与实验》优秀实验学校;第五、第六届国际中小学生美术书法大赛美术教育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市级科技特色学校;市级《课程目标与开放式达标教学》课题先进实验学校;数学教研组被评为乌市“十五”教科研工作优秀教研组;沙区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实验基地;沙区“十五”课题先进集体;沙区校本教研先进科任教研组;欢乐六一“放飞绿色梦想”少先队环保课题实践展示活动沙区优秀组织奖;沙区教育工会开展的“争创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学习型组织等。

回顾新课程探索实践的历程,我们从教师队伍的建设、校本教研的创新、校本课程的开发、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方面,全面构建了学校文化型模式,彰显我校课改特色。

一、以打造优秀教师群体为根本,走内涵发展之路。

教师素质的高低是课改实验成功与否的关键,新“课改”的不断滚动推进,使我们不再一味挑选优秀教师参与“课改”实验,而是致力于以校为本,加快每一位教师专业化能力的提高和教师整体队伍素质优质化建设,坚持为教师搭建五个平台即:

学习、培训的平台:加大教师学习、培训的资金投入,创造一切条件支持教师专业提升,力争青年教师向更高层次发展。

教师能力展示的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展示、教学成果展示、教育科研成果展、课件制作展示等。

跨学科互动的平台:坚持开展教育教学交流活动,举行教师论坛,教师沙龙。

交流合作的平台:校内合作、校际合作。

教育科研的平台:在研究状态下工作,在研究中成就人生。

平台的搭建增强了教师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五年的课改教师硕果累累:获全国级奖励约110人次,自治区奖励约130人次,市级奖励约160人次,沙区级奖励约300人次。

(一)以创建学习型学校为突破口,构建学校新的“学习”文化。

我们把创建学习型学校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把创建学习型学校当作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来抓,

从校本培训入手,积淀教师理论基础。

教师是课改的主力军,只有学习,才能转变固有的陈旧的观念,所以加强学习、培训,提高教师素质是课改成功的关键所在。使教师在培训中养成学习的职业习惯,加快教师队伍优质化建设。

培训内容丰富

(1)细学课标。我们把每学期第一次教研活动内容定为重温课标,进行语数教师课标测试,让课标深记在每一位教师的脑海中,在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过程中,帮助教师准确把握新课程、新教材的精神实质,彻底更新教育理念,逐步确立与课改相适应的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和学科观。

(2)开展 “营造书香校园、构建学习型学校”读书活动:开展教师读书活动①利用每次政治学习开展 “好书共赏”“快乐读书”读书交流,王瑞、马玉花、李粉梅等11位教师把自己读书的感悟与全体教师分享。②建立教师“读书摘记本”。我校教师每月摘抄四篇读书笔记,40岁以上教师不得少于200字,40岁以下教师不得少于400字,从校领导到普通教师无一例外,每一本都体现教师个性特点,每一本都体现教师成长的足迹。③开展“读书摘记”传阅交流活动,在传阅中学习,在交流中进步。④开辟“新书推荐”“好书推荐”栏目。由教导处向教师推荐教育、教学专著如《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等,激发教师读书的欲望。⑤开展师生“半日读书日”活动。开放半天让教师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读书,在浓浓的读书氛围中享受书中的乐趣,教师及时将所学、所感、所思、所悟记录下来,教师在交流中提升理论素养,在感悟中夯实基础理论,在参与中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这一个活动拉开了我校全面参与理论学习的序幕,有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少先队围绕学校读书活动方案,积极组织开展题为“走向世界的中国”学生读书活动,希望通过活动的开展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从小养成热爱书籍,博览群书的好习惯,并在读书实践活动中陶冶情操,获取真知,树立理想!

学校十分重视“走向世界的中国”读书活动,成立活动领导小组,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活动方案,方案中有明确的指导思想、目标、口号、基本策略和具体实施要求。各班级根据少先队读书活动方案制定了本班的读书活动计划,同时我们还向家长下发“读书倡议书”,倡议家长也参与读书,为孩子营造更加良好的家庭读书氛围。配合学校开展书香家庭,并得到了家长们的一致好评。学期末,同学们每人为班级捐赠一本书建立了本班小书库,学校根据活动计划和开展情况全校评出六个“书香中队”和80名读书之星。通过读书活动,增加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提高了学生的读写能力,为积极打造学生的人生底色、建设学生的精神家园、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结合教师的困惑进行教学理论的培训。时时关注着教师的需要,在与教师的交流中发现教师对什么是教学案例?如何撰写教学案例?教学反思应写些什么?什么是校本教研等认识较为模糊,于是结合实例组织全体教师对怎样撰写教学反思和教学案例进行等专题讲座,明确了教师的认识。

(4)以“致教师的一封信”形式提出教师假期自培要求,以鼓励教师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自我研修的意识。

培训渠道拓宽。

(1)坚持“走出去,请进来”。我们极为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千方百计为教师的成长架设平台,特别是为青年教师的迅速成长提供优良的环境条件。一方面,在学校资金非常紧张的情况下,派教师参加“标本制作”培训班学习、党员骨干学习、全国小语阅读大赛等培训学习,为教师提供了学习的机会,为大家提供了发展的平台。另一方面,聘请市、沙区专家、教研员、外籍教师来校指导课堂教学、教研活动、理念培训、解决困惑,鼓励教师与专家靠近,与专家对话,为教师的发展创设更广阔的空间。

(2)通过“学”与“教”,“帮”与“促”实施名师工程、青蓝工程,培养青年教师。遵循“发现名师、培养名师、用好名师、开发名师”的思路,1)开展拜师活动。根据教师的“双向选择”为各培养对象安排“导师”,并对青年教师和指导教师提出具体要求,期初有计划,活动有记录,每个培养对象都建立一份“成长档案”,记录教学实践中的点滴收获,期末,还要从公开教学、撰写论文等方面进行汇报。“导师组”成员并非清一色的中老年教师,其中不乏青年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各“导师组”和青年教师经常性地开展听课议课、反思点评等活动,指导教师言传身教,毫无保留;青年教师勤学好问,积极锻炼,进步很快,拜师活动促进了各年龄层的教师优势互补,共同成长,发挥真诚同伴力量,促进全体教师的和谐发展,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2)加大校内选拔、自培力度,打造名师工程,积极培养 “三种人”。采用“定点、定向”的办法,公开条件、自愿申报、学校评选的程序确定名师候选人,经过严格选拔,评选出成世莉老师为学科带头人、高艺、王瑞两位老师为骨干教师、王春娟、马玉花、李粉梅、高菲、鲁鑫五位为优秀教师。以构建教育理念,形成教学风格,编撰教学论著为基本内容,通过导师引、讲座、考察、学术研究等形式培养。优先选送我校优秀青年教师王春娟、李粉梅、马玉花教师到山西、长春、上海等地学习。3)发挥骨干教师“以点带面”的辐射作用,开展“骨干教师汇报引领课”锤炼教师,实施培养工程,促进全体教师的和谐发展。

(3)制定教师个人发展计划,创建“教师成长档案袋”。45岁以下教师每人制定三年个人发展计划,并建立“教师成长档案袋”,教师把自己专业发展方面的资料放入档案中,可以是自己满意的教案、学生作业、课件、自制学具,也可以是反思随笔、教育小故事、论文、荣誉证书等。“教师成长档案袋”是促进教师成长的一项新的举措,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加强教师管理,对教师进行科学评价的重要内容和方法,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的重要手段。通过教师成长记录袋的展评,使教师既能看到自己的教育教学成绩,又能反思自己的成长过程,一步步明确自己前进的目标,实现教师评价由鉴定性向激励性,由终结性向过程性的转变。促进教师自身可持续发展,见证教师成长的足迹,体现教师发展的过程。

(4)人文关怀。我们认为其核心是:理解、尊重、赏识每一位教师,只有进行对话沟通才能走进教师心灵,只有走进教师心灵,才能真正做到沟通、理解。学校领导经常与教师进行沟通:谈话、书信等等。同时做好:对教师及家属及时的关心与慰问,送生日蛋糕,为教师提供早餐、考勤制度人性化等等。努力使我们的教师感到在第十八小学工作有安全感、成就感,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辛苦却快乐着。

(二)以“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核心的校本教研活动,构建学校新的“研究”文化。

“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是对传统教学研究的一次重大突破。校本教研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教师即研究者,学校是教学研究的基地,课堂是教学研究的实验室。校本教研的实质是教学与“研究”共生互补,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我们紧紧围绕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和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开展校本教研。让校本教研成为一种学校新的“研究”文化,成为教师的职业生活方式,成为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文化价值追求。

(1)自我反思的形成。

我们积极倡导教师养成自我反思的职业习惯,五年的课改是我们深深意识到反思才能进步,反思才能提高。在校本教研活动中,我们强化反思环节,鼓励教师增强研究意识,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剖析并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促进教师们向“反思型”、“研究型”教师发展。

1)每日一反思。提倡以教学日记的方式,反思自己一天教学的得与失。2)每周一聊。以办公室为单位由负责人随时组织人员进行教学聊天交流,在不经意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3)每月一反思。提出月反思可以是①新理念的闪光点;②传统教学中的精华;③教学得失;④教材修订意见、建议;⑤典型片段剖析;⑥教师抒怀等等。教师在自我追问中、深刻的反思中不断的提升。4)教学随笔。以年级组为单位没有时间没有约定教师自觉主动记下自己在教学中的感悟、教学问题、成功作法等,逐步形成善于反思的行为。5)撰写教育教学叙事 。教师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和解释,更深层的体现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教师成长变化。学期末教师们以“我的教育教学故事”、“我成长的足迹” 叙写一学期的心灵感悟,撰写的过程,就是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全程回顾、监控、分析、调整的过程,是更彻底的自我反思、自我培训的过程,真正能达到“为自己的教学进行研究,对自己的教学进行研究,在自己的教学中进行研究”的目的。这种以实践——反思——实践的个人反思行为成为教师前进的动力。教师乐于将反思当作常规工作,并分享课程实施的酸甜苦辣。据不完全统计,五年来,我校教师有几十篇论文、随笔、案例收入在各种书籍、教学杂志上发表。

(2)感受经历一种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对话交流。

校本教研是教师教学生涯的展开过程,在彼此互动中,在不断地反馈、调节、体验中,表达自已的思想,汲取别人的创意火花,领悟到教学的技艺,体味到教学的乐趣和自已生命的意义。

1)狠抓教研,力促课改实效。教师的课改新理念从量化的积累到质变的飞跃是需要长期课堂改革的磨合与撞击。改革集体备课。出台《第18小集体备课流程》各备课组严格按照自研教材、集体研讨、分工主备、修改施教、二次备课五个流程进行每一次备课,主备人写出详细的发言稿,其他人略写自己对教材的理解的发言稿,主管学科的教导主任依据各组备课计划深入备课组参与、检查、指导,确保集体备课的质量,不走形式,不敷衍了事,让教师静心研究教材,强化了合作意识,做到优势互补,达到资源共享。提出“资源共享,留有余地,个人增删,课后反思”的备课制度。开展“我当主持人”及“我的教研我做主”教研活动及展示活动。以学科教研组根据组内教师的需要向学校提交教研并填写申请表,教导处依据申请表协助教研组开展活动,教师独立主持了教研活动,以课例研讨,以与学生对话,以观看特级教师精彩片段,以辩论会等新的教研形式进行了《课堂教学的延伸—课外积累》、《如何让小组合作更有效》、《在反思中成长—做研究型教师》等11个专题的研究,活动赋予教师教研自主权,激发教师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使教师在教研活动中发挥自己的主见,做出自己的决定;激发教师积极参与教研的热情,驱动教师全身心投入教科研之中,在浓浓的教研氛围中让更多的教师参与校本教研,实现了教师自主教研的愿景。依托“集体备课观摩展示”,促教师快速成长,通过集体备课活动,不仅增进老师之间的相互了解,培植一种交流、合作、研究的学术气氛;同时开发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推广了学校优秀老师的教学经验,缩短年轻老师的成长周期;更有利于资源共享,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2)实践,决战课堂,唱好课程改革重头戏。为了营造课改的浓厚氛围,以科研带动课改的步步深入,我们紧紧围绕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让新课程与课堂教学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探索新课程标准下的各学科课堂教学模式,让新的课改理念真正在课堂上生根开花、结果。

抓住问题,开展小课题研究。我们以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先进理念,确定课堂教学的研究方向,以课堂教学为抓手,努力推进课改的全面实施。做到带题研究,带题上课。每学期末向每位教师下发《教学问题征集表》征集教师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困惑,对问题困惑进行梳理汇总作为新学期教学研究的重点,分学科年级填写《小课题申请表》上报教导处,由教导处主管领导审批后方可制定实施计划并具体操作,保证了小课题研究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几年来语文学科针对低年级如何进行识字课的教学?如何进行阅读、作文课教学?进行探索让学生自主与合作学习超越课堂,超越文本,超越自我;数学学科在课堂中如何组织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如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进行研究;科任学科为如何提高学生对科任学科学习热情?如何把握英语课堂教学的节奏?如何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进行研讨;围绕问题组织开展“希望杯课堂大赛”、“同题异构”“二度教学”的课堂研讨活动,教师紧紧围绕研究主题按照专题一备课一一度教学一重构教案—二度教学---群议—提炼的基本流程。进行“说一讲一评一议—思”等系列交流互动活动;开展教师案例分析会。由教导主任分别选取一线教师随堂录象课组织教研组教师对其教学目标、教学环节、教学方式、学习方式通过观看课例—课例学习----课例分析(反思)----课例讨论----评价课例的过程分析讨论,在讨论中解惑,在分析中总结,较快地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平;开展“三阶段二反思” 听课活动:即一名教师要听老中青三个年龄阶段教师两节课并分别二次与听课教师进行反思交流;开展了“对话----引领----成长”与专家共探新课程课堂教学现场交流会,与专家面对面的对话交流,教师在解决教学问题的同时吸收了最前沿的教育理念和专业知识,丰富了自己的理论储备;组织“教学问题大沙龙”活动,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通过语文、科任学科“教学问题大沙龙”活动的开展,以教师自由发言和现场随机采访相结合的形式针对“如何提高阅读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如何开展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等问题进行教研;了解课堂教学如何扎实有效,及如何在教学中落实这些原则。通过活动我们深切感受到无论什么学科,教学中问题设计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一方面教师要思考如何通过提问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掘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另一方面教师要加强实践,深刻反思,改进和提高课堂提问的基本技能;进行校校间的专题互动大讨论,在教师当学生,师生同学习的微格片断教学的引发下不同学科谈到了自己评价学生的点滴经验;尝试实施分层作业、特色作业,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课堂中充分让学生去疑、去猜、去试、去探、去说、去发现、去解决,去运用,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在课堂上体现教学理论与策略的变革。

立足科研,推进课改。没有科研的教育是僵化的教育,没有科研意识的教师是没有生命力的机械的教师,课题研究是新课程实验的灵魂。我们提出了“人人参与课题,个个都会研究”的口号,促进教师逐步向“科研型”“创造型”转型。我们紧紧抓住每年“教科研活动月”这一契机组织一次次扎实有效的教研科研活动,驱动教师积极投入到教科研的活动之中。五年中我校确立了六个课题分别在国家、自治区、市级立项。一是国家教育部“十五”规划课题《创新学习研究与实验》的子课题《小学创新学习指导的行动研究与实验》于2005年8月结题;二是国家实验课题《小学生个性化作文研究实验》;三是市级课题《课程目标与开放式达标教学》于2005年7月结题;四是国家“十五”课题自治区子课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正在实施。五是自治区课题《新疆地方课程实施及评价的理论与实践》正在实施;六是自治区课题《运用信息技术创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正在实施,研究中我们注重“实”与“活”,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主体,拓宽了研究的渠道,提升了校本教研的层次。

3)瞄准方向,拓展资源,创办课改集《足迹》、《求索》校刊、网站。2006年5月乌市第18小学第一本校刊《求索》诞生了,涉及“每期一星、我成长我快乐、学习园地、推荐推荐、身边的事情、校园风采”6个栏目的校刊以丰富的内容、真实的信息,人文的理念展示出学校特色、教师风采,为教师搭建了互动交流的窗口,至今已承办9期。2006年6月18小网站创建。设置学校管理、教学天地、名师工程、学生园地、家长学校等9个窗口33个二级目录。校刊的承办、网站的成立拓展了学校、教师交流和发展的空间,让教师拥有更广泛的平等对话的平台。网站的建立最大限度地保证网络交流的自由开放和民主,鼓励学生把自己关心和感兴趣的话题、存在的情绪与困扰,通过网络直接反映、直率表达,有利于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把握问题的关键,使学校教育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现实,最终达到入脑、入心、入情、入理的教育绩效。2010年9月创办《启航》教育科研专刊,展示我校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二、以校本课程为依托,加强特色教育研究,构建学校新的“校园文化”。

1、进行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整和探索,以此来加强学校“校本课程”建设和特色构建,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活动课程。

我校以体现学校办学的特色,挖掘教师特长与潜力,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为宗旨开设军警班、铜管乐班、轮滑班、葫芦丝等特色班,民间剪纸、小记者、七巧板等校本活动课程,弥补了国家课程不足,每周四下午定为活动时间,每学期举行 “多彩的童年” 校本活动课程汇报。

2、弘扬我国书法文化的优良传统,开展写字上星级活动。

本着对祖国传统文化和几千年文明史的传承,铸造儿童的民族之魂,从小就把民族的根深植于儿童的心中,从2001年4月,我校开设了校本课程——写字课,启动了写字上星级活动,确立“人人写好一笔字”的培养目标,做到写字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特色的思路,普及:做到三个保证,时间上保证每周每班一课时排进学校总课表;师资上保证——配备专职、兼职写字教研组长及教学教师;教学内容上保证——自编写字教材。提高: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二是进行双姿检测活动提高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三是开展“墨香校园”写字上星级活动提升学校写字文化。2006年初在写字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自编写字教材。教材含概:前进中的校本活动课程--让“墨香”永飘校园、书写姿势及执笔方法、利用评价提高学生写字水平、中国书法发展史、名人小故事五个章节内容形成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特色与能力;举办了十四届“墨香校园”写字上星级活动;形成每天固定20分钟全校性练写字的氛围,凸显了我校校本课程的特色。写字上星级活动采用滚动式评比,学生在六年的学习生活中,不断进步,始终有更高的追求目标。在近五年中,我校已开展了十届写字上星级评比活动,共有680名同学获得了“星级生”称号,680名学生家长收到了学校发的喜报。

3、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科技实践活动。我校在命名为“乌鲁木齐市科技特色学校”的基础上,以科技小发明、小制作、小创造为抓手,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献身科学的勇气和精神。如:积极组织参加全市物理光束传递仪式,参观了板房沟新华联温室大棚的荷兰迷你黄瓜、樱桃番茄、无公害蔬菜种植,开展科普进校园,大手拉小手知识传播活动(科学环境知识讲座);举行七巧板比赛、风筝比赛、四驱车车模比赛、航模比赛等,学生们结合生活常识发明出“防盗信箱”、“吃垃圾的螃蟹”、“环保筷子盒”、“节水洗衣机”等分别荣获市级小发明奖;学生的科幻画获奖在市级也榜上有名。学校连续三年组织学生参加了全国“智力七巧板”比赛,获奖面超过95%以上,学校三年荣获优秀组织单位。科技活动使学生在动手、动脑过程中,增强了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提高了运用科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小崇尚科学,热爱科学。

4、拓宽渠道,活用资源。我校充分利用资源,让“课改”“立体”起来,将校园物质建设与文化建设相结合,将资源配置硬件与软件相结合,把学校建设成为花园、学园、乐园,使学校本身就是一部“课改”的大型“教科书”,每一面墙,每一块标牌,每一片绿地都能充分体现丰厚的文化底蕴。一进我校,最醒目的是校训“我努力、我成功、一生一世学做真人”,随处可见“廉洁方能聚人、律己方能服人、身正方能带人、无私方能感人”“千教万教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等育人的名人名言和“快乐地学习、高兴的成功”“相信自己、我也可以”这样激励性的凡人凡语。校墙以“四有”、“行为规范”、“课间生活”为内容进行了美化,让校墙“会说话”,渲染了育人的外部氛围,校门口、校内的橱窗、科技长廊,分别以“党的教育方针”、“三个面向”为内容展现教育的方向,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楼内悬挂“市民文明公约”,放置本周校务公开栏,每周文明提示。悬挂人性化的提示标牌、名言警句,提示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悬挂中国地图、世界地图,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了解祖国,了解世界。旧楼墙体由美术老师创作了以“喜迎奥运”“民族大团结”“儿童乐园欢迎你”为主题的大幅宣传画,就连厕所的墙体上也布置了“我是文明的小学生”的画面,新楼一侧还为学生准备了一块可以自主写写画画的大黑板,楼后巧用废旧轮胎为原材料,建立有色彩鲜艳、富有情趣的攀爬、秋千、坐垫等娱乐设施的儿童乐园,操场上画出了深受学生喜爱的棋盘、跳方格等场地,这一切不仅能满足少年儿童的审美需要,使我校的校园环境富有装饰性和时代气息,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了发扬个性、增强友谊、强身健体的场地空间,从点滴之处形象地引导学生的文明言行。这些使学生在优美的环境中陶冶情操砥砺品行,塑造美好心灵。

三、尝试评价改革,形成评价机制,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评价是课改的指挥棒,被称为“课改”的“瓶颈”。

1、 建立教师评价机制。

(1)实行教师工作量化考核。新课改需要高素质、高质量、高效率的教师队伍,面对新时期的需要我们把教师日常工作与质量效益紧紧捆绑,2004年3月我校实行教师工作量化考核,赋予每人基数为100分,再依照德、勤、技、能加分与减分条例的考核细则进行自我评价、年级组组评价、考核领导小组评价,考核成绩作为教师评优评先、专业技术考核及教师聘任制的依据。教师工作量化考核的实施彻底打破了旧的管理体制,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热情,提出了优质+创新的工作目标,以人文的管理方法强化教师责任意识、服务意识、竞争意识、团队意识和奉献精神。

(2)出台教研组(年级组)团队建设评价细则。学校既是教师专业生活的场所,又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地方。其中教研组(年级组)更是学校中各学科教师发挥集体智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益的教学研究组织,是学校教学指挥系统的重要部分,教研组建设直接关乎一所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它建设的水平一定程度上也关系到学校教学工作的水平。因此,我校改变以往由学校单方面评价为教研组自评与学校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评价的内容包含师德、教研计划、活动实施、教育科研、资料归档、成果、创新与特色,其中前五项评价为100分满分,后两项为附分。评价体现教研组(年级组)与组内教师的评价主体意识,体现评价的多元化,将团队文化建设、集体备课、教学研讨、教学成绩的提高等综合评定,使每位教师都融入并参与教研组(年级组)文化建设之中,体现教研组(年级组)是新课程实施和教育教学创新的信息中心、指导中心、研究中心、服务中心,教师是推进课改的参与者、实践者、合作者、研究者,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融入学校整体发展之中。

2、形成学生评价体系。

篇(9)

PBL(problem-basedlearning)直译为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或者问题导向的学习方法,具体是指在学习中利用教案等手段将学生置于一个应用知识的与实际相似的情景中,引导学生从教案和呈现的问题出发进行自主学习。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属于社会科学类专业学科,社会实践能力是决定该专业本科生在工作中能否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基础的关键所在。开设PBL工作坊是一个成熟有效、便于推广应用于劳动与社会保障等专业课程的有效途径。第一,PBL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高度一致,PBL不仅注重理论学习,更加强调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学生的生活中、体验中、知识积累中发现问题,注重理论应用,强调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以此达到培养应用型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目的。第二,PBL学习实践的情景可以凭借教案以及学生在生活中的体验来联接,不需要真实的实践环境,硬件条件便于获得。第三,PBL将知识、能力以及情感贯穿于学习全程,PBL本身就代表了生活化、职业化、趣味化、以及情景化,以人性为根本的群体,以感性为依据的伦理行为将引导学生在知识基础之上更具有人文情怀和公共精神。第四,目前国内关于PBL在各类课程中的实践应用研究都有涉猎,各有特色,这说明PBL可行性和可推广性非常高。更加重要的是,立足医科院校的实践资源,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的可操作性大大增加。《社会保险学》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接下来以《社会保险学》的“第三章社会保险的产生与发展”的课程为例来介绍PBL的实践应用。

一、PBL教案撰写要点

社会保险教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考察社会保险制度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真实事件以及真实情况的机会,使他们可以充分了解社会保险制度这项社会政策从决策到实施、反馈的整个环节的实际情况。第三章的内容是社会保险的产生与发展,比较偏重理论性。因此案例比较偏重于对于社会历史事件的描述,尽量将学生置于19世纪社会保险产生的历史时期,给学生留下一些历史事件的线索,让学生循着这些线索去挖掘社会保险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理论基础。PBL教案应该根据每个章节的不同内容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实践化。一个设计良好的PBL教案应该来源于社会化或者生活化的场景,并能够引出学习议题,促使学生探讨理论或实践中的问题,也就是说教案是实践与理论的整合,是具象的事务与抽象的学习目的的整合,不应像传统教科书以片面的知识逻辑构架,教案应该包括时空场景、群体、社会制度以及行为、逻辑与伦理等。在此教案中,社会保险的产生的历史场景在第二个教案中被大致勾勒出来,学生会沿着“19世纪的德国”、“20世纪初期经济大萧条”的美国等历史场景去寻找社会保险的产生和发展的足迹。从历史的场景带领学生进入社会化场景,再从场景中让学生寻找学习议题,实现实践和理论的整合。

(二)合理化。PBL教案可以是真实的教案,也可以是具有虚拟成分的情景或者故事,生活化的教案以及其他要素的填充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关注身旁的琐碎事务并引发其思考,但是这些的前提是合理严密的逻辑以及极强的专业性。教案中要素的填充一般是有两个作用,第一个作用是作为学习议题的线索,另一个作用是起到教案起承转合的连接作用。

(三)教案应该符合《社会保险学》的课程大纲。教案目的是服务于整门课程的学习,合格的教案设计需要将学习目的、重点、难点,依据课程的教学顺序完美的糅合在教案之中。PBL所含中的知识应该是全新的,不应该在理论课程中讲解过,也就是说不应该是作为学生学习完理论知识之后实践的课程,教案符合课程大纲的设计是让学生准确全面地掌握学习目的前提。这其中既要保证全面性,也要保证重点难点的特殊性。例如本教案中,这一章的学习目标是首先掌握社会保险制度产生的理论基础以及每个理论的代表人物和观点;其次是掌握社会保险产生的条件;掌握社会保险发展的阶段以及每个阶段的特点。

二、PBL小组讨论流程控制

《社会保险学》PBL实施方案包括小组准备、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以及评价体系的准备。

(一)小组准备。将本专业一个班的学生(总人数为28-30人)分为四组,每组7-8人。(最多不超过10个人)分组方式尽量采取打破原有班级、宿舍、性别、班级座位等界限的随机分组方式,成员进行合作学习,根据教案分幕以及课时安排完成多轮学习。小组成员的角色有以下三种:小组老师1名,承担学生内控责任以及小组成员角色。小组组员5-6名,需要全程参与流程、讨论教案、分享观点、回馈效果和主动学习。小组记录员1名,负责小组观点的记录,但也必须参加讨论。

(二)小组讨论事前控制。首次进行PBL前需要花费较长时间向学生说明PBL的学习理念,了解在小组讨论中应该扮演的角色,讨论的目的,讨论后需要提交的内容以及考评体系的具体情况。硬件准备包括有一个共同可以看见的黑板或者一张大白纸,一个可以上网查询的设备,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两两进行目光交流的方桌或者圆桌以及每人一份纸质教案。

(三)小组讨论事中控制。本教案分为两幕,每幕讨论分为两次进行。1.第一次讨论。第一次讨论需要进行暖身。由小组老师带领小组成员自我介绍。自我介绍内容可以采取常规介绍或者利用小游戏的方式来进行,之后进行角色分配,这样做的目的是激发团队的讨论热情和凝聚力并且确保PBL学习有序进行。暖身之后进入正题,小组老师只将第一幕的资料发给小组成员,并组织成员就教案以及五个思考问题建立问题提纲和分析内容进行讨论,根据“已知事实”和“待查信息”通过头脑风暴的方法分析问题,并在纸上做记录,整理出需要学习的议题,并上交给教师,方便教师督导和监督。2.自主学习。在第一次讨论中,由小组老师要求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包括图书馆资料和网络资料获取知识,收集信息,针对来源不同的资料和信息进行讨论和评价,以个人为单位根据学习的议题和提纲,学习议题,加深对学习内容的把握和理解。注意学习不能各自分工学习不同的内容。3.第二次讨论。在小组老师的带领下,小组成员分别汇报、分享学习的成果和方法,针对这些学习的内容汇总,并讨论不同的见解,提出可能遗漏的学习目标,找到学习方法。在此次讨论中,小组老师要及时提示小组成员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和讨论,并对于学生没有讨论到的内容予以启发和补充,对于偏离学习目标的议题要及时予以纠正。在小组讨论结束时,要求学生就个人及小组其他成员在学习中的表现、参与度、贡献度等作一个简单的回顾和评价,小组老师也要就本教案、本小组的各成员的表现进行反思和反馈。4.小组讨论事后控制。PBL评估是小组讨论控制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学生成绩的评定、制定未来教学方针和PBL学习的成败。整体而言,PBL评估系统包括对学生的考评、对小组老师的考评、对小组讨论过程的考评、对教案的考评。这里重点介绍对于学生的考评,学生考评分为小组老师的考评以及小组成员互评两部分内容,根据分析解决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分享精神和互动沟通四个方面,将小组老师对学生的考评分为四大项,12个小问题,分别赋分,加总为学生的小组老师评分总分,满分100分。学生互评体系分为内容建设性等6个内容,分贝赋分,总分也为100分,教师评分部分权重为70%,小组成员互评权重为30%,计算出的加权平均分为该部分内容的最终成绩。

三、实施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

实施的最大受益者是学生,学生学习最明显的变化体现在主动学习上,从一定程度上通过提出问题、搜集资料、解决问题、分享成果的一系列过程达到了一定的自主学习的目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仍然存在问题。

(一)教案以及案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教案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敲门砖,教案的编写对于PBL的顺利实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实践中会出现问题有:第一,教案引导不充分,学生难以按照教师期望寻找到学习的知识点。比如本章的教案虽然基本涵盖了本章的知识点,但是学生在找寻的时候,会遗漏社会保险产生的条件和原因这个重要的知识点,反而对于“义仓”这个知识点做了大量的学习。第二,教案中无法完全覆盖知识点,造成某些知识点遗漏的问题。教案具有一定的故事性和逻辑性,为了将教案塑造成一个完整且真实的故事,某些知识点难以在有限的篇幅中融入其中,造成知识点遗漏。而且由于教案是专业课老师来完成,尤其是教授本门课程的教师完成,专业性有余,但视野不够开阔,往往忽略了和其他知识的联系,难以体现出较强的学科交叉性。第三,教案信息分布不均衡。个别教案在个别幕中信息量偏大,学生负担过重,而在某些幕中却难以找到知识点进行讨论。

(二)学生具有一定的畏难情绪。产生这种情绪有几个原因。第一,学生对于PBL的理解不够深刻,有的学生认为PBL仅是普通的小组讨论,或者是“翻转课堂”,小组中推选出一个同学进行汇报,其他同学只需要协助其查资料完成汇报即可。有的同学甚至认为,小组讨论寻找出学习的知识点之后,将每个知识点分工,各个成员完成自己的问题即可。还有的学生认为这只是实践课对于理论课的“验证式”教学,教师对于教案中的知识点还会进行讲解,因此放松了自主学习的动力。第二,PBL学习法显然加大了学生的课余学习工作量,时间紧、搜集途径有限,专业知识不扎实导致学生普遍感到学习效率不如传统讲授接收到的知识量大。

(三)反馈和评价形式化。按照PBL流程,每次讨论问题之后,小组老师都要对同学进行评价,以及同学间进行互评,可是现实是经常因为时间不够,要么没有反馈匆匆下课,要么象征性的给予评价,只言片语,草草收场,没有起到真正的反馈作用。究其原因,第一,是小组老师和小组成员没有认识到反馈的积极作用,在下次讨论时也没有按照反馈的那样注意到修正,因此,大多数同学认为反馈没有什么意义。第二,小组老师的反馈技术有待提高,可能对于同学们表现出的问题或者特点把握不准确,导致反馈效果打折扣。第三,由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个别同学对于互评的同学只是一味地“说好话”或者要么不关心,没有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四、对策及建议

(一)反复打磨教案是保证PBL学习目标实现的基础。教案是学生讨论的蓝本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所在,故教案的规划设计十分重要。撰写教案绝非是轻而易举的事,需要经过培训、审核、实践等一系列的流程来控制教案的最终质量。高质量的教案不仅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设计、整理和完善打磨,还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先进的教学理念,尤其是实践的检验。在应用中,撰写案例的老师应该在全程记录下案例使用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偏离预期的关键事件。例如,案例是否有吸引力,能否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案例提出的学习目标学生是否能够在指定时间完成等来进行案例的考量,以此来作为案例的修改依据。

(二)合理规范的流程控制是顺利完成PBL学习的保障。PBL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是激发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和培养能力的一种学习方法,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随意的,甚至是“天马行空”的不受控制的漫游,学生需要通过合理规范的引导去完成指定的学习目标。因此,一方面,PBL学习需要完整的流程规划,包括前期准备、中期目标的检视、后期的反馈需要有完整的书面材料和控制手段;另一方面,小组老师是完成流程的有力抓手,需要在每一次小组学习中围绕学习目标灵活地把控、适时引导,以此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分享学习成果和心得。

(三)注重PBL理念的灌输和反馈评价。学生在没有接触PBL之前,学习目标基本上在缺乏自知自律的情况下被动完成,学生往往已经习惯了不知道为什么学而学和沉默的学习状态,因此,需要在学生接触PBL的过程中注重PBL内涵理念的灌输,不仅要告诉学生如何来完成PBL学习,更重要的是PBL学习的不同之处以及为什么要进行PBL学习,并且在过程中重点通过后期的反馈评价帮助学生和教师以及整个PBL进行反思,这其中包括学生的自我反思,更好帮助学生发现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学习态度、表现状态等;学生间的反馈,帮助学生不仅关注自我,更关心团队的其他成员,培养合作精神;学生对PBL的反馈,完善PBL流程。

作者:王海漪 刘艳花 宗苏秋 单位:山西医科大学人文学院

参考文献:

[1]黄钢,关超然.基于问题的学习导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128-130.

篇(10)

所谓城市,其法律涵义,就是指直辖市、建制市(包括副省、地和县三级)和建制镇。城市一般具备人类居住生活功能、产业发展功能、社会发展功能和战争防御功能。在和平年代,战争防御功能相对淡化。城市发展与其功能的不断增强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如城市发展与贸易功能的关系,最初城市中的手工业集聚,是为了使商品交换变得更为容易。手工业者的不断集聚形成了城市,而交易过程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市场,产生了贸易功能,两者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人口越集聚,贸易就越繁荣,而贸易的繁荣又进一步促进了人口的集聚,城市规模就逐渐扩大。城市发展的历史证明,要发展城市就必须提升城市的功能。

提升城市功能是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所决定。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到了工业化中期,产业发展已达到了一定的水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模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区域发展不平衡带来的矛盾和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通过城市化进程带动居民消费升级,推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通过城市功能集聚辐射,为周边城市和地区服务,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提升城市功能是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更加突出,特别是大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规模不断扩张、功能不断增强,对周边城市和农村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日益增强。以大城市为核心,依据产业协作关系和经济联系,形成了大大小小的经济圈和城市群。目前在我国东部沿海就形成了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经济圈、以广州、深圳为核心的珠三角经济圈和以北京、天津为核心的环渤海湾经济圈等三大经济圈。大经济圈中又有小经济圈,如长三角内部的浙东经济圈、杭嘉湖绍经济圈等。各经济圈中的核心城市的功能和地位往往决定着该经济圈的作用和地位,核心城市的功能对经济圈内其他城市的影响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作为长三角经济圈南翼经济中心,同是也是浙东小经济圈的核心城市,其城市功能强弱,不仅对自身的长远发展和城市竞争力提升十分重要,而且对周边城市及整个经济圈的发展也十分重要。

提升城市功能更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内在需要。虽然我国经济发展快速,工业产业生产能力强劲,但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尚处低位,产品的设计开发、品牌营销等关键环节往往主要掌握在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手中,我们能够提供的多为生产加工为主的中间环节。因此,往往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劳动力利用在我国,而盈利大头在外方。这样的状况形不成强大的产业竞争力,更不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在目前生产规模日益扩大,资源消耗、环保压力日益增大的背景下,这种粗放型的产业发展模式和城市发展模式必须转变。加快提升城市功能,特别是加快发展反映城市功能的新型商贸、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科技服务、人力培育等生产型服务业,是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提升城市功能,就是促使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从平面式、分散型向圆椎式、集约型转变,从县域经济向市域经济转变,使要素资源向城市集聚,人口向城市集中,使要素资源达到最佳配置,发挥最大效率。这对于**这样一个人多地少,自然矿产贫乏,城市规模相对偏小,而产业经济较为发达,港口和海洋资源禀赋的特色相当明显这样一个城市来说,发挥资源优势、提升城市功能就尤其重要。

二、要从发展阶段要求上找准自身的功能定位

任何一个城市都是某个经济圈中的一员,要明确自己的功能定位就必须首先明确自己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经济圈中,在这个圈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然后明确自身的资源禀赋如何?与周边其他城市比较,自己的资源优势是什么?最后才能确定自己应该发挥什么样的功能?

经济圈有两种划分方法:一是按经济联系分;二是按行政区划分。如果按经济联系分,经济圈可按照其联系的范围大小,分为几个层次。在国际经济的大框架下,几个地域相邻国家通过协定建立的经济联盟是最高层次的经济圈,如欧盟、东盟;一个大国内部以某个或两个特大城市为中心、地域相近、产业联系比较密切的城市群组成的经济圈,这是第二层次的经济圈。如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在大城市群中,以某个副中心城市为中心,地域相邻、人文相通、产业相关的若干中小城市组成的小城市圈,这是第三层次的经济圈,如浙东经济圈。

但就目前我国的经济管理实际来看,行政管理与经济管理的关系仍相当密切。按照行政区划分的经济圈具有更加现实的意义。在这一方式下,一个国家尤其是大国,就是一个完整、独立的经济圈;在国家内部,一个省域作为一个行政区域,也可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圈,也可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产业及配套服务体系;在省域内部,一个市域(指地级市)也可形成一个较小的经济圈,也可在市域内形成较完整的产业体系和服务体系;市域之下,一个县域也可形成更小的经济圈。县级政府是我国行政管理的基层组织,县域经济是最基本的经济圈,是形成产业体系和服务体系的基本单位。县以下的乡镇街道只能形成产业点或服务点,难以自成体系。

在省域及以下的经济圈中,资源要素的影响逐渐加大,而经济圈内自我服务能力则逐渐削减。因此,从理论上讲省级以下的经济圈应尽可能地对外开放,不应过度注重自己的产业体系和服务体系的完整性。但如果从城市竞争的角度讲,服务体系越完整,相对说来城市竞争能力也就越强,因而凡是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地市或县都想努力完善自己的服务体系。那么,在目前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看,现在哪一级行政区域形成经济圈比较有利?

在经济发展的初期,或者说在工业化启动期,生产力水平较低,生产关系较单纯,产业的生产组织较简单,配套服务要求比较低,在县域一级形成经济圈,并给予必要的简单服务配套,基本上可以满足生产发展需要。比如在上世纪80、90年代,乡镇企业蓬勃发展,产业“轻、小、集、加”特征明显,在县域范围内统筹发展较合适,有利于充分调动广大县级政府的积极性。在市域或省域统筹就会形成“吃大锅饭”的状态,不利于调动基层积极性;但是到了经济发展的中期,生产力水平提高,生产关系趋于复杂,产业分工协作细化,配套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县域范围内进行统筹难以满足要求,即使勉为其难,也会使服务成本过高,得不偿失。此时就有必要在更大的范围——市域进行统筹。因此,在工业化中期,市域统筹比较合适;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就有必要在省域或大都市经济圈内进行统筹。这从资源要素利用效率来讲是必要的,从国家发展大局角度来讲也更有利。

就**目前发展阶段而言,进行市域统筹比较合理。从发展阶段看,**经济发展已进入到了工业化中期,并已开始向工业化中后期转化。在这样一个发展阶段,**应该选择在市域范围内形成自己的经济圈,也即形成自己的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和服务体系。要努力打破县域经济的行政分割,统筹全市域的要素资源,集中提升中心城市的功能,并把其服务功能辐射到下辖县(市、区),为县(市、区)的产业发展服务。在较大的经济圈范围内统筹要素资源,组织产业分工协作,有助于资源效率的提高,有助于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增强;从市域经济发展的角度讲,**应该形成相对完善的产业体系和功能服务体系,以保持市域经济的顺利运行。同时,作为长三角经济圈南翼经济中心和浙东经济圈的核心城市,也不应一味强调自己的市域小圈圈,要主动纳入到全省的经济发展之中,纳入到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经济圈中,在更大的经济圈中,低成本享受上海、杭州等大城市的优质服务功能。在大经济圈中,**要突出自己的优势功能,寻求自己在大圈中的地位。今后一段时间,**首先要增强自己的特色,然后才考虑为自己产业发展所必需,逐渐完善一些自己所缺少的功能。

三、要从服务大局角度不断提升自身的特色功能

**是长三角南翼的经济中心城市,是东南沿海重要港口城市、华东地区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浙江省的对外开放窗口和现代物流中心。因此,**的城市功能不仅承担着为本地产业发展服务,也承担着为长三角南翼、为浙江省产业发展服务。进一步地说,也要为长三角、华东地区,乃至全国的产业发展服务。

总体上看,**目前的城市功能尚较薄弱。特别是中心城区规模相对较小,城市现代服务业发育不足,三产发展滞后。较为薄弱的服务功能尚不能对工业发展提供有效的服务,市域内一些工业企业所需的生产尚需依靠上海、杭州等大城市。特别是在产品设计、技术咨询、中介服务等方面,与上海、杭州还有不少差距。甚至于在生活服务功能方面,如医药卫生、教育、文化娱乐等,也与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不相称。目前**的城市服务功能还很难形成对周边城市的有效带动,甚至于对下辖的县(市、区)的产业带动能力都比较弱。从**全大市的产业分布和经济实力看,城区经济仍落后于县域经济,尚未改变县强市弱的状况,中心城区的地位不突出。因此,从完善市经济服务功能的角度上考虑,加快发展体现城市功能的服务业,特别是生产业,仍是当务之急。

篇(11)

村民李宝军老两口早在2009年秋便迁往县城投奔儿子,当年将户口落户到县城,村委会决定收回二人的5.12亩承包地。

2013年3月20日上午,村委会组织人员重新丈量调整土地。李宝军得知此事后,立即回村找党支部书记及村委主任,提出自己虽然落户县城,可在县城没有养老保险金,只能靠这几亩田的收入生活,请求村里给予照顾。村委主任当即回答:“你户口早迁出几年了,不算村里村民,当然得收回承包地。再说,这次调整承包地方案是经大多数村民同意的,不能变。”尽管李宝军几次找村委会,可依旧不予退还承包地。无奈之下,5月初,李宝军老入将村委会到县人民法院,申请撤销村委会的调整方案,退还自己的承包地。

法庭审理中,李宝军称,自己虽然户口迁往县城,但一直耕种属于自己惟一生活来源的承包地;再说,土地承包期限是30年,村委会随意调整土地是违法的、无效的。村委会则辩称,调整承包地是因有村民新搬迁至本村,上级要求足额为他们落实承包地,目调整承包地方案是经过大多数村民同意的,而李宝军户口已迁出多年,早已不是本村村民,收回其承包地并无不当。法院在充分听取双方当事人意见后认为,村委会因特殊情形调整承包地是合法有效的。同时认为,李宝军夫妻虽然已将户口迁往县城并居住,但在一个承包期内,村委会收回其承包地缺乏法律依据,遂判决利委会退还已收回的李宝军与夫妻5.12亩承包地。

检察官点评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公文、讲稿、总结怎么写?

专家解答,全程指导

免费咨询
发表咨询 投稿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