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大学生手机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优势和机会分析
大学生手机阅读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广泛搜索信息。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人们的时间都很宝贵,都希望能够最大化的利用好时间。对大学生而言也是一样。现在的大学生不仅仅满足于在课堂上学习书本知识,他们也积极的参加各种社会实践,通过志愿活动、社会兼职、挂职锻炼、学生社团等平台锻炼自己。对今天的90后大学生而言,完全坐在课桌前读书的现象已经很少见了。他们渴望知识,也渴望能力。他们的成才愿望很强,希望及早地接触社会。因为感受到了就业形势的严峻,为了找准自身定位,找准将来的发展方向,他们积极去进行各种尝试。他们感觉到社会发展快,竞争激烈,时间也异常宝贵。因而,在公交车上、在等车的时间、在饭后的空闲、在课间、在睡前,这些时间节点都能成为大学生手机阅读的时间。这是大学生手机阅读的一大优势。手机已经成为现代生活的必需品,很多人对手机的使用已经成为了习惯。随着技术不断的推陈出新,网络平台也不断发展,微博微信网游等新鲜事物层出不穷,年轻人尤其大学生是新生事物的主力军。他们依赖手机,很乐于去尝试和体验手机上的新鲜玩意。根据调查显示,手机不在身边心里觉得不舒服不适应的比例高达到71%,觉得手机阅读能够获知各种新潮事物的比例也是高达79%。手机阅读的高度便捷性,加上移动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手机阅读完全有可能成为主流阅读方式,改变传统纸媒阅读的主体地位,并且扩宽阅读方式的场域,使得阅读能拥有更多形式选择。调查显示,愿意使用手机阅读而非传统纸媒阅读的比例占到52%。
(二)劣势和威胁分析
手机阅读的劣势在于阅读的内容上依然受到限制,受制于手机阅读服务的供应商。这样不管在线阅读还是下载后的离线阅读,接受信息相对而言较为被动。以杂志为例,能够在手机上阅读的内容受制于该杂志是否上传到手机客户端,而且实效性也不强,往往比纸媒慢上几期。手机阅读时间的碎片化不利于深层次的思考。根据调查,大学生手机阅读选择娱乐内容的占54%,选择获取知识的占27%,选择其他内容的总共占19%。可见现在大学生手机阅读更多是浅阅读,消费的是快餐文化。手机阅读作为一种新的技术形式,其异化作用不能不提。波兹曼早在电视诞生之际就提出了“娱乐至死”的理论,手机阅读也完全适用这一理论。调查显示,很多人对手机形成了依赖,而且以娱乐为主的依赖,加上各种从手机阅读中获取的信息缺乏把关人的审核,这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是不利的。在对各种手机阅读内容的吸收过程中,大学生会越来越不愿意思考,越来越习惯于被动的接受信息,对日益严肃的话题也以娱乐的形式呈现,并延伸到现实生活当中。如今网络段子的大行其道,网络语言充斥着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屌丝文化逐渐蔓延,原因就是如此。大学生的自制力不够,受挫能力差,容易选择逃避的方式处理问题,各种娱乐化的手机阅读内容,服务商从商业的角度出发几乎是不会考虑到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是手机阅读当前面临的问题。
三、媒介素养培养对大学生手机阅读的要求
(一)理想状态
学者鲁宾认为媒介素养主要有三个层面,即能力模式、知识模式和理解模式。根据郭庆光的观点,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经历三个层次,现在的媒介素养教育更加侧重的是主动使用媒介的能力。媒介素养是面对全体公民的教育,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媒介和信息的接收处理能力尤为重要。媒介素养教育要求的是大学生应当具有获取、分析、评价和传输各种形式信息的能力。具体到大学生手机阅读情况而言,媒介素养教育的理想状态应该是能够自主的选择手机阅读的内容,能够利用手机快速的找到想获取的讯息,并且能够进行深入的分析,理解并甄别出有效信息,然后能够进行再一次有效的传播,传播正能量。
(二)现实状态
以“冰桶挑战”传播为例。“冰桶挑战”是由国外开始风靡的旨在关注“渐冻人”这一疾病的公益活动,要么接受冰桶淋身的挑战,要么为公益捐款。现在这一活动在国内也非常火爆,不论新老媒体都纷纷跟进报道。笔者在调查的过程中同时增加这一活动问题,试图调查大学生在手机阅读中的能否主动利用媒介。对问题“你是如何了解到冰桶挑战的内容?”选择在手机上网看新闻了解的占72%,主动在手机上搜索的占18%,其他途径的10%。对问题“你如何看待‘冰桶挑战’这一活动”选择公益活动有意义的占42%,选择“挺好玩的”占37%,选择“作秀,不关心”的占9%,选择“其他”的占12%。对问题“你会转发活动视频或者新闻内容吗?”选择是的占82%,选择否的占18%。对问题“你会转发渐冻人的相关消息吗?”选择是的占37%,选择否的占63%。从对问题的回答来看,大学生更多的还是被动的了解冰桶挑战的内容,主动去搜索更多相关信息的行为少;对这些信息的理解和判断还不够到位。例如随着冰桶挑战的风靡,越来越多的名人明星加入,被指作秀的声讨不绝于耳,过度娱乐的批评也频频出现,而大学生对此事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的信息层面,没有看到应该思考的更深层次的内容,比如公益活动的宗旨、社会救助体系的完善等等,而仅仅是围观看热闹,更愿意转发认为好玩的比赛,而不是传播关注“渐冻人”的信息。可见,当前大学生手机阅读的情况,不管是从使用现状,理解信息,还是利用媒介方面,都离媒介素养的要求较远。
四、大学生手机阅读的媒介素养教育策略
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需要高校各个部门的通力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开展。
(一)鼓励大学生主动接触新媒体,形成手机阅读的良好氛围
当前手机成为大学生阅读的主要方式,这是手机技术发展的结果。智能手机作为今天的新媒体得到大学生的青睐,校方应该顺应趋势,鼓励大学生主动接触,接受各类新信息。学生工作部门对此事态度也应该是因势利导。宣传部门还应该主动占领舆论高地,给学生传递这样的信号。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教育者的老师们首先也要主动接触媒体新技术,进而对学生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对于青年教师而言这并不难,可能很多时候中老年教师对这些并不太感兴趣,因而在对学生进行的教育过程中就容易限于口头说教的窘境。
(二)高校图书馆应发挥更大的作用
学校的图书馆在大学生手机阅读的氛围营造中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目前,高校的图书馆大都推出了电子书免费下载服务,但是效果还不够理想。一是宣传力度,就广西财经学院情况看,知道使用图书馆电子书下载服务的学生较少,主要是高年级经常去图书馆的学生比较熟悉。因而图书馆应该通过多种途径让广大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了解这一服务。二是提供电子书的内容和数量,当前高校的图书馆提供的电子书更多的是专业类书籍,而学生当下的手机阅读更偏向于娱乐化的内容,因而高校图书馆在内容选择上可以充当把关人的角色,选择质量较高的寓教于乐的书籍,先培养学生利用高校图书馆资源的兴趣,吸引学生逐步适应,进而对图书馆专业书籍进行手机阅读。
[4] 问卷星.[EB/OL].http:///viewstat/257576.aspx
[5] 转引自 张次君.浅析校园短信文化[J].中国水运.2007(3)
[6] :以创新的精神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新华网.2007-1-24 [EB/OL].http:///politics/2007-01/24/content_5648188.htm
[7] 郭丽君.工信部:构建和谐手机文化[N].光明日报.2010-5-27
一、引言
伴随着我国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升,手机等高科技产品逐步进入人们日常生活,成为生活的必备工具。大学生由于其发展尚未成熟,对新鲜事物具有极大的兴趣和好奇心,因此手机也日益渗透到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逐步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和思维方式。并且因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也给大学生带来诸多方面的影响。因此,本文选择大学生手机依赖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借助石河子大学商学院300位学生的调查样本数据,在全面调查分析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的基础上,深入剖析大学生手机依赖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降低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对策建议。本研究对矫正大学生手机使用不良行为,消除手机依赖对大学生生活、学习的负面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调研设计
本文选择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进行问卷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大学生的基本信息(性别、年龄、年级、专业类型、生源地)、大学生手机使用现状(手机品牌选择、价格、购买手机关注要素、手机使用功能、经常浏览的内容)、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每月消费金额数、每天使用手机时间、上课时间使用手机频率、手机没带或没带的负面反应)以及大学生手机依赖的负面影响和消除大学生依赖的对策建议等内容。在问卷调查过程中,为了保证貂蝉过程的科学性和结果的准确性,以学院每个专业的学生总数作为基准,设置样本框,然后在样本框内部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问卷321份,剔除21份无效问卷,获得300份有效问卷。其中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电子商务、金融学、审计学和统计学分别获得有效问卷数为38份、58份、62份、67份、43份和32份。
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信度和效度的检验结果表明,首先采用格朗巴哈α系数和Cuttman分半信度系数检验大学生手机使用依赖情况调查问卷的信度,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和分半系数分别达到0.7835和0.8124,通过显著性检验。然后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的方法探索大学生手机依赖情况调查问卷的结构效度。结果表明: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调查问卷相关因素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7.45%,超过80%的标准,即大学生手机依赖调查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三、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调查与分析
本文关于大学生手机依赖的衡量采用每月消费金额数、每天使用手机时间、上课时间使用手机现状、手机没带或没电的负面反应四个指标进行衡量。因此,接下来本文通过上述四个指标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进行全面分析。
首先,就大学生每天手机使用时间看,300位被调查的大学生当中,手机使用时间选择为1小时以内、1~3小时、3~5小时和5小时以上的大学生人数分别占被调查大学生总数的4.7%、25.3%、43.3%和26.7%。即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一般在3个小时以上,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相对较长。
其次,就大学生每月消费金额数看,调查问卷将大学生手机每月直接消费划分为50元以下,50~100元和100元以上三个层次。各层次对应的大学生人数分别为88人、152人和60人。即大学生每月手机消费水平主要在50~100元之间,总体来说大学生每月手机直接消费水平偏高。
第三,就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频率来看,根据石河子大学商学院学生的调查结果,有89位大学生表示其在上课期间经常玩手机,有181位大学生表示其在上课期间偶尔玩手机,仅仅有30位大学生表示上课期间从来不玩手机。总体来看,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上课期间使用手机的习惯。
最后,大学生手机没带或没电的负面反应来看,本文中,大学生手机没带或没电的负面反应采用用“手机没电、没带或停机时,是否会有焦虑感。”这一问题进行衡量。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在300位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有87位大学生表示当自己手机没电、没带或者停机时,会感到非常焦躁,有115位大学生表示会焦躁,有53位大学生表示自己的感受一般,仅有43位大学生表示当自己手机没电、没带或者停机时,不会或者非常不会感到焦躁。因此,总体来说目前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较高,并且手机依赖的负面影响也已经逐步显现。
四、大学生手机依赖负面影响调查分析
上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一定的手机依赖现状,并且手机依赖给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也逐步显现出来。因此,本章节重点探讨大学生手机依赖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大学生手机依赖对大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主要包括学习成绩下降,形成不良学习习惯,养成惰性思维,冷落现实人际交往,造成不诚信现象频发,责任感淡薄以及养成攀比的不良消费习惯等。因此,论文通过检验大学生手机惰性与上文提到的大学生手机惰性的负面影响的相关系数和显著性水平,来探究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结果如表1所示。
实证结果表明,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学习成绩下降、形成不良生活习惯、造成不诚信现象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与冷落现实人际交往和责任感淡薄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与养成惰性思维和形成攀比的不良消费习惯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进一步分析分析大学生手机依赖的负面影响程度发现,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其众多负面影响的相关系数从大到小依次是形成惰性思维(0.860)、形成不良学习习惯(0.517)、冷落现实人际交往(0.462)、形成攀比的不良消费习惯(0.372)、学习成绩下降(0.261)、责任感淡薄(0.179)和造成大学生不诚信行为(0.115)。即首先,大学生“一遇到问题,就通过手机搜索答案”的学习方式造成大学生养成惰性思维和不良的学习习惯的问题已经非常严重,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其次,大学生长期通过手机交流,沉迷于手机的虚拟世界当中,造成大学生冷落现实交往,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拉大了人与人的距离的问题也明显显现;第三,大学生因手机使用消费而造成的学生从众消费、及时消费和攀比消费等心理在部分大学生身上也已经养成,这不仅加重了学生自己和家庭的经济负担,同时在社会中也形成了不良的风气;最后,大学生因手机依赖造成的不诚信问题和责任感淡薄的问题虽然尚不严重,仅在少数大学生身上有所体现,但是可以预见其在大学生中的影响范围和对大学生的影响程度呈现出逐步扩大和加深的趋势。
五、结论与启示
通过对石河子大学商学院300位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现状进行调查分析表明,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每天使用手机时间较长;每月手机消费较高;课堂期间养成玩手机的习惯以及手机没带或没电时,会感到焦虑等手机依赖现象。并且大学生的手机依赖行为已经对大学生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学习成绩、诚信水平、社会责任感、消费习惯以及人际交往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因此,规范大学生手机使用行为,最大限度地消除大学生的手机依赖问题迫在眉睫。而要想有效消除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现象,大学生自身、学校、家长以及政府都应该做出相应的努力。大学生应该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念,严格控制自己手机使用的时间和费用,坚决在课堂上不使用手机,积极参加面对面的社会活动以及不断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等;学校应该规范学校课堂纪律,提升老师上课质量,组织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以及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课程;家长应该鼓励子女积极参加面对面的文化活动,时刻关注子女的动态,并协助老师帮助学生消除手机依赖的问题;政府则应该加强垃圾短息管理和加大手机游戏监督力度等。
参考文献
[1]夏领婕.当代大学生使用手机的现状及影响――以武汉两所高校为例[D].华中科技大学,2013.
[2]周喜华.大学生手机成瘾的探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4).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给人们带来多元化信息的同时,也造成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即网络成瘾现象。而信息技术的发达,人们对于网络的使用更加便捷化、简单化和即时化,尤其是智能手机的出现,让网络变为随时随地,不受时空限制,目前高校的学生手机使用几乎到100%的使用率,随之而带来的手机依赖行为也逐渐增加,负面影响也日益严峻。针对青高校大学生手机上网行为开展调查,针对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帮助大学生摆脱手机依赖和成瘾的行为。
1.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大连市某高校550名2012和2013级同学,其中2012级260人,2013级290人,收回有效被试510人,有效率为93%,其中男生158人,女生352人。
1.2 研究工具
根据文献综述和调查访谈,自编调查问卷,问卷共九道题,包括手机使用频率、时间、流量以及上网的目的和地点等等。
1.3 统计方法
运用SPSS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研究结果
对调查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由表1可知,100%的大学生都在用手机上网,其中65.7%的大学生经常使用手机上网,达到依赖的程度;在手机上网流量的调查中,其中在100M以下的流量使用最多,而使用手机上网的时间一般都在1.5-3小时左右,约占调查比率45.1%,而一般在1.5小时以上的占96.1%,还有16.7%的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上网的时间是3小时以上;在使用手机上网地点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有86.3%的同学在寝室使用手机上网,而89.2%的大学生自认为自己存在手机上网成瘾情况。
3.讨论
3.1 从大学生手机上网使用情况来分析他们手机成瘾行为
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网的日趋普遍变化,这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对学校传统教学模式的一个挑战,大学生手机上网成瘾依赖是社会大环境发展的一个结果。当今社会正处与信息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一个重要的思想转型期,国内外思想的冲击和变动,这些在互联网上可以很清晰地体现出来。在互联网里,大学生是一个自由活动的群体,他们可以自由地、匿名地发表言论和看法,可以在虚拟空问里扮演一些在现实中不能扮演的角色,满足自我虚荣心的自我表现欲望。同时因为网络环境的相对宽松性,为大学生个性的张扬提供了空间,他们可以在网络里宣泄自己的不满,找寻自己的归属感,甚至寻求认同等等,这些社会心理需求,让他们对手机网络更加爱不释手①。对于大学生来说,网络无疑是一个充满刺激和新鲜的场所,相较于传统枯燥的学习和收到约束的高校生活,网络的吸引力更加强大。另外,90后的大学生是具有鲜明个性的一代,他们追求时尚,也走在时尚前沿,用最简便的载体——手机了解引领时尚的事物,这些都促使大学生们越来越愿意使用手机上网,甚至迷恋上网。
最后,大学生迷恋手机上网,还与信息的快速发展密切相关,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学生的学习任务与网络也有着密切关系,当前部分人大学生懒于思考,急功近利,比较浮躁,这种思想表现在大学生身上就是他们渴望成功,但又不想付出努力,而网络往往可以满足他们的这一需求,比如在网络上寻找作业答案和完成论文等等,这些都助长了学生手机上网成瘾。
3.2 从大学生使用手机目的来分析他们手机成瘾行为
从调查研究中发现,52%的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网是进入社交平台。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在第三届泛亚太地区心理卫生研讨会上,北京大学心理学系钱铭怡教授对北京12所高校的近500名本科生进行网络成瘾的研究结果表明,钱教授的取样调查发现,被试大学生上网的大部分时间是用于学习或与网友聊天,其次是收发邮件、游戏及影视音乐等娱乐。被试学生每周使用电脑或网络的时间与其网络成瘾呈正相关趋势。从收集的国内外研究网络交往的资料中显示,过度沉迷于网络交往(网络聊天室、网恋、网婚等)的大学生容易患上网络综合症,从而引发各种心理障碍,这种心理疾病正在吞噬着上网者的身心健康②。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趋势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由面对面的现实交往演变成通过网络的虚拟交往,甚至同一寝室的大学生,中午相约吃饭的方式也是通过手机QQ或是微信的方式。“踏着铃声进出课堂,宿舍里面不声不响,互联网上述说衷肠。”这句顺口溜实际上反映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交际现状。现代大学生的交际困难主要表现为不会独立生活,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不懂交往的技巧与原则。有的同学有自闭倾向,不愿与人交往;有的同学为交际而交际,不惜牺牲原则、随波逐流。不少大学生一方面因交际困难而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寻找心理满足,另一方面也被网络本身的精彩深深吸引。由此引发大学生对手机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有的甚至染上网瘾,每天花大量时间泡在网上,沉湎于虚拟世界,自我封闭,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不愿与人面对面交往。这样久而久之,会影响大学生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还可能导致人格分裂,不利于健康性格和人生观的塑造。
3.3 从大学生使用手机地点分析大学生手机成瘾行为
从调查中,我们发现有86.3%的大学生在寝室中使用手机上网,这也表明大学生现在的一个生活状态。当代大学生缺乏安全感有关,我们大多数人是独生子女,从小很少有玩伴,跟父母生活在一起,大学之前基本上都是在学习,没有太多的时间去与人交往,寝室本来应该是同学们交流互动、分享情感的地方,但是由于大学生个性的鲜明性、自我意识的独特性和情感相对的闭锁性,导致他们在寝室内互动较少,甚至互动障碍。因此他们把在寝室内的互动变为“人机互动”。即几乎依靠手机来度过寝室的生活时间。
4.结论
4.1 根据调查几乎100%大学生都在使用手机上网;
4.2 大学生手机上网是以社交为主要目的,使用手机上网的地点主要是寝室。
5.教育建议
根据调查结果,建议对大学生发起以“人际沟通”为目的寝室活动。每天晚上关上手机和电脑30分钟,把30分钟留给室友,给心灵一次诉说的机会。在这30分钟您可以与室友交流趣事与新闻,说出心中的烦恼与抱怨,一起感受家的温馨与欢乐。我们建议每位学生交流的主角,将被动转为主动,将聆听变为畅谈,在寝室中展示真实的自我。根据每日的聊天情况,认真如实填写“寝室交流成果展示表”,并按时交给本班心理委员。一周后进行寝室交流展示,促进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沟通。
参考文献
[1]卫根泉.青少年网络成瘾研究综述[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6):137-139.
[2]徐耀聪.国内关于青少年网络成瘾成因研究综述[J].社会心理科学,2007(1-2):243-247.
[3]祁建梅,苟增强.青少年网络成瘾成因分析[J].文教资料,2006(01):183-184.
[4]张凤宁.青少年网络成瘾及系统家庭治疗[J].社会行为心理,2006(1):48-50.
1.大学生与网络
因特网在校园生活中无所不在,并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科研和社交方式。近75%的被调查者表示,他们利用因特网查资料的时间要超过上图书馆。互联网上的信息和资讯丰富全面,便于检索。超过85%的同学都表示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借助网络,写的时候方便修改,打印出来清晰明了,老师评阅方便。
在人际交往上,网络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延及生活领域,不少大学生认为,网络使个体生命的存在价值获得无限的提升和张扬,使人们有可能得以再铸生命的尊严。聊天室、BBS、电子邮件也好,琳琅满目的网页也好,他们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剂的角色。
同时,在上网的过程中,大多数人都会受网页上的广告和强制弹出播放的广告影响,往往会收到意外的收获。如QQ上弹出的各类新闻,不经意间会让我们了解关于时政、体育、娱乐、等实况信息。网上有几个地方是几乎所有大学生都会注意的。第一,校内和QQ空间里的新鲜事、留言。这里常常会包括一些和日常生活、专业有关的资料图片,还有一些新闻和好的广告、帖子。第二,一些游戏里的植入式广告,像QQ农场、QQ炫舞……这些广告都与游戏内容相结合,通过游戏奖励,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记住了广告的信息。另外网上购物逐渐在大学校园风行,像淘宝网、当当网每天邮寄到学校的物品在学校门口可堆成小山。这种购物习惯的变化正是由于大学生与网络的“长期相处”引起的。
2.大学生与手机
手机是大学生接触第二多的媒介。大学生作为对新媒体传播手段有较强接受能力的社会群体,手机所表现出的互动、分众、及时、便捷等新鲜特性对大学生有着较强吸引力。其实现在手机正向掌上电脑发展,成为网络的第二终端。用手机上QQ、农场、浏览网页、玩游戏、看小说视频,对于大多数大学生已经很常见。
大学生手机上网的频率较高,有超过半数的大学生平均每日都会或多或少接触或使用手机上网。但从其手机上网的日均时长来看,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网的黏性不大。大学生最经常接触的手机媒体形式就是手机QQ。手机QQ将传统互联网QQ聊天软件搬到手机上,实现了随时随地免费聊天,同时还引入了语音视频、拍照、传文件等功能,使大学生边聊边玩的多媒体需求得到较好的满足。一些3G、WAP门户网站通过提供一系列全面免费使用的、多功能客户端软件,以及丰富的网站资源也逐渐吸引了一定规模的大学生手机网民的接触兴趣。另外,不经常使用手机上网的这部分大学生对手机报、手机飞信的接触频率则比较高。
经常使用搜索下载的大学生手机网民也有一定规模数量,另外,大学生还比较热衷于参与个性化、创造性的手机网络应用,通过手机上网更新自己的博客。
娱乐是大学生手机上网的第一行动,但对于大学生手机网民来说,手机上网不仅限于娱乐功能,在获取各类资讯、获得生活帮助等方面也能发挥一些作用,其中有过半数的受调查者手机上网时会经常关注时政信息,有三分之一的受调查者手机上网还会经常点看生活、体育、社会资讯。
如今的手机已不再单单是通讯工具,它还担当起了“第五媒体”的重任。大学生普遍将传播信息、提供娱乐消遣视为手机互联网最为重要的两项传播功能,另外,手机互联网在帮助学习知识、传承文化、倡导思想理念、舆论监督、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也得到一些大学生的初步认同。
但手机上网速度较慢,手机互联网内容不够丰富,且上网费用较高等几项因素也被大学生视为当前比较突出的手机上网问题。由此也反映出,手机上网的经济成本是影响手机互联网普及与推广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与此同时,大学生利用手机互联网实现自我表达的积极性、主动性也比较薄弱。大学生参与手机互联网发表观点的欲望与需求不够强烈。 大学生对手机互联网的信任度还是比较理性的,并具有一定的戒备意识的。
3.大学生与其他媒体
其实除了网络和手机,大学生还有和其他的媒体有一些接触的。
由于英语等级考试的原因,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有收音机。所以还没买电脑的同学可能会在午休和晚上睡前听一些音乐类、故事类、新闻类的节目。
再如校园广播,走在校园里,大多数人都会听。大学生比较喜欢广播媒介,并且收听时间一般较长,有着稳定的收听习惯。
虽然大学生对于网络接触率最高,但通过网络的广告传播的效果在这个群体中却受到了限制。相比较其他媒体广告而言,大学生对待网络广告的态度普遍倾向于消极。而他们对待广播广告的态度却倾向宽容和积极。同时广播是个人化媒介,在高校中拥有稳定的收听人群。若在校园广播里植入广告,同学们的接受程度应该很高,而且还可以给学生活动拉一些赞助。这是一个受众针对性很强,花费很低的广告方式,就是覆盖面比较小。
大学生收听广播的目的依次为“休闲娱乐”、“了解国内外新闻”、“了解各类知识、增长见闻”、“消磨时间”、“获取生活信息”。 从收听时段来看,有几个时间段特别值得关注,早上7:00~9:00、中午11:00~13:00(21.1%),这两个时段拥有较高的收听率。,从下午13: 00开始收听率逐渐下降,至16:30~17:30区间跌入最低谷(4.8%)。随后开始上升,至18:30~20:30区间基本接近早上和中午黄金时段收听率,为18.3%。22:00~24:00则达到全天收听率最高峰。 这和大学生的作息时间有关。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7(a)-0139-02
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催生了集通讯、娱乐、社交、购物等多种强大功能于一体的“第五媒体”――手机,手机以其便携、快捷、私密的特点满足了年轻一代对海量信息和广泛社交的追求,高职学生普遍存在文化基础薄弱、学习自觉性不高、自律性较差、容易沉迷娱乐等特点,自然容易被手机所控制,从而影响学习效果、身心健康和价值观念,甚至导致因无法控制自己而过度依赖使用手机的“手机依赖症”。如何在新媒体时代更好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已经成为摆在高职教育者面前的重要课题。该文基于对枣庄职业学院高职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高职学生手机依赖的成因,并提出可行性对策,为引导高职学生提高媒介素养、克服手机依赖、建立正确价值观提供借鉴。
1 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
该次问卷调查对象为枣庄职业学院高职学生,共发放问卷480份,收回有效问卷443份,其中男生42.3%,女生57.7%,一年级37.1%,二年级32.4%,三年级30.5%。问卷设计包括学生个人信息、常用手机功能、使用手机时间及频率、上课使用手机时间及原因、手机依赖程度等30个问题。443份有效问卷数据显示,高职学生手机拥有率达100%,上网普及率达98.2%。从问卷结果分析,高职学生主要使用手机的交友聊天、影音娱乐、阅读小说、获取资讯、撰写微博、网络游戏等功能。其中QQ、微信等社交软件的使用率最高,达到91.7%,电话、短信等通讯功能排在第二、三位,游戏功能排在第四位,达34.7%,排在后面的分别是影音娱乐(27.8%)、资讯获取(25.2%)和阅读小说(19.7%)。上课时间出现过看手机行为的达到99.4%,上课经常看手机的有32.3%。男生认为自己有手机依赖倾向的占男生总数的37.4%,女生认为自己有手机依赖倾向的占女生总数的29.8%。大一学生有28.1%认为自己有手机依赖倾向,大二学生有33.7%认为自己有手机依赖倾向,大三学生有43.1%认为自己有手机依赖倾向。
手机在高职学生中100%的拥有率,和手机上网功能的普及说明手机已成为高职学生的必需品。社交软件的高使用率反映了当代高职学生孤独又躲避正面社交、从众又特立独行、叛逆又渴望被接纳认可的心理特点。上课看手机形成习惯说明手机已经对高职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严重影响。同时,调查结果显示,男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要大于女生,随着年级的增长,对手机的依赖程度也在不断攀升。
2 高职学生手机依赖的原因分析
2.1 社会原因
20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学者梅尔文・德弗勒和大众传播社会学家桑德拉・鲍尔-洛基奇提出的“媒介依赖”理论认为:社会环境存在的变动和冲突越多,个人所面临的不确定性也越多,不确定性促使人们搜寻多种信息来了解社会生活正在发生些什么。[1]当前正处于信息爆炸时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个人越来越依靠大众新媒体来获取资讯和进行自我社会定位。同时,海量信息使人们应接不暇,造成了社会普遍存在的“快餐文化”和“浅阅读”现象,“茗香书韵”的节奏已经远远赶不上人们奔忙的脚步,手机让人们可以见缝插针地获取资讯、娱乐放松和交友沟通,这是任何媒体都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2.2 主观原因
高职学生作为接受新鲜事物能力较强、信息筛选能力较差的青年一代,在海量信息面前既欢呼雀跃又无所适从,他们享受着信息技术带来的社交新途径、视听新感觉、购物新理念,却容易在虚拟的手机世界里荒废了青春、迷失了自我。
首先,手机媒体减少了他们的孤独感。刘红和王洪礼研究发现,孤独感可能会增加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倾向。[2]王相英研究发现,孤独水平与手机成瘾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孤独感在手机成瘾与人格特质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高职学生文化基础薄弱,不是名牌大学里的“天之骄子”,多数从小因为学习成绩一般而存在自卑心理,越自卑就越孤独,越渴望被认可。但是自卑的心态让部分同学对现实社交有一种排斥心态,而手机社交软件的广泛性、主动性、私密性既满足了他们交往的需求,又巧妙隐藏了他们的自卑,让他们在虚拟世界里找到了自信。
其次,手机媒体让他们由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传播者。新媒体时代,每个人、每部手机都是一个“自媒体”,自媒体使得学生从“旁观者”陡然转变成新闻“当事人”,他们想写就写,想说就说,每个人都可以利用互联网来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观点,传递他们生活的境况,甚至构建自己的社交网络。[4]他们在发表评论、撰写微博、维护个人空间的过程中充分享受到自我表达的快乐,而当这种自我表达有人“点赞”或引来围观时,则能给他们带来无限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最后,手机媒体迎合了他们对娱乐的需求。学生的消费能力有限,在课业之外,比较廉价的娱乐方式就是玩手机,手机网络的虚拟世界几乎涵盖了他们所有对娱乐的需求,对他们形成了强大的吸引力和控制力,需要付出脑力劳动的、相对被动的学习则显得有些枯燥乏味。
2.3 客观原因
现在的职业院校几乎做到了全网络覆盖,为学生随时随地上网提供了便利条件,餐厅里、教室里甚至厕所里,随处可见“低头族”和“拇指族”的身影。
有些职业院校的社团活动流于形式、缺乏新意,许多活动的开展都是配合上级精神,学生没有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发挥能动性,影响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部分高职教师由于没有升学率的压力,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研究探索不够,几十年一本教案念下来,课堂没有吸引力,学生参与度不够,又有少数教师对学生管理失之于宽,对学生上课玩手机的现象不闻不问,甚至在课堂上接打电话,导致学生很难将全部精力放在课堂上,总是受到手机的干扰,甚至直接用玩手机代替上课。
3 高职院校应对学生手机依赖的对策探索
调查表明,对手机媒体的依赖已经成为影响高职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成才的首要因素,引导高职学生正确对待手机媒体、处理好学习和娱乐的关系已经成为当前的迫切问题。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提供建议。
(1)利用手机平台加强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高职学生缺乏信息判断和筛选能力,容易受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错误价值观的引导而对社会感到失望,甚至是自我放弃、随波逐流。高职院校在利用思想政治课堂、心理健康教育和各种社团活动加强对学生价值观引导的同时,要充分利用手机媒体这一便利平台,开通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平台,发起微话题,举行微访谈,制作微课堂,利用微视频、微电影、微文本、图片、手机报等形式引导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青春正能量。枣庄职业学院近年来开通了“枣庄职业学院微信公众号”和“青青枣职”两个微信公众平台。“枣庄职业学院微信公众号”从学院层面权威信息,传播学院形象。“青青枣职”面向全体学生,辅助团学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两个微信公众平台都有专业的师生创作团队,内容新颖,形式活泼,关注度和影响力与日俱增,成为广大师生的重要精神家园。
(2)利用手机延伸课堂教学内容。有的高职院校利用屏蔽仪、“手机收纳袋”等方法约束学生上课玩手机的行为,但技术的进步是把双刃剑,在屏蔽掉手机信号的同时也屏蔽掉了一个巨大的网络知识宝库,而且这种强制性的做法容易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笔者认为,可以为课堂规定一定的“手机松绑时间”,比如:小组讨论或“头脑风暴”等课堂活动时,允许同学们参考手机拓展自己的思路。课前通过“预习导航”设置预习内容,引导同学们利用手机网络的搜索功能解决学习中的困惑,提高同学们的学习主动性,将手机由“学习天敌”变为辅助学习的好帮手。每门学科可以开通微信公众平台,大家可以利用微信讨论问题,也可以查看相关的图片视频、学术论文和科普资料。
(3)用“活力课堂”激发学生课堂兴趣和专注力。近年来,枣庄职业学院在教学改革方面不断探索,吸收先进的职业教育理论,结合学生成长规律和认知规律,突出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打造出做、学、教、赛“四位一体”课堂教学模式,这一模式突破了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课堂模式,让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动手操作和展开竞赛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动手能力。这可以说是引导学生克服手机依赖、重回课堂的成功案例,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学院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有趣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不再因为上课无聊而依赖手机。
有人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在玩手机。”随着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各种功能强大的APP让手机变得更加具有吸引力和控制力,手机依赖已成为新媒体时代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关于高职学生手机依赖现象的研究涉及到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教育学等诸多学科领域,作为高职教育工作者,有责任继续深入研究并提出有效对策,去拯救这在手机屏幕前“垮掉的一代”。
参考文献
[1] S.J. Ball-Rokeach,M. L. DeFleur,A Dependency Model of Mass-Media Effects[J].Communication Research,1976(3).
一、体育中职生手机依赖概述
随着国际上对体育竞技的激烈竞争,我国体育事业在蓬勃发展,体育专业的中职生全面发展成为共鸣。新阶段体育生在校园内出现了手机依赖的现象。手机依赖是一种长时间依赖于玩手机的行为,它和网瘾一样是过度地滥用手机,一旦没有手机会导致使用者出现生理或心理上的不适应。手机依赖严重影响体育生的训练和学习。笔者在体校工作多年,选取了广西体育运动学校中专部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有23%的被调查体育学生每天使用手机在8个小时以上,74%的学生在3小时以上。主要集在玩网络游戏和聊天工具上。长时间依赖手机定会影响学生的正常训练和学习。影响体育中职生的正常人际交往,体育生由于平时训练特别辛苦,内心渴望交友,但又不愿把自己的心扉向自己身边的同学和朋友敞开,他们选择了手机聊天工具。久而久之,脱离正常的交往朋友圈子,使学生感到孤僻,从而导致交往恐惧症不断加剧。
二、体育中职生手机依赖的心理分析
体校生的内心需要我们关注,造成他们过度依赖手机的心理原因我们要探究。通过问卷我们就能发现其中的问题,正是这两个的原因导致了体校生手机依赖。
1.学习焦虑心理
体校学生尽管没有普通学校学生的学习压力,但由于他们学习基础差,比赛训练时间多,导致他们对学习不感兴趣,对学习往往感到焦虑,这就使得他们在课堂上依赖手机,逃避学习。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经常发现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问其原因,他们的回答往往是听不进去文化课,对学习感到厌倦。
2.孤独心理
由于中职生正处在青春期,这个时期的学生经常产生孤独感与强烈的交往需要的矛盾。体育生平时训练较辛苦,他们更加需要朋友的安慰,但由于自我意识处在发展期,他们又不愿主动向别人打开心扉。训练之余他们通常用手机进行上网聊天、玩游戏等来释放自己的孤独感,仿佛手机才是他们最亲密的好朋友。
三、体育中职生手机依赖的对策
1.丰富校园文化
体校应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感到校园生活多姿多彩有意义,不需要用手机来打发时间,要让学生的课余生活变得充实而有意义,可以鼓励班级内部举办图书互借等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真正地阅读并在阅读中提高体校生的文化底蕴和学习热情。同时多彩的校园活动能够降低学生的孤独感,让他们多进行彼此间的交流。
2.开展心理辅导
对于有手机依赖症的体育中职生,学校应早发现、早干预,以帮助他们尽快戒掉手机依赖,帮助他们重新回到正常的学习、生活轨道上来。当前可以采用的具体方法是:教师根据体育专业中职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设定不同学生的不同目标,例如,教师可以对那些重度手机依赖症的学生规定他们,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由从前的8小时,降低到7小时,逐步减少。同时,还要让患有重度手机依赖症的学生学会放松,合理作息规律、多锻炼身体,并鼓励学生在放松状态下逐渐地减少他们玩手机的行为,进而达到有效的治疗。教师可以在给学生进行治疗的过程中运用奖惩方法加以巩固。还有一种摆脱手机依赖症的对策就是小组心理辅导法。体育中职生手机依赖症患者对手机有着共同的体验和认识,他们对自身所存在的手机依赖问题容易产生共鸣。在对他们的小组心理辅导中应采取“行为认知”模式,使小组成员先了解小组心理辅导的本质,然后从认知的角度鼓励团体成员就手机依赖的问题进行成员之间的主题交流和讨论,使他们了解自己的手机依赖程度,看到自己的心理问题,并让他们自己主观上希望解决它,从认知的层面与成员共同寻找产生问题的原因和关键阶段,进而根据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来确定目标、拟订评估策略、制订行动计划。
体校生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通常是正面、积极阳光的,但他们在内心深处,还是有很多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于是出现学生在校园内外过度依赖手机,甚至连过马路时、上课时,都在低头玩手机,对他们正常的学习和训练生活造成了不良影响。
综上所述,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发现了体校生对于手机依赖的心理原因,并针对这一不良现象提出了相关的改正措施。希望通过本论文能够引起教育工作者对体育中职生手机依赖现象的重视并投入努力去改善这种不良现象。
参考文献:
[1]吴国建.高职生网络成瘾问题分析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0(30).
一、手机成瘾的概念及表现
(一)手机成瘾概念的提出
据《中国青少年网瘾报告( 2009) 》指出, 目前我国城市网瘾青少年约占青少年网民的14.1%, 约为2404.2 万。在网瘾青少年中60.4%使用过手机上网, 有关专家分析, 随着手机上网越来越便利, 手机网民数量的急剧增加, 手机上网可能成为青少年网瘾的一个新动向1。那么,到底什么是手机成瘾呢?成瘾是指个体不可自制地反复渴求从事某种活动或滥用某种药物,即使给自身带来了各种不良后果,仍无法控制。广义的成瘾包括各种依赖、癖习和迷恋。2而对于不恰当或过度使用手机的行为,有些研究者把其称为手机问题使用或问题性手机使用或手机依赖,同时,因为这些手机使用的不当行为会产生成瘾的倾向,所以也可以把它们归于一种新的行为成瘾概念,即手机成瘾(Mobile Phone Addiction)3
(二)手机成瘾的表现
北京安定医院精神科郑毅主任认为手机依赖综合症主要表现为对手机过分依赖。手机使用多不一定就是手机依赖,关键是要看是不是在健康地使用手机。手机作为现代通讯工具有它的好处,也有一个依赖成瘾的问题。他认为手机综合症的表现有:一是对手机的滥用,不该用的时候也频繁使用;二是手机过多地影响生活、工作和学习;三是停机或手机不在身边时,身体会出现一系列的不适反应,包括生理和心理反应。
二、中学生手机成瘾的原因分析
(一)手机的多样性与多功能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信息更新迅速,手机变得越来越普遍,使得手机成为大多数人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重心,无形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手机的普遍使得许多中学生也用起了手机,手机不在像以前那样是一种奢侈品,目前的中学生,几乎人手一部手机,功能各异。
另外,随着科技的进步,手机的功能也越来越多样,现在的手机,除了接电话发信息之外,还可以听音乐,照相,上网,登QQ聊天、看电子书,功能齐全。因而很多中学生都沉迷于其中,手机随时不离身,甚至是不离手。
(二)中学生本身的特点
中学生正是身体、心理各方面都快速发展,尤其是高中阶段的中学生。出现了创造力的高峰 ,有强烈的求知欲与好奇心,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对于新类型的手机,他们也是十分的好奇,想要研究新手机里面的各种各样的特意功能,因而他们常常会摆弄手机。
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有强烈的“成人感”,自尊心也空前高涨,他们要求他人更多的理解自己,尊重自己,可是加上自己还有一些“幼稚性”表现,常常得不到老师、家长的理解与尊重,于是他们就躲而避之,不与他们交往,沉迷于自己的手机世界里。
高中生交友热情高,迫切需要情感力量和参加不同类型的群体活动。然而,目前的高中生,学业负担繁重,加上教师、父母额外布置的任务,使得中学生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与他人交往。于是,他们便通过手机上网、手机QQ等方式与他人聊天,向他人倾诉情感,宣泄情绪,满足自己的交往需要。
(三)家庭环境不良和学校压力过大
家庭中亲子关系不良或是父母关系不和谐使一些中学生经受慢性而又长期的心理困扰。让他们觉得自己是一个多余的人,无人疼爱,强烈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父母很少与孩子交流,导致孩子的性格比较孤僻内向,不太会与他人交流。于是,当一个人独处或是与陌生人在一起的时候,不会主动与他人交流,只顾自己玩手机。现在,独生子女越来越多,许多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的陪伴,父母有事的时候,常常让小孩玩手机,孩子长大后,无人陪伴的时候自然想起了手机。另外,与家庭氛围也有关系。已有研究表明,家庭氛围、父母教养方式是影响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重要因素之一,家庭氛围越冷漠,青少年越倾向于在网络世界中寻求情感补偿; 民主型家庭中的孩子则不容易产生网瘾。4
在学校学习压力过大,尤其是对学校生活适应不良的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受到的挫折较多,而产生情绪、认知和人际关系失调,他们就会借助手机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舒缓压力,以逃避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有的甚至沉迷与手机QQ,在手机上与他人交流,相互说一些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说出来的话。
(四)趋同从众心理
中学生由于处于相同的文化氛围,有共同的生活选择,使得不同个性和不同生活方式的青年逐渐形成大致相同的心态和行为倾向——趋同从众心理。手机——彰显个性、追求前卫的当前中学生必不可少一种全新的时尚型工具。在周围同学都有“手机”而自己没“手机”的这种社会群体的压力下,不得不“放弃”自我,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纷纷购买手机,更换手机,狂发信息。手机成瘾症导致了许多学生中出现超前消费、过度消费以及负债消费,从而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如今,手机的娱乐功能愈发丰富,很多成年人都会对这种时尚物品上瘾,更何况自制力不强的中学生。手机五花八门的功能也容易让孩子在学习上分心,不利于孩子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健康成长。5
三、中学生手机成瘾的教育对策
(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学习观,正确对待手机
人生观、价值观直接决定着人对事物的认识,面对着功能多样,设计时尚的手机,中学生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使用手机里面的新功能。让学生明白,手机再先进,也只不过是一种通讯工具,不值得大家沉迷其中,也不值得大家去研究。当然,最主要的还是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据观察,很多手机成瘾的中学生都是那些成绩不好,对自己的学习感到不满意者或是那些有自卑感的人。他们都是因为对学习丧失了信心,才不爱学习,可是又迫于家长和教师的要求,不得不到学校来。于是便到学校里来混日子,能过一天算一天吧,由于不爱学习,又无事可做,便迷上了手机,随时随地都是机不离手。因而,学校应对其进行励志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鼓励学生重拾对于学习的信心,激发起学习的积极性。
(二)引导学生进行时间管理
很多中学生由于自制力不够强,缺乏时间观念,不会管理自己的时间,更不会处理学习与玩手机的时间。很多中学生常常一开始玩手机,就没完没了。如有的中学生拿手机听音乐,有时候上课都会偷偷的听,下课更是随时都在听。有的学生聊天聊到深夜,第二天起床很没有精神,严重影响了上课质量。这些,都是由于中学生的控制力不强,时间观念淡薄,常常玩过了头。因此,学校应根据中学生的特点,对其进行时间管理教育,让中学生学会有效的管理自己的时间, 把握好娱乐与学习时间。
(三)家长和学校共同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的学习生活环境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环境对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很强的教育作用。家庭和学校是中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这两个 地方的环境如何,可以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发展。那么,对于家长来说,就要做好孩子的榜样,多与孩子沟通。现在很多家庭,都是有几部电脑,几部电视机,孩子看孩子的,家长看家长的,互不影 响,殊不知这本身就是一种影响。孩子无聊时没人说话,因此只有借助于手机玩游戏或是看电子书,或者是找同学聊QQ。另外,家长自己也要正确的使用手机,并教孩子学会正确使用。
对于学校来说,应该给学生创建一个积极健康的校园环境,形成一种好学、乐学、积极向上的校园风气。如果一个学校的学习风气好,一定会有更多的人热爱学习,平日里爱玩手机的同学,在这种校园文化和风气的感染下,一定会有所改变的。当然,营造一个互帮互助的班级体才是最重要的。班级成员之间可以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帮助那些手机控们学会正确的使用手机。
(四)交给学生人际交往技巧,建立广泛的社会支持系统
现在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在几代人的呵护下长大,是人人心中的“小皇帝”,这就使很多独生子女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不会换位思考问题。因而,在与他人相处的时候,会有一些小矛盾。由于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安慰,很多学生便会沉迷与网络或手机,又不敢大张旗鼓的跑去网吧上网,便只好通过一些手机游戏来缓解自己的压力,或是手机QQ,与他人在网上互相鼓励,互相倾诉。如果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能够与他人愉快的相处,共同帮助。那么学生在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有人帮着分担,有一个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来为他分忧解难,做他强大的后盾,他也不会在手机上寻在精神的寄托吧。因此,让学生掌握一些人际交往技巧,建立一个广泛的社会支持系统是十分重要 的。
(五)正确认识自我,促进其个性发展
从众心理是一个群体里不可避免的,在大家都有手机的群体里,如果一个人没有手机,肯定会觉得自己会被他人耻笑的。中学生的自尊心正在高度发展,正是相当强烈的时候,自然不会落后于人,于是便会在同学们之间形成一种相互攀比炫耀的风气,这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因而,让学生学会认识自我,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个家庭的经济水平也不一样,手机消费要量力而行。再说,一个人要靠自己的人格魅力才能赢得他人长久的尊重。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通过班会活动或是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学会认识自我,找到自己的优缺点,扬长避短,形成良好的个性。
总结:手机作为一种通讯工具,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但由于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不成熟性,使得他们不太会正确使用手机,尤其是那些不爱学习的学生,容易手机成瘾。手机成瘾给我们的中学生带来了许多危害,也给我们的教育形成了一种挑战。如何解决部分中学生手机成瘾的状况,需要我们去不断的努力。
参考文献:
[1]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青少年网络成瘾报告[OL]. ht tp : / / edu.qq. com / edunew / diaocha/ 2009w ybg.h tm , 2009
[2]百度百科
[3]王薇.手机成瘾的研究综述[J].心理. 2011,07(下旬刊)
[4]马薇薇.大学生网络成瘾与人际交往能力、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7.
[5]潘长宝.手机对中学生成长影响之我见[J].健康干线,2010年12月号
学科素养(subject literacy)是学生、学者具备的本学科基本专业素质,是通过长时间的专业训练所形成的专业思维,通过这种思维促成基础知识的积累,增加基本专业技能,形成专业基本经验,从而达到学科的基本目标,包括学科基础知识、技能、经验、品质、态度等几个方面。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对学科素养的定义既体现了这个学科的基本特性,更表达了PISA所期望的一种教育理念。PISA首先给我们传达的是,学科素养不仅仅是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在新情境中应用知识的能力。学科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对这一学科兴趣、良好的态度显得更为重要,这也是我们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
动物学是一门内容广博的基础学科,它研究动物的形态结构、分类、生命活动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发生发展的规律。我校生命科学学院动物学教学采用的教材是由刘凌云、郑光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普通动物学》第4版。动物学概念较复杂,多为用语言表达枯燥的知识,加之动物结构很复杂,使得传统教学方式下的动物学教学过程沉闷、单调。动物学学科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学生在电视、电影或纪录片中看到的精彩生动的动物世界感受不同,长期处于这种教学这种氛围下,不但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会磨灭学生对动物学的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包含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也常被称为信息和通信技术,随之快速发展,对人类社会、经济与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渗透到社会每个角落。采用信息技术和动物学课程整合的教学方式能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可以弥补动物学教材、教学内容枯燥乏味的不足。
结合本校课程资源和郑州市自然博物馆的优势,我们在建设网络课堂和建设数字自然博物馆的有益尝试之后,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提升师范生学科素养方面,我们在以下两个方面又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1. 建立微信公众号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现在大学生更是人手一部,智能手机能够随时随地上网,这是计算机时代的互联网所做不到的。在“读屏时代”的今天,手机阅读成为阅读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手段。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度越来越高,中国新闻网报道2015年12月北京的一则调查报告指出,中国大学生每天使用智能手机超5小时。微信作为一款重要的手机软件在大学生中普遍使用,成为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手段,而微信阅读也成为获取信息的途径之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大学老师能够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主流媒体,占领通讯交流高地,达到师者目的,既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又引领学生发展,达到教育目的,不失为有益的尝试与探索。
在我校师范生动物学教学过程中,我们申请建立了微信公众号,主要功能是实现动物行为学、动物学实验管理。学生登陆微信公众号回答问题进行签到的方式取代了另学生反感的上课点名,学生感到新颖有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建立了及时的师生之间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的全方位沟通互动平台,在该平台有最新通知安排,作业布置及反馈。老师和学生之间可以有一对一的交流,实现有针对性的答疑。采用微信公众号的形式与建立微信群比较的好处是避免了垃圾消息的烦扰。
在动物学微信公众号平台有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共享可供下载,老师可推送学科相关消息和最新学术进展及相关新闻、知识等。目前在该公众号主要有课程资料、教师教学计划、动物学野外实习资料、实习常见物种照片、历年实习情况和动物组织切片、动物解剖图片等动物学实验操作资料等。通过微信公众号使我校生命科学学院师范生的动物学学科素养得到全面的提升。同时微信公众号作为考试辅助手段,并可进行成绩查询,开辟了考察课非卷面考核的新途径。
2. 数码互动显微镜
我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了数码互动显微镜实验室,在动物学实验课的教学过程中引入数码互动显微镜系统。每台显微镜和电脑相连,实验室所有电脑和教师电脑组成网络,师生之间和互动,学生之间可互动,由肉眼观察变观看电脑屏幕,减少了显微镜强光对眼镜的伤害。实践证明不仅有效提升了实验教学质量,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还可以进行电子考试,有助于建立更为完善的实验考核方法。
该数码互动系统能够提供清晰、高分辨率的多画面实时显示。教师用电脑可控制学生端多台数码显微镜的图像显示、捕捉和放大;并可对每一台数码显微镜的实时图像进行单独调整。教师端可以把自己的图像、屏幕及声音传送给学生,达到示教作用。同时,老师可随时对图像添加箭头、标记、指示、文字等,有效提升老师动显微图像态演示效果;教师也可以把任意一名学生观测的显微图像传送给全体学生电脑上,达到示范作用。教师可以同屏监视多个学生机屏幕并直接取得任意学生机的鼠标控制权,用以辅导学生操作或防止学生进行电脑进行违规操作等,还可以统一打开学生端软件,启用远程关闭所有学生计算机功能,便于教师统一管理。
学生和老师对观察的动物玻片标本或组织装片进行动态、静态的图像采集,存储到硬盘;也可对视频图像进行录像。并对图像进行管理和处理、校准与测量、分析及统计,对选定区域进行细胞计数及分析,统计结果可导入Excel进行统计分析。
学生将完成的实验报告等以文档形式提交给教师,师生间可以实现图片+标记+文字“彩信”交流功能,真正满足形态图片交流讨论。另外,数码互动系统具有网络影院功能,可以在网络上播放教学VCD、DVD等视频资料等辅助教学。
通过以上软、硬件两个方面信息技术的切入提升了动物学的教学时代感,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师范生的动物学学科素养有了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袁一.“读屏时代”大学生手机阅读行为探析[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6,(3):90-94.
[2]柳俊,付茂娇,裴宵鹏,等.大学生手机依赖程度比较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6(6).
大学生作为一个独特的消费群体,在这一社会浪潮的背景下,其消费也显示出了很多新特征。大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及时对其消费加以引导,对大学生全面发展至关重要,影响其顺利成长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接班人。论文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选取蒙古族大学生相对集中的内蒙古师范大学为主要调查地点,设计发放蒙、汉大学生问卷各500份,共1000份,回收986份,得到有效问卷920份,回收率98.6%,有效回收率92%,具有统计意义。调查对象中大一至大四的本科生比例分别为:28%、26%、25%、21%。有效问卷中男生比例为42%,农村户口大学生比例为63%。调查内容涵盖了衣、食、住、行、文化、人情、恋爱、通讯等方面的消费情况。调查主要涉及大学生生活费消费基本情况,消费结构图表中不包括大学生向学校缴纳的学费、课本费等费用,也不包括学生用于购买手机、电脑的费用。因为大部分问卷发放的对象是盛乐校区(位于郊区)的大学生,约占调查总人数的70%,所以调查的结果在蒙、汉大学生消费特征的整体代表性上可能有所偏差。
一、当代大学生消费特征分析
(一)大学生消费总体较为合理,但也存在攀比消费等不良消费行为
通过图表可以看出:大部分大学生的月均消费总额集中在500~1200元之间,占调查总人数的72.6%。从数据可知,大学生的月均消费额总体在合理区间。当代大学生以“80末”、“90后”居多,在消费观念上抵制西方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冲击已经有较长时间,对于合理控制自身的消费有了一定的意识,大部分大学生在校期间消费较为合理。但由于大学生消费心理并不成熟,攀比消费等不合理消费普遍存在。大学生热衷于追逐购买当下流行的商品,如品牌服装,iphone手机、品牌电脑等。一些贫困大学生为了不被同学看不起,会集中部分生活费甚至借钱购买一些流行的品牌产品,这种攀比消费使得生活费用本就紧张的贫困大学生产生了畸形消费现象。
(二)消费结构呈现多元化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社会生产日益发达,大学生消费内容不断丰富,消费结构向多元化发展。网上购物、电子支付等新兴消费方式使消费变得越来越便捷。大学生在良好的经济条件下,敢于和乐于消费,并把消费作为彰显自我个性的方式,消费结构不断拓展。
从表1可以看出,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多元化趋势明显。与以前有关调查数据显示的大学生消费结构相比,生存资料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逐步下降,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的比重大幅上升。具体表现为当代大学生基本生活消费的比重逐步降低,消费不再仅限于饮食、服装和学习三方面,用于其它方面的消费比重逐步增大,如恋爱、通讯、娱乐、旅游等消费已占有一定比例。马洛斯需求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依次排列。按照马洛斯需求理论分析,改革开放前,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大学生的消费主要用于满足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消费主要用于衣食住行方面。进入新世纪,大学生的消费条件有了很大改善,消费在满足生理和安全需求的基础上,大幅度向社交和尊重需求拓展,并有部分满足自我实现需求的消费。主要表现为大学生的消费结构不断拓展,除衣食住行等基本消费外,人情消费、文化消费等的比重逐年增大,参加各种技能培训的消费也在扩大。
(三) 不同民族大学生消费行为趋同化
如表2所示,蒙、汉大学生除饮食、服装、旅游等方面消费比例有一定差别外,其他方面的消费比例基本一致,消费内容基本相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大众消费品逐步走向统一化模式,大学生日常接触到的商品及服务基本相同,这为大学生消费行为的趋同趋势提供了市场基础。信息传播的快捷和广泛化,使大学生受媒体广告的影响越来越大,消费方式及心理逐步趋同,这也加速了大学生消费行为的趋同化。
(四)家庭收入是影响大学生个人消费水平的重要因素
伴随全国经济发展的大好形势,各地区经济都有了较快发展,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收入都获得了较大增长,为当代大学生宽裕的消费条件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由图2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水平基本与其家庭人均年收入成正比,家庭收入低的大学生消费水平较低,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多,大学生消费总额也呈上升趋势。统计显示,与农村户口的大学生相比,城镇户口大学生的家庭收入普遍较高,消费水平也较高。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大学生往往可以得到家庭提供的充裕经济支持,加之家庭消费中养成的高消费习惯,在校期间的消费水平也较高。而家庭收入较低的大学生从家庭获得的生活费较少,只能节俭消费,消费水平相对较低。
(五)网上购物在大学生中逐步流行
与实体店相比,网店里的商品种类繁多、款式齐全、价格低廉,网上购物可以节省很多逛实体店花费的时间和交通费用,这些优点被具有敏锐观察力和超前接受能力的大学生所关注,网上购物这一新兴消费方式已经成为校园消费的一种重要手段。大学生网络消费的方式主要是B2C和C2C。B2C是指商业企业对消费者的商务模式,企业直接通过网站把商品和服务售卖给消费者的方式;B2C的企业有当当网、亚马逊书店、京东商城和凡客诚品等。C2C是通过网络中间商,消费者个人与个人之间进行买卖交易的方式。C2C主要有淘宝网、易趣网和拍拍网等。调查显示有一半以上的大学生有过网上购物的经历,蒙汉大学生有网购经历的比例分别为53%和55%。由此可以看出,蒙、汉大学生对网购的接受程度基本相同,网购在大学生中逐步流行。
二、蒙、汉大学生消费特征比较分析
(一)蒙古族传统文化与消费习俗具有较大影响力
蒙古族拥有灿烂的游牧文化传统,游牧文化也为蒙古族的消费特征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古代游牧民族的蒙古人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蒙古族养成了热情好客的习俗,并且待客丰盛。这些民族习俗对当代蒙古族大学生的消费依然有一定影响。蒙古族大学生经常结伴去蒙餐馆聚餐,奶茶、马奶酒、牛羊肉、奶制品等传统民族特色食品是蒙古族大学生最喜爱的食品。在庆典、节日等特殊时间,蒙古族大学生会到具有民族特色的商店定制或购买民族服饰,尤其是女同学对于传统民族服饰的喜爱更加明显,穿戴民族服饰成为大学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民族特产店是蒙古族大学生喜爱出入的地方,购买民族特色的商品是蒙古族大学生日常消费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传统文化与消费习俗对于当代蒙古族大学生依然展现着较大的影响力。
(二)蒙、汉大学生消费整体有趋同趋势,但由于受民族文化的深刻影响,在具体消费项目上存在不同的消费特征
1.饮食消费。调查显示,蒙、汉大学生在校内食堂饮食方面消费大体一致;汉族大学生用于购买零食的费用比蒙古族大学生高;蒙古族大学生在校外饮食方面的消费高于汉族大学生,在蒙餐馆消费的比例较高。每月请客吃饭费用在200元以下的人数比例,蒙、汉大学生分别为84.5%,和83%;其中该费用在100~200元区间的人数比例,蒙古族大学生为37%,比汉族大学生26%高11%。蒙古族大学生平均每学期请客吃饭的次数为4次,比汉族大学生的3.8次略高。这说明蒙古族大学生用于请客吃饭的花费总体比汉族大学生高,请客吃饭的频率也略高。由于地理气候、历史传统等原因,蒙古族大都有饮酒的习俗,蒙古族大学生普遍喜欢饮酒且酒量比较大。在蒙古族大学生交往的过程中往往以对方是否喜欢饮酒作为衡量友情的一条重要标准,并通过频繁的请客吃饭来维系和加深感情。
2.娱乐消费。在包括看电影、KTV等娱乐消费方面,月均消费在50元以上的学生比例,蒙、汉大学生分别为40.3%和30.8%,可看出蒙古族大学生娱乐消费较汉族大学生偏高。大学生正值心理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社会中不合理的人情消费行为极大的影响了大学生,使其在日常消费中极力模仿长辈的人情消费行为,以此来证明自己的成熟,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人情消费变得十分普遍。蒙古族自古就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很多热情待客的传统习俗在蒙古族大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活动中得到传承和演化,“人情消费”更加突出。
3.服装消费。服装消费在蒙古族大学生总消费中占有较高比例。蒙古族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都买有一套或几套传统民族服饰,而蒙古族传统民族服饰的价格都比较高;同时,蒙古族大学生对于当下流行的服装的追求热情也很高,这就造成了蒙古族大学生服装消费较高的现状。汉族大学生则主要追逐流行的服装款式,相对蒙古族大学生此项消费低一些,但在自身消费结构中仍占有较大比例。
4.学习消费。学习消费方面(包括参考书、文具、辅导班费用等),蒙、汉大学生上过课外辅导班的比例分别为56.9%和60.1%,消费金额的比例基本一致。受社会就业压力的影响,大学生对于大学期间参加培训班考取技能证书及参加考研学习的热情比较高,对于学习的重要性都有较深入的认识,但从整个生活费用的比重来看,用于学习方面的消费所占比重仍然较小。蒙、汉大学生在购买文具方面的消费大体一致。蒙古族大学生购买书籍的费用比汉族大学生高,这使得蒙古族大学生的整体学习消费比例较高。很多蒙古族大学生使用双语(蒙语和汉语)学习,在购买书籍时会同时购买两种语言的相关书籍参照学习,因而在购买书籍方面消费高。
5.恋爱消费。恋爱是大学生中很普遍的现象。大学生心理没有完全成熟,受享乐主义题材电视、电影等的影响,在恋爱过程中追求高消费带来的浪漫和享受,无计划的大手笔消费大量存在。大学生的自我约束力不强,因而在恋爱方面消费较高。恋爱消费在消费结构中的比例蒙古族大学生相比汉族大学生小2%,汉族大学生在恋爱中的受“面子”影响更大,恋爱中有很多不必要的高消费。
6.通讯消费。蒙、汉大学生手机通讯费情况基本相同。蒙、汉大学生手机拥有率分别为96.9%和98.7%,绝大部分同学都拥有手机。蒙、汉大学生平均每月的手机通讯费在50元以上的比例分别为63%和58.8%。与亲朋好友联系、恋爱通讯、网络流量套餐费是大学生手机通讯费的主要项目,通讯消费的无计划性导致当代大学生在手机通讯方面产生了高消费现象。
三、小结与讨论
从消费总额来看,蒙、汉大学生消费大部分都在合理的区间。蒙、汉大学生在消费的各个方面整体有趋同趋势,但蒙古族传统文化对于当代蒙古族大学生的消费仍然产生着较大的影响,因此在具体的消费方面蒙古族大学生有着不同的消费特征,蒙古族大学生对于本民族特色的商品情有独钟。蒙、汉大学生在消费方面普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攀比消费严重,消费比例中用于恋爱、请客吃饭、娱乐、赠送礼物、手机通讯等方面的消费较高,用于学习方面的费用比例较小等问题。要培养大学生科学的消费观,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加以引导。
(1)倡导良好的社会消费风气。随着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经济条件得到了家庭的大力支持。大学生不再满足于中学时代较为单一的消费,开始追逐社会消费的流行时尚。媒体广告对大学生的消费起着主要的导向作用,尚未真正成熟的大学生通常争相模仿广告塑造的形象进行消费。因此,端正人们的消费价值导向,应当加强广告宣传的管理工作,为大学生塑造一个健康向上的消费风向标。国家应当加强法制建设,严厉打击不法销售行为,查处假冒伪劣产品。全社会要积极营造良好的消费氛围,为大学生健康合理消费提供优良的大环境。(2)加强家庭理财教育。有近四分之一的大学生认为家庭状况及家庭教育对自己的消费行为产生了首要的影响。大部分大学生在家庭环境中没有受到理财方面的教育,生活用品几乎都由家长购买,严重缺乏消费实践。因此,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应当积极锻炼孩子的理财能力,传授理财知识,使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参与消费实践,学会有计划地消费。同时,家长在给大学生提供生活费的时候要把握适度原则,不能因为担心孩子吃苦而给予过多的生活费。大多数大学生表示对于家长提供的生活费往往给多少花多少,过多的生活费容易养成大学生花钱大手大脚的习惯。(3)学校应当积极实施教育引导工作。解决大学生消费中存在的问题,学校可以增设理财方面的选修或必修课程,以取得学分的形式鼓励大学生积极学习消费及理财知识;举办理财方面的讲座,以较权威的教授讲解消费理财方面的知识,更容易获得学生的认可和兴趣;将理财教育纳入学生开学教育的内容中,让大学生在入学时就能够提醒自己科学合理理财,并获得相关的知识;此外,充分利用学生会和各种社团组织贴近大学生的优势,更加全面的做好校园消费风尚的引导工作。针对传统文化对蒙古族大学生消费的影响,学校应当做好针对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工作,使蒙古族大学生能够认真、全面地学习传统民族文化,正确认识民族文化对消费产生的影响,做到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自身的消费特点。(4)发挥大学生自身的力量。能否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是解决消费中存在问题的关键。大学生应当主动学习合理消费的相关知识,培养自身的理财能力,以健康的消费观指引自身消费。在日常消费中做到不攀比、不浪费、科学消费,做一个积极向上的新世纪合格大学生。
只有综合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积极营造良好的消费风气,培养学生的理财消费能力,才能使当代大学生树立健康的消费观,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参 考 文 献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5(a)-0253-02
随着新型移动通讯终端在高校的普及和国内移动通讯服务进入3G时代,能够随时随地获取所需信息资源已经成为了部分高校读者的迫切需求和日常习惯。图书馆作为高校的教学科研信息中心,在传统图书馆和现有电子图书馆的基础上,应该逐渐将相关的信息与应用的环境,从单一的有线网络扩展到移动通讯领域,使读者在一定程度上突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访问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
1 高校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应用需求与网络环境
1.1 目前大学生手机用户已成为移动网络的主力群体
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移动上网用户具有以下几个特性:(1)年龄层次较年轻,多数在18~28岁之间;(2)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能很快灵活使用上网技术;(3)使用时段较随机,使用手机上网的用户约92%的用户会在空闲时候、需要的时候或者想起来的时候,而有相对固定的手机上网时间的用户只占8%;(4)使用时间较短,约占50%的用户平均每天有不到10分钟用手机上网的时间,约占20%的用户每天有超过1小时用手机上网时间;(5)无线互联网的主体已经变成学生[1]。这些特点提供了高校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基本条件,大学生的上网习惯成了图书馆开展移动信息服务。
1.2 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手机阅读的需求较强
专业和课外阅读是大学生主要的阅读方向,根据一些高校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还是以学习为生活中心,各种教科书、教辅材料、应试考级材料、英语学习资料等是阅读重点,阅读这类书籍所占用的时间也较多。而多元化、娱乐化、时尚化是大学生课外阅读的趋势,尤其是像武侠、言情、校园青春等各类小说;其他像时尚、生活、体育等书籍也深受大学生喜爱。大学生大多数比较乐于接受现代出现的各种电子阅读方式,他们认为虽然电子阅读没有传统的纸质阅读享有时间上的优势,但是在部分领域电子阅读更具有优势,而通过网络、手机等工具的新阅读方式逐渐在大学校园内流行。因此,高校图书馆完全可以有针对性地组织大量的信息资源,以更为灵活的方式提供给学生阅读。
1.3 构建高校图书馆移动服务的网络环境日益改善
虽然目前我国有一些图书馆开展了移动信息服务,可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发展还是受制于参次不齐的自身设备建设和移动网络环境存在的缺陷。首先,用户只能通过移动图书馆获取有限的一部分信息;其次,数据传输速度慢,2G手机(如GSM)数据速度是14kbps,GPRS手机的传输速度是40kbps~60kbps,用手机下载数据极大地考验着用户的耐心。随着3G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移动图书馆的应用环境得到极大地改善。我国TD-SCDMA、WCDMA等3G网络已经大范围推广使用,数据下载速率可达2Mbps,真正进入宽带网络时代[2]。3G无线终端设备能够不受访问速度的限制,随时随地地接入无线网是网络传输带宽高速化特点。图书馆的无线访问可以借助智能手机等无线终端设备,并且可以定制为用户量身定制个性化业务。
2 高校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平台的资源建设
在现阶段,高校图书馆移动服务平台的资源建设可以着重从两个方面入手,即手机阅读资源与学术期刊数据库检索。有条件的图书馆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其它服务内容。
2.1 手机阅读资源建设
在手机阅读资源的建设上,需要根据手机阅读的特点对现有图书馆的数字资源进行选择和整理。当前高校图书馆可以根据在校大学生的“浅阅读”需求,开展手机阅读服务,比如提供馆藏文献的报摘、文摘、书摘,或者对馆藏经典图书进行缩减、改编等后供学生们阅读。关于阅读内容的建设,可以适当采购部分手机出版的内容,也可以自建“手机阅读库”,尽可能地将电子版的学习资料比如各种教辅材料、应试考级材料、英语学习资料等放入其中供学生下载,当然为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丰富课余生活,也应该包括一些健康的有一定励志和启发意义的文学作品以及其他如时尚信息、体育资讯、生活常识等方面的内容。这样,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手机这个新媒体来延伸、创新高校图书馆的读者服务。有些读者会有自己特定喜欢的阅读种类及方式,对于这些资源,高校图书馆可以依据这些将资源分类,根据自身特点推出若干定制频道如资料检索、文化快递、书刊推荐、报纸速递等,读者可以根据自己喜好定制频道,获得自己感兴趣的资源。
2.2 学术期刊数据库检索
图书馆重点的服务内容是对现有信息资源服务的数据库检索。各个学校一般会因为版权的问题只对校园网开放本校所购买的数据库,这也是很不方便的,无法登陆校园网的用户就不能使用本校的数据库。如果图书馆的数据库检索服务是通过移动网站的形式开放,利用手机上网登录的读者就可以随时随地(如CNKI)检索并下载自己感兴趣的文章;而如果跟移动运营商合作,当读者下载论文的时候,由移动运营商进行代扣款,则数据库既可以扩大服务范围,又解决了版权问题。当然,由于图书馆一般并不掌握商业数据库的底层结构和运行机理,在移动网站的开发建设中涉及的移动用户访问认证与登录,信息检索与结果显示,数据库中不同格式的全文、多媒体数据的访问、浏览与下载等方面的问题存在一定困难,比较理想的做法是在网站开发的过程中,同软件商、数据商协作开发各系统的底层认证与检索接口,以及对非通用格式数据的浏览器进行第三方手机应用程序开发等。
3 高校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平台构建的技术方案